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13543A - 基板保持装置及焊料印刷机 - Google Patents

基板保持装置及焊料印刷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13543A
CN116113543A CN202080104081.3A CN202080104081A CN116113543A CN 116113543 A CN116113543 A CN 116113543A CN 202080104081 A CN202080104081 A CN 202080104081A CN 116113543 A CN116113543 A CN 1161135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support
support block
holding device
convey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10408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松崎直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1135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1354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15/00Screen printers
    • B41F15/08Machi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15/00Screen printers
    • B41F15/14Details
    • B41F15/16Printing tables
    • B41F15/18Supports for workpieces
    • B41F15/26Supports for workpieces for articles with flat surfac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 H05K3/30Assembling printed circuit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e.g. with resistor
    • H05K3/32Assembling printed circuit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e.g. with resistor electrically connecting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res to printed circuits
    • H05K3/34Assembling printed circuit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e.g. with resistor electrically connecting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res to printed circuits by solder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Supply And Installment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AREA)
  • Screen Printers (AREA)
  • Electric Connection Of Electric Components To Printed Circuits (AREA)

Abstract

基板保持装置具备:基板输送部,沿着输送路径搬入及搬出基板;夹持轨道,配置于比上述输送路径靠上方处,能够保持上述基板;支撑台,配置于比上述输送路径靠下方处,能够进行升降;支撑块,上述支撑块的水平面内的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形成为比上述支撑台长,上述支撑块被载置于上述支撑台,伴随着上述支撑台的上升而抬起上述基板来使上述夹持轨道保持上述基板;及限制部,限制上述支撑块相对于上述支撑台的上述第一方向上的移动。

Description

基板保持装置及焊料印刷机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涉及将基板保持于预定位置的基板保持装置及组装该基板保持装置而构成的焊料印刷机。
背景技术
对实施了印刷配线的基板实施对基板作业来批量生产基板产品的技术正在普及。此外,通常将实施对基板作业的焊料印刷机、元件装配机、回流焊机及基板检查机等排列配置而构成对基板作业生产线。这些对基板作业机在将搬入的基板保持在预定位置的状态下实施对基板作业。将基板保持于预定位置的基板保持装置的结构会根据对基板作业机的种类、作业内容、基板的生产进展状态等而变形。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与这种基板保持装置相关的一个技术例。
在专利文献1的丝网印刷机中组装有基板保持装置。基板保持装置具备:基板输送装置,由轨道框架及移动用带等构成;支撑装置,由支撑台、以可拆装的方式安装于支撑台上的支撑块及使支撑台进行升降的升降机构等构成;及夹持板,配置于夹持位置。由基板输送装置搬入的基板随着支撑台的上升而被支撑块抬起,并被夹持板夹持。这样,基板保持装置将基板保持于预定的夹持位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11128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成为作业对象的基板为大型的情况下,优选支撑基板的下表面的支撑块也为大型。假设对于大型的基板使用小型的支撑块,则无法支撑基板的下表面的较打的区域,造成在基板挠曲或者倾斜的状态下实施对基板作业,存在有作业品质降低的隐患。该作业品质的降低在刮板遍及基板的大致整个面移动的焊料印刷机中易于变得明显。
另外,为了简化拆装的劳力和时间,支撑块通常只是被放置在支撑台的上表面来使用。因此,在使用大型的支撑块时,存在有该支撑块在支撑台的上表面移动而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扰的隐患。
因此,本说明书应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支撑块与其他部件的干扰的基板保持装置及组装该基板保持装置而构成的焊料印刷机。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说明书公开了一种基板保持装置,具备:基板输送部,沿着输送路径搬入及搬出基板;夹持轨道,配置于比上述输送路径靠上方处,能够保持上述基板;支撑台,配置于比上述输送路径靠下方处,能够进行升降;支撑块,上述支撑块的水平面内的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形成为比上述支撑台长,上述支撑块被载置于上述支撑台,伴随着上述支撑台的上升而抬起上述基板来使上述夹持轨道保持上述基板;及限制部,限制上述支撑块相对于上述支撑台的上述第一方向上的移动。
另外,本说明书公开一种焊料印刷机,具备:上述基板保持装置;掩模保持部,将形成有印刷孔的掩模保持于上述基板保持装置的上方;升降驱动装置,使上述基板保持装置相对于上述掩模保持部而相对地上升,而使上述基板紧贴于上述掩模;及刮板,使膏状焊料在上述掩模的上表面移动而向上述基板印刷。
发明效果
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基板保持装置、焊料印刷机中,为了应对大型的基板,使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比支撑台长的大型的支撑块。而且,由于利用限制部来限制支撑块相对于支撑台的第一方向上的移动,因此能够防止支撑块与其他部件的干扰。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基板保持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基板保持装置的去除了前侧的部件后的主视剖视图。
图3是基板保持装置的左侧视图。
图4是从斜下方仰视支撑块的立体图。
图5是从斜下方仰视支撑台及支撑块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基板保持装置的控制的结构的框图。
图7是表示基板保持装置保持有基板的状态的左侧视图。
图8是表示在基板的大小变更得较小的情况下,拆下的支撑块的个数不足的状态下的具体例的基板保持装置的左侧视图。
图9是示意性地说明组装基板保持装置而构成的实施方式的焊料印刷机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1.实施方式的基板保持装置1的整体结构
参考图1~图3来对实施方式的基板保持装置1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基板保持装置1组装于焊料印刷机,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组装于其他种类的对基板作业机。方便起见,如图1的右上的箭头所示那样确定基板保持装置1的前后左右。在图1中,基板K被搬入至虚线的阴影所示的位置,接着被上推而保持于预定位置。基板保持装置1由框架2、基板输送部3、夹持轨道4、支撑台5、支撑块6、限制部7(参照图2)及控制部8(参照图6)等构成。
框架2使用铁等金属材料形成为在上表面具有凹部的大致矩形板状,沿着水平两个方向延伸。如图2所示,在框架2的左右的边缘设有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导轨21。在框架2的上方,与框架2平行地设有副框架22。副框架22形成为比框架2小的大致矩形板状,并固定于框架2。在副框架22的左右的边缘设有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二导轨23。
基板输送部3沿着输送路径311、321搬入及搬出基板K。基板输送部3由固定侧传送输送部31、可动侧传送输送部32、自动调整机构33、块检测传感器34及基板宽度控制部81等构成。固定侧传送输送部31固定于框架2的前部的上表面,沿着左右方向延伸。可动侧传送输送部32配置于框架2的后部的上表面,被设为能够沿着前后方向移动,并沿着左右方向延伸。
固定侧传送输送部31由支撑板310、构成输送路径311的部件(参照图3)、驱动带轮、两个支撑带轮、张紧带轮、传送带316(参照图3)及输送用马达317构成。支撑板310是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板材,竖立固定于框架2的前部。在支撑板310的后表面的上部设有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输送路径311。驱动带轮、两个支撑带轮、张紧带轮及传送带316配置于支撑板310的后表面。
输送路径311、驱动带轮、两个支撑带轮、张紧带轮及传送带316是与可动侧传送输送部32侧相同的结构,与可动侧传送输送部32的这些前后对称地配置。输送用马达317配置于支撑板310的前表面的靠右下部。输送用马达317的输出轴穿过支撑板310而与驱动带轮连接。
如图1及图2所示,可动侧传送输送部32由支撑板320、构成输送路径321的部件、驱动带轮322、两个支撑带轮323、324、张紧带轮325、传送带326及输送用马达327构成。支撑板320是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门型的形状的板材,竖立配置于框架2的后部。后述的支撑台5能够进入支撑板320的门型的内部。如图2所示,支撑板320在门型的内侧具有左右一对滑动件328。左右的滑动件328分别与副框架22的第二导轨23卡合,能够沿着前后方向滑动移动。
在支撑板320的前表面的上部设有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输送路径321。驱动带轮322配置于支撑板320的前表面的靠右下部。支撑带轮323配置于支撑板320的前表面的左上端。支撑带轮324配置于支撑板320的前表面的右上端。张紧带轮325配置于支撑板320的前表面的支撑带轮324的左下方的位置。传送带326为环状,沿顺时针依次与支撑带轮323、输送路径321的上表面、支撑带轮324、驱动带轮322及张紧带轮325卡合。张紧带轮325使张紧力从传送带326的环状的外侧向内作用,防止传送带326的松弛。
输送用马达327配置于支撑板320的后表面的靠右下部。输送用马达327的输出轴穿过支撑板320而与驱动带轮322连接。两个输送用马达317、327通过来自控制部8的控制而同步地动作。由此,两个传送带316、326在图2的顺时针方向上被轮转驱动。
两个传送带316、326以支撑着基板K的边缘的状态沿着输送路径321将基板K从图2的左方向右方输送。另外,两个输送用马达317、327能够反向旋转,传送带316、326构成为也能够向反方向输送基板K。基板保持装置1的左右方向是输送路径311、321延伸的方向,将其称为第一方向。另外,基板保持装置1的前后方向成为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
自动调整机构33根据输送的基板K的大小而自动地调整固定侧传送输送部31与可动侧传送输送部32之间的第二方向上的分离距离。具体而言,自动调整机构33使可动侧传送输送部32沿着第二方向平行移动,来自动地调整分离距离。自动调整机构33由左右一对滚珠丝杠331及螺母332、还有调整用马达333等构成。
左右一对滚珠丝杠331以能够自转的方式被支撑于支撑板310的靠左右的位置。左右的滚珠丝杠331向后方延伸,直到到达可动侧传送输送部32的支撑板320为止。另一方面,左右一对螺母332配置于支撑板320的门型的内侧的滑动件328的上侧。螺母332经由较小的滚珠而与滚珠丝杠331螺合。因此,滚珠丝杠331及螺母332构成滚珠丝杠进给机构。
调整用马达333设于支撑板310的前侧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调整用马达333的输出轴使用传递带334与左右的滚珠丝杠331旋转连结。当调整用马达333按照来自基板宽度控制部81的控制而旋转时,左右的滚珠丝杠331被同步地驱动而旋转。由此,左右的螺母332同步地沿着前后方向移动。因此,可动侧传送输送部32在保持与固定侧传送输送部31的平行状态的同时沿着第二方向移动。调整用马达333能够进行正转及反转的切换,可动侧传送输送部32能够向增减与固定侧传送输送部31之间的分离距离的双方向移动。
块检测传感器34在自动调整机构33将分离距离调整得较窄时,检测在可动侧传送输送部32的移动前方是否存在有支撑块6(详细见后述)。块检测传感器34是被称为光电传感器的检测方式的传感器,由相向地配置的投光部341及受光部342构成。投光部341设于可动侧传送输送部32的支撑板320的弯折的左侧面32A的内侧的上部。受光部342设于支撑板320的弯折的右侧面32B的内侧的上部。
投光部341朝向受光部342照射检测光。受光部342检测从投光部341发出的检测光是否到达。因此,块检测传感器34能够检测出检测光被支撑块6遮挡而未到达受光部342的状态。另外,投光部341及受光部342即使相反地配置也具有同等的检测性能。另外,作为块检测传感器34,能够使用其他检测方式的传感器,例如,能够使用释放磁场来检测基于附近的铁制的支撑块6的磁场的变化的传感器等。
如图6所示,基板宽度控制部81设于控制部8内。基板宽度控制部81基于由操作者设定的基板K的第二方向上的宽度尺寸来控制自动调整机构33。基板宽度控制部81从块检测传感器34接收检测结果,根据检测结果来变更自动调整机构33的控制。也就是说,基板宽度控制部81在将分离距离调整得较窄时,若在可动侧传送输送部32的移动前方检测到支撑块6,则使自动调整机构33停止。由此,能够将可动侧传送输送部32与支撑块6碰撞的不良情况防患于未然。关于该作用,在后面的动作的说明中会再次叙述。
夹持轨道4前后设置有一对。夹持轨道4配置于比输送路径311、321更靠上方的预定位置的高度,夹持并保持基板K。夹持轨道4附属有前后的夹持框架41、42及夹持操作机构46。各个夹持框架41、42形成为门型,该门型具有左右分开地竖立的两个腿部431和将两个腿部431的上端彼此连结的架桥部432。腿部431由板材形成。架桥部432由向上方开口的槽形状的部件形成。架桥部432的上表面的高度与上述的预定位置的高度一致。
前侧的夹持框架41的两个腿部431固定于框架2的前左端及前右端。后侧的夹持框架42的两个腿部431在相对的内侧的下部分别具有滑动件433。如图2所示,左右的滑动件433各自与框架2的第一导轨21卡合,能够沿前后方向滑动移动。后侧的夹持框架42与可动侧传送输送部32结合,与可动侧传送输送部32一体地向第二方向移动。
夹持轨道4是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细长的板状的部件。夹持轨道4的上表面能够与具有印刷孔的掩模接触。夹持轨道4为了吸引掩模而提高紧贴性,在其上表面具有多个吸引孔(省略图示)。前后一对的夹持轨道4的相对的侧面成为夹持基板K的夹持面。
夹持轨道4配置于夹持框架41、42的架桥部432的上侧,能够进行第二方向上的移动。在架桥部432的槽形状的内部配置有吸引泵45(参照图3)。吸引泵45在基板K配置于掩模的下侧时进行动作,从上述吸引孔吸引空气,使掩模紧贴于基板K。
另外,在架桥部432的左右两侧配置有夹持操作机构46。夹持操作机构46在没有来自控制部8的夹持指令的情况下将前后的夹持轨道4的分离距离维持得较大,在接收到夹持指令时将夹持轨道4的分离距离控制得较小。换言之,前后的夹持轨道4根据夹持指令而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移动,前后地夹着基板K而进行夹持并保持。作为夹持操作机构46,能够使用利用气压的缸操作机构或利用电磁力的电磁操作机构等。
支撑台5是沿着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延伸的大致矩形板状的部件。支撑台5配置于比输送路径311、321靠下方处。支撑台5位于固定侧传送输送部31的支撑板310的后侧,并且构成为在可动侧传送输送部32向前侧移动时进入支撑板320的门型的内侧。支撑台5被设于框架2的下侧的升降用马达51(参照图6)驱动而进行升降。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撑台5由铁、不锈钢合金等强磁性材料形成。在支撑台5的上侧载置有支撑块6。
2.支撑块6及限制部7的详细构造
接下来,参考图1~图5来对支撑块6及限制部7的详细构造进行说明。支撑块6随着支撑台5的上升而在支撑基板K的下表面的同时抬起基板K,从而使基板K保持于夹持轨道4。支撑块6是由硬质树脂或金属等形成的大致棒形状的部件。支撑块6被用于应对大型的基板K,特别是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尺寸较大的基板K。支撑块6的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形成为比支撑台5长。
另外,对于小型的基板K,使用比支撑台5短的支撑块(省略图示)。若相对于小型的基板K使用大型的支撑块6,则支撑块6会与后述的掩模保持部91发生干扰,不优选。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基板K的大小(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尺寸),区分使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不同的多种支撑块6。
支撑块6的上表面61成为适合于基板K的支撑及抬起的平面。如图2所示,支撑块6的上表面61的全长L1比支撑台5长,进而比夹持轨道4长。支撑块6的底部的第一方向上的两端及中央部分被开槽而被分为两个底面62。连结两个底面62的远方端的底部的全长L2比支撑台5长。另外,支撑块6的九个部位被挖成圆形而轻量化。
如图4所示,在支撑块6的两个底面62分别设有向下方开口的埋入孔63。在两个埋入孔63中分别埋入有永磁铁64。永磁铁64的下端被设定在比底面62稍高的位置。因此,永磁铁64不会与由强磁性材料形成的支撑台5直接接触,而是通过磁力的远距离作用来抑制支撑块6的移动。通过调整永磁铁64的磁力的强度及埋入高度,能够不阻碍支撑块6的拆装操作地抑制支撑块6的移动。
如图3所示,多个支撑块6在第二方向上并排使用。由此,多个支撑块6占据固定侧传送输送部31与可动侧传送输送部32之间的大部分区域。此外,能够根据基板K的大小,变更支撑块6并排使用的个数。另外,在支撑块6的相互之间允许有若干间隙。
限制部7限制支撑块6相对于支撑台5的第一方向上的移动。定量地说,限制部7将支撑块6相对于支撑台5的第一方向上的可移动范围限制在规定值D(图2所示)以下。规定值D以即使支撑块6在第一方向上移动也不会与其他部件产生干扰为条件而设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最容易与支撑块6产生干扰的部件是块检测传感器34的投光部341及受光部342。因此,规定值D以即使支撑块6在第一方向上移动也不会与块检测传感器34产生干扰为条件来设定。换言之,限制部7限制支撑块6的第一方向上的移动,以避免支撑块6与块检测传感器34产生干扰。假设在存在有比块检测传感器34更接近支撑块6地配置的其他部件的情况下,针对其他部件设定规定值D。
限制部7由设于支撑块6的限制销71及设于支撑台5的限制部位72构成。如图2及图4所示,限制销71在支撑块6的在第一方向上分开的两个底面62的远端附近朝向下方地各设有两个。另一方面,限制部位72被设为在支撑台5的第一方向上分开的两个侧面。左右的限制销71以夹着支撑台5的方式配置,换言之,在限制部位72的外侧分离地配置。
并且,在支撑块6相对于支撑台5被准确地左右对称地载置时,左右各自的限制销71与限制部位72的分离距离成为规定值D。规定值D比被左右对称地载置的支撑块6与投光部341的分离距离小,且比被左右对称地载置的支撑块6与受光部342的分离距离小。由于限制部位72被设为支撑台5的两个侧面,因此即使在为了应对大型的基板K而新制作了支撑块6的情况下,也无需改造支撑台5。
另外,限制部7也可以由朝向下方设于支撑块6的限制销和设于支撑台5并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的长孔构成。在该结构中,由于限制销卡入长孔而在长孔的范围内移动,因此能够限制支撑块6的第一方向上的移动。另外,也可以与上述相反,在支撑块6的底部设置长孔,在支撑台5的上表面竖立地设置限制销。此外,限制部7的结构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3.基板保持装置1的控制的结构
接着,参考图6来对基板保持装置1的控制的结构进行说明。图6所示的控制部8由计算机装置构成。如图所示,控制部8包含成为基板输送部3的一部分的基板宽度控制部81。基板宽度控制部81与自动调整机构33的调整用马达333及块检测传感器34连接。基板宽度控制部81基于块检测传感器34检测到支撑块6的检测结果,使调整用马达333停止。
另外,控制部8驱动输送用马达317、327来控制基板K的输送。此外,控制部8驱动升降用马达51来控制支撑台5的升降。另外,控制部8通过驱动吸引泵45而从吸引孔吸引空气,从而使掩模与夹持轨道4紧贴。此外,控制部8向夹持操作机构46发送夹持指令而进行驱动,使基板K保持于夹持轨道4。
4.基板保持装置1的动作及作用
接着,参考图7及图8来对基板保持装置1的动作及作用进行说明。设想在基板保持装置1开始动作之前,在支撑台5上未载置支撑块6的情况。首先,根据成为作业对象的基板K的大小,通过自动调整机构33来调整可动侧传送输送部32的位置。由此,使固定侧传送输送部31与可动侧传送输送部32之间的分离距离适当化,此外,使后侧的夹持轨道4的前后方向上的位置适当化。
接着,操作者在支撑台5上并排地载置支撑块6。此时,排在最后的支撑块6有可能位于投光部341与受光部342之间。尽管如此,由于支撑块6通过限制部7的作用在第一方向上仅在规定值D的范围内移动,因此不会与投光部341和受光部342产生干扰。
接着,操作者向基板保持装置1发出运转指令。于是,基板输送部3的输送用马达317、327动作,传送带316、326轮转而将基板K沿着输送路径311、321搬入。接着,升降用马达51动作,如图7的箭头M1所示,支撑台5上升。由此,支撑块6支撑基板K的下表面,进而将基板K抬起至与夹持轨道4相同的高度。
接着,夹持操作机构46动作,前侧及后侧的夹持轨道4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移动。由此,如图7的箭头M2所示,前后的夹持轨道4前后地夹着基板K而进行夹持并保持。在运转的中途,支撑块6有可能在第一方向上移动,但是还是仅在规定值D的范围内移动,因此不会与投光部341和受光部342产生干扰。
接着,对所保持的基板K实施预定的对基板作业、即膏状焊料的印刷作业。当对基板作业结束时,夹持轨道4向相互分开的方向移动而释放基板K,支撑台5下降。由此,基板K返回到传送带316、326之上。传送带316、326将基板K沿着输送路径311、321搬出。由此,对一块基板K的作业结束。
另外,在成为作业对象的基板K的大小变更为较大的情况下,通过自动调整机构33,使固定侧传送输送部31与可动侧传送输送部32之间的分离距离变宽地进行再调整,此外,后侧的夹持轨道4的位置被向后方再调整。操作者在支撑台5上并排地载置追加的支撑块6,然后对基板保持装置1指示再运转。
另一方面,在成为作业对象的基板K的大小被变更为较小的情况下,操作者需要进行拆下多余的支撑块6的操作及使残留的支撑块6靠近固定侧传送输送部31侧的操作。然后,通过自动调整机构33,使固定侧传送输送部31与可动侧传送输送部32之间的分离距离变窄地进行再调整,此外,后侧的夹持轨道4的位置被向前方再调整。接着,操作者对基板保持装置1发出再运转的指令。
在操作者适当地进行了上述两个操作的情况下,在可动侧传送输送部32的移动前方的预定的移动距离的范围内不存在支撑块6。因此,块检测传感器34未检测到支撑块6,分离距离的再调整良好地结束。
在此,设想两个操作并未适当地进行的情况。例如,设想在操作者未拆下支撑块6的状态下、拆下的个数不足的状态下、或者在残留的支撑块6相互之间存在有间隙的状态下,自动调整机构33进行了动作的情况。在表示具体例的图8中,在应从图3所示的状态拆下三个支撑块6时仅拆下两个,虚线所示的支撑块6为多余剩下的。
在该情况下,在可动侧传送输送部32的预定的移动距离的范围内存在有支撑块6。因此,在可动侧传送输送部32前进预定的移动距离的中途,由虚线所示的块检测传感器34检测到支撑块6。因此,在该时间点,通过基板宽度控制部81使自动调整机构33的调整用马达333停止。由此,能够将可动侧传送输送部32与支撑块6碰撞的不良情况防患于未然。
然后,基板宽度控制部81通知调整错误的主旨。确认了通知的操作者调查现状,拆下多余的支撑块6,使自动调整机构33再次动作。自动调整机构33通过再次的动作而使可动侧传送输送部32前进预定的移动距离,并结束再调整。
在实施方式的基板保持装置1中,为了应对大型的基板K,使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比支撑台5长的大型的支撑块6。在此基础上,利用限制部7将支撑块6相对于支撑台5的第一方向上的移动限制在规定值D的范围内。因此,能够防止支撑块6与块检测传感器34等其他部件的干扰。
5.实施方式的焊料印刷机9
接着,参考图9来对实施方式的焊料印刷机9进行说明。焊料印刷机9具备:上述实施方式的基板保持装置1、掩模保持部91、升降驱动装置93及刮板98。
掩模保持部91配置于基板保持装置1的上方。掩模保持部91将形成有印刷孔的掩模92保持为水平状态。掩模92被设为比基板K大的尺寸。掩模保持部91例如在边框形状的两个保持体之间夹着并保持长方形的掩模92的四边。
升降驱动装置93配置于基板保持装置1的下侧。升降驱动装置93由基台94、一对楔型驱动部件95及升降驱动部96构成。楔形驱动部件95形成为具有水平的底面及倾斜的上表面的楔形状。一对楔型驱动部件95以与基台94的上部相对的方式配置,能够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及分开的方向移动。另一方面,基板保持装置1具有在楔型驱动部件95的倾斜的上表面滑动的倾斜底面97。基板保持装置1以能够升降的方式载置于楔型驱动部件95的上方。
升降驱动部96驱动一对楔型驱动部件95。被升降驱动部96驱动而相互接近的一对楔型驱动部件95利用倾斜的上表面抬起基板保持装置1的倾斜底面97。由此,被保持于前后的夹持轨道4之间的基板K上升而紧贴于掩模92。
刮板98配置于掩模92的上侧,被移动机构99驱动而在掩模92的上表面移动。由此,刮板98使膏状焊料在掩模92的上表面移动,将膏状焊料从印刷孔印刷到基板K。此时,大型的基板K的下表面的较宽的区域由大型的支撑块6支撑,因此印刷品质稳定。
6.实施方式的应用及变形
另外,在实施方式的基板保持装置1中,也可以省略自动调整机构33、块检测传感器34及基板宽度控制部81,而设置手动地调整可动侧传送输送部32的位置的调整部。在该结构中,支撑块6在第二方向上并排使用的个数被设为可变。此外,夹持轨道4也可以不是前后夹持基板K,而是在与支撑块6之间上下夹持基板K的结构。
另外,在实施方式的焊料印刷机9中,升降驱动装置93也可以是不使用楔型驱动部件95的其他结构,例如也可以是使用滚珠丝杠进给机构的结构。此外,升降驱动装置93也可以取代使基板保持装置1上升而是使掩模保持部91及刮板98下降。实施方式除此以外还能够进行各种应用和变形。
附图标记说明
1、基板保持装置;2、框架;3、基板输送部;31、固定侧传送输送部;32、可动侧传送输送部;311、321、输送路径;316、326、传送带;33、自动调整机构;34、块检测传感器;341、投光部;342、受光部;4、夹持轨道;41、42、夹持框架;46、夹持操作机构;5、支撑台;6、支撑块;64、永磁铁;7、限制部;71、限制销;72、限制部位;8、控制部;81、基板宽度控制部;9、焊料印刷机;91、掩模保持部;93、升降驱动装置;98、刮板;K、基板;D、规定值。

Claims (11)

1.一种基板保持装置,具备:
基板输送部,沿着输送路径搬入及搬出基板;
夹持轨道,配置于比所述输送路径靠上方处,能够保持所述基板;
支撑台,配置于比所述输送路径靠下方处,能够进行升降;
支撑块,所述支撑块的水平面内的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形成为比所述支撑台长,所述支撑块被载置于所述支撑台,伴随着所述支撑台的上升而抬起所述基板来使所述夹持轨道保持所述基板;及
限制部,限制所述支撑块相对于所述支撑台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板保持装置,其中,
所述限制部将所述支撑块相对于所述支撑台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可移动范围限制为规定值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板保持装置,其中,
所述规定值是以所述支撑块即使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移动也不会与其他部件产生干扰为条件而设定的。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基板保持装置,其中,
所述限制部具有:限制销,设于所述支撑台及所述支撑块中的一方;及限制部位,设于所述支撑台及所述支撑块中的另一方,将所述限制销的可移动范围限制为所述规定值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板保持装置,其中,
所述限制销朝下地设于所述支撑块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分开的两个部位而夹着所述支撑台,
所述限制部位是所述支撑台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分开的两个侧面。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基板保持装置,其中,
所述支撑台由强磁性材料形成,
所述支撑块在底部具有永磁铁。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基板保持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输送路径延伸的方向一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板保持装置,其中,
所述基板输送部具有:一对传送输送部,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分离地配置,支撑所述基板的边缘而进行输送;及调整部,根据所述基板的大小来调整一对所述传送输送部的分离距离,
所述支撑块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并排使用的个数被设为可变。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板保持装置,其中,
所述基板输送部具有:自动调整机构,使一个所述传送输送部移动而自动地调整所述分离距离;块检测传感器,检测在使所述分离距离变窄地进行调整时在一个所述传送输送部的移动前方是否存在所述支撑块;及控制部,根据所述块检测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来控制所述自动调整机构,
所述限制部限制所述支撑块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移动,以避免所述支撑块与所述块检测传感器产生干扰。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板保持装置,其中,
所述块检测传感器由在一个所述传送输送部的两端附近分开地设置的投光部及受光部构成,检测从所述投光部发出的检测光被所述支撑块遮挡而未到达所述受光部的情况。
11.一种焊料印刷机,具备:
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基板保持装置;
掩模保持部,将形成有印刷孔的掩模保持于所述基板保持装置的上方;
升降驱动装置,使所述基板保持装置相对于所述掩模保持部而相对地上升,而使所述基板紧贴于所述掩模;及
刮板,使膏状焊料在所述掩模的上表面移动而向所述基板印刷。
CN202080104081.3A 2020-09-18 2020-09-18 基板保持装置及焊料印刷机 Pending CN11611354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0/035505 WO2022059178A1 (ja) 2020-09-18 2020-09-18 基板保持装置およびはんだ印刷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13543A true CN116113543A (zh) 2023-05-12

Family

ID=807760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104081.3A Pending CN116113543A (zh) 2020-09-18 2020-09-18 基板保持装置及焊料印刷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22059178A1 (zh)
CN (1) CN116113543A (zh)
WO (1) WO2022059178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52358A (ja) * 1993-08-16 1995-02-28 Olympus Optical Co Ltd スクリーン印刷機の基板保持装置
JP5679399B2 (ja) * 2008-11-25 2015-03-04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スクリーン印刷機および印刷ユニット
JP6105628B2 (ja) * 2012-12-10 2017-03-29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はんだ印刷機
KR101517387B1 (ko) * 2013-04-05 2015-05-04 주식회사이에스이 스크린프린터의 인쇄회로기판 교체에 따른 백업지그 및 마스크를 동시에 자동으로 교체하는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백업지그 및 마스크를 동시에 자동으로 교체하는 방법
WO2017022109A1 (ja) * 2015-08-05 2017-02-09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はんだ印刷機
WO2018193773A1 (ja) * 2017-04-19 2018-10-2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スクリーン印刷装置およびスクリーン印刷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2059178A1 (zh) 2022-03-24
WO2022059178A1 (ja) 2022-03-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003350B2 (ja) 電子部品実装装置および電子部品実装方法
JP4957453B2 (ja) 電子部品実装システムおよび電子部品実装方法
US10889101B2 (en) Screen printer including clamp device to grip board
WO2011016185A1 (ja) スクリーン印刷装置およびスクリーン印刷方法
JP4950831B2 (ja) 基板搬送コンベヤ
JP6946286B2 (ja) スクリーン印刷装置
JP5001633B2 (ja) プリント基板保持方法および装置
JP6535094B2 (ja) はんだ印刷機
JP4694983B2 (ja) 表面実装機
CN116113543A (zh) 基板保持装置及焊料印刷机
US6814258B2 (en) Electric component feeder
JP4893696B2 (ja) 電子部品実装用装置および電子部品実装用装置における基板搬送方法
JP4361832B2 (ja) 表面実装機
CN110997328B (zh) 丝网印刷机
JP4992871B2 (ja) 電子部品実装システム
JP4408060B2 (ja) 表面実装機
JP3872840B2 (ja) 基板位置決め装置
JP2005340492A (ja) 表面実装機
JP7133041B2 (ja) 搬送装置
JP2002234132A (ja) スクリーン印刷装置
CN111683813A (zh) 用于模板印刷机的升降工具组装件
WO2018109891A1 (ja) 基板搬送装置
JP2000127590A (ja) 刻印装置
JP4712469B2 (ja) スクリーン印刷機
JP6704121B2 (ja) 部品実装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