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17237A - 换热机构 - Google Patents

换热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817237A
CN115817237A CN202211364035.4A CN202211364035A CN115817237A CN 115817237 A CN115817237 A CN 115817237A CN 202211364035 A CN202211364035 A CN 202211364035A CN 115817237 A CN115817237 A CN 1158172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channel
heat exchange
heat dissipation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36403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党艳辉
林俊楠
李湘斌
张绍林
李莉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Megmeet Electr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Megmeet Electr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Megmeet Electr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Megmeet Electr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364035.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817237A/zh
Publication of CN1158172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1723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2Electric charging station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充电桩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了一种换热机构,换热机构包括外壳、散热件和盖板。外壳设有收容腔,收容腔内设置有相连通的第一导流槽和第二导流槽,第一导流槽和第二导流槽分别与外界环境连通;第一导流槽和/或第二导流槽内还设置有水平流道。散热件安装于第一导流槽和/或第二导流槽。盖板与收容腔连接,盖板与第一导流槽配合形成与收容腔密封隔离的第一散热区域,盖板与第二导流槽配合形成与收容腔密封隔离的第二散热区域。通过上述设计,将需要进行散热的模块安装于第一散热区域和/或第二散热区域,并且均与收容腔密封隔离,从而防止外界环境的灰尘等杂质进入收容腔,从而提高散热效率。

Description

换热机构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充电桩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了一种换热机构。
背景技术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电能作为一种主要使用的能源,常见于各种设备设施中。而在现今,更多的车辆使用电能作为驱动车辆电机的能源,由电能驱动的车辆所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就是续航问题。
日前,电能驱动的车辆在对其电池充电时,多数用到的是充电桩,常见的充电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普通时长的充电,另一种则是快速充电。但无论这两种方法中的任何一种,都会面临充电桩在工作的过程中会大量发热的问题。
发明人在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目前:常使用的充电桩内部包括具有不同功能的模块,而这些模块在工作的过程中,其产热效率并不相同。而在目前的充电桩中,包括充电桩主体、输电模块和风冷散热模块。其中,输电模块安装于充电桩主体内部,风冷散热模块部分与输电模块接触,另一部分与外界环境连通,从而将空气与风冷散热模块充分接触以对输电模块进行散热。但这种方式存在以下问题:1、散热效果不佳,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且当风冷散热模块长时间工作后容易由于灰尘堆积造成散热效果不佳。2、风冷散热模块工作噪音大且由于其与外界环境连通,密封效果差容易使得灰尘流入充电桩内,造成输电模块工作效率下降。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机构,从而改善目前充电桩中的风冷散热模块散热效果不佳、容易灰尘堆积、工作噪音大及密封效果差的现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换热机构。所述换热机构包括外壳、散热件和盖板。所述外壳设有收容腔,所述收容腔内设置有相连通的第一导流槽和第二导流槽,所述第一导流槽和所述第二导流槽分别与外界环境连通;所述第一导流槽和/或所述第二导流槽内还设置有水平流道。所述散热件安装于所述第一导流槽和/或所述第二导流槽。所述盖板与所述收容腔连接,所述盖板与所述第一导流槽配合形成与所述收容腔密封隔离的第一散热区域,所述盖板与所述第二导流槽配合形成与所述收容腔密封隔离的第二散热区域。
可选地,所述散热件包括安装部、主体部、第一翅片和第二翅片,所述安装部安装于所述第一导流槽的槽底,并对所述第一导流槽的槽底进行密封,所述第一翅片和所述第二翅片均通过所述主体部与所述安装部固定连接,并且所述第一翅片的延伸方向和所述第二翅片的延伸方向不同。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流槽包括第一收容槽、第一连通槽和第二收容槽,所述第一收容槽的一端与外界环境连通,所述第一收容槽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一连通槽与所述第二收容槽连通,并通过所述第二收容槽与所述第二导流槽连通;所述第一收容槽和所述第二收容槽内均设置有所述散热件。
可选地,所述第一收容槽的槽口和所述第二收容槽的槽口位置分别设置有卡接槽,所述盖板上设置有凸起,所述凸起伸进所述卡接槽内并抵持所述散热件远离所述安装部的一端,导热介质在翅片之间的缝隙中流通。
可选地,所述第二导流槽包括第一导流通道、第三连通槽和第二导流通道,所述第一导流通道的一端通过第二连通槽与所述第二收容槽连通,所述第一导流通道的另一端通过第三连通槽与所述第二导流通道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三连通槽的另一端与外界环境连通。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流通道和所述第二导流通道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水平流道,所述水平流道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一导流通道和所述第二导流通道。
可选地,所述水平流道弯曲设置以增加其流经面积。
可选地,所述水平流道上设置有防回流凸起,所述防回流凸起位于所述水平流道与所述第二导流通道的连通位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流通道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导流通道的宽度。
可选地,所述外壳设有至少一个换热凸起,所述换热凸起设置于所述第二导流通道内,所述换热凸起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导流通道的延伸方向相同。
本申请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机构,所述换热机构包括外壳、散热件和盖板。所述外壳设有收容腔,所述收容腔内设置有相连通的第一导流槽和第二导流槽,所述第一导流槽和所述第二导流槽分别与外界环境连通;所述第一导流槽和/或所述第二导流槽内还设置有水平流道。所述散热件安装于所述第一导流槽和/或所述第二导流槽。所述盖板与所述收容腔连接,所述盖板与所述第一导流槽配合形成与所述收容腔密封隔离的第一散热区域,所述盖板与所述第二导流槽配合形成与所述收容腔密封隔离的第二散热区域。通过上述设计,将需要进行散热的模块安装于所述第一散热区域和/或所述第二散热区域,并且由于所述第一散热区域和/或所述第二散热区域均与所述收容腔密封隔离,从而防止外界环境中的灰尘等杂质流入所述收容腔,从而提高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是本申请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用电设备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机构的立体图;
图3是本申请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图2的A面截面图;
图4是本申请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机构的分解图;
图5是本申请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图4的B部放大图;
图6是本申请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机构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图6的C部放大图;
图8是本申请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盖板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如下:
第一方向 F1 第二连通槽 16
第二方向 F2 换热凸起 17
用电设备 1 第二斜面 18
充电桩 1000 通孔 19
换热机构 100 散热件 30
外壳 10 安装部 31
收容腔 11 主体部 32
第一导流槽 12 第一翅片 33
第一收容槽 121 第二翅片 34
第一连通槽 122 第三翅片 35
第二收容槽 123 盖板 40
第二导流槽 13 第一散热区域 41
第三连通槽 131 第二散热区域 42
第一导流通道 132 凸起 43
第二导流通道 133 第一斜面 431
水平流道 134 第三区域 44
防回流凸起 1341 安装平台 45
卡接槽 14 散热通道 46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说明书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申请。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其示出了本申请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用电设备1的示意图。用电设备1包括充电桩1000,充电桩1000包括充电模块及换热机构100,充电模块及换热机构100均安装于充电桩1000内,换热机构100安装于充电模块上,换热机构100用于给充电模块散热。相应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用电设备1包括但不限于充电桩1000,可以是其他用电设备,接下来将对上述换热机构100的结构进行进一步说明。
对于前述换热机构100,请参阅图2至图4,其分别示出了本申请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机构100的立体图、本申请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图2的A面截面图、本申请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机构100的分解图,并结合其他附图。换热机构100包括外壳10、导热介质(图中未示出)、散热件30和盖板40。外壳10设有收容腔11,收容腔11内设置有相连通的第一导流槽12和第二导流槽13,第一导流槽12和第二导流槽13分别与外界环境连通,第一导流槽12和/或第二导流槽13还设有水平流道134,可选地,水平流道134弯曲设置以增加其流经面积。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水平流道134是指垂直于换热机构100厚度方向的平面上,并沿该平面流动的流体流道,水平流道134用于供导热介质流动。导热介质于第一导流槽12和第二导流槽13内流动。散热件30安装于第一导流槽12和/或第二导流槽13内,散热件30用于提高第一导流槽12和/或第二导流槽13内的散热效率。盖板40与收容腔11连接,盖板40与第一导流槽12配合形成与收容腔11密封隔离的第一散热区域41,盖板40与第二导流槽13配合形成与收容腔11密封隔离的第二散热区域42。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导流槽12内设置了散热件30以提高第一导流槽12的散热效率,从而使得第一散热区域41的散热效率大于第二散热区域42的散热效率,故可以通过将充电桩1000内产热效率更大的电子元件安装于第一散热区域41处,产热效率更小的电子元件安装于第二散热区域42处;或者,在第二导流槽13内设置了散热件30以提高第二导流槽13的散热效率,从而使得第一散热区域41的散热效率大于第二散热区域42的散热效率,故可以通过将充电桩1000内产热效率更大的电子元件安装于第一散热区域41处,产热效率更小的电子元件安装于第二散热区域42处;亦或是,在第一导流槽12和第二导流槽13内均设置有散热件30,从而提高换热机构100的整体散热效率,从而适配具有多种电子元件、模块的充电桩1000。可选地,导热介质包括水、冷却液等。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导流槽12和第二导流槽13以及盖板40均设置于外壳10内,即是第一散热区域41和第二散热区域42均暴露于收容腔11中,他们的每一个暴露于收容腔11的表面均可以用于安装电子元件或模块,以进行散热。
值得一提的是,盖板40与外壳10通过搅拌摩擦焊的形式连接。搅拌摩擦焊是指利用高速旋转的焊具与盖板40和外壳10摩擦产生的热量使被焊材料局部熔化,当焊具沿着焊接界面向前移动时,被塑性化的盖板40和外壳10在焊具的转动摩擦力作用下由焊具的前部流向后部,并在焊具的挤压下形成致密的固相焊缝。这种焊接方式的好处是:1、焊接接头热影响区显微组织变化小,残余应力比较低,焊接后的盖板40和外壳10不易变形。2、能一次完成较长焊缝、大截面、不同位置的焊接,以适配本申请实施例中盖板40和外壳10的长焊缝。3、搅拌摩擦焊的操作过程方便实现机械化、自动化,且搅拌摩擦焊的设备简单、能耗低、功效高,从而便于批量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4、无需添加焊丝等焊接介质,不需要保护气体,安全且成本低。5、焊接过程安全、无污染、无烟尘、无辐射等。
对于上述散热件30,请参阅图5,其示出了本申请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图4的B部放大图,并结合其他附图。散热件30包括安装部31、主体部32、第一翅片33和第二翅片34。安装部31安装于第一导流槽12的槽底,并对第一导流槽13的槽底进行密封。可选地,安装部31与第一导流槽12的槽底之间采用搅拌摩擦焊的工艺密封连接。第一翅片和第二翅片均通过主体部32与安装部31固定连接,并且第一翅片34的延伸方向和第二翅片35的延伸方向不同。具体地,主体部32垂直于安装部31设置,第一翅片33自主体部32延伸而出,且第一翅片33垂直于主体部32,第二翅片34自主体部32延伸而出,且第二翅片34垂直于第一翅片33。需要说明的是,安装部31、主体部32、第一翅片33和第二翅片34均呈长条板状,而安装部31用于将散热件30安装于第一导流槽12内,主体部32垂直设置于安装部31上,并且主体部32设置于安装部31的中部,从而使得第一翅片33可以对称设置于主体部32的两侧,而第二翅片34垂直于第一翅片33设置,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中的第二翅片34设置于第一翅片33远离安装部31的一侧。
进一步地,散热件30还包括第三翅片35,第三翅片35设置于主体部上32,第三翅片35垂直于主体部32,第三翅片35与第一翅片33平行设置,且第三翅片35的宽度小于第一翅片33的宽度。可以理解的是,第三翅片35设置于安装部31和第一翅片33之间,而本申请中所指的宽度则是第一翅片33、第二翅片34和第三翅片35凸出于主体部32的长度。通过上述设计,使得散热件30整体呈“树状”分叉,这种设计的好处是,使得导热介质可以充分与散热件30接触,且第一翅片33、第二翅片34和第三翅片35增加了导热介质与散热件30的接触面积,便于进行热交换。值得一提的是,第一翅片33和第三翅片35的宽度和厚度均小于安装部31,主体部32靠近安装部31的部分相较于主体部远离安装部31的部分的宽度更宽,但由于第三翅片35的宽度小于第一翅片33的宽度,故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三翅片35与第一翅片33齐平,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三翅片35的宽度和第一翅片33的宽度之间的关系还可以是逐渐递增或是逐渐递减的形式。需要说明的是,散热件30使用铝挤加工工艺,这种制造工艺可制作出具有高密度的第一翅片33、第二翅片34和第三翅片35的散热件30,此处所述的高密度指在一定空间内第一翅片33、第二翅片34和第三翅片35具有更多的数量,从而在有限空间内增大换热面积,以提高散热效率。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图4和图6,其中图6示出了本申请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机构100的示意图,并结合其他附图。第一导流槽12包括第一收容槽121、第一连通槽122和第二收容槽123,第一收容槽121的一端与外界环境连通,第一收容槽121的另一端通过第一连通槽122与第二收容槽123连通,并通过第二收容槽123与第二导流槽13连通;第一收容槽121和第二收容槽123内均设置有散热件30。第一收容槽121的另一端沿第一方向F1延伸,第一连通槽122沿第二方向F2延伸,且第一连通槽12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收容槽121和第二收容槽123连通,第二收容槽123沿第一方向F1延伸,并且第二收容槽12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通槽122和第二导流槽13连通;第一方向F1与第二方向F2垂直。值得一提的是,第一收容槽121和第二收容槽123的槽底与槽壁均与散热件30相契合,即是,第一翅片33和第三翅片35相对安装部31内凹,而第一收容槽121和第二收容槽123的槽壁具有凸出,从而使得第一收容槽121和第二收容槽123可以卡接散热件30。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连通槽122的宽度小于第一收容槽121和第二收容槽123的宽度,从而使得导热介质在连通槽122内由于结构的变化通过增压的形式提高流速,便于热传递。
进一步地,第一收容槽121的槽口和第二收容槽123的槽口位置分别设置有卡接槽14,盖板40设置有凸起43,卡接槽14环绕第一导流槽12的槽口设置,凸起43伸进卡接槽14内并抵持散热件远离安装部31的一端,导热介质在翅片之间的缝隙中流通。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描述的翅片指上述第一翅片33、第二翅片34和第三翅片35中的至少一个。进一步地,凸起43设置于第一散热区域41处,盖板40与卡接槽14连接,凸起43朝向第一导流槽12内伸出,并且凸起43远离盖板40的一侧与散热件30抵接。具体地,凸起43远离盖板40的一侧与第二翅片34远离安装部31的一侧抵接,从而使得导热介质必须穿过散热件30,以提高散热效率。
更进一步地,盖板40的凸起43还设有第一斜面431,相应地,外壳10设有第二斜面18和两通孔19,两通孔19中的一个设置于第一导流槽12与外界连通处,另一个设置于第二导流槽13与外界连通处。两通孔19中的一个用于将导热介质引入,另一个用于将导热介质导出。第二斜面18设置于靠近第一导流槽12的通孔19处,相应地,第一斜面431设置于第一区域41处,从而便于引导导热介质流入或者流出。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图4和图6,并结合其他附图。外壳10设有第二连通槽16,第二连通槽16沿第二方向F2延伸,第二连通槽16的一端与第二收容槽123连通。第二导流槽13包括第三连通槽131、第一导流通道132和第二导流通道133,第一导流通道132的一端通过第二连通槽16与第二收容槽123连通,第一导流通道132的另一端通过第三连通槽131与第二导流通道133的一端连通,第三连通槽131沿第二方向F2延伸,第三连通槽131的另一端与第二导流通道133连通,第一导流通道132和第二导流通道133均沿第一方向F1延伸;导热介质于第一导流通道132的流速大于导热介质于第二导流通道133的流速。可选地,第一导流通道132的宽度小于第二导流通道133的宽度,从而可以利用第一导流通道132的宽度的缩小,以减小导流通道的横截面积,从而增大对导热介质的压力,以增加流速。
进一步地,第一导流通道132和第二导流通道133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水平流道134,水平流道134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一导流通道132和第二导流通道133。从而便于一些发热效率较低的电子元件或模块安装。具体地,第一导流通道132的宽度小于第二导流通道133的宽度,并且第一导流通道132和第二连通槽16通过减小截面的大小,从而提升第一导流通道132和第二连通槽16对导热介质的压力,以提升导热介质的流速。同时,由于外壳10通过压铸成型,第一导流通道132可在满足压铸工艺情况下做到最小,从而提高换热机构100的空间利用率。
可选地,水平流道134弯曲设置,这种方式使得在一定的长度内可以获得更大的流经面积。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流经面积是指,导热介质在水平流道134内所流通过的面积。
进一步地,外壳10设有至少一个换热凸起17,外壳10设有至少一个换热凸起17,换热凸起17设置于第二导流通道133内,换热凸起17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导流通道133的延伸方向相同。具体地,换热凸起17沿第一方向F1延伸。换热凸起17设置于第二导流通道133内用作换热翅片以提高换热面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二导流通道133宽度大于第一导流通道132,且的换热凸起17的数量为两个,两换热凸起17平行于第二导流通道133的壁面延伸。
对于上述水平流道134,请参阅图3、图4、图6和图7,其中图7示出了本申请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图6的C部放大图,并结合其他附图。水平流道134上设置有防回流凸起1341,防回流凸起1341位于水平流道134与第二导流通道133的连通位置。当导热介质流动至水平流道134与第二导流通道133的连接处时,可以受到防回流凸起241壁面的分隔作用,使得水平流道134和第二导流通道133内的导热介质在流动至防回流凸起241处时流动方向相同,防止导热介质从第二导流通道133回流至水平流道134,便于导热介质的流动,以提升散热效率。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和图8,其中图8示出了本申请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盖板40的示意图,并结合其他附图。盖板40还设有第三区域44,第三区域44设置于第二区域42靠近通孔19处,于第三区域44处:盖板40朝向收容腔11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安装电子元件的凸起安装平台45,盖板40背离收容腔11的一侧设置有散热通道46,散热通道46和安装平台45对应设置于盖板40的两侧,且均设置于第三区域44处。散热通道46与第一导流通道132和/或第二导流通道133连通,从而使得导热介质可以在散热通道46内流动,使得第三区域44可以对设置于安装平台45上的电子元件或者模块进行散热。值得一提的是,散热通道46朝向盖板40内凹设置,并且在散热通道46内设置有多个凸出结构,从而增大换热面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机构100,换热机构100包括外壳10、导热介质、散热件30和盖板40。外壳10设有收容腔11、第一导流槽12和第二导流槽13,收容腔11与第一导流槽12和第二导流槽13连通,并且第一导流槽12的一端穿过外壳10与外界环境连通,第一导流槽12的另一端与第二导流槽13连通,第二导流槽13的另一端与外界环境连通。导热介质于第一导流槽12和第二导流槽13内流动。散热件30安装于第一导流槽12内,散热件30用于提高第一导流槽12内的散热效率。盖板40设有第一区域41和第二区域42,第一区域41盖设于第一导流槽12上,并且第一区域41和第一导流槽12共同围合成第一散热区域,第二区域42盖设于第二导流槽13上,并且第二区域42和第二导流槽13共同围合成第二散热区域,第一散热区域与收容腔11之间密封,第二散热区域与收容腔11之间密封。通过上述设计,在换热机构100使用的过程中,将产热量较大的电子元件安装于第一区域41,将产热量较小的电子元件安装于第二区域42,从而满足充电桩1000中不同模块的不同散热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及其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不作为对本申请内容的额外限制,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并且,上述各技术特征继续相互组合,形成未在上面列举的各种实施例,均视为本申请说明书记载的范围;进一步地,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换热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设有收容腔,所述收容腔内设置有相连通的第一导流槽和第二导流槽,所述第一导流槽和所述第二导流槽分别与外界环境连通;所述第一导流槽和/或所述第二导流槽内还设置有水平流道;
散热件,所述散热件安装于所述第一导流槽和/或所述第二导流槽;
盖板,所述盖板与所述收容腔连接,所述盖板与所述第一导流槽配合形成与所述收容腔密封隔离的第一散热区域,所述盖板与所述第二导流槽配合形成与所述收容腔密封隔离的第二散热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件包括安装部、主体部、第一翅片和第二翅片,所述安装部安装于所述第一导流槽的槽底,并对所述第一导流槽的槽底进行密封,所述第一翅片和所述第二翅片均通过所述主体部与所述安装部固定连接,并且所述第一翅片的延伸方向和所述第二翅片的延伸方向不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槽包括第一收容槽、第一连通槽和第二收容槽,所述第一收容槽的一端与外界环境连通,所述第一收容槽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一连通槽与所述第二收容槽连通,并通过所述第二收容槽与所述第二导流槽连通;
所述第一收容槽和所述第二收容槽内均设置有所述散热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收容槽的槽口和所述第二收容槽的槽口位置分别设置有卡接槽,所述盖板上设置有凸起,所述凸起伸进所述卡接槽内并抵持所述散热件远离所述安装部的一端,导热介质在翅片之间的缝隙中流通。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流槽包括第一导流通道、第三连通槽和第二导流通道,所述第一导流通道的一端通过第二连通槽与所述第二收容槽连通,所述第一导流通道的另一端通过第三连通槽与所述第二导流通道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三连通槽的另一端与外界环境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通道和所述第二导流通道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水平流道,所述水平流道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一导流通道和所述第二导流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流道弯曲设置以增加其流经面积。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流道上设置有防回流凸起,所述防回流凸起位于所述水平流道与所述第二导流通道的连通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通道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导流通道的宽度。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设有至少一个换热凸起,所述换热凸起设置于所述第二导流通道内,所述换热凸起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导流通道的延伸方向相同。
CN202211364035.4A 2022-11-02 2022-11-02 换热机构 Pending CN11581723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64035.4A CN115817237A (zh) 2022-11-02 2022-11-02 换热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64035.4A CN115817237A (zh) 2022-11-02 2022-11-02 换热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17237A true CN115817237A (zh) 2023-03-21

Family

ID=855262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364035.4A Pending CN115817237A (zh) 2022-11-02 2022-11-02 换热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817237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172579B2 (ja) 電気機器
JP4483792B2 (ja) 冷却装置
CN113645812B (zh) 用于电子设备的散热结构以及电子设备
CN115817237A (zh) 换热机构
CN219154263U (zh) 换热机构
CN219592959U (zh) 一种散热装置及车辆
CN219628165U (zh) 一种充电模块及用电设备
CN112366882B (zh) 一种便于散热的汽车马达机壳及其安装制造工艺和应用
CN214708446U (zh) 一体式液冷散热器
CN115696868A (zh) 一种充电模块及用电设备
CN213340362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半导体器件液冷散热器
CN212434709U (zh) 散热板、散热组件及电池模组
CN211090396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机直吹式散热组件
CN210838018U (zh) 液流冷却板和散热装置
CN212303829U (zh) 一种电池模组和电池包
CN212935720U (zh) 一种一体化伺服电机
CN209787679U (zh) 散热结构及电机控制器
CN216490066U (zh) 一种用于微型水泵的直流电机
CN212848641U (zh) 一种电池模组
CN212851612U (zh) 一种散热箱、汽车控制器及汽车
CN210577012U (zh) 一种激光振荡模块摩擦焊水冷板
CN215773958U (zh) 电机控制器及车辆
CN216700751U (zh) 一种集成功率机构
CN220874936U (zh) 一种水冷散热器
CN219457761U (zh) 一种车辆电池包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