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86197A - 锂金属二次电池 - Google Patents

锂金属二次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86197A
CN115986197A CN202210951960.0A CN202210951960A CN115986197A CN 115986197 A CN115986197 A CN 115986197A CN 202210951960 A CN202210951960 A CN 202210951960A CN 115986197 A CN115986197 A CN 1159861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thium metal
secondary battery
metal secondary
intermediate layer
solid electroly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95196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场健
藤野健
坂下尚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9861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8619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6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 H01M10/0564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the electrolyte being constituted of organic materials only
    • H01M10/0565Polymeric materials, e.g. gel-type or solid-ty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elements or alloys
    • H01M4/381Alkaline or alkaline earth metals elements
    • H01M4/382Lithiu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411Organic material
    • H01M50/414Synthetic resins, e.g. thermoplastics or thermosetting resins
    • H01M50/426Fluorocarbon polym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300/00Electrolytes
    • H01M2300/0017Non-aqueous electrolytes
    • H01M2300/0025Organic electroly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300/00Electrolytes
    • H01M2300/0017Non-aqueous electrolytes
    • H01M2300/0025Organic electrolyte
    • H01M2300/0045Room temperature molten salt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300/00Electrolytes
    • H01M2300/0085Immobilising or gelification of electrolyt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锂金属二次电池,在正极与负极集电器之间具备电解质层和中间层;前述中间层包括可伸缩三维结构体;前述可伸缩三维结构体包括离子液体。

Description

锂金属二次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锂金属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为了减轻对全球环境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推进汽车尾气排放法规,除此之外,从气候相关灾害的角度出发,要求减少CO2排放量,因此人们对电动汽车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作为搭载在电动汽车上的二次电池的一例,研究了一种高能源密度的锂金属二次电池。
作为锂金属二次电池,例如已知一种锂金属二次电池,其包括具有负极集电器的负极、正极及固态电解质层。另外,作为锂金属二次电池的负极构造,有以下构造:在负极集电器上接合有锂金属的构造;及,被称作无阳极,且在负极集电器上没有接合锂金属,而直接在负极集电器上析出锂金属。
然而,在对锂金属二次电池进行充电时,锂金属在负极集电器上偏析,导致锂金属的枝晶生长。其结果,正极与负极发生短路,从而导致锂金属二次电池的耐久性降低。
因此,已知一种锂金属二次电池,在负极集电器与固态电解质层之间还具有含有树脂的多孔体层(参照专利文献1)。
[先前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683852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锂金属在固态电解质层与多孔体层之间析出(参照图5),导致锂金属二次电池的容量维持率降低,因此,锂金属二次电池的耐久性不充分。此外,图5从上侧示出固态电解质层、锂金属层、多孔体层和负极集电器。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耐久性的锂金属二次电池。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一方式提供一种锂金属二次电池,在正极与负极集电器之间具备电解质层和中间层;前述中间层包括可伸缩三维结构体;前述可伸缩三维结构体含有离子液体。
可选地,上述锂金属二次电池在前述正极与前述中间层之间具备前述电解质层。
可选地,前述电解质层为固态电解质层。
可选地,前述可伸缩三维结构体为高分子凝胶电解质。
可选地,前述高分子凝胶电解质包括氟树脂。
可选地,前述可伸缩三维结构体借由以下方式制造:将含有前述氟树脂的组合物以0.5MPa以上的表面压力进行压缩成型,然后使含有前述离子液体的液体含浸。
可选地,前述中间层还含有锂金属。
可选地,前述中间层的前述可伸缩三维结构体与至少部分前述锂金属一体化,氟元素的含量为2.0at%以上。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耐久性的锂金属二次电池。
附图说明
图1是绘示本实施方式的锂金属二次电池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2是绘示可伸缩三维结构体制造方法的一例的图。
图3是绘示对图1的锂金属二次电池进行充电时三维结构体伸长的状态的图。
图4是绘示实施例7的锂金属二次电池在第十个循环周期中完全充电时由截面SEM(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和SEM-EDM进行氟映射的结果的图。
图5是绘示对锂金属二次电池进行充电时锂金属在固态电解质层和多孔体层之间析出的状态的SEM图像。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绘示了本实施方式的锂金属二次电池的一例。
锂金属二次电池10在正极11和负极集电器12之间具备固态电解质层13,在负极集电器12和固态电解质层13之间具备中间层14。其中,正极11具有正极集电器11a和正极复合材料层11b。另外,中间层14包括可伸缩三维结构体和锂金属,可伸缩三维结构体包括离子液体。
在对锂金属二次电池10进行充电时,锂金属在构成中间层14的三维结构体内析出,同时三维结构体伸长。另一方面,对锂金属二次电池10进行放电时,锂离子从构成中间层14的三维结构体中溶出,同时三维结构体收缩。因此,在初始状态下,锂金属二次电池10的中间层14也可以不含有锂金属。在该情况下,在使用锂金属二次电池10之前,对锂金属二次电池10进行充电。由此,锂金属在构成中间层14的三维结构体内均匀地析出。
作为离子液体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列举1-乙基-3-甲基咪唑鎓双(氟磺酰)亚胺、1-乙基-3-甲基咪唑鎓=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N-甲基-N-丙基哌啶鎓双(三氟甲磺酰)胺、N,N-二乙基-N-甲基-N-(2-甲氧基乙基)铵双(三氟甲磺酰)胺、N-甲基-N-丙基吡咯烷鎓双(氟磺酰)亚胺等。
由于可伸缩三维结构体预先含有离子液体,因此,即使在后述的制造时进行压缩成型,中间层14的内部空间也不会被完全压溃。此时,中间层14优选为高分子凝胶电解质。由此,对锂金属二次电池10进行充电时,析出的至少部分锂金属与三维结构体一体化。
高分子凝胶电解质优选含有氟树脂。由此,在构成氟树脂的F和Li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下,析出的至少部分锂金属和三维结构体更容易一体化。
作为氟树脂,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列举聚偏二氟乙烯、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等。
析出的至少部分锂金属和三维结构体一体化时,中间层14中的氟元素含量优选为2.0at%以上,更优选为5.0at%以上。若中间层14中的氟元素含量为2.0at%以上,则锂金属二次电池10的耐久性会提高。
高分子凝胶电解质可以含有氟树脂之外的树脂。
作为氟树脂之外的树脂,例如可以列举聚酯、聚酰胺、聚烯烃、环氧树脂、丙烯酸树脂、聚氨酯、硅树脂、酚醛树脂以及这些树脂的改性物等,可以同时使用两种以上。此外,氟树脂之外的树脂可以为这些树脂的共聚物,也可以为共聚物的改性物。
作为可伸缩三维结构体的制造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使用以下方法。首先,将含有氟树脂21的组合物配置在固态电解质层13中(参照图2(a)),然后进行压缩成型(参照图2(b))。接下来,当使含有离子液体22的液体含浸在压缩成型后的组合物中时(参照图2(c)),氟树脂21膨胀,得到可伸缩三维结构体20。
可伸缩三维结构体20在氟树脂21的三维网状结构中存在有离子液体22。因此,在对锂金属二次电池10进行充电时,锂金属析出在三维结构体20内,同时与所保持的离子液体22进行交换,从而三维结构体20伸长(参照图3)。
压缩成型时的表面压力优选为0.2MPa以上,更优选为5MPa以下。若压缩成型时的表面压力为0.5MPa以上,则氟树脂21在厚度方向上的初始压缩率变为20%以上且40%以下,因此锂金属二次电池10的耐久性提高。
组合物中氟树脂21的含量优选为4质量%以上且12质量%以下。若组合物中氟树脂21的含量为4质量%以上,则能够随着锂金属的析出而伸缩,因此锂金属二次电池10的耐久性提高,若为12质量%以下,则氟树脂21不与锂金属或固态电解质层13中所包含的固态电解质反应而不会劣化,因此锂金属二次电池10的耐久性提高。
氟树脂21的分子量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为5万以上且100万以下。
含有氟树脂21的组合物还可以含有离子液体、锂盐、添加剂等。
含有离子液体22的液体还可以含有锂盐等。
作为锂盐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列举高氯酸锂(LiClO4)、六氟磷酸锂(LiPF6)、四氟硼酸锂(LiBF4)、六氟砷酸锂(LiAsF6)、二氟磷酸锂(LiPO2F2)、三氟甲磺酸锂(LiCF3SO3)、双(氟磺酰)亚胺锂[LiN(SO2F)2]、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锂[LiN(CF3SO2)2]、四氟铝酸锂(LiAlF4)、二氟双草酸磷酸锂(LiDFBOP)、硝酸锂(LiNO3)等。
作为添加剂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列举碳酸亚乙烯酯、碳酸氟亚乙酯、聚(乙二醇)甲醚硫醇、六氟磷酸铯(CsPF6)、双(三氟甲磺酰)亚胺铯(Cs-TFSI)等。
其中,组合物中所包含的离子液体可以与液体中所包含的离子液体22相同,也可以不同。另外,组合物中所包含的电解质可以与液体中所包含的电解质相同,也可以不同。
中间层14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为0.1μm以上且20μm以下。
作为负极集电器12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列举铜箔等。
负极集电器12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为1μm以上且50μm以下。
作为正极集电器11a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列举铝箔等。
正极集电器11a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为5μm以上且50μm以下。
正极复合材料层11b含有正极活性物质,还可以含有其他成分。
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只要能够存储和释放锂离子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列举锂复合氧化物等。
作为锂复合氧化物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列举LiCoO2、Li(Ni5/10Co2/10Mn3/10)O2、Li(Ni6/10Co2/10Mn2/10)O2、Li(Ni8/10Co1/10Mn1/10)O2、Li(Ni0.8Co0.15Al0.05)O2、Li(Ni1/6Co4/6Mn1/6)O2、Li(Ni1/3Co1/3Mn1/3)O2、LiCoO4、LiMn2O4、LiNiO2、LiFePO4等,可以同时使用两种以上。
正极复合材料层11b中的正极活性物质含量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为60质量%以上且99质量%以下。
作为其他成分,例如可以列举固态电解质、导电助剂、粘合剂等。
正极复合材料层11b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为5μm以上且50μm以下。
作为构成固态电解质层13的固态电解质只要具有锂离子导电性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列举氧化物电解质、硫化物电解质等。其中,优选硫化物电解质,因为其具有对锂金属的反应性,保护层12c的效果增强。
固态电解质层13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为10μm以上且500μm以下。
锂金属二次电池10为正极11、负极集电器12、固态电解质层13和中间层14的层叠体,但保持层叠体的压力优选在充放电过程中为0.2MPa以上且5MPa以下。若保持层叠体的压力为0.2MPa以上,则接触电阻减小,从而锂金属二次电池10的输出提高,若为5MPa以下,则构成中间层14的含有离子液体的可伸缩三维结构体变得难以被挤压至层叠体外侧,充放电过程中电阻减小,锂金属二次电池10的耐久性提高。因此,制造锂金属二次电池10时约束层叠体的表面压力优选为0.5MPa以上且3MPa以下。
而且,固态电解质层13和中间层14的层叠顺序可以相反。
而且,锂金属二次电池10可以具备除固态电解质层13之外的电解质层。
作为固态电解质层13之外的电解质层,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列举含浸有电解液的隔膜、凝胶电解质层等。
[隔膜]
作为隔膜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多孔树脂片(薄膜、无纺布等)。
作为构成多孔树脂片的树脂,例如可以列举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酯、纤维素、聚酰胺等。
[电解液]
作为电解液可以使用电解质溶解在非水溶剂中的溶液。
电解液中的电解质浓度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为0.1mol/L以上且10mol/L以下。
电解液中可以添加含有选自碳酸亚乙烯酯、碳酸氟亚乙酯和丙烷磺内酯中的至少一种化合物的添加剂。由此,添加具有还原分解性且容易形成SEI(固态电解质界面)覆膜的化合物,由此,添加的化合物优先在电解液中被分解,并在负极上形成SEI覆膜,因此电解液的耐久性提高。
(非水溶剂)
作为非水溶剂,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碳酸酯类、酯类、醚类、腈类、砜类、内酯类等非质子溶剂。
作为非水溶剂的具体示例,例如可以列举碳酸亚乙酯(EC)、碳酸亚丙酯(P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二甲酯(DMC)、碳酸甲乙酯(EMC)、1,2-二甲氧基乙烷(DME)、1,2-二乙氧基乙烷(DEE)、四氢呋喃(THF)、2-甲基四氢呋喃、二恶烷、1,3-二氧戊环、二乙二醇二甲醚、乙二醇二甲醚、乙腈(AN)、丙腈、硝基甲烷、N,N-二甲基甲酰胺(DMF)、二甲基亚砜、环丁砜、γ-丁内酯等。
(电解质)
作为电解质,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列举LiPF6、LiBF4、LiClO4、LiN(SO2CF3)、LiN(SO2C2F5)2、LiCF3SO3、LiC4F9SO3、LiC(SO2CF3)3、LiF、LiCl、LiI、Li2S、Li3N、Li3P、Li10GeP2S12(LGPS)、Li3PS4、Li6PS5Cl、Li7P2S8I、LixPOyNz(x=2y+3z-5、LiPON)、Li7La3Zr2O12(LLZO)、Li3xLa2/3-xTiO3(LLTO)、Li1+xAlxTi2-x(PO4)3(0≤x≤1、LATP)、Li1.5Al0.5Ge1.5(PO4)3(LAGP)、(Li1+x+yAlxTi2-xSiyP3-yO12、Li1+x+yAlx(Ti、Ge)2-xSiyP3-yO12、Li4-2xZnxGeO4(LISICON)等,可以同时使用两种以上。其中,优选LiPF6、LiBF4或同时使用这两种。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在本发明宗旨范围内适当改变上述实施方式。
[实施例]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实施例。
<正极的制备>
将作为正极活性物质的Li(Ni0.6Co0.2Mn0.2)O2、作为固态电解质的thio-LISICON(Li3.25Ge0.25P0.75S4)、作为导电助剂的乙炔黑、作为粘合剂的苯乙烯-丁二烯橡胶(SBR)和作为溶剂的丁酸丁酯投入自转公转搅拌机中,以2000rpm搅拌3分钟后,进行1分钟的脱泡处理,制成了正极复合材料层用涂布液。此时,正极活性物质、固态电解质、导电助剂和粘合剂的质量比为75:22:3:3。
将正极复合材料用涂布液浇注在作为正极集电器的铝箔上,将其加热至60℃去除溶剂后,进行辊压,形成密度为3.1g/cc、基重为26mg/cm2的正极复合材料层,得到正极。
<固态电解质层的制备>
用直径为10mm的锆管以150MPa的成型压力将作为固态电解质的thio-LISICON(Li3.25Ge0.25P0.75S4)压粉成型,得到直径为10mm的固态电解质层。
<正极-固态电解质层层叠体的制备>
在夹持有直径为10mm的正极和固态电解质层的状态下,以1000MPa的成型压力加压成型,得到正极-固态电解质层层叠体。
(实施例1)
<正极-固态电解质层-中间层层叠体的制备>
使0.3质量份的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PVDF-HFP W#8500(Kureha制造)溶解在99.7质量份的碳酸二甲酯(DMC)中,得到涂布液。
将涂布液涂布在正极-固态电解质层层叠体的固态电解质层上,在60℃使其干燥,然后以500MPa的表面压力进行单轴压制成型,形成了压缩层。接下来,将30.6质量份作为锂盐的双(氟磺酰)亚胺锂(LiFSI)与69.4质量份作为离子液体的1-乙基-3-甲基咪唑鎓=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EMI-FSI)的混合液含浸在压缩层中,然后在60℃使其干燥,形成高分子凝胶电解质层(中间层),得到正极-固态电解质层-中间层层叠体。
<锂金属二次电池的制备>
在夹持有正极-固态电解质层-中间层层叠体和作为负极集电器的铜箔的状态下,以3MPa的表面压力进行约束,接合中间层和负极集电器之间的界面,得到锂金属二次电池。
(实施例2)
<正极-固态电解质层-中间层层叠体的制备>
将单轴压制成型时的表面压力改为200MPa,含浸在压缩层中时除了使用22.7质量份的LiFSI和77.3质量份的EMI-FSI的混合液之外,其他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得到正极-固态电解质层-中间层层叠体。
<锂金属二次电池的制备>
除了使用得到的正极-固态电解质层-中间层层叠体之外,其他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得到锂金属二次电池。
(实施例3)
<正极-固态电解质层-中间层层叠体的制备>
除了将单轴压制成型时的表面压力改为50MPa,含浸在压缩层中时使用12.8质量份的LiFSI和87.2质量份的EMI-FSI的混合液之外,其他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得到正极-固态电解质层-中间层层叠体。
<锂金属二次电池的制备>
除了使用得到的正极-固态电解质层-中间层层叠体之外,其他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得到锂金属二次电池。
(实施例4)
<正极-固态电解质层-中间层层叠体的制备>
将2.0质量份的PVDF-HFP(8500)溶解在69.5质量份的DMC中之后,向其中添加3.6质量份的LiFSI和24.9质量份的EMI-FSI的混合液,得到涂布液。
将涂布液涂布在正极-固态电解质层层叠体的固态电解质层上,在60℃使其干燥,然后以300MPa的表面压力进行单轴压制成型,形成压缩层。接下来,将12.8质量份的LiFSI和87.2质量份的EMI-FSI的混合液含浸在压缩层中,然后在60℃使其干燥,形成高分子凝胶电解质层(中间层),得到正极-固态电解质层-中间层层叠体。
<锂金属二次电池的制备>
除了使用得到的正极-固态电解质层-中间层层叠体之外,其他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得到锂金属二次电池。
(实施例5)
<正极-固态电解质层-中间层层叠体的制备>
除了将单轴压制成型时的表面压力改为100MPa之外,其他按照与实施例4相同的方式得到正极-固态电解质层-中间层层叠体。
<锂金属二次电池的制备>
除了使用得到的正极-固态电解质层-中间层层叠体之外,其他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得到锂金属二次电池。
(实施例6)
<正极-固态电解质层-中间层层叠体的制备>
除了将单轴压制成型时的表面压力改为5MPa之外,其他按照与实施例4相同的方式得到正极-固态电解质层-中间层层叠体。
<锂金属二次电池的制备>
除了使用得到的正极-固态电解质层-中间层层叠体之外,其他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得到锂金属二次电池。
(实施例7)
<固态电解质层-中间层-负极集电器层叠体的制备>
将2.0质量份的PVDF-HFP W#8500(Kureha制造)溶解在69.5质量份的DMC中之后,向其中添加3.6质量份的LiFSI和24.9质量份的EMI-FSI的混合液,得到涂布液。
将涂布液涂布在作为负极集电器的铜箔上,并在室温下使其干燥之后,在与固态电解质层之间以30MPa的表面压力进行单轴压制成型,形成压缩层。接下来,将12.8质量份的LiFSI和87.2质量份的EMI-FSI的混合液含浸在压缩层中,然后在60℃使其干燥,形成高分子凝胶电解质层(中间层),得到固态电解质层-中间层-负极集电器层叠体。
<锂金属二次电池的制备>
在夹持有正极和固态电解质层-中间层-负极集电器层叠体的状态下,以3MPa的表面压力进行约束,接合正极复合材料层和固态电解质层之间的界面,得到锂金属二次电池。
(实施例8)
<固态电解质层-中间层-负极集电器层叠体的制备>
将2.0质量份的PVDF-HFP W#8500(Kureha制造)溶解在69.5质量份的DMC中之后,向其中添加3.6质量份的LiFSI和24.9质量份的EMI-FSI的混合液,得到涂布液。
将涂布液涂布在作为负极集电器的铜箔上,并在室温下使其干燥之后,在与固态电解质层之间以70MPa的表面压力进行单轴压制成型,形成高分子凝胶电解质层(中间层),得到固态电解质层-中间层-负极集电器层叠体。
<锂金属二次电池的制备>
除了使用得到的固态电解质层-中间层-负极集电器层叠体之外,其他按照与实施例7相同的方式得到锂金属二次电池。
(比较例1)
<固态电解质层-中间层层叠体的制备>
将0.3质量份的PVDF-HFP(8500)溶解在99.7质量份的DMC中之后,得到涂布液。
将涂布液涂布在固态电解质层上之后,在60℃使其干燥,形成非压缩层(中间层),得到固态电解质层-中间层层叠体。
<锂金属二次电池的制备>
除了使用得到的固态电解质层-中间层层叠体之外,其他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得到锂金属二次电池。
(比较例2)
<固态电解质层-中间层层叠体的制备>
将0.3质量份的PVDF-HFP(8500)溶解在99.7质量份的DMC中得到涂布液。
将涂布液涂布在固态电解质层上,并在室温下使其干燥之后,以0.01MPa的表面压力进行单轴压制成型,形成压缩层(中间层),得到固态电解质层-中间层层叠体。
<锂金属二次电池的制备>
除了使用得到的固态电解质层-中间层层叠体之外,其他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得到锂金属二次电池。
[初始性能]
对全固态锂金属二次电池实施三个循环的恒电流(CC)-恒电压(CV)充电和CC放电,并求出第一个循环的1/10C的充电容量和1/10C的放电容量。此外,利用公式(放电容量)/(充电容量)×100来计算充放电效率。
在第三个循环中,与第一个循环和第二个循环同样地实施CC-CV充电后,在60℃的恒温槽内,以SOC50%的电压实施恒电流放电,测量10秒后的电压值,根据电流值与10秒后的电压值斜率来计算直流电阻值(DCR)。
[耐久性能]
以与上述相同的方式实施十个充放电循环,根据公式(第十个循环的1/10C的放电容量)/(第十个循环的1/10C的充电容量)×100来计算充放电效率。另外,根据公式(第十个循环的放电容量)/(放电容量)×100来计算容量维持率。
[含有锂金属的中间层中氟元素含量]
根据第十个循环中完全充电时的截面SEM图像和SEM-SXES的氟映射求出含有锂金属的中间层中氟元素含量。
图4绘示了实施例7的锂金属电池在第十个循环中完全充电时的截面SEM图像和氟映射的结果。
由图4可知,在以与负极集电器12的界面和与固态电解质层13的界面为主的整个中间层14上分布有氟元素。这表明锂金属析出在构成中间层14的三维结构体内,析出的至少部分锂金属与三维结构体一体化。此外,并未确认到锂金属多孔化的状态。
表1表示了锂金属二次电池的初始性能、耐久性能和含有锂金属的中间层中氟元素含量的评估结果。
[表1]
Figure BDA0003789546430000121
由表1可知实施例1~8中锂金属二次电池的耐久性较高。
与此相对,比较例1、2的锂金属二次电池的中间层不是可伸缩三维结构体,不含有离子液体,因此耐久性较低。
(实施例9)
<正极的制备>
将导电助剂与作为粘合剂的聚偏二氟乙烯(PVDF)混合,利用自转公转搅拌机使其分散,然后混合作为正极活性物质的Li1Ni0.8Co0.1Mn0.1O2(NCM811),利用行星搅拌机进行混合。然后添加N-甲基-N-吡咯烷酮(NMP),制备正极复合材料层用浆料。将正极复合材料层用浆料涂布在Al制成的集电器上,使其干燥后利用辊压机加压,在120℃真空中使其干燥,制备正极板。将电极板冲压加工为30mm×40mm,作为正极使用。正极的厚度为70μm。
<负极的制备>
将厚度为20μm的LiCu箔冲压加工为32mm×42mm,作为负极使用。
<正极-隔膜-中间层-负极层叠体的制备>
将3.0质量份的PVDF-HFP W#8500(Kureha制造)溶解在68.5质量份的DMC中之后,向其中添加4.4质量份的LiFSI和24.1质量份的MPPy-FSI的混合液,得到涂布液。
将涂布液涂布在隔膜上,在80℃使其干燥后夹持在正极与负极之间,以0.2MPa的表面压力进行单轴压制成型,形成高分子凝胶电解质层(中间层),得到正极-隔膜-中间层-负极层叠体。
<锂金属二次电池的制备>
向将二次电池用铝层压板(大日本印刷制造)热密封加工成袋状的容器内导入正极-隔膜-中间层-负极层叠体之后,向隔膜中注入作为电解液的5moL/L的LiFSI的EC:DMC(体积比3:7)溶液,制成锂金属二次电池。
<充放电试验>
对锂金属二次电池实施充放电试验。在第一次充放电试验中,以C速率0.2C充电至4.3V,以0.2C放电至2.65V。然后,以0.3C充电至4.3V,以0.3C放电至2.65V。
其结果,初始电池容量为48.0mAh。将0.3C下的放电电流值设为100,利用公式(5个0循环耐久后的电池容量)/(初始电池容量)×100计算耐久后容量维持率,结果为90%。
(比较例3)
<锂金属二次电池的制备>
除了向将二次电池用铝层压板(大日本印刷制造)热密封加工成袋状的容器内导入在负极和正极之间夹持有隔膜的层叠体之后,向隔膜注入电解液之外,其他按照与实施例9相同的方式制成锂金属二次电池。
<充放电试验>
按照与实施例9相同的方式实施完充放电试验,其结果,初始电池容量为48.2mAh。另外,按照与实施例9相同的方式计算耐久后容量维持率为25%。
附图标记
10 锂金属二次电池
11 正极
11a 正极集电器
11b 正极复合材料层
12 负极集电器
13 固态电解质层
14 中间层

Claims (8)

1.一种锂金属二次电池,在正极与负极集电器之间具备电解质层和中间层;
前述中间层包括可伸缩三维结构体;
前述可伸缩三维结构体含有离子液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金属二次电池,其中,在前述正极与前述中间层之间具备前述电解质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金属二次电池,其中,前述电解质层为固态电解质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金属二次电池,其中,前述可伸缩三维结构体为高分子凝胶电解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锂金属二次电池,其中,前述高分子凝胶电解质包括氟树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锂金属二次电池,其中,前述可伸缩三维结构体借由以下方式制造:对含有前述氟树脂的组合物进行压缩成型,然后使含有前述离子液体的液体含浸。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金属二次电池,其中,前述中间层还含有锂金属。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锂金属二次电池,其中,前述中间层的前述可伸缩三维结构体与至少部分前述锂金属一体化,氟元素的含量为2.0at%以上。
CN202210951960.0A 2021-10-15 2022-08-09 锂金属二次电池 Pending CN11598619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69430 2021-10-15
JP2021169430A JP7455096B2 (ja) 2021-10-15 2021-10-15 リチウム金属二次電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86197A true CN115986197A (zh) 2023-04-18

Family

ID=859612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951960.0A Pending CN115986197A (zh) 2021-10-15 2022-08-09 锂金属二次电池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26067A1 (zh)
JP (1) JP7455096B2 (zh)
CN (1) CN115986197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71995A (ja) 2002-11-21 2004-06-17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及びリチウム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KR101422908B1 (ko) 2012-04-02 2014-07-23 삼성정밀화학 주식회사 리튬이온 이차전지용 전해질 및 이것을 포함하는 리튬이온 이차전지
JP2016058250A (ja) 2014-09-10 2016-04-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電池用電極体及びリチウム電池
JP2017084515A (ja) 2015-10-26 2017-05-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負極層、および全固体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7272120B2 (ja) 2018-12-11 2023-05-12 Tdk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US20220407047A1 (en) 2019-08-30 2022-12-22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059432A (ja) 2023-04-27
US20230126067A1 (en) 2023-04-27
JP7455096B2 (ja) 2024-03-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24242B (zh) 使用离子液体的锂二次电池
CN111095653B (zh) 固体电解质电池和包含该固体电解质电池的电池模块及电池组
JP6394611B2 (ja) 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CN114530589B (zh) 锂金属负极、其制备方法及其相关的锂金属电池和装置
WO2008147751A1 (en) Non-aqueous electrolytes and electrochemical devices including the same
KR20020025677A (ko) 비수전해질 및 비수전해질 이차전지
CN112055909A (zh) 用于制造包括聚合物固体电解质的全固态电池的方法和由该方法获得的全固态电池
JPWO2018025469A1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1937190A (zh) 用于制造包含聚合物固体电解质的电极的方法和由该方法获得的电极
US20140356733A1 (en) Additive for lithium battery electrolyte, organic electrolyte solution including the same and lithium battery using the electrolyte solution
DE102021111121A1 (d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festen gel-elektrolyt-membranen und batterien, die diese enthalten
EP2613394B1 (en)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omposition and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CN112514133A (zh) 锂二次电池
JP6992362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CN111837258A (zh) 制造含聚合物固体电解质的电极的方法和由此获得的电极
JP2012028054A (ja)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US20230143385A1 (en)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US20210066756A1 (en) Electrolytic solution for lithium-ion secondary battery and lithium-ion secondary battery
JP7455096B2 (ja) リチウム金属二次電池
JP6992436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電解液およ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2011249152A (ja) リチウム電池用電極活物質組成物およびリチウム電池
KR20220031290A (ko) 리튬 이차 전지
JP2020077575A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CN113795942A (zh)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电极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13994500B (zh) 双极锂二次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