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17919A - 无线供电系统 - Google Patents

无线供电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17919A
CN115917919A CN202080103419.3A CN202080103419A CN115917919A CN 115917919 A CN115917919 A CN 115917919A CN 202080103419 A CN202080103419 A CN 202080103419A CN 115917919 A CN115917919 A CN 1159179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power transmission
coil
car
power supp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10341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川真梨子
坂下友一
美浦拓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9179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1791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00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in general
    • B66B1/02Control systems without regulation, i.e. without retroactive action
    • B66B1/06Control systems without regulation, i.e. without retroactive action electric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00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in general
    • B66B1/34Details, e.g. call counting devices, data transmission from car to control system, devices giving information to the control syste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2Cages, i.e. cars
    • B66B11/0226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walls assembly, decorative panels, comfort equipment, thermal or sound insul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7/00Other common features of eleva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4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two or more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68Battery or charger load switching, e.g. concurrent charging and load supp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Elevator Control (AREA)

Abstract

送电单元具有沿着升降通道(1)设置的多个送电线圈、和对多个送电线圈的各送电线圈供给电力的至少1个送电装置(12)。受电单元具有设置于与送电线圈相向的轿厢(2)的面的多个受电线圈(17)、和从该受电线圈(17)的各受电线圈接受电力的至少1个受电装置(15)。多个送电线圈至少包括第1送电线圈(13)和第2送电线圈(14)。轿厢的行进方向的第2送电线圈(14)的长度比第1送电线圈(13)的长度长。

Description

无线供电系统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无线供电系统。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电梯经由控制电缆对设置于轿厢的负载供给电力。越是超高速或者高扬程,控制电缆的重量变得越重,也越难以设置,所以正在研究导入不使用控制电缆的无线供电技术。作为导入这样的技术的例子,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将非接触地供电的电力积蓄到设置于轿厢的蓄电池,用蓄电的电力来供应设置于轿厢的负载装置的消耗电力的无线电力传送装置。专利文献1的无线电力传送装置根据送电线圈和受电线圈的耦合系数以及负载装置的要求电力,调整驱动的送电器的台数,由此能够从多个送电线圈和多个受电线圈安全且同时非接触地传送电力。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69277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如专利文献1公开的无线电力传送装置那样的无线供电系统中,仅在设置于移动体的受电线圈停止在与送电线圈相向的位置时非接触地进行供电,所以在将该系统应用于电梯的情况下,为了确保供电时间而需要较长的停止时间,由此存在使电梯的运行效率降低这样的问题。
本公开是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而完成的,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抑制电梯的运行效率降低的同时确保必要的供电时间的无线供电系统。
在本公开的某个方案中,无线供电系统对在电梯的升降通道上移动的轿厢非接触地供给电力。无线供电系统具备送电单元、受电单元、控制部以及蓄电部。送电单元设置于升降通道侧,非接触地供给电力。受电单元设置于轿厢侧,非接触地接受从送电单元供给的电力。控制部控制送电单元以及受电单元。蓄电部将用受电单元接受的电力进行蓄电,并且对设置于轿厢的负载装置供给电力。送电单元具有沿着升降通道设置的多个送电线圈和对多个送电线圈的各送电线圈供给电力的至少1个送电装置。受电单元具有设置于与送电线圈相向的轿厢的面的多个受电线圈和从该受电线圈的各受电线圈接受电力的至少1个受电装置。多个送电线圈至少包括第1送电线圈和第2送电线圈。轿厢的行进方向的第2送电线圈的长度比第1送电线圈的长度长。
根据本公开,第2送电线圈的长度相比于第1送电线圈的长度,在轿厢的行进方向上更长,所以即使在轿厢移动的过程中也从第2送电线圈供给电力,由此能够在抑制电梯的运行效率降低的同时确保必要的供电时间。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无线供电系统的结构图。
图2是无线供电系统的电路框图。
图3是将无线供电系统设置于停止层的例子。
图4是将无线供电系统设置于停止层的例子。
图5是将无线供电系统设置于停止层的例子。
图6是控制盘执行的模式设定处理的流程图。
图7是控制部执行的移动中供电处理的流程图。
图8是控制部执行的停止中供电处理的流程图。
图9是将无线供电系统设置于停止层的例子。
图10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无线供电系统的结构图。
图11是无线供电系统的电路框图。
图12是将无线供电系统设置于停止层的例子。
图13是将无线供电系统设置于停止层的例子。
图14是将无线供电系统设置于停止层的例子。
图15是控制部执行的移动中供电处理的流程图。
图16是控制部执行的停止中供电处理的流程图。
图17是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无线供电系统的结构图。
图18是控制部执行的移动中供电处理的流程图。
图19是控制部执行的停止中供电处理的流程图。
图20是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无线供电系统的结构图。
图21是无线供电系统的电路框图。
图22是示出控制部执行的移动中供电以及停止中供电的动作判定的流程图。
图23是控制部执行的移动中供电处理的流程图。
图24是控制部执行的停止中供电处理的流程图。
图25是控制部执行的对第1轿厢的移动中供电处理的流程图。
图26是控制部执行的对第2轿厢的移动中供电处理的流程图。
图27是控制部执行的对第1轿厢的停止中供电处理的流程图。
图28是控制部执行的对第2轿厢的停止中供电处理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升降通道;2:轿厢;3:主电源;4:第1送电单元;5:第2送电单元;6:控制盘;7:受电单元;8:充电电路;9:蓄电部;10:测量部;11:负载装置;12:送电装置;13:第1送电线圈;14:第2送电线圈;15:受电装置;16:控制部;17:受电线圈;21:升降通道;22:第2轿厢;42:第5送电单元;51:第3送电单元;52:第4送电单元;61:第1送电线圈切换部;62:第2送电线圈切换部;63:第3送电线圈切换部;64:第4送电线圈切换部;65:第5送电线圈切换部;66:第6送电线圈切换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此外,以下对图中的同一或者相当的部分附加同一符号,原则上不反复其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无线供电系统的结构图。图2是无线供电系统的电路框图。在图1和图2中指出相同的部分的情况下,附加相同的符号。
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系统具备升降通道1、在升降通道1上移动的轿厢2以及在电梯中使用的无线供电系统。无线供电系统是使用设置于升降通道1侧的送电单元以及设置于轿厢2侧的受电单元来对在电梯的升降通道1上移动的轿厢2非接触地供给电力的系统。
电梯系统具备控制盘6。控制盘6控制电梯系统整体的动作。控制盘6例如设置于在大厦的屋顶设置的机械室。此外,不限于此,控制盘6也可以设置于升降通道1的壁面。
如图1以及图2所示,无线供电系统具备主电源3、控制部16、送电单元、受电单元、充电电路8、蓄电部9、测量部11以及负载装置11。
主电源3与送电单元连接,对送电单元供给电力。控制部16控制送电单元以及受电单元。
送电单元设置于升降通道1侧,非接触地供给电力。受电单元设置于轿厢2侧,非接触地接受从送电单元供给的电力。
送电单元具有沿着升降通道1设置的多个送电线圈和对多个送电线圈的各送电线圈供给电力的至少1个送电装置12。送电线圈包括第1送电线圈13和第2送电线圈14。
受电单元具有设置于与送电线圈(第1送电线圈13、第2送电线圈14)相向的轿厢2的面的多个受电线圈17和从该受电线圈17的各受电线圈17接受电力的至少1个受电装置15。
在此,“送电单元”是设置于升降通道1的送电装置12以及送电线圈全部的总称。在实施方式1中,将送电单元中的由1个送电装置12和1个第1送电线圈13构成的部分称为“第1送电单元4”,将由送电装置12和第2送电线圈14构成的部分称为“第2送电单元5”。
主电源3与多个送电装置12连接,对这些送电装置12供给电力。在此,“受电单元”是设置于轿厢2的受电装置15以及受电线圈17全部的总称。在实施方式1中,将受电单元中的由1个受电装置15和1个受电线圈17构成的部分称为“受电单元7”。
蓄电部9将用受电单元接受的电力进行蓄电,并且对设置于轿厢2的负载装置11供给电力。具体而言,经由与多个受电装置15连接的充电电路8对蓄电部9积蓄电力。积蓄于蓄电部9的电力被提供给负载装置11。测量部10测量蓄电部9的消耗量。
在此,与送电装置12连接的送电线圈(第1送电线圈13、第2送电线圈14)设置于轿厢2的停止层。即,能够对设置于轿厢2的受电单元7供给电力的第1送电单元4以及第2送电单元5设置于轿厢2的停止层。以下,将设置有送电线圈且能够对轿厢2供给电力的层称为“供电层”。供电层在电梯系统中既可以是1个也可以是多个。
另外,控制盘6和控制部16可通过无线或者有线方式通信。针对每个供电层设置控制部16。另一方面,如上所述,控制盘6设置于大厦的屋顶的机械室,电梯系统具备1个控制盘6。设置于各供电层的控制部16与在供电层中设置的多个送电装置12连接,对它们进行控制。此外,电梯系统也可以具备多个控制盘6。
在实施方式1中,多个送电线圈至少包括第1送电线圈13和第2送电线圈14。在图1以及图2的例子中,在供电层中,设置有1个第2送电线圈14和3个第1送电线圈13。
在此,轿厢2的行进方向(移动方向)的第2送电线圈14的长度比第1送电线圈13的长度长。即,第2送电线圈14成为相对轿厢2的移动方向而言比第1送电线圈13长的形状,多个送电线圈在轿厢2的移动方向上配置成1列。另外,受电单元7以与设置于供电层(停止层)的送电单元4、5相向的方式配置。
这样,第2送电线圈14的长度构成为相比于第1送电线圈13的长度在轿厢2的行进方向上更长,所以即使在轿厢2移动的过程中也从第2送电线圈13供给电力,由此能够在抑制电梯的运行效率降低的同时确保必要的供电时间。
图3~图5是将无线供电系统设置于停止层的例子。图3是在最下层、图4是在最上层、图5是在中途层即在最下层和最上层以外的层设置有第1送电单元4以及第2送电单元5的例子。
在图3~图5的例子中,如下所述构成。第2送电线圈14设置于相对于轿厢2进入供电层的方向而言比第1送电线圈13更近的一侧。构成为在轿厢2进入供电层时,受电线圈17首先与轿厢2的第2送电线圈14相向,接下来与第1送电线圈13相向。
由此,与第2送电线圈14相向的受电线圈17变得最多,所以能够在抑制电梯的运行效率降低的同时确保必要的供电时间。
进而,控制部16在供电层中在轿厢2移动的过程中对蓄电部9积蓄电力的情况下(以下还称为“移动中供电”),使得从送电装置12对第2送电线圈14供给电力。控制部16在供电层中在轿厢2停止的状态中对蓄电部9积蓄电力的情况下(以下还称为“停止中供电”),使得从送电装置12对第1送电线圈13供给电力。
另外,第1送电线圈13与受电线圈17相向时的耦合度大于第2送电线圈14与受电线圈17相向时的耦合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送电线圈13和受电线圈17被设计以及设置成在第1送电线圈13和受电线圈17相向的停止中供电时耦合度变高。另一方面,第2送电线圈14成为相比于第1送电线圈13在轿厢2的行进方向上更长的形状,所以与设计成和第1送电线圈13的耦合度变高的受电线圈17的耦合度变低。
另外,为了确保在轿厢2移动的过程中使第2送电线圈14和受电线圈17相向的时间较长,考虑将第2送电线圈14设置成在停在供电层时使受电线圈17的中心和第2送电线圈14的中心不一致。因此,在轿厢2停在供电层时,相比于第1送电线圈13和受电线圈17的耦合度,第2送电线圈14和受电线圈17的耦合度更低。
如以上说明,通过在移动中供电中使用第2送电线圈14,能够确保更长的供电时间。其另一方面,通过在停止中供电中使用第1送电线圈13,能够在维持高效率的状态下进行供电。
以下,参照图3~图5具体说明。如图3所示,在最下层,设置有1个第2送电单元5和至少1个以上的第1送电单元4。第2送电线圈14相比于第1送电线圈13设置于升降通道上部、即设置于与设置在移动到最下层的轿厢2的受电线圈17最初相向的位置。即,第2送电线圈14设置于相对轿厢2进入供电层的方向而言近的一侧。
如图4所示,最上层与图3同样地设置有1个第2送电单元5和至少1个以上的第1送电单元4。第2送电线圈14相比于第1送电线圈13设置于升降通道下部、即设置于与设置在移动到最上层的轿厢2的受电线圈17最初相向的位置。即,第2送电线圈14设置于相对轿厢2进入供电层的方向而言近的一侧。
如图5所示,中途层设置有至少1个以上的第2送电单元5、和至少1个以上的第1送电单元4。第2送电线圈14相比于第1送电线圈13设置于升降通道上部以及下部、即设置于与设置在移动到中途层的轿厢2的受电线圈17最初相向的2个移动方向,即设置于与设置在轿厢2的受电线圈17最初相向的位置。即,第2送电线圈14设置于相对轿厢2进入供电层的方向而言近的一侧。
与主电源3连接的第1送电单元4以及第2送电单元5对设置于轿厢2的多个受电单元7非接触地传送电力。受电单元7经由充电电路8对蓄电部9和负载装置11供给电力。
关于本实施方式中的非接触供电方式,说明了使用电磁感应方式的情况,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磁共振方式等任意的方法。另外,在此,说明了主电源3为直流电源的情况,但主电源3也可以是交流电源。在该情况下,在主电源3与送电装置12之间设置AC/DC变换器即可。
控制盘6进行目的地层信息的管理以及移动顺序的决定。目的地层是用乘坐点以及轿厢2内的操作盘等选择的层、如穿梭电梯那样在经过了一定时间时轿厢2移动到预先决定的层。
例如,控制盘6接收来自处于轿厢2内的乘客用设置于轿厢2内的操作盘操作的目的地层按钮(轿厢呼叫)、以及处于乘坐点的乘客用设置于乘坐点的操作盘操作的去往上方层或者下方层的按钮(乘坐点呼叫)的输入信号,根据这些信息决定目的地层(停止层)。而且,控制盘6将目的地层信息发送给控制部16。
另外,测量部10测量蓄电部9的蓄电剩余量,将测量结果发送给控制盘6。另外,控制盘6根据蓄电部9的蓄电剩余量,判定是否需要在供电层中供电。
而且,控制部16在接收到受电线圈17进入到可与送电线圈13、14供电的区域的信号时,选择要驱动的送电装置12,对送电装置12输出供电开始以及停止的指令。在此,输出给控制部16的信号可以是模拟信号以及数字信号中的任意信号。
这样,控制盘6接收用轿厢2、乘坐点装置、无线供电系统等检测的各种信号。而且,用控制盘6决定的目的地层等各种信息被发送给轿厢2、乘坐点装置、无线供电系统的控制部16等。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是不使用控制电缆的结构,所以原则上以无线方式进行控制盘6和轿厢2的通信,但不限于此。另外,控制盘6和乘坐点装置的通信是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进行即可,控制盘6和控制部16的通信也是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进行即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控制盘6和控制部16分开,但也可以是控制部16处于控制盘6之中。或者,也可以是控制盘6进行设置于各供电层的各个控制部16进行的全部处理,而仅设置控制盘6。另外,控制部16也可以进行控制盘6进行的处理的一部分。例如,也可以在控制部16侧执行判定在供电层中是否需要供电等与无线供电系统相关的处理。
此外,关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梯中的蓄电部9,说明了锂离子电池的情况,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铅蓄电池等其它蓄电池。
负载装置11例如是电梯轿厢内的照明、空调等,但不限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以及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中,将负载装置11设为空调进行说明。
此外,本实施方式1中的控制部16、送电装置12以及受电装置15的设置场所不限于图1所示的位置,只要能够发挥同样的功能、效果,则设置场所不限于此。例如,多个送电装置12也可以汇集配置到远离多个送电线圈13、14的位置,多个受电装置15也可以汇集配置到远离多个受电线圈17的位置。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梯的动作。
(a)模式设定
图6是控制盘6执行的模式设定处理的流程图。模式设定处理是设定轿厢2为移动中供电模式以及通常运转模式中的哪一个的处理。以下,将步骤简单地记载为S。
移动中供电模式是在轿厢2去往的目的地层或者在移动中通过的层为供电层的情况下设定的模式。通常运转模式是在供电层中不实施移动中供电的情况下设定的模式。
在从处于轿厢2内的乘客或者处于乘坐点的乘客发生呼叫的情况下,开始模式判定处理。控制盘6汇集来自处于轿厢2内的乘客或者处于乘坐点的乘客的呼叫,决定目的地层。
在开始模式设定处理后,控制盘6在S11中决定目的地层,使处理进入到S12。例如,在轿厢2停在2层的状态下,在轿厢2内按压6层的目的地按钮时,目的地层被决定为6层。另外,在轿厢2停在2层的状态下,在6层的楼层中按压上方向的乘坐点呼叫按钮时,6层被决定为轿厢2的目的地层。
控制盘6在S12中判定是否有供电层。在轿厢2处于停止的情况下,判定在从停止层至目的地层之间是否有供电层。轿厢2在移动的情况下,判定在从接下来进入的层至目的地层之间是否有供电层。
在上述例子中,在2层~6层之间有供电层的情况下,判定为“有供电层”(在S12中“是”)。此外,不是在2层停止状态中而是在2层与3层之间移动的过程中,在轿厢2内按压目的地按钮或者在楼层中按压乘坐点呼叫按钮的情况下,在3层~6层之间有供电层的情况下,判定为有供电层。
在判定为有供电层的情况下(在S12中“是”),使处理进入到S13。在判定为无供电层的情况下(在S12中“否”),使处理进入到S15。控制盘6在S15中设定为通常运转模式,并且结束模式设定处理。
控制盘6在S13中判定目的地层是否为比当前的层更上层(是否朝向上方向移动)。在判定为目的地层为比当前的层更上层的情况下(在S13中“是”),使处理进入到S14。在判定为目的地层并非比当前的层更上层(即目的地层为比当前的层更下层。朝向下方向移动)的情况下(在S13中“否”),使处理进入到S16。
控制盘6在S14中设定为移动中供电模式,并且决定使用上层用的线圈接近计数器i,结束模式设定处理。
控制盘6在S16中设定为移动中供电模式,并且决定使用下层用的线圈接近计数器j,结束模式设定处理。
在设定为移动中供电模式的情况下,控制盘6抽出预定为接下来实施移动中供电的供电层,针对各供电层的控制部16发送移动中供电指令。在无目的地层的情况下,设定为通常运转模式。
另外,关于模式判定处理,不仅在从处于轿厢2内的乘客或者处于乘坐点的乘客发生呼叫的情况下执行,而且有时在轿厢2内无乘客且从乘坐点也未发生呼叫的情况下也会执行。例如,作为电梯的规格,有应用如下选项的情况:在轿厢2内无乘客且从乘坐点也未发生呼叫的情况下,进行轿厢2总是返回到基准层(1层等主楼层)的动作。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基准层是供电层,则每当无呼叫而轿厢2返回到供电层时能够进行供电。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模式设定处理是控制盘6执行的处理,但不限于此,也可以由控制部16执行。另外,控制盘6也可以包括无线供电系统的控制部16。
(b)移动中供电处理(进入供电层)
图7是控制部16执行的移动中供电处理的流程图。在进行使用图6说明的模式设定处理之后,在轿厢2接近实施移动中供电的供电层时,控制盘6向设置于供电层的控制部16输出移动中供电指令。在从控制盘6接收到移动中供电指令时,控制部16执行移动中供电处理。在移动中供电处理中,控制部16进行控制送电单元的处理。
在移动中供电处理中,使用线圈接近计数器i、j。线圈接近计数器i是在S14中设定了使用上层用的线圈接近计数器的情况下使用的计数器。线圈接近计数器j是在S16中设定了使用下层用的线圈接近计数器的情况下使用的计数器。
在受电线圈17接近第2送电线圈14附近的预先决定的区域时,将线圈接近计数器i或者j的计数逐次增加1。
在此,关于受电线圈17是否位于与所述第1以及第2送电线圈13、14相向的区域,例如,既可以根据已设于轿厢2的位置检测或者卷扬机的卷扬量判断,也可以新设置位置检测电路。将检测结果输出给控制盘6,输出信号可以是模拟信号以及数字信号中的任意信号。
i在受电线圈17接近设置于轿厢2接近的供电层的最下部的第2送电线圈14时增加。j在受电线圈17接近设置于轿厢2接近的供电层的最上部的第2送电线圈14时增加。
如果i增加,则驱动设置于轿厢2接近的供电层的最下部的第2送电单元5,如果j增加,则驱动设置于轿厢2接近的供电层的最上部的第2送电单元5。
以下,以图5所示的供电层(最上层)为例子,说明图7所示的移动中供电处理的流程图。n是设置于轿厢2的受电线圈17的个数、是在电梯设置时决定的值。在本实施方式中,n=4。
在开始移动中供电处理后,控制部16在S21中对线圈接近计数器i、j进行初始化。具体而言,对线圈接近计数器i、j作为初始值设定0,使处理进入到S22。在此,线圈接近计数器i是在S14中设定了使用上层用的线圈接近计数器的情况下使用的计数器。线圈接近计数器j是在S16中设定了使用下层用的线圈接近计数器的情况下使用的计数器。
在图5的例子中,轿厢2朝向作为目的地层的最上层向上方向行驶。在目的地层为比轿厢2当前所处的层更上层的情况下,设置于轿厢2的受电线圈17在进入或者停在供电层时,与设置于供电层(最上层)的最下部的第2送电线圈14进行移动中供电。
因此,使用线圈接近计数器i。以下,关于使用线圈接近计数器i的情况,使用流程图进行说明,但关于使用线圈接近计数器j的情况,也是同样的。
控制部16在S22中判定是否为i=n。控制部16在判定为i=n(4)的情况下(在S22中“是”),结束移动中供电处理。控制部16在判定为并非i=n的情况下(在S22中“否”),使处理进入到S23。在处理开始的时间点,i=0,所以进入到S23。在并非i=n的情况下,轿厢2处于通过供电层前或者通过供电层过程中。
控制部16在S23中判定传感器是否有感知。在此,使用传感器判定设置于轿厢2的任意受电线圈17是否接近可与第2送电线圈14供电的区域。在判定为传感器有感知的情况下(在S23中“是”),使处理进入到S24。在判定为传感器没有感知的情况下(在S23中“否”),使处理返回到S22。由此,等待至传感器有感知。
控制部16在S24中开始供电并且使i增加1,使处理进入到S25。在此,设置于轿厢2的任意受电线圈17接近可与第2送电线圈14供电的区域,所以控制部16驱动设置于供电层(最上层)的最下部的第2送电单元5的送电装置12,开始供电。
控制部16在S25中判定是否没有受电线圈17。在此,判定设置于轿厢2的上述受电线圈17是否远离可与第2送电线圈14进行预先决定的供电的区域。在判定为没有受电线圈17的情况下(在S25中“是”),使处理进入到S26。在判定为有受电线圈17的期间(在S25中“否”),留在S24。
在S26中,由于受电线圈17远离可与第2送电线圈14供电的区域,所以控制部16停止供电,使处理进入到S22。
控制部16在S22中未判定为i=n(4)的情况下(在S22中“否”),再次进入到S23。在该情况下是i=0~3中的任意一个,并不是所有受电线圈17通过第2送电线圈14供电的状态。
控制部16在S22中判定为i=n(4)的情况下(在S22中“是”),结束移动中供电处理。在该情况下是i=4,是所有受电线圈17通过第2送电线圈14被供电的状态。
此外,轿厢2的位置以及轿厢2的停止也可以根据从控制盘6发送给控制部16的停止信号来判定。或者,也可以根据卷扬机的卷扬量、已设的位置传感器的检测信息等判定。控制部16在接收到从控制盘6发送的停止信号时,判定为轿厢2停止。
如以上说明,通过在轿厢2进入(通过)供电层过程中,每当受电线圈17与相比于通常情况而言相对移动方向更长的形状的第2送电线圈14相向时实施移动中供电,能够确保更长的时间的供电时间。
(c)停止中供电处理
图8是控制部16执行的停止中供电处理的流程图。
在开始停止中处理后,控制部16在S31中判定是否接收到从控制盘6发送的停止信号。在判定为接收到停止信号的情况下(在S31中“是”),使处理进入到S32。在未判定为接收到停止信号的情况下(在S31中“否”),反复S31的处理。
控制部16在S32中驱动与第1送电线圈13连接的送电装置12,开始停止中供电。
控制部16在S33中判定蓄电部9的蓄电剩余量是否为供电阈值T1以上。在判定为蓄电部9的蓄电剩余量是供电阈值T1以上的情况下(在S33中“是”),使处理进入到S34。在判定为蓄电部9的蓄电剩余量小于供电阈值T1的情况下(在S33中“否”),反复S33的处理。即,直至蓄电部9的蓄电剩余量成为供电阈值T1以上为止继续供电。
控制部16在S34中结束停止中供电,结束停止中供电处理。
如以上说明,通过在停止时避免耦合度低的线圈彼此中的供电,并进行耦合度高的线圈彼此中的供电,能够维持较高的供电效率。
此外,在实施方式1中,在蓄电部9的蓄电剩余量成为供电阈值T1以上时判定供电停止,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根据电梯的运行状况决定。
也可以在上班时间段等利用者多的拥挤时,将停止中供电中的供电停止的阈值变更为比T1少的T2。由此,由于停止时间不会变长,能够抑制运行效率降低。
另外,也可以在拥挤时,在供电时间经过10秒的情况以及超过供电阈值T1的情况中的任意情况下停止供电。由此,能够使供电时间(停止时间)成为一定值以下,抑制运行效率的降低。
这样,通过根据电梯的运行状况(时间段、利用客数)用预先决定的判定基准进行供电停止,能够抑制运行效率的降低。
另外,控制部16也可以在供电层中轿厢2对蓄电部9积蓄电力且蓄电部9的蓄电剩余量是预先决定的阈值以下的情况下,从送电装置12对第1送电线圈13供给电力,并且从送电装置12对第2送电线圈14供给电力。
由此,能够根据蓄电部9的蓄电剩余量进行急速充电,所以能够抑制运行效率降低。
如以上说明,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供电层设置有第1以及第2送电线圈13、14和与第1以及第2送电线圈13、14相同的数量的送电装置12,第2送电线圈14成为相比于第1送电线圈13而言相对移动方向更长的形状,在轿厢2通过或者进入供电层时,判定设置于轿厢2侧面的受电线圈17是否处于可与所述第2送电线圈14供电的区域,在处于可供电的区域的情况下,通过从所述第2送电线圈14对相向的受电线圈17非接触地传送电力,能够确保更长的时间的供电时间。
此外,在中途层是供电层的情况下,考虑到轿厢2不在供电层停止而通过,但在该情况下,在进行移动中供电之后,再次根据图7的流程图动作进行移动中供电。
另外,考虑到在轿厢2通过供电层时,设置于轿厢2的最上和最下的2个受电线圈17和设置于供电层的2个第2送电线圈14同时接近。
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在确认2个受电线圈17是否接近了2个第2送电线圈14之后,2个同时进行移动中供电。另一方面,在2个受电线圈17远离可与2个第2送电线圈14供电的区域后,2个同时停止移动中供电。
另外,考虑在最上和最下层以外的可供电的中途层中,轿厢2几乎不停止而仅通过的情况。
因此,也可以以按照在轿厢2的移动方向上从近到远的顺序设置第1送电线圈13、第2送电线圈14的方式,设置第1以及第2送电单元4、5,基本上在中途的供电层中仅进行利用第2送电线圈14的移动中供电,第1送电线圈13是以检测轿厢2接近供电层的作用而有效利用。
图9是将无线供电系统设置于停止层的例子。在图9中,在升降通道1内的最上和最下层以外的供电层中,按照从轿厢2的进入方向从近到远的顺序,设置有第1送电线圈13、第2送电线圈14。在第1送电线圈13探测到受电线圈17接近时,控制部16驱动与第2送电线圈14连接的送电装置12,实施移动中供电。在轿厢2移动,受电线圈17远离第1送电线圈13时,控制部16停止与第2送电线圈14连接的送电装置12的驱动,停止移动中供电。在轿厢2进一步移动,接下来的受电线圈17接近第1送电线圈13时,进行与向前面的受电线圈17的移动中充电动作相同的动作。以后,直至轿厢2远离可与第2送电线圈14供电的区域,反复一连串的动作。
如以上所述,在最上和最下层以外的供电层中,按照在轿厢2的移动方向上从近到远的顺序设置有第1送电线圈13、第2送电线圈14的情况下,第1送电线圈13检测移动的受电线圈17是否处于可与第2送电线圈14供电的区域,控制部16从第2送电线圈14对相向的受电线圈17实施移动中供电,从而能够将供电时间确保得更长。
此外,说明了在实施方式1的移动中供电中,仅从第2送电线圈14对受电线圈17非接触地传送电力,在停止中供电中仅从第1送电线圈13对受电线圈17传送电力的情况,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移动中以及停止中供电中,从第1以及第2送电线圈13、14这两方同时进行供电。或者,也可以在移动中供电中仅从第1送电线圈13对受电线圈17非接触地传送电力,在停止中供电中仅从第2送电线圈14对受电线圈17传送电力。
这样与移动中以及停止中供电无关地,对受电线圈17传送电力的送电线圈可以是第1送电线圈13以及第2送电线圈14中的任一个,也可以同时供电。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在移动至目的地层的期间的所有供电层中进行移动中供电的情况,但不限于此。
例如,控制部16也可以在根据蓄电部9的蓄电剩余量或者轿厢2的运行状况,决定了在通过供电层的情况下是否对蓄电部9积蓄电力的情况下,使得送电装置12对第2送电线圈14供给电力。
具体而言,轿厢2在供电层中进行移动中供电,蓄电部9的蓄电剩余量成为预先决定的阈值以上时,控制盘6切换为通常运转模式,决定为不进行在直至目的地层的期间通过的供电层中的移动中供电。即,在蓄电剩余量少的情况下进行移动中供电,由此能够缩短由于停止中供电引起的停止时间。
或者,也可以根据时间段区分实施移动中供电的供电层等,仅处于移动至目的地层的期间的供电层对轿厢2进行移动中供电。例如,在上班时间段等拥挤时增加进行移动中供电的供电层,由此在拥挤时由于停止中供电引起的停止时间不会变长。
这样,根据蓄电部9的蓄电剩余量或者运行状况进行移动中供电,所以能够缩短供电层中的停止时间,由此能够抑制运行效率降低。
实施方式2
接下来,说明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无线供电系统。
在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无线供电系统中,送电单元还具有切换部,该切换部对将送电装置12和第1送电线圈13电连接还是将送电装置12和第2送电线圈14电连接进行切换。控制部16切换切换部,控制从送电装置12对第1送电线圈13供给电力还是对第2送电线圈14供给电力。切换部包括第1以及第2送电线圈切换部61、62。
具体而言,实施方式1所示的无线供电系统构成为包括升降通道1和在升降通道1内移动的轿厢2,在轿厢2中设置有受电单元7、负载装置11、以及蓄电部9,第1送电单元4包括送电装置12和第1送电线圈13,第2送电单元5包括送电装置12和第2送电线圈14,第2送电线圈14为相比于第1送电线圈13在轿厢2的移动方向上更长的形状的线圈。
相对于此,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无线供电系统构成为在升降通道1中设置有第1以及第3送电单元4、51,第3送电单元51包括送电装置12、第1以及第2送电线圈13、14、以及第1以及第2送电线圈切换部61、62,第1以及第2送电线圈切换部61、62以在轿厢2进入供电层时使与受电线圈17相向的第1以及第2送电线圈14供电的方式切换开关的接通和断开。
这样,通过根据轿厢2的运行状况切换切换部,能够共用送电装置12且在维持充电电力的状态下驱动多个送电线圈。
以下,关于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无线供电系统,以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无线供电系统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10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无线供电系统的结构图。图11是无线供电系统的电路框图。在图10和图11中指相同的部分的情况下,附加相同的符号。
主要的结构与图1以及图2相同,但与图1不同地在升降通道1中设置有第3送电单元51。
在轿厢2进行移动中供电的状况下,控制部16判定第2送电线圈14和受电线圈17是否接近可供电的区域,切换与送电装置12连接的送电线圈。由此,向负载装置11的充电量不改变,能够用1个送电装置12对多个送电线圈进行供电。
控制盘6根据蓄电部9的蓄电剩余量,判定在供电层中是否需要供电。此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梯中,蓄电部9既可以是锂离子电池也可以是铅蓄电池。
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蓄电部9为锂离子电池的情况,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其它蓄电部9。
此外,本实施方式2中的第1以及第2送电线圈切换部61、62、送电装置12、受电装置15的设置场所不限于图10所示的位置,只要是能够发挥同样的功能、效果的设置场所,则不限于此。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控制盘6和控制部16分开,但也可以是控制部16处于控制盘6中。或者,也可以控制盘6承担控制部16的功能,仅设置控制盘6。
图12~图14是将无线供电系统设置于停止层的例子。第1送电线圈13以及第2送电线圈14设置于供电层的升降通道1壁面,在轿厢2接近以及停止在设置于升降通道1壁面的送电线圈时,对受电线圈17非接触地传送电力。
图12是在最下层、图13是在最上层、图14是在中途层即在最下层和最上层以外的层设置有非接触供电装置的例子。
主要的结构以及设置与图3相同,但与图3不同地构成为一部分所述第2送电单元5成为第3送电单元51,第1以及第2送电线圈13、14具有1个送电装置12。
另外,也可以如图14所示,在处于升降通道1的中途的供电层,设置多个第3送电单元51。在该情况下,以使第2送电线圈14成为最上和最下的方式设置。
下面说明图13的最上层中的移动中供电动作。
(a)模式设定
在控制盘6中,设定供电层中的轿厢2的动作为移动中供电模式以及通常运转模式中的哪一个模式的模式设定处理与在实施方式1中使用图6说明的部分相同,所以省略详细的说明。
(b)移动中供电处理(进入供电层)
图15是控制部16执行的移动中供电处理的流程图。在移动中供电处理中,控制部16控制第1以及第3送电单元51。
主要的结构进行与实施方式1的图7同样的动作,所以以不同的动作为中心进行说明,省略关于同样的动作的说明。
根据图6的判定,在轿厢2接近实施移动中供电的供电层时,控制盘6向设置于所述供电层的控制部16输出移动中供电指令。在移动中供电处理开始后,i和j被设定为初始值0(S41)。
接下来,控制部16在接收到移动中供电指令时,以连接送电装置12和第2送电单元5的方式,使第2送电线圈切换部62接通,使第1送电线圈切换部61断开(S42)。
这样,在轿厢2在供电层中实施移动中供电的情况下,在轿厢2接近供电层之前仅第2送电线圈14与送电装置12连接,将第1送电线圈切换部61切换为“断开”,将第2送电线圈切换部62切换为“接通”,从而在第1以及第2送电线圈13、14共用1个送电装置12的结构中,也能够不减少充电电力而进行移动中供电。
以后,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进行移动中供电动作(S43~S48)。在轿厢2从升降通道下部进入供电层,第2送电线圈14和受电线圈17接近可供电的区域时(在S44中“是”),使线圈接近计数器i增加1,控制部16驱动送电装置12,从第2送电线圈14向受电线圈17非接触地传送电力(S45)。
在成为线圈接近计数器i=n(n为设置于轿厢2的受电线圈17的个数)时(在S43中“是”),控制部16结束移动中供电。
(c)停止中供电处理
图16是控制部16执行的停止中供电处理的流程图。在停止中供电处理中,控制部16控制第1以及第3送电单元4、51。
在实施方式2中,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实施停止中供电。主要的结构进行与实施方式1的图8同样的动作,所以以不同的动作为中心进行说明,省略关于同样的动作的说明。
在图15所示的移动中供电动作结束后,控制部16能够执行停止中供电处理。在停止中供电处理开始后,以仅使第1送电线圈13与送电装置12连接的方式,使第1送电线圈切换部61接通,使第2送电线圈切换部62断开(S51)。
这样,在移动中供电动作结束后,以仅使第1送电线圈13与送电装置12连接的方式,使第1以及第2送电线圈切换部61、62接通、断开,从而在共用1个送电装置12的结构中,也能够不减少充电电力,而在停止中供电中维持高效率的状态下进行供电。
以后,控制部16驱动送电装置12,从第1送电线圈13对受电线圈17非接触地传送电力(S52~S55)。这些停止中供电的动作与在实施方式1中使用图8说明的动作相同,所以在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以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2中,在供电层中设置有第1以及第3送电单元4、51,第3送电单元51包括第1以及第2送电线圈13、14、送电装置12、以及第1以及第2送电线圈切换部61、62的开关,以在轿厢2在供电层中进行移动中供电之前连接第2送电线圈14和送电装置12的方式,使第2送电线圈切换部62接通,使第1送电线圈切换部61断开,从而在第1以及第2送电线圈13、14共用1个送电装置12的结构中,也能够不减少充电电力量而从相比于第1送电线圈13在行进方向上更长的形状的第2送电线圈14对受电线圈17实施移动中供电,从而确保更长的时间的供电时间。
进而,以在供电层中进行停止中供电之前连接第1送电线圈13和送电装置12的方式,使第1送电线圈切换部61接通,使第2送电线圈切换部62断开,从而在第1以及第2送电线圈13、14共用1个送电装置12的结构中,也能够不减少充电电力量,而避免耦合度低的线圈彼此中的低效率供电并维持耦合度高的线圈彼此中的高效率供电。
在此,考虑在供电层为中途层的情况下,轿厢2在供电层不停止而通过。在该情况下,控制部16根据从控制盘6事先送来的信息判断通过供电层还是停在供电层。在通过的情况下,在进行移动中供电之后,再次根据图15的流程图动作进行移动中供电。
另外,考虑在轿厢2通过供电层时,设置于轿厢2的最上和最下的2个受电线圈17和设置于供电层的2个第2送电线圈14同时接近。
在该情况下,与最上层中的移动中供电同样地,在确认2个受电线圈17是否接近2个第2送电线圈14之后,2个同时进行移动中供电。另一方面,在2个受电线圈17远离可与2个第2送电线圈14供电的区域时,2个同时停止移动中供电。
另外,考虑在最上和最下层以外的可供电的中途层,轿厢2几乎不停止而仅通过的情况。
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以按照在轿厢2的移动方向上从近到远的顺序设置第1送电线圈13、第2送电线圈14的方式,设置第1以及第3送电单元51,基本上在中途的供电层中仅进行利用第2送电线圈14的移动中供电,第1送电线圈13是以检测轿厢2接近供电层的作用而有效利用。
例如,在中途的供电层中设置2个第3送电单元51,2个第1送电线圈13和2个第2送电线圈14从升降通道上部朝向下部按照第1送电线圈13、第2送电线圈14、第1送电线圈13、第2送电线圈14的顺序设置。
而且,与相同的送电装置12连接的第1以及第2送电线圈13、14彼此以不相邻的方式设置。
在该情况下,以在轿厢2抵达供电层之前连接包含于一方的第3送电单元51的送电装置12和第1送电线圈13的方式,控制部16使一方的第3送电单元51的第1送电线圈切换部61接通,使第2送电线圈切换部62断开。
进而,以连接包含于另一方的第3送电单元51的送电装置12和第2送电线圈14的方式,控制部16使另一方的第3送电单元51的第1送电线圈切换部61断开,使第2送电线圈切换部62接通。
在包含于一方的第3送电单元51的第1送电线圈13探测到受电线圈17接近时,控制部16驱动包含于另一方的第3送电单元51的送电装置12,从第2送电线圈14对受电线圈17实施移动中供电。
其中,其原因为,在该结构的情况下,进行移动中供电的仅为2个第2送电线圈14中的一方的第2送电线圈14。
在轿厢2移动,受电线圈17远离包含于一方的第3送电单元51的第1送电线圈13时,控制部16停止与包含于另一方的第3送电单元51的第2送电线圈14连接的送电装置12的驱动,停止移动中供电。在轿厢2进一步移动,接下来的受电线圈17接近包含于一方的第3送电单元51的第1送电线圈13时,进行与向前面的受电线圈17的移动中充电动作相同的动作。
以后,直至轿厢2远离可与第2送电线圈14供电的区域,反复一连串的动作。
如以上所述,在最上和最下层以外的供电层中,以按照在轿厢2的移动方向上从近到远的顺序设置第1送电线圈13、第2送电线圈14的方式,设置第1以及第3送电单元4、51的情况下,第1送电线圈13检测移动的受电线圈17是否处于可与第2送电线圈14供电的区域,控制部16从第2送电线圈14对相向的受电线圈17实施移动中供电,从而能够将供电时间确保得更长。
在此,说明了将第3送电单元51设置2个的情况,但不限于此,只要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则也可以是设置有第1以及第2、第3送电单元51的情况。
此外,在实施方式1以及2中,说明了在移动中供电中仅从第2送电线圈14对受电线圈17非接触地传送电力,在停止中供电中仅从第1送电线圈13对受电线圈17传送电力的情况,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移动中以及停止中供电中从第1以及第2送电线圈13、14同时进行供电。或者,也可以在移动中供电中仅从第1送电线圈13对受电线圈17非接触地传送电力,在停止中供电中仅从第2送电线圈14对受电线圈17传送电力。
这样,与移动中以及停止中供电无关地,对受电线圈17传送电力的送电线圈可以是第1送电线圈13以及第2送电线圈14中的任一个,也可以同时供电。
另外,本次说明了在移动至目的地层的期间的所有供电层中进行移动中供电的情况,但不限于此。
例如,在轿厢2在供电层中进行移动中供电,蓄电部9的蓄电剩余量成为预先决定的阈值以上时,控制盘6也可以切换为通常运转模式,在直至目的地层的期间通过的供电层中不进行移动中供电。
或者,也可以根据时间段区分实施移动中供电的供电层等,仅处于移动至目的地层的期间的所述供电层对轿厢2进行移动中供电。
实施方式3
接下来,说明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无线供电系统。
在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无线供电系统中,在供电层中,沿着升降通道1设置多个第2送电线圈14。送电单元还具有切换部,该切换部对是否将送电装置12和多个第2送电线圈14中的任意一个第2送电线圈14电连接进行切换。控制部16根据轿厢2的行进方向切换切换部,选择从送电装置12供给电力的第2送电线圈14。切换部包括第3以及第4送电线圈切换部63、64。
在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无线供电系统中,构成为设置有升降通道1、在升降通道1内移动的轿厢2、以及第1以及第3送电单元4、51,第3送电单元51包括送电装置12、第1以及第2送电线圈13、14、以及第1以及第2送电线圈切换部61、62,第1以及第2送电线圈切换部61、62在轿厢2在供电层中进行移动中供电时,以使与受电线圈17相向的第2送电线圈14与送电装置12连接的方式切换开关的接通和断开。
相对于此,在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无线供电系统中,构成为在设置于升降通道1内的最上和最下层以外的中途层的供电层中,设置第1以及第4送电单元4、52,第4送电单元52包括送电装置12、2个第2送电线圈14、以及第3以及第4送电线圈切换部63、64,第3以及第4送电线圈切换部63、64在轿厢2进入供电层时以使与受电线圈17相向的任意一方的第2送电线圈14与送电装置12连接的方式,切换开关的接通和断开。此外,也可以通过切换部切换3个以上的第2送电线圈14。
由此,通过根据轿厢2的运行状况切换切换部,能够共用送电装置12且在维持供电电力的状态下进行移动中以及停止中供电。
以下,关于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无线供电系统,以与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无线供电系统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17是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无线供电系统的结构图。主要的结构与实施方式2的图10相同,但与图10不同地在升降通道1的最上和最下层以外的中途层的供电层中设置有第4送电单元52。
在本例子中,说明第4送电单元52包括送电装置12、2个第2送电线圈14、以及第3以及第4送电线圈切换部63、64的情况。
第4送电单元52包括送电装置12、2个第2送电线圈14、以及第3以及第4送电线圈切换部63、64。
在升降通道1中设置第2送电线圈14的情况下,以使与同一送电装置12连接的第2送电线圈14彼此不相邻的方式设置。
例如,如图17所示,在中途层的供电层中按照从上部到下部的顺序设置有第4送电单元52、第1送电单元4、第1送电单元4、第4送电单元52的情况下,在包含于第4送电单元52的多个第2送电线圈14中,一方设置于升降通道上部,另一方隔着包含于其它送电单元的第1送电线圈13或者第2送电线圈14设置于升降通道下部,与相同的送电装置12连接的第2送电线圈14彼此不相邻。
进而设置成,在轿厢2停在供电层时,与受电线圈17相向的第1以及第2送电线圈13、14中的与同一送电装置12连接的第2送电线圈14仅为1个。
而且,在供电层中轿厢2进行移动中供电的情况下,以仅使受电线圈17接近可供电的区域的一方的第2送电线圈14与送电装置12连接的方式,切换第3以及第4送电线圈切换部63、64的接通和断开,从而在共用1个送电装置12的结构中,也能够不减少充电电力而进行移动中供电。通过设置于供电层的第2送电线圈14的数量增加,移动中供电中的供电时间变长,能够确保更长时间的供电时间。
此外,本实施方式3中的第3以及第4送电线圈切换部63、64、送电装置12、受电单元的设置场所不限于图17所示的位置,只要是能够发挥同样的功能、效果的设置场所,则不限于此。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控制盘6和控制部16分开,但也可以是控制部16处于控制盘6中。或者,也可以是控制盘6承担控制部16的功能,仅设置控制盘6。
下面说明本实施方式3中的动作。
(a)模式设定
在控制盘6中,设定供电层中的轿厢2的动作为移动中供电模式以及通常运转模式中的哪一个模式的模式设定处理与在实施方式1中使用图6说明的部分相同,所以省略详细的说明。
(b)移动中供电处理(进入供电层)
图18是控制部16执行的移动中供电处理的流程图。在移动中供电处理中,控制部16控制第1以及第4送电单元4、52。
主要的结构进行与实施方式1的图7同样的动作,所以以不同的动作为中心进行说明,省略关于同样的动作的说明。
根据图6的判定,在轿厢2接近实施移动中供电的供电层时,控制盘6向设置于所述供电层的控制部16输出移动中供电指令。
与实施方式1以及实施方式2同样地,使用线圈接近计数器,对处于可与第2送电线圈14供电的区域的受电线圈17的个数进行计数。在移动中供电处理开始后,全部线圈接近计数器的初始值成为0(S61)。
在实施方式3中,第2送电线圈14有4个,所以线圈接近计数器按照从升降通道下部到上部的顺序设为i、j、k、l,在第2送电线圈14附近,受电线圈17接近预先决定的区域时,使计数逐次增加1。
在此,关于受电线圈17是否位于与第1以及第2送电线圈13、14相向的区域,例如,可以根据已设于轿厢2的位置检测或者卷扬机的卷扬量判断,也可以新设置位置检测电路。将检测结果输出给控制盘6,输出方法可以是模拟信号或者数字信号等任意的信号。
接下来,控制部16在接收到移动中供电指令时,以连接送电装置12和受电线圈17接近的一方的第2送电线圈14的方式,使第3送电线圈切换部63接通,使第4送电线圈切换部64断开(S62)。
以后,与实施方式1以及实施方式2同样地,进行移动中供电动作(S63~S68)。在轿厢2从升降通道下部进入供电层,第2送电线圈14和受电线圈17接近可供电的区域时(在S64中“是”),使线圈接近计数器i增加1,控制部16驱动送电装置12,从第2送电线圈14向受电线圈17非接触地传送电力(S65)。
在成为线圈接近计数器i=n(n为设置于轿厢2的受电线圈17的个数)时(在S63中“是”),控制部16结束移动中供电。
同样地,直至线圈接近计数器j、k、l也成为n,进行递增计数。在图17的例子中,最下方的第2送电线圈14与i对应,下数第2个的第2送电线圈14与j对应,下数第3个的第2送电线圈14与k对应,下数第4个(最上方)的第2送电线圈14与l对应。在本例子中,轿厢2从升降通道下部进入供电层,所以线圈接近计数器按照i、j、k、l的顺序开始递增计数,在各个第2送电线圈14中进行移动中供电。
在图17的例子中,首先,轿厢2的最上部的受电线圈17和本供电层中的最下方的第2送电线圈14相向(线圈接近计数器i动作)。以连接该第2送电线圈14和送电装置12的方式,使第3送电线圈切换部63接通(下侧的第4送电单元52的动作)。
接下来,轿厢2的最上部的受电线圈17和本供电层中的下数第2个的第2送电线圈14相向(线圈接近计数器j动作)。以连接该第2送电线圈14和送电装置12的方式,使第3送电线圈切换部63接通(上侧的第4送电单元52的动作)。一边使轿厢2向上方向移动一边进行供电,所以相邻的上述2个第2送电线圈14大致同时连接到送电装置12。
(c)停止中供电处理
图19是控制部16执行的停止中供电处理的流程图。在停止中供电处理中,控制部16控制第1以及第4送电单元52。
在实施方式3中,与实施方式1以及实施方式2同样地,实施停止中供电。主要的结构进行与实施方式1以及实施方式2的图8同样的动作,所以以不同的动作为中心进行说明,省略关于同样的动作的说明。
在图18所示的移动中供电动作结束后,控制部16能够执行停止中供电处理。在停止中供电处理开始后,以仅使第1送电线圈13与送电装置12连接的方式,使第3送电线圈切换部63接通,使第4送电线圈切换部64断开,转移到停止中供电动作(S71)。
这样,在移动中供电动作结束后,以仅使第1送电线圈13与送电装置12连接的方式,使第1以及第2送电线圈切换部61、62接通、断开,从而能够共用1个送电装置12且不减少充电电力量,而在停止中供电中维持高效率的状态下进行供电。
以后,控制部16驱动送电装置12,从第1送电线圈13对受电线圈17非接触地传送电力(S72~S75)。这些停止中供电的动作与在实施方式1中使用图8说明的动作相同,所以在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以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3中,在供电层中设置有第1以及第4送电单元4、52,第4送电单元52包括多个第2送电线圈14、送电装置12、以及第3以及第4送电线圈切换部63、64的开关,以在轿厢2在供电层中进行移动中供电之前连接第2送电线圈14和送电装置12的方式,使第3送电线圈切换部63接通,使第4送电线圈切换部64断开,从而能够使多个第2送电线圈共用1个送电装置12且不减少充电电力量,从相比于第1送电线圈13在行进方向上更长的形状的第2送电线圈14对受电线圈17实施移动中供电,从而确保更长的时间的供电时间。
另外,在进行停止中供电的情况下,通过驱动第1送电单元4的送电装置12,从第1送电线圈13对受电线圈17非接触地传送电力,能够避免耦合度低的线圈彼此中的低效率供电并维持耦合度高的线圈彼此中的高效率供电。
另外,在本例子中,说明了在直至目的地层的移动期间有供电层的情况下进行移动中供电的情况,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通过供电层时不一定进行移动中供电。例如,也可以是测量部10测量蓄电部9的蓄电剩余量,控制盘6在蓄电部9的蓄电剩余量低于预先决定的阈值T2的情况下切换为移动中供电模式。另外,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在通过供电层时不一定进行移动中供电,不限于此。
在此,与实施方式1以及实施方式2同样地,考虑在供电层为中途层的情况下,轿厢2在供电层不停止而通过。在该情况下,控制部16根据从控制盘6事先送来的信息,判断通过供电层还是停在供电层。在通过的情况下,在进行移动中供电之后,再次根据图15的流程图动作进行移动中供电。
另外,与实施方式1以及实施方式2同样地,考虑在轿厢2通过供电层时,设置于轿厢2的最上和最下的多个受电线圈17和设置于供电层的多个第2送电线圈14同时接近。
在该情况下,与最上层中的移动中供电同样地,在确认2个受电线圈17是否接近2个第2送电线圈14之后,2个同时进行移动中供电。另一方面,在2个受电线圈17远离可与2个第2送电线圈14供电的区域时,2个同时停止移动中供电。另外,在从2个第2送电线圈14对2个受电线圈17同时充电的情况下,2个第2送电线圈14以分别包含于不同的第4送电单元52的方式设置,2个第2送电线圈14分别与不同的送电装置12连接并被供给电力。由此,构成为共用1个送电装置12,能够减少送电装置12且不减少充电电力而进行移动中供电。
此外,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在移动中供电中仅从第2送电线圈14对受电线圈17非接触地传送电力,在停止中供电中仅从第1送电线圈13对受电线圈17传送电力的情况,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移动中以及停止中供电中从第1以及第2送电线圈13、14同时进行供电。或者,也可以在移动中供电中仅从第1送电线圈13对受电线圈17非接触地传送电力,在停止中供电中仅从第2送电线圈14对受电线圈17传送电力。
这样与移动中以及停止中供电无关地,对受电线圈17传送电力的送电线圈既可以是第1送电线圈13以及第2送电线圈14中的任一个,也可以同时供电。
实施方式4
接下来,说明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无线供电系统。
在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无线供电系统中,升降通道包括轿厢2(还称为“第1轿厢2”)移动的升降通道1(还称为“第1升降通道1”)和与该升降通道1并排设置且轿厢22(还称为“第2轿厢22”)移动的升降通道21(还称为“第2升降通道21”)。
升降通道1和升降通道21在共同的层中设置供电层。设置于供电层的升降通道1的第1送电线圈13和升降通道21的第1送电线圈13与共同的送电装置12连接。设置于供电层的升降通道1的第2送电线圈14和升降通道21的第2送电线圈14与共同的送电装置12连接。
无线供电系统具备切换部。切换部具有第1切换部和第2切换部。第1切换部切换将送电装置12和升降通道1的第1送电线圈13电连接、或者将送电装置12和升降通道21的第1送电线圈13电连接。第2切换部切换将送电装置12和升降通道1的第2送电线圈14电连接、或者将送电装置12和升降通道21的第2送电线圈14电连接。
控制部16根据轿厢2、22的运行状况切换第1切换部,选择从送电装置12供给电力的第1送电线圈13是升降通道1侧或者升降通道21侧。控制部16根据轿厢2、22的运行状况切换第2切换部,选择从送电装置12供给电力的第2送电线圈14是升降通道1侧或者升降通道21侧。第1切换部包括第5送电线圈切换部65以及第6送电线圈切换部66。第2切换部包括第3送电线圈切换部63以及第4送电线圈切换部64。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对相邻的升降通道内的2个轿厢2、22的负载装置11共用1个送电装置12且进行移动中以及停止中供电。
另外,在实施方式4中,控制部16在轿厢2以及轿厢22中的任意一方通过供电层或者停在供电层的情况下,以对通过供电层或者停在供电层的轿厢(轿厢2、22)移动的升降通道(升降通道1、21)侧的第1送电线圈13以及第2送电线圈14供给电力的方式,切换第1切换部以及第2切换部。
通过这样构成,即便是对相邻的升降通道内的2个轿厢2、22的负载装置11共用1个送电装置12且供电的结构,根据运行状况切换切换部,由此能够在维持供电效率的状态下进行移动中以及停止中供电。
另外,在实施方式4中,在1个供电层中设置多个第1送电线圈13以及多个第2送电线圈14。控制部16在轿厢2和轿厢22通过或者停在相同的供电层的情况下,以使对升降通道1侧的第1送电线圈13以及第2送电线圈14供给电力的比例、和对升降通道21侧的第1送电线圈13以及第2送电线圈14供给电力的比例相同的方式,切换第1切换部以及第2切换部的各切换部。
例如,在轿厢2和轿厢22通过相同的供电层的情况下,1个对升降通道1侧的第2送电线圈14供给电力,另1个对升降通道2侧的第2送电线圈14供给电力。另外,在轿厢2和轿厢22停在相同的供电层的情况下,1个对升降通道1侧的第1送电线圈13供给电力,另1个对升降通道21侧的第1送电线圈13供给电力。
通过这样构成,即便是对相邻的升降通道内的2个轿厢2、22的负载装置共用1个送电装置12且供电的结构,根据运行状况切换切换部,由此能够在维持供电效率的状态下进行移动中以及停止中供电。
以下具体说明。实施方式3所示的无线供电系统构成为包括升降通道1和在升降通道1内移动的轿厢2,在升降通道1中设置有第1以及第4送电单元52,在轿厢2中具备1个以上的受电单元7、蓄电部9、以及负载装置11。
相对于此,实施方式4所示的无线供电系统构成为具备相邻的2个升降通道、和在各个升降通道内移动的第1以及第2轿厢2、22,在第1以及第2轿厢2、22中设置有1个以上的受电单元7、蓄电部9、以及负载装置11,在相邻的升降通道之间具备第4以及第5送电单元42,第5送电单元42包括送电装置12、2个第1送电线圈13、以及第5以及第6送电线圈切换部65、66,第5以及第6送电线圈切换部65、66在第1以及第2轿厢2、22进入供电层时,以使与设置于所述第1以及第2轿厢2、22的受电线圈17相向的任意一方的第1送电线圈13与送电装置12连接的方式,切换接通和断开。
以下,关于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无线供电系统,以与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无线供电系统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20是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无线供电系统的结构图。图21是无线供电系统的电路框图。在图20和图21中指相同的部分的情况下,附加相同的符号。
在图20所示的电梯中,设置有相邻的2个升降通道1、21、在升降通道1内移动的第1轿厢2、与主电源3连接且设置于电梯的停止层的多个第4送电单元52以及多个第5送电单元42、控制第4以及第5送电单元52、42的控制部16、以及设置于电梯上部且控制电梯的动作的控制盘6,第4送电单元52相比于第5送电单元42设置于升降通道上部以及下部、即设置于移动到中途层的第1以及第2轿厢2、22的2个移动方向。
在第1以及第2轿厢2、22中,包括多个受电单元7、充电电路8、蓄电部9、测量蓄电部9的消耗量的测量部10、以及轿厢2、22内的负载装置11。
第5送电单元42包括送电装置12、2个第1送电线圈14、以及将送电装置12和第1送电线圈13的路径连接以及切断的第5以及第6线圈切换部65、66,2个第1送电线圈13的各第1送电线圈13在相邻的升降通道1、21的壁面各设置有1个。
第4送电单元52的第2送电线圈14的各第2送电线圈14与第1送电线圈13同样地,在相邻的升降通道1、21的壁面各设置有1个。
设置于升降通道1、21的壁面的第1以及第2送电线圈13、14以在升降方向上成为1列的方式配置。另外,受电单元7以与设置于停止层的送电单元4、5相向的方式配置,包括受电装置15和受电线圈17。
第1送电线圈13和第2送电线圈14以在第1以及第2轿厢2、22停在停止层时与受电线圈17耦合度变高的方式设置。
具体而言,第3、第4、第5以及第6送电线圈切换部63~66在升降通道内移动的第1以及第2轿厢2、22接近供电层时,以包含于第4以及第5送电单元52、42的送电装置12不连接2个以上的第1以及第2送电线圈13、14的方式切换接通和断开,以免从1个送电装置12经由2个送电线圈17同时对2个轿厢2、22内负载供给电力。
这样,在通过切换第3以及第4、第5、第6送电线圈切换部63~66的接通和断开来共用1个送电装置12的结构中,也能够不降低供电效率而对2个轿厢2、22内负载进行移动中供电。
此外,本实施方式4中的第3以及第4、第5、第6送电线圈切换部63~66、送电装置12、受电单元7的设置场所不限于图20所示的位置,只要是能够发挥同样的功能、效果的设置场所,则不限于此。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控制盘6和控制部16分开,但也可以是控制部16处于控制盘6中。或者,也可以是控制盘6承担控制部16的功能,仅设置控制盘6。
以后,说明本实施方式4中的动作。
[仅第1轿厢2从供电层的下层进入时]
(a)模式设定
在控制盘6中,设定供电层中的第1以及第2轿厢2、22的各轿厢的动作为移动中供电模式以及通常运转模式中的哪一个模式的模式设定处理与在实施方式1中使用图6说明的部分相同,所以省略详细的说明。
图22是示出控制部16执行的移动中供电以及停止中供电的动作判定的流程图。具体而言,是在某个供电层中第1以及第2轿厢2、22中的某一方或者两方进行移动中供电或者停止中供电的情况下执行的处理。
控制盘6在S81中判定第1以及第2轿厢2、22这两方是否进行移动中供电或者停止中供电(是否同时进行供电)。在判定为第1以及第2轿厢2、22这两方进行移动中供电或者停止中供电的情况下(在S81中“是”),进入到S82。在未判定为第1以及第2轿厢2、22这两方进行移动中供电或者停止中供电的情况下(在S81中“否”),进入到S84。
在未判定为第1以及第2轿厢2、22这两方进行移动中供电或者停止中供电的情况下、即判定为第1以及第2轿厢2、22中的某一方进行移动中供电或者停止中供电的情况下,在S84中,进行供电处理1,处理结束。
控制盘6在S82中判定是否进行移动中供电。在判定为进行移动中供电的情况下(在S82中“是”),进入到S83,进行供电处理2,处理结束。在判定为不进行移动中供电的情况下(在S82中“否”),进入到S85,进行供电处理3,处理结束。
(b)移动中供电处理
图23是控制部16执行的移动中供电处理的流程图。在此,作为移动中供电处理,执行供电处理1,控制部16控制第4送电单元52。在此,以仅第1轿厢2从下层进入最上和最下层以外的供电层且进行移动中供电的情况为例子进行说明。供电处理1根据运行状况进行设定,或者也可以变更设定,不限定于如本实施方式那样预先设定。
控制部16在供电层中进行移动中供电的轿厢仅为第1轿厢2的情况下,进行处理1。在处理1中,以仅使设置于升降通道1的第2送电线圈14与送电装置12连接的方式,使第3送电线圈切换部63接通,使第4送电线圈切换部64断开。进而,第5送电单元42的第5以及第6送电线圈切换部65、66也断开。
i1以及j1是线圈接近计数器,初始值设定为0(S91)。i1在受电线圈17接近设置于升降通道1的下部的第2送电线圈14时增加,j1在受电线圈17接近设置于升降通道1的上部的第2送电线圈14时增加。同样地,i2在受电线圈17接近设置于升降通道21的下部的第2送电线圈14时增加,j2在受电线圈17接近设置于升降通道21的上部的第2送电线圈14时增加。在仅对第1轿厢2进行移动中供电的情况下,线圈接近计数器仅使用i1、j1。
n是设置于轿厢2的受电线圈17的个数,设为在电梯设置时决定的值。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n=4。
以后,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在设置于第1轿厢2的受电线圈17接近可与第2送电线圈14供电的区域时,驱动送电装置12,从第2送电线圈14对受电线圈17传送电力(S94~S97)。
在成为线圈接近计数器i1=n(n为设置于轿厢2的受电线圈17的个数)时(在S93中“是”),控制部16结束移动中供电。
这样,以仅对设置于接近供电层的轿厢2的受电线圈17供电的方式,切换第3以及第4送电线圈切换部63、64的接通和断开,由此在多个送电线圈共用1个送电装置12的结构中,也能够维持高效率供电。
(c)停止中供电处理
图24是控制部16执行的停止中供电处理的流程图。在本停止中供电处理中,控制部16控制第4以及第5送电单元52、42。主要的结构进行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动作,所以以不同的动作为中心进行说明,省略关于同样的动作的说明。
在图23所示的移动中供电处理结束后,能够执行停止中供电处理。在停止中供电处理开始后,控制部16首先进行处理2(S101)。在处理2中,以仅使设置于升降通道1的第1送电线圈13与送电装置12连接的方式,使第5送电线圈切换部65接通,使第6送电线圈切换部66断开,执行停止中供电处理。而且,第3以及第4送电线圈切换部63、64也断开。
这样,在停止中供电处理中,以仅使设置于升降通道1且面对停在供电层的轿厢2的受电线圈17的第1送电线圈13与送电装置12连接的方式,使第5以及第6送电线圈切换部65、66接通、断开,由此能够共用1个送电装置12且在停止中供电中维持高效率的状态下进行供电。
以后,控制部16驱动第5送电单元42的送电装置12,从第1送电线圈13对受电线圈17非接触地传送电力。这些停止中供电的动作与在实施方式1中使用图8说明的动作相同,所以在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此外,考虑轿厢2在供电层中不停止而通过,但在该情况下在进行移动中供电之后,再次根据图23的流程图动作进行移动中供电。
另外,考虑在轿厢2通过供电层时,设置于轿厢2的最上和最下的2个受电线圈17和设置于供电层的2个第2送电线圈14同时接近。
在该情况下,与最上层中的移动中供电同样地,在确认2个受电线圈17是否接近2个第2送电线圈14之后,2个同时进行移动中供电。另一方面,在2个受电线圈17远离可与2个第2送电线圈14供电的区域时,2个同时停止移动中供电。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升降通道1内移动的第1轿厢2在供电层中进行移动中供电以及停止中供电的情况,但在升降通道21内移动的第2轿厢22在供电层中进行移动中供电以及停止中供电的情况下,以在处理1以及处理2中使第4以及第5送电单元42的送电装置12与设置于升降通道22的第1以及第2送电线圈13、14连接的方式,使第3以及第4、第5、第6送电线圈切换部63~66成为接通和断开。
如图22所示,在判定为对2个轿厢2、22同时进行移动中供电时(在S81中“是”),判定是否为移动中供电(S82)。通过判定,在进行移动中供电的情况下,执行供电处理2(S83),在进行停止中供电的情况下,执行供电处理3(S83)。
首先,说明供电处理2。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第1轿厢2从上层且第2轿厢22从下层同时进入供电层的情况的例子。
[第1轿厢2从上层且第2轿厢22从下层同时进入供电层时]
(b)移动中供电处理
在图22的供电处理2中,预先设定为2个第4送电单元52中的1个第4送电单元52仅对1个轿厢供电。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上部的第4送电单元52以及第5送电单元42对在升降通道1内移动的第1轿厢2进行移动中供电以及停止中供电、下部的第4送电单元52以及第5送电单元42对在升降通道21内移动的第2轿厢22进行移动中供电以及停止中供电的情况为例子进行说明。供电处理2根据运行状况设定,或者也可以变更设定,不限定于如本实施方式那样预先设定。
这样,预先设定为在供电处理2中2个第4送电单元52中的1个第4送电单元52仅对1个轿厢供电,防止从1个送电装置12对多个受电线圈17同时供电,由此在共用1个送电装置12的结构中,也能够不降低供电效率而同时供电。
另外,在1个供电层中对2个轿厢2、22同时进行移动中供电或者停止中供电的情况下,控制部16控制针对每个升降通道在供电处理2中分配的第4以及第5供电单元。
图25是控制部16执行的对第1轿厢2的移动中供电处理的流程图。在供电层中对第1轿厢2进行移动中供电时,控制部16控制上部的第4送电单元52。
线圈接近计数器将i1和j1的初始值设定为0(S111)。i1在受电线圈17接近设置于升降通道1的下部的第2送电线圈14时增加,j1在受电线圈17接近设置于升降通道1的上部的第2送电线圈14时增加。
接下来,执行处理3(S112)。在处理3中,以连接设置于上部的第4送电单元52的送电装置12和设置于升降通道1的第2送电线圈14的方式,使第3送电线圈切换部63接通,使第4送电线圈切换部64断开,使设置于上部的第5送电单元42的第5以及第6送电线圈切换部65、66断开。
以后,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控制部16在设置于第1轿厢2的受电线圈17接近可与第2送电线圈14供电的区域时,驱动送电装置12,从第2送电线圈14对受电线圈17传送电力(S115等)。
在成为线圈接近计数器j1=n(n为设置于第1以及第2轿厢2、22的受电线圈17的个数)时(在S113中“是”),控制部16结束移动中供电。同样地,第2轿厢22也进行移动中供电。
图26是控制部16执行的对第2轿厢22的移动中供电处理的流程图。在供电层中对第2轿厢22进行移动中供电时,控制部16控制上部的第4送电单元52。
线圈接近计数器将i2和j2的初始值设定为0(S121)。i2在受电线圈17接近设置于升降通道1的下部的第2送电线圈14时增加,i2在受电线圈17接近设置于升降通道1的上部的第2送电线圈14时增加。
接下来,执行处理4(S122)。在处理4中,以连接设置于下部的第4送电单元52的送电装置12和设置于升降通道1的第2送电线圈14的方式,使第3送电线圈切换部63接通,使第4送电线圈切换部64断开,使设置于上部的第5送电单元42的第5以及第6送电线圈切换部65、66断开。
以后,与第1轿厢2同样地进行移动中供电,所以省略详细的说明。
这样,在1个供电层中对在相邻的左右的升降通道内移动的2个轿厢2、22同时进行移动中供电的情况下,针对每个第4送电单元52区分传送电力的轿厢,以送电装置12仅与一方的第2送电线圈14连接的方式,切换第3以及第4送电线圈切换部63、64,从而在多个第2送电线圈14共用1个送电装置12的结构中,也能够在移动中供电中也防止供电效率降低。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于供电层的2个第4送电单元52中的、设置于上部的第4送电单元52对设置于在升降通道1内移动的第1轿厢2的受电线圈17经由第2送电线圈14传送电力,设置于下部的第4送电单元52对设置于在升降通道21内移动的第2轿厢22的受电线圈17经由第2送电线圈14传送电力,但对第1以及第2轿厢2、22的各轿厢的受电线圈17传送电力的第4送电单元52的区分方法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设置于上部的第4送电单元52对第2轿厢22的受电线圈17传送电力,设置于下部的第4送电单元52对第1轿厢2的受电线圈17传送电力。因此,上下哪一方的第4送电单元52对左右哪一方的第1以及第2轿厢2、22的受电线圈17传送电力没有限定。
(c)停止中供电处理
接下来,说明供电处理3。
在供电处理3中,预先设定为2个第5送电单元42中的1个第5送电单元42仅对1个轿厢(轿厢2或者轿厢22)供电。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上部的第5送电单元42对在升降通道1内移动的第1轿厢2进行停止中供电,下部的第5送电单元42对在升降通道21内移动的第2轿厢22进行停止中供电的情况为例子进行说明。供电处理3根据运行状况设定,或者也可以变更设定,不限定于预先设定。
另外,在1个供电层中对2个轿厢2、22同时进行停止中供电的情况下,控制部16控制针对每个升降通道在供电处理3中分配的第5供电单元。
这样,在供电处理3中预先设定为2个第5送电单元42中的1个第5送电单元42仅对1个轿厢供电,防止从1个送电装置12对多个受电线圈17同时供电,由此在针对在相邻的左右的升降通道1、21内移动的2个轿厢2、22共用1个送电装置12的结构中,也能够不降低供电效率而同时进行停止中供电。
图27是控制部16执行的针对第1轿厢2的停止中供电处理的流程图。在供电层中对第1轿厢2进行停止中供电时,控制第5送电单元42。主要的结构进行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动作,所以以不同的动作为中心进行说明,省略关于同样的动作的说明。
首先,执行处理5(S131)。在处理5中,以连接设置于上部的第5送电单元42的送电装置12和设置于升降通道1的第1送电线圈13的方式,使第5送电线圈切换部65接通,使第6送电线圈切换部66断开,包含于设置于上部的第4送电单元52的第3以及第4送电线圈切换部63、64断开。
以后,控制部16驱动第5送电单元42的送电装置12,从第1送电线圈13对受电线圈17非接触地传送电力(S132~S135)。这些停止中供电的动作与在实施方式1中使用图8说明的动作相同,所以在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同样地,图28是控制部16执行的针对第2轿厢22的停止中供电处理的流程图。控制部16在对第2轿厢22的受电线圈17进行停止中供电时,控制第4以及第5送电单元42。
首先,执行处理6(S141)。在处理6中,以连接设置于下部的第5送电单元42的送电装置12和设置于升降通道21的第1送电线圈13的方式,使第5送电线圈切换部65断开,使第6送电线圈切换部66接通,包含于设置于上部的第4送电单元52的第3以及第4送电线圈切换部63、64断开。
以后,控制部16驱动第5送电单元42的送电装置12,从第1送电线圈13对受电线圈17非接触地传送电力(S142~S145)。这些停止中供电的动作与在实施方式1中使用图8说明的动作相同,所以在此省略详细的说明。此外,在1个供电层中对2个轿厢2、22进行停止中供电的情况下,也按照上述同样的过程进行。
这样,以从1个第5供电单元42分别对在相邻的升降通道内移动的各个轿厢2、22传送电力的方式,切换第5以及第6送电线圈切换部65、66的接通和断开,由此在2个第1送电线圈13共用1个送电装置12的结构中,也能够不降低供电效率,而在1个供电层中对2个轿厢2、22同时进行移动中供电。
如以上所述,设定为从1个第4以及第5供电单元52、42分别对在相邻的升降通道内移动的各个轿厢2、22传送电力,进而切换第3以及第4、第5、第6送电线圈切换部63~66的接通和断开,从而在2个升降通道1、21相邻且2个第2送电线圈17共用1个送电装置12的结构中,也能够不降低供电效率,而在1个供电层中对2个轿厢2、22同时进行移动中供电。
此外,在实施方式4中,说明了在移动中供电中仅从第2送电线圈14对受电线圈17非接触地传送电力,在停止中供电中仅从第1送电线圈13对受电线圈17传送电力的情况,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移动中以及停止中供电中从第1以及第2送电线圈13、14这两方同时进行供电。或者,也可以在移动中供电中仅从第1送电线圈13对受电线圈17非接触地传送电力,在停止中供电中仅从第2送电线圈14对受电线圈17传送电力。此时,对在相邻的升降通道内1、21移动的2个轿厢2、22同时供电的情况下,对多个第4以及第5送电单元52、42分别预先确定并决定对第1轿厢2以及第2轿厢22的哪一个传送电力。
这样与移动中以及停止中供电无关地,对受电线圈17传送电力的送电线圈可以是第1送电线圈13以及第2送电线圈14中的任一个,也可以同时供电。
另外,在本例子中,说明了在移动至目的地层的期间的所有供电层中进行移动中供电的情况,但不限于此。例如,在轿厢2或者轿厢22在供电层中进行移动中供电,蓄电部9的蓄电剩余量成为预先决定的阈值以上时,控制盘6也可以切换为通常运转模式,在直至目的地层的期间通过的供电层中不进行移动中供电。
或者,也可以根据时间段区分实施移动中供电的供电层等,仅处于移动至目的地层的期间的所述供电层对轿厢2或者轿厢22进行移动中供电。
此外,在上述中说明的本实施方式1~4所涉及的无线供电系统中,也可以构成为在轿厢2(或者轿厢22)停在供电层时,受电线圈17仅与第1送电线圈13相向,受电线圈17不与第2送电线圈14相向。
另外,不限于将第1送电线圈13和第2送电线圈14设置到同一供电层,也可以构成为将第1送电线圈13设置到某个供电层,将第2送电线圈14设置到与该供电层不同的供电层。
本次公开的各实施方式还预定在不矛盾的范围中适宜地组合实施。应认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仅为例示而不是限制性的。本公开的技术范围并非由上述说明表示而是由权利要求书表示,意图包括与权利要求书均等的意义以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Claims (12)

1.一种无线供电系统,对在电梯的升降通道上移动的轿厢非接触地供给电力,该无线供电系统具备:
送电单元,设置于所述升降通道侧,非接触地供给电力;
受电单元,设置于所述轿厢侧,非接触地接受从所述送电单元供给的电力;
控制部,控制所述送电单元以及所述受电单元;以及
蓄电部,将利用所述受电单元接受的电力进行蓄电,并且对设置于所述轿厢的负载装置供给电力,
所述送电单元具有沿着所述升降通道设置的多个送电线圈和对多个所述送电线圈的各送电线圈供给电力的至少1个送电装置,
所述受电单元具有设置于与所述送电线圈相向的所述轿厢的面的多个受电线圈和从该受电线圈的各受电线圈接受电力的至少1个受电装置,
多个所述送电线圈至少包括第1送电线圈和第2送电线圈,
所述轿厢的行进方向的所述第2送电线圈的长度比所述第1送电线圈的长度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供电系统,其中,
所述第2送电线圈设置于相对所述轿厢进入所述供电层的方向比所述第1送电线圈更近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无线供电系统,其中,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供电层中在所述轿厢移动的过程中对所述蓄电部积蓄电力的情况下,从所述送电装置对所述第2送电线圈供给电力;在所述供电层中在所述轿厢停止的状态中对所述蓄电部积蓄电力的情况下,从所述送电装置对所述第1送电线圈供给电力。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无线供电系统,其中,
所述第1送电线圈与所述受电线圈相向时的耦合度大于所述第2送电线圈与所述受电线圈相向时的耦合度。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无线供电系统,其中,
所述控制部在根据所述蓄电部的蓄电剩余量或者所述轿厢的运行状况来决定了在通过所述供电层时是否对所述蓄电部积蓄电力的情况下,从所述送电装置对所述第2送电线圈供给电力。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无线供电系统,其中,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供电层中所述轿厢对所述蓄电部积蓄电力且所述蓄电部的蓄电剩余量是预先决定的阈值以下的情况下,从所述送电装置对所述第1送电线圈供给电力,并且从所述送电装置对所述第2送电线圈供给电力。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供电系统,其中,
所述送电单元还具有切换部,该切换部切换将所述送电装置和所述第1送电线圈电连接还是将所述送电装置和所述第2送电线圈电连接,
所述控制部切换所述切换部,控制从所述送电装置对所述第1送电线圈供给电力还是对所述第2送电线圈供给电力。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供电系统,其中,
在所述供电层中,沿着所述升降通道设置有多个所述第2送电线圈,
所述送电单元还具有切换部,该切换部切换将所述送电装置和多个所述第2送电线圈中的哪一个所述第2送电线圈电连接,
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轿厢的行进方向切换所述切换部,选择从所述送电装置供给电力的所述第2送电线圈。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供电系统,其中,
所述升降通道包括第1轿厢移动的第1升降通道和与该第1升降通道并排设置且第2轿厢移动的第2升降通道,
所述第1升降通道和所述第2升降通道在共同的层设置所述供电层,
设置于所述供电层的所述第1升降通道的所述第1送电线圈和所述第2升降通道的所述第1送电线圈与共同的所述送电装置连接,
设置于所述供电层的所述第1升降通道的所述第2送电线圈和所述第2升降通道的所述第2送电线圈与共同的所述送电装置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线供电系统,其中,还具有:
第1切换部,切换将所述送电装置和所述第1升降通道的所述第1送电线圈电连接还是将所述送电装置和所述第2升降通道的所述第1送电线圈电连接;以及
第2切换部,切换将所述送电装置和所述第1升降通道的所述第2送电线圈电连接还是将所述送电装置和所述第2升降通道的所述第2送电线圈电连接,
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轿厢的运行状况切换所述第1切换部,选择从所述送电装置供给电力的所述第1送电线圈是所述第1升降通道侧还是所述第2升降通道;根据所述轿厢的运行状况切换所述第2切换部,选择从所述送电装置供给电力的所述第2送电线圈是所述第1升降通道侧还是所述第2升降通道。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线供电系统,其中,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第1轿厢以及所述第2轿厢中的任意一方通过所述供电层或者停在所述供电层的情况下,以对通过所述供电层或者停在所述供电层的所述轿厢移动的所述升降通道侧的所述第1送电线圈以及所述第2送电线圈供给电力的方式,切换所述第1切换部以及所述第2切换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线供电系统,其中,
在1个所述供电层中,设置有多个所述第1送电线圈以及多个所述第2送电线圈,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第1轿厢和所述第2轿厢通过相同的所述供电层或者停在相同的所述供电层的情况下,以使对所述第1升降通道侧的所述第1送电线圈以及所述第2送电线圈供给电力的比例和对所述第2升降通道侧的所述第1送电线圈以及所述第2送电线圈供给电力的比例相同的方式,切换所述第1切换部以及所述第2切换部的各切换部。
CN202080103419.3A 2020-09-04 2020-09-04 无线供电系统 Pending CN11591791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0/033648 WO2022049736A1 (ja) 2020-09-04 2020-09-04 ワイヤレス給電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17919A true CN115917919A (zh) 2023-04-04

Family

ID=773645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103419.3A Pending CN115917919A (zh) 2020-09-04 2020-09-04 无线供电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294957A1 (zh)
JP (1) JP6925569B1 (zh)
CN (1) CN115917919A (zh)
WO (1) WO2022049736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15414B2 (ja) * 2001-02-21 2007-05-1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ー
JP2006008394A (ja) * 2004-06-29 2006-01-12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エレベータ制御装置
JP5473883B2 (ja) * 2010-12-09 2014-04-1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装置
US9837860B2 (en) * 2014-05-05 2017-12-05 Witricity Corporation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s for elevators
JP2017051074A (ja) * 2015-09-04 2017-03-09 株式会社ダイヘン 非接触送電装置、および、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WO2021014480A1 (ja) * 2019-07-19 2021-01-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用ワイヤレス給電システムおよび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049736A1 (ja) 2022-03-10
JPWO2022049736A1 (zh) 2022-03-10
US20230294957A1 (en) 2023-09-21
JP6925569B1 (ja) 2021-08-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687173B1 (ja) エレベータ用ワイヤレス給電システムおよび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JP4632795B2 (ja) エレベーター乗りかごの電力供給装置
JP6054493B1 (ja) エレベータの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JP5892757B2 (ja) エレベータの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JP5800650B2 (ja) エレベータの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CN107207209B (zh) 无绳电梯控制系统
US20200102186A1 (en) Elevator system
JP4122973B2 (ja) エレベーター
JP7120428B2 (ja)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JP6629370B2 (ja) エレベータの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WO2021199118A1 (ja) エレベーター
CN115917919A (zh) 无线供电系统
JP2006008394A (ja) エレベータ制御装置
JP2019011141A (ja) 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CN111320059B (zh) 用于输送系统的能量感知式派遣
JP7095749B2 (ja) エレベーターの群管理装置
JP6251345B1 (ja) エレベータの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KR20210133153A (ko) 물품 반송 설비
CN111327125A (zh) 用于运送系统的闭环控制无线电力传输系统
JP7349074B1 (ja) エレベータ
KR102160012B1 (ko) 더블데크 엘리베이터 시스템
KR102318839B1 (ko) 승강기 연동 agv 충전 제어 장치
CN113677612B (zh) 无尾缆电梯装置以及无尾缆电梯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17652076A (zh) 无线供电系统
JPH06316383A (ja) 自走式エレベ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