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13769A - 离心送风机的涡壳、具备该涡壳的离心送风机、空调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 Google Patents

离心送风机的涡壳、具备该涡壳的离心送风机、空调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13769A
CN116113769A CN202080104609.7A CN202080104609A CN116113769A CN 116113769 A CN116113769 A CN 116113769A CN 202080104609 A CN202080104609 A CN 202080104609A CN 116113769 A CN116113769 A CN 1161137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croll
fan
change point
air
extension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10460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弘恭
寺本拓矢
山谷贵宏
永野友博
原佑树
堀江亮
山口敬史
永野康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1137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1376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206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4226Fan cas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17/00Radial-flow pumps, e.g. centrifugal pumps;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17/08Centrifugal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17/00Radial-flow pumps, e.g. centrifugal pumps;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17/08Centrifugal pumps
    • F04D17/16Centrifugal pumps for displacing without appreciable compress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4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 F04D29/441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60Mounting; Assembling; Disassembling
    • F04D29/601Mounting; Assembling; Disassembl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602Mounting in caviti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60Mounting; Assembling; Disassembling
    • F04D29/62Mounting; Assembling; Disassembling of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624Mounting; Assembling; Disassembling of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626Mounting or removal of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7/00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 F25D17/04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 F25D17/06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by forced circulation
    • F25D17/067Evaporator fan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50/00Geometry
    • F05D2250/50Inlet or outlet
    • F05D2250/52Outle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22Centrifugal or radial f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涡壳具有:涡旋部,其呈涡旋状地引导风扇所产生的气流;喷出部,其具有喷出气流的喷出口;以及舌部,其形成于涡旋部的卷绕始端部与喷出部的连接部分。在喷出部中从卷绕终端部延伸的延伸板在将延伸板沿厚度方向切断而得到的截面中具有如下变化点,在该变化点处,延伸板的倾斜发生变化,由此使喷出部的与气流的流动方向垂直的截面的截面积的扩大率在下游侧比上游侧大。作为在延伸板中比变化点靠上游的部分的第1部与相对于壳体的内壁面平行且通过变化点的假想线所成的角θ1、和作为在延伸板中比变化点靠下游的部分的第2部与假想线所成的角θ2具有0≤θ2<θ1和0<θ2≤θ1中的任一方的关系。此外,舌部的上游侧的端部与变化点之间在平行于假想线的方向上的距离L1、和变化点与第2部的下游侧端部之间在平行于假想线的方向上的距离L2具有L2<L1的关系。

Description

离心送风机的涡壳、具备该涡壳的离心送风机、空调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收纳风扇的涡壳、具备该涡壳的离心送风机、空调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空调装置中,存在如下空调装置,其在空气的吸入口与空气的吹出口之间具有热交换器、以及具有涡壳的离心送风机。空调装置通过收纳于涡壳内的风扇的旋转而使从空调装置的吸入口吸引的空气沿着形成涡壳的吸入口的喇叭口流入风扇。从风扇喷出的气流在涡壳内被升压之后,从涡壳的喷出口被喷出,在通过热交换器之后,从空调装置的吹出口被吹出至空调对象空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6917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设置于构成这样的结构的空调装置内的涡壳由于装置内部的结构制约,会发生由于无法充分扩大喷出口而导致的气流的升压不足。此外,由于无法充分扩大喷出口,导致从喷出口喷出的气流通过热交换器时的通过范围受到限制。因此,在涡壳由于某种原因而倾斜等,导致气流的喷出口方向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气流不再通过热交换器的一部分区域,有可能产生偏流。在产生这样的偏流时,有可能无法高效地进行热交换。
此外,在空调装置中,要求提高将离心送风机组装到空调装置的壳体时的作业性,需要能够实现作业性的提高的涡壳结构。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得到能够获得升压效果和偏流抑制效果并且能够提高组装作业性的涡壳、具备该涡壳的离心送风机、空调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离心送风机的涡壳是具备产生气流的风扇的离心送风机的涡壳,其中,所述离心送风机的涡壳具备:涡旋部,其收纳所述风扇,并呈涡旋状地引导所述风扇所产生的气流;喷出部,其形成于所述涡旋部的卷绕终端部,具有喷出所述气流的喷出口;以及舌部,其形成于所述涡旋部的卷绕始端部与所述喷出部的连接部分,所述喷出部形成流路,该流路的与所述气流的流动方向垂直的截面的截面积朝向所述喷出口逐渐扩大,在所述喷出部中形成为从所述卷绕终端部延伸的延伸板在将所述延伸板沿厚度方向切断而得到的截面中相对于收纳所述离心送风机的壳体的内壁面倾斜,所述延伸板具有如下变化点,在该变化点处,所述延伸板的倾斜发生变化,由此使所述截面积的扩大率在下游侧比上游侧大,在设所述延伸板中的比所述变化点靠上游的部分为第1部,比所述变化点靠下游的部分为第2部时,所述第1部与相对于所述壳体的所述内壁面平行且通过所述变化点的假想线所成的角θ1、和所述第2部与所述假想线所成的角θ2具有0≤θ2<θ1和0<θ2≤θ1中的任一方的关系,所述舌部的上游侧的端部与所述变化点之间在平行于所述假想线的方向上的距离L1、和所述变化点与所述第2部的下游侧端部之间在平行于所述假想线的方向上的距离L2具有L2<L1的关系。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通过具有0≤θ2<θ1和0<θ2≤θ1中的任一方的关系,能够获得升压效果和偏流抑制效果。此外,通过具有L2<L1的关系,组装作业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的立体图。
图2是具备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的空调装置的内部结构的概略侧视图。
图3是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的涡壳的喷出部及其周围的剖视图。
图4是用于说明具备比较例的涡壳的空调装置的组装的工序图。
图5是用于说明具备实施方式1的涡壳的空调装置的组装的工序图。
图6是实施方式2的空调装置的内部结构的概略侧视图。
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等对组装有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涡壳的离心送风机的空调装置进行说明。另外,在包括图1在内的以下附图中,存在各构成部件的相对的尺寸关系以及形状等与实际不同的情况。此外,在以下附图中,标注有相同的标号的结构是相同或与之相当的结构,这一点在说明书全文中是共通的。此外,为了易于理解,适当使用表示方向的术语(例如“上”、“下”等),但这些表述只是为了方便说明而那样记载的,并不是限定装置或部件的配置以及朝向。
实施方式1.
图1是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的立体图。图2是具备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的空调装置的内部结构的概略侧视图。
离心送风机1例如是多叶片风扇或涡轮风扇等多翼离心型的离心送风机。离心送风机1具有产生气流的风扇2、以及收纳风扇2的涡壳4。如图2所示,离心送风机1配置于空调装置10的长方体状的壳体11内。壳体11内被分隔板13划分为2个空间,在与设置有离心送风机1的空间不同的另一个空间设置有热交换器12。在壳体11,形成有将空气吸入壳体11内的吸入口11a、以及从壳体11内吹出空气的吹出口11b。在从壳体11的吸入口11a至吹出口11b的壳体内流路的上游侧配置有离心送风机1,在下游侧配置有热交换器12。在分隔板13形成有使离心送风机1的后述的喷出部42通过的开口13a,喷出部42与该开口13a无间隙地嵌合,构成为来自离心送风机1的空气可靠地通过热交换器12。
以下,对离心送风机1的结构进行说明。
(风扇2)
风扇2由马达等(省略图示)驱动旋转,通过由旋转产生的离心力,强制性地将空气向径向外侧送出。如图1所示,风扇2具有:在旋转轴RS方向上对置的圆盘状的主板2a和环状的侧板(未图示);以及多个叶片2d,它们配置于该主板2a与侧板之间。叶片2d在以风扇2的旋转轴RS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等间隔地排列。另外,主板2a只要是板状即可,例如也可以是多边形状等、圆盘状以外的形状。在主板2a的中心部设有轴部2b,该轴部2b与马达(省略图示)连接。主板2a通过轴部2b而由马达驱动旋转。
如图1所示,风扇2由主板2a、侧板和多个叶片2d构成为如下筒形状:旋转轴RS方向的一方(图1的下侧)的端部被主板2a封闭,旋转轴RS方向的另一方(图1的上侧)的端部敞开。该筒形状的敞开侧的端部为吸入口2e,该吸入口2e用于使空气吸入筒形状的空间内、即风扇2内。
风扇2通过马达(省略图示)的驱动而以旋转轴RS为中心被驱动旋转。通过风扇2的旋转,离心送风机1的外部的气体沿着后述的喇叭口3流动并通过形成于涡壳4的吸入口2e和风扇2的吸入口2e而被吸入风扇2内。然后,被吸入风扇2内的空气在叶片2d与相邻的叶片2d之间通过而被向径向外侧送出。
(涡壳4)
如图1所示,涡壳4在内部收纳风扇2。涡壳4对从风扇2吹出的空气进行整流。虽然涡壳4是树脂制成的,但涡壳4不限于树脂制成。涡壳4具有涡旋部41、喷出部42和舌部44。涡旋部41是收纳风扇2并呈涡旋状地引导风扇2所产生的气流的部分。喷出部42是形成于涡旋部41的卷绕终端部41b并具有喷出气流的喷出口43的部分。舌部44是形成于涡旋部41的卷绕始端部41a与喷出部42的连接部分的部分。以下,分别对涡旋部41、喷出部42、舌部44详细地进行说明。
(涡旋部41)
涡旋部41形成将风扇2所产生的气流的动压转换为静压的流路。涡旋部41具有:2个侧壁4a,它们在轴部2b的旋转轴RS方向上对置配置,从旋转轴RS方向的两侧覆盖风扇2;以及周壁4c,其从旋转轴RS的径向包围风扇2。旋转轴RS的径向是与旋转轴RS垂直的方向。由侧壁4a和周壁4c构成的涡旋部41的内部空间成为使从风扇2吹出的空气沿着周壁4c流动的空间。
(侧壁4a)
如图1和图2所示,在2个侧壁4a中的一方形成有吸入口5,该吸入口5用于吸入空气,使得空气能够在风扇2与涡壳4的外部之间流通。吸入口5形成为圆形,风扇2被配置为吸入口5的中心与风扇2的轴部2b的中心大致一致。另外,吸入口5的形状不限于圆形,例如也可以是椭圆形等其它形状。
侧壁4a具备喇叭口3。喇叭口3对被吸入风扇2的气体进行整流后使其流入风扇2的吸入口2e。喇叭口3形成为开口直径从涡壳4的外部朝向内部逐渐变小。喇叭口3的最小的开口直径部分为吸入口5。吸入口5附近的空气沿着喇叭口3顺畅地流动,此外,从吸入口5高效地流入风扇2。喇叭口3与侧壁4a一体成型、或者作为其它部件被安装于侧壁4a。另外,喇叭口3的结构和形态没有特别限定。
(周壁4c)
周壁4c是设置于彼此对置的侧壁4a之间的壁。周壁4c使风扇2所产生的气流沿着弯曲的壁面,通过涡旋部41将其引导至喷出口43。周壁4c例如与风扇2的旋转轴RS的轴向平行地配置并覆盖风扇2。周壁4c相对于旋转轴RS从径向覆盖风扇2,构成与多个叶片2d对置的内周面。
周壁4c在风扇2的旋转方向R(参照图2)上形成为涡旋形状。周壁4c从位于与舌部44的边界处的卷绕始端部41a沿着风扇2的旋转方向R设置到位于远离舌部44的一侧的喷出部42与涡旋部41的边界处的卷绕终端部41b。卷绕始端部41a是在周壁4c中位于通过风扇2的旋转而产生的气流的上游侧的端部。卷绕终端部41b是在周壁4c中位于通过风扇2的旋转而产生的气流的下游侧的端部。
作为周壁4c的涡旋形状,例如有基于对数螺旋、阿基米德螺旋或渐开线等的涡旋形状。周壁4c的内周面构成从作为涡旋形状的卷绕始端的卷绕始端部41a到作为涡旋形状的卷绕终端的卷绕终端部41b为止沿着风扇2的周向顺畅地弯曲的曲面。通过这样的结构,从风扇2送出的空气在形成于风扇2与周壁4c之间的流路中向喷出部42的方向顺畅地流动。因此,在涡壳4内,空气的静压从舌部44朝向喷出部42高效地上升。
(喷出部42)
喷出部42具有喷出口43,该喷出口43将通过风扇2的旋转而通过涡旋部41后的气流喷出。喷出口43是喷出部42的下游侧的开口。喷出部42由与沿着周壁4c流动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垂直的截面为矩形的中空的管构成。喷出部42形成流路45,该流路45对从风扇2送出并在周壁4c与风扇2的间隙中流动的空气以排出至涡壳4的外部的方式进行引导。该流路45的流路截面积随着从上游到下游而扩大。
喷出部42具有延伸板42a、扩散板42b、第1侧壁42c以及第2侧壁42d。延伸板42a形成为从周壁4c的卷绕终端部41b延伸,是与周壁4c一体形成的板状的部分。扩散板42b与涡壳4的舌部44一体形成,是与延伸板42a对置配置的板状的部分。扩散板42b以流路截面积沿着喷出部42内的空气的流动方向逐渐扩大的方式与延伸板42a之间具有角度地形成。
延伸板42a和扩散板42b形成于第1侧壁42c与第2侧壁42d之间。这样,喷出部42通过延伸板42a、扩散板42b、第1侧壁42c以及第2侧壁42d而形成为截面矩形状的流路45。
(舌部44)
舌部44由所设定的曲率半径的曲面形成,将周壁4c的卷绕始端部41a与喷出部42顺畅地连接起来。舌部44是为了使从吸入口5流入的空气向离心方向吹出并升压所需的节流部。舌部44抑制空气从形成于涡壳4的涡旋状流路的卷绕终端向卷绕始端的流入。
[空调装置10的动作]
当收纳于涡壳4内的风扇2旋转时,空气从壳体11的吸入口11a被吸引至壳体11内。被吸引至壳体11内的空气沿着形成涡壳4的吸入口2e的喇叭口3而流入风扇2内部。流入风扇2内的空气朝向风扇2的径向外侧被吹出。从风扇2吹出的空气在流路截面积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而扩大的喷出部42内通过而升压,从喷出口43被喷出之后被供给至热交换器12。被供给至热交换器12的空气在通过热交换器12时,与在热交换器12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等热交换介质进行热交换,从而进行温度调整和湿度调整。通过热交换器12后的空气从壳体11的吹出口11b被吹出至空调对象空间。
(升压效果以及偏流抑制效果)
本实施方式1的涡壳4具有能够获得升压效果以及偏流抑制效果的结构。以下,参照图1和图2,进而参照接下来的图3,对能够获得该效果的具体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3是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的涡壳的喷出部及其周围的剖视图。
首先,对能够获得升压效果和偏流抑制效果的涡壳4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涡壳4的喷出部42的流路截面积、即与通过喷出部42内部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垂直的截面的截面积随着从上游朝向下游而逐渐扩大。涡壳4的喷出部42具有2个阶段的扩大率。喷出部42的延伸板42a在如图3所示将延伸板42a沿厚度方向切断而得到的截面中相对于壳体11的内壁面11c(参照图2)倾斜,喷出部42的延伸板42a具有变化点A,在该变化点A处,延伸板42a的倾斜发生变化,由此改变了扩大率。与比变化点A靠上游侧的扩大率相比,比变化点A靠下游侧的扩大率更大。以下,在延伸板42a中比变化点A靠上游的部分被称为第1部42aa,比变化点A靠下游的部分被称为第2部42ab。另外,壳体11的内壁面11c是平坦的平面。
在此,设与壳体11的内壁面11c(参照图2)平行且通过变化点A的假想线为α。将假想线α与喷出部42的第1部42aa所成的角度定义为θ1,将假想线α与喷出部42的第2部42ab所成的角度定义为θ2。这时,θ1与θ2具有以下关系。
具有0≤θ2<θ1和0<θ2≤θ1中的任一方的关系。
θ1与θ2具有以上关系,由此,喷出部42内的流路45以两个阶段扩大。由此,能够抑制在喷出部42的第2部42ab的内壁面流动的气流的剥离,由此能够获得升压效果。此外,气流贴附于第2部42ab的内壁面,由此,气流的通过截面区域扩大,因此能够抑制通过热交换器12的气流的偏流。其结果是,能够高效地进行热交换器12中的热交换。
(组装作业性的提高)
本实施方式1的涡壳4具有能够提高组装作业性的结构。以下,参照图1至图3对能够获得该效果的具体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涡壳4具有L2<L1的关系。L1是舌部44的上游侧的端部(与周壁4c的卷绕始端部41a相同)与变化点A之间在平行于假想线α的方向上的距离。L2是变化点A与喷出部42的第2部42ab的下游侧端部43a之间在平行于假想线α的方向上的距离。
与作为比较例的具有L2>L1的关系的涡壳进行比较,来对通过具有L2<L1的关系而使得组装作业变得容易的情况进行说明。
图4是用于说明具备比较例的涡壳的空调装置的组装的工序图。图5是用于说明具备实施方式1的涡壳的空调装置的组装的工序图。另外,虽然到目前为止没有进行说明,但涡壳被上下分割,由具有喷出部42的第1壳体部和第2壳体部这2个部件构成。
在比较例中,如图4的(a)所示,将涡壳41A的第1壳体部410A插入壳体11内,并将第1壳体部410A的喷出部42A朝向分隔板13的开口13a沿箭头方向插入。这时,若L2>L1,则如图4的(b)所示,第1壳体部410A的下游侧端部43Aa会与壳体11发生干涉。
为了避免这样的干涉,可以增大分隔板13的开口13a。但是,若增大分隔板13的开口13a,则在涡壳41A设置于壳体11内的状态下,在分隔板13的开口13a的周缘与喷出部42A的外周之间会形成间隙,需要利用其它部件封闭该间隙。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1的涡壳4中,首先,如图5的(a)所示,将涡壳4的第1壳体部410插入壳体11内,并将第1壳体部410的喷出部42朝向分隔板13的开口13a沿箭头方向插入。这时,在本实施方式1的涡壳4中,通过具有L2<L1的关系,如图5的(b)所示,能够在下游侧端部43a不与分隔板13发生干涉的情况下将涡壳4设置于壳体11内,能够容易地进行组装作业。
在此,进一步对空调装置10的组装继续进行说明,接着,如图5的(c)所示,将风扇2设置于第1壳体部410。然后,如图5的(d)所示,将第2壳体部411安装于第1壳体部410。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1的涡壳4具备:涡旋部41,其收纳产生气流的风扇2,并呈涡旋状地引导风扇2所产生的气流;喷出部42;以及舌部44。喷出部42是形成于涡旋部41的卷绕终端部41b并具有喷出气流的喷出口43的部分。舌部44是形成于涡旋部41的卷绕始端部41a与喷出部42的连接部分的部分。喷出部42形成有与气流的流动方向垂直的截面的截面积朝向喷出口43逐渐扩大的流路。在喷出部42形成为从卷绕终端部41b延伸的延伸板42a在将延伸板42a沿厚度方向切断而得到的截面中相对于收纳离心送风机1的壳体11的内壁面11c倾斜。延伸板42a具有变化点A,在该变化点A处,延伸板42a的倾斜发生变化,由此使截面积的扩大率在下游侧比上游侧大。在设延伸板42a中比变化点A靠上游的部分为第1部42aa,比变化点A靠下游的部分为第2部42ab时,具有以下的关系。第1部42aa与相对于壳体11的内壁面11c平行且通过变化点A的假想线所成的角θ1、和第2部42ab与假想线所成的角θ2具有0<θ2<θ1的关系。此外,舌部44的上游侧的端部与变化点A之间在平行于假想线的方向上的距离L1、和变化点A与第2部42ab的下游侧端部之间在平行于假想线的方向上的距离L2具有L2<L1的关系。此外,本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具备上述涡壳4、以及配置于涡壳4内的风扇2。
这样,通过具有0<θ2<θ1的关系,能够获得升压效果和偏流抑制效果。此外,通过具有L2<L1的关系,组装作业性提高。
本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具备上述离心送风机1、收纳离心送风机1的壳体11、以及配置于离心送风机1的喷出侧的热交换器12。
这样,通过具备上述离心送风机1,能够得到如下的空调装置,其能够获得升压效果和偏流抑制效果,并且也能够提高组装作业性。
实施方式2.
图6是实施方式2的空调装置的内部结构的概略侧视图。
实施方式2的空调装置10A在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10的基础上还具有导风部件6。导风部件6是具有引导面6a的棒状部件,该引导面6a将喷出部42的第2部42ab的下游侧端部43a与壳体11的内壁面11c中的位于第2部42ab的延长位置处的壁面11ca顺畅地连接起来。通过该导风部件6,从喷出口43喷出的气流沿着导风部件6的引导面6a被顺畅地引导至壁面11ca,然后流入热交换器12。
这样,从涡壳4的喷出口43喷出的气流被顺畅地引导至热交换器12,因此,能够抑制在不设置导风部件6的情况下的、由于下游侧端部43a与壳体11的壁面11ca的阶梯差而产生的气流的逆流。其结果是,能够更高效地进行升压和热交换器12中的热交换。
本实施方式2的空调装置能够获得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并且在实施方式1的结构的基础上还具备导风部件6,因此能够获得以下效果。即,能够将从喷出口43喷出的气流沿着导风部件6的引导面6a顺畅地通过壁面11ca引导至热交换器12,其结果是,能够更高效地进行升压和热交换器12中的热交换。
实施方式3.
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的图。另外,在实施方式3的制冷循环装置50的室内送风机202中使用了离心送风机1。此外,在以下说明中,对将制冷循环装置50用于空调用途的情况进行说明,但制冷循环装置50不限于被用于空调用途。制冷循环装置50例如被用于冰箱或冷冻库、自动售货机、空调装置、冷冻装置、热水器等制冷用途或空调用途。
实施方式3的制冷循环装置50通过制冷剂使热在外部空气与室内的空气之间移动,由此对室内进行制热或制冷,从而进行空气调节。实施方式3的制冷循环装置50具有室外机100和室内机200。制冷循环装置50的室外机100与室内机200通过制冷剂配管300和制冷剂配管400进行配管连接,制冷循环装置50具有供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制冷剂配管300是供气相的制冷剂流动的气体配管,制冷剂配管400是供液相的制冷剂流动的液体配管。另外,在制冷剂配管400中也可以流动气液二相的制冷剂。并且,在制冷循环装置50的制冷剂回路中,压缩机101、流路切换装置102、室外热交换器123、膨胀阀105、室内热交换器201通过制冷剂配管依次连接。
(室外机100)
室外机100具有压缩机101、流路切换装置102、室外热交换器123以及膨胀阀105。压缩机101对所吸入的制冷剂进行压缩并喷出。流路切换装置102例如是四通阀,是进行制冷剂流路的方向切换的装置。制冷循环装置50根据来自控制装置110的指示,使用流路切换装置102对制冷剂的流动进行切换,由此能够实现制热运转或制冷运转。
室外热交换器123进行制冷剂与室外空气之间的热交换。室外热交换器123在制热运转时发挥蒸发器的作用,在从制冷剂配管400流入的低压的制冷剂与室外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使制冷剂蒸发而气化。室外热交换器123在制冷运转时发挥冷凝器的作用,在从流路切换装置102侧流入的已被压缩机101压缩的制冷剂与室外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使制冷剂冷凝而液化。在室外热交换器123中设有室外送风机104,以提高制冷剂与室外空气之间的热交换的效率。室外送风机104也可以安装逆变器装置,通过改变风扇马达的运转频率而变更风扇的旋转速度。膨胀阀105是节流装置,通过调节在膨胀阀105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而作为膨胀阀发挥功能,并通过改变开度来调整制冷剂的压力。例如,在膨胀阀105由电子式膨胀阀等构成的情况下,根据控制装置110的指示来进行开度调整。
(室内机200)
室内机200具有:室内热交换器201,其在制冷剂与室内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以及室内送风机202,其对由室内热交换器201进行热交换的空气的流动进行调整。室内热交换器201在制热运转时发挥冷凝器的作用,在从制冷剂配管300流入的制冷剂与室内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使制冷剂冷凝而液化,并向制冷剂配管400侧流出。室内热交换器201在制冷运转时发挥蒸发器的作用,在通过膨胀阀105而成为低压状态的制冷剂与室内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使制冷剂夺取空气的热而蒸发气化,并向制冷剂配管300侧流出。室内送风机202被设置为与室内热交换器201相对。室内送风机202中应用了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1和实施方式2的离心送风机1中的任一个以上。室内送风机202的运转速度是通过用户的设定而确定的。也可以在室内送风机202安装逆变器装置,改变风扇马达(省略图示)的运转频率而变更风扇2的旋转速度。
[制冷循环装置50的动作例]
接下来,作为制冷循环装置50的动作例,对制冷运转动作进行说明。被压缩机101压缩并喷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流路切换装置102而流入室外热交换器123。流入室外热交换器123后的气体制冷剂通过与由室外送风机104送出的外部空气之间的热交换而冷凝,成为低温的制冷剂,从室外热交换器123流出。从室外热交换器123流出的制冷剂通过膨胀阀105而膨胀以及减压,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该气液二相制冷剂流入室内机200的室内热交换器201,通过与由室内送风机202送出的室内空气之间的热交换而蒸发,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而从室内热交换器201流出。这时,被制冷剂吸热而冷却的室内空气成为空调空气而从室内机200的喷出口被吹出至空调对象空间。从室内热交换器201流出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流路切换装置102而被吸入压缩机101,并再次被压缩。反复进行以上动作。
接下来,作为制冷循环装置50的动作例,对制热运转动作进行说明。被压缩机101压缩并喷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流路切换装置102而流入室内机200的室内热交换器201。流入室内热交换器201后的气体制冷剂通过与由室内送风机202送出的室内空气之间的热交换而冷凝,成为低温的制冷剂,从室内热交换器201流出。这时,从气体制冷剂接收热而被加热后的室内空气成为空调空气,从室内机200的喷出口被吹出至空调对象空间。从室内热交换器201流出的制冷剂通过膨胀阀105而膨胀以及减压,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该气液二相制冷剂流入室外机100的室外热交换器123,通过与由室外送风机104送出的外部空气之间的热交换而蒸发,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而从室外热交换器123流出。从室外热交换器123流出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流路切换装置102而被吸入压缩机101,并再次被压缩。反复进行以上动作。
实施方式3的制冷循环装置50由于具备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1等,因此能够利用涡旋部41高效地对气流进行升压,并且能够高效地进行室内热交换器201中的热交换。
以上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仅示出一个例子,还能够与其它公知的技术组合,还能够在不脱离要旨的范围内将结构的一部分省略、变更。
标号说明
1:离心送风机;2:风扇;2a:主板;2b:轴部;2d:叶片;2e:吸入口;3:喇叭口;4:涡壳;4a:侧壁;4c:周壁;5:吸入口;6:导风部件;6a:引导面;10:空调装置;10A:空调装置;11:壳体;11a:吸入口;11b:吹出口;11c:内壁面;11ca:壁面;12:热交换器;13:分隔板;13a:开口;41:涡旋部;41A:涡壳;41a:卷绕始端部;41b:卷绕终端部;42:喷出部;42A:喷出部;42a:延伸板;42aa:第1部;42ab:第2部;42b:扩散板;42c:第1侧壁;42d:第2侧壁;43:喷出口;43Aa:下游侧端部;43a:下游侧端部;44:舌部;45:流路;50:制冷循环装置;100:室外机;101:压缩机;102:流路切换装置;104:室外送风机;105:膨胀阀;110:控制装置;123:室外热交换器;200:室内机;201:室内热交换器;202:室内送风机;300:制冷剂配管;400:制冷剂配管;410:第1壳体部;410A:第1壳体部;411:第2壳体部。

Claims (5)

1.一种离心送风机的涡壳,该离心送风机具备产生气流的风扇,其中,所述离心送风机的涡壳具备:
涡旋部,其收纳所述风扇,并呈涡旋状地引导所述风扇所产生的气流;
喷出部,其形成于所述涡旋部的卷绕终端部,具有喷出所述气流的喷出口;以及
舌部,其形成于所述涡旋部的卷绕始端部与所述喷出部的连接部分,
所述喷出部形成流路,该流路的与所述气流的流动方向垂直的截面的截面积朝向所述喷出口逐渐扩大,
在所述喷出部中形成为从所述卷绕终端部延伸的延伸板在将所述延伸板沿厚度方向切断而得到的截面中相对于收纳所述离心送风机的壳体的内壁面倾斜,所述延伸板具有如下变化点,在该变化点处,所述延伸板的倾斜发生变化,由此使所述截面积的扩大率在下游侧比上游侧大,
在设所述延伸板中的比所述变化点靠上游的部分为第1部,比所述变化点靠下游的部分为第2部时,
所述第1部与相对于所述壳体的所述内壁面平行且通过所述变化点的假想线所成的角θ1、和所述第2部与所述假想线所成的角θ2具有0≤θ2<θ1和0<θ2≤θ1中的任一方的关系,
所述舌部的上游侧的端部与所述变化点之间在平行于所述假想线的方向上的距离L1、和所述变化点与所述第2部的下游侧端部之间在平行于所述假想线的方向上的距离L2具有L2<L1的关系。
2.一种离心送风机,其中,
所述离心送风机具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壳;以及所述风扇,其配置于所述涡壳内。
3.一种空调装置,其中,
所述空调装置具备:权利要求2所述的离心送风机;所述壳体,其收纳所述离心送风机;以及热交换器,其配置于所述离心送风机的喷出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装置,其中,
所述空调装置具备导风部件,该导风部件具有引导面,该引导面将所述喷出部的所述第2部的下游侧端部与所述壳体的所述内壁面中的位于所述第2部的延长位置处的壁面顺畅地连接起来。
5.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制冷循环装置具备权利要求2所述的离心送风机。
CN202080104609.7A 2020-07-29 2020-07-29 离心送风机的涡壳、具备该涡壳的离心送风机、空调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Pending CN11611376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0/029089 WO2022024267A1 (ja) 2020-07-29 2020-07-29 遠心送風機のスクロールケーシング、このスクロールケーシングを備えた遠心送風機、空気調和装置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13769A true CN116113769A (zh) 2023-05-12

Family

ID=800377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104609.7A Pending CN116113769A (zh) 2020-07-29 2020-07-29 离心送风机的涡壳、具备该涡壳的离心送风机、空调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228280A1 (zh)
EP (1) EP4191072A4 (zh)
JP (1) JP7301236B2 (zh)
CN (1) CN116113769A (zh)
TW (1) TWI754505B (zh)
WO (1) WO2022024267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82453B2 (ja) * 1992-08-07 2000-08-2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3656974B2 (ja) * 1997-04-24 2005-06-0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送風機とダクトとの接続構造
JP3785758B2 (ja) * 1997-09-19 2006-06-1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送風ユニット
JP4590167B2 (ja) * 2003-06-05 2010-12-01 セイコー化工機株式会社 遠心送風機
JP4049054B2 (ja) 2003-08-27 2008-02-20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遠心送風機のスクロールケーシング、それを備えた遠心送風機、及び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CN102937112A (zh) * 2012-12-06 2013-02-20 嵊州市远见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抽油烟机的风机蜗壳中间板导叶进风结构
CN103216925B (zh) * 2013-04-26 2016-03-16 江苏新科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柜机
WO2018078850A1 (ja) * 2016-10-31 2018-05-0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室内機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KR101841953B1 (ko) * 2017-03-31 2018-03-26 탑에어주식회사 바이패스겸용 송풍기 및 그것을 구비한 전열교환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2024267A1 (zh) 2022-02-03
EP4191072A1 (en) 2023-06-07
EP4191072A4 (en) 2023-09-20
US20230228280A1 (en) 2023-07-20
JP7301236B2 (ja) 2023-06-30
TWI754505B (zh) 2022-02-01
WO2022024267A1 (ja) 2022-02-03
TW202204773A (zh) 2022-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279085B (zh) 离心送风机、送风装置、空调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TWI676741B (zh) 離心式送風機、送風裝置、空調裝置以及冷凍循環裝置
CN113195902B (zh) 离心式鼓风机、鼓风装置、空调装置以及冷冻循环装置
CN111247345B (zh) 离心送风机、送风装置、空气调节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CN112601892B (zh) 离心送风机、送风装置、空调装置及制冷循环装置
TWI832906B (zh) 離心式送風機、空調裝置以及冷凍循環裝置
CN113195903B (zh) 离心式鼓风机、鼓风装置、空调装置及制冷循环装置
JP7301236B2 (ja) 遠心送風機のスクロールケーシング、このスクロールケーシングを備えた遠心送風機、空気調和装置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12930444A (zh) 涡轮风扇、送风装置、空气调节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WO2024038573A1 (ja) 送風機用ファン、多翼遠心送風機、及び、空調室内機
WO2017085889A1 (ja) 遠心ファン、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5558449B2 (ja) 送風機、室外機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17222815A (zh) 送风机、空调装置和制冷循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