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07959A - 汽车试验车道及试验方法 - Google Patents

汽车试验车道及试验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007959A
CN116007959A CN202211740402.6A CN202211740402A CN116007959A CN 116007959 A CN116007959 A CN 116007959A CN 202211740402 A CN202211740402 A CN 202211740402A CN 116007959 A CN116007959 A CN 1160079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ad surface
lane
test
section
smoo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74040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程建超
余修江
卢生林
廖昌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ry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r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ry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r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740402.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007959A/zh
Publication of CN1160079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0795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60Planning or developing 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

Landscapes

  • Road Paving Structur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车辆性能测试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试验车道及试验方法,试验车道中部段高、两端段低,高低路段之间的坡道段有特征路面,特征路面包括光滑路面单元、粗糙路面单元,在车道延伸方向上光滑路面单元、粗糙路面单元交替铺设,试验车辆在试验车道上行驶一次,便能采集车辆在上坡、下坡路段上恶劣路面条件下的行驶数据,高效率地为汽车动力系统及主动安全技术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Description

汽车试验车道及试验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车辆性能测试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试验车道及试验方法。
背景技术
汽车主动安全技术如牵引力控制系统(Traction-Control-System)、车身电子稳定系统(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ram),车辆稳定性控制系统(Vehicle StabilityAssist)等,这些系统的侧视、改进需要在试验路面进行测试。
中国专利CN211312035U公开了一种试车场可变附着系数路面结构,包括模拟正常环境下的常规沥青混凝土路面道路的干沥青路面;模拟降雨环境下的常规沥青混凝土路面道路的湿沥青路面,即沥青路面表面附着水膜;模拟降雨环境下的光滑水泥混凝土路面和地下停车库环氧地坪路面的砖面抛光的溶质玄武岩砖路面,溶质玄武岩砖路面表面附着水膜;模拟冰雪路面的釉面瓷砖路面,釉面瓷砖路面表面附着水膜;如附图1所示,该可变附着系数路面是由高附着系数路面、中附着系数路面、中低附着系数路面、低附着系数路面和超低附着系数路面中的至少两个拼接而成,其中,测试区路面宽度较大,试车场可变附着系数路面结构一般并列布置在测试区中央,测试区外围可设防撞护栏和轮胎墙等安全设施,可单独设置回车道,各附着系数路面末端设置减速区,根据测试速度确定减速区的长度,测试区的路面横坡一般为0.3-1%,一般取0.5%。
该方案公开了可以采用不同附着系数路面的不同组合方式来模拟不同的路况,然而多种路面并列布置所需的场地大,场地区域面积受限时难以实现。另外,在进行汽车驱动和传动系统的强度验证时,需要在高强度的急加速和爬坡场景下进行。新能源汽车所应用的电驱系统具有扭矩-转速曲线斜率大、峰值扭矩建立时间短等特点,相对于传统车电驱与传动系统的扭矩峰值工况更易发生在轮胎打滑后再次获得附着力的工况,为覆盖用户用车场景,高轮端扭矩的纯电动汽车电驱和传动系统强度试验验证场景需要重新设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满足电驱系统的驱动和传动系统强度验证的汽车试验车道。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汽车试验车道,试验车道中部段高、两端段低,高低路段之间的坡道段有特征路面,特征路面包括光滑路面单元、粗糙路面单元,在车道延伸方向上光滑路面单元、粗糙路面单元交替铺设。
应用前述汽车试验车道的试验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试验车辆满载配载,向光滑路面单元喷水或洒水,使光滑路面单元被水覆盖;
步骤2、试验车辆自长坡道段底部以50%踏板行程加速起步并行驶通过长坡道段,试验车辆驶过坡顶后,在短坡道段保持安全行驶保持车速稳定、保持油门踏板位置不变或松开踏板,不作特殊驾驶操作;
步骤3、试验车辆自短坡道段底部以50%踏板行程加速起步并行驶通过短坡道段,试验车辆驶过坡顶后,在长坡道段保持安全行驶;
步骤4、重复步骤2及步骤3,记录电驱与传动系统的试验数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存在以下技术效果:试验车辆在试验车道上行驶一次,便能采集车辆在上坡、下坡路段上恶劣路面条件下的行驶数据,高效率地为汽车动力系统及主动安全技术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附图说明
下面对本说明书各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侧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俯视图;
图4是特征路面俯视示意图;
图5是特征路面的放大示意图。
图中:10.试验车道,11.长坡道段,12.短坡道段,13.过渡道段,20.特征路面,20a.交替段,20b.交错段,21.光滑路面单元,22.粗糙路面单元,30.常规路面,41.给水主管,42.给水支管,421.溢水口,43.排水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汽车试验车道,试验车道10中部段高、两端段低,高低路段之间的坡道段有特征路面20,特征路面20包括光滑路面单元21、粗糙路面单元22,在车道延伸方向上光滑路面单元21、粗糙路面单元22交替铺设。试验车辆在光滑路面单元21容易发生轮胎打滑,特征路面20上光滑路面单元21交替铺设,试验车辆在特征路面20上行驶时,易于反复发生多次轮胎打滑的情况,以此测试试验车辆在该极端恶劣路面条件下的数据,获取试验车辆行驶的工况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光滑路面单元21与粗糙路面单元22的主要区别在于附着系数存在差异,光滑路面单元21的附着系数应当小于粗糙路面单元22。试验车道10还包括常规路面30,常规路面30的附着系数应当大于光滑路面单元21的附着系数,以便试验车辆进行常规的起步、加速、减速行驶等。常规路面30与粗糙路面单元22可以采用同种材质铺设,特征路面20的起始路面为光滑路面单元21。本实施例中,光滑路面单元21表面为光滑瓷砖,常规路面30、粗糙路面单元22表面为粗糙沥青。在其他实施例中,光滑路面单元21的表面也可以是铸石、玻璃等较光滑的材质,常规路面30与粗糙路面单元22的表面也可以为水泥、砂石等较粗糙的材质。
为验证电驱和传动系统强度,获得试验车辆在易于反复发生多次轮胎打滑工况下的数据参数,单个光滑路面单元21或粗糙路面单元22在车道长度方向上的铺设尺寸大于等于0.1m、小于等于1m。单个光滑路面单元21在车道长度方向上的尺寸过小,则轮胎不易发生打滑,过大则使=特殊路面20接近光滑路面工况。单个粗糙路面单元22在车道长度方向上的尺寸即为相邻两光滑路面单元21之间的间隔,该间隔过小则轮胎无法获得附着力,使特殊路面20接近光滑路面工况,间隔过大则轮胎两次打滑的间隔较大,无法获得有效的车辆行驶数据,且试验道路所需占用的场地大。
本实施例的特征路面20如附图4所示,包括交替段20a和交错段20b。交替段20a由在车道宽度方向上通长布置的光滑路面单元21与粗糙路面单元22在车道长度方向上交替铺设形成;交错段20b在车道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分别采用光滑路面单元21与粗糙路面单元22铺设,并且,在车道长度方向上也由光滑路面单元21与粗糙路面单元22交替铺设。试验车辆在交替段20a行驶时,左侧轮胎与右侧轮胎的工况相近,在交错段20b行驶时,两侧轮胎的工况差异较大,这样能充分验证试验车辆的性能。
附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灰色区域为光滑路面单元21、白色区域为粗糙路面单元22。各灰色区域在车道长度方向上的铺设尺寸相同,各白色区域在车道长度方向上的铺设尺寸也相同,图示的实施例中,灰色区域、白色区域在车道长度方向上的铺设尺寸一致,在其他实施例中,灰色区域、白色区域在车道长度方向上的铺设尺寸可以相异,但应当在限定的尺寸范围内。
附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交替段20a中,每个路面单元在车道宽度方向上通长布置,交错段20b中,每个光滑路面单元21、粗糙路面单元22在车道宽度方向上的铺设尺寸相等,即交错段20b中每个路面单元在车道宽度方向的尺寸为车道宽度尺寸的1/2,车道两侧交错路面的交界线与车道中线相符。
附图4所示左侧为交替段20a,右侧为交错段20b,在具体实施时,特征路面20由交替段20a与交错段20b循环铺设形成。如图3所示的试验车道10中,灰色路段采用特征路面20,白色路段采用常规路面30,结合附图2可以获知,特征路面20位于坡道路段的中段,为保证试验效果,交替段20a与交错段20b每段铺设长度相等,每个特征路面20的铺设长度大于等于60m。其中,可以采用交错段20a、交错段20b每段铺设10m,二者循环铺设三组,便能得到符合要求的特征路面20。具体以交错段20a路面为例,每个路面单元在车道长度方向上的铺设尺寸为0.5m,光滑路面单元21、粗糙路面单元22交替铺设10组,便能得到符合要求的交错段20a路面。在其他实施例中,各路面单元的铺设尺寸可以根据需求作适应性调整。
试验车道10如附图2所示,包括长坡道段11和短坡道段12,长坡道段11的坡度小于短坡道段12的坡度,长坡道段11、短坡道段12上分别设有特征路面20,长坡道段11上特征路面20的布设长度大于短于短坡道段12上特征路面20的布设长度。本实施例中,短坡道段12上特征路面20的布设长度为80m,长坡道段11上特征路面20的布设长度为100m。长坡道段11与短坡道段12之间由过渡道段13衔接,过渡道段13为路面水平布置的车道,过渡道段13的长度小于短坡道段12。
为满足雨雪天气下的试验需求,如附图5所示,试验车道10的中央沿车道长度方向布设有给水主管41,给水主管41连通沿车道宽度方向布设的给水支管42,给水支管42布设于光滑路面单元21的高位侧,光滑路面单元21的低位侧设有排水槽43,给水支管42上沿车道宽度方向上均匀布设有溢水口421。水流自溢水口421溢出流经光滑路面单元21表面后沿排水槽43排出。
应用前述汽车试验车道的试验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试验车辆满载配载。若需验证雨天车辆行驶数据,需使光滑路面单元21被水覆盖,可以向光滑路面单元21喷水、洒水,或应用给水管道在光滑路面单元21上形成稳定水流。
步骤2、试验车辆自长坡道段11底部以50%踏板行程加速起步并行驶通过长坡道段11,试验车辆驶过坡顶后,在短坡道段12保持安全行驶。这里所述的安全行驶,指的是保持车速稳定、保持油门踏板位置不变或松开踏板,不作特殊驾驶操作。
步骤3、试验车辆自短坡道段12底部以50%踏板行程加速起步并行驶通过短坡道段12,试验车辆驶过坡顶后,在长坡道段11保持安全行驶。
步骤4、重复步骤2及步骤3,记录电驱与传动系统的试验数据。其中,重复试验时试验车辆可以以50%、80%或100%踏板行程加速起步。
为获得有效的工况试验数据,保证试验行车安全,所述的步骤2、步骤3中,试验车辆的车速设有最高限值vmax,当试验车辆的车速到vmax后,若处于特征路面20,保持匀速行驶通过剩余特征路面20,若处于常规路面30,保持安全行驶。

Claims (10)

1.一种汽车试验车道,其特征在于:试验车道(10)中部段高、两端段低,高低路段之间的坡道段有特征路面(20),特征路面(20)包括光滑路面单元(21)、粗糙路面单元(22),在车道延伸方向上光滑路面单元(21)、粗糙路面单元(22)交替铺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试验车道,其特征在于:试验车道(10)还包括常规路面(30),常规路面(30)的附着系数大于光滑路面单元(21)的附着系数,特征路面(20)的起始路面为光滑路面单元(2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试验车道,其特征在于:单个光滑路面单元(21)或粗糙路面单元(22)在车道长度方向上的铺设尺寸大于等于0.1m、小于等于1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试验车道,其特征在于:特征路面(20)包括交替段(20a)和交错段(20b),
交替段(20a)由在车道宽度方向上通长布置的光滑路面单元(21)与粗糙路面单元(22)在车道长度方向上交替铺设形成,
交错段(20b)在车道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分别采用光滑路面单元(21)与粗糙路面单元(22)铺设,并且,在车道长度方向上也由光滑路面单元(21)与粗糙路面单元(22)交替铺设。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试验车道,其特征在于:特征路面(20)由交替段(20a)与交错段(20b)循环铺设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试验车道,其特征在于:特征路面(20)中,交替段(20a)与交错段(20b)每段铺设长度相等;
特征路面(20)中,每个光滑路面单元(21)、粗糙路面单元(22)在车道长度方向上的铺设尺寸相等;
交错段(20b)中,每个光滑路面单元(21)、粗糙路面单元(22)在车道宽度方向上的铺设尺寸相等。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试验车道,其特征在于:给水主管(41)沿车道的长度方向布设于试验车道(10)的中央,给水支管(42)沿车道的宽度方向布设于光滑路面单元(21)的高位侧,光滑路面单元(21)的低位侧设有排水槽(43),给水支管(42)上沿车道宽度方向上均匀布设有溢水口(421)。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汽车试验车道,其特征在于:试验车道(10)包括长坡道段(11)和短坡道段(12),长坡道段(11)的坡度小于短坡道段(12)的坡度,长坡道段(11)、短坡道段(12)上分别设有特征路面(20);
特征路面(20)设于坡道的中段,短坡道段(12)上特征路面(20)的布设长度大于等于60m,长坡道段(11)上特征路面(20)的布设长度不小于短坡道段(12)上特征路面(20)的布设长度;
长坡道段(11)与短坡道段(12)之间由过渡道段(13)衔接,过渡道段(13)为路面水平布置的车道,过渡道段(13)的长度小于短坡道段(12)。
9.应用如权利要求8所述汽车试验车道的试验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试验车辆满载配载;
步骤2、试验车辆自长坡道段(11)底部以50%踏板行程加速起步并行驶通过长坡道段(11),试验车辆驶过坡顶后,在短坡道段(12)保持安全行驶(保持车速稳定、保持油门踏板位置不变或松开踏板,不作特殊驾驶操作);
步骤3、试验车辆自短坡道段(12)底部以50%踏板行程加速起步并行驶通过短坡道段(12),试验车辆驶过坡顶后,在长坡道段(11)保持安全行驶;
步骤4、重复步骤2及步骤3,记录电驱与传动系统的试验数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步骤1中,使光滑路面单元(21)被水覆盖;
所述的步骤2、步骤3中,试验车辆的车速设有最高限值vmax,当试验车辆的车速到vmax后,若处于特征路面(20),保持匀速行驶通过剩余特征路面(20),若处于常规路面(30),保持安全行驶;
所述的步骤4中,重复试验时试验车辆以50%、80%或100%踏板行程加速起步。
CN202211740402.6A 2022-12-30 2022-12-30 汽车试验车道及试验方法 Pending CN11600795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740402.6A CN116007959A (zh) 2022-12-30 2022-12-30 汽车试验车道及试验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740402.6A CN116007959A (zh) 2022-12-30 2022-12-30 汽车试验车道及试验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07959A true CN116007959A (zh) 2023-04-25

Family

ID=860369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740402.6A Pending CN116007959A (zh) 2022-12-30 2022-12-30 汽车试验车道及试验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007959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735236A (zh) * 2023-07-31 2023-09-12 襄阳达安汽车检测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车辆通过性试验的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735236A (zh) * 2023-07-31 2023-09-12 襄阳达安汽车检测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车辆通过性试验的装置
CN116735236B (zh) * 2023-07-31 2024-04-16 襄阳达安汽车检测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车辆通过性试验的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6007959A (zh) 汽车试验车道及试验方法
CN203741665U (zh) 一种组合港湾式避险车道
KR101078600B1 (ko) 미끄럼 방지홈의 시공방법
KR101079727B1 (ko) 아스팔트 포장도로의 그루빙 구조체 및 그 시공방법
CN204780496U (zh) 一种交叉路口彩色防滑路面结构
CN211815305U (zh) 一种市政铺装路面结构
KR200313924Y1 (ko) 미끄럼방지제와 히팅코일을 이용한 도로의 결빙방지 시설
CN211312035U (zh) 一种试车场可变附着系数路面结构
CN207846175U (zh) 一种铣刨机械行走防打滑液压控制系统
KR100939026B1 (ko) 상황별 조면 시공모드를 통한 멀티 조면 시공장치 및 방법
CN210288071U (zh) 可控制车速的车道及含有该车道的人行天桥
US5419652A (en) Snow plow compatible speed bumps
KR20040108406A (ko) 탄소섬유와 유리섬유를 이용한 포장면의 보강, 방수 및융설을 위한 내장재 및 이를 이용한 포장면의 보강, 방수및 융설방법
CN207846255U (zh) 一种用于高寒地区的橡胶融雪道钉
CN2633939Y (zh) 无障碍防滑路缘砌块
CN115559170B (zh) 一种友好型智慧人行横道路面处置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JPH0144561Y2 (zh)
CN218233013U (zh) 适用于软土地质的混凝土预制石板
KR101079724B1 (ko) 포장 노면의 미끄럼 방지를 위한 그루브 시공방법
CN108252190A (zh) 一种铣刨机械行走防打滑液压控制系统
CN213625050U (zh) 一种路面排水装置
CN115354552A (zh) 一种防滑人行横道路面处置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RU2745460C1 (ru) Транспортная система железнодорожно-автомобильная
KR20050049756A (ko) 미끄럼 방지용 도로포장 구조체 및 그 시공방법
CN214613399U (zh) 一种适用于试车场超低附着系数路面的玻璃砖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