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69339A - 二次电池与包含其的用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二次电池与包含其的用电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69339A
CN116169339A CN202211743121.6A CN202211743121A CN116169339A CN 116169339 A CN116169339 A CN 116169339A CN 202211743121 A CN202211743121 A CN 202211743121A CN 116169339 A CN116169339 A CN 1161693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gative electrode
secondary battery
lithium
functional layer
current coll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74312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廖华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nwoda 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nwoda 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nwoda 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nwoda 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743121.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169339A/zh
Publication of CN1161693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6933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04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04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4/0402Methods of deposition of the material
    • H01M4/0404Methods of deposition of the material by coating on electrode colle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4Carriers or collectors
    • H01M4/70Carriers or collecto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or form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二次电池与包含其的用电设备,属于电池技术领域。该二次电池包括负极极片,该负极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负极集流体凹陷部的锂合金能提供额外的活性锂离子,从而提高二次电池的首次放电容量、首次库伦效率和能量密度,而且活性锂离子脱出补锂后,凹陷部会形成预留空间,为后续循环过程中硅负极的体积膨胀提供缓冲空间,提高硅负极结构和材料的稳定性,改善二次电池循环性能,另外,本申请的负极集流体制备方法简单可控,补锂均匀,易操作,在空气中稳定性好,与后续电池制备过程兼容性更好。

Description

二次电池与包含其的用电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二次电池与包含其的用电设备。
背景技术
二次电池可应用于对续航能力要求比较高的便携式电子设备、电动汽车等领域,尤其是较高能量密度的锂离子电池可显著增加电动汽车的行驶里程。硅负极因容量高而在锂离子电池实现高能量密度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成为锂离子电池全球市场的应用热点。
但硅负极首次效率低,需要额外补充锂源以提高电池的首次效率。目前主要通过如下两种方法补充锂源:(1)使用锂带与负极极片接触并施加压力实现补锂,(2)在负极极片表面喷撒惰性锂粉。但这两种方法可控性差,补锂不均匀,易破坏原有极片和电极材料结构,补锂后极片易受环境影响,而且包含锂带或锂粉的负极通常对环境要求高,对空气中的水、氧敏感,后续加工需要考虑补锂后的极片中锂的反应活性。
因此,开发出简单可控、易操作、对环境要求低、能有效解决硅负极首次效率低的补锂技术具有重大的意义。
发明内容
基于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二次电池与包含其的用电设备,以有效提高硅负极首次效率,且补锂方式简单可控,易操作,对环境要求低。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包括负极极片,所述负极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所述负极集流体包括金属箔片和功能层;所述金属箔片至少一个表面上设置有凹陷部,所述功能层包括设置于所述凹陷部处的功能层Ⅰ以及所述凹陷部外侧表面处的功能层Ⅱ;所述功能层包含含锂物质,所述含锂物质包括锂合金和包覆层;所述包覆层设置于所述锂合金的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凹陷部至少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凹陷部的平均宽度为50~1000nm;
(2)凹陷部的平均深度为25~500nm;
(3)凹陷部在集流体表面的密度为10000~2*1010个/cm2
进一步地,所述锂合金包括锂硅合金、锂锡合金、锂锗合金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包覆层包括Li2O、LiOH、LiCO3中至少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凹陷部外侧表面处的功能层Ⅱ的厚度为1~20μm。
进一步地,所述功能层包含以下质量百分含量的组分:锂合金和包覆层5-98%,导电剂1-90%,粘结剂1-8%。
进一步地,所述锂合金的颗粒粒径D50为20nm~500nm。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了所述二次电池的制备方法,所述二次电池的制备方法包括负极集流体的制备,所述负极集流体的制备包括以下步骤:
将锂合金、导电剂、粘结剂和有机溶剂混合均匀,得到功能层的浆料;
将所述功能层的浆料涂覆凹陷部以及凹陷部外侧的表面处,烘干,得到所述集流体。
进一步地,所述负极极片包括负极活性材料,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包括硅单质、硅碳、硅氧、硅金属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负极极片包括水性粘结剂,所述水性粘结剂包括丁苯胶乳、羧甲基纤维素钠、聚丙烯酸中的至少一种。
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电设备,包括所述二次电池。
相比现有技术,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申请通过负极集流体凹陷部的锂合金以提供额外的活性锂离子,从而提高二次电池的首次放电容量、首次库伦效率和能量密度,另外,活性锂离子脱出补锂后,凹陷部会形成预留空间,为后续循环过程中硅负极的体积膨胀提供缓冲空间,提高硅负极结构和材料的稳定性,改善二次电池循环性能。
(2)本申请负极集流体制备方法简单可控,补锂均匀,易操作,且集流体在空气中稳定性好,对环境要求低,与后续电池制备过程兼容性更好。
附图说明
图1为各实施例中负极集流体中金属铜箔的截面图;
图2为各实施例中负极集流体的俯视图;
图3为各实施例中负极集流体的截面图;
其中,1-金属铜箔,2-功能层,3-凹陷部,a-凹陷部的宽度,b-凹陷部的深度,c-凹陷部外侧表面处的功能层Ⅱ的厚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及对比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其目的在于详细地理解本发明的内容,而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发明实施所涉及的实验试剂及仪器,除非特别说明,均为常用的普通试剂及仪器。
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包括负极极片,负极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负极集流体包括金属箔片和功能层;金属箔片至少一个表面上设置有凹陷部,功能层设置于所述凹陷部以及凹陷部外侧的表面处;功能层包含含锂物质,含锂物质包括锂合金和包覆层;包覆层设置于所述锂合金的表面。
在本申请中,负极集流体通过凹陷部的锂合金以提供额外活性锂离子,从而提高锂离子电池的首次放电容量、首次库伦效率(ICE)和能量密度,而且活性锂离子脱出补锂后,凹陷部会形成预留空间,为后续循环过程中硅负极的体积膨胀提供缓冲空间,提高硅负极结构和材料的稳定性,改善二次电池循环性能。此外,负极集流体在空气中稳定性好,对环境要求低,与后续电池制备过程兼容性更好。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凹陷部的平均宽度为50~1000nm。可选的,该凹陷部的平均宽度还可以为:70~900nm,或者100~800nm,或者,300~500nm。可选的,该凹陷部的平均宽度还可以为:80nm,或者150nm,或者200nm,或者400nm,或者600nm,或者700nm,或者950nm等。通过控制凹陷部的平均宽度在50~1000nm范围内,可以有效解决硅负极体积膨胀问题,使锂离子电池获得良好的循环性能,并确保集流体制备或加工过程中不易折断,具有较高的良品率。凹陷部的宽度可以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或原子力显微镜的拍摄,在一定面积内测量金属箔片上所有的凹陷部宽度大小,然后取平均值。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凹陷部的平均深度为25~500nm。可选的,该凹陷部的平均深度还可以为:50~450nm,或者100~400nm,或者,200~300nm。可选的,该凹陷部的平均深度还可以为:30nm,或者70nm,或者90nm,或者120nm,或者160nm,或者210nm,或者250nm,或者290nm,或者350nm,或者410nm,或者460nm,或者480nm。通过控制凹陷部的平均深度在25-500nm范围内,以有效解决硅负极体积膨胀问题,使锂离子电池获得良好的循环性能,并确保集流体制备或加工过程中不易折断,具有较高的良品率。凹陷部的宽度可以在透射电子显微镜的拍摄下,在一定面积内测量金属箔片上所有凹陷部宽度大小,然后取平均值。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凹陷部在集流体表面的密度为10000~2*1010个/cm2。可选的,该凹陷部在集流体表面的密度可以为:1*105~1*109个/cm2,或者5*106~5*108个/cm2,或者1*107~1*108个/cm2。可选的,该凹陷部在集流体表面的密度可以为:50000个/cm2,或者1*106个/cm2,或者2*107个/cm2,或者3*108个/cm2,或者4*109个/cm2等。通过控制凹陷部在集流体表面的密度处于10000~2*1010个/cm2范围内,以有效解决硅负极体积膨胀问题,使锂离子电池得良好的循环性能,并确保集流体制备或加工过程中具有较高的良品率。凹陷部在集流体表面的密度=凹陷部的个数/一定面积。凹陷部的个数可以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或原子力显微镜的拍摄下,计算凹陷部的个数。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锂合金包括锂硅合金、锂锡合金、锂锗合金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包覆层包括Li2O、LiOH、LiCO3等中至少一种。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凹陷部外侧表面处的功能层Ⅱ的厚度为1~20μm。可选的,该功能层Ⅱ的厚度还可以为:5~18μm,或者8~15μm,或者10~12μm。可选的,该功能层Ⅱ的厚度还可以为:2μm,或者4μm,或者6μm,或者7.5μm,或者9.5μm,或者11.5μm,或者13.5μm,或者15.5μm,或者17.5μm,或者19.5μm。当凹陷部外侧表面处的功能层Ⅱ的厚度控制在1~20μm时,对电池的能量密度以及比容量都有较好的提升。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功能层包含以下质量百分含量的组分:锂合金和包覆层5~98%,导电剂1~90%,粘结剂1~8%。其中,功能层中锂合金和包覆层总质量百分含量控制在5~98%范围内,以确保对二次电池的首次效率和能量密度的提升;功能层中导电剂质量百分含量控制在1~90%范围内,以提高锂合金的环境稳定性以及负极片的导电性,提高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稳定性;功能层中粘结剂质量百分含量控制在1~8%范围内,以达到较好的粘结效果。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导电剂包括乙炔黑、石墨导电剂、SP导电剂、石墨烯导电剂、CNT导电剂、科琴黑等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功能层的粘结剂包括聚偏氟乙烯(PVDF)。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锂合金的颗粒粒径D50为20nm~500nm。可选的,锂合金的颗粒粒径D50还可以为:50~400μm,或者100~300μm,或者150~250μm。可选的,锂合金的颗粒粒径还可以为:40μm,或者70μm,或者120μm,或者180μm,或者240μm,或者280μm,或者310μm,或者380μm,或者410μm,或者480μm。当锂合金的颗粒粒径D50小于20nm时,粒径过小增加锂合金制备和功能层涂覆的难度,并降低涂覆层压实密度而影响电池能量密度;当锂合金的颗粒粒径D50大于500nm时,降低功能层均匀性和负极片循环稳定性,因此锂合金的颗粒粒径D50的选择为20nm~500nm。
本申请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上述二次电池的制备方法,包括负极集流体的制备,负极集流体的制备包括以下步骤:
将锂合金、导电剂、粘结剂和有机溶剂混合均匀,得到功能层的浆料;
将功能层的浆料涂覆凹陷部以及凹陷部外侧的表面处,烘干,得到集流体。该制备方法简单可控,且补锂均匀。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功能层的浆料中的有机溶剂包括NMP(N-甲基吡咯烷酮)、DMF(N,N-二甲基甲酰胺)、DMSO(二甲基亚砜)等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该负极片包括负极活性材料和上述集流体;其中,负极活性材料涂覆在上述集流体的功能层的表面上。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负极活性材料包括硅单质、硅碳、硅氧、硅金属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负极极片还包括水性粘结剂。其中,水性粘结剂包括SBR(丁苯胶乳)、CMC(羧甲基纤维素钠)、PAA(聚丙烯酸)等中的至少一种。如果将功能层中的锂合金直接与负极活性材料混合,因锂合金反应活性高,若使用油性粘结剂,不仅成本高,而且油性粘结剂对硅材料的粘结性不好。若使用水性粘结剂则能避免上述问题,不仅使负极活性材料中能使用成本低,而且对硅材料的粘结性较好。
本申请第三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电设备,包括上述二次电池。本申请对用电设备无限制,可以为任何使用本申请二次电池的用电设备。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用电设备为便携式电子设备、电动汽车等。
为了更好的说明本申请提高的集流体具有较优的性能,以下提供多个具体的实施例和对比例进行说明。
本发明各实施例及对比例所用组分原料除非特别说明,否则均为市售原料,且各平行实验中所使用的组分原料均为同种。
实施例和对比例
实施例和对比例分别提供了一种负极集流体,这些负极集流体包括金属箔片(铜箔)和功能层,金属箔片的一面上包含凹陷部,功能层包括锂合金、包覆层、导电剂(乙炔黑和天然石墨的混合物,二者质量比1:1)和粘结剂(PVDF),包覆层设置于锂合金的表面,功能层设置于凹陷部以及凹陷部外侧的表面处,其中,凹陷部的宽度、深度、在集流体表面的密度,功能层厚度,锂合金种类和颗粒粒径D50,包覆层材料,以及功能层中锂合金和包覆层、导电剂以及粘结剂的质量比见表1。
这些负极集流体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锂合金、导电剂、粘结剂和有机溶剂NMP混合均匀,得到功能层的浆料;
将功能层的浆料涂覆凹陷部以及凹陷部外侧的表面处,120℃真空干燥12小时,得到负极集流体。
表1
Figure BDA0004022588620000071
Figure BDA0004022588620000081
将各实施例和对比例所得负极集流体制成锂离子电池,具体步骤如下:
负极极片的制备:将负极活性材料原料按照SiO:石墨:乙炔黑:SBR:CMC=15:75:5:3.5:1.5质量比加入一定量超纯水搅拌混合均匀,将浆料涂布在复合负极集流体上,经过120℃真空干燥12小时,得到负极极片。
正极极片的制备:将正极活性材料原料按照NCM811(LiNi0.8Co0.1Mn0.1O2):乙炔黑:PVDF=95:2.5:2.5质量比加入一定量NMP搅拌混合均匀,将浆料涂布在铝箔上,经过120℃真空干燥12小时,得到正极极片。
锂离子电池的制备:将负极极片用模切机冲切成尺寸为45*58mm的负极极片,将正极极片用模切机冲切成尺寸为43*56mm的正极极片;使用celgard2500作为隔膜;电解液为1mol/L六氟磷酸锂溶液(溶剂由EC、DMC和EMC组成,三者体积比EC:DMC:EMC=1:1:1),组成软包电池。
25℃下,在2.7-4.2V电压范围内,以0.5C倍率进行充放电循环,测试首次放电容量、首次库伦效率、能量密度和500周循环后容量保持率。
测试结果见表2。
表2
Figure BDA0004022588620000091
由表2可知,实施例1~19的锂离子电池首次放电容量、首次库伦效率、能量密度和500圈容量保持率均高于对比例1,这是因为实施例1~19负极集流体的金属箔片表面都包含凹陷部,凹陷部内的锂合金能提供额外活性锂离子,从而提高锂离子电池的首次放电容量、首次库伦效率和能量密度,而且凹陷部的活性锂离子脱出补锂后,凹陷部会形成预留空间,为后续循环过程中硅负极的体积膨胀提供缓冲空间,提高硅负极结构和材料的稳定性,从而改善锂离子电池循环性能。
实施例1~4对比可知,凹陷部外侧的表面处的功能层较薄时,补锂效果不明显,导致锂离子电池首次放电容量、首次库伦效率和能量密度较低;凹陷部外侧的表面处的功能层较厚时,并未能有效提升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因此优选凹陷部外侧的表面处的功能层厚度在1~20μm范围内。
最后所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负极极片,所述负极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所述负极集流体包括金属箔片和功能层;所述金属箔片至少一个表面上设置有凹陷部,所述功能层包括设置于所述凹陷部处的功能层Ⅰ以及所述凹陷部外侧表面处的功能层Ⅱ;所述功能层包含含锂物质,所述含锂物质包括锂合金和包覆层;所述包覆层设置于所述锂合金的表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至少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凹陷部的平均宽度为50~1000nm;
(2)凹陷部的平均深度为25~500nm;
(3)凹陷部在集流体表面的密度为10000~2*1010个/cm2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锂合金包括锂硅合金、锂锡合金、锂锗合金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包覆层包括Li2O、LiOH、LiCO3中至少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外侧表面处的功能层Ⅱ的厚度为1~20μ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层包含以下质量百分含量的组分:锂合金和包覆层5~98%,导电剂1~90%,粘结剂1~8%。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锂合金的颗粒粒径D50为20nm~500nm。
7.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电池的制备方法包括负极集流体的制备,所述负极集流体的制备包括以下步骤:
将锂合金、导电剂、粘结剂和有机溶剂混合均匀,得到功能层的浆料;
将所述功能层的浆料涂覆凹陷部以及凹陷部外侧的表面处,烘干,得到所述集流体。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极片包括负极活性材料,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包括硅单质、硅碳、硅氧、硅金属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极片包括水性粘结剂,所述水性粘结剂包括丁苯胶乳、羧甲基纤维素钠、聚丙烯酸中的至少一种。
10.一种用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二次电池。
CN202211743121.6A 2022-12-28 2022-12-28 二次电池与包含其的用电设备 Pending CN11616933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743121.6A CN116169339A (zh) 2022-12-28 2022-12-28 二次电池与包含其的用电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743121.6A CN116169339A (zh) 2022-12-28 2022-12-28 二次电池与包含其的用电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69339A true CN116169339A (zh) 2023-05-26

Family

ID=864106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743121.6A Pending CN116169339A (zh) 2022-12-28 2022-12-28 二次电池与包含其的用电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169339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387449A (zh) * 2023-06-02 2023-07-04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极极片、电池单体、电池和用电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387449A (zh) * 2023-06-02 2023-07-04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极极片、电池单体、电池和用电装置
CN116387449B (zh) * 2023-06-02 2023-10-27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极极片、电池单体、电池和用电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0177623A1 (zh) 负极片、二次电池及其装置
CN111261834A (zh) 负极极片、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WO2020177624A1 (zh) 负极片、二次电池及其装置
CN111916666B (zh) 一种异型结构的负极片及包括该负极片的锂离子电池
CN109950459A (zh) 一种富锂的锂离子电池隔膜
WO2016201942A1 (zh) 一种具有高倍率充放电性能的锂离子电池
JP2009272041A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CN113078291A (zh) 一种负极片、其制备方法及电池
WO2018059180A1 (zh) 一种高功率高能量化学电源及其制备方法
CN115148960A (zh) 负极极片及包含该负极极片的电化学装置、电子装置
JP2011096470A (ja) 全固体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における負極材および全固体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CN114144919A (zh) 一种正极极片、包含该正极极片的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WO2023070268A1 (zh) 一种电化学装置及包含该电化学装置的用电装置
CN114843440A (zh) 电化学装置及其制备方法和电子装置
CN116995192A (zh) 一种补钠正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钠离子电池
CN116154100A (zh) 一种补锂正极及其制备方法以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11883765A (zh) 锂电池正极活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电池
CN105633403A (zh) 一种高倍率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6169339A (zh) 二次电池与包含其的用电设备
CN117219777B (zh) 一种补锂剂及其制备方法、正极极片与二次电池
JP6295966B2 (ja) 全固体電池
JP2021534554A (ja) 固体電池用の硫黄系正極活物質及びその調製方法並びに応用
CN112331819B (zh) 改性硅碳负极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CN115863919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复合隔膜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WO2021258275A1 (zh) 二次电池和包含该二次电池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518000 1-2 Floor, Building A, Xinwangda Industrial Park, No. 18 Tangjianan Road, Gongming Street, Guangming New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Xinwangda Power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132 1-2/F, Building A, Xinwangda Industrial Park, No. 18 Tangjianan Road, Gongming Street, Guangming New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SUNWODA 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