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57945A - 一种二次电池及包含该电池的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二次电池及包含该电池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57945A
CN116157945A CN202280005581.0A CN202280005581A CN116157945A CN 116157945 A CN116157945 A CN 116157945A CN 202280005581 A CN202280005581 A CN 202280005581A CN 116157945 A CN116157945 A CN 1161579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ating
polymer
coating layer
secondary battery
batt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0558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冯波
魏增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1579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5794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3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with folded construction elements except wound ones, i.e. folded positive or negative electrodes or separators, e.g. with "Z"-shaped electrodes or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7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wound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wound positive electrodes, wound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wound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44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having a layered structure
    • H01M50/457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having a layered structure comprising three or more lay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ell Separator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二次电池,其包含正极、负极和设置于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之间的隔膜,所述正极、所述隔膜和所述负极依次层叠卷绕形成含有弯曲部和平直部的卷绕结构,所述隔膜包括基材、所述基材具有第一表面和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所述基材的第一表面上设置有第一涂层,所述基材的第二表面上设置有第二涂层,其中,在所述卷绕结构的弯曲部,相邻的负极和正极之间的距离为d1,在所述卷绕结构的平直部,相邻的负极和正极之间的距离为d2,其中1<d1/d2<10,且其中d1和d2采用相同的单位。

Description

一种二次电池及包含该电池的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储能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二次电池及包含该电池的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类的产品如笔记本电脑、手机、掌上游戏机和平板电脑等的普及,人们对电化学装置(例如,电池)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在众多电池中,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大、工作电压高、自放电率低、体积小、重量轻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电能储存、便携式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等各个领域。
发明内容
随着锂离子电池在消费终端等领域应用的迅速发展,人们对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循环性能和能量密度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低温条件下,锂离子电池的实际充放电性能远小于设计值,制约了锂离子电池的进一步应用。
当前,采用现有电池技术制备的大多数锂离子电池,其负极在循环过程中不断膨胀,使得正极和负极之间的空间不断被挤压,电解液传输空间越来越小,并最终造成了电解液传输障碍。尤其是在弯曲部,由于应力集中在此处,弯曲部的电解液传输阻碍最严重。尤其在低温循环时,弯曲部容易出现电解液补给不及时,从而造成电解液断桥,导致弯曲部出现嵌锂不足和析锂,从而影响电池的性能。
为改善上述缺陷,本领域通常的做法是在电池初始阶段,增加正负极之间的间隙,为负极的膨胀预留空间,以减缓电解液传输障碍。但是这样做的弊端是,电池弯曲部和电池平直部的间隙均增加,导致电池的厚度增加,从而造成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的损失。
为解决上述问题以及本领域存在的一些其它问题,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其包含正极、负极和设置于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之间的隔膜,所述正极、所述隔膜和所述负极依次层叠卷绕形成含有弯曲部和平直部的卷绕结构,所述隔膜包括基材,所述基材具有第一表面和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上设置有第一涂层,所述第一涂层包括第一聚合物,所述第二表面上设置有第二涂层,其中,在所述弯曲部,相邻的负极和正极之间的距离为d1,在所述平直部,相邻的负极和正极之间的距离为d2,其中1<d1/d2<10,且其中d1和d2采用相同的单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涂层表面的250μm×200μm区域内,最大长度处于10μm至30μm之间的所述第一聚合物的颗粒数量为10个至30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聚合物包括由以下单体中的任意一种形成的均聚物或由选自以下单体中的至少两种形成的共聚物:偏氟乙烯、六氟丙烯、乙烯、丙烯、氯乙烯或氯丙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聚合物的软化点为90℃至15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聚合物的Dv50为3μm至16μ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涂层在所述第一表面上的正投影面积占所述第一表面的面积比例为5%至6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涂层的涂布面密度W1为0.4g/m2至2g/m2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涂层包括第二聚合物,其中所述第二聚合物的Dv50为0.2μm至8μ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聚合物包括由以下单体中的任意一种形成的均聚物或由选自以下单体中的至少两种形成的共聚物: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乙酯、苯乙烯、氯苯乙烯、氟苯乙烯、甲基苯乙烯、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马来酸、丙烯腈或丁二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涂层的涂布面密度W2为0.1g/m2至1g/m2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涂层与所述正极之间的粘接强度4N/m至20N/m,或所述第二涂层与所述负极之间的粘接强度5N/m至20N/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涂层与所述负极之间的粘接强度3N/m至15N/m,且所述第二涂层与所述正极之间的粘接强度5N/m至20N/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的卷绕层数为N,其中N≥4。
在一些实施例中,其中所述第一涂层设置于所述弯曲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涂层和/或所述第二涂层包括无机颗粒,所述无机颗粒在第一涂层或者第二涂层中占涂层总重量的40%~90%。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隔膜还包括耐热层,耐热层可以设置在基材和第一涂层之间或基材和第二涂层之间。耐热层包括无机颗粒。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化学装置,其包括根据前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二次电池。
又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其包括根据前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二次电池。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电池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对本申请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在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中使用的术语不应被解释为限于一般和词典的含义,而是在发明人被允许适当定义术语以进行最佳解释的原则的基础上基于与本申请的技术方面相对应的含义和概念来解释。因此,说明书中所述的实施方案中所示的描述仅仅是用于说明的目的的具体实例,而不旨在显示本申请的所有技术方面,并且应当理解,在提交本申请时可以对其完成多种可选等价体和变体。
如本文中所使用,术语“大致”、“大体上”、“实质”及“约”用以描述及说明小的变化。当与事件或情形结合使用时,所述术语可指代其中事件或情形精确发生的例子以及其中事件或情形极近似地发生的例子。举例来说,当结合数值使用时,术语可指代小于或等于所述数值的±10%的变化范围,例如小于或等于±5%、小于或等于±4%、小于或等于±3%、小于或等于±2%、小于或等于±1%、小于或等于±0.5%、小于或等于±0.1%、或小于或等于±0.05%。举例来说,如果两个数值之间的差值小于或等于所述值的平均值的±10%(例如小于或等于±5%、小于或等于±4%、小于或等于±3%、小于或等于±2%、小于或等于±1%、小于或等于±0.5%、小于或等于±0.1%、或小于或等于±0.05%),那么可认为所述两个数值“大体上”相同。
在具体实施方式及权利要求书中,由术语“中的一者”、“中的一个”、“中的一种”或其他相似术语所连接的项目的列表可意味着所列项目中的任一者。例如,如果列出项目A及B,那么短语“A及B中的一者”意味着仅A或仅B。在另一实例中,如果列出项目A、B及C,那么短语“A、B及C中的一者”意味着仅A;仅B;或仅C。项目A可包含单个元件或多个元件。项目B可包含单个元件或多个元件。项目C可包含单个元件或多个元件。
在具体实施方式及权利要求书中,由术语“中的至少一者”、“中的至少一个”、“中的至少一种”或其他相似术语所连接的项目的列表可意味着所列项目的任何组合。例如,如果列出项目A及B,那么短语“A及B中的至少一者”意味着仅A;仅B;或A及B。在另一实例中,如果列出项目A、B及C,那么短语“A、B及C中的至少一者”意味着仅A;或仅B;仅C;A及B(排除C);A及C(排除B);B及C(排除A);或A、B及C的全部。项目A可包含单个元件或多个元件。项目B可包含单个元件或多个元件。项目C可包含单个元件或多个元件。
另外,有时在本文中以范围格式呈现量、比率和其它数值。应理解,此类范围格式是用于便利及简洁起见,且应灵活地理解,不仅包含明确地指定为范围限制的数值,而且包含涵盖于所述范围内的所有个别数值或子范围,如同明确地指定每一数值及子范围一般。
一、二次电池
本申请提供一种二次电池,其包含正极、负极和设置于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之间的隔膜,所述正极、所述隔膜和所述负极依次层叠卷绕形成含有弯曲部和平直部的卷绕结构,所述隔膜包括基材、所述基材具有第一表面和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上设置有第一涂层,所述第一涂层包括第一聚合物,所述第二表面上设置有第二涂层,其中,在所述弯曲部,相邻的负极和正极之间的距离为d1,在所述平直部,相邻的负极和正极之间的距离为d2,其中1<d1/d2<10,且其中d1和d2采用相同的单位。其中卷绕结构中的平直部可以例如是图1中的基本上平行的上方或下方部分,而弯曲部可以例如是图1中连接上方和下方两个平直部的部分(图1仅展示了左边部分,省略了右边部分)。其中,“上”、“下”、“左”和“右”是图1中电池各部分的相对位置,会随着电池摆放位置或观察视角不同而具有不同方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d1/d2可为约1.05、约1.5、约2、约3、约4、约5、约6、约7、约8、约9或前述任意两数值之间的范围。
本申请研究发现,通过在正极和负极之间设置一隔膜,其中隔膜经设计以包括基材和分别位于基材的相对的两个表面上的第一涂层和第二涂层,所述第一涂层包括第一聚合物,且其中电池弯曲部的相邻正负极之间的距离d1与电池平直部的相邻正负极之间的距离d2满足1<d1/d2<10(参见附图1),可以提供空间以缓解电池循环过程中的负极膨胀,从而避免电解液受挤压排出造成的电解液局部缺失,可以避免电池间隙过大导致电解液没有足够的量填充间隙,造成电解液局部缺失,可以保证电池的主体部分(即,平直部)的厚度不显著增加,还可以保证电池的硬度从而改善隔膜与正负极之间的粘结力,并最终提高电池的倍率性能、循环性能、减小电池体积能量密度的损失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涂层表面的250μm×200μm区域内,最大长度处于10μm至30μm之间的所述第一聚合物的颗粒数量为10个至30个。在一些实施例中,前述条件下的第一聚合物的颗粒数量为约10、约15、约20、约25、约30或前述任意两数值之间的范围。本申请研究发现,通过控制第一聚合物的数量在该范围内,可以获得较佳的电池弯曲部厚度,数量越多,相应的d1越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聚合物包括由以下单体中的任意一种形成的均聚物或由选自以下单体中的至少两种形成的共聚物:偏氟乙烯、六氟丙烯、乙烯、丙烯、氯乙烯或氯丙烯。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聚合物是聚偏氟乙烯。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聚合物是聚偏氟乙烯与六氟丙烯或氯乙烯形成的共聚物,例如95wt%聚偏氟乙烯与5wt%六氟丙烯或5wt%氯乙烯形成的共聚物。前述单体中任意一种形成的均聚物或至少两种形成的共聚物均可以实现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获得理想的电池性能。然而,经本申请进一步研究发现,一方面,常规的水系聚偏氟乙烯(PVDF)作为第一聚合物形成隔膜的第一涂层时,虽然其大粒径可以为负极膨胀预留间隙,但是,由于材料软化点高,导致界面粘接力低,电池的能量密度损失较大。而且电池硬度低,在组装时容易变形、卷绕结构容易错位,引起安全风险。另外硬度低,在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中,由于负极的无序膨胀会导致正负极之间的界面不平整,使局部出现析锂,从而影响电池性能。另一方面,非水系PVDF作为第一聚合物形成隔膜的第一涂层时,在被热压之后,界面间隙很小,易阻碍电解液的传输,电池主体和拐角均易出现电解液不足,导致嵌锂不足,甚至析锂。而在PVDF中加入六氟丙烯、乙烯、丙烯、氯乙烯或氯丙烯中的至少一者作为第一涂层时,既可以为负极膨胀提供理想的空隙,又可以保证隔膜与正负极之间的粘结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聚合物的软化点为90℃至15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聚合物的软化点为约95℃、约100℃、约105℃、约110℃、约115℃、约120℃、约125℃、约130℃、约135℃、约140℃、约145℃或前述任意两数值之间的范围。所述第一聚合物软化点太小,会使得隔膜容易出现堵孔的现象,从而影响锂离子的传输,并最终影响电池的电性能,而所述第一聚合物软化点太高,则会降低隔膜与极片的粘结力低,从而在循环过程中出现活性材料的脱落,并最终影响电池的电性能。通过将所述第一聚合物软化点控制在前述范围内,可以获得理想的电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聚合物的Dv50为3μm至16μm。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聚合物的Dv50为约4μm、约5μm、约6μm、约7μm、约8μm、约9μm、约10μm、约11μm、约12μm、约13μm、约14μm、约15μm或前述任意两数值之间的范围。所述第一聚合物的Dv50越大,则越容易在电池的弯曲部制备想要的间隙(即,前述d1),但是,过大的Dv50也会降低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通过将第一聚合物的Dv50控制在上述范围,则可以在为负极膨胀预留空间的同时减小体积能量密度的损失。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涂层还包括第一辅助粘结剂,所述第一聚合物与所述第一辅助粘结剂质量比为2.5至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聚合物与所述第一辅助粘结剂质量比可以是3、5、7、9、11、13、15、17或前述任意两数值之间的范围。不限于任何理论,当所述第一聚合物与所述第一辅助粘结剂质量比过低时(例如低于2.5),所述第一聚合物的含量下降,使得颗粒状的所述第一聚合物带来的间隙减少,影响电解液在所述第一涂层界面间的传输,同时影响所述第一涂层与电极极片间的粘结力;当所述第一聚合物与所述第一辅助粘结剂质量比过高时(例如高于18),所述第一涂层内聚力较低,所述第一聚合物的粘结性能会随所述第一涂层内聚力的降低而下降。通过控制所述第一聚合物与所述第一辅助粘结剂质量比在上述范围内,能够使所述第一涂层与电极极片间具有优良的粘结力。
本申请对第一辅助粘结剂没有特别限制,只要满足本申请要求即可,例如可以包括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丙烯腈、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乙酯、苯乙烯、氯苯乙烯、氟苯乙烯、甲基苯乙烯、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马来酸、丙烯腈或丁二烯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所述第一涂层的总质量,所述第一聚合物的质量百分含量为85%至95%,所述第一辅助粘结剂的质量百分含量为5%至15%。通过控制所述第一聚合物和所述第一辅助粘结剂的含量在上述范围内,能够得到粘接性能优异的第一聚合物,使第一涂层与正极之间具有较高的粘结力,从而提高锂离子电池在低温下的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涂层还包括第一润湿剂。本申请对第一润湿剂没有特别限制,只要满足本申请要求即可,例如可以为聚氧乙烯醚。基于所述第一涂层的总质量,所述第一润湿剂的质量百分含量为0.1%-1%。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涂层在所述第一表面上的正投影面积占所述第一表面的面积比例为5%至6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比例为约10%、约15%、约20%、约25%、约30%、约35%、约40%、约45%、约50%、约55%或前述任意两数值之间的范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涂层的涂布面密度W1为0.4g/m2至2g/m2。在一些实施例和,所述第一涂层的涂布面密度W1为约0.5g/m2、约0.6g/m2、约0.7g/m2、约0.8g/m2、约0.9g/m2、约1.0g/m2、约1.1g/m2、约1.2g/m2、约1.3g/m2、约1.4g/m2、约1.5g/m2、约1.6g/m2、约1.7g/m2、约1.8g/m2、约1.9g/m2或前述任意两数值之间的范围。所述第一涂层的涂布面密度W1越小,电池的弯曲部厚度越小。通过将所述第一涂层的涂布面密度W1控制在上述范围内,可以实现更好的电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涂层包括第二聚合物。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聚合物的Dv50为0.2μm至8μm。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聚合物的Dv50为约0.5μm、约1.0μm、约1.5μm、约2.0μm、约2.5μm、约3.0μm、约3.5μm、约4.0μm、约4.5μm、约5.0μm、约5.5μm、约6.0μm、约6.5μm、约7.0μm或前述任意两数值之间的范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聚合物包括由以下单体中的任意一种形成的均聚物或由选自以下单体中的至少两种形成的共聚物: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乙酯、苯乙烯、氯苯乙烯、氟苯乙烯、甲基苯乙烯、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马来酸、丙烯腈或丁二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聚合物由苯乙烯、丙烯腈、丙烯酸异丁酯和/或甲基丙烯酸乙酯形成的共聚物。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聚合物由80%苯乙烯,5%丁二烯,5%丙烯酸异丁酯以及10%丙烯腈组成。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聚合物由80%苯乙烯,10%丙烯酸异丁酯以及10%丙烯腈组成。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聚合物由80%苯乙烯,10%甲基丙烯酸乙酯以及10%丙烯腈组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涂层还包括第二辅助粘结剂。所述第二聚合物与所述第二辅助粘结剂质量比为2至2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聚合物与所述第二辅助粘结剂质量比可以是2、4、6、8、10、14、16或前述任意两数值之间的范围。不限于任何理论,当所述第二聚合物与所述第二辅助粘结剂质量比过低时(例如低于2),所述第二聚合物的含量下降,影响所述第二涂层与电极极片间的粘结力;当所述第二聚合物与所述第二辅助粘结剂质量比过高时(例如高于20),所述第二涂层内聚力较低,所述第二涂层粘结性能下降。通过控制所述第二聚合物与第二辅助粘结剂质量比在上述范围内,能够使所述第二涂层与电极极片间具有优良的粘结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第二涂层的总质量,第二聚合物的质量百分含量为75%至92.5%,第二辅助粘结剂的质量百分含量为7.5%至25%。通过控制第二聚合物和第二辅助粘结剂的含量在上述范围内,能够得到粘接性能优异的第二涂层,使第二涂层与负极之间具有较高的粘结力,从而提高锂离子电池在低温下的性能。
本申请对第二辅助粘结剂没有特别限制,只要满足本申请要求即可,例如第二辅助粘结剂可以包括聚甲基丙烯酸酯、羧甲基纤维素钠或二甲基硅氧烷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涂层还包括第二润湿剂。本申请对第二润湿剂没有特别限制,只要满足本申请要求即可,例如可以为有机硅氧烷。基于所述第二涂层的总质量,所述第二润湿剂的质量百分含量为0.1%-1%。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涂层的涂布面密度W2为0.1g/m2至1g/m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涂层的涂布面密度W2为约0.2g/m2、约0.3g/m2、约0.4g/m2、约0.5g/m2、约0.6g/m2、约0.7g/m2、约0.8g/m2、约0.9g/m2或前述任意两数值之间的范围。
申请人发现隔膜中添加无机颗粒能够进一步提高隔膜的强度和耐热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涂层和/或所述第二涂层包括无机颗粒,所述无机颗粒在第一涂层或者第二涂层中占涂层总重量的40%~90%。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隔膜还包括耐热层,耐热层可以设置在基材和第一涂层之间或基材和第二涂层之间。耐热层包括无机颗粒。通过在基材和第一涂层之间设置耐热层,能够进一步提高隔膜的强度和耐热性能。本申请对耐热层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为0.6μm至40μm,只要使得耐热层满足本申请要求即可。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耐热层包括质量比为(87-98.5)∶(1-10)∶(0.5-2)∶(0-1)的无机颗粒、粘结剂、分散剂以及润湿剂。所述粘结剂和润湿剂与第一涂层中的第一辅助粘结剂和第一润湿剂的定义相同。本申请对所述分散剂没有特别限制,只要满足本申请要求即可,例如分散剂可以为聚丙烯酸。
本申请对耐热层、第一涂层和第二涂层中的无机颗粒没有特别限制,只要能达到本申请目的即可,无机颗粒包括勃姆石、氢氧化镁、氧化铝、二氧化钛、二氧化硅、二氧化锆、二氧化锡、氧化镁、氧化锌、硫酸钡、氮化硼或氮化铝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无机颗粒粒径Dv50为0.5μm至35μm。无机颗粒的粒径不宜过大或过小,当无机颗粒的粒径过大时(例如大于35μm),难以实现其薄涂布设计,影响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当无机颗粒的粒径过小时(例如小于0.5μm),导致无机颗粒堆积孔隙减小,影响离子传输,从而影响锂离子电池的动力学性能。通过控制无机颗粒的Dv50在上述范围内,能够使隔膜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和优良的动力学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涂层与所述正极之间的粘接强度为4N/m至20N/m。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涂层与所述正极之间的粘接强度为约5N/m、约6N/m、约7N/m、约8N/m、约9N/m、约10N/m、约11N/m、约12N/m、约13N/m、约14N/m、约15N/m、约16N/m、约17N/m、约18N/m、约19N/m或前述任意两数值之间的范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涂层与所述负极之间的粘接强度为5N/m至20N/m。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涂层与所述负极之间的粘接强度为约6N/m、约7N/m、约8N/m、约9N/m、约10N/m、约11N/m、约12N/m、约13N/m、约14N/m、约15N/m、约16N/m、约17N/m、约18N/m、约19N/m或前述任意两数值之间的范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涂层与所述负极之间的粘接强度为3N/m至15N/m。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涂层与所述负极之间的粘接强度约4N/m、约5N/m、约6N/m、约7N/m、约8N/m、约9N/m、约10N/m、约11N/m、约12N/m、约13N/m、约14N/m或前述任意两数值之间的范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涂层与所述正极之间的粘接强度为5N/m至20N/m。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涂层与所述正极之间的粘接强度为约6N/m、约7N/m、约8N/m、约9N/m、约10N/m、约11N/m、约12N/m、约13N/m、约14N/m、约15N/m、约16N/m、约17N/m、约18N/m、约19N/m或前述任意两数值之间的范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的卷绕层数为N,其中N≥4。在一些实施例中,6≤N≤35。在一些实施例中,8≤N≤30。在一些实施例中,10≤N≤25。在一些实施例中,N为约5、约10、约15、约20、约25、约30、约35或前述任意两数值之间的范围。
在一些实施例中,其中所述第一涂层设置于所述弯曲部。
二、一种制备前述二次电池的方法
如下以锂离子电池为例详细描述了本申请的二次电池的制备方法。
隔膜:隔膜包括基材、设置在基材的第一表面上的第一涂层以及设置在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上的第二涂层。基材为具有多孔结构的无纺布、膜或复合膜,基材的材料选自聚乙烯、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和聚酰亚胺中的至少一种。具体的,可选用聚丙烯多孔膜、聚乙烯多孔膜、聚丙烯无纺布、聚乙烯无纺布或聚丙烯-聚乙烯-聚丙烯多孔复合膜。第一涂层和第二涂层则分别为根据前述实施例所述的第一涂层和第二涂层中的任意一种。
隔膜的制备:(1)无机涂层的制备:将无机颗粒、粘结剂、分散剂、润湿剂分散于溶剂体系中,充分搅拌均与后,涂敷于隔膜基材的一个或者两个表面上,经过烘干,得到具有位于基材的一个或者两个表面上的无机涂层的隔膜(简称“无机涂层隔膜”或“耐热层”)。
(2)第一涂层制备:将所选取的第一聚合物、第一润湿剂、第一辅助粘结剂分散于溶剂体系中,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加入无机颗粒,充分搅拌混合均匀后,涂覆于隔膜基材的第一表面上或者步骤1中的无机涂层隔膜的任一表面上,经过烘干,得到具有位于基材第一表面上的第一涂层的隔膜或得到具有位于步骤1中的无机涂层隔膜的任一表面上的第一涂层的隔膜。
(3)第二涂层制备:将所选取的第二聚合物、第二润湿剂、第二辅助粘结剂分散于溶剂体系中,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加入无机颗粒,充分搅拌混合均匀后,涂覆于步骤(2)中获得的隔膜的第二表面上,经过烘干,得到最终隔膜,所述最终隔膜:具有位于基材的第一表面上的第一涂层和位于基材的第二表面的第二涂层;或具有位于基材的第一表面上的无机涂层、位于所述无机涂层上的第一涂层和位于基材的第二表面的无机涂层、位于所述无机涂层上的第二涂层;或具有位于基材的第一表面上的无机涂层、位于所述无机涂层上的第一涂层和位于基材的第二表面的第二涂层;或具有位于基材的第一表面上第一涂层和位于基材的第二表面的无机涂层、位于所述无机涂层上的第二涂层。
负极的制备:将负极活性物质、粘结剂、分散剂和导电材料按一定的质量比分散于溶剂体系中充分搅拌混合均匀后,涂覆于负极集流体上,经过烘干、冷压,得到负极。
在一些实施例中,粘合剂包括,但不限于:聚乙烯醇、羧甲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二乙酰基纤维素、聚氯乙烯、羧化的聚氯乙烯、聚氟乙烯、含亚乙基氧的聚合物、聚乙烯吡咯烷酮、聚氨酯、聚四氟乙烯、聚偏1,1-二氟乙烯、聚乙烯、聚丙烯、丁苯橡胶、丙烯酸(酯)化的丁苯橡胶、环氧树脂或尼龙。
在一些实施例中,负极活性物质包括导电材料。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电材料包括,但不限于:天然石墨、人造石墨、碳黑、乙炔黑、科琴黑、碳纤维、金属粉、金属纤维、铜、镍、铝、银或聚亚苯基衍生物。
在一些实施例中,负极集流体包括,但不限于:铜箔、镍箔、不锈钢箔、钛箔、泡沫镍、泡沫铜或覆有导电金属的聚合物基底。
在一些实施例中,溶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N-甲基吡咯烷酮。
正极的制备:将正极材料、粘结剂、分散剂和导电材料按一定的质量比分散于溶剂体系中充分搅拌混合均匀后,涂覆于正极集流体上,经过烘干、冷压,得到正极。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正极集流体可以为,但不限于,铝箔或镍箔。
在一些实施例中,正极材料包括能够吸收和释放锂(Li)的材料(下文中,有时称为“能够吸收/释放锂Li的正极材料”)。能够吸收/释放锂(Li)的正极材料的实例可以包括钴酸锂、镍钴锰酸锂、镍钴铝酸锂、锰酸锂、磷酸锰铁锂、磷酸钒锂、磷酸钒氧锂、磷酸铁锂、钛酸锂和含锂锰基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上述正极材料中,钴酸锂的化学式可以为LixCoaM1bO2-c,其中,M1选自由镍(Ni)、锰(Mn)、镁(Mg)、铝(A1)、硼(B)、钛(Ti)、钒(V)、铬(Cr)、铁(Fe)、铜(Cu)、锌(Zn)、钼(Mo)、锡(Sn)、钙(Ca)、锶(Sr)、钨(W)、钇(Y)、镧(La)、锆(Zr)、硅(Si)及其组合组成的群组,x、a、b和c值分别在以下范围内:0.8≤x≤1.2、0.8≤a≤1、0≤b≤0.2、-0.1≤c≤0.2;
在上述正极材料中,镍钴锰酸锂或镍钴铝酸锂的化学式可以为LiyNidM2eO2-f,其中,M2选自由钴(Co)、锰(Mn)、镁(Mg)、铝(Al)、硼(B)、钛(Ti)、钒(V)、铬(Cr)、铁(Fe)、铜(Cu)、锌(Zn)、钼(Mo)、锡(Sn)、钙(Ca)、锶(Sr)、钨(W)、锆(Zr)、硅(Si)及其组合组成的群组,y、d、e和f值分别在以下范围内:0.8≤y≤1.2、0.3≤d≤0.98、0.02≤e≤0.7、-0.1≤f≤0.2;
在上述正极材料中,锰酸锂的化学式为LizMn2-gM3gO4-h,其中M3表示选自由钴(Co)、镍(Ni)、镁(Mg)、铝(Al)、硼(B)、钛(Ti)、钒(V)、铬(Cr)、铁(Fe)、铜(Cu)、锌(Zn)、钼(Mo)、锡(Sn)、钙(Ca)、锶(Sr)、钨(W)及其组合组成的群组,z、g和h值分别在以下范围内:0.8≤z≤1.2、0≤g<1.0和-0.2≤h≤0.2。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电材料以通过向活性物质提供导电路径来改善所述活性物质的导电性。所述导电材料可以包括如下中的至少一种:乙炔黑、科琴黑、天然石墨、炭黑、碳纤维、金属粉末或金属纤维(例如铜、镍、铝或银),但所述导电材料的示例并不限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适宜的调节导电材料的量。基于100重量份的正极活性物质,导电材料和粘结剂,所述导电材料的量的范围为1重量份至30重量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溶剂的示例包括但不限于N-甲基吡咯烷酮,丙酮或水。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适当的调节溶剂的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粘结剂可以帮助所述活性物质和所述导电材料之间的粘结,或者帮助所述活性物质和所述集流体之间的粘结。所述粘结剂的示例包括但不限于聚偏氟乙烯、聚偏氯乙烯、羧甲基纤维素、聚乙酸乙烯酯、聚乙烯基吡咯烷酮、聚丙烯、聚乙烯和各种聚合物。基于100重量份的活性物质、导电材料和粘结剂,所述粘结剂的量的范围为1重量份至30重量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集流体具有3微米至20微米范围内的厚度,但本公开内容不限于此。所述集流体是导电的,且不在所制造的电池中引起不利的化学变化。所述集流体的实施例包括铜、不锈钢、铝、镍、钛或合金(例如同-镍合金),但不公开内容不限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集流体的表面上可包括细小的不规则物(例如,表面粗糙度)以增强所述集流体的表面对活性物质的粘合。在一些实施例中,集流体可以多种形式使用,其实施例包括膜、片、箔、网、多孔结构体、泡沫体或无妨物,但本公开内容不限于此。
电解液: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解液包括有机溶剂、锂盐和添加剂。在一些实施例中,有机溶剂包括碳酸乙烯酯(EC)、碳酸丙烯酯(P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甲乙酯(EMC)、碳酸二甲酯(DMC)、碳酸亚丙酯或丙酸乙酯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锂盐包括有机锂盐或无机锂盐中的至少一种。在一些实施例中,锂盐包括六氟磷酸锂(LiPF6)、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锂LiN(CF3SO2)2(LiTFSI)、双(氟磺酰)亚胺锂Li(N(SO2F)2)(LiFSI)、双草酸硼酸锂LiB(C2O4)2(LiBOB)或二氟草酸硼酸锂LiBF2(C2O4)(LiDFOB)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所述电解液的质量,所述锂盐含量为5%-30%。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所述电解液的质量,所述锂盐的含量为6%-25%。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所述电解液的质量,所述锂盐的含量为8%-20%。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所述电解液的质量,所述锂盐的含量为6%-18%。
在一些实施例中,添加剂包含氟代碳酸乙烯酯,碳酸亚乙烯酯,乙烯基碳酸亚乙酯,1,3-丙烷磺内酯,硫酸乙烯酯,己二腈,丁二腈,戊二腈,1,3,6-己烷三腈,1,2,6-己烷三腈,琥珀酸酐,二氟磷酸锂,四氟硼酸锂中的至少一者。
电池的制备:将正极、隔膜、负极按顺序叠好,使隔膜处于正负极中间起到隔离的作用,并卷绕N层得到裸电芯。将经卷绕所得裸电芯置于外包装中,注入电解液并封装,经过化成、脱气、切边等工艺流程获得完整电芯。其中,卷绕层数定义如下:以任意一侧的弯曲部(或者任意一侧的平直部)为准,每出现一次正极、隔膜和负极的叠加层就标记为一层,全部叠加层的和就是电池的卷绕层数。
三、电化学装置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化学装置,其包括根据前述内容所述的二次电池。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二次电池为是锂二次电池,例如,锂金属二次电池、锂离子二次电池、锂聚合物二次电池或锂离子聚合物二次电池。
四、电子装置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其包含根据前述内容所述的二次电池。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子装置包括,但不限于:笔记本电脑、笔输入型计算机、移动电脑、电子书播放器、便携式电话、便携式传真机、便携式复印机、便携式打印机、头戴式立体声耳机、录像机、液晶电视、手提式清洁器、便携CD机、迷你光盘、收发机、电子记事本、计算器、存储卡、便携式录音机、收音机、备用电源、电机、汽车、摩托车、助力自行车、自行车、照明器具、玩具、游戏机、钟表、电动工具、闪光灯、照相机、家庭用大型蓄电池等。
五、具体的实施例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申请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然而,应理解,以下实施例仅是示例,本申请的实施例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1至45和对比例1至3
实施例1
隔膜:(1):依据质量比为93.1%∶5.0%∶1.5%∶0.4%,将勃姆石、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丙烯酸、聚氧乙烯醚分散于溶剂体系(水)中,充分搅拌均后,涂敷于隔膜基材的第一表面上,经过烘干,得到具有位于基材的基膜第一表面上的无机涂层的隔膜(简称“无机涂层隔膜”或“耐热层”)。虽然此处将无机颗粒涂覆在基材的基膜第一表面上,应理解,无机颗粒也可以涂覆在基材基膜的另一个表面,或同时涂覆在基材基膜的两个表面,或者基材基膜的两个表面上均未涂覆无机颗粒。
(2)将所选取的第一聚合物(聚偏氟乙烯,100%)、第一辅助粘结剂(聚丙烯腈)和第一润湿剂(聚氧乙烯醚)按照质量比89.5%、10%和0.5%的比例分散于水中,充分搅拌混合均匀后,涂覆于步骤(1)得到的无机涂层隔膜的第一表面上(即,将第一聚合物涂覆在无机涂层上方),经过烘干,得到具有位于无机涂层隔膜的第一表面上的第一涂层的隔膜。
(3)将所选取的第二聚合物(80%苯乙烯,10%丙烯酸异丁酯,10%丙烯腈聚合形成的共聚物)、第二辅助粘结剂(聚甲基丙烯酸酯)和第二润湿剂(有机硅氧烷)按照质量比79.5%、20%和0.5%的比例分散于水中充分搅拌混合均匀后,涂覆于步骤(2)中获得的无机涂层隔膜的第二表面上,经过烘干,得到本实施例所需隔膜。
其中,在上述制备隔膜的过程中,第一涂层覆盖率(即,所述第一涂层在所述第一表面上的正投影面积占所述第一表面的面积比例)为40%,第一聚合物的软化点为125℃,第一聚合物的Dv50为12μm,第一聚合物的面密度W1为1g/m2,在所述第一涂层的表面的250μm×200μm区域内,长度处于10μm至30μm之间的所述第一聚合物的颗粒数量为25个。其中,第二聚合物的Dv50为0.7μm,第二聚合物的面密度W2为0.2g/m2
正极:将正极活性材料钴酸锂、与导电剂乙炔黑以及粘结剂聚偏二氟乙烯(PVDF)按重量比97∶2∶1在N-甲基吡咯烷酮溶剂体系中充分搅拌混合均匀后,涂覆于正极集流体A1箔上,烘干、冷压,得到正极。
负极:将活性物质人造石墨、导电剂乙炔黑、粘结剂丁苯橡胶(SBR)、增稠剂碳甲基纤维素钠(CMC)按照质量比约为95∶2∶2∶1在去离子水溶剂体系中充分搅拌混合均匀后,涂覆于Cu箔上烘干、冷压,得到负极。
电解液:在含水量<10ppm的氩气气氛手套箱中,将碳酸乙烯酯(简写为EC)、碳酸二乙酯(简写为DEC)、碳酸丙烯酯(简写为PC)、按照2∶6∶2的重量比混合均匀,再将充分干燥的锂盐LiPF6溶解于上述溶剂,LiPF6的含量为1mol/L,加入1.5%的1,3-丙烷磺内酯、3%的氟代碳酸乙烯酯、2%的己二腈。其中各物质含量是以电解液的总重量计。
电池的制备:将正极、隔膜、负极按顺序叠好,使隔膜处于正负极中间起到隔离的作用,并卷绕、置于外包装中,注入配好的电解液并封装,经过化成,热压,脱气,切边等工艺得到电池。其中,卷绕层数为20。其中,在所述卷绕结构的弯曲部,相邻的负极和正极之间的距离为d1,在基础上所述卷绕结构的平直部,相邻的负极和正极之间的距离为d2,其中d1/d2为2且其中d1和d2采用相同的单位。其中,d1/d2可以通过,例如,涂布或热压技术来实现。当涂布的重量比较大时,d1会较大。电池经过热压后,d1基本不变,d2显著减小。通过不同的涂布重量和热压条件,可以得到不同的d1和d2,从而控制d1/d2的大小。另外,也可以通过非均匀涂布来控制d1/d2的大小。例如,第一涂层经布置以主要位于弯曲部。
如下表1具体示出了实施例1至45和对比例1至3中的电池参数的差异。除了对比例3因为没有涂层而相应地不具有第一/二辅助粘结剂和第一/二润湿剂外,其它实施例和对比例的第一/二辅助粘结剂和第一/二润湿剂的种类和含量与上述实施例1中的参数相同,表格中不再赘述。如下表格仅展示各实施例和对比例的不同参数设置。实施例45与实施例4的区别仅在于实施例43不含有无机涂层。
表1
Figure BPA0000334636800000161
/>
Figure BPA0000334636800000171
/>
Figure BPA0000334636800000181
/>
Figure BPA0000334636800000191
/>
Figure BPA0000334636800000201
/>
Figure BPA0000334636800000211
/>
Figure BPA0000334636800000221
/>
Figure BPA0000334636800000231
/>
Figure BPA0000334636800000241
[1]:此处颗粒数量为,在所述第一涂层的表面的250μm×200μm区域内,最大长度处于10μm至30μm之间的所述第一聚合物的颗粒数量。
[2]:实施例45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实施例45的隔膜的基材上不具有无机颗粒形成的耐热层,其第一涂层和第二涂层位于隔膜的基材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上。
由上述表1可知,实施例1至45和对比例1至3的区别在于:d1/d2,卷绕层数,在所述第一涂层的表面的250μm×200μm区域内,最大长度处于10μm至30μm之间的所述第一聚合物的颗粒数量,第一涂层的覆盖率,第一聚合物的种类和含量、第一聚合物软化点、第一聚合物Dv50、第一聚合物面面密度、第二聚合物种类和含量、第二聚合物Dv50、第二聚合物面密度、涂层的有无等方面。
除上述差异外,实施例1至45与对比例1至3中的负极、电解液、隔膜等并没有差异。
测试方法
(1)d1、d2的测试方法:
采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器(CT),放大到300%的倍率,分别扫描电池的弯曲部和平直部,得到横截面图像,取10个点测量弯曲部相邻两层正极集流体之间的最短距离取平均值为D1(此处的“相邻”并非指物理上彼此接触,而是指在所测量的这两个正极集流体之间不存在另一正极集流体,很显然,这两个正极集流体之间还会有隔膜以及负极集流体),则d1=D1/2,取10个点测量平直部处上述相邻两层正极集流体之间的最短距离取平均值为D2,则d2=D2/2,弯曲部选取的相邻两层正极集流体和平直部选取的相邻两层正极集流体是相连接对应的,即,如图1所示的那样,用来测试弯曲部的两层正极集流体和用来测试平直部的两层正极集流体是相同的两层正极集流体。
具体来讲,参见附图1:1为正极膜片(正极活性物质层),2为正极集流体,3为隔膜,4为负极膜片(负极活性物质层),5为负极集流体。正极集流体2的上下两个表面上均具有正极膜片(正极活性物质层)3,负极集流体5的上下两个表面上均具有负极膜片(负极活性物质层)4。取10个点测量弯曲部的相邻的两个正极集流体之间的距离取平均值为D1以及取10个点测量平直部的相邻的两个正极集流体之间的距离取平均值为D2,并计算得到d1=D1/2和d2=D2/2。
(2)第一聚合物的颗粒数量
将涂有第一涂层的隔离膜裁切为10mm×10mm样品,然后将样品放置在SEM下以500倍放大倍率观察,并在视野中选取任意5个250μm×200μm区域内观察,区域,记录所选取区域中第一聚合物颗粒最大长度处于10μm至30μm之间的颗粒数量,然后取平均值,即为第一涂层单位面积区域内第一聚合物颗粒最大长度处于10μm至30μm之间的颗粒数量。
(3)第一涂层的覆盖率
将涂有第一涂层的隔离膜裁切为10mm×10mm样品,然后将样品放置在SEM下以500倍放大倍率观察,并在视野中选取任意5个250μm×200μm区域。使用图像分割算法将第一涂层标识并拟合计算,得到其覆盖面积S,覆盖率=S/(250×200)*100%,取5个位置的平均覆盖率得到第一涂层的覆盖率。
(4)软化点
采用通用型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法:分别取5mg各实施例和对比例制备的第一聚合物样品,以5℃/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150℃,采集DSC曲线,由所得DSC曲线确定第一聚合物的软化点,也即软化温度。
(5)颗粒Dv50
将第一聚合物分散在去离子水中,搅拌均匀。取浆料通过马尔文粒度测试仪进行颗粒度测量:将分散好的样品加入到马尔文粒度测试仪内,开始测试。测试结束可分别得到第一聚合物的颗粒度数据。无机颗粒以及第二聚合物的Dv50采用同样的测试方法。
(6)面密度
使用电子称测试涂层面密度,精度0.0001g。取涂布前的隔膜基材,裁切成10000mm2,5片,称重取平均值m得到基材重量。取涂布第一涂层后的隔膜,裁切成10000mm2,5片,称重取平均值M得到涂布第一涂层后的隔膜的重量,则第一涂层的面密度=M-m,通过单位转换可将单位变成g/m2。第二涂层面密度采用相同的测试方法。
(7)粘结力
采用180力剥离测试标准测试隔膜与正负极干压粘结力,将隔膜和正负极裁切成54.2mm×72.5mm样品,将隔膜与正极/负极复合,使用热压机热压,在温度为85度、压力为1Mpa的条件下维持85秒,将复合好的样品裁切成15mm×54.2mm小条,按照180°剥离测试标准测试粘结力。分别测试得到第一涂层与负极的粘结力、第一涂层与负极的粘结力、第二涂层与正极的粘结力、第二涂层与负极的粘结力。
(7)电池宽度
采用影像投影仪测试电池的宽度,将卷绕好的电池置于两片透明玻璃板之间,电池长度方向平行于玻璃板宽度方向,电池宽度方向平行于玻璃板的长度方向,玻璃板的长度大于电芯宽度至少100%,玻璃板宽度大于电池长度至少10%。在玻璃板长度方向且不覆盖电池的地方,使用两个30kg的夹子加紧电池,然后将电池平放于影像投影仪的测量桌面上,使用影像投影仪测量出电芯宽度,沿长度方向测试5个位置的宽度,取其平均值得到电池宽度
(8)电池硬度
采用三点弯曲法测试电池硬度:在25:下进行操作,将电池完全放电至3.0V,极耳做绝缘保护。将万能试验机(Instron-3365)的硬度测试夹具下支撑杆的间距调整到电池宽度的2/3,电池平放在下夹具上,宽度方向与支撑杆垂直。调整夹具的上压头与宽度方向垂直,并处于电池的正中央位置,以5mm/min的速度往下压,上压头刚开始接触电池时,记录电池形变位移,当负载力从最大开始变小时,停止测试,取最大的抗形变的力作为电池的最大硬度。下支撑杆为圆弧形,直径10mm上压头为圆弧形,直径10mm。
(9)电池倍率放电性能测试方法
-20℃条件下0.5C放电性能:电池25℃环境下静置5分钟,1.5C的充电电流下进行恒流充电,直到电池电压为4.45V,4.45V恒压充电到充电电流为0.05C,静置5分钟后,在0.5C的放电电流下进行恒流放电,直到电池电压为3V,记录首次循环的放电容量C1;重复以上充电流程,将电池充满电;然后将电池置于-20℃环境下,静置60分钟,在0.5C的放电电流下进行恒流放电,直到电池电压为3V,记录放电容量C2,则-20℃ 0.5C的放电性能=C2/C1*100%。
25℃条件下不同倍率放电性能:电池常温下静置5分钟,1.5C的充电电流下进行恒流充电,直到电池电压为4.45V,4.45V恒压充电到充电电流为0.05C,静置5分钟后,在0.2C的放电电流下进行恒流放电,直到电池电压为3V,记录首次循环的放电容量D1;重复以上充电流程,将电池充满电,在xC的放电电流下进行恒流放电,直到电池电压为3V,记录此时的放电容量Dx,则不同倍率的放电性能=Dx/D1*100%,其中x=2、5。
12放条件下循环500次容量保持率:取被测电池在12℃测试温度下,静置30分钟,以2C的电流将电池恒流充电至4.45V,再以4.45V的恒压充电至0.05C;静置5分钟,再以1C的电流恒流放电至3.0V,静置5分钟。重复上述充放电流程500次,记录每一次循环后放电容量。通过下式计算电池第5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第5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第500次循环后放电容量/首次循环的放电容量)x100%
如下表2示出了实施例1至45和对比例1至3的各项性能。
表2
Figure BPA0000334636800000271
/>
Figure BPA0000334636800000281
/>
Figure BPA0000334636800000291
/>
Figure BPA0000334636800000301
Figure BPA0000334636800000311
注:对比例3的隔膜没有第一涂层和第二涂层,因此,上述表2中对比例3的粘结力分别指隔膜第一表面与正极的粘结力以及隔膜第二表面与负极的粘结力。
结果讨论
1.探讨无机涂层(即耐热层)、第一涂层和第二涂层的有无以及d1/d2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参考上述表1可知,实施例1-45满足关系式1<d1/d2<10,其中实施例1-44的隔膜的第一表面具有耐热层和位于耐热层上的第一涂层,且其隔膜的第二表面具有耐热层和位于耐热层上的第二涂层,实施例45的隔膜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分别具有第一涂层和第二涂层,而对比例1与实施例1-44的区别在于其d1/d2=1,对比例2与实施例1-44的区别在于其d1/d2=11,对比例3与实施例1-45的区别在于其隔膜没有任何涂层。
参考上述表2可知,实施例1-45以及对比例1和2的电池的硬度相当(规格要求大于120N),但是实施例1-45的电池的放电性能以及低温循环性能均优于对比例1和对比例2中的电池的放电性能以及低温循环性能,这主要是因为:对比例1中的d1/d2过低,电池弯曲部间隙过小,循环过程中负极膨胀时,电解液受挤压排出造成电解液局部缺失,循环性能恶化,而对比例2中的d1/d2过大,导致电池的弯曲部间隙过大,当电解液消耗后,易造成电解液局部缺失,循环性能恶化。
实施例1-45和对比例3的电池放电性能以及低温性能相当,但是实施例1-45的电池硬度显著大于对比例3中电池的硬度,而对比例3中过低的电池硬度则导致电池在组装时容易变形、卷绕结构容易错位,引起安全风险;另外硬度低,在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中,由于负极的无序膨胀会导致正负极之间的界面不平整,使局部出现析锂,从而影响电池的性能。
很显然,通过在正极和负极之间设置一隔膜,其中隔膜经设计以包括基材和分别位于基材的相对的两个表面上的第一涂层和第二涂层,其中第一涂层包括第一聚合物,且其中电池弯曲部的相邻正负极之间的距离d1与电池平直部的相邻正负极之间的距离d2满足1<d1/d2<10,可以提供空间以缓解循环过程中的负极的膨胀,避免电解液受挤压排出造成电解液局部缺失,可以避免间隙过大导致电解液没有足够的量填充间隙,造成电解液局部缺失,可以保证电池的主体部分(即,平直部)的厚度不显著增加,还可以保证电池的硬度从而改善隔膜与正负极之间的粘结力,从而提高电池的倍率性能、循环性能、减小电池体积能量密度的损失等。
本申请进一步研究发现,相比于不具有耐热涂层的实施例45,实施例4的各项性能,尤其是电化学性能,进一步得到改善。这主要是因为,基材表面与聚合物涂层的界面处相对比较致密,不利于锂离子的传输,而耐热涂层中的无机颗粒可以松散该界面结构,例如,无机颗粒可以引入一些空隙,使得锂离子传输更加通畅,降低扩散阻力,等,从而进一步改善电化学装置的电性能。
2.探讨卷绕层数
参考表1和表2可知,尤其是实施例11-13,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电池的卷绕层数为N,其中N≥4。卷绕层数的增加导致电池弯曲部的内层受到的挤压增加。卷绕层数越多,电池弯曲部的内层受到的挤压越大,越容易出现电解液局部缺失。使用本隔膜后,可以在弯曲部提供电解液传输和存储的空间,对于不同卷绕层数的电池,均可以获得较佳的电性能。
3.探讨第一聚合物的个数
参考表1和表2可知,尤其是实施例4和14-17,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涂层的表面的250μm×200μm区域内,长度处于10μm至30μm之间的所述第一聚合物的颗粒数量为10个至30个。本申请研究发现,通过控制第一聚合物的数量在该范围内,可以获得较佳的电池弯曲部厚度数量越多,相应的d1越大。
4.探讨第一聚合物的覆盖率
参考表1和表2,尤其是实施例4和18-22,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涂层在所述第一表面上的正投影面积占所述第一表面的面积比例为5%至60%。本申请研究发现,第一涂层的覆盖率过低会使得隔膜和极片的粘结力过低,从而导致电池硬度过低;而第一涂层的覆盖率过高则易造成隔膜堵孔,影响锂离子的传输,并最终影响电池的电性能。通过将所述第一涂层的覆盖率控制在前述范围内,可以获得较佳的电池硬度,且同时保持较好的电性能。
5.探讨第一聚合物的种类
参考表1和表2,尤其是实施例4与27-28,可知,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聚合物包括由以下单体中的任意一种形成的均聚物或由选自以下单体中的至少两种形成的共聚物:偏氟乙烯、六氟丙烯、乙烯、丙烯、氯乙烯或氯丙烯。
应当理解,前述单体中任意一种形成的均聚物或至少两种形成的共聚物均可以实现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获得理想的电池性能。然而,经进一步研究发现,一方面,常规的水系聚偏氟乙烯(PVDF)作为第一聚合物形成隔膜的第一涂层时,虽然其大粒径可以为负极膨胀预留间隙,但是,由于材料软化点高,导致界面粘接力低,电池的能量密度损失较大(相比于非水系PVDF减少约2%);而且电池硬度低,在组装时容易变形、卷绕结构容易错位,引起安全风险;另外硬度低,在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中,由于负极的无序膨胀会导致正负极之间的界面不平整,使局部出现析锂,从而影响电池性能。另一方面,非水系PVDF作为第一聚合物形成隔膜的第一涂层时,在被热压之后,界面间隙很小,易阻碍电解液的传输,电池弯曲部和平直部均易出现电解液不足,导致嵌锂不足,甚至析锂。而在PVDF中加入六氟丙烯、乙烯、丙烯、氯乙烯或氯丙烯中的至少一者来形成第一涂层时,既可以为负极膨胀提供理想的空隙,又可以保证隔膜与正负极之间的粘结力。
6.探讨第一聚合物的软化点
参考表1和表2,尤其是实施例4与25-28,可知,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聚合物的软化点为90℃至150℃。本申请研究发现,所述第一聚合物软化点太小,会使得隔膜容易出现堵孔的现象,从而影响锂离子的传输,并最终影响电池的电性能,而所述第一聚合物软化点太高,则会降低隔膜与极片的粘结力低,从而在循环过程中出现活性材料的脱落,并最终影响电池的电性能。通过将所述第一聚合物软化点控制在前述范围内,可以获得理想的电性能。
7.探讨第一聚合物的Dv50
参考表1和表2,尤其是实施例4和29-31,可知,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聚合物的Dv50为3μm至16μm。本申请研究发现,所述第一聚合物的Dv50越大,则越容易在电池的弯曲部制备想要的间隙(即,前述d1),但是,过大的Dv50也会降低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通过将第一聚合物的Dv50控制在上述范围,则可以在为负极膨胀预留空间的同时减小体积能量密度的损失。
8.探讨所述第一涂层的涂布面密度
参考表1和表2,尤其是实施例4和32-34,可知,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涂层的涂布面密度W1为0.4g/m2至2g/m2。本申请研究发现,所述第一涂层的涂布面密度W1越小,电池的弯曲部厚度越小。通过将所述第一涂层的涂布面密度W1控制在上述范围内,可以实现更好的电性能。
9.探讨第二聚合物的种类、Dv50以及第二涂层涂布面密度
参考表1和表2,尤其是实施例4和35-36,可知,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聚合物包括由以下单体中的任意一种形成的均聚物或由选自以下单体中的至少两种形成的共聚物: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乙酯、苯乙烯、氯苯乙烯、氟苯乙烯、甲基苯乙烯、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马来酸、丙烯腈或丁二烯。前述范围内的任意一种第二聚合物均可以获得隔膜与负极之间的较强的粘结力。参考表1和表2,尤其是实施例4和37-4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聚合物的Dv50为0.2μm至8μm。参考表1和表2,尤其是实施例4和42-4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聚合物的涂布面密度W2为0.1g/m2至1g/m2
如上是本申请所列举的实施例。然而,由于申请人不能穷举所有的实施例,凡是基于本申请的教导而做出的其它等价的实施例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畴。综上,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简单易行、且适用于工业化生产的方法来制备具有较高的倍率性能、循环性能以及硬度的二次电池。
整个说明书中对“一些实施例”、“部分实施例”、“一个实施例”、“另一举例”、“举例”、“具体举例”或“部分举例”的引用,其所代表的意思是在本申请中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举例包含了该实施例或举例中所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材料或特性。因此,在整个说明书中的各处所出现的描述,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实施例中”、“在一个实施例中”、“在另一个举例中”,“在一个举例中”、“在特定举例中”或“举例“,其不必然是引用本申请中的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此外,本文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材料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举例中结合。
尽管已经演示和描述了说明性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上述实施例不能被解释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并且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原理及范围的情况下对实施例进行改变,替代和修改。

Claims (16)

1.一种二次电池,其包含正极、负极和设置于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之间的隔膜,所述正极、所述隔膜和所述负极依次层叠卷绕形成含有弯曲部和平直部的卷绕结构,所述隔膜包括基材,所述基材具有第一表面和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上设置有第一涂层,所述第一涂层包括第一聚合物,所述第二表面上设置有第二涂层,其中,
在所述弯曲部,相邻的负极和正极之间的距离为d1,在所述平直部,相邻的负极和正极之间的距离为d2,其中1<d1/d2<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在所述第一涂层的表面的250μm×200μm区域内,最大长度处于10μm至30μm之间的所述第一聚合物的颗粒数量为10个至30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第一聚合物包括由以下单体中的任意一种形成的均聚物或由选自以下单体中的至少两种形成的共聚物:偏氟乙烯、六氟丙烯、乙烯、丙烯、氯乙烯或氯丙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第一聚合物的软化点为90℃至15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第一聚合物的Dv50为3μm至16μ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第一涂层在所述第一表面上的正投影面积占所述第一表面的面积比例为5%至6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第一涂层的涂布面密度W1为0.4g/m2至2g/m2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第二涂层包括第二聚合物,其中所述第二聚合物的Dv50为0.2μm至8μm。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第二聚合物包括由以下单体中的任意一种形成的均聚物或由选自以下单体中的至少两种形成的共聚物: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乙酯、苯乙烯、氯苯乙烯、氟苯乙烯、甲基苯乙烯、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马来酸、丙烯腈或丁二烯。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第二涂层的涂布面密度W2为0.1g/m2至1g/m2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第一涂层与所述正极之间的粘接强度4N/m至20N/m,或所述第二涂层与所述负极之间的粘接强度5N/m至20N/m。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第一涂层与所述负极之间的粘接强度3N/m至15N/m,且所述第二涂层与所述正极之间的粘接强度5N/m至20N/m。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的卷绕层数为N,其中N≥4。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第一涂层设置于所述弯曲部。
15.一种电化学装置,其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4所述的二次电池。
16.一种电子装置,其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4所述的二次电池。
CN202280005581.0A 2022-03-31 2022-03-31 一种二次电池及包含该电池的装置 Pending CN11615794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2/084668 WO2023184443A1 (zh) 2022-03-31 2022-03-31 一种二次电池及包含该电池的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57945A true CN116157945A (zh) 2023-05-23

Family

ID=863411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05581.0A Pending CN116157945A (zh) 2022-03-31 2022-03-31 一种二次电池及包含该电池的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6157945A (zh)
WO (1) WO2023184443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79104B2 (ja) * 2004-09-30 2011-04-2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とその製造方法
CN100495802C (zh) * 2004-11-12 2009-06-03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具有扁平螺旋电极体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JP6820088B2 (ja) * 2015-03-24 2021-01-27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素子
JP6460413B2 (ja) * 2016-08-26 2019-01-3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および組電池
CN209217029U (zh) * 2018-12-29 2019-08-06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以及电池模组
JP2024510512A (ja) * 2021-03-31 2024-03-07 寧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セパレータならびに該セパレータを含む電気化学装置および電子装置
JP2024511464A (ja) * 2021-03-31 2024-03-13 寧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セパレータならびに前記セパレータを含む電気化学装置および電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84443A1 (zh) 2023-10-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401505B2 (en) Separator including coating layer of inorganic and organic mixture, and battery including the same
US20050158624A1 (en) Anode for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using the anode
EP2819234B1 (en) Electrolyte for secondary battery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including same
KR20210038501A (ko)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EP3863084B1 (en) Negative electrode and secondary battery including same
CN110890525B (zh) 用于锂二次电池的正极活性材料及包括其的锂二次电池
KR20190062310A (ko) 젤 폴리머 전해질용 조성물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젤 폴리머 전해질 및 리튬 이차 전지
WO2022141508A1 (zh) 一种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KR20210143980A (ko) 이차전지
US11888148B2 (en) Positive electrode plate, and electrochemical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positive electrode plate
US20240030551A1 (en) Separator, electrochemical device containing sam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20230307649A1 (en) Electrochemical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16646588B (zh) 钠离子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及用电装置
JP7282925B2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正極、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を含む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2013131381A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2023541791A (ja) 湿潤接着力に優れた絶縁層を含む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正極およびそれを含む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KR102567400B1 (ko) 이차전지
CN112886050B (zh) 二次电池及含有该二次电池的装置
KR101616721B1 (ko) 접착력이 향상된 바인더 및 상기 바인더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CN116157945A (zh) 一种二次电池及包含该电池的装置
KR20220026099A (ko) 리튬 이차 전지의 음극용 조성물 및 리튬 이차 전지
JP2001023643A (ja) ポリマー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WO2019171942A1 (ja) 電気化学素子用負極およ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2016219302A (ja) 二次電池用の電極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210056165A (ko) 음극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