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72112A - 一种车辆纵梁运载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辆纵梁运载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872112A
CN115872112A CN202211639357.5A CN202211639357A CN115872112A CN 115872112 A CN115872112 A CN 115872112A CN 202211639357 A CN202211639357 A CN 202211639357A CN 115872112 A CN115872112 A CN 1158721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ing
lifting
driving motor
longitudinal beam
lifting mechanis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63935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孟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bei Dimaiwei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bei Dimaiwei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bei Dimaiwei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bei Dimaiwei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639357.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872112A/zh
Publication of CN1158721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7211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rriers, Traveling Bodies, And Overhead Traveling Cran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车辆纵梁运载装置,包括:举升机构、移行机构、升降机构和翻转机构;所述举升机构相对设置在所述车辆装配系统的移行轨道的第一指定位置,每一所述举升机构在所述纵梁到达所述第一指定位置时与所述纵梁的端部接触,以将所述纵梁从上一工位举升至指定高度;所述升降机构设置在所述移行机构上,并随所述移行机构通过所述移行轨道移行至所述举升机构的边侧,所述翻转机构设置在所述升降机构上,并被所述升降机构举升至所述指定高度,所述翻转机构获取位于所述指定高度的所述纵梁后,随所述升降机构下降至初始位置,并随所述移行机构移行至位于第二指定位置的下一工位。

Description

一种车辆纵梁运载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运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辆纵梁运载装置。
背景技术
车辆的纵梁是车辆部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车装配线组装车辆的过程中,需要将车辆的纵梁运输至指定位置,现有运输车辆的纵梁多采用悬链输送,纵梁上下料时,人工使用KBK(Kombiniert Kran,组合式起重机)将纵梁吊入或吊出悬链以运输至指定位置,这样就使得在增加人员劳动强度的同时,还使得运输效率较低。
因此,如何在降低人员劳动强度的同时,还可以提升车辆的纵梁的运输效率,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纵梁运载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如何在降低人员劳动强度的同时,还可以提升车辆的纵梁的运输效率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纵梁运载装置,应用于车辆装配系统中,包括:举升机构、移行机构、升降机构和翻转机构;
所述举升机构相对设置在所述车辆装配系统的移行轨道的第一指定位置,每一所述举升机构在所述纵梁到达所述第一指定位置时与所述纵梁的端部接触,以将所述纵梁从上一工位举升至指定高度;
所述升降机构设置在所述移行机构上,并随所述移行机构通过所述移行轨道移行至所述举升机构的边侧,所述翻转机构设置在所述升降机构上,并被所述升降机构举升至所述指定高度,所述翻转机构获取位于所述指定高度的所述纵梁后,随所述升降机构下降至初始位置,并随所述移行机构移行至位于第二指定位置的下一工位。
可选的,所述举升机构包括固定座、第一驱动电机、导向组件、举升框架和第一开关组件;
所述固定座沿所述移行轨道设置在所述第一指定位置;
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固定端固定于所述固定座上,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驱动端与所述举升框架连接,以驱动所述举升框架的升、降动作;
所述举升框架具有承载所述纵梁的形态,用于承载所述纵梁;
所述导向组件设置在所述举升框架和所述固定座之间,以使所述举升框架通过所述导向组件在所述固定座上移动;
所述第一开关组件设置在所述举升框架和所述固定座之间,并通过所述举升框架和所述固定座之间的位置关系执行举升/下降指令。
可选的,所述第一开关组件包括第一开关和第一发号板,所述第一开关以预设高度设置在所述固定座上,所述第一发号板设置在所述举升框架,并与所述第一开关具有第一位置关系和第二位置关系;
在具有所述第一位置关系时,所述第一开关和第一发号板生成举升指令;在具有所述第二位置关系时,所述第一开关和第一发号板生成下降指令。
可选的,所述移行机构包括移行支架、第二驱动电机、主动轮组和从动轮组;
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固定端固定设置在所述移行支架上,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连接端连接于所述主动轮组;
所述主动轮组设置在所述移行支架的第一侧,所述从动轮组设置在所述移行支架的第二侧,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相对;
所述第二驱动电机驱动所述主动轮组以带动所述从动轮组转动,以使得所述移行支架移动。
可选的,所述连接端包括第一驱动轴和第一连接转轴;
所述第一驱动轴连接于所述主动轮组;
所述第一连接转轴连接于所述第一驱动轴之间,所述第一连接转轴随所述第一驱动轴同步转动。
可选的,所述主动轮组包括第一驱动齿轮和主动轮,所述从动轮组包括从动轮;
所述第一驱动齿轮和所述主动轮同轴设置于所述第一驱动轴,所述第一驱动齿轮与所述移行轨道的齿轮轨道啮合;所述主动轮和所述从动轮行驶于所述移行轨道的水平轨道上。
可选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第三驱动电机、皮带、第一连接支架、第二连接支架、交叉杆和伸缩杆;
所述第一连接支架通过所述交叉杆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支架,所述伸缩杆设置并伸缩于所述第一连接支架和所述第二连接支架之间;
所述第一连接支架固定连接于所述移行支架上,所述第三驱动电机的固定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支架固定连接;
所述皮带的一端与所述第三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交叉杆连接;所述第三驱动电机带动所述皮带以驱动所述交叉杆发生形变,以使所述第二连接支架远离或靠近所述第一连接支架。
可选的,所述翻转机构包括支撑架、第四驱动电机、角度翻转组件和夹持臂;
所述支撑架与所述第二连接支架固定连接;
所述第四驱动电机的固定端与所述支撑架固定连接,所述第四驱动电机的输出端通过所述角度翻转组件与所述夹持臂连接,所述夹持臂相对设置在所述夹持臂的相对两侧;所述第四驱动电机驱动所述角度翻转组件以使所述夹持臂转动;所述夹持臂用于夹持所述纵梁。
可选的,所述角度翻转组件包括第二驱动齿轮、扇形齿、转动轴和第二连接转轴;
所述转动轴分别与相对设置的所述夹持臂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转轴设置在所述转动轴之间,所述第二连接转轴与所述转动轴同步转动;
所述第二驱动齿轮连接于所述第四驱动电机的输出端,所述扇形齿固定连接于所述转动轴,所述扇形齿的齿条与所述第二驱动齿轮啮合;
所述第四驱动电机的输出端带动所述第二驱动齿轮,以使所述扇形齿带动所述转动轴转动。
可选的,所述角度翻转组件还包括角度检测器,所述角度检测器呈方形,并按预设角度设置在所述转动轴上,以随所述转动轴同步转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具有以下优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纵梁运载装置,包括:举升机构、移行机构、升降机构和翻转机构;所述举升机构相对设置在所述车辆装配系统的移行轨道的第一指定位置,每一所述举升机构在所述纵梁到达所述第一指定位置时与所述纵梁的端部接触,以将所述纵梁从上一工位举升至指定高度;所述升降机构设置在所述移行机构上,并随所述移行机构通过所述移行轨道移行至所述举升机构的边侧,所述翻转机构设置在所述升降机构上,并被所述升降机构举升至所述指定高度,所述翻转机构获取位于所述指定高度的所述纵梁后,随所述升降机构下降至初始位置,并随所述移行机构移行至位于第二指定位置的下一工位。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举升机构将纵梁从上一工位举升至指定高度,并通过移行机构带动升降机构和翻转机构移行至所述举升机构的边侧,再通过升降机构和翻转机构将指定高度的纵梁取至翻转机构后,随移行机构移行至位于第二指定位置的下一工位。该运输纵梁的过程全部以自动化方式进行,从而在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的同时,还可以提升车辆的纵梁的运输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纵梁运载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举升机构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示意图。
图4为图2中B处的局部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纵梁运载装置的部分装置装配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移行轨道的局部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行机构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升降机构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翻转机构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C处的局部示意图。
附图标记:车辆纵梁运载装置100,举升机构1,固定座11,水平底座111,竖直侧臂112,第一驱动电机12,凸轮结构121,导向组件13,限定导轨131,移动导向轮132,限定导向轮133,导向座134,举升框架14,竖直侧框臂141,连接部位142,连接杆1421,保护壳1422,横向支臂143,第一开关组件15,第一开关151,第一发号板152,移行机构2,移行支架21,第二驱动电机22,连接端23,第一驱动轴231,第一连接转轴232,主动轮组24,第一驱动齿轮241,主动轮242,从动轮组25,从动轮251,保护壳体26,升降机构3,第三驱动电机31,输出轴32,皮带33,第一连接支架34,第二连接支架35,交叉杆36,伸缩杆37,翻转机构4,支撑架41,第四驱动电机42,角度翻转组件43,第二驱动齿轮44,扇形齿45,转动轴46,第二连接转轴47,夹持臂48,角度检测器49,移行轨道5,齿轮轨道51,水平轨道52,纵梁6。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实施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实施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纵梁运载装置,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纵梁运载装置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举升机构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示意图。图4为图2中B处的局部示意图。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纵梁运载装置的部分装置装配的示意图。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移行轨道的局部示意图。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行机构的示意图。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升降机构的示意图。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翻转机构的示意图。图10为图9中C处的局部示意图。
如图1至图10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纵梁运载装置100,应用于车辆装配系统(未示出)中,包括:举升机构1、移行机构2、升降机构3和翻转机构4。其中,举升机构1相对设置在车辆装配系统的移行轨道5的第一指定位置,每一举升机构1在纵梁6到达第一指定位置时与所述纵梁6的端部接触,以将纵梁6从上一工位举升至指定高度。升降机构3设置在移行机构2上,并随移行机构2通过移行轨道5移行至举升机构1的边侧,翻转机构4设置在升降机构3上,并被升降机构3举升至指定高度,翻转机构4获取位于指定高度的纵梁6后,随升降机构3下降至初始位置,并随移行机构2移行至位于第二指定位置的下一工位。如下将具体描述各个装置的结构和相互之间的连接关系,具体如下: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举升机构1设置为两个,其中一个举升机构1用于接触纵梁6的其中一端,另外一个举升机构1用于接触纵梁6的另外一端,以将纵梁6举升或下降。以下以一个举升机构1进行解释说明。举升机构1包括固定座11、第一驱动电机12、导向组件13、举升框架14和第一开关组件15。其中,固定座11沿移行轨道5设置在第一指定位置,该第一指定位置是上一工位生产、运输纵梁6后与举升机构1进行纵梁6交接的位置,移行轨道5将车辆装配系统的各个工位串联起来。固定座11整体U型,包括水平底座111和竖直侧臂112,水平底座111呈方形结构,可使固定座11稳定地安装在移行轨道5的第一位置处。竖直侧臂112相对设置在水平底座111的两边侧。第一驱动电机12的固定端固定于固定座11上,且具体是设置在固定座11的水平底座111的用于支撑安装第一驱动电机12的安装架上。第一驱动电机12的驱动端与举升框架14连接,以驱动举升框架14的升、降动作,第一驱动电机12的驱动端包括与第一驱动电机12的输出轴相连接的凸轮结构121。举升框架14包括竖直侧框臂141、与第一驱动电机12的驱动端连接的连接部件142以及用于承载纵梁6的横向支臂143,竖直侧框臂141位于举升框架14的两个边侧,并与固定座11的竖直侧臂112相对。与第一驱动电机12的驱动端连接的连接部件142举升框架14的中部位置,该连接部件142包括连接杆1421和保护壳1422,连接杆1421呈水平摆设且设置在保护壳1422的一内壁上,凸轮结构121与该连接杆1421抵接,可实现举升框架14的升、降动作。横向支臂143将相对设置的竖直侧框臂141连接,横向支臂143的上端面具有承载纵梁6的形态,用于承载所述纵梁6。将举升框架14设置为框架结构,可以减轻举升框架14的重量,便于第一驱动电机12的驱动。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使得举升框架14可以在固定座11上稳定地实现移动,则导向组件13设置在举升框架14和固定座11之间,以使得举升框架14通过导向组件13在固定座11上移动。导向组件13设置为两个,每个导向组件13对应设置在举升框架14的竖直侧框臂141和固定座11的竖直侧臂112之间。其中,导向组件13包括限定导轨131、移动导向轮132、限定导向轮133以及导向座134,限定导轨131设置在固定座11的竖直侧臂112上,导向座134设置在举升框架14的竖直侧框臂141上,竖直侧框臂141与固定座11的竖直侧臂112相对设置,移动导向轮132与限定导轨131相对设置,移动导向轮132的周向轮面可与限定导轨131的第一轨面相接触,并在限定导轨131的第一轨面上滚动。限定导向轮133相对设置在移动导向轮132的两侧,限定导向轮133与限定导轨131之间的间距相对移动导向轮132与限定导轨131之间的间距较小,即限定导向轮133相对移动导向轮132更接近于限定导轨131。限定导轨131位于相对设置的限定导向轮133之间,限定导向轮133的周向轮面与移动导向轮132的周向轮面相垂直,限定导向轮133的周向轮面与限定导轨131的第二轨面相接触,限定导轨131的第二轨面与第一轨面相垂直,限定导轨131的第二轨面为限定导轨131的两侧面。通过移动导向轮132和限定导向轮133与限定导轨131的配合实现举升框架14的移动于固定座11。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开关组件15设置在举升框架14和固定座11之间,并通过举升框架14和固定座11之间的位置关系执行举升/下降指令。具体的,第一开关组件15包括第一开关151和第一发号板152,第一开关151以预设高度设置在固定座11上,第一发号板152设置在举升框架14,并与第一开关151具有第一位置关系和第二位置关系;在具有第一位置关系时,第一开关151和第一发号板152生成举升指令;在具有第二位置关系时,第一开关151和第一发号板152生成下降指令。具体的,当纵梁6到达第一指定位置时,第一发号板152与第一开关151的初始位置关系即为第一位置关系,在具有第一位置关系时,第一开关151和第一发号板152生成举升指令,并向第一驱动电机12发送举升指令,第一驱动电机12根据举升指令将举升框架14举升。当举升框架14被移动到指定高度时,第一发号板152随着举升框架14上升相应的距离,该距离使得第一发号板152所处的位置与第一开关151的位置关系变更为第二位置关系,在具有第二位置关系时,第一开关151和第一发号板152生成下降指令,并向第一驱动电机12发送下降指令,第一驱动电机12根据下降指令将举升框架14下降。
以上即为举升机构1的具体结构部件及连接方式,在纵梁6到达第一指定位置时,第一开关组件15向第一驱动电机12发送举升或下降指令,第一驱动电机12驱动举升框架14沿着导向组件13举升或下降,以实现对纵梁6的运输。
在举升机构1将所述纵梁6举升至指定高度后,移行机构2通过移行轨道5移行至举升机构1的边侧,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移行机构2包括移行支架21、第二驱动电机22、主动轮组24和从动轮组25。其中,移行支架21的整体呈方体框架结构,可在能够支撑运载升降机构3和翻转机构4的同时,减少移行支架21的重量,从而提升移行支架21的移行效率。第二驱动电机22的固定端固定设置在移行支架21上,且具体是第二驱动电机22的固定端固定在移行支架21的一支撑臂的侧端面,以将第二驱动电机22固定在移行支架21上。第二驱动电机22的连接端23连接于主动轮组24,具体的,第二驱动电机22的连接端23包括第一驱动轴231和第一连接转轴232,第一驱动轴231连接于主动轮组24,第一连接转轴232连接于第一驱动轴231之间,第一连接转轴232随第一驱动轴231同步转动。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轴231设置为三个,其中两个第一驱动轴231设置在第二驱动电机22的输出端的两端,且具体是一个第一驱动轴231与主动轮组24连接,另外一个第一驱动轴231与第一连接转轴232的一端连接,第一连接转轴232的另一端通过第三个第一驱动轴231连接于主动轮组24,第二驱动电机22驱动第一驱动轴231以带动第一连接转轴232使得主动轮组24转动。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主动轮组24设置在移行支架21的第一侧,从动轮组25设置在移行支架21的第二侧,第一侧和第二侧相对。具体的,基于移行支架21呈方体结构,其具有四个边角,每个边角对应有一个保护壳体26,移行支架21的第一侧包括其中两个边角,两个边角在移行支架21的同一侧,移行支架21的第二侧包括另外两个边角,另外两个边角在移行支架21的同一侧。主动轮组24对应设置在移行支架21的第一侧的两个边角的保护壳体26中,从动轮组25对应设置在移行支架21的第二侧的两个边角的保护壳体26中。其中,主动轮组24包括第一驱动齿轮241和主动轮242,从动轮组25包括从动轮251。第一驱动齿轮241和主动轮242同轴设置于第一驱动轴231,第一驱动齿轮241与移行轨道5的齿轮轨道51啮合,主动轮242行驶于移行轨道5的水平轨道52上。从动轮251与主动轮242设置在同一直线上,从动轮251行驶于移行轨道5的水平轨道52上。第二驱动电机22驱动主动轮组24以带动从动轮组25转动,以使得移行支架21可在移行轨道5上移动。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准确地将移行机构2移行于第一位置,则还设置有第二开关组件(未标记),第二开关组件设置在移行支架21和移行轨道5之间,并通过移行支架21和移行轨道5之间的位置关系执行前进/后退指令。具体的,第二开关组件包括第二开关和第二发号板,第二开关以预设长度设置在移行轨道5上,第二发号板设置在移行支架21,并与第二开关具有第一位置关系和第二位置关系。在具有第一位置关系时,第二开关和第二发号板生成前进指令;在具有第二位置关系时,第二开关和第二发号板生成后退指令。具体的,当纵梁6到达第一指定位置时,第二发号板与第二开关的初始位置关系即为第一位置关系,在具有第一位置关系时,第二开关和第二发号板生成前进指令,并向第二驱动电机22发送前进指令,第二驱动电机22根据前进指令将移行支架21移行至第一指定位置。当移行支架21被移动到第一指定位置时,第二发号板随着移行支架21相对初始位置移行相应的距离,该距离使得第二发号板所处的位置与第二开关的位置关系变更为第二位置关系,在具有第二位置关系时,第二开关和第二发号板生成后退指令,并向第二驱动电机22发送后退指令,第二驱动电机22根据后退指令驱动移行支架21移行至初始位置。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移行机构2移行至第一指定位置时,为取得举升机构1在指定高度的纵梁6,则还设置有升降机构3。升降机构3设置在移行机构2上,并随移行机构2通过移行轨道5移行至举升机构1的边侧,并举升至指定高度。其中,升降机构3包括第三驱动电机31、皮带33、第一连接支架34、第二连接支架35、交叉杆36和伸缩杆37。具体的,第一连接支架34通过交叉杆36连接于第二连接支架35,伸缩杆37设置并伸缩于第一连接支架34和第二连接支架35之间,第一连接支架34固定连接于移行支架21上,以随移行支架21同步移动。第三驱动电机31的固定端与第一连接支架34固定连接,皮带33的一端与第三驱动电机31的输出轴32连接,另一端与交叉杆36连接,第三驱动电机31带动皮带33以驱动交叉杆36发生形变,以使得第二连接支架35远离或靠述第一连接支架34。在第二连接支架35远离第一连接支架34时,交叉杆36呈交叉状态,且伸缩杆37被伸出拉长;在第二连接支架35靠近第一连接支架34时,交叉杆36复位,且伸缩杆37被压缩。
在第三驱动电机31将第二连接支架35举升后,需要通过翻转机构4将位于指定高度的纵梁6从举升机构1上取下。其中,翻转机构4设置在升降机构3上,且具体是设置在升降机构3的第二连接支架35上,并被升降机构3举升至指定高度,翻转机构4获取位于指定高度的纵梁6后,随升降机构3下降至初始位置,并随移行机构2移行至第二指定位置。具体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翻转机构4包括支撑架41、第四驱动电机42、角度翻转组件43和夹持臂48。其中,支撑架41与第二连接支架35固定连接,以将翻转机构4设置在升降机构3上。第四驱动电机42的固定端与支撑架41固定连接,第四驱动电机42的输出端通过角度翻转组件43与夹持臂48连接,夹持臂48相对设置在支撑架41的相对两端。第四驱动电机42驱动角度翻转组件43以使夹持臂48转动,夹持臂48用于夹持纵梁6。
进一步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角度翻转组件43包括第二驱动齿轮44、扇形齿45、转动轴46和第二连接转轴47。其中,转动轴46分别与相对设置的夹持臂48固定连接,第二连接转轴47设置在所述转动轴46之间,第二连接转轴47与转动轴46同步转动。第二驱动齿轮44连接于第四驱动电机42的输出端,扇形齿45固定连接于转动轴46,扇形齿45的齿条与第二驱动齿轮44啮合,第四驱动电机42的输出端带动第二驱动齿轮44,以使扇形齿45带动转动轴46转动,从而使得夹持臂48转动。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准确地控制夹持臂48的转动角度,以使夹持臂48获取位于指定高度的纵梁6,则角度翻转组件43还包括角度检测器49,角度检测器49呈方形,并按预设角度设置在转动轴46上,以随转动轴46同步转动。当升降机构3举升至所述指定高度,角度检测器49随转动轴46(顺时针)转动90度,以使得夹持臂48以90度的转动角度将举升机构1上的纵梁6夹持获取。而后,翻转机构4随升降机构3下降至初始位置,并随移行机构2移行至位于第二指定位置的下一工位。同时,举升机构1的举升框架14下降,等待下一纵梁6到达后,举升机构1的第一驱动电机12驱动举升框架14再次上升并将纵梁6举升至指定高度。在第二指定位置时,将纵梁6取至第二指定位置所在的下一工位,此时,翻转机构4的角度检测器49随转动轴46(逆时针)转动90度,以使得夹持臂48以90度的转动角度转动至初始位置。而后,移行机构2带动升降机构3和翻转机构4再次移行至举升机构1的边侧,翻转机构4再次被升降机构3再次举升至所述指定高度,翻转机构4获取位于指定高度的下一纵梁6后,随升降机构3下降至初始位置,并随移行机构2再移行位于第二指定位置的下一工位。需要说明的是,被运输的所述纵梁6可以是一个纵梁6,也可以是一组纵梁6,一组纵梁6包含有多个纵梁6。
本申请提供如下场景实施例,具体的,当纵梁6被运输装置(一般是可以运载纵梁的运输链)运输至第一位置时,举升机构1通过第一驱动电机12带动将举升框架14将纵梁6从运输装置上举升,以使纵梁6与运输装置分离。同时,移行机构2带动升降机构3和翻转机构4通过移行轨道5移行至举升机构1的边侧,升降机构3将翻转机构4举升一定的高度,使得翻转机构4可以将举升框架14上的纵梁6取出。而后,移行机构2带动升降机构3和翻转机构4通过移行轨道5移行至第二指定位置,该第二指定位置是悬链钩子实时移动的位置,移行机构2可以实时获取悬链钩子移动的位置信息,并根据该位置信息对应调整移行机构2的自移行速度,以移行到悬链钩子的下方。此时,升降机构3将翻转机构4举升一定的高度,使得翻转机构4通过翻转转动角度可以将纵梁6移载至悬链钩子上。悬链钩子运载纵梁6运行至指定位置,移行机构2则继续带动升降机构3和翻转机构4通过移行轨道5移行至举升机构1的边侧,升降机构3将翻转机构4举升一定的高度,使得翻转机构4可以将举升框架14上的下一纵梁6取出。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纵梁运载装置100,包括:举升机构1、移行机构2、升降机构3和翻转机构4;所述举升机构1相对设置在所述车辆装配系统的移行轨道5的第一指定位置,每一所述举升机构1在所述纵梁6到达所述第一指定位置时与所述纵梁6的端部接触,以将所述纵梁6从上一工位举升至指定高度;所述升降机构3设置在所述移行机构2上,并随所述移行机构2通过所述移行轨道5移行至所述举升机构1的边侧,所述翻转机构4设置在所述升降机构3上,并被所述升降机构3举升至所述指定高度,所述翻转机构4获取位于所述指定高度的所述纵梁6后,随所述升降机构3下降至初始位置,并随所述移行机构2移行至位于第二指定位置的下一工位。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举升机构1将纵梁6从上一工位举升至指定高度,并通过移行机构2带动升降机构3和翻转机构4移行至所述举升机构1的边侧,再通过升降机构3和翻转机构4将指定高度的纵梁6取至翻转机构4后,随移行机构2移行至位于第二指定位置的下一工位。该运输纵梁6的过程全部以自动化方式进行,从而在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的同时,还可以提升车辆的纵梁6的运输效率。
本申请虽然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不是用来限定本申请,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以做出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本申请权利要求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车辆纵梁运载装置,应用于车辆装配系统中,其特征在于,包括:举升机构、移行机构、升降机构和翻转机构;
所述举升机构相对设置在所述车辆装配系统的移行轨道的第一指定位置,每一所述举升机构在所述纵梁到达所述第一指定位置时与所述纵梁的端部接触,以将所述纵梁从上一工位举升至指定高度;
所述升降机构设置在所述移行机构上,并随所述移行机构通过所述移行轨道移行至所述举升机构的边侧,所述翻转机构设置在所述升降机构上,并被所述升降机构举升至所述指定高度,所述翻转机构获取位于所述指定高度的所述纵梁后,随所述升降机构下降至初始位置,并随所述移行机构移行至位于第二指定位置的下一工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纵梁运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举升机构包括固定座、第一驱动电机、导向组件、举升框架和第一开关组件;
所述固定座沿所述移行轨道设置在所述第一指定位置;
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固定端固定于所述固定座上,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驱动端与所述举升框架连接,以驱动所述举升框架的升、降动作;
所述举升框架具有承载所述纵梁的形态,用于承载所述纵梁;
所述导向组件设置在所述举升框架和所述固定座之间,以使所述举升框架通过所述导向组件在所述固定座上移动;
所述第一开关组件设置在所述举升框架和所述固定座之间,并通过所述举升框架和所述固定座之间的位置关系执行举升/下降指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纵梁运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组件包括第一开关和第一发号板,所述第一开关以预设高度设置在所述固定座上,所述第一发号板设置在所述举升框架,并与所述第一开关具有第一位置关系和第二位置关系;
在具有所述第一位置关系时,所述第一开关和第一发号板生成举升指令;在具有所述第二位置关系时,所述第一开关和第一发号板生成下降指令。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纵梁运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行机构包括移行支架、第二驱动电机、主动轮组和从动轮组;
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固定端固定设置在所述移行支架上,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连接端连接于所述主动轮组;
所述主动轮组设置在所述移行支架的第一侧,所述从动轮组设置在所述移行支架的第二侧,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相对;
所述第二驱动电机驱动所述主动轮组以带动所述从动轮组转动,以使得所述移行支架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纵梁运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端包括第一驱动轴和第一连接转轴;
所述第一驱动轴连接于所述主动轮组;
所述第一连接转轴连接于所述第一驱动轴之间,所述第一连接转轴随所述第一驱动轴同步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纵梁运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轮组包括第一驱动齿轮和主动轮,所述从动轮组包括从动轮;
所述第一驱动齿轮和所述主动轮同轴设置于所述第一驱动轴,所述第一驱动齿轮与所述移行轨道的齿轮轨道啮合;所述主动轮和所述从动轮行驶于所述移行轨道的水平轨道上。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纵梁运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包括第三驱动电机、皮带、第一连接支架、第二连接支架、交叉杆和伸缩杆;
所述第一连接支架通过所述交叉杆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支架,所述伸缩杆设置并伸缩于所述第一连接支架和所述第二连接支架之间;
所述第一连接支架固定连接于所述移行支架上,所述第三驱动电机的固定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支架固定连接;
所述皮带的一端与所述第三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交叉杆连接;所述第三驱动电机带动所述皮带以驱动所述交叉杆发生形变,以使所述第二连接支架远离或靠近所述第一连接支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纵梁运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机构包括支撑架、第四驱动电机、角度翻转组件和夹持臂;
所述支撑架与所述第二连接支架固定连接;
所述第四驱动电机的固定端与所述支撑架固定连接,所述第四驱动电机的输出端通过所述角度翻转组件与所述夹持臂连接,所述夹持臂相对设置在所述夹持臂的相对两侧;所述第四驱动电机驱动所述角度翻转组件以使所述夹持臂转动;所述夹持臂用于夹持所述纵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纵梁运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翻转组件包括第二驱动齿轮、扇形齿、转动轴和第二连接转轴;
所述转动轴分别与相对设置的所述夹持臂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转轴设置在所述转动轴之间,所述第二连接转轴与所述转动轴同步转动;
所述第二驱动齿轮连接于所述第四驱动电机的输出端,所述扇形齿固定连接于所述转动轴,所述扇形齿的齿条与所述第二驱动齿轮啮合;
所述第四驱动电机的输出端带动所述第二驱动齿轮,以使所述扇形齿带动所述转动轴转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纵梁运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翻转组件还包括角度检测器,所述角度检测器呈方形,并按预设角度设置在所述转动轴上,以随所述转动轴同步转动。
CN202211639357.5A 2022-12-19 2022-12-19 一种车辆纵梁运载装置 Pending CN11587211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639357.5A CN115872112A (zh) 2022-12-19 2022-12-19 一种车辆纵梁运载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639357.5A CN115872112A (zh) 2022-12-19 2022-12-19 一种车辆纵梁运载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72112A true CN115872112A (zh) 2023-03-31

Family

ID=857540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639357.5A Pending CN115872112A (zh) 2022-12-19 2022-12-19 一种车辆纵梁运载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87211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310908B (zh) 一种定位精度高的全自动汽车侧围输送系统
CN108016530B (zh) 一种车门装配用输送系统
CN111056246A (zh) 一种ems双层空中输送系统
CN219949739U (zh) 一种光伏板智能安装设备
CN115872112A (zh) 一种车辆纵梁运载装置
CN110814732B (zh) 一种车架自动翻转机
CN219057586U (zh) 一种车辆纵梁运载装置
CN215358995U (zh) 叠合剪力墙翻面装置
CN215052164U (zh) 桥梁护栏模板拆装平台
CN111852115A (zh) 新型立体车库
CN214326137U (zh) 一种车辆存取装置
CN110002345B (zh) 基于自顶升钢平台的装配式建筑自动化吊装平台
CN111908369B (zh) 电力机车轮驱单元的车轮套装机
CN113651260A (zh) 一种带轮工装车专用输送及提升设备
CN212197261U (zh) 阳极炭块组装卸站及其行走小车
CN111039187B (zh) 悬挂式运输起重机
CN211496614U (zh) 一种可变高度的龙门吊机
CN210313219U (zh) 重载智能搬运行车
CN112878666A (zh) 叠合剪力墙翻面组模系统及方法
CN215709459U (zh) 一种维修小车及摩擦式输送设备
JPH05213437A (ja) 移載システム及び移載機
JP2574793Y2 (ja) 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結合装置
CN216072882U (zh) 一种带轮工装车专用输送及提升设备
JPH042886Y2 (zh)
CN211366104U (zh) 一种高输送效率的垂直移载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