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03992A - 定子 - Google Patents

定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803992A
CN115803992A CN202180049345.4A CN202180049345A CN115803992A CN 115803992 A CN115803992 A CN 115803992A CN 202180049345 A CN202180049345 A CN 202180049345A CN 115803992 A CN115803992 A CN 1158039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ing
end portion
holding portion
coil
st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4934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堀田浩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108409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27238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8039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0399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H02K3/52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for generally annula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3/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windings
    • H02K2203/12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bobbins for supporting the wind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Abstract

定子(31)具备:定子芯(32),具有多个齿(56);多个绕组(33),具有卷绕于齿(56)的周围而成的线圈(71);多个绕组保持部(68、83),保持绕组(33)的一部分;以及多个线圈端子(81),具有连接于绕组(33)的绕组连接部(84)。绕组(33)的一端部(72)及另一端部(73)卷绕并保持于同一个绕组保持部(68)。绕组(33)在从一端部(72)至另一端部(73)之间具有两个以上的线圈(71)。

Description

定子
关联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基于2020年7月14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20-120690号和2021年5月18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21-084096号,在此引用其记载内容。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定子。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内转子型旋转电机的定子中,在各齿上各设置有一个绕组。绕组的一端部连接于在一个齿上设置的2个线圈端子中的一方的线圈端子,绕组的另一端部连接于另一方的线圈端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7863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各齿上各设置一个绕组的情况下,按每个齿需要2个线圈端子。另外,将绕组的端部连接到线圈端子的末端处理的次数也变多。因此,部件件数和制造工时变多。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降低部件件数和制造工时的定子。
本公开是一种旋转电机的定子,具备:定子芯,具有多个齿;多个绕组,具有卷绕于齿的周围而成的线圈;多个绕组保持部,保持绕组的一部分;以及多个线圈端子,具有连接于绕组的绕组连接部。绕组的一端部及另一端部卷绕并保持于同一个绕组保持部。绕组在从一端部至另一端部之间具有两个以上的线圈。
由此,一个绕组跨2个以上的齿地设置,因此不需要如以往那样按每个齿设置2个线圈端子,线圈端子的数量和绕组的末端处理的次数减少。因此,能够降低部件件数和制造工时。另外,一端部及另一端部卷绕于同一个绕组保持部,因此与将另一端部卷绕于与一端部不同的场所的方式相比,能够减少绕组保持部的数量。
附图说明
关于本公开的上述目的及其它目的、特征、优点通过参照附图并通过下述的详细的描述变得更明确。附图如下。
图1是说明应用了具备第1实施方式的定子的旋转式致动器的线控换挡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旋转式致动器的截面图。
图3是从箭头III方向看图2的定子和控制基板的图。
图4是图2的定子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5是从箭头V方向看图4的定子的图。
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图3的绕组和线圈端子的图。
图7是从箭头VII方向看图2的定子、马达端子以及传感器端子的图。
图8是图4的绕组保持部和卷绕部的截面图。
图9是图5的绕组保持部的截面图。
图10是第2实施方式的定子中的绕组保持部的截面图,是与第1实施方式的图9相当的图。
图11是第3实施方式的定子中的绕组保持部的截面图,是与第1实施方式的图9相当的图。
图12是第4实施方式的定子中的绕组保持部的截面图,是与第1实施方式的图9相当的图。
图13是第5实施方式的定子中的绕组保持部的截面图,是与第1实施方式的图9相当的图。
图14是第6实施方式的定子中的绕组保持部的截面图,是与第1实施方式的图9相当的图。
图15是表示第7实施方式的定子的主要部分的图,是与第1实施方式的图5相当的图。
图16是图15的绕组保持部和卷绕部的截面图。
图17是表示第8实施方式的定子中的线圈端子的图,是与第7实施方式的图16相当的图。
图18是表示第9实施方式的定子中的线圈端子的图,是与第7实施方式的图16相当的图。
图19是表示第10实施方式的定子中的线圈端子的图,是与第7实施方式的图16相当的图。
图20是表示第11实施方式的定子中的线圈端子的图,是与第7实施方式的图16相当的图。
图21是表示第12实施方式的定子中的线圈端子的图,是与第7实施方式的图16相当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定子的多个实施方式。对在实施方式彼此中实质上相同的结构附加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作为第1实施方式的内转子型旋转电机的马达30配备于旋转式致动器(以下为致动器)10。致动器10固定于车辆用变速器11的外壳12的外壁,被用作线控换挡系统13的动力源。线控换挡系统13通过由控制装置15根据来自换挡操作装置14的指令信号对致动器10进行控制,使变速器11的换挡档位切换机构16工作来切换换挡档位。
(致动器)
首先,参照图2说明致动器10的整体结构。致动器10具备壳体20、马达30以及减速器40。
壳体20具有杯状的前壳体21和后壳体22。前壳体21和后壳体22的开口部彼此相组合并通过螺栓23被相互紧固。在前壳体21嵌入有有底筒状的金属板24。后壳体22具有向与前壳体21相反的一侧突出的筒状突出部28。在后壳体22的外壁固定有托架29。致动器10使用托架29固定于变速器11的外壳12(参照图1)。
马达30具有定子31和转子34。定子31具有:定子芯32,例如通过压入等固定于金属板24;以及绕组33,设置于定子芯32。转子34具有:旋转轴37,通过马达侧轴承35和减速器侧轴承36以能够绕旋转轴心AX1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以及转子芯38,嵌合并固定于旋转轴37的外侧。马达侧轴承35设置于金属板24。减速器侧轴承36设置于后述的输出构件44。
减速器40具备偏心轴41、环形齿轮42、偏心齿轮43、输出构件44以及传递机构45。偏心轴41设置于相对于旋转轴心AX1偏心的偏心轴心AX2上,形成为与旋转轴37成一体。环形齿轮42与旋转轴心AX1同轴设置,固定于后壳体22。偏心齿轮43具有与环形齿轮42的内齿部46啮合的外齿部47,通过设置于偏心轴41的轴承48以能够进行行星运动的方式被支承。行星运动是指,一边绕偏心轴心AX2自转一边绕旋转轴心AX1公转的运动。行星运动时的偏心齿轮43的自转速度相对于旋转轴37的旋转速度变速。
输出构件44与旋转轴心AX1同轴设置,通过设置于后壳体22的轴承49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传递机构45包括形成于偏心齿轮43的卡合突起51和形成于输出构件44且插入有卡合突起51的卡合孔52,将偏心齿轮43的绕偏心轴心AX2的旋转传递到输出构件44。
在致动器10中,通过切换绕组33的通电相而产生旋转磁场,转子34受到因该旋转磁场产生的磁引力或斥力而旋转。当偏心轴41与转子34一起绕旋转轴心AX1旋转时,偏心齿轮43进行行星运动,从输出构件44输出相对于转子34的旋转被减速的偏心齿轮43的旋转。
(定子)
接着,参照图2~图7说明定子31及其布线。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与旋转轴心AX1平行的方向仅记载为“轴向”,将绕旋转轴心AX1的方向仅记载为“周向”,将与旋转轴心AX1正交的方向仅记载为“径向”。另外,将相对于致动器10的结构要素靠外侧的部分记载为“外部”。
如图2和图3所示,定子31具备定子芯32、多个绕组33、介于定子芯32与绕组33之间的绝缘体61以及连接于绕组33的多个线圈端子81。
定子芯32由在轴向上层叠的多片金属板构成。定子芯32具有:环状的轭55,固定于前壳体21的筒部25的内壁;以及多个齿56,以从轭55向径向内侧突出的方式形成。
如图3~图5所示,绝缘体61具有设置于轭55的轴向两端和径向内侧的内壁的轭绝缘部62、设置于齿56的周围的部分(即齿56的前端面以外的部分)的齿绝缘部63以及以从齿绝缘部63中的齿前端侧向轴向和周向突出的方式设置的凸缘部64,被组装于定子芯32。
如图3和图6所示,多个绕组33包括U相绕组33u、V相绕组33v以及W相绕组33w。以下,在不区分各绕组的情况下,仅记载为“绕组33”。
绕组33具有卷绕于齿56的周围、即绝缘体61的齿绝缘部63而成的线圈71。一个绕组33由1根电线构成,在从其一端部72至另一端部73之间具有4个线圈71。在各线圈71间设置有跨接线74。在一个齿56上设置一个线圈71,因此一个绕组33跨4个齿56地设置。
U相绕组33u具有线圈71u11、71u12、71u21、71u22。V相绕组33v具有线圈71v11、71v12、71v21、71v22。W相绕组33w具有线圈71w11、71w12、71w21、71w22。在U相绕组33u中,从一端部72至中间部74c的作为第1线圈组的线圈71u11、71u12与从中间部74c至另一端部73的作为第2线圈组的71u21、71u22并联地配置。在V相绕组33v和W相绕组33w中也同样地,第1线圈组与第2线圈组并联地配置。在第1实施方式中,设置有12个齿56,按每个齿56设置有一个线圈71。一个绕组33具有与1相相应的量的线圈71。
如图2~图4所示,轭绝缘部62具有向前壳体21的底部26侧突出的突起状的卡止部65。卡止部65将跨接线74进行卡止。在第1实施方式中,卡止部65与绝缘体61成一体地设置。在本说明书中,“成一体地设置”或“成一体地具有”是指,关联的2个部位由同一构件构成。
如图2和图3所示,致动器10具备:磁体57,设置于转子芯38;磁传感器58,是检测转子34的旋转位置的元件,检测磁体57的磁;以及控制基板59,安装有磁传感器58。
如图2所示,前壳体21具有构成树脂制的主体部的底部26、筒部25以及连接器部27。连接器部27形成于筒部25的外侧。在连接器部27,能够装卸地连接外部连接器17。外部连接器17保持有电源端子18和信号端子19。
如图2、图4、图5以及图7所示,前壳体21具有:作为外部连接端子的多个马达端子91,连接于线圈端子81,能够直接连接到外部的电源端子18;以及多个传感器端子95,连接于控制基板59,能够连接到外部的信号端子19。马达端子91和传感器端子95嵌入于前壳体21的主体部,从底部26经过筒部25延伸至连接器部27。在第1实施方式中,马达端子91和传感器端子95以保持于一次成形体99的状态嵌入于前壳体21。
如图2~图5所示,在凸缘部64中的前壳体21的底部26侧设置有保持线圈端子81的端子保持部67以及保持绕组33的一端部72及另一端部73的绕组保持部68。端子保持部67具有能够插入线圈端子81的孔。绕组保持部68是从凸缘部64的底部26侧突出的突起。在第1实施方式中,端子保持部67及绕组保持部68与绝缘体61成一体地设置。
线圈端子81具有:被保持部82,保持于端子保持部67;绕组连接部84,与绕组33电连接;以及抵接部85,与马达端子91抵接并电连接。
如图3~图6所示,多个线圈端子81包括:第1线圈端子811,具有连接于一端部72及另一端部73的第1绕组连接部841;以及第2线圈端子812,具有连接于一个绕组33所包含的2个线圈71间的中间部74c的第2绕组连接部842。在第1实施方式中,第1线圈端子811的形状与第2线圈端子812的形状相同。以下,在不区分各线圈端子的情况下,仅记载为“线圈端子81”。另外,在不区分各绕组连接部的情况下,仅记载为“绕组连接部84”。
对6个齿56分别各设置有一个线圈端子81。在6个线圈端子81中的3个第1线圈端子811上连接有一端部72及另一端部73,在3个第2线圈端子812上连接有中间部74c。一个绕组33所包含的一端部72及另一端部73连接于同一个第1绕组连接部841。
线圈端子81分别设置于绕组33的端部和中间部74c,按绕组每1相设置有2个。绕组33的作为卷绕开始部分的一端部72从绕组保持部68经过第1绕组连接部841延伸至齿56。绕组33的作为卷绕结束部分的另一端部73从齿56经过第1绕组连接部841延伸至绕组保持部68。
如图4、图5、图8、图9所示,一端部72具有在绕组保持部68上卷绕1周以上而被保持的第1卷绕部75。绕组保持部68是从凸缘部64中的轴向的一侧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突起。绕组保持部68具有以在规定的方向(即作为绕组保持部68的突出方向的径向)上排列的方式形成的多个卡合槽86。在第1实施方式中,卡合槽86形成于卷绕方向的整个区域。多个卡合槽86相互连接而成为螺旋状。第1卷绕部75以与卡合槽86卡合的方式排列卷绕。另一端部73具有在绕组保持部68上卷绕1周以上而被保持的第2卷绕部76。第2卷绕部76以与第1卷绕部75横向排列并与卡合槽86卡合的方式排列卷绕。一个绕组33所包含的第1卷绕部75和第2卷绕部76卷绕并保持于同一个绕组保持部68。
绕组保持部68以相对于转子34排列在轴向的一方的方式配置。在绕组保持部68的与径向正交的截面中,将轴向的另一侧的角部定义为转子侧角部69。转子侧角部69的曲率半径大于绕组33的线径。
齿56以从轭55向径向内侧突出的方式形成。绕组保持部68与齿56同样地以向径向内侧突出的方式形成。绕组连接部84相对于绕组保持部68位于轴向的一侧,并且相对于齿绝缘部63也位于轴向的一侧。另外,绕组连接部84在径向上位于绕组保持部68与绕组33之间。
如图2~图5所示,马达端子91具有沿与轴向垂直的方向延伸且在轴向上与线圈端子81的抵接部85抵接的被抵接部92。线圈端子81不经由汇流条等接线部件而与马达端子91直接结合。在第1实施方式中,抵接部85与被抵接部92通过焊接被结合。以下,将抵接部85与被抵接部92的结合部记载为“焊接部”。
绕组保持部68和绕组连接部84配置于比线圈71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焊接部配置于比定子芯32的齿前端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具体地说,绕组保持部68和绕组连接部84相对于被保持部82形成于轴向的底部26侧。抵接部85以从绕组保持部68的前端向径向内侧延伸的方式形成。在第1实施方式中,绕组保持部68和绕组连接部84分别从被保持部82分支地设置。
通过管嘴(nozzle)卷绕来制造绕组33。具体地说,将电线卷绕于第1线圈端子811的绕组保持部68并穿过第1绕组连接部841之后,卷绕于第一个齿绝缘部63。接着,使从第一个齿绝缘部63引出的电线卡止到卡止部65之后,卷绕于第二个齿绝缘部63。接着,将从第二个齿绝缘部63引出的电线穿过第2线圈端子812的第2绕组连接部842并卡止到卡止部65之后,卷绕于第三个齿绝缘部63。接着,将从第三个齿绝缘部63引出的电线卡止到卡止部65之后,卷绕于第四个齿绝缘部63。最后,将从第四个齿绝缘部63引出的电线穿过最初的第1绕组连接部841之后,在最初的第1绕组保持部681中卷绕于第1卷绕部75的旁边。第1绕组连接部841与一端部72及另一端部73例如通过熔合等被连接。第2绕组连接部842与中间部74c也同样地例如通过熔合等被连接。
如上所述那样跨多个槽间地进行卷绕作业。在使用配置于定子31的外周部的卡止部65以及配置于内周部的绕组保持部68和绕组连接部84的情况下,通过将对齿绝缘部63的电线的卷绕层数设为奇数,实现完全排列卷绕。将绕组33的第一层和第三层从径向内侧向外侧卷绕,将第二层从径向外侧向内侧卷绕。
(效果)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第1实施方式中,定子31具备:定子芯32,具有多个齿56;多个绕组33,具有卷绕于齿56的周围而成的线圈71;多个绕组保持部68,保持绕组33的一部分;以及多个线圈端子81,具有连接于绕组33的绕组连接部84。一端部72及另一端部73卷绕并保持于同一个绕组保持部68。绕组33在从一端部72至另一端部73之间具有4个线圈71。
由此,一个绕组33跨2个以上的齿56地设置,因此不需要如以往那样按每个齿设置2个线圈端子,线圈端子81的数量和绕组33的末端处理的次数减少。因此,能够降低部件件数和制造工时。另外,一端部72及另一端部73卷绕并保持于同一个绕组保持部68,因此与将另一端部73卷绕于与一端部72不同的场所的方式相比,数量少的绕组保持部68即可。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绝缘体61成一体地具有绕组保持部68。绕组保持部68具有以在规定的方向上排列的方式形成的多个卡合槽86。第1卷绕部75和第2卷绕部76以与卡合槽86卡合的方式排列卷绕。由此,不易解开绕组33的端部。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第2卷绕部76以与第1卷绕部75横向排列的方式排列卷绕。由此,将绕组33的一端部72及另一端部73卷绕于相同的部位,并且卷绕膨胀方向的尺寸增大被抑制,因此能够避免与轴向的周边构件的干涉。因此,能够降低定子31的轴向体格。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绝缘体61具有:轭绝缘部62,设置于轭55的轴向两端和径向内侧的内壁;齿绝缘部63,设置于齿56的周围的部分;以及凸缘部64,以从齿绝缘部63中的齿前端侧向轴向和周向突出的方式设置。绕组保持部68以从凸缘部64中的轴向的一侧向径向内侧突出的方式形成。绕组保持部68的作为轴向的另一侧的角部的转子侧角部69的曲率半径大于绕组33的线径。由此,能够抑制绕组保持部68上所卷绕的一端部72及另一端部73中的位于轴向的另一侧、即转子34侧的部分向转子34侧膨胀。因此,能够避免一端部72及另一端部73与作为轴向的周边构件的转子34干涉。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第1绕组连接部841和第2绕组连接部842配置于比线圈71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因此,能够使用位于定子31的内周部的绕组连接部841、842,实施在从绕组33的卷绕开始至卷绕结束之间在2个以上的齿56上连续地卷绕的管嘴卷绕。因此,采用能够以低成本制造的管嘴卷绕,并且能够避免线圈端子811、812以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方式设置。因而,能够得到廉价且小型的定子31。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多个线圈端子81包括:第1线圈端子811,具有连接于一端部72及另一端部73的第1绕组连接部841;以及第2线圈端子812,具有连接于一个绕组33所包含的2个线圈71间的中间部74c的第2绕组连接部842。
由此,在第1线圈端子811与第2线圈端子812之间,一个绕组33的从一端部72至中间部74c的线圈71与从中间部74c至另一端部73的线圈71并联地配置。因此,与将绕组串联地卷绕的情况同样地,能够实施在从绕组33的卷绕开始至卷绕结束之间在2个以上的齿56上连续地卷绕的管嘴卷绕,并且在其中途将绕组33穿过第2线圈端子812,来构建并联电路。另外,相对于如以往那样在串联地卷绕的2个绕组的两端设置线圈端子的方式,能够将2个线圈端子置换为一个第2线圈端子812,并且能够减少绕组33的末端处理的次数。因此,能够降低部件件数和制造工时。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一端部72从绕组保持部68经过绕组连接部84延伸至齿56。另一端部73从齿56经过绕组连接部84延伸至绕组保持部68。因此,通过在绕组33的卷绕工序中将电线穿过绕组连接部84,在绕组连接部84与绕组33的连接工序中不需要绕组33的操作,仅进行压接即可,因此能够简化连接工序。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齿56以从轭55向径向内侧突出的方式形成。绕组保持部68与齿56同样地以向径向内侧突出的方式形成。因此,在绕组33的卷绕工序中将电线卷绕于绕组保持部68之后,无需改变卷绕方向而能够顺畅地转移到向齿绝缘部63的卷绕。另外,在第四个齿绝缘部63的卷绕之后能够顺畅地转移到向绕组保持部68的卷绕。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绕组连接部84相对于绕组保持部68位于轴向的一侧,并且相对于齿绝缘部63也位于轴向的一侧。另外,绕组连接部84在径向上位于绕组保持部68与绕组33之间。因此,在绕组33的卷绕工序中将电线卷绕于绕组保持部68之后转移到向齿绝缘部63的卷绕时,无需改变卷绕方向而能够顺畅地将电线钩挂在绕组连接部84上。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一个绕组33所包含的一端部72及另一端部73连接于同一个第1绕组连接部841。一个绕组33所包含的第1卷绕部75和第2卷绕部76保持于同一个绕组保持部68。由此,相对于以往方式,不仅在中间部74c侧,在端部侧也能够将2个线圈端子置换为一个第1线圈端子811,并且能够减少绕组33的末端处理的次数。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部件件数和制造工时。
[第2实施方式]
在第2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绕组保持部68的卡合槽86形成于绕组保持部68的轴向的另一侧和周向的两侧。这样,卡合槽86还可以形成于卷绕方向的一部分。这样也能够将第1卷绕部75和第2卷绕部76整齐地排列卷绕,并且能够抑制第1卷绕部75和第2卷绕部76的偏移。
[第3实施方式]
在第3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绕组保持部68的卡合槽86形成于绕组保持部68的轴向的一侧和周向的两侧。这样,卡合槽86还可以形成于卷绕方向的一部分。在第3实施方式中,能够得到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第4实施方式]
在第4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绕组保持部68的卡合槽86形成于绕组保持部68的角部。这样,卡合槽86还可以形成于卷绕方向的一部分。特别是通过在第1卷绕部75和第2卷绕部76容易偏移的绕组保持部68的角部设置卡合槽86,能够有效地抑制第1卷绕部75和第2卷绕部76的偏移。
[第5实施方式]
在第5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绕组保持部68的卡合槽86形成于绕组保持部68的轴向的另一侧的角部。这样,卡合槽86还可以形成于绕组保持部68的多个角部的一部分。通过在第1卷绕部75和第2卷绕部76容易偏移的绕组保持部68的角部设置卡合槽86,并且限定其数量,能够容易地进行成形。
[第6实施方式]
在第6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绕组保持部68的卡合槽86形成于绕组保持部68的轴向的一侧的角部。这样,卡合槽86还可以形成于绕组保持部68的多个角部的一部分。在第6实施方式中,能够得到与第5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第7实施方式]
在第7实施方式中,如图15、图16所示,线圈端子81具有保持绕组33的一端部72及另一端部73的绕组保持部83。在第7实施方式中,绕组保持部83与线圈端子81成一体地设置。
第1卷绕部75以与卡合槽86卡合的方式排列卷绕。第2卷绕部76以重叠在第1卷绕部75上的方式卷绕。第2卷绕部76以与形成于第1卷绕部75的线间的凹部77卡合的方式排列卷绕。一个绕组33所包含的第1卷绕部75和第2卷绕部76保持于同一个绕组保持部83。
在通过管嘴卷绕来制造绕组33时,将从第四个齿绝缘部63引出的电线穿过第1绕组连接部841之后,在第1绕组保持部831中以重叠在第1卷绕部75上的方式卷绕。
在第7实施方式中,一端部72具有卷绕于绕组保持部83的第1卷绕部75。另一端部73具有以重叠在第1卷绕部75上的方式卷绕的第2卷绕部76。这样在一端部72上卷绕另一端部73,因此不易解开绕组33的端部。
另外,第2卷绕部76以与形成于第1卷绕部75的线间的凹部77卡合的方式排列卷绕。由此,更不易解开绕组33的端部。
[第8实施方式]
在第8实施方式中,如图17所示,绕组保持部83还可以形成于从被保持部82沿轴向笔直地延伸的部位。
[第9实施方式]
在第9实施方式中,如图18所示,绕组保持部83还可以以沿周向延伸的方式形成,第1卷绕部75和第2卷绕部76的排列方向成为周向。
[第10实施方式]
在第10实施方式中,如图19所示,绕组保持部83还可以形成于作为从被保持部82至绕组连接部84的中途的部位的、从被保持部82沿轴向笔直地延伸的部位。
[第11实施方式]
在第11实施方式中,如图20所示,绕组保持部83还可以形成于作为从被保持部82至绕组连接部84的中途的部位的、沿周向延伸的部位。
[第12实施方式]
在第12实施方式中,如图21所示,绕组33穿过绕组连接部84的方向不限于周向,还可以是轴向等其它方向。
[其它实施方式]
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绕组保持部还可以不具有卡合槽。
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第1线圈端子的形状与第2线圈端子的形状还可以不同。例如,第1绕组连接部的形状与第2绕组连接部的形状还可以不同。另外,在第2线圈端子还可以不设置绕组保持部。
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绕组保持部不限于线圈端子或绝缘体的一部分,还可以是其它构件的一部分。另外,绕组保持部的延伸方向不限于轴向,还可以是径向、周向或其以外的方向。
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在绕组的一端部与另一端部之间还可以设置有3个以下或5个以上的线圈。总而言之,绕组在从一端部至另一端部之间具有2个以上的线圈即可。
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线圈端子与马达端子的接合不限于焊接,还可以通过压接或焊料等其它方法进行。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前壳体的连接器部还可以分为2个以上。
在其它实施方式中,齿的数量不限于12个,还可以是其以外的数量。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绕组相数不限于3相,还可以是其以外的相数。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定子不限于马达,还可以应用于发电机。
本公开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以各种方式实施。
依据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公开。然而,本公开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及构造。本公开还包括各种变形例和等同的范围内的变形。另外,各种组合及方式、以及在它们中仅包含一个要素、其以上或其以下的其它组合及方式也落入本公开的范畴及思想范围内。

Claims (5)

1.一种定子(31),是旋转电机(30)的定子(31),其特征在于,具备:
定子芯(32),具有多个齿(56);
多个绕组(33),具有卷绕于所述齿的周围而成的线圈(71);
多个绕组保持部(68、83),保持所述绕组的一部分;以及
多个线圈端子(81),具有与所述绕组连接的绕组连接部(84),
所述绕组的一端部(72)及另一端部(73)卷绕并保持于同一个所述绕组保持部,
所述绕组在从所述一端部至所述另一端部之间具有两个以上的所述线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还具备介于所述定子芯与所述绕组之间的绝缘体(61),
所述绝缘体成一体地具有所述绕组保持部,
所述绕组保持部具有以在规定的方向上排列的方式形成的多个卡合槽(86),
所述一端部及所述另一端部以与所述卡合槽卡合的方式排列卷绕。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体具有设置于所述齿的周围的部分的齿绝缘部(63)和设置于所述齿的前端侧的凸缘部(64),
当将与所述旋转电机的旋转轴心(AX1)平行的方向定义为轴向、并将与所述旋转轴心正交的方向定义为径向时,
所述绕组保持部以从所述凸缘部中的轴向的一侧向径向内侧突出的方式形成,
当在所述绕组保持部的与径向正交的截面上将轴向的另一侧的角部定义为转子侧角部时,
所述转子侧角部的曲率半径大于所述绕组的线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端子成一体地具有所述绕组保持部,
所述绕组保持部具有以在规定的方向上排列的方式形成的多个卡合槽(86),
所述一端部及所述另一端部以与所述卡合槽卡合的方式排列卷绕。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端部从所述绕组保持部经过所述绕组连接部延伸至所述齿,
所述另一端部从所述齿经过所述绕组连接部延伸至所述绕组保持部,
所述绕组的所述一端部及所述另一端部连接于同一个所述绕组连接部。
CN202180049345.4A 2020-07-14 2021-07-07 定子 Pending CN11580399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20690 2020-07-14
JP2020-120690 2020-07-14
JP2021084096A JP7272385B2 (ja) 2020-07-14 2021-05-18 ステータ
JP2021-084096 2021-05-18
PCT/JP2021/025544 WO2022014423A1 (ja) 2020-07-14 2021-07-07 ステー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03992A true CN115803992A (zh) 2023-03-14

Family

ID=795547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49345.4A Pending CN115803992A (zh) 2020-07-14 2021-07-07 定子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23575A1 (zh)
CN (1) CN115803992A (zh)
WO (1) WO2022014423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24342A (ja) * 1996-02-19 1997-08-26 Fuji Elelctrochem Co Ltd コイルボビンの端子ピン
JP2008278636A (ja) * 2007-04-27 2008-11-13 Mitsuba Corp コイル装置、ステータおよびモータ
WO2019220635A1 (ja) * 2018-05-18 2019-11-2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固定子、回転電機及び固定子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123575A1 (en) 2023-04-20
WO2022014423A1 (ja) 2022-01-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223259B2 (ja) モータ
JP4367204B2 (ja) 同期式ブラシレスモータ装置
US20040256941A1 (en) Concentrated-winding type stator coil unit for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JP2010233327A (ja)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WO2010013867A1 (en) Step actuator apparatus
US20090140599A1 (en) Rotating machine
US20200287437A1 (en) Stator
JP2009290922A (ja)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US11777355B2 (en) Stator and electric rotating machine
JP4913538B2 (ja) 集中配電部品
JP2006187164A (ja) 回転電機
JP7272385B2 (ja) ステータ
CN115803992A (zh) 定子
JP7347352B2 (ja) ステータ
JP7347353B2 (ja) ステータ
JP5150244B2 (ja) レゾルバの位置決め機構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7400648B2 (ja) 回転電機
JP7392599B2 (ja) 回転電機
JP2021505117A (ja) 回転電気機械のステータ用の電気相コネクタ
JP7255561B2 (ja) 回転電機
JP2019103354A (ja) 回転電機
JP2012090446A (ja) 回転電機
JP2009225588A (ja) 回転機
JP2020178421A (ja) 回転式アクチュエータおよびこの製造方法
JP7194631B2 (ja) ステータ、モータ、及びワイパモ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