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16666B - 一种异型结构的负极片及包括该负极片的锂离子电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异型结构的负极片及包括该负极片的锂离子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16666B
CN111916666B CN202010733525.1A CN202010733525A CN111916666B CN 111916666 B CN111916666 B CN 111916666B CN 202010733525 A CN202010733525 A CN 202010733525A CN 111916666 B CN111916666 B CN 11191666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ga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material layer
electrode active
nega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3352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916666A (zh
Inventor
张保海
彭冲
曾佳
贺伟
石越
李俊义
徐延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Cosmx Batt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Cosmx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Cosmx Batt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Cosmx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733525.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916666B/zh
Publication of CN1119166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166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9166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166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5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other than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sulfides, selenides, tellurides, halogenides or LiCoFy; of polyanionic structures, e.g. phosphates, silicates or borates
    • H01M4/583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 H01M4/587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3Electrodes based on 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异型结构的负极片及包括该负极片的锂离子电池,所述负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和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所述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设置在负极集流体表面,所述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设置在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表面;在所述负极片表面设置负极极耳;其中,沿负极集流体长度方向,靠近负极极耳处的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逐渐变厚,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逐渐变薄;远离负极极耳处的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逐渐变薄,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逐渐变厚所述负极片的使用可以解决负极极耳附近负极片表面析出锂而形成锂枝晶,产生安全隐患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异型结构的负极片及包括该负极片的锂离子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异型结构的负极片及包括该负极片的锂离子电池,所述负极片可以解决负极极耳区域析锂的问题。
背景技术
随着5G时代的到来及锂离子电池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锂离子电池快速充电能力和充放电倍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常规的in-in卷绕式锂离子电池结构已经无法满足快速充电的需要,因此研发者开始将极耳移动到正负极片的3/4,1/3、1/2等处的位置,以此来降低电芯内阻,降低极化,优化充放电过程中极片上电流密度的分布,提高电池的快充能力。与此同时正负极片电流密度最大的区域就从常规卷绕结构的头部转移到正负极片上极耳所在区域,此时负极极耳周围的电流密度就会增大,极化变大,电势降低,负极极耳附近的负极片表面就会更容易接近或到达析锂电位,导致析锂发生,电芯在循环过程中膨胀变大,产生安全隐患。由此来看不管是极耳放置何处,极耳附近电流密度都是最大的,都会引发负极极耳附近负极片表面析出锂而形成锂枝晶。锂枝晶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会戳破正极片和负极片之间的隔离膜,导致正负极片直接接触而发生电化学短路,产生安全隐患,降低电芯的安全性能。
发明内容
为了改善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异型结构的负极片及包括该负极片的锂离子电池,所述负极片的使用可以解决负极极耳附近负极片表面析出锂而形成锂枝晶,产生安全隐患的问题。
研究发现,锂离子电池负极极耳附近的负极片表面析锂的根本原因是靠近极耳区域的位置电流密度大,电势较低,负极动力学性能不足,尤其是在大倍率下靠近极耳区域的负极片表面析锂更加明显。在充电制度不变的前提下解决负极极耳附近负极片的表面析出锂而形成锂枝晶的关键在于提高负极的动力学和/或降低正极的动力学;然而整个负极片动力学性能的提升必然会导致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降低。
本发明的异型结构的负极片可以在不降低能量密度的情况下解决大倍率充电制度下长循环过程负极耳附近负极片的表面析出锂而形成锂枝晶,产生安全隐患的问题。
本发明主要是通过调整锂离子电池负极极耳附近区域的活性物质的动力学性能及活性物质的厚度,可以在不降低电池能量密度的条件下提高锂离子电池负极极耳附近区域的动力学能力,同时能降低整个负极片表面的极化,有效改善锂电池负极极耳附近负极片的表面析出锂而形成锂枝晶,产生安全隐患的问题,在不降低能量密度的前提下提高锂离子电池循环寿命,改善循环膨胀和安全问题,同时提高电池的快充性能。
本发明中,如果没有特别的定义,术语“极耳附近”均是指的是从靠近极耳的涂膏(即活性物质层)起直径在10mm~50mm的区域。
本发明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负极片,其中,所述负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和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所述负极集流体表面设置空箔区域和涂覆区域;所述空箔区域上设置负极极耳,所述涂覆区域上设置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和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所述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设置在负极集流体表面,所述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设置在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表面;
其中,沿负极集流体长度方向,靠近负极极耳处的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逐渐变厚,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逐渐变薄;远离负极极耳处的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逐渐变薄,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逐渐变厚。
根据本发明,沿负极集流体长度方向,靠近负极极耳处的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呈线性逐渐变厚,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呈线性逐渐变薄;远离负极极耳处的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呈线性逐渐变薄,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呈线性逐渐变厚;或者,
沿负极集流体长度方向,靠近负极极耳处的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呈曲线性逐渐变厚,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呈曲线性逐渐变薄;远离负极极耳处的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呈曲线性逐渐变薄,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呈曲线性逐渐变厚;或者,
沿负极集流体长度方向,靠近负极极耳处的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呈阶梯性逐渐变厚,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呈阶梯性逐渐变薄;远离负极极耳处的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呈阶梯性逐渐变薄,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呈阶梯性逐渐变厚。此处的术语“呈阶梯性”是指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与负极集流体长度呈阶梯关系变化。
根据本发明,所述负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和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自负极集流体一端且沿负极集流体长度方向所述负极集流体包括依次设置的空箔区域和涂覆区域;
所述空箔区域上设置负极极耳,所述涂覆区域上设置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和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所述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设置在负极集流体表面,所述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设置在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表面;
其中,沿负极集流体长度方向,靠近负极极耳处的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逐渐变厚,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逐渐变薄;远离负极极耳处的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逐渐变薄,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逐渐变厚。
根据本发明,所述负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和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所述负极集流体表面设置空箔区域、第一涂覆区域和第二涂覆区域,沿负极集流体长度方向,所述第一涂覆区域和第二涂覆区域依次设置在负极集流体表面,且在所述第一涂覆区域和所述第二涂覆区域相连处开设凹槽,所述凹槽形成空箔区域;
所述空箔区域上设置负极极耳,所述第一涂覆区域和第二涂覆区域上均设置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和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所述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设置在负极集流体表面,所述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设置在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表面;
其中,沿负极集流体长度方向,靠近负极极耳处的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逐渐变厚,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逐渐变薄;远离负极极耳处的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逐渐变薄,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逐渐变厚。
根据本发明,形成所述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第一负极活性物质的粒径分布为:3μm<D10<4μm,5μm<D50<8μm,10μm<D90<13μm;形成所述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第二负极活性物质的粒径分布为:5μm<D10<8μm,12μm<D50<18μm,26μm<D90<30μm。
根据本发明,所述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中的导电剂的含量大于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中的导电剂的含量。
根据本发明,所述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中各组分的质量百分含量为:
70-99wt%的第一负极活性物质、0.5-15wt%的第一导电剂、0.5-15wt%的第一粘结剂;
所述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中各组分的质量百分含量为:
70-99wt%的第二负极活性物质、0.5-15wt%的第二导电剂、0.5-15wt%的第二粘结剂。
根据本发明,所述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和所述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之和为70-150μm。
根据本发明,所述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动力学性能优于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动力学性能;和/或,
所述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锂离子的脱嵌速度大于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锂离子的脱嵌速度;和/或,
所述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可支持的充电电流大于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可支持的充电电流;和/或,
所述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接受锂离子速度大于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接受锂离子速度。
一种锂离子电池,所述电池包括上述的负极片。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首次提出负极片表面的两层涂膏的厚度沿涂布方向成渐变分布。
2、充分利用不同结构锂离子电芯的负极片充放电过程中电流密度分布及电位变化的特点设计异型负极片结构,在不同区域涂覆不同厚度和不同动力学性能的负极活性物质,这种梯度分布的负极片可以更好的发挥每一层的作用,达到高能量密度和快充能力兼顾的目的,同时还可以改善所述电芯的极片不同区域锂沉积不均匀的问题,解决负极耳附近析锂问题,从而大大提高电芯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种负极片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第一种负极片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第二种负极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4常规卷绕结构负极片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常规卷绕结构负极片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请注意,图1-图5仅是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所述的技术方案而绘制的负极片的结构示意图,而本申请所述的负极片并非在任何细节上均与图1-图5所示相同。例如,图1-图3中两层涂膏之间有明显的界限,且呈现一条直线,在实际应用中两层涂膏之间可以相互渗透,界限可以呈现曲线甚至是阶梯状,还例如图1-图3中最靠近负极极耳处的涂覆区域中可以涂覆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和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也可以只涂覆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
其中,1为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2为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3为极耳。
具体实施方式
<负极片结构>
如前所述,本发明提供一种负极片,所述负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和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所述负极集流体表面设置空箔区域和涂覆区域;所述空箔区域上设置负极极耳,所述涂覆区域上设置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和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所述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设置在负极集流体表面,所述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设置在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表面;
其中,沿负极集流体长度方向,靠近负极极耳处的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逐渐变厚,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逐渐变薄;远离负极极耳处的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逐渐变薄,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逐渐变厚。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沿负极集流体长度方向,靠近负极极耳处的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逐渐变厚,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逐渐变薄,且最靠近负极极耳处可以仅为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也可以同时含有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和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若同时含有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和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时,优选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大于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例如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与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比为10:0-5:5,其中0为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为0,即不含有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远离负极极耳处的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逐渐变薄,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逐渐变厚,且最远离负极极耳处仅为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也可以同时含有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和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若同时含有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和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时,优选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小于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例如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与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比为5:5-0:10,其中0为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为0,即不含有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沿负极集流体长度方向,靠近负极极耳处的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呈线性逐渐变厚,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呈线性逐渐变薄;远离负极极耳处的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呈线性逐渐变薄,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呈线性逐渐变厚。此处的术语“呈线性”是指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与负极集流体长度呈直线关系变化。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沿负极集流体长度方向,靠近负极极耳处的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呈曲线性逐渐变厚,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呈曲线性逐渐变薄;远离负极极耳处的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呈曲线性逐渐变薄,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呈曲线性逐渐变厚。此处的术语“呈曲线性”是指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与负极集流体长度呈曲线关系变化。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沿负极集流体长度方向,靠近负极极耳处的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呈阶梯性逐渐变厚,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呈阶梯性逐渐变薄;远离负极极耳处的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呈阶梯性逐渐变薄,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呈阶梯性逐渐变厚。此处的术语“呈阶梯性”是指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与负极集流体长度呈阶梯关系变化。
<第一种负极片结构>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本发明提供一种负极片,所述负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和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自负极集流体一端且沿负极集流体长度方向所述负极集流体包括依次设置的空箔区域和涂覆区域;
所述空箔区域上设置负极极耳,所述涂覆区域上设置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和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所述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设置在负极集流体表面,所述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设置在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表面;
其中,沿负极集流体长度方向,靠近负极极耳处的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逐渐变厚,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逐渐变薄;远离负极极耳处的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逐渐变薄,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逐渐变厚。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负极片可以根据电芯结构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极耳设置方式,例如若是适用于卷绕式电池时,所述空箔区域上设置的负极极耳焊接端与负极集流体长度方向垂直,具体如图1所示;若是适用于叠片式电池时,所述空箔区域上设置的负极极耳焊接端与负极集流体长度方向平行,具体如图2所示。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空箔区域的长度和所述涂覆区域的长度均没有特别的定义,可以根据不同的电芯尺寸要求进行设置,例如所述涂覆区域的长度大于所述空箔区域的长度。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空箔区域中设置的负极极耳与涂覆区域的距离也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根据电芯尺寸及客户要求的极耳间距进行设置,例如为15-100mm。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负极集流体还包括空白区域,所述空白区域与涂覆区域相连,例如所述空白区域设置在远离空箔区域的涂覆区域一侧;所述空白区域例如是在负极片的生产过程中为了避免剪裁到负极集流体表面的活性物质层而产生的,所述空白区域的长度例如可以是0.5-2mm,如1mm。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如图1或图2所示,自负极集流体一端且沿负极集流体长度方向所述负极集流体包括依次设置的空箔区域和涂覆区域;在涂覆区域中,涂布时可以从M点起涂也可以从N点起涂,如果从远离负极极耳一侧的N点起涂,则从N点到M点的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厚度由薄变厚,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由厚变薄;如果从靠近负极极耳一侧的M点起涂,则从M点到N点的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厚度由厚变薄,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由薄变厚。
<第二种负极片结构>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本发明提供一种负极片,所述负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和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所述负极集流体表面设置空箔区域、第一涂覆区域和第二涂覆区域,沿负极集流体长度方向,所述第一涂覆区域和第二涂覆区域依次设置在负极集流体表面,且在所述第一涂覆区域和所述第二涂覆区域相连处开设凹槽,所述凹槽形成空箔区域;
所述空箔区域上设置负极极耳,所述第一涂覆区域和第二涂覆区域上均设置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和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所述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设置在负极集流体表面,所述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设置在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表面;
其中,沿负极集流体长度方向,靠近负极极耳处的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逐渐变厚,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逐渐变薄;远离负极极耳处的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逐渐变薄,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逐渐变厚。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负极集流体还包括空白区域,所述空白区域与第一涂覆区域和第二涂覆区域相连,例如所述空白区域设置在远离空箔区域的第一涂覆区域和第二涂覆区域一侧;所述空白区域例如是在负极片的生产过程中为了避免剪裁到负极集流体表面的活性物质层而产生的,所述空白区域的长度例如可以是0.5-2mm,如1mm。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涂覆区域和第二涂覆区域的长度没有特别的定义,二者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若所述第一涂覆区域和第二涂覆区域的长度相同,即所述负极极耳设置在所述负极极片的中间,若所述第一涂覆区域和第二涂覆区域的长度不同,所述第一涂覆区域和第二涂覆区域的长度比可以是任意的,例如为1:9-9:1,如1:9、2:8、3:7、4:6、6:4、7:3、8:2、9:1等等,示例性地,所述第一涂覆区域和第二涂覆区域的长度比为2:8,即所述负极极耳设置在所述负极极片的2/8或6/8位置。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如图3所示,所述负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和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所述负极集流体表面设置空箔区域、第一涂覆区域和第二涂覆区域,沿负极集流体长度方向,所述第一涂覆区域和第二涂覆区域依次设置在负极集流体表面,且在所述第一涂覆区域和所述第二涂覆区域相连处开设凹槽,所述凹槽形成空箔区域;所述空箔区域上设置负极极耳,所述第一涂覆区域和第二涂覆区域上均设置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和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所述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设置在负极集流体表面,所述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设置在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表面;涂布时可以从M点起涂也可以从N点起涂,以负极极耳所在位置为A点,如果从M点起涂,则从M点到A点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厚度由薄变厚,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由厚变薄,从A点到N点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厚度由厚变薄,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由薄变厚,同时确保整个极片厚度相同,即极片任意位置垂直方向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厚度加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为定值。反之,从N点开始涂覆,方法同上。
<第一种负极片和第二种负极片的组成>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动力学性能优于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动力学性能。
本发明中,所述的涂覆区域、第一涂覆区域和第二涂覆区域均是指在集流体的一侧或两侧表面涂覆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区域。所述的空箔区域是指在集流体的两侧表面均未涂覆负极活性物质层,且设置负极极耳的区域。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动力学性能是指锂离子的脱嵌速度,脱嵌速度越快,动力学性能越好。影响锂离子的脱嵌速度的因素主要包括:(1)活性物质可支持的充电电流大小,可支持的充电电流越大,动力学性能越好;(2)单位时间内接受的锂离子的量、即接受锂离子速度,接受锂离子速度越快,动力学性能越好。
示例性地,所述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锂离子的脱嵌速度大于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锂离子的脱嵌速度。
示例性地,所述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可支持的充电电流大于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可支持的充电电流。
示例性地,所述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接受锂离子速度大于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接受锂离子速度。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形成所述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第一负极活性物质的中值粒径D50小于形成所述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第二负极活性物质的中值粒径D50,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更有利于锂离子在活性物质内部的移动,锂离子在负极活性物质内的扩散路径越短,动力学性能越好,因此这样选择可以保证所述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动力学性能优于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动力学性能。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形成所述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第一负极活性物质的粒径分布为:3μm<D10<4μm,5μm<D50<8μm,10μm<D90<13μm;形成所述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第二负极活性物质的粒径分布为:5μm<D10<8μm,12μm<D50<18μm,25μm<D90<30μm。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中包括第一负极活性物质、第一导电剂和第一粘结剂,所述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中包括第二负极活性物质、第二导电剂和第二粘结剂。其中,形成所述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和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和第二负极活性物质相同或不同、第一导电剂和第二导电剂相同或不同、第一粘结剂和第二粘结剂相同或不同。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中的导电剂的含量大于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中的导电剂的含量。为了进一步增强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动力学性能,相较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可以在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加入更多的导电剂。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中各组分的质量百分含量为:70-99wt%的第一负极活性物质、0.5-15wt%的第一导电剂、0.5-15wt%的第一粘结剂。
优选地,所述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中各组分的质量百分含量为:80-98wt%的第一负极活性物质、1-10wt%的第一导电剂、1-10wt%的第一粘结剂。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中各组分的质量百分含量为:70-99wt%的第二负极活性物质、0.5-15wt%的第二导电剂、0.5-15wt%的第二粘结剂。
优选地,所述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中各组分的质量百分含量为:80-98wt%的第二负极活性物质、1-10wt%的第二导电剂、1-10wt%的第二粘结剂。
其中,所述第一导电剂和第二导电剂相同或不同,彼此独立地选自导电炭黑、乙炔黑、科琴黑、导电碳纤维、碳纳米管、石墨烯、碳纤维中的至少一种。
其中,所述第一粘结剂和第二粘结剂相同或不同,彼此独立地选自羧甲基纤维素钠、丁苯胶乳、聚四氟乙烯、聚氧化乙烯中的至少一种。
其中,所述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和第二负极活性物质相同或不同,彼此独立地选自人造石墨、天然石墨、中间相碳微球、软碳、硬碳、有机聚合物化合物碳、钛酸锂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二负极活性物质还可以是硅和碳材料(如人造石墨、天然石墨、中间相碳微球、软碳、硬碳、有机聚合物化合物碳)形成的混合材料;所述硅可以是硅氧化物(如氧化硅和/或氧化亚硅)、纳米硅材料。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负极集流体的长度和宽度没有特别的定义,根据需要的电芯尺寸的不同选取不同长度、不同宽度的负极集流体。示例性地,所述负极集流体的长度为80-170cm,优选80-150cm,所述负极集流体的宽度为10-150mm,优选50-100mm。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和所述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之和为70-150μm,优选为90-120μm,如70μm、80μm、90μm、100μm、110μm、120μm、130μm、140μm、150μm。
<第一种负极片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还提供上述负极片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分别配制形成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浆料和形成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浆料;
2)沿负极集流体长度方向,在负极集流体表面依次设置空箔区域和涂覆区域,使用双层涂布机,将形成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浆料和形成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浆料涂覆在负极集流体表面的涂覆区域,且靠近空箔区域的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逐渐变厚,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逐渐变薄;远离空箔区域的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逐渐变薄,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逐渐变厚;
3)在空箔区域上设置负极极耳,制备得到所述负极片。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步骤1)中,所述形成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浆料和形成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浆料的固含量为40wt%~45wt%。
<第二种负极片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还提供上述负极片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分别配制形成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浆料和形成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浆料;
b)沿负极集流体长度方向,所述第一涂覆区域和第二涂覆区域依次设置在负极集流体表面,且在所述第一涂覆区域和所述第二涂覆区域相连处开设凹槽,所述凹槽形成空箔区域,使用双层涂布机,将形成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浆料和形成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浆料涂覆在负极集流体表面的第一涂覆区域和第二涂覆区域,且靠近空箔区域的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逐渐变厚,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逐渐变薄;远离空箔区域的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逐渐变薄,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逐渐变厚;或者,
沿负极集流体长度方向,第一涂覆区域和第二涂覆区域依次设置在负极集流体表面,使用双层涂布机,将形成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浆料和形成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浆料涂覆在负极集流体表面涂覆区域,利用激光在所述第一涂覆区域和所述第二涂覆区域相连处清洗出一凹槽,所述凹槽形成空箔区域,且靠近空箔区域的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逐渐变厚,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逐渐变薄;远离空箔区域的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逐渐变薄,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逐渐变厚;
c)在空箔区域上设置负极极耳,制备得到所述负极片。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步骤a)中,所述形成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浆料和形成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浆料的固含量为40wt%~45wt%。
<锂离子电池>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所述电池包括上述的负极片。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电池还包括正极片和隔膜。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锂离子电池的类型可以是卷绕式结构或叠片式结构,例如多极耳卷绕结构(MTW)、全极耳卷绕结构(FTW)、叠片结构(Stack)、常规in-in卷绕结构。
<含有第一种负极片的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步:制备第一活性物质浆料:将第一负极活性物质、第一导电剂和第一粘结剂加入到搅拌罐中,按照公知的配料工艺加入去离子水配成第一负极活性物质浆料,负极浆料固含量为40%~45%;
第二步:制备第二活性物质浆料:将第二负极活性物质、第二导电剂和第二粘结剂加入到搅拌罐中,按照公知的配料工艺加入去离子水配成第二负极活性物质浆料,负极浆料固含量为40%~45%;
第三步:制备负极片:沿负极集流体长度方向,在负极集流体表面依次设置空箔区域和涂覆区域,使用双层涂布机,将形成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浆料和形成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浆料涂覆在负极集流体表面的涂覆区域,且靠近空箔区域的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逐渐变厚,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逐渐变薄;远离空箔区域的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逐渐变薄,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逐渐变厚,制备得到所述负极片;
第四步:制备正极片:以钴酸锂为正极活性材料,然后和导电剂和聚偏氟乙烯按照97.2:1.5:1.3的质量比加入到搅拌罐中,加入NMP溶剂,按照公知的配料工艺进行充分搅拌,过200目的筛网,配成正极浆料,正极浆料固含量为70%~75%,再利用涂布机将浆料涂覆到铝箔上,在120℃温度下烘干,即得到正极极片;
第五步:组装电芯:将上述第一步至第三步制备的负极片与第四步制备的正极片及隔膜一起卷绕形成卷芯或者是叠放在一起,用铝塑膜包装,烘烤去除水分后注入电解液,采用热压化成工艺化成即可得到电芯。
<含有第二种负极片的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步:制备第一活性物质浆料:将第一负极活性物质、第一导电剂和第一粘结剂加入到搅拌罐中,按照公知的配料工艺加入去离子水配成第一负极活性物质浆料,负极浆料固含量为40%~45%;
第二步:制备第二活性物质浆料:将第二负极活性物质、第二导电剂和第二粘结剂加入到搅拌罐中,按照公知的配料工艺加入去离子水配成第二负极活性物质浆料,负极浆料固含量为40%~45%;
第三步:制备负极片:沿负极集流体长度方向,在负极集流体表面依次设置第一涂覆区域、空箔区域和第二涂覆区域,使用双层涂布机,将形成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浆料和形成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浆料涂覆在负极集流体表面的第一涂覆区域和第二涂覆区域,且靠近空箔区域的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逐渐变厚,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逐渐变薄;远离空箔区域的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逐渐变薄,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逐渐变厚,制备得到所述负极片;或者,
使用双层涂布机,将形成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浆料和形成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浆料涂覆在负极集流体表面涂覆区域,利用激光清洗出空箔区域,且靠近空箔区域的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逐渐变厚,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逐渐变薄;远离空箔区域的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逐渐变薄,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逐渐变厚,制备得到所述负极片;
第四步:制备正极片:以钴酸锂为正极活性材料,然后和导电剂和聚偏氟乙烯按照97.2:1.5:1.3的质量比加入到搅拌罐中,加入NMP溶剂,按照公知的配料工艺进行充分搅拌,过200目的筛网,配成正极浆料,正极浆料固含量为70%~75%,再利用涂布机将浆料涂覆到铝箔上,在120℃温度下烘干,即得到正极极片;
第五步:组装电芯:将上述第一步至第三步制备的负极片与第四步制备的正极片及隔膜一起卷绕形成卷芯用铝塑膜包装,烘烤去除水分后注入电解液,采用热压化成工艺化成即可得到电芯。
下文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更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下列实施例仅为示例性地说明和解释本发明,而不应被解释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凡基于本发明上述内容所实现的技术均涵盖在本发明旨在保护的范围内。
下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试剂、材料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并非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第一种负极片结构及其制备得到的锂离子电池>
实施例1
(1-1)制备第一负极活性物质浆料:将第一负极活性物质、第一导电剂和第一粘结剂按照97.4:1.5:1.1的质量比加入到搅拌罐中,按照公知的配料工艺加入去离子水配成第一负极活性物质浆料,负极浆料固含量为40%~45%;
(1-2)制备第二负极活性物质浆料:将第二负极活性物质、第二导电剂和第二粘结剂按照97.4:1.5:1.1的质量比加入到搅拌罐中,按照公知的配料工艺加入去离子水配成第二负极活性物质浆料,负极浆料固含量为40%~45%;
(1-3)配制正极活性物质浆料:以钴酸锂为正极活性材料,以导电炭黑为导电剂,以聚偏氟乙烯为粘结剂按照97.2:1.5:1.3的质量比加入到搅拌罐中,加入NMP溶剂,按照公知的配料工艺进行充分搅拌,过200目的筛网,配成正极浆料,正极浆料固含量为70%~75%;
(2)负极活性物质层的涂布
如图1所示,涂布时采用双层涂布机,从N点起涂,从N点到M点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呈线性由薄变厚,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呈线性由厚变薄,且在靠近M点的空箔区域上设置负极极耳;所述涂覆区域的长度为88.3cm,涂覆区域的厚度为100μm,涂覆区域的宽度为78mm,将制备的负极片在100℃温度下烘干,即得到负极片;
(3)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涂布
利用涂布机将正极活性物质浆料按照公知的涂布方式涂覆到铝箔上,在120℃温度下烘干,即得到正极极片;
(4)组装电芯:
将上述制备的负极片与正极片及隔膜一起卷绕形成卷芯,用铝塑膜包装,烘烤去除水分后注入电解液,采用热压化成工艺化成即可得到电芯。
实施例2-12
实施例2-12的电芯的制备同实施例1,区别仅在于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和第二负极活性物质的组成不同、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和第二负极活性物质的粒径不同、于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和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中的导电剂的含量不同,具体如表1所示。
对比例1-5
对比例1-4的电芯的制备同实施例1,区别仅在于仅为单层涂覆,即第一负极活性浆料和第二负极活性浆料的组成完全相同,即不存在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和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渐变的情况,具体如表1所示。
对比例5的电芯的制备同实施例1,区别仅在于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和第二负极活性物质的组成不同,具体如表1所示。
将各实施例制备的负极片压实相同,并将组装成性号为386283的软包电芯,在25℃下进行0.2C/0.2C充放电测试其能量密度,对制成的软包电芯在25℃条件下进行2.0C充电/0.7C放电,并在不同循环次数下拆解电池确认电池负极极耳附近区域表面析锂情况,拆解结果和能量密度如表2所示。
表1实施例1-12和对比例1-5的负极片分层涂布情况
Figure GDA0003046556460000181
表2实施例1-12和对比例1-5的负极片的表征结构以及极耳附近负极表面析锂情况
Figure GDA0003046556460000182
负极极耳附近析锂程度用0、1、2、3、4、5来表示,0代表不析锂,5代表严重析锂,1、2、3、4、5代表不同的析锂程度,数字越大代表析锂程度越严重。
从表2中可以看出,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制备的电芯在不降低电池能量密度的条件下有效改善锂电池负极极耳附近负极极片的表面析出锂而形成锂枝晶的问题,降低安全隐患,提高电芯的安全性能。提高锂离子电池循环寿命,改善循环膨胀,同时提高电池的快充性能。单纯使用动力学性能更优粒径小负极活性物质虽然有效改善锂电池负极极耳附近负极极片的表面析出锂而形成锂枝晶的问题,提高锂离子电池循环寿命和快速充电能力,但却大大降低了其能量密度。<第二种负极片结构及其制备得到的锂离子电池>
实施例13
其他同实施例1,区别仅在于负极活性物质层的涂布方式不同:
如图3所示,A点为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和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相连处,使用双层涂布机,从M点起涂,从M点到A点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由薄变厚,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由厚变薄,从A点到N点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由厚变薄,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由薄变厚,同时确保整个极片厚度相同,即极片任意位置垂直方向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厚度加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为定值,同时需要确保最靠近负极极耳处仅为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涂覆完成后,在A点处利用激光将A点处的负极活性物质层清洗掉,露出负极集流体,形成一凹槽,即为空箔区域。
所述涂覆区域的长度为88.3cm,涂覆区域的厚度为100μm,涂覆区域的宽度为78mm,将制备的负极片在100℃温度下烘干,即得到负极片。
实施例14-24
实施例14-24的电芯的制备同实施例13,区别仅在于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和第二负极活性物质的组成不同、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和第二负极活性物质的粒径不同、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和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中的导电剂的含量不同,具体如表3所示。
对比例6-10
对比例6-9的电芯的制备同实施例13,区别仅在于仅为单层涂覆,即第一负极活性浆料和第二负极活性浆料的组成完全相同,即不存在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和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渐变的情况,具体如表3所示。
对比例10的电芯的制备同实施例13,区别仅在于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和第二负极活性物质的组成不同,具体如表3所示。
将各实施例制备的负极片压实相同,并将组装成性号为386283的软包电芯,在25℃下进行0.2C/0.2C充放电测试其能量密度,对制成的软包电芯在25℃条件下进行2.0C充电/0.7C放电,并在不同循环次数下拆解电池确认电池负极极耳附近区域表面析锂情况,拆解结果和能量密度如表4所示。
表3实施例13-24和对比例6-10的负极片分层涂布情况
Figure GDA0003046556460000201
表4实施例13-24和对比例6-10的负极片的表征结构以及极耳附近负极表面析锂情况
Figure GDA0003046556460000211
负极极耳附近析锂程度用0、1、2、3、4、5来表示,0代表不析锂,5代表严重析锂,1、2、3、4、5代表不同的析锂程度,数字越大代表析锂程度越严重。
从表4中可以看出,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制备的电芯在不降低电池能量密度的条件下有效改善锂电池负极极耳附近负极极片的表面析出锂而形成锂枝晶的问题,降低安全隐患,提高电芯的安全性能。提高锂离子电池循环寿命,改善循环膨胀,同时提高电池的快充性能。单纯使用动力学性能更优粒径小负极活性物质虽然有效改善锂电池负极极耳附近负极极片的表面析出锂而形成锂枝晶的问题,提高锂离子电池循环寿命和快速充电能力,但却大大降低了其能量密度。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负极片,其中,所述负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和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所述负极集流体表面设置空箔区域和涂覆区域;所述空箔区域上设置负极极耳,所述涂覆区域上设置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和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所述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设置在负极集流体表面,所述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设置在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表面;
其中,沿负极集流体长度方向,靠近负极极耳处的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逐渐变厚,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逐渐变薄;远离负极极耳处的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逐渐变薄,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逐渐变厚;
其中,所述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动力学性能优于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动力学性能;和/或,所述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锂离子的脱嵌速度大于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锂离子的脱嵌速度;和/或,所述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可支持的充电电流大于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可支持的充电电流;和/或,所述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接受锂离子速度大于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接受锂离子速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片,其中,沿负极集流体长度方向,靠近负极极耳处的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呈线性逐渐变厚,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呈线性逐渐变薄;远离负极极耳处的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呈线性逐渐变薄,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呈线性逐渐变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片,其中,沿负极集流体长度方向,靠近负极极耳处的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呈曲线性逐渐变厚,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呈曲线性逐渐变薄;远离负极极耳处的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呈曲线性逐渐变薄,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呈曲线性逐渐变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片,其中,沿负极集流体长度方向,靠近负极极耳处的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呈阶梯性逐渐变厚,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呈阶梯性逐渐变薄;远离负极极耳处的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呈阶梯性逐渐变薄,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呈阶梯性逐渐变厚;呈阶梯性是指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与负极集流体长度呈阶梯关系变化。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负极片,其中,所述负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和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自负极集流体一端且沿负极集流体长度方向所述负极集流体包括依次设置的空箔区域和涂覆区域;
所述空箔区域上设置负极极耳,所述涂覆区域上设置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和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所述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设置在负极集流体表面,所述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设置在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表面;
其中,沿负极集流体长度方向,靠近负极极耳处的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逐渐变厚,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逐渐变薄;远离负极极耳处的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逐渐变薄,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逐渐变厚。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负极片,其中,所述负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和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所述负极集流体表面设置空箔区域、第一涂覆区域和第二涂覆区域,沿负极集流体长度方向,所述第一涂覆区域和第二涂覆区域依次设置在负极集流体表面,且在所述第一涂覆区域和所述第二涂覆区域相连处开设凹槽,所述凹槽形成空箔区域;
所述空箔区域上设置负极极耳,所述第一涂覆区域和第二涂覆区域上均设置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和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所述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设置在负极集流体表面,所述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设置在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表面;
其中,沿负极集流体长度方向,靠近负极极耳处的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逐渐变厚,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逐渐变薄;远离负极极耳处的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逐渐变薄,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逐渐变厚。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负极片,其中,形成所述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第一负极活性物质的粒径分布满足:3μm<D10<4μm,5μm<D50<8μm,10μm<D90<13μm;形成所述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第二负极活性物质的粒径分布满足:5μm<D10<8μm,12μm<D50<18μm,26μm<D90<30μm。
8.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负极片,其中,所述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中的导电剂的含量大于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中的导电剂的含量。
9.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负极片,其中,所述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中各组分的质量百分含量为:
70-99wt%的第一负极活性物质、0.5-15wt%的第一导电剂、0.5-15wt%的第一粘结剂;
所述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中各组分的质量百分含量为:
70-99wt%的第二负极活性物质、0.5-15wt%的第二导电剂、0.5-15wt%的第二粘结剂。
10.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负极片,其中,所述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和所述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之和为70-150μm。
11.一种锂离子电池,所述电池包括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负极片。
CN202010733525.1A 2020-07-27 2020-07-27 一种异型结构的负极片及包括该负极片的锂离子电池 Active CN11191666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33525.1A CN111916666B (zh) 2020-07-27 2020-07-27 一种异型结构的负极片及包括该负极片的锂离子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33525.1A CN111916666B (zh) 2020-07-27 2020-07-27 一种异型结构的负极片及包括该负极片的锂离子电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16666A CN111916666A (zh) 2020-11-10
CN111916666B true CN111916666B (zh) 2021-07-16

Family

ID=732814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33525.1A Active CN111916666B (zh) 2020-07-27 2020-07-27 一种异型结构的负极片及包括该负极片的锂离子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91666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65059A (zh) * 2020-12-23 2022-06-24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极片、锂离子电池和车辆
CN112701250A (zh) * 2020-12-29 2021-04-23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
CN112750976B (zh) * 2020-12-29 2022-08-23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锂电池电芯及锂离子电池
CN112736218B (zh) * 2020-12-29 2022-10-21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锂电池负极片及卷绕式电芯及锂离子电池
CN112701246B (zh) * 2020-12-29 2022-04-12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电极片和电池
CN112820852B (zh) * 2020-12-30 2022-04-15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负极片和锂离子电池
CN113097428A (zh) * 2021-03-30 2021-07-09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负极片、电池及负极片的制备方法
CN113097427A (zh) * 2021-03-30 2021-07-09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负极片及电池
CN113555528A (zh) * 2021-07-30 2021-10-26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负极片及锂电池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34014A (zh) * 2017-09-18 2018-03-23 东莞市迈科新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高功率圆柱型锂离子电芯
JP2018142487A (ja) * 2017-02-28 2018-09-13 マクセル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液系電気化学素子用負極、その製造方法、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8878765A (zh) * 2017-05-10 2018-11-23 山东鹏翔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电极、锂离子电池及锂离子电池制备方法
CN109088091A (zh) * 2017-06-14 2018-12-25 汽车能源供应公司 锂离子二次电池元件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10534701A (zh) * 2019-08-06 2019-12-03 荣盛盟固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极极片,电极极片制造方法及电化学装置
CN110635106A (zh) * 2019-10-23 2019-12-3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极片、锂离子电池及极片的制作方法
CN111033857A (zh) * 2017-11-14 2020-04-1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11201640A (zh) * 2017-10-10 2020-05-26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电极
CN211088397U (zh) * 2020-01-03 2020-07-24 深圳市海鸿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二次电池及其极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7320232U (zh) * 2017-11-13 2018-05-04 深圳市比克动力电池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极片及锂离子电池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8142487A (ja) * 2017-02-28 2018-09-13 マクセル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液系電気化学素子用負極、その製造方法、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8878765A (zh) * 2017-05-10 2018-11-23 山东鹏翔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电极、锂离子电池及锂离子电池制备方法
CN109088091A (zh) * 2017-06-14 2018-12-25 汽车能源供应公司 锂离子二次电池元件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07834014A (zh) * 2017-09-18 2018-03-23 东莞市迈科新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高功率圆柱型锂离子电芯
CN111201640A (zh) * 2017-10-10 2020-05-26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电极
CN111033857A (zh) * 2017-11-14 2020-04-1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10534701A (zh) * 2019-08-06 2019-12-03 荣盛盟固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极极片,电极极片制造方法及电化学装置
CN110635106A (zh) * 2019-10-23 2019-12-3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极片、锂离子电池及极片的制作方法
CN211088397U (zh) * 2020-01-03 2020-07-24 深圳市海鸿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二次电池及其极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16666A (zh) 2020-1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969214B (zh) 一种异型结构的正极片及包括该正极片的锂离子电池
CN111916666B (zh) 一种异型结构的负极片及包括该负极片的锂离子电池
CN111540881B (zh) 一种负极片、制备方法及包含其的锂离子电池
CN111540879B (zh) 一种正极片、制备方法及包含其的锂离子电池
CN111916667B (zh) 一种负极片及包括该负极片的锂离子电池
CN111540880B (zh) 一种负极片、制备方法及包含其的锂离子电池
CN111916668B (zh) 一种负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包含该负极片的锂离子电池
CN208385526U (zh) 一种锂电池负极片及锂电池
WO2021223654A1 (zh) 一种正极片、制备方法及包含其的锂离子电池
KR20130058054A (ko) 전지용 전극의 제조 방법
WO2021228193A1 (zh) 高能量密度长寿命的快充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12701250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
CN112713258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
CN114221045B (zh) 一种多孔炭补锂负极极片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方法
CN112420984A (zh) 一种负极片和锂离子电池
CN112467308A (zh) 一种隔膜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CN115832195A (zh) 一种多孔复合箔材、正极极片、负极极片和半固态锂离子电池及制备方法
CN114068857A (zh) 一种电极片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11786040A (zh) 极片及其应用、含有该极片的低温升长寿命锂离子电池
CN114512633A (zh) 一种负极片及包括该负极片的电池
CN108091927A (zh) 一种高安全、长循环寿命的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13991054B (zh) 一种用于锂电池的无锂负极片、锂电池
CN116705987B (zh) 负极片、电化学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CN216435939U (zh) 一种电芯及电池
CN117393695A (zh) 电极组件及电化学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