CN216244602U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244602U CN216244602U CN202121405548.6U CN202121405548U CN216244602U CN 216244602 U CN216244602 U CN 216244602U CN 202121405548 U CN202121405548 U CN 202121405548U CN 216244602 U CN216244602 U CN 21624460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fresh air
- inlet
- fan
- air inl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空调器,包括:主机,所述主机的下部设有容纳仓;子机,可移动地设于所述容纳仓;以及新风装置,设于所述容纳仓内,所述新风装置具有主壳体以及设于所述主壳体内的风机,所述主壳体形成有新风进口和新风出口,所述新风进口用于连通新风管,所述新风出口用于连通室内,所述风机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风机的进风口朝向所述新风进口设置,所述风机的出风口连通所述新风出口。本实用新型通过将风机的进风口朝向新风进口,使新风进口输入的新风直接流向风机,进而减小风机进风口处的风阻,以增大风机的风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空调器中,为了提高室内空气质量,部分空调器上设置有新风装置。由于室外新风管通常会与新风装置的进风口存在高度差,使得新风装置在进风时,新风口侧面进风,新风气流的进风方向与新风装置的进风口的轴向呈相互垂直设置,气流进入风机进风口时,会产生转向,导致风机的进风口处容易产生涡流,导致风阻增大,进而减小新风装置的流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空调器,旨在改善现有的新风装置风量小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调器,包括:
主机,所述主机的下部设有容纳仓;
子机,可移动地设于所述容纳仓;以及
新风装置,设于所述容纳仓内,所述新风装置具有主壳体以及设于所述主壳体内的风机,所述主壳体形成有新风进口和新风出口,所述新风进口用于连通新风管,所述新风出口用于连通室内,所述风机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风机的进风口朝向所述新风进口设置,所述风机的出风口连通所述新风出口。
可选地,所述主机具有背板,所述新风进口连通所述背板的外部,所述风机的进风口朝向所述背板设置。
可选地,所述风机为离心风机,所述风机的轴向垂直于所述主机的高度方向设置。
可选地,所述新风装置位于所述子机的上方。
可选地,所述空调器还包括:
导流管,可拆卸地设于所述主机的外侧,所述导流管的上端与所述新风进口相连通,所述导流管的下端用于连通所述新风管。
可选地,所述新风装置还包括:
净化模块,设于所述主壳体内,并设于所述风机的进风口。
可选地,所述新风进口设有第一风门,所述主壳体还形成有连通所述风机的进风口和所述主机外部的内循环进口,所述内循环进口设有第二风门;
所述新风装置具有内循环模式,在所述内循环模式下,所述第一风门关闭,所述第二风门打开。
可选地,所述净化模块具有朝向所述新风进口的迎风面,所述净化模块的迎风面与所述主壳体的内壁之间形成有第一腔室,所述新风进口和所述内循环进口分别连通所述第一腔室。
可选地,所述主壳体形成有连通所述风机的进风口和所述新风进口的第一开口、连通所述风机的出风口和所述新风进口的第二开口以及连通所述风机的进风口和所述主机外部的排风进口,所述第一开口设有第一风门,所述排风进口设有第三风门,所述主壳体设有用于在所述新风出口和所述第二开口之间切换的第四风门;
所述新风装置具有排风模式,在所述排风模式下,所述第三风门开启,所述第一风门关闭,所述第四风门开启所述第二开口,并关闭所述新风出口。
可选地,所述净化模块具有朝向所述风机的进风口的背风面,所述净化模块的背风面与所述风机的进风口之间形成第二腔室,所述排风进口连通所述第二腔室。
可选地,所述净化模块具有朝向所述新风进口的迎风面,所述净化模块的迎风面与所述主壳体的内壁之间形成有第一腔室,所述第一开口连通所述新风进口和所述第一腔室;
所述主壳体形成有连通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主机外部的内循环进口,所述内循环进口设有第二风门;所述新风装置具有内循环模式,在所述内循环模式下,所述第一风门和所述第三风门关闭,所述第二风门打开,所述第四风门开启所述新风出口,并关闭所述第二开口。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将风机的进风口朝向新风进口,使新风进口输入的新风直接流向风机,进而减小风机进风口处的风阻,以增大风机的风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进风侧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背风面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侧门开启状态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子机与主机分离状态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容纳仓打开状态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新风装置位于容纳仓状态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设置有导流管状态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新风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新风装置进风侧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新风装置出风侧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净化模块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0的爆炸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新风模式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内循环模式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排风模式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可以为落地式空调器。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包括:
主机10,所述主机10的下部设有容纳仓17;所述主机10形成所述空调器的母机,所述容纳仓17靠近所述主机10的下部设置。所述主机10内部可以设置用于带动气流流动的风轮以及用于换热的换热器,所述风轮可以为贯流风轮、轴流风轮、斜流风轮或离心风轮等,所述换热器可以为蒸发器,也可以为加热器,或者蒸发器与加热器的组合。所述主机10还可以具有空调外机,所述空调外机通过换热管与所述主机10相连接。所述主机10上还可以设置主出风口11,气流在风轮的作用下进入主机10内,经换热器换热之后,自所述主出风口11输出,以实现换热气流输出。
新风装置30,设于所述容纳仓17,所述新风装置30的新风进口311和新风出口39分别连通所述主机10外部;所述新风装置30设置在所述主机10内,所述新风进口311用于连通新风管50,所述新风出口39用于将新风输入至室内。所述主机10上可以设置与所述新风进口311相对应的外新风口13,以及与所述新风出口39对应的外出风口14,所述新风管50可以与外新风口13相连接固定,以实现新风输入。
子机20,可移动地设于所述容纳仓17。所述主机10用于为所述子机20提供容纳空间,以使所述子机20可以与主机10形成一体结构,也可以从主机10中移出,以与主机10同步运行,或者子机20可以在与主机10具有一定距离的位置单独运行。所述子机20内部可以设置用于带动气流流动的风轮以及用于换热的换热器,所述风轮可以为贯流风轮、轴流风轮、斜流风轮或离心风轮等,所述换热器可以为蒸发器,也可以为加热器,或者蒸发器与加热器的组合。
请参阅图4、图5和图6,由于新风管50通常设置在空调器的侧面,为了减小新风自新风管50进入新风装置30时产生的风阻。所述新风装置30安装时,可以将所述新风装置30的风轮361的轴向垂直于主机10的高度方向,即新风装置30的风轮361的进风口朝向主机10的侧面设置,以使新风进口311能够与主机10上的外新风口13位置相对应,减小气流进入新风装置30时产生的风阻。
请参阅图7,所述主机10上的外新风口13用于连接室外新风管50,当新风管50与外新风口13的位置不对应时,可选地,所述空调器还包括导流管40,所述导流管40可拆卸地设于所述主机10的外侧,所述导流管40可以用于连接新风管50,所述导流管40形成有新风通道41以及连通所述新风通道41的第一端口42和第二端口43,所述新风通道41用于形成供新风流动的空间,所述第一端口42与所述新风进口311相连通,所述第二端口43可以与新风管50相连通。
所述导流管40安装在主机10上之后,可以与主机10呈固定的状态,也可以使所述导流管40以外新风口13为圆心呈可转动设置,以根据新风管50的位置调整导流管40的角度和位置,进而可以方便导流管40与新风管50相适配。
所述导流管40靠近所述外新风口13的一端可以呈弯曲设置,以在靠近所述外新风口13的一端的新风通道41内表面形成弧形的导流表面,进而将新风通道41内的新风向新风进口311方向导流,以避免在靠近外新风口13的位置产生涡流,进而可以减小进风阻力,增大进风量和进风速度。
以所述新风管50靠近主机10的底部设置为例,所述导流管40的上端形成所述第一端口42,所述导流管40的下端形成所述第二端口43,所述第一端口42和所述第二端口43分别连通所述新风通道41,所述导流管40用于形成将新风自下向上导引的通道,以使主机10的外新风口13能够与新风管50相适配。由于所述新风管50设置在主机10的外部,不占用容纳仓17内部空间,可以为子机20提供更大的容纳空间,进而可以根据需要增大子机20的体积。
由于室外新风管50通常靠近主机10的底部设置,所述导流管40能够用于形成连接新风进口311和新风管50的通道,不需要对主机10内部通道做改改造,即可实现与新风管50的位置相适配。在新风装置30与新风管50相配合时,不需要改变容纳仓17内部结构,有助于提升空调器的适用性。
请参阅图8和图9,所述新风装置30包括主壳体31和设置在主壳体31内的风机36,所述主壳体31形成有新风进口311和新风出口39;所述主壳体31作为所述新风装置30的外壳,所述主壳体31内部形成有空腔,所述风机36设置在所述空腔内。所述新风进口311和所述新风出口39分别连通所述空腔。当设置有所述导流管40时,所述导流管40的第一端口42贯穿所述外新风口13并与所述新风出口39相连通,以改变所述新风装置30与室外新风管50的装配位置,以在不改变主机10内部结构的前提下,使新风装置30安装位置具有更多可选择位置。
请参阅图11和图12,所述风机36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风机36的进风口朝向所述新风进口311设置,所述风机36的出风口连通所述新风出口39。所述气流自所述新风进口311进入所述主壳体31内,并流向所述风机36的进风口,气流经由风机36的出风口输出,并自所述新风出口39输出到室内。
请参阅图13,所述新风进口311用于连接新风管50,当风机36运行时,所述新风进口311处形成负压状态,室外新风自所述新风管50进入所述主壳体31内,并由所述新风出口39输出。
请参阅图11和图13,所述新风进口311朝向所述风机36的进风口,所述新风进口311所在平面可以与所述风机36的进风口所在平面相平行,以使自所述新风机36进口输入的气流能够直接进入所述风机36的进风口,通过减少新风在进入风机36之前的转向,减小气流在风机36的进风口处的风阻,进而增大进风量。所述风机36形成轴向进风、周向出风结构,所述新风出口39可以设置在所述风机36的周向位置,以减小出风阻力。通过减小风机36的进风口处的风阻,能够有效降低进风噪音。由于所述新风进口311直接朝向所述风机36的进风口,在风机36的周向外侧,不需要预留用于连接新风管50的空间和通道,进而不需要在容纳仓17内预留用于安装新风管50的空间,使得容纳仓17内能够形成用于容置子机20的较大的空间。当子机20置于容纳仓内时,子机20的安装位置和安装角度的要求也可以相对降低,进而开提升子机20与主机10的适应性。所述容纳仓17内部形状可以与所述子机20的外形相适配,以使所述子机20位于所述容纳仓17时,不容易产生不必要的错位和位移,进而可以避免主机10或新风装置30运行时产生的振动造成子机20产生振动噪音。
可选地,所述主机10具有背板12,所述背板12可以为所述主机10的前侧,所述新风装置30的新风进口311连通所述背板12的外部,所述外进风口可以设置在所述背板12上,所述新风装置30的风机36的进风口朝向所述背板12设置,新风装置30的新风进口311所在平面可以与背板12所在平面相平行,外部新风管50可以直接连接在背板12的外新风口13上。当所述主机10具有所述背板12时,所述主机10上的外新风口13设置在所述背板12上,所述风机36的进风口所在平面与所述背板12所在平面相平行。以所述新风装置30的风机36为离心风机36为例,所述风机36的轴向垂直于背板12所在平面,以使风机36的进风口平行于背板12所在平面,进而减小进风口处的风阻。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新风装置30位于子机20的上方,靠近容纳仓17的顶部设置,以避免新风装置30影响子机20的移动。新风装置30的新风进口311朝向主机10的背板12,使得新风进口311可以直接连接新风管50,不需要占用容纳仓17内部空间,进而可以增大用于放置子机20的空间。当设置有所述导流管40时,所述导流管40可以从外部将新风进口311与新风管50相互适配,以实现新风输入的同时,不改变容纳仓17内部空间布局。由于现有的新风管通常设置在靠近空调器底端的位置,因此,现有的新风装置30通常安装在空调器的底端,以与新风管相适配。而如果将新风装置30设置在主机10的底部,会占用容纳仓17底部空间,造成子机20的体积减小。当子机20从容纳仓17移出时,新风装置30通常为固定在主机10的内壁上,进而导致子机20与水平面之间的距离增大,形成的高度差会影响子机20向外移动,进而导致无法实现将子机20从容纳仓17自动移出,或者,需要在主机10或子机20上另外设置用于供子机20升降移动的结构,造成空调器的结构复杂。
由于新风装置30设置在容纳仓17内,并位于子机20的上方,在将子机20从容纳仓17移出时,新风装置30对子机20不产生阻挡,能够方便子机20的移动。由于新风装置30的新风进口311朝向风机36的进风口设置,可以直接将新风进口311设置在主机10的背板12上,不需要在主壳体31下方的容纳仓17内预留新风进口311处所需空间,可以简化容纳仓17内部空间布置。当设置有所述导流管40时,可以通过导流管40将新风进口311与新风管50相适配,进而不需要改变新风管50的位置来实现新风输入。所述新风出口39可以直接位于所述背板12上,将外出风口14设置在主机10的中部,以实现中部出风。由于新风装置30本身就位于靠近主机10中部的位置,可以缩短新风出风通道的长度,有助于简化新风出风结构,提高出风效率。利用中部出风的方式,能够提高出风高度,使得新风吹出主机10外部时的作用范围更大,进而有助于提升新风作用的空间。
请参阅图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主机10上形成有供所述子机20自所述容纳仓17移出的开口,所述开口的大小和形状与所述子机20的外形相适配,所述主机10上形成有用于开启或关闭所述开口的侧门。所述开口可以设置在与所述背板12相对的侧板上。所述开口的下端可以设于主机10的底部,以减小子机20从容纳仓17移出时的阻力。当需要所述子机20单独运行时,可以打开所述侧门,将所述子机20移出,以使子机20能够在与主机10具有一定距离的位置进行制冷或制热,进而可以增大空调器的作用空间。所述子机20可以与主机10同时运行,以实现室内快速制冷或制热。
请参阅图11,所述新风装置30用于将室外新风抽入室内,可选地,所述新风装置30还包括净化模块34,所述净化模块34设于所述主壳体31内,由于净化模块34一般会设置在风机36的负压侧,以提高净化效率,所述净化模块34设于所述风机36的进风口。所述新风装置30具有新风模式,所述新风模式下,风机36运行时,室外新风自新风进口311进入主壳体31内,并经由净化模块34净化之后,进入风机36的进风口,自风机36的出风口输出至新风出口39,经由新风出口39输出到室内。所述净化模块34可以为过滤网,也可以为其他净化装置,或者多种净化装置的组合。
所述净化模块34具有朝向新风进口311的迎风面和朝向风机36的进风口的背风面,室外新风自所述迎风面贯穿净化模块34到达背风面,并进入所述风机36的进风口。所述净化模块34的迎风面和主壳体31的内壁之间可以具有间隙,所述间隙形成第一腔室32,自所述新风进口311输入的新风进入所述第一腔室32内,并经由净化模块34净化之后输送至第二腔室33。由于新风进口311处的气流有效过流面积通常小于净化模块34的迎风面的面积,所述第一腔室32可以用于容置气流,以使气流自新风机36进口进入净化模块34之前在第一腔室32内呈渐扩状态,进而有助于降低气流进入净化模块34时的风阻,并且可以降低气流噪音。所述净化模块34的迎风面可以与所述新风进口311所在平面相互平行,以使气流在进入第一腔室32时不产生剧烈转向,进而减小风阻,进一步通过第一腔室32所形成的渐扩的气流通道,使得气流进入净化模块34之前能够具有更小的风阻,通过形成呈渐扩状态的通道,使得第一腔室32内不容易产生涡流,使得气流噪音进一步降低。通过呈渐扩设置的第一腔室32,使得气流能够充分与净化模块34的迎风面相接触,以充分利用净化模块34表面,增大对气流进行净化的面积,提高净化模块34的利用率。气流通过净化模块34得到第二腔室33时,由于风机36的进风口的截面积通常较小,自第二腔室33至风机36的进风口的气流通道呈渐缩设置,使得气流能够快速进入风机36的进风口,进而提升风机36的进风速度,有助于提高风机36的进风量。
在制作所述新风装置30时,可以在所述新风装置30的主壳体31内设置换热器37,所述换热器37可以设置在风机36的进风口侧,靠近所述新风进口311设置,也可以设置在出风口侧,靠近所述新风出口39设置。可选地,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37设置在所述第二腔室33内,所述换热器37位于所述净化模块34的背风面和风机36的进风口之间,以充分利用第二腔室33内部空间,并且可以避免换热器37受到污染。所述换热器37可以为加热器或其他能够进行换热的功能部件。
请参阅图12,所述风机36为离心风机,所述风机36具有蜗壳部件362,所述蜗壳部件362内部设置有风轮361,所述蜗壳部件362上形成有风机36的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蜗壳部件362上还可以设置电机固定盖363,在所述主壳体31或蜗壳部件362上设置用于驱动风轮361转动的电机38,通过电机38驱动风轮361转动。
请参阅图11和图12,在制作所述主壳体31时,可以在所述主壳体31上设置插槽35,所述净化模块34通过插槽35插入主壳体31内,以实现净化模块34的更换和维护。在需要拆卸或维护所述净化模块34时,可以沿如图11所示箭头方向,将净化模块34沿插槽35向外抽出。所述净化模块34的外侧可以设置支架341,以对净化模块34进行固定,在安装所述净化模块34时,将所述支架341固定在插槽35上时,净化模块34被固定在主壳体31上。所述插槽35可以开口可以朝向所述主机10的底部,以方便为净化模块34让出移动空间,同时可以使净化模块34呈平行于背板12的方向设置。所述支架341可以为用于支撑所述净化模块34的网格状框架结构,也可以为盒状结构。
请参阅图1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新风装置30具有内循环模式,所述内循环模式下,风机36将室内空气抽入主壳体31内,经由净化模块34进行净化之后,自新风出口39输出。所述净化模块34具有朝向所述风机36的进风口的背风面以及朝向所述新风进口311的迎风面,所述主壳体31设有用于开启或关闭所述新风进口311的第一风门312,以用于在不需要新风输入时,将新风进口311关闭。所述主壳体31还形成有连通所述净化模块34的迎风面和所述主壳体31外部的内循环进口313,所述内循环进口313可以用于连通主机外部,即连通室内,所述主壳体31上设置有用于开启或关闭所述内循环进口313的第二风门314,所述内循环模式下,所述第一风门312关闭所述新风进口311,以使室外新风不能进入主壳体31内,所述第二风门314打开所述内循环进口313。在内循环模式下,室内空气可以通过新风装置进行净化之后再输入室内,以实现室内空气的循环净化。
所述新风进口311用于连通室外新风管50,所述新风进口311可以设置用于连通所述净化模块34的迎风面的第一开口319,即所述新风进口311具有连通所述第一腔室32的第一开口319,以使新风经由第一开口319进入第一腔室32。所述第一风门312用于开启或关闭所述第一开口319。当所述新风装置30处于内循环模式时,所述第一风门312将所述第一开口319关闭,以使风机36运行时,室外新风不能通过第一开口319进入第一腔室32。所述第二风门314打开,以使室内空气进入所述第一腔室32内,经由净化模块34进行净化之后,自新风出口39输出,以实现室内空气净化。
当所述新风装置30处于新风模式时,所述第一风门312打开,所述第二风门314关闭所述内循环进口313,以使室外新风能够经由新风进口311和第一开口319进入第一腔室32,并经过净化模块34进行净化之后,输入室内。所述新风出口39可以用于新风输出和内循环气流输出,同时具备新风和循环净化功能。
请参阅图1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新风装置30还具有排风模式,所述净化模块34具有朝向所述风机36的进风口的背风面以及朝向所述新风进口311的迎风面,所述主壳体31设有连通所述新风进口311和所述净化模块34的迎风面的第一开口319以及开启或关闭所述第一开口319的第一风门312,所述主壳体31上形成有连通所述净化模块34的出风侧和所述主壳体31外部的排风进口315以及用于开启或关闭所述排风进口315的第三风门316,所述主壳体31设有连通所述新风出口39和新风进口311的第二开口317以及用于在所述第二开口317和所述新风出口39之间切换的第四风门318;所述净化模块34的迎风面可以与所述主壳体31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所述第一腔室32,所述净化模块34的背风面可以与所述风机36的进风口所在平面之间形成所述第二腔室33。所述第一开口319连通所述第一腔室32和所述新风进口311,自所述风机36的出风口输出的气流可以经由所述进风出口输出,也可以经由所述第二开口317输送至所述新风进口311,由于新风进口311连通室外,所述新风进口311可以用于将室内空气排出到室外。
所述新风装置30具有排风模式,所述排风模式下,用于将室内空气排出到室外,所述第三风门316开启所述排风进口315,以使室内空气经由排风进口315进入所述第二腔室33,所述第一风门312关闭所述第一开口319,所述新风进口311用于向外排出空气,所述第四风门318开启所述第二开口317,并关闭所述新风出口39,以使自所述风机36的出风口输出的气流经由所述第二开口317流向所述新风进口311,并通过新风进口311输出到室外。
当所述新风装置30同时具有新风模式和排风模式时,当所述新风装置30处于新风模式时,所述第三风门316关闭所述排风进口315,所述第一风门312打开所述第一开口319,所述第四风门318关闭所述第二开口317,并打开新风出口39,以使室外空气依次经过新风进口311、第一开口319进入所述第一腔室32,并经由净化模块34净化之后,经过风机36的出风口输出至新风出口39。所述新风装置30可以用于向室内输入新风,也可以用于将室内污染的空气向外排出。
所述新风装置30也可以同时具有新风模式、排风模式以及内循环模式三种运行模式。在上述排风模式的基础上,所述新风装置30还可以同时具有所述内循环模式,在所述内循环模式下,所述第一风门312打开所述第一开口319,所述第四风门318关闭所述排风进口315,所述第二风门314打开所述内循环进口313,所述第四风门318关闭所述第二开口317,并开启所述新风出口39,在风机36运行时,气流自所述内循环进口313进入所述第一腔室32,经由净化模块34进行净化之后,进入第二腔室33,并由风机36的进风口达到风机36的出风口,自新风出口39输出到室内,实现室内空气循环。
所述第一风门312、第二风门314、第三风门316以及第四风门318的驱动方式,可以为转动,也可以为滑动,可以在所述主壳体31上设置电机38,电机38则电连接空调器的电控组件,以实现各个风门的驱动控制。
当所述新风装置30具有内循环模式时,所述主机10上可以设置与内循环进口313相对应的内循环风口以及与排风进口315相对应的外排风口16。请参阅图2和图5,所述外出风口14、外循环风口15、外排风口16也可以设置在背板12上。所述容纳仓17靠近主机10的底部设置,以使子机20可以方便地从容纳仓17移出。在制作所述子机20时,可以在子机20上设置滚轮,以方便子机20的移动。所述主机10上可以设置外新风口13、外出风口14、外循环风口15、外排风口16以及主出风口11位置相对应的格栅,以防止异物进入主机10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机,所述主机的下部设有容纳仓;
子机,可移动地设于所述容纳仓;以及
新风装置,设于所述容纳仓内,所述新风装置具有主壳体以及设于所述主壳体内的风机,所述主壳体形成有新风进口和新风出口,所述新风进口用于连通新风管,所述新风出口用于连通室内,所述风机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风机的进风口朝向所述新风进口设置,所述风机的出风口连通所述新风出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具有背板,所述新风进口连通所述背板的外部,所述风机的进风口朝向所述背板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为离心风机,所述风机的轴向垂直于所述主机的高度方向设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装置位于所述子机的上方。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
导流管,可拆卸地设于所述主机的外侧,所述导流管的上端与所述新风进口相连通,所述导流管的下端用于连通所述新风管。
6.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装置还包括:
净化模块,设于所述主壳体内,并设于所述风机的进风口。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进口设有第一风门,所述主壳体还形成有连通所述风机的进风口和所述主机外部的内循环进口,所述内循环进口设有第二风门;
所述新风装置具有内循环模式,在所述内循环模式下,所述第一风门关闭,所述第二风门打开。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模块具有朝向所述新风进口的迎风面,所述净化模块的迎风面与所述主壳体的内壁之间形成有第一腔室,所述新风进口和所述内循环进口分别连通所述第一腔室。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壳体形成有连通所述风机的进风口和所述新风进口的第一开口、连通所述风机的出风口和所述新风进口的第二开口以及连通所述风机的进风口和所述主机外部的排风进口,所述第一开口设有第一风门,所述排风进口设有第三风门,所述主壳体设有用于在所述新风出口和所述第二开口之间切换的第四风门;
所述新风装置具有排风模式,在所述排风模式下,所述第三风门开启,所述第一风门关闭,所述第四风门开启所述第二开口,并关闭所述新风出口。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模块具有朝向所述风机的进风口的背风面,所述净化模块的背风面与所述风机的进风口之间形成第二腔室,所述排风进口连通所述第二腔室。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模块具有朝向所述新风进口的迎风面,所述净化模块的迎风面与所述主壳体的内壁之间形成有第一腔室,所述第一开口连通所述新风进口和所述第一腔室;
所述主壳体形成有连通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主机外部的内循环进口,所述内循环进口设有第二风门;所述新风装置具有内循环模式,在所述内循环模式下,所述第一风门和所述第三风门关闭,所述第二风门打开,所述第四风门开启所述新风出口,并关闭所述第二开口。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405548.6U CN216244602U (zh) | 2021-06-22 | 2021-06-22 | 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405548.6U CN216244602U (zh) | 2021-06-22 | 2021-06-22 | 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244602U true CN216244602U (zh) | 2022-04-08 |
Family
ID=809394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405548.6U Active CN216244602U (zh) | 2021-06-22 | 2021-06-22 | 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244602U (zh) |
-
2021
- 2021-06-22 CN CN202121405548.6U patent/CN21624460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0241764U (zh)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EP4130587A1 (en) | Fresh air module and air conditioner | |
CN216744602U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213577794U (zh) | 空调器 | |
CN213272867U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211476094U (zh)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111878906A (zh) | 引风模块及空调器 | |
CN212132676U (zh) |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 |
CN210128426U (zh) |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6244602U (zh) | 空调器 | |
CN214038685U (zh) | 空气处理模块及空调室内机 | |
CN115507429A (zh) | 空调器 | |
CN216591949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1822737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2005936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2252878U (zh) | 竖式壁挂空调室内机 | |
CN210601929U (zh) |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3019969U (zh) | 竖式壁挂空调室内机 | |
CN210463254U (zh) | 空调器和用于空调器的蜗壳 | |
CN113237210B (zh) | 空调器 | |
CN213514136U (zh) |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 |
CN212390488U (zh) | 空调器 | |
CN217635904U (zh) | 室内空调机 | |
CN217900028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3019968U (zh) | 竖式壁挂空调室内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