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37645A - 图像形成装置、后处理位置调整方法以及记录介质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后处理位置调整方法以及记录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37645A
CN116137645A CN202211447551.3A CN202211447551A CN116137645A CN 116137645 A CN116137645 A CN 116137645A CN 202211447551 A CN202211447551 A CN 202211447551A CN 116137645 A CN116137645 A CN 1161376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st
image
original
image forming
she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44755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森田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Inc
Publication of CN1161376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3764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002Diagnosis, testing or measuring; Detecting, analysing or monitor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4N1/00092Diagnosis, testing or measuring; Detecting, analysing or monitor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relating to the original or to the reproducing medium, e.g. imperfections or dir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639Binding, stapling, folding or perforating, e.g. punch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681Detecting the presence, position or size of a sheet or correcting its position before scanning
    • H04N1/00684Object of the detection
    • H04N1/00702Pos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681Detecting the presence, position or size of a sheet or correcting its position before scanning
    • H04N1/00684Object of the detection
    • H04N1/00726Other properties of the sheet, e.g. curvature or reflectiv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681Detecting the presence, position or size of a sheet or correcting its position before scanning
    • H04N1/00729Detection means
    • H04N1/00734Optical detec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681Detecting the presence, position or size of a sheet or correcting its position before scanning
    • H04N1/00742Detection methods
    • H04N1/00748Detecting edges, e.g. of a stationary shee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681Detecting the presence, position or size of a sheet or correcting its position before scanning
    • H04N1/00763Action taken as a result of detection
    • H04N1/00771Indicating or reporting, e.g. issuing an alar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795Reading arrangements
    • H04N1/00798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thereof, e.g. using a programmed control device or according to a measured quantity
    • H04N1/00801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thereof, e.g. using a programmed control device or according to a measured quantity according to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rig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24Details of scanning heads ; Means for illuminating the original
    • H04N1/028Details of scanning heads ; Means for illuminating the original for picture information pick-up
    • H04N1/02815Means for illuminating the original, not specific to a particular type of pick-up head
    • H04N1/02885Means for compensating spatially uneven illumination, e.g. an aperture arrang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Folding Of Thin Sheet-Like Materials, Special Discharging Devices, And Others (AREA)
  • Facsimile Scanning Arrangements (AREA)
  • Editing Of Facsimile Originals (AREA)

Abstract

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后处理装置,折叠形成有图像的纸张;原稿读取部,读取原稿;读取控制部(53),获取原稿读取部读取包含由后处理装置折叠而带有折痕的原稿的轮廓的区域而输出的图像数据;以及相对位置决定部(59),基于图像数据决定原稿的轮廓与折痕的相对位置。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后处理位置调整方法以及记录介质
技术领域
该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后处理位置调整方法以及记录有后处理位置调整程序的计算机能够读取的记录介质,特别是涉及具备对纸张进行加工的功能的图像形成装置、由该图像形成装置执行的后处理位置调整方法、以及记录有使控制图像形成装置的计算机执行该后处理位置调整方法的后处理位置调整程序的计算机能够读取的记录介质。
背景技术
已知有对由MFP(Multi Function Peripheral:多功能外围设备)等复合机形成有图像的纸张进行加工的后处理装置。纸张的加工包含折叠纸张的处理。在该后处理装置中,需要折叠纸张的位置的调整。在日本特开2016-158113号公报中记载了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其具备:透明板,能够在其上配置原稿;第一光照射部,位于上述透明板的下方侧且位于被与上述原稿的图像的读取面垂直的第一平面划分的一侧的区域,并从倾斜方向对上述原稿的图像的读取位置照射光;第二光照射部,与上述第一光照射部分开设置,位于上述透明板的下方侧且位于被上述第一平面划分的另一侧的区域,并从倾斜方向对上述原稿的图像的读取位置照射光;受光部,能够接收上述第一光照射部以及上述第二光照射部双方向上述原稿的图像照射的光的反射光;第一图像信息获取部,接收上述第一光照射部以及上述第二光照射部双方向上述原稿照射的光的反射光而获取上述原稿的第一图像信息;第二图像信息获取部,接收上述第一光照射部向上述原稿照射的光的反射光而获取上述原稿的第二图像信息;第三图像信息获取部,接收上述第二光照射部向上述原稿照射的光的反射光而获取上述原稿的第三图像信息;以及折痕信息导出部,根据获取到的上述第一图像信息、上述第二图像信息以及上述第三图像信息,导出上述原稿的折痕的信息。
在日本特开2016-158113号公报所记载的图像读取装置中,虽然能够检测读取原稿而得到的图像信息中的折痕的位置,但若不为将原稿正确地定位在透明板的状态,则不能正确地检测原稿中的折痕的位置。在展开带有折痕的原稿的状态下,在折痕部分不平坦。因此,在展开的状态的原稿放置于透明板的情况下,有纸张相对于透明板的相对位置偏移的情况,在透明板正确地定位原稿的作业较困难。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58113号公报
发明内容
该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点而完成的,该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正确地检测原稿所带有的折痕在原稿中的位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该发明的其它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正确地检测原稿所带有的折痕在原稿中的位置的后处理位置调整方法。
该发明的其它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正确地检测原稿所带有的折痕在原稿中的位置的后处理位置调整程序。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根据该发明的某个方面,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后处理装置,折叠形成有图像的纸张;原稿读取单元,读取原稿;读取控制单元,获取原稿读取单元读取包含由后处理装置折叠而带有折痕的原稿的轮廓的区域而输出的图像数据;以及相对位置决定单元,基于图像数据决定原稿的轮廓与折痕的相对位置。
根据该方面,基于读取包含由后处理装置折叠而带有折痕的原稿的轮廓的区域而得到的图像数据,决定原稿的轮廓与折痕的相对位置。因此,以图像数据中的原稿的轮廓为基准决定折痕的位置,所以能够与读取原稿的时刻的原稿的设置位置无关地决定折痕的位置。其结果是,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正确地检测原稿所带有的折痕在原稿中的位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优选原稿读取单元具备:第一照射单元,以第一入射角向原稿照射光;第二照射单元,以与第一入射角不同的第二入射角向原稿照射光;以及受光单元,接收第一照射单元以及第二照射单元照射的光,相对位置决定单元基于受光单元接收第一照射单元照射的光而输出的第一图像数据以及受光单元接收第二照射单元照射的光而输出的第二图像数据来提取原稿的折痕以及轮廓。
根据该方面,由于第一入射角与第二入射角不同,所以能够在原稿的折痕的周边的区域检测在第一图像数据和第二图像数据中像素值不同的区域。其结果是,能够正确地检测图像数据中的原稿的折痕。
优选还具备基于原稿的轮廓与折痕的相对位置来决定在后处理装置中设定的设定值的修正量的决定单元。
根据该方面,能够根据原稿中的折痕的偏移量容易地决定修正量。
优选还具备通知修正量的通知单元。
根据该方面,对用户通知修正量,所以用户能够确认修正量。
优选还具备用修正量修正在后处理装置中设定的设定值的修正单元。
根据该方面,能够自动地修正在后处理装置中设定的设定值。
优选修正量的单位是长度。
根据该方面,用户能够以长度把握修正量,所以能够测量实际的偏移量来确认修正量。
优选修正量的单位是比率。
根据该方面,能够以作为同一基准的比率对纸张的多个尺寸通知修正量。
优选还具备:图像形成单元,在纸张形成图像并输出原稿;以及相对方向获取单元,基于图像形成单元输出原稿时的纸张与图像的相对方向,获取表示图像相对于原稿的相对的方向的相对方向。
根据该方面,能够获取原稿与图像的相对方向。因此,能够提高修正量的精度。
根据该发明的其它的方面,后处理位置调整方法是由图像形成装置执行的后处理位置调整方法,图像形成装置具备折叠形成有图像的纸张的后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还具备读取原稿的原稿读取单元,后处理位置调整方法包括:读取控制步骤,获取原稿读取单元读取包含由后处理装置折叠而带有折痕的原稿的轮廓的区域而输出的图像数据;以及相对位置决定步骤,基于图像数据决定原稿的轮廓与折痕的相对位置。
根据该方面,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正确地检测原稿所带有的折痕在原稿中的位置的后处理位置调整方法。
根据该发明的其它的方面,记录有后处理位置调整程序的计算机能够读取的记录介质记录有由控制图像形成装置的计算机执行的后处理位置调整程序,图像形成装置具备折叠形成有图像的纸张的后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还具备读取原稿的原稿读取单元,计算机能够读取的记录介质记录后处理位置调整程序,该后处理位置调整程序使计算机执行:读取控制步骤,获取原稿读取单元读取包含由后处理装置折叠而带有折痕的原稿的轮廓的区域而输出的图像数据;以及相对位置决定步骤,基于图像数据决定原稿的轮廓与折痕的相对位置。
根据该方面,能够提供一种记录有能够正确地检测原稿所带有的折痕在原稿中的位置的后处理位置调整程序的计算机能够读取的记录介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MFP的主体部的内部构成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剖视图。
图3是表示后处理装置的内部构成的图。
图4是用于说明基于第二机构的三折处理的第一图。
图5是用于说明基于第二机构的三折处理的第二图。
图6是用于说明基于第二机构的三折处理的第三图。
图7是用于说明基于第一机构的Z折处理的第一图。
图8是用于说明基于第一机构的Z折处理的第二图。
图9是表示MFP的硬件构成的概要的框图。
图10是表示MFP具备的CPU具有的功能的一个例子的框图。
图11是表示合成数据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2是表示差分数据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3是表示修正量调整画面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4是表示图像形成处理的流程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15是表示输出图像读取处理的流程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16是表示后处理位置调整处理的流程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17是表示变形例中的修正量调整画面的一个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以MFP(Multi Function Peripheral)为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对相同的部件附加相同的附图标记。它们的名称以及功能也相同。因此不重复关于它们的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中的MFP的主视图。参照图1,MFP100作为图像形成装置发挥作用,包含主体部101和后处理装置200。主体部101包含:用于读取原稿的原稿读取部130、用于将原稿输送到原稿读取部130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20、用于基于原稿读取部130读取原稿而输出的图像数据在记录介质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140、用于向图像形成部140供给记录介质的供纸部150、以及作为用户接口的操作面板160。主体部101能够在作为成为形成图像的对象的记录介质的多个种类的记录介质的任意一种上形成图像。除了纸等纸张之外,记录介质还包含OHP(Overhead projector:高射投影仪)片材、布等。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未特别提及,则以将记录介质设为纸张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后处理装置200被从主体部101供给形成有图像的纸张。后处理装置200具备折叠机构,作为对纸张进行加工的机构。折叠机构执行在预先决定的位置处折叠集中有一张以上的纸张的捆的处理。后处理装置200根据折痕的位置以及方向的不同,执行三种折叠处理。三种折叠处理包含:在纸张的中央折叠的中折处理、通过分别在将纸张进行三等分后的两个折痕进行谷折来折叠纸张的三折处理、以及通过在将纸张进行三等分后的两个折痕的一方进行山折并在另一方进行谷折来折叠纸张的Z折处理。另外,后处理装置200具备执行将订书钉钉入集中有多张纸张的捆中的处理的装订机构。并且,后处理装置200也可以具有执行对通过MFP100形成有图像的一张以上的纸张进行排序并排纸的处理的排序机构、执行打孔处理的穿孔加工机构。
图2是表示MFP的主体部的内部构成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剖视图。参照图2,原稿读取部130具有用于读取原稿的矩形形状的读取面。读取面例如由压板玻璃形成,配置为水平。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20以能够将与读取面的一个边平行的轴作为中心进行旋转的方式与MFP100的主体连接,能够进行开闭。在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20的下方配置原稿读取部130,在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20旋转并打开的打开状态下,原稿读取部130的读取面露出。因此,用户能够在原稿读取部130的读取面放置原稿。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20能够使状态变化为原稿读取部130的读取面露出的打开状态和覆盖读取面的关闭状态。
原稿读取部130通过安装于滑块12的曝光灯13A、13B曝光通过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20设置在原稿玻璃11上的原稿的图像,该滑块12在其下方沿图中箭头所示的副扫描方向进行移动。曝光灯13A、13B是沿与副扫描方向垂直的主扫描方向延伸的形状。来自原稿的反射光通过镜14和两个反射镜15、15A被导向透镜16,并在CCD(Charge Coupled Devices:电荷耦合器件)传感器18成像。
在原稿的副扫描方向上,曝光灯13A、13B配置在不同的位置。另外,在副扫描方向上,在曝光灯13A、13B之间配置镜14。因此,对于曝光灯13A、13B分别进行曝光而到达镜14的光,从曝光灯13A照射的光向原稿入射的第一入射角与从曝光灯13B照射的光向原稿入射的第二入射角不同。在副扫描方向上,曝光灯13A相对于镜14位于负侧,曝光灯13A相对于镜14位于正侧。因此,在存在与扫描方向相交的折痕的情况下,第一入射角以及第二入射角分别在折痕的前后进行变化。该变化在曝光灯13A、13B间不同。
CCD传感器18在主扫描方向上排列有多个光电转换元件。在CCD传感器18成像的反射光在CCD传感器18内转换为作为电信号的图像数据。图像数据被转换为青色(C)、品红色(M)、黄色(Y)、黑色(K)的打印用数据,并输出到图像形成部140。
图像形成部140具有分别与黄色、品红色、青色以及黑色对应的显影装置24Y、24M、24C、24K、感光鼓23Y、23M、23C、23K、曝光单元21Y、21M、21C、21K、一次转印辊25Y、25M、25C、25K、调色剂瓶41Y、41M、41C、41K。这里,“Y”、“M”、“C”以及“K”分别表示黄色、品红色、青色以及黑色。
对于显影装置24Y、24M、24C、24K、感光鼓23Y、23M、23C、23K、曝光单元21Y、21M、21C、21K、一次转印辊25Y、25M、25C、25K、调色剂瓶41Y、41M、41C、41K来说,仅进行处理的调色剂的色彩不同,所以这里,对用于形成黄色的图像的显影装置24Y、感光鼓23Y、曝光单元21Y、一次转印辊25Y以及调色剂瓶41Y进行说明。
调色剂瓶41Y收容黄色的显影剂。显影剂包含非磁性体的调色剂和磁性体的载体。调色剂瓶41Y以调色剂瓶马达作为驱动源进行旋转,将显影剂排出到外部。从调色剂瓶41Y排出的显影剂供给至显影装置24Y。调色剂瓶41Y根据收容于显影装置24Y的显影剂的余量变为预先决定的下限值以下而向显影装置24Y供给显影剂。
中间转印带30以不松弛的方式由驱动辊33和从动辊34悬挂。若驱动辊33在图1中逆时针地旋转,则中间转印带30以规定的速度在图中逆时针地旋转。随着中间转印带30的旋转,从动辊34逆时针地旋转。
显影装置24Y被从调色剂瓶41Y补给显影剂,对形成于感光鼓23Y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从而在感光鼓23Y形成调色剂像。形成于感光鼓23Y的调色剂像通过一次转印辊25Y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0。通过检测附加在中间转印带30上的基准标记,来调整显影装置24Y将调色剂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0上的定时。
MFP100在形成全彩色的图像的情况下,使全部的显影装置24Y、24M、24C、24K驱动。由此,在中间转印带30上重叠黄色、品红色、青色以及黑色的调色剂像。MFP100在形成单色的图像的情况下,驱动显影装置24Y、24M、24C、24K中的任意一个。另外,也能够组合显影装置24Y、24M、24C、24K中的两个以上来形成图像。
在供纸盒35、35A、35B分别设置有尺寸不同的纸张。分别收容于供纸盒35、35A、35B的纸张通过分别安装于供纸盒35、35A、35B的取出辊36、36A、36B向输送路径供给,并通过供纸辊37向定时辊31输送。
定时辊31将通过供纸辊37输送的纸张输送到中间转印带30与作为转印部件的二次转印辊26之间的辊隙部。二次转印辊26使在辊隙部产生电场。在该辊隙部通过电场力的作用,将形成于中间转印带30的调色剂像转印到通过定时辊31输送的纸张。转印有调色剂像的纸张输送到定影辊32,并通过定影辊32进行加热以及加压。由此,调色剂熔化并定影到纸张上。其后,将纸张排出到排纸托盘39。在中间转印带30的显影装置24Y的上游设置有带清扫刮片29。带清扫刮片29除去在中间转印带30上未转印到纸张而残留的调色剂。
此外,这里,对MFP100采用具备分别在纸张形成四种颜色的调色剂的显影装置24Y、24M、24C、24K的串联方式的例子进行说明,但也可以采用利用一个感光鼓依次将四种颜色的调色剂转印到纸张的四循环方式。
图3是表示后处理装置的内部构成的图。参照图3,后处理装置200具有执行Z折处理的第一机构M1、和执行中折处理以及三折处理的第二机构M2。第一机构M1是执行通过对将纸张进行三等分后的两个折痕的一方进行山折并对另一方进行谷折来将纸张折弯成纸张的剖面成为Z形的Z折处理的机构。第二机构M2是执行通过在中心的折痕对纸张进行山折来折弯纸张的中折处理、和通过分别对将纸张进行三等分后的两个折痕进行山折来将纸张折弯成纸张成为三折的状态的三折处理的机构。
第一输送路径R1是连接纸张接收口201与第一排出口202的纸张的输送路径。从第一输送路径R1的上游开始依次配置纸张接收口201、分支点204、第一机构M1、输送辊对205、第一排出口202。在第一输送路径R1的纸张接收口201与第一机构M1之间设置分支点204。在分支点204配置有切换导件204A。
第二输送路径R2是连接分支点204与第二机构M2的纸张的输送路径。从第二输送路径R2的上游开始依次配置分支点204、输送辊对207、208以及第二机构M2。
从MFP100的主体部101排出的纸张由纸张接收口201接收。在未进行对纸张执行后处理的设定的情况下,切换导件204A切换为第一输送路径R1侧,由纸张接收口201接收的纸张沿着第一输送路径R1输送,经由第一机构M1以及输送辊对205从第一排出口202排出到排纸托盘203。在进行对纸张执行Z折处理的设定的情况下,纸张沿着第一输送路径R1输送,并在第一机构M1被执行Z折处理。在第一机构M1执行了Z折处理的纸张经由输送辊对205从第一排出口202排出到排纸托盘203。
在进行对纸张进行中折的中折处理的设定或者对纸张进行三折的三折处理的设定的情况下,切换导件204A切换为第二输送路径R2侧。从纸张接收口201输送的纸张在第一输送路径R1上输送到分支点204,其后进入第二输送路径R2,进入第二输送路径R2的纸张通过输送辊对207、208输送至第二机构M2。在第二机构M2中进行了中折处理或者三折处理的纸张通过三折门225的上侧而排出到第二排出口209。
<中折处理>
中折处理通过第二机构M2执行。第二机构M2包含第一中折辊211、第二中折辊212、中折刀213、辅助托盘214、积载托盘215、限位器216以及定位马达217。
积载托盘215以及辅助托盘214分别具有积载纸张的积载面。积载面是平面。将积载托盘215以及辅助托盘214定位为积载托盘215的积载面与辅助托盘214的积载面位于同一平面内。积载托盘215以及辅助托盘214分别配置为其积载面从垂直倾斜规定的角度。辅助托盘214在纸张的输送方向上与积载托盘215隔开规定的间隔地配置。分别在积载托盘215以及辅助托盘214积载在第二输送路径R2输送的纸张。
在积载托盘215的下端配置有限位器216。通过纸张的输送方向的前端与限位器216抵接,来规定纸张相对于积载托盘215的位置。限位器216以能够沿着与积载托盘215的积载面平行的纸张的输送方向移动的方式与积载托盘215连接。定位马达217使限位器216在积载托盘215上移动。定位马达217是步进电机,规定限位器216相对于积载托盘215的相对位置。定位马达217基于纸张的尺寸,决定限位器216与积载托盘215的相对位置。针对纸张的尺寸决定限位器216与积载托盘215的相对位置。另外,定位马达217对限位器216与积载托盘215的相对位置进行微调。
在辅助托盘214与积载托盘215之间配置中折刀213、第一中折辊211以及第二中折辊212。第一中折辊211与第二中折辊212的组和中折刀213相对于辅助托盘214和积载托盘215各自的积载面配置在相反侧。
第一中折辊211与第二中折辊212对置地配置。第一中折辊211的旋转轴朝向第二中折辊212的旋转轴施力。与第一中折辊211与第二中折辊212接触的中折部对置地配置中折刀213。中折刀213如箭头AR1所示,能够在与积载托盘215以及辅助托盘214各自的积载面垂直的方向上移动,通过驱动马达驱动来移动。
在积载托盘215以及辅助托盘214积载了一张以上的纸张的状态下,中折刀213朝向第一中折辊211与第二中折辊212接触的中折部移动。伴随着中折刀213的移动,积载于积载托盘215以及辅助托盘214的一张以上的纸张的捆被压入中折部。由此,纸张的捆通过第一中折辊211以及第二中折辊212引入,而被山折。纸张的捆通过第一中折辊211以及第二中折辊212排出到第二排出口209。
<三折处理>
图4~图6是用于说明基于第二机构的三折处理的图。图4~图6是放大图3的区域F示出的图。参照图4~图6,第二机构M2执行三折处理。第二机构M2除了第一中折辊211、第二中折辊212、中折刀213、辅助托盘214、积载托盘215、限位器216以及定位马达217之外,还包含三折刀221、驱动齿轮222、三折滚轮223、三折辊224以及三折门225。
三折处理是在对纸张进行三等分的两个折痕折叠纸张的处理。在第一个折痕折叠纸张的处理称为第一折叠处理,将在第二个折痕折叠纸张的处理称为第二折叠处理。第一折叠处理仅限位器216的位置与上述的中折处理不同,其它的动作与中折处理相同。在中折处理中,将限位器216的位置决定为从限位器216到配置中折刀213的位置为止的距离在纸张的输送方向上为纸张的输送方向的长度的1/2。与此相对,在第一折叠处理中,将限位器216的位置决定为从限位器216到配置中折刀213的位置为止的距离为纸张的输送方向的长度的1/3。
三折辊224与第二中折辊212对置地配置。三折辊224的旋转轴朝向第二中折辊212的旋转轴施力。
与三折辊224和第二中折辊212接触的三折部对置地配置三折刀221。三折刀221能够沿着图4所示的两端箭头移动。三折刀221在与驱动齿轮222对置的面以等间隔形成多个槽。驱动齿轮222以能够与第一中折辊211独立地旋转的方式安装于第一中折辊211的旋转轴221A。驱动齿轮222具有距离旋转轴221A的距离相同的周边部。在周边部形成有与在三折刀221形成的多个槽啮合的齿轮。驱动齿轮222通过由步进电机进行驱动来进行旋转。伴随着驱动齿轮222的旋转,三折刀221沿着图4所示的两端箭头移动。通过步进电机规定三折刀221的位置。换句话说,通过控制步进电机的旋转角度,规定三折刀221的位置。
三折门225能够以旋转轴225A为中心旋转。三折门225具有抵接面。三折门225在执行第一折叠处理的期间,定位在抵接面朝向中折部的位置。从第一中折辊211以及第二中折辊212接触的中折部输送的纸张的捆与三折门225的抵接面抵接。
通过第一折叠处理,如图4所示,通过第一中折辊211以及第二中折辊212引入的纸张的捆将进行了山折的部分作为前端通过第一中折辊211以及第二中折辊212朝向三折门225进行输送。纸张的捆的前端与三折门225的抵接面抵接,其后纸张的捆的前端沿着抵接面被引导。
参照图5,在第一中折辊211以及第二中折辊212旋转规定的旋转角度的时刻,三折刀221如箭头AR2所示,朝向三折部移动。决定三折刀221移动的定时,以使得三折刀221的前端与纸张的第二个折痕抵接。例如,将从中折刀213朝向中折部移动起经过了规定的时间时决定为三折刀221移动的定时。基于第一中折辊211以及第二中折辊212的旋转速度、纸张的尺寸决定规定的时间。
若三折刀221如箭头AR2所示那样朝向三折部移动,则纸张的第二个折痕的部分通过三折刀221被压入三折部。由此,纸张的捆被三折辊224以及第二中折辊212引入,并进行山折。
参照图6,通过三折辊224以及第二中折辊212进行了山折的纸张的捆通过三折辊224以及第二中折辊212,朝向三折辊224与三折滚轮223之间输送,并排出到第二排出口209。
<Z折处理>
参照图3,对在进行对纸张进行Z折的Z折处理的设定的情况下,从MFP100的主体部101排出的纸张从纸张接收口201进入第一输送路径R1,并输送到第一机构M1。
图7以及图8是用于说明基于第一机构的Z折处理的图。图7以及图8是放大第一机构M1而示出的图。参照图7,第一机构M1具有第一Z折辊231、第二Z折辊232、第三Z折辊233、折叠钩234以及折叠导件235。
第一Z折辊231、第二Z折辊232以及第三Z折辊233各自的旋转轴平行。第二Z折辊232的旋转轴向第三Z折辊233的旋转轴施力,形成第二Z折辊232与第三Z折辊233接触的第一Z折部。另外,第一Z折辊231的旋转轴向第三Z折辊233的旋转轴施力,形成第一Z折辊231与第三Z折辊233接触的第二Z折部。
折叠钩234在第二Z折辊232的上方,安装为能够以旋转轴234A为中心旋转。折叠钩234通过旋转,能够移动到不与第一输送路径R1交叉的退避位置和与第一输送路径R1交叉的折叠位置。在折叠钩234位于折叠位置的情况下,如图7所示,折叠钩234的前端位于第二Z折辊232与第三Z折辊233之间。
折叠导件235在折叠钩234的上方,安装为能够以旋转轴235A为中心旋转。折叠导件235通过旋转,能够移动到在侧视时不与折叠钩234重叠的退避位置和构成第一输送路径R1的上端的一部分的折叠位置。在折叠导件235位于折叠位置的状态下,折叠导件235在下端具有限制面。在折叠导件235位于折叠位置的情况下,折叠导件235的限制面构成第一输送路径R1的上端的一部分。另外,限制面的第一Z折辊231侧的端部位于第一Z折辊231与第三Z折辊233之间。
在纸张从纸张接收口201在第一输送路径R1上进行输送的阶段,折叠导件235以及折叠钩234分别位于退避位置,第三Z折辊233逆时针地旋转。第一Z折辊231为从动辊,伴随着第三Z折辊233的旋转而顺时针地旋转。通过第一Z折辊231和第三Z折辊233输送在第一输送路径R1上输送来的纸张。
在第三Z折辊233旋转规定的旋转角度的时刻,第三Z折辊233进行反转驱动,并且折叠钩234如图7所示移动到折叠位置。决定第三Z折辊233反转的定时和折叠钩234移动的定时,以使得折叠钩234的前端与纸张的第一个折痕抵接。基于第三Z折辊233输送纸张的距离,决定第三Z折辊233反转的定时和折叠钩234移动的定时。
例如,在第一输送路径R1的第三Z折辊233的下游设置检测纸张的传感器,并根据从通过传感器检测到纸张起第三Z折辊233的旋转量来决定纸张的位置。然后,基于决定的纸张的位置和第三Z折辊233的旋转量,决定第三Z折辊233反转的定时和折叠钩234移动的定时。
若第三Z折辊233进行反转则第三Z折辊233顺时针地旋转。第二Z折辊232为从动辊,伴随着第三Z折辊233的旋转而逆时针地旋转。纸张通过折叠钩234,被压入第三Z折辊233与第二Z折辊232之间的第一Z折部。由此,纸张被第三Z折辊233和第二Z折辊232引入,并进行谷折。纸张通过第三Z折辊233以及第二Z折辊232输送规定的距离。
第三Z折辊233以及第二Z折辊232输送纸张的距离相当于纸张的输送方向的长度的1/3,根据第三Z折辊233的旋转量决定。例如,也可以通过测量从第三Z折辊233反转起的经过时间来确定输送纸张的距离。
若第三Z折辊233以及第二Z折辊232将纸张输送规定的距离,则第三Z折辊233进行反转,并且折叠钩234移动到退避位置,折叠导件235移动到折叠位置。若第三Z折辊233反转则逆时针地旋转,第二Z折辊232顺时针地旋转,第一Z折辊231顺时针地旋转。纸张的夹在第三Z折辊233与第二Z折辊232之间的部分向上方移动,纸张的后端向第一输送路径R1的下游方向输送,所以纸张的一部分与折叠导件235的限制面抵接。由此,纸张被折叠导件235的限制面引导,并压入第三Z折辊233与第一Z折辊231之间的第二Z折部。由此,纸张被第三Z折辊233和第一Z折辊231引入,并进行山折。
纸张由第三Z折辊233以及第一Z折辊231输送,通过第一输送路径R1,并由输送辊对205从第一排出口202排出。
图9是表示MFP的硬件构成的概要的框图。参照图9,MFP100具备主电路110。主电路110包含控制MFP100的整体的CPU(中央运算处理装置)111、通信接口(I/F)部112、ROM(Read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113、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203、非易失性地存储数据的EPROM(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114、作为大容量存储装置的HDD(Hard Disc Drive:硬盘驱动器)115、传真部116以及外部存储装置117。CPU111与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20、原稿读取部130、图像形成部140、供纸部150、操作面板160、后处理装置200连接,控制MFP100的整体。
ROM113存储CPU111执行的程序或者为了执行该程序所需要的数据。RAM114作为CPU111执行程序时的工作区使用。另外,RAM114暂时存储从原稿读取部130连续地送来的图像数据。
操作面板160设置在MFP100的上表面。操作面板160包含显示部161和操作部163。显示部161例如为液晶显示装置(LCD),显示对用户的指示菜单、与获取的图像数据相关的信息等。此外,代替LCD,只要是显示图像的装置,例如能够使用有机EL(electroluminescence:电致发光)显示器。
操作部163包含触摸面板165和硬键部167。触摸面板165为静电电容方式。此外,触摸面板165并不限定于静电电容方式,例如能够使用电阻膜方式、表面弹性波方式、红外线方式、电磁感应方式等其它的方式。
触摸面板165的检测面在显示部161的上表面或者下表面与显示部161重叠地设置。这里,使触摸面板165的检测面的尺寸与显示部161的显示面的尺寸相同。因此,显示面的坐标系与检测面的坐标系相同。触摸面板165在检测面检测用户对显示部161的显示面进行指示的位置,并将检测出的位置的坐标输出到CPU111。由于显示面的坐标系与检测面的坐标系相同,所以能够将触摸面板165输出的坐标置换为显示面的坐标。
硬键部167包含多个硬键。硬键例如为触点开关。触摸面板165检测显示部161的显示面中由用户指示的位置。用户在操作MFP100的情况下成为直立的姿势的情况较多,所以显示部161的显示面、触摸面板165的操作面以及硬键部167配置为朝向上方。这是为了使用户能够容易地视觉确认显示部161的显示面,使用户能够容易地以手指指示操作部163。
通信I/F部112是用于将MFP100与网络连接的接口。通信I/F部112利用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或者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等通信协议,与网络所连接的其它的计算机进行通信。此外,连接通信I/F部112的网络是局域网(LAN),连接方式不管有线或者无线。另外网络并不限定于LAN,也可以是广域网(WAN)、公用交换电话网(PSTN)、因特网等。
传真部116与公用交换电话网(PSTN)连接,并向PSTN发送传真数据,或者从PSTN接收传真数据。传真部116将接收的传真数据存储于HDD115,并且转换为能够在图像形成部140进行打印的打印数据,并输出到图像形成部140。由此,图像形成部140在纸张上形成通过传真部116接收的传真数据的图像。另外,传真部116将存储于HDD115的数据转换为传真数据,并发送到与PSTN连接的传真装置。
外部存储装置117通过CPU111进行控制,安装CD-ROM(Compact Disk Read OnlyMemory:光盘只读存储器)118或者半导体存储器。在本实施方式中,对CPU111执行存储于ROM113的程序的例子进行说明,但CPU111也可以控制外部存储装置117,从CD-ROM118读出用于CPU111执行的程序,将读出的程序存储于RAM114并执行。
此外,作为存储用于CPU111执行的程序的记录介质,并不限定于CD-ROM118,也可以是软盘、盒式磁带、光盘(MO(Magnetic Optical Disc:磁光盘)/MD(Mini Disc:微型光盘)/DVD(Digital Versatile Disc:数字多用光盘))、IC卡、光卡、掩模ROM、EPROM(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等半导体存储器等介质。
并且,也可以CPU111从与网络连接的计算机下载程序并存储于HDD115,或者由与网络连接的计算机将程序写入HDD115,CPU111将存储于HDD115的程序加载到RAM114并执行。这里所说的程序不仅包含能够通过CPU111直接执行的程序,也包含源程序、进行了压缩处理的程序、进行了加密的程序等。
图10是表示MFP具备的CPU具有的功能的一个例子的框图。MFP100具备的CPU111通过执行存储于ROM113、HDD115或者CD-ROM118的后处理位置调整程序,由CPU111实现功能。参照图10,CPU111包含图像形成控制部51、读取控制部53、相对方向决定部55、相对位置决定部57、修正量决定部61、通知部63以及修正部65。
读取控制部53控制原稿读取部130,扫描形成于原稿的图像。读取控制部53将扫描原稿得到的数据作为读取数据,输出到相对位置决定部57。
读取控制部53控制原稿读取部130,使其以通常模式和折痕检测模式中的任意一方读取原稿。读取控制部53在使原稿读取部130以通常模式读取原稿的情况下,使其以使曝光灯13A、13B中的任意一方或者双方发光的状态扫描原稿,并获取CCD传感器18输出的图像数据作为原稿数据。读取控制部53将原稿数据输出到图像形成控制部51以及相对位置决定部57。
读取控制部53在使原稿读取部130以折痕检测模式读取原稿的情况下,使其以使曝光灯13A、13B中的任意一方发光的状态扫描原稿,并获取CCD传感器18输出的第一图像数据,其后,使其以使曝光灯13A、13B中的另一方发光的状态扫描原稿,并获取CCD传感器18输出的第二图像数据。读取控制部53在使原稿读取部130以折痕检测模式读取原稿的情况下,使原稿读取部130读取包含原稿的轮廓的区域。读取控制部53将第一图像数据和第二图像数据作为读取数据输出到相对位置决定部57。从曝光灯13A照射的光向原稿入射的第一入射角与从曝光灯13B照射的光向原稿入射的第二入射角不同。因此,在存在与副扫描方向相交的折痕的情况下,在第一图像数据和第二图像数据中,在折痕的前后亮度的变化不同。
图像形成控制部51控制图像形成部140以及供纸部150执行在纸张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处理,并控制后处理装置200执行对形成有图像的纸张进行加工的后处理。后处理包含中折处理、三折处理以及Z折处理。图像形成控制部51将形成数据的图像形成于纸张。形成数据包含通过读取控制部53读取原稿而得到的原稿数据、从外部接收的打印数据、以及存储于HDD115的图像数据。图像形成控制部51将与形成有图像的纸张相关的纸张信息输出到相对方向决定部55。纸张信息包含纸张的尺寸、纸张的输送方向以及图像形成方向。输送方向表示纸张的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中的任意一个。例如,在纸张被输送为其长边方向与输送方向平行的情况下,输送方向表示长边方向,在纸张被输送为其短边方向与输送方向平行的情况下,输送方向表示短边方向。图像形成方向表示形成于纸张的图像的方向,表示纵向和横向中的任意一个。在形成数据的图像上规定上下,在使纸张的长边方向与图像的上下方向平行来形成图像的情况下表示纵向,在使纸张的短边方向与图像的上下方向平行来形成图像的情况下表示横向。另外,图像形成控制部51将形成数据输出到相对位置决定部57。
相对方向决定部55基于纸张信息,决定根据形成于纸张的图像的方向和纸张的方向确定的相对方向。这里,将相对方向设为纸张的输送方向的前端相对于形成于纸张的图像的方向所处的方向。换句话说,相对方向表示形成于纸张的图像的上下左右中的任意一个。相对方向决定部55基于纸张信息,决定相对方向。
相对方向决定部55根据纸张的输送方向和图像形成方向决定相对方向。具体而言,相对方向决定部55在纸张的输送方向为长边方向并且图像形成方向为纵向的情况下,将图像的上侧决定为相对方向,在纸张的输送方向为长边方向并且图像形成方向为横向的情况下,将图像的左侧决定为相对方向。另外,相对方向决定部55在纸张的输送方向为短边方向并且图像形成方向为纵向的情况下,将图像的左侧决定为相对方向,在纸张的输送方向为短边方向并且图像形成方向为横向的情况下,将图像的上侧决定为相对方向。
相对位置决定部57对读取数据进行解析,决定读取数据中的基准边。相对位置决定部57包含折痕提取部71、轮廓提取部73以及基准决定部75。
折痕提取部71对读取数据进行解析,提取折痕部分。读取数据包含第一图像数据和第二图像数据。在第一图像数据和第二图像数据中,在副扫描方向上在折痕部分的前后亮度不同。另外,折痕部分是与副扫描方向相交的直线。例如,折痕提取部71生成将第一图像数据以及第二图像数据中相同的位置的像素的值设定为亮度较低的值的合成数据、和由第一图像数据和第二图像数据中亮度之差在规定值以上不同的像素构成的差分数据。根据合成数据或者差分数据中的任意一个提取折痕部分。折痕提取部71将合成数据中亮度在规定值以下的像素中构成直线的多个像素的集合确定为折痕部分。另外,折痕提取部71将差分数据中位于亮度不同的像素之间的亮度之差在规定值以下的像素中构成直线的多个像素的集合确定为折痕部分。
图11是表示合成数据的一个例子的图。图11所示的合成数据表示根据将进行了中折处理的纸张的内侧展开成为读取面并读取而得到的第一图像数据以及第二图像数据生成的合成数据。参照图11,在合成数据中,作为矩形示出纸张的轮廓。
另外,有分别从曝光灯13A、13B照射的光不到达进行了谷折的部分的情况,在该部分,在根据第一图像数据以及第二图像数据生成的合成数据中示出为亮度较低的像素。能够将合成数据中亮度较低的部分中构成规定的长度的直线的像素的集合提取为折痕。
图12是表示差分数据的一个例子的图。图12所示的差分数据表示根据将进行了中折处理的纸张的外侧展开成为读取面并读取而得到的第一图像数据以及第二图像数据生成的差分数据。参照图12,在差分数据中,作为矩形示出纸张的轮廓。
另外,进行了山折的折痕的两侧的部分包含虽然从曝光灯13A、13B中的任意一方照射的光到达,但从另一方照射的光不到达的部分。因此,根据第一图像数据以及第二图像数据生成的差分数据包含在第一图像数据以及第二图像数据中像素值有差的像素、和像素值之差比规定值小的像素。在差分数据中,提取由被亮度差有规定值以上之差的像素的集合夹着的亮度之差比规定值小的像素构成规定的长度的直线的像素的集合作为折痕。
返回到图10,轮廓提取部73对读取数据进行解析,提取纸张的轮廓部分。在读取数据中,在第一图像数据以及第二图像数据中的至少一方出现纸张的轮廓。纸张的轮廓部分为矩形。例如,轮廓提取部73生成将第一图像数据和第二图像数据中相同的位置的像素的像素值设定为像素值较小的值的合成数据,并提取合成数据中图像值在规定的值以下的矩形的部分作为轮廓部分。另外,轮廓提取部73也可以从合成数据中提取包围与从图像形成控制部51输入的形成数据一致的部分的矩形。
基准决定部75从读取数据中的轮廓部分具有的四个边中决定位于通过相对方向决定部55决定的相对方向的边作为基准边。首先,基准决定部75根据在读取数据中与形成数据一致的部分的方向决定轮廓部分的方向。由于形成数据的图像确定了上下左右,所以确定读取数据的图像的上下左右。然后,基准决定部75从构成读取数据中的轮廓部分的四个边中决定位于通过相对方向决定部55决定的相对方向的边作为基准边。由此,将构成读取数据中的轮廓部分的四个边中相当于纸张的输送方向的前端的边的边决定为基准边。
修正量决定部61从相对位置决定部57输入折痕相对于纸张的相对位置。修正量决定部61基于相对位置,决定修正量。修正量决定部61对相对位置与预先对纸张决定的规定值进行比较,将相对位置与规定值的差分决定为修正量。在执行中折处理的情况下,将纸张的输送方向的长度的一半决定为既定值。在执行三折处理或者Z折处理的情况下,预先将纸张的输送方向的长度的1/3决定为既定值。将从相对位置减去既定值后的值决定为修正量。修正量决定部61将决定的修正量输出到通知部63以及修正部65。
通知部63将通过修正量决定部61决定的修正量通知给用户。例如,在显示部161显示修正量调整画面。修正量调整画面包含修正量。
修正部65基于通过修正量决定部61决定的修正量,调整后处理装置200。具体而言,在修正量是针对中折处理的值的情况下,将限位器216的位置变更修正量。在修正量是针对三折处理的值的情况下,将限位器216的位置变更修正量,并且将使三折刀221驱动的定时变更相当于修正量的时间。在修正量为针对Z折处理的值的情况下,将使第三Z折辊233第一次反转的定时以及使折叠钩234移动到折叠位置的定时变更相当于修正量的时间,并且将使第三Z折辊233第二次反转的定时以及使折叠导件235移动到折叠位置的定时变更相当于修正量的时间。
图13是表示修正量调整画面的一个例子的图。参照图13,包含修正量调整画面、当前调整值、样本以及修正值。当前调整值表示相对于基准值的差分。这里,当前调整值示出0.0mm。样本表示实际的折痕的位置与预先决定的折痕的位置之差。这里,示出-0.5mm。以从读取数据检测出的折痕距基准边的距离表示实际的折痕的位置。预先决定的折痕的位置表示对纸张规定的理想的折痕,以折痕与基准边之间的距离表示。预先决定的折痕的位置相对于纸张的尺寸以及输送方向而预先决定。修正值表示相对于对后处理装置200设定的设定值的修正量。这里,示出+0.5mm。修正量是基于样本决定的值。由此,表示将对后处理装置200设定的设定值修正修正值,并向用户通知修正为使折痕与理想的折痕之差为0。在显示修正值的栏示出+按钮和-按钮,用户能够变更修正值。在操作+按钮以及-按钮变更了修正值之后,若指示OK按钮,则以变更后的修正值对在后处理装置200设定的设定值进行修正。
图14是表示图像形成处理的流程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图像形成处理是通过由MFP100具备的CPU111执行存储于ROM113、HDD115或者CD-ROM118的后处理位置调整程序,而由CPU111执行的处理。参照图14,CPU111接受图像形成设定(步骤S01),并使处理进入步骤S02。接受用户输入到操作面板160的设定,且为用于使图像形成部140形成图像的设定。用于使图像形成部140形成图像的设定包含纸张的尺寸、纸张的输送方向、以及图像形成方向。在使原稿读取部130读取原稿的情况下,一并接受用于使原稿读取部130读取原稿的设定。
在步骤S02中,接受后处理设定,处理进入步骤S03。接受用户在操作面板160输入的设定,且为用于使后处理装置200执行后处理的设定。后处理包含折叠处理。折叠处理包含中折处理、三折处理、Z折处理中的任意一个。在步骤S03中,判断是否接受了测试输出指示。在用户在操作面板160输入测试输出指示的情况下,判断为接受了测试输出指示。若接受了测试输出指示,则处理进入步骤S04,否则处理返回到步骤S01。此外,步骤S01与步骤S02也可以顺序相反,也可以同时执行。
在步骤S04中,对一份进行测试输出,且处理进入步骤S05。CPU111控制图像形成部140使其根据在步骤S01中设定的图像形成设定在纸张上形成图像,并使后处理装置200根据在步骤S02中设定的后处理设定执行后处理。CPU111即使在图像形成设定中,设定多份的图像形成的情况下,也仅使一份进行图像形成,并使其进行后处理。
在步骤S05中,执行输出图像读取处理,且处理进入步骤S06。在步骤S04中进行图像形成处理以及后处理并输出的纸张带有折痕。若用户将纸张展开并放置到原稿玻璃11上,之后按下开始按钮,则执行输出图像读取处理。在步骤S06中,执行后处理位置调整处理,且处理进入步骤S07。虽然后述输出图像读取处理以及后处理位置调整处理各自的详细,但这些处理是读取在步骤S04中进行了测试输出的纸张的处理、决定用于调整后处理位置的修正量的处理。
在步骤S07中,判断是否接受了输出指示。接受用户在操作面板160输入的输出指示。若接受了输出指示,则处理进入步骤S08,否则处理返回到步骤S06。
在步骤S08中,以份单位进行输出,且处理进入步骤S09。CPU111控制图像形成部140使其根据在步骤S01中设定的图像形成设定在纸张上形成图像,并使后处理装置200根据在步骤S02中设定的后处理设定执行后处理。在步骤S09中,判断进行了图像形成的份数是否与设置份数相等。若图像形成份数与设置份数相等,则处理结束,否则处理返回到步骤S08。
图15是表示输出图像读取处理的流程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输出图像读取处理是在图像形成处理的步骤S05中执行的处理。在执行输出图像读取处理之前的阶段,通过用户将进行了测试输出的纸张以展开的状态放置在原稿玻璃11上。
参照图15,CPU111执行第一扫描(步骤S11),并使处理进入步骤S12。CPU111使曝光灯13A曝光,使其扫描原稿。此时,在副扫描方向以及主扫描方向扫描比原稿的尺寸大的区域。在步骤S12中,获取第一图像数据。曝光灯13A扫描原稿,在原稿进行了反射的光被CCD传感器18接收,获取CCD传感器18输出的第一图像数据。
在接下来的步骤S13中,执行第二扫描,并使处理进入步骤S14。CPU111使曝光灯13B曝光,使其扫描原稿。此时,在副扫描方向以及主扫描方向扫描比原稿的尺寸大的区域。在步骤S14中,获取第二图像数据,且处理返回到图像形成处理。曝光灯13B扫描原稿,在原稿进行了反射的光被CCD传感器18接收,获取CCD传感器18输出的第二图像数据。
图16是表示后处理位置调整处理的流程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后处理位置调整处理是在图像形成处理的步骤S06中执行的处理。在执行后处理位置调整处理之前的阶段,获取第一图像数据以及第二图像数据。
参照图16,CPU111根据第一图像数据以及第二图像数据提取轮廓(步骤S21),并使处理进入步骤S22。生成将第一图像数据以及第二图像数据中相同的位置的像素的值设定为亮度较低的值的合成数据,并根据合成数据提取矩形的轮廓部分。提取合成数据中图像值在规定的值以下的矩形的部分作为轮廓部分。另外,也可以从合成数据中提取与成为形成于纸张的图像的基础的形成数据一致的部分,并提取包围提取出的部分的矩形作为轮廓部分。
在步骤S22中,从轮廓部分具有的四个边中决定一个基准边,且处理进入步骤S23。从构成轮廓部分的四个边中将成为纸张的输送方向的前端的边决定为基准边。根据合成数据中与形成数据一致的部分的方向决定轮廓部分的方向。而且,根据纸张的输送方向以及图像形成方向决定基准边。
在步骤S23中,提取折痕,且处理进入步骤S24。生成将第一图像数据以及第二图像数据中相同的位置的像素的值设定为亮度较低的值的合成数据、和由第一图像数据和第二图像数据中亮度之差在规定值以上不同的像素构成的差分数据。根据合成数据或者差分数据中的任意一个提取折痕部分。提取合成数据中亮度在规定值以下的像素中构成直线的多个像素的集合作为折痕。另外,提取差分数据中位于亮度不同的像素之间的亮度之差在规定值以下的像素中构成直线的多个像素的集合作为折痕。
在步骤S24中,决定修正量。对在步骤S22中决定的基准边与在步骤S23中决定的折痕之间的距离、和规定值进行比较。将基准边与折痕之间的距离与规定值的差分决定为修正量。规定值表示对纸张规定的理想的折痕与纸张的输送方向的前端的边的距离,相对于纸张的尺寸以及输送方向而预先决定。
在步骤S25中,通知修正量,且处理进入步骤S26。例如,在显示部161显示图13所示的修正量调整画面。在步骤S26中,判断是否接受了修正指示。根据由用户指示修正量调整画面的OK按钮,接受修正指示。到接受修正指示为止成为待机状态(在步骤S26为否),若接受了修正指示(在步骤S26为是),则处理进入步骤S27。
在步骤S27中,根据修正量修正后处理装置200的设定值,且处理结束。
<修正量调整画面的变形例>
图17是表示变形例中的修正量调整画面的一个例子的图。参照图17,变形例中的修正量调整画面与图13所示的修正量调整画面显示的值的单位不同。变形例中的修正量调整画面的单位为%。是折痕距基准边的距离相对于纸张的输送方向的长度所占的比例。在图17中,当前调整值示出50%。样本表示实际的折痕与基准边之间的距离相对于纸张的长度所占的比例,示出49.5%。修正值表示相对于对后处理装置200设定的设定值的修正量。这里示出+0.5%。由此,表示将在后处理装置200设定的设定值修正修正值,并向用户通知修正为使折痕与理想的折痕之差为0。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中的MFP100作为图像形成装置发挥作用,包含折叠形成有图像的纸张的后处理装置200,获取读取包含在后处理装置200进行了折叠的原稿的轮廓的区域而输出的读取数据,并基于读取数据决定原稿的轮廓与折痕的相对位置。因此,以读取数据中的原稿的轮廓为基准决定折痕的位置,所以能够与读取原稿的时刻的原稿的设置位置无关地决定折痕的位置。因此,能够正确地检测原稿所带有的折痕在原稿中的位置。
另外,MFP100基于通过以第一入射角照射原稿并接收在原稿反射后的光而得到的第一图像数据、以及通过以第二入射角照射原稿并接收在原稿反射后的光而得到的第二图像数据,来提取原稿的折痕以及轮廓。由于第一入射角与第二入射角不同,所以能够在原稿的折痕的周边的区域检测在第一图像数据和第二图像数据中像素值不同的区域。因此,能够正确地检测图像数据中的原稿的折痕。
另外,MFP100基于原稿的轮廓与折痕的相对位置,决定在后处理装置200中设定的设定值的修正量。因此,能够根据折痕的偏移量容易地决定修正量。
另外,MFP100在显示部161显示包含修正量的修正量调整画面,所以能够向用户通知修正量,用户能够观察修正量调整画面来确认修正量。
另外,MFP100以修正量修正在后处理装置200中设定的设定值。因此,能够自动地修正后处理装置200的设定值。
另外,MFP100以长度的单位通知修正量,所以用户能够以长度把握修正量。
另外,变形例中的MFP100以比率的单位通知修正量,所以能够以同一基准对纸张的多个尺寸通知修正量。
另外,MFP100基于在纸张形成图像时的输送方向和图像形成方向,从在纸张形成有图像的原稿的四个边中决定用于确定与折痕的相对位置的基准边。因此,能够根据形成图像并将纸张作为原稿读取而得到的读取数据,决定基准边。
应该认为这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全部的点为例示而并不是限制性的实施方式。本发明的范围并不根据上述的说明示出,而根据权利要求书示出,包含与权利要求书同等的意思以及范围内的全部的变更。
<附记>
(1)根据项2所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上述相对位置决定单元基于将在上述第一图像数据以及上述第二图像数据中同一图像的像素值设定为亮度较低的值的合成数据或者作为第一图像数据以及第二图像数据的差分的差分数据,提取原稿的折痕。
根据该方面,能够提取原稿的进行了山折的折痕以及进行了谷折的折痕。
(2)根据项3所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具备:
图像形成单元,在纸张形成图像;以及
供给单元,向上述图像形成单元供给纸张,
上述决定单元基于通过上述供给单元供给的纸张的种类,决定在上述后处理装置中设定的设定值。
根据该方面,能够决定分别与纸张的种类对应的修正量。

Claims (10)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具备:
后处理装置,折叠形成有图像的纸张;
原稿读取单元,读取原稿;
读取控制单元,获取上述原稿读取单元对区域进行读取而输出的图像数据,上述区域包含由上述后处理装置折叠而带有折痕的原稿的轮廓;以及
相对位置决定单元,基于上述图像数据决定原稿的轮廓与折痕的相对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上述原稿读取单元具备:
第一照射单元,以第一入射角向原稿照射光;
第二照射单元,以与上述第一入射角不同的第二入射角向原稿照射光;以及
受光单元,接收上述第一照射单元以及上述第二照射单元照射的光,
上述相对位置决定单元基于上述受光单元接收上述第一照射单元照射的光而输出的第一图像数据以及上述受光单元接收上述第二照射单元照射的光而输出的第二图像数据来提取原稿的折痕以及轮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还具备决定单元,上述决定单元基于原稿的轮廓与折痕的相对位置,决定在上述后处理装置中设定的设定值的修正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还具备通知单元,上述通知单元通知上述修正量。
5.根据权利要求3或者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还具备修正单元,上述修正单元用上述修正量修正在上述后处理装置中设定的设定值。
6.根据权利要求3~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上述修正量的单位是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3~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上述修正量的单位是比率。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还具备:
图像形成单元,在纸张形成图像并输出上述原稿;以及
相对方向获取单元,基于上述图像形成单元输出上述原稿时的上述纸张与上述图像的相对方向,获取表示上述图像相对于上述原稿的相对的方向的相对方向。
9.一种后处理位置调整方法,是由图像形成装置执行的后处理位置调整方法,上述图像形成装置具备折叠形成有图像的纸张的后处理装置,其中,
上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具备读取原稿的原稿读取单元,
上述后处理位置调整方法包括:
读取控制步骤,获取上述原稿读取单元对区域进行读取而输出的图像数据,上述区域包含由上述后处理装置折叠而带有折痕的原稿的轮廓;以及
相对位置决定步骤,基于上述图像数据决定原稿的轮廓与折痕的相对位置。
10.一种记录有后处理位置调整程序的计算机能够读取的记录介质,记录有由控制图像形成装置的计算机执行的后处理位置调整程序,上述图像形成装置具备折叠形成有图像的纸张的后处理装置,其中,
上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具备读取原稿的原稿读取单元,
上述后处理位置调整程序使上述计算机执行:
读取控制步骤,获取上述原稿读取单元对区域进行读取而输出的图像数据,上述区域包含由上述后处理装置折叠而带有折痕的原稿的轮廓;以及
相对位置决定步骤,基于上述图像数据决定原稿的轮廓与折痕的相对位置。
CN202211447551.3A 2021-11-18 2022-11-18 图像形成装置、后处理位置调整方法以及记录介质 Pending CN11613764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88080 2021-11-18
JP2021188080A JP2023074900A (ja) 2021-11-18 2021-11-18 画像形成装置、後処理位置調整方法および後処理位置調整プログラ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37645A true CN116137645A (zh) 2023-05-19

Family

ID=863232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447551.3A Pending CN116137645A (zh) 2021-11-18 2022-11-18 图像形成装置、后处理位置调整方法以及记录介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56133A1 (zh)
JP (1) JP2023074900A (zh)
CN (1) CN116137645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41235B2 (ja) * 2002-02-08 2008-08-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補正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7052284B2 (ja) * 2017-10-19 2022-04-12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方法
JP6988422B2 (ja) * 2017-12-11 2022-01-05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21068971A (ja) * 2019-10-21 2021-04-30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156133A1 (en) 2023-05-18
JP2023074900A (ja) 2023-05-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43894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位置補正方法、記録媒体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が読み取り可能なプログラム
US20140131935A1 (en) Printing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thereof, and storage medium storing program
US20140151956A1 (en) Paper discharge device of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13740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US20120327444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20401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US20060285901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29247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19762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1541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220276813A1 (en)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processing system
CN116137645A (zh) 图像形成装置、后处理位置调整方法以及记录介质
EP2933214B1 (en) Sheet discharge device and corresponding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380526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064261A (ja)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10277759B1 (en) Image processing device and method
JP6565346B2 (ja) 原稿搬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220327677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JP6177344B2 (ja)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処理方法
JP2004091130A (ja) シートスタック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シート後処理装置
JP2013106110A (ja)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0435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66717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0362050A (ja) 複写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JP201521271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