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72776A - 罐单元以及液体喷出装置 - Google Patents

罐单元以及液体喷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72776A
CN115972776A CN202211254752.1A CN202211254752A CN115972776A CN 115972776 A CN115972776 A CN 115972776A CN 202211254752 A CN202211254752 A CN 202211254752A CN 115972776 A CN115972776 A CN 1159727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storage chamber
valve
reservoir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25475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羽贺奈菜实
小松勇太
丸山昭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9727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7277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06Refilling of the cartridge
    • B41J2/17509Whilst mounted in the prin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13Inner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3Outer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6Means for regulating the pressure in the cartrid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63Ink fil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66Ink level or ink residue contro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8Ink recirculation system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不实施供给控制等而使两个贮存室的液面成为适当高度的罐单元及液体喷出装置。罐单元(26)具备:第一导入部(60),其导入从液体收纳体供给的液体;第一贮存室(62),其贮存从第一导入部导入的液体;第一大气开放部(64),其能够将第一贮存室内向大气开放。罐单元具备:导出流道(34),其一端与第一贮存室连接并导出第一贮存室内的液体;第二贮存室(68),其与导出流道的另一端连接并贮存从第一贮存室供给的液体;第二大气开放部(69),其能够将第二贮存室内向大气开放。罐单元具备能够开闭导出流道的开闭阀(36)。第一导入部在第一贮存室的铅直方向上的中途位置经由开口部(603)而与第一贮存室连接。

Description

罐单元以及液体喷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液体进行收纳的罐单元以及具备该罐单元的液体喷出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具备喷出油墨等液体的液体喷出头的液体喷出装置的一个示例而公开了喷墨式打印机。这种液体喷出装置具备对液体进行收纳的罐单元。在罐单元上,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有盒等液体收纳体。罐单元被构成为,能够导入从液体收纳体供给的液体,并且能够将液体朝向可喷出液体的液体喷出头导出。液体喷出头喷出从罐单元供给的液体。
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罐单元具有两个贮存室。一个为对从液体收纳体导入的液体进行贮存的第一贮存室,另一个为对从第一贮存室导入的液体进行贮存的第二贮存室。液体喷出头从第二贮存室导入液体。另外,该罐单元具备由控制部控制的补给阀、液面传感器以及循环泵。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液体喷出装置中,为了将两个贮存室的液面设为适当的高度,从而需要进行通过补给阀、液面传感器、循环泵而实施的复杂的供给控制。因此,期望一种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而将两个贮存室的液面调节为适当高度的罐单元以及液体喷出装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82536号公报
发明内容
解决上述课题的罐单元能够导入从液体收纳体供给的液体,并且能够朝向可喷出液体的液体喷出头导出液体,所述罐单元具备:第一导入部,其导入从所述液体收纳体供给的液体;第一贮存室,其对从该第一导入部导入的液体进行贮存;第一大气开放部,其能够将所述第一贮存室内向大气开放;导出流道,其一端与所述第一贮存室连接;第二贮存室,其与所述导出流道的另一端连接,并对从所述第一贮存室供给的液体进行贮存;第二大气开放部,其将所述第二贮存室内向大气开放;开闭阀,其能够对所述导出流道进行开闭,所述第一导入部在所述第一贮存室的铅直方向上的中途位置处经由开口部而与该第一贮存室连接。
解决上述课题的液体喷出装置具备:液体喷出头,其能够喷出液体;上述罐单元;供给流道,其将所述导出部和所述液体喷出头连通;回收流道,其将所述液体喷出头和所述第二导入部连通。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喷出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液体喷出装置所具备的供给机构和驱动机构的示意图。
图3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收纳体的立体图。
图4为图3的液体收纳体的后视图。
图5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供给单元的概要图。
图6为表示液体收纳体被插入到图5的供给单元中时的支承部件的顶端区域的剖视图。
图7为图6的支承部件被配置在连接位置时的剖视图。
图8为罐单元的侧视图。
图9为表示第一贮存部和第二贮存部的连结部位的周边的立体图。
图10为罐单元的侧剖视图。
图11为从右侧观察的罐单元的安装部的立体图。
图12为从左侧观察的罐单元的安装部的立体图。
图13为表示构成安装部的连结部的立体图。
图14为连结部的侧剖视图。
图15为罐单元的主要部分侧剖视图。
图16为阀体的立体图。
图17为表示阀部的周边的侧剖视图。
图18为在实施例的阀体与比较例的阀体之间,对与阀体相关的贮液器加压力和密封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比较的曲线图。
图19为表示将液体收纳体向罐单元的安装部以正确的朝向进行安装的过程的部分剖开的局部侧视图。
图20为表示以相反的朝向被安装到比较例的罐单元的安装部时的液体收纳体的部分剖开的局部侧视图。
图21为表示液体收纳体以相反的朝向被推入到比较例的罐单元的安装部且顶板挠曲的状态的部分剖开的局部侧视图。
图22为表示以相反的朝向被安装到比较例的罐单元的安装部且成为锁死状态的液体收纳体的部分剖开的局部侧视图。
图23为表示以相反的朝向被安装到实施例的罐单元的安装部的过程的部分剖开的局部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罐单元以及具备罐单元的液体喷出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液体喷出装置例如为,向纸张等介质喷出作为液体的一个示例的油墨来实施印刷的喷墨式的打印机。
在附图中,设为液体喷出装置11被放置在水平面上,用Z轴表示重力的方向,且用X轴和Y轴表示沿着水平面的方向。X轴、Y轴以及Z轴互相正交。在使用者面向液体喷出装置11的正面的情况下,Y轴表示液体喷出装置11的纵深方向,X轴表示液体喷出装置11的宽度方向。
液体喷出装置的整体结构
如图1所示,液体喷出装置11可以具备:介质收纳部13,其能够对介质12进行收纳;堆叠器14,其接受被印刷后的介质12;操作部15,其用于对液体喷出装置11进行操作。操作部15可以为例如触摸面板。作为触摸面板的操作部15可以具有能够对各种操作画面、各种信息等进行显示的显示部15a。液体喷出装置11可以具备读取原稿的图像的图像读取部16和将原稿送至图像读取部16的自动馈送部17。
液体喷出装置11具备对在液体喷出装置11中被执行的各种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部19。控制部19可以作为如下部件而构成,即:1)依照计算机程序(软件)而动作的一个以上的处理器;2)执行各种处理中的至少一部分处理的专用的硬件(特定用途集成电路:ASIC)等一个以上的专用的硬件电路;或者,3)包括上述部件的组合在内的电路(circuitry)。处理器包括CPU和RAM以及ROM等存储器,存储器储存有以使CPU执行处理的方式构成的程序代码或者指令。存储器即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可由通用或专用的计算机访问的任何可利用的介质。
液体喷出装置11具备罐单元26。罐单元26可以具备供一个以上的液体收纳体24以可拆装的方式安装的安装部28。安装部28可以具有分别与多个液体收纳体24相对应的多个槽。安装部28具有用于插入液体收纳体24的插入口28o。插入口28o例如朝向液体喷出装置11的正面而开口。在这种情况下,液体收纳体24通过插入口28o而例如从液体喷出装置11的正面向沿着Y轴的方向插入。液体喷出装置11可以具备对插入口28o进行覆盖的未图示的罩。该罩可以设为,能够在对插入口28o进行覆盖的位置与将插入口28o开放的位置之间进行移动。
在多个液体收纳体24(24C、24M、24Y、24K)中可以分别收纳种类不同的多个液体、例如颜色不同的油墨。例如,在液体收纳体24C、24M、24Y、24K中分别收纳蓝绿色、品红色、黄色、黑色的油墨。多个液体收纳体24可以设为液体的收纳量彼此不同。例如,可以设为,收纳黑色的油墨的液体收纳体24K与其他的液体收纳体24C、24M、24Y相比液体的收纳量较多。也可以设为,液体收纳体24K与其他的液体收纳体24C、24M、24Y相比,宽度即沿着X轴的长度较长。另外,罐单元26中可插入液体收纳体24的方向并不限于沿着Y轴的方向,也可以为沿着X轴的方向、沿着Z轴的方向、与XYZ轴中的至少一个轴以锐角交叉的倾斜的方向等。
供给单元25的结构
接下来,参照图2,对供给单元25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液体喷出装置11具备液体喷出头23、供给单元25和供给流道37,该供给流道37从供给单元25向液体喷出头23供给液体。
供给单元25具备罐单元26,该罐单元26包括两个对液体进行贮存的贮存部33、35。供给单元25可以具备对罐单元26进行驱动的驱动机构27。
罐单元26被构成为,能够导入从液体收纳体24供给的液体,并且将液体朝向可喷出液体的液体喷出头23导出。罐单元26具备第一导入部60、第一贮存部33、第二贮存部35、将第一贮存部33和第二贮存部35连通的导出流道34。在导出流道34的中途设置有开闭阀36。在从液体收纳体24向液体喷出头23供给液体时的液体流动方向上,第一贮存部33位于比第二贮存部35靠上游侧的位置。第一贮存部33作为对从液体收纳体24导入的液体临时地进行贮存的子罐而发挥功能。第二贮存部35作为对从第一贮存部33导出的液体在到将其向液体喷出头23供给为止的期间内临时地进行贮存的贮液罐而发挥功能。
从处于安装状态下的液体收纳体24导入的液体在第一贮存部33中贮存。第二贮存部35内的液体被供给至液体喷出头23的结果,当第二贮存部35的液体被消耗时,开闭阀36开阀,液体从第一贮存部33向第二贮存部35通过导出流道34而进行补充。开闭阀36可以为单向阀。作为单向阀的开闭阀36容许从第一贮存室62朝向第二贮存室68的液体的导出方向的流动,并且阻止从第二贮存室68朝向第一贮存室62的液体的流动。
第一贮存部33具备对从液体收纳体24供给的液体进行贮存的第一贮存室62(子罐室)。此外,第二贮存部35具备能够对在开闭阀36的开阀时从第一贮存室62通过导出流道34而导入的液体进行贮存的第二贮存室68(贮液罐室)。第一贮存室62和第二贮存室68通过上述的导出流道34而连通。虽然设置于导出流道34上的上述的开闭阀36也可以由控制部19控制,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可利用水位差而开闭的差压阀构成。另外,关于开闭阀36的详细的结构,在下文中进行记述。
如图2所示,以此方式构成的罐单元26除了具备第一导入部60、第一贮存室62、导出流道34、第二贮存室68以及开闭阀36之外,还具备第一大气开放部64和第二大气开放部69。第一大气开放部64被构成为,能够将第一贮存室62内向大气开放。第一大气开放部64在比作为被贮存在第一贮存室62内的液体的液面的第一液面66靠上方的空间开口。此外,第二大气开放部69被构成为,能够将第二贮存室68向大气开放。第二大气开放部69在比作为被贮存在第二贮存室68内的液体的液面的第二液面70靠上方的空间开口。
第一大气开放部64也可以被构成为,能够在将第一贮存室62内向大气开放的大气开放状态和不将第一贮存室62内向大气开放的非大气开放状态之间进行切换。此外,第二大气开放部69也可以被构成为,能够在将第二贮存室68内向大气开放的大气开放状态和能够以高于大气压的压力来对第二贮存室68内进行加压的加压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液体喷出装置11具备液体喷出头23和供给流道37,液体喷出头23能够喷出液体,供给流道37将如上述那样构成的罐单元26和液体喷出头23连通。罐单元26内的液体通过供给流道37向液体喷出头23供给。液体喷出头23将从罐单元26通过供给流道37而被供给的液体喷出。而且,液体喷出装置11可以具备将液体喷出头23和罐单元26连通的回收流道39。也就是说,液体喷出装置11可以具备供给流道37和回收流道39,供给流道37将罐单元26内的液体向液体喷出头23供给,回收流道39将液体从液体喷出头23向罐单元26进行回收。如此,液体喷出装置11可以为,在罐单元26与液体喷出头23之间通过供给流道37以及回收流道39而使液体进行循环的结构。
也可以设为如下方式,即,通过将例如利用未图示的加热器而加热了的液体在罐单元26与液体喷出头23之间进行循环,从而能够从液体喷出头23喷出预定温度的液体。此外,也可以设为如下方式,即,在为由颜料类油墨构成的液体的情况下,通过使液体在罐单元26与液体喷出头23之间进行循环,从而能够利用由循环实现的液体的搅拌作用来抑制液体中的颜料的沉降,进而从液体喷出头23喷出颜料均匀分散的液体。当然,也可以出于其他目的而使液体在罐单元26与液体喷出头23之间进行循环。
液体喷出装置11也可以具备液体喷出头23、罐单元26、供给流道37、第二导入部75和回收流道39。罐单元26也可以具备导出部74和第二导入部75,导出部74将被贮存在罐单元26的内部的液体通过供给流道37向液体喷出头23导出,第二导入部75导入从液体喷出头23通过回收流道39而回收的液体。供给流道37将导出部74和液体喷出头23连通。回收流道39将液体喷出头23和第二导入部75连通。
如图2所示,也可以为如下结构,即,在液体喷出装置11采用液体循环方式的情况下,第二贮存室68内的液体通过供给流道37而向液体喷出头23导出,并且来自液体喷出头23的液体通过回收流道39而导入到第一贮存室62中。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设为,导出部74被设置在第二贮存部35上,第二导入部75被设置在第一贮存部33上(参照图8、图10)。
液体喷出头23具有一个以上的喷嘴22、和这些喷嘴22所开口的喷嘴面21。罐单元26被构成为,将收纳在液体收纳体24中的液体通过第一贮存部33、导出流道34、第二贮存部35以及供给流道37而向液体喷出头23供给。液体喷出头23被构成为,将被供给来的液体从喷嘴22喷出。
液体喷出装置11若具备与不同的颜色相对应的多个供给单元25,则能够喷出多种颜色的油墨来实施彩色印刷。一个驱动机构27可以一并对多个罐单元26进行驱动。液体喷出装置11也可以具备对多个罐单元26独立地进行驱动的多个驱动机构27。
液体喷出头23也可以相对于液体喷出装置11的主体而可装拆地进行设置。液体喷出头23也可以被配置成,喷嘴面21成为相对于水平而倾斜的倾斜姿势。液体喷出头23也可以通过以倾斜姿势向介质12喷出液体从而执行印刷。液体喷出头23也可以为跨及介质12的宽度方向而设置的行式型。液体喷出头23也可以为在沿着介质12的宽度方向而进行移动的同时实施印刷的串行型。
液体收纳体24也可以具备对液体进行收纳的收纳室29。收纳在收纳室29中的液体通过流出部30被导出。流出部30可以具有导出阀31。收纳室29例如为不与大气连通的密闭空间。安装到安装部28之前的液体收纳体24也可以收纳比罐单元26可保持的液体的量更多量的液体。
供给单元25可以具备:供给阀38,其能够将供给流道37关闭;回收流道39;循环阀40,其能够将回收流道39开闭;液室41。液室41被配置在回收流道39的中途。回收流道39具有与液体喷出头23连接的上游端以及与第一贮存部33连接的下游端。回收流道39为,用于使液体喷出头23内的液体朝向罐单元26内流动的流道。
液室41被配置在回收流道39的中途、即液体喷出头23与循环阀40之间。液室41的一部分被挠性部件42划定。通过挠性部件42进行挠曲变形,从而液室41的容积发生变化。
液体喷出头23可以具有与回收流道39连接的第一连接部44以及与供给流道37连接的第二连接部45。回收流道39具有与第一连接部44连接的上游端以及与第一贮存部33连接的下游端。供给流道37具有与第二贮存部35连接的上游端以及与第二连接部45连接的下游端。可以设为,在液体喷出头23为倾斜姿势时,第一连接部44被配置在高于第二连接部45的位置处。
如图2所示,液体喷出装置11可以还具备加压部47,该加压部47与第二大气开放部69连通,并能够对第二贮存室68内进行加压。即,驱动机构27可以具备能够对第二贮存部35内进行加压的加压部47。驱动机构27也可以具备与加压部47连接的切换机构48以及对压力进行检测的压力传感器49。驱动机构27也可以具备:大气开放通道50,其与第一贮存部33连接;加压流道51,其与第二贮存室68连接;连接流道52,其将大气开放通道50以及加压流道51连接于加压部47。驱动机构27也可以具备:空气室53,其与液室41经由挠性部件42而隔开;弹簧54,其设置在空气室53内;空气流道55,其与空气室53连接。弹簧54通过按压挠性部件42,从而减少回收流道39以及液体喷出头23内的液体的压力变动。
加压部47为例如具有辊以及管的管泵。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使辊压碾管的同时进行旋转,从而送出空气。加压部47具有的未图示的管具有与空气流道55连接的第一端以及与连接流道52连接的第二端。加压部47在正转驱动的情况下,将从空气流道55吸进来的空气向连接流道52送出。加压部47在反转驱动的情况下,将从连接流道52吸进来的空气向空气流道55送出。
供给单元25也可以具备加压机构57,该加压机构57被构成为对供给流道37内的液体进行加压。加压机构57例如包括加压部47、空气室53和空气流道55。供给单元25也可以具备微加压部58,该微加压部58被配置在回收流道39的中途、且液体喷出头23与循环阀40之间。微加压部58被构成为,包括加压机构57以及液室41,并对回收流道39内的液体进行加压。更加详细而言,加压机构57从液室41的外侧对挠性部件42进行加压。
第一贮存部33
接下来,对第一贮存部33进行说明。
第一贮存部33可以具有第一导入部60、第一贮存室62、液面检测部63和第一大气开放部64。第一导入部60可以具有导入阀61。
当液体收纳体24被安装到罐单元26的安装部28(参照图1)中时,流出部30和第一导入部60结合,并且导出阀31和导入阀61开阀。在液体收纳体24被安装在安装部28中时,两个阀31、61会保持为开阀状态。在液体收纳体24向安装部28进行安装的过程中,导入阀61也可以相比导出阀31而先开阀。如此,液体会难以从液体收纳体24中泄漏。
第一导入部60导入从液体收纳体24供给的液体。第一导入部60可以被配置在第一贮存部33的上部。第一导入部60例如也可以贯穿第一贮存室62的顶壁65。第一导入部60的下端可以配置在第一贮存室62之中,可以位于比顶壁65靠下方的位置处。第一导入部60的上端可以配置在第一贮存室62的外部,可以位于比顶壁65靠上方的位置。另外,关于第一导入部60和第一贮存室62的详细结构的一个示例,在下文中进行记述。
第一贮存室62对从第一导入部60导入的液体进行贮存。第一导入部60的下端位于比喷嘴面21靠下方的位置处。因此,贮存在第一贮存室62内的液体的第一液面66在低于喷嘴面21的范围内进行变动。具体而言,液体收纳体24内的液体由于与第一贮存部33内的液体的水位差,从而经由流出部30以及第一导入部60而流入到第一贮存部33中。
第一大气开放部64被构成为,能够将第一贮存室62内向大气开放。例如,第一大气开放部64由气液分离膜构成。在此,气液分离膜是指,具有阻止液体的透过且容许气体的透过的功能的膜材料。通过第一大气开放部64,从而在阻止第一贮存室62内的液体向外部泄漏的同时容许第一贮存室62与外部之间的空气的出入。如此,由于第一贮存室62向大气开放,所以通过从液体收纳体24经由第一导入部60的液体的导入以及经过了导出流道34的液体的导出,从而第一液面66发生变化。
导出流道34的一端与第一贮存室62连接而导出第一贮存室62内的液体。
开闭阀36被构成为,能够将导出流道34开闭。开闭阀36可以包括单向阀,该单向阀容许从第一贮存室62朝向第二贮存室68的液体的流动,并限制从第二贮存室68朝向第一贮存室62的方向的流动。另外,关于开闭阀36的详细结构,在下文中进行记述。
在液体收纳体24内的液体经由流出部30以及第一导入部60而流入到第一贮存部33中时,与流入到第一贮存部33中的液体的量相当的量的空气经由第一导入部60以及流出部30而从第一贮存部33流动到液体收纳体24中。同时,第一液面66以所流入的液体的量而上升。当上升了的第一液面66到达第一导入部60的下端时,空气从第一贮存部33向液体收纳体24的流入停止。由于收纳室29密闭,因此,当空气的流入停止时,收纳室29内的压力以所流入的液体的量而降低。当收纳室29内的负压变得大于收纳室29内的液体的水位时,从液体收纳体24向第一贮存部33的液体的流入停止。
当液体从第一贮存部33向第二贮存部35流动时,第一液面66下降。当下降了的第一液面66相比第一导入部60的下端而下降时,空气经由第一导入部60以及流出部30而流入到收纳室29中,从而收纳室29内的负压变小。当收纳室29内的负压变得小于收纳室29内的液体的水位时,液体收纳体24内的液体流入到第一贮存部33内。其结果为,在于液体收纳体24内具有液体的期间内,第一液面66被维持在作为第一导入部60的下端附近的位置的标准位置SH处。当液体收纳体24内的液体耗尽时,第一液面66下降至标准位置SH之下。
罐单元26还具备液面检测部63,该液面检测部63能够对第一贮存室62内的液体的液面进行检测。液面检测部63可以对第一液面66位于标准位置的情况、第一液面66位于比标准位置靠下方处的情况、以及第一液面66位于满杯位置的情况进行检测。满杯位置为比标准位置SH靠上方的位置。在第一液面66位于满杯位置时,第一贮存部33贮存有最大量的液体。控制部19可以在液面检测部63检测到第一液面66位于比标准位置SH靠下方处的情况下,判断为液体收纳体24变空,并向用户指示更换液体收纳体24。
标准位置SH例如在第一贮存室62中被设置在比回收流道39的下游端靠上方处。在这种情况下,在第一液面66处于标准位置SH时,第一贮存部33内的液体能够通过回收流道39而流动到液体喷出头23内。
第二贮存部35的结构
接下来,对第二贮存部35进行说明。
第二贮存室68与导出流道34的另一端连接,并对从第一贮存室62供给的液体进行贮存。第二贮存部35也可以具有第二贮存室68和第二大气开放部69,第二大气开放部69将第二贮存室68和加压流道51隔开。
第二大气开放部69被构成为,将第二贮存室68内向大气开放。第二大气开放部69例如由气液分离膜构成。该气液分离膜与构成第一大气开放部64的气液分离膜同样地为具有使气体透过而阻止液体的透过的功能的膜材料。
第一贮存部33内的液体因与第二贮存部35内的液体的水位差,而流入到第二贮存室68内。在第一贮存室62内以及第二贮存室68内的压力为大气压的情况下,贮存在第二贮存部35内的液体的第二液面70会成为与第一液面66相同的高度。换言之,第二液面70被维持在作为与第一导入部60的下端大致相同高度的标准位置SH处,并在低于喷嘴面21的范围内变动。液体喷出头23内的液体通过第一贮存部33内的液体以及第二贮存部35内的液体的水位差而被维持为负压。当在液体喷出头23中液体被消耗时,贮存在第二贮存部35内的液体被供给到液体喷出头23中。
在开闭阀36包括单向阀的情况下,该单向阀在第二贮存部35内的压力大于第一贮存部33内的压力时将导出流道34封闭。因此,在加压部47对第二贮存部35内进行了加压时,单向阀将导出流道34封堵。
控制部19(参照图1)对供给阀38以及循环阀40的开闭动作进行控制。供给阀38能够在由加压部47实施加压时对供给流道37进行开闭。循环阀40能够对回收流道39进行开闭。
切换机构48的结构
接下来,对切换机构48进行说明。
切换机构48具备作为连接流道52的一部分的细管部72、和第一选择阀73a至第十一选择阀73k。细管部72为,细至液体的流动相对于空气的流动而被大幅限制的程度且曲折的管。
当第一选择阀73a开阀时,空气流道55与大气连通。当第二选择阀73b开阀时,空气流道55与压力传感器49连通。当第三选择阀73c开阀时,空气流道55打开,且加压部47与空气室53连通。
当第四选择阀73d开阀时,加压部47与第八选择阀73h之间的连接流道52与大气连通。当第五选择阀73e开阀时,连接流道52与压力传感器49连通。当第六选择阀73f以及第七选择阀73g开阀时,连接流道52与大气连通。当第八选择阀73h开阀时,连接流道52打开。当第九选择阀73i开阀时,细管部72与大气连通。当第十选择阀73j开阀时,大气开放通道50打开,第一贮存部33与连接流道52连通。当第十一选择阀73k开阀时,加压流道51打开,第二贮存部35与连接流道52连通。
在对空气室53内的压力进行变更的情况下,切换机构48打开第二选择阀73b至第四选择阀73d,并关闭其他的选择阀。在该状态下,当加压部47进行正转驱动时,空气室53内的空气通过空气流道55以及连接流道52而被排出,从而空气室53内的压力降低。在该状态下,当加压部47进行反转驱动时,空气通过连接流道52以及空气流道55而被送入到空气室53中,从而空气室53内的压力上升。此时,压力传感器49也可以对空气流道55以及空气室53内的压力进行检测。控制部19(参照图1)也可以基于压力传感器49的检测结果,而对加压部47的驱动进行控制。
在将第一贮存部33向大气开放的情况下,切换机构48打开第六选择阀73f以及第十选择阀73j。第一贮存室62通过大气开放通道50以及连接流道52而与大气连通。
在将第二贮存部35向大气开放的情况下,切换机构48打开第七选择阀73g以及第十一选择阀73k。第二贮存室68通过加压流道51以及连接流道52而与大气连通。
在对第二贮存部35内进行加压的情况下,切换机构48打开第一选择阀73a、第五选择阀73e、第八选择阀73h以及第十一选择阀73k,并关闭其他的选择阀。在该状态下,当加压部47进行正转驱动时,空气通过空气流道55、连接流道52以及加压流道51而流入到第二贮存室68内,从而第二贮存室68内的压力上升。此时,压力传感器49也可以对连接流道52、加压流道51以及第二贮存室68内的压力进行检测。控制部19也可以基于压力传感器49的检测结果来控制加压部47的驱动。
液体收纳体24的结构
接下来,参照图3以及图4,对液体收纳体24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3以及图4所示,液体收纳体24例如为具有第一端壁142、上壁143、底壁144、第一侧壁145、第二侧壁146以及第二端壁147的盒。在液体收纳体24被安装到液体喷出装置11中时,先从第一端壁142开始插入。
如图3所示,液体收纳体24可以在底壁144上具有用于对该液体收纳体24的种类进行识别的识别部430。识别部430例如可以为在宽度方向上排列的多个突部。
液体收纳体24可以在底壁144上具有定位孔448。定位孔448可以为在底壁144上开口的凹部。液体收纳体24可以具有在底壁144上开口的流出部30。被收纳在液体收纳体24中的液体通过流出部30而从液体收纳体24导出。液体收纳体24可以具有从底壁144向下方突出的释放部241。释放部241、定位孔448以及流出部30可以从第二端壁147朝向第一端壁142依次排列。
如图3所示,液体收纳体24可以在将底壁144和第一端壁142交叉的角部切口了的部分处具有电路基板150。电路基板150可以具有连接端子521和存储介质525。存储介质525可以对与液体收纳体24有关的信息、例如与收纳在液体收纳体24中的液体有关的信息进行存储。
液体收纳体24可以分别在第一侧壁145以及第二侧壁146上具有沿着Y轴而延伸的两个承受部447。在各个侧壁145、146中,承受部447可以包括高度不同的第一承受部447a以及第二承受部447b。第一承受部447a可以为沿着底壁144而延伸的槽。第二承受部447b处于高于第一承受部447a的位置处、且与第一承受部447a相比沿着Y轴的长度较短。第二承受部447b可以配置在电路基板150的附近处。
如图4所示,液体收纳体24在第二端壁147上具有卡合部497。卡合部497例如为配置在释放部241的上方处、且在第二端壁147上开口的凹部。卡合部497可以配置在第二端壁147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处。
安装部28的结构
如图5所示,安装部28具备箱状的框架80、支承部件90、转动轴91和第一导入部60。支承部件90、转动轴91以及第一导入部60配置在框架80内。液体收纳体24通过插入口28o而被插入到框架80内,并朝向框架80的纵深而移动。此时的液体收纳体24的移动方向、即向安装部28的插入方向沿着Y轴。
支承部件90沿着与铅直线(Z轴)交叉的直线状的引导路径82(在图5中用空白箭头标记来表示)而延伸。引导路径82沿着移动方向(Y轴)而延伸。支承部件90具有引导路径82的始端所处的顶端区域、和引导路径82的末端所处的基端区域。支承部件90的基端区域以及转动轴91配置在框架80的内部深处、即远离插入口28o的位置处。支承部件90可以具有底板90a和两个侧肋90b。两个侧肋90b在宽度方向上分别配置在底板90a的两端。
转动轴91具有与铅直线(Z轴)以及引导路径82(Y轴)这双方交叉的轴线并被配置在支承部件90的基端区域处。转动轴91的轴线沿着X轴而延伸。支承部件90被构成为,在将液体收纳体24沿着引导路径82进行引导的引导位置(在图5中用单点划线来表示)、和液体收纳体24与第一导入部60连接的连接位置(在图5中用双点划线来表示)之间,以转动轴91为中心而转动。
第一导入部60被配置在支承部件90的下方。当支承部件90配置于连接位置时,第一导入部60与液体收纳体24连接。第一导入部60可以以相对于引导路径82(水平)而倾斜的姿势来配置。更加详细而言,第一导入部60可以以其顶端(上端)被配置在比基端(下端)更靠近插入口28o的位置处的方式倾斜。例如,第一导入部60可以设为其轴线相对于铅直线(Z轴)而呈大于0度且15度以下的范围的角度。
支承部件90可以具有对液体收纳体24的移动进行引导的一个以上的引导部247。引导部247例如可以为配置在成对的侧肋90b上的一对导轨,也可以是配置在底板90a上的一条导轨。
引导部247可以具有以分别与第一承受部447a以及第二承受部447b卡合的方式配置的第一引导部247a以及第二引导部247b。引导部247a、247b可以例如为沿着支承部件90的长边方向而延伸的突部。第二引导部247b处在高于第一引导部247a的位置处、且与第一引导部247a相比沿着长边方向的长度较短。第二引导部247b也可以配置在比第一引导部247a更靠近转动轴91的位置处。第一引导部247a也可以在液体收纳体24的移动方向上配置在与第一导入部60相对应的位置处。
安装部28也可以具备第一施力部件83,该第一施力部件83对支承部件90从连接位置朝向引导位置而施力。第一施力部件83例如为螺旋弹簧。在液体收纳体24未处于安装部28内的初始状态下,支承部件90通过被第一施力部件83施力而配置在引导位置。
如图6所示,安装部28可以在第一导入部60的附近具有朝向上方突出的定位突部248。液体收纳体24通过其定位孔448与定位突部248卡合,从而被定位。定位突部248可以以与第一导入部60相同的角度而倾斜。底板90a(参照图5)中,与定位突部248以及第一导入部60的上方对应的部分被切口。
如图6所示,安装部28可以具备卡合杆84,该卡合杆84以与支承部件90的顶端相对的方式被配置。卡合杆84、定位突部248以及第一导入部60可以沿着Y轴而依次排列。卡合杆84可以具有固定在框架80上的基端(下端)、和顶端(上端)。安装部28可以具备第二施力部件85,该第二施力部件85对卡合杆84的顶端朝向支承部件90而施力。
卡合杆84被配置成,在支承部件90处于连接位置时,与被支承部件90所支承的液体收纳体24卡合。卡合杆84可以具有从顶端向斜下方延伸的第一倾斜面86和从第一倾斜面86的下端向斜下方延伸的第二倾斜面87。第一倾斜面86以及第二倾斜面87划定出朝向支承部件90突出的突起。
第一倾斜面86在支承部件90沿着从引导位置(图6所示的位置)朝向连接位置(图7所示的位置)的转动路径进行转动时,与液体收纳体24卡合。第二倾斜面87在支承部件90处于连接位置时和支承部件90从连接位置朝向引导位置转动时,与液体收纳体24卡合。
接下来,参照图6、图7,对流出部30的导出阀31、第一导入部60的导入阀61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液体收纳体24侧的导出阀31具备阀体31a和弹性部件31b,该弹性部件31b对阀体31a朝向外侧(在图6中为下侧)进行施力。在阀体31a由于弹性部件31b的施力而位于图6所示的靠外侧的闭阀位置时,导出阀31闭阀。此外,如图7所示,当阀体31a对抗弹性部件31b的施力而向里侧(在图7中为上方)被推入时,导出阀31开阀。
此外,如图6所示,第一导入部60侧的导入阀61具备阀体61a和弹性部件61b,该弹性部件61b对阀体61a朝向外侧(在图6中为上侧)进行施力。当阀体61a由于弹性部件61b的施力而位于图6所示的靠外侧的闭阀位置时,导入阀61闭阀。此外,如图7所示,当阀体61a对抗弹性部件61b的施力而向里侧(在图7中为下方)被推入时,导入阀61开阀。
如图6所示,导出阀31的阀体31a在其顶端具有突起部31c。如图7所示,在液体收纳体24被安装到安装部28上的状态下,阀体31a的突起部31c将导入阀61的阀体61a向里侧(在图7中为下方)推入。此时,导出阀31的阀体31a向上方被推起。其结果为,在液体收纳体24被安装到安装部28上的状态下,以导出阀31和导入阀61都开阀的状态流出部30和第一导入部60连接。
供给单元25的作用
对将液体收纳体24向供给单元25进行安装的情况下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液体收纳体24从插入口28o被插入到框架80内。当在框架80内液体收纳体24的第一承受部447a与第一引导部247a卡合时,液体收纳体24被第一引导部247a进行引导,从而按照沿着Y轴的引导路径82而水平移动。此时,液体收纳体24的向宽度方向的移动通过在宽度方向上并排的两个第一引导部247a而被限制。此外,在引导路径的中途,液体收纳体24的向上方的移动通过框架80而被限制,液体收纳体24的向下方的移动通过锁杆92(参照图7)而被限制。
当液体收纳体24到达至引导路径82的末端附近时,第二承受部447b与第二引导部247b卡合。在铅直方向Z上,可以在第一引导部247a与第二引导部247b之间配置电连接部(省略图示)。在这种情况下,连接端子521朝向电连接部而在铅直方向Z上被适当地定位。可以通过被配置在电连接部的附近的识别形状,而对液体收纳体24在宽度方向上进行定位。
当液体收纳体24到达至引导路径82的末端时,连接端子521与电连接部接触。由此,能够在电路基板150与控制部19(参照图1)之间进行数据通信。此时,液体收纳体24的第二端壁147露出于框架80的外部,或处于能够从框架80的外部进行操作的位置处。
接下来,作业人员将液体收纳体24对抗第四施力部件(省略图示)的施力而向插入方向按压的同时将液体收纳体24的后端(在图5中为右端)向下方按压。于是,支承部件90对抗第一施力部件83的施力并以转动轴91为中心而向图4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在液体收纳体24进行转动的过程中,首先,定位突部248进入到定位孔448(参照图6、图7)中,然后,流出部30与第一导入部60连接。
此时,通过施力弹簧(省略图示)进行伸缩,从而能够在维持连接端子521和电连接部(省略图示)的连接的同时容许沿着Y轴的液体收纳体24的微小的位移。定位突部248由于被配置在第一导入部60的附近并且以与第一导入部60相同的角度进行了倾斜,因此流出部30朝向第一导入部60适当地被引导。
在支承部件90向连接位置转动的过程中,被支承部件90支承的液体收纳体24与卡合杆84的第一倾斜面86接触。被液体收纳体24按压了的卡合杆84的上端对抗第二施力部件85的施力,而以从支承部件90的转动路径向外侧(在图5中为右侧)偏离的方式位移。当卡合杆84的突起与液体收纳体24的卡合部497卡合时,支承部件90通过第二施力部件85的施力而停留在连接位置处。由此,液体收纳体24的安装完成。
如图7所示,当液体收纳体24的安装完成时,流出部30与第一导入部60连接。此时,导出阀31和导入阀61均处于开阀的状态。由于液体收纳体24被配置在第一导入部60的上方,因此通过水位差,从而液体收纳体24内的液体通过第一导入部60而被导入到第一贮存部33内。
接下来,对将液体收纳体24从供给单元25拆下的情况下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将液体收纳体24从安装部28拆下的情况下,使液体收纳体24的后端(在图5中为右端)对抗第二施力部件85的施力而向上方抬起。此时,由于卡合部497与第二倾斜面87卡合,因此支承部件90与液体收纳体24一起平顺地转动。当卡合杆84的突起从卡合部497脱离时,支承部件90通过第一施力部件83的施力,从而以转动轴91为中心从连接位置转动到引导位置。
在支承部件90从连接位置转动到引导位置的过程中,流出部30从第一导入部60离开,并且定位突部248从定位孔448中脱离。此时,在流出部30从第一导入部60离开的过程中,导出阀31和导入阀61均闭阀。此外,当支承部件90到达引导位置时,液体收纳体24通过第四施力部件(省略图示)的施力而朝向引导路径的始端被推出。此时,由于液体收纳体24被第一引导部247a以及第二引导部247b进行引导,所以连接端子521在不会发生变形的情况下迅速地从安装部28侧的电连接部(省略图示)离开。同时,释放部241从第一臂部(省略图示)离开,锁杆92通过第三施力部件(省略图示)的施力而返回到锁定位置。
然后,当作业人员将液体收纳体24朝向框架80之外拉拽时,液体收纳体24被第一引导部247a引导。此时,由于支承部件90的转动通过锁杆92而被限制,所以液体收纳体24在不与第一导入部60接触的情况下沿着Y轴而水平移动。
罐单元26的详细结构
接下来,参照图8、图10,对罐单元26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8、图10所示,罐单元26具备第一导入部60、第一贮存室62以及第二贮存室68。另外,第一贮存室62以及第二贮存室68通过在罐单元26的构成贮存部的合成树脂制的框架的侧面上粘贴膜F1、F2从而被形成为室。
第一导入部60被构成为,能够与被安装到安装部28上的液体收纳体24(参照图2)进行连接。在液体收纳体24被安装到安装部28上时,第一导入部60与液体收纳体24的流出部30(参照图2)进行连接。在该安装状态下,来自液体收纳体24的液体经由第一导入部60而向第一贮存室62导入。
如图8、图10所示,第一导入部60在第一贮存室62的铅直方向Z的中途位置处经由开口部603而与第一贮存室62进行连接。第一导入部60具有成为从液体收纳体24导入的液体的流道的导入通道601。导入通道601可以如图8、图10所示那样相对于铅直方向Z而向斜下方延伸,也可以在铅直方向Z上延伸。第一导入部60在于该导入通道601中液体的导入方向的下游端处具有开口部603。在图8、图10所示的示例中,第一导入部60经由在与从被安装到安装部28上的液体收纳体24(参照图2)导入液体的导入口60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处开口的开口部603而与第一贮存室62连接。如此,第一导入部60在穿过其内部的导入通道601中且在来自液体收纳体24的液体的导入方向的下游端处经由开口部603而与第一贮存室62连接。开口部603也可以为,其开口面如图8、图10所示那样相对于水平面而倾斜。另外,开口部603的开口面也可以为水平面。
第一导入部60可以具备将导入通道601和第一贮存室62隔开的限制部602。限制部602作为将导入通道601和第一贮存室62隔开的隔壁板而发挥功能。限制部602具有将作为第一贮存室62内的液体的液面的第一液面66限制在标准位置SH的功能。
如图8、图10所示,罐单元26具备导出部74和第二导入部75。导出部74被构成为,与第二贮存室68连通,并能够将第二贮存室68内的液体朝向液体喷出头23(参照图2)导出。导出部74与和液体喷出头23(参照图2)连通的供给流道37的一端连接。
第二导入部75被构成为,与第一贮存室62连通,并能够导入从液体喷出头23回收的液体。第二导入部75与和液体喷出头23连通的回收流道39的一端连接。
如图8所示,罐单元26具有与大气开放通道50连接的第一连接部76。大气开放通道50(参照图2)例如由管构成,并且该管的一端与第一连接部76连接。第一连接部76例如由能够与管等管道连接的管部构成。罐单元26具有与第一连接部76连通的空气流道78。空气流道78经由图10所示的第一大气开放部64而与第一贮存室62内连通。详细而言,第一贮存部33具有图10所示的大气开放口33a。第一贮存室62经由大气开放口33a以及第一大气开放部64而与图8所示的空气流道78连通。
罐单元26内的第一贮存室62经由第一大气开放部64、空气流道78以及第一连接部76而与大气开放通道50(参照图2)连通。因此,第一贮存室62内的第一气相部62G向大气开放。如上述的那样,在第一大气开放部64为包含气液分离膜的结构的情况下,能够在阻止第一贮存室62的液体向外部的泄露的同时将第一贮存室62内向大气开放。
如图8所示,罐单元26具备与第二贮存室68连通的第二连接部77。第二连接部77与第二大气开放部69连通。第二连接部77与加压流道51连接。加压流道51例如由管构成,且该管的一端与第二连接部77连接。第二连接部77与第二空气流道79连通。
第二空气流道79经由第二大气开放部69而与第二贮存室68连通。第二贮存室68经由第二大气开放部69、第二空气流道79以及第二连接部77而与加压流道51(参照图2)连通。第二贮存室68内的加压通过从加压部47经加压流道51、第二连接部77、第二空气流道79、第二大气开放部69而导入加压空气来被实施。详细而言,第二贮存部35具有图10所示的大气开放口35a。第二贮存室68经由大气开放口35a以及第二大气开放部69而与图8所示的空气流道79连通。
当成为清洁时期时,控制部19通过对加压部47进行驱动而向第二贮存室68导入加压空气,从而对第二贮存室68内的液体进行加压。其结果为,液体从液体喷出头23的喷嘴22被强制性地排出。如此,实施液体喷出头23的清洁。通过清洁,可以预防或消除液体喷出头23的喷嘴22的堵塞等。
在第二大气开放部69为包括气液分离膜的结构的情况下,能够在阻止第二贮存室68内的液体的向外部的泄露的同时进行向第二贮存室68的加压空气的导入。另外,也可以从加压部47通过大气开放通道50而向第一贮存室62导入加压空气。
如图10所示,开口部603可以在铅直方向Z上位于比第一贮存室62内的中央HL靠下方的位置处。在图10中,将第一贮存室62在铅直方向Z(Z轴向)上所在的区域设为贮存室区域TA。第一导入部60在铅直方向Z上于贮存室区域TA的中途的高度处与第一贮存室62连接。在第一导入部60的导入通道601的下端开口有开口部603。第一导入部60在铅直方向Z上在贮存室区域TA的中途的高度位置处经由开口部603而与第一贮存室62进行连接。成为形成导入通道601的部件的一部分的限制部602作为导入通道601和第一贮存室62之间的隔壁而发挥功能。
限制部602的下端604将第一液面66的高度规定在标准位置SH。也就是说,以使第一液面66成为标准位置SH的方式对限制部602的下端604的高度位置进行设定。在液体从液体收纳体24被注入时,当第一液面66上升且到达限制部602的下端604时,从液体收纳体24经过第一导入部60实施的液体的供给会停止。
第一贮存室62内以第一液面66为边界而被划分为作为贮存有液体的液相部的第一液相部62L、和作为空气的气相部的第一气相部62G。也就是说,第一贮存室62被划分为作为第一液面66以下的区域的第一液相部62L、和作为比第一液面66靠上方的区域的第一气相部62G。
第二贮存室68内以第二液面70为边界而被划分为作为贮存有液体的液相部的第二液相部68L、和作为空气的气相部的第二气相部68G。也就是说,第二贮存室68被划分为作为第二液面70以下的区域的第二液相部68L、和作为比第二液面70靠上方的区域的第二气相部68G。另外,在包括导入通道601内的区域中,以与第一液面66大致相同的高度的液面67为边界,而在其上方划分出作为空气的气相部的导入气相部60G。
如图8、图10所示,液面检测部63包括第一检测部63a、第二检测部63b以及第三检测部63c。图10所示的第一检测部63a对处于标准位置SH处时的第一液面66进行检测。控制部19在第一液面66处于标准位置SH处时,判断为第一液面66处于正常的高度。控制部19可以在由于第一液面66从标准位置SH超过容许范围地偏离从而第一检测部63a变得无法对第一液面66进行检测时,将第一液面66调节到第一检测部63a能够检测的高度。例如,控制部19可以通过利用加压部47以及切换机构48的控制并经第一大气开放部64而对第一贮存室62内的压力进行控制,从而将第一液面66调节到标准位置SH处。
图8所示的第二检测部63b对第一贮存室62内的液体的剩余量小于用尽阈值时的第一液面66(参照图10)进行检测。第二检测部63b对第一贮存室62内的液体的剩余量成为用尽的情况进行检测。控制部19在剩余量成为用尽时,将促使液体收纳体24的更换的信息等显示在显示部15a上。
图8所示的第三检测部63c对处于远远超过了标准位置SH的满杯位置处时的第一液面66(参照图10)进行检测。第三检测部63c通过对处于满杯位置的第一液面66进行检测,从而防止从液体喷出头23的喷嘴22的漏液。此外,第三检测部63c通过对接近于溢出的液量时的第一液面66进行检测,从而防止第一贮存室62内的液体从大气开放口33a溢出的情况。满杯位置可以设定为,到达成为溢出的液面之前、并且不会因为液体喷出头23的喷嘴22和第一液面66之间的水位差而导致产生从喷嘴22漏液的液面高度。
如图8、图10所示,第一贮存室62以及第二贮存室68以在铅直方向Z上至少部分重叠的方式进行设置。在图8、图10所示的示例中,第一贮存室62和第二贮存室68以使在第一贮存室62的上部沿水平方向伸出的部分、和在第二贮存室68的下部沿水平方向伸出的部分在铅直方向Z上重叠的布局进行配置。
第一贮存室62为,通过液面检测部63来检测罐单元26的剩余量的剩余量检测对象的贮存室。优选为,在减小剩余量成为用尽时的用尽检测精度的偏差的基础之上,第一贮存室62的剩余量变少时的每单位液量的液面高度的变化率较大。因此,第一贮存室62优选为,与上部的容积相比而下部的容积较小的形状。另一方面,为了能够将因温度变化并通过液体收纳体24内的气相部的热膨胀而被挤压出来的液体收纳在第一贮存室62中,从而第一贮存室62优选为容积较大。因此,第一贮存室62虽然下部的容积较小,但上部的容积较大,优选为如图8、图10所示那样的形状。在图8、图10所示的示例中,第一贮存室62为与下部相比上部沿水平方向伸出的形状。
第二贮存室68也可以不对第二液面70进行检测,因此如图8、图10所示那样能够采用使下部的容积大于上部的容积的形状。在图8、图10所示的示例中,第二贮存室68为与上部相比下部沿水平方向伸出的形状。
而且,如图8、图10所示,第一贮存部33和第二贮存部35以使在第一贮存部33的上部沿水平方向伸出的部分和在第二贮存部35的下部沿水平方向伸出的部分在铅直方向Z上重叠的方式进行配置。因此,第一贮存室62和第二贮存室68可以被高效地配置在大致长方体的收纳空间中。
如图10所示,罐单元26可以还具备过滤器100,该过滤器100被设置在第二贮存室68与导出部74之间,并能够捕捉液体中所包含的异物。在此,异物包括液体中所包含的气泡和微小灰尘等。另外,过滤器100也可以设置在第一贮存室62与第二导入部75之间。在这种情况下,过滤器100可以设置共用的一个,也可以分别独立地设置。
如图9所示,第一贮存室62也可以在内部具有遮盖部88。遮盖部88也可以设置在于第一贮存室62内的下表面上开口的第二导入部75的铅直上方处。如图9所示,在第一贮存室62的下表面(内底面)上开口有第二导入部75与第一贮存室62连通的连通口75a。遮盖部88被设置在该连通口75a的铅直上方处。遮盖部88具有对连通口75a进行遮盖的檐型形状。在回流的液体从第二导入部75导入时,存在液体从连通口75a向第一贮存室62内猛烈地冒出的情况。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使该冒出的液体碰到遮盖部88来抑制该液体的势头。因此,可以抑制从连通口75a流入的液体冒出至大气开放口33a附近的情况。
如图10所示,开闭阀36包括单向阀。该单向阀容许从第一贮存室62朝向第二贮存室68的液体的流动,并限制从第二贮存室68朝向第一贮存室62的方向的流动。在图10所示的示例中,开闭阀36设置有多个(例如两个)。关于构成开闭阀36的单向阀的详细结构,在下文中进行记述。
如图10所示,大气开放部64具有气液分离膜。气液分离膜例如为透湿膜。气液分离膜使空气穿过但是不使液体穿过。透湿膜假想水的情况而设定了其表面的防水性能。透湿膜在液体为油墨时与液体为水时相比,防水性较低,由此易于浸透。因此,也可以在透湿膜上涂抹由防水剂或消泡剂构成的抑泡剂(Deformer),从而使油墨难以浸透。
液体收纳体24
如图10所示,第一贮存室62需要气相部62G。由于液体收纳体24内为密闭空间,因此,当因温度变化而内部的空气膨胀时,存在液体从液体收纳体24向第一贮存室62被挤压出来的情况。因此,气相部62G被设定为,即使由于液体收纳体24内的空气的膨胀而假想最大量的液体从液体收纳体24被挤压出来也能够将该被挤压出来的量的液体收纳在第一贮存室62中的容积。
如图1所示,液体收纳体24的容积根据液体的种类(例如油墨颜色)而不同。关于液体收纳体24,与油墨颜色为彩色的液体收纳体相比,油墨颜色为黑色的液体收纳体的宽度较宽。与液体收纳体24同样地,与黑色对应的第一贮存部33的宽度较宽,因此,关于图10所示的第一贮存室62的气相部62G,相比于和彩色对应的气相部,和黑色对应的气相部较大。如果液体的使用比例(供给比例)相同,则关于液体收纳体24,相比于和彩色对应的液体收纳体,和黑色对应的液体收纳体的气相部较大,在该气相部的空气热膨胀时所挤压出来的液体(例如油墨)的量也是黑色的较多。在本示例中,与彩色相比,黑色的第一贮存室62的气相部62G较大。因此,即使由于因温度变化引起的液体收纳体24内的空气的热膨胀而导致液体从液体收纳体24中被挤压出来,也能够以不外溢的方式将该被挤压出来的液体收纳在第一贮存室62内。
如图10所示,第一导入部60以预定角度而倾斜。预定角度为,例如1度至15度的范围内的预定值。因此,液体收纳体24以与第一导入部60的角度同样地相对于铅直方向Z而倾斜预定角度的方式进行安装。液体收纳体24通过以倾斜了预定角度的姿势被安装,从而能够将液体收纳体24的剩余量大致到最后使用完。
罐单元26的倾斜检测
如图12所示,罐单元26还具备倾斜检测部98。该倾斜检测部98对罐单元26自身的倾斜进行检测。即,倾斜检测部98在相对于对罐单元26进行支承的框架89而被固定的状态下被支承。倾斜检测部98将检测出罐单元26的倾斜的检测信号输出至控制部19。
控制部19基于来自倾斜检测部98的检测信号,对罐单元26的倾斜角是否超过角度阈值进行判断。在罐单元26的倾斜角超过角度阈值的情况下,控制部19禁止由液体喷出装置11实施的印刷动作(液体喷出动作)。另外,控制部19使显示部15a显示促使对液体喷出装置11的倾斜进行调节的消息等。液体从液体收纳体24向第一贮存部33过剩地流入的原因之一为,具有超过罐单元26的容许的倾斜。因此,也可以在倾斜检测部98检测出的罐单元26的倾斜角超过预定的角度阈值时,控制部19显示促使用户对液体喷出装置11的姿势的倾斜进行调节的消息等。此外,也可以在倾斜检测部98检测出的罐单元26的倾斜角超过预定的角度阈值时,控制部19将液体喷出装置11设为无法开始印刷的状态,直到该过度的倾斜消除为止。在这种情况下,用户调节了液体喷出装置11的倾斜的结果,当倾斜检测部98的检测角度成为角度阈值以下时,控制部19开始执行基于来自用户的印刷指示的液体喷出装置11的印刷动作。
如图11、图12所示,在罐单元26中,多组第一导入部60以及定位突部248沿着X轴而并列设置。在相对于多个第一导入部60于沿着Y轴的方向上与定位突部248相反的一侧的相邻的位置处,沿着X轴而并列设置有多个液面检测部63。多个液面检测部63处于从安装部28的上表面分别露出各自的端子部63d的状态。端子部63d经由未图示的信号线而与控制部19电连接。
罐单元26具备被配置在第一贮存部33的下方的吸收部件93、94。吸收部件93、94具有吸收对液体收纳体24进行装拆时所泄漏的油墨等液体的功能。吸收部件93、94跨及能够对从第一导入部60飞溅或滴落的液体进行吸收的范围而配置。在此,在将液体收纳体24从安装部28拆下时,从第一导入部60飞溅出的液体、沿着第一导入部60的侧面而滴落的液体向第一吸收部件93被引导。
第一吸收部件93在第一导入部60的正下附近位置处以沿着铅直方向Z而垂直竖立的状态被支承在框架89上。第二吸收部件94在其一部分与第一吸收部件93的基端部接触的状态下被水平地载置在框架89上。如图11所示,两个吸收部件93、94在侧视观察时呈大致L字形状。第二吸收部件94跨及第一贮存部33以及第二贮存室68的正下方的区域的大致整个区域而配置。因此,从第一贮存部33以及第二贮存室68不慎泄漏出的液体和沿着它们的外壁面而滴落的液体会被第二吸收部件94吸收。
从第一导入部60的液体泄漏抑制结构
接下来,参照图13、图14,对抑制从第一导入部60的导入口60a的液体的泄漏、并且即使发生泄漏也可以对所泄漏的液体进行回收的液体泄漏抑制结构进行说明。罐单元26在第一导入部60的附近以及下方具备液体泄漏抑制结构。
如图13所示,该液体泄漏抑制结构由被设置在第一导入部60上的液体飞溅防止壁605、和包括即使发生飞溅也能够对飞溅的液体进行回收的引导槽606的液体回收结构而构成。
首先,参照图6、图7以及图14,对在将液体收纳体24拆下时从导入口60a飞溅液体的现象进行说明。在作为第一导入部60内的流道的一部分的空间60s中,残留有从流出部30导入到第一导入部60内的液体的一部分。在将液体收纳体24从安装部28拆下的过程中,第一导入部60内的空间60s因体积膨胀而成为负压。详细而言,在保持导入口60a被突起部31c封堵了的状态下阀体61a向导入口60a侧上升。通过该阀体61a的上升而导入阀61关闭。即使该导入阀61关闭导入口60a仍然通过突起部31c(参照图7)而被封堵。因此,第一导入部60内的空间60s(参照图14)临时成为封闭空间。在该封闭的空间60s形成之后,在突起部31c进一步向上方位移直到从导入口60a被拔出为止的过程中,关闭的空间60s因内部的空气膨胀而减压,并成为负压。该负压作为将空间60s内残留的液体向导入口60a侧吸上来的力而发挥作用。因此,在将液体收纳体24从安装部28拆卸下来时,存在液体从导入口60a飞溅的可能性。
第一导入部60在其导入口60a侧的顶端部处具有以仅将导入口60a空开而对其周围进行遮盖的状态进行安装的液体飞溅防止壁605。液体飞溅防止壁605具有对导入口60a的周缘部进行遮盖的环状的壁部。
如图13所示,在第一导入部60的顶端部处以将导入口60a空开并对其周围进行遮盖的方式而安装有液体飞溅防止壁605。通过该液体飞溅防止壁605可以大幅度地抑制液体从导入口60a的飞溅。但是,无法完全防止液体从导入口60a的飞溅。
因此,罐单元26具有液体回收结构,该液体回收结构对从导入口60a飞溅出的液体进行回收。液体回收结构包括图13所示的环状的引导槽606、引导凹部96、图14所示的引导孔96a、引导部97、和第一吸收部件93。
液体回收结构在能够对从导入口60a飞溅并落到其周边的液体进行收纳的区域中具有引导槽606。第一导入部60具有在顶端部上开口导入口60a的管状的突出部607。在被配置于突出部607的基部上的圆锥台状的部分的上表面上以环状的槽路径而形成有引导槽606。
在图14所示的从沿着X轴的方向进行观察的侧视观察时,引导槽606的形成面相对于水平面而以预定角度倾斜。预定角度例如与第一导入部60的轴线CL相对于铅直方向Z而倾斜的角度大致相等。环状的引导槽606将液体朝向较低的方向进行引导。
如图14所示,在第一导入部60和定位突部248之间,形成有将液体从引导槽606的较低侧的槽端部沿着侧面向下方引导的凹状的引导凹部96。如图13所示,引导凹部96由通过在第一导入部60和定位突部248之间以沿着X轴隔开间隔的方式并排的三个壁板部96b而被隔开的空间来形成。引导槽606在较低侧的端部处以能够将液体向引导凹部96引导的方式朝向引导凹部96开口。从导入口60a飞溅出来后沿着环状的引导槽606而被引导的液体向引导凹部96被引导。如图14所示,沿着环状的引导槽606而向较低侧被引导的液体通过引导凹部96向下方被引导。
如图14所示,在该引导凹部96的底部开口有引导孔96a。通过了引导孔96a的液体顺着侧壁流下或滴下。在顺着侧壁流下或滴下了的液体的引导路径的下端附近配置有第一吸收部件93。在液体的引导路径的下端附近,以倾斜的姿势配置有在第一吸收部件93的上部陷入的引导部97。沿着液体的引导路径而向下方被引导的液体被引导部97引导而向第一吸收部件93引导,并被第一吸收部件93吸收。第一吸收部件93位于被框架89包围起来的内侧处。因此,被第一吸收部件93所吸收的液体不会泄漏至框架89外。
开闭阀36的结构
接下来,参照图15至图18,对开闭阀36的结构进行说明。开闭阀36为利用第一贮存室62的第一液面66与第二贮存室68的第二液面70的水位差而开闭的差压阀。开闭阀36具备阀体101。
例如,作为构成利用这种水位差而开闭的差压阀的阀体,一直以来,存在使用作为伞型的阀体的伞形阀的情况。但是,伞形阀存在难以确保对于阀座的所需的密封压而导致发生液体的微小泄漏的可能性。这种微小泄漏会成为第二液面70的高度的偏差的原因。这意味着水位差的偏差,会影响从液体喷出头23喷出的液滴的尺寸等,乃至影响印刷品质。因此,希望这种微小泄漏被抑制为极小的量、或被抑制为零。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开闭阀36的阀体,采用有呈图16、图17所示的形状的阀体101。另外,通过图17所示的膜F3而形成了导出流道34的一个面(底面)。
如图16、图17所示,阀体101具备轴部102和阀部103。轴部102在其轴向的中途部位具有相比其他部分向径向膨出的防脱部104。此外,轴部102从圆板状的阀部103的中央部大致垂直地延伸。
阀部103具有:阀板部103a,其确保预定的厚度而提高了刚性且呈圆板状;唇部105,其由从阀板部103a中的轴部102侧的面突出的圆环状的线状密封件而构成;鳍部106,其为圆环状且从阀板部103a的周缘朝向径向外侧延伸。鳍部106相比阀板部103a而壁厚较薄且挠性较高。鳍部106也可以设为,其壁厚越靠外侧越薄。
如图17所示,在第一贮存室62和导出流道34之间的隔壁部331上,在供阀体101组装的部分上形成有多个阀孔332。多个阀孔332将第一贮存室62和导出流道34连通。隔壁部331中形成有多个阀孔332的部分的与导出流道34对面的一侧的面被形成为凹面,该凹面的底面成为阀座333。图17中,阀体101处于其阀部103从阀座333离开了的开阀状态。阀体101根据由第一贮存室62内的液体的第一液面66的高度所决定的水位的液压与由第二贮存室68内的液体的第二液面70的高度所决定的水位的液压之间的差压、阀体101的重量、对液体中的阀体101作用的浮力,而沿着其轴向移动,并对阀孔332进行开闭。即,如图17所示,阀体101在阀部103从阀座333离开的开阀位置、和阀部103以预定的加压力与阀座333抵接的闭阀位置之间进行移动。另外,图17所示的阀体101的开阀位置为一个示例,阀部103的唇部105以及鳍部106但凡离开阀座333且具有穿过阀孔332的液体的流动的位置为开阀位置。
现有的伞形阀的阀部例如成为阀部整体越趋向径向的外周侧则壁厚逐渐越变薄的鳍状。因此,伞形阀的阀部中,挠性较高的部分的面积较大。因此,伞形阀的阀部通过其较高的挠性而易于弯曲,且在阀部与阀座抵接时的对于阀座的加压力相对性地较低。这就是,伞形阀为在闭阀位置处易于发生微小泄漏的结构的阀的原因。
相对于此,实施例的阀体101中,在阀板部103a为厚度大致固定的圆板状从而其刚性较高的基础之上,还在该阀板部103a中的与阀座333对置的面上具有由圆环状地突出的线密封件而构成的唇部105。此外,阀部103具有从阀板部103a的周缘朝向径向外侧延伸出的圆环状的鳍部106。如此,阀体101具有圆环状的唇部105、和包围唇部105的位于其外周侧的圆环状的鳍部106。在开闭阀36关闭时,在通过唇部105被压接在阀座333上从而利用线密封件而被密封的基础之上,在该被线密封的外周侧处鳍部106相对于阀座333的面以稍微挠曲的状态被压接。因此,在开闭阀36关闭且阀体101与阀座333的面抵接时可以获得所需的加压力。
此外,如图17所示,由于开闭阀36具有流道截面面积比较小的多个阀孔332,因此由于开阀时的比较大的流动阻力而导致压力损失较大。因此,为了减小压力损失,也可以如图17所示的示例那样,并列设置两个开闭阀36。通过两个开闭阀36而增大了阀孔332的总流道截面面积,从而将压力损失抑制得较小。
此外,开闭阀36为,具有利用由第一贮存室62与第二贮存室68的液面高度之差引起的水位差来开闭的浮动式的阀体101的差压阀。在此,浮动式的阀体101是指,不使用将阀体101向闭阀方向施力的弹簧等施力部件,而是通过在液中漂浮的处于浮动状态的阀体101利用由第一贮存室62与第二贮存室68之间的水位差而引起的差压来进行移动从而开闭的差压阀。如此,由于开闭阀36为以较小的水位差来打开的浮动式,从而如果第一液面66与第二液面70的高度出现较小的差,则会马上打开。因此,在能够将第二液面70调节为与第一液面66相同的高度的基础之上,在第一液面66与第二液面70之间难以产生高度差。
图18为关于现有的伞形阀的阀体和实施例的阀体101,分别对闭阀时的针对阀座333的加压力进行了比较的曲线图。在该曲线图中,横轴为阀体从第二贮存室68内的液体受到的贮液器加压力(kPa),纵轴为阀体与阀座333抵接时的密封压(kPa)。在图18中用实线所示的线L1表示实施例的阀体101相对于贮液器加压力的密封压,在同图中用单点划线所示的线L2表示构成现有的伞形阀的阀体相对于贮液器加压力的密封压。从图18的曲线图可知,相对于贮液器加压力的密封压在使用了实施例的阀体101的情况下,与使用了现有的伞形阀的阀体的情况相比大约成为两倍。这表示如下的情况,即,通过将阀体101设为具有由圆环状的线状密封件构成的唇部105和圆环状的鳍部106的结构,从而密封压成为大约两倍。另外,液体喷出装置11的使用区域中的贮液器加压力例如为大约5至70(kPa)。例如,贮液器加压力按照印刷时、液体循环时、清洁时的顺序而阶段性地变高。即使在贮液器加压力相对较小的印刷时,也能够确切地确保所需的密封压。另外,使用区域中的贮液器加压力也可以适当进行变更。
液体收纳体24的反向安装
接下来,参照图19至图23,对用户将液体收纳体24前后弄错而想要安装时的问题点以及解决该问题点的安装部28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图19表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用户将液体收纳体24以正确的朝向进行安装时的状况。图20至图22为,对现有的安装部28的结构、且用户将液体收纳体24前后弄错并想要安装时的问题点进行说明。图23表示实施例的安装部28的结构。
如图19所示,在安装液体收纳体24的朝向正确时,液体收纳体24穿过插入口28o向箱状的框架80内笔直水平地被插入。液体收纳体24沿着构成框架80的顶板81而被笔直地插入。在该液体收纳体24的插入过程中,安装部28侧的引导部247卡入至液体收纳体24侧的承受部447中。详细而言,随着液体收纳体24向框架内的插入的进展,首先,两个引导部247a依次卡入到第一承受部447a中,进一步在安装完成的最终阶段,引导部247b被卡入到第二承受部447b中。在液体收纳体24上且在第一承受部447a的后端面上设置有限制液体收纳体24进一步向框架80的插入的挡件449。
接下来,参照图20至图23,对用户将液体收纳体24前后弄错并插入时的问题点进行说明。
如图20所示,以往,即使用户将液体收纳体24前后弄错并想要插入到安装部28的框架80中,引导部247a也会碰到位于承受部447a的后端的由肋构成的挡件449。因此,成为无法将液体收纳体24以前后相反的朝向进一步插入的结构。
但是,存在用户强行将液体收纳体24推入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当用户使液体收纳体24倾斜的同时推入时,如图21所示那样,会成为液体收纳体24的后端部从引导部247a的上侧通过、并且将顶板81的插入口28o附近的部分向上方抬起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液体收纳体24的后端部上表面在插入口28o的附近使顶板81向上方挠曲,并且液体收纳体24从插入口28o插入至预定的位置处,从而存在将会成为无法将液体收纳体24拆下的状态的可能性。而且,当至引导部247a超过挡件449的位置为止液体收纳体24被较深地插入到框架80中时,如图22所示那样,存在引导部247a被卡入到承受部447a中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一度被卡入到承受部447a中的引导部247a碰到挡件449,从而会成为无法将液体收纳体24从框架80中拆下的图22所示的锁死状态。
为了避免这样的锁死状态,如图19以及图23所示,实施例的安装部28在构成框架80的顶板81的插入口28o附近的下表面上具有突部110。突部110从顶板81的下表面朝向下方(铅直方向Z)从而即使想要将液体收纳体24的后端部从插入口28o强行地插入而导致顶板81挠曲,该液体收纳体24其后端部上表面碰到突部110从而无法进一步向框架80内插入。因此,可以避免液体收纳体24成为锁死状态的情况。
实施方式的作用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用户将液体收纳体24安装到罐单元26的安装部28。由此,液体收纳体24的流出部30和罐单元26的第一导入部60连接。这样的液体收纳体24的安装例如在前一个液体收纳体24的液体用尽并更换液体收纳体24时实施。例如,在检测出罐单元26的液体用尽时,或者,第一贮存室62内的第一液面66位于比标准位置SH靠下方的状态持续超过固定期间时等。在这种情况下,控制部19使显示部15a显示促使液体收纳体24的更换的消息。看到该消息的用户对液体收纳体24进行更换。
第一导入部60经由位于第一贮存室62的铅直方向Z上的中途高度处的开口部603而与第一贮存室62连通。第一气相部62G和导入气相部60G经由开口部603而连通时,液体从液体收纳体24向第一贮存室62供给。而且,当第一贮存室62内的第一液面66到达作为第一贮存室62的铅直方向Z上的中途高度的标准位置SH(参照图10)时,第一气相部62G和导入气相部60G变得不连通。换言之,第一液面66到达限制部602的下端604,第一气相部62G和导入气相部60G变得不连通。也就是说,从第一气相部62G向导入气相部60G的空气的流道被阻断。其结果为,从液体收纳体24向第一贮存室62的液体的供给会停止。
此外,当液体从第二贮存室68向液体喷出头23供给、且第二液面70变得低于第一液面66时,利用第一贮存室62和第二贮存室68的水位差而开闭阀36开阀。其结果为,液体从第一贮存室62向第二贮存室68通过导出流道34流入。由此,当第一液面66低于标准位置SH时,第一气相部62G和导入气相部60G再次连通而形成空气流道,开始从液体收纳体24向第一贮存室62供给液体。
当从液体收纳体24向第一贮存室62供给液体而第一液面上升时,第一液面66变得高于第二液面70。此外,为了液体的循环、印刷(液体喷出处理)或者清洁,在第二贮存室68内的液体向液体喷出头23供给时,第二液面70下降,第二液面70变得低于第一液面66。
在这些情况下,通过开闭阀36开阀,从而第一液面66和第二液面70的高度被调节为变得相同。第一液面66和第二液面70成为大致相同的高度,当水位差消失时,开闭阀36闭阀。如此,第一液面66和第二液面70被调节至大致相同的高度即标准位置SH(参照图2、图10)。
如此,第一贮存室62内的第一液面66被自主地调节至如下位置,即,第一导入部60在其导入通道601的下端的开口部603处与第一贮存室62连接的位置、且作为第一贮存室62的铅直方向Z上的中途高度的标准位置SH。也就是说,第一液面66被自主地调节到作为导入通道601和第一贮存室62的隔壁即限制部602的下端604的高度的标准位置SH。
此时,如图16、图17所示,开闭阀36的阀体101具有被设置于厚壁的阀板部103a上的环状的唇部105和环状的鳍部106。因此,开闭阀36的阀体101与公知的伞形阀相比,如果第二贮存室68的贮液器加压力相同,则可以获得大约两倍的密封压(参照图18)。因此,能够抑制开闭阀36处的微小泄漏。
例如,因液体喷出装置11的倾斜或者其他的原因,而当第一液面66超过满杯位置时,由于水位差的关系而可能会导致从液体喷出头23的喷嘴22产生漏液。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当通过液面检测部63而检测出满杯位置、或者通过倾斜检测部98而检测出罐单元26的超过角度阈值的倾斜时,由控制部19禁止液体喷出装置11的印刷的开始。然后,通过控制部19而在显示部15a上显示促使消除液体喷出装置11的倾斜的消息。用户消除液体喷出装置11的倾斜。于是,当倾斜检测部98的检测结果小于角度阈值时,控制部19使印刷开始。
液体喷出装置11在处于未实施印刷的待机状态下时,使液体进行循环。液体在通过罐单元26的第二贮存室68、供给流道37、液体喷出头23以及回收流道39而返回到罐单元26的第一贮存室62这一路径中循环。此时,供给阀38以及循环阀40开阀。此外,在第一贮存室62经由大气开放部64而向大气开放了的状态之下,第二贮存室68被加压。
如图10所示,在罐单元26中,从第二贮存室68穿过导出部74以及供给流道37向图10中用实线的箭头标记所示的导出方向供给的液体在穿过了液体喷出头23(参照图2)的内部之后,从液体喷出头23穿过回收流道39而从第二导入部75返回到第一贮存室62内。此时,第二贮存室68的压力会高于第一贮存室62的压力。因此,开闭阀36闭阀。即,液体喷出装置11通过对第二贮存室68内进行加压,从而通过开闭阀36的闭阀来关闭导出流道34。
在该液体循环时,从液体喷出头23返回到罐单元26的第一贮存室62的液体从连通口75a向第一贮存室62内流入。此时,存在液体从连通口75a向第一贮存室62内冒出的情况。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檐状的遮盖部88被设置在第一贮存室62内的与连通口75a对置的位置处。因此,从连通口75a猛烈地冒出的液体会碰到遮盖部88从而其势头会被抑制。其结果为,可以抑制从连通口75a冒出的液体到达至例如大气开放口33a等液体不应该流入的区域的情况。
此外,循环的液体在从第二贮存室68朝向液体喷出头23供给的过程中穿过过滤器100。循环的液体中的包括气泡和微小的灰尘在内的异物会被过滤器100捕捉。因此,在液体喷出装置11的印刷时,气泡等异物被去除后的液体被供给至液体喷出头23。
在印刷时,供给阀38以及循环阀40中的至少一个开阀。也可以根据从液体喷出头23的喷嘴22喷出的液体量,来决定供给阀38以及循环阀40之中使开阀的阀的数量。控制部19也可以例如根据印刷数据而如果是预定值以下的喷出量,则仅将供给阀38开阀。控制部19也可以例如根据印刷数据而如果是超过预定值的喷出量,则将供给阀38以及循环阀40都开阀。
此外,在该印刷时,通过使切换机构48将第六选择阀73f以及第十选择阀73j开阀,从而第一贮存室62内通过大气开放通道50以及连接流道52而与大气连通。此外,通过使切换机构48将第七选择阀73g以及第十一选择阀73k开阀,从而第二贮存室68内通过加压流道51以及连接流道52而与大气连通。
在该印刷时,基于第二贮存室68内的第二液面70与喷嘴22之间的水位差、以及第一贮存室62内的第一液面66与喷嘴22之间的水位差,液体喷出头23内的液体上作用负压。在印刷时,第二贮存室68内的液体通过供给流道37而供给至液体喷出头23,并且,第一贮存室62内的液体向图10中由虚线的箭头标记所示的导出方向通过回收流道39供给至液体喷出头23。
此外,液体喷出装置11定期或者不定期地进行液体喷出头23的加压清洁。加压清洁通过对第二贮存室68内的液体加压,从而对液体喷出头23内的液体加压,强制性地使液体从喷嘴22排出。此时,在供给阀38开阀并且循环阀40闭阀的状态下,第二贮存室68被加压。通过加压部47被正转驱动,从而通过了连接流道52以及加压流道51的空气经由大气开放部69而被导入到第二贮存室68内。其结果为,第二贮存室68内被加压。
在循环阀40处于闭阀的状态之下,通过第二贮存室68内的液体被加压,从而液体喷出头23内的液体被加压。由此,实施从液体喷出头23的喷嘴22强制性地排出液体的加压清洁。此时,通过第二贮存室68的加压力,开闭阀36闭阀。通过该加压清洁而从喷嘴22排出的液体被排出到未图示的盖帽或冲洗箱内。然后,液体从盖帽或冲洗箱被回收到未图示的废液回收部中。
实施方式的效果
对本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
(1)罐单元26被构成为,能够导入从液体收纳体24供给的液体,并且能够将液体朝向可喷出液体的喷出头23导出。罐单元26具备:第一导入部60,其导入从液体收纳体24供给的液体;第一贮存室62,其对从第一导入部60导入的液体进行贮存;第一大气开放部64,其能够将第一贮存室62内向大气开放。此外,罐单元26具备:导出流道34,其一端与第一贮存室62连接,并导出第一贮存室62内的液体;第二贮存室68,其与导出流道34的另一端连接,并对从第一贮存室62供给的液体进行贮存;第二大气开放部69,其将第二贮存室68内向大气开放。另外,罐单元26具备能够对导出流道34进行开闭的开闭阀36。第一导入部60在第一贮存室62的铅直方向Z上的中途位置经由开口部603而与第一贮存室62连接。根据该结构,能够在不实施供给控制等条件下,将两个贮存室62、68的液面设为适当的高度。
(2)在罐单元26中,开口部603在铅直方向Z上位于比第一贮存室62内的中央靠下方的位置处。根据该结构,在因环境变化等而在第一贮存室62、第二贮存室68、液体收纳体24之间存在液体的移动时,能够抑制液体从贮存室等溢出的情况。
(3)罐单元26还具备液面检测部63,该液面检测部63能够对第一贮存室62内的液体的液面进行检测。根据该结构,能够检测液体收纳体24的液体变少的情况,并且能够抑制第一贮存室62内的液体溢出的情况。
(4)在罐单元26中,开闭阀36包括单向阀,该单向阀容许从第一贮存室62朝向第二贮存室68的液体的流动,并限制从第二贮存室68朝向第一贮存室62的方向的流动。根据该结构,无需阀的驱动源。
(5)在罐单元26中,第一贮存室62以及第二贮存室68以在铅直方向Z上至少部分重叠的方式进行设置。根据该结构,能够实现第一贮存室62和第二贮存室68的高效布局。
(6)罐单元26还具备:导出部74,其与第二贮存室68连通,并能够将第二贮存室68内的液体朝向液体喷出头23导出;第二导入部75,其与第一贮存室62连通,并能够导入从液体喷出头23回收的液体。根据该结构,能够将第一贮存室62的液面和第二贮存室68的液面保持为相同的液面高度。
(7)罐单元26还具备过滤器100,该过滤器100被设置在第二贮存室68与导出部74之间,并能够对液体中包含的异物进行捕捉。根据该结构,能够捕捉因液体收纳体24的更换而混入的异物、因循环而出现的异物等。
(8)在罐单元26中,第一贮存室62在内部具有遮盖部88,遮盖部88被设置在于第一贮存室62内的下表面上开口的第二导入部75的铅直上方处。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被回收到第一贮存室62中的油墨飞溅至第一贮存室62整体中的情况。
(9)液体喷出装置11具备:液体喷出头23,其能够喷出液体;罐单元26;供给流道37,其将导出部74和液体喷出头23连通;回收流道39,其将液体喷出头23和第二导入部75连通。根据该结构,作为液体喷出装置11,也可以获得与罐单元26同样的效果。
(10)液体喷出装置11还具备倾斜检测部98,该倾斜检测部98对罐单元26的倾斜进行检测。根据该结构,能够将因倾斜而引起的液面的变化量抑制得较小,因此能够缩小液面检测偏差。
(11)液体喷出装置11还具备加压部47,该加压部47与第二大气开放部69连通,并能够对第二贮存室68内进行加压。根据该结构,能够实施加压清洁。
本实施方式能够以如下方式进行变更而实施。本实施方式以及以下的变更例能够在技术上不矛盾的范围内互相组合并实施。
·也可以设为,第一导入部60具有以在第一贮存室62内具有铅直方向Z的方向分量的方式而延伸的管或软管、管子等管道的结构。
·开口部603的开口面也可以为水平的面。此外,开口部603的开口面也可以向与图10所示的倾斜的朝向相反的一侧的朝向而倾斜。此外,开口部603的开口面相对于水平面所成的角度能够任意地变更。只要开口部603朝下即可。也就是说,开口部603的开口面的法线只要朝向铅直方向Z、或者铅直方向Z和水平方向之间的方向即可。
·第一导入部60也可以为不倾斜而沿着铅直方向Z延伸的结构。
·第一导入部60的导入通道601也可以为弯曲的流道。第一导入部60只要在第一贮存室62的铅直方向Z上的中途位置处经由开口部603而进行连接即可。如果该结构成立,则从第一导入部60的导入口60a至开口部603的导入通道601为止的流道形状也可以是任何的形状。即,成为第一贮存室62与导入通道601之间的隔壁的限制部602的下端只要处于第一贮存室62的铅直方向Z上的中途位置即可。也可以设为,开口部603的从沿着Y轴的方向进行观察时的开口面以相对于水平面而倾斜的方式倾斜。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液面66的高度由开口部603的开口面中的从沿着Y轴的方向进行观察时位于最高处的部分来规定。
·开闭阀36也可以由控制部19控制。开闭阀36也可以例如为电磁阀。此外,开闭阀36也可以为能够对开阀时的流量进行调节的流量调节阀。
·加压部47并不限于管泵,也可以为其他的泵。也可以为例如隔膜式泵或者齿轮泵等。
·罐单元26并不限于被配置在液体喷出装置11的装置主体内的方式,也可以为经由管等而与装置主体连接的外置的方式。
·液体收纳体24并不限于油墨盒等盒,也可以为以相对于安装部28能够装拆的方式被构成的罐。
·第一贮存部33或者第二贮存部35也可以具有用户能够对液量进行目视确认的窗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设置开闭阀36。例如,也可以设为,在清洁时,对第一贮存室62和第二贮存室68双方进行加压的结构。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包含这样的技术思想。在该技术思想的情况下,能够提供一种可通过简单的结构而将两个贮存室62、68的液面调节至适当高度的罐单元26以及液体喷出装置11。
·也可以设为如下结构,即,第二导入部75被设置在第二贮存部35上,且在液体循环时,来自液体喷出头23的液体通过回收流道39而返回至第二贮存室68的结构。
·液体喷出装置也可以为喷墨式的印染装置。而且,印染装置也可以具备罐单元26。
·清洁也可以代替加压清洁而实施抽吸清洁。在抽吸清洁中,盖帽成为相对于液体喷出头23的喷嘴面21而以包围所有的喷嘴22的方式抵接的压盖状态。通过对抽吸泵进行驱动而将由盖冒和喷嘴面21包围形成的封闭空间设为负压,从而使液体从喷嘴强制地排出。
·液体喷出装置11也可以为喷出油墨以外的其他液体的液体喷出装置。作为从液体喷出装置以微小量的液滴的形式被喷出的液体的状态,设为也包括粒状、泪状、丝状后拉出尾状物的状态。在此所说的液体只要是能够使液体喷出装置喷出的材料即可。例如,液体只要为物质是液相时的状态下的材料即可,包含粘性较高或者较低的液状体、溶胶、凝胶水、其他的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状树脂、液状金属、金属熔液这样的流状体的液体。液体不仅包含作为物质的一种状态的液体,还包含由颜料、金属颗粒等固态物构成的功能材料的颗粒被溶解、分散或混合在溶剂中而成的物质。作为液体的代表性的示例,可以列举出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那样的油墨或印刷用的前处理液以及后处理液等。
下文中,对从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更例导出的技术性思想及其作用效果进行记载。
(A)一种罐单元,其能够导入从液体收纳体供给的液体,并且能够朝向可喷出液体的液体喷出头导出液体,所述罐单元具备:第一导入部,其导入从所述液体收纳体供给的液体;第一贮存室,其对从该第一导入部导入的液体进行贮存;第一大气开放部,其能够将所述第一贮存室内向大气开放;导出流道,其一端与所述第一贮存室连接;第二贮存室,其与所述导出流道的另一端连接,并对从所述第一贮存室供给的液体进行贮存;第二大气开放部,其能够将所述第二贮存室内向大气开放;开闭阀,其能够对所述导出流道进行开闭,所述第一导入部在所述第一贮存室的铅直方向上的中途位置处经由开口部而与该第一贮存室连接。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不实施供给控制等的条件下,将两个贮存室的液面设为适当的高度。
(B)在上述罐单元中,也可以设为,所述开口部在铅直方向上位于比所述第一贮存室内的中央靠下方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在因环境变化等而在第一贮存室、第二贮存室、液体收纳体之间存在液体的移动时,能够抑制液体从贮存室等溢出的情况。
(C)在上述罐单元中,也可以设为,还具备液面检测部,该液面检测部能够对所述第一贮存室内的液体的液面进行检测。
根据该结构,能够检测液体收纳体的液体变少的情况,并且能够抑制第一贮存室内的液体溢出的情况。
(D)在上述罐单元中,也可以设为,所述开闭阀包括单向阀,该单向阀容许从所述第一贮存室朝向所述第二贮存室的液体的流动,并限制从所述第二贮存室朝向所述第一贮存室的方向的流动。
根据该结构,无需阀的驱动源。
(E)在上述罐单元中,也可以设为,所述第一贮存室以及所述第二贮存室以在铅直方向上至少部分重叠的方式进行设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实现第一贮存室和第二贮存室的高效布局。
(F)在上述罐单元中,也可以设为,还具备:导出部,其与所述第二贮存室连通,并能够将该第二贮存室内的液体朝向所述液体喷出头导出;第二导入部,其与所述第一贮存室连通,并能够导入从所述液体喷出头回收的液体。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第一贮存室的液面和第二贮存室的液面保持为相同的液面高度。
(G)在上述罐单元中,也可以设为,还具备过滤器,该过滤器被设置在所述第二贮存室与所述导出部之间,并能够对所述液体中所包含的异物进行捕捉。
根据该结构,能够对因液体收纳体的更换而混入的异物、因循环而出现的异物等进行捕捉。
(H)在上述罐单元中,也可以设为,所述第一贮存室在其内部具有遮盖部,该遮盖部被设置在所述第一贮存室内的下表面上开口的所述第二导入部的铅直上方处。
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被回收到第一贮存室中的油墨飞溅至第一贮存室整体的情况。
(I)一种液体喷出装置,具备:液体喷出头,其能够喷出液体;上述罐单元;供给流道,其将所述导出部和所述液体喷出头连通;回收流道,其将所述液体喷出头和所述第二导入部连通。
根据该结构,作为液体喷出装置,也可以获得与上述罐单元同样的效果。
(J)在上述液体喷出装置中,也可以设为,还具备倾斜检测部,该倾斜检测部对所述罐单元的倾斜进行检测。
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将因倾斜而引起的液面的变化量抑制为较小,因此能够缩小液面检测偏差。
(K)在上述液体喷出装置中,也可以设为,还具备加压部,该加压部与所述第二大气开放部连通,并能够对所述第二贮存室内进行加压。
根据该结构,能够实施加压清洁。
符号说明
11…液体喷出装置;12…介质;13…介质收纳部;14…堆叠器;15…操作部;15a…显示部;16…图像读取部;17…自动馈送部;19…控制部;21…喷嘴面;22…喷嘴;23…液体喷出头;24、24C、24K、24M、24Y…液体收纳体;25…供给单元;26…罐单元;27…驱动机构;28…安装部;28o…插入口;29…收纳室;30…流出部;31…导出阀;31a…阀体;31b…弹簧;31c…突起部;33…第一贮存部;33a…大气开放口;34…导出流道;35…第二贮存部;35a…大气开放口;36…开闭阀;37…供给流道;38…供给阀;39…回收流道;40…循环阀;41…液室;42…挠性部件;44…第一连接部;45…第二连接部;47…加压部;48…切换机构;49…压力传感器;50…大气开放通道;51…加压流道;52…连接流道;53…空气室;54…弹簧;55…空气流道;57…加压机构;58…微加压部;60…第一导入部;60a…导入口;60G…导入气相部;61…导入阀;61a…阀体;62b…阀体;62…第一贮存室;62L…第一液相部;62G…第一气相部;63…液面检测部;63a…第一检测部;63b…第二检测部;63c…第三检测部;63d…端子;64…第一大气开放部;65…顶壁;66…第一液面;67…液面;68…第二贮存室;68L…第二液相部;68G…第二气相部;69…第二大气开放部;70…第二液面;72…细管部;73a…第一选择阀;73b…第二选择阀;73c…第三选择阀;73d…第四选择阀;73e…第五选择阀;73f…第六选择阀;73g…第七选择阀;73h…第八选择阀;73i…第九选择阀;73j…第十选择阀;73k…第十一选择阀;74…导出部;75…第二导入部;80…框架;81…顶板;82…引导路径;83…第一施力部件;84…卡合杆;85…第二施力部件;86…第一倾斜面;87…第二倾斜面;88…遮盖部;90…支承部件;90a…底板;90b…侧肋;91…转动轴;92…锁杆;93…延伸设置部;94…轴;96…引导凹部;96a…引导孔;96b…壁部;97…引导部;98…倾斜检测部;100…过滤器;101…阀体;102…轴部;103…阀部;103a…阀板部;104…防脱部;105…唇部;106…鳍部;142…第一端壁;143…上壁;144…底壁;145…第一侧壁;146…第二侧壁;147…第二端壁;150…电路基板;241…释放部;247…引导部;247a…第一引导部;247b…第二引导部;248…定位突部;331…隔壁;332…阀孔;333…阀座;430…识别部;447…承受部;447a…第一承受部;447b…第二承受部;448…定位孔;497…卡合部;521…连接端子;525…存储介质;602…限制部;603…开口部;604…下端;605…液体飞溅防止壁;606…引导槽;607…突出部;SH…标准位置;HL…第一贮存室的室内中央;Z…铅直方向。

Claims (11)

1.一种罐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罐单元能够导入从液体收纳体供给的液体,并且能够朝向可喷出液体的液体喷出头导出液体,
所述罐单元具备:
第一导入部,其导入从所述液体收纳体供给的液体;
第一贮存室,其对从该第一导入部导入的液体进行贮存;
第一大气开放部,其能够将所述第一贮存室内向大气开放;
导出流道,其一端与所述第一贮存室连接;
第二贮存室,其与所述导出流道的另一端连接,并对从所述第一贮存室供给的液体进行贮存;
第二大气开放部,其能够将所述第二贮存室内向大气开放;
开闭阀,其能够对所述导出流道进行开闭,
所述第一导入部在所述第一贮存室的铅直方向上的中途位置处经由开口部而与该第一贮存室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罐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部在铅直方向上位于比所述第一贮存室内的中央靠下方的位置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罐单元,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液面检测部,该液面检测部能够对所述第一贮存室内的液体的液面进行检测。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罐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闭阀包括单向阀,该单向阀容许从所述第一贮存室朝向所述第二贮存室的液体的流动,并限制从所述第二贮存室朝向所述第一贮存室的方向的流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罐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贮存室以及所述第二贮存室以在铅直方向上至少部分重叠的方式进行设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罐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导出部,其与所述第二贮存室连通,并能够将该第二贮存室内的液体朝向所述液体喷出头导出;
第二导入部,其与所述第一贮存室连通,并能够导入从所述液体喷出头回收的液体。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罐单元,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过滤器,该过滤器被设置在所述第二贮存室与所述导出部之间,并能够对所述液体中包含的异物进行捕捉。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罐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贮存室在内部具有遮盖部,
该遮盖部被设置于在所述第一贮存室内的下表面上开口的所述第二导入部的铅直上方处。
9.一种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液体喷出头,其能够喷出液体;
权利要求6所述的罐单元;
供给流道,其将所述导出部和所述液体喷出头连通;
回收流道,其将所述液体喷出头和所述第二导入部连通。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倾斜检测部,该倾斜检测部对所述罐单元的倾斜进行检测。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加压部,该加压部与所述第二大气开放部连通,并能够对所述第二贮存室内进行加压。
CN202211254752.1A 2021-10-15 2022-10-13 罐单元以及液体喷出装置 Pending CN11597277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69380A JP2023059392A (ja) 2021-10-15 2021-10-15 タンクユニット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JP2021-169380 2021-10-1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72776A true CN115972776A (zh) 2023-04-18

Family

ID=836931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254752.1A Pending CN115972776A (zh) 2021-10-15 2022-10-13 罐单元以及液体喷出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17107A1 (zh)
EP (1) EP4166341B1 (zh)
JP (1) JP2023059392A (zh)
CN (1) CN115972776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73097B2 (en) * 2001-08-29 2004-08-10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Ink delivery techniques using multiple ink supplies
US6955425B2 (en) * 2002-04-26 2005-10-18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Re-circulating fluid delivery systems
RU2647099C2 (ru) * 2012-08-10 2018-03-13 Сейко Эпсон Корпорейшн Контейнер для жидкости, потребляющее жидкость устройство, система подачи жидкости и блок контейнеров для жидкости
JP6075097B2 (ja) * 2013-02-07 2017-02-0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容器、液体供給システム
JP2018094734A (ja) * 2016-12-08 2018-06-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JP7111593B2 (ja) 2018-11-27 2022-08-02 理想科学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JP7131421B2 (ja) * 2019-02-12 2022-09-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JP2021169380A (ja) 2020-04-14 2021-10-2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固体組成物および機能性セラミックス成形体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166341A1 (en) 2023-04-19
EP4166341B1 (en) 2024-04-17
US20230117107A1 (en) 2023-04-20
JP2023059392A (ja) 2023-04-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481536B1 (ko) 잉크 카트리지 및 그 잉크 주입 방법
KR100481535B1 (ko) 잉크 카트리지 및 그 잉크 주입 방법
CN109910440B (zh) 罐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JP6102596B2 (ja) インクタンクユニット、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ー、インクタンク
US8480213B2 (en) Liquid containing tank, liquid-jet head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O2014132640A1 (ja) インクタンクユニット、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ー、インクタンク
JP5487755B2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6644796B2 (en) Fluid interconnect in a replaceable ink reservoir for pigmented ink
EP1997639B1 (en) Liquid-droplet ejecting apparatus
JP2003080730A (ja)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EP4098450B1 (en) Inkjet printing apparatus and ink tank
US6196671B1 (en) Ink-jet cartridge for an ink jet printer having air ingestion control
JP2009083374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用液体貯留タンク
US9994035B2 (en) Filter unit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US8235509B2 (en) Liquid-droplet ejecting apparatus
JP6187357B2 (ja) 液体吐出装置、液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液体吐出システム
CN115972776A (zh) 罐单元以及液体喷出装置
EP3409478B1 (en) Liquid tank
JP7143686B2 (ja) システム及び液体ボトル
JP7472717B2 (ja) 液体タンク、液体噴射装置
JP7135602B2 (ja) タンク及び液体消費装置
CN114571865A (zh) 供给单元以及液体喷出装置
CN115298034A (zh) 具有集成过滤器的墨料罐
JP4196221B2 (ja)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2022101000A (ja)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液体吐出装置の制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