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33979A - 压制成形品的制造方法及其使用的托盘和热压生产线 - Google Patents

压制成形品的制造方法及其使用的托盘和热压生产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033979A
CN116033979A CN202180053438.4A CN202180053438A CN116033979A CN 116033979 A CN116033979 A CN 116033979A CN 202180053438 A CN202180053438 A CN 202180053438A CN 116033979 A CN116033979 A CN 1160339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orage material
heat storage
workpiece
work
pr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5343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铃木利哉
野村成彦
浜田幸一
巽雄二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ppon Stee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ppon Steel and Sumitomo Meta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ppon Steel and Sumitomo Metal Corp filed Critical Nippon Steel and Sumitomo Metal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0339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3397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22/00Shaping without cutting, by stamping, spinning, or deep-drawing
    • B21D22/02Stamping using rigid devices or too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22/00Shaping without cutting, by stamping, spinning, or deep-drawing
    • B21D22/02Stamping using rigid devices or tools
    • B21D22/022Stamping using rigid devices or tools by heating the blank or stamping associated with heat treat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22/00Shaping without cutting, by stamping, spinning, or deep-drawing
    • B21D22/20Deep-drawing
    • B21D22/208Deep-drawing by heating the blank or deep-drawing associated with heat treat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37/00Tools as parts of machin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B21D37/16Heating or cool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43/00Feeding, positioning or storing devices combined with, or arranged in, or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connection with, apparatus for working or processing sheet metal, metal tubes or metal profiles; Associations therewith of cutting devices
    • B21D43/02Advancing work in relation to the stroke of the die or tool
    • B21D43/04Advancing work in relation to the stroke of the die or tool by means in mechanical engagement with the work
    • B21D43/10Advancing work in relation to the stroke of the die or tool by means in mechanical engagement with the work by grippers
    • B21D43/105Manipulators, i.e. mechanical arms carrying a gripper element having several degrees of freedo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43/00Feeding, positioning or storing devices combined with, or arranged in, or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connection with, apparatus for working or processing sheet metal, metal tubes or metal profiles; Associations therewith of cutting devices
    • B21D43/02Advancing work in relation to the stroke of the die or tool
    • B21D43/04Advancing work in relation to the stroke of the die or tool by means in mechanical engagement with the work
    • B21D43/10Advancing work in relation to the stroke of the die or tool by means in mechanical engagement with the work by grippers
    • B21D43/11Advancing work in relation to the stroke of the die or tool by means in mechanical engagement with the work by grippers for feeding sheet or strip material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1METALLURGY OF IRON
    • C21DMODIFY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FERROUS METALS; GENERAL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OF FERROUS OR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MAKING METAL MALLEABLE, e.g. BY DECARBURISATION OR TEMPERING
    • C21D1/00General methods or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e.g. annealing, hardening, quenching or tempering
    • C21D1/62Quenching devices
    • C21D1/673Quenching devices for die quench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1METALLURGY OF IRON
    • C21DMODIFY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FERROUS METALS; GENERAL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OF FERROUS OR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MAKING METAL MALLEABLE, e.g. BY DECARBURISATION OR TEMPERING
    • C21D11/00Process control or regulation for heat treatm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1METALLURGY OF IRON
    • C21DMODIFY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FERROUS METALS; GENERAL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OF FERROUS OR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MAKING METAL MALLEABLE, e.g. BY DECARBURISATION OR TEMPERING
    • C21D8/00Modifying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by deformation combined with, or followed by, heat treatment
    • C21D8/005Modifying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by deformation combined with, or followed by, heat treatment of ferrous alloy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1METALLURGY OF IRON
    • C21DMODIFY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FERROUS METALS; GENERAL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OF FERROUS OR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MAKING METAL MALLEABLE, e.g. BY DECARBURISATION OR TEMPERING
    • C21D9/00Heat treatment, e.g. annealing, hardening, quenching or tempering,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rticles; Furnaces therefor
    • C21D9/0006Details, accessories not peculiar to any of the following furnaces
    • C21D9/0018Details, accessories not peculiar to any of the following furnaces for charging, discharging or manipulation of charg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1METALLURGY OF IRON
    • C21DMODIFY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FERROUS METALS; GENERAL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OF FERROUS OR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MAKING METAL MALLEABLE, e.g. BY DECARBURISATION OR TEMPERING
    • C21D9/00Heat treatment, e.g. annealing, hardening, quenching or tempering,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rticles; Furnaces therefor
    • C21D9/0006Details, accessories not peculiar to any of the following furnaces
    • C21D9/0025Supports; Baskets; Containers; Cov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1METALLURGY OF IRON
    • C21DMODIFY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FERROUS METALS; GENERAL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OF FERROUS OR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MAKING METAL MALLEABLE, e.g. BY DECARBURISATION OR TEMPERING
    • C21D9/00Heat treatment, e.g. annealing, hardening, quenching or tempering,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rticles; Furnaces therefor
    • C21D9/0056Furnaces through which the charge is moved in a horizontal straight path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1METALLURGY OF IRON
    • C21DMODIFY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FERROUS METALS; GENERAL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OF FERROUS OR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MAKING METAL MALLEABLE, e.g. BY DECARBURISATION OR TEMPERING
    • C21D9/00Heat treatment, e.g. annealing, hardening, quenching or tempering,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rticles; Furnaces therefor
    • C21D9/0062Heat-treating apparatus with a cooling or quenching zon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1METALLURGY OF IRON
    • C21DMODIFY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FERROUS METALS; GENERAL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OF FERROUS OR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MAKING METAL MALLEABLE, e.g. BY DECARBURISATION OR TEMPERING
    • C21D9/00Heat treatment, e.g. annealing, hardening, quenching or tempering,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rticles; Furnaces therefor
    • C21D9/0068Heat treatment, e.g. annealing, hardening, quenching or tempering,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rticles; Furnaces therefor for particular articles not mentioned below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1METALLURGY OF IRON
    • C21DMODIFY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FERROUS METALS; GENERAL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OF FERROUS OR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MAKING METAL MALLEABLE, e.g. BY DECARBURISATION OR TEMPERING
    • C21D9/00Heat treatment, e.g. annealing, hardening, quenching or tempering,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rticles; Furnaces therefor
    • C21D9/46Heat treatment, e.g. annealing, hardening, quenching or tempering,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rticles; Furnaces therefor for sheet meta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7FURNACES; KILNS; OVENS; RETORTS
    • F27D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FURNACES, KILNS, OVENS OR RETORTS, IN SO FAR AS THEY ARE OF KINDS OCCURRING IN MORE THAN ONE KIND OF FURNACE
    • F27D5/00Supports, screens or the like for the charge within the furnace
    • F27D5/0006Composite supporting structu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0PRESSES
    • B30BPRESSES IN GENERAL
    • B30B15/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presses; Auxiliary measures in connection with pressing
    • B30B15/30Feeding material to press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0PRESSES
    • B30BPRESSES IN GENERAL
    • B30B15/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presses; Auxiliary measures in connection with pressing
    • B30B15/34Heating or cooling presses or parts thereo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7FURNACES; KILNS; OVENS; RETORTS
    • F27D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FURNACES, KILNS, OVENS OR RETORTS, IN SO FAR AS THEY ARE OF KINDS OCCURRING IN MORE THAN ONE KIND OF FURNACE
    • F27D3/00Charging; Discharging; Manipulation of charge
    • F27D2003/0034Means for moving, conveying, transporting the charge in the furnace or in the charging facilities
    • F27D2003/0069Means for moving, conveying, transporting the charge in the furnace or in the charging facilities the device being suspended, e.g. from a cra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10/00Technologies related to metal processing
    • Y02P10/25Process efficiency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etallur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haping Metal By Deep-Drawing,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压制成形品的制造方法具有加热工序、输送工序和压制工序。在加热工序中,对板状的蓄热材料(5)和被放置于蓄热材料(5)的上方的板状的工件(W1)以在工件(W1)的板面的法线方向上重叠的状态利用加热装置(14)进行加热。在第1输送工序中,将蓄热材料(5)和被放置于蓄热材料(5)的上方的工件(W1)以在工件(W1)的板面的法线方向上重叠的状态从加热装置(14)输送至抬起位置。在第2输送工序中,在抬起位置,利用输送装置(46)将被放置于蓄热材料(5)的上方的工件(W1)向上方抬起,并向压力机(20)的压制位置输送。在压制工序中,利用压力机(20)对工件(W1)进行加工。

Description

压制成形品的制造方法及其使用的托盘和热压生产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加热、输送、压制的工序的压制成形品的制造方法、以及压制成形品的制造所使用的托盘和热压生产线。
背景技术
以往,使用了利用压力机对加热至预定的温度的原材料进行压制的技术。例如,在热压中,将作为原材料的热压用钢板加热至奥氏体区域(约900℃以上),进行热压成形。由此,进行成形加工并实施淬火处理,能够获得例如具有1500MPa级以上的强度的压制成形品。在通常的热压中,淬火是在压制成形时通过与模具的接触传热而骤冷来实施的。因此,为了获得充分的淬火效果,需要将大致相当于淬火开始温度的压制成形开始时的原材料的温度确保在预定温度以上。在该情况下,压制成形开始时的预定温度根据原材料不同而有所不同,不过例如为700℃以上。
在日本特许第5910305号公报和日本特许第5910306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热压成形方法,该热压成形方法具有如下工序:通过在重叠的导电性的多个板状工件安装电极并进行通电,从而对多个板状工件进行加热。将被加热了的多个板状工件配置于与通电位置不同的预定的压制位置。配置于压制位置的多个板状工件分别被压制成形。通过通电来同时加热多个板状工件,由此,谋求生产率的提高。
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在工件的输送期间发生散热而使工件的温度降低。其结果是,存在这样的担忧:在将工件向压力机的模具搬入时无法维持工件所需的温度,无法充分地进行压制成形品的淬火。
因此,在日本特许第5814669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热压用输送装置,其在进行热压的生产线的各工序之间对加热状态的板状被输送物进行保持并输送。热压用输送装置一边用保温罩覆盖加热状态的被输送物一边进行输送。由此,将输送期间的被输送物维持在淬火所需的温度。
另外,对于日本特许第4673656号公报所公开的热压成形装置,作为被加工件即金属板的加热装置,具有基于感应加热或通电加热的初级加热机构和基于辐射传热的次级加热机构。在从初级加热机构到热压成形模具的输送装置,配置有基于辐射传热的次级加热机构。通过基于辐射传热的次级加热,能够均匀地加热金属板,能够减少金属板的温度偏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591030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591030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许第5814669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许第467365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人注意到:当使热压的原材料变薄时,在对原材料进行了加热之后输送至压力机期间的温度下降会影响压制成形品的质量。因此,对抑制输送期间的原材料的温度下降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在研究中得知存在这样的情况:如上述现有技术那样,仅通过用保温罩覆盖输送期间的原材料,难以充分地抑制温度下降。另外,也考虑设置在输送期间对原材料进行加热的次级加热机构。但是,在该情况下,需要在输送路径上追加包括用于次级加热机构的热源的设备。由此,存在这样的可能性:设备大型化,并且导致设备成本、运转成本的增大。
因此,本申请公开一种压制成形品的制造方法和托盘,其在热压成形中的从原材料加热后到开始压制成形为止的输送时间内,能够简便地缓和原材料的温度下降。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的压制成形品的制造方法具有加热工序、第1输送工序、第2输送工序和压制工序。在所述加热工序中,对板状的蓄热材料和被放置于所述蓄热材料的上方的板状的工件以在所述工件的板面的法线方向上重叠的状态利用加热装置进行加热。在所述第1输送工序中,将所述蓄热材料和被放置于所述蓄热材料的上方的所述工件以在所述工件的板面的法线方向上重叠的状态从所述加热装置输送至抬起位置。在所述第2输送工序中,在所述抬起位置,利用输送装置将被放置于所述蓄热材料的上方的所述工件向上方抬起,并向压力机的压制位置输送。在所述压制工序中,利用所述压力机对所述工件进行加工。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在热压成形中的从原材料加热后到开始压制成形为止的输送时间内,能够简便地缓和原材料的温度下降。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热压生产线的概略的图。
图2是从上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托盘而得到的俯视图。
图3是从箭头F的方向观察图2所示的托盘而得到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工件不是平板的情况下的支柱的例子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支柱的配置的另一例的俯视图。
图6是从箭头F的方向观察图5所示的托盘而得到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支柱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工件为差厚板的情况下的例子的侧视图。
图9是表示工件为差厚板的情况下的另一例的侧视图。
图10是表示具备遮蔽板的托盘的结构例的俯视图。
图11是从箭头F的方向观察图10所示的托盘而得到的侧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托盘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1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托盘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1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托盘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1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蓄热材料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1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蓄热材料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1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热压生产线的变形例的图。
图18A是表示图17所示的输送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18B是表示图18A所示的输送装置的第2臂打开的状态的图。
图19表示实验例中的温度测量位置。
图20是作为测量结果的平均降温速度的图表。
图21是表示作为平均降温速度的导出的对象的范围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热压成形中,压制成形开始时的温度取决于原材料的加热温度、以及在原材料加热后输送至压制成形用的模具为止的时间内温度下降多少。原材料的加热温度取决于冶金的条件。另外,加热后输送到模具为止的输送时间取决于设备结构、规格。该输送期间的温度的下降量依赖于原材料的热容量。例如,在钢板的情况下,主要通过从表面和背面向大气的传热和热辐射(辐射)来散热。发明人注意到:输送期间的温度的下降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原材料的板厚。即,如前述那样,当原材料的板厚变薄时,即使是相同的输送时间,温度的下降量也较大,从而有时难以确保淬火所需的成形开始温度。其结果是,有可能发生无法获得压制成形品所需的部件强度的情况。
发明人对在不追加热源的情况下抑制输送期间的温度下降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在利用加热装置对板状的原材料(工件)进行了加热的情况下,工件通过辊等输送路径从加热装置被输送至由输送装置进行抬起的位置。工件由输送装置抬起并被下降至压力机的压制位置。发明人着眼于从加热装置到由输送装置抬起为止的工件的状态,对在该输送工序中抑制工件的温度下降进行了研究。
深入研究的结果是想到了:将板状的工件和板状的蓄热材料上下重叠地配置,利用加热装置进行加热,加热后,保持上下重叠的状态不变地从加热装置搬出。由此,在加热后的输送期间,工件和蓄热材料受到相互的辐射热,由此,能够互相补偿热量。工件通过来自蓄热材料的辐射热来补偿热量,缓和输送期间的温度下降,除此之外,蓄热材料也通过受到来自工件的辐射热来补偿热量,缓和输送期间的温度下降。因此,能够更高效地进行从蓄热材料向工件的辐射热的补偿所带来的工件的温度下降的缓和。再者,除了辐射热以外,热量还通过传热从工件和蓄热材料向周围的空气移动。例如,在对工件和蓄热材料以相互接触且在与工件的板面垂直的方向上重叠的状态进行了配置的情况下,接触部分不会与空气接触,因此从工件和蓄热材料向空气的传热所引起的热量的移动减少。另外,若对工件和蓄热材料以隔开间隔地在与工件的板面垂直的方向上重叠的状态进行配置,则被来自工件和蓄热材料的传热加热的空气滞留于被加热了的工件和蓄热材料之间的空间。该被加热的滞留空气存在于工件和蓄热材料之间,由此,蓄热材料间的空气与工件的温度差减小,因此从工件向空气的传热所引起的热量的移动减少,能够获得保温效果。因此,能够缓和输送期间的工件的温度下降。下述实施方式基于该见解。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压制成形品的制造方法具有加热工序、第1输送工序、第2输送工序和压制工序。在所述加热工序中,对板状的蓄热材料和被放置于所述蓄热材料的上方的板状的工件以在所述工件的板面的法线方向上重叠的状态利用加热装置进行加热。在所述第1输送工序中,将所述蓄热材料和被放置于所述蓄热材料的上方的所述工件以在所述工件的板面的法线方向上重叠的状态从所述加热装置输送至抬起位置。在所述第2输送工序中,在所述抬起位置,利用输送装置将被放置于所述蓄热材料的上方的所述工件向上方抬起,并向压力机的压制位置输送。在所述压制工序中,利用所述压力机对所述工件进行加工。
在上述的制造方法中,利用加热装置对板状的蓄热材料和板状的工件以上下重叠的状态进行加热。加热后,蓄热材料和工件从加热装置被输送至抬起位置。因此,从加热装置到由输送装置进行抬起的位置为止,蓄热材料和工件成为蓄热材料的上表面和工件的下表面彼此相对并上下重叠的状态。即,蓄热材料和工件成为在工件的板面的法线方向(与板面垂直的方向)上重叠的状态。例如,成为蓄热材料的上表面和工件的下表面彼此相对的状态。由此,在加热结束之后到由输送装置抬起为止,蓄热材料和工件受到相互的辐射热,由此,能够互相补偿热量。另外,例如,在蓄热材料和工件隔开间隔地重叠配置的情况下,能够获得被来自工件和蓄热材料的传热加热的空气滞留于相面对的工件和蓄热材料之间的空间所带来的保温效果。因此,在热压成形中的从工件加热后到开始压制成形为止的输送时间内,能够简便地缓和工件的温度下降。
工件是热压的原材料即压制对象材料,而另一方面,蓄热材料不是热压的原材料。蓄热材料不是像加热器那样自身产生热能的热源。蓄热材料也可以是单纯的板状的刚性体。板状的蓄热材料不限于平板。例如,板状的蓄热材料也可以是具有向板面的法线方向突出的凸部的板、具有贯通板的中空部的板、或弯曲的板等。板状的工件也不限于平板。板状的工件例如也可以是具有向板面的法线方向突出的凸部的板、具有贯通板的中空部的板、或弯曲的板等。工件例如也可以是对平板(坯料)进行成形或加工而成的中间成形品。
优选的是,在所述第1输送工序中,对所述蓄热材料和被放置于所述蓄热材料的上方的所述工件以在所述工件的板面的法线方向上隔开间隔地相互重叠的状态进行输送。由此,在输送期间,工件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与空气接触。因此,与蓄热材料和工件相互接触的情况相比,输送期间的工件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条件的差异变小。作为结果,能够抑制工件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质量之差。
也可以是,在所述加热工序中,在所述蓄热材料被放置于托盘主体上且所述工件被放置于至少3根支柱的第1支柱组上的状态下进行加热,该至少3根支柱的第1支柱组从所述托盘主体或所述蓄热材料向上方延伸至比所述蓄热材料的上表面高的位置。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是,在所述第1输送工序中,将被放置于所述托盘主体的所述蓄热材料以及被放置于所述至少3根支柱的第1支柱组上的所述工件与所述托盘主体一起从所述加热装置向所述抬起位置输送。
在托盘上,对蓄热材料和工件在保持位置关系不变地进行加热和输送。由此,在加热结束之后到由输送装置抬起为止,蓄热材料和工件受到相互的辐射热,由此,能够互相补偿热量。另外,在延伸至比蓄热材料的上表面高的位置的第1支柱组放置工件。第1支柱组从托盘主体或蓄热材料向上方延伸地形成。因此,在输送装置将被放置于第1支柱组上的工件向上方抬起时,支柱组不会成为障碍。能够简单且迅速地进行抬起动作。
也可以是,所述蓄热材料具有向上方突出的凸部。也可以是,在所述加热工序中,对所述工件以被放置于所述蓄热材料的凸部的状态进行加热。也可以是,在所述第1输送工序中,将所述工件以被放置于所述蓄热材料的凸部的状态从所述加热装置输送至所述抬起位置。
由此,在加热结束之后到由输送装置抬起为止,蓄热材料和工件受到相互的辐射热,由此,能够互相补偿热量。另外,工件被放置于向上方突出的凸部。因此,输送装置能够简单且迅速地进行将工件向上方抬起的动作。
也可以是,在所述加热工序和所述第1输送工序中,所述蓄热材料被放置于从所述托盘主体向上方延伸的至少3根支柱的第2支柱组上,且配置于与所述托盘主体之间隔开间隔地上下重叠的位置。由此,能够抑制托盘主体的热所引起的变形。
也可以构成为,所述托盘主体是与上下方向垂直地扩展的形状,包括沿上下贯通的中空部。由此,在加热工序中,来自托盘主体下方的热变得容易向蓄热材料和工件传递。
优选的是,在所述加热工序和所述第1输送工序中,从上方观察时,所述蓄热材料的外缘位于所述工件的外缘的外侧。由此,整个工件自蓄热材料受到辐射热。因此,变得容易均匀地维持工件整体的温度。
也可以是,所述工件是包括厚壁部和薄壁部的差厚板。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是,在所述加热工序和所述第1输送工序中,所述工件的薄壁部的至少局部从上方观察时与所述蓄热材料重叠。由此,能够抑制热容量比较小且温度容易变冷的工件的薄壁部的温度下降。因此,能够高效地抑制工件的薄壁部和厚壁部的温度差。
也可以是,所述工件是包括厚壁部和薄壁部的差厚板,所述蓄热材料是包括厚壁部和薄壁部的差厚板。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是,在所述加热工序和所述第1输送工序中,所述工件的薄壁部的至少局部从上方观察时与所述蓄热材料的厚壁部重叠。由此,在工件中热容量比较小且温度容易变冷的薄壁部受到来自在蓄热材料的热容量比较大且辐射的热量较多的厚壁部的辐射热来补偿热量。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工件的薄壁部的温度下降。进而,能够高效地抑制工件的薄壁部和厚壁部的温度差,并且作为工件整体,能够高效地抑制温度下降。
也可以是,在所述第1输送工序中,对所述蓄热材料和所述工件以输送方向上的前方被遮蔽板覆盖的状态进行输送。能够利用遮蔽板来防止空气碰到工件的输送方向上的前面的情况。由此,能够缓和自工件处于输送方向上的前面的端面的温度下降,并且能够抑制被来自工件和蓄热材料的传热加热的工件和蓄热材料之间的滞留空气向外部移动的情况。因此,能够保持保温效果。即,能进一步抑制输送期间的工件的温度下降。
例如,也可以是,所述蓄热材料的板厚比所述工件的板厚大。在该情况下,板厚较薄的工件的温度下降被来自热容量比较大的蓄热材料的辐射热抑制。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工件的温度下降。
例如,也可以是,所述工件的最薄的部分的最小板厚t1(mm)和所述蓄热材料的最薄的部分的最小板厚t2(mm)设为下述式的关系。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工件的温度下降。
0.8≤t2/t1≤20
也可以是,在所述加热工序和所述第1输送工序中,所述蓄热材料和所述工件之间的上下方向上的最大的间隔D(mm)、以及所述工件的最薄的部分的最小板厚t1(mm)设为下述式的关系。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工件的温度下降。
D≤120t1
优选的是,在所述加热工序和所述第1输送工序中,所述蓄热材料的从上方进行观察时的端部与所述工件的从上方进行观察时的端部的距离ΔW为10mm~200mm。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工件的温度下降。特别是,在从上方观察时所述蓄热材料的外缘位于所述工件的外缘的外侧的情况下,通过将距离ΔW设为10mm~200mm,能够进一步获得该效果。
也可以是,在所述加热工序和所述第1输送工序中,在从上方观察时所述工件的外缘的外侧,所述蓄热材料的局部向上方延伸地形成。由此,能够通过工件的侧方的端部和蓄热材料的向上方延伸的部分之间的辐射热来互相补偿热量。能够有效地抑制工件的温度下降。作为一例,也可以形成为,从上方观察时,在所述工件的外缘的外侧,所述蓄热材料的局部向上方延伸且至少达到与所述工件相同的高度。由此,工件的侧方被蓄热材料覆盖。因此,除了工件的侧方的端部和蓄热材料的向上方延伸的部分的相互的辐射热所带来的热量的补偿以外,还与设有遮蔽板的情况同样地,能够缓和自工件处于输送方向上的前面的端面的温度下降,并且能够抑制被来自工件和蓄热材料的传热加热的在工件和蓄热材料之间的滞留空气向外部移动的情况。因此,能够有效地保持工件的保温效果。
也可以是,在所述加热工序中,被放置于所述蓄热材料的上方并由加热装置加热的所述工件包括第1工件和第2工件。也可以是,在所述第1输送工序中,被放置于所述蓄热材料的上方并被输送的所述工件包括第1工件和第2工件。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是,所述第2输送工序包括如下工序:
对能够旋转地被安装于所述输送装置所具备的基架的一对第1臂进行驱动,利用所述一对第1臂的爪来对所述至少两片工件中的第1工件的两端部的下表面进行支承并抬起;
利用与所述一对第1臂不同的系统来对能够旋转地被安装于所述输送装置所具备的所述基架的一对第2臂进行驱动,利用所述一对第2臂的爪来对所述至少两片工件中的第2工件的两端部的下表面进行支承并抬起;
对两端部的下表面由所述输送装置的所述一对第1臂的爪支承的所述第1工件和两端部的下表面由所述一对第2臂的爪支承的所述第2工件以在所述第1工件的板面的法线方向上相互重叠的状态进行输送;
驱动所述一对第1臂,使所述一对第1臂所支承的所述第1工件下降至所述压力机的压制位置;以及
利用与所述一对第1臂不同的系统来驱动所述一对第2臂,使所述一对第2臂所支承的所述第2工件下降至所述压力机的压制位置。
上述输送装置在由一对第1臂的爪支承第1工件的两端部的下表面且由一对第2臂的爪支承第2工件的两端部的下表面的状态下进行输送。由此,能够稳定地保持输送期间的两个工件的间隔。另外,通过第1臂的旋转和第2臂的旋转,将第1爪和第2爪配置于工件的两端部的下表面,因此能够简单且可靠地进行对工件的抬起和降下的动作。即,能够利用简便的装置结构来对第1工件和第2工件以相互高效地受到热辐射的状态进行输送。另外,第1驱动部驱动第1臂,与之独立地,即利用其他系统来使第2驱动部驱动第2臂。因此,能够依次抬起第1工件和第2工件,也能够依次使第1工件和第2工件下降至不同的压制位置。这样,输送装置能够在抑制第1工件的温度下降和第2工件的温度下降的同时简便且高效地进行输送。因此,在热压成形中的从工件加热后到开始压制成形为止的输送时间内,能够简便地缓和工件的温度下降。
基架的横向是与上下方向垂直的面内的方向。一对第1臂排列的横向和一对第2臂排列的横向既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在与上下方向垂直的面内不同。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托盘具备:托盘主体;板状的蓄热材料,其被放置于所述托盘主体上;以及至少3根支柱的第1支柱组,该至少3根支柱的第1支柱组从所述托盘主体或所述蓄热材料向上方延伸至比所述蓄热材料的上表面高的位置。所述第1支柱组配置为,从上方观察时将支柱彼此连结的虚拟直线形成至少1个三角形。
根据上述结构,将被放置于托盘主体上的蓄热材料和被放置于第1支柱组上的工件以上下即在工件的板面的法线方向上重叠的状态支承于托盘上。因此,能够将蓄热材料和工件以上下重叠的状态利用加热装置加热,然后,从加热装置输送至抬起位置。第1支柱组从托盘主体或蓄热材料向上方延伸地形成。因此,在利用输送装置将被放置于第1支柱组上的工件向上方抬起时,第1支柱组不会成为障碍。能够简单且迅速地进行抬起动作。由此,在加热结束之后到由输送装置抬起为止,蓄热材料和工件受到相互的辐射热,由此,能够互相补偿热量。作为结果,在热压成形中的从工件加热后到开始压制成形为止的输送时间内,能够简便地缓和工件的温度下降。即,能提供一种能够简便地缓和输送时间内的原材料的温度下降的热压成形的原材料的加热输送用托盘。
所述支柱组也可以相对于所述托盘主体或蓄热材料固定。即,也可以是,以相对于所述托盘主体或蓄热材料固定的状态安装所述支柱组。由此,能够简化托盘的构造。与此相对,例如,若使各支柱组的相对于托盘主体的高度可变,则需要具有耐热性的驱动机构。在该情况下,结构复杂化,制造成本增加。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托盘具备:托盘主体;以及板状的蓄热材料,其被放置于所述托盘主体上。也可以是,所述蓄热材料具有向上方突出且能够载置板状的工件的凸部。根据该结构,将被放置于托盘主体上的蓄热材料和被放置于蓄热材料的凸部上的工件以上下即在工件的板面的法线方向上重叠的状态支承于托盘上。由此,在加热结束之后到由输送装置抬起为止,蓄热材料和工件受到相互的辐射热,由此,能够互相补偿热量。作为结果,在热压成形中的从工件加热后到开始压制成形为止的输送时间内,能够简便地缓和工件的温度下降。
也可以是,所述托盘具备至少3根支柱的第2支柱组,该至少3根支柱的第2支柱组从所述托盘主体向上方延伸,且配置于从上方观察时与所述第1支柱组不同的位置。所述蓄热材料被放置于所述第2支柱组上,且配置于与所述托盘主体之间隔开间隔地上下重叠的位置。由此,能够抑制托盘主体的热所引起的变形。
也可以是,所述托盘主体是与上下方向垂直地扩展的形状,包括沿上下贯通的中空部。由此,在加热工序中,来自托盘主体下方的热变得容易向蓄热材料和工件传递。
托盘主体也可以构成为,从上方观察时,中空部的区域比托盘主体的构成构件宽。由此,在加热工序中,来自托盘主体下方的热变得容易向蓄热材料和工件传递。也可以是,从上方观察时,第1支柱组和第2支柱组的至少一支柱组位于托盘主体的中空部之间。由此,来自托盘主体下方的热变得容易穿过第1支柱组和/或第2支柱组的周围的中空部而向被放置于第1支柱组的工件和/或被放置于第2支柱组的蓄热材料传递。
也可以是,所述第1支柱组中的最高的支柱距所述蓄热材料的上表面的高度ΔH(mm)和所述蓄热材料的最薄的部分的最小板厚t2(mm)设为下述式的关系。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工件的温度下降。
ΔH/t2≤30
也可以是,从上方观察时,在被放置于所述托盘主体上的所述蓄热材料的外缘的内侧配置所述第1支柱组。由此,能够以从上方观察时在所述蓄热材料的外缘的内侧与蓄热材料重叠的方式来配置工件。
也可以是,所述托盘还具备遮蔽板,该遮蔽板从与上下方向垂直的方向覆盖自所述蓄热材料的上表面至所述第1支柱组中的最高的支柱的上端的高度区域。能够利用遮蔽板来防止空气碰到工件的输送方向上的前面的情况,因此能够缓和自工件处于输送方向上的前面的端面的温度下降,并且能够抑制被来自工件和蓄热材料的传热加热的工件和蓄热材料之间的滞留空气向外部移动的情况。因此,能够保持保温效果。即,能进一步抑制承载于托盘地输送期间的工件的温度下降。
也可以是,所述遮蔽板具有倾斜面,该倾斜面随着从中央部向端部靠近而向所述第1支柱组靠近的方式倾斜。由此,在将工件承载于托盘而进行输送的输送期间,使碰到遮蔽板的空气沿着倾斜面向远离蓄热材料和工件的方向流动。因此,输送期间的工件的温度下降抑制效果提高。
也可以是,从上方观察时,所述托盘主体具有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所述遮蔽板也可以构成为从上方观察时覆盖所述托盘主体的所述长边方向。通过利用遮蔽板覆盖托盘主体的长边方向,能够进一步提高承载于托盘地被输送的工件的温度下降抑制效果。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热压生产线具备:上述托盘;加热装置,其对承载于所述托盘的工件进行加热;输送路径,其配置于所述加热装置与所述工件的抬起位置之间,将所述托盘从所述加热装置向所述抬起位置输送;输送装置,其在所述抬起位置对承载于所述托盘的所述工件进行支承并向上方抬起;至少1台压力机,该至少1台压力机具有至少一对模具;以及移动装置,其使所述输送装置在所述抬起位置与处于所述至少一对模具间的压制位置之间移动。
也可以是,输送装置具备:基架,其能够沿与上下方向垂直的横向移动;一对第1臂,该一对第1臂能够旋转地被安装于所述基架;一对第2臂,该一对第2臂能够旋转地被安装于所述基架;第1驱动部,其用于驱动所述第1臂;以及第2驱动部,其用于驱动所述第2臂。
所述一对第1臂具有:一对第1基部,该一对第1基部在所述基架的横向上排列,并从所述基架沿上下方向延伸;以及第1爪,其从所述一对第1基部分别沿横向弯曲地延伸。
所述一对第2臂具有:一对第2基部,该一对第2基部在所述基架的横向上排列,并从所述基架沿上下方向延伸;以及第2爪,其从所述一对第2基部分别沿横向弯曲地延伸。
所述第1驱动部通过使所述一对所述第1臂相对于所述基架旋转从而使所述一对第1爪的横向上的距离变化。
所述第2驱动部通过使所述一对所述第2臂相对于所述基架旋转从而使所述一对第2爪的横向上的距离变化。
所述第1驱动部和所述第2驱动部构成为能够相互独立地分别对所述第1臂的旋转和所述第2臂的旋转进行控制。
所述一对第1爪构成为能够以在横向上相互靠近而得到的状态支承第1工件的横向两端部的下表面。
所述一对第2爪构成为能够以在横向上相互靠近而得到的状态支承第2工件的横向两端部的下表面。
所述一对第1爪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和所述一对第2爪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彼此不同。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对图中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不重复其说明。各图所示的构成构件之间的尺寸比未必表示实际的尺寸比。
[装置的结构例]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热压生产线10的概略的图。热压生产线10具备加热装置14、输送台16、操纵器44、输送装置46、压力机20和控制器22。输送台16配置于加热装置14的出口14A的附近。输送台16配置于加热装置14与压力机20之间。
在加热装置14中,蓄热材料5和工件W1以上下重叠的状态承载于1台托盘1。承载于托盘1的蓄热材料5和工件W1在被加热装置14加热之后与托盘1一起从加热装置14出来。承载有蓄热材料5和工件W1的托盘1从加热装置14出来,在输送台16上被输送至由输送装置46进行抬起的位置。
(加热装置)
加热装置14是对加热对象物进行加热的装置。作为加热装置14的例子,能举出电阻加热炉、气体加热炉、远红外线加热炉和近红外线加热炉等。加热装置14不限于加热炉,例如也可以是高频感应加热装置、低频感应加热装置、或对加热对象物直接通电而进行加热的通电加热装置。加热装置14也可以具有加热室。在加热装置14中,也可以在加热室的内部具备由未图示的驱动机构驱动而进行旋转的多个室内辊13。通过使室内辊13旋转,从而输送室内辊13上的加热对象物(即蓄热材料5和工件W1)。在加热室内的加热对象物的输送方向上的前方和后方分别设置加热装置14的出口14A、入口14B。
(输送台)
输送台16具备由未图示的驱动机构驱动而进行旋转的多个输送辊26。各输送辊26与室内辊13同步进行旋转,由此,能够在输送台16与加热装置14的加热室内之间对输送对象物进行输送。多个输送辊26隔开间隔地配置。输送台16是将放置有被加热的工件W1和蓄热材料5的托盘1从加热装置14输送至抬起位置的输送路径的一例。在输送台16上设有由输送装置46抬起工件的抬起位置。此外,输送路径的结构不限于图1所示的输送台16。例如,输送路径也可以是传送带或轨道等。另外,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抬起位置位于输送路径,但抬起位置也可以不位于输送路径上。也可以与输送路径独立地在设于输送目的地的台等具有抬起位置。
(压力机)
压力机20具备对压制对象物进行压制成形的下模具23和上模具21。下模具23作为一例而由凸模(日文:パンチ金型)构成,上模具21作为一例而由凹模(日文:ダイ金型)构成。也可以在上模具21和下模具23设置制冷剂的流路。由此,能够经由制冷剂将在压制成形时从压制对象物夺取的热放出。在压力机20的下模具23和上模具21之间配置工件。在配置有工件的状态下,使下模具23和上模具21相对地靠近并移动至下止点,由此,对工件进行压制成形。下模具23和上模具21的动作例如能够由控制器22控制。此外,压力机20的下模具23和上模具21也可以是能够同时对多个工件进行压制成形而能够同时制造多个压制成形品的形状。或者,也可以设置多台压力机20。例如,也可以设置两台具备1组成对模具的压力机。
(操纵器)
操纵器44使用输送装置46在输送台16与压力机20之间对输送对象物进行输送。操纵器44是移动装置的一例。输送装置46进行抬起、保持以及放置作为输送对象物的工件的动作。操纵器44对输送装置46的位置和姿势进行控制。输送装置46也可以是操纵器44的末端执行器。操纵器44使输送装置46在输送台16的上方的抬起位置与压力机20的一对模具(上模具21和下模具23)间的压制位置之间移动。操纵器44具备:基部,其能够以至少1个轴为中心进行旋转;以及臂,其从基部延伸且具有至少1个关节。在臂的前端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输送装置46。此外,使输送装置46移动的移动装置不限于操纵器。例如,移动装置也可以是包括将输送台16和压力机20之间连结的轨道、以及将输送装置46沿上下可动地悬挂于轨道的悬挂装置的结构。
(控制器)
控制器22对加热装置14、输送台16、压力机20、操纵器44(输送装置46)进行控制。控制器22例如由具备处理器和存储器的1个或多个计算机构成。处理器执行存储器所记录的程序,由此,能够实现对上述加热装置14、输送台16、压力机20、操纵器44(输送装置46)的控制。控制器22向加热装置14、输送台16、压力机20、操纵器44(输送装置46)发送控制信号或控制数据。另外,控制器22也可以接收表示加热装置14、输送台16、压力机20、操纵器44(输送装置46)的状态的信号或数据。作为一例,控制器22也可以包括控制部(例如由电路或处理器构成),该控制部分别设于加热装置14、输送台16、操纵器44和压力机20,对各装置进行控制。在该情况下,控制器22也可以包括整体控制计算机,该整体控制计算机对各装置的控制部供给控制信息,对热压生产线10的整体动作进行控制。后述的输送装置46的臂71的动作也可以由控制器22的一部分例如操纵器44的控制部进行控制。
(输送装置)
输送装置46具备基架48、能够旋转地被安装于基架48的至少一对臂71。在基架48的上表面设有被连接于操纵器44的接头56。接头56连接为使基架48能够相对于操纵器44以上下方向为轴线旋转。
一对臂71在基架48的横向(与上下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分离开地配置。一对臂71分别具有从基架48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基部、以及从基部沿横向弯曲地延伸的爪。通过控制臂71相对于基架48的旋转,能够控制为一对臂71的爪相互靠近而成的闭合状态和一对臂71的爪相互远离而成的打开状态。
(托盘)
图2是从上方观察托盘1而得到的俯视图。图3是从箭头F的方向观察图2所示的托盘1而得到的侧视图。托盘1是热压的原材料(工件)的加热输送用托盘。托盘1构成为能承受工件的加热温度。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托盘主体2具有沿着与上下方向垂直的面扩展的形状,且包括沿上下贯通的中空部2G。从上方观察时,中空部2G的区域比托盘主体2的构成构件的区域宽广。托盘1具有被放置于托盘主体2上的蓄热材料5。托盘1具有向蓄热材料5的上方延伸的多个支柱3。
(托盘主体)
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托盘主体2具有框2c和架设于框2c的内侧的棒构件2f。框2c包括一对纵框2b和一对横框2a。一对纵框2b在横向上分离开并平行地配置。一对横框2a在一对纵框2b之间在纵向上分离开并平行地配置。利用一对纵框2b和一对横框2a形成从上方观察呈长方形的框2c。棒构件2f包括纵棒构件2d和横棒构件2e。纵棒构件2d架设于一对横框2a之间。横棒构件2e架设于一对纵框2b之间。在框2c中,棒构件2f呈格子状地配置。
也可以构成为能够对棒构件2f(纵棒构件2d和横棒构件2e中的至少一者)在框2c中的位置进行调整。例如,也可以在框2c设置多个定位孔或卡定片。在该情况下,根据需要使用紧固件等将棒构件2f固定于框2c的孔或卡定片。通过改变供棒构件2f固定的孔或卡定片的位置,能够调整棒构件2f在框2c中的位置。
此外,托盘主体2的结构不限于图2所示的例子。例如,托盘主体也可以形成为梯子形状,该梯子形状具有:一对纵棒构件,该一对纵棒构件分离开且大致平行地配置;以及多个横棒构件,该多个横棒构件沿与一对纵棒构件交叉的方向架设于一对纵棒构件之间。另外,托盘主体也可以由具有多个沿上下贯通的孔作为中空部的板状构件形成。
托盘主体2的构成构件(在图2的例子中为框2c和棒构件2f)既可以是管材,也可以是实心材。另外,托盘主体2的构成构件既可以是剖面为字母L状的角材,也可以是剖面为日文假名コ状(字母U状)的槽材。托盘主体2的构成构件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由具有耐热性的材料例如耐热钢等或陶瓷等形成。优选的是,构成构件的最高使用温度例如设为加热装置中常用的900℃以上、作为加热装置的上限设定温度的1050℃以下的范围。作为能够用作构成构件的耐热钢(耐热合金钢),例如能举出SCH22(0.4C-25Cr-20Ni)、SCH24(0.4C-25Cr-35Ni-Mo、Si)等。若利用耐热合金钢形成托盘主体2的构成构件,则加工、制作会变得容易。
(蓄热材料)
蓄热材料5承载于托盘主体2上。蓄热材料5为板状的构件。从上方观察时,蓄热材料5具有矩形的形状。蓄热材料5具有用于供支柱3穿过的贯通孔。支柱3穿过被放置于托盘主体2上的蓄热材料5的贯通孔并向上方延伸。支柱3也可以被固定于托盘主体2。例如,也可以将支柱3以被插入至托盘主体2所具有的孔的状态安装于托盘主体2。在该情况下,支柱3通过插入托盘主体2的孔和蓄热材料的贯通孔这两者,从而相对于托盘主体2被固定。作为另一例,例如,也可以通过设于支柱3的端部的外周的外螺纹和托盘主体2的孔的内周的内螺纹啮合,来将支柱3固定于托盘主体2。或者,也可以将支柱3向托盘主体2的孔压入。此外,支柱3的固定机构不限于托盘主体2的孔。也可以通过其他固定机构将支柱3固定于托盘主体2。或者,支柱3也可以通过插入蓄热材料5的孔,从而相对于蓄热材料5被固定。在该情况下,供支柱3插入的蓄热材料5的孔既可以是贯通孔,也可以是不贯通的凹部状的孔。
蓄热材料5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由具有耐热性的材料例如耐热金属等或陶瓷等形成。作为能够用作蓄热材料5的材料的耐热金属,例如能举出耐热钢、不锈钢、碳钢等Fe系的材料、或Al系、Ti系的材料、或者Ni基合金、其他合金。也可以是,蓄热材料的材料与工件的材料相同。另外,优选的是,蓄热材料5的热导率较小。若热导率较小,则温度变得不易下降,能够使基于辐射热的对工件W1的热量补偿的效果持续得更长。例如,蓄热材料5也可以由具有与加热对象的工件的热导率相同程度或其以下的热导率的材料形成。蓄热材料5的热导率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优选为200W/mK以下,更优选为100W/mK以下,进一步优选为70W/mK以下。此外,蓄热材料5和托盘1也可以在工件W1由输送装置46抬起并输送至压制位置之后,用于其他工件的加热工序和输送工序。
(支柱)
支柱3形成为从托盘主体2向上方延伸至比蓄热材料5的上表面高的位置。多个支柱3配置为,从上方观察时将支柱3彼此连结的虚拟直线形成至少1个三角形。多个支柱3构成为能够对工件W1以与蓄热材料5隔开间隔地上下重叠的状态进行载置。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多个支柱3均为从上方观察时位于托盘主体2的中空部2G之间。即,在被中空部2G夹着的托盘主体2的构造构件设置支柱3。
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多个支柱3贯穿蓄热材料5。蓄热材料5具有用于供多个支柱3通过的穿通孔。由此,如图2所示,从上方观察时,能够在蓄热材料5的外缘的内侧配置多个支柱3。在该情况下,能够以在从上方观察时面积比蓄热材料5的面积小的整个工件W1与蓄热材料5重叠的方式将工件W1配置于多个支柱3上。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蓄热材料5为平板,但也可以使蓄热材料5的形状为例如与工件W1对应的形状。在该情况下,能够使工件W1与蓄热材料5之间的距离在整个面上接近均匀。
(高度不同的多个支柱例)
在图2和图3所示的例子中,工件W1是平板。在该情况下,多个支柱3的高度均为相同的。在工件W1不是平板而是弯曲的中间成形品的情况下,多个支柱3包括高度不同的支柱。图4是表示工件W1不是平板的情况下的支柱的例子的侧视图。在该例中,工件W1的剖面形状为帽形状。在该例中,根据工件W1的形状来设置高度不同的多个支柱3。
(用于工件和蓄热材料的支柱例)
用于放置蓄热材料5的支柱也可以设于托盘主体2。图5是表示具有对蓄热材料5进行支承的支柱的托盘1的例子的俯视图。图6是从箭头F的方向观察图5所示的托盘1而得到的侧视图。在图5和图6所示的例子中,多个支柱3包括用于放置工件W1的第1支柱组3a和用于放置蓄热材料5的第2支柱组3b。第2支柱组3b从托盘主体2向上方延伸。蓄热材料5被放置于第2支柱组3b上。由此,第2支柱组3b将蓄热材料5支承为在其与托盘主体2之间隔开间隔的状态。
第1支柱组3a包括从上方观察时将支柱彼此连结的虚拟直线形成三角形的至少3根支柱。第2支柱组3b包括从上方观察时将支柱彼此连结的虚拟直线形成三角形的至少3根支柱。从上方观察时,第2支柱组3b均配置于与第1支柱组3a不同的位置。第1支柱组3a均比第2支柱组3b中的最低的支柱高。由此,第1支柱组3a能够在第2支柱组3b所支承的蓄热材料5的上方隔开间隔地支承工件W1。
第1支柱组3a的根数和第2支柱组3b的根数并没有特别限定。第1支柱组3a的根数和第2支柱组3b的根数既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例如,在考虑到工件W1和蓄热材料5的特性、支承位置等而希望相比于蓄热材料5对工件W1的支承进行强化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第1支柱组3a的根数比第2支柱组3b的根数多。
(从蓄热材料延伸的支柱的例子)
图7是表示从蓄热材料5向上方延伸地形成的支柱的例子的侧视图。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从蓄热材料5的上表面向上方延伸的突起形成支柱3。在该例中,蓄热材料5和支柱3形成为一体。作为在蓄热材料5设置支柱的结构,除了该例以外,例如还能举出向形成于蓄热材料5的上表面的凹部(孔)插入支柱的结构。此外,在图7所示的结构中,也可以省略托盘主体2,而使蓄热材料5兼具托盘主体2的功能。另外,图7所示的支柱3也是向上方突出的蓄热材料的凸部的一例。
支柱3例如形成为圆柱或棱柱等柱状、或者圆锥或棱锥等锥体状。支柱3既可以是实心材,也可以是管材。支柱3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不过,由具有耐热性的材料例如耐热钢等或陶瓷等形成。优选的是,支柱3的最高使用温度例如设为加热装置中常用的900℃以上、且作为加热装置的上限设定温度的1050℃以下的范围。作为能够用作支柱3的构成构件的耐热钢(耐热合金钢),例如能举出SCH22(0.4C-25Cr-20Ni)、SCH24(0.4C-25Cr-35Ni-Mo、Si)等。
支柱3也可以采用能够相对于托盘主体2或蓄热材料5装卸的结构。例如,通过将支柱3插入在托盘主体2的构成构件(在图2的例子中为框2c和棒构件2f)或蓄热材料5形成的孔,能够将支柱3安装于托盘主体2。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在托盘主体2或蓄热材料5的孔的内表面形成有内螺纹,并在支柱3的端部形成有外螺纹。由此,能够通过螺纹将支柱3固定于托盘主体2或蓄热材料5。
(蓄热材料和工件的配置例)
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支柱3的距蓄热材料5的上表面的高度(上下方向上的长度即从蓄热材料5的上表面到支柱3的上端的尺寸)为ΔH。这样,能够设置至少3根比蓄热材料5高出ΔH的支柱。由此,能够对蓄热材料5和工件W1以在上下方向上分离开ΔH地重叠的状态进行配置。例如,如图3、图6和图7的例子那样,在工件W1为平板的情况下,支柱3(第1支柱组3a)的所有的柱的高度是相同的。因此,支柱3(第1支柱组3a)均比蓄热材料5的上表面高出ΔH。
承载于托盘1的蓄热材料5和工件W1的距离取决于从蓄热材料5的上表面到支柱3的上端的高度ΔH。即,由ΔH来决定加热期间和输送期间的托盘1上的蓄热材料5和工件W1在上下方向上的间隔D(距离)。优选的是,加热期间和输送期间的托盘1上的间隔D例如为100mm以下。从承载于托盘1的蓄热材料5和工件W1相互受到辐射热而抑制温度下降的观点出发,优选的是间隔D较小。间隔D的最大值更优选为50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0mm以下,再进一步优选为10mm以下。间隔D的下限没有特别限定,向托盘1进行的对工件W1的载置和抬起的动作所需的距离成为间隔D的下限。ΔH的优选的范围也与间隔D的优选的范围相同。
优选的是,被放置于托盘主体2的蓄热材料5与被放置于支柱3的工件W1之间的上下方向上的最大的间隔D(mm)、以及工件W1的最薄的部分的最小板厚t1(mm)处于下述式的关系。由此,能有效地抑制输送期间的托盘1上的工件W1的温度下降。
D≤120t1
蓄热材料5的板厚t2越大,对输送期间的工件W1的温度下降进行抑制的效果越高。另一方面,蓄热材料5的板厚t2越大,在加热工序中,将工件W1和蓄热材料5加热至预定温度所需的能量越大。另外,输送期间的托盘1上的工件W1的温度下降的程度依赖于工件W1的板厚t1和蓄热材料5的板厚t2这两者。从上述的观点出发,优选的是,t2/t1例如为0.8≤t2/t1≤20。t2/t1的下限更优选为1.0,进一步优选为2.0。t2/t1的上限更优选为15,进一步优选为10。此外,对于在1片工件W1存在多个板厚不同的部分的情况,将在工件W1中最小的板厚设为板厚t1。在蓄热材料5包括多个板厚不同的部分的情况下,将在蓄热材料5中最小的板厚设为板厚t2。
在图2~图7所示的例子中,从上方观察时,蓄热材料5的端(边缘)部位于工件W1的端(边缘)部的外侧。再者,在上述的例子中,蓄热材料5的板面的俯视时的面积比工件W1的板面的俯视时的面积大。由此,能够使工件W1的大致整个下表面自蓄热材料5受到辐射热。也可以是,如上述这样从上方观察时,被放置于托盘1的工件W1和蓄热材料5的尺寸不同。蓄热材料5在上下方向上与大致整个工件W1重叠。
对被放置于托盘主体2的蓄热材料5的从上方进行观察时的端部与被放置于第1支柱组3a的工件W1的从上方进行观察时的端部的距离ΔW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为10mm~200mm。若ΔW过短,则抑制工件W1的端部的温度下降的效果降低。从该观点出发,ΔW的最小值更优选为20m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0mm以上。若ΔW过长,则对工件W1和蓄热材料5进行加热所需的能量变多。从该观点出发,ΔW的最大值更优选为150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0mm以下。
此外,ΔW设为从上方观察时与工件的端部的线垂直的方向(在端部的线为曲线的情况下为法线的方向)上的从工件的端部到蓄热材料的端部的距离。另外,在工件W1不是平板而是弯曲的中间成形品的情况下,也能够以从上方观察时蓄热材料5的端(边缘)部位于工件W1的端(边缘)部的外侧的方式对蓄热材料5和工件W1进行配置。在该情况下,也将从上方观察到的蓄热材料5的端部和工件W1的端部的距离设为ΔW。另外,还可以使被放置于托盘主体2的蓄热材料5的从上方观察到的面积比被放置于支柱3的工件W1的从上方观察到的面积大。
(差厚板的配置例)
工件W1也可以是包括厚壁部和薄壁部的差厚板。图8是表示作为差厚板的工件W1和蓄热材料5的配置例的侧视图。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蓄热材料5被设为与工件W1的局部重叠而非与整个工件W1重叠。在从上方观察时与被放置于支柱3的工件W1的薄壁部重叠的位置配置蓄热材料5。由此,能够对工件W1的薄壁部的温度下降进行抑制。另外,与将蓄热材料5设为遍及整个工件W1地重叠的情况相比,能够使蓄热材料5的面积变小。由此,蓄热材料5的加热所需的能量减少。从抑制薄壁部的温度下降的观点出发,优选的是,蓄热材料5配置为从上方观察时与工件W1的整个薄壁部重叠。此外,即使将蓄热材料5配置为从上方观察时与工件W1的薄壁部的局部重叠,也能获得抑制薄壁部的温度下降的效果。例如,在工件W1的薄壁部包含板端部的情况下,薄壁部的板端部尤其容易出现温度下降,因此若将蓄热材料5配置为从上方观察时与作为工件W1的薄壁部的局部的板端部重叠,则能够高效地抑制薄壁部的温度下降。
图9是表示作为差厚板的工件W1和蓄热材料5的配置的另一例的侧视图。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蓄热材料5也是具有厚壁部和薄壁部的差厚板。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被放置于托盘主体2的蓄热材料5的厚壁部从上方观察时与被放置于支柱3的工件W1的薄壁部重叠。由此,以蓄热材料5的厚壁部与工件W1的薄壁部相对的状态来进行输送。工件W1的薄壁部的板厚较薄且温度容易下降。蓄热材料5的厚壁部在蓄热材料5中热容量比较大且辐射的热量较多。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工件W1的薄壁部的温度下降。因此,能够高效地抑制工件W1整体的温度下降,并且能够高效地抑制工件W1的薄壁部和厚壁部的温度差。
此外,差厚板例如也可以是将板厚不同的钢板的端部对接接合而得到的拼焊板材。或者,差厚板也可以是将尺寸不同的钢板重叠地接合而得到的补丁拼焊板材。或者,差厚板也可以是通过对1片钢板进行轧制等加工而局部地改变板厚而得到的差厚轧制板材。
(遮蔽板)
图10是表示具备遮蔽板4(4A~4D)的托盘1的结构例的俯视图。图11是从箭头F的方向观察图10所示的托盘1而得到的侧视图。图10和图11所示的托盘1是对图2和图3所示的托盘1追加了遮蔽板4(4A~4D)而得到的结构。如图10所示,从上方观察时将托盘主体2的整周包围地设置遮蔽板4A~4D。遮蔽板4包括从上方观察时覆盖托盘主体2的短边方向(短边)的一对遮蔽板4A、4C和覆盖托盘主体2的长边方向(长边)的一对遮蔽板4B、4D。
如图11所示,遮蔽板4A~4D均从侧方(与上下方向垂直的方向)覆盖从蓄热材料5的上表面起到最高的支柱3的上端之间的高度区域。即,遮蔽板4A~4D至少从蓄热材料5延伸至支柱3的最高的位置地形成。由此,能够利用遮蔽板4A~4D来阻挡空气向被放置于托盘主体2的蓄热材料5与承载于支柱3的工件W1之间的空间的流入。
遮蔽板4A~4D被安装于托盘主体2。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遮蔽板4B、4D被连接于托盘主体2的侧表面,且向上方延伸地形成。遮蔽板4例如通过焊接或螺栓等紧固构件而连接于托盘主体2。也可以是,遮蔽板4能够相对于托盘主体2装卸。
在图10和图11所示的例子中,遮蔽板4A~4D分别具有倾斜面,该倾斜面以随着从中央部向端部靠近而向支柱3即工件W1和蓄热材料5靠近的方式倾斜。换言之,遮蔽板4A~4D分别具有中央部向外侧突出且端部位于比中央部靠内侧的位置的、弯曲而成的形状。由此,能够将碰到遮蔽板4的空气向远离承载于托盘1的工件W1的方向引导。如图10和图11所示,对于遮蔽板4B、4D,无论从上方观察还是从侧方观察,均为中央部位于比端部靠外侧的位置的结构。
此外,遮蔽板的形状不限于上述例。例如,遮蔽板4也可以由平板形成。也可以是这样的形状:在侧视图和俯视图中的任一视图中,中央部位于比端部靠外侧的位置。
设置遮蔽板4的位置也不限于图10和图11所示的例子。在图10所示的例子中,设有覆盖长边方向的遮蔽板4B、4D和覆盖短边方向的遮蔽板4A、4C。也可以是利用遮蔽板4覆盖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中的至少一者的结构。通过利用遮蔽板4覆盖长边方向,能够在较大的范围内阻挡空气的流入。另外,也可以是利用遮蔽板4覆盖至少输送方向上的前方的结构。由此,能够更高效地阻挡输送期间的空气的流入。
[压制成形品的制造工序例]
再次参照图1,对使用上述的热压生产线10制造压制成形品的工序的例子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压制成形品的制造工序具有:对工件W1进行加热的加热工序、对工件W1进行输送的输送工序、以及对工件W1进行压制的压制工序。
(加热工序)
在加热工序中,在加热装置14内,对蓄热材料5和工件W1以承载于托盘1的状态进行加热。例如,如图2~图11所示,蓄热材料5承载于托盘主体2,工件W1承载于多个支柱3。承载于托盘1的蓄热材料5和工件W1在上下方向上即在工件W1的板面的法线方向上重叠。
托盘主体2具有沿上下贯通的中空部2G。因此,即使对于在托盘1的下方具有热源的情况,从热源向蓄热材料5和工件W1的传热也不易受托盘主体2妨碍。
承载有蓄热材料5和工件W1的托盘1从入口14B进入加热装置14的加热室。托盘1由室内辊13向出口14A输送。加热装置14一边对蓄热材料5和工件W1进行输送一边将该第1工件W1和第2工件W2加热至预定的加热温度。该加热温度例如设为构成工件W1的钢材的铁素体完成向奥氏体的相变的温度即Ac3相变点以上。
此外,也可以设置向进入加热装置14之前的托盘1放置工件W1的输送装置和操纵器。该输送装置将工件W1放置于托盘1的支柱3上。该输送装置例如能够采用与图1所示的将托盘1的工件W1抬起并向压制位置放置的输送装置46同样的结构。该输送装置配置于加热装置14的上游侧。
(第1输送工序)
在第1输送工序中,蓄热材料5和工件以承载于托盘1的状态从加热装置14出来,且被输送至向输送装置46交接的交接场所即抬起位置。由此,蓄热材料5被放置于托盘主体2上,工件W1被放置于支柱3上且是在蓄热材料5的上方重叠地配置,在上述的状态下,与托盘1一起从加热装置14被输送至抬起位置。在加热装置14的外部,托盘1由输送辊26向压力机20的附近输送。例如,以图2~图11所示的方式将蓄热材料5和工件W1承载于托盘1,且从加热装置14输送至抬起位置。第1输送工序中的工件W1和蓄热材料5的位置关系与加热工序中的该工件W1和蓄热材料5的位置关系相同。即,能够在利用托盘1保持加热时的工件W1和蓄热材料5的位置关系的状态下,在第1输送工序中将工件W1向抬起位置输送。由此,输送期间的工件W1的温度下降得到缓和。另外,在输送路径中,即使不设置产生热能的加热器等热源,也能够缓和输送期间的工件W1的温度下降。因此,能够简便地缓和温度下降。
(第2输送工序)
在第2输送工序中,在压力机20的附近,被放置于支柱3的工件W1由输送装置46抬起。如上述那样,输送装置46在由臂71保持着工件W1的状态下向上方移动。工件W1保持着与被放置于支柱3的状态相同的姿势不变地向上方移动。此时,支柱3向上方延伸地形成,因此不会勾挂于由输送装置46向上方抬起的工件W1。因此,能够简化用于将工件W1抬起的控制或装置结构。
由输送装置46抬起的工件W1被设置于压制位置。压制位置例如为压力机20的上模具21和下模具23之间。
(压制工序)
压力机20利用上模具21和下模具23对工件W1进行压制成形。在此,成为压制的对象的工件W1是在由加热装置14加热至Ac3相变点以上之后通过输送台16和输送装置46而被输送至压制位置的工件W1。压力机20能够针对该工件W1开始压制成形,并且能够与成形加工一起实施淬火处理。具体而言,压力机20在将工件W1配置于上模具21和下模具23之间的状态下使上模具21相对地靠近下模具23并移动至下止点来进行成形。在到达了下止点之后,在合模的状态下,上模具21以及下模具23与工件W1接触而从工件W1迅速地夺取热。由此,使工件W1发生马氏体相变或贝氏体相变。其结果是,能够使工件W1成为与上模具21和下模具23对应的形状且是被淬火而成的成形品。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托盘1将1个工件重叠地承载于蓄热材料5上这样的例子,但也可以将两个以上的工件重叠地承载于蓄热材料5的上方。
[托盘的变形例]
图12~图14是表示托盘1的变形例的侧视图。在图12~图14所示的例子中,托盘1具备托盘主体2和被放置于托盘主体2上的板状的蓄热材料5。在图12~图14中,托盘主体2的结构也可以形成为与图2、图5或图10相同。图12~图14所示的蓄热材料5均为板状的蓄热材料5的变形例。
在图12所示的例子中,蓄热材料5具有向上方突出的凸部5a。凸部5a形成为能够支承工件W1的形状。工件W1以与凸部5a接触的状态被放置于蓄热材料5上。凸部5a具有平坦的顶面。工件W1与顶面接触。即,凸部5a的顶面成为供工件W1接触的载置面。载置面的俯视时的面积比蓄热材料5整体的俯视时的面积小。
从上方观察时,载置面的端(边缘)部5ae的至少局部位于比工件W1的端(边缘)部靠内侧的位置。由此,在工件W1的端部与蓄热材料5之间产生空间。能够向该空间插入输送装置46的臂71,并且能够用臂71支承工件W1的下表面。因此,输送装置46对工件W1进行抬起的抬起动作变得容易。工件W1的端部处的、工件W1与蓄热材料5之间的空间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ΔT1的范围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优选的是,采用与上述ΔH相同的范围。
另外,对被放置于托盘主体2的蓄热材料5的从上方进行观察时的端部与被放置于凸部5a的工件W1的从上方进行观察时的端部的距离ΔW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的是,与上述同样地,为10mm~200mm。对被放置于凸部5a的工件W1的从上方进行观察时的端部与凸部5a的载置面的从上方进行观察时的端部5ae的距离ΔV的最大值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优选为100mm以下,更优选为50mm以下。
在图13所示的例子中,蓄热材料5具有向上方突出的多个凸部5a。多个凸部5a沿1个方向排列地配置。多个凸部5a分别形成沿着与多个凸部5a排列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在图13中为与纸面垂直的方向)延伸的棱。这样,也能够以在由凸部5a形成的棱上放置工件W1的方式来构成蓄热材料5。
在图14所示的例子中,蓄热材料5是向上方突出地弯曲的形状的板。在蓄热材料5中,凸部5a的板厚和凸部5a以外的部分的板厚大致相同。这样,凸部5a能够形成为以使板向上方凸出的方式弯曲而形成的部分。在图14所示的例子中,工件W1是对平板进行成形加工而得到的中间成形品。蓄热材料5形成为与工件W1的形状对应的形状。蓄热材料5例如通过对平板进行成形加工而得到。
在图12~图14所示的结构中,也可以将蓄热材料5配置于从托盘主体2向上方延伸的支柱上。另外,在图12~图14所示的结构中,也可以省略托盘主体2,而使蓄热材料5兼具托盘主体2的功能。
[蓄热材料的变形例]
图15和图16是表示蓄热材料5的变形例的侧视图。在图15和图16所示的例子中,托盘1具备托盘主体2、被放置于托盘主体2上的板状的蓄热材料5、以及用于放置工件W1的支柱3。在图15和图16中,也可以是,托盘主体2的结构和支柱3的结构与图2相同。图15和图16所示的蓄热材料5均为板状的蓄热材料5的变形例。在图15和图16所示的例子中,从上方观察时,在工件W1的端(边缘)部的外侧,形成有使蓄热材料5的局部向上方延伸的纵壁5b。即,蓄热材料5在放置工件W1的区域的外侧具有向上方延伸的纵壁5b。纵壁5b例如设于将配置有支柱3的区域包围的区域的至少局部。图15所示的纵壁5b从蓄热材料5的上表面大致垂直地延伸。图16所示的纵壁5b的内侧的面倾斜。
能够使纵壁5b的上端与支柱3的上端相同或比支柱3的上端高。即,能够使自蓄热材料5的上表面起的高度ΔT2与被放置于支柱3的工件W1的高度相同或比被放置于支柱3的工件W1的高度高。例如,能够利用纵壁5b覆盖工件W1的侧方。由此,能够使工件W1的侧方的端部通过受到来自蓄热材料5的纵壁5b的辐射热来补偿热量,从而更有效地抑制工件W1的端部的温度下降。再者,能够获得例如与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侧方设有遮蔽板4的情况同样的效果。
在纵壁5b与被放置于支柱3的工件W1之间设有空间。能够向该空间插入输送装置46的臂71。由此,输送装置46对工件W1进行抬起的抬起动作变得容易。从工件W1的保温功能的观点出发,优选的是,纵壁5b与被放置于支柱3的工件W1的间隔较小。从上方观察时的纵壁5b与工件W1的端部的距离ΔU的最大值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优选为200mm以下,更优选为100mm以下。
[工件的材料]
工件的材料是能够成形的金属即可。作为工件的材料,不限于此,例如能举出作为Fe系的碳钢、不锈钢等、Al系和Ti系的材料等。另外,工件也可以具有镀层。例如,工件也可以是镀层钢板。作为镀层,能举出铝合金、铝系合金、锌合金、或锌系合金等的镀层。
在工件为镀层钢板的情况下,对于在输送期间不易产生氧化皮这一方面而言是优选的。若在将工件W1重叠于蓄热材料5的上方地输送期间,在工件W1的下表面形成氧化皮,则氧化皮有可能脱落而向蓄热材料5的上表面落下。在该情况下,对于连续地反复使用蓄热材料5和托盘1的情况,氧化皮有可能在蓄热材料5上堆积,从而导致污损。因此,通过将工件设为镀层钢板,能够抑制输送期间的氧化皮的生成,能够抑制蓄热材料5的污染。
[与蓄热材料隔开间隔地输送工件的效果]
在上述的例子中,对蓄热材料5和工件W1以在托盘1上沿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重叠的状态进行输送。由此,能够抑制工件W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特性的偏差。
在对蓄热材料5和工件W1以无间隙的状态重叠地进行输送的情况下,在工件W1的与蓄热材料5重叠的重叠面即下表面和该重叠面的相反面即上表面之间接触空气的时间不同。在该情况下,若工件W1为非镀层钢板,则存在这样的情况:在上表面和下表面,产生氧化皮的量也不同。若在上表面和下表面,氧化皮的量不同,则有可能在上表面和下表面的摩擦特性上产生差异。其结果是,有可能增加压制成形中的模具调整、成形条件设定所需的时间。另外,对于在加热工序中对镀层钢板的工件W1以在工件W1与蓄热材料5之间无间隙的状态重叠地加热的情况,在工件W1的与蓄热材料5重叠的重叠面和相反面,升温速度不同,有可能在温度历程上产生差异。在该情况下,镀层和母材的合金化在工件W1的上下表面产生差异,有时会在镀层的质量上产生差异。因此,通过对工件W1和蓄热材料5隔开间隔地进行加热和输送,能够减少工件W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摩擦特性、镀层质量等特性的偏差。
[热压生产线的变形例]
图17是表示热压生产线10的变形例的图。图17所示的热压生产线10具备加热装置14、输送台16、操纵器44、输送装置46、压力机20和控制器22。在图17的热压生产线10中,除了输送装置46和压力机20以外,能够与图1同样地构成。
在图17所示的例子中,对于压力机20,能够在上模具21和下模具23之间配置两个工件W1、W2。上模具21和下模具23能够相对地移动。压力机20以在上模具21和下模具23之间配置有两个工件W1、W2的状态使上模具21和下模具23相对地靠近,由此,对两个工件W1、W2同时进行压制成形。
(输送装置)
图18A是表示图17的输送装置46的从横向(y方向)观察而得到的结构例的侧视图。图18B是表示图18A的输送装置46的第2臂72向外侧打开的状态的图。
(基架)
在图18A和图18B所示的例子中,输送装置46具备基架48、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安装于基架48的一对第1臂71和一对第2臂72。当从上方观察时,基架48的形状为长方形。在本例中,将上下方向设为z方向。将与上下方向垂直的面内的方向设为横向。在横向中,将基架48的长边方向设为y方向,将基架48的短边方向设为x方向。
在基架48的上表面设有被连接于操纵器44的接头56。接头56连接为使基架48能够相对于操纵器44以上下方向为轴线旋转。
(第1臂和第2臂)
一对第1臂71在横向(x方向)上分离开地配置。一对第1臂71均具有从基架48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1基部71a、以及从第1基部71a沿横向弯曲地延伸的第1爪71b。各第1臂71能够以y方向上的旋转轴60为中心旋转地安装于基架48。第1基部71a的一端部能够相对于基架48旋转地连接于该基架48,第1爪71b从第1基部71a的另一端部起延伸。
一对第2臂72在横向(x方向)上分离开地配置。一对第2臂72均具有从基架48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2基部72a、以及从第2基部72a沿横向弯曲地延伸的第2爪72b。各第2臂72能够以y方向上的旋转轴60为中心旋转地安装于基架48。第2基部72a的一端部能够相对于基架48旋转地连接于该基架48,第2爪72b从第2基部72a的另一端部起延伸。
一对第1爪71b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和一对第2爪72b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彼此不同。在图18A和图18B所示的例子中,在上下方向上,第1基部71a比第2基部72a短。第1爪71b位于比第2爪72b靠近基架48的位置。
在图18A和图18B所示的例子中,第1臂71的旋转轴60和第2臂72的旋转轴60是同轴的。由此,能够将第1臂71和第2臂72高效地配置于基架48。此外,第1臂71的旋转轴60和第2臂72的旋转轴60也可以不同轴。
(驱动部)
一对第2臂72由第2驱动部驱动。第2驱动部通过使一对第2臂72相对于基架48旋转从而使一对第2爪72b的横向(x方向)上的距离变化。在图18A和图18B所示的例子中,第2驱动部由相对于各第2臂72设置的致动器82构成。
致动器82例如为气缸。致动器82对沿轴向移动的工作轴82A的延伸量进行调整。在工作轴82A的端部设有销82B。销82B移动自如并旋转自如地插入于在第2臂72固定的连杆90的长孔。
如图18A所示,在各致动器82使工作轴82A延伸时,对应的第2臂72向下方延伸,一对第2臂72的一对第2爪72b成为相互靠近而成的闭合状态。另外,如图18B所示,在各致动器82使工作轴82A后退时,一对第2臂72的一对第2爪72b相互远离地移动而成为打开状态。
一对第1臂71由第1驱动部(省略图示)驱动。第1驱动部通过使一对第1臂71相对于基架48旋转从而使一对第1爪71b的横向(x方向)上的距离变化。驱动第1臂71的第1驱动部也能够设为例如具备与图18A和图18B所示的致动器82相同的致动器的结构。一对第1臂71也被第1驱动部控制成:一对第1爪71b成为相互靠近而成的闭合状态、或一对第1爪71b成为从闭合状态相互远离而成的打开状态。此外,第1驱动部和第2驱动部的致动器不限于气缸,例如也可以是电动机、或液压缸。
一对第1爪71b能够以在横向上相互靠近而成的状态即闭合状态支承第1工件W1的横向两端部的下表面。一对第2爪72b能够以在横向上相互靠近而成的状态即闭合状态支承第2工件W2的横向两端部的下表面。
[压制成形品的制造工序例]
对使用图17所示的热压生产线10制造压制成形品的工序的例子进行说明。压制成形品的制造工序具有加热工序、第1输送工序、第2输送工序和压制工序。能够使加热工序、第1输送工序与图1所示的热压生产线10的制造工序同样地进行。
(加热工序)
在加热工序中,在加热装置14,对蓄热材料5、第1工件W1和第2工件W2以承载于托盘主体2的状态进行加热。对第1工件W1和第2工件W2分别以在蓄热材料5的上方且在板面的法线方向上与蓄热材料5重叠的状态进行加热。第1工件W1和第2工件W2分别被放置于至少3根支柱3上。支柱3从托盘主体2向上方延伸。
(第1输送工序)
在第1输送工序中,蓄热材料5、第1工件W1和第2工件W2以承载于托盘主体2的状态通过输送台16从加热装置14向输送装置46进行抬起的抬起位置输送。
(第2输送工序)
第2输送工序包括:输送装置46将第1工件W1抬起的工序、输送装置46将第2工件W2抬起的工序、对第1工件W1和第2工件W2进行输送的工序、使第1工件W1向压制位置下降的工序、以及使第2工件W2向压制位置下降的工序。
图17示出了输送装置46将第1工件W1抬起的状态。对能够旋转地被安装于输送装置46的基架48的一对第1臂71进行驱动,利用一对第1臂71的爪来对第1工件W1的两端部的下表面进行支承并抬起。此时,使一对第1臂71和一对第2臂72成为打开状态,使输送装置46下降,靠近输送台16的输送辊26上的第1工件W1。使一对第1臂71旋转而成为闭合状态,由此,使一对第1臂71的爪(第1爪71b)向第1工件W1的两端部的下表面的下方钻入。在该状态下,通过使输送装置46上升,从而由一对第1臂71的第1爪71b对第1工件W1的两端部的下表面进行支承并抬起。
在将第2工件W2抬起时,输送装置46在由一对第1臂71对第1工件W1的下表面进行支承并保持的状态下,驱动一对第2臂72,将第2工件W2抬起。在输送装置46,与第1工件W1的抬起动作同样地,利用一对第2臂72的爪来对第2工件W2的两端部的下表面进行支承并抬起。
输送装置46对下表面由一对第1臂71的爪支承的第1工件W1和下表面由一对第2臂72的爪支承的第2工件W2以在第1工件W1的板面的法线方向上隔开间隔地相互重叠的状态进行输送。
图17示出了输送装置46使第2工件W2向压制位置下降的状态。输送装置46移动至第2工件W2的压制位置。输送装置46在由一对第1臂71对第1工件W1的下表面进行支承并保持的状态下驱动一对第2臂72而成为打开状态,使第2工件W2下降至压力机20的压制位置。然后,输送装置46移动至第1工件W1的压制位置,驱动一对第1臂71而成为打开状态,使第1工件W1下降至压力机20的压制位置。
在图17所示的例子中,是在1个压力机的上模具21和下模具23配置两个工件且对两个工件同时进行压制成形的例子。在该情况下,使第1工件W1和第2工件W2分别向上模具21和下模具23之间的不同的压制位置下降。输送装置46使所保持的两个工件下降至各自的压制位置的方式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这样的方式:使第1工件W1和第2工件W2分别向两个压力机各自的压制位置下降。
(实验例)
对钢板进行了加热,并改变条件对加热结束后的温度变化进行了测量。具体而言,进行了下述的实验。作为供试材料,使用了板厚0.8mm和板厚1.6mm的1.5GPa级热压用钢板,在钢板表面安装热电偶来对温度进行了测量。利用加热炉将钢板加热至950℃,对从加热炉取出后的空冷期间的温度下降进行了计量。以单独对1片板厚1.6mm的钢板进行加热并自然冷却后的条件为比较例1,以单独对1片板厚0.8mm的钢板进行加热并自然冷却后的条件为比较例2,以将两片板厚0.8mm的钢板在板面的法线方向上重叠且分离开预定的间隔D地排列并固定后的条件为实施例,从而实施了测温。在重叠两片钢板的条件下,将间隔D设为10mm、30mm、50mm这3个标准,分别设成了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图19表示温度测量位置。在距钢板的端部5mm、20mm、30mm、50mm以及钢板的中央的位置,对上下的钢板各自的温度进行了测量。
图20是作为测量结果的平均降温速度的图表。对测量出的温度下降曲线中的从800℃到750℃为止的区间内的平均降温速度进行了导出。图21是表示作为平均降温速度的导出的对象的范围的曲线图。从图20所示的结果确认了:在所有的测量位置,相对于单独1片板厚0.8mm的钢板的条件即比较例1,能够降低将两片板厚0.8mm的钢板上下重叠的条件即实施例1~3的平均降温速度。还确认了:在重叠两片钢板的情况下,对于两片钢板之间的间隔D较小的情况,能够使钢板的端部附近的平均降温速度降低,并且在所有的测量位置,平均降温速度的改善效果较大。在将间隔D设定为50mm的实施例3中,降温速度改善到了单独1片板厚0.8mm的钢板的条件即比较例1和单独1片板厚1.6mm的钢板的条件即比较例2的中间程度。在将间隔D设定为10mm的实施例1中,降温速度改善到了与单独1片板厚1.6mm的钢板的比较例2相同的程度。通过适当地设定两片重叠的钢板之间的间隔D,能够获得与板厚为两倍即热容量为两倍的钢板同等的降温特性。
从上述的结果可知,在对工件进行输送时,将与工件同样地进行了加热的板在工件的上下方向上重叠,由此,能够使降温速度降低。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加热工序和其后的输送工序中,能够以简单的结构稳定地保持承载于托盘1的板状的蓄热材料和工件的间隔。因此,能够抑制工件的温度下降,并且能够简便且高效地进行输送。
附图标记说明
1、托盘;2、托盘主体;3、支柱;3a、第1支柱组;3b、第2支柱组;W1、工件;5、蓄热材料。

Claims (20)

1.一种压制成形品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压制成形品的制造方法具有:
加热工序,对板状的蓄热材料和被放置于所述蓄热材料的上方的板状的工件以在所述工件的板面的法线方向上重叠的状态利用加热装置进行加热;
第1输送工序,将所述蓄热材料和被放置于所述蓄热材料的上方的所述工件以在所述工件的板面的法线方向上重叠的状态从所述加热装置输送至抬起位置;
第2输送工序,在所述抬起位置,利用输送装置将被放置于所述蓄热材料的上方的所述工件向上方抬起,并向压力机的压制位置输送;以及
压制工序,利用所述压力机对所述工件进行加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制成形品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加热工序中,在所述蓄热材料被放置于托盘主体上且所述工件被放置于至少3根支柱的第1支柱组上的状态下进行加热,该至少3根支柱的第1支柱组从所述托盘主体或所述蓄热材料向上方延伸至比所述蓄热材料的上表面高的位置,
在所述第1输送工序中,将被放置于所述托盘主体的所述蓄热材料以及被放置于所述至少3根支柱的第1支柱组上的所述工件与所述托盘主体一起从所述加热装置向所述抬起位置输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制成形品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蓄热材料具有向上方突出的凸部,
在所述加热工序中,对所述工件以被放置于所述蓄热材料的凸部的状态进行加热,
在所述第1输送工序中,将所述工件以被放置于所述蓄热材料的凸部的状态从所述加热装置输送至所述抬起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制成形品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加热工序和所述第1输送工序中,
所述蓄热材料被放置于从所述托盘主体向上方延伸的至少3根支柱的第2支柱组上,且配置于与所述托盘主体之间隔开间隔地上下重叠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压制成形品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托盘主体是与上下方向垂直地扩展的形状,包括沿上下贯通的中空部。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压制成形品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加热工序和所述第1输送工序中,
从上方观察时,所述蓄热材料的外缘位于所述工件的外缘的外侧。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压制成形品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工件是包括厚壁部和薄壁部的差厚板,
在所述加热工序和所述第1输送工序中,所述工件的薄壁部的至少局部从上方观察时与所述蓄热材料重叠。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压制成形品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工件是包括厚壁部和薄壁部的差厚板,
所述蓄热材料是包括厚壁部和薄壁部的差厚板,
在所述加热工序和所述第1输送工序中,所述工件的薄壁部的至少局部从上方观察时与所述蓄热材料的厚壁部重叠。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压制成形品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第1输送工序中,对所述蓄热材料和所述工件以输送方向上的前方被遮蔽板覆盖的状态进行输送。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压制成形品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工件的最薄的部分的最小板厚t1和所述蓄热材料的最薄的部分的最小板厚t2处于下述式的关系:
0.8≤t2/t1≤20,
其中,最小板厚t1和最小板厚t2的单位为mm。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压制成形品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加热工序和所述第1输送工序中,所述蓄热材料和所述工件之间的上下方向上的最大的间隔D、以及所述工件的最薄的部分的最小板厚t1处于下述式的关系:
D≤120t1,
其中,间隔D和最小板厚t1的单位为mm。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压制成形品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加热工序和所述第1输送工序中,所述蓄热材料的从上方进行观察时的端部与所述工件的从上方进行观察时的端部的距离ΔW为10mm~200mm。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压制成形品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加热工序和所述第1输送工序中,在从上方观察时所述工件的外缘的外侧,所述蓄热材料的局部向上方延伸地形成。
14.一种托盘,其中,
所述托盘具备:
托盘主体;
板状的蓄热材料,其被放置于所述托盘主体上;以及
至少3根支柱的第1支柱组,该至少3根支柱的第1支柱组从所述托盘主体或所述蓄热材料向上方延伸至比所述蓄热材料的上表面高的位置,
所述第1支柱组配置为,从上方观察时将支柱彼此连结的虚拟直线形成至少1个三角形。
15.一种托盘,其中,
所述托盘具备:
托盘主体;以及
板状的蓄热材料,其被放置于所述托盘主体上,
所述蓄热材料具有向上方突出且能够载置板状的工件的凸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托盘,其中,
所述托盘具备至少3根支柱的第2支柱组,该至少3根支柱的第2支柱组从所述托盘主体向上方延伸,且配置于从上方观察时与所述第1支柱组不同的位置,
所述蓄热材料被放置于所述第2支柱组上,且配置于与所述托盘主体之间隔开间隔地上下重叠的位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4~16中任一项所述的托盘,其中,
所述托盘主体是与上下方向垂直地扩展的形状,包括沿上下贯通的中空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4、16和17中任一项所述的托盘,其中,
从上方观察时,在被放置于所述托盘主体上的所述蓄热材料的外缘的内侧配置所述第1支柱组。
19.根据权利要求14、16~18中任一项所述的托盘,其中,
所述托盘还具备遮蔽板,该遮蔽板从与上下方向垂直的方向覆盖自所述蓄热材料的上表面至所述第1支柱组中的最高的支柱的上端的高度区域。
20.一种热压生产线,其中,
所述热压生产线具备:
权利要求14~19中任一项所述的托盘;
加热装置,其对承载于所述托盘的工件进行加热;
输送路径,其配置于所述加热装置与所述工件的抬起位置之间,将所述托盘从所述加热装置向所述抬起位置输送;
输送装置,其在所述抬起位置对承载于所述托盘的所述工件进行支承并向上方抬起;
至少1台压力机,该至少1台压力机具有至少一对模具;以及
移动装置,其使所述输送装置在所述抬起位置与处于所述至少一对模具间的压制位置之间移动。
CN202180053438.4A 2020-08-28 2021-08-23 压制成形品的制造方法及其使用的托盘和热压生产线 Pending CN11603397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45075 2020-08-28
JP2020145075 2020-08-28
PCT/JP2021/030814 WO2022045069A1 (ja) 2020-08-28 2021-08-23 プレス成形品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プレス成形品の製造に用いられるトレイ及び熱間プレス製造ライ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33979A true CN116033979A (zh) 2023-04-28

Family

ID=803533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53438.4A Pending CN116033979A (zh) 2020-08-28 2021-08-23 压制成形品的制造方法及其使用的托盘和热压生产线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30735A1 (zh)
EP (1) EP4205876A4 (zh)
JP (1) JPWO2022045069A1 (zh)
CN (1) CN116033979A (zh)
WO (1) WO202204506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37975A1 (ja) * 2021-09-07 2023-03-16 株式会社ジーテクト 生産方法
CN114871761B (zh) * 2022-07-12 2022-11-04 盛瑞传动股份有限公司 中间隔板与支撑轴组件的装配方法及装配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6297A (ja) * 1983-07-06 1985-01-28 大同特殊鋼株式会社 炉内搬送用トレイ
JP4673656B2 (ja) 2005-04-11 2011-04-20 新日本製鐵株式会社 熱間プレス成形装置
JP4795899B2 (ja) * 2006-08-31 2011-10-19 東京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基板載置機構および基板受け渡し方法
JP5814669B2 (ja) 2011-07-15 2015-11-17 株式会社キーレックス ホットプレス用搬送装置
DE102011080497A1 (de) * 2011-08-05 2013-02-07 Wobben Properties Gmbh Umformverfahren zum Warmumformen eines Stahlblechs eines herzustellenden Rotorblattes einer Windenergieanlage
DE102012003216B4 (de) * 2012-02-17 2015-10-29 Audi Ag Wärmebehandlungsofen zum Erwärmen von härtbaren Blechplatinen
JP5910305B2 (ja) 2012-05-22 2016-04-27 マツダ株式会社 熱間プレス成形方法及び熱間プレス成形装置
JP5910306B2 (ja) 2012-05-22 2016-04-27 マツダ株式会社 熱間プレス成形方法及び熱間プレス成形装置
DE102013105488A1 (de) * 2013-05-28 2014-12-04 Thyssenkrupp Steel Europe Ag Transportvorrichtung für heiße, dünnwandige Stahlteile
US9789528B2 (en) * 2015-08-11 2017-10-17 Po Ming Huang Automated forming machine
JP2017166024A (ja) * 2016-03-16 2017-09-21 株式会社三井ハイテック 熱処理方法及びプレート
CA3024539C (en) * 2016-05-18 2019-03-26 Nippon Steel & Sumitomo Metal Corporation Method of producing press-formed product, and press-formed product production line
JP6573092B2 (ja) * 2016-12-02 2019-09-11 ウシオ電機株式会社 熱処理された金属板の製造方法、及び、熱処理装置
FR3099561B1 (fr) * 2019-07-30 2021-07-30 Bodycote Dispositif modulaire pour positionner des pièces métalliques lors d’opérations de traitement thermiqu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205876A1 (en) 2023-07-05
EP4205876A4 (en) 2024-05-29
US20230330735A1 (en) 2023-10-19
WO2022045069A1 (ja) 2022-03-03
JPWO2022045069A1 (zh) 2022-03-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673656B2 (ja) 熱間プレス成形装置
JP5934801B2 (ja) 成形装置
WO2017167147A1 (zh) 热冲压成形加热装置及热冲压生产线
CN116033979A (zh) 压制成形品的制造方法及其使用的托盘和热压生产线
WO2012011224A1 (ja) ホットプレスによる鋼板の成形方法
US20210237138A1 (en) Conduction pre-heating of sheet for hot forming
CN106929659A (zh) 热处理炉以及用于对预涂层的钢板坯进行热处理的方法和用于制造机动车构件的方法
JP6116366B2 (ja) 金型組
JP6548620B2 (ja) 熱間プレス装置
JP7332969B2 (ja) プレス成形品の製造方法、加熱ワークの搬送装置、及び熱間プレス製造ライン
US10683227B2 (en) Glass sheet mold apparatus and method
US9840748B2 (en) Process and furnace for treating workpieces
JP7332968B2 (ja) プレス成形品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プレス成形品の製造に用いられるトレイ及び熱間プレス製造ライン
JP5814669B2 (ja) ホットプレス用搬送装置
KR20200136105A (ko) 금속판 전단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과 금속판 전단방법
JP2023123186A (ja) プレス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US10882093B2 (en) Hot stamp cell
CN207227473U (zh) 用于输送至少一个被加热的组件的设备
CN110088018A (zh) 用于传送至少一个加热部件的装置
KR101858611B1 (ko) 자동차용 도어 임팩트 빔 제조장치
JP3231239B2 (ja) 鋼管の製造方法
WO2019239700A1 (ja) ワーク搬送部材、ワーク搬送装置、および、熱処理装置
TW202010584A (zh) 熱成形之前置處理系統及方法
JP2003062606A (ja) 圧延材搬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