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54498A - 电动作业机以及螺丝紧固工具 - Google Patents

电动作业机以及螺丝紧固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754498A
CN117754498A CN202311143836.2A CN202311143836A CN117754498A CN 117754498 A CN117754498 A CN 117754498A CN 202311143836 A CN202311143836 A CN 202311143836A CN 117754498 A CN117754498 A CN 1177544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slit
incident
light guide
r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14383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力石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ki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ki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kita Corp filed Critical Maki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77544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75449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BTOOLS OR BENCH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DISENGAGING OR HOLDING
    • B25B23/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spanners, wrenches, screwdrivers
    • B25B23/18Devices for illuminating the head of the screw or the nu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BTOOLS OR BENCH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DISENGAGING OR HOLDING
    • B25B21/00Portable power-driven screw or nut setting or loosening tools; Attachments for drilling apparatus serving the same purpos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BTOOLS OR BENCH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DISENGAGING OR HOLDING
    • B25B21/00Portable power-driven screw or nut setting or loosening tools; Attachments for drilling apparatus serving the same purpose
    • B25B21/02Portable power-driven screw or nut setting or loosening tools; Attachments for drilling apparatus serving the same purpose with means for imparting impact to screwdriver blade or nut socke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Details Of Spanners, Wrenches, And Screw Drivers And Accessories (AREA)
  • Portable Power Tool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作业机以及螺丝紧固工具,能够朝向所希望的照射范围照射光。电动作业机备:马达,其具有转子,该转子以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旋转轴为中心而进行旋转;输出部,其被配置于比马达更靠向前方的位置,且通过转子的旋转力而进行动作;以及光学部件,其具有供来自发光元件的光入射的入射部、以及被配置于输出部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且供来自入射部的光行进的导光部。导光部具有:后表面,在该后表面设置有狭缝;以及前表面,在导光部的内部行进且由狭缝反射出的光从该前表面射出。

Description

电动作业机以及螺丝紧固工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所公开的技术涉及一种电动作业机以及螺丝紧固工具。
背景技术
在电动作业机所涉及的技术领域中,已知有:专利文献1所公开那样的动力工具用照明系统。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特许申请公开第2016/0354889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通过利用光对电动作业机的作业对象进行照明,作业者即便在例如暗处也能够顺利地实施利用电动作业机的作业。通过朝向所希望的照射范围照射光,而能够更加提高作业性。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的目的在于:朝向所希望的照射范围照射光。
本说明书公开一种电动作业机。电动作业机可以具备:马达,其具有转子,该转子以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旋转轴为中心而进行旋转;输出部,其被配置于比马达更靠向前方的位置,且通过转子的旋转力而进行动作;以及光学部件,其具有供来自发光元件的光入射的入射部、以及被配置于输出部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且供来自入射部的光行进的导光部。导光部可以具有:后表面,在该后表面设置有狭缝;以及前表面,在导光部的内部行进且由狭缝反射出的光从该前表面射出。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朝向所希望的照射范围照射光。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从前方观察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作业机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作业机的上部的主视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作业机的上部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作业机的上部的纵向剖视图。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作业机的上部的横向剖视图。
图6是表示从前方观察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作业机的上部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从前方观察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作业机的上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表示从前方观察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部件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从后方观察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部件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从后方观察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部件的图。
图11是表示从下方观察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部件的图。
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部件的剖视图。
图13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部件的一部分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电动作业机(冲击工具);2…外壳;2L…左外壳;2R…右外壳;2S…螺丝;3…后罩;3S…螺丝;4…锤子壳体;4A…后侧筒部;4B…前侧筒部;4C…环状部;5…壳体罩;6…马达;7…减速机构;8…主轴;8A…凸缘部;8B…主轴轴部;8C…圆环部;8D…主轴槽;9…打击机构;10…砧座(输出部);10A…工具孔;10B…凹部;10C…砧座轴部;10D…砧座突起部;11…工具保持机构;12…风扇;12A…衬套;13…蓄电池装配部;14…触发器拨挡;15…正反转切换拨挡;16…手动模式切换按钮;16A…电路基板;16B…开关;18…灯单元;19…进气口;20…排气口;21…马达收容部;22…把持部;23…蓄电池保持部;24…轴承箱;25…蓄电池组;26…定子;27…转子;28…定子铁心;29…前绝缘子;29S…螺丝;30…后绝缘子;31…线圈;32…转子铁心部;33…转子轴部;34…转子磁铁;35…传感器磁铁;37…传感器基板;37A…磁传感器;37B…树脂模制体;38…熔断端子;39…转子轴承;40…转子轴承;41…小齿轮;42…行星齿轮;42P…销;43…内齿轮;44…主轴轴承;45…垫圈;46…砧座轴承;47…锤子;47A…锤子槽;47B…锤子突起部;47C…凹部;48…滚珠;49…螺旋弹簧;100…光学部件;101…导光部;102…突出部;103…入射部;105…前表面;106…后表面;110…狭缝;111…第1面;112…第2面;200…发光元件;210…基板;AX…旋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电动作业机可以具备:马达,其具有转子,该转子以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旋转轴为中心而进行旋转;输出部,其被配置于比马达更靠向前方的位置,且通过转子的旋转力而进行动作;以及光学部件,其具有供来自发光元件的光入射的入射部、以及被配置于输出部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且供来自入射部的光行进的导光部。导光部可以具有:后表面,在该后表面设置有狭缝;以及前表面,在导光部的内部行进且由狭缝反射出的光从该前表面射出。
在上述构成中,在导光部的后表面设置有狭缝,所以,在导光部的内部行进且由狭缝反射出的光能够被照射到:所希望的照射范围。亦即,通过使狭缝最优化,而能够朝向所希望的照射范围照射光。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狭缝可以通过第1面与第2面而被规定出,其中,该第2面被配置于比第1面更远离入射部的位置,且隔着狭缝的空隙部而与第1面相对置。第1面可以对在导光部的内部行进的光的一部分进行全反射。
在上述构成中,在第1面进行全反射的光从导光部的前表面射出。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在将与旋转轴相平行的方向的轴设为前后轴、且将与旋转轴的放射方向相平行的轴设为放射轴的情况下,第2面可以为:分别与前后轴以及放射轴相平行的平面。
在上述构成中,第2面形成为:实质上相对于后表面垂直。第2面不会有助于光的反射,所以,通过将第2面形成为相对于后表面垂直,而能够抑制狭缝的周向上的尺寸的大型化,所以,能够在导光部形成多个狭缝。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可以构成为:第2面的前端部与第1面的前端部被连接起来,第1面以从第1面的前端部朝向后方而离开第2面的方式进行倾斜。
在上述构成中,来自入射部的光在第1面进行全反射并从前表面射出。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可以构成为:狭缝在后表面设置有多个,在将狭缝的空隙部中的第1面与第2面所构成的角度设为外部角度的情况下,多个狭缝的外部角度互不相同。
在上述构成中,通过将多个狭缝各自的外部角度最优化,而能够朝向所希望的照射范围照射光。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可以构成为:越是接近入射部的狭缝则外部角度越小。
在上述构成中,在多个第1面分别进行全反射的光的光量呈现均匀化。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可以构成为:狭缝在后表面设置有多个,多个狭缝的深度互不相同。
在上述构成中,通过使多个狭缝各自的深度最优化,而能够朝向所希望的照射范围照射光。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可以构成为:越远离入射部,深度则越深。
在上述构成中,在多个第1面分别进行全反射的光的光量呈现均匀化。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可以构成为:导光部呈环状,狭缝在导光部的周向上空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
在上述构成中,能够朝向所希望的照射范围照射光。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在规定出从光学部件的中心通过且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基准线的情况下,多个狭缝可以相对于基准线而呈线对称。入射部可以在左右方向上空开间隔地设置有2个。可以构成为:入射到左侧的入射部的光在比光学部件的中心更靠向左侧位置的导光部的内部行进,入射到右侧的入射部的光在比光学部件的中心更靠向右侧位置的导光部的内部行进。
在上述构成中,能够朝向所希望的照射范围照射光。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螺丝紧固工具可以具备:无刷马达,其具有定子、以及能够相对于定子而进行旋转的转子;减速机构,其被配置于转子的前方侧位置,且对转子的旋转进行减速;输出轴,其被配置于减速机构的前方侧位置,且通过减速机构而进行旋转;壳体,其对减速机构进行收容,且将输出轴支承为能够旋转;发光元件;以及圆环光学部件,其被保持于壳体,且具有供发光元件的光进入的入射部、以及对来自入射部的光进行反射的反射部。
在上述构成中,在圆环光学部件设置有:供发光元件的光进入的入射部、以及对来自入射部的光进行反射的反射部,所以,从入射部入射到圆环光学部件、且在圆环光学部件的内部行进、进而在反射部反射出的光能够被照射到:所希望的照射范围。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反射部可以包括:接近入射部的第1反射面、以及比第1反射面更远离入射部的第2反射面,来自第1反射面的反射光与来自第2反射面的反射光可以为:大致相同的光量。
在上述构成中,能够以均匀的照度分布来对作业对象进行照明。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实施方式中,使用左、右、前、后、上、以及下这样的用语,来说明各部分的位置关系。上述用语表示:以电动作业机的中心为基准的相对位置或者方向。
[电动作业机]
图1是表示从前方观察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作业机1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作业机1的上部的主视图。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作业机1的上部的侧视图。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作业机1的上部的纵向剖视图。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作业机1的上部的横向剖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动作业机1为:具有作为动力源的电动马达6的电动工具。将与马达6的旋转轴AX平行的方向适当地称为:轴向,将环绕旋转轴AX的周围的方向适当地称为:周向或者旋转方向,将旋转轴AX的放射方向适当地称为:径向。另外,在径向上,将相距旋转轴AX较近的位置或者接近旋转轴AX的方向适当地称为:径向内侧,将相距旋转轴AX较远的位置或者远离旋转轴AX的方向适当地称为:径向外侧。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轴AX沿着前后方向延伸。轴向一侧为前方,轴向另一侧为后方。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动作业机1为:作为电动工具的一种的冲击工具。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电动作业机1适当地称为:冲击工具1。
在本实施方式中,冲击工具1为:作为螺丝紧固工具的一种的冲击起子。冲击工具1具备:外壳2、后罩3、锤子壳体4、壳体罩5、马达6、减速机构7、主轴8、打击机构9、砧座10、工具保持机构11、风扇12、蓄电池装配部13、触发器拨挡14、正反转切换拨挡15、手动模式切换按钮16、以及灯单元18。
外壳2是由合成树脂制成。在实施方式中,外壳2是由尼龙制成。外壳2包括:左外壳2L、以及被配置于左外壳2L的右方位置的右外壳2R。左外壳2L与右外壳2R通过多个螺丝2S而被固定。外壳2由一对半分割外壳构成。
外壳2具有:马达收容部21、把持部22、以及蓄电池保持部23。
马达收容部21呈筒状。马达收容部21对马达6、轴承箱24的一部分、以及锤子壳体4的后部进行收容。
把持部22从马达收容部21朝向下方突出。触发器拨挡14设置于:把持部22的上部。把持部22由作业者握持。
蓄电池保持部23连接于把持部22的下端部。在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上,蓄电池保持部23的外形尺寸分别大于把持部22的外形尺寸。
后罩3是由合成树脂制成。后罩3被配置于:马达收容部21的后方位置。后罩3对风扇12的至少一部分进行收容。风扇12被配置于:后罩3的内周侧位置。后罩3配置为:对马达收容部21的后端部的开口进行覆盖。后罩3通过螺丝3S而被固定于马达收容部21的后端部。
马达收容部21具有:进气口19。后罩3具有:排气口20。外壳2的外部空间的空气经由进气口19而流入到外壳2的内部空间。外壳2的内部空间的空气经由排气口20而流出到外壳2的外部空间。
锤子壳体4作为对减速机构7进行收容的齿轮壳体而发挥功能。锤子壳体4对减速机构7、主轴8、打击机构9、以及砧座10的至少一部分进行收容。锤子壳体4是由金属制成。在本实施方式中,锤子壳体4是由铝制成。锤子壳体4呈筒状。
锤子壳体4包括:后侧筒部4A、前侧筒部4B、以及环状部4C。前侧筒部4B被配置于:比后侧筒部4A更靠向前方的位置。后侧筒部4A的外径大于前侧筒部4B的外径。后侧筒部4A的内径大于前侧筒部4B的内径。环状部4C配置为:将后侧筒部4A的前端部与前侧筒部4B的后端部连结起来。
锤子壳体4连接于马达收容部21的前部。在后侧筒部4A的后部固定有轴承箱24。减速机构7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于:轴承箱24的内侧位置。在轴承箱24的外周部形成有螺纹牙。在后侧筒部4A的后部的内周部形成有螺纹槽。通过轴承箱24的螺纹牙与后侧筒部4A的螺纹槽相结合,而对轴承箱24与锤子壳体4进行固定。锤子壳体4被左外壳2L与右外壳2R夹持。轴承箱24的一部分以及后侧筒部4A的后部被收容于马达收容部21。轴承箱24被分别固定于:马达收容部21以及锤子壳体4。
壳体罩5对锤子壳体4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进行覆盖。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罩5对后侧筒部4A的表面进行覆盖。壳体罩5是由合成树脂制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罩5是由聚碳酸酯树脂制成。壳体罩5对锤子壳体4进行保护。壳体罩5能够抑制:锤子壳体4与冲击工具1的周围的物体之间的接触。壳体罩5能够抑制:锤子壳体4与作业者之间的接触。
马达6为冲击工具1的动力源。马达6产生旋转力。马达6为电动马达。马达6为内转子型的无刷马达。马达6具有:定子26与转子27。定子26被支承于马达收容部21。转子27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于:定子26的内侧位置。转子27相对于定子26进行旋转。转子27以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旋转轴AX为中心而进行旋转。
定子26具有:定子铁心28、前绝缘子29、后绝缘子30、以及线圈31。
定子铁心28被配置于:比转子27更靠向径向外侧的位置。定子铁心28包括:被层叠而得到的多个钢板。钢板为:以铁为主要成分的金属制的板。定子铁心28呈筒状。定子铁心28具有:对线圈31进行支承的多个齿。
前绝缘子29设置于:定子铁心28的前部。后绝缘子30设置于:定子铁心28的后部。前绝缘子29以及后绝缘子30分别为:合成树脂制的电绝缘部件。前绝缘子29配置为:对齿的表面的一部分进行覆盖。后绝缘子30配置为:对齿的表面的一部分进行覆盖。
线圈31借助前绝缘子29以及后绝缘子30而被配置于定子铁心28。线圈31被配置有多个。线圈31借助前绝缘子29以及后绝缘子30而被配置于定子铁心28的齿的周围。线圈31与定子铁心28通过前绝缘子29以及后绝缘子30而被电绝缘。多个线圈31借助熔断端子38而被连接起来。
转子27以旋转轴AX为中心而进行旋转。转子27具有:转子铁心部32、转子轴部33、转子磁铁34、以及传感器磁铁35。
转子铁心部32以及转子轴部33分别由钢制成。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子铁心部32与转子轴部33呈一体。转子轴部33的前部从转子铁心部32的前端面朝向前方突出。转子轴部33的后部从转子铁心部32的后端面朝向后方突出。
转子磁铁34被固定于转子铁心部32。转子磁铁34呈圆筒状。转子磁铁34被配置于:转子铁心部32的周围。
传感器磁铁35被固定于转子铁心部32。传感器磁铁35呈圆环状。传感器磁铁35被配置于:转子铁心部32的前端面以及转子磁铁34的前端面。
在前绝缘子29安装有传感器基板37。传感器基板37通过螺丝29S而被固定于前绝缘子29。传感器基板37具有:圆环状的电路基板、被支承于电路基板的磁传感器37A、以及对磁传感器37A进行覆盖的树脂模制体37B。传感器基板37的至少一部分与传感器磁铁35相对置。磁传感器37A通过对传感器磁铁35的位置进行检测,而对转子27的旋转方向的位置进行检测。
转子轴部33的后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转子轴承39。转子轴承39的前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转子轴承40。转子轴承39被保持于后罩3。转子轴承40被保持于轴承箱24。转子轴部33的前端部经由轴承箱24的开口而被配置于锤子壳体4的内部空间。
在转子轴部33的前端部形成有小齿轮41。小齿轮41连结于减速机构7的至少一部分。转子轴部33借助小齿轮41而连结于减速机构7。
减速机构7将马达6的旋转力传递到主轴8以及砧座10。减速机构7被收容于:锤子壳体4的后侧筒部4A。减速机构7具有多个齿轮。减速机构7被配置于:比马达6更靠向前方的位置。减速机构7被配置于:转子27的前方侧位置。减速机构7将转子轴部33与主轴8连结起来。减速机构7的齿轮通过转子27而被驱动。减速机构7将转子27的旋转传递于主轴8。减速机构7对转子27的旋转进行减速。减速机构7使主轴8以比转子轴部33的旋转速度还要低的旋转速度进行旋转。减速机构7包括行星齿轮机构。
减速机构7具有:被配置于小齿轮41的周围的多个行星齿轮42、以及被配置于多个行星齿轮42的周围的内齿轮43。小齿轮41、行星齿轮42、以及内齿轮43分别被收容于:锤子壳体4以及轴承箱24。多个行星齿轮42分别与小齿轮41相啮合。行星齿轮42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借助销42P而被支承于主轴8。主轴8通过行星齿轮42而进行旋转。内齿轮43具有:与行星齿轮42相啮合的内齿。内齿轮43被固定于轴承箱24。内齿轮43始终无法相对于轴承箱24进行旋转。
当通过马达6的驱动而使得转子轴部33进行旋转时,小齿轮41会进行旋转,从而行星齿轮42在小齿轮41的周围进行公转。行星齿轮42一边与内齿轮43的内齿相啮合一边进行公转。通过行星齿轮42的公转,而使得借助销42P连接于行星齿轮42的主轴8以比转子轴部33的旋转速度还要低的旋转速度进行旋转。
主轴8通过马达6的旋转力而进行旋转。主轴8被配置于:比马达6的至少一部分更靠向前方的位置。主轴8被配置于:比定子26更靠向前方的位置。主轴8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于:比转子27更靠向前方的位置。主轴8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于:比减速机构7的前方位置。主轴8通过转子27而进行旋转。主轴8通过由减速机构7传递来的转子27的旋转力而进行旋转。
主轴8具有:凸缘部8A、以及从凸缘部8A朝向前方突出的主轴轴部8B。行星齿轮42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借助销42P而被支承于凸缘部8A。主轴8的旋转轴与马达6的旋转轴AX相一致。主轴8以旋转轴AX为中心而进行旋转。
主轴8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主轴轴承44。主轴轴承44被保持于轴承箱24。主轴8具有:从凸缘部8A的后部朝向后方突出的圆环部8C。主轴轴承44被配置于:圆环部8C的内侧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轴轴承44的外圈连接于圆环部8C,主轴轴承44的内圈被支承于轴承箱24。
打击机构9通过马达6而被驱动。马达6的旋转力经由减速机构7以及主轴8而被传递到打击机构9。打击机构9基于通过马达6而进行旋转的主轴8的旋转力,在旋转方向上对砧座10进行打击。打击机构9具有:锤子47、滚珠48、以及螺旋弹簧49。包括锤子47在内的打击机构9被收容于:锤子壳体4。
锤子47被配置于:比减速机构7更靠向前方的位置。锤子47被收容于后侧筒部4A。锤子47被配置于:主轴轴部8B的周围。锤子47被保持于主轴轴部8B。滚珠48被配置于:主轴轴部8B与锤子47之间的位置。螺旋弹簧49分别被支承于:凸缘部8A以及锤子47。
锤子47通过马达6而进行旋转。马达6的旋转力经由减速机构7以及主轴8而被传递到锤子47。锤子47基于通过马达6而进行旋转的主轴8的旋转力,能够与主轴8一起进行旋转。锤子47的旋转轴、主轴8的旋转轴、以及马达6的旋转轴AX相一致。锤子47以旋转轴AX为中心而进行旋转。
滚珠48是由钢铁那样的金属制成。滚珠48被配置于:主轴轴部8B与锤子47之间的位置。主轴8具有:供滚珠48的至少一部分配置的主轴槽8D。主轴槽8D设置于:主轴轴部8B的外周面的一部分。锤子47具有:供滚珠48的至少一部分配置的锤子槽47A。锤子槽47A设置于:锤子47的内表面的一部分。滚珠48被配置于:主轴槽8D与锤子槽47A之间的位置。滚珠48能够分别在主轴槽8D的内侧以及锤子槽47A的内侧进行滚动。锤子47能够随着滚珠48而进行移动。主轴8与锤子47能够在由主轴槽8D以及锤子槽47A规定出的可动范围内,分别沿着轴向以及旋转方向而进行相对移动。
螺旋弹簧49产生:用于使锤子47朝向前方进行移动的弹力。螺旋弹簧49被配置于:凸缘部8A与锤子47之间的位置。在锤子47的后表面设置有环状的凹部47C。凹部47C从锤子47的后表面朝向前方凹陷。在凹部47C的内侧设置有垫圈45。螺旋弹簧49的后端部被支承于凸缘部8A。螺旋弹簧49的前端部被配置于凹部47C的内侧位置,且被支承于垫圈45。
砧座10为:通过马达6的旋转力而进行动作的冲击工具1的输出部。砧座10通过马达6的旋转力而进行旋转。砧座10为:通过减速机构7而进行旋转的冲击工具1输出轴。砧座10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于:比锤子47更靠向前方的位置。砧座10具有:供前端工具插入的工具孔10A。作为前端工具而例示出起子头。工具孔10A设置于:砧座10的前端部。前端工具被装配于砧座10。另外,在砧座10的后端部设置有凹部10B。在主轴轴部8B的前端部设置有凸部。主轴轴部8B的前端部的凸部被插入于:在砧座10的后端部设置的凹部10B。
砧座10具有:杆状的砧座轴部10C、与砧座突起部10D。工具孔10A设置于:砧座轴部10C的前端部。前端工具被装配于砧座轴部10C。砧座突起部10D设置于:砧座10的后端部。砧座突起部10D从砧座轴部10C的后端部朝向径向外侧突出。
砧座1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砧座轴承46。砧座10的旋转轴、锤子47的旋转轴、主轴8的旋转轴、以及马达6的旋转轴AX相一致。砧座10以旋转轴AX为中心而进行旋转。砧座轴承46被配置于:前侧筒部4B的内侧位置。砧座轴承46被保持于:锤子壳体4的前侧筒部4B。锤子壳体4对减速机构7进行收容,并借助砧座轴承46而将砧座10支承为能够旋转。砧座轴承46对砧座轴部10C进行支承。在本实施方式中,砧座轴承46在前后方向上配置有2个。
锤子47具有:朝向前方突出发锤子突起部47B。锤子突起部47B能够与砧座突起部10D相接触。在锤子突起部47B与砧座突起部10D相接触的状态下,通过马达6进行驱动,而使得砧座10与锤子47以及主轴8一起进行旋转。
砧座10通过锤子47而在旋转方向上被打击。例如在螺丝紧固作业中,如果作用于砧座10的负荷变高,则有时会产生:仅靠马达6所产生的动力而无法使砧座10旋转的状況。如果仅靠马达6所产生的动力而无法使砧座10旋转,则砧座10以及锤子47的旋转就会停止下来。主轴8与锤子47能够借助滚珠48而分别在轴向以及周向上进行相对移动。即便锤子47的旋转停止,主轴8的旋转也会通过马达6所产生的动力而继续进行。在锤子47的旋转停止的状态下,主轴8进行旋转时,滚珠48会一边由主轴槽8D以及锤子槽47A分别引导一边朝向后方进行移动。锤子47从滚珠48接受力而随着滚珠48朝向后方进行移动。亦即,在砧座10的旋转停止的状态下,通过主轴8进行旋转,而使得锤子47朝向后方进行移动。通过锤子47朝向后方进行移动,锤子突起部47B与砧座突起部10D之间的接触得以解除。
螺旋弹簧49产生:用于使锤子47朝向前方进行移动的弹力。移动到后方的锤子47通过螺旋弹簧49的弹力而朝向前方进行移动。锤子47在朝向前方进行移动时,从滚珠48接受旋转方向的力。亦即,锤子47一边进行旋转一边朝向前方进行移动。当锤子47一边进行旋转一边朝向前方进行移动时,锤子突起部47B会一边进行旋转一边与砧座突起部10D相接触。据此,砧座突起部10D通过锤子突起部47B而在旋转方向上被打击。马达6的动力与锤子47的惯性力的双方作用于砧座10。因此,砧座10能够以较高的扭矩而以旋转轴AX为中心进行旋转。
工具保持机构11被配置于:砧座10的前部的周围。工具保持机构11对被插入到工具孔10A的前端工具进行保持。
风扇12通过马达6的旋转力而进行旋转。风扇12被配置于:比马达6的定子26更靠向后方的位置。风扇12生成:用于对马达6进行冷却的气流。风扇12被固定于:转子27的至少一部分。风扇12借助衬套12A而被固定于转子轴部33的后部。风扇12被配置于:转子轴承37与定子26之间的位置。风扇12通过转子27的旋转而进行旋转。通过转子轴部33进行旋转,而使得风扇12与转子轴部33一起进行旋转。通过风扇12进行旋转,而使得外壳2的外部空间的空气经由进气口19流入到外壳2的内部空间。流入到外壳2的内部空间的空气通过在外壳2的内部空间进行流通,而对马达6进行冷却。通过风扇12进行旋转,而使得在外壳2的内部空间进行流通的空气经由排气口20流出到外壳2的外部空间。
蓄电池装配部13被配置于:蓄电池保持部23的下部。蓄电池组25被装配于蓄电池装配部13。蓄电池组25能够相对于蓄电池装配部13进行拆装。蓄电池组25作为冲击工具1的电源而发挥功能。蓄电池组25包括:二次电池。在本实施方式中,蓄电池组25包括:充电式的锂离子电池。蓄电池组25通过被装配于蓄电池装配部13,而能够对冲击工具1供给电力。马达6以及灯单元18分别基于从蓄电池组25供给的电力而进行驱动。
触发器拨挡14设置于把持部22。触发器拨挡14是为了使马达6进行启动而由作业者操作的。通过对触发器拨挡14进行操作,而对马达6的驱动与停止进行切换。
正反转切换拨挡15设置于把持部22的上部。正反转切换拨挡15由作业者操作。通过对正反转切换拨挡15进行操作,而使得马达6的旋转方向从正转方向以及反转方向的一方切换为另一方。通过对马达6的旋转方向进行切换,而对主轴8的旋转方向进行切换。
手动模式切换按钮16设置于触发器拨挡14的上方。手动模式切换按钮16由作业者操作。在手动模式切换按钮16的后方配置有电路基板16A以及开关16B。开关16B被搭载于:电路基板16A的前表面。手动模式切换按钮16被配置于:开关16B的前方位置。通过朝向后方对手动模式切换按钮16进行按压操作,而使得开关16B进行动作,从电路基板16A输出操作信号。从电路基板16A输出的操作信号被发送到控制器(未图示)。控制器基于从电路基板16A输出的操作信号,而对马达6的控制模式进行切换。
[灯单元]
图6是表示从前方观察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作业机1的上部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从前方观察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作业机1的上部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表示从前方观察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部件100的立体图。图9是表示从后方观察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部件100的立体图。图10是表示从后方观察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部件100的图。图11是表示从下方观察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部件100的图。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部件100的剖视图。图13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部件100的一部分的图。
灯单元18射出照明光。灯单元18以照明光来对砧座10以及砧座10的周边进行照明。灯单元18以照明光来对砧座10的前方进行照明。另外,灯单元18以照明光来对被装配于砧座10的前端工具以及前端工具的周边进行照明。
灯单元18被配置于:锤子壳体4的前部。灯单元18被配置于:前侧筒部4B的周围。灯单元18借助前侧筒部4B而被配置于砧座轴部10C的周围。灯单元18被固定于:锤子壳体4的至少一部分。此外,灯单元18可以被固定于:外壳2的至少一部分。
灯单元18具有:被支承于基板210的发光元件200、以及将从发光元件200射出的光朝向前方射出的光学部件100。光学部件100例如是由聚碳酸酯树脂那样的合成树脂制成。此外,光学部件100也可以由玻璃制成。发光元件200以及基板210被配置于:比光学部件100更靠向下方的位置。发光元件200包括发光二极管(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元件200被安装于:基板210的上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发光元件200被安装于:基板210的上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发光元件200在左右方向上空开间隔地配置有2个。基板210包括:能够对发光元件200的发光进行控制的电路基板。可以通过发光元件200与基板210而构成板载芯片发光二极管(COB LED:chip on board light emitting diodes)。
光学部件100为圆环光学部件。光学部件100具有:被配置于砧座轴部10C以及前侧筒部4B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的导光部101、以及从导光部101的下部朝向下方突出的突出部102。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光部101被配置于:砧座轴部10C以及前侧筒部4B的周围。导光部101呈环状。在突出部102的下表面设置有入射部103。入射部103与发光元件200相对置。入射部103以与多个发光元件200分别相对置的方式设置有多个。1个发光元件200与1个入射部103相对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入射部103在突出部102的下表面,在左右方向上空开间隔地设置有2个。从发光元件200射出的光入射到入射部103。发光元件200的光进入入射部103。从入射部103入射到光学部件100的内部的光在导光部101的内部行进。
导光部101具有:朝向前方的前表面105、以及朝向后方的后表面106。导光部101具有:实质上将圆柱状的部件弯曲成环状而得到的形状。前表面105以及后表面106分别包括曲面。在导光部101的内部行进的光的至少一部分从前表面105朝向前方射出。导光部101的前表面105为:使来自入射部103的光朝向前方射出的光射出面。
在导光部101的后表面106形成有多个狭缝110。狭缝110在导光部101的周向上空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狭缝110形成为:从后表面106朝向前方凹陷。1个狭缝110通过第1面111与第2面112而被规定出。第1面111与第2面112隔着狭缝110的空隙部而相对置。第2面112被配置于:比第1面111更远离入射部103的位置。
如图9以及图10所示,靠近入射部103(发光元件200)的狭缝110遍及导光部101的后表面106与内周面而形成。远离入射部103(发光元件200)的狭缝110实质上仅形成于后表面106,而未形成于导光部101的内周面。
在将与旋转轴AX相平行的方向的轴设为前后轴、且将与旋转轴AX的放射方向相平行的设为放射轴的情况下,第2面112实质上为:分别与前后轴以及放射轴相平行的平面。第2面112的前端部与第1面111的前端部被连接起来。第1面111以从第1面111的前端部朝向后方而离开第2面112的方式进行倾斜。
导光部101的外部(狭缝110的空隙部)中的第1面111与第2面112所构成的角度小于90度。导光部101的内部中的第1面111与第2面112所构成的角度为270度以上。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导光部101的外部(狭缝110的空隙部)中的第1面111与第2面112所构成的角度适当地称为:外部角度,将导光部101的内部中的第1面111与第2面112所构成的角度适当地称为:内部角度。
如图13示意性地所示那样,狭缝110的外部角度越接近入射部103(发光元件200)则越小。另外,越远离入射部103(发光元件200),狭缝110的深度(前后方向的尺寸)越深。
从发光元件200射出且从入射部103入射到光学部件100的内部的光在导光部101的内部行进。如图13所示,在导光部101的内部行进的光LF的一部分在第1面111进行全反射,并朝向前表面105行进。在第1面111反射出的光LF从前表面105朝向前方射出。第1面111作为对来自入射部103的光进行反射的反射部而发挥功能。
狭缝110在导光部101的周向上空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第1面111在导光部101的周向上空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来自入射部103的光LF的一部分在第1狭缝110的第1面111进行全反射,并从前表面105朝向前方射出。来自入射部103的光LF的一部分从第1狭缝110通过。从第1狭缝110通过后的光LF的一部分在第2狭缝110的第1面111进行全反射,并从前表面105朝向前方射出,从第1狭缝110通过后的光LF的一部分再从第2狭缝110通过。从第2狭缝110通过后的光LF的一部分在第3狭缝110的第1面111进行全反射,并从前表面105朝向前方射出,从第2狭缝110通过后的光LF的一部分再从第3狭缝110通过。这样,来自入射部103的光LF被分别分配给多个狭缝110。多个狭缝110的第1面111分别对光LF进行全反射。以使得在多个第1面111分别进行全反射的光LF的光量呈现均匀的方式,来设定多个狭缝110的构造。亦即,以使得来自靠近入射部103的第1第1面111的反射光、与来自比第1第1面更远离入射部103的第2第1面11的反射光成为大致相同的光量的方式,来设定多个狭缝110的构造。狭缝110的构造包括:狭缝110的外部角度(内部角度)、以及狭缝110的深度。
在规定出从光学部件100的中心通过且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基准线的情况下,多个狭缝110相对于基准线而呈线对称。从左侧的发光元件200射出且入射到左侧的入射部103的光在比光学部件100的中心更靠向左侧位置的导光部101的内部行进。从右侧的发光元件200射出且入射到右侧的入射部103的光在比光学部件100的中心更靠向右侧位置的导光部101的内部行进。
[效果]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实施方式中,电动作业机1具备:马达6,其具有转子27,该转子27以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旋转轴AX为中心而进行旋转;作为输出部的砧座10,其被配置于比马达6更靠向前方的位置,且通过转子27的旋转力而进行动作;以及光学部件100,其具有供来自发光元件200的光入射的入射部103、以及被配置于砧座10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且供来自入射部103的光行进的导光部101。导光部101具有:后表面106,在该后表面106设置有狭缝110;以及前表面105,在导光部101的内部行进且由狭缝110反射出的光从该前表面105射出。
在上述构成中,在导光部101的后表面106设置有狭缝110,所以,在导光部101的内部行进且由狭缝110反射出的光能够被照射到:所希望的照射范围。亦即,通过使狭缝110最优化,而能够朝向所希望的照射范围照射光。
在实施方式中,狭缝110通过第1面111与第2面112而被规定出,其中,该第2面112被配置于比第1面111更远离入射部103的位置,且隔着狭缝110的空隙部而与第1面111相对置。第1面111对在导光部101的内部行进的光的一部分进行全反射。
在上述构成中,在第1面111进行全反射的光从导光部101的前表面105射出。
在实施方式中,在将与旋转轴AX相平行的方向的轴设为前后轴、且将与旋转轴AX的放射方向相平行的轴设为放射轴的情况下,第2面112为:分别与前后轴以及放射轴相平行的平面。
在上述构成中,第2面112形成为:实质上相对于后表面106垂直。第2面112不会有助于光的反射,所以,通过将第2面112形成为相对于后表面106垂直,而能够抑制狭缝110的周向上的尺寸的大型化,所以,能够在导光部101形成多个狭缝110。
在实施方式中,第2面112的前端部与第1面111的前端部被连接起来,第1面111以从第1面111的前端部朝向后方而离开第2面112的方式进行倾斜。
在上述构成中,来自入射部103的光由第1面111进行全反射,并从前表面105射出。
在实施方式中,狭缝110在后表面106设置有多个,在将狭缝110的空隙部中的第1面111与第2面112所构成的角度设为外部角度的情况下,多个狭缝110的外部角度互不相同。
在上述构成中,通过将多个狭缝110各自的外部角度最优化,而能够朝向所希望的照射范围照射光。
在实施方式中,越是接近入射部103的狭缝110则外部角度越小。
在上述构成中,由多个第1面111分别进行全反射的光的光量呈现均匀化。
在实施方式中,狭缝110在后表面106设置有多个,多个狭缝110的深度互不相同。
在上述构成中,通过使多个狭缝110各自的深度最优化,而能够朝向所希望的照射范围照射光。
在实施方式中,越远离入射部103,则深度越深。
在上述构成中,由多个第1面111分别进行全反射的光的光量呈现均匀化。
在实施方式中,导光部101呈环状,狭缝110在导光部101的周向上空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
在上述构成中,能够朝向所希望的照射范围照射光。
在实施方式中,在规定出从光学部件100的中心通过且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基准线的情况下,多个狭缝110相对于基准线而呈线对称。入射部103在左右方向上空开间隔地设置有2个。入射到左侧的入射部103的光在比光学部件100的中心更靠向左侧位置的所述导光部101的内部行进。入射到右侧的入射部103的光在比光学部件100的中心更靠向右侧位置的所述导光部101的内部行进。
在上述构成中,能够朝向所希望的照射范围照射光。
[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冲击工具1为冲击起子。冲击工具1还可以为冲击扳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电动作业机1为:作为电动工具的一种的冲击工具。电动工具并不限定于冲击工具。作为电动工具,而例示出:驱动钻、角钻、螺丝起子、锤子、锤钻、圆锯、以及往复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电动作业机(1等)的电源可以不是蓄电池组25,还可以是商用电源(交流电源)。

Claims (12)

1.一种电动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动作业机具备:
马达,其具有转子,该转子以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旋转轴为中心而进行旋转;
输出部,其被配置于比所述马达更靠向前方的位置,且通过所述转子的旋转力而进行动作;以及
光学部件,其具有供来自发光元件的光入射的入射部、以及被配置于所述输出部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且供来自所述入射部的光行进的导光部,
所述导光部具有:后表面,在该后表面设置有狭缝;以及前表面,在所述导光部的内部行进且由所述狭缝反射出的光从该前表面射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狭缝通过第1面与第2面而被规定出,其中,该第2面被配置于比所述第1面更远离所述入射部的位置,且隔着所述狭缝的空隙部而与所述第1面相对置,
所述第1面对在所述导光部的内部行进的光的一部分进行全反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在将与所述旋转轴相平行的方向的轴设为前后轴、且将与所述旋转轴的放射方向相平行的轴设为放射轴的情况下,所述第2面为:分别与前后轴以及放射轴相平行的平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面的前端部与所述第1面的前端部被连接起来,
所述第1面以从所述第1面的前端部朝向后方而离开所述第2面的方式进行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狭缝在所述后表面设置有多个,
在将所述狭缝的空隙部中的所述第1面与所述第2面所构成的角度设为外部角度的情况下,多个所述狭缝的外部角度互不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越是接近所述入射部的狭缝,则所述外部角度越小。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狭缝在所述后表面设置有多个,
多个所述狭缝的深度互不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越远离所述入射部,所述深度则越深。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光部呈环状,
所述狭缝在所述导光部的周向上空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动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在规定出从所述光学部件的中心通过且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基准线的情况下,多个所述狭缝相对于所述基准线而呈线对称,
所述入射部在左右方向上空开间隔地设置有2个,
入射到左侧的所述入射部的光在比所述光学部件的中心更靠向左侧位置的所述导光部的内部行进,
入射到右侧的所述入射部的光在比所述光学部件的中心更靠向右侧位置的所述导光部的内部行进。
11.一种螺丝紧固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螺丝紧固工具具备:
无刷马达,其具有定子、以及能够相对于所述定子而进行旋转的转子;
减速机构,其被配置于所述转子的前方侧位置,且对所述转子的旋转进行减速;
输出轴,其被配置于所述减速机构的前方侧位置,且通过所述减速机构而进行旋转;
壳体,其对所述减速机构进行收容,且将所述输出轴支承为能够旋转;
发光元件;以及
圆环光学部件,其被保持于所述壳体,且具有供所述发光元件的光进入的入射部、以及对来自所述入射部的光进行反射的反射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螺丝紧固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射部包括:接近所述入射部的第1反射面、以及比所述第1反射面更远离所述入射部的第2反射面,
来自所述第1反射面的反射光与来自所述第2反射面的反射光为:大致相同的光量。
CN202311143836.2A 2022-09-26 2023-09-06 电动作业机以及螺丝紧固工具 Pending CN11775449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152797 2022-09-26
JP2022152797A JP2024047269A (ja) 2022-09-26 2022-09-26 電動作業機及びねじ締め工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754498A true CN117754498A (zh) 2024-03-26

Family

ID=901402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143836.2A Pending CN117754498A (zh) 2022-09-26 2023-09-06 电动作业机以及螺丝紧固工具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100666A1 (zh)
JP (1) JP2024047269A (zh)
CN (1) CN117754498A (zh)
DE (1) DE102023122442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302880A4 (en) 2015-06-05 2019-04-03 Ingersoll-Rand Company LIGHTING SYSTEMS FOR ELECTRICAL TOOL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4047269A (ja) 2024-04-05
DE102023122442A1 (de) 2024-03-28
US20240100666A1 (en) 2024-03-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975860A (zh) 冲击工具
US20220203512A1 (en) Power tool
CN117754498A (zh) 电动作业机以及螺丝紧固工具
CN115703223A (zh) 冲击工具
US11940143B2 (en) Power tool
US11913633B2 (en) Power tool, light unit, and floodlight
US20240058937A1 (en) Electric work machine
US20230366536A1 (en) Power tool
CN117901045A (zh) 电动作业机
CN117067165A (zh) 冲击工具
US20230364756A1 (en) Power tool
JP2022154944A (ja) インパクト工具
JP6863415B2 (ja) 電動工具
JP2022101167A (ja) 電動工具
CN117062390A (zh) 动力工具
US20220305625A1 (en) Impact tool
JP2022141450A (ja) 電動工具
JP2023179279A (ja) インパクト工具
CN117226776A (zh) 冲击工具
CN117226775A (zh) 冲击工具
CN118106926A (zh) 冲击工具
JP2024025036A (ja) インパクト工具
CN115674071A (zh) 电动工具以及冲击起子
CN117601077A (zh) 冲击工具
JP2023020813A (ja) 電動工具及びインパクトドライ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