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63661A - 紫外发光二极管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紫外发光二极管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763661A
CN115763661A CN202211587031.2A CN202211587031A CN115763661A CN 115763661 A CN115763661 A CN 115763661A CN 202211587031 A CN202211587031 A CN 202211587031A CN 115763661 A CN115763661 A CN 1157636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type
groove
substrate
type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58703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爽
岳金顺
陈景文
王永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Zica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Zic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Zica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Zic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587031.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763661A/zh
Publication of CN1157636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63661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132306 priority patent/WO2024120154A1/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02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 H01L33/2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with a particular shape, e.g. curved or truncated substra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4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s, e.g. passivation layer or anti-reflective coating
    • H01L33/46Reflective coating, e.g. dielectric Bragg reflecto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Led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紫外发光二极管及其制造方法,属于半导体技术领域。该紫外发光二极管包括衬底、外延层、N型电极和P型电极,外延层包括依次层叠在衬底上的缓冲层、N型层、多量子阱层和P型层,紫外发光二极管具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第一凹槽从P型层开设至N型层,第一凹槽的槽底为N型层,N型电极设置在第一凹槽槽底的N型层上,P型电极设置在第一凹槽外的P型层上;第二凹槽从第一凹槽槽底的N型层开设至缓冲层或衬底,第二凹槽的槽底为缓冲层或衬底。通过设置第二凹槽可以打破紫外LED内部的全反射效应,提高紫外LED的光提取效率。

Description

紫外发光二极管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半导体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紫外发光二极管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基于(Al)GaN材料的紫外发光二极管在空气净化、杀菌消毒、紫外光疗、生化检测、保密通信等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是氮化物半导体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
然而,(Al)GaN基的DUV LED具有独特的光学偏振特性,首先是随着A1组份不断上升,DUV LED发光波长变短,光的偏振态从横向电极化模式(TE)向横向磁极化模式(TM)转化。而因为AlGaN的折射率与空气的折射率相差巨大,TM偏振光又主要沿横向传播,因此界面入射角较大,在不同材料界面处发生的全反射作用会导致(A1)GaN基DUV LED的光提取效率(LEE)很低,严重降低了紫外发光二极管的出光效率。
发明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紫外发光二极管及其制造方法,通过形成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改变紫外LED的内部结构,可以打破紫外LED内部的全反射效应,提高紫外LED的光提取效率。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紫外发光二极管,所述紫外发光二极管包括衬底、外延层、N型电极和P型电极,所述外延层包括依次层叠在所述衬底上的缓冲层、N型层、多量子阱层和P型层;
所述紫外发光二极管具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从所述P型层开设至所述N型层,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为所述N型层,所述N型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槽底的所述N型层上,所述P型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外的所述P型层上;所述第二凹槽从所述第一凹槽槽底的所述N型层开设至所述缓冲层或所述衬底,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底为所述缓冲层或所述衬底。
可选的,所述紫外发光二极管还包括第一接触层和第二接触层;
所述P型层的除所述P型电极设置区域外的其他区域上、所述第一凹槽的侧壁上、以及所述第一凹槽槽底除所述N型电极设置区域外的其他区域上均铺设有所述第一接触层,所述第一接触层为钝化层或增透膜层;
所述第二凹槽的侧壁和槽底均铺设有所述第二接触层,所述第二接触层为增透膜层或反射层,或者,所述第二接触层的材料与所述N型电极或所述N型层的材料相同。
可选的,所述紫外发光二极管还包括反射层,所述反射层覆盖所述N型电极、所述P型电极、所述第一接触层和所述第二接触层。
可选的,所述紫外发光二极管还包括N型焊盘、P型焊盘和P型焊盘连接层;
其中,所述P型焊盘连接层设置在所述反射层的远离所述衬底的一面上,且所述P型焊盘连接层位于所述P型电极的正上方,所述P型焊盘位于所述P型焊盘连接层的远离所述衬底的一面上;
所述N型焊盘设置在所述反射层的远离所述衬底的一面上,且所述N型焊盘位于所述N型电极的正上方。
可选的,所述紫外发光二极管还包括钝化层,所述反射层上除所述P型焊盘连接层和所述N型焊盘的设置区域外的其它区域上均铺设有所述钝化层。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紫外发光二极管的制造方法,所述制造方法包括:
在衬底上生长外延层得到外延片,所述外延层包括依次生长在衬底上的缓冲层、N型层、多量子阱层和P型层;
对所述外延层进行多次刻蚀,以在所述外延层上形成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从所述P型层开设至所述N型层,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为所述N型层;所述第二凹槽从所述第一凹槽槽底的所述N型层开设至所述缓冲层或所述衬底,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底为所述缓冲层或所述衬底;
在所述第一凹槽槽底的所述N型层上形成N型电极;
在所述第一凹槽外的所述P型层上形成P型电极。
可选的,所述制造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P型层的除所述P型电极设置区域外的其他区域上、所述第一凹槽的侧壁上、以及所述第一凹槽槽底除所述N型电极设置区域外的其他区域上形成第一接触层,所述第一接触层为钝化层或增透膜层;
在所述第二凹槽的侧壁和槽底形成第二接触层,所述第二接触层为增透膜层或反射层,或者,所述第二接触层的材料与所述N型电极或所述N型层的材料相同。
可选的,所述制造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N型电极、所述P型电极、所述第一接触层和所述第二接触层上形成反射层。
可选的,所述制造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反射层的远离所述衬底的一面上形成P型焊盘连接层,所述P型焊盘连接层位于所述P型电极的正上方;
在所述P型焊盘连接层的远离所述衬底的一面上形成P型焊盘;
在所述反射层的远离所述衬底的一面上形成N型焊盘,所述N型焊盘位于所述N型电极的正上方。
可选的,所述制造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反射层上除P型焊盘连接层和N型焊盘的设置区域外的其它区域上形成钝化层。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在紫外LED内形成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以改变LED的内部结构。其中,第一凹槽从P型层开设至N型层,第二凹槽从第一凹槽槽底的N型层开设至缓冲层或衬底。通过设置第二凹槽可以减少多量子阱层产生的光子在N型层到缓冲层或衬底内产生的全反射效应。多量子阱层产生的光子不仅可以从衬底方向出光,还可以从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侧壁出光,以改变光子的传播方向,使得光子在LED内部形成多次反射,从而可以减少光子在器件内的全反射效应,提高芯片的光提取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紫外发光二极管的截面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紫外发光二极管的制造方法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外延片刻蚀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紫外发光二极管的截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紫外发光二极管100包括衬底10、外延层、N型电极30和P型电极40。外延层包括依次层叠在衬底10上的缓冲层21、N型层22、多量子阱层23和P型层25。
紫外发光二极管100具有第一凹槽a1和第二凹槽a2。第一凹槽a1从P型层25开设至N型层22,第一凹槽a1的槽底为N型层22。N型电极30设置在第一凹槽a1槽底的N型层22上。P型电极40设置在第一凹槽a1外的P型层25上。第二凹槽a2从第一凹槽a1槽底的N型层22开设至缓冲层21或衬底10。第二凹槽a2的槽底为缓冲层21或衬底10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在紫外LED内形成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以改变LED的内部结构。其中,第一凹槽从P型层开设至N型层,第二凹槽从第一凹槽槽底的N型层开设至缓冲层或衬底。通过设置第二凹槽可以减少多量子阱层产生的光子在N型层到缓冲层或衬底内产生的全反射效应。多量子阱层产生的光子不仅可以从衬底方向出光,还可以从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侧壁出光,以改变光子的传播方向,使得光子在LED内部形成多次反射,从而可以减少光子在器件内的全反射效应,提高芯片的光提取效率。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二凹槽a2的底面宽度小于第一凹槽a1的底面宽度。且从外延层的P型层25至衬底10方向,第二凹槽a2的宽度逐层减小。
可选的,第一凹槽a1可以通过一次刻蚀成型。第一凹槽a1的刻蚀深度为h1,h2<h1≤h3,h2为N型层上方的外延层的厚度,h3为缓冲层上方的外延层厚度,h3-h2为N型层的厚度。考虑到后续的工艺与钝化层材料的覆盖性,第一凹槽a1的刻蚀角度在5°~75°。其最优的刻蚀角度可根据量子阱层的全反射角度进行计算,本实施例中,较优的角度在35°。其中刻蚀角度不同,形成的第一凹槽a1的侧壁的倾斜角度即不同。
第二凹槽a2可以通过多次刻蚀得到。例如,通过对N型层22进行一次刻蚀,刻蚀深度为h4,0um<h4≤h5,h5为剩余N型层的厚度,刻蚀角度在5°~80°;对缓冲层21进行二次刻蚀,刻蚀深度为h6在0<h6≤h7,h7为缓冲层厚度,刻蚀角度在10°~85°;得到槽底为缓冲层21的第二凹槽a2。此时第二凹槽a2通过两次刻蚀得到。
或者,通过对N型层22进行一次刻蚀,刻蚀深度为h4,0um<h4≤h5,h5为剩余N型层的厚度,刻蚀角度在5°~80°;对缓冲层21进行二次刻蚀,刻蚀深度为h6在0<h6≤h7,h7为缓冲层厚度,刻蚀角度在10°~85°;对衬底10进行三次刻蚀,h8在0<h8≤h9,h9为衬底厚度,刻蚀角度在5°~85°,得到槽底为衬底10的第二凹槽a2。此时第二凹槽a2通过三次刻蚀得到。
需要说明的是,刻蚀形成的上述第一凹槽a1和第二凹槽a2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为圆柱形、正梯形、倒梯形等,刻蚀侧壁可进行粗化,刻蚀的台面可进行粗化、光子晶体、图形化等设计,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衬底1可以为蓝宝石衬底。缓冲层21可以为A1N层,生长缓冲层2主要是为了缓解蓝宝石衬底与AlGaN材料的晶格失配和热失配。但是该层的厚度不宜过厚,因为该层晶体质量较差,如果生长过厚,则会影响后续外延结构的生长并且会吸光,影响外量子效率。N型层22可以为掺Si的AlGaN层。多量子阱层23可以包括多个周期交替生长的量子阱层和量子垒层其中量子阱层为AlxGa1-xN层,0<x<1,量子垒层为AlyGa1-yN层,0<y<1。量子阱层和量子垒层中Al组分含量不同,即x和y的取值不同,以提供不同的禁带宽度。根据不同的紫外波长,x和y可以选取不同的取值组合。P型层25可以为掺Mg的AlGaN层。N型层22提供的电子和P型层25提供的空穴可以在多量子阱层23中进行辐射复合发光。N型电极30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Cr、Al、Ti、Pt、Au等组合金属或者叠层金属、外延二次生长的高电导性n型半导体等。例如,当N型电极30的材料为组合金属结构时,厚度为200~500nm。P型电极40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NiAu、氧化铟锡、Rh等。例如当P型电极40的材料为氧化铟锡时,厚度为10~70nm。
可选地,如图1所示,紫外发光二极管还包括设置在多量子阱层23和P型层25之间的电子阻挡层24,电子阻挡层24可以为掺Mg的A1GaN层。通过设置电子阻挡层可以有效阻挡电子从多量子阱层23逃逸到P型层25,从而可以提高LED的内量子效率。
可选的,紫外发光二极管100还包括第一接触层51和第二接触层52。
P型层25的除P型电极40设置区域外的其他区域上、第一凹槽a1的侧壁上、以及第一凹槽a1槽底除N型电极30设置区域外的其他区域上均铺设有第一接触层51,第一接触层51为钝化层或增透膜层。
第二凹槽a2的侧壁和槽底均铺设有第二接触层52,第二接触层52为增透膜层或反射层,或者,第二接触层52的材料与N型电极或N型层的材料相同。
其中,当第一接触层51为钝化层时,可以起到绝缘和保护的作用。增透膜是一种表面光学镀层,它通过减少反射光来增加光在表面的透过率。当第一接触层51和第二接触层52均为增透膜层时,可以进一步减少紫外LED中光的全反射,从而光的提取效率。
当第二接触层52为反射层时,可以将原本被损耗的光子尽可能反射到衬底背面,进一步提高芯片的光提取效率。当第二接触层的材料与N型电极或N型层的材料相同时,可以充当电流扩展层或者二次外延的接触电极,降低器件电压的同时,减少工艺步骤,降低器件成本提高良率等。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接触层的材料可以为例如Cr、Ti、Al、PT、Au等单层或者叠层金属材料。
可选的,紫外发光二极管100还包括反射层60,反射层60覆盖N型电极30、P型电极40、第一接触层51和第二接触层52。
在本实施例中,反射层60可以为Al、Rh等单层结构的反射层,或者多层金属构成的ODR(Omni-DirectionasRefIector,全角反射镜)或者DBR(Distributed BraggReflection,分布式布拉格反射镜)结构。
可选地,反射层可以为Cr/Al基反射结构,即掺Cr/Al的反射层。这样反射层不仅可以起到反射作用,同时也是对N型电极与P型电极进行加厚,使其具有更均匀的电流扩展。
可选的,紫外发光二极管还包括N型焊盘70、P型焊盘80和P型焊盘连接层81。
其中,P型焊盘连接层81设置在反射层60的远离衬底10的一面上,且P型焊盘连接层81位于P型电极40的正上方,P型焊盘80位于P型焊盘连接层81的远离衬底10的一面上。
N型焊盘70设置在反射层60的远离衬底10的一面上,且N型焊盘70位于N型电极30的正上方。
在本实施例中,P型焊盘连接层81可以为Cr/Al/Ti/Pt/Au层,厚度例如可以为300nm。P型焊盘连接层81不仅可以起到连接P型电极的作用,还可以起到加厚P型电极的作用。N型焊盘70和P型焊盘80的材料可以为AuSn,厚度可以为1.9um。
可选的,紫外发光二极管还包括钝化层90,反射层60上除P型焊盘连接层81和N型焊盘70的设置区域外的其它区域上均铺设有钝化层90。钝化层90可以起到绝缘和保护作用。示例性的,钝化层90的厚度可以为1um。
需要说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紫外发光二极管可以为UVA长波紫外发光二极管,也可以为UVB中波紫外发光二极管或者UVC短波紫外发光二极管,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定。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紫外发光二极管的制造方法,用于制造如图1所示的紫外发光二极管。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紫外发光二极管的制造方法流程图,如图2所示,该制造方法包括:
步骤201、在衬底上生长外延层得到外延片。
其中,衬底可以为蓝宝石衬底。外延层包括依次生长在衬底上的缓冲层、N型层、多量子阱层、电子阻挡层和P型层。外延层各层的具体可以参见如图1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采用Veeco K465i or C4 or RB MOCVD(Metal Organic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金属有机化合物化学气相沉淀)设备实现外延层的生长。采用高纯H2(氢气)或高纯N2(氮气)或高纯H2和高纯N2的混合气体作为载气,高纯NH3作为N源,三甲基镓(TMGa)及三乙基镓(TEGa)作为镓源,三甲基铟(TMIn)作为铟源,硅烷(SiH4)作为N型掺杂剂,三甲基铝(TMAl)作为铝源,二茂镁(CP2Mg)作为P型掺杂剂。
在执行完步骤S201之后,执行步骤S202之前,该制造方法还可以包括:
将外延片使用丙酮和异丙醇分别超声清洗5min,去除表面的有机物;再用去离子水冲洗5min,甩干机甩干。
步骤202、对外延层进行多次刻蚀,以在外延层上形成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
其中,第一凹槽从P型层开设至N型层,第一凹槽的槽底为N型层;第二凹槽从第一凹槽槽底的N型层开设至缓冲层或衬底,第二凹槽的槽底为缓冲层或衬底。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凹槽a1可以通过一次刻蚀成型。具体可以通过正性光刻胶作为掩膜,使用感应耦合等离子体(ICP)对外延片进行MESA台面刻蚀,刻蚀比为3∶1,刻蚀深度为450~850nm,较优的刻蚀角度为35°。将刻蚀后的外延片放在85℃去胶液、丙酮和异丙醇各超声10min、5min和5min,去离子水冲洗5min,去除表面正性光刻胶,以形成第一凹槽。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多次刻蚀得到第二凹槽。例如,通过对N型层进行一次刻蚀,刻蚀深度为h4,0um<h4≤h5,h5为剩余N型层的厚度,刻蚀角度在5°~80°;对缓冲层进行二次刻蚀,刻蚀深度为h6在0<h6≤h7,h7为缓冲层厚度,刻蚀角度在10°~85°;得到槽底为缓冲层的第二凹槽。此时第二凹槽通过两次刻蚀得到。
或者,通过对N型层进行一次刻蚀,刻蚀深度为h4,0um<h4≤h5,h5为剩余N型层的厚度,刻蚀角度在5°~80°(优选为45°);对缓冲层进行二次刻蚀,刻蚀深度为h6在0<h6≤h7,h7为缓冲层厚度,刻蚀角度在10°~85°(优选为55°);对衬底进行三次刻蚀,h8在0<h8≤h9,h9为衬底厚度,刻蚀角度在5°~85°,得到槽底为衬底的第二凹槽。
其中,在刻蚀N型层和缓冲层时,可以采用正性光刻胶作为掩膜,在BCl3和Cl2的混合气氛下,使用感应耦合等离子体(ICP)进行刻蚀。通过调节掩膜版与样品的距离,可以使得光刻胶在台面具有一定的角度,光刻胶的胶厚可以为8~10um。由于衬底相对于外延层更难刻蚀,因此,可以通过二氧化硅与光刻胶共同掩膜的方法,采用干法刻蚀与湿法刻蚀相结合的方法对衬底进行刻蚀,刻蚀衬底时,较优的刻蚀角度为36°,刻蚀深度为20~30um。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外延片刻蚀截面示意图,如图3所示,此时外延片上形成有第一凹槽a1和第二凹槽a2。
可选地,在执行完步骤S202之后,执行步骤S203之前,该方法还可以包括:
对外延片进行划片道刻蚀。
示例性的,可以采用ICP刻蚀法对外延片进行划片道刻蚀,刻蚀深度为4~5um。通过对外延片进行划片道刻蚀,以便于后续对外延片进行划片。
步骤203、在第一凹槽槽底的N型层上形成N型电极。
其中,N型电极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Cr、Al、Ti、Pt、Au等组合金属或者叠层金属、外延二次生长的高电导性n型半导体等。例如,当N型电极的材料为组合金属结构时,厚度为200~500nm。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蒸镀、退火、刻蚀的方法形成N型电极,此为常规技术,在此不再赘述。其中,N型电极的退火条件可以为氮气氛围、800~900℃、快速退火1min。
步骤204、在第一凹槽外的P型层上形成P型电极。
其中,P型电极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NiAu、氧化铟锡、Rh等。例如当P型电极的材料为氧化铟锡时,厚度为10~70nm。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蒸镀、退火、刻蚀的方法形成P型电极,此为常规技术,在此不再赘述。其中,P型电极的退火条件可以为氧气氛围、500℃、快速退火5min。
可选地,该制造方法还可以包括:
在P型层的除P型电极设置区域外的其他区域上、第一凹槽的侧壁上、以及第一凹槽槽底除N型电极设置区域外的其他区域上形成第一接触层,第一接触层为钝化层或增透膜层。
在第二凹槽的侧壁和槽底形成第二接触层,第二接触层为增透膜层或反射层,或者,第二接触层的材料与N型电极或N型层的材料相同。
示例性的,当第一接触层为钝化层时,可以采用PECVD(Plasma Enhanced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等离子体增强化学的气相沉积)法沉积钝化层。当第一接触层和第二接触层为增透膜层时,可以采用PECVD法沉积一层厚度为四分之一波长奇数倍的二氧化硅层,得到增透膜层。当第二接触层为反射层时,可以采用电子束蒸发沉积反射层,或者采用PECVD设备或者电子枪真空蒸镀系统(E-Gun)沉积高低折射率差的多层钝化层材料,得到反射层。当第二接触层的材料与N型电极或N型层的材料相同时,可以采用电子束蒸发或者磁控溅射等方法制备得到。
可选地,该制造方法还可以包括:
在N型电极、P型电极、第一接触层和第二接触层上形成反射层。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使用负性光刻胶作为掩膜,采用电子束蒸发蒸镀的方法制备反射层,然后使用剥离液将负性光刻胶进行剥离。
可选地,该制造方法还可以包括:
在反射层的远离衬底的一面上形成P型焊盘连接层,P型焊盘连接层位于P型电极的正上方;
在P型焊盘连接层的远离衬底的一面上形成P型焊盘;
在反射层的远离衬底的一面上形成N型焊盘,N型焊盘位于N型电极的正上方。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采用蒸镀的方法制备P型焊盘连接层、P型焊盘和N型焊盘。具体的,在制备P型焊盘连接层N型焊盘之前,可以先采用PECVD法在反射层的远离衬底的一面上沉积一层二氧化硅保护层,以对N区进行保护。然后将P型层正上方的二氧化硅保护层进行腐蚀在腐蚀区域蒸镀金属Cr/Al/Ti/Pt/Au以形成P型焊盘连接层。最后,可以通过光刻掩膜与ICP刻蚀工艺去除剩余的二氧化硅保护层。P型焊盘和N型焊盘的蒸镀方式与P型焊盘连接层类似蒸镀的金属可以为AuSn电极。
可选地,该制造方法还可以包括:
在反射层上除P型焊盘连接层和N型焊盘的设置区域外的其它区域上形成钝化层。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采用蒸镀的方法制备钝化层,蒸镀厚度约1um,蒸镀温度约220℃。
需要说的是,可以在制备P型焊盘连接层之后,制备P型焊盘和N型焊盘之前,形成上述钝化层。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在紫外LED内形成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以改变LED的内部结构。其中,第一凹槽从P型层开设至N型层,第二凹槽从第一凹槽槽底的N型层开设至缓冲层或衬底。通过设置第二凹槽可以减少多量子阱层产生的光子在N型层到缓冲层或衬底内产生的全反射效应。多量子阱层产生的光子不仅可以从衬底方向出光,还可以从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侧壁出光,以改变光子的传播方向,使得光子在LED内部形成多次反射,从而可以减少光子在器件内的全反射效应,提高芯片的光提取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可选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公开,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紫外发光二极管,所述紫外发光二极管包括衬底、外延层、N型电极和P型电极,所述外延层包括依次层叠在所述衬底上的缓冲层、N型层、多量子阱层和P型层,其特征在于,
所述紫外发光二极管具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从所述P型层开设至所述N型层,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为所述N型层,所述N型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槽底的所述N型层上,所述P型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外的所述P型层上;所述第二凹槽从所述第一凹槽槽底的所述N型层开设至所述缓冲层或所述衬底,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底为所述缓冲层或所述衬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紫外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紫外发光二极管还包括第一接触层和第二接触层;
所述P型层的除所述P型电极设置区域外的其他区域上、所述第一凹槽的侧壁上、以及所述第一凹槽槽底除所述N型电极设置区域外的其他区域上均铺设有所述第一接触层,所述第一接触层为钝化层或增透膜层;
所述第二凹槽的侧壁和槽底均铺设有所述第二接触层,所述第二接触层为增透膜层或反射层,或者,所述第二接触层的材料与所述N型电极或所述N型层的材料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紫外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紫外发光二极管还包括反射层,所述反射层覆盖所述N型电极、所述P型电极、所述第一接触层和所述第二接触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紫外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紫外发光二极管还包括N型焊盘、P型焊盘和P型焊盘连接层;
其中,所述P型焊盘连接层设置在所述反射层的远离所述衬底的一面上,且所述P型焊盘连接层位于所述P型电极的正上方,所述P型焊盘位于所述P型焊盘连接层的远离所述衬底的一面上;
所述N型焊盘设置在所述反射层的远离所述衬底的一面上,且所述N型焊盘位于所述N型电极的正上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紫外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紫外发光二极管还包括钝化层,所述反射层上除所述P型焊盘连接层和所述N型焊盘的设置区域外的其它区域上均铺设有所述钝化层。
6.一种紫外发光二极管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造方法包括:
在衬底上生长外延层得到外延片,所述外延层包括依次生长在衬底上的缓冲层、N型层、多量子阱层和P型层;
对所述外延层进行多次刻蚀,以在所述外延层上形成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从所述P型层开设至所述N型层,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为所述N型层;所述第二凹槽从所述第一凹槽槽底的所述N型层开设至所述缓冲层或所述衬底,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底为所述缓冲层或所述衬底;
在所述第一凹槽槽底的所述N型层上形成N型电极;
在所述第一凹槽外的所述P型层上形成P型电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造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P型层的除所述P型电极设置区域外的其他区域上、所述第一凹槽的侧壁上、以及所述第一凹槽槽底除所述N型电极设置区域外的其他区域上形成第一接触层,所述第一接触层为钝化层或增透膜层;
在所述第二凹槽的侧壁和槽底形成第二接触层,所述第二接触层为增透膜层或反射层,或者,所述第二接触层的材料与所述N型电极或所述N型层的材料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造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N型电极、所述P型电极、所述第一接触层和所述第二接触层上形成反射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造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反射层的远离所述衬底的一面上形成P型焊盘连接层,所述P型焊盘连接层位于所述P型电极的正上方;
在所述P型焊盘连接层的远离所述衬底的一面上形成P型焊盘;
在所述反射层的远离所述衬底的一面上形成N型焊盘,所述N型焊盘位于所述N型电极的正上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造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反射层上除P型焊盘连接层和N型焊盘的设置区域外的其它区域上形成钝化层。
CN202211587031.2A 2022-12-09 2022-12-09 紫外发光二极管及其制造方法 Pending CN11576366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587031.2A CN115763661A (zh) 2022-12-09 2022-12-09 紫外发光二极管及其制造方法
PCT/CN2023/132306 WO2024120154A1 (zh) 2022-12-09 2023-11-17 紫外发光二极管及其制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587031.2A CN115763661A (zh) 2022-12-09 2022-12-09 紫外发光二极管及其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63661A true CN115763661A (zh) 2023-03-07

Family

ID=853452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587031.2A Pending CN115763661A (zh) 2022-12-09 2022-12-09 紫外发光二极管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5763661A (zh)
WO (1) WO2024120154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387430A (zh) * 2023-04-03 2023-07-04 苏州紫灿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紫外led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WO2024120154A1 (zh) * 2022-12-09 2024-06-13 苏州紫灿科技有限公司 紫外发光二极管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60183B (zh) * 2013-11-08 2016-08-17 华灿光电(苏州)有限公司 高光效发光二极管芯片及其制备方法
JPWO2015140849A1 (ja) * 2014-03-18 2017-04-0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紫外線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紫外線発光素子
CN114361310B (zh) * 2021-12-17 2023-10-13 华灿光电(浙江)有限公司 紫外发光二极管芯片及其制备方法
CN217507340U (zh) * 2022-01-26 2022-09-27 山西中科潞安紫外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提高光功率与可靠性的深紫外led芯片
CN115763661A (zh) * 2022-12-09 2023-03-07 苏州紫灿科技有限公司 紫外发光二极管及其制造方法
CN116130565A (zh) * 2022-12-09 2023-05-16 湖北深紫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紫外led器件、一种紫外led器件制备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6111016A (zh) * 2022-12-09 2023-05-12 湖北深紫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紫外led器件、一种紫外led器件制备方法及相关设备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120154A1 (zh) * 2022-12-09 2024-06-13 苏州紫灿科技有限公司 紫外发光二极管及其制造方法
CN116387430A (zh) * 2023-04-03 2023-07-04 苏州紫灿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紫外led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WO2024207797A1 (zh) * 2023-04-03 2024-10-10 苏州紫灿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紫外led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120154A1 (zh) 2024-06-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83687B2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5304662B2 (ja) 発光素子
JP5849215B2 (ja) 紫外半導体発光素子
US20130126899A1 (en) Semiconductor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CN115763661A (zh) 紫外发光二极管及其制造方法
JP2009081374A (ja) 半導体発光素子
US20120025248A1 (en) Semiconductor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ame
TWI795773B (zh) 半導體發光元件以及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
TW202147638A (zh) 半導體發光元件以及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
US8659051B2 (en) Semiconductor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reof
TW202005110A (zh) 半導體發光元件以及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
JP2009117641A (ja) 半導体発光素子
US20160056339A1 (en) Semiconductor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WO2009078574A1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090014729A1 (en) Semiconductor light emitting device including group III nitride semiconductor
CN115763660A (zh) 紫外发光二极管及其制造方法
US8247244B2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08235803A (ja) 窒化物半導体発光素子
KR101655178B1 (ko) 발광 소자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2009212343A (ja) 窒化物半導体素子および窒化物半導体素子の製造方法
KR100684455B1 (ko) 발광다이오드의 형성 방법
JP2015043468A (ja) 紫外半導体発光素子
KR20150006162A (ko) 발광 다이오드
KR101072199B1 (ko) 발광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0730755B1 (ko) 수직형 발광소자 제조 방법 및 그 수직형 발광소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