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132676U -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132676U CN212132676U CN202020438090.3U CN202020438090U CN212132676U CN 212132676 U CN212132676 U CN 212132676U CN 202020438090 U CN202020438090 U CN 202020438090U CN 212132676 U CN212132676 U CN 21213267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cavity
- fresh air
- module
- fres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新风模块及空调器,所述新风模块包括壳体、中隔板及风机组件。所述壳体构造有新风风道,所述新风风道包括进风腔和出风腔;所述中隔板配置于所述新风风道内,所述中隔板位于所述进风腔和出风腔之间,所述中隔板贯设有将所述进风腔和所述出风腔连通的通风孔;所述风机组件安装于所述出风腔内。本实用新型的新风模块,优化了新风模块的新风风道,以增大新风模块输出的新风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市场上的空调器通常配置有新风模块,以利用该新风模块将室外环境的新鲜空气引入到室内环境中,来补充室内环境的新风量,提高室内环境的空气质量。常规新风模块通常在其内部构造有供风机组件安装的新风风道,然而,这种常规新风模块的新风风道通常是一整个较大的风腔,风机组件安装在其中时所产生的风压较小,从而导致新风模块输出的新风量较小。
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即使申请人认为该技术还存在不足并将其写入背景技术中,但不代表申请人承认该技术为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新风模块,旨在优化新风模块的新风风道,以增大新风模块输出的新风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新风模块,所述新风模块包括壳体、中隔板及风机组件。所述壳体构造有新风风道,所述新风风道包括进风腔和出风腔;所述中隔板配置于所述新风风道内,所述中隔板位于所述进风腔和出风腔之间,所述中隔板贯设有将所述进风腔和所述出风腔连通的通风孔;所述风机组件安装于所述出风腔内。
可选地,所述壳体包括底壳及与所述底壳适配盖合的壳盖;其中,所述底壳构造有第一腔体,所述中隔板安装于所述第一腔体的敞口处,以与所述第一腔体配合形成所述出风腔。
可选地,所述底壳还构造有位于所述第一腔体一侧的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壳盖之间形成所述进风腔;所述新风风道还包括位于所述中隔板和所述壳盖之间的过风腔,所述过风腔将所述中隔板的通风孔和所述进风腔连通。
可选地,所述风机组件安装于所述第一腔体内,所述风机组件包括离心风轮和第一电机,所述离心风轮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机连接,所述离心风轮的另一端形成进风端,并与所述中隔板的通风孔对应。
可选地,所述中隔板于所述通风孔的周缘构造有导风环,所述导风环自所述通风孔的周缘朝向所述离心风轮的进风端呈渐缩状延伸设置。
可选地,所述离心风轮的进风端构造有引风圈,所述导风环的缩口端伸入至所述引风圈内,所述导风环的外周壁和所述引风圈的内周壁之间形成有避空间隙,以供所述离心风轮旋转。
可选地,所述底壳的底部朝远离所述中隔板的方向有电机安装腔,所述电机安装腔朝所述第一腔体敞口,以供所述第一电机安装。
可选地,所述中隔板在其中心区域构造形成所述通风孔,以与所述离心风轮的进风端对应;所述中隔板的通风孔的通风面面积,与所述中隔板的侧面面积的比值不小于1/4,且不大于3/4。
可选地,所述底壳的与所述第一腔体对应的侧壁开设有新风出口,所述新风出口适用于向前出风;所述底壳的与所述第二腔体对应的侧壁开设有新风进口,所述新风进口适用于自后进风。
可选地,所述新风模块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所述中隔板的迎风面构造有传感器固定件,所述传感器固定件位于所述中隔板靠近所述前进风腔的位置,所述传感器固定件适用于固定所述温度传感器。
可选地,所述新风模块还包括净化组件,所述净化组件沿所述壳体的内外向可抽拉地安装于所述中隔板上,并位于所述中隔板的通风孔的进风侧。
可选地,所述新风模块还包括阀门组件,所述阀门组件包括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新风进口处的新风门,以及与所述新风门连接的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适用于驱动所述新风门翻转而打开或关闭所述新风进口。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机壳及安装于所述机壳内的新风模块。其中,机壳,所述机壳设有进风口、第一出风口,第二出风口,其中,所述进风口和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所述新风模块包括壳体、中隔板及风机组件。所述壳体构造有新风风道,所述新风风道包括进风腔和出风腔;所述中隔板配置于所述新风风道内,所述中隔板位于所述进风腔和出风腔之间,所述中隔板贯设有将所述进风腔和所述出风腔连通的通风孔;所述风机组件安装于所述出风腔内。所述新风模块的进风腔适用于通过新风管与室外环境连通,所述新风模块的出风腔适用于与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
可选地,所述空调器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或柜式空调室内机、或空气机、或吊顶式空调室内机、或移动式空调器中任意一者。
可选地,所述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机壳包括底盘、面框及面板;所述新风模块安装于所述底盘的端部,所述面板的端部开设有所述第二出风口。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新风模块的新风风道内配置中隔板,以使得新风风道被分隔为进风腔和出风腔,所述进风腔和所述出风腔通过中隔板上的通风孔连通,从而相对于整个新风风道而言,出风腔的容积小于整个新风风道的容积。因此,当风机组件在出风腔内旋转工作时,风机组件从中隔板的通风孔快速吸入空气并挤压在出风腔内,从而使得出风腔风压较高,进而增大风机组件从新风出口输出新风量的速率,大大增大新风模块输出的新风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空调器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新风模块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新风模块的主视图;
图4为图3中沿I-I线的剖视图;
图5为图3中新风模块另一视角的剖视图;
图6为图5中A处的放大图;
图7为图3中新风模块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8为图7中底壳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 名称 | 标号 | 名称 |
100 | 空调器 | 333 | 过风腔 |
110 | 机壳 | 301 | 新风进口 |
111 | 底盘 | 302 | 新风出口 |
112 | 面框 | 400 | 风机组件 |
113 | 面板 | 410 | 离心风轮 |
101 | 进风口 | 411 | 引风圈 |
102 | 第一出风口 | 420 | 第一电机 |
103 | 第二出风口 | 500 | 净化组件 |
200 | 新风模块 | 510 | 安装架 |
300 | 壳体 | 520 | 净化件 |
310 | 底壳 | 600 | 中隔板 |
311 | 第一腔体 | 610 | 通风孔 |
312 | 第二腔体 | 611 | 导风环 |
313 | 电机安装腔 | 620 | 传感器固定件 |
320 | 壳盖 | 700 | 阀门组件 |
330 | 新风风道 | 710 | 新风门 |
331 | 进风腔 | 720 | 第二电机 |
332 | 出风腔 | 800 | 新风管 |
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参阅图1至图8,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风模块200及包括有新风模块 200的空调器的实施例;其中,图5和图4中的虚线箭头表示气流流动方向。新风模块200能够提高优化新风模块200的新风风道,以增大新风模块200 输出的新风量。空调器可以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或柜式空调室内机、或空气机、或吊顶式空调室内机、或移动式空调器中任意一者。在后文的实施例中,主要以空调器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为例进行介绍,其他类型可以参照实施。
请参阅图2和图5,在新风模块200的一实施例中,新风模块200包括壳体300、中隔板600及风机组件400。其中,壳体300构造有新风风道330,新风风道330包括进风腔331和出风腔332;中隔板600还贯设将所述进风腔 331和出风腔332连通的通风孔610;风机组件400安装于出风腔332内。
具体而言,新风模块200的壳体300可在其底部开设有新风进口301,新风进口301与进风腔331连通;壳体300可在其顶部或前侧部或左侧部或右侧部开设新风出口302,新风出口302和出风腔332连通。具体在此,壳体 300可在其底部开设有新风进口301,并朝新风模块200后侧开放,新风进口 301通过新风管800与室外环境连通,以自后进风;壳体300可在其前侧部开设新风出口302,以朝新风模块200前侧进风。
请参阅图3至图5,当所述当新风模块200工作时,风机组件400开启,风机组件400驱动新风空气从新风进口301进入新风风道330的进风腔331 内,然后从中隔板600的通风孔610通过而进入到出风腔332中,并被出风腔332内的风机组件400沿其径向甩出至新风出口302,最后从新风出口302 向外吹出。
由于中隔板600将新风风道330分隔为进风腔331和出风腔332,出风腔 332通过中隔板600上的通风孔610连通,也就是相当于将新风风道330进行分段。故相对于整个新风风道330而言,出风腔332的容积小于整个新风风道330的容积。因此,当风机组件400在出风腔332内旋转工作时,风机组件400从中隔板600的通风孔610快速吸入空气并挤压在出风腔332内,从而使得出风腔332风压较高,进而增大风机组件400从新风出口302输出新风量的速率,大大增大新风模块200输出的新风量。
至于净化组件500的结构,可以有多种设计方案,在此没有局限。例如但不局限于:净化组件500包括安装架510及安装于安装架510上的净化件 520(如图7所示)。净化件520可适用于去除空气中的粉尘、细颗粒物、微生物、有机挥发性气体(如甲醛等)等空气污染物中任意一种或多种。净化件520的具体类型可依据其功能进行选取,净化件520可以是普通过滤网或 HEPA网或除甲醛器或IFD过滤器中任意一种或两种组合;还可以是初效过滤网、中效过滤网、高效过滤网中任意一种或多种组合。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新风模块200的新风风道330内配置中隔板600,以使得新风风道330被分隔为进风腔331和出风腔332,所述进风腔331和出风腔332通过中隔板600上的通风孔610连通,从而相对于整个新风风道330而言,出风腔332的容积小于整个新风风道330的容积。因此,当风机组件400在出风腔332内旋转工作时,风机组件400从中隔板600的通风孔610快速吸入空气并挤压在出风腔332内,从而使得出风腔332风压较高,进而增大风机组件400从新风出口302输出新风量的速率,大大增大新风模块200输出的新风量。
请参阅图5、图7及图8,在一实施例中,壳体300包括底壳310及与底壳310适配盖合的壳盖;其中,底壳310构造有第一腔体311,中隔板600安装于第一腔体311的敞口处,以与第一腔体311配合形成出风腔332。其中,中隔板600与第一腔体311的敞口形状基本适配。装配时,先将中隔板600 装配到第一腔体311的敞口处,再将壳盖320盖合到底壳310上,以将中隔板600包围于底壳310和壳盖320之间。
进一步地,底壳310还构造有位于第一腔体311一侧的第二腔体312,第一腔体311和壳盖320之间形成所述进风腔331;中隔板600和壳盖320之间间隔形成有过风腔333,所述过风腔333将中隔板600的通风孔610和所述进风腔331连通。
具体说来,所述壳盖320盖设在底壳310上,其中,所述壳盖320的其中一部分罩盖在所述底壳310的第二腔体312上方,并与所述第二腔体312 配合形成所述进风腔331。当新风模块200工作时,气流经新风入口进入,而后经所述进风腔331、所述过风腔333、中隔板600的通风孔610进入到出风腔332中,最后从新风出口302吹出。
至于壳体300和中隔板600的具体固定方式,可以先将中隔板600安装于底壳310的第一腔体311的敞口处,该中隔板600和底壳310可以通过卡扣结构卡接和/或通过螺钉结构连接成一个整体;然后,将壳盖320盖合到底壳310和中隔板600连接的整体上,该壳盖320可以与底壳310和/或中隔板 600通过卡扣结构、螺钉结构中任意一种或两种连接方式连接固定。
请参阅图5、图7及图8,在一实施例中,风机组件400安装于第一腔体 311内,风机组件400包括离心风轮410和第一电机420,离心风轮410的一端与第一电机420连接,离心风轮410的另一端形成进风端,并与中隔板600 的通风孔610对应。以在新风模块200工作过程中,进风腔331的气流从中隔板600的通风孔610通过后,直接从离心风轮410的进风端进入到离心风轮410内部,进而由离心风轮410高速甩出,增强离心风轮410送风的效率。
在传统技术中,风机组件400的第一电机420通常是通过单独配置的电机罩,从底壳310的底面安装到底壳310上。因此,第一电机420的安装方向与离心风轮410、或中隔板600或壳盖320的装配方向相反,在装配过程中需要反复调整装配方向,如调整打螺钉的方向。这种装配方式较为繁琐,装配效率较低。
鉴于此,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可选在底壳310的底部朝远离中隔板600 的方形凹设有电机安装腔313,所述电机安装腔313朝第一腔体311敞口,以供第一电机420安装。在装配新风模块200时,可以先将第一电机420从底壳310的敞口安装到底壳310的电机安装腔313内;再将离心风轮410安装到底壳310的第一腔体311中,并与第一电机420连接。也就是说,第一电机420和离心风轮410、中隔板600、壳盖320的装配方向一致,无需反复调整装配方向,例如可从正向打螺钉固定,可以实现快速装配。
请参阅图5至图7,在一实施例中,对于中隔板600而言,中隔板600在其中心区域构造形成通风孔610,以与离心风轮410的进风端对应。通风孔 610的通风面积与离心风轮410的进风端的进风面积基本一致或略小,这样可以使得从通风孔610通过的大部分气流,能够进入到到离心风轮410,避免向轴向扩散而造成风量损失。在此,中隔板600的通风孔610的通风面积,与中隔板600的侧面面积的比值不小于1/4,且不大于3/4,以确保通风孔610 的大小基本与离心风轮410的进风端的进风面积基本一致或略小。
在此考虑到,气流从进风腔331到进入中隔板600的通风孔610时,气流流通的面积有所缩减,通风孔610对气流的阻力较大,气流不易从通风孔 610通过。故为解决该问题,可选在中隔板600于通风孔610的周缘构造有导风环611,导风环611自通风孔610的周缘朝向离心风轮410的进风端呈渐缩状延伸设置。
具体说来,导风环611自通风孔610的周缘朝向离心风轮410的进风端凸设,导风环611的直径逐渐缩小,而使得导风环611呈渐缩状设置,导风环611的扩口端对应位于通风孔610处,导风环611的缩口端朝向离心风轮 410的进风端。导风环611可以减小气流从该通风孔610通过的阻力,有助于于引导气流从通风孔610通过后精准流入到离心风轮410的进风端,避免气流在通风孔610的出风侧发生扩散而未能进入到离心风轮410的情况出现。
进一步地,在离心风轮410的进风端构造有引风圈411,导风环611的缩口端伸入至所述引风圈411内,导风环611的外周壁和所述引风圈411的内周壁之间形成有避空间隙,以供离心风轮410旋转。
具体说来,将导风环611的缩口端伸入至离心风轮410的引风圈411内,可以使得导风环611引导出的气流,在与导风环611分离后直接到达离心风轮410的内部,增大离心风轮410的进风量,进而增大离心风轮410的风量及送风效率。由于导风环611的缩口端伸入至离心风轮410的引风圈411内,为避免两者干涉,故在导风环611的外周壁和所述引风圈411的内周壁之间设置避空间隙,这样可使得离心风轮410的引风圈411可在导风环611外周相对旋转,从而确保旋转过程中两者不发生干涉。
请参阅图3和图4,基于上述任意一实施例,新风模块200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适用于检测新风进风空气的温度。可选地,中隔板600 的迎风面构造有传感器固定件620,传感器固定件620位于中隔板600靠近所述前进风腔331的位置,传感器固定件620适用于固定所述温度传感器。当采用传感器固定件620固定所述温度传感器时,可使得该温度传感器较为靠近新风进口301,有利于准确检测新风进风空气的温度。
至于传感器固定件620的结构类型,传感器固定件620可以是通过夹持温度传感器以实现固定的固线夹,也可以是限制温度传感器活动的限位卡槽,亦或者是供温度传感器穿设的固定套筒。具体可根据设计的成本及难以程度进行相应选取,在此不设限定。
请参阅图5至图7,基于上述任意一实施例,新风模块200还包括净化组件500,所述净化组件500沿壳体300的内外向可抽拉地安装于中隔板600上,并位于中隔板600的通风孔610的进风侧。
具体说来,壳体300在新风出口302的一侧开设有安装口,安装口呈长条形设置,并与新风出口302的一侧边同向延伸。净化组件500自安装口可抽拉地安装于中隔板600上。用户可将净化组件500从该安装口向外抽出(如图4中F所指示的方向),以进行清洁或更换;也可以将净化组件500从该安装口推入到中隔板600的通风孔610进风侧,以对从进风腔331经通风孔 610流入到出风腔332的气流进行净化,去除空气中的污染物。
此外,由于风机组件400的进风端与该通风孔610对应,故也就相当于,所述净化组件500与风机组件400的进风端对应。进风腔331内的气流先被净化组件500净化成较为洁净的新风空气,而后该洁净的新风空气自通风孔 610进入到风机组件400的进风端,最后被风机组件400沿其径向吹出。相对于进风腔331而言,在中隔板600和壳盖320之间的过风腔333空间较大,从而可根据通风孔610的大小相应将净化组件500的供空气通过以实现净化的净化面设计得较大,进而提高增大净化组件500净化空气的效率。由于净化组件500相应设计得较大,从而净化组件500可净化的空气量相应增大,进而还可延长净化组件500的寿命,延长更换净化组件500的周期。
请参阅图7,基于上述任意一实施例,新风模块200还包括安装于新风进口301的阀门组件700,所阀门组件700包括相对新风进口301可转动的新风门710,以及与新风门710连接的第二电机720,所述第二电机720驱动新风门710翻转,而实现新风门710打开或关闭新风进口301。例如,在冬季时期,室外环境温度较低,此时可以将新年门关闭新风进口301,以避免室外冷空气进入冻坏新风模块200,或者经新风模块200进入室内环境。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100,该空调器100包括机壳110及安装于机壳110内的新风模块200。新风模块2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调器10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所述空调器100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或柜式空调室内机、或空气机、或吊顶式空调室内机、或移动式空调器中任意一者。后文以所述空调器100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为例进行介绍说明。
在一实施例中,机壳110设有进风口101、第一出风口102及第二出风口 103;其中,进风口101和第一出风口102连通。新风模块200安装于所述机壳110内,新风模块200的进风腔331适用于通过新风管800与室外环境连通,新风模块200的出风腔332适用于与第二出风口103连通。由此,所述空调器100具有室内风循环模式和新风模式,其中:
在所述室内风循环模式下,室内环境的空气经进风口101进入到机壳110 内部,经机壳110内部的换热组件换热后形成冷风或热风,而后从第一出风口102吹回到室内环境,实现室内风循环;
在所述新风模式下,室外环境的空气经新风管800进入到新风模块200 中,经新风模块200的净化组件500净化后形成洁净的新风空气,而后从新风模块200的新风出口302吹到机壳110的第二出风口103,最后从第二出风口103吹到室内环境,实现为室内环境补充新风。
可选地,所述机壳110包括底盘111、面框112及面板113;新风模块200 安装于底盘111的端部,新风模块200的新风出口302向面板113开放;面板 113的端部开设有第二出风口103,以使得空调器100向前送出新风空气,使得新风空气准确到达用户所在方位。
此外,为避免新风直吹用户,可选将第二出风口103由贯设于面板113 上的多个微孔组成,以在新风空气从多个微孔吹出后,气流被打散成一缕缕较小的细丝气流,风速降低,气流变得柔和,不会直接吹向用户,避免用户产生不适感。
为方便安装所述新风模块200,在所述新风模块200的壳体300的底部和 /或背部构造有插置部340(插置部340可参阅图4),并在壳体300的前部和 /或顶部构造有固定部350(固定部350可参阅图2);所述空调器的底盘构造有供所述插插置部340对应插置的插槽,以及供所述固定部350连接固定的连接部。安装时,将新风模块200置于底盘内,然后将新风模块200的插置部340与底盘的插槽插置连接,以将新风模块200定位于所述底盘上;而后将新风模块200的固定部350和底盘的连接部采用连接件(如螺钉)穿设连接,从而把新风模块200固定到底盘上,完成新风模块200的安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5)
1.一种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模块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构造有新风风道,所述新风风道包括进风腔和出风腔;
中隔板,所述中隔板配置于所述新风风道内,所述中隔板位于所述进风腔和出风腔之间,所述中隔板贯设有将所述进风腔和所述出风腔连通的通风孔;以及
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安装于所述出风腔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底壳及与所述底壳适配盖合的壳盖;其中,所述底壳构造有第一腔体,所述中隔板安装于所述第一腔体的敞口处,以与所述第一腔体配合形成所述出风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还构造有位于所述第一腔体一侧的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壳盖之间形成所述进风腔;所述新风风道还包括位于所述中隔板和所述壳盖之间的过风腔,所述过风腔将所述中隔板的通风孔和所述进风腔连通。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组件安装于所述第一腔体内,所述风机组件包括离心风轮和第一电机,所述离心风轮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机连接,所述离心风轮的另一端形成进风端,并与所述中隔板的通风孔对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隔板于所述通风孔的周缘构造有导风环,所述导风环自所述通风孔的周缘朝向所述离心风轮的进风端呈渐缩状延伸设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心风轮的进风端构造有引风圈,所述导风环的缩口端伸入至所述引风圈内,所述导风环的外周壁和所述引风圈的内周壁之间形成有避空间隙,以供所述离心风轮旋转。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的底部朝远离所述中隔板的方向有电机安装腔,所述电机安装腔朝所述第一腔体敞口,以供所述第一电机安装。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隔板在其中心区域构造形成所述通风孔,以与所述离心风轮的进风端对应;所述中隔板的通风孔的通风面面积,与所述中隔板的侧面面积的比值不小于1/4,且不大于3/4。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的与所述第一腔体对应的侧壁开设有新风出口,所述新风出口适用于向前出风;所述底壳的与所述第二腔体对应的侧壁开设有新风进口,所述新风进口适用于自后进风。
10.如权利要求2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模块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所述中隔板的迎风面构造有传感器固定件,所述传感器固定件位于所述中隔板靠近所述进风腔的位置,所述传感器固定件适用于固定所述温度传感器。
11.如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模块还包括净化组件,所述净化组件沿所述壳体的内外向可抽拉地安装于所述中隔板上,并位于所述中隔板的通风孔的进风侧。
12.如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模块还包括阀门组件,所述阀门组件包括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新风进口处的新风门,以及与所述新风门连接的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适用于驱动所述新风门翻转而打开或关闭所述新风进口。
13.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设有进风口、第一出风口,第二出风口,其中,所述进风口和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
如权利要求1至12任意一项所述的新风模块,所述新风模块安装于所述机壳内,所述新风模块的进风腔适用于通过新风管与室外环境连通,所述新风模块的出风腔适用于与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或柜式空调室内机、或空气机、或吊顶式空调室内机、或移动式空调器中任意一者。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机壳包括底盘、面框及面板;所述新风模块安装于所述底盘的端部,所述面板的端部开设有所述第二出风口。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438090.3U CN212132676U (zh) | 2020-03-30 | 2020-03-30 |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438090.3U CN212132676U (zh) | 2020-03-30 | 2020-03-30 |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132676U true CN212132676U (zh) | 2020-12-11 |
Family
ID=736721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438090.3U Active CN212132676U (zh) | 2020-03-30 | 2020-03-30 |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132676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306633A (zh) * | 2020-03-30 | 2020-06-19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
CN111561744A (zh) * | 2020-03-30 | 2020-08-21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
-
2020
- 2020-03-30 CN CN202020438090.3U patent/CN212132676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306633A (zh) * | 2020-03-30 | 2020-06-19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
CN111561744A (zh) * | 2020-03-30 | 2020-08-21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561744A (zh) |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 |
CN105091106B (zh) | 立式空调净化器一体机 | |
CN212132676U (zh) |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 |
CN111306633A (zh) |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 |
CN210832255U (zh) |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EP4123231B1 (en) | Fresh air module and air conditioner | |
CN111306631B (zh) |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 |
CN212511458U (zh) | 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12511454U (zh) | 风机组件、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105091107B (zh) | 立式空调净化器一体机 | |
CN212618748U (zh) |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 |
CN212132677U (zh) |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 |
KR100564440B1 (ko) | 분리형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 |
CN211854211U (zh) |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 |
CN111306632B (zh) |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 |
CN212132674U (zh) |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 |
CN212132678U (zh) |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 |
CN211854209U (zh) |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 |
CN112146171A (zh) | 空气处理模块、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3514132U (zh) | 空气净化装置及空调器 | |
CN212132675U (zh) |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 |
KR20050118782A (ko) | 분리형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 |
CN212901761U (zh) | 新风模块及空调室内机 | |
CN216244602U (zh) | 空调器 | |
CN218846289U (zh) | 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