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51143A - 贴合结构 - Google Patents
贴合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851143A CN115851143A CN202211424072.XA CN202211424072A CN115851143A CN 115851143 A CN115851143 A CN 115851143A CN 202211424072 A CN202211424072 A CN 202211424072A CN 115851143 A CN115851143 A CN 11585114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lease film
- weak
- recess
- conformable
- weak structu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9000012790 adhes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7
- 230000003313 weake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36961 part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950 defici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788 optical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568 c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75 la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Adhesive Tape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贴合结构。上述贴合结构中,贴合结构至少包括粘结层、第一离型膜和第二离型膜,通过在第一离型膜和第二离型膜中的至少一者上设置薄弱结构,且该薄弱结构位于粘结层与第一离型膜、第二离型膜连接位置外侧,使得在贴合结构受到外部作用力时,外部作用力先到达于薄弱结构处,避免传递至粘结层,进而避免粘结层不良,提高了粘结层的良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贴合结构。
背景技术
粘结层广泛应用在电子产品中,可用于贴合玻璃盖板及触控薄膜或者显示屏。相关技术中,在使用粘结层贴合前,需要将粘结层设置于两个离型膜之间,以保护粘结层。但是在此过程中,容易造成粘结层不良。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贴合结构,以提高粘结层的良率。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贴合结构,包括:
粘结层,具有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
第一离型膜,设于所述第一表面;及
第二离型膜,设于所述第二表面;
其中,所述第一离型膜和所述第二离型膜中的至少一者设有薄弱结构,所述薄弱结构在参考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粘结层在所述参考面上的正投影彼此不重叠;
所述粘结层在所述参考面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离型膜在所述参考面上的正投影内,且位于所述第二离型膜在所述参考面上的正投影内;
所述参考面为与所述第一方向彼此相垂直的平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薄弱结构设于所述第一离型膜和所述第二离型膜彼此背离的至少一侧表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离型膜的离型克数大于所述第二离型膜的离型克数;
所述薄弱结构设于所述第二离型膜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薄弱结构所在的离型膜具有角部;
所述薄弱结构设于所述角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角部由其所在的离型膜上相邻的两边交汇形成;
所述薄弱结构的始端指向所述薄弱结构的止端的方向,与所述相邻的两边分别呈角度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相邻的两边彼此垂直;
所述薄弱结构的始端指向所述薄弱结构的止端的方向,与所述相邻的两边分别呈45度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薄弱结构设有多个;
沿所述角部指向所述粘结层的中心线的方向,越靠近所述中心线的所述薄弱结构的延伸长度越长;
所述中心线与所述第一方向彼此平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薄弱结构包括凹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部设有多个;
全部所述凹部在其所在的离型膜上沿预设方向间隔布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所述凹部在所述预设方向上的间距为1.5毫米至2毫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部具有始端和止端;
其中,所述凹部在所述始端和所述止端之间直线延伸设置;或者
所述凹部在所述始端和所述止端之间曲线延伸设置;或者
所述凹部在所述始端和所述止端之间折线延伸设置;或者
所述凹部的所述始端和所述止端位于其所在的离型膜的不同边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部的凹陷深度自所述凹部的两端向所述凹部的底部呈增大趋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部的凹陷深度自所述凹部的两端向所述凹部的底部递增。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部的凹陷深度自所述凹部的两端向所述凹部的底部线性递增。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部的凹陷深度自所述凹部的两端向所述凹部的底部先增大后保持不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部的最大凹陷深度与其所在离型膜的厚度之比0.4至0.6。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部的最大凹陷深度为20微米至30微米;和/或
所述凹部所在的离型膜的厚度为50微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薄弱结构包括镂空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镂空孔设有多个,全部所述镂空孔彼此相互独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粘结层为光学胶。
上述贴合结构中,贴合结构至少包括粘结层、第一离型膜和第二离型膜,通过在第一离型膜和第二离型膜中的至少一者上设置薄弱结构,且该薄弱结构位于粘结层与第一离型膜、第二离型膜连接位置外侧,使得在贴合结构受到外部作用力时,外部作用力先到达于薄弱结构处,避免传递至粘结层,进而避免粘结层不良,提高了粘结层的良率。
本申请实施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实施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对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申请的限制。而且在全部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相关技术一实施例中贴合结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为相关技术一实施例中一个视角下的贴合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相关技术一实施例中另一个视角下的贴合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相关技术一实施例中贴合结构受到外部作用力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相关技术一实施例中光学膜本体不良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一个视角下贴合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E-E向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M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贴合结构受到外部作用力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6中薄弱结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薄弱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中薄弱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再一实施例中薄弱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中薄弱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一对比实施例中一个视角下贴合结构的应力模拟分析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一对比实施例中另一个视角下贴合结构的应力模拟分析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一个视角下贴合结构的应力模拟分析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另一个视角下贴合结构的应力模拟分析示意图。
元件符号简单说明:
10:粘结层 20:第一离型膜
30:第二离型膜 u:气泡
s:外部作用力
100:粘结层 110:第一表面
120:第二表面 200:第一离型膜
300:第二离型膜 c:角部
w:薄弱结构
w1:始端 w2:止端
t1:凹部 h1:凹陷深度
h1max:最大凹陷深度 h2:厚度
t2:镂空孔 x:间距
b1:第一边 b2:第二边
b3:第三边 b4:第四边
z1:第一区域 z2:第二区域
F1:第一方向 F2:第二方向
F3:第三方向
Y:预设方向 A:指向方向
m1、m2、m3、m4:表面 L:中心线
α1:第一夹角 α2:第二夹角
d1:第一延伸长度 d2:第二延伸长度
d3:第三延伸长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实施例。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本申请实施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可以理解,本申请所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等可在本文中用于描述各种专业名词,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但除非特别说明,这些专业名词不受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专业名词与另一个专业名词区分。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若干”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水平高度。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水平高度。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申请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申请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
图1示出了相关技术一实施例中贴合结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相关技术一实施例中一个视角下的贴合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相关技术一实施例中另一个视角下的贴合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相关技术实施例相关的部分。图2中的视角为图1中的俯视视角,图3中的视角为图1中的正视视角。
如图1至图3所示,正如背景技术中所言,相关技术中,在使用粘结层贴合前,需要将粘结层10设置于第一离型膜20和第二离型膜30之间,以保护光学胶。但是在此过程中,容易造成光学胶不良。
图4示出了相关技术一实施例中贴合结构受到外部作用力时的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相关技术一实施例中光学膜本体不良的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相关技术实施例相关的部分。
本申请发明人注意到,由于需要对粘结层10进行保护,如图1和图3所示,通常将第一离型膜20和第二离型膜30的大小设置为大于粘结层10的大小。但是这样,如图4所示,该结构在受到外部作用力s时,会导致第一离型膜20和/或第二离型膜30与粘结层分离,在分离处产生如图5所示的气泡u。
本申请发明人经过研究发现,可以在外部作用力s的传递路径上,设置吸收应力结构,在外部作用力s到达第一离型膜20和/或第二离型膜30与粘结层10的连接处前,通过吸收应力结构来吸收外部作用力s,避免外部作用力s传递至第一离型膜20和/或第二离型膜30与粘结层10的连接处,进而可以避免产生如图5所示的气泡u。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设置能够吸收应力的结构,可以有效缓解因受到外部作用力,导致粘结层产生气泡而致使粘结层不良的问题。下面结合一些实施例的相关描述,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贴合结构进行相关说明。
图6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一个视角下贴合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7示出了图6中E-E向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8示出了图7中M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9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贴合结构受到外部作用力s时的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申请实施例相关的部分。
请参照图6至图8,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贴合结构,该贴合结构包括粘结层100、第一离型膜200和第二离型膜300。粘结层100具有沿第一方向F1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110和第二表面120。第一离型膜200设于第一表面110。第二离型膜300设于第二表面120。其中,第一离型膜200和第二离型膜300中的至少一者设有薄弱结构w,薄弱结构w在参考面上的正投影,与粘结层100在参考面上的正投影彼此不重叠;粘结层100在参考面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离型膜200在参考面上的正投影内,且位于第二离型膜300在参考面上的正投影内;参考面为与第一方向F1彼此相垂直的平面。
贴合结构具有第一区域z1和第二区域z2,第一区域z1为粘结层100、第一离型膜200和第二离型膜300相贴合的区域,第二区域z2为第一离型膜200、第二离型膜300没有与粘结层100相贴合的区域。薄弱结构w位于第二区域z2内。粘结层100可以是光学胶。如图9所示,在贴合结构受到外部作用力s时,会先经过第二区域z2再到第一区域z1。由于第二区域z2内设有薄弱结构w,在产生外部作用力s时,会被薄弱结构w先吸收,薄弱结构w会消弱甚至是消散掉外部作用力s,能够避免外部作用力s传递至第一区域z1,进而避免作用至位于第一区域z1内的粘结层100。
需要说明的是,薄弱结构w是相对于设有薄弱结构w的离型膜而言的。以图6至图8为例,示意出薄弱结构w设置于第二离型膜300的情形。相对于第二离型膜300没有设置薄弱结构w的位置而言,薄弱结构w的强度等力学性能会更弱。在外部作用力s到达第二区域z2时,会选择到达更容易进入以及更薄弱的薄弱结构w中。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方向F1即为粘结层100的厚度h2方向。
由此,通过在第一离型膜200和第二离型膜300中的至少一者上设置薄弱结构w,且该薄弱结构w位于粘结层100与第一离型膜200、第二离型膜300连接位置外侧,使得在贴合结构受到外部作用力s时,外部作用力s先到达于薄弱结构w处,避免传递至粘结层100,进而避免粘结层100不良,提高了粘结层100的良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照图7和图8,薄弱结构w设于第一离型膜200和第二离型膜300彼此背离的至少一侧表面。
第一离型膜200具有背离第二离型膜300的表面m1和朝向第二离型膜300的表面m2,第二离型膜300具有朝向第一离型膜200的表面m3和背离第一离型膜200的表面m4。图7和图8示意出薄弱结构w设于第二离型膜300的表面m4上。当然,也可以在第一离型膜200的表面m1上设置薄弱结构w,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设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如此,在薄弱结构w设于第一离型膜200和第二离型膜300彼此背离的至少一侧表面的情况下,会产生如图9所示的其中一个离型膜朝向另一个离型膜弯折的情形,更有助于保护位于贴合结构的第一区域z1内的粘结层100。
本申请发明人进一步注意到,为便于贴合结构的使用,通常会将第一离型膜200和第二离型膜300中的其中之一设置为轻离型膜,其中另一设置为重离型膜。可以理解的是,轻离型膜和重离型膜是相对而言的。也即,相对于粘结层100而言,轻离型膜较重离型膜更易于撕除。在此过程中,如若贴合结构受到外部作用力s,则更容易在轻离型膜与粘结层100连接处产生分离,进而在粘结层100上产生气泡等不良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照图6至图9,第一离型膜200的离型克数大于第二离型膜300的离型克数。薄弱结构w设于第二离型膜300上。如此,可以对粘结层100实现更好的防护效果。当然,在此基础之上,也可以根据使用需求,在第一离型膜200上设置薄弱结构w,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图10示出了图6中薄弱结构w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申请实施例相关的部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0,并结合参照图6至图8,薄弱结构w所在的离型膜具有角部c;薄弱结构w设于角部c。图中示意出的离型膜为第二离型膜300的情形。由于离型膜的角部c较为尖锐,更容易扩散外部作用力s。由此,在角部c设置薄弱结构w可以对粘结层100实现更好的防护。
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在位于第二区域z2的离型膜处的其它位置设置薄弱结构w,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0,并结合参照图6至图8,角部c由其所在的离型膜上相邻的两边交汇形成。薄弱结构w的始端w1指向薄弱结构w的止端w2的方向(即图中示意出的指向方向A,后文沿用此定义且不再赘述),与相邻的两边分别呈角度设置。
以图6为例,示意出第二离型膜300具有沿第二方向F2相对设置的第一边b1和第二边b2,沿第三方向F3相对设置的第三边b3和第四边b4。其中,第一方向F1、第二方向F2和第三方向F3彼此之间相互垂直。也即,第二离型膜300构造为矩形形状。第二离型膜300具有四个角部c,四个角部c可均如图6所示意出的均设置薄弱结构w,也可以部分设置薄弱结构w。四个角部c均设置有薄弱结构w时,薄弱结构w的构造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图6示意出四个角部c均设置有相同的薄弱结构w的情形。
以图10为例,示意出相邻的两边分别为第一边b1和第四边b4的情形。薄弱结构w的始端w1指向薄弱结构w的止端w2的方向,与相邻的两边分别呈角度设置,也即是可以对较为尖锐的角部c受力而扩散作用力时进行拦截,能够更为有效地消除应力。可选地,在相邻的两边彼此垂直时,指向方向A与相邻的两边分别呈45度设置。继续以图10为例,由于第一边b1和第二边b2相垂直,第一边b1平行于第三方向F3,第四方向平行于第二方向F2,指向方向A与第四边b4形成的夹角可看作指向方向A与第二方向F2形成的第一夹角α1,指向方向A与第二边b2形成的夹角可看作指向方向A与第三方向F3形成的第二夹角α2。第一夹角α1和第二夹角α2均为45度。由此,可以更大程度上吸收应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照图10,并结合参照图6,薄弱结构w设有多个。沿角部c指向粘结层100的中心线L的方向,越靠近中心线L的薄弱结构w的延伸长度越长;中心线L与第一方向F1彼此平行。
以图10以及后文示意出的图14为例,沿角部c指向粘结层100的中心线L的方向,依次设有三个薄弱结构w,它们的延伸长度分别为第一延伸长度d1、第二延伸长度d2和第三延伸长度d3,可以看到第一延伸长度d1小于第二延伸长度d2,第二延伸长度d2小于第三延伸长度d3。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6和图10示意出的视角下,中心线L为一个点,后文示意出的情形沿用此说明,且不再进行赘述。
由此,通过设置不同延伸长度,使得越靠近第一区域z1的位置能够吸收更多的应力。同时,由于设置了不同延伸长度的薄弱结构w,可以对所产生的应力进行逐级吸收。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照图10,并结合图6至图8,薄弱结构w包括凹部t1。可以通过构造凹部t1来形成薄弱区域。可选地,凹部t1可以通过切刀制作出刀痕而形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照图10,并结合图6至图8,凹部t1设有多个;全部凹部t1在其所在的离型膜上沿预设方向Y间隔布置。如此,通过间隔设置,可以进一步对应力的传导造成阻碍,并且也使得布置方式更为灵活。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照图10,相邻的两个凹部t1在预设方向Y上的间距x为1.5毫米至2毫米。如此,可以避免间距x过小而不能很好地对应力的传导造成阻碍,还可以避免间距x过大而不能够很好的逐级对应力进行吸收。
图11示出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薄弱结构w的结构示意图;图12示出了本申请又一实施例中薄弱结构w的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申请实施例相关的部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照图10,并结合图6至图8,凹部t1具有始端w1和止端w2。可选地,如图10所示,凹部t1在始端w1和止端w2之间直线延伸设置;又或者,如图11所示,凹部t1在始端w1和止端w2之间曲线延伸设置;又或者,如图12所示,凹部t1在始端w1和止端w2之间折线延伸设置。可以理解的是,同一个角部c上的凹部t1延伸方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不同角部c上的凹部t1的延伸方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图10至图12示意出同一个角部c上的凹部t1的延伸方式相同的情形。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设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制。由此,可以根据使用需求,灵活根据使用环境而设置所需要的凹部t1的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照图10至图12,凹部t1的始端w1和止端w2位于其所在的离型膜的不同边上。以图10为例,示意出凹部t1的始端w1位于第一边b1,凹部t1的止端w2位于第四边b4的情形。由于凹部t1的始端w1和止端w2位于不同边,使得凹部t1的始端w1和止端w2均为敞开结构而非封闭结构,也即凹部t1的始端w1贯穿第一边b1,凹部t1的止端w2贯穿第四边b4,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仅有助于对于应力的拦截,还能借助敞开结构增加对于应力的吸收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照图7和图8,凹部t1的凹陷深度h1自凹部t1的两端向凹部t1的底部呈增大趋势。增大趋势指的是可以先增大再保持不变再增大,还可以是一直增大,只要整体上是增大的即可。可选地,凹部t1的凹陷深度h1自凹部t1的两端向凹部t1的底部递增。递增指的是依次增大。更进一步地,凹部t1的凹陷深度h1自凹部t1的两端向凹部t1的底部线性递增。线性递增指的是呈直线型的增加。不同增大趋势的凹部t1,会形成不同截面形状的凹部t1,而不同截面形状的凹部t1则会具有不同的吸收应力的效果。以图7和图8为例,示意出凹部t1的凹陷深度h1自凹部t1的两端向凹部t1的底部线性递增,形成了凹部t1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的情形,如此,可以更为快速的吸收应力,降低应力的蔓延速度。
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凹部t1的凹陷深度h1自凹部t1的两端向凹部t1的底部先增大后保持不变。例如,可以形成凹部t1的截面形状为梯形的情形。可以根据实际使用场景进行设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照图8,并结合参照图6和图7,凹部t1的最大凹陷深度h1max与其所在离型膜的厚度h2之比0.4至0.6。如此,可以在尽可能表面制造加工误差的基础上实现更好地应力吸收效果。可选地,凹部t1的最大凹陷深度h1max为20微米至30微米;和/或,凹部t1所在的离型膜的厚度h2为50微米。例如,凹部t1的最大凹陷深度h1max可以为20微米、21微米、25微米、26微米、28微米、30微米等。
图13示出了本申请再一实施例中薄弱结构w的结构示意图;图14示出了图13中薄弱结构w的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申请实施例相关的部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3和图14,薄弱结构w包括镂空孔t2。如此,可以通过镂空孔t2制造薄弱区,以吸收更多的应力。可选地,镂空孔t2设有多个,全部镂空孔t2彼此相互独立。这样,可以通过镂空孔t2之间的间隔进一步增强应力的吸收效果。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将镂空孔t2之间相连通。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设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镂空孔t2的一些布置方式可参考前述一些实施例中凹部t1的布置方式,在此不再赘述。与凹部t1不同的是,为实现镂空的效果,镂空孔t2的始端w1和止端w2显然是不能设置于边上。
下面结合上述实施例以及附图15至图18,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贴合结构进行进一步说明。
图15和图16示意出相关技术中粘结层10上设置有第一离型膜20的情形,图15为仰视视角,图16为俯视视角。图17和图18示意出粘结层100上设置有第二离型膜300,第二离型膜300上设有凹部t1的情形,图16为仰视视角,图17为俯视视角。其中,第一离型膜20和第二离型膜300均被配置为轻离型膜,粘结层10和粘结层100均被配置为光学胶。
通过ANSYS软件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贴合进行应力模拟分析。ε代表产生有不同形变量的颜色,ε1代表具体的形变量的大小,数值的单位为毫米。不同大小的形变量具有不同的颜色,随着形变量大小的变化,颜色也会跟随变化。该颜色的变化是指随着形变量越来越大,颜色由冷色调向暖色调渐变过渡。
如图15和图16所示,颜色的变化表现为在第一离型膜20的中心区域基本为冷色调的颜色,在中心区域往边角区域的方向上,逐渐变为暖色调。在图15和图16中,第一离型膜20并未发生显著的翘曲。
如图17和图18所示,颜色的变化表现为在第二离型膜300的边角区域存在跨度很大的颜色变化,且在凹部t1存在大部分为暖色调的颜色,且已发生了显著的翘曲。
由上述应力模拟得知,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存在凹部t1,可以通过凹部t1有效吸收应力,在凹部t1以外可以通过形变吸收应力,缓解应力向内传导。由上述试验过程可见,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贴合结构的良率明显优于对比例中的的良率。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贴合结构中通过设置薄弱结构w,使得在贴合结构受到外部作用力时,外部作用力先到达于薄弱结构处,薄弱结构可以有效吸收应力,且薄弱结构以外可以通过形变吸收应力,避免传递至粘结层100,进而避免粘结层100不良,提高了粘结层的良率。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8)
1.一种贴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粘结层,具有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
第一离型膜,设于所述第一表面;及
第二离型膜,设于所述第二表面;
其中,所述第一离型膜和所述第二离型膜中的至少一者设有薄弱结构,所述薄弱结构在参考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粘结层在所述参考面上的正投影彼此不重叠;
所述粘结层在所述参考面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离型膜在所述参考面上的正投影内,且位于所述第二离型膜在所述参考面上的正投影内;
所述参考面为与所述第一方向彼此相垂直的平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薄弱结构设于所述第一离型膜和所述第二离型膜彼此背离的至少一侧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离型膜的离型克数大于所述第二离型膜的离型克数;
所述薄弱结构设于所述第二离型膜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薄弱结构所在的离型膜具有角部;
所述薄弱结构设于所述角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贴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角部由其所在的离型膜上相邻的两边交汇形成;
所述薄弱结构的始端指向所述薄弱结构的止端的方向,与所述相邻的两边分别呈角度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贴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的两边彼此垂直;
所述薄弱结构的始端指向所述薄弱结构的止端的方向,与所述相邻的两边分别呈45度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贴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薄弱结构设有多个;
沿所述角部指向所述粘结层的中心线的方向,越靠近所述中心线的所述薄弱结构的延伸长度越长;
所述中心线与所述第一方向彼此平行。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贴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薄弱结构包括凹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贴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设有多个;
全部所述凹部在其所在的离型膜上沿预设方向间隔布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贴合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凹部在所述预设方向上的间距为1.5毫米至2毫米。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贴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具有始端和止端;
其中,所述凹部在所述始端和所述止端之间直线延伸设置;或者
所述凹部在所述始端和所述止端之间曲线延伸设置;或者
所述凹部在所述始端和所述止端之间折线延伸设置;或者
所述凹部的所述始端和所述止端位于其所在的离型膜的不同边上。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贴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的凹陷深度自所述凹部的两端向所述凹部的底部呈增大趋势。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贴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的凹陷深度自所述凹部的两端向所述凹部的底部递增。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贴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的凹陷深度自所述凹部的两端向所述凹部的底部线性递增。
15.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贴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的最大凹陷深度与其所在离型膜的厚度之比0.4至0.6。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贴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的最大凹陷深度为20微米至30微米;和/或
所述凹部所在的离型膜的厚度为50微米。
17.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贴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薄弱结构包括镂空孔。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贴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镂空孔设有多个,全部所述镂空孔彼此相互独立。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424072.XA CN115851143B (zh) | 2022-11-15 | 2022-11-15 | 贴合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424072.XA CN115851143B (zh) | 2022-11-15 | 2022-11-15 | 贴合结构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851143A true CN115851143A (zh) | 2023-03-28 |
CN115851143B CN115851143B (zh) | 2024-06-04 |
Family
ID=856635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424072.XA Active CN115851143B (zh) | 2022-11-15 | 2022-11-15 | 贴合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851143B (zh)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198267A (ja) * | 1998-01-19 | 1999-07-27 | Nitto Denko Corp | 粘着性クッションシート |
JP2017025237A (ja) * | 2015-07-24 | 2017-02-02 | 旭硝子株式会社 | 粘着層付き透明曲面材、表示装置、粘着層付き透明曲面材の製造方法及び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
CN211497476U (zh) * | 2019-10-25 | 2020-09-15 | 广东中晨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强稳定性离型膜 |
WO2021244173A1 (zh) * | 2020-06-03 | 2021-12-09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终端设备、柔性屏及柔性显示基板 |
-
2022
- 2022-11-15 CN CN202211424072.XA patent/CN11585114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198267A (ja) * | 1998-01-19 | 1999-07-27 | Nitto Denko Corp | 粘着性クッションシート |
JP2017025237A (ja) * | 2015-07-24 | 2017-02-02 | 旭硝子株式会社 | 粘着層付き透明曲面材、表示装置、粘着層付き透明曲面材の製造方法及び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
CN211497476U (zh) * | 2019-10-25 | 2020-09-15 | 广东中晨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强稳定性离型膜 |
WO2021244173A1 (zh) * | 2020-06-03 | 2021-12-09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终端设备、柔性屏及柔性显示基板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851143B (zh) | 2024-06-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966785B2 (en) | Laminated display window and device incorporating same | |
JP4746931B2 (ja) | フラット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モジュール及びフラット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 |
CN111976249B (zh) | 复合泡棉层以及显示模组 | |
KR102563626B1 (ko) | 플렉서블 디스플레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장치 | |
CN110648593A (zh) | 盖板和显示装置 | |
KR20100068291A (ko) | 개선된 진동-음향 댐핑 거동을 갖는 글레이징, 이러한 글레이징의 제조 방법, 및 차량 객실 내의 방음 방법 | |
CN112150914A (zh) | 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 |
US10583634B2 (en) | Laminated substrate for window, laminated substrate for window with frame body, automobile with laminated substrate for window, and intermediate layer structure for laminated substrate for window | |
US8462290B2 (en) | Flat screen device with transparent protection housing | |
CN115851143A (zh) | 贴合结构 | |
CN113299191B (zh) | 显示模组、显示面板及柔性电路板 | |
WO2020103795A1 (zh) | 显示器件、显示装置及显示器件的制备方法 | |
JP2016157113A (ja) | 吸音材 | |
CN210606374U (zh) | 显示模组和电子设备 | |
US7700174B2 (en) | Laminate with fill layer | |
CN205305107U (zh) | Mems麦克风 | |
US10440841B2 (en) | Electronic device | |
CN113593415B (zh) | 显示模组及其制作方法 | |
CN215341744U (zh) | 背光模组及显示屏 | |
WO2021014680A1 (ja) | 光導波路、接着層付き光導波路、光配線部品および電子機器 | |
CN115552513A (zh) | 用于给机动车辆玻璃窗隔声的装置 | |
CN210415766U (zh) | 一种航空蜂窝状复合板 | |
CN214851990U (zh) | 一种抗冲击性高的fpc软性线路板 | |
CN113436540B (zh) | 显示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 |
CN218005074U (zh) | 电池包及电池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