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67858A - 光学单元 - Google Patents

光学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867858A
CN115867858A CN202080102653.4A CN202080102653A CN115867858A CN 115867858 A CN115867858 A CN 115867858A CN 202080102653 A CN202080102653 A CN 202080102653A CN 115867858 A CN115867858 A CN 1158678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
contact member
holder
outer magnet
optical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10265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坪京史
江川智浩
佐斋一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8678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67858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djustment Of Camera Lense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光学单元包括固定体和相对于上述固定体可摆动地被支撑的可动体,上述可动体具有:具有光轴的光学元件;可插入上述光学元件的保持架;配置于上述保持架且与上述固定体接触的接触部件;设于上述接触部件的外侧磁铁;以及相对于上述外侧磁铁位于比上述外侧磁铁靠近上述光学元件的上述光轴的内侧磁铁,上述外侧磁铁及上述内侧磁铁的成对的区域的极性彼此相同。

Description

光学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学单元。
背景技术
在利用照相机拍摄静止图像或视频时,有时所拍摄的图像由于手抖动而抖动。因此,用于实现防止了像抖动的清晰的拍摄的手抖动校正装置正在被实用化。在照相机发生了抖动的情况下,手抖动校正装置根据抖动校正照相机模块的位置及姿势,由此能够消除图像的抖动。
正在研究在成像装置中提高可动部件的动作自由度(例如,参照日本公开公报特开2017-116861号)。在日本公开公报特开2017-116861号的成像装置中,作为下使与被支撑面的距离缩小的方向上对保持部件施力的施力单元,使用了螺旋弹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公报:特开2017-116861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日本公开公报特开2017-116861号的成像装置中,由于使用螺旋弹簧来校正像的抖动,因此有时由于疲劳而像的抖动校正功能劣化。特别是当在短期间内连续使用成像装置时,因疲劳而引起的劣化显著地发展。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像的抖动校正功能的劣化的光学单元。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示例性的光学单元具备固定体和相对于上述固定体能够摆动地被支撑的可动体。上述可动体具有:光学元件,其具有光轴;保持架,其能够插入上述光学元件;接触部件,其配置于上述保持架,且与上述固定体接触;外侧磁铁,其设置于上述接触部件;以及内侧磁铁,其相对于上述外侧磁铁位于比上述外侧磁铁靠近上述光学元件的上述光轴。上述外侧磁铁及上述内侧磁铁的成对的区域的极性彼此相同。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光学单元能够抑制像的抖动校正功能的劣化。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本实施方式的光学单元的智能手机的示意性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光学单元的示意性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光学单元的示意性的分解立体图。
图4A是本实施方式的光学单元中的保持架、接触部件、外侧磁铁以及内侧磁铁的示意性的俯视图。
图4B是本实施方式的光学单元中的固定体的示意性的俯视图。
图5A是本实施方式的光学单元的示意性的局部放大分解立体图。
图5B是本实施方式的光学单元的示意性的局部放大分解立体图。
图6A是本实施方式的光学单元中的可动体及磁铁的示意性的立体图。
图6B是本实施方式的光学单元的示意性的俯视图。
图6C是沿图6B的VIC-VIC线的光学单元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7A是本实施方式的光学单元的示意性的俯视图。
图7B是沿图7A的VIIB-VIIB线的光学单元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8A是本实施方式的光学单元中的可动体及磁铁的示意性的立体图。
图8B是本实施方式的光学单元的示意性的俯视图。
图8C是沿图8B的VIIIC-VIIIC线的光学单元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9A是本实施方式的光学单元的示意性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9B是本实施方式的光学单元的示意性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9C是本实施方式的光学单元的示意性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的光学单元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对于图中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不重复说明。此外,在本申请说明书中,为了容易理解发明,有时记载相互正交的X轴、Y轴以及Z轴。在此,应当注意,X轴、Y轴以及Z轴并不限定光学单元的使用时的朝向。
光学单元100适合用作智能手机的光学部件。
首先,参照图1,对具备本实施方式的光学单元100的智能手机200进行说明。图1是具备本实施方式的光学单元100的智能手机200的示意性的立体图。
如图1所示,作为一例,光学单元100搭载于智能手机200。在智能手机200中,光L经由光学单元100从外部射入,基于射入到光学单元100的光,形成被摄体像。光学单元100用于校正智能手机200抖动时的拍摄图像的抖动。另外,光学单元100也可以具备成像元件,光学单元100也可以具备向成像元件传递光的光学部件。
光学单元100优选制作成小尺寸。由此,能够使智能手机200自身小型化,或者能够在不会使智能手机200大型化的情况下在智能手机200内搭载其他部件。
另外,光学单元100的用途不限定于智能手机200,可以用于照相机及录像机等,没有特别限定,能够用于各种装置。例如,光学单元100也可以搭载于例如带照相机的移动电话机、行车记录仪等拍摄设备、或者搭载于头盔、自行车、无线电控制直升机等移动体的动作照相机及可佩带照相机。
<光学单元100的整体结构>
接着,参照图2及图3对本实施方式的光学单元10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光学单元100的示意性的立体图,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光学单元100的示意性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2及图3所示,光学单元100具备固定体110和可动体120。可动体120相对于固定体110可摆动地被支撑。可动体120插入固定体110,且保持于固定体110。
光学单元100还可以具备盖部100L。盖部100L将固定体110及可动体120的一方侧分别覆盖,由此能够抑制可动体120从固定体110脱离。
如图3所示,可动体120具有光学元件130、保持架140、接触部件150、外侧磁铁160以及内侧磁铁170。光学元件130具有光轴P。保持架140能够供光学元件130插入。
当将可动体120插入固定体110而将可动体120安装于固定体110时,光学元件130的光轴P与Z轴方向平行。当可动体120相对于固定体110从该状态摆动时,光学元件130的光轴P摆动,因此光轴P不再是与Z轴方向平行的状态。
以下,以可动体120相对于固定体110不摆动,保持光轴P相对于Z轴方向平行的状态为前提进行说明。即,在以光轴P为基准说明固定体110、可动体120、盖部100L等的形状、位置关系、动作等的记载中,关于光轴P的倾斜,只要没有特别记载,就以光轴P为与Z轴方向平行的状态为前提。
X轴方向是与光轴P交叉的方向,为横摆方向的旋转的轴。Y轴方向是与光轴P交叉的方向,为俯仰方向的旋转的轴。Z轴方向是光学元件130的光轴方向,为翻滚方向的旋转的轴。光轴方向表示相对于光轴P延伸的方向平行的方向。
在具备光学元件130的光学设备中,在摄影时若光学设备倾斜,则光学元件130倾斜,拍摄图像模糊。为了避免拍摄图像的模糊,光学单元100基于由陀螺仪等检测单元检测出的加速度、角速度以及抖动量等,校正光学元件130的倾斜。在本实施方式中,光学单元100使可动体120在以X轴为旋转轴的旋转方向(横摆方向)、以Y轴为旋转轴的旋转方向(俯仰方向)以及以Z轴为旋转轴的旋转方向(翻滚方向)上摆动(旋转),由此校正光学元件130的倾斜。
光学元件130具有光轴P。光学元件130的光轴P与光学元件130的光入射面的法线平行。沿着光轴P的光射入光学元件130。
光学元件130具有透镜132及壳体134。光学元件130也可以在壳体134内具有成像元件。具备成像元件的光学元件130也被称为相机模块。当将光学元件130插入保持架140时,光学元件130保持于保持架140。
保持架140具有Z轴方向的两端开口的环形形状。在保持架140的内侧安装有光学元件130。
在本实施方式的光学单元100中,接触部件150配置于保持架140。接触部件150与固定体110接触。外侧磁铁160设于接触部件150。内侧磁铁170相对于外侧磁铁160位于比外侧磁铁160靠近光学元件130的光轴P。外侧磁铁160及内侧磁铁170的成对的区域的极性相同。因此,外侧磁铁160及内侧磁铁170相互排斥,因此设有外侧磁铁160的接触部件150相对于位于比外侧磁铁160靠内侧的内侧磁铁170向固定体110侧被按压。因此,能够抑制摆动功能的劣化,相对于固定体110稳定地支撑可动体120。
光学单元100还具备磁铁180及线圈190。线圈190与磁铁180对置。磁铁180设于固定体110和可动体120中的一方,线圈190设置在固定体110和可动体120中的另一方。
在此,磁铁180设于可动体120,线圈190设于固定体110。例如,磁铁180配置在保持架140的外周面,线圈190配置在固定体110的侧面。但是,也可以将磁铁180设置在固定体110,将线圈190设置在可动体120。
光学单元100优选被制造成小尺寸。例如,在光学单元100搭载于图1的智能手机的情况下,光学单元100的大小(例如,沿固定体110的X轴方向或Y轴方向的长度)为10mm以上且50mm以下。
<固定体110>
固定体110为大致筒状。固定体110的外形是开设有截面为大致矩形的贯通孔的长方体形状。固定体110例如由树脂形成。固定体110具有框部111和侧部112。侧部112支撑于框部111。在框部111形成有开口部111h。
如图3所示,固定体110具有凹面110q。凹面110q位于侧部112的内周面。当将可动体120插入固定体110时,凹面110q与可动体120接触。典型地,若可动体120相对于固定体110摆动,则可动体120一边与凹面110q接触一边在凹面110q上滑动。凹面110q优选具有凹的球面形状的一部分。
凹面110q配置于固定体110的四个拐角。四个凹面110q的曲率半径可以相等。在这种情况下,四个凹面110q可以分别构成一个大的凹球面的一部分。或者,四个凹面110q的曲率半径也可以不同。
另外,固定体110具有与凹面110q相连的切口部110n。通过切口部110n,能够容易地将配置有接触部件150的保持架140插入固定体110。
<光学元件130>
光学元件130具有透镜132和壳体134。壳体134为薄型的长方体形状。透镜132配置于壳体134。例如,透镜132在壳体134的一个面的中心配置于光轴P上。光轴P和透镜132朝向被摄体,来自沿着光轴P的方向的光射入光学元件130。
另外,也可以在壳体134的内部内置有成像元件等。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在成像元件连接有柔性配线基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在光学元件130中成像的信号经由FPC被取出到外部。
<保持架140>
保持架140为框形状。保持架140从外侧包围光学元件130。例如,保持架140由树脂形成。
保持架140是具有沿与光轴P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厚度的板状的框体。与光轴P正交的方向是与光轴P交叉且与光轴P垂直的方向。在本说明书中,有时将与光轴P交叉且相对于光轴P正交的方向记载为“径向”。径向外侧表示径向中的远离光轴P的方向。在图2中,R表示径向的一例。另外,有时将以光轴P为中心旋转的方向记载为“周向”。在图2中,S表示周向。另外,保持架140的结构的详情在后面叙述。
<接触部件150>
接触部件150与固定体110接触。接触部件150从保持架140朝向固定体110突出。接触部件15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保持架140的外侧面。详细地说,接触部件15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保持架140的角的外侧面。接触部件150优选相对于固定体110滑动。在该情况下,接触部件150优选具有圆柱形状的部分。由此,能够使可动体120相对于固定体110平滑地移动。例如,接触部件150具有半球形状的部分。
接触部件150具有凸部150p。凸部150p位于接触部件150的径向外侧。凸部150p从保持架140向径向外侧突出,与固定体110接触。凸部150p也可以具有弯曲地突出的弯曲形状。例如,凸部150p弯曲成球面状。
接触部件150的至少一部分设为与保持架140不同的部件,并且能够相对于保持架140移动。在此,接触部件150与保持架140由不同的部件构成。但是,本实施方式不限于此。接触部件150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由与保持架140相同的部件构成。另外,接触部件150的结构的详情在后面叙述。
<外侧磁铁160、内侧磁铁170>
内侧磁铁170相对于外侧磁铁160位于比外侧磁铁160靠近光学元件130的光轴P。外侧磁铁160及内侧磁铁170的成对的区域的极性相同。外侧磁铁160及内侧磁铁170通过磁相互作用而相互排斥。
外侧磁铁160设于接触部件150。典型地,外侧磁铁160安装于接触部件150。外侧磁铁160配置为相对于接触部件150不能拆卸。例如,外侧磁铁160可以通过粘结剂相对于接触部件150被粘结。或者,外侧磁铁160也可以相对于接触部件150被焊接。
外侧磁铁160也可以配置于接触部件150的内部,且被外侧磁铁160覆盖。例如,也可以是,外侧磁铁160配置于成形制作接触部件150时用于接触部件150的成形模具内,外侧磁铁160与接触部件150一起被模制。
外侧磁铁160相对于内侧磁铁170位于比内侧磁铁170远离光学元件130的光轴P。外侧磁铁160配置于接触部件150,且相对于保持架140能够移动。另一方面,内侧磁铁170优选相对于保持架140固定。例如,内侧磁铁170优选配置于相对于保持架140固定的位置。
内侧磁铁170相对于外侧磁铁160配置。典型地,外侧磁铁160与内侧磁铁170对置。另外,光学单元100也可以将外侧磁铁160及内侧磁铁170作为对而具有多个。此外,在一对外侧磁铁160及内侧磁铁170中,也可以是,外侧磁铁160由一个磁铁形成,内侧磁铁170可由两个以上的磁铁形成。或者,也可以是,外侧磁铁160由两个以上的磁铁形成,内侧磁铁170由一个磁铁形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光学单元100中,优选可动体120相对于固定体110能够平滑地移动。因此,优选外侧磁铁160与内侧磁铁170之间的磁相互作用小。
<磁铁180>
磁铁180产生磁场。典型地,磁铁180是永久磁铁。在此,磁铁180包括第一磁铁182、第二磁铁184以及第三磁铁186。第一磁铁182、第二磁铁184以及第三磁铁186分别安装于保持架140的侧面。
第一磁铁182相对于可动体120位于-Y方向侧,并沿X轴方向延伸。第二磁铁184相对于可动体120位于+Y方向侧,并沿X轴方向延伸。第三磁铁186相对于可动体120位于-X方向侧,并沿Y轴方向延伸。
<线圈190>
线圈190包括第一线圈192、第二线圈194以及第三线圈196。第一线圈192、第二线圈194以及第三线圈196分别安装于固定体110。
第一线圈192相对于固定体110位于-Y方向侧,并沿Z轴方向延伸。第二线圈194相对于固定体110位于+Y方向侧,并沿X轴方向延伸。第三线圈196相对于固定体110位于-X方向侧,并沿Y轴方向延伸。
在图3中,通过第一磁铁182和第一线圈192产生使可动体120绕Z轴旋转的驱动力。同样地,通过第二磁铁184和第二线圈194产生使可动体120绕X轴旋转的驱动力,通过第三磁铁186和第三线圈196产生使可动体120绕Y轴旋转的驱动力。
第一磁铁182被磁化成朝向径向外侧的面的磁极以沿着Z轴方向在光轴方向上延伸的磁化分极线182b为界而不同。第一磁铁182的沿X轴方向的一方的端部具有一方的极性,另一方的端部具有另一方的极性。
另外,第二磁铁184被磁化成朝向径向外侧的面的磁极以沿着X轴方向在光轴方向上延伸的磁化分极线184b为界而不同。第二磁铁184的沿Z轴方向的一方的端部具有一方的极性,另一方的端部具有另一方的极性。同样地,第三磁铁186被磁化成朝向径向外侧的面的磁极以沿着Y轴方向在光轴方向上延伸的磁化分极线186b为界而不同。第三磁铁186的沿Z轴方向的一方的端部具有一方的极性,另一方的端部具有另一方的极性。
例如,可动体120的俯仰、横摆以及翻滚的校正如下进行。当光学单元100发生俯仰方向、横摆方向以及翻滚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的抖动时,由未图示的磁传感器(霍尔元件)检测抖动,并基于该结果向第一线圈192、第二线圈194以及第三线圈196供给电流,使抖动校正用磁驱动机构驱动。另外,也可以使用抖动检测传感器(陀螺仪)等检测光学单元100的抖动。抖动校正用磁驱动机构根据抖动的检测结果校正该抖动。
<盖部100L>
盖部100L覆盖固定体110及可动体120。盖部100L例如由树脂形成。盖部100L是在Z轴方向上具有厚度的板状的部件。盖部100L固定于固定体110的+Z方向侧(光轴方向的一方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盖部100L固定于固定体110的框部111。用于将盖部100L固定于固定体110的结构没有特别限定。盖部100L例如可以使用螺钉那样的紧固部件固定于固定体110,或者也可以使用粘结剂固定于固定体110。
盖部100L具有孔100h和止转部100s。孔100h在Z轴方向上贯通盖部100L。盖部100L的孔100h与固定体110的开口部111h对置。可动体120的透镜132通过固定体110的开口部111h和盖部100L的孔100h而在固定体110的外部露出。
如上所述,参照图3,接触部件150具有向固定体110突出的凸部150p。通过接触部件150具有凸部150p,能够使可动体120变薄。
另外,凸部150p优选具有球面形状的一部分。由此,能够使可动体120相对于固定体110平滑地移动。
另外,固定体110在与接触部件150的凸部150p接触的区域具有凹面110q。通过凹面110q,可动体120能够相对于固定体110平滑地移动。
另外,凹面110q具有凹的球面形状的一部分。通过凹的球面形状,可动体120能够相对于固定体110平滑地移动。
另外,固定体110具有与凹面110q相连的切口部110n。通过固定体110的与凹面110q相连的切口部110n,能够将可动体120容易地安装于固定体110。
接着,参照图2~图4B,对光学单元100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图4A是保持架140、接触部件150、外侧磁铁160、内侧磁铁170以及磁铁180的示意性的俯视图,图4B是固定体110的示意性的俯视图。
如上所述,保持架140为筒形状,且具有贯通孔140h。虽然在图4A中未图示,但在保持架140的贯通孔140h插入有光学元件130(图2、图3)。另外,在图4A中,在将光学元件130插入到保持架140时的光轴P的位置示出光轴P。
保持架140具有多个侧部和连接相邻的侧部的连接部。详细地说,保持架140具有第一侧部142、第二侧部144、第三侧部146、第四侧部148、第一连接部143、第二连接部145、第三连接部147以及第四连接部149。
第一侧部142相对于光学元件130位于-Y方向侧,并沿着光学元件130的侧面在X轴方向上延伸。第二侧部144相对于光学元件130位于+X方向侧,并沿着光学元件130的侧面在Y轴方向上延伸。第三侧部146相对于光学元件130位于+Y方向侧,并沿着光学元件130的侧面在X轴方向上延伸。第四侧部148相对于光学元件130位于-X方向侧,并沿着光学元件130的侧面在Y轴方向上延伸。
第一侧部142和第三侧部146相互平行地配置。第二侧部144和第四侧部148相互平行地配置。第一侧部142、第二侧部144、第三侧部146以及第四侧部148相对于光轴P在周向S上按照第一侧部142、第二侧部144、第三侧部146以及第四侧部148的顺序排列配置。此外,第一磁铁182配置于第一侧部142的外周面,第二磁铁184配置于第三侧部146的外周面,第三磁铁186配置于第四侧部148的外周面。
第一连接部143、第二连接部145、第三连接部147以及第四连接部149连接第一侧部142、第二侧部144、第三侧部146以及第四侧部148中的相邻的侧部。第一连接部143通过介于第一侧部142与第二侧部144之间,连接第一侧部142和第二侧部144。第二连接部145通过介于第二侧部144与第三侧部146之间而连接第二侧部144和第三侧部146。第三连接部147通过介于第三侧部146与第四侧部148之间而连接第三侧部146和第四侧部148。第四连接部149通过介于第四侧部148与第一侧部142之间而连接第四侧部148和第一侧部142。第一连接部143和第三连接部147相互平行地配置。第二连接部145和第四连接部149相互平行地配置。
接触部件150配置于第一连接部143、第二连接部145、第三连接部147以及第四连接部149的每一个。接触部件150包括第一接触部件152、第二接触部件154、第三接触部件156以及第四接触部件158。
第一接触部件152、第二接触部件154、第三接触部件156以及第四接触部件158沿周向S隔开预定间隔排列。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接触部件152、第二接触部件154、第三接触部件156以及第四接触部件158各自的凸部150p沿着周向S相对于光轴P排列,相邻的凸部150p以光轴P为中心在周向S上隔开90°的间隔配置。
在此,第一接触部件152相对于光学元件130的光轴P位于+X方向及-Y方向侧,第二接触部件154相对于光学元件130的光轴P位于+X方向及+Y方向侧。另外,第三接触部件156相对于光学元件130的光轴P位于-X方向及+Y方向侧,第四接触部件158相对于光学元件130的光轴P位于-X方向及-Y方向侧。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有时将第一接触部件152、第二接触部件154、第三接触部件156以及第四接触部件158总称地记载为接触部件150。
外侧磁铁160设于接触部件150。外侧磁铁160包括第一外侧磁铁162、第二外侧磁铁164、第三外侧磁铁166以及第四外侧磁铁168。第一外侧磁铁162设于第一接触部件152,第二外侧磁铁164设于第二接触部件154。此外,第三外侧磁铁166设于第三接触部件156,第四外侧磁铁168设于第四接触部件158。
在此,第一外侧磁铁162相对于光学元件130的光轴P位于+X方向及-Y方向侧,第二外侧磁铁164相对于光学元件130的光轴P位于+X方向及+Y方向侧,第三外侧磁铁166相对于光学元件130的光轴P位于-X方向及+Y方向侧,第四外侧磁铁168相对于光学元件130的光轴P位于-X方向及-Y方向侧。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有时将第一外侧磁铁162、第二外侧磁铁164、第三外侧磁铁166及第四外侧磁铁168总称地记载为外侧磁铁160。
内侧磁铁170相对于外侧磁铁160配置于比外侧磁铁160靠近光学元件130的光轴P。
内侧磁铁170包括第一内侧磁铁172、第二内侧磁铁174、第三内侧磁铁176以及第四内侧磁铁178。第一内侧磁铁172相对于第一外侧磁铁162配置得比第一外侧磁铁162靠近光学元件130的光轴P。第二内侧磁铁174相对于第二外侧磁铁164配置得比第二外侧磁铁164靠近光学元件130的光轴P。第三内侧磁铁176相对于第三外侧磁铁166配置得比第三外侧磁铁166靠近光学元件130的光轴P,第四内侧磁铁178相对于第四外侧磁铁168配置得比第四外侧磁铁168靠近光学元件130的光轴P。
在此,第一内侧磁铁172相对于光学元件130的光轴P位于+X方向及-Y方向侧,第二内侧磁铁174相对于光学元件130的光轴P位于+X方向及+Y方向侧,第三内侧磁铁176相对于光学元件130的光轴P位于-X方向及+Y方向侧,第四内侧磁铁178相对于光学元件130的光轴P位于-X方向及-Y方向侧。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有时将第一内侧磁铁172、第二内侧磁铁174、第三内侧磁铁176以及第四内侧磁铁178总称地记载为内侧磁铁170。
另外,内侧磁铁170优选固定于保持架140内。由此,能够将对配置于接触部件150的外侧磁铁160赋予磁力的内侧磁铁170固定于保持架140。
保持架140具有保持光学元件130的内周面140i。内周面140i位于贯通孔140h。内周面140i具有第一内侧面142i、第二内侧面144i、第三内侧面146i、第四内侧面148i、第一拐角部143i、第二拐角部145i、第三拐角部147i以及第四拐角部149i。
第一内侧面142i、第二内侧面144i、第三内侧面146i以及第四内侧面148i分别是第一侧部142、第二侧部144、第三侧部146以及第四侧部148的内侧侧面。另外,第一拐角部143i、第二拐角部145i、第三拐角部147i以及第四拐角部149i分别是第一连接部143、第二连接部145、第三连接部147以及第四连接部149的内侧侧面。第一拐角部143i位于第一内侧面142i与第二内侧面144i之间,第二拐角部145i位于第二内侧面144i与第三内侧面146i之间。第三拐角部147i位于第三内侧面146i与第四内侧面148i之间,第四拐角部149i位于第四内侧面148i与第一内侧面142i之间。
第一接触部件152配置于保持架140的第一拐角部143i,第二接触部件154配置于保持架140的第二拐角部145i。第三接触部件156配置于保持架140的第三拐角部147i,第四接触部件158配置于保持架140的第四拐角部149i。在保持架140的第一拐角部143i、第二拐角部145i、第三拐角部147i以及第四拐角部149i分别配置有第一接触部件152、第二接触部件154、第三接触部件156以及第四接触部件158,因此可动体120能够相对于固定体110平滑地滑动。
外侧磁铁160和内侧磁铁170相互磁排斥。因此,当在配置有外侧磁铁160的接触部件150不产生磁力以外的外力时,接触部件150向径向外侧移动,光轴P与接触部件150的凸部150p之间的距离L1变得最长。
如图4B所示,固定体110具有框部111和侧部112。侧部112包括第一侧部112a、第二侧部112b、第三侧部112c以及第四侧部112d。
第一侧部112a相对于可动体120位于-Y方向侧,并沿X轴方向延伸。第二侧部112b相对于可动体120位于+X方向侧,并沿Y轴方向延伸。第三侧部112c相对于可动体120位于+Y方向侧,并沿X轴方向延伸。第四侧部112d相对于可动体120位于-X方向侧,并沿Y轴方向延伸。第一侧部112a、第二侧部112b、第三侧部112c以及第四侧部112d沿着周向S按照第一侧部112a、第二侧部112b、第三侧部112c以及第四侧部112d的顺序排列并连接。在本说明书的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由第一侧部112a、第二侧部112b、第三侧部112c以及第四侧部112d围成的空间记载为固定体110的内部110S。
框部111相对于第一侧部112a、第二侧部112b、第三侧部112c以及第四侧部112d从+Z方向侧连接。框部111具有将固定体110的内部110S和外部相连的开口部111h。
在固定体110设有凹面110q。凹面110q设于固定体110的内周面。凹面110q具有沿周向S延伸的形状。凹面110q具有凹面110q中的Z轴方向的中央部向径向外侧凹陷的形状。凹面110q通过弯曲地凹陷而具有弯曲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面110q以球面状弯曲。
在第一侧部112a与第二侧部112b之间的连接部分的内侧、第二侧部112b与第三侧部112c之间的连接部分的内侧、第三侧部112c与第四侧部112d之间的连接部分的内侧、以及第四侧部112d与第一侧部112a之间的连接部分的内侧分别设有凹面110q。
多个凹面110q沿周向S隔开预定间隔排列。在本实施方式中,四个凹面110q沿着周向S相对于光轴P排列,相邻的凹面110q以光轴P为中心在周向S上隔开90°的间隔配置。
固定体110具有切口部110n。切口部110n具有使固定体110的内表面向径向外侧凹陷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切口部110n具有使固定体110的凹面110q的一部分向径向外侧凹陷的形状。另外,切口部110n与凹面110q相连。另外,切口部110n也可以与凹面110q不相连,也可以配置于相对于凹面110q在周向S上分离的场所。
切口部110n配置于固定体110中的位于+Z轴方向侧的部分。即,切口部110n配置于固定体110中的位于光轴方向上的光学元件130的透镜132侧的部分。由此,FPC等其他部件的组装变得容易。
在此,光轴P与切口部110n的径向外侧之间的距离L2和距离L1大致相等,或者比距离L1稍长。由此,能够将配置有接触部件150的保持架140容易地插入固定体110。
另外,光轴P与凹面110q之间的距离L3和距离L1大致相等,或者比距离L1稍短。由此,当将配置有接触部件150的保持架140插入固定体110时,接触部件150与外侧磁铁160一起向径向内侧移动。但是,由于外侧磁铁160和内侧磁铁170相互排斥,因此配置有内侧磁铁170的接触部件150向径向外侧被按压。
典型地,在将接触部件150、外侧磁铁160以及内侧磁铁170安装于图4A所示的保持架140的状态下,将保持架140插入固定体110。然后,将光学元件130插入保持架140。如以上地,能够制作光学单元100。
接着,参照图1~图5,对本实施方式的光学单元100进行说明。图5A及图5B是本实施方式的光学单元100的可动体120中的保持架140、接触部件150、外侧磁铁160以及内侧磁铁170的示意性的分解立体图。另外,在图5A及图5B中,作为接触部件150、外侧磁铁160以及内侧磁铁170的一例,图示了安装于保持架140的第一连接部143的第一接触部件152、第一外侧磁铁162、第一内侧磁铁172。
如图5A及图5B所示,保持架140具有将保持架140的内侧和外侧相连的贯通孔140q。贯通孔140q位于保持架140的角部。详细地说,设于保持架140的第一连接部143、第二连接部145、第三连接部147以及第四连接部149(图4A)的每一个。
在图5A及图5B中,在保持架140的第一连接部143设有贯通孔140q,保持架140的内侧和外侧经由贯通孔140q相连。接触部件150的至少一部分的径(Z轴方向的长度)比贯通孔140q的大小(Z轴方向的长度)小。因此,从保持架140的内侧向贯通孔140q插入接触部件150,接触部件15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保持架140的贯通孔140q。贯通孔140q的沿周向S的长度与接触部件150的沿周向S的长度大致相等,或者比接触部件150的沿周向S的长度稍长。详细地说,第一接触部件152、第二接触部件154、第三接触部件156以及第四接触部件158配置于保持架140的贯通孔140q内。
接触部件150配置于保持架140的贯通孔140q,因此接触部件150的动作被限制。详细地说,接触部件150能够在贯通孔140q延伸的方向上移动,另一方面,移动被贯通孔140q的侧面限制。因此,当被外侧磁铁160与内侧磁铁170之间的磁排斥力按压时,配置有外侧磁铁160的接触部件150沿着保持架140的贯通孔140q从特定位置朝向固定体110赋予力。这样,接触部件150从保持架140的特定位置按压固定体110。
另外,贯通孔140q沿径向R(从光轴P以直线状延伸的方向)延伸。由于沿着以光学元件130的光轴P为中心的径向R配置的接触部件150按压固定体110,因此能够抑制光学元件130的光轴P的偏移。
另外,保持架140具有收纳内侧磁铁170的收纳部140r。收纳部140r位于保持架140的拐角部。收纳部140r与贯通孔140q相连。收纳部140r的沿周向S的长度与内侧磁铁170的沿周向S的长度大致相等,或者比内侧磁铁170的沿周向S的长度稍长。通过收纳部140r,能够将内侧磁铁170收纳于保持架内的预定的位置。
外侧磁铁160配置于接触部件150。在此,外侧磁铁160安装于接触部件150。例如,在接触部件150设有凹陷部,该凹陷部具有大致等于或稍大于外侧磁铁160的直径的径,外侧磁铁160安装于接触部件150的凹陷部。
内侧磁铁170相对于外侧磁铁160配置。外侧磁铁160及内侧磁铁170的成对的区域的极性相同。
外侧磁铁160比内侧磁铁170小。例如,外侧磁铁160的沿光轴P的长度比内侧磁铁170的沿光轴P的长度小。另外,外侧磁铁160的沿周向S的长度比内侧磁铁170的沿周向S的长度小。因此,即使可动体120的位置相对于固定体110大幅变动,也能够有效地利用外侧磁铁160与内侧磁铁170之间的排斥力使接触部件150按压固定体110。
如图5A和5B所示,接触部件150优选具有小径部150s和大径部150t。在此,小径部150s及大径部150t分别为圆柱形状。大径部150t的沿光轴P的长度(例如圆的直径)比小径部150s的沿光轴P的长度(例如圆的直径)大。小径部150s的沿光轴P的长度比贯通孔140q的沿光轴P的长度小,贯通孔140q的沿光轴P的长度比大径部150t的沿光轴P的长度小。另外,大径部150t位于内侧磁铁170侧。因此,能够抑制接触部件150从保持架140脱落。另外,在此,小径部150s及大径部150t分别为圆柱形状,但本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小径部150s及大径部150t也可以分别为四棱柱形状。
外侧磁铁160配置于接触部件150的大径部150t。外侧磁铁160配置于接触部件150中的内侧磁铁170的附近,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外侧磁铁160与内侧磁铁170之间的排斥力对接触部件150赋予力。
接触部件150的小径部150s的一部分位于保持架140的贯通孔140q。因此,能够抑制接触部件150从保持架140脱落。
外侧磁铁160为薄型的圆盘形状。外侧磁铁160的直径比接触部件150的大径部150t的直径小。外侧磁铁160具有第一主面160a和第二主面160b。第一主面160a的极性与第二主面160b的极性不同。在此,外侧磁铁160从第二主面160b侧安装于接触部件150。第一主面160a与内侧磁铁170对置,第二主面160b与接触部件150对置。因此,第二主面160b位于固定体110。
接触部件150在与内侧磁铁170对置的面还具有收纳外侧磁铁160的凹陷部150u。在凹陷部150u收纳有外侧磁铁160。通过凹陷部150u,能够将外侧磁铁160适当地配置于接触部件150内。
例如,凹陷部150u与圆柱形状对应。凹陷部150u的宽度(沿光轴P的长度)优选与外侧磁铁160的径(沿光轴P的长度)大致相等,或者比外侧磁铁160的径(沿光轴P的长度)稍长。凹陷部150u的深度(沿径向R的长度)优选比外侧磁铁160的厚度(沿径向R的长度)大。由此,能够抑制外侧磁铁160从接触部件150脱离。
内侧磁铁170为在长边方向上延伸的棒形状。内侧磁铁170的长边方向的长度比保持架140的大径部150t的直径大。内侧磁铁170具有第一主面170a和第二主面170b。第一主面170a的极性与第二主面170b的极性不同。在此,内侧磁铁170的第一主面170a与外侧磁铁160对置,第二主面170b与光学元件130对置。因此,第二主面170b位于光学元件130的光轴P侧。
这样,内侧磁铁170的第一主面170a与外侧磁铁160的第一主面160a对置。因此,外侧磁铁160及内侧磁铁170的成对的区域是第一主面160a及第一主面170a。另外,内侧磁铁170的第一主面170a的极性与外侧磁铁160的第一主面160a的极性相同。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外侧磁铁160与内侧磁铁170之间的排斥力对接触部件150赋予力。
另外,如图5A及图5B所示,保持架140的贯通孔140q、接触部件150、外侧磁铁160以及内侧磁铁170以直线状排列。典型地,连结外侧磁铁160的中心和内侧磁铁170的中心的线与径向R平行。另外,以最短距离连结光学元件130的光轴P和外侧磁铁160的直线与内侧磁铁170重叠。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外侧磁铁160与内侧磁铁170之间的排斥力,沿着径向R对接触部件150赋予力。
使外侧磁铁160相对于光学元件130的光轴P垂直地投影的投影区域的面积为内侧磁铁170中的与外侧磁铁160对置的面(第一主面170a)的面积以下。图5B比较地示出使外侧磁铁160相对于光学元件130的光轴P垂直地投影的投影区域160p和使内侧磁铁170相对于光学元件130的光轴P垂直地投影的投影区域170p。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外侧磁铁160与内侧磁铁170之间的排斥力对接触部件150施加力。
另外,在图5A及图5B中图示了在保持架140安装第一接触部件152、第一外侧磁铁162以及第一内侧磁铁172的形态,但第二接触部件154、第三接触部件156、第四接触部件158、第二外侧磁铁164、第三外侧磁铁166、第四外侧磁铁168、第二内侧磁铁174、第三内侧磁铁176以及第四内侧磁铁178也同样地安装于保持架140。
另外,图5B所示的收纳部140r是能够从保持架140的内侧插入内侧磁铁170的贯通孔,但本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收纳部140r也可以在径向R上不贯通。例如,收纳部140r也可以具有配置内侧磁铁170的侧壁,通过沿侧壁将内侧磁铁170向光轴P插入,从而收纳内侧磁铁170。
接着,参照图6A~图6C对本实施方式的光学单元100进行说明。图6A是本实施方式的光学单元100中的可动体120及磁铁180的示意性的立体图,图6B是本实施方式的光学单元100的示意性的俯视图。在图6B中省略了盖部100L。图6C是沿图6B的VIC-VIC线的光学单元100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如图6A所示,可动体120具有薄型的大致长方体形状。可动体120具有光学元件130、保持架140、接触部件150、外侧磁铁160以及内侧磁铁170。保持架140具有框形状,光学元件130配置于保持架140内。
如图6B所示,内侧磁铁170沿垂直于光学元件130的光轴P的方向与外侧磁铁160一起对接触部件150赋予力。内侧磁铁170沿与光学元件130的光轴P正交的方向对接触部件150赋予力,因此能够抑制光学元件130的光轴P的偏移。
外侧磁铁160包括设置在第一接触部件152的第一外侧磁铁162和设置在第二接触部件的第二外侧磁铁164。内侧磁铁170包括相对于第一外侧磁铁162配置的第一内侧磁铁172和相对于第二外侧磁铁164配置的第二内侧磁铁174。在保持架140的四个拐角中的相邻的两个拐角,外侧磁铁160相对于内侧磁铁170排斥,因此配置有外侧磁铁160的接触部件150向外侧被推出。因此,能够使可动体120相对于固定体110在适当的位置移动。
详细地说,第一内侧磁铁172沿着方向D1对第一接触部件152赋予力。在此,第一内侧磁铁172沿着与光学元件130的光轴P正交的方向D1对第一接触部件152赋予力。因此,第一接触部件152相对于保持架140沿方向D1移动。另外,第二内侧磁铁174沿着方向D2对第二接触部件154赋予力。在此,第二内侧磁铁174沿着与光学元件130的光轴P正交的方向D2对第二接触部件154附加力。因此,第二接触部件154相对于保持架140沿方向D2移动。
而且,连结第一外侧磁铁162的中心和第一内侧磁铁172的中心的线和连结第二外侧磁铁164的中心和第二内侧磁铁174的中心的线在光学元件130的光轴P处相交。第一外侧磁铁162与第一内侧磁铁172之间的磁力的方向和第二外侧磁铁164与第二内侧磁铁174之间的磁力的方向的交点处于光学元件130的光轴P,因此能够抑制光学元件130的光轴P的偏移。
此外,外侧磁铁160还包括设置在第三接触部件156的第三外侧磁铁166和设置在第四接触部件158的第四外侧磁铁168。内侧磁铁170还包括相对于第三外侧磁铁166配置的第三内侧磁铁176和相对于第四外侧磁铁168配置的第四内侧磁铁178。因此,在保持架140的四个拐角的每一个,外侧磁铁160相对于内侧磁铁170排斥,因此,即使可动体120相对于固定体110向任意方向移动,也能够抑制可动体120与固定体110强烈碰撞,能够提高光学单元100的耐冲击性。
第三内侧磁铁176沿着方向D3对第三接触部件156赋予力。在此,第三内侧磁铁176沿着与光学元件130的光轴P正交的方向D3对第三接触部件156赋予力。因此,第三内侧磁铁176相对于保持架140沿方向D3移动。另外,第四内侧磁铁178沿着方向D4对第四接触部件158赋予力。在此,第四内侧磁铁178沿着与光学元件130的光轴P正交的方向D4对第四接触部件158赋予力。因此,第四接触部件158相对于保持架140沿方向D4移动。
在光学单元100中,连结第一外侧磁铁162的中心和第一内侧磁铁172的中心的线、连结第二外侧磁铁164的中心和第二内侧磁铁174的中心的线、连结第三外侧磁铁166的中心和第三内侧磁铁176的中心的线以及连接第四外侧磁铁168的中心和第四内侧磁铁178的中心的线在光学元件130的光轴P处相交。因此,四对外侧磁铁160和内侧磁铁170之间的磁排斥力的交点处于光学元件130的光轴P,因此能够抑制光学元件130的光轴P的偏移。
这样,通过内侧磁铁170,配置于保持架140的接触部件150按压固定体110,因此能够抑制可动体120的位置相对于固定体110偏移。因此,即使不严密地调整固定体110与可动体120之间的间隙,可动体120也能够根据磁铁180与线圈190之间的驱动力平滑地移动。
如图6C所示,可动体120相对于固定体110从径向内侧向径向外侧按压。详细地说,第一内侧磁铁172沿着方向D1朝向固定体110对第一接触部件152赋予力。另外,第三内侧磁铁176沿着方向D3朝向固定体110对第三接触部件156赋予力。此外,在图6C中示出了第一接触部件152、第一外侧磁铁162、第一内侧磁铁172、第三接触部件156、第三外侧磁铁166以及第三内侧磁铁176,但图6B中示出的第二接触部件154、第二外侧磁铁164、第二内侧磁铁174、第四接触部件158、第四外侧磁铁168以及第四内侧磁铁178也同样。这样,内侧磁铁170沿着径向朝向固定体110对接触部件150赋予力,因此能够抑制可动体120的位置相对于固定体110偏移。而且,从可动体120侧对固定体110赋予的力较弱,因此能够使可动体120相对于固定体110平滑地移动。
另外,若光学单元的周围温度变化,则由于各部件的热膨胀系数的不同,可动体与固定体的间隙有时会变动。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光学单元100中,即使光学单元100的周围温度发生变化,由于内侧磁铁170朝向固定体110对接触部件150赋予力,因此也能够抑制可动体120的位置相对于固定体110偏移。
此外,在参照了图3~图6C的上述的说明中,内侧磁铁170配置于保持架140,但本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内侧磁铁170也可以配置于光学元件130。在这种情况下,内侧磁铁170也可以配置于光学元件130的壳体134的外周面。或者,内侧磁铁170也可以配置于光学元件130与保持架140之间。
此外,在参照了图3~图6C的上述的说明中,内侧磁铁170和外侧磁铁160的对置的面分别具有一个极性,但本实施方式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内侧磁铁170中的与外侧磁铁160对置的面具有第一极性的第一部分和第二极性的第二部分,并且外侧磁铁160中的与内侧磁铁170对置的面具有第一极性的第一部分和第二极性的第二部分,内侧磁铁170的第一部分和外侧磁铁160的第一部分对置,内侧磁铁170的第二部分和外侧磁铁160的第二部分对置。
另外,在参照了图3~图6C的上述的说明中,内侧磁铁170及外侧磁铁160分别具有一个硬磁性体,但本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内侧磁铁170及外侧磁铁160也可以分别具有两个以上的硬磁性体。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内侧磁铁170的硬磁性体与外侧磁铁160的硬磁性体对置,内侧磁铁170和外侧磁铁160的对置的硬磁性体的极性彼此相同。
另外,在参照了图2~图6C的上述的说明中,接触部件150具有凸部150p,并且固定体110具有与凸部150p对应的凹面110q,且可动体120侧的凸部150p相对于固定体110侧的凹面110q滑动,但本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接触部件150具有凹面,并且固定体110具有与接触部件150的凹面对应的凸部,固定体110侧的凸部相对于可动体120侧的凹面滑动。
接着,参照图7A及图7B,对本实施方式的光学单元100进行说明。图7A是本实施方式的光学单元100的示意性的俯视图,图7B是沿图7A的VIIb-VIIb线的光学单元100的示意性的剖视图。图7A及图7B除了接触部件150在径向外侧具有凹面150q,且固定体110具有凸部110p这一点,具有与参照图6B及图6C说明的光学单元100相同的结构,为了避免冗长而省略重复的记载。
如图7A及图7B所示,在固定体110中的与可动体120对置的面配置有凸部110p。凸部110p优选为半球体形状。
光学单元100的可动体120具备光学元件130、保持架140、接触部件150、内侧磁铁170以及外侧磁铁160。在此,接触部件150在径向外侧具有凹面150q。在此,内侧磁铁170对配置有外侧磁铁160的接触部件150朝向固定体110赋予力。
在这种情况下,固定体110的凸部110p一边与可动体120侧的凹面150q接触,一边在凹面150q上滑动。凸部110p位于固定体110的内周面。凸部110p朝向保持架140向径向内侧突出,与接触部件150接触。凸部110p也可以具有弯曲地突出的弯曲形状。例如,凸部110p以球面状弯曲。另外,凹面110q优选具有凹的球面形状的一部分。
此外,在参照了图2~图7B的上述的说明中,配置于保持架140的第一连接部143、第二连接部145、第三连接部147以及第四连接部149的接触部件150通过内侧磁铁170朝向固定体110被赋予力,但本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接触部件150的一部分通过内侧磁铁170朝向固定体被赋予力,另一方面,接触部件150的另一部分朝向固定体110不被赋予力。
接着,参照图8A~图8C对本实施方式的光学单元100进行说明。图8A是本实施方式的光学单元100中的可动体120及磁铁180的示意性的立体图,图8B是本实施方式的光学单元100的示意性的俯视图,图8C是沿图8B的VIIIC-VIIIC线的光学单元100的示意性的剖视图。图8A~图8C中,除了第三接触部件156及第四接触部件158是与保持架140一体的部件,并且没有与第三接触部件156及第四接触部件158对应地配置第三外侧磁铁166、第三内侧磁铁176、第四外侧磁铁168以及第四内侧磁铁178这一点,具有与参照图6A~图6C说明的光学单元100相同的结构,为了避免冗长而省略重复的记载。
如图8A所示,可动体120具有光学元件130、保持架140、接触部件150、外侧磁铁160以及内侧磁铁170。接触部件150包括第一接触部件152、第二接触部件154、第三接触部件156以及第四接触部件158。第一接触部件152、第二接触部件154、第三接触部件156以及第四接触部件158分别具有凸部150p。但是,在此,相对于第一接触部件152及第二接触部件154是与保持架140不同的部件,第三接触部件156及第四接触部件158是与保持架140一体的部件。
如图8B所示,外侧磁铁160包括第一外侧磁铁162和第二外侧磁铁164,内侧磁铁170包括第一内侧磁铁172和第二内侧磁铁174。第一内侧磁铁172朝向固定体110对第一接触部件152赋予力。第二内侧磁铁174朝向固定体110对第二接触部件154赋予力。因此,第一接触部件152能够沿着方向D1移动,第二接触部件154能够沿着方向D2移动。在此,方向D1与径向平行,方向D2也与径向平行。然而,第三接触部件156及第四接触部件158固定于保持架140,且第三接触部件156及第四接触部件158相对于保持架140不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保持架140的第一连接部143、第二连接部145、第三连接部147以及第四连接部149中的相邻的两个连接部(第一连接部143及第二连接部145)中,内侧磁铁170朝向固定体110对接触部件150赋予力。因此,能够以较小的力相对于固定体110稳定地支撑可动体120。
而且,第一内侧磁铁172与第一外侧磁铁162一起对第一接触部件152赋予力的方向和第二内侧磁铁174与第二外侧磁铁164一起对第二接触部件154赋予力的方向在光学元件130的光轴P处相交。赋予来自第一内侧磁铁172及第二内侧磁铁174的力的方向的交点在光学元件130的光轴P处相交。因此,能够抑制光学元件130的光轴P的偏移。
如图8C所示,可动体120相对于固定体110从径向内侧向径向外侧按压。详细地说,第一内侧磁铁172朝向固定体110对第一接触部件152赋予力。然而,在此,第三接触部件156保持固定于保持架140的状态。此外,图6C示出了第一接触部件152、第一内侧磁铁172、第一外侧磁铁162以及第三接触部件156,但图6A所示的第二接触部件154、第二内侧磁铁174、第二外侧磁铁164以及第四接触部件158也同样。这样,内侧磁铁170朝向固定体110对接触部件150赋予力,因此能够抑制可动体120的位置相对于固定体110偏移。进一步地,从可动体120侧对固定体110赋予的力较弱,因此能够使可动体120相对于固定体110平滑地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的光学单元100中,可动体120的第一接触部件152、第二接触部件154、第三接触部件156以及第四接触部件158中的两个接触部件(第一接触部件152以及第二接触部件154)通过内侧磁铁170被赋予力,另一方面,另外两个接触部件(第三接触部件156以及第四接触部件158)未通过内侧磁铁170被赋予力。因此,能够降低可动体120相对于固定体110的阻力,能够降低用于驱动可动体120的驱动电力。
接着,参照图9A~图9C对本实施方式的光学单元100进行说明。图9A~图9C是光学单元100的局部放大图。在此,放大了保持架140的第一连接部143的附近。
如图9A所示,保持架140的第一连接部143与固定体110之间的沿径向R的间隔(长度)为La。另外,在不配置内侧磁铁170而将接触部件150及外侧磁铁160配置于径向内侧的情况下,接触部件150的径向内侧部分与贯通孔140q的径向内侧侧面接触。此时,从保持架140突出的接触部件150的长度为Lb,长度Lb比长度La小。在图9A中,将长度Lb与长度La之差表示为ΔL。
图9B表示将可动体120插入固定体110之前的光学单元100。在此,在收纳部140r配置有内侧磁铁170。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外侧磁铁160与内侧磁铁170之间的磁排斥,配置有外侧磁铁160的接触部件150沿贯通孔140q向径向外侧移动。接触部件150向径向外侧进行了最大限度移动时的从保持架140突出的接触部件150的长度为Lc,长度Lc比长度La大。
图9C表示将可动体120插入固定体110后的光学单元100。在此,将可动体120插入固定体110。如上所述,保持架140的第一连接部143与固定体110之间的沿径向R的距离(间隔距离)为长度La,因此接触部件150向径向内侧被按压,以使从保持架140突出的接触部件150的长度成为La。此时,接触部件150与贯通孔140q的径向内侧侧的侧面不接触,接触部件150与贯通孔140q的径向内侧侧的侧面的间隔(长度)为ΔL。
如上所述,在接触部件150在保持架140的贯通孔140q内位于最内侧的情况下,接触部件150从保持架140突出的突出量(长度La)比沿着接触部件150朝向保持架140突出的方向的固定体110与保持架140之间的间隔距离(Lb)短,而且,间隔距离(Lb)比接触部件150在保持架140内位于最外侧的情况下接触部件150从保持架140突出的突出量(Lc)小。在该情况下,即使将可动体120插入固定体110,接触部件150的径向内侧侧面及径向外侧侧面都与贯通孔140q不接触,沿着径向,在接触部件150与贯通孔140q之间产生间隙。进一步地,由于外侧磁铁160与内侧磁铁170的排斥力,接触部件150的径向内侧侧面与贯通孔140q难以接触。因此,接触部件150能够具有阻尼功能。
此外,在参照了图3~图9C的上述的说明中,接触部件150具有圆柱形状的部分,但本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接触部件150也可以具有长方体形状的部分。或者,接触部件150也可以是球形。
另外,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光学单元100的用途的一例,在图1中图示了智能手机200,但光学单元100的用途并不限定于此。光学单元100适宜用作数字照相机或摄像机。例如,光学单元100可以用作行车记录仪的一部分。或者,光学单元100也可以搭载于用于飞行物体(例如,无人机)的摄影机。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以各种方式实施。另外,通过适当组合上述的实施方式所公开的多个构成要素,能够形成各种发明。例如,也可以从实施方式所示的全部构成要素中删除几个构成要素。而且,也可以适当组合不同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为了便于理解,图面以各个构成要素为主体示意性地示出,图示出的各构成要素的厚度、长度、个数、间隔等有时因附图制作的方便而与实际不同。另外,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各构成要素的材质、形状、尺寸等是一例,并不特别限定于此,在实质上不脱离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符号说明
100—光学单元,110—固定体,120—可动体,130—光学元件,140—保持架,150—接触部件,160—外侧磁铁,170—内侧磁铁。

Claims (24)

1.一种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
具备:
固定体;以及
可动体,其相对于所述固定体能够摆动地被支撑,
所述可动体具有:
具有光轴的光学元件;
能够插入所述光学元件的保持架;
配置于所述保持架,且与所述固定体接触的接触部件;
设于所述接触部件的外侧磁铁;以及
相对于所述外侧磁铁位于比所述外侧磁铁靠近所述光学元件的所述光轴的内侧磁铁,
所述外侧磁铁及所述内侧磁铁的成对的区域的极性彼此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架具有将所述保持架的内侧和外侧相连的贯通孔,
所述接触部件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贯通孔内,
所述贯通孔从所述光轴以直线状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触部件具有小径部和径比所述小径部大的大径部,
所述大径部位于所述内侧磁铁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磁铁配置于所述大径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触部件的所述小径部的一部分位于所述保持架的所述贯通孔。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接触部件在所述保持架内位于最内侧的情况下所述接触部件从所述保持架突出的突出量比沿着所述接触部件朝向所述保持架突出的方向的所述固定体与所述保持架之间的间隔距离短,
所述间隔距离比在所述接触部件在所述保持架内位于最外侧的情况下所述接触部件从所述保持架突出的突出量小。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
以最短距离连结所述光学元件的所述光轴和所述外侧磁铁的直线与所述内侧磁铁重叠。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外侧磁铁相对于所述光学元件的所述光轴垂直地投影的投影区域的面积为所述内侧磁铁中的与所述外侧磁铁对置的面的面积以下。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磁铁比所述内侧磁铁小。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侧磁铁固定于所述保持架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架具有收纳所述内侧磁铁的收纳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触部件在与所述内侧磁铁对置的面具有收纳所述外侧磁铁的凹陷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磁铁具有:
与所述内侧磁铁对置的第一极性的第一主面;以及
位于所述固定体侧的第二极性的第二主面,
所述内侧磁铁具有:
与所述外侧磁铁对置的第一极性的第一主面;以及
位于所述光学元件的所述光轴侧的第二极性的第二主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触部件相对于所述固定体滑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触部件具有从所述保持架向所述固定体突出的凸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具有球面形状的一部分。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体在与所述凸部接触的区域具有凹面。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面具有凹的球面形状的一部分。
19.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固定体设有与所述凹面相连的切口部。
20.根据权利要求1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架具有保持所述光学元件的内周面,
所述内周面具有:
第一内侧面;
第二内侧面;
第三内侧面;
第四内侧面;
位于所述第一内侧面与所述第二内侧面之间的第一拐角部;
位于所述第二内侧面与所述第三内侧面之间的第二拐角部;
位于所述第三内侧面与所述第四内侧面之间的第三拐角部;以及
位于所述第四内侧面与所述第一内侧面之间的第四拐角部,
所述接触部件具有:
第一接触部件,其配置于所述保持架的所述第一拐角部;
第二接触部件,其配置于所述保持架的所述第二拐角部;
第三接触部件,其配置于所述保持架的所述第二拐角部;以及
第四接触部件,其配置于所述保持架的所述第三拐角部。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磁铁包括:
设于所述第一接触部件的第一外侧磁铁;以及
设于所述第二接触部件的第二外侧磁铁,
所述内侧磁铁包括:
相对于所述第一外侧磁铁配置的第一内侧磁铁;以及
相对于所述第二外侧磁铁配置的第二内侧磁铁。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
连结所述第一外侧磁铁的中心和所述第一内侧磁铁的中心的线与连结所述第二外侧磁铁的中心和所述第二内侧磁铁的中心的线在所述光学元件的光轴处相交。
23.根据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磁铁还包括:
设于所述第三接触部件的第三外侧磁铁;以及
设于所述第四接触部件的第四外侧磁铁,
所述内侧磁铁还包括:
相对于所述第三外侧磁铁配置的第三内侧磁铁;以及
相对于所述第四外侧磁铁配置的第四内侧磁铁。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
连结所述第一外侧磁铁的中心和所述第一内侧磁铁的中心的线、连结所述第二外侧磁铁的中心和所述第二内侧磁铁的中心的线、连结所述第三外侧磁铁的中心和所述第三内侧磁铁的中心的线以及连结所述第四外侧磁铁的中心和所述第四内侧磁铁的中心的线在所述光学元件的光轴处相交。
CN202080102653.4A 2020-06-30 2020-12-23 光学单元 Withdrawn CN11586785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12924 2020-06-30
JP2020-112924 2020-06-30
PCT/JP2020/048293 WO2022004011A1 (ja) 2020-06-30 2020-12-23 光学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67858A true CN115867858A (zh) 2023-03-28

Family

ID=793156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102653.4A Withdrawn CN115867858A (zh) 2020-06-30 2020-12-23 光学单元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5867858A (zh)
WO (1) WO2022004011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41455A (ja) * 2005-08-05 2007-02-1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光学装置の像振れ補正装置
JP6974052B2 (ja) * 2017-07-06 2021-12-01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JP7222719B2 (ja) * 2018-03-26 2023-02-15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JP7057210B2 (ja) * 2018-05-15 2022-04-19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光学ユニッ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004011A1 (ja) 2022-01-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254472B (zh) 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
US10649226B2 (en) Optical unit with shake correction function
CN108693679B (zh) 带抖动修正功能光学单元
CN112346280B (zh) 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
CN111856837B (zh) 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
US11460714B2 (en) Optical unit with shake correction function
CN113267938B (zh) 带有抖动校正功能的光学单元
CN112748623B (zh) 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
US11567340B2 (en) Optical unit with correction function
CN113204153A (zh) 带抖动校正功能的光学单元
WO2022004008A1 (ja) 光学ユニット
US20220269148A1 (en) Optical unit
CN115867858A (zh) 光学单元
US11543674B2 (en) Optical unit with image stabilization function
WO2022004010A1 (ja) 光学ユニット
WO2022004009A1 (ja) 光学ユニット
CN114675469B (zh) 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
CN216210372U (zh) 光学单元
CN114675470B (zh) 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
CN114675468B (zh) 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
CN114815445B (zh) 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
CN115390339A (zh) 光学单元以及智能手机
JP7411382B2 (ja)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CN220673787U (zh) 电路基板及光学单元
CN116324612A (zh) 光学单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3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