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47710A - 光学镜头、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光学镜头、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047710A
CN116047710A CN202111267201.4A CN202111267201A CN116047710A CN 116047710 A CN116047710 A CN 116047710A CN 202111267201 A CN202111267201 A CN 202111267201A CN 116047710 A CN116047710 A CN 1160477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mirror
lens
sub
m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26720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267201.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047710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20873 priority patent/WO2023071647A1/zh
Publication of CN1160477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4771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5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 G02B13/006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having a beam-folding prism or mirro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1/00Filters or other obtura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hotographic purpos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06Bodies with exposure meters or other indicators built into body but not connected to other camera memb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17Bodies with reflectors arranged in beam forming the photographic image, e.g. for reducing dimensions of camera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0/00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integrated lens units and imaging un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e.g. mobile phones or vehicl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光学镜头、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光学镜头包括主镜、次镜及第一消光件。主镜设有透光部及主镜反射面,主镜反射面朝向物侧。次镜与主镜从物侧至像侧依次排列,次镜具有朝向像侧的次镜反射面。第一消光件设于次镜反射面且与次镜同轴设置。主镜反射面用于反射物侧射入的第一光线并形成第一子光线和第二子光线,次镜反射面用于反射第一子光线并形成射向透光部的目标光线,第一消光件用于阻挡第二子光线射向透光部。摄像头模组包括图像传感器及所述的光学镜头。电子设备包括显示屏及所述的摄像头模组。本申请提供的光学镜头、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具有较好的成像质量。

Description

光学镜头、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成像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光学镜头、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卡塞格林式的光学镜头通过设计主镜、次镜将入射光线反射至图像传感器上进行成像,可实现长焦距拍摄同时能够缩短光学镜头的长度。然而,相关技术中,入射光线于主镜与次镜之间反射时会形成杂散光线,导致成像质量降低。因此,如何设计光学镜头以提高成像质量成为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能够提高成像质量的光学镜头、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光学镜头,包括:
主镜,所述主镜设有透光部及环绕于所述透光部周侧的主镜反射面,所述主镜反射面朝向物侧;
次镜,所述次镜与所述主镜从所述物侧至像侧依次排列,所述次镜与所述主镜同轴并间隔设置,所述次镜具有朝向所述像侧的次镜反射面,所述次镜反射面的直径小于所述主镜反射面的直径;及
第一消光件,所述第一消光件设于所述次镜反射面且与所述次镜同轴设置,所述第一消光件的直径小于所述次镜反射面的直径;
所述主镜反射面用于反射从所述物侧射入的第一光线并形成射向所述次镜反射面的第一子光线和射向所述第一消光件的第二子光线,所述次镜反射面用于反射所述第一子光线并形成射向所述透光部的目标光线,所述第一消光件用于阻挡所述第二子光线射向所述透光部。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摄像头模组,包括图像传感器及所述的光学镜头,所述图像传感器设于所述主镜背离所述次镜的一侧并与所述透光部相对设置,所述图像传感器用于接收至少部分所述目标光线并将接收到的所述目标光线转换为电信号。
再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显示屏及所述的摄像头模组,所述显示屏与所述摄像头模组电连接,所述显示屏用于显示所述摄像头模组拍摄的图像。
本申请提供的光学镜头由于主镜与次镜从物侧至像侧依次排列,而主镜反射面朝向物侧,次镜反射面朝向像侧,物侧射入的光线需要经主镜与次镜的反射后才能射于像侧,形成了折返光路,因此可实现长焦距拍摄同时能够缩短光学镜头的长度。此外,主镜反射面反射的光线中第一子光线射向次镜,并经次镜反射面反射形成目标光线以穿过透光部进行成像,而第二子光线则射向第一消光件被第一消光件阻挡,由于第一消光件设于次镜反射面并与次镜同轴设置,且第一消光件的直径小于次镜的直径,因此射向第一消光件的第二子光线通常是靠近光轴,反射角度较大,多次反射等形成的杂散光线,通过第一消光件阻挡杂散光线射入透光部,有利于提高成像质量,提升所拍摄的图像的清晰度。本申请提供的摄像头模组与电子设备包括上述光学镜头,因此具有较高的成像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电子设备中摄像头模组的平面示意图,其中,摄像头模组包括光学镜头和图像传感器;
图4是图3所示摄像头模组中光学镜头的平面示意图,其中,光学镜头包括主镜和次镜;
图5是图4所示光学镜头沿A-A线的剖视图,其中,光学镜头还包括第一消光件,主镜设有透光部和主镜反射面,次镜设有次镜反射面;
图6是图5所示主镜反射面反射第一光线并形成射向次镜反射面的第一子光线和射向第一消光件的第二子光线的一种示意图;
图7是图5所示主镜反射面反射第一光线并形成射向次镜反射面的第一子光线和射向第一消光件的第二子光线的另一种示意图;
图8是图6所示次镜反射面反射第一子光线并形成射向透光部的目标光线,第一消光件阻挡第二子光线射向透光部的示意图;
图9是图3所示摄像头模组的光学镜头与图像传感器同轴设置的示意图;
图10是图9所示摄像头模组沿B-B线的剖视图,其中,目标光线透过透光部并射于图像传感器;
图11是图5所示主镜反射面呈内凹圆弧形、次镜反射面呈外凸圆弧形的示意图;
图12是图4所示的光学镜头还包括次镜遮光筒的平面示意图;
图13是图12所示的光学镜头沿C-C线的剖视图;
图14是图13所示的光学镜头第一光线射于主镜反射面,而第二光线被次镜遮光筒遮挡的示意图;
图15是图13所示的光学镜头还包括镜筒和透光盖板的平面示意图;
图16是图4所示的光学镜头还包括主镜遮光筒的平面示意图;
图17是图16所示的光学镜头沿D-D线的剖视图,其中,主镜遮光筒用于遮挡第三子光线和第三光线;
图18是图17所示的光学镜头中主镜遮光筒还用于透过目标光线的示意图;
图19是图18所示的光学镜头还包括透镜,透镜用于使目标光线的第一子目标光线发生折射的示意图;
图20是图19所示的光学镜头还包括遮光环,遮光环用于阻挡目标光线的第二子目标光线的示意图;
图21是图20所示的光学镜头还包括第二消光件,第二消光件用于阻挡目标光线的第三子目标光线的示意图;
图22是图21所示的光学镜头还包括镜筒和透光盖板的平面示意图;
图23是图4所示的光学镜头还包括主镜遮光筒和次镜遮光筒的平面示意图;
图24是图23所示的光学镜头沿E-E线的剖视图;
图25是图24所示的光学镜头还包括镜筒和透光盖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26是图25所示的光学镜头与图像传感器、电路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27是图25所示的光学镜头与图像传感器、电路板及滤光片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申请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本申请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它的包含。例如:电子设备、摄像头模组及光学镜头没有限定于仅包括列出的部件,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但基于其功能而应该具有的其他部件。
如图1所示,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100的结构示意图。电子设备100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个人计算机、手表、汽车、无人机、机器人等具有拍摄功能的设备。本申请实施例以手机为例。
如图2所示,电子设备100包括显示屏2和摄像头模组1。显示屏2与摄像头模组1电连接。显示屏2用于显示摄像头模组1拍摄的图像。
一实施例中,显示屏2与摄像头模组1通过印刷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柔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等中的一个或多个电连接。摄像头模组1可将拍摄的图像通过PCB、FPC等中的一个或多个传输至显示屏2。
另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还包括主板3和电池4。显示屏2与摄像头模组1皆电连接于主板3上。主板3可将摄像头模组1拍摄的图像传输至显示屏2。当然,主板3上可设置处理器、存储器等对摄像头模组1拍摄的图像进行处理、存储等。电池4用于为主板3、显示屏2及摄像头模组1供电。
其中,电子设备100还包括外壳5。具体的,外壳5包括中框51和背板52。中框51与背板52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连接为一体。显示屏2连接于中框51背离背板52的一侧。显示屏2、中框51及背板52之间形成收容空间。摄像头模组1至少部分收容于收容空间内。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头模组1可以为手机的前置摄像头模组也可以为手机的后置摄像头模组。以下实施例中以手机的后置摄像头模组为例。
摄像头模组1可以部分收容于收容空间内,也可以全部收容于收容空间内。一实施例中,摄像头模组1的一端收容于收容空间内,摄像头模组1的另一端贯穿背板52,并凸出于背板52之外。本实施例中,摄像头模组1可直接从电子设备100的外部获取光线并进行成像。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当摄像头模组1全部收容于收容空间内时,背板52需要透光,摄像头模组1可透过背板52获取光线。其中,当背板52透光时,背板52的材质可以为塑胶、玻璃等透光材质。
如图3所示,摄像头模组1包括图像传感器20和光学镜头10。摄像头模组1可以为伸缩式摄像头模组,也可以是固定式摄像头模组。伸缩式摄像头模组即摄像头模组1的图像传感器20固定,摄像头模组1的光学镜头10可相对于图像传感器20伸出或缩回;或者,摄像头模组1的光学镜头10固定,摄像头模组1的图像传感器20可相对于光学镜头10伸出或缩回;又或者,摄像头模组1的光学镜头10可相对于图像传感器20伸出或缩回,且摄像头模组1的图像传感器20可相对于光学镜头10伸出或缩回。伸缩式摄像头模组1有利于实现变焦。固定式摄像头模组即光学镜头10与图像传感器20保持相对静止。
其中,图像传感器20可以是固态图像传感器20。图像传感器20包括电荷耦合元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元件(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CMOS)等一种光电器件。图像传感器20用于接收光学镜头10射入的光线并进行成像。图像传感器20的光电器件具有光电转换功能,能够将感光面上的光线转换为与光线成相应比例关系的电信号。
请参照图3至图5,光学镜头10包括主镜101、次镜102及第一消光件103。次镜102与主镜101从物侧至像侧依次排列。次镜102与主镜101同轴设置。第一消光件103与次镜102同轴设置。可以理解的,主镜101、次镜102及第一消光件103同轴设置。本申请实施例中,主镜101、次镜102及第一消光件103的共同轴线可参照图中的M线。M线也可以理解为光学镜头10的光轴。换言之,次镜102、主镜101沿光学镜头10的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次排列。其中,物侧即所拍摄的物体的所在侧;像侧即图像传感器20的所在侧。
主镜101可以为金属反射镜、镜面反射镜(例如:玻璃镀银反射镜)等。本申请实施例中主镜101以玻璃镀银反射镜为例。主镜101设有透光部110和主镜反射面112。透光部110可以是主镜101上的透光区域(例如:主镜101中材质为塑胶、玻璃等的透光区域),也可以是透光通孔。本申请实施例中,透光部110以透光通孔为例。一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0的光轴贯穿透光部110的中心。换言之,透光部110位于主镜101的中心区域,透光部110的中轴线可参照图中的M线。透光部110可以呈圆形、方形、矩形等中的一种。本申请实施例中,透光部110呈圆形。主镜反射面112环绕于透光部110周侧。主镜反射面112可以为平面、外凸平面、内凹平面、外凸弧形面、内凹弧形面等中的一种。当主镜反射面112为外凸弧形面或者内凹弧形面时,主镜反射面112可以为球面也可以为非球曲面。一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0的光轴还贯穿主镜反射面112的中心。换言之,透光部110与主镜反射面112同轴设置。主镜反射面112的中轴线即图中的M线。主镜反射面112朝向物侧。
次镜102可以为金属反射镜、镜面反射镜(例如:玻璃镀银反射镜)等。本申请实施例中次镜102以玻璃镀银反射镜为例。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次镜102与主镜101的材质可以不同。次镜102与主镜101间隔设置。次镜102与主镜101之间的距离可基于光学镜头10的焦距进行设定。次镜102具有朝向像侧的次镜反射面120。次镜反射面120可以为平面、外凸平面、内凹平面、外凸弧形面、内凹弧形面等中的一种。当次镜反射面120为外凸弧形面或者内凹弧形面时,次镜反射面120可以为球面也可以为非球曲面。本申请实施例中,次镜反射面120的中轴线即图中的M线。可以理解的,次镜反射面120与主镜反射面112相对,且次镜反射面120与主镜反射面112同轴。
第一消光件103可以是消光漆、消光粉、吸光涂层等,也可以是表面凹凸不平的微结构等,其本质在于第一消光件103能够增大对光线的散射而减少对光线的反射,和/或,能够吸收至少部分光线以转换为其他能量形式散发(例如:热能)。第一消光件103设于次镜反射面120。可以理解的,由于第一消光件103与次镜102同轴设置,因此第一消光件103设于次镜反射面120的中心。其中,第一消光件103设于次镜反射面120可以是第一消光件103直接成型于次镜反射面120,也可以是第一消光件103固定于次镜反射面120。例如:第一消光件103可通过印刷、涂布、喷涂等工艺方法成型于次镜反射面120,也可以通过粘接、卡接等方式固定于次镜反射面120。一实施例中,通过在次镜反射面120的中心成型黑色丝印形成第一消光件103。
其中,次镜反射面120的直径小于主镜反射面112的直径。例如:次镜反射面120的直径为D1,主镜反射面112的直径为D2,D1可以为0.5倍、0.3倍、0.25倍、0.7倍的D2等。第一消光件103的直径小于次镜反射面120的直径。第一消光件103的直径可以理解为第一消光件103的外径。例如:第一消光件103的直径为D3,D3可以为0.1倍、0.2倍、0.25倍、0.3倍、0.6倍的D2等。可以理解的,本申请实施例中,D2﹥D1﹥D2。由此,可使主镜反射面112反射的光线部分射于次镜反射面120,另一部分射于第一消光件103。
如图6所示,主镜反射面112用于反射从物侧射入的第一光线A并形成射向次镜反射面120的第一子光线A1和射向第一消光件103的第二子光线A2。一实施方式中,主镜反射面112的同一区域分别反射入射角度较小的第一光线A形成第一子光线A1,反射入射角度较大的第一光线A形成第二子光线A2,第一子光线A1射向次镜反射面120,第二子光线A2射向第一消光件103。
另一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主镜反射面112远离光轴的区域反射第一光线A形成第一子光线A1,主镜反射面112靠近光轴的区域反射第一光线A形成第二子光线A2,第一子光线A1射向次镜反射面120,第二子光线A2射向第一消光件103。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主镜101与次镜102之间多次反射的光线也可经主镜反射面112的反射形成朝向第一消光件103的第二子光线A2
可以看出,由于第一消光件103设于次镜反射面120的中心,因此主镜反射面112射向第一消光件103的第二子光线A2通常为主镜反射面112反射入射角度较大的第一光线A,或者,主镜反射面112靠近光轴区域反射的第一光线A,以及主镜101与次镜102之间多次反射的光线,其与第一子光线A1的光路不同,若第一子光线A1与第二子光线A2皆经透光部110射向像侧,则由于成像光线杂乱将导致成像质量降低。其中,第二子光线A2可以理解为主镜反射面112反射第一光线A时形成的一种杂散光线。
如图8所示,次镜反射面120用于反射第一子光线A1并形成穿过透光部110的目标光线a1。第一消光件103用于阻挡第二子光线A2射于透光部110。可以理解的,第一消光件103的消光面朝向像侧。其中,第一消光件103阻挡第二子光线A2的原理可以为第一消光件103增大了对第二子光线A2的散射并减少了对第二子光线A2的反射,从而可减少或避免第二子光线A2射于透光部110,和/或,第一消光件103吸收了至少部分第二子光线A2,从而减少或避免第二子光线A2射于透光部110。
请参照图9和图10,图像传感器20设于主镜101背离次镜102的一侧并与透光部110相对设置。可选的,图像传感器20与主镜101同轴设置。换言之,图像传感器20的几何中心与透光部110的几何中心位于同一直线(即光轴)上。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图像传感器20与透光部110也可以倾斜相对设置,即图像传感器20与主镜101未同轴设置。图像传感器20用于接收至少部分目标光线a1并进行成像。可以理解的,第一子光线A1经次镜反射面120的反射形成目标光线a1并穿过透光部110后射向图像传感器20。而第二子光线A2被第一消光件103阻挡,因此无法射于图像传感器20。由于图像传感器20所接收的杂散光线减少,因此可提高成像质量,使得拍摄的图像的清晰度提升。
本申请提供的光学镜头10由于主镜101与次镜102从物侧至像侧依次排列,而主镜反射面112朝向物侧,次镜反射面120朝向像侧,物侧射入的光线需要经主镜101与次镜102的反射后才能射于像侧,形成了折返光路,因此可实现长焦距拍摄同时能够缩短光学镜头10的长度。此外,主镜反射面112反射的光线中第一子光线A1射向次镜102,并经次镜反射面120反射形成目标光线a1以穿过透光部110进行成像,而第二子光线A2则射向第一消光件103被第一消光件103阻挡,由于第一消光件103设于次镜反射面120并与次镜102同轴设置,且第一消光件103的直径小于次镜102的直径,因此射向第一消光件103的第二子光线A2通常是靠近光轴,反射角度较大,多次反射等而形成的杂散光线,通过第一消光件103阻挡杂散光线射入透光部110,有利于提高成像质量,提升所拍摄的图像的清晰度。本申请提供的摄像头模组1与电子设备100包括上述光学镜头10,因此具有较高的成像质量。
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0和图11,主镜反射面112呈内凹圆弧形。次镜反射面120呈外凸圆弧形。第一消光件103呈内凹圆弧形。其中,主镜反射面112呈内凹圆弧形是指主镜反射面112相对于物侧内凹。次镜反射面120呈外凸圆弧形是指次镜反射面120朝向像侧凸出。第一消光件103呈内凹圆弧形是指第一消光件103相对于像侧内凹。本实施例中,通过将主镜反射面112设计为内凹圆弧形,可增加主镜反射面112所接收的第一光线A,有利于提高图像的亮度。次镜反射面120设计为外凸圆弧形,有利于汇聚目标光线a1,使目标光线a1穿过直径较小的透光部110。第一消光件103设计为内凹圆弧形,可增大第一消光件103的消光面的面积以及散射率,使得第一消光件103能够吸收、散射较多的杂散光线,从而提高第一消光件103阻挡第二子光线A2射于透光部110的效率。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12和图13,光学镜头10还包括多个次镜遮光筒104。次镜遮光筒104可以是塑胶筒、金属筒、合金筒等。次镜遮光筒104不透光。当光线射于次镜遮光筒104时,次镜遮光筒104可吸收光线,或者使光线发生散射,或者,使光线发生漫反射等。本申请对于次镜遮光筒104的数量不作具体的限定。例如:次镜遮光筒104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三个、四个、五个、六个等。本申请实施例中以五个次镜遮光筒104为例,五个次镜遮光筒104分别记为第一次镜遮光筒141、第二次镜遮光筒142、第三次镜遮光筒143、第四次镜遮光筒144及第五次镜遮光筒145。多个次镜遮光筒104依次环绕于次镜102的外周侧并与次镜102同轴设置。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次镜遮光筒141、第二次镜遮光筒142、第三次镜遮光筒143、第四次镜遮光筒144及第五次镜遮光筒145依次环绕于次镜102的外周侧。第一次镜遮光筒141为最靠近次镜102的外周侧的遮光筒。第五次镜遮光筒145为最远离次镜102的外周侧的遮光筒。其中,每个次镜遮光筒104可以为方形筒、圆形筒、其他多边形筒等。本申请实施例中以多个次镜遮光筒104皆为圆形筒为例。多个次镜遮光筒104的直径皆小于主镜101的直径。可以理解的,第一次镜遮光筒141的直径﹤第二次镜遮光筒142的直径﹤第三次镜遮光筒143的直径﹤第四次镜遮光筒144的直径﹤第五次镜遮光筒145的直径。相邻的两个次镜遮光筒104之间相间隔。可以理解的,第一次镜遮光筒141与第二次镜102筒之间相间隔,第二次镜遮光筒142与第三次镜遮光筒143相间隔,第三次镜遮光筒143与第四次镜遮光筒144相间隔,第四次镜遮光筒144与第五次镜遮光筒145相间隔。
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2和图13,相邻的两个次镜遮光筒104之间的间距相等,即第一次镜遮光筒141与第二次镜遮光筒142之间的间距、第二次镜遮光筒142与第三次镜遮光筒143之间的间距、第三次镜遮光筒143与第四次镜遮光筒144之间的间距及第四次镜遮光筒144与第五次镜遮光筒145之间的间距皆相同。可选的,第一次镜遮光筒141的长度、第二次镜遮光筒142的长度、第三次镜遮光筒143的长度、第四次镜遮光筒144的长度及第五次镜遮光筒145的长度相同。其中,次镜遮光筒104的长度可参照图中的Y轴方向。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次镜遮光筒141的长度、第二次镜遮光筒142的长度、第三次镜遮光筒143的长度、第四次镜遮光筒144的长度及第五次镜遮光筒145的长度可以不同。本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次镜遮光筒104之间的间距相等有利于多个次镜遮光筒104的组装,便于提高光学镜头10的生产效率。
另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2和图14,相邻的两个次镜遮光筒104之间的间距沿次镜102指向次镜遮光筒104的方向依次递增。其中,次镜102指向次镜遮光筒104的方向可参照图中的X轴方向。可以理解的,本实施例中,第一次镜遮光筒141与第二次镜遮光筒142之间的间距小于第二次镜遮光筒142与第三次镜遮光筒143之间的间距;第二次镜遮光筒142与第三次镜遮光筒143之间的间距小于第三次镜遮光筒143与第四次镜遮光筒144之间的间距;第三次镜遮光筒143与第四次镜遮光筒144之间的间距小于第四次镜遮光筒144与第五次镜遮光筒145之间的间距。可选的,第一次镜遮光筒141的长度、第二次镜遮光筒142的长度、第三次镜遮光筒143的长度及第四次镜遮光筒144的长度依次递增,第五次镜遮光筒145的长度小于第四次镜遮光筒144的长度。其中,次镜遮光筒104的长度可参照图中的Y轴方向。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次镜遮光筒141的长度、第二次镜遮光筒142的长度、第三次镜遮光筒143的长度、第四次镜遮光筒144的长度及第五次镜遮光筒145的长度可以相同,或者依次递增、依次递减等。本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次镜遮光筒104之间的间距依次递增有利于使多个次镜遮光筒104之间的杂散光线汇聚于一点,从而便于设计其他遮光件阻挡物侧经多个次镜遮光筒104之间透过的杂散光线。
可以理解的,每个次镜遮光筒104皆为中空结构。相邻的两个次镜遮光筒104之间形成第一透光区域140。相邻的两个次镜遮光筒104之间的第一透光区域140用于透过第一光线A。次镜遮光筒104用于阻挡从物侧射入的第二光线B,以防止第二光线B射入透光部110。其中,第二光线B的入射角度β大于第一光线A的入射角度α。从物侧射入光学镜头10的光线中入射角度β较小的第一光线A和入射角度较大的第一光线A可以透过多个次镜遮光筒104之间的第一透光区域140,而射于主镜反射面112上;从物侧射入光学镜头10的光线中入射角度更大的第二光线B则射于次镜遮光筒104上,被次镜遮光筒104反射、散射或吸收,而无法射向主镜101。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二光线B的入射角度β较大,若第二光线B射向主镜101,容易在主镜101与次镜102之间发生多次反射形成杂散光线,因此通过次镜遮光筒104阻挡第二光线B,可减少射入主镜101与次镜102之间的杂散光线,从而提高成像质量。其中,第二光线B可以理解从物侧射向光学镜头10的一种杂散光线。
进一步地,如图15所示,光学镜头10还包括镜筒105和透光盖板106。其中,镜筒105可以是塑胶镜筒、金属镜筒、合金镜筒等。镜筒105不能透过光线。透光盖板106可以是塑胶盖板、玻璃盖板等。透光盖板106能够透过光线。透光盖板106密封于镜筒105靠近物侧的一端。主镜101、次镜102、次镜遮光筒104及第一消光件103皆设于镜筒105内。本实施例中,通过将透光盖板106密封于镜筒105靠近物侧的一端,使主镜101、次镜102、次镜遮光筒104及第一消光件103皆设于镜筒105内,可保护主镜101、次镜102、次镜遮光筒104及第一消光件103,减少灰尘、水渍等进入镜筒105内,同时镜筒105还可以进一步地遮光,以减少或避免外部的杂散光线射于镜筒105内部影响成像。主镜101与镜筒105固定连接。可选的,主镜101与镜筒105粘接、卡扣连接于一起。一实施方式中,主镜101通过压圈压紧于镜筒105的内表面,压圈和镜筒105之间通过粘接、卡扣连接、焊接、螺栓连接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方式连接于一起。次镜102、次镜遮光筒104皆固定于透光盖板106上。可选的,次镜102、次镜遮光筒104皆粘接于透光盖板106的内表面。通过粘接于透光盖板106的方式固定次镜102与次镜遮光筒104,操作方便且有利于调整次镜102、次镜遮光筒104相对于主镜101的位置,从而校准光学系统的成像性能。
如图15所示,镜筒105与最外层的次镜遮光筒104之间间隔设置,镜筒105与最外层的次镜遮光筒104之间的第二透光区域150用于透过第一光线A。本实施例中,从物侧射入的一部分第一光线A经多个次镜遮光筒104之间的第一透光区域140射于主镜反射面112,另一部分第一光线A经第五次镜遮光筒145与镜筒105之间的第二透光区域150射入主镜反射面112,从物侧射入的第二光线B射于多个次镜遮光筒104上,如此可最大限度的使第一光线A射入光学镜头10内部,而使第二光线B无法射入光线镜头内部,从而保证光学镜头10的进光量并减少杂散光,能够兼顾所拍摄的图像的清晰度和亮度。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从物侧射入的第一光线A可全部经多个次镜遮光筒104之间的透光区域140射于主镜反射面112,即第五次镜遮光筒145与镜筒105的内表面接触,或者,第五次镜遮光筒145与镜筒105之间的区域所对应的透光盖板106设有遮光层,无法透过光线等。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16和图17,光学镜头10还包括主镜遮光筒108。主镜遮光筒108可以是塑胶筒、金属筒、合金筒等。主镜遮光筒108不透光。当光线射于主镜遮光筒108时,主镜遮光筒108可吸收光线,或者使光线发生散射,或者,使光线发生漫反射等。主镜遮光筒108至少部分位于透光部110与次镜102之间且主镜遮光筒108与主镜101同轴设置。可以理解的,主镜遮光筒108的中轴线与主镜101的中轴线重合。本申请实施例中,主镜遮光筒108的中轴线、主镜101的中轴线可参照图中的M线。主镜遮光筒108的直径小于次镜102的直径且主镜遮光筒108的直径大于第一消光件103的直径。主镜反射面112还用于反射从物侧射出的第一光线A并形成射向主镜遮光筒108的第三子光线A3。主镜遮光筒108用于阻挡第三子光线A3射于次镜反射面120。主镜遮光筒108还用于阻挡从物侧射入的第三光线C,以防止第三光线C射入透光部110,第三光线C的入射角度γ大于第一光线A的入射角度α。可以理解的,主镜遮光筒108阻挡第三子光线A3射于次镜反射面120,即主镜遮光筒108阻挡第三子光线A3经次镜反射面120的反射而射向透光部110。其中,第三子光线A3可以理解为主镜反射面112反射第一光线A时形成的另一种杂散光线。第三光线C可以理解从物侧射向光学镜头10的另一种杂散光线。
本实施例中,主镜遮光筒108与第一消光件103组合可阻挡主镜反射面112所反射的杂散光线(包括第二子光线A2和第三子光线A3),而主镜遮光筒108还可以阻挡物侧射入的杂散光线(第三光线C),可进一步地提高成像质量,提升所拍摄的图像的清晰度。其中,主镜遮光筒108的长度与第一消光件103的直径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需要说明的是,主镜遮光筒108与第一消光件103的组合对于第二子光线A2、第三子光线A3的阻挡效果具有进一步的叠加效果。换言之,主镜遮光筒108也可以阻挡部分第二子光线A2,第一消光件103也可以阻挡部分第三子光线A3。可以理解的,主镜遮光筒108与第一消光件103对于主镜反射面112所反射的杂散光线的遮挡部分重叠。
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7所示,主镜遮光筒108的一端位于主镜101与次镜102之间,主镜遮光筒108的另一端贯穿透光部110并与主镜101固定连接。主镜遮光筒108为中空结构。主镜遮光筒108还用于透过目标光线a1。本实施方式中,主镜遮光筒108可直接固定于主镜101上,无需设置另外的支撑结构支撑主镜遮光筒108,可减少光学镜头10中的零部件。
另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8所示,主镜遮光筒108全部位于透光部110与次镜102之间。可选的,主镜遮光筒108位于透光部110与次镜102之间,并靠近透光部110。主镜遮光筒108为中空结构。主镜遮光筒108还用于透过目标光线a1。其中,主镜遮光筒108可通过支撑结构支撑于透光部110与次镜102之间。本实施方式有利于缩短主镜遮光筒108的长度,从而避免组装时主镜遮光筒108与次镜102、第一消光件103的碰撞。
进一步地,如图19所示,光学镜头10还包括至少一个透镜109。本申请对于透镜109的数量不做具体的限定。透镜109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等。本申请实施例中以两个透镜109为例。透镜109可以为凸透镜、凹透镜等。透镜109的光学表面可以为平面、球面、非球曲面(例如:二次曲面)等中的一种。其中,透镜109的光学表面即透镜109朝向像侧的表面,或者,透镜109朝向物侧的表面。透镜109设于主镜遮光筒108内。通过将透镜109设于遮光筒内可缩短光学镜头10的整体长度。透镜109用于使目标光线a1的第一子目标光线a11折射于像侧。
可选的,如图20所示,光学镜头10还包括至少一个遮光环107。遮光环107设于相邻的两个透镜109的边缘之间,或者,遮光环107设于透镜109的边缘朝向像侧的一侧。遮光环107用于阻挡目标光线a1的第二子目标光线a12,以防止第二子目标光线a12射于像侧。第二子目标光线a12未经过透镜109折射。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相邻的两个透镜109之间设置遮光环107,或者,在透镜109朝向像侧的一侧设置遮光环107,可避免未经过透镜109的光学表面折射的第二子目标光线a12射于像侧,影响成像画面。其中,遮光环107不透光。遮光环107可吸收光线,或者使光线发生散射,或者,使光线发生漫反射等。可以理解的,遮光环107对光线的阻挡原理与上述实施例中第一消光件103、次镜遮光筒104及主镜遮光筒108对光线的阻挡原理相同。
进一步地,如图21所示,主镜遮光筒108的内表面设有第二消光件181。第二消光件181可以是设于主镜遮光筒108的内表面的螺纹、凹凸微结构等。第二消光件181用于阻挡目标光线a1的第三子目标光线a13,以防止第三子目标光线a13透过主镜遮光筒108。其中,第三子目标光线a13经次镜反射面120反射时的角度大于第一子目标光线a1经次镜反射面120反射时的角度。第二消光件181不透光。第二消光件181可吸收光线,或者使光线发生散射,或者,使光线发生漫反射等。可以理解的,第二消光件181对光线的阻挡原理与上述实施例中第一消光件103、次镜遮光筒104及主镜遮光筒108对光线的阻挡原理相同。本实施例中,通过在主镜遮光筒108的内表面设置第二消光件181阻挡第三子目标光线a13,可避免次镜反射面120形成的目标光线a1中的杂散光射于透光部110。第三子目标光线a13可以理解为次镜反射面112反射第一子光线A1时形成的杂散光线。
进一步地,如图22所示,光学镜头10还包括镜筒105和透光盖板106。其中,镜筒105可以是塑胶镜筒、金属镜筒、合金镜筒等。镜筒105不能透过光线。透光盖板106可以是塑胶盖板、玻璃盖板等。透光盖板106可以透过光线。透光盖板106密封于镜筒105靠近物侧的一端。主镜101、次镜102、次镜遮光筒104及第一消光件103皆设于镜筒105内。本实施例中,通过将透光盖板106密封于镜筒105靠近物侧的一端,使主镜101、主镜遮光筒108、次镜102及第一消光件103皆设于镜筒105内,可保护主镜101、主镜遮光筒108、次镜102及第一消光件103,减少灰尘、水渍等进入镜筒105内,同时镜筒105还可以进行遮光,以避免外部的杂散光线射于镜筒105内部,影响成像。主镜101与镜筒105固定连接。可选的,主镜101与镜筒105粘接、卡扣连接于一起。一实施方式中,主镜101通过压圈压紧于镜筒105的内表面,压圈和镜筒105之间通过粘接、卡扣连接、焊接、螺栓连接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方式连接于一起。主镜遮光筒108与所述主镜101固定连接。可选的,主镜遮光筒108与主镜101粘接于一起。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主镜遮光筒108与主镜101,操作方便且有利于调整主镜遮光筒108与主镜101的位置,从而校准光学系统的成像性能。次镜102固定于透光盖板106上。可选的,次镜102粘接于透光盖板106的内表面。通过粘接于透光盖板106的方式固定次镜102,操作方便且有利于调整次镜102相对于主镜101的位置,从而校准光学系统的成像性能。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23和图24,光学镜头10还包括至少一个次镜遮光筒104和主镜遮光筒108。次镜遮光筒104环绕于次镜102的外周侧并与次镜102同轴设置,次镜遮光筒104的直径皆小于主镜101的直径,次镜遮光筒104用于阻挡从物侧射入的第二光线。本实施例中,次镜遮光筒104的数量、结构、位置、其与主镜101、次镜102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对第二光线的阻挡作用可参照上述实施例中的次镜遮光筒104,此处不再赘述。主镜遮光筒108至少部分位于透光部110与次镜102之间且主镜遮光筒108与主镜101同轴设置,主镜遮光筒108的直径小于次镜102的直径且主镜遮光筒108的直径大于第一消光件103的直径。主镜反射面112还用于反射从物侧射出的第一光线并形成射向主镜遮光筒108的第三子光线。主镜遮光筒108用于阻挡第三子光线,以及用于阻挡从物侧射入的第三光线,第三光线的入射角度大于第一光线的入射角度且小于第二光线的入射角。第三光线与第二光线皆为物侧射入的杂散光。其中,主镜遮光筒108的结构、位置、其与主镜101之间的关系、其对第三光线、第三子光线的阻挡作用、其与第一消光件103的组合对第二子光线、第三子光线的阻挡作用可参照上述实施例中的主镜遮光筒108,此处不再赘述。
其中,次镜遮光筒104的长度、数量,主镜遮光筒108的长度,第一消光件103的直径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对于本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次镜遮光筒104、主镜遮光筒108与第一消光件103的组合对于物侧射入的杂散光线(即第二光线、第三光线)以及主镜反射面112反射所形成的杂散光线(第二子光线与第三子光线)的阻挡具有进一步的叠加效果。换言之,主镜遮光筒108也可以阻挡部分第二光线,次镜遮光筒104也可以阻挡部分第三光线,主镜遮光筒108也可以阻挡部分第二子光线,第一消光件103也可以阻挡部分第三子光线。可以理解的,次镜遮光筒104与主镜遮光筒108对于从物侧射入的杂散光线的遮挡部分重叠;主镜遮光筒108与第一消光件103对于主镜反射面112所反射的杂散光线的遮挡部分重叠。
可选的,如图25所示,光学镜头10还包括镜筒105和透光盖板106。透光盖板106密封于镜筒105靠近物侧的一端。主镜101、主镜遮光筒108、次镜102、次镜遮光筒104及第一消光件103皆设于镜筒105内。主镜101与镜筒105固定连接。主镜遮光筒108与主镜101固定连接。次镜102、次镜遮光筒104皆固定于透光盖板106上。次镜遮光筒104的数量为多个。相邻的两个次镜遮光筒104的之间的第一透光区域140用于透过第一光线及第三光线。其中,镜筒105、透光盖板106的结构可参照上述实施例的镜筒105和透光盖板106。主镜101、主镜遮光筒108、次镜102、次镜遮光筒104、第一消光件103、镜筒105和透光盖板106之间的关系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第五次镜遮光筒145与镜筒105之间的第二透光区域140可以透过第一光线和第三光线。
此外,如图26所示,本申请提供的摄像头模组1还包括电路板30。电路板30密封于光学镜头10的镜筒105靠近像侧的一端。图像传感器20承载于电路板30朝向镜筒105的一侧。电路板30电连接图像传感器20,电路板30用于传输图像传感器20所转换的电信号。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电路板30密封于镜筒105靠近像侧的一端,可通过镜筒105、透光盖板106及电路板30实现内部主镜101、主镜遮光筒108、次镜102、次镜遮光筒104及第一消光件103的密封,提高摄像头模组1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如图27所示,摄像头模组1还包括至少一个滤光片40。本申请对于滤光片40的数量不做具体的限定。例如:摄像头模组1可包括一个、两个、三个等数量的滤光片40。滤光片40设于图像传感器20与透光部110之间。滤光片40用于过滤部分透光部110所透过的目标光线a1。本申请实施例中,滤光片40设于图像传感器20与透镜109之间。其中,滤光片40可以包括红外光截止滤光片40、紫外光截止滤光片40、任一单色可见光截止滤光片40等中的一种或多种。通过设置滤光片40可阻挡不可见光或部分单色可见光透过,从而便于提高图像的分辨率以及适用于特殊场景下(例如:某一单色光较强)的拍摄。
以上是本申请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上述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提及的特征,只要在本申请的范围内是有意义的,均可以任意相互组合。针对光学镜头所说明的优点和特征以相应的方式适用于摄像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Claims (18)

1.一种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镜,所述主镜设有透光部及环绕于所述透光部周侧的主镜反射面,所述主镜反射面朝向物侧;
次镜,所述次镜与所述主镜从所述物侧至像侧依次排列,所述次镜与所述主镜同轴并间隔设置,所述次镜具有朝向所述像侧的次镜反射面,所述次镜反射面的直径小于所述主镜反射面的直径;及
第一消光件,所述第一消光件设于所述次镜反射面且与所述次镜同轴设置,所述第一消光件的直径小于所述次镜反射面的直径;
所述主镜反射面用于反射从所述物侧射入的第一光线并形成射向所述次镜反射面的第一子光线和射向所述第一消光件的第二子光线,所述次镜反射面用于反射所述第一子光线并形成射向所述透光部的目标光线,所述第一消光件用于阻挡所述第二子光线射向所述透光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镜反射面呈内凹圆弧形,所述次镜反射面呈外凸圆弧形,所述第一消光件呈内凹圆弧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还包括多个次镜遮光筒,多个所述次镜遮光筒依次环绕于所述次镜的外周侧并与所述次镜同轴设置,多个所述次镜遮光筒的直径皆小于所述主镜反射面的直径,相邻的两个次镜遮光筒之间相间隔,相邻的两个所述次镜遮光筒之间的第一透光区域用于透过所述第一光线,所述次镜遮光筒用于阻挡从所述物侧射入的第二光线,以防止所述第二光线射向所述透光部,所述第二光线的入射角度大于所述第一光线的入射角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还包括镜筒和透光盖板,所述透光盖板密封于所述镜筒靠近所述物侧的一端,所述主镜、所述次镜、所述次镜遮光筒及所述第一消光件皆设于所述镜筒内,所述主镜与所述镜筒固定连接,所述次镜、所述次镜遮光筒皆固定于所述透光盖板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镜筒与最外层的所述次镜遮光筒之间间隔设置,所述镜筒与所述最外层的所述次镜遮光筒之间的第二透光区域用于透过所述第一光线。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次镜遮光筒之间的间距沿所述次镜指向所述次镜遮光筒的方向依次递增。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还包括主镜遮光筒,所述主镜遮光筒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透光部与所述次镜之间且所述主镜遮光筒与所述主镜同轴设置,所述主镜遮光筒的直径小于所述次镜反射面的直径且所述主镜遮光筒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消光件的直径;所述主镜反射面还用于反射从所述物侧射出的第一光线并形成射向所述主镜遮光筒的第三子光线,所述主镜遮光筒用于阻挡所述第三子光线射向所述次镜反射面,以及用于阻挡从所述物侧射入的第三光线,以防止所述第三光线射向所述透光部,所述第三光线的入射角度大于所述第一光线的入射角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镜遮光筒的一端位于所述主镜与所述次镜之间,所述主镜遮光筒的另一端贯穿所述透光部并与所述主镜固定连接,所述主镜遮光筒还用于透过至少部分所述目标光线。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还包括至少一个透镜,所述透镜设于所述主镜遮光筒内,所述透镜用于使所述目标光线的第一子目标光线折射于所述像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还包括至少一个遮光环,所述遮光环设于相邻的两个所述透镜的边缘之间,或者,所述遮光环设于所述透镜的边缘朝向所述像侧的一侧,所述遮光环用于阻挡所述目标光线的第二子目标光线,以防止所述第二子目标光线射向所述像侧,所述第二子目标光线未经过所述透镜折射。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镜遮光筒的内表面设有第二消光件,所述第二消光件用于阻挡所述目标光线的第三子目标光线,以防止所述第三子目标光线射向所述透光部,所述第三子目标光线经所述次镜反射面反射时的角度大于所述第一子目标光线经所述次镜反射面反射时的角度。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还包括镜筒和透光盖板,所述透光盖板密封于所述镜筒靠近所述物侧的一端,所述主镜、所述主镜遮光筒、所述次镜及所述第一消光件皆设于所述镜筒内,所述主镜与所述镜筒固定连接,所述主镜遮光筒与所述主镜固定连接,所述次镜固定于所述透光盖板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还包括至少一个次镜遮光筒和主镜遮光筒,所述次镜遮光筒环绕于所述次镜的外周侧并与所述次镜同轴设置,所述次镜遮光筒的直径小于所述主镜反射面的直径,所述次镜遮光筒用于阻挡从所述物侧射入的第二光线;所述主镜遮光筒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透光部与所述次镜之间且所述主镜遮光筒与所述主镜同轴设置,所述主镜遮光筒的直径小于所述次镜反射面的直径且所述主镜遮光筒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消光件的直径;所述主镜反射面还用于反射从所述物侧射出的第一光线并形成射向所述主镜遮光筒的第三子光线,所述主镜遮光筒用于阻挡所述第三子光线,以及用于阻挡从所述物侧射入的第三光线,所述第三光线的入射角度大于所述第一光线的入射角度且小于所述第二光线的入射角。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还包括镜筒和透光盖板,所述透光盖板密封于所述镜筒靠近所述物侧的一端,所述主镜、所述主镜遮光筒、所述次镜、所述次镜遮光筒及所述第一消光件皆设于所述镜筒内,所述主镜与所述镜筒固定连接,所述主镜遮光筒与所述主镜固定连接,所述次镜、所述次镜遮光筒皆固定于所述透光盖板上,所述次镜遮光筒的数量为多个,相邻的两个次镜遮光筒的之间的第一透光区域用于透过所述第一光线及所述第三光线。
15.一种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图像传感器及如权利要求1至14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学镜头,所述图像传感器设于所述主镜背离所述次镜的一侧并与所述透光部相对设置,所述图像传感器用于接收至少部分所述目标光线并将接收到的所述目标光线转换为电信号。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头模组还包括电路板,所述电路板密封于所述光学镜头的镜筒靠近所述像侧的一端,所述图像传感器承载于所述电路板朝向所述镜筒的一侧,且所述电路板电连接所述图像传感器,所述电路板用于传输所述电信号。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头模组还包括至少一个滤光片,所述滤光片设于所述图像传感器与所述透光部之间,所述滤光片用于过滤部分所述透光部所透过的目标光线。
18.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屏及如权利要求15至17任意一项所述的摄像头模组,所述显示屏与所述摄像头模组电连接,所述显示屏用于显示所述摄像头模组拍摄的图像。
CN202111267201.4A 2021-10-28 2021-10-28 光学镜头、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604771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67201.4A CN116047710A (zh) 2021-10-28 2021-10-28 光学镜头、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PCT/CN2022/120873 WO2023071647A1 (zh) 2021-10-28 2022-09-23 光学镜头、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67201.4A CN116047710A (zh) 2021-10-28 2021-10-28 光学镜头、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47710A true CN116047710A (zh) 2023-05-02

Family

ID=861300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267201.4A Pending CN116047710A (zh) 2021-10-28 2021-10-28 光学镜头、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6047710A (zh)
WO (1) WO2023071647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502675U (zh) * 2013-08-30 2014-03-26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一种全天时小型化恒星跟踪光学系统
CN104280850B (zh) * 2014-09-26 2017-05-03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次镜支撑结构
CN104656251B (zh) * 2015-02-04 2017-04-05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暗弱点状目标探测用亚角秒级大口径紧凑型光学结构
CN206002781U (zh) * 2016-08-22 2017-03-08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一研究所 一种准直光学系统
JP7026933B2 (ja) * 2017-11-14 2022-03-01 株式会社nittoh 撮像光学系および撮像装置
CN109283771A (zh) * 2018-11-01 2019-01-29 北京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 一种全天时星敏感器r-c光学系统消杂光装置
CN114089582A (zh) * 2021-11-16 2022-02-2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遮光组件及其制备方法、光学镜头、摄像头、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71647A1 (zh) 2023-05-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579508B1 (ko) 카메라 조립체 및 전자 장치
US8405636B2 (en) Optical position sensing system and optical position sensor assembly
CN210572980U (zh) 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KR20130025137A (ko) 파노라마 촬상 렌즈 및 이를 이용한 파노라마 촬상 시스템
WO2023087920A1 (zh) 遮光组件及其制备方法、光学镜头、摄像头、电子设备
CN110753144A (zh) 移动终端
CN111447313A (zh) 移动终端
CN110945527B (zh) 指纹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1474665A (zh) 光学镜头、应用该光学镜头的镜头模组及电子装置
CN111510610A (zh) 移动终端
CN112055132A (zh) 具有装饰膜的摄像头模组和终端
JP2024504436A (ja)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電子機器
JP6878817B2 (ja) 撮像モジュール、撮像装置
CN213780493U (zh) 成像镜头、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2689840A (zh) 电子设备
JP2006235509A (ja) 全方位撮像装置
CN209821470U (zh) 前壳装置和移动终端
JP6746941B2 (ja) 撮像モジュール、撮像装置
CN117270292A (zh) 一种光路折叠棱镜、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1756958B (zh) 广角镜头、广角摄像模组及其制造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16047710A (zh) 光学镜头、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KR101051169B1 (ko) 광각 렌즈시스템
JP6696228B2 (ja) 撮像モジュール、撮像装置
CN212343814U (zh) 移动终端
CN212381271U (zh) 移动终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