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90860A - 冲击工具 - Google Patents

冲击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90860A
CN115990860A CN202211206325.6A CN202211206325A CN115990860A CN 115990860 A CN115990860 A CN 115990860A CN 202211206325 A CN202211206325 A CN 202211206325A CN 115990860 A CN115990860 A CN 11599086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pact tool
housing
disposed
vibration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20632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嶋辰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ki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ki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kita Corp filed Critical Maki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9908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9086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BTOOLS OR BENCH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DISENGAGING OR HOLDING
    • B25B21/00Portable power-driven screw or nut setting or loosening tools; Attachments for drilling apparatus serving the same purpose
    • B25B21/02Portable power-driven screw or nut setting or loosening tools; Attachments for drilling apparatus serving the same purpose with means for imparting impact to screwdriver blade or nut sock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FCOMBINATION OR MULTI-PURPOSE TOO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0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06Vibration damp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FCOMBINATION OR MULTI-PURPOSE TOO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0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08Cool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FCOMBINATION OR MULTI-PURPOSE TOO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0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2Construction of casings, bodies or hand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ercussive Tools And Related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被传递于把持外壳的振动的冲击工具。冲击工具具备:马达;打击机构,其能够以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输出旋转轴为中心而旋转,并通过马达而被驱动;砧座,其具有配置于比打击机构更靠前方位置的砧座轴部、以及从砧座轴部的后端部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出来并通过打击机构而在以输出旋转轴为中心的旋转方向上被打击的砧座突起部;锤子壳体,其对打击机构进行收容;主体外壳,其配置于比锤子壳体更靠后方的位置,并且被固定于锤子壳体;把持外壳,该把持外壳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比主体外壳更靠后方的位置,并且该把持外壳以能够相对于主体外壳进行相对移动的方式连结于主体外壳;以及防振部件,其配置于主体外壳与把持外壳之间的位置。

Description

冲击工具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涉及一种冲击工具。
背景技术
电动工具具备:由作业者握持的把持外壳(手柄外壳)。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作为电动工具的盘式研磨机。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盘式研磨机具备:被夹设于马达外壳与手柄外壳之间的防振部件。在专利文献1中,防振部件用于抑制:被传递于手柄外壳的振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6696572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作为电动工具而已知有冲击工具。冲击工具具备:砧座、在旋转方向上对砧座进行打击的打击机构。在打击机构对砧座进行打击的情况下,会产生较大的振动。在冲击工具中,期待着:能够对被传递于把持外壳的振动进行抑制的技术。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对被传递于把持外壳的振动进行抑制的冲击工具。
本说明书公开一种冲击工具。冲击工具可以具备:马达、通过马达而被驱动的打击机构、通过打击机构而在旋转方向上被打击的砧座、对打击机构进行收容的锤子壳体、主体外壳、以及把持外壳。打击机构可以以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输出旋转轴为中心而进行旋转。砧座可以具有:配置于比打击机构更靠前方位置的砧座轴部、以及从砧座轴部的后端部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出来的砧座突起部。砧座突起部可以通过打击机构而在以输出旋转轴为中心的旋转方向上被打击。主体外壳可以配置于:比锤子壳体更靠后方的位置。主体外壳可以被固定于锤子壳体。把持外壳的至少一部分可以配置于:比主体外壳更靠后方的位置。把持外壳可以以能够相对于主体外壳进行相对移动的方式连结于主体外壳。冲击工具可以具备:配置于主体外壳与把持外壳之间的防振部件。
根据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提供一种能够对被传递于把持外壳的振动进行抑制的冲击工具。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从左前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工具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从右后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工具的立体图。
图3是从右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工具的图。
图4是从左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工具的图。
图5是从后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工具的图。
图6是从前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工具的图。
图7是从上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工具的图。
图8是从下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工具的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工具的截面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工具的截面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工具的一部分的截面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工具的一部分的截面图。
图13是表示将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砧座轴部的一部分剖切后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工具的一部分的截面图。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工具的一部分的截面图。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工具的一部分的截面图。
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工具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工具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冲击工具;2…主体外壳;2L…左主体外壳;2R…右主体外壳;3…把持外壳;3L…左把持外壳;3R…右把持外壳;4…马达外壳;5…齿轮箱;6…锤子壳体;7…侧手柄;8…防撞件(bumper);9…蓄电池装配部;10…马达;11…控制器;12…风扇;13…减速机构;14…主轴;15…打击机构;16…砧座;17…触发器开关;18…灯组件;19…螺丝;20…主体部;21…突出部;22…齿轮箱收容部;23…马达外壳连接部;24…筒部;25…后壁部;26…螺丝;27…把持部;28…控制器收容部;29…蓄电池连接器部;30…连结部;31…后把持部;32…上把持部;33…前把持部;34…筒部;35…下壁部;36…开口;37…开口;38…开口;39…开口;40A…开口;40B…开口;41…开口;42…开口;43…开口;44…轴承盖;45…螺丝;46…第1筒部;47…第2筒部;48…开口;49…开口;50…螺丝;51…螺纹凸台;52…螺纹凸台;53…螺丝;54…螺纹凸台;55…手柄部;56…基座部;57…第1基座部;58…第2基座部;59…铰链;60…紧固机构;61…螺丝;62…拨盘部;63…蓄电池组;64…接线端;65…接线端支架;66…弹簧;67…缓冲部件;68…定子;69…转子;70…转子轴;71…定子铁心;72…绝缘子;73…线圈;74…母线单元;75…转子铁心;76…转子磁铁;77…传感器基板;78…转子轴承;79…转子轴承;80…第1锥齿轮;81…控制器壳体;82…进气口;83…排气口;84…进气口;85…挡板;86…第2锥齿轮;87…行星齿轮机构;88…太阳齿轮;89…行星齿轮;90…内齿轮;91…齿轮轴承;92…齿轮轴承;93…销;94…凸缘部;95…主轴轴部;96…突出部;97…主轴轴承;98…锤子;99…滚珠;100…第1螺旋弹簧;101…第2螺旋弹簧;102…第3螺旋弹簧;103…第1垫圈;104…第2垫圈;105…锤子主体;106…锤子突起部;107…凹部;108…孔;109…滚珠;110…主轴沟;111…锤子沟;112…砧座凹部;113…砧座轴部;114…砧座突起部;115…砧座轴承;116…触发器杆;117…开关主体;118…电路基板;119…发光元件;120…灯罩;121…第1沟部;122…第2沟部;123…抑制部件;124…第1部分;125…第2部分;126…第1前侧面;127…第1后侧面;128…第1周面;129…第2前侧面;130…第2后侧面;131…第2周面;132…轴承支承面;133…密封部件;134…折损起点部;135…第3沟部;136…大径部;137…防振机构;138…防振部件(第1防振部件);138A…防振部件;138B…防振部件;138C…防振部件;138D…防振部件;139…防振部件(第2防振部件);139A…防振部件;139B…防振部件;140…外周面;141…沟部;141A…沟部;141B…沟部;141C…沟部;141D…沟部;142…凹部;142A…凹部;142B…凹部;143…凸部;143A…凸部;143B…凸部;143C…凸部;143D…凸部;144…第1支承面;145…第2支承面;146…周面;147…第1防振部;148…第2防振部;149…第3防振部;151…划分壁;152…划分壁;153…划分壁;154…划分壁;155…划分壁;156…划分壁;163…欠缺部;164…欠缺部;165…欠缺部;166…欠缺部;181…环形弹簧;190…螺丝;460…罩;BX…输出旋转轴;CX…假想轴;MX…马达旋转轴;Da…直径;Db…直径。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的概要]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冲击工具可以具备:马达、通过马达而被驱动的打击机构、通过打击机构而在旋转方向上被打击的砧座、对打击机构进行收容的锤子壳体、主体外壳、以及把持外壳。打击机构可以以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输出旋转轴为中心而进行旋转。砧座可以具有:配置于比打击机构更靠前方位置的砧座轴部、以及从砧座轴部的后端部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出来的砧座突起部。砧座突起部可以通过打击机构而在以输出旋转轴为中心的旋转方向上被打击。主体外壳可以配置于:比锤子壳体更靠后方的位置。主体外壳可以被固定于锤子壳体。把持外壳的至少一部分可以配置于:比主体外壳更靠后方的位置。把持外壳可以以能够相对于主体外壳进行相对移动的方式连结于主体外壳。冲击工具可以具备:配置于主体外壳与把持外壳之间的防振部件。
在上述构成中,把持外壳以能够相对于主体外壳进行相对移动的方式连结于主体外壳。在主体外壳与把持外壳之间的位置配置有防振部件。当打击机构在旋转方向上对砧座进行打击的情况下,锤子壳体会产生较大的振动。在锤子壳体产生振动的情况下,通过防振部件而能够抑制:从锤子壳体经由主体外壳而被传递于把持外壳的振动。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主体外壳可以具有:主体部、以及从主体部朝向后方突出出来的突出部。把持外壳可以具有:连结于突出部的连结部。防振部件可以配置于:突出部与连结部之间的位置。
在上述构成中,通过在主体外壳的突出部与把持外壳的连结部之间的位置配置有防振部件,能够抑制:防振部件的大型化、或者冲击工具的大型化。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防振部件可以包括第1防振部件,该第1防振部件用于抑制:锤子壳体在与输出旋转轴平行的轴向上的振动传递于把持外壳的情形。
在上述构成中,当例如在紧固作业中轴向的负载作用于砧座,而使得锤子壳体产生轴向的振动的情况下,通过第1防振部件而能够抑制:从锤子壳体经由主体外壳而被传递于把持外壳的振动。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第1防振部件可以包括橡胶。
在上述构成中,通过橡胶的弹性变形而能够抑制:锤子壳体的轴向上的振动传递于把持外壳的情形。另外,突出部与连结部之间的晃动得以减少。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突出部可以具有:以包围与输出旋转轴平行的假想轴的方式配置的外周面、以及形成于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且供设置于把持外壳的凸部配置的沟部。沟部的内表面可以包括:朝向后方的第1支承面、以及配置于比第1支承面更靠后方的位置且朝向前方的第2支承面。第1防振部件可以包括:被支承于第1支承面的第1防振部、以及被支承于第2支承面的第2防振部。凸部可以配置于:第1防振部与第2防振部之间的位置。
在上述构成中,把持外壳的凸部在轴向上被第1防振部与第2防振部所夹持,所以,通过第1防振部的轴向上的弹性变形以及第2防振部的轴向上的弹性变形,而能够抑制:锤子壳体的轴向上的振动传递于把持外壳的情形。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第1防振部件可以包括:分别与第1防振部以及第2防振部相连接的第3防振部。
在上述构成中,第1防振部与第2防振部借助第3防振部而被一体化,所以,能够抑制:将第1防振部件配置于沟部时的作业性的降低。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防振部件可以包括第2防振部件,该第2防振部件用于抑制:锤子壳体在以输出旋转轴为中心的旋转方向上的振动传递于把持外壳的情形。
在上述构成中,当例如在紧固作业中打击机构在旋转方向上对砧座进行打击,而使得锤子壳体产生旋转方向的振动的情况下,通过第2防振部件而能够抑制:从锤子壳体经由主体外壳而被传递于把持外壳的振动。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突出部可以具有:以包围与输出旋转轴平行的假想轴的方式配置的外周面、形成于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且供设置于把持外壳的凸部配置的沟部、以及在外周面而形成于沟部的旁边的凹部。第2防振部件可以配置于凹部。凸部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与第2防振部件的端部相接触。
在上述构成中,把持外壳的凸部的旋转方向的端部、与第2防振部件的旋转方向的端部相接触,所以,能够抑制:锤子壳体的旋转方向上的振动传递于把持外壳的情形。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在外周面设置有多个沟部。凸部可以以分别配置于多个沟部的方式设置有多个。凹部可以形成于:第1沟部与第2沟部之间的位置。配置于第1沟部的第1凸部可以与第2防振部件的一方的端部相接触。配置于第2沟部的第2凸部可以与第2防振部件的另一方的端部相接触。
在上述构成中,第2防振部件配置为:在旋转方向上被第1凸部与第2凸部所夹持。据此,能够利用1个第2防振部件而抑制第1凸部与第2凸部的振动。因而,在第2防振部件的数量增加受到抑制的状态下,能够抑制:锤子壳体的旋转方向上的振动传递于把持外壳的情形。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第2防振部件可以包括弹簧。
在上述构成中,通过弹簧的弹性变形而能够抑制:锤子壳体的旋转方向上的振动传递于把持外壳的情形。另外,突出部与连结部之间的晃动得以减少。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冲击工具可以具备:用于将马达的旋转力传递于打击机构的减速机构、以及对减速机构的至少一部分进行收容且被固定于锤子壳体的齿轮箱。主体外壳可以对齿轮箱进行收容。
在上述构成中,主体外壳被固定于锤子壳体,并且能够对被固定于锤子壳体的齿轮箱进行收容。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冲击工具可以具备:配置于比齿轮箱更靠下方的位置、且对马达进行收容的马达外壳。马达外壳可以连接于主体外壳。
在上述构成中,主体外壳被固定于锤子壳体,并且能够连接于对马达进行收容的马达外壳。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马达外壳被固定于齿轮箱。
在上述构成中,锤子壳体、齿轮箱、以及马达外壳被一体化。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马达可以具有:定子、能够以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马达旋转轴为中心而相对于定子进行旋转的转子、以及被固定于转子的转子轴。
在上述构成中,马达旋转轴与输出旋转轴相正交。当马达启动时或者停止时,能够抑制:在马达所产生的以马达旋转轴为中心的旋转方向上的振动被传递于把持外壳的情形。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冲击工具可以具备:被固定于转子轴的上端部的第1锥齿轮。减速机构可以具有:与第1锥齿轮相啮合的第2锥齿轮、以及基于经由第2锥齿轮而被传递来的马达的旋转力来进行驱动的行星齿轮机构。
在上述构成中,即便马达旋转轴与输出旋转轴相正交,也能够通过第1锥齿轮以及第2锥齿轮,而将马达的旋转力传递于减速机构的行星齿轮机构。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把持外壳具有把持部。冲击工具具备:配置于把持部并且是为了对马达进行驱动而被操作的触发器开关。
在上述构成中,作业者能够在例如用右手握住把持部的状态下,用右手的手指来对触发器开关进行操作,从而使马达进行驱动。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冲击工具可以具备:对马达进行控制的控制器。把持外壳可以具有:对控制器进行收容的控制器收容部。
在上述构成中,控制器配置于把持外壳。通过防振部件而能够抑制:锤子壳体的振动经由主体外壳而被传递于控制器的情形。如果振动被传递于控制器,则有可能产生:例如控制器的动作不良。由于振动被传递于控制器的情形得以抑制,所以,能够抑制控制器的动作不良。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把持部可以包括:从控制器收容部的后部朝向上方延伸的后把持部、从后把持部的上端部朝向前方延伸的上把持部、以及从上把持部的前端部朝向下方延伸的前把持部。
在上述构成中,把持部实质上形成为环状。据此,即便打击机构的打击能量(砧座的紧固扭矩)增大,作业者也能够通过握住把持部的至少一部分,而接受住打击机构的打击能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实施方式。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能够适当地组合。另外,有时也不使用一部分的构成要素。
在实施方式中,使用“左”、“右”、“前”、“后”、“上”、以及“下”这样的用语,来说明各部分的位置关系。这些用语表示:以冲击工具1的中心为基准的相对位置或者方向。左右方向、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相互正交。
[冲击工具]
图1是表示从左前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工具1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从右后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工具1的立体图。图3是从右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工具1的图。图4是从左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工具1的图。图5是从后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工具1的图。图6是从前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工具1的图。图7是从上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工具1的图。图8是从下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工具1的图。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工具1的截面图,相当于图7的B-B线截面向视图。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工具1的截面图,相当于图3的A-A线截面向视图。
在实施方式中,冲击工具1是:作为紧固工具的一种的冲击扳手。冲击工具1具备:主体外壳2、把持外壳3、马达外壳4、齿轮箱5、锤子壳体6、侧手柄7、防撞件8、蓄电池装配部9、马达10、控制器11、风扇12、减速机构13、主轴14、打击机构15、砧座16、触发器开关17、以及灯组件18。
主体外壳2对齿轮箱5进行收容。主体外壳2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比把持外壳3更靠前方的位置。主体外壳2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比马达外壳4更靠上方的位置。主体外壳2配置于:比锤子壳体6更靠后方的位置。主体外壳2连结于把持外壳3。主体外壳2连接于马达外壳4。主体外壳2被固定于锤子壳体6。
主体外壳2是由合成树脂制成。作为用于形成主体外壳2的合成树脂,而例示出尼龙树脂。主体外壳2包括:左主体外壳2L、以及配置于左主体外壳2L的右方位置的右主体外壳2R。左主体外壳2L与右主体外壳2R构成:一对半分割外壳。左主体外壳2L与右主体外壳2R通过多个螺丝19而被固定。
主体外壳2具有:主体部20、以及从主体部20朝向后方突出出来的突出部21。主体部20具有:用于对齿轮箱5进行收容的齿轮箱收容部22、以及连接于马达外壳4的马达外壳连接部23。齿轮箱收容部22具有:配置于齿轮箱5的周围的筒部24、以及配置于筒部24的后端部的后壁部25。马达外壳连接部23配置为:从齿轮箱收容部22的后部朝向下方突出出来。马达外壳连接部23配置于:比马达外壳4更靠后方的位置。突出部21连结于把持外壳3。突出部21的一部分从齿轮箱收容部22朝向后方突出出来。突出部21的一部分从马达外壳连接部23朝向后方突出出来。
把持外壳3由作业者握持。把持外壳3对控制器11进行收容。把持外壳3对触发器开关17进行支承。把持外壳3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比主体外壳2更靠后方的位置。把持外壳3以能够相对于主体外壳2进行相对移动的方式连结于主体外壳2。
把持外壳3是由合成树脂制成。作为用于形成把持外壳3的合成树脂,而例示出尼龙树脂。把持外壳3包括:左把持外壳3L、以及配置于左把持外壳3L的右方位置的右把持外壳3R。左把持外壳3L与右把持外壳3R构成:一对半分割外壳。左把持外壳3L与右把持外壳3R通过多个螺丝26而被固定。
把持外壳3具有:由作业者握持的把持部27、用于对控制器11进行收容的控制器收容部28、供蓄电池装配部9配置的蓄电池连接器部29、以及与主体外壳2的突出部21相连结的连结部30。把持部27包括:从控制器收容部28的后部朝向上方延伸的后把持部31、从后把持部31的上端部朝向前方延伸的上把持部32、以及从上把持部32的前端部朝向下方延伸的前把持部33。前把持部33配置为:将上把持部32的前端部与连结部30的上部连结起来。把持部27实质上形成为环状。触发器开关17配置于:后把持部31的上部。蓄电池连接器部29配置于:控制器收容部28的下部。蓄电池连接器部29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比控制器收容部28更靠前方的位置。连结部30配置于:控制器收容部28的前部。
马达外壳4对马达10进行收容。马达外壳4配置于:比齿轮箱5更靠下方的位置。马达外壳4连接于主体外壳2。马达外壳4被固定于齿轮箱5。
马达外壳4是由合成树脂制成。作为用于形成马达外壳4的合成树脂,而例示出聚碳酸酯树脂。
马达外壳4具有:配置于马达10的周围的筒部34、以及配置于筒部34的下端部的下壁部35。
在马达外壳4的上部设置有:开口36。在齿轮箱收容部22的下部形成有:开口37。
在马达外壳4的后部设置有:开口38。在马达外壳连接部23设置有:开口39。在主体外壳2的后部设置有:开口40A。在把持外壳3的前部设置有:开口40B。马达外壳4的内部空间与控制器收容部28的内部空间经由开口38、开口39、开口40A、以及开口40B而被连接起来。
齿轮箱5对减速机构13的至少一部分进行收容。齿轮箱5配置于:比锤子壳体6更靠后方的位置。齿轮箱5被固定于锤子壳体6。
齿轮箱5是由金属制成。作为用于形成齿轮箱5的金属,而例示出铝或者镁。
齿轮箱5实质上呈筒状。在齿轮箱5的前部设置有:开口41。在齿轮箱5的后部设置有:开口42。在齿轮箱5的下部设置有:开口43。在齿轮箱5的开口42配置有:轴承盖44。轴承盖44通过螺丝45而被固定于齿轮箱5的后部。
锤子壳体6对打击机构15进行收容。锤子壳体6连接于主体外壳2的前部。锤子壳体6连接于齿轮箱5的前部。
锤子壳体6是由金属制成。作为用于形成锤子壳体6的金属,而例示出铝。
锤子壳体6实质上呈筒状。锤子壳体6具有:第1筒部46与第2筒部47。第1筒部46配置于:打击机构15的周围。第2筒部47配置于:比第1筒部46更靠前方的位置。第2筒部47的外径小于第1筒部46的外径。在第1筒部46的后部设置有:开口48。在第2筒部47的前部设置有:开口49。齿轮箱5的前端部被插入于开口48。
齿轮箱5与锤子壳体6通过多个螺丝50而被固定。齿轮箱5具有:多个螺纹凸台51。主体外壳2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为:对螺纹凸台51进行覆盖。主体外壳2也通过多个螺丝50而被固定于锤子壳体6。锤子壳体6具有:多个螺纹凸台52。螺丝50被插入于:设置于主体外壳2的通孔、以及设置于齿轮箱5的螺纹凸台51的通孔。螺丝50被插入于:设置于锤子壳体6的螺纹凸台52的螺纹孔。螺丝50从螺纹凸台51的后方被插入于:主体外壳2的通孔以及螺纹凸台51的通孔,之后,又被插入于:螺纹凸台52的螺纹孔。
马达外壳4与齿轮箱5通过多个螺丝53而被固定。马达外壳4具有:多个螺纹凸台54。螺丝53被插入:设置于马达外壳4的螺纹凸台54的通孔。螺丝53被插入于:设置于齿轮箱5的下部的螺纹孔。螺丝53从螺纹凸台54的下方被插入于:螺纹凸台54的通孔,之后,又被插入于:齿轮箱5的螺纹孔。
马达外壳4的内部空间与齿轮箱5的内部空间经由开口36以及开口43而被连接起来。
齿轮箱5的内部空间与锤子壳体6的内部空间经由开口41以及开口48而被连接起来。
侧手柄7由作业者握持。侧手柄7具有:由作业者握持的手柄部55、以及被固定于锤子壳体6的基座部56。手柄部55配置于:锤子壳体6的左方位置。基座部56包括:第1基座部57、以及配置于比第1基座部57更靠下方位置的第2基座部58。第1基座部57以及第2基座部58分别呈圆弧状。第1基座部57与第2基座部58配置为:对锤子壳体6的第1筒部46进行夹持。在第1筒部46的上部配置有罩460。第1基座部57的至少一部分、与罩460重叠。第1基座部57的右端部与第2基座部58的右端部借助铰链59而被连结起来。第1基座部57的左端部以及第2基座部58的左端部分别连接于:手柄部55。第1基座部57的左端部与第2基座部58的左端部借助紧固机构60而被连结起来。紧固机构60具有:在设置于第2基座部58的左端部位置的螺纹孔配置的螺丝61、以及能够相对于螺丝61进行旋转的拨盘部62。作业者能够对拨盘部62进行操作而使得拨盘部62进行旋转。通过拨盘部62进行旋转,能够对第1基座部57的左端部与第2基座部58的左端部之间的距离进行调整。通过以使得第1基座部57的左端部与第2基座部58的左端部之间的距离变短的方式使螺丝61进行旋转,锤子壳体6被紧固于基座部56,由此侧手柄7被固定于锤子壳体6。
此外,在实施方式中,手柄部55配置于:锤子壳体6的左方位置,但是,手柄部55可以配置于:锤子壳体6周围的任意位置。例如。手柄部55可以配置于:锤子壳体6的左方位置,也可以配置于:锤子壳体6的上方位置,还可以配置于:锤子壳体6的下方位置。柄部55相对于锤子壳体6的位置(角度)可以调整360度。
防撞件8配置为:对锤子壳体6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进行覆盖。在实施方式中,防撞件8配置为:对第1筒部46的表面进行覆盖。防撞件8对锤子壳体6予以保护。防撞件8用于抑制:锤子壳体6与冲击工具1周围的物体之间的接触。防撞件8由比锤子壳体6还要柔软的弹性体而形成。作为用于形成防撞件8的弹性体,而举例示出苯乙烯-丁二烯橡胶。
蓄电池装配部9设置于蓄电池连接器部29。蓄电池组63被装配于蓄电池装配部9。蓄电池连接器部29的一部分配置于:比被装配于蓄电池装配部9的蓄电池组63更靠上方的位置。蓄电池连接器部29的一部分配置于:比被装配于蓄电池装配部9的蓄电池组63更靠前方的位置。蓄电池组63作为冲击工具1的电源而发挥功能。蓄电池组63能够相对于蓄电池装配部9进行拆装。蓄电池组63包括:二次电池。在实施方式中,蓄电池组63包括:充电式的锂离子电池。蓄电池组63通过被装配于蓄电池装配部9,能够对冲击工具1供电。马达10基于从蓄电池组63被供给来的电力而进行驱动。控制器11基于从蓄电池组63被供给来的电力而进行动作。
蓄电池装配部9包括:板状的接线端64。接线端64具有:合成树脂制的板、与配置于板的金属制的连接端子。通过蓄电池组63被装配于蓄电池装配部9,蓄电池组63的连接端子与接线端64的连接端子被连接起来。接线端64保持于接线端支架65。接线端支架65被左把持外壳3L与右把持外壳3R夹持。在配置于比蓄电池组63更靠前方位置的蓄电池连接器部29的一部分配置有:弹簧66以及缓冲部件67。弹簧66配置于:接线端支架65的前方位置。弹簧66被支承于:配置于比接线端64更靠前方位置的蓄电池连接器部29的一部分。弹簧66朝向后方对接线端支架65施力。缓冲部件67配置于:被装配于蓄电池装配部9的蓄电池组63的前方位置。缓冲部件67被支承于:在比被装配于蓄电池装配部9的蓄电池组63更靠前方的位置处配置的蓄电池连接器部29的一部分。作为缓冲部件67而例示出橡胶。缓冲部件67与蓄电池组63的前部相接触。在例如冲击工具1掉落下来的情况下,通过弹簧66的弹力而使得作用于接线端64的冲击得以缓和,通过缓冲部件67而使得作用于蓄电池组63的冲击得以缓和。
马达10作为冲击工具1的动力源而发挥功能。马达10是:内转子型的无刷马达。马达10具有:定子68、转子69、以及转子轴70。定子68被支承于马达外壳4。转子69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定子68的内侧位置。转子轴70被固定于转子69。转子69能够以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马达旋转轴MX为中心而相对于定子68进行旋转。
定子68具有:定子铁心71、绝缘子72、以及线圈73。
定子铁心71配置于:转子69的径向外侧位置。定子铁心71包括:被层叠而得到的多个钢板。钢板是:以铁为主要成分的金属制的板。定子铁心71具有:筒状的磁轭、与从磁轭的内周面朝向磁轭的径向内侧突出出来的多个齿。
绝缘子72是:合成树脂制的电绝缘部件。绝缘子72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定子铁心71的上部。绝缘子72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定子铁心71的下部。绝缘子72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为:对定子铁心71的齿的表面进行覆盖。
线圈73借助绝缘子72而被装配于定子铁心71的齿。定子铁心71与线圈73通过绝缘子72而被电绝缘。多个线圈73借助母线单元74而被连接起来。
转子69以马达旋转轴MX为中心而进行旋转。转子69具有:转子铁心75与转子磁铁76。
转子铁心75包括:被层叠而得到的多个钢板。转子铁心75呈筒状。
转子磁铁76被固定于转子铁心75。在实施方式中,转子磁铁76配置于:转子铁心75的内部。
传感器基板77被固定于绝缘子72。传感器基板77对转子69的旋转方向的位置进行检测。传感器基板77具有:环状的电路基板、以及被支承于电路基板的旋转检测元件。传感器基板77的至少一部分与转子磁铁76相对置。旋转检测元件通过对转子磁铁76的位置进行检测,对转子69的旋转方向的位置进行检测。
转子轴70配置于:转子铁心75的内侧位置。转子轴70被固定于转子铁心75。转子69与转子轴70以马达旋转轴MX为中心而一起进行旋转。转子轴70的上端部从转子铁心75的上端面朝向上方突出出来。转子轴70的下端部从转子铁心75的下端面朝向下方突出出来。
转子轴7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分别被支承于:转子轴承78以及转子轴承79。转子轴承78将配置于比转子铁心75的上端面更靠上方位置的转子轴70的上部支承为:能够旋转。转子轴承79将配置于比转子铁心75的下端面更靠下方位置的转子轴70的下部支承为:能够旋转。转子轴承78被保持于齿轮箱5。转子轴承79被保持于马达外壳4。
在转子轴70的上端部固定有:第1锥齿轮80。第1锥齿轮80连结于:减速机构13的至少一部分。转子轴70借助第1锥齿轮80而连结于减速机构13。
控制器11输出:对马达10进行控制的控制信号。控制器11包括:安装有多个电子元件的电路基板。作为安装有电路基板的电子元件,而例示出:CPU(Central ProcessingUnit)那样的处理器、ROM(Read Only Memory)或者储存器那样的非易失性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那样的易失性存储器、场效应晶体管(FET:Field EffectTransistor)、以及电阻器。
控制器11被收容于:把持外壳3的控制器收容部28。控制器11在控制器收容部28,被保持于控制器壳体81。
风扇12生成:用于对马达10以及控制器11进行冷却的气流。风扇12配置于:比马达10的定子68更靠上方的位置。风扇12被固定于:转子轴70的上部。风扇12配置于:转子轴承78与定子铁心71之间的位置。风扇12与转子轴70一起进行旋转。在马达外壳4的下壁部35设置有进气口82。在马达外壳4的筒部34的上部的前部、左部、以及右部分别设置有排气口83。在控制器收容部28的左部以及右部分别设置有进气口84。通过风扇12进行旋转,马达外壳4的外部空间的空气经由进气口82而流入到马达外壳4的内部空间。流入到马达外壳4的内部空间的空气通过在马达外壳4的内部空间进行流通,对马达10进行冷却。在马达外壳4的内部空间进行流通的空气的至少一部分通过风扇12的旋转,而经由排气口83流出到马达外壳4的外部空间。另外,通过风扇12进行旋转,把持外壳3的外部空间的空气经由进气口84而流入到控制器收容部28的内部空间。流入到控制器收容部28的内部空间的空气通过在控制器收容部28的内部空间进行流通,对控制器11进行冷却。在控制器收容部28的内部空间进行流通的空气通过风扇12的旋转,而经由排气口83流出到马达外壳4的外部空间。
在实施方式中,在风扇12与定子68之间的位置配置有挡板85。挡板85对通过风扇12的旋转而流通的空气进行引导。
减速机构13将马达10的旋转力经由主轴14而传递于打击机构15。减速机构13将转子轴70与主轴14连结起来。减速机构13使主轴14以比转子轴70的旋转速度还要低的旋转速度进行旋转。
减速机构13具有:与第1锥齿轮80相啮合的第2锥齿轮86、以及基于经由第2锥齿轮86而被传递来的马达10的旋转力来进行驱动的行星齿轮机构87。
行星齿轮机构87具有:太阳齿轮88、配置于太阳齿轮88的周围位置的多个行星齿轮89、以及配置于多个行星齿轮89的周围位置的内齿轮90。行星齿轮机构87被收容于齿轮箱5。
第2锥齿轮86配置于:太阳齿轮88的周围。第2锥齿轮86被固定于太阳齿轮88。第2锥齿轮86与太阳齿轮88一起进行旋转。第2锥齿轮86以及太阳齿轮88能够以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输出旋转轴BX为中心而进行旋转。输出旋转轴BX与马达旋转轴MX正交。太阳齿轮88的后端部被支承于齿轮轴承91。太阳齿轮88的中间部被支承于齿轮轴承92。齿轮轴承91被保持于轴承盖44。齿轮轴承92被保持于齿轮箱5。通过转子轴70进行旋转而使得第1锥齿轮80进行旋转,从而第2锥齿轮86进行旋转。通过第2锥齿轮86进行旋转,太阳齿轮88进行旋转。
多个行星齿轮89分别与太阳齿轮88相啮合。行星齿轮89借助销93而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主轴14。主轴14通过行星齿轮89而进行旋转。内齿轮90具有:与行星齿轮89相啮合的内齿。内齿轮90被固定于齿轮箱5。在内齿轮90的外周面设置有多个凸部。内齿轮90的凸部、与设置于齿轮箱5内周面的凹部相嵌合。内齿轮90始终无法相对于齿轮箱5进行旋转。
当通过马达10的驱动而使得转子轴70以及第1锥齿轮80进行旋转时,第2锥齿轮86以及太阳齿轮88会进行旋转。当太阳齿轮88进行旋转时,行星齿轮89会在太阳齿轮88的周围进行公转。行星齿轮89一边与内齿轮90的内齿相啮合一边进行公转。通过行星齿轮89的公转,借助销93而连接于行星齿轮89的主轴14以比转子轴70的旋转速度还要低的旋转速度进行旋转。
主轴14通过利用减速机构13而被传递来的马达10的旋转力来进行旋转。主轴14将借助减速机构13而被传递来的马达10的旋转力传递于打击机构15。主轴14能够以输出旋转轴BX为中心而进行旋转。主轴14的后部被收容于齿轮箱5。主轴14的前部被收容于锤子壳体6。主轴14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减速机构13的前方位置。主轴14配置于:砧座16的后方位置。
主轴14具有:凸缘部94、从凸缘部94朝向前方突出出来的主轴轴部95、以及从凸缘部94朝向后方突出出来的突出部96。行星齿轮89借助销93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分别被支承于凸缘部94以及突出部96。主轴14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主轴轴承97。主轴轴承97将突出部96支承为能够旋转。主轴轴承97被保持于齿轮箱5。
打击机构15在以输出旋转轴BX为中心的旋转方向上对砧座16进行打击。打击机构15通过马达10而被驱动。打击机构15能够以输出旋转轴BX为中心而进行旋转。马达10的旋转力经由减速机构13以及主轴14而被传递于打击机构15。打击机构15基于通过马达10而进行旋转的主轴14的旋转力,在旋转方向上对砧座16进行打击。
打击机构15被收容于:锤子壳体6的第1筒部46。打击机构15具有:锤子98、滚珠99、第1螺旋弹簧100、第2螺旋弹簧101、第3螺旋弹簧102、第1垫圈103、以及第2垫圈104。
锤子98配置于:比减速机构13更靠前方的位置。锤子98配置于:主轴14的周围。锤子98被保持于主轴14。滚珠99配置于:主轴14与锤子98之间的位置。锤子98具有:筒状的锤子主体105、以及设置于锤子主体105的前部位置的锤子突起部106。在锤子主体105的后表面设置有环状的凹部107。凹部107从锤子主体105的后表面朝向前方凹陷。
锤子98配置于:主轴轴部95的周围。锤子98具有:供主轴轴部95配置的孔108。
锤子98通过马达10而进行旋转。马达10的旋转力经由减速机构13以及主轴14而被传递于锤子98。锤子98能够基于通过马达10而进行旋转的主轴14的旋转力,与主轴14一起进行旋转。锤子98以及主轴14分别以输出旋转轴BX为中心而进行旋转。
第1垫圈103配置于:凹部107的内侧位置。第1垫圈103借助多个滚珠109而被支承于锤子98。滚珠109配置于:比第1垫圈103更靠前方的位置。
第2垫圈104在凹部107的内侧,被配置于比第1垫圈103更靠后方的位置。第2垫圈104的外径小于第1垫圈103的外径。第2垫圈104与锤子98能够在前后方向上进行相对移动。
第1螺旋弹簧100配置于:主轴轴部95的周围。第1螺旋弹簧100的后端部被支承于凸缘部94。第1螺旋弹簧100的前端部配置于凹部107的内侧位置,并且被支承于第1垫圈103。第1螺旋弹簧100始终产生:用于使锤子98朝向前方进行移动的弹力。
第2螺旋弹簧101配置于:主轴轴部95的周围。第2螺旋弹簧101配置于:第1螺旋弹簧100的径向内侧位置。第2螺旋弹簧101的后端部被支承于凸缘部94。第2螺旋弹簧101的前端部配置于凹部107的内侧位置,并且被支承于第2垫圈104。第2螺旋弹簧101在锤子98移动到后方时产生:用于使锤子98朝向前方进行移动的弹力。
第3螺旋弹簧102配置于:主轴轴部95的周围。第3螺旋弹簧102配置于:第1螺旋弹簧100的径向内侧位置。第3螺旋弹簧102配置于:凹部107的内侧位置。第3螺旋弹簧102的后端部被支承于第2垫圈104。第3螺旋弹簧102的前端部被支承于第1垫圈103。第3螺旋弹簧102产生:用于使第2螺旋弹簧101朝向后方进行移动的弹力。通过第3螺旋弹簧102的弹力,第2螺旋弹簧101的后端部被推压于凸缘部94。据此,能够抑制:第2螺旋弹簧101相对于凸缘部94进行浮动的情形。
滚珠99由钢铁那样的金属制成。滚珠99配置于:主轴轴部95与锤子98之间的位置。主轴14具有:供滚珠99的至少一部分配置的主轴沟110。主轴沟110设置于:主轴轴部95的外表面的一部分。锤子98具有:供滚珠99的至少一部分配置的锤子沟111。锤子沟111设置于:锤子98的内表面的一部分。滚珠99配置于:主轴沟110与锤子沟111之间的位置。滚珠99能够分别在主轴沟110的内侧以及锤子沟111的内侧进行滚动。锤子98能够随着滚珠99而进行移动。主轴14与锤子98能够在由主轴沟110以及锤子沟111而规定出的可动范围内,分别沿着与输出旋转轴BX平行的方向以及以输出旋转轴BX为中心的旋转方向而进行相对移动。
砧座16是:基于马达10的旋转力而进行旋转的冲击工具1的输出部。砧座16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比锤子98更靠前方的位置。
砧座16具有:砧座凹部112。砧座凹部112设置于:砧座16的后端部。砧座凹部112从砧座16的后端部朝向前方凹陷。在砧座16的后方配置有主轴14。主轴轴部95的前端部配置于:砧座凹部112。
砧座16具有:砧座轴部113与砧座突起部114。砧座轴部113配置于:比打击机构15更靠前方的位置。砧座突起部114从砧座轴部113的后端部朝向砧座轴部113的径向外侧突出出来。砧座突起部114通过打击机构15而在以输出旋转轴BX为中心的旋转方向上被打击。
砧座轴部113的前端部经由开口49而配置于:比锤子壳体6更靠前方的位置。在砧座轴部113的前端部装配有:作为前端工具的接套。
砧座16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砧座轴承115。砧座轴承115配置于:砧座轴部113的周围。砧座16能够以输出旋转轴BX为中心而进行旋转。砧座轴承115被保持于锤子壳体6。砧座轴承115配置于:锤子壳体6的第2筒部47的内侧位置。砧座轴承115被保持于:锤子壳体6的第2筒部47。
触发器开关17是为了对马达10进行驱动而由作业者操作的。马达10的驱动是指:对定子68的线圈73进行通电而使得转子69进行旋转。触发器开关17设置于:后把持部31的上部。触发器开关17包括:触发器杆116与开关主体117。开关主体117配置于:后把持部31的内部空间。触发器杆116从后把持部31的前部的上部朝向前方突出出来。作业者对触发器杆116进行操作,以使触发器杆116朝向后方进行移动。通过对触发器杆116进行操作,以使其朝向后方进行移动,从而使得马达10进行驱动。通过解除触发器杆116的操作,马达10的驱动得以停止。
灯组件18射出照明光。灯组件18用照明光对砧座16以及砧座16的周边进行照明。灯组件18用照明光对砧座16的前方进行照明。另外,灯组件18用照明光对被装配于砧座16的接套以及接套的周边进行照明。在实施方式中,灯组件18具有:电路基板118、安装于电路基板118前表面的发光元件119、以及配置于比电路基板118更靠前方位置的环状的灯罩120。灯罩120配置为:对发光元件119进行覆盖。灯组件18配置于:锤子壳体6的第2筒部47的周围。在灯组件18的前方配置有:环形弹簧181,该环形弹簧181用于抑制:灯组件18从第2筒部47朝向前方脱离出来的情形。
[抑制部件]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工具1的一部分的截面图,相当于将图9的一部分放大的图。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工具1的一部分的截面图,相当于将图10的一部分放大的图。
在图11以及图12中,将与输出旋转轴BX平行的方向适当地称为:轴向,将环绕输出旋转轴BX的周围的方向适当地称为:周向或者旋转方向,将输出旋转轴BX的放射方向适当地称为:径向。另外,在径向上,将相距输出旋转轴BX较近的位置或者接近旋转轴BX的方向适当地称为:径向内侧,将相距输出旋转轴BX较远的位置或者远离输出旋转轴BX的方向适当地称为:径向外侧。
在与输出旋转轴BX正交的截面中,砧座轴部113的外周面的形状呈圆形状。在与输出旋转轴BX正交的截面中,砧座轴承115的内周面的形状呈圆形状。
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在砧座轴部113的外周面形成有第1沟部121。第1沟部121以包围输出旋转轴BX的方式,形成于砧座轴部113的外周面。
在砧座轴承115的内周面形成有第2沟部122。第2沟部122以包围输出旋转轴BX的方式形成于砧座轴承115的内周面。
在实施方式中,砧座轴承115是滑动轴承。第2沟部122形成于:滑动轴承的内周面。砧座轴承115呈筒状。在实施方式中,作为砧座轴承115而使用套筒。此外,通过使润滑油浸渍于由例如粉末冶金法而制造成的筒状的多孔金属体,来形成滑动轴承。
冲击工具1具备抑制部件123,该抑制部件123用于抑制:砧座轴部113从锤子壳体6朝向前方脱离出来的情形。抑制部件123包括:配置于第1沟部121的第1部分124、以及配置于第2沟部122的第2部分125。第1部分124是:径向内侧的抑制部件123的一部分。第2部分125是:比第1部分124更靠径向外侧位置的抑制部件123的一部分。
抑制部件123形成为:包围输出旋转轴BX的环状。在实施方式中,抑制部件123形成为:分别与第1沟部121的内表面以及第2沟部122的内表面相接触的O形环。
第1沟部121的内表面包括:第1前侧面126、第1后侧面127、以及第1周面128。第1前侧面126朝向后方。第1后侧面127配置于:比第1前侧面126更靠后方的位置。第1后侧面127朝向前方。第1周面128分别连接于:第1前侧面126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以及第1后侧面127的径向内侧的端部。第1周面128朝向径向外侧。
第2沟部122的内表面包括:第2前侧面129、第2后侧面130、以及第2周面131。第2前侧面129朝向后方。第2后侧面130配置于:比第2前侧面129更靠后方的位置。第2后侧面130朝向前方。第2周面131分别连接于:第2前侧面129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以及第2后侧面130的径向外侧的端部。第2周面131朝向径向内侧。
在实施方式中,第1沟部121的深度与第2沟部122的深度实质上是相等的。此外,可以是第1沟部121的深度比第2沟部122的深度还要深,还可以是第2沟部122的深度比第1沟部121的深度还要深。第1沟部121的深度是指:第1沟部121的径向上的尺寸。亦即,第1沟部121的深度是指:砧座轴部113的外周面与第1周面128之间的径向上的距离。第2沟部122的深度是指:第2沟部122的径向上的尺寸。亦即,第2沟部122的深度是指:砧座轴承115的内周面与第2周面131之间的径向上的距离。
第1沟部121的轴向上的尺寸短于第2沟部122的轴向上的尺寸。第1沟部121的轴向上的尺寸是指:第1前侧面126与第1后侧面127之间的距离。第2沟部122的轴向上的尺寸是指:第2前侧面129与第2后侧面130之间的距离。在图11以及图12所示的例子中,第1前侧面126的轴向上的位置与第2前侧面129的轴向上的位置实质上是相等的。第1后侧面127配置于:比第2后侧面130更靠前方的位置。
此外,第1前侧面126的轴向上的位置与第2前侧面129的轴向上的位置可以不同。第1后侧面127可以不是配置于:比第2后侧面130更靠前方的位置,可以配置于:比第2后侧面130更靠后方的位置。
抑制部件123配置为:分别与第1周面128以及第2周面131相接触。如上述的那样,在实施方式中,抑制部件123是O形环。抑制部件123通过第1周面128与第2周面131而被稍微压扁。抑制部件123对第1周面128与第2周面131之间的边界进行密封。
在图11以及图12所示的例子中,抑制部件123配置为:分别与第1前侧面126以及第2前侧面129相接触。抑制部件123对砧座轴部113与砧座轴承115之间的边界进行密封。
锤子壳体6具有:与砧座轴承115的前端部相接触的轴承支承面132。轴承支承面132设置于:第2筒部47的前端部。轴承支承面132朝向后方。轴承支承面132从前方对砧座轴承115进行按压。轴承支承面132用于抑制:砧座轴承115从锤子壳体6朝向前方脱离出来的情形。在与输出旋转轴BX正交的面内,轴承支承面132呈环状。开口49被规定于:比轴承支承面132更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砧座轴部113的前端部经由开口49而配置于:比第2筒部47更靠前方的位置。砧座轴部113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开口49的内侧位置。在第2筒部47的前端部设置有密封部件133。密封部件133配置于:开口49的内侧位置。密封部件133对第2筒部47的前端部与砧座轴部113之间的边界进行密封。密封部件133配置于:比抑制部件123更靠前方的位置。
砧座轴部113具有:配置于比第1沟部121更靠后方位置的折损起点部134。折损起点部134处的砧座轴部113的截面模量小于:第1沟部121处的砧座轴部113的截面模量。亦即,从折损起点部134通过并与输出旋转轴BX正交的砧座轴部113的截面模量小于:从第1沟部121通过并与输出旋转轴BX正交的砧座轴部113的截面模量。在砧座轴部113,折损起点部134是:抗弯矩强度最低的部分。亦即,在砧座轴部113,折损起点部134是:在对砧座轴部113作用了较高的负载时最容易折损的部分。
在砧座轴部113的外周面形成有第3沟部135。第3沟部135形成于:比第1沟部121更靠后方的位置。第3沟部135以包围输出旋转轴BX的方式,形成于砧座轴部113的外周面。
第3沟部135的深度比第1沟部121的深度还要深。第3沟部135的深度是指:第3沟部135的径向上的尺寸。第3沟部135处的砧座轴部113的直径Db小于:第1沟部121处的砧座轴部113的直径Da。折损起点部134包括:第3沟部135处的砧座轴部113。在轴向上,在第1沟部121与第3沟部135之间的位置设置有:直径比直径Da以及直径Db还要大的砧座轴部113的大径部136。在大径部136的前部配置有第1后侧面127。
图13是表示将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砧座轴部113的一部分剖切后的状态的截面图。例如在紧固作业中对砧座轴部113作用了较高的负载的情况下,砧座轴部113的至少一部分有可能会被折损。在实施方式中,在砧座轴部113设置有折损起点部134。因而,在对砧座轴部113作用了较高的负载的情况下,如图13所示那样砧座轴部113会在折损起点部134处折损。
当砧座轴部113在折损起点部134处折损了的情况下,比折损起点部134更靠前方位置的砧座轴部113有可能会相对于锤子壳体6而朝向前方进行移动。在砧座轴部113移动到前方的情况下,第1沟部121的第1后侧面127会卡挂于抑制部件123。
砧座轴承115的前端部与锤子壳体6的轴承支承面132相接触。即便砧座轴部113折损,砧座轴承115也不会相对于锤子壳体6而朝向前方进行移动。抑制部件123被支承于:第2沟部122的第2前侧面129。被支承于砧座轴承115的第2前侧面129的抑制部件123也不会相对于锤子壳体6而朝向前方进行移动。如图13所示,在砧座轴部113折损起点部134处折损后的状态下,抑制部件123分别与第1后侧面127以及第2前侧面129相接触。砧座轴部113卡挂于:不会相对于锤子壳体6而朝向前方进行移动的抑制部件123。因而,当砧座轴部113在折损起点部134处折损了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砧座轴部113从锤子壳体6朝向前方脱离出来的情形。亦即,在砧座轴部113折损了的情况下,能够抑制:比折损起点部134更靠前方位置的砧座轴部113从冲击工具1脱落下来。
[防振机构]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工具1的一部分的截面图,相当于图9的C-C线截面向视图。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工具1的一部分的截面图,相当于图14的D-D线截面向视图。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工具1的一部分的截面图,相当于从上方(E方向)观察图14的E’-E’线截面的图。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工具1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工具1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14、图15、图16、图17、以及图18所示,冲击工具1具有防振机构137。防振机构137用于抑制:锤子壳体6的振动经由主体外壳2而传递于把持外壳3的情形。由于紧固作业中的砧座16的旋转、打击机构15对砧座16的打击、以及砧座16从作业对象受到的负载的至少一个的原因,锤子壳体6有可能发生振动。当锤子壳体6的振动经由主体外壳2而被传递于把持外壳3,由此使得把持外壳3进行振动时,有可能会使紧固作业的作业性降低、或者使握持把持外壳3的作业者感到不舒服。通过利用防振机构137来抑制锤子壳体6的振动经由主体外壳2而传递于把持外壳3的情形,从而能够抑制:紧固作业的作业性降低、或者使握持把持外壳3的作业者感到不舒服的情形。另外,在实施方式中,控制器11被收容于:把持外壳3的控制器收容部28。如果控制器11进行振动,则有可能产生控制器11的动作不良。通过防振机构137来抑制锤子壳体6的振动传递于把持外壳3的情形,从而能够抑制:控制器11进行振动的情形。
防振机构137具备:配置于主体外壳2与把持外壳3之间的防振部件138以及防振部件139。防振部件138以及防振部件139分别用于抑制:锤子壳体6的振动经由主体外壳2而传递于把持外壳3的情形。
如上述的那样,主体外壳2具有:主体部20、以及从主体部20朝向后方突出出来的突出部21。把持外壳3具有:连结于突出部21的连结部30。防振部件138以及防振部件139分别配置于:突出部21与连结部30之间的位置。
此外,如图14以及图15所示,在突出部21,左主体外壳2L与右主体外壳2R通过螺丝190而被固定。
防振部件138是第1防振部件,该第1防振部件用于抑制:锤子壳体6在与输出旋转轴BX平行的轴向上的振动经由主体外壳2而传递于把持外壳3的情形。防振部件138包含橡胶。在实施方式中,防振部件138是缓冲橡胶。
防振部件139是第2防振部件,该第2防振部件用于抑制:锤子壳体6在以输出旋转轴BX为中心的旋转方向上的振动经由主体外壳2而传递于把持外壳3的情形。防振部件139包含弹簧。在实施方式中,防振部件139是压缩弹簧。
如图17以及图18所示,突出部21的外形实质上呈圆柱状。突出部21具有:外周面140,其配置为包围与输出旋转轴BX平行的假想轴CX;以及沟部141,其形成于外周面140的至少一部分。开口40A设置于突出部21。
如图14、图16、图17、以及图18所示,在外周面140设置有多个沟部141。在实施方式中,在外周面140设置有4个沟部141。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相对于假想轴CX而设置于左上位置的沟部14适当地成称为:沟部141A,将相对于假想轴CX而设置于左下位置的沟部14适当地成称为:沟部141B,将相对于假想轴CX而设置于右上位置的沟部14适当地成称为:沟部141C,将相对于假想轴CX而设置于右下位置的沟部14适当地成称为:沟部141D。
沟部141(141A、141B、141C、141D)形成为:沿着以假想轴CX为中心的周向延伸。在与假想轴CX正交的面内,沟部141形成为圆弧状。
另外,如图14、图15、图17、以及图18所示,突出部21具有:在外周面140中形成于沟部141旁边的凹部142。在外周面140设置有多个凹部142。在实施方式中,在外周面140设置有2个凹部142。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相对于假想轴CX而设置于左方位置的凹部142适当地成称为:凹部142A,将相对于假想轴CX而设置于右方位置的凹部142适当地成称为:凹部142B。
凹部142形成于:多个沟部141之中的、彼此相邻的第1沟部141与第2沟部141之间的位置。在实施方式中,凹部142A设置于:沟部141A、与配置于沟部141A旁边的沟部141B之间的位置。沟部141B设置于:沟部141A的下方位置。凹部142B设置于:沟部141C、与配置于沟部141C旁边的沟部141D之间的位置。沟部141D设置于:沟部141C的下方位置。
凹部142(142A、142B)形成为:沿着上下方向延伸。
凹部142A的内侧空间分别与沟部141A的内侧空间以及沟部141B的内侧空间相连结。凹部142B的内侧空间分别与沟部141C的内侧空间以及沟部141D的内侧空间相连结。
如图14以及图18所示,在沟部141A的上端部与沟部141C的上端部之间的位置设置有划分壁151。在沟部141B的下端部与沟部141D的下端部之间的位置设置有划分壁152。
在沟部141C的下端部与凹部142B的上端部之间的位置设置有划分壁155。沟部141C的内侧空间与凹部142B的内侧空间借助设置于划分壁155的欠缺部165而相连结。在沟部141D的上端部与凹部142B的下端部之间的位置设置有划分壁156。沟部141D的内侧空间与凹部142B的内侧空间借助设置于划分壁156的欠缺部166而相连结。同样地,在沟部141A的下端部与凹部142A的上端部之间的位置设置有划分壁153。沟部141A的内侧空间与凹部142A的内侧空间借助设置于划分壁153的欠缺部163而相连结。在沟部141B的上端部与凹部142A的下端部之间的位置设置有划分壁154。沟部141B的内侧空间与凹部142A的内侧空间借助设置于划分壁154的欠缺部164而相连结。
如图14以及图17所示,在把持外壳3的连结部30的内表面设置有凸部143。
设置于把持外壳3的连结部30的凸部143配置于:设置于主体外壳2的突出部21的沟部141。凸部143以分别配置于多个沟部141的方式设置有多个。在实施方式中,在连结部30的内表面设置有4个凸部143。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配置于沟部141A的凸部143适当地成称为:凸部143A,将配置于沟部141B的凸部143适当地成称为:凸部143B,将配置于沟部141C的凸部143适当地成称为:凸部143C,将配置于沟部141D的凸部143适当地成称为:凸部143D。
凸部143(143A、143B、143C、143D)形成为:沿着以假想轴CX为中心的周向延伸。在与假想轴CX正交的面内,凸部143形成为圆弧状。
如图14、图16、图17、以及图18所示,防振部件138配置于沟部141。防振部件138分别配置于多个沟部141。在实施方式中,防振部件138设置4个。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配置于沟部141A的防振部件138适当地称为:防振部件138A,将配置于沟部141B的防振部件138适当地成称为:防振部件138B,将配置于沟部141C的防振部件138适当地成称为:防振部件138C,将配置于沟部141D的防振部件138适当地成称为:防振部件138D。
防振部件138(138A、138B、138C、138D)沿着以假想轴CX为中心的周向延伸。在与假想轴CX正交的面内,防振部件138呈圆弧状。
如图14、图15、图17、以及图18所示,防振部件139配置于凹部142。在多个凹部142分别配置防振部件139。在实施方式中,防振部件139设置有2个。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配置于凹部142A的防振部件139适当地成称为:防振部件139A,将配置于凹部142B的防振部件139适当地成称为:防振部件139B。
防振部件139(139A、139B)沿着上下方向延伸。防振部件139具有:上端部与下端部。
防振部件139以在旋转方向(上下方向)上进行伸缩的方式,配置于凹部142。防振部件139至少在旋转方向上进行弹性变形。
沟部141的内表面包括:第1支承面144、第2支承面145、以及周面146。第1支承面144朝向后方。第2支承面145配置于:比第1支承面144更靠后方的位置。第2支承面145朝向前方。周面146分别连接于:第1支承面144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以及第2支承面145的径向内侧的端部。周面146朝向径向外侧。
防振部件138包括:被支承于第1支承面144的第1防振部147、被支承于第2支承面145的第2防振部148、以及被支承于周面146的第3防振部149。第1防振部147至少在轴向(前后方向)上进行弹性变形。第2防振部148至少在轴向(前后方向)上进行弹性变形。第1防振部147与第1支承面144相接触。第2防振部148与第2支承面145相接触。第3防振部149与周面146相接触。
第1防振部147与第2防振部148在前后方向上配置。第2防振部148配置于:比第1防振部147更靠后方的位置。第1防振部147与第2防振部148隔着间隙而相对置。
把持外壳3的凸部143配置于:第1防振部147与第2防振部148之间的位置。凸部143A配置于:防振部件138A的第1防振部147与第2防振部148之间的位置。凸部143B配置于:防振部件138B的第1防振部147与第2防振部148之间的位置。凸部143C配置于:防振部件138C的第1防振部147与第2防振部148之间的位置。凸部143D配置于:防振部件138D的第1防振部147与第2防振部148之间的位置。
凸部143的前表面与第1防振部147相接触。凸部143的后表面与第2防振部148相接触。凸部143的径向内侧的内表面与第3防振部149相接触。
另外,凸部143的至少一部分、与配置于凹部142的防振部件139的端部相接触。凸部143的旋转方向的端部、与配置于凹部142的防振部件139的端部相接触。
配置于沟部141A的凸部143A的下端部经由在沟部141A的下端部的划分壁153形成的欠缺部163,而与配置于凹部142A的防振部件139A的一方的端部亦即上端部相接触。防振部件139A的上端部在进入到欠缺部163的内侧的状态下,与凸部143A的下端部相接触。配置于沟部141A的凸部143A的上端部从沟部141A的上端部的划分壁151远离。当把持外壳3相对于主体外壳2进行旋转时,凸部143A的上端部与划分壁151相接触。
配置于沟部141B的凸部143B的上端部经由在沟部141B的上端部的划分壁154形成的欠缺部164,而与配置于凹部142A的防振部件139A的另一方的端部亦即下端部相接触。防振部件139A的下端部在进入到欠缺部164的内侧的状态下,与凸部143B的上端部相接触。配置于沟部141B的凸部143B的下端部从沟部141B的下端部的划分壁152远离。当把持外壳3相对于主体外壳2进行旋转时,凸部143B的下端部与划分壁152相接触。
防振部件139A被夹持于:凸部143A的下端部与凸部143B的上端部之间的位置。
配置于沟部141C的凸部143C的下端部经由在沟部141C的下端部的划分壁155形成的欠缺部165,而与配置于凹部142B的防振部件139B的一方的端部亦即上端部相接触。防振部件139B的上端部在进入到欠缺部165的内侧的状态下,与凸部143C的下端部相接触。配置于沟部141C的凸部143C的上端部从沟部141C的上端部的划分壁151远离。当把持外壳3相对于主体外壳2进行旋转时,凸部143C的上端部与划分壁151相接触。
配置于沟部141D的凸部143D的上端部经由在沟部141D的上端部的划分壁156形成的欠缺部166,而与配置于凹部142B的防振部件139B的另一方的端部亦即下端部相接触。防振部件139B的下端部在进入到欠缺部166的内侧的状态下,与凸部143D的上端部相接触。配置于沟部141D的凸部143D的下端部从沟部141D的下端部的划分壁152远离。当把持外壳3相对于主体外壳2进行旋转时,凸部143D的下端部与划分壁152相接触。
防振部件139B被夹持于:凸部143C的下端部与凸部143D的上端部之间的位置。
当锤子壳体6在与输出旋转轴BX平行的轴向上进行振动的情况下,通过与凸部143的前表面相接触的第1防振部147以及与凸部143的后表面相接触的第2防振部148的弹性变形,从锤子壳体6经由主体外壳2而被传递于把持外壳3的振动会被衰减。亦即,通过防振部件138的轴向的弹性变形,能够抑制:锤子壳体6在与输出旋转轴BX平行的轴向上的振动传递于把持外壳3的情形。
当锤子壳体6在以输出旋转轴BX为中心的旋转方向上进行振动的情况下,通过与凸部143的旋转方向的端部相接触的防振部件139的弹性变形,从锤子壳体6经由主体外壳2而被传递于把持外壳3的振动会被衰减。亦即,通过防振部件139的旋转方向的弹性变形,能够抑制:锤子壳体6在以输出旋转轴BX为中心的旋转方向上的振动传递于把持外壳3的情形。
[冲击工具的动作]
接下来,对冲击工具1的动作进行说明。例如,当实施作业对象的紧固作业时,在紧固作业中使用的接套被装配于砧座16的前端部。在接套被装配于砧座16之后,作业者用左手握持侧手柄7,并且用右手握持把持部27,用右手的食指以及中指来对触发器杆116进行操作,以使得触发器杆116朝向后方进行移动。当对触发器杆116进行操作以使其朝向后方进行移动时,从蓄电池组63向马达10供电,由此马达10进行驱动,而使得灯组件18点亮。通过马达10的驱动,转子69以及转子轴70进行旋转。当转子轴70进行旋转时,转子轴70的旋转力经由第1锥齿轮80、第2锥齿轮86、以及太阳齿轮88而被传递于行星齿轮89。行星齿轮89在与内齿轮90的内齿相啮合的状态下,一边进行自转一边在太阳齿轮88的周围进行公转。行星齿轮89借助销93而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主轴14。通过行星齿轮89的公转,主轴14以比转子轴70的旋转速度还要低的旋转速度进行旋转。
在锤子突起部106与砧座突起部114相接触的状态下,主轴14进行旋转时,砧座16会与锤子98以及主轴14一起进行旋转。通过砧座16进行旋转,紧固作业得以进行。
在通过紧固作业的进行而对砧座16作用了规定值以上的负载的情况下,砧座16以及锤子98的旋转就会停止。在锤子98的旋转停止的状态下,主轴14进行旋转时,锤子98朝向后方进行移动。通过锤子98朝向后方进行移动,锤子突起部106与砧座突起部114之间的接触得以解除。移动到后方的锤子98利用第1螺旋弹簧100以及第2螺旋弹簧101的弹力而一边进行旋转一边朝向前方进行移动。通过锤子98一边进行旋转一边朝向前方进行移动,砧座16通过锤子98而在旋转方向上被打击。据此,砧座16以较高的扭矩而以输出旋转轴BX为中心进行旋转。因而,螺栓或者螺母以较高的扭矩被紧固。
当在紧固作业中对砧座轴部113作用了较高的负载的情况下,砧座轴部113的至少一部分有可能折损。在实施方式中,在砧座轴部113设置有折损起点部134。因而,在对砧座轴部113作用了较高的负载的情况下,如参照图13进行说明的那样,砧座轴部113会在折损起点部134处折损。当砧座轴部113在折损起点部134处折损、而使得比折损起点部134更靠前方位置的砧座轴部113相对于锤子壳体6朝向前方进行移动的情况下,第1沟部121的第1后侧面127会卡挂于抑制部件123。因而,能够抑制:比折损起点部134更靠前方位置的砧座轴部113从冲击工具1脱落下来的情形。
在紧固作业中产生的锤子壳体6的振动通过防振机构137而被衰减。据此,能够抑制:锤子壳体6的振动经由主体外壳2而传递于把持外壳3的情形。因此,能够抑制:紧固作业的作业性降低、或者使握持把持外壳3的作业者感到不舒服的情形。能够抑制:被收容于把持外壳3的控制器收容部28的控制器11的振动。因此,能够抑制:控制器11的动作不良的产生。
[效果]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实施方式,冲击工具1具有:马达10、通过马达10而被驱动的打击机构15、通过打击机构15而在旋转方向上被打击的砧座16、对打击机构15进行收容的锤子壳体6、主体外壳2、以及把持外壳3。打击机构15能够以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输出旋转轴BX为中心而进行旋转。砧座16具有:配置于比打击机构15更靠前方位置的砧座轴部113、以及从砧座轴部113的后端部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出来的砧座突起部114。砧座突起部114通过打击机构15而在以输出旋转轴BX为中心的旋转方向上被打击。主体外壳2配置于:比锤子壳体6更靠后方的位置。主体外壳2被固定于锤子壳体6。把持外壳3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比主体外壳2更靠后方的位置。把持外壳3以能够相对于主体外壳2进行相对移动的方式连结于主体外壳2。冲击工具1具备:配置于主体外壳2与把持外壳3之间的防振部件138以及防振部件139。
在上述构成中,把持外壳3以能够相对于主体外壳2进行相对移动的方式连结于主体外壳2。在主体外壳2与把持外壳3之间的位置配置有防振部件138以及防振部件139。当打击机构15在旋转方向上对砧座16进行打击的情况下,锤子壳体6会产生较大的振动。在锤子壳体6产生振动的情况下,通过防振部件138以及防振部件139而能够抑制:从锤子壳体6经由主体外壳2而被传递于把持外壳3的振动。
在实施方式中,主体外壳2具有:主体部20、以及从主体部20朝向后方突出出来的突出部21。把持外壳3具有:连结于突出部21的连结部30。防振部件138以及防振部件139配置于:突出部21与连结部30之间的位置。
在上述构成中,通过在主体外壳2的突出部21与把持外壳3的连结部30之间的位置配置有防振部件138以及防振部件139,能够抑制:防振部件138以及防振部件139的大型化、或者冲击工具1的大型化。
在实施方式中,防振部件138是第1防振部件,该第1防振部件用于抑制:锤子壳体6在与输出旋转轴BX平行的轴向上的振动传递于把持外壳3的情形。
在上述构成中,当例如在紧固作业中对砧座16作用轴向的负载,而使得锤子壳体6产生轴向的振动的情况下,通过防振部件138而能够抑制:从锤子壳体6经由主体外壳2而被传递于把持外壳3的振动。
在实施方式中,防振部件138包括橡胶。
在上述构成中,通过橡胶的弹性变形而能够抑制:锤子壳体6的轴向上的振动传递于把持外壳3的情形。另外,突出部21与连结部30之间的晃动得以减少。
在实施方式中,突出部21具有:以包围与输出旋转轴BX平行的假想轴CX的方式配置的外周面140、以及形成于外周面140的至少一部分且供设置于把持外壳3的凸部143配置的沟部141。沟部141的内表面包括:朝向后方的后方的第1支承面144、以及配置于比第1支承面144更靠后方的位置并且朝向前方的第2支承面145。防振部件138包括:被支承于第1支承面144的第1防振部147、以及被支承于第2支承面145的第2防振部148。凸部143配置于:第1防振部147与第2防振部148之间的位置。
在上述构成中,把持外壳3的凸部143在轴向上被第1防振部147与第2防振部148所夹持,所以,通过第1防振部147的轴向上的弹性变形以及第2防振部148的轴向上的弹性变形,而能够抑制:锤子壳体6的轴向上的振动传递于把持外壳3的情形。
在实施方式中,防振部件138包括:分别连接于第1防振部147以及第2防振部148的第3防振部149。
在上述构成中,第1防振部147与第2防振部148借助第3防振部149而被一体化,所以,能够抑制:将防振部件138配置于沟部141时的作业性的降低。
在实施方式中,防振部件139是第2防振部件,该第2防振部件用于抑制:锤子壳体6在以输出旋转轴BX为中心的旋转方向上的振动传递于把持外壳3的情形。
在上述构成中,当例如在紧固作业中打击机构15在旋转方向上对砧座16进行打击,而使得锤子壳体6产生旋转方向的振动的情况下,通过防振部件139而能够抑制:从锤子壳体6经由主体外壳2而被传递于把持外壳3的振动。
在实施方式中,突出部21具有:以包围与输出旋转轴BX平行的假想轴CX的方式配置的外周面140、形成于外周面140的至少一部分且供设置于把持外壳3的凸部143配置的沟部141、以及在外周面140中形成于沟部141的旁边的凹部142。防振部件139配置于凹部142。凸部143的至少一部分与防振部件139的端部相接触。
在上述构成中,把持外壳3的凸部143的旋转方向的端部、与防振部件139的旋转方向的端部相接触,所以,能够抑制:锤子壳体6的旋转方向上的振动传递于把持外壳3的情形。
在实施方式中,在外周面140设置有多个沟部141。凸部143以分别配置于多个沟部141的方式设置有多个。凹部142A形成于:沟部141A与沟部141B之间的位置。配置于沟部141A的凸部143A、与配置于凹部142A的防振部件139A的上端部相接触。配置于沟部141B的凸部143B、与配置于凹部142A的防振部件139A的下端部相接触。凹部142B形成于:沟部141C与沟部141D之间的位置。配置于沟部141C的凸部143C、与配置于凹部142B的防振部件139B的上端部相接触。配置于沟部141D的凸部143D、与配置于凹部142B的防振部件139B的下端部相接触。
在上述构成中,防振部件139A配置为:在旋转方向上被凸部143A与凸部143B所夹持。据此,利用1个防振部件139A就能够抑制凸部143A与凸部143B的振动。同样地,防振部件139B配置为:在旋转方向上被凸部143C与凸部143D所夹持。据此,利用1个防振部件139B就能够抑制凸部143C与凸部143D的振动。因而,在防振部件139的数量增加受到抑制的状态下,能够抑制:锤子壳体6的旋转方向上的振动传递于把持外壳3的情形。
在实施方式中,防振部件139包括弹簧。
在上述构成中,通过弹簧的弹性变形而能够抑制:锤子壳体6的旋转方向上的振动传递于把持外壳3的情形。另外,突出部21与连结部30之间的晃动得以减少。
在实施方式中,冲击工具1具备:用于将马达10的旋转力传递于打击机构15的减速机构13、以及对减速机构13的至少一部分进行收容且被固定于锤子壳体6的齿轮箱5。主体外壳2对齿轮箱5进行收容。
在上述构成中,主体外壳2被固定于锤子壳体6,并且能够对被固定于锤子壳体6的齿轮箱5进行收容。
在实施方式中,冲击工具1具备:配置于比齿轮箱5更靠下方的位置且对马达10进行收容的马达外壳4。马达外壳4连接于主体外壳2。
在上述构成中,主体外壳2被固定于锤子壳体6,并且能够连接于对马达10进行收容的马达外壳4。
在实施方式中,马达外壳4被固定于齿轮箱5。
在上述构成中,锤子壳体6、齿轮箱5、以及马达外壳4被一体化。
在实施方式中,马达10具有:定子68、能够以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马达旋转轴MX为中心而相对于定子68进行旋转的转子69、以及被固定于转子69的转子轴70。
在上述构成中,马达旋转轴MX与输出旋转轴BX相正交。当马达10启动时或者停止时,能够抑制:马达10中产生的以马达旋转轴MX为中心的旋转方向上的振动被传递于把持外壳3的情形。
在实施方式中,冲击工具1具备:被固定于转子轴70的上端部的第1锥齿轮80。减速机构13具有:与第1锥齿轮80相啮合的第2锥齿轮86、以及基于经由第2锥齿轮86而被传递来的马达10的旋转力来进行驱动的行星齿轮机构87。
在上述构成中,即便马达旋转轴MX与输出旋转轴BX相正交,也能够通过第1锥齿轮80以及第2锥齿轮86,而将马达10的旋转力传递于减速机构13的行星齿轮机构87。
在实施方式中,把持外壳3具有把持部27。冲击工具1具备:配置于把持部27且是为了对马达10进行驱动而被操作的触发器开关17。
在上述构成中,作业者能够在用例如右手握住把持部27的状态下,用右手的食指以及中指来对触发器开关17进行操作,从而使马达10进行驱动。
在实施方式中,冲击工具1具备:对马达10进行控制的控制器11。把持外壳3具有:对控制器11进行收容的控制器收容部28。
在上述构成中,控制器11配置于把持外壳3。通过防振部件138以及防振部件139而能够抑制:锤子壳体6的振动经由主体外壳2而被传递于控制器11的情形。如果振动被传递于控制器11,则有可能产生:例如控制器11的动作不良。由于振动被传递于控制器11的情形得以抑制,所以,能够抑制控制器11的动作不良。
在实施方式中,把持部27包括:从控制器收容部28的后部朝向上方延伸的后把持部31、从后把持部31的上端部朝向前方延伸的上把持部32、以及从上把持部32的前端部朝向下方延伸的前把持部33。
在上述构成中,把持部27实质上形成为环状。据此,即便打击机构15的打击能量(砧座16的紧固扭矩)增大,作业者也能够通过握住把持部27的至少一部分,而接受住打击机构15的打击能量。
[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抑制部件123是橡胶制的O形环。抑制部件123可以不是O形环,还可以是合成树脂制或者金属制的环状部件。另外,抑制部件123可以不是环状,例如可以是卡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与输出旋转轴BX正交的面内,第1沟部121处的砧座轴部113的外形呈圆形状,第3沟部135处的砧座轴部113的外形呈圆形状。另外,第3沟部135处的砧座轴部113的直径Db小于:第1沟部121处的砧座轴部113的直径Da。折损起点部134处的砧座轴部113的外形可以不是圆形状。只要折损起点部134的截面模量小于第1沟部121处的砧座轴部113的截面模量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砧座轴承115是滑动轴承。另外,第2沟部122形成于:滑动轴承的内周面。例如,砧座轴承115可以由在前后方向上空开间隔地配置的2个滚珠轴承来构成。2个滚珠轴承之间的间隙可以作为第2沟部122而发挥功能。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防振部件138是橡胶。防振部件138可以包含弹簧。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防振部件139是弹簧。防振部件139可以包含橡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设置于主体外壳2的沟部141配置有防振部件138,在设置于主体外壳2的凹部142配置有防振部件139。另外,设置于把持外壳3的凸部143分别与被支承于主体外壳2的防振部件138以及防振部件139相接触。可以构成为:防振部件138以及防振部件139分别被支承于把持外壳3,设置于主体外壳2的凸部分别与被支承于把持外壳3的防振部件138以及防振部件139相接触。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防振机构137包括:防振部件138,其用于抑制锤子壳体6在与输出旋转轴BX平行的轴向上的振动传递于把持外壳3的情形;以及防振部件139,其用于抑制锤子壳体6在以输出旋转轴BX为中心的旋转方向上的振动传递于把持外壳3的情形。防振机构137可以具有防振部件138而不具有防振部件139。防振机构137还可以具有防振部件139而不具有防振部件138。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冲击工具1是冲击扳手。冲击工具可以是冲击起子。冲击起子的砧座具有:供前端工具插入的插入孔、以及对前端工具进行保持的卡盘机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冲击工具1的电源而使用了被装配于蓄电池装配部9的蓄电池组63。作为冲击工具1的电源而可以使用商用电源(交流电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马达10是内转子型的无刷马达。马达10可以是外转子型的,还可以是有刷马达。

Claims (20)

1.一种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冲击工具具备:
马达;
打击机构,其能够以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输出旋转轴为中心而进行旋转,并且通过所述马达而被驱动;
砧座,其具有配置于比所述打击机构更靠前方位置的砧座轴部、以及从所述砧座轴部的后端部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出来且通过所述打击机构而在以所述输出旋转轴为中心的旋转方向上被打击的砧座突起部;
锤子壳体,其对所述打击机构进行收容;
主体外壳,其配置于比所述锤子壳体更靠后方的位置,并且被固定于所述锤子壳体;
把持外壳,该把持外壳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比所述主体外壳更靠后方的位置,并且该把持外壳以能够相对于所述主体外壳进行相对移动的方式连结于所述主体外壳;以及
防振部件,其配置于所述主体外壳与所述把持外壳之间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外壳具有:主体部、以及从所述主体部朝向后方突出出来的突出部,
所述把持外壳具有:连结于所述突出部的连结部,
所述防振部件配置于:所述突出部与所述连结部之间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振部件包括第1防振部件,该第1防振部件用于抑制:所述锤子壳体在与所述输出旋转轴平行的轴向上的振动传递于所述把持外壳的情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防振部件包括橡胶。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具有:以包围与所述输出旋转轴平行的假想轴的方式配置的外周面、以及形成于所述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且供设置于所述把持外壳的凸部配置的沟部,
所述沟部的内表面包括:朝向后方的第1支承面、以及配置于比所述第1支承面更靠后方的位置且朝向前方的第2支承面,
所述第1防振部件包括:被支承于所述第1支承面的第1防振部、以及被支承于所述第2支承面的第2防振部,
所述凸部配置于:所述第1防振部与所述第2防振部之间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防振部件包括:分别与所述第1防振部以及所述第2防振部相连接的第3防振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振部件包括第2防振部件,该第2防振部件用于抑制:所述锤子壳体在以所述输出旋转轴为中心的旋转方向上的振动传递于所述把持外壳的情形,
所述突出部具有:在所述外周面而形成于所述沟部的旁边的凹部,
所述第2防振部件配置于所述凹部,
所述凸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2防振部件的端部相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周面设置有多个所述沟部,
所述凸部以分别配置于多个所述沟部的方式设置有多个,
所述凹部形成于:第1沟部与第2沟部之间的位置,
配置于第1沟部的第1凸部、与所述第2防振部件的一方的端部相接触,
配置于第2沟部的第2凸部、与所述第2防振部件的另一方的端部相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振部件包括第2防振部件,该第2防振部件用于抑制:所述锤子壳体在以所述输出旋转轴为中心的旋转方向上的振动传递于所述把持外壳的情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具有:以包围与所述输出旋转轴平行的假想轴的方式配置的外周面、形成于所述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且供设置于所述把持外壳的凸部配置的沟部、以及在所述外周面而形成于所述沟部的旁边的凹部,
所述第2防振部件配置于所述凹部,
所述凸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2防振部件的端部相接触。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周面设置有多个所述沟部,
所述凸部以分别配置于多个所述沟部的方式设置有多个,
所述凹部形成于:第1沟部与第2沟部之间的位置,
配置于第1沟部的第1凸部、与所述第2防振部件的一方的端部相接触,
配置于第2沟部的第2凸部、与所述第2防振部件的另一方的端部相接触。
12.根据权利要求7~11中任一项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防振部件包括弹簧。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冲击工具具备:用于将所述马达的旋转力传递于所述打击机构的减速机构、以及对所述减速机构的至少一部分进行收容且被固定于所述锤子壳体的齿轮箱,
所述主体外壳对所述齿轮箱进行收容。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冲击工具具备:配置于比所述齿轮箱更靠下方的位置、且对所述马达进行收容的马达外壳,
所述马达外壳连接于所述主体外壳。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外壳被固定于所述齿轮箱。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具有:定子、能够以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马达旋转轴为中心而相对于所述定子进行旋转的转子、以及被固定于转子的转子轴。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冲击工具具备:被固定于所述转子轴的上端部的第1锥齿轮,
所述减速机构具有:与所述第1锥齿轮相啮合的第2锥齿轮、以及基于经由所述第2锥齿轮而被传递来的所述马达的旋转力来进行驱动的行星齿轮机构。
18.根据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把持外壳具有把持部,
所述冲击工具具备:配置于所述把持部、且是为了对所述马达进行驱动而被操作的触发器开关。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冲击工具具备:对所述马达进行控制的控制器,
所述把持外壳具有:对所述控制器进行收容的控制器收容部。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把持部包括:从所述控制器收容部的后部朝向上方延伸的后把持部、从所述后把持部的上端部朝向前方延伸的上把持部、以及从所述上把持部的前端部朝向下方延伸的前把持部。
CN202211206325.6A 2021-10-19 2022-09-30 冲击工具 Pending CN11599086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71212A JP2023061297A (ja) 2021-10-19 2021-10-19 インパクト工具
JP2021-171212 2021-10-1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90860A true CN115990860A (zh) 2023-04-21

Family

ID=857736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206325.6A Pending CN115990860A (zh) 2021-10-19 2022-09-30 冲击工具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061297A (zh)
CN (1) CN115990860A (zh)
DE (1) DE102022127113A1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22127113A1 (de) 2023-04-20
JP2023061297A (ja) 2023-05-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975860B (zh) 冲击工具
US20230121902A1 (en) Impact tool
US20220203512A1 (en) Power tool
CN115703223A (zh) 冲击工具
US20230191502A1 (en) Impact tool
CN115990860A (zh) 冲击工具
CN115990859A (zh) 冲击工具
JP2023167127A (ja) インパクト工具
JP7426831B2 (ja) インパクト工具
US11780071B2 (en) Power tool
CN213381293U (zh) 螺钉紧固工具
US20230398662A1 (en) Impact tool
US20230398663A1 (en) Impact tool
US20240238948A1 (en) Power tool
US20230191565A1 (en) Impact tool
JP6863415B2 (ja) 電動工具
US20230191577A1 (en) Power tool
US20230191566A1 (en) Impact tool
JP2022154944A (ja) インパクト工具
JP2022141450A (ja) 電動工具
CN117067165A (zh) 冲击工具
JP2023090313A (ja) インパクト工具
CN117754498A (zh) 电动作业机以及螺丝紧固工具
CN117601077A (zh) 冲击工具
CN117182829A (zh) 冲击工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