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05206A - 一种油烟排放系统以及集成灶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油烟排放系统以及集成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05206A
CN116105206A CN202310379041.5A CN202310379041A CN116105206A CN 116105206 A CN116105206 A CN 116105206A CN 202310379041 A CN202310379041 A CN 202310379041A CN 116105206 A CN116105206 A CN 1161052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smoke
oil
smoke
cavity
fu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37904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任富佳
费学钊
孙利校
马利亚
王志坚
于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Robam Applianc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Robam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Robam Applianc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Robam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379041.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105206A/zh
Publication of CN1161052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0520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15/00Details
    • F24C15/20Removing cooking fumes
    • F24C15/2042Devices for removing cooking fume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a cooking range e.g. downdraf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3/00Stoves or ranges for gaseous fuels
    • F24C3/008Rang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Venti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油烟排放系统,包括:油烟腔,具有进烟口和排烟口;蜗壳风机,位于油烟腔内,所述蜗壳风机具有进风口、一端连接排烟口的蜗壳风道;第一导流孔,连通油烟腔和蜗壳风道;所述油烟排放系统形成了由进烟口到进风口的油烟主路、由进风口到排烟口的油烟排路、由第一导流孔到进风口的油烟回路。本发明还公开了具有该油烟排放系统的集成灶。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优化了油烟在油烟腔内的流动路径,增加油烟腔实际接触油烟的面积,从而提高了对油烟中油成分的滤除作用,降低了最终排放出的油烟的浓度,减轻了污染程度。

Description

一种油烟排放系统以及集成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油烟排放系统以及集成灶,主要应用在厨房电器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集成灶油路系统通常包括机头、风箱、蜗壳风机、排烟管(直排式集成灶无此系统)、框架、灶台面、油杯,其中风箱所限定的油烟腔和蜗壳风机构成了集成灶的油烟排放系统,其工作原理为:蜗壳风机内的叶轮转动形成了负压环境,将烹饪时所产生的油烟由风箱的进烟口吸入到油烟腔再进入到蜗壳风机内,蜗壳风机的蜗壳风道连接排烟管,最终油烟通过排烟管进行排放。
在一项关于集成灶集油系统及集成灶的现有技术中,公开了集成灶集油系统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烟腔、集油板和储油件,所述烟腔内底部和所述集油板上表面均呈漏斗状,所述烟腔内底部最低处设有漏油口,所述集油板最低处设有集油口;其中,所述集油板能够将所述漏油口流出的油污收集至所述集油口下方的所述储油件内,形成集油路径。所述烟腔底部的漏斗状设计能够使得烟腔内积攒的油污通过漏油口流入烟腔底部的集油板上,最终通过集油口聚集至储油件内,使得烟腔底部不易积油。
在另一项关于防漏油的集成灶风箱及集成灶的现有技术中,公开了集成灶风箱包括组成箱体的前板、侧板和后板,侧板设有用于连接后板的翻边,后板设有对应翻边的凹槽,翻边嵌接在凹槽中,箱体的底部设有集油盘,通过凹槽和翻边的配合,使由风机叶轮甩出的油污在接近凹槽时,被凹槽限制在箱体内,而不会溢出到箱体以外。
在这两项现有技术中,油烟的流动路径较为单一,烟腔或者箱体的内壁和油烟接触面积和效率较低,使得油烟中油成分的滤除效果和效率较低,另外最终排放出的油烟浓度较高从而导致了污染程度较重。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油烟排放系统以及集成灶,优化了油烟在油烟腔内的流动路径,增加油烟腔实际接触油烟的面积,从而提高了对油烟中油成分的滤除作用,降低了最终排放出的油烟的浓度,减轻了污染程度。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油烟排放系统,包括:
油烟腔,具有进烟口和排烟口;
蜗壳风机,位于油烟腔内,所述蜗壳风机具有进风口、一端连接排烟口的蜗壳风道;
第一导流孔,连通油烟腔和蜗壳风机;
所述油烟排放系统形成了由进烟口到进风口的油烟主路、由进风口到排烟口的油烟排路、由第一导流孔到进风口的油烟回路。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第二导流孔,连通所述油烟腔和外界,所述油烟排放系统形成了由第二导流孔到进风口的空气补充路。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油烟主路和油烟回路的气路方向不同,所述油烟腔在油烟主路和油烟回路于相交处形成了气流对冲部。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油烟回路和空气补充路的气路方向相同。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进烟口位于油烟腔的顶部,所述第二导流孔位于油烟腔的底部,所述第一导流孔位于蜗壳风机的底部。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进风口位于蜗壳风机的侧部,所述气流对冲部位于进风口处。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油烟腔的内壁底部限定有下沉区域,所述下沉区域具有位于中部的最低位、由下沉部边缘延伸至最低位的坡面,所述第二导流孔位于最低位。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排烟口位于油烟腔的侧部,所述蜗壳风道由位于油烟腔内的一端到连接排烟口的一端向上倾斜。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油烟腔的内壁在其拐角处呈弧形面过渡。
一种集成灶,包括所述油烟排放系统。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 第一导流孔对于油烟的导流作用,有一部分油烟由第一导流孔流出蜗壳风道并沿油烟回路构成油烟的循环流动,延长了油烟的流动总路径长度,增加了油烟在油烟腔内和内壁的接触总面积,使得油烟在油烟腔的内壁上形成更多的油滴即提高了对油烟中油成分的滤除效果,降低了最终排放油烟的污染程度;
2. 由于第一引导孔以及油烟排路的设置,油烟腔的内壁上所形成的油滴量增多,从而使得油烟腔的内壁起到了分摊蜗壳风机内壁的作用,避免蜗壳风机的内壁上的油滴量过于饱和;
3. 第一导流孔在起到对油烟的分流作用的同时,还能够使得蜗壳风机内壁上的油滴从第一导流孔滴落至油烟腔的内壁上,起到了对油滴的导流作用;
4. 由油烟回路再次回到进汽口并进入蜗壳风机内的油烟,其浓度小于由油烟主路进入蜗壳风机内的油烟,起到了稀释油烟的作用,一方面使得降低了油烟排出的浓度并降低了污染程度,另一方面,浓度降低使得由叶轮所扇动的油烟重量得到了减轻,能够降低叶轮转动所需的扭矩减轻叶轮的工作负荷;
5. 第二导流孔的设置形成了由第二导流孔到进风口的空气补充路,能够将外界的空气从第二导流孔中吸入油烟腔并沿空气补充路流动进入蜗壳风机,增强了对油烟的稀释作用,从而进一步降低了油烟的浓度;
6. 第二导流孔在起到引导外界空气进入油烟腔内的作用的同时,还可以将油烟腔的内壁上的油滴排出油烟腔外,起到了排油作用;
7. 油烟腔在油烟主路和油烟回路于相交处形成了气流对冲部,使得油烟中呈小液滴状态的油成分在相互撞击的情况下其动能会得得到损耗并减少惯性,小液滴由气流携带的流动性能会被削弱,更容易附着在蜗壳风机的内壁上以及叶轮表面上形成油滴,从而能够增强对油烟的油成分的滤除效果;
8. 油烟回路和空气补充路的气路方向相同,使得沿着油烟回路流动的油烟和沿着空气补充路流动的空气不会相互撞击,避免了油烟和空气的流动速度的降低;
9. 下沉区域的最低位以及坡面的设置,使得流淌到油烟腔的内壁底部上的油滴,可以沿着坡面流淌至最低位并最终由第二导流孔排出油烟腔外,避免了积油现象提高了油烟腔的排油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将通过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中优选实施案例,以助于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优点,其中:
图1为油烟排放系统的侧视图;
图2为油烟排放系统的正视图;
附图标记如下所示:
油烟腔1、下沉区域11、最低位111、坡面112、蜗壳风机2、蜗壳风道21、叶轮22、第一导流孔d1、第二导流孔d2、进烟口d3、排烟口d4、进风口d5、油烟主路r1、油烟排路r2、油烟回路r3、空气补充路r4、气流对冲部w。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案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
实施案例1:
一种油烟排放系统,参照图1-图2,包括油烟腔1、蜗壳风机2、第一导流孔d1。本实施案例的油烟排放系统,应用在集成灶中,其功能是用于排放油烟。油烟腔1具有进烟口d3以及排烟口d4。蜗壳风机2设置在油烟腔1内,蜗壳风机2具有进风口d5以及蜗壳风道21,蜗壳风道21一端形成在蜗壳风机2的主体部分上,另一端连接油烟腔1的排烟口d4,灶具烹饪时所产生的油烟由进烟口d3进入油烟腔1内,蜗壳风机2内的叶轮22启动时将油烟从进风口d5抽入蜗壳风机2内,油烟在叶轮22的离心作用下进入蜗壳风道21并最终由排烟口d4排出油烟腔1外。
在本实施案例中,第一导流孔d1连通油烟腔1和蜗壳风机2。油烟排放系统在油烟腔1内形成了油烟主路r1、油烟排路r2以及油烟回路r3,其中油烟主路r1为进烟口d3到进风口d5的油烟流动路径,油烟排路r2为进风口d5到排烟口d4的油烟流动路径,油烟回路r3为第一导流孔d1到进风口d5的油烟流动路径。
在本实施案例中,油烟由进烟口d3进入油烟腔1内,沿着油烟主路r1流动,在叶轮22的作用下由进风口d5流入蜗壳风机2内并沿着油烟排路r2流动,其中一部分油烟从排烟口d4最终排出油烟腔1外,另一部分油烟由第一导流孔d1回到油烟腔1内,沿着油烟回路r3流动并再次由进风口d5流入蜗壳风机2内。
油烟沿着油烟主路r1、油烟排路r2以及油烟回路r3流动时,会和对应的油烟腔1的内壁、蜗壳风机2的内壁发生接触,使得油烟腔1的内壁、蜗壳风机2的内壁上形成有流淌的油滴,由于第一导流孔d1对于油烟的导流作用,有一部分油烟由第一导流孔d1流出蜗壳风道21并沿油烟回路r3构成油烟的循环流动,延长了油烟的流动总路径长度,从而提高了油烟腔1内壁的利用率,增加了油烟在油烟腔1内和内壁的接触总面积,使得油烟在油烟腔1的内壁上形成更多的油滴即提高了对油烟中油成分的滤除效果,降低了最终排放油烟的污染程度。
在本实施案例中,由于第一导流孔d1以及油烟回路r3的设置,油烟腔1的内壁上所形成的油滴量增多,即减少了蜗壳风机2的内壁上所形成的油滴量,从而使得油烟腔1的内壁起到了分摊的作用,避免蜗壳风机2的内壁上的油滴量过于饱和,尤其在应对含油量较高的应用环境下更为适宜。
在本实施案例中,一方面,第一导流孔d1对部分油烟的分流作用,优化了油烟的流动路径以及增大了油烟腔1内壁和油烟的基础面积,另一方面,蜗壳风机2的内壁上所形成的油滴最终会通过第一导流孔d1滴落至油烟腔1的内壁上并最终排出油烟腔1外,起到了对油滴的导流作用。
在本实施案例中,由油烟回路r3再次回到进汽口并进入蜗壳风机2内的油烟,其浓度小于由油烟主路r1进入蜗壳风机2内的油烟,这两部分油烟混合后降低了油烟的浓度,起到了稀释作用,一方面使得降低了油烟排出的浓度并降低了污染程度,另一方面,浓度降低使得由叶轮22所扇动的油烟重量得到了减轻,从而能够降低叶轮22转动所需的扭矩,不仅能够减轻叶轮22的工作负荷,也能够降低对叶轮22的功率要求。
本实施案例的油烟排放系统,还包括第二导流孔d2,第二导流孔d2连通油烟腔1和外界,并且使得油烟排放系统形成了由第二导流孔d2到进风口d5的空气补充路r4。蜗壳风机2的叶轮22转动所形成的负压环境,除了能将油烟从进烟口d3吸入油烟腔1使其沿油烟主路r1流动并进入蜗壳风机2之外,还能将外界的空气从第二导流孔d2中吸入油烟腔1并沿空气补充路r4流动进入蜗壳风机2,增强了对油烟的稀释作用,从而进一步降低了油烟的浓度。
在本实施案例中,一方面,第二导流孔d2起到引导外界空气进入油烟腔1的作用,使得油烟的浓度得到进一步降低,另一方面,油烟腔1内壁上所形成的油滴、以及蜗壳风机2内壁上形成并由第一导流孔d1滴落至油烟腔1内壁上的油滴,最终会通过第二导流孔d2排出油烟腔1外,即第二导流孔d2起到了排油的作用。
在本实施案例中,油烟主路r1和油烟回路r3的气路方向不同,这两部分浓度不同的油烟最终在蜗壳风机2的进风口d5外相交汇,由于这两部分油烟的流动方向不同相交时会相互撞击,使得油烟腔1在油烟主路r1和油烟回路r3于相交处形成了气流对冲部w,油烟中的油成分是以小液滴的状态存在着,这些小液滴在相互撞击的情况下其动能会得得到损耗并减少惯性,这些小液滴由气流携带的流动性能会被削弱,因此更容易附着在蜗壳风机2的内壁上以及叶轮22表面上形成油滴,从而能够增强对油烟的油成分的滤除效果。
在本实施案例中,油烟回路r3和空气补充路r4的气路方向相同,使得沿着油烟回路r3流动的油烟和沿着空气补充路r4流动的空气不会相互撞击,避免了油烟和空气的流动速度的降低,从而提高了油烟腔1内的气流流动速率。
在本实施案例中,进烟口d3位于油烟腔1的顶部,第二导流孔d2位于油烟腔1的底部,第一导流孔d1位于蜗壳风机2的底部。被吸入油烟腔1内的油烟沿油烟主路r1的流动方向是由上往下,由第一导流孔d1流出的油烟沿油烟回路r3的流动方向是由下往上,这两部分油烟在气流对冲部w以相反的流动方向发生撞击,这种撞击方式能够最大化削弱油成分小液滴的动能损耗,即最大化了蜗壳风机2内壁以及叶轮22表面附着油滴的性能。第一导流孔d1、第二导流孔d2分别位于蜗壳风机2的底部、油烟腔1的底部,使得油滴能够利用其自重从第一导流孔d1、第二导流孔d2垂向滴落,有利于油烟腔1和蜗壳风机2的排油效果。
在本实施案例中,进风口d5位于蜗壳风机2的侧部,使得气流对冲部w位于进风口d5处,由于两部分油烟在气流对冲部w相互撞击会降低气流的流动速度,而进风口d5的位置设置使得气流对冲部w接近进风口d5,因此不会对油烟腔1内的整体流动速率造成太大影响。
在本实施案例中,油烟腔1的内壁底部限定有下沉区域11,下沉区域11具有位于中部的最低位111、由下沉部边缘延伸至最低位111的坡面112,第二导流孔d2位于最低位111,流淌到油烟腔1的内壁底部上的油滴,可以沿着坡面112流淌至最低位111并最终由第二导流孔d2排出油烟腔1外,避免了油滴淤积在油烟腔1的内壁底部无法排出,从而提高了油烟腔1的排油效果。
在本实施案例中,排烟口d4位于油烟腔1的侧部,蜗壳风道21由位于油烟腔1内的一端到连接排烟口d4的一端向上倾斜,使得形成在蜗壳风道21内壁上油滴发生回流并由第一导流孔d1滴落,避免了油滴从排烟口d4排出油烟腔1外。
在本实施案例中,油烟腔1的内壁在其拐角处呈弧形面过渡,使得油烟腔1的内壁上不会形成死角,从而避免油滴发生淤积的情况。
实施案例2:
一种集成灶,包括油烟排放系统,油烟排放系统如实施案例1所示。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案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案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案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案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油烟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油烟腔,具有进烟口和排烟口;
蜗壳风机,位于油烟腔内,所述蜗壳风机具有进风口、一端连接排烟口的蜗壳风道;
第一导流孔,连通油烟腔和蜗壳风机;
所述油烟排放系统形成了由进烟口到进风口的油烟主路、由进风口到排烟口的油烟排路、由第一导流孔到进风口的油烟回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烟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导流孔,连通所述油烟腔和外界,所述油烟排放系统形成了由第二导流孔到进风口的空气补充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烟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烟主路和油烟回路的气路方向不同,所述油烟腔在油烟主路和油烟回路于相交处形成了气流对冲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烟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烟回路和空气补充路的气路方向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油烟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烟口位于油烟腔的顶部,所述第二导流孔位于油烟腔的底部,所述第一导流孔位于蜗壳风机的底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油烟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位于蜗壳风机的侧部,所述气流对冲部位于进风口处。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烟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烟腔的内壁底部限定有下沉区域,所述下沉区域具有位于中部的最低位、由下沉部边缘延伸至最低位的坡面,所述第二导流孔位于最低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烟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烟口位于油烟腔的侧部,所述蜗壳风道由位于油烟腔内的一端到连接排烟口的一端向上倾斜。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烟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烟腔的内壁在其拐角处呈弧形面过渡。
10.一种集成灶,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油烟排放系统。
CN202310379041.5A 2023-04-11 2023-04-11 一种油烟排放系统以及集成灶 Pending CN11610520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79041.5A CN116105206A (zh) 2023-04-11 2023-04-11 一种油烟排放系统以及集成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79041.5A CN116105206A (zh) 2023-04-11 2023-04-11 一种油烟排放系统以及集成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05206A true CN116105206A (zh) 2023-05-12

Family

ID=862564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379041.5A Pending CN116105206A (zh) 2023-04-11 2023-04-11 一种油烟排放系统以及集成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105206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757810U (zh) * 2014-03-21 2014-08-06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油烟机的蜗壳防飞油装置和油烟机
CN204678449U (zh) * 2015-06-08 2015-09-30 绍兴市康内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灶吸排烟机构
TWM618555U (zh) * 2021-06-01 2021-10-21 倍源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排油煙機的電熱除油系統
CN215637432U (zh) * 2021-08-02 2022-01-25 火星人厨具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静音直排的风道结构及其集成灶
CN114321989A (zh) * 2022-01-11 2022-04-12 杭州老板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灶集油系统及集成灶
CN217004599U (zh) * 2022-01-07 2022-07-19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吸油烟装置及应用其的集成灶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757810U (zh) * 2014-03-21 2014-08-06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油烟机的蜗壳防飞油装置和油烟机
CN204678449U (zh) * 2015-06-08 2015-09-30 绍兴市康内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灶吸排烟机构
TWM618555U (zh) * 2021-06-01 2021-10-21 倍源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排油煙機的電熱除油系統
CN215637432U (zh) * 2021-08-02 2022-01-25 火星人厨具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静音直排的风道结构及其集成灶
CN217004599U (zh) * 2022-01-07 2022-07-19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吸油烟装置及应用其的集成灶
CN114321989A (zh) * 2022-01-11 2022-04-12 杭州老板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灶集油系统及集成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258714B2 (en) Filter housing
CN212618543U (zh) 一种吸油烟机
JP3786821B2 (ja) レンジフード
CN116105206A (zh) 一种油烟排放系统以及集成灶
CN108926289A (zh) 一种敲击式海帕自清洁吸尘器
US20220233036A1 (en) Handheld electric vacuum
JP2007309311A (ja) 異なる二つの真空圧の発生機能を持たせた羽根車を備えた、真空掃除機の吸引ファン。
CN116085845B (zh) 一种油烟排放的结构总成以及集成灶
US20230151823A1 (en) Guiding mechanism, centrifugal fan thereof, and range hood thereof
JP3985309B2 (ja) 電気掃除機用吸込み具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気掃除機
US20050129512A1 (en) Diffuser for a motor fan assembly
US6484355B2 (en) Passage system of vacuum cleaner
CN217178657U (zh) 一种防漏油的集成灶风箱及集成灶
KR100186446B1 (ko) 냉장고의 방열방법 및 그 장치
CN220017462U (zh) 一种双风机油烟机
CN220648377U (zh) 吸油烟机
CN220608261U (zh) 清洁设备的储污箱以及清洁设备
CN216079968U (zh) 一种吸油烟机
CN220757364U (zh) 一种湿气进气结构以及水汽分离装置
EP4368338A1 (en) Electric tool grinding machine and casing thereof
CN115930282B (zh) 一种吸油烟机
CN220541165U (zh) 吸油烟机
CN114652210B (zh) 一种用于清洁机的分离模块及清洁机
CN216346477U (zh) 薄型烟机
CN215502750U (zh) 用于清洁机的分离模块及具有该分离模块的清洁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30512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