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85620A - 层叠电感器 - Google Patents

层叠电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85620A
CN115985620A CN202211246554.0A CN202211246554A CN115985620A CN 115985620 A CN115985620 A CN 115985620A CN 202211246554 A CN202211246554 A CN 202211246554A CN 115985620 A CN115985620 A CN 1159856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portion
electrode
virtual plane
main surface
outer ed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24655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数田洋一
占部顺一郎
松浦利典
滨地纪彰
田久保悠一
志贺悠人
飞田和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D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D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DK Corp filed Critical TD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9856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8562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006Printed inductances
    • H01F17/0013Printed inductances with stacked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2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out magnetic co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01F27/292Surface mounted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006Printed inductances
    • H01F2017/0073Printed inductances with a special conductive pattern, e.g. flat spir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层叠电感器,其包括:素体;线圈,其配置在素体内;和外部电极,其配置于素体,并且与线圈电连接。素体具有构成安装面的主面和与主面相邻并且位于与主面正交的虚拟平面上的侧面。外部电极具有第一电极部、第二电极部、和第三电极部。第一电极部从主面露出。第二电极部与第一电极部连续,并且从主面露出。第二电极部以从与主面正交的方向观察从第一电极部向虚拟平面延伸的方式设置。第三电极部与第一电极部连续并且在与主面正交的方向上与第二电极部隔开间隔。第三电极部具有从与主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与虚拟平面一致的外缘。第二电极部和第三电极部夹着素体的一部分。

Description

层叠电感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层叠电感器。
背景技术
已知的层叠电感器包括:素体,其具有安装面;线圈,其配置在素体内;和外部电极,其与线圈电连接,并且配置于素体(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20-61409号公报和日本特开2005-209881号公报)。外部电极具有夹着素体的一部分的部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更进一步抑制外部电极从素体的剥离的层叠电感器。
本发明人等对更进一步抑制外部电极从素体的剥离的层叠电感器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结果是,本发明人等重新得到以下的见解,并最终想到本发明。
在本发明人等的新的见解中,在外部电极具有下面的结构的情况下,更进一步抑制外部电极从素体的剥离。素体具有构成安装面的主面和与主面相邻并且位于与主面正交的虚拟平面上的侧面。外部电极具有从主面露出的电极部和以通过该电极部夹着素体的一部分的方式位于素体内的电极部。位于素体内的电极部具有从与主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与虚拟平面一致的外缘。日本特开2020-61409号公报和日本特开2005-209881号公报未公开包括具有所述结构的外部电极的层叠电感器。
一个方式提供一种层叠电感器,其包括:素体;线圈,其配置在素体内;和外部电极,其配置于素体,并且与线圈电连接。素体具有构成安装面的主面和与主面相邻并且位于与主面正交的虚拟平面上的侧面。外部电极具有第一电极部、第二电极部、和第三电极部。第一电极部从主面露出。第二电极部与第一电极部连续,并且从主面露出。第二电极部以从与主面正交的方向观察从第一电极部向虚拟平面延伸的方式设置。第三电极部与第一电极部连续并且在与主面正交的方向上与第二电极部隔开间隔。第三电极部具有从与主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与虚拟平面一致的外缘。第二电极部和第三电极部夹着素体的一部分。
在上述一个方式中,外部电极包含与第一电极部连续的第二电极部和第三电极部。第三电极部具有与虚拟平面一致的外缘。与安装面相邻的素体的侧面位于虚拟平面上。第三电极部具有与虚拟平面一致的外缘。因此,上述一个方式更进一步抑制外部电极从素体的剥离。
在上述一个方式中,外部电极也可以具有形成于第三电极部并且从侧面露出的电极层。电极层的与主面正交的方向上的第一宽度也可以大于第三电极部具有的外缘的、第三电极部与主面正交的方向上的第二宽度。
在第一宽度大于第二宽度的结构中,从侧面露出的电极层能够产生固着效应(anchor effect)。因此,本结构可靠地实现更进一步抑制外部电极从素体的剥离。
在上述一个方式中,第二电极部也可以具有从与主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与虚拟平面一致的外缘,电极层在第二电极部具有的外缘形成于第二电极部。
在电极层在第二电极部具有的外缘形成于第二电极部的结构中,上述固着效应进一步提高。因此,本结构更可靠地实现更进一步抑制外部电极从素体的剥离。
在上述一个方式中,第二电极部也可以具有与第一电极部连续并且从主面露出的第一部分和位于比第一部分靠虚拟平面的第二部分,第二部分位于素体内。
在第二部分位于素体内的结构中,能够增大第二电极部和素体的接触面积。因此,本结构能够更可靠地实现更进一步抑制外部电极从素体的剥离。
在上述一个方式中,侧面也可以包含第一侧面、第二侧面、和第三侧面。第一侧面位于与主面正交的第一虚拟平面上。第二侧面与第一侧面相对,并且位于第二虚拟平面上。第二虚拟平面与主面正交,且与第一虚拟平面相对。第三侧面与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相邻,并且位于第三虚拟平面上。第三虚拟平面与主面、第一虚拟平面、和第二虚拟平面正交。第二电极部也可以包含:第一侧面侧部分,其具有从与主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与第一虚拟平面一致的外缘;第二侧面侧部分,其具有从与主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与第二虚拟平面一致的外缘;和第三侧面侧部分,其具有从与主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与第三虚拟平面一致的外缘。第三电极部也可以包含:第一侧面侧部分,其具有从与主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与第一虚拟平面一致的外缘;第二侧面侧部分,其具有从与主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与第二虚拟平面一致的外缘;和第三侧面侧部分,其具有从与主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与第三虚拟平面一致的外缘。外部电极也可以具有第四电极部和第五电极部。第四电极部与第一电极部和第二电极部的第一侧面侧部分和第二侧面侧部分相连续并且从主面露出,从与主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与第三侧面隔开间隔。第五电极部,与第一电极部连续,并且在与主面正交的方向上与第四电极部隔开间隔。第四电极部和第五电极部也可以夹着素体的一部分。
在上述一个方式中,第二电极部和第三电极部具有与相互正交的三个虚拟平面一致的外缘。与主面相邻的素体的侧面位于三个虚拟平面上。第二电极部和第三电极部具有与虚拟平面一致的外缘。第四电极部和第五电极部夹着素体的一部分。因此,上述一个方式更可靠地实现更进一步抑制外部电极从素体的剥离。
在上述一个方式中,侧面也可以包含第一侧面、第二侧面、和第三侧面。第一侧面位于与主面正交的第一虚拟平面上。第二侧面与第一侧面相对,并且位于第二虚拟平面上。第二虚拟平面与主面正交,且与第一虚拟平面相对。第三侧面与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相邻,并且位于第三虚拟平面上。第三虚拟平面与主面、第一虚拟平面、和第二虚拟平面正交。第二电极部也可以包含:第一侧面侧部分,其具有从与主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与第一虚拟平面一致的外缘;第二侧面侧部分,其具有从与主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与第二虚拟平面一致的外缘;和第三侧面侧部分,其具有从与主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与第三虚拟平面一致的外缘。第三电极部也可以包含:第一侧面侧部分,其具有从与主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与第一虚拟平面一致的外缘;和第二侧面侧部分,其具有从与主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与第二虚拟平面一致的外缘。外部电极也可以具有第四电极部和第五电极部。第四电极部与第一电极部和第二电极部的第一侧面侧部分和第二侧面侧部分相连续并且从主面露出,从与主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与第三侧面隔开间隔。第五电极部,与第一电极部连续,并且在与主面正交的方向上与第四电极部隔开间隔。第四电极部和第五电极部也可以夹着素体的一部分。
在上述一个方式中,第二电极部和第三电极部具有与相互正交的两个虚拟平面一致的外缘。与主面相邻的素体的侧面位于两个虚拟平面上。第二电极部和第三电极部具有与虚拟平面一致的外缘。第四电极部和第五电极部夹着素体的一部分。因此,上述一个方式更可靠地实现更进一步抑制外部电极从素体的剥离。
根据以下表示的详细描述和附图将更全面地理解本发明,附图仅通过说明的方式表示,所以不应被视为限制本发明。
然而,应当理解的是,详细描述和具体例虽然指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仅以说明的方式表示,因为,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内的各种改变和修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从本具体实施方式将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层叠电感器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层叠电感器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层叠电感器的侧视图。
图4A是表示外部电极的第一电极部、第三电极部、和第五电极部的俯视图。
图4B是表示外部电极的第二电极部和第四电极部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层叠电感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外部电极的截面图。
图7是外部电极的截面图。
图8是外部电极的截面图。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层叠电感器的侧视图。
图10是表示外部电极的分解立体图。
图11A是表示外部电极的第一电极部、第三电极部、和第五电极部的俯视图。
图11B是表示外部电极的第二电极部和第四电极部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下面的描述中,具有相同功能的相同元件或元件用相同的标记表示,并且省略了重复的解释。
参照图1~图8说明层叠电感器MD1的结构。图1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层叠电感器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层叠电感器的侧视图。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层叠电感器的侧视图。图4A是表示外部电极的第一电极部、第三电极部、和第五电极部的俯视图。图4B是表示外部电极的第二电极部和第四电极部的俯视图。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层叠电感器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外部电极的截面图。图7是外部电极的截面图。图8是外部电极的截面图。
层叠电感器MD1具有素体1、线圈10、和一对外部电极20、30。线圈10配置在素体1内。外部电极20、30配置于素体1,并且与线圈10电连接。
素体1例如呈现长方体形状。素体1具有:相互相对的一对主面1a、1b;相互相对的一对侧面1c、1d;和相互相对的一对侧面1e、1f。主面1a、1b和侧面1c、1d、1e、1f构成素体1的外表面。主面1a、1b在与第一方向D1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主面1a在与第一方向D1正交的方向上延伸。主面1a构成安装面。在将层叠电感器MD1安装于电子设备时,主面1a与该电子设备相对。电子设备例如包含电路基材或层叠电子部件。
主面1a、1b在第一方向D1上相互相对。主面1a、1b规定素体1的第一方向D1上的两端。侧面1c、1d与主面1a、1b相邻,并且在与第一方向D1交叉的第二方向D2上延伸。侧面1c、1d在第二方向D2上相互相对。侧面1c、1d规定素体1的第二方向D2上的两端。侧面1e、1f与主面1a、1b相邻,并且在第二方向D2上延伸。侧面1e、1f在第三方向D3上相互相对。侧面1e、1f规定素体1的第三方向D3上的两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D1、第二方向D2、和第三方向D3相互正交。本说明书中的“长方体形状”包含将角部和棱线部倒角的长方体的形状、或将角部和棱线部弄圆的长方体的形状。
主面1a和主面1b以连结侧面1c和侧面1d的方式,在第二方向D2上延伸。主面1a和主面1b以连结侧面1e和侧面1f的方式,在第三方向D3上延伸。侧面1c和侧面1d以连结主面1a和主面1b的方式,在第一方向D1上延伸。侧面1c和侧面1d以连结侧面1e和侧面1f的方式,在第三方向D3上延伸。侧面1e和侧面1f以连结主面1a和主面1b的方式,在第一方向D1上延伸。侧面1e和侧面1f以连结侧面1c和侧面1d的方式,在第二方向D2上延伸。侧面1c与侧面1e和侧面1f相邻。侧面1d与侧面1e和侧面1f相邻。
在本实施方式中,侧面1c、1d、1e、1f位于虚拟平面上。虚拟平面例如包含虚拟平面VP11、虚拟平面VP12、虚拟平面VP13、和虚拟平面VP14。侧面1e位于与主面1a正交的虚拟平面VP11上。侧面1f与侧面1e相对,并且位于虚拟平面VP12上。虚拟平面VP12与主面1a正交,且与虚拟平面VP11相对。侧面1c与侧面1e和侧面1f相邻,并且位于与主面1a、虚拟平面VP11、和虚拟平面VP12正交的虚拟平面VP13上。侧面1d与侧面1e和侧面1f相邻,并且位于与主面1a、虚拟平面VP11、和虚拟平面VP12正交的虚拟平面VP14上。例如,在侧面1e构成第一侧面的情况下,侧面1f构成第二侧面,侧面1c构成第三侧面。例如,在虚拟平面VP11构成第一虚拟平面的情况下,虚拟平面VP12构成第二虚拟平面,虚拟平面VP13构成第三虚拟平面,虚拟平面VP14构成第四虚拟平面。
第一方向D1上的素体1的长度例如约为0.2mm。第二方向D2上的素体1的长度例如约为0.4mm。第三方向D3上的素体1的长度例如约为0.2mm。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第二方向D2为素体1的长边方向。
素体1例如层叠多个层2a~2k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层2a~2k的层叠方向为第一方向D1。多个层2a~2k被一体化成实际上不能辨识彼此的边界的程度。层2a~2k例如具有绝缘体层3a~3k。绝缘体层3a~3k例如包含磁性材料。绝缘体层3a~3k的磁性材料例如包含Ni-Cu-Zn类铁氧体材料、Ni-Cu-Zn-Mg类铁氧体材料、或Ni-Cu类铁氧体材料。绝缘体层的磁性材料例如包含Fe合金。绝缘体层3a~3k例如包含非磁性材料。绝缘体层3a~3k中所含的非磁性材料例如包含玻璃陶瓷材料或电介质材料。
线圈10配置在素体1内。线圈10例如呈现螺旋状。线圈10例如由多个线圈导体层10b~10h和多个通孔导体15a~15h形成。多个线圈导体层10b~10h利用通孔导体15a~15h相互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10的轴心方向为第一方向D1。线圈导体层10b~10h被配置为从第一方向D1观察,至少一部分相互重叠。线圈导体层10b~10h与主面1a、1b、和侧面1c、1d、1e、1f隔开间隔。
线圈10包含第一线圈部11和第二线圈部12。第一线圈部11和第二线圈部12相互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线圈部11由多个线圈导体层10b~10d形成。第二线圈部12由多个线圈导体层10e~10h形成。第一线圈部11例如配置于靠主面1b的位置。第二线圈部12例如配置于靠主面1a的位置。
在素体1内配置有第一连接导体13和第二连接导体14。第一连接导体13将线圈10和外部电极20电连接。第二连接导体14将线圈10和外部电极30电连接。
第一连接导体13包含在第一方向D1上延伸的通孔导体。第一连接导体13由多个第一通孔导体层13i、13j形成。第一连接导体13的靠主面1b的端部,连接于线圈10的靠主面1b的一端。从第一方向D1观察,第一连接导体13配置于比线圈10靠素体1的外表面。第一连接导体13例如配置于侧面1c和侧面1f构成的角部附近。第一连接导体13的靠主面1a的端部,连接于外部电极20。
第二连接导体14是在第一方向D1上延伸的通孔导体,由多个第二通孔导体层14c~14j形成。第二连接导体14的靠主面1b的端部连接于线圈10的靠主面1b的一端。从第一方向D1观察,第二连接导体14配置于比线圈10靠素体1的外表面构成的角部。第二连接导体14例如配置于侧面1d和侧面1e构成的角部附近。第二连接导体14的靠主面1a的端部,连接于外部电极30。
第一连接导体13和第二连接导体14例如呈现圆柱形状。圆柱形状的截面也可以呈现正圆形状或椭圆形状。第一连接导体13和第二连接导体14也可以呈现三棱柱形状或四棱柱形状。
外部电极20、30配置于素体1。外部电极20例如配置在靠侧面1c的位置。外部电极30例如配置在靠侧面1d的位置。外部电极20和外部电极30例如在第二方向D2上相互隔开间隔。从第一方向D1观察,外部电极20、30例如呈现矩形状。本说明书中的“矩形状”例如包含将各角倒角的形状、或将各角弄圆的形状。
外部电极20具有第一电极部21和第二电极部22。第二电极部22在第一方向D1上与第一电极部21连续。第一电极部21比第二电极部22更接近主面1b。第一电极部21从主面1a露出。第二电极部22从主面1a露出。从第一方向D1观察,第二电极部22以从第一电极部21向虚拟平面VP11、VP12、VP13延伸的方式设置。第二电极部22具有外缘22p。从第一方向D1观察,外缘22p与虚拟平面VP13一致。
第二电极部22包含第一侧面侧部分22e、第二侧面侧部分22f、和第三侧面侧部分22c。第一侧面侧部分22e具有从第一方向D1观察时与虚拟平面VP11一致的外缘22q。第二侧面侧部分22f具有从第一方向D1观察时与虚拟平面VP12一致的外缘22r。第三侧面侧部分22c具有从第一方向D1观察时与虚拟平面VP13一致的外缘22p。本说明书中“外缘与虚拟平面一致”还包含无意地外缘不与虚拟平面一致。例如,由于制造误差或公差,无意地外缘不与虚拟平面一致的结构包含于外缘与虚拟平面一致的结构。
外部电极20具有第三电极部23。第三电极部23与第一电极部21连续,并且在第一方向D1上与第二电极部22隔开间隔。第三电极部23具有外缘23p。从第一方向D1观察,外缘23p与虚拟平面VP13一致。第三电极部23具有在第一方向D1上相互相对的上缘23b和下缘23a。上缘23b和下缘23a规定第三电极部23的第一方向D1上的两端部。
第三电极部23包含第一侧面侧部分23e、第二侧面侧部分23f、和第三侧面侧部分23c。第一侧面侧部分23e具有从第一方向D1观察时与虚拟平面VP11一致的外缘23q。第二侧面侧部分23f具有从第一方向D1观察时与虚拟平面VP12一致的外缘23r。第三侧面侧部分23c具有从第一方向D1观察时与虚拟平面VP13一致的外缘23p。外缘23q例如在侧面1c上露出。在该情况下,除了外缘23q之外,第三电极部23埋入素体1内。上缘23b和下缘23a也埋入素体1内。
外部电极20具有第四电极部24和第五电极部25。第四电极部24与第二电极部22的第一侧面侧部分22e和第二侧面侧部分22f连续。第四电极部24从主面1a露出。从第一方向D1观察,第四电极部24与侧面1c隔开间隔。第五电极部25与第一电极部21连续。第五电极部25在第一方向D1上与第四电极部24隔开间隔。第四电极部24和第五电极部25在第一方向D1上夹着素体1的一部分。
外部电极30具有第一电极部31和第二电极部32。第二电极部32在第一方向D1上与第一电极部31连续。第一电极部31比第二电极部32更接近主面1b。第一电极部31从主面1a露出。第二电极部32从主面1a露出。从第一方向D1观察,第二电极部32从第一电极部31向虚拟平面VP11、VP12、VP13延伸。第二电极部32具有外缘32p。从第一方向D1观察,外缘32p与虚拟平面VP14一致。外缘32p例如在侧面1d上露出。相对于外部电极30的虚拟平面VP14具有与相对于外部电极20的虚拟平面VP13相同的位置关系。
第二电极部32包含第一侧面侧部分32e、第二侧面侧部分32f、和第三侧面侧部分32d。第一侧面侧部分32e具有从第一方向D1观察时与虚拟平面VP11一致的外缘32q。第二侧面侧部分32f具有从第一方向D1观察时与虚拟平面VP12一致的外缘32r。第三侧面侧部分32d具有从第一方向D1观察时与虚拟平面VP14一致的外缘32p。
外部电极30具有第三电极部33。第三电极部33与第一电极部31连续,并且在第一方向D1上与第二电极部32隔开间隔。第三电极部33具有外缘33p。从第一方向D1观察,外缘33p与虚拟平面VP14一致。第三电极部33具有在第一方向D1上相互相对的上缘33b和下缘33a。上缘33b和下缘33a规定第三电极部33的第一方向D1上的两端部。
第三电极部33包含第一侧面侧部分33e、第二侧面侧部分33f、和第三侧面侧部分33d。第一侧面侧部分33e具有从第一方向D1观察时与虚拟平面VP11一致的外缘33q。第二侧面侧部分33f具有从第一方向D1观察时与虚拟平面VP12一致的外缘33r。第三侧面侧部分33d具有从第一方向D1观察时与虚拟平面VP14一致的外缘33p。外缘33p在例如侧面1d露出。在该情况下,除外缘33p之外,第三电极部33埋入素体1内。上缘33b和下缘33a也埋入素体1内。
外部电极30具有第四电极部34和第五电极部35。第四电极部34与第二电极部32的第一侧面侧部分和第二侧面侧部分相连续。第四电极部34从主面1a露出。从第一方向D1观察,第四电极部34从侧面1c隔开间隔。第五电极部35与第一电极部31连续。第五电极部35在第一方向D1上与第四电极部34隔开间隔。第四电极部34和第五电极部35夹着素体1的一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电极部23、33的厚度例如为5~25μm。被第三电极部23、33和第二电极部22、32夹着的素体1的厚度例如为5~25μm。第二电极部22、32的厚度例如为5~25μm。第四电极部24、34的厚度例如为5~25μm。被第四电极部24、34和第五电极部25、35夹着的素体1的厚度例如为5~25μm。第五电极部25、35的厚度例如为5~25μm。
如图2所示,从第三方向D3观察,第二连接导体14和第二线圈部12之间的第二方向D2上的距离L1大于第二连接导体14和第一线圈部11之间的第二方向D2上的距离L2。从第三方向D3观察,第二线圈部12比第一线圈部11远离第二连接导体14。在本实施方式中,距离L1为第二连接导体14和第二线圈部12的最短距离。距离L2为第二连接导体14和第一线圈部11的最短距离。在图2中,方便起见,作为一例表示距离L1和距离L2,也可以与实际的最短距离不同。
第一线圈部11的直径的大小与第二线圈部12的直径的大小不同。第一线圈部11的直径的大小例如大于第二线圈部12的直径的大小。从第一方向D1观察,第一线圈部11的线圈轴和第二线圈部12的线圈轴不相互一致。从第一方向D1观察,第二线圈部12的线圈轴例如比第一线圈部11的线圈轴接近侧面1c。从第一方向D1观察,第一线圈部11的靠侧面1c的外缘与例如第二线圈部12的靠侧面1c的外缘一致。因此,从第一方向D1观察,构成第一线圈部11的线圈导体层10b和线圈导体层10d的一部分例如与构成第二线圈部12的线圈导体层10e和线圈导体层10h的一部分重叠。
从第一方向D1观察,例如第二线圈部12不与外部电极30重叠。因此,从第一方向D1观察,第二线圈部12配置于例如与外部电极30不同的场所。从第一方向D1观察,线圈导体层10e~10h例如不与外部电极30重叠。
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10、第一连接导体13和第二连接导体14、和外部电极20、30包含导电材料。导电材料例如包含Ag、Pd、Au、Pt、Cu、Ni、Al、Mo、或W。导电材料例如包含Ag-Pd合金、Ag-Cu合金、Ag-Au合金、或Ag-Pt合金。线圈10和第一连接导体13和第二连接导体14例如包含与外部电极20、30相同的导电材料。线圈10、第一连接导体13和第二连接导体14、和外部电极20、30例如包含相互相同导电材料。线圈10、第一连接导体13和第二连接导体14、和外部电极20、30例如包含相互不同的导电材料。
如图5所示,层叠电感器MD1例如包含多个层2a~2k。例如,将层2a~2k依次层叠,形成层叠电感器MD1。
层2a包含绝缘体层3a。层2a构成素体1的最上层。层2a的主面2p相当于素体1的主面1b。层2b包含绝缘体层3b和配置于绝缘体层3b的线圈导体层10b。线圈导体层10b构成第一线圈部11的一部分。层2c包含绝缘体层3c和配置于绝缘体层3c的线圈导体层10c和第二通孔导体层14c。线圈导体层10c构成第一线圈部11的一部分。第二通孔导体层14c构成第二连接导体14的一部分。在层2b和层2c之间配置有通孔导体15a和通孔导体15b。通孔导体15a将线圈导体层10b的一端和线圈导体层10c的一端连接。通孔导体15b将线圈导体层10b的另一端和第二通孔导体层14c连接。
层2d包含绝缘体层3d和配置于绝缘体层3d的线圈导体层10d和第二通孔导体层14d。线圈导体层10d构成第一线圈部11的一部分。第二通孔导体层14d构成第二连接导体14的一部分。在层2c和层2d之间配置有通孔导体15c。通孔导体15c将线圈导体层10c的另一端和线圈导体层10d的一端连接。
层2e包含绝缘体层3e和配置于绝缘体层3e的线圈导体层10e和第二通孔导体层14e。线圈导体层10e构成第二线圈部12的一部分。第二通孔导体层14e构成第二连接导体14的一部分。在层2d和层2e之间配置有通孔导体15d。通孔导体15d将线圈导体层10d的另一端和线圈导体层10e的一端连接。
层2f包含绝缘体层3f和配置于绝缘体层3f的线圈导体层10f和第二通孔导体层14f。线圈导体层10f构成第二线圈部12的一部分。第二通孔导体层14f构成第二连接导体14的一部分。在层2e和层2f之间配置有通孔导体15e。通孔导体15e将线圈导体层10e的另一端和线圈导体层10f的一端连接。
层2g包含绝缘体层3g和配置于绝缘体层3g的线圈导体层10g和第二通孔导体层14g。线圈导体层10g构成第二线圈部12的一部分。第二通孔导体层14g构成第二连接导体14的一部分。在层2f和层2g之间配置有通孔导体15f。通孔导体15f将线圈导体层10f的另一端和线圈导体层10g的一端连接。
层2h包含绝缘体层3h和配置于绝缘体层3h的线圈导体层10h和第二通孔导体层14h。线圈导体层10h构成第二线圈部12的一部分。第二通孔导体层14h构成第二连接导体14的一部分。在层2g和层2h之间配置有通孔导体15g。通孔导体15g将线圈导体层10g的另一端和线圈导体层10h的一端连接。
层2i包含绝缘体层3i和配置于绝缘体层3i的第一通孔导体层13i和第二通孔导体层14i。第一通孔导体层13i构成第一连接导体13的一部分。第二通孔导体层14i构成第二连接导体14的一部分。在层2h与层2i之间配置有通孔导体15h。通孔导体15h将线圈导体层10h的另一端和第一通孔导体层13i连接。层2j包含绝缘体层3j和配置于绝缘体层3j的第一通孔导体层13j和第二通孔导体层14j。
层2k包含绝缘体层3k和配置于第一方向D1上的绝缘体层3k的两侧的电极图案16a、16b和电极图案17a、17b。电极图案16a形成第一电极部21、第三电极部23、和第五电极部25。电极图案16b构成形成第二电极部22和第四电极部24。电极图案17a构成形成第一电极部31、第三电极部33、和第五电极部35。电极图案17b构成形成第二电极部32和第四电极部34。在绝缘体层3k上形成有使电极图案16a和电极图案16b相互接合的开口18a。在绝缘体层3k上形成有使电极图案17a和电极图案17b相互接合的开口18b。
电极图案16a被压入形成有开口18a的绝缘体层3k,被加工成第一电极部21、第三电极部23、和第五电极部25。第一电极部21例如经由开口18a与第二电极部22连续。电极图案17a被压入形成有开口18b的绝缘体层3k,被加工成第一电极部31、第三电极部33、和第五电极部35。第一电极部31例如经由开口18b与第二电极部22连续。层2k构成素体1的最下层,层2k的主面2q相当于素体1的主面1a。
参照图6~图8进一步说明外部电极20、30的结构。如图6和图7所示,外部电极20例如具有配置于素体1的外表面的电极层26。电极层26形成于第三电极部23。电极层26例如配置于外缘23p露出的侧面1c。电极层26也可以配置于外缘23q露出的侧面1e。电极层26也可以配置于外缘23r露出的侧面1f。例如,在外缘23p露出于侧面1c的情况下,电极层26配置于侧面1c。例如,在外缘23q露出于侧面1e的情况下,电极层26配置于侧面1e。例如,在外缘23r露出于侧面1f的情况下,电极层26配置于侧面1f。电极层26从侧面1c、1e、1f露出。
电极层26例如与外缘23p、23q、23r接合,并且与外缘23p、23q、23r露出的侧面1c、1e、1f的至少一个中的、包围外缘23p、23q、23r的区域相接。例如,在外缘23p露出于侧面1c的情况下,电极层26与侧面1c中的、包围外缘23p的区域相接。电极层26的第一方向D1上的第一宽度W1大于第三电极部23具有的外缘23p中的、第三电极部23在第一方向D1上的第二宽度W2。电极层26例如也可以被形成为覆盖第二电极部22的从素体1露出的外缘23p、23q、23r。
图6表示配置于侧面1c的电极层26的例子。电极层26也可以在侧面1c和侧面1e构成的棱、与侧面1c和侧面1f构成的棱之间在第三方向D3上延伸。例如,在外缘23p、23q分别露出于侧面1c、1e的情况下,侧面1c上的电极层26也可以越过侧面1c和侧面1e构成的棱而与侧面1e上的电极层26连结。例如,在外缘23p露出于侧面1c且外缘23r露出于侧面1f的情况下,侧面1c上的电极层26也可以越过侧面1c和侧面1f构成的棱而与侧面1f上的电极层26连结。例如,在外缘23p露出于侧面1c、外缘23q露出于侧面1e、且外缘23r露出于侧面1f的情况下,侧面1e上的电极层26越过侧面1e和侧面1c构成的棱而与侧面1c上的电极层26连结。侧面1c上的电极层26也可以越过侧面1c和侧面1f构成的棱而与侧面1f上的电极层26连结。
外部电极30与外部电极20同样,例如,具有配置于素体1的外表面的电极层。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外部电极30具有的电极层的图示。外部电极30的上述电极层形成于第三电极部33。外部电极30的上述电极层配置于侧面1d和侧面1e、1f中的至少一面。例如,在外缘33p露出于侧面1d的情况下,外部电极30的上述电极层配置于侧面1d。外部电极30的上述电极层从侧面1d、1e、1f露出。外部电极30的上述电极层的第一方向D1上的第一宽度,大于第三电极部33具有的外缘33p中的、第三电极部33在第一方向D1上的第二宽度。
电极层26和外部电极30的上述电极层例如包含镀Ni膜、镀Sn膜、镀Cu膜、或镀Au膜。电极层26和外部电极30的上述电极层也可以具有这些镀膜的多层结构。电极层26和外部电极30的上述电极层例如也可以包含镀Ni膜和形成于镀Ni膜上的镀Au膜。电极层26和外部电极30的上述电极层的厚度例如为5~15μm。
如图7所示,电极层26例如在第二电极部22具有的外缘22p形成于第二电极部22。第二电极部22例如具有从第一方向D1观察时与虚拟平面VP13一致的外缘22p。图7所示的电极层26中,与图6所示的例子相比,电极层26的第一方向D1上的第一宽度W1大于第三电极部23具有的外缘23p中的、第三电极部23在第一方向D1上的第二宽度W2大。图7示例外缘23p露出于侧面1c时的电极层26。在外部电极30中,外部电极30的电极层还可以在第二电极部32具有的外缘32p形成于第二电极部32。
如图8所示,第二电极部22例如具有第一部分22a和第二部分22b。第一部分22a在第一方向D1上与第一电极部21连续。第一部分22a与第一电极部21连续,例如,与第一电极部21一体形成。从第一方向D1观察,第一部分22a与第一电极部21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第一部分22a例如从主面1a露出。第二部分22b位于素体1内。第二部分22b例如位于比第一部分22a靠外缘22p。第二部分22b包含外缘22p。第三电极部23和第二部分22b在第一方向D1上相互隔开间隔。如图8所示,外缘22p也可以不在侧面1c露出,且与侧面1c隔开间隔。第二部分22b例如位于素体1内。例如,也可以在第二电极部22和第三电极部23中的、露出于素体1的外缘形成镀膜27。镀膜27例如包含与电极层26相同的材料。
第二电极部32例如具有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在第一方向D1上与第一电极部31连续。第二电极部32的第一部分例如从主面1a露出。第二电极部32的第二部分例如位于比第一部分靠外缘32p。第二电极部32的第二部分例如位于素体1内。
对层叠电感器MD1的制造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制造方法的各工序的顺序也可以相互替换。在制造方法的一例中,首先准备浆料。浆料例如包含绝缘性树脂和溶剂。绝缘性树脂例如包含丙烯酸树脂或缩丁醛树脂。溶剂例如包含乙基卡必醇或丁基卡必醇。
接着,例如,通过刮刀法将浆料涂敷于基材上,形成生片(green sheet)。基材例如包含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生片用于形成绝缘体层3a~3k。接着,例如,形成贯通孔,该贯通孔形成通孔导体15a~15h、第一通孔导体层13i、13j、和第二通孔导体层14c~14j。贯通孔的形成通过例如对生片照射激光而进行。
接着,向形成于生片的贯通孔内填充导电性膏体。填充于贯通孔内的导电性膏体例如包含金属粉末、玻璃成分、碱金属、有机粘合剂、和有机溶剂。金属粉末例如包含Ag颗粒或Ag-Pd合金颗粒。填充导电性膏体后,将形成线圈导体层10b~10h的导体配置于生片上。形成线圈导体层10b~10h的导体以与填充于贯通孔内的导电性膏体连接的方式配置于生片上。
接着,对压入电极图案16a、17a的生片的一面,赋予形成第一电极部21、31、第三电极部23、33、和第五电极部25、35的导电性膏体。压入电极图案16a、17a的生片例如包含与其它生片相同的材料。接着,对压入电极图案16a、17a的生片的另一面,赋予形成第二电极部22、32和第四电极部24、34的导电性膏体。形成外部电极20、30的导电性膏体例如包含金属粉末、玻璃成分、碱金属、有机粘合剂、和有机溶剂。金属粉末例如包含Ag颗粒或Ag-Pd合金颗粒。
接着,层叠各生片。生片在例如从基材剥离后被层叠。所层叠的各生片在层叠的第一方向D1上被加压。对所层叠的生片加压后,形成从第一方向D1观察、形成线圈导体层10b~10h的各导体相互重叠的层叠体。
生片的加压将形成电极图案16a、16b的导电性膏体压入形成绝缘体层3k的生片。在形成绝缘体层3k的生片上形成有形成开口18a、18b的贯通孔。形成电极图案16a、16b的导电性膏体仅被形成绝缘体层3k的生片中的、除形成开口18a、18b的贯通孔之外的部分压入。其结果是,形成绝缘体层3k的生片中的、被该贯通孔的周边部分压入的区域形成第三电极部23、33和第五电极部25、35。未被该贯通孔的周边部分压入的区域形成第一电极部21、31。
如图4A、图4B、和图5所示,例如,在外部电极20的形成中,向形成电极图案16a的导电性膏体的压入形成第三电极部23的第一侧面侧部分23e、第二侧面侧部分23f、和第三侧面侧部分23c和第五电极部25。形成绝缘体层3k的生片中的、未被该贯通孔的周边部分压入的区域形成第一电极部21。形成第一电极部21的导电性膏体例如经由形成开口18a的贯通孔与形成第二电极部22的导电性膏体接合。通过导电性膏体的接合,第二电极部22与第一电极部21连续。
接着,通过对层叠体实施热处理,形成层叠电感器阵列。层叠电感器阵列例如被切断机切断成规定的大小,制作层叠电感器MD1。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也可以通过镀敷法,对切断后的层叠电感器MD1形成电极层26和外部电极30的上述电极层。电极层26和外部电极30的上述电极层的形成例如通过电镀法或无电镀法进行。
如以上所说明,层叠电感器MD1包括素体1、配置在素体1内的线圈10、和配置于素体1并且与线圈10电连接的外部电极20、30。素体1具有构成安装面的主面1a、和与主面1a相邻并且位于与主面1a正交的虚拟平面VP11、VP12、VP13、VP14上的侧面1c、1d、1e、1f。外部电极20具有第一电极部21、31、第二电极部22、32、和第三电极部23、33。第一电极部21、31中,外部电极20从主面1a露出。第二电极部22、32与第一电极部21、31连续,并且从主面1a露出,以从与主面1a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从第一电极部21、31向虚拟平面延伸的方式设置。第三电极部23、33与第一电极部21、31连续,并且在与主面1a正交的方向上与第二电极部22、32隔开间隔,具有从与主面1a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与虚拟平面一致的外缘。第二电极部22、32和第三电极部23、33夹着素体1的一部分。
在层叠电感器MD1中,外部电极20、30包含与第一电极部21、31连续的第二电极部22、32和第三电极部23、33。第三电极部23具有与虚拟平面VP11、VP12、VP13一致的外缘。与主面1a相邻的素体1的侧面1c、1e、1f位于虚拟平面VP11、VP12、VP13上。第三电极部23具有与虚拟平面VP11、VP12、VP13一致的外缘。第二电极部32和第三电极部33具有与虚拟平面VP11、VP12、VP14一致的外缘。与主面1a相邻的素体1的侧面1d、1e、1f位于虚拟平面VP11、VP12、VP14上。夹着的电极部中的、位于素体1内的第三电极部33具有与虚拟平面VP11、VP12、VP14一致的外缘。因此,层叠电感器MD1更进一步抑制外部电极20、30从素体1的剥离。
在层叠电感器MD1中,外部电极20具有形成于第三电极部23并且从侧面1c露出的电极层26。电极层26的与主面1a正交的方向上的第一宽度W1大于第三电极部23具有的外缘的、第三电极部23与主面1a正交的方向上的第二宽度W2。
在第一宽度W1大于第二宽度W2的结构中,从侧面1c露出的电极层26能够产生固着效应。因此,本结构可靠地实现更进一步抑制外部电极20从素体1的剥离。
在层叠电感器MD1中,第二电极部22具有从与主面1a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与虚拟平面一致的外缘,电极层26在第二电极部32具有的外缘形成于第二电极部22。
在电极层26在第二电极部32具有的外缘形成于第二电极部22的结构中,进一步提高上述固着效应。因此,本结构更可靠地实现更进一步抑制外部电极20从素体1的剥离。
在层叠电感器MD1中,第二电极部22具有与第一电极部21连续并且从主面1a露出的第一部分22a和位于比第一部分22a靠虚拟平面的第二部分22b,第二部分22b位于素体1内。
在第二部分22b位于素体1内的结构中,能够增大第二电极部22和素体1的接触面积。因此,本结构能够更可靠地实现更进一步抑制外部电极20从素体1的剥离。
在层叠电感器MD1中,侧面1c、1e、1f包含第一侧面1e、第二侧面1f、和第三侧面1c。第一侧面1e位于与主面1a正交的虚拟平面VP11上。第二侧面1f与第一侧面1e相对,并且位于虚拟平面VP12上。虚拟平面VP12与主面1a正交,且与虚拟平面VP11相对。第三侧面1c与第一侧面1e和第二侧面1f相邻,并且位于虚拟平面VP13上。虚拟平面VP13与主面1a、虚拟平面VP11、和虚拟平面VP12正交。第二电极部22包含:第一侧面侧部分22e,其具有从与主面1a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与虚拟平面VP11一致的外缘;第二侧面侧部分22f,其具有从与主面1a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与虚拟平面VP12一致的外缘;和第三侧面侧部分22c,其具有从与主面1a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与虚拟平面VP13一致的外缘。第三电极部23包含:第一侧面侧部分23e,其具有从与主面1a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与虚拟平面VP11一致的外缘;第二侧面侧部分23f,其具有从与主面1a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与虚拟平面VP12一致的外缘;和第三侧面侧部分23c,其具有从与主面1a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与虚拟平面VP13一致的外缘。外部电极20具有第四电极部24和第五电极部25。第四电极部24与第一电极部21和第二电极部22的第一侧面侧部分23e和第二侧面侧部分23f连续,并且从主面1a露出,从与主面1a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与第三侧面1c隔开间隔。第五电极部25与第一电极部21连续,并且在与主面正交的方向上与第四电极部24隔开间隔。第四电极部24和第五电极部25夹着素体的一部分。
在层叠电感器MD1中,第二电极部22和第三电极部23具有与相互正交的三个虚拟平面VP11、VP12、VP13一致的外缘。第二电极部32具有与相互正交的三个虚拟平面VP11、VP12、VP13一致的外缘。与主面1a相邻的侧面1c、1e、1f位于三个虚拟平面VP11、VP12、VP13上,第二电极部22和第三电极部23具有与虚拟平面VP11、VP12、VP13一致的外缘。第三电极部33具有与相互正交的三个虚拟平面VP11、VP12、VP14一致的外缘。与主面1a相邻的侧面1d、1e、1f位于三个虚拟平面VP11、VP12、VP14上,第二电极部32和第三电极部33具有与虚拟平面VP11、VP12、VP14一致的外缘。第四电极部24、34和第五电极部25、35夹着素体1的一部分。因此,层叠电感器MD1更可靠地实现更进一步抑制外部电极20、30从素体1的剥离。
接着,参照图9~图11B对实施方式的层叠电感器MD1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层叠电感器MD1的侧视图。图10是表示外部电极20、30的分解立体图。图11A是表示外部电极的第一电极部、第三电极部、和第五电极部的俯视图。图11B是表示外部电极的第二电极部和第四电极部的俯视图。本变形例的层叠电感器MD1除了外部电极20、30的结构之外,具有与实施方式的层叠电感器MD1相同的结构。
外部电极20、30配置于素体1。外部电极20例如配置在靠侧面1c的位置。外部电极30例如配置在靠侧面1d的位置。外部电极20和外部电极30例如在第二方向D2上相互隔开间隔。以下,主要说明上述的本实施方式和本变形例的不同点。
外部电极20具有第一电极部21和第二电极部22。第二电极部22在第一方向D1上与第一电极部21连续。第一电极部21比第二电极部22更接近主面1b。第一电极部21从主面1a露出。第二电极部22从主面1a露出。第二电极部22具有外缘22p。从第一方向D1观察,外缘22p与虚拟平面VP13一致。
第二电极部22包含第一侧面侧部分22e、第二侧面侧部分22f、和第三侧面侧部分22c。第一侧面侧部分22e具有从第一方向D1观察时与虚拟平面VP11一致的外缘22q。第二侧面侧部分22f具有从第一方向D1观察时与虚拟平面VP12一致的外缘22r。第三侧面侧部分22c具有从第一方向D1观察时与虚拟平面VP13一致的外缘22p。
外部电极20具有第三电极部23。第三电极部23与第一电极部21连续,并且在第一方向D1上与第二电极部22隔开间隔。第三电极部23具有两个外缘23p。从第一方向D1观察,外缘23p与虚拟平面VP13一致。在本变形例中,第一电极部21例如延伸至侧面1c。第一电极部21具有从第一方向D1观察时与虚拟平面VP13一致的外缘21p。从第一方向D1观察,外缘21p被两个外缘23p夹着。
第三电极部23包含第一侧面侧部分23e和第二侧面侧部分23f。第一侧面侧部分23e具有从第一方向D1观察时与虚拟平面VP11一致的外缘23q。第二侧面侧部分23f具有从第一方向D1观察时与虚拟平面VP12一致的外缘23r。
外部电极20具有第四电极部24和第五电极部25。第四电极部24与第二电极部22的第一侧面侧部分22e和第二侧面侧部分22f连续。第四电极部24从主面1a露出。第四电极部24从第一方向D1观察时与侧面1c隔开间隔。第五电极部25与第一电极部21连续。第五电极部25在第一方向D1上与第四电极部24隔开间隔。第四电极部24和第五电极部25夹着素体1的一部分。
如图10、图11A和图11B所示,在外部电极20中,向形成电极图案16a的导电性膏体的压入形成第三电极部23的第一侧面侧部分23e和第二侧面侧部分23f和第五电极部25。在向形成电极图案16a的导电性膏体的压入中,未被压入的区域形成第一电极部21。形成第一电极部21的导电性膏体例如经由形成开口18a的贯通孔与形成第二电极部22的导电性膏体接合。
外部电极30具有第一电极部31和第二电极部32。第二电极部32在第一方向D1上与第一电极部31连续。第一电极部31比第二电极部32更接近主面1b。第一电极部31从主面1a露出。第二电极部32从主面1a露出。第二电极部32具有外缘32p。从第一方向D1观察,外缘32p与虚拟平面VP14一致。
第二电极部32包含第一侧面侧部分32e、第二侧面侧部分32f、和第三侧面侧部分32c。第一侧面侧部分32e具有从第一方向D1观察时与虚拟平面VP11一致的外缘32q。第二侧面侧部分32f具有从第一方向D1观察时与虚拟平面VP12一致的外缘32r。第三侧面侧部分32c具有从第一方向D1观察时与虚拟平面VP14一致的外缘32p。
外部电极30具有第三电极部33。第三电极部33与第一电极部31连续,并且在第一方向D1上与第二电极部32隔开间隔。第三电极部33具有两个外缘33p。从第一方向D1观察,外缘33p与虚拟平面VP14一致。在本变形例中,第一电极部31例如延伸至侧面1d。第一电极部31具有从第一方向D1观察时与虚拟平面VP14一致的外缘31p。从第一方向D1观察,外缘31p被两个外缘33p夹着。
第三电极部33包含第一侧面侧部分33e和第二侧面侧部分33f。第一侧面侧部分33e具有从第一方向D1观察时与虚拟平面VP11一致的外缘33q。第二侧面侧部分33f具有从第一方向D1观察时与虚拟平面VP12一致的外缘33r。
外部电极30具有第四电极部34和第五电极部35。第四电极部34与第二电极部32的第一侧面侧部分32e和第二侧面侧部分32f连续。第四电极部34从主面1a露出。从第一方向D1观察,第四电极部34与侧面1d隔开间隔。第五电极部35与第一电极部31连续。第五电极部35在第一方向D1上与第四电极部34隔开间隔。第四电极部34和第五电极部35夹着素体1的一部分。
如图10、图11A和图11B所示,在外部电极30中,向形成电极图案17a的导电性膏体的压入,形成第三电极部33的第一侧面侧部分33e和第二侧面侧部分33f和第五电极部35。在向形成电极图案17a的导电性膏体的压入中,未压入的区域形成第一电极部31。形成第一电极部31的导电性膏体例如经由形成开口18b的贯通孔与形成第二电极部32的导电性膏体接合。
本变形例的层叠电感器MD1例如具有配置于素体1的外表面的电极层。本变形例的上述电极层形成于第三电极部23。本变形例的上述电极层例如配置于外缘23q露出的侧面1e。本变形例的上述电极层也可以配置于外缘23r露出的侧面1f。例如,在外缘23q露出于侧面1e,且外缘23r露出于侧面1f的情况下,本变形例的上述电极层配置于侧面1e、1f。本变形例的层叠电感器MD1也可以具有配置于素体1的外表面的外部电极30的上述电极层。外部电极30的上述电极层形成于第三电极部33。
如以上所说明,在层叠电感器MD1中,侧面1c、1e、1f包含第一侧面1e、第二侧面1f、和第三侧面1c。第一侧面1e位于与主面1a正交的虚拟平面VP11上。第二侧面1f与第一侧面1e相对,并且位于虚拟平面VP12上。虚拟平面VP12与主面1a正交,且与虚拟平面VP11相对。第三侧面1c与第一侧面1e和第二侧面1f相邻,并且位于虚拟平面VP13上。虚拟平面VP13与主面1a、虚拟平面VP11、和虚拟平面VP12正交。第二电极部22包含:第一侧面侧部分22e,其具有从与主面1a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与虚拟平面VP11一致的外缘;第二侧面侧部分22f,其具有从与主面1a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与虚拟平面VP12一致的外缘;和第三侧面侧部分22c,其具有从与主面1a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与虚拟平面VP13一致的外缘22p。第三电极部23包含:第一侧面侧部分23e,其具有从与主面1a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与虚拟平面VP11一致的外缘;第二侧面侧部分23f,其具有从与主面1a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与虚拟平面VP12一致的外缘。外部电极20具有第四电极部24和第五电极部25。第四电极部24与第一电极部21和第二电极部22的第一侧面侧部分23e和第二侧面侧部分23f连续,并且从主面1a露出,从与主面1a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与第三侧面1c隔开间隔。第五电极部25与第一电极部21连续,并且在与主面1a正交的方向上与第四电极部24隔开间隔。第四电极部24和第五电极部25夹着素体1的一部分。
在层叠电感器MD1中,第二电极部22、32和第三电极部23、33具有与相互正交的两个虚拟平面VP11、VP12一致的外缘。与主面1a相邻的侧面1e、1f位于两个虚拟平面VP11、VP12上,第二电极部22、32和第三电极部23、33具有与虚拟平面VP11、VP12一致的外缘。第四电极部24、34和第五电极部25、35夹着素体1的一部分。因此,本结构更可靠地实现更进一步抑制外部电极20、30从素体1的剥离。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未必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能够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在层叠电感器MD1中,电极层26的与主面1a正交的方向上的第一宽度W1也可以不大于第三电极部23具有的外缘的、第三电极部23在与主面1a正交的方向上的第二宽度W2。在第一宽度W1大于第二宽度W2的结构中,如上所述,从侧面1c露出的电极层26发挥锚那样的作用。因此,本结构可靠地实现更进一步抑制外部电极20从素体1的剥离。
在层叠电感器MD1中,电极层26也可以在第二电极部22具有的外缘不形成于第二电极部22。在电极层26在第二电极部22具有的外缘形成于第二电极部22的结构中,如上所述,进一步提高上述固着效应。因此,本结构更可靠地实现更进一步抑制外部电极20从素体1的剥离。

Claims (6)

1.一种层叠电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素体,其具有构成安装面的主面、和与所述主面相邻并且位于与所述主面正交的虚拟平面上的侧面;
线圈,其配置在所述素体内;和
外部电极,其配置于所述素体,并且与所述线圈电连接,
所述外部电极具有:
第一电极部,其从所述主面露出;
第二电极部,其与所述第一电极部相连续,并且从所述主面露出,以从与所述主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从所述第一电极部向所述虚拟平面延伸的方式设置;和
第三电极部,其与所述第一电极部相连续,并且在与所述主面正交的所述方向上与所述第二电极部隔开间隔,具有从与所述主面正交的所述方向观察时与所述虚拟平面一致的外缘,
所述第二电极部和第三电极部夹着所述素体的一部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电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部电极还具有电极层,该电极层形成于所述第三电极部并且从所述侧面露出,
所述电极层的与所述主面正交的所述方向上的第一宽度,大于所述第三电极部具有的所述外缘的、所述第三电极部的与所述主面正交的所述方向上的第二宽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层叠电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电极部具有从与所述主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与所述虚拟平面一致的外缘,
所述电极层在所述第二电极部具有的所述外缘,还形成于所述第二电极部。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电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电极部具有:
第一部分,其与所述第一电极部相连续并且从所述主面露出;和
第二部分,其位于比所述第一部分靠所述虚拟平面,
所述第二部分位于所述素体内。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电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虚拟平面包含:
第一虚拟平面,其与所述主面正交;
第二虚拟平面,其与所述主面正交,且与所述第一虚拟平面相对;和
第三虚拟平面,其与所述主面、所述第一虚拟平面、和所述第二虚拟平面正交,
所述侧面包含:
第一侧面,其位于所述第一虚拟平面上;
第二侧面,其与所述第一侧面相对,并且位于所述第二虚拟平面上;和
第三侧面,其与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相邻,并且位于所述第三虚拟平面上,
所述第二电极部具有:
第一侧面侧部分,其具有从与所述主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与所述第一虚拟平面一致的外缘;
第二侧面侧部分,其具有从与所述主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与所述第二虚拟平面一致的外缘;和
第三侧面侧部分,其具有从与所述主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与所述第三虚拟平面一致的外缘,
所述第三电极部包含:
第一侧面侧部分,其具有从与所述主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与所述第一虚拟平面一致的外缘;
第二侧面侧部分,其具有从与所述主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与所述第二虚拟平面一致的外缘;和
第三侧面侧部分,其具有从与所述主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与所述第三虚拟平面一致的外缘,
所述外部电极具有:
第四电极部,其与所述第一电极部和所述第二电极部的所述第一侧面侧部分和所述第二侧面侧部分相连续,并且从所述主面露出,从与所述主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与所述第三侧面隔开间隔;和
第五电极部,其与所述第一电极部相连续并且在与所述主面正交的所述方向上与所述第四电极部隔开间隔,
所述第四电极部和第五电极部夹着所述素体的一部分。
6.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电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虚拟平面包含:
第一虚拟平面,其与所述主面正交;
第二虚拟平面,其与所述主面正交,且与所述第一虚拟平面相对;和
第三虚拟平面,其与所述主面、所述第一虚拟平面、和所述第二虚拟平面正交,
所述侧面包含:
第一侧面,其位于所述第一虚拟平面上;
第二侧面,其与所述第一侧面相对,并且位于所述第二虚拟平面上;和
第三侧面,其与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相邻,并且位于所述第三虚拟平面上,
所述第二电极部具有:
第一侧面侧部分,其具有从与所述主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与所述第一虚拟平面一致的外缘;
第二侧面侧部分,其具有从与所述主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与所述第二虚拟平面一致的外缘;和
第三侧面侧部分,其具有从与所述主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与所述第三虚拟平面一致的外缘,
所述第三电极部包含:
第一侧面侧部分,其具有从与所述主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与所述第一虚拟平面一致的外缘;和
第二侧面侧部分,其具有从与所述主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与所述第二虚拟平面一致的外缘,
所述外部电极具有:
第四电极部,其与所述第一电极部和所述第二电极部的所述第一侧面侧部分和所述第二侧面侧部分相连续,并且从所述主面露出,从与所述主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与所述第三侧面隔开间隔;和
第五电极部,其与所述第一电极部相连续并且在与所述主面正交的所述方向上与所述第四电极部隔开间隔,
所述第四电极部和第五电极部夹着所述素体的一部分。
CN202211246554.0A 2021-10-14 2022-10-12 层叠电感器 Pending CN11598562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68734A JP2023058930A (ja) 2021-10-14 2021-10-14 積層インダクタ
JP2021-168734 2021-10-1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85620A true CN115985620A (zh) 2023-04-18

Family

ID=859613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246554.0A Pending CN115985620A (zh) 2021-10-14 2022-10-12 层叠电感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19231A1 (zh)
JP (1) JP2023058930A (zh)
CN (1) CN115985620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058930A (ja) 2023-04-26
US20230119231A1 (en) 2023-04-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698063B (zh) 层叠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11477435B (zh) 层叠线圈部件
CN107919220B (zh) 层叠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
CN111477434B (zh) 层叠线圈部件
CN112242234A (zh) 层叠线圈部件
WO2018235527A1 (ja) 積層型素子およびlcフィルタ
US11139112B2 (en) Electronic component
JP2002353071A (ja) 複合電子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9130251B2 (en) Flat cable
JP6741183B2 (ja) 多層基板および電気素子
CN210899888U (zh) 多层基板以及电子设备
CN115985620A (zh) 层叠电感器
CN108630380B (zh) 层叠线圈部件
CN113903546A (zh) 层叠线圈部件
US6888432B2 (en) Laminated substrate,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nonreciprocal circuit element,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CN219204859U (zh) 多层基板
US12020850B2 (en) Multilayer coil component
US20210280362A1 (en) Multilayer coil component
US20230230738A1 (en) Coil component
JP6980891B2 (ja) 積層コイル部品
US20230230737A1 (en) Multilayer coil component
US20230223183A1 (en) Coil component
JPH11111551A (ja) 積層型電子部品の製造方法
WO2019240000A1 (ja) 電気素子の製造方法、電気素子、および電気素子の実装構造
JP2004015430A (ja) 2ポート型非可逆回路素子および通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