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85189A - 显示面板及终端设备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终端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985189A CN115985189A CN202211371796.2A CN202211371796A CN115985189A CN 115985189 A CN115985189 A CN 115985189A CN 202211371796 A CN202211371796 A CN 202211371796A CN 115985189 A CN115985189 A CN 11598518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ata
- display
- changed
- modified
- display data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8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0
- 239000000872 buff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163 sequencing technique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0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0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3507 map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101000685663 Homo sapiens Sodium/nucleoside cotransporter 1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6
- 101000821827 Homo sapiens Sodium/nucleoside cotransporter 2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6
- 102100023116 Sodium/nucleoside cotransporter 1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6
- 102100021541 Sodium/nucleoside cotransporter 2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422 calculation algorith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856 abnorma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74 asce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8 non-uniform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633 protec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7 uniform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2—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r geometrical disposition of the individual element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2092—Details of a display terminals using a flat panel, the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control arrangement of the display terminal and to the interfaces thereto
- G09G3/2096—Details of the interface to the display terminal specific for a flat panel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2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 G09G3/3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 G09G3/3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semiconductive,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 G09G3/3208—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semiconductive,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organic, e.g. us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LED]
- G09G3/3275—Details of drivers for data electrode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1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 H01L27/12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 H01L27/12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with a particular composition, shape or layout of the wiring layers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circuit arrangement, e.g. scanning lines in LCD pixel circuit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00/00—Aspects of the constitution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4—Structural and physical details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404—Matrix technologies
- G09G2300/0408—Integration of the drivers onto the display substrate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00/00—Aspects of the constitution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4—Structural and physical details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421—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set of electrodes
- G09G2300/0426—Layout of electrodes and connection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10/00—Command of the display device
- G09G2310/02—Addressing, scanning or driving the display screen or processing steps related thereto
- G09G2310/0264—Details of driving circuits
- G09G2310/027—Details of drivers for data electrodes, the drivers handling digital grey scale data, e.g. use of D/A converter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10/00—Command of the display device
- G09G2310/02—Addressing, scanning or driving the display screen or processing steps related thereto
- G09G2310/0264—Details of driving circuits
- G09G2310/0289—Details of voltage level shifters arranged for use in a driving circuit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10/00—Command of the display device
- G09G2310/02—Addressing, scanning or driving the display screen or processing steps related thereto
- G09G2310/0264—Details of driving circuits
- G09G2310/0291—Details of output amplifiers or buffers arranged for use in a driving circuit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20/00—Control of display operating conditions
- G09G2320/02—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display appearance
- G09G2320/0223—Compensation for problems related to R-C delay and attenuation in electrodes of matrix panels, e.g. in gate electrodes or on-substrate video signal electrode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20/00—Control of display operating conditions
- G09G2320/02—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display appearance
- G09G2320/0233—Improving the luminance or brightness uniformity across the screen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ntrol Of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 Ray Tub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终端设备,应用于终端技术领域。该显示面板通过设置连接线,将边缘显示区内的信号线通过连接线延伸至中心显示区并与扇出引线连接,通过驱动芯片对输入的第一显示数据的排序进行变更,使得每条扇出引线的排列序号与其连接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不同时,驱动芯片输出的第二显示数据可以向正确的信号线传输,并且,可采用同一颗驱动芯片以适用于不同的终端设备,从而提高驱动芯片的利用率,降低驱动芯片的设计成本。
Description
本申请是向中国专利局提交的申请号为202111159146.7,申请日为2021年09月30日,发明创造名称为“显示面板及终端设备”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终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手机等终端设备已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较为常用的工具,而高屏占比的终端设备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喜爱,使得高屏占比的终端设备逐渐成为行业追逐的趋势。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终端设备,以在减小显示面板绑定有驱动芯片一侧的边框宽度的同时,通过驱动芯片对输入的各个第一显示数据进行顺序变更,使得变更后得到的各个第二显示数据可以传输给正确的信号线。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一种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域和围绕显示区域的边框区域,边框区域包括扇出区和绑定区,扇出区位于绑定区与显示区域之间;显示区域包括的第一边缘显示区、中心显示区和第二边缘显示区内均设置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信号线,第一边缘显示区、中心显示区和第二边缘显示区沿第二方向依次分布,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交;显示区域内还设置有多条第一连接线和多条第二连接线,每条第一连接线的一端延伸至第一边缘显示区且另一端延伸至中心显示区,每条第二连接线的一端延伸至第二边缘显示区且另一端延伸至中心显示区;扇出区内设置有多条扇出引线,绑定区内设置有与扇出引线绑定的驱动芯片,第一边缘显示区内的信号线通过第一连接线与扇出引线连接,第二边缘显示区内的信号线通过第二连接线与扇出引线连接,中心显示区的信号线也与扇出引线连接;其中,驱动芯片包括顺序变更模块,顺序变更模块用于按照每条扇出引线的排列序号与其连接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之间的第一对应关系,对输入的各条信号线对应的第一显示数据序列内的第一显示数据进行顺序变更,得到第二显示数据序列,以将第二显示数据序列内的第二显示数据输出至各条扇出引线;同一位置序号处的第一显示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与第二显示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之间存在第二对应关系,第一对应关系与第二对应关系相同。
其中,位置序号指的显示数据在其对应的显示数据序列内的位置编号,排列序号指的是信号线和扇出引线沿同一方向上的排序编号。这样,本申请实施例通过第一连接线的一端与位于第一边缘显示区内的信号线连接,第一连接线的另一端延伸至中心显示区,通过第二连接线的一端与位于第二边缘显示区内的信号线连接,第二连接线的另一端延伸至中心显示区,使得扇出引线分布在扇出区内的中心显示区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区域内,从而降低显示面板第一侧的边框宽度;另外,驱动芯片根据每条扇出引线的排列序号与其连接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之间的第一对应关系,对输入的第一显示数据进行顺序变更,使得变更后得到的各个第二显示数据可以传输给正确的信号线,使得显示面板的显示正常,且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驱动芯片可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终端设备,因此,可采用同一颗驱动芯片以适用于不同的终端设备,从而提高驱动芯片的利用率,降低驱动芯片的设计成本。
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二显示数据序列内的各个第二显示数据按照所处位置序号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划分为第一变更数据集合、第二变更数据集合、第三变更数据集合和第四变更数据集合,第一变更数据集合、第二变更数据集合、第三变更数据集合和第四变更数据集合均包括多个第二显示数据;第一变更数据集合内的各个第二显示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之间的变化规律,与第二变更数据集合内的各个第二显示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之间的变化规律不同;第四变更数据集合内的各个第二显示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之间的变化规律,与第三变更数据集合内的各个第二显示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之间的变化规律不同。这样,本申请实施例可通过在起始插入位置序号与终止插入位置序号之间插入第一数据集合和第四数据集合内的第一显示数据,以实现对输入的各条信号线对应的第一显示数据序列内的第一显示数据进行顺序变更得到第二显示数据序列,使得第二显示数据序列按照各个第二显示数据之间的变化规律不同,划分为第一变更数据集合、第二变更数据集合、第三变更数据集合和第四变更数据集合。
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一变更数据集合内的第二显示数据为第一变更数据,按照各个第一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从小到大的顺序,各个第一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依次递增;第二变更数据集合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每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内的第二显示数据分别为第二变更数据和第三变更数据,按照各个第二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从小到大的顺序,各个第二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依次递增,在同一第一变更数据组合内,第三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小于第二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第二变更数据为输入至中心显示区内的信号线的第二显示数据,第三变更数据为输入至第一边缘显示区内的信号线的第二显示数据;第三变更数据集合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每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内的第二显示数据分别为第四变更数据和第五变更数据,按照各个第四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从小到大的顺序,各个第四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依次递增,在同一第二变更数据组合内,第五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大于第四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第四变更数据为输入至中心显示区内的信号线的第二显示数据,第五变更数据为输入至第二边缘显示区内的信号线的第二显示数据;第四变更数据集合内的第二显示数据为第六变更数据,按照各个第六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从小到大的顺序,各个第六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依次递增。这样,使得驱动芯片在对第一显示数据序列进行顺序变更得到第二显示数据序列的顺序变更方式更加简单,相应的,第一变更数据和第六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只需按照其排布顺序与对应的扇出引线连接即可,从而使得显示面板内的信号线与扇出引线的连接关系更加简单。
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相邻两个第一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为1;相邻两个第六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为1。此时,驱动芯片只需对第一变更数据集合内的各个第一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按照其所处的位置序号依次增加即可,以及对第四变更数据集合内的各个第六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按照其所处的位置序号依次增加即可,降低驱动芯片对第一显示数据序列进行顺序变更的复杂度。
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一变更数据集合内的第一变更数据的数量,与第四变更数据集合内的第六变更数据的数量相等。
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二变更数据集合包括的第一变更数据组合的数量,与第三变更数据集合包括的第二变更数据组合的数量相等;各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包括的第二变更数据的数量相等,各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包括的第三变更数据的数量相等;各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包括的第四变更数据的数量相等,各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包括的第五变更数据的数量相等;并且,第一变更数据组合包括的第二变更数据的数量与第二变更数据组合包括的第四变更数据的数量相等,第一变更数据组合包括的第三变更数据的数量与第二变更数据组合包括的第五变更数据的数量相等。这样,可使得需要插入的第一数据集合和第四数据集合内的第一显示数据的数量相等,即第一边缘显示区和第二边缘显示区内的信号线的数量相等,以最大化地降低显示面板第一侧的边框宽度;若第一边缘显示区和第二边缘显示区内的信号线的数量不相等,则显示面板第一侧的边框宽度主要受到信号线数量较少的边缘显示区内的信号线所连接的扇出引线的影响,当边缘显示区内的信号线的数量越小时,显示面板第一侧的边框宽度减小的幅度越低,从而导致无法最大程度地降低显示面板第一侧的边框宽度。
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同一第一变更数据组合内,第二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与第三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之间的差值大于1;在同一第二变更数据组合内,第五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与第四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之间的差值大于1。
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二变更数据集合包括多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第m+1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中位置序号最小的第二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与第m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中位置序号最大的第二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之间的差值为1;第三变更数据集合包括多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第m+1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中位置序号最小的第四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与第m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中位置序号最大的第四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之间的差值为1;其中,m为正整数,第m+1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中的各个第二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均大于第m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中的第二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第m+1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中的各个第四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均大于第m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中的第四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这样,按照各个第二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从小到大的顺序,各个第二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依次递增,按照各个第四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从小到大的顺序,各个第四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依次递增,进一步使得驱动芯片在对第一显示数据序列进行顺序变更得到第二显示数据序列的顺序变更方式更加简单。
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每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包括多个第二变更数据,在同一第一变更数据组合内,第z+1个第二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与第z个第二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之间的差值为1;每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包括多个第四变更数据,在同一第二变更数据组合内,第z+1个第四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与第z个第四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之间的差值为1;其中,z为正整数,第z+1个第二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与第z个第二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之间的差值为1,第z+1个第四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与第z个第四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之间的差值也为1。这样,在同一第一变更数据组合内,各个第二变更数据按照所处的位置序号从小到大的顺序,其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依次递增,在同一第二变更数据组合内,各个第四变更数据按照所处的位置序号从小到大的顺序,其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也依次递增,进一步使得驱动芯片在对第一显示数据序列进行顺序变更得到第二显示数据序列的顺序变更方式更加简单。
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每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包括多个第三变更数据,在同一第一变更数据组合内,第r个第三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与第r+1个第三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之间的差值为1;每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包括多个第五变更数据,在同一第二变更数据组合内,第r个第五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与第r+1个第五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之间的差值为1;其中,r为正整数,第r+1个第三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与第r个第三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之间的差值为1,第r+1个第五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与第r个第五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之间的差值也为1。这样,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同一第一变更数据组合内的各个第三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从大到小的分布方式,以及同一第二变更数据组合内的各个第五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从大到小的分布方式。
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每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包括多个第三变更数据,在同一第一变更数据组合内,第r+1个第三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与第r个第三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之间的差值为1;每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包括多个第五变更数据,在同一第二变更数据组合中,第r+1个第五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与第r个第五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之间的差值为1;其中,r为正整数,第r+1个第三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与第r个第三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之间的差值为1,第r+1个第五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与第r个第五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之间的差值也为1。这样,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同一第一变更数据组合内的各个第三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从小到大的分布方式,以及同一第二变更数据组合内的各个第五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从小到大的分布方式。
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二变更数据集合包括多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第m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中的各个第三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的最小值,与第m+1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中的各个第三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的最大值之间的差值为1;第三变更数据集合包括多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第m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中的各个第五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的最小值,与第m+1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中的各个第五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的最大值之间的差值为1;其中,m为正整数,第m+1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中的各个第三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均大于第m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中的第三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第m+1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中的各个第五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均大于第m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中的第五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这样,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相邻两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内的第三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从大到小的分布方式,以及相邻两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内的第五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从大到小的分布方式。
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二变更数据集合包括多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第m+1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中的各个第三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的最小值,与第m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中的各个第三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的最大值之间的差值为1;第三变更数据集合包括多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第m+1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中的各个第五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的最小值,与第m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中的各个第五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的最大值之间的差值为1;其中,m为正整数,第m+1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中的各个第三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均大于第m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中的第三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第m+1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中的各个第五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均大于第m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中的第五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这样,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相邻两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内的第三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从小到大的分布方式,以及相邻两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内的第五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从小到大的分布方式。
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驱动芯片还包括补偿模块、第一缓存电路、第二缓存电路、电平转换模块、数模转换模块和放大模块,补偿模块、第一缓存电路、顺序变更模块、第二缓存电路、电平转换模块、数模转换模块和放大模块依次连接;补偿模块用于对输入的初始显示数据进行补偿处理,得到第一显示数据,并将第一显示数据写入第一缓存电路;顺序变更模块还用于从第一缓存电路中读取第一显示数据,并将对第一显示数据进行顺序变更后得到的第二显示数据写入第二缓存电路;电平转换模块用于从第二缓存电路中读取第二显示数据,对第二显示数据进行电平转换,并将电平转换后的第二显示数据输入至数模转换模块;数模转换模块用于对电平转换后的第二显示数据进行数模转换,并将数模转换后的第二显示数据输入至放大模块;放大模块用于对数模转换后的第二显示数据进行放大处理,并将放大处理后的第二显示数据输出至各条扇出引线。这样,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驱动芯片内的补偿模块对显示数据进行补偿,以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通过驱动芯片内的放大模块对顺序变更后得到的第二显示数据进行放大处理,从而提高第二显示数据充入各个子像素时对应的充电速率。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一种终端设备,包括:壳体以及上述的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安装于壳体上。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的第二方面与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相对应,各方面及对应的可行实施方式所取得的有益效果相似,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相关技术中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显示面板的区域A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驱动芯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驱动芯片进行顺序变更处理的第一种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驱动芯片进行顺序变更处理的第二种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驱动芯片进行顺序变更处理的第三种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驱动芯片进行顺序变更处理的第四种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驱动芯片进行顺序变更处理的第五种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清楚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采用了“第一”、“第二”等字样对功能和作用基本相同的相同项或相似项进行区分。例如,第一芯片和第二芯片仅仅是为了区分不同的芯片,并不对其先后顺序进行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一”、“第二”等字样并不对数量和执行次序进行限定,并且“第一”、“第二”等字样也并不限定一定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他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本申请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的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以下至少一项(个)”或其类似表达,是指的这些项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个)或复数项(个)的任意组合。例如,a,b,或c中的至少一项(个),可以表示:a,b,c,a-b,a-c,b-c,或a-b-c,其中a,b,c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
在相关技术中,如图1所示,显示面板10包括显示区域11和围绕显示区域11的边框区域12,边框区域12包括设置在显示区域11的第一侧的扇出区和绑定区,扇出区位于绑定区与显示区域之间。
在显示区域11内设置有第一方向Y延伸的信号线111,该信号线111为数据线;在绑定区内设置有驱动芯片122。由于驱动芯片122在第二方向X上的尺寸小于显示区域11在第二方向X上的尺寸,第二方向X为显示面板10的行方向,因此,需要在扇出区内设置多条扇出引线121,通过扇出引线121将驱动芯片122与信号线111连接起来。
在一些产品中,驱动芯片122是采用覆晶薄膜(chip on film,COF)123绑定到显示面板10的绑定区内,覆晶薄膜123上设置有连接走线,该连接走线的一端与驱动芯片122的引脚连接,该连接走线的另一端与覆晶薄膜123的绑定端子(未示出)连接。扇出引线121实际上是与覆晶薄膜123的绑定端子连接,从而基于覆晶薄膜123实现扇出引线121与驱动芯片122的连接。因此,驱动芯片122提供的显示数据从驱动芯片122的引脚输出,经过覆晶薄膜123的连接走线、覆晶薄膜123的绑定端子以及扇出引线121传输至信号线111,并通过信号线111传输给同一列的像素驱动电路。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驱动芯片122也不局限于是采用COF绑定在显示面板的绑定区的,其还可以采用COG(chip on glass)或COP(chip on plastic),COG指的是采用各向异性导电胶直接将驱动芯片绑定在显示面板上,显示面板的基板为玻璃基板,而COP指的是直接将驱动芯片固定在采用塑料基板的显示面板,其可适用于柔性显示面板。
实际上,显示区域11实际上包括依次首尾连接的第一边缘、第二边缘、第三边缘和第四边缘,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相对设置,第三边缘和第四边缘相对设置,且第三边缘分别与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相邻设置,第四边缘也分别与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相邻设置,第一边缘指的是显示区域11朝向驱动芯片122所在一侧的边缘。实际上,第一拐角CNT1将第一边缘与第三边缘连接,第二拐角CNT2将第一边缘与第四边缘连接,第一拐角CNT1和第二拐角CNT2均为弧形。
因此,在通过扇出引线121将信号线111与覆晶薄膜123的绑定端子连接时,靠近显示区域11的第三边缘的信号线111所连接的扇出引线121,需要从第一拐角CNT1处绕至覆晶薄膜123的位置处,靠近显示区域11第四边缘的信号线111所连接的扇出引线121,需要从第二拐角CNT2处绕至覆晶薄膜123的位置处。
由于扇出引线121存在一定的线宽,以及相邻两条扇出引线121存在一定的间距,则靠近显示区域11第三边缘的信号线111所连接的扇出引线121,以及靠近显示区域11第四边缘的信号线111所连接的扇出引线121的排布,会导致显示面板10第一侧的边框宽度d1较大,并且,也会影响显示面板10的边框区域12中与第一拐角CNT1和第二拐角CNT2对应的拐角(即边框区域12的左下角和边框区域12的右下角)处的圆角弧度,导致无法将显示面板10的边角位置设计成所需的弧度。
为了减小显示面板10第一侧的边框宽度以及改善扇出引线121对边框区域12的拐角位置处的圆角弧度的影响,如图2和图3所示,显示面板20包括显示区域21和围绕显示区域21的边框区域22,显示区域21包括沿第二方向X依次分布的第一边缘显示区212、中心显示区211和第二边缘显示区213,中心显示区211位于第一边缘显示区212与第二边缘显示区213之间,第一边缘显示区212位于中心显示区211与显示区域21的第三边缘之间,第二边缘显示区213位于中心显示区211与显示区域21的第四边缘之间。
在显示区域21内设置有沿第一方向Y延伸的信号线31以及阵列分布的多个子像素32,每个子像素32包括像素驱动电路以及与像素驱动电路连接的发光器件,同一列像素驱动电路与同一条信号线31连接,该信号线31为数据线。
实际上,是在显示区域21包括的第一边缘显示区212、中心显示区211和第二边缘显示区213内均设置有沿第一方向Y延伸的信号线,第一方向Y和第二方向X相交。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方向Y和第二方向X相互垂直,第一方向Y为显示面板20的列方向,第二方向X为显示面板20的行方向。
在显示面板20的显示区域21内还设置有第一连接线33a和第二连接线33b,第一连接线33a的一端延伸至第一边缘显示区212且与位于第一边缘显示区212内的信号线31连接,第一连接线33a的另一端延伸至中心显示区211第一侧的边界处,第二连接线33b的一端延伸至第二边缘显示区213且与位于第二边缘显示区213内的信号线31连接,第二连接线33b的另一端延伸至中心显示区211第一侧的边界处。
边框区域22包括位于显示区域21第一侧的扇出区和绑定区,扇出区位于绑定区与显示区域21之间,扇出区内设置有多条扇出引线41,绑定区内设置有驱动芯片42,驱动芯片42通过覆晶薄膜43绑定在绑定区内,扇出引线41通过覆晶薄膜43与驱动芯片42连接。当然,驱动芯片42也可以采用COG或COP绑定在显示面板20的绑定区,具体描述可参照图1中驱动芯片绑定时的描述,为避免重复,在此不再赘述。
第一连接线33a的另一端延伸至中心显示区211第一侧的边界处,并在中心显示区211第一侧的边界处与位于扇出区内的扇出引线41连接,即第一边缘显示区211内的信号线31通过第一连接线33a与扇出引线41连接;第二连接线33b的另一端延伸至中心显示区211第一侧的边界处,并在中心显示区211第一侧的边界处与位于扇出区内的扇出引线41连接,即第二边缘显示区213内的信号线31通过第二连接线33b与扇出引线41连接;而中心显示区211内的信号线31直接与扇出引线41连接。
因此,扇出引线41可以仅分布扇出区内的中心显示区211沿第一方向Y延伸后的区域内,则扇出引线41无需从显示区域21的第一拐角CNT1或第二拐角CNT2处绕至覆晶薄膜43的位置处,从而降低显示面板20第一侧的边框宽度;并且,扇出引线41也不会过多的影响显示面板20的边框区域22中与第一拐角CNT1和第二拐角CNT2对应的拐角的圆角弧度,使得显示面板20的拐角位置可按照所需的弧度自行设计。
其中,第一连接线33a和第二连接线33b均可以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子线段、第二子线段极和第三子线段,第一子线段沿第一方向Y延伸且与信号线31连接,第二子线段沿第二方向X延伸,第三子线段沿第一方向Y延伸且与扇出引线41连接,第一方向Y和第二方向X可相互垂直。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连接线33a和第二连接线33b的具体结构不局限于图2所示的结构,只要第一连接线33a的一端可以延伸至第一边缘显示区212且与位于第一边缘显示区212内的信号线31连接,而第一连接线33a的另一端延伸至中心显示区211第一侧的边界处,并且,第二连接线33b的一端可以延伸至第二边缘显示区213且与位于第二边缘显示区213内的信号线31连接,而第二连接线33b的另一端延伸至中心显示区211第一侧的边界处即可。
例如,第一连接线33a和第二连接线33b可以仅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子线段和第三子线段,第一连接线33a中的第二子线段沿第二方向X延伸且直接与第一边缘显示区212内的信号线31连接,第一连接线33a中的第三子线段沿第一方向Y延伸且延伸至中心显示区211第一侧的边界处,第二连接线33b中的第二子线段沿第二方向X延伸且直接与第二边缘显示区213内的信号线31连接,第二连接线33b中的第三子线段沿第一方向Y延伸且延伸至中心显示区211第一侧的边界处。
或者,第一连接线33a和第二连接线33b可以包括相互连接的第四子线段和第五子线段,第一连接线33a中的第四子线段与第一边缘显示区212内的信号线31连接,第一连接线33a中的第五子线段延伸至中心显示区211第一侧的边界处,且在第一连接线33a中,第四子线段和第五子线段均分别与第一方向Y和第二方向X之间均存在不为0的夹角,即第一连接线33a中的第四子线段与第一方向Y和第二方向X均相交,第一连接线33a中的第五子线段也与第一方向Y和第二方向X均相交;相应的,第二连接线33b中的第四子线段与第二边缘显示区213内的信号线31连接,第二连接线33b中的第五子线段延伸至中心显示区211第一侧的边界处,且在第二连接线33b中,第四子线段和第五子线段均分别与第一方向Y和第二方向X之间均存在不为0的夹角,即第二连接线33b中的第四子线段与第一方向Y和第二方向X均相交,第二连接线33b中的第五子线段也与第一方向Y和第二方向X均相交。
另外,在显示区域21内,第一连接线33a和第二连接线33b同层设置,信号线31所在的膜层与第一连接线33a和第二连接线33b所在的膜层不同,即信号线31与第一连接线33a位于不同的膜层,信号线31与第二连接线33b也位于不同的膜层;并且,第一连接线33a和第二连接线33b所在的膜层与信号线31所在的膜层至少通过一层绝缘层间隔,即第一连接线33a和第二连接线33b所在的膜层与信号线31所在的膜层之间设置有至少一层绝缘层,第一连接线33a和第二连接线33b均分别通过贯穿绝缘层的过孔与信号线31连接。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线33a中的第一子线段通过贯穿绝缘层的过孔与位于第一边缘显示区212内的信号线31连接,第二连接线33b中的第一子线段通过贯穿绝缘层的过孔与位于第二边缘显示区213内的信号线31连接;在另一些实施中,第一连接线33a中的第四子线段通过贯穿绝缘层的过孔与位于第一边缘显示区212内的信号线31连接,第二连接线33b中的第四子线段通过贯穿绝缘层的过孔与位于第二边缘显示区213内的信号线31连接。
当位于第一边缘显示区212内的信号线31通过第一连接线33a与扇出引线41连接,位于第二边缘显示区213内的信号线31通过第二连接线33b与扇出引线41连接时,在沿着同一方向,如第三边缘指向第四边缘的方向,各条扇出引线41所连接的信号线31的所在列数的分布顺序,与显示区域21内的各条信号线31的所在列数的分布顺序不同。
例如,沿第三边缘指向第四边缘的方向上,显示区域21内的各条信号线31的所在列数分别为第1列、第2列至第10列,即显示区域21内的各条信号线31的所在列数的分布顺序为1-2-3-4-5-6-7-8-9-10;假设第1列信号线通过第一连接线33a与第5条扇出引线连接,第10列信号线通过第二连接线33b与第6条扇出引线连接,其他列的信号线按照对应的顺序依次直接与扇出引线41连接,则这10条扇出引线41所连接的信号线31的所在列数的分布顺序为2-3-4-5-1-10-6-7-8-9。因此,可以看出,在沿着同一方向,各条扇出引线41所连接的信号线31的所在列数的分布顺序,与显示区域21内的各条信号线31的所在列数的分布顺序不同。
信号线31的所在列数实际上指的是信号线31在显示区域21内的排列序号,各条扇出引线41所连接的信号线31的所在列数实际上指的是扇出引线41所连接的信号线31的排列序号,为了便于描述,下面都以信号线31的排列序号代表信号线31的所在列数,例如,对于第j列信号线31,其对应的排列序号为j,j为正整数。
另外,从显示面板20的第三边缘指向第四边缘的方向(即从左向右的方向)上,信号线31的所在列数依次为1、2、3…K,K表示显示面板20内的信号线31的总列数(即数量),其为大于1的正整数;相应的,从显示面板20的第三边缘指向第四边缘的方向上,扇出引线41的所在列数依次也依次为1、2、3…K,扇出引线41的数量与信号线31的数量相等。
在图1所示的相关技术中,若在显示面板内未设置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且各条信号线均直接与扇出引线连接时,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与其连接的扇出引线的排列序号是相同的,则针对输入至驱动芯片的第一显示数据,驱动芯片无需对第一显示数据进行顺序变更,将各个第一显示数据通过扇出引线直接传输给信号线。例如,驱动芯片会将第一显示数据序列内的第i个第一显示数据Di传输给排列序号为i的扇出引线,再通过排列序号为i的扇出引线传输给排列序号为i的信号线。
通常,输入至驱动芯片42的第一显示数据序列内的第一显示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与其需要传输给的信号线31的排列序号是相同的,位置序号指的是第一显示数据在第一显示数据序列内的位置编号。例如,第一显示数据序列内的第i个第一显示数据Di,其对应的位置序号为i,且位置序号为i的第一显示数据Di是需要传输给第i列信号线31的。
然而,当位于第一边缘显示区212内的信号线31通过第一连接线33a与扇出引线41连接,位于第二边缘显示区213内的信号线31通过第二连接线33b与扇出引线41连接时,从显示面板20的第三边缘指向第四边缘的方向,会存在扇出引线41的排列序号与该扇出引线41连接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不同的情况。例如,排列序号为i的扇出引线41与排列序号为j的信号线连接,i和j是不同的,若驱动芯片42不对输入的第一显示数据进行顺序变更,则第一显示数据序列内的第i个第一显示数据Di会传输给排列序号为i的扇出引线41,再通过排列序号为i的扇出引线41会传输到第j列信号线31,而实际上第i个第一显示数据Di是需要传输给第i列信号线31的,因此,会导致显示异常。
因此,当沿着同一方向,各条扇出引线41所连接的信号线31的排列序号的分布顺序,与显示区域21内的各条信号线31的排列序号的分布顺序不同时,即每条扇出引线41的排列序号与其连接的信号线31的排列序号不同时,为了保证驱动芯片42可以向正确的信号线31传输显示数据,则需要分别按照扇出引线41的排列序号与其连接的信号线31的排列序号之间的关系,单独制作驱动芯片,以采用不同的驱动芯片42来向信号线31提供正确顺序的显示数据。
针对不同型号的终端设备,若通过第一连接线33a和第二连接线33b连接的信号线31的数量及分布位置不同,则需要不同的驱动芯片42来输出显示数据,即不同终端设备需要配备不同的驱动芯片42,导致驱动芯片42的设计成本较高。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通过在驱动芯片42内设置顺序变更模块,对输入至驱动芯片42的显示数据的排序进行变更,在每行子像素的所有显示数据中,顺序变更后的显示数据的排序与顺序变更前的显示数据的排序之间存在第一映射关系,沿着同一方向,显示区域21内的信号线31的排列序号的排序与其连接的扇出引线41的排列序号的排序存在第二映射关系,第一映射关系与第二映射关系相同,则通过顺序变更模块就可以实现驱动芯片42向正确的信号线31输入显示数据。因此,在针对不同型号的终端设备时,只需更更改向驱动芯片42输入的参数,基于驱动芯片42内部设计的顺序变更算法,使得驱动芯片42向正确的信号线31输入第二显示数据,即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驱动芯片可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终端设备。
下面将顺序变更前的显示数据称为第一显示数据,将顺序变更后的显示数据称为第二显示数据,由于在采用驱动芯片向显示区域21内的各条信号线211传输显示数据时,是同时向一列子像素的所有信号线211同时传输显示数据的,则每行子像素的所有顺序变更前的显示数据可称为第一显示数据序列,每行子像素的所有顺序变更后的显示数据可称为第二显示数据序列。因此,第一显示数据序列中的第一显示数据的数量就等于信号线211的数量,第二显示数据序列中的第二显示数据的数量也等于信号线211的数量,第二显示数据序列与第一显示数据序列相比,只是各个显示数据的排序发生变化。
另外,顺序变更后的显示数据的排序与顺序变更前的显示数据的排序之间存在第一映射关系,即同一位置序号处的第二显示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与第一显示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之间存在第一映射关系,为了便于后续描述,将同一位置序号处的第一显示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与第二显示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之间的关系称为第二对应关系,则第二对应关系与第一映射关系互为相反关系。
相应的,显示区域21内的信号线31的排列序号的排序与其连接的扇出引线41的排列序号的排序存在第二映射关系,即每条信号线31的排列序号与其连接的扇出引线41的排列序号之间存在第二映射关系,为了便于后续描述,将每条扇出引线41的排列序号与其连接的信号线31的排列序号之间的关系称为第一对应关系,则第一对应关系与第二映射关系互为相反关系。
下面均为第一对应关系来表述每条扇出引线41的排列序号与其连接的信号线31的排列序号之间的关系,以第二对应关系来表述同一位置序号处的第一显示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与第二显示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之间的关系。
因此,第一显示数据序列内的第i个第一显示数据Di对应的信号线31的排列序号为i,通过驱动芯片42对第一显示数据Di进行顺序变更后,第二显示数据序列内的第i个第二显示数据对应的信号线31的排列序号为j,即第i个第二显示数据为Dj,此时第二对应关系为i-j;第二显示数据序列内的第i个第二显示数据Dj会从驱动芯片42的第i个引脚输出,然后传输给排列序号为i的扇出引线41,即传输给第i条扇出引线41,排列序号为i的扇出引线与排列序号为j的信号线31连接(直接连接或通过连接线33连接),即第一对应关系为i-j;第一对应关系与第二对应关系相同,使得顺序变更后得到的第二显示数据序列内的第i个第二显示数据Dj可以正确传输给第j列信号线31。
因此,针对不同型号的终端设备,可采用同一颗驱动芯片42,在驱动芯片42内设置顺序变更模块,当每条扇出引线41的排列序号与其连接的信号线31的排列序号之间的第一对应关系,等同于同一位置序号处的第一显示数据对应的信号线31的排列序号与第二显示数据对应的信号线31的排列序号之间的第二对应关系时,可采用同一颗驱动芯片42以适用于不同型号的终端设备,从而提高驱动芯片42的利用率,降低驱动芯片42的设计成本。
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以及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独立实现,也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示例性的,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驱动芯片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4所示,针对显示面板20的绑定区内设置的驱动芯片42,该驱动芯片42包括依次连接的补偿模块421、第一缓存模块422、第二缓存模块423、顺序变更模块424、第三缓存模块425、第四缓存模块426、电平转换模块427、数模转换模块428和放大模块429。
在实际驱动过程中,当显示数据输入至驱动芯片42内时,驱动芯片42内的补偿模块421先对输入的每个显示数据(Data_in)在显示的各个位置进行不同的算法补偿处理。可以将输入至驱动芯片42的补偿模块421的显示数据称为初始显示数据,将补偿模块421对初始显示数据补偿后的显示数据称为第一显示数据。
示例性的,补偿模块421对输入的每个初始显示数据进行demura补偿或压降(IRdrop)补偿。该初始显示数据可以是红色子像素的显示数据、绿色子像素的显示数据和蓝色子像素的显示数据中的任一者。
demura补偿是一种外部补偿方法,主要是采用自动光学检测(automated opticalinspection,AOI)设备对显示面板20进行mura(亮暗不均)进行检测,并在检测到mura后进行demura补偿,以降低显示面板20的mura现象。
由于显示面板20内,每一列像素驱动电路都需要与ELVDD信号线连接,由于ELVDD信号线存在一定的阻抗,则ELVDD信号线上传输的电源电压信号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定的压降,导致同一条ELVDD信号线输入至与其连接的各个像素驱动电路的电源电压信号对应的电压值不同,进而导致同一条ELVDD信号线连接的各个像素驱动电路输入至发光器件的驱动电流不同,驱动电流不同时会导致显示面板的亮度不均。因此,为了改善因ELVDD信号线的阻抗导致显示面板的亮度不均,可根据每个初始显示数据在显示的各个位置,对初始显示数据补偿不同的补偿电压值。
驱动芯片42内的补偿模块421对输入的初始显示数据进行算法补偿处理后,将补偿处理后得到的第一显示数据写入第一缓存模块422,然后第一显示数据再从第一缓存模块422读出并写入第二缓存模块423。其中,第一显示数据在写入第一缓存模块422、从第一缓存模块422读出,以及写入第二缓存模块423时,均是以比特(bit)为单位进行的。
在第一显示数据序列内的所有第一显示数据都写入第二缓存模块423内时,从第二缓存模块423将第一显示数据序列内的所有第一显示数据都读取出来,并输入至顺序变更模块424。
驱动芯片42内的第一缓存模块422和第二缓存模块423共同构成第一缓存电路,即第一缓存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缓存模块422和第二缓存模块423。
如图5和图6所示,针对每一行子像素,将输入至驱动芯片42的顺序变更模块424的第一显示数据划分为第一数据集合Q1、第二数据集合Q2、第三数据集合Q3和第四数据集合Q4。第一数据集合Q1内的第一显示数据所对应的信号线31和第二数据集合Q2内的第一显示数据所对应的信号线31,均位于显示面板20的中轴线与第三边缘之间,且第二数据集合Q2内的第一显示数据所对应的信号线31,位于第一数据集合Q1内的第一显示数据所对应的信号线31与显示面板20的中轴线之间;第三数据集合Q3内的第一显示数据所对应的信号线31和第四数据集合Q4内的第一显示数据所对应的信号线31,均位于显示面板20的中轴线与第四边缘之间,且第三数据集合Q3内的第一显示数据所对应的信号线31,位于第四数据集合Q4内的第一显示数据所对应的信号线31与显示面板20的中轴线之间。
并且,第一数据集合Q1内的第一显示数据所对应的信号线31与第四数据集合Q4内的第一显示数据所对应的信号线31沿显示面板20的中轴线对称分布,即第一数据集合Q1内的第一显示数据的数量与第四数据集合Q4内的第一显示数据的数量相等;第二数据集合Q2内的第一显示数据所对应的信号线31与第三数据集合Q3内的第一显示数据所对应的信号线31沿显示面板20的中轴线对称分布,即第二数据集合Q2内的第一显示数据的数量与第三数据集合Q3内的第一显示数据的数量相等,该中轴线沿第一方向Y延伸。
第一数据集合Q1指的是后续需要插入第二数据集合Q2内的第一显示数据的集合,且第一数据集合Q1内的第一显示数据的总数量等于第一边缘显示区212内的信号线31的总列数;第二数据集合Q2和第三数据集合Q3指的是无需进行数据插入的第一显示数据的集合,第二数据集合Q2内的第一显示数据的总数量与第三数据集合Q3内的第一显示数据的总数量之和,等于中心显示区211内的信号线31的总列数;第四数据集合Q4指的是后续需要插入第三数据集合Q3内的第一显示数据的集合,且第四数据集合Q4内的第一显示数据的总数量等于第二边缘显示区213内的信号线31的总列数。
例如,如图5和图6所示,假设显示面板20内的信号线的总列数为5184列,则输入至驱动芯片42内的各条信号线31对应的第一显示数据序列内的第一显示数据的数量为5184个,即分别为第1列信号线31的第一显示数据D1、第2列信号线31的第一显示数据D2直至第5184列信号线31的第一显示数据D5184。其中,第一数据集合Q1指的是第1列信号线31的第一显示数据D1至第300列信号线31的第一显示数据D300的集合,第二数据集合Q2指的是第301列信号线31的第一显示数据D301至第2592列信号线31的第一显示数据D2592的集合,第三数据集合Q3指的是第2593列信号线31的第一显示数据D2593至第4884列信号线31的第一显示数据D4884的集合,第四数据集合Q4指的是第4885列信号线31的第一显示数据D4885至第5184列信号线31的第一显示数据D5184的集合。
在采用顺序变更模块424对输入的第一显示数据的排序进行变更前,需要先确定起始插入位置处的第一显示数据以及终止插入位置处的第一显示数据,以下描述均是将起始插入位置称为起始插入位置序号,终止插入位置称为终止插入位置序号,起始插入位置序号处的第一显示数据可以位于第二数据集合Q2内,终止插入位置序号处的第一显示数据可以位于第三数据集合Q3内。例如,在图5中,起始插入位置序号为2218,即起始插入位置序号处的第一显示数据为第2218列信号线的显示数据D2218,终止插入位置序号为2968,即终止插入位置序号处的第一显示数据为第2968列信号线的显示数据D2968;在图6中,起始插入位置序号为2143,即起始插入位置序号处的第一显示数据为第2143列信号线的显示数据D2143,终止插入位置序号为3043,即终止插入位置序号处的第一显示数据为第3043列信号线的显示数据D3043。
在确定起始插入位置序号处的第一显示数据以及终止插入位置序号处的第一显示数据之后,从起始插入位置序号处的第一显示数据之后开始插入第一数据集合Q1内的第一显示数据,直至在第二数据集合Q2与第三数据集合Q3的临界位置序号之前将第一数据集合Q1内的第一显示数据全部插入完成;从第三数据集合Q3与第二数据集合Q2的临界位置序号后开始插入第四数据集合Q4内的第一显示数据,直至在终止插入位置序号之前将第四数据集合Q4内的第一显示数据全部插入完成。其中,临界位置序号也可以指的是中心位置序号,即显示面板20的信号线31的总列数K的1/2,例如,当显示面板20内的信号线31的总列数K为5184时,中心位置序号为2592。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是通过在起始插入位置序号与终止插入位置序号之间插入第一数据集合Q1和第四数据集合Q4内的第一显示数据,以实现对输入的各条信号线31对应的第一显示数据序列内的第一显示数据进行顺序变更,得到第二显示数据序列。
驱动芯片内的顺序变更模块在按照上述插入方式,对第一显示数据序列内的第一显示数据进行顺序变更,得到的第二显示数据序列后,第二显示数据序列内的各个第二显示数据之间的变化规律不同,按照变化规律的不同,可将第二显示数据序列内的各个第二显示数据按照其所处位置序号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划分为第一变更数据集合、第二变更数据集合、第三变更数据集合和第四变更数据集合,且第一变更数据集合、第二变更数据集合、第三变更数据集合和第四变更数据集合均包括多个第二显示数据。
将位置序号小于起始插入位置序号的第二显示数据的集合称为第一变更数据集合,假设起始插入位置序号为s,则第一变更数据集合内的各个第二显示数据的位置序号i满足0<i<s,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变更数据集合内的各个第二显示数据的位置序号为大于1且小于s的正整数,且第一变更数据集合内的各个第二显示数据的位置序号的最小值为1,第一变更数据集合内的各个第二显示数据的位置序号的最大值为s-1。可将第一变更数据集合内的第二显示数据称为第一变更数据。
例如,在图5中,第一变更数据集合内的第二显示数据指的是第二显示数据序列内的第1个第二显示数据至第2217个第二显示数据;在图6中,第一变更数据集合内的第二显示数据指的是第二显示数据序列内的第1个第二显示数据至第2142个第二显示数据。
将位置序号大于或等于起始插入位置序号,且小于或等于中心位置序号的第二显示数据的集合称为第二变更数据集合,假设起始插入位置序号为s,中心位置序号为K/2,则第二变更数据集合内的各个第二显示数据的位置序号i满足s≤i≤K/2,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二变更数据集合内的各个第二显示数据的位置序号为大于或等于s,且小于或等于K/2的正整数,且第二变更数据集合内的各个第二显示数据的位置序号的最小值等于s,第二变更数据集合内的各个第二显示数据的位置序号的最大值等于K/2。
例如,在图5中,第二变更数据集合内的第二显示数据指的是第二显示数据序列内的第2218个第二显示数据至第2592个第二显示数据;在图6中,第二变更数据集合内的第二显示数据指的是第二显示数据序列内的第2143个第二显示数据至第2592个第二显示数据。
将位置序号大于中心位置序号,且小于终止插入位置序号的第二显示数据的集合称为第三变更数据集合,假设中心位置序号为K/2,终止插入位置序号为e,则第三变更数据集合内的各个第二显示数据的位置序号i满足K/2<i<e,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三变更数据集合内的各个第二显示数据的位置序号为大于K/2且小于e的正整数,且第三变更数据集合内的各个第二显示数据的位置序号的最小值为1+K/2,第三变更数据集合内的各个第二显示数据的位置序号的最大值为e-1。
例如,在图5中,第三变更数据集合内的第二显示数据指的是第二显示数据序列内的第2593个第二显示数据至第2967个第二显示数据;在图6中,第三变更数据集合内的第二显示数据指的是第二显示数据序列内的第2593个第二显示数据至第3042个第二显示数据。
将位置序号大于或等于终止插入位置序号,且小于或等于显示面板20内的信号线31的总列数的第二显示数据的集合称为第四变更数据集合,假设终止插入位置序号为e,显示面板20内的信号线31的总列数为K,则第四变更数据集合内的各个第二显示数据的位置序号i满足e≤i≤K,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四变更数据集合内的各个第二显示数据的位置序号为大于或等于e,且小于或等于K的正整数,且第四变更数据集合内的各个第二显示数据的位置序号的最小值等于e,第四变更数据集合内的各个第二显示数据的位置序号的最大值等于K。可将第四变更数据集合内的第二显示数据称为第六变更数据。
例如,在图5中,第四变更数据集合内的第二显示数据指的是第二显示数据序列内的第2968个第二显示数据至第5184个第二显示数据;在图6中,第四变更数据集合内的第二显示数据指的是第二显示数据序列内的第3043个第二显示数据至第5184个第二显示数据。
本申请实施例在第二数据集合Q2内插入第一数据集合Q1内的第一显示数据时,可以在第二数据集合Q2内每相邻两个第一显示数据之间插入第一数据集合Q1内的I个第一显示数据;在第三数据集合Q3内插入第四数据集合Q4内的第一显示数据时,可以在第三数据集合Q3中的相邻两个第一显示数据之间插入第四数据集合Q4内的I个第一显示数据。
如图5所示,起始插入位置序号处的第一显示数据为第2218列信号线的显示数据D2218,终止插入位置序号处的第一显示数据为第2968列信号线的显示数据D2968,则在第二数据集合Q2内相邻两个第一显示数据之间插入第一数据集合Q1内的4(即I=4)个第一显示数据后,使得在第二显示数据序列中,第1个第二显示数据为第301列信号线的第二显示数据D301,第2个第二显示数据D302为第302列信号线的第二显示数据,以此类推,第2217个第二显示数据D2517为第2517列信号线的第二显示数据,即第二显示数据序列中的第一变更数据集合包括第301列信号线的第二显示数据D301至第2517列信号线的第二显示数据。
在第二显示数据序列中,第2218个第二显示数据D2518为第2518列信号线的第二显示数据,第2219个第二显示数据D300为第300列信号线的第二显示数据,第2220个第二显示数据D299为第299列信号线的第二显示数据,第2221个第二显示数据D298为第298列信号线的第二显示数据,第2222个第二显示数据D297为第297列信号线的第二显示数据,第2223个第二显示数据D2519为第2519列信号线的第二显示数据,以此类推,第2592个第二显示数据D1为第1列信号线的第二显示数据。
相应的,在第二显示数据序列中,第2593个第二显示数据D2593为第2593列信号线的第二显示数据,第2594个第二显示数据D5184为第5184列信号线的第二显示数据,第2595个第二显示数据D5183为第5183列信号线的第二显示数据,第2596个第二显示数据D5182为第5182列信号线的第二显示数据,第2597个第二显示数据D5181为第5181列信号线的第二显示数据,第2598个第二显示数据D2594为第2594列信号线的第二显示数据,以此类推,则第2967个第二显示数据D4885为第4885列信号线的第二显示数据。
在第二显示数据序列中,第2968个第二显示数据D2668为第2668列信号线的第二显示数据,第2969个第二显示数据D2669为第2669列信号线的第二显示数据,依次类推,第5184个第二显示数据D4884为第4884列信号线的第二显示数据。
图5所示的显示数据的顺序变更规律,是在第二数据集合Q2内每相邻两个第一显示数据之间插入第一数据集合Q1内的4个第一显示数据,在第三数据集合Q3内每相邻两个第一显示数据之间插入第四数据集合Q4内的4个第二显示数据,且起始插入位置序号处的第一显示数据所对应的信号线31和终止插入位置序号处的第一显示数据所对应的信号线31沿显示面板20的中轴线对称设置。
例如,在图5所示的第二显示数据序列中,第2218个第二显示数据为第2518列信号线的第二显示数据D2518,第2223个第二显示数据为第2519列信号线的第二显示数据D2519,在第2218个第二显示数据与第2223个第二显示数据之间插入第300列信号线的第二显示数据D300、第299列信号线的第二显示数据D299、第298列信号线的第二显示数据D298和第297列信号线的第二显示数据D297;并且,插入后的第297列信号线的第二显示数据D297与插入后的第296列信号线的第二显示数据D296之间仅存在一个第二数据集合Q2内的第一显示数据,其为第2519列信号线的第二显示数据D2519。
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二数据集合Q2内每相邻两个第一显示数据之间插入的第一数据集合Q1内的第一显示数据的数量不局限于4个,其还可以为3个、5个等,且在插入第一数据集合Q1内的第一显示数据时,如图5所示,可以每间隔第二数据集合Q2内的1个第一显示数据来插入第一数据集合Q1内的第一显示数据,或者,也可以每间隔第二数据集合Q2内的2个或3个等数量的第一显示数据来插入第一数据集合Q1内的第一显示数据。相应的,在第三数据集合Q3内每相邻两个第一显示数据之间插入第四数据集合Q4内的第一显示数据的数量不局限于4个,其还可以为3个、5个等,且在插入第四数据集合Q4内的第一显示数据时,如图5所示,可以每间隔第三数据集合Q3内的1个第一显示数据来插入第四数据集合Q4内的第一显示数据,或者,也可以每间隔第三数据集合Q3内的2个或3个等数量的第一显示数据来插入第四数据集合Q4内的第一显示数据。
例如,如图6所示,在第二显示数据序列中,是在每间隔第二数据集合Q2内的2个第一显示数据来插入第一数据集合Q1内的第一显示数据的,每间隔第三数据集合Q3内的2个第一显示数据来插入第四数据集合Q4内的第一显示数据,即N=2。例如,在第二显示数据序列中,第2148个第二显示数据为第297列信号线的第二显示数据D297,第2151个第二显示数据为第296列信号线的第二显示数据D296,则插入后的第297列信号线的第二显示数据D297与插入后的第296列信号线的第二显示数据D296之间存在原本属于第二数据集合Q2内的两个第一显示数据,即分别为第2445列信号线的第二显示数据D2445和第2446列信号线的第二显示数据D2446。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显示数据和第二显示数据只是为了区分顺序变更前和顺序变更后的显示数据,对应同一排列序号的第一显示数据和第二显示数据实际上是相同的,只是其在每个数据序列内的位置序号不同。例如,第2446列信号线的第一显示数据D2446实际上与第2446列信号线的第二显示数据D2446是相同,只是第2446列信号线的第一显示数据D2446在第一显示数据序列内的位置序号为2446,如图6所示,第2446列信号线的第二显示数据D2446在第二显示数据序列内的位置序号为2150。
综上,针对某一显示面板20,显示面板20内的信号线31的总列数为K列,第一数据集合Q1和第四数据集合Q4内的第一显示数据的数量均为C个,即第一边缘显示区212和第二边缘显示区213内的信号线31的总列数均为C列,在第二数据集合Q2内每相邻两个第一显示数据之间插入的第一数据集合Q1内的第一显示数据的数量为I,在第三数据集合Q3内每相邻两个第一显示数据之间插入第四数据集合Q4内的第一显示数据的数量也为I,并且,在插入第一数据集合Q1内的第一显示数据和第四数据集合Q4内的第一显示数据之后得到的第二显示数据序列中,第一数据集合Q1内相邻的两个第一显示数据之间存在的第二数据集合Q2内的第一显示数据的数量为N,第四数据集合Q4内相邻的两个第一显示数据之间存在的第三数据集合Q3内的第一显示数据的数量也为N。其中,K、C、I和N均为正整数,则起始插入位置序号所对应的第一显示数据为Ds,则起始插入位置序号s=K/2-(I+N)×(C/I)+1,终止插入位置序号所对应的第一显示数据为De,则终止插入位置序号e=K/2+(I+N)×(C/I)+1,s表示为起始插入位置序号,e表示为终止插入位置序号。
根据图5和图6所示的第二显示数据序列,可以看出,针对第二显示数据序列内的第一变更数据集合和第四变更数据集合,由于在第一显示数据序列内,按照各个第一显示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从小到大的顺序,各个第一显示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是依次递增的,因此,在将第一数据集合Q1内的第一显示数据插入第二数据集合Q2内的第一显示数据之间,以及将第四数据集合Q4内的第一显示数据插入第三数据集合Q3内的第一显示数据之间,来实现对第一显示数据序列内的各个第一显示数据的顺序进行变更得到的第二显示数据序列中,按照各个第一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从小到大的顺序,各个第一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也是依次递增,按照各个第六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从小到大的顺序,各个第六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也依次递增。
在一些实施例中,若在对第一显示数据序列内的第一显示数据进行顺序变更时,只是将第一数据集合Q1内的第一显示数据插入第二数据集合Q2内的第一显示数据之间,以及将第四数据集合Q4内的第一显示数据插入第三数据集合Q3内的第一显示数据之间,其余的第一显示数据之间的顺序未进行调换,则相邻两个第一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为1,相邻两个第六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为1。
也就是说,按照各个第一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从小到大的顺序,各个第一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按照等间隔1依次递增,由于相邻两个位置序号之间的差值也为1,若各个第一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按照等间隔1依次递增,则针对任意两个第一变更数据,其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之间的差值等于其对应的位置序号之间的差值。相应的,按照各个第六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从小到大的顺序,各个第六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按照等间隔1依次递增,由于相邻两个位置序号之间的差值也为1,若各个第六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按照等间隔1依次递增,则针对任意两个第六变更数据,其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之间的差值等于其对应的位置序号之间的差值。
针对第二显示数据序列内的第二变更数据集合,由于是在起始插入位置序号与中心位置序号之间插入第一数据集合Q1内的第一显示数据,使得第二变更数据集合会包括原本属于第一数据集合Q1内的第一显示数据和原本属于第二数据集合Q2内的第一显示数据。因此,可以按照第一数据集合Q1内的第一显示数据的插入位置,将第二变更数据集合划分为至少一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每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内的第二显示数据分别为第二变更数据和第三变更数据。其中,第二变更数据指的是第二数据集合Q2内的第一显示数据,即第二变更数据为输入至中心显示区211(即显示面板20的中轴线朝向第一边缘显示区212侧的中心显示区)内的信号线的第二显示数据;第三变更数据指的是第一数据集合Q1内的第一显示数据,即第三变更数据为输入至第一边缘显示区212内的信号线的第二显示数据。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将第一数据集合Q1内的第一显示数据插入第二数据集合Q2内相邻的两个第一显示数据之间后,与第一数据集合Q1内所有的第一显示数据相邻的第二数据集合Q2内的第一显示数据对应的位置序号是相同,也就是说,在第二显示数据序列中,第一数据集合Q1内的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显示数据之间不存在第二数据集合Q2内的第一显示数据,则此时第二变更数据集合可以包括一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在插入第一数据集合Q1内的第一显示数据时,也可以将第一数据集合Q1内的第一显示数据拆分成C/I份,C表示第一边缘显示区212内的信号线31的总列数,I表示第二数据集合Q2内相邻的两个第一显示数据之间需要插入的第一数据集合Q1内的第一显示数据的数量,且C/I为大于1的正整数,将第一数据集合Q1内的每份第一显示数据分别插入到第二数据集合Q2内具有不同位置序号的相邻两个第一显示数据之间,也就是说,在插入第一数据集合Q1内的第一显示数据后得到的第二显示数据序列中,第一数据集合Q1内的部分相邻的两个第一显示数据之间会存在第二数据集合Q2内的第一显示数据,则此时第二变更数据集合包括多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
综上,第二变更数据集合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每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内的第二显示数据分别为第二变更数据和第三变更数据,若在插入第一数据集合Q1内的第一显示数据时,未对第二数据集合Q2内的第一显示数据的顺序进行调换,则按照各个第二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从小到大的顺序,各个第二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依次递增;并且,由于第三变更数据实际上为第一数据集合Q1内的第一显示数据,而第二变更数据实际上为第二数据集合Q2内的第一显示数据,使得在同一第一变更数据组合内,第三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小于第二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因此,按照第二变更数据集合内的各个第二显示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从小到大的顺序,第二变更数据集合内的各个第二显示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会存在部分递增和部分递减的情况。
针对第二显示数据序列内的第三变更数据集合,由于是在中心位置序号与终止插入位置序号之间插入第四数据集合Q4内的第一显示数据,使得第三变更数据集合会包括原本属于第四数据集合Q4内的第一显示数据和原本属于第三数据集合Q3内的第一显示数据。因此,可以按照第四数据集合Q4内的第一显示数据的插入位置,将第三变更数据集合划分为至少一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每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内的第二显示数据分别为第四变更数据和第五变更数据。其中,第四变更数据指的是第三数据集合Q3内的第一显示数据,即第四变更数据为输入至中心显示区211(即显示面板20的中轴线朝向第二边缘显示区213侧的中心显示区)内的信号线的第二显示数据;第五变更数据指的是第四数据集合Q4内的第一显示数据,即第五变更数据为输入至第二边缘显示区213内的信号线的第二显示数据。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将第四数据集合Q4内的第一显示数据插入第三数据集合Q3内相邻的两个第一显示数据之间后,与第四数据集合Q4内所有的第一显示数据相邻的第三数据集合Q3内的第一显示数据对应的位置序号是相同,也就是说,在第二显示数据序列中,第四数据集合Q4内的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显示数据之间不存在第三数据集合Q3内的第一显示数据,则此时的第三变更数据集合可以包括一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在插入第四数据集合Q4内的第一显示数据时,也可以将第四数据集合Q4内的第一显示数据拆分成C/I份,C表示第二边缘显示区213内的信号线31的总列数,I表示第三数据集合Q3内相邻的两个第一显示数据之间需要插入的第四数据集合Q4内的第一显示数据的数量,且C/I为大于1的正整数,将第四数据集合Q4内的每份第一显示数据分别插入到第三数据集合Q3内具有不同位置序号的相邻两个第一显示数据之间,也就是说,在插入第四数据集合Q4内的第一显示数据后得到的第二显示数据序列中,第四数据集合Q4内的部分相邻的两个第一显示数据之间会存在第三数据集合Q3内的第一显示数据,则此时第三变更数据集合可以包括多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
综上,第三变更数据集合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每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内的第二显示数据分别为第四变更数据和第五变更数据,若在插入第四数据集合Q4内的第一显示数据时,未对第三数据集合Q3内的第一显示数据的顺序进行调换,则按照各个第四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从小到大的顺序,各个第四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依次递增;并且,由于第五变更数据实际上为第四数据集合Q4内的第一显示数据,而第四变更数据实际上为第三数据集合Q3内的第一显示数据,使得在同一第二变更数据组合内,第五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大于第四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因此,按照第三变更数据集合内的各个第二显示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从小到大的顺序,第三变更数据集合内的各个第二显示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会存在部分递增和部分递减的情况。
经过上述分析可得知,按照第二显示数据序列内的各个第二显示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从小到大的顺序,第一变更数据集合内的各个第一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依次递增,而第二变更数据集合内的各个第二显示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会存在部分递增和部分递减的情况,因此,第一变更数据集合内的各个第二显示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之间的变化规律,与第二变更数据集合内的各个第二显示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之间的变化规律不同。
相应的,按照第二显示数据序列内的各个第二显示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从小到大的顺序,第四变更数据集合内的各个第二显示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也依次递增,而第三变更数据集合内的各个第二显示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会存在部分递增和部分递减的情况,因此,第四变更数据集合内的各个第二显示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之间的变化规律,与第三变更数据集合内的各个第二显示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之间的变化规律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将第一数据集合Q1内的第一显示数据插入第二数据集合Q2内的第一显示数据之间时,还可以对第二数据集合Q2内的第一显示数据之间的顺序进行调换,使得相邻两个第一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不局限于1,例如,相邻两个第一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可以为2或3等。相应的,在将第四数据集合Q4内的第一显示数据插入第三数据集合Q3内的第一显示数据之间时,还可以对第三数据集合Q3内的第一显示数据之间的顺序进行调换,使得相邻两个第六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不局限于1,例如,相邻两个第六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可以为2或3等。
下面针对图5和图6所示的顺序变更规律,示意性地介绍同一位置序号处的第二显示数据序列内的各个第二显示数据,与第一显示数据序列内的各个第一显示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的具体计算方式。
针对第一显示数据序列内的第i个第一显示数据,若其所处的位置序号小于起始插入位置序号,即在第一显示数据序列中,第i个第一显示数据位于起始插入位置序号所对应的第一显示数据Ds之前,即0<i<s,例如,s可以为2218或2143,对第一显示数据序列内的第i个显示数据Di进行顺序变更,假设顺序变更后得到的第二显示数据序列内的第i个第二显示数据为Dj,即在位置序号i处,驱动芯片内的顺序变更模块将第i列信号线的第一显示数据Di变为第j列信号线的第二显示数据Dj,则此时j=i+C。
针对第一显示数据序列内的第i个第一显示数据,若其所处的位置序号大于或等于起始插入位置序号,且小于或等于中心位置序号,即在第一显示数据序列中,第i个第一显示数据位于起始插入位置序号所对应的第一显示数据Ds与显示面板20中心轴处的信号线的第一显示数据之间,即s≤i≤K/2,将起始插入位置序号与中心位置序号之间的位置序号划分为C/I个位置序号组,该位置序号也可称为序号数,该位置序号组也可称为序列组,如第1个位置序号组L1、第2个位置序号组L2直至第75个位置序号组L75,位于中心位置序号之前的每个位置序号组内的第二显示数据的组合称为第一变更数据组合。
对第一显示数据序列内的第i个第一显示数据Di进行顺序变更后,每个位置序号组对应的第一变更数据组合中包括I个第三变更数据和N个第二变更数据,针对第二变更数据集合中的第m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中的第二变更数据Dj,则可以得到j=i+C-I(m-1),针对第二变更数据集合中的第m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中的第r个第三变更数据Dj,则可以得到j=C-I(m-1)-(r-1),1≤r≤I,1≤m≤C/I。
例如,针对图5中的第1个位置序号组L1对应的第1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中的第二变更数据D2518,此时i=2218,C=300,I=4,m=1,则此时j=2218+300-4(1-1)=2518;针对图5中的第1个位置序号组L1对应的第1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中的第1个(即r=1)第三变更数据D300,则此时j=300-4(1-1)-(1-1)=300。
针对第一显示数据序列内的第i个第一显示数据,若其所处的位置序号大于中心位置序号且小于终止插入位置序号,即在第一显示数据序列中,第i个第一显示数据位于显示面板20中心轴处的信号线的第一显示数据与终止插入位置序号所对应的第一显示数据De之间,即K/2<i<e,例如,e可以为2968或3043,将中心位置序号与终止插入位置序号之间的位置序号划分为C/I个位置序号组,如第一个位置序号组R1至第75个位置序号组R75,位于中心位置序号之后的每个位置序号组内的第二显示数据的组合称为第二变更数据组合。
对第一显示数据序列内的第i个第一显示数据Di进行顺序变更后,每个位置序号组对应的第二变更数据组合包括I个第五变更数据和N个第四变更数据,针对第三变更数据集合中的第m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中的第四变更数据Dj,可以得到j=i+C-I(C/I+m-1);针对第三变更数据集合中的第m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中的第r个第五变更数据Dj,则j=K-I(m-1)-(r-1),1≤r≤I,1≤m≤C/I。
例如,针对图5中的第1个位置序号组R1中的第四变更数据D2593,此时的i=2593,C=300,I=4,m=1,则此时j=2593+300-4(300/4+1-1)=2593;针对图5中的第75个位置序号组R75中的第1个(即r=1)第五变更数据D4888,则此时j=5184-4(75-1)-(1-1)=4888。
针对第一显示数据序列内的第i个第一显示数据,若其所处的位置序号大于或等于终止插入位置序号,即在第一显示数据序列中,第i个第一显示数据位于终止插入位置序号所对应的第一显示数据De之后,即e≤i≤K,对第一显示数据序列内的第i个第一显示数据Di进行顺序变更,假设顺序变更后得到的第二显示数据序列内的第i个第二显示数据为Dj,则此时j=i-C。
在按照上述方法插入后,当起始插入位置序号与终止插入位置序号沿中心位置序号对称设置时,可使得第一变更数据集合内的第一变更数据的数量,与第四变更数据集合内的第六变更数据的数量相等,其均为s-1个。
当第一数据集合Q1内的第一显示数据的数量与第四数据集合Q4内的第一显示数据的数量均为C,且第二数据集合Q2内每相邻两个第一显示数据之间插入的第一数据集合Q1的数量I,与第三数据集合Q3内每相邻两个第一显示数据之间插入的第四数据集合Q4的数量I均相等时,使得第二变更数据集合包括的第一变更数据组合的数量,与第三变更数据集合包括的第二变更数据组合的数量相等,其均为C/I个。
并且,各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包括的第二变更数据的数量相等,其均为N个,各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包括的第三变更数据的数量相等,其均为I个;各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包括的第四变更数据的数量相等,其均为N个,各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包括的第五变更数据的数量相等,其均为I个。也就是说,第一变更数据组合包括的第二变更数据的数量与第二变更数据组合包括的第四变更数据的数量相等,第一变更数据组合包括的第三变更数据的数量与第二变更数据组合包括的第五变更数据的数量相等。
如图5和图6所示,在同一第一变更数据组合内,第二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与第三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之间的差值大于1;在同一第二变更数据组合内,第五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与第四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之间的差值大于1。例如,在图5所示的第1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内,第二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为2518,第三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分别为300、299、298和297,则第1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内的第二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与第三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之间的差值均大于1。
当第二变更数据集合包括多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时,例如,图5和图6所示的第二变更数据集合包括75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第m+1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中位置序号最小的第二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与第m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中位置序号最大的第二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之间的差值为1,即针对第二变更数据集合中的相邻两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其包含的第二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从小到大。
相应的,当第三变更数据集合包括多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时,例如,图5和图6所示的第三变更数据集合包括75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第m+1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中位置序号最小的第四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与第m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中位置序号最大的第四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之间的差值为1,即针对第三变更数据集合中的相邻两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其包含的第四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从小到大。
其中,m为正整数,第m+1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中的各个第二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均大于第m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中的第二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第m+1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中的各个第四变更数据的位置序号,均大于第m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中的第四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
例如,m为1,在图6中,第2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中位置序号最小的第二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为2445,第1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中位置序号最大的第二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为2444,则第2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中位置序号最小的第二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2445与第1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中位置序号最大的第二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2444之间的差值为1。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包括多个第二变更数据,即N为大于1的正整数,在同一第一变更数据组合内,第z+1个第二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与第z个第二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之间的差值为1,即在每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内,相邻两个第二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按照等间隔1依次递增;每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包括多个第四变更数据,即N为大于1的正整数,在同一第二变更数据组合内,第z+1个第四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与第z个第四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之间的差值为1,即在每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内,相邻两个第四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按照等间隔1依次递增;其中,z为小于N的正整数,第z+1个第二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与第z个第二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之间的差值为1,第z+1个第四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与第z个第四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之间的差值也为1。
例如,在图6中,在每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内,第2个第二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与第1个第二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之间的差值为1,在每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内,第2个第四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与第1个第四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之间的差值为1。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1列信号线的第一显示数据D1插入的位置,均是插入这一行的所有第一显示数据的中间位置,即第1列信号线的第一显示数据D1插入后变为这一行所有像素数量的第K/2个。当然,可以理解的是,第1列信号线的第一显示数据D1插入的位置也可以变更至其他位置,如插入后变为这一行所有像素数量的第K/4个或这一行所有像素数量的第1+K/2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例如,针对图5所示的显示数据的顺序变更规律,第1列信号线的第一显示数据D1进行顺序变更,从第一显示数据序列中第1个第一显示数据变为第二显示数据序列中的第2592个第二显示数据,当然,也可以从第一显示数据序列中第1个第一显示数据变为第二显示数据序列中的第2593个第二显示数据等。
相应的,最后1列信号线的第一显示数据DK插入后的位置,可以靠近第二显示数据序列的中间位置,如最后1列信号线的第一显示数据DK插入后的位置,是第二显示数据序列的第K/2+N+1个;最后1列信号线的第一显示数据DK插入后的位置,也可以偏离第二显示数据序列的中间位置,如插入后的位置变为第二显示数据序列的第3K/4个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并且,如图5和图6所示,在插入第一数据集合Q1内的第一显示数据时,是按照第一显示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从大到小进行插入的,在插入第四数据集合Q4内的第一显示数据时,也是按照第一显示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从大到小进行插入的。当然,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显示数据序列内插入的第一数据集合Q1和第四数据集合Q4内的第一显示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的分布规律不局限于图5和图6所示,其还可以为其他方式。
为了更清楚了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显示数据序列内插入的第一数据集合Q1和第四数据集合Q4内的第一显示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的分布规律,可以分别从每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内的第三变更数据和每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内的第五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的分布规律进行说明,以及从相邻两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内的第三变更数据和相邻两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内的第五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的分布规律进行说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8所示,每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包括多个第三变更数据,在同一第一变更数据组合内,第r个第三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与第r+1个第三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之间的差值为1,即每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内的各个第三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从大变小。每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包括多个第五变更数据,在同一第二变更数据组合内,第r个第五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与第r+1个第五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之间的差值为1,即每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内的各个第五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从大变小。其中,r为小于I的正整数,第r+1个第三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与第r个第三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之间的差值为1,第r+1个第五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与第r个第五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之间的差值也为1。
一种情况,如图5所示,第二变更数据集合包括多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第m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中的各个第三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的最小值,与第m+1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中的各个第三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的最大值之间的差值为1,即相邻两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包含的第三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从大到小。第三变更数据集合包括多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第m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中的各个第五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的最小值,与第m+1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中的各个第五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的最大值之间的差值为1,即相邻两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包含的第五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从大到小。其中,m为小于C/I的正整数,第m+1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中的各个第三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均大于第m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中的第三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第m+1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中的各个第五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均大于第m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中的第五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
此时,第m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中的第I个第三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与第m+1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中的第1个第三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之间的差值为1;第m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中的第I个第五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与第m+1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中的第1个第五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之间的差值为1。
也就是说,在插入第一数据集合Q1内的第一显示数据时,可以按照第一显示数据所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从大到小进行插入,即逆序插入,此时,第一数据集合Q1内的第一显示数据所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越小的第一显示数据,插入后越靠近第二显示数据序列中的所有第二显示数据的中心位置。在插入第四数据集合Q4内的第一显示数据时,可以按照第一显示数据所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从大到小进行插入,即逆序插入,此时,第四数据集合Q4内的第一显示数据所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越大的第一显示数据,插入后越靠近第二显示数据序列中的所有第二显示数据的中心位置。
另一种情况,如图8所示,第二变更数据集合包括多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第m+1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中的各个第三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的最小值,与第m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中的各个第三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的最大值之间的差值为1,即相邻两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包含的第三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从小到大。第三变更数据集合包括多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第m+1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中的各个第五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的最小值,与第m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中的各个第五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的最大值之间的差值为1,即相邻两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包含的第五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从小到大。
此时,第m+1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中的第I个第三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与第m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中的第1个第三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之间的差值为1;第m+1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中的第I个第五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与第m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中的第1个第五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之间的差值为1。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插入第一数据集合Q1内的第一显示数据时,每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内插入的第一显示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从大到小,而相邻两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内插入的第一显示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可以从小到大;相应的,在插入第四数据集合Q4内的第一显示数据时,每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内插入的第一显示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从大到小,而相邻两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内插入的第一显示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可以从小到大。
例如,第一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内插入的第一显示数据分别为第4列信号线的第一显示数据D4、第3列信号线的第一显示数据D3、第2列信号线的第一显示数据D2,以及第1列信号线的第一显示数据D1,而第二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内插入的第一显示数据分别为第8列信号线的第一显示数据D8、第7列信号线的第一显示数据D7、第6列信号线的第一显示数据D6,以及第5列信号线的第一显示数据D5。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9所示,每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包括多个第三变更数据,在同一第一变更数据组合内,第r+1个第三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与第r个第三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之间的差值为1,即每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内的各个第三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按照从小变大。每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包括多个第五变更数据,在同一第二变更数据组合中,第r+1个第五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与第r个第五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之间的差值为1,即每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内的各个第五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从小到大。
一种情况,如图7所示,第二变更数据集合包括多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第m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中的各个第三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的最小值,与第m+1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中的各个第三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的最大值之间的差值为1,即相邻两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包含的第三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从大到小。第三变更数据集合包括多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第m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中的各个第五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的最小值,与第m+1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中的各个第五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的最大值之间的差值为1,即相邻两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包含的第五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从大到小。
此时,第m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中的第1个第三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与第m+1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中的第I个第三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之间的差值为1;第m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中的第1个第五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的最小值,与第m+1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中的第I个第五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的最大值之间的差值为1。
也就是说,在插入第一数据集合Q1内的第一显示数据时,也可以在第二变更数据集合内的每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中,插入的第一数据集合Q1内的第一显示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是从小变大,但是相邻两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越靠近中心位置序号处的第一变更数据组合,其插入的第一显示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越小,例如,第一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中插入的第一显示数据分别为第297列信号线的第一显示数据D297、第298列信号线的第一显示数据D298、第299列信号线的第一显示数据D299以及第300列信号线的第一显示数据D300,而第二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中插入的第一显示数据分别为第293列信号线的第一显示数据D293、第294列信号线的第一显示数据D294、第295列信号线的第一显示数据D295以及第296列信号线的第一显示数据D296。在插入第四数据集合Q4内的第一显示数据时,也可以在第三变更数据集合内的每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中,插入的第四数据集合Q4内的第一显示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是从小变大,但是相邻两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越靠近中心位置序号处的第二变更数据组合,其插入的第一显示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越大。
另一种情况,如图9所示,第二变更数据集合包括多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第m+1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中的各个第三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的最小值,与第m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中的各个第三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的最大值之间的差值为1,即相邻两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包含的第三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从小到大;第三变更数据集合包括多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第m+1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中的各个第五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的最小值,与第m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中的各个第五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的最大值之间的差值为1,即相邻两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包含的第五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从小到大。
此时,第m+1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中的第1个第三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与第m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中的第I个第三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之间的差值为1;第m+1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中的第1个第五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与第m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中的第I个第五变更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之间的差值为1。
也就是说,在插入第一数据集合Q1内的第一显示数据时,也可以按照第一显示数据所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从小到大进行插入,即顺序插入,此时,第一数据集合Q1内的第一显示数据所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越大的第一显示数据,插入后越靠近第二显示数据序列中的所有第二显示数据的中心位置;此时,从起始插入位置序号后插入的第一数据集合Q1内的第一显示数据依次为第1列信号线的第一显示数据D1、第2列信号线的第一显示数据D2直至第300列信号线的第一显示数据D300,第300列信号线的第一显示数据D300是这一行所有像素数量的第K/2个第一显示数据。在插入第四数据集合Q4内的第一显示数据时,也可以按照第一显示数据所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从小到大进行插入,即顺序插入,此时,第四数据集合Q4内的第一显示数据所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越小的第一显示数据,插入后越靠近第二显示数据序列中的所有第二显示数据的中心位置;例如,从中心位置序号处开始插入的第四数据集合Q4内的第一显示数据依次为第4885列信号线的第一显示数据D4885、第4886列信号线的第一显示数据D4886直至第5184列信号线的第一显示数据D5184。
图7至图9所示的第二显示数据序列,与图5所示的第二显示数据序列的不同在于,各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内的第三变更数据的分布规律不同以及各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内的第五变更数据的分布规律不同。
另外,起始插入位置序号与终止插入位置序号可以沿一行子像素的所有显示数据的中心位置序号对称设置,也可以非对称设置。
对称设置指的是从起始插入位置序号开始到中心位置序号为止共设置的显示数据的数量,等于从中心位置序号的后一个位置序号开始到终止插入位置序号的前一个位置序号为止共设置的显示数据的数量;非对称设置指的是从起始插入位置序号开始到中心位置序号为止共设置的显示数据的数量,大于或小于从中心位置序号的后一个位置序号开始到终止插入位置序号的前一个位置序号为止共设置的显示数据的数量。
在插入第一数据集合Q1内的第一显示数据和第四数据集合Q4内的第一显示数据时,可以是均匀插入,也可以是非均匀插入。均匀插入指的是第二数据集合Q2内相邻两个第一显示数据之间插入的第一数据集合Q1内的第一显示数据的数量I均相等,以及第三数据集合Q3内相邻两个第一显示数据之间插入的第四数据集合Q4内的第一显示数据的数量I均相等;非均匀插入指的是第二数据集合Q2内相邻两个第一显示数据之间插入的第一数据集合Q1内的第一显示数据的数量I也可以不相等,和/或第三数据集合Q3内相邻两个第一显示数据之间插入的第四数据集合Q4内的第一显示数据的数量I不相等。例如,在第二数据集合Q2内的其中两个第一显示数据之间插入属于第一数据集合Q1内的4个第一显示数据,在第二数据集合Q2内的另外两个第一显示数据之间插入时域第一数据集合Q1内的3个第一显示数据。
在插入第一数据集合Q1内的第一显示数据和第四数据集合Q4内的第一显示数据时,起始插入位置序号与终止插入位置序号之间原本属于第二数据集合Q2和第三数据集合Q3内的第一显示数据可以是均匀分布,也可以是非均匀分布。均匀分布指的是在第二显示数据序列中,每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内的第二变更数据的数量N均相等,每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内的第四变更数据的数量N均相等;非均匀分布指的是在第二显示数据序列中,存在两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内的第二变更数据的数量N不相等,和/或存在两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内的第四变更数据的数量N不相等的情况,例如,其中一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内的第二变更数据的数量N为1,另外一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内的第二变更数据的数量N为2。
在采用顺序变更模块424对第一显示数据序列内的第一显示数据进行重新排序处理后,将排序处理后的第二显示数据序列内的各个第二显示数据依次写入第三缓存模块425,然后第二显示数据再从第三缓存模块425读出并写入第四缓存模块426;接着,再从第四缓存模块426读取第二显示数据,并输入至电平转换模块427。
驱动芯片42内的第三缓存模块425和第四缓存模块426共同构成第二缓存电路,即第二缓存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缓存模块425和第四缓存模块426。
需要说明的是,顺序变更模块424与电平转换模块427之间的缓存模块的数量不局限于两个,即第二缓存电路包括的缓存模块的数量不局限于两个,当第二显示数据写入至缓存模块的写入速度和从缓存模块中读取的读取速度够快的情况下,也可设置在顺序变更模块424与电平转换模块427之间设置一个缓存模块,本申请实施例对顺序变更模块424与电平转换模块427之间的缓存模块的数量不作限制。
另外,在向第三缓存模块425写入排序处理后得到的第二显示数据时,顺序变更模块424每处理后得到一个第二显示数据,就将处理后得到的第二显示数据写入第三缓存模块425;当第三缓存模块425缓存有这一行处理后的所有第二显示数据之后,将这一行处理后的所有第二显示数据写入第四缓存模块426,在从第四缓存模块426中读出第二显示数据时,也是将这一行所有的第二显示数据(即第二显示数据序列内的所有第二显示数据)全部读出。
由于电平转换模块427还需要与数模转换模块428连接,而数模转换模块428自身具有参考电压,只有在第二显示数据的电压与数模转换模块428的参考电压匹配时,数模转换模块428才可识别第二显示数据。因此,电平转换模块427对输入的第二显示数据进行电平转换,并将转换后的第二显示数据输入至数模转换模块428。
例如,假设从第四缓存模块426中读取的第二显示数据为数据1,其对应的实际数据电压为1.2V,但是,数模转换模块428的参考电压为3.3V,因此,电平转换模块427需要将输入的第二数据电压1.2V转换为3.3V,才可保证数模转换模块428可正确识别到数据1。
由于输入至驱动芯片42内的第一显示数据为数字信号,则电平转换模块427输出的第二显示数据也为数字信号,因此,需要将从电平转换模块427输出的第二显示数据输入至数模转换模块428,通过数模转换模块428对输入的电平转换后的第二显示数据进行数模转换,将数字信号的第二显示数据转换为模拟信号的第二显示数据。
数模转换模块428对第二显示数据进行数模转换后,将以模拟信号形式存在的第二显示数据输入至放大模块429,放大模块429对输入的模数转换后的第二显示数据进行放大处理,放大处理后的第二显示数据(Data_out)从驱动芯片42的引脚输出。
驱动芯片42的引脚输出的第二显示数据经过覆晶薄膜43上的连接走线输入至绑定端子,再通过绑定端子传输至各条扇出引线41,各条扇出引线41将显示数据传输给与其连接的信号线31。
在一些实施例中,同一行子像素的所有显示数据是按照驱动芯片42的引脚定义数据从小到大输出的,即每行子像素中的第i个显示数据是从驱动芯片42的引脚i输出,而驱动芯片42的引脚i与第i条扇出引线连接。
在每行子像素的所有显示数据中,第一显示数据序列内的第i个第一显示数据为第i列信号线的显示数据Di,顺序变更后得到的第二显示数据序列内的第i个第二显示数据为第j列信号线的显示数据Dj,第二显示数据序列内的第i个第二显示数据Dj会从驱动芯片42的第i个引脚数据,然后输出给第i条扇出引线41,第i条扇出引线41与第j列信号线31连接(直接连接或通过连接线33连接),使得第二显示数据序列内的第i个第二显示数据Dj可以正确传输给第j列信号线31。
在对每一行子像素的所有的第一显示数据的排序变更后,将变更后得到的各个第二显示数据按照其排序结果,从驱动芯片42的对应引脚输出给扇出引线41。例如,第1个第二显示数据从驱动芯片42的引脚1输出给第1条扇出引线41,第2个第二显示数据从驱动芯片42的引脚2输出给第2条扇出引线41,依次类推,第5184个第二显示数据从驱动芯片42的引脚5184输出给第5184条扇出引线41。
在采用图2和图3所示的显示面板20时,由于每条扇出引线41的排列序号与其连接的信号线31的排列序号之间的第一对应关系,等同于同一位置序号处的第一显示数据对应的信号线31的排列序号与第二显示数据对应的信号线31的排列序号之间的第二对应关系时,则变更后得到的各个第二显示数据通过扇出引线41可以传输给正确的信号线31。
例如,第1条扇出引线41与第301列信号线31连接,第2条扇出引线41与第302列信号线31连接,第2592条扇出引线41与第1列信号线31连接,第5184条扇出引线41与第4884列信号线连接,则使得第1个第二显示数据D301通过第1条扇出引线41输出给第301列信号线31,第2个第二显示数据D302通过第2条扇出引线41输出给第302列信号线31,第2592个第二显示数据D1通过第2592条扇出引线41输出给第1列信号线31,第5184个第二显示数据D4884通过第5184条扇出引线41输出给第4884列信号线31。
上述驱动芯片42指的是显示驱动芯片(display driver IC,DDIC),顺序变更模块424实际上为一个逻辑电路。在将驱动芯片42应用于不同型号的终端设备时,根据显示面板20的信号线31的总列数K、第一边缘显示区212或第二边缘显示区213内的信号线的总列数C,第二数据集合Q2内每相邻两个第一显示数据之间插入的第一数据集合Q1内的第一显示数据的数量I,第三数据集合Q3内每相邻两个第一显示数据之间插入第四数据集合Q4内的第一显示数据的数量I,以及第二显示数据序列中,第一数据集合Q1内相邻的两个第一显示数据之间存在的第二数据集合Q2内的第一显示数据的数量N,第四数据集合Q4内相邻的两个第一显示数据之间存在的第三数据集合Q3内的第一显示数据的数量N,只需将参数K、参数C、参数I和参数N输入驱动芯片42,驱动芯片42按照其内部设置的顺序变更模块424执行对输入的第一显示数据的顺序变更逻辑(或顺序变更算法),就可使得驱动芯片42向正确的信号线31输入第二显示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图5至图9所示的对第一显示数据序列内的第一显示数据进行顺序变更,得到第二显示数据序列的方式,均需要与扇出引线与其连接的信号线之间的连接关系来配合使用,而本申请实施例中驱动芯片42的顺序变更方式不局限于图5至图9所示的顺序变更方式,其顺序变更方式是根据每条扇出引线41的排列序号与其连接的信号线31的排列序号之间的第一对应关系来确定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可以应用在具备显示功能的终端设备中。该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笔记本电脑、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电视等设备。
如图10所示,终端设备200包括显示面板20和壳体30。其中,显示面板20安装于壳体30上,其用于显示图像或视频等;显示面板20和壳体30共同围设出终端设备200的容纳腔体,以便通过该容纳腔体放置终端设备200的电子器件等,同时对位于容纳腔体内的电子器件形成密封和保护的作用。例如,终端设备200的电路板和电池等位于该容纳腔体内。
以上的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或仿真示意图仅为示意性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其中的尺寸比例并不构成对该技术方案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该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域和围绕所述显示区域的边框区域,所述边框区域包括扇出区和绑定区,所述扇出区位于所述绑定区与所述显示区域之间;
所述显示区域包括的第一边缘显示区、中心显示区和第二边缘显示区内均设置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信号线,所述第一边缘显示区、所述中心显示区和所述第二边缘显示区沿第二方向依次分布,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
所述显示区域内还设置有多条第一连接线和多条第二连接线,每条所述第一连接线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边缘显示区且另一端延伸至所述中心显示区,每条所述第二连接线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边缘显示区且另一端延伸至所述中心显示区;
所述扇出区内设置有多条扇出引线,所述绑定区内设置有与所述扇出引线绑定的驱动芯片,所述第一边缘显示区内的所述信号线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线与所述扇出引线连接,所述第二边缘显示区内的所述信号线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线与所述扇出引线连接,所述中心显示区的所述信号线也与所述扇出引线连接;
其中,所述驱动芯片包括顺序变更模块,所述顺序变更模块用于按照每条所述扇出引线的排列序号与其连接的所述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之间的第一对应关系,对输入的各条所述信号线对应的第一显示数据序列内的第一显示数据进行顺序变更,得到第二显示数据序列,以将所述第二显示数据序列内的第二显示数据输出至各条所述扇出引线;同一位置序号处的所述第一显示数据对应的所述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与所述第二显示数据对应的所述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之间存在第二对应关系,所述第一对应关系与所述第二对应关系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显示数据序列内的各个所述第二显示数据按照所处位置序号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划分为第一变更数据集合、第二变更数据集合、第三变更数据集合和第四变更数据集合,所述第一变更数据集合、所述第二变更数据集合、所述第三变更数据集合和所述第四变更数据集合均包括多个所述第二显示数据;
所述第一变更数据集合内的各个所述第二显示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之间的变化规律,与所述第二变更数据集合内的各个所述第二显示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之间的变化规律不同;所述第四变更数据集合内的各个所述第二显示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之间的变化规律,与所述第三变更数据集合内的各个所述第二显示数据对应的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之间的变化规律不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变更数据集合内的所述第二显示数据为第一变更数据,按照各个所述第一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从小到大的顺序,各个所述第一变更数据对应的所述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依次递增;
所述第二变更数据集合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变更数据组合,每个所述第一变更数据组合内的所述第二显示数据分别为第二变更数据和第三变更数据;按照各个所述第二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从小到大的顺序,各个所述第二变更数据对应的所述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依次递增,在同一所述第一变更数据组合内,所述第三变更数据对应的所述信号线的排列序号小于所述第二变更数据对应的所述信号线的排列序号;所述第二变更数据为输入至所述中心显示区内的所述信号线的所述第二显示数据,所述第三变更数据为输入至所述第一边缘显示区内的所述信号线的所述第二显示数据;
所述第三变更数据集合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变更数据组合,每个所述第二变更数据组合内的所述第二显示数据分别为第四变更数据和第五变更数据;按照各个所述第四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从小到大的顺序,各个所述第四变更数据对应的所述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依次递增,在同一所述第二变更数据组合内,所述第五变更数据对应的所述信号线的排列序号大于所述第四变更数据对应的所述信号线的排列序号;所述第四变更数据为输入至所述中心显示区内的所述信号线的所述第二显示数据,所述第五变更数据为输入至所述第二边缘显示区内的所述信号线的所述第二显示数据;
所述第四变更数据集合内的所述第二显示数据为第六变更数据,按照各个所述第六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从小到大的顺序,各个所述第六变更数据对应的所述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依次递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变更数据对应的所述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为1;相邻两个所述第六变更数据对应的所述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为1。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变更数据集合内的所述第一变更数据的数量,与所述第四变更数据集合内的所述第六变更数据的数量相等。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变更数据集合包括的所述第一变更数据组合的数量,与所述第三变更数据集合包括的所述第二变更数据组合的数量相等;
各个所述第一变更数据组合包括的所述第二变更数据的数量相等,各个所述第一变更数据组合包括的所述第三变更数据的数量相等;
各个所述第二变更数据组合包括的所述第四变更数据的数量相等,各个所述第二变更数据组合包括的所述第五变更数据的数量相等;
并且,所述第一变更数据组合包括的所述第二变更数据的数量与所述第二变更数据组合包括的所述第四变更数据的数量相等,所述第一变更数据组合包括的所述第三变更数据的数量与所述第二变更数据组合包括的所述第五变更数据的数量相等。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同一所述第一变更数据组合内,所述第二变更数据对应的所述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与所述第三变更数据对应的所述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之间的差值大于1;
在同一所述第二变更数据组合内,所述第五变更数据对应的所述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与所述第四变更数据对应的所述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之间的差值大于1。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变更数据集合包括多个所述第一变更数据组合,第m+1个所述第一变更数据组合中位置序号最小的所述第二变更数据对应的所述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与第m个所述第一变更数据组合中位置序号最大的所述第二变更数据对应的所述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之间的差值为1;
所述第三变更数据集合包括多个所述第二变更数据组合,第m+1个所述第二变更数据组合中位置序号最小的所述第四变更数据对应的所述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与第m个所述第二变更数据组合中位置序号最大的所述第四变更数据对应的所述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之间的差值为1;
其中,所述m为正整数,第m+1个所述第一变更数据组合中的各个所述第二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均大于第m个所述第一变更数据组合中的所述第二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第m+1个所述第二变更数据组合中的各个所述第四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均大于第m个所述第二变更数据组合中的所述第四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变更数据组合包括多个所述第二变更数据,在同一所述第一变更数据组合内,第z+1个所述第二变更数据对应的所述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与第z个所述第二变更数据对应的所述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之间的差值为1;
每个所述第二变更数据组合包括多个所述第四变更数据,在同一所述第二变更数据组合内,第z+1个所述第四变更数据对应的所述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与第z个所述第四变更数据对应的所述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之间的差值为1;
其中,所述z为正整数,第z+1个所述第二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与第z个所述第二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之间的差值为1,第z+1个所述第四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与第z个所述第四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之间的差值也为1。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变更数据组合包括多个所述第三变更数据,在同一所述第一变更数据组合内,第r个所述第三变更数据对应的所述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与第r+1个所述第三变更数据对应的所述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之间的差值为1;
每个所述第二变更数据组合包括多个所述第五变更数据,在同一所述第二变更数据组合内,第r个所述第五变更数据对应的所述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与第r+1个所述第五变更数据对应的所述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之间的差值为1;
其中,所述r为正整数,第r+1个所述第三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与第r个所述第三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之间的差值为1,第r+1个所述第五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与第r个所述第五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之间的差值也为1。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变更数据组合包括多个所述第三变更数据,在同一所述第一变更数据组合内,第r+1个所述第三变更数据对应的所述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与第r个所述第三变更数据对应的所述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之间的差值为1;
每个所述第二变更数据组合包括多个所述第五变更数据,在同一所述第二变更数据组合中,第r+1个所述第五变更数据对应的所述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与第r个所述第五变更数据对应的所述信号线的排列序号之间的差值为1;
其中,所述r为正整数,第r+1个所述第三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与第r个所述第三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之间的差值为1,第r+1个所述第五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与第r个所述第五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之间的差值也为1。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变更数据集合包括多个所述第一变更数据组合,第m个所述第一变更数据组合中的各个所述第三变更数据对应的所述信号线的排列序号的最小值,与第m+1个所述第一变更数据组合中的各个所述第三变更数据对应的所述信号线的排列序号的最大值之间的差值为1;
所述第三变更数据集合包括多个所述第二变更数据组合,第m个所述第二变更数据组合中的各个所述第五变更数据对应的所述信号线的排列序号的最小值,与第m+1个所述第二变更数据组合中的各个所述第五变更数据对应的所述信号线的排列序号的最大值之间的差值为1;
其中,所述m为正整数,第m+1个所述第一变更数据组合中的各个所述第三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均大于第m个所述第一变更数据组合中的所述第三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第m+1个所述第二变更数据组合中的各个所述第五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均大于第m个所述第二变更数据组合中的所述第五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
13.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变更数据集合包括多个所述第一变更数据组合,第m+1个所述第一变更数据组合中的各个所述第三变更数据对应的所述信号线的排列序号的最小值,与第m个所述第一变更数据组合中的各个所述第三变更数据对应的所述信号线的排列序号的最大值之间的差值为1;
所述第三变更数据集合包括多个所述第二变更数据组合,第m+1个所述第二变更数据组合中的各个所述第五变更数据对应的所述信号线的排列序号的最小值,与第m个所述第二变更数据组合中的各个所述第五变更数据对应的所述信号线的排列序号的最大值之间的差值为1;
其中,所述m为正整数,第m+1个所述第一变更数据组合中的各个所述第三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均大于第m个所述第一变更数据组合中的所述第三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第m+1个所述第二变更数据组合中的各个所述第五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均大于第m个所述第二变更数据组合中的所述第五变更数据所处的位置序号。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芯片还包括补偿模块、第一缓存电路、第二缓存电路、电平转换模块、数模转换模块和放大模块,所述补偿模块、所述第一缓存电路、所述顺序变更模块、所述第二缓存电路、所述电平转换模块、所述数模转换模块和所述放大模块依次连接;
所述补偿模块,用于对输入的初始显示数据进行补偿处理,得到所述第一显示数据,并将所述第一显示数据写入所述第一缓存电路;
所述顺序变更模块,还用于从所述第一缓存电路中读取所述第一显示数据,并将对所述第一显示数据进行顺序变更后得到的所述第二显示数据写入所述第二缓存电路;
所述电平转换模块,用于从所述第二缓存电路中读取所述第二显示数据,对所述第二显示数据进行电平转换,并将电平转换后的所述第二显示数据输入至所述数模转换模块;
所述数模转换模块,用于对电平转换后的所述第二显示数据进行数模转换,并将数模转换后的所述第二显示数据输入至所述放大模块;
所述放大模块,用于对数模转换后的所述第二显示数据进行放大处理,并将放大处理后的所述第二显示数据输出至各条所述扇出引线。
15.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安装于所述壳体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8602930 | 2021-07-28 | ||
CN202110860293 | 2021-07-28 | ||
CN202111159146.7A CN114093275B (zh) | 2021-07-28 | 2021-09-30 | 显示面板及终端设备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159146.7A Division CN114093275B (zh) | 2021-07-28 | 2021-09-30 | 显示面板及终端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985189A true CN115985189A (zh) | 2023-04-18 |
Family
ID=80296429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159146.7A Active CN114093275B (zh) | 2021-07-28 | 2021-09-30 | 显示面板及终端设备 |
CN202211373755.7A Pending CN115909896A (zh) | 2021-07-28 | 2021-09-30 | 显示面板及终端设备 |
CN202211371796.2A Pending CN115985189A (zh) | 2021-07-28 | 2021-09-30 | 显示面板及终端设备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159146.7A Active CN114093275B (zh) | 2021-07-28 | 2021-09-30 | 显示面板及终端设备 |
CN202211373755.7A Pending CN115909896A (zh) | 2021-07-28 | 2021-09-30 | 显示面板及终端设备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2106698B2 (zh) |
EP (1) | EP4148715A4 (zh) |
CN (3) | CN114093275B (zh) |
WO (1) | WO202300536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093275B (zh) | 2021-07-28 | 2022-12-02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及终端设备 |
CN115424584B (zh) * | 2022-11-03 | 2023-03-24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显示驱动电路、显示屏的刷新方法、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
CN115862475A (zh) * | 2022-12-15 | 2023-03-28 |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CN116072040A (zh) | 2023-02-06 | 2023-05-05 |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152339A (ja) * | 1993-11-29 | 1995-06-16 | Hitachi Ltd | 表示制御装置 |
JP4168339B2 (ja) | 2003-12-26 | 2008-10-22 |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 表示駆動装置及びその駆動制御方法並びに表示装置 |
KR101263531B1 (ko) * | 2006-06-21 | 2013-05-13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액정표시장치 |
CN105161068B (zh) * | 2015-10-19 | 2017-06-16 | 昆山龙腾光电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显示装置的驱动芯片和显示装置 |
CN105958811B (zh) * | 2016-06-12 | 2018-09-07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光纤连接容错控制方法及装置 |
US9898983B1 (en) * | 2016-08-09 | 2018-02-20 | NOVATEK Mircroelectronics Corp. | Source driving device with 3 types of gate oxide layer |
CN109791745A (zh) * | 2016-09-27 | 2019-05-21 | 夏普株式会社 | 显示面板 |
CN107065336B (zh) * | 2017-06-13 | 2020-05-01 |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US10593707B2 (en) * | 2017-10-12 | 2020-03-17 | HKC Corporation Limited | Arr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panel using the same |
CN107765482A (zh) * | 2017-10-12 | 2018-03-06 |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 阵列基板及其应用的显示面板 |
CN107632477B (zh) | 2017-10-12 | 2024-06-28 |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 阵列基板及其应用的显示面板 |
JP2019074688A (ja) | 2017-10-18 | 2019-05-16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表示用駆動回路のための画像信号調製回路、画像信号調製方法、および、画像信号調製プログラム |
CN108417181B (zh) * | 2018-01-19 | 2021-05-25 |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 驱动电路的接口定义方法和装置 |
CN108254984B (zh) | 2018-01-31 | 2021-06-04 |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KR102556917B1 (ko) | 2018-03-09 | 2023-07-19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표시 패널의 구동 방법 |
CN109445210B (zh) * | 2018-12-27 | 2021-08-31 |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N109493824B (zh) * | 2018-12-28 | 2021-11-02 | 北京集创北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源极驱动器、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
US10984697B2 (en) | 2019-01-31 | 2021-04-20 | Novatek Microelectronics Corp. | Driving apparatus of display panel and operation method thereof |
KR20200115925A (ko) * | 2019-03-29 | 2020-10-08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 장치 |
WO2020206644A1 (zh) | 2019-04-10 | 2020-10-15 |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触控屏中引线的制作方法、触控屏及电子设备 |
KR20200140440A (ko) | 2019-06-05 | 2020-12-16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장치 |
KR20200143558A (ko) * | 2019-06-13 | 2020-12-24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 장치 |
KR20210013449A (ko) * | 2019-07-25 | 2021-02-04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 장치 |
US11217144B2 (en) | 2019-11-06 | 2022-01-04 | Silicon Works Co., Ltd. | Driver integrated circuit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
KR20210061505A (ko) * | 2019-11-19 | 2021-05-28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 장치 |
CN111445806B (zh) * | 2020-04-16 | 2022-07-26 |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CN112051691B (zh) | 2020-09-11 | 2022-04-19 |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阵列基板及显示面板 |
WO2022204877A1 (zh) * | 2021-03-29 | 2022-10-06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
CN114093275B (zh) | 2021-07-28 | 2022-12-02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及终端设备 |
-
2021
- 2021-09-30 CN CN202111159146.7A patent/CN114093275B/zh active Active
- 2021-09-30 CN CN202211373755.7A patent/CN115909896A/zh active Pending
- 2021-09-30 CN CN202211371796.2A patent/CN115985189A/zh active Pending
-
2022
- 2022-05-16 US US17/918,029 patent/US12106698B2/en active Active
- 2022-05-16 WO PCT/CN2022/093175 patent/WO2023005360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2-05-16 EP EP22782651.8A patent/EP4148715A4/en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4148715A4 (en) | 2024-02-21 |
EP4148715A1 (en) | 2023-03-15 |
US20240127734A1 (en) | 2024-04-18 |
WO2023005360A1 (zh) | 2023-02-02 |
CN114093275A (zh) | 2022-02-25 |
US12106698B2 (en) | 2024-10-01 |
CN114093275B (zh) | 2022-12-02 |
CN115909896A (zh) | 2023-04-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4093275B (zh) | 显示面板及终端设备 | |
KR102050511B1 (ko) | 표시 장치 | |
CN100498443C (zh) | 液晶显示器件及其驱动方法 | |
KR101451796B1 (ko) | 표시장치 | |
US11069320B2 (en) | Chip-on-film and display device | |
CN112201155A (zh) | 显示面板 | |
US20190279557A1 (en) | Display driver and display panel module | |
CN113508430B (zh) | 像素电路、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 |
CN116107443A (zh) | 触控显示装置和测试驱动方法 | |
US20180188880A1 (en) | Touch substrate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 |
KR102140643B1 (ko) | 표시 장치 | |
CN117037672A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109976009B (zh) | 显示面板、芯片及柔性电路板 | |
US11868013B2 (en) | Chip on film,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display panel | |
CN115019712B (zh) | 驱动芯片及终端设备 | |
CN108053795B (zh) | 一种覆晶薄膜电路板、显示装置和信号处理方法 | |
KR20130046680A (ko) | 표시장치 | |
KR102596604B1 (ko) | 드라이브 ic 및 그를 이용한 표시장치 | |
US11514838B2 (en) | Gate driving circuit, display device and repair method | |
CN108064405A (zh) | 显示面板 | |
CN100435188C (zh) | 显示装置 | |
KR101035917B1 (ko) | 라인 온 글래스형 액정 표시 장치 | |
KR102290117B1 (ko) | 게이트 드라이브 집적회로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 |
CN221615486U (zh) |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US12045415B2 (en) | Touch display panel capable of reducing the number of bonding pads and electronic devic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