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44122A - 转移车平移提升设备 - Google Patents

转移车平移提升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744122A
CN115744122A CN202211687665.5A CN202211687665A CN115744122A CN 115744122 A CN115744122 A CN 115744122A CN 202211687665 A CN202211687665 A CN 202211687665A CN 115744122 A CN115744122 A CN 1157441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ock
door frame
lifting
groove
transf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68766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诗兵
邓德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Xingshifa Door & Window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Xingshifa Door & Window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Xingshifa Door & Window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chuan Xingshifa Door & Window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687665.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744122A/zh
Publication of CN1157441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4412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转移车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转移车平移提升设备,转移车平移提升设备,包括门框和转移车,还包括提升机构、平移机构锁定件、驱动件和若干个限位部,提升机构,用于对转移车进行升降;平移机构,用于对转移车在水平面进行移动,且平移机构设置在提升机构上;若干个限位部,其间隔设置于转移车上,且每个限位部包括分别设置在转移车两侧的限位件,每个限位部中的两个限位件用于配合放置门框;锁定件,其设置于同一侧的相邻限位件之间;以及驱动件,其设置于提升机构上;具备此系统装置后,每套系统实际还可以节约1‑2人劳动力成本,而且参与操作的人员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也消除了操作过程存在的安全风险。

Description

转移车平移提升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转移车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转移车平移提升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在我国门窗行业众多企业中,门窗产品表面处理大多数均采用涂装生产线(链条牵引)工艺方式来解决产品运输及表面质量的问题,其传统工艺方案是:在上件端和下件端主要采用人工上、下件和堆垛的方式,完全依靠人工完成。上件时,需要地面操作人员从转运小车上取件(将产品背至链条下,同时转身180度),并依靠体力举起产品,与高位平台上的操作人员协助完成挂件;下件时,由地面操作人员举起产品,并与高位平台操作人员协同完成下件,再由地面操作人员在转运小车上堆垛。这样以来,不仅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大,而且操作人员的动作复杂繁琐;并且现有技术中对于门框的转移,均是将门框倾斜放置于转移车上,转移车在转移门框的过程中,转移车会产生晃动,从而导致相邻门框之间产生摩擦出现细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转移车平移提升设备,用于解决以上问题。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转移车平移提升设备,包括门框和转移车,还包括提升机构、平移机构锁定件、驱动件和若干个限位部,
提升机构,用于对转移车进行升降;
平移机构,用于对转移车在水平面进行移动,且平移机构设置在提升机构上;
若干个限位部,其间隔设置于转移车上,且每个限位部包括分别设置在转移车两侧的限位件,每个限位部中的两个限位件用于配合放置门框;
锁定件,其设置于同一侧的相邻限位件之间;以及
驱动件,其设置于提升机构上;
平移机构带动转移车在水平面进行移动时,驱动件驱动锁定件对限位件进行锁定或解锁。
本发明通过工作人员将装有门框的转移车推送至提升机构上,由高位工作平台上的操作人员控制转运车上升到合适挂件的高度(不同高度的产品,转运车上升的高度是不一样的),当完成1件产品上线后,依靠红外对射感应识别转运车位置,通过平移机构使转运车自动前移一段距离,满足高位操作人员合适挂件,而下件过程则与上件过程的工作流程相反。具备此系统装置后,每套系统实际还可以节约1-2人劳动力成本,而且参与操作的人员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也消除了操作过程存在的安全风险;传统工艺完全依靠“人工”作业完成“上件流程”;本专关键技术是采用“无刷直流驱动”和“两套伺服同步驱动”分别完成““平移”和 “提升”动作,采用“人机结合”控制整个系统,从而达到实现半自动化。
进一步地,限位件包括置放块,置放块上开设有与门框相配合的第一凹槽,第一凹槽相对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凹槽,在第二凹槽内设有锥形柱,锥形柱通过压缩弹簧与第二凹槽内壁连接。
进一步地,锁定件包括固定块,固定块上固定设置有连接板,固定块上开设有第一置放槽,在第一置放槽的内壁上开设有第二置放槽,第二置放槽内设有与之配合的移动块,移动块的局部置于第二置放槽外,移动块顶部设有连接杆,连接杆上固定设置有扩展块,在连接板铰接有两个翻转板,两个翻转板对称设置,且翻转板的一端与扩展块连接,翻转板的另一端设有锁块,锥形柱上设有与锁块相配合的锁孔,固定块上还设有驱动移动块在第二置放槽内进行上下移动的移动件。通过锁定件、驱动件和移动件的配合,使得在固定门框的同时,又能够在合适的位置进行解锁,便于取出,省时省力。
进一步地,移动件包括在第一置放槽相对内壁上开设的通孔,固定块的侧壁上设有壳体,壳体内设有套筒,其中一个通孔内设置有第一导向块,另一个通孔内设置有第二导向块,第一导向块与第二导向块通过楔形块连接,第二导向块远离楔形块的一端置于套筒内,第二导向块外壁通过伸缩弹簧与套筒内壁连接,移动块的底部与楔形块的接触面相配合。
进一步地,驱动件包括在第一导向块上设有的U型槽,U型槽内设有弹性垫,提升机构包括提升架,提升架上设有两个第一稳固杆,第一稳固杆上垂直设有第二稳固杆,第二稳固杆的端部设有与U型槽相配合的滑动球。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工作人员将装有门框的转移车推送至提升机构上,由高位工作平台上的操作人员控制转运车上升到合适挂件的高度(不同高度的产品,转运车上升的高度是不一样的),当完成1件产品上线后,依靠红外对射感应识别转运车位置,通过平移机构使转运车自动前移一段距离,满足高位操作人员合适挂件,而下件过程则与上件过程的工作流程相反。具备此系统装置后,每套系统实际还可以节约1-2人劳动力成本,而且参与操作的人员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也消除了操作过程存在的安全风险;且平移机构驱动转移车向前移动,在移动过程中,始终通过限位部对其门框有一定的限位作用,避免出现较强的晃动,初始状态下,限位件被锁定件进行锁定,因此不会因为较强的晃动导致门框脱离转移车,且当工作人员需要对第一件门框进行取件时,平移机构使转移车移动的过程中,提升机构上的驱动件与转移车上的锁定件相配合,对其将锁定状态解除,此时的第一件门框则可取出,第二件门框和第三件门框同理。
2、本发明通过设置的锥形柱能够对门框有一定的限位作用,且门框位于两个第一凹槽内,门框与第一凹槽是相配合的,两个第一凹槽内可设置有缓冲垫,对其门框有卡紧作用,缓冲垫避免门框与第一凹槽内产生摩擦,且相邻的门框之间由于设置的置放块而保持有一定的间隔,避免产生接触后导致门框与门框之间产生擦痕。
3、本发明通过移动件使移动块回复到初始位置,此时翻转板上的锁块再次与锁孔对准进行锁定,锥形柱受到挤压也不会朝第二凹槽内移动,因此门框受到较强的晃动,也不会发生脱离现象,当将已固定好的门框通过转移车进入提升机构内,当通过平移机构移动到合适的位置时,此时转移车上的移动件与提升机构中的驱动件接触配合,使扩展块上的两个翻转板产生翻转,则门框可取出,通过锁定件、驱动件和移动件的配合,使得在固定门框的同时,又能够在合适的位置进行解锁,便于取出,省时省力。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未装配转移车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A部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发明的剖视图。
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1-转移车;2-置放块;3-第一凹槽;4-第二凹槽;5-锥形柱;6-压缩弹簧;7-固定块;8-连接板;9-第一置放槽;10-第二置放槽;11-移动块;12-连接杆;13-扩展块;14-翻转板;15-锁块;16-通孔;17-壳体;18-套筒;19-第一导向块;20-第二导向块;21-楔形块;22-伸缩弹簧;23-U型槽;24-弹性垫;25-提升架;26-第一稳固杆;27-第二稳固杆;28-滑动球;29-门框;30-滑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5所示,转移车1平移提升设备包括门框29和转移车1,还包括提升机构、平移机构锁定件、驱动件和若干个限位部,
提升机构,用于对转移车1进行升降;
平移机构,用于对转移车1在水平面进行移动,且平移机构设置在提升机构上;
若干个限位部,其间隔设置于转移车1上,且每个限位部包括分别设置在转移车1两侧的限位件,每个限位部中的两个限位件用于配合放置门框29;
锁定件,其设置于同一侧的相邻限位件之间;以及
驱动件,其设置于提升机构上;
平移机构带动转移车1在水平面进行移动时,驱动件驱动锁定件对限位件进行锁定或解锁。
现有技术中对于门框29的转移,均是将门框29倾斜放置于转移车1上,转移车1在转移门框29的过程中,转移车1会产生晃动,从而导致相邻门框29之间产生摩擦,本发明通过设置的限位件,门框29底部的两端分别置于两个限位件中,且限位件是间隔设置的,使得相邻的门框29上是有间隙的,则转移车1产生晃动时,门框29之间也不会产生摩擦;
并且现有技术需要地面操作人员从转运小车上取件,需要将产品背至链条下,同时转身180度,并依靠体力举起产品,与高位平台上的操作人员协助完成挂件;下件时,由地面操作人员举起产品,并与高位平台操作人员协同完成下件,再由地面操作人员在转运小车上堆垛,这样以来,不仅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大,而且操作人员的动作复杂繁琐。
现有技术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劳动强度大:主要原因地面操作人员完全依靠体力完成从转运车背门、转运和举升一系列动作;
2、浪费劳动力:由于没有“自动或半自动机械设备的辅助作用”,地面上必须随时有一人配合“高位平台上操作人员的协同工作”(采用本提升系统后,高位工作平台上的操作人员完全可独立操作完成上、下件,每套设备投入使用后可以减少1-2人);
3、作业风险大:由于工件自身重量较大(约15-30KG/件)和工件尺寸较大(宽度≥900;高度≥2100),传统方式作业,长期高频率工作存在较大安全风险;
4、此工种招聘困难:由于存在劳动强度大和安全风险,新一代员工不愿接受和从事本工种岗位工作,招聘此岗位员工十分困难。
本发明通过工作人员将装有门框29的转移车1推送至提升机构上,由高位工作平台上的操作人员控制转运车上升到合适挂件的高度(不同高度的产品,转运车上升的高度是不一样的),当完成1件产品上线后,依靠红外对射感应识别转运车位置,通过平移机构使转运车自动前移一段距离,满足高位操作人员合适挂件,而下件过程则与上件过程的工作流程相反。具备此系统装置后,每套系统实际还可以节约1-2人劳动力成本,而且参与操作的人员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也消除了操作过程存在的安全风险;传统工艺完全依靠“人工”作业完成“上件流程”;
基本的工作流程原理:本专关键技术是采用“无刷直流驱动”和“两套伺服同步驱动”分别完成“平移”和 “提升”动作,采用“人机结合”控制整个系统,从而达到实现半自动化;平移机构是控制“前进/后退”按钮控制转运车移动,警示灯亮起后再控制运行至合适位置停止运行,门型高度控制“上升/下降”脚踏开关控制提升架25(带转运车)作提升动作至合适高度后停止动作;在提升架25提升过程中手动用“挂钩”挂住门框29并勾住输送运行中的链条挂钩,挂稳后松开“挂钩”并控制提升架25下降,使其脱离门框29下方,不影响门框29横向输送即可;待上一门框29离开“提升架25”范围后立即控制提升架25上升,再用新的“挂钩”挂住下一门框29,重复第4项动作,直至整架门框29上架完毕;待转运车上的门框29上架完后,控制“上升/下降”脚踏开关使“提升架25”降至最低,再控制“前进/后退”按钮将转运车后退至“提升架25”外,由人工打开“卡位”开关,将转运车转运至上序工位;
平移机构驱动转移车1向前移动,在移动过程中,始终通过限位部对其门框29有一定的限位作用,避免出现较强的晃动,初始状态下,限位件被锁定件进行锁定,因此不会因为较强的晃动导致门框29脱离转移车1,且当工作人员需要对第一件门框29进行取件时,平移机构使转移车1移动的过程中,提升机构上的驱动件与转移车1上的锁定件相配合,对其将锁定状态解除,此时的第一件门框29则可取出,第二件门框29和第三件门框29同理。
需要说明的是,限位件包括置放块2,置放块2上开设有与门框29相配合的第一凹槽3,第一凹槽3相对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凹槽4,在第二凹槽4内设有锥形柱5,锥形柱5通过压缩弹簧6与第二凹槽4内壁连接。
门框29的底部两端分别位于两个第一凹槽3内,对其有一定的限制作用,且门框29朝第一凹槽3内移动时会首先接触到锥形柱5,由于锥形柱5两面都是斜面,因此易驱动锥形柱5朝第二凹槽4内移动,由于门框29的是一个框体,门框29的中心是空心的,当门框29位于第一凹槽3底部后,锥形柱5未受到挤压,压缩弹簧6恢复形变,锥形柱5回复到初始位置,此时置于门框29的空心处,且与门框29的框体产生接触,当需要将门框29取出时,工作人员将门框29竖直向上移动,门框29挤压锥形柱5进入第二凹槽4内,此时锥形柱5未与门框29产生接触,则门框29可取出,通过设置的锥形柱5能够对门框29有一定的限位作用,且门框29位于两个第一凹槽3内,门框29与第一凹槽3是相配合的,两个第一凹槽3内可设置有缓冲垫,对其门框29有卡紧作用,缓冲垫避免门框29与第一凹槽3内产生摩擦,且相邻的门框29之间由于设置的置放块2而保持有一定的间隔,避免产生接触后导致门框29与门框29之间产生擦痕。
需要说明的是,锁定件包括固定块7,固定块7上固定设置有连接板8,固定块7上开设有第一置放槽9,在第一置放槽9的内壁上开设有第二置放槽10,第二置放槽10内设有与之配合的移动块11,移动块11的局部置于第二置放槽10外,移动块11顶部设有连接杆12,连接杆12上固定设置有扩展块13,在连接板8铰接有两个翻转板14,两个翻转板14对称设置,且翻转板14的一端与扩展块13连接,翻转板14的另一端设有锁块15,锥形柱5上设有与锁块15相配合的锁孔,固定块7上还设有驱动移动块11在第二置放槽10内进行上下移动的移动件。
为了避免转移车1在运输至提升机构的过程中出现较强的晃动,初始状态下,扩展块13上的两个翻转板14上的锁块15位于锥形柱5的锁孔内,本发明通过人工手动将移动块11进行下移,随后将门框29放入第一凹槽3内,工作人员不对移动块11进行作用后,通过移动件使移动块11回复到初始位置,此时翻转板14上的锁块15再次与锁孔对准进行锁定,锥形柱5受到挤压也不会朝第二凹槽4内移动,因此门框29受到较强的晃动,也不会发生脱离现象,当将已固定好的门框29通过转移车1进入提升机构内,当通过平移机构移动到合适的位置时,此时转移车1上的移动件与提升机构中的驱动件接触配合,使扩展块13上的两个翻转板14产生翻转,则门框29可取出,通过锁定件、驱动件和移动件的配合,使得在固定门框29的同时,又能够在合适的位置进行解锁,便于取出,省时省力。
需要说明的是,移动件包括在第一置放槽9相对内壁上开设的通孔16,固定块7的侧壁上设有壳体17,壳体17内设有套筒18,其中一个通孔16内设置有第一导向块19,另一个通孔16内设置有第二导向块20,第一导向块19与第二导向块20通过楔形块21连接,第二导向块20远离楔形块21的一端置于套筒18内,第二导向块20外壁通过伸缩弹簧22与套筒18内壁连接,移动块11的底部与楔形块21的接触面相配合。
通过设置的驱动件驱动第一导向块19朝壳体17方向移动,第一导向块19通过楔形块21带动第二导向块20朝壳体17内移动,伸缩弹簧22受到挤压而形变,由于移动块11的底部与楔形块21的接触面相配合,楔形块21是一个倾斜的斜面,初始状态下的移动块11位于楔形块21的顶端,通过驱动第一导向块19带动楔形块21的移动,使移动块11的底部顺着楔形块21的斜面滑动至楔形块21的底端,则移动块11向下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驱动件包括在第一导向块19上设有的U型槽23,U型槽23内设有弹性垫24,提升机构包括提升架25,提升架25上设有两个第一稳固杆26,第一稳固杆26上垂直设有第二稳固杆27,第二稳固杆27的端部设有与U型槽23相配合的滑动球28。
由于滑动球28是固定设置的,因此它不会产生偏移,且U型槽23内壁包裹有一圈弹性垫24,当转移车1上的U型槽23朝滑动球28方向移动时,它们的轨迹是一定的,滑动球28进入U型槽23内,滑动球28未与U型槽23的内壁接触,通过转移车1继续向前移动,滑动球28进入弹性垫24内,此时滑动球28与弹性垫24有接触产生摩擦力,持续的移动使滑动球28带动第一导向块19朝壳体17方向移动,此时通过移动块11的下移带动翻转板14进行翻转,则锁块15与锁孔脱离,第一个门框29可取下,直至伸缩弹簧22形变至极限后无法继续移动,滑动球28通过硬性挤压脱离弹性垫24,当滑动球28脱离U型槽23后,未对第一导向块19的U型槽23持续施加压力,因此伸缩弹簧22恢复弹力,第一导向块19回复原位,通过移动块11的上移带动翻转板14进行翻转,此时锁块15与锁孔进行锁定,除了第一个门框29和最后一个门框29所处的两个锥形柱5不是两边进行限位,其余的门框29均是通过两个翻转板14对其锥形柱5进行限位,因此提升机构的提升架25设置了两个滑动球28,这里可命名为第一滑动球28和第二滑动球28,当第一个第一导向块19通过第一滑动球28,对其第一个门框29的锥形柱5进行解锁后又锁定,转移车1继续向前移动,由滑动球28至转移车1的方向依次排列的第一个第一导向块19此时与第二滑动球28开始接触配合,第一导向块19对于第二个门框29的其中一个锥形柱5进行解锁,同时第二个第一导向块19与第二滑动球28配合,第二个第一导向块19对第二个门框29的另一个锥形柱5进行解锁,使得第二个门框29上的锥形柱5同时解锁,第二个门框29可取出,第三个门框29同理。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还有另一种实施方式,在第一置放槽9的相对侧壁上开设有滑槽,移动块1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与滑槽相配合的滑块30,使得移动块11稳定地在第一置放槽9内进行移动。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5)

1.转移车平移提升设备,包括门框(29)和转移车(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提升机构、平移机构锁定件、驱动件和若干个限位部,
提升机构,用于对转移车(1)进行升降;
平移机构,用于对转移车(1)在水平面进行移动,且平移机构设置在提升机构上;
若干个限位部,其间隔设置于转移车(1)上,且每个限位部包括分别设置在转移车(1)两侧的限位件,每个限位部中的两个限位件用于配合放置门框(29);
锁定件,其设置于同一侧的相邻限位件之间;以及
驱动件,其设置于提升机构上;
平移机构带动转移车(1)在水平面进行移动时,驱动件驱动锁定件对限位件进行锁定或解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移车平移提升设备,其特征在于,限位件包括置放块(2),置放块(2)上开设有与门框(29)相配合的第一凹槽(3),第一凹槽(3)相对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凹槽(4),在第二凹槽(4)内设有锥形柱(5),锥形柱(5)通过压缩弹簧(6)与第二凹槽(4)内壁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移车平移提升设备,其特征在于,锁定件包括固定块(7),固定块(7)上固定设置有连接板(8),固定块(7)上开设有第一置放槽(9),在第一置放槽(9)的内壁上开设有第二置放槽(10),第二置放槽(10)内设有与之配合的移动块(11),移动块(11)的局部置于第二置放槽(10)外,移动块(11)顶部设有连接杆(12),连接杆(12)上固定设置有扩展块(13),在连接板(8)铰接有两个翻转板(14),两个翻转板(14)对称设置,且翻转板(14)的一端与扩展块(13)连接,翻转板(14)的另一端设有锁块(15),锥形柱(5)上设有与锁块(15)相配合的锁孔,固定块(7)上还设有驱动移动块(11)在第二置放槽(10)内进行上下移动的移动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移车平移提升设备,其特征在于,移动件包括在第一置放槽(9)相对内壁上开设的通孔(16),固定块(7)的侧壁上设有壳体(17),壳体(17)内设有套筒(18),其中一个通孔(16)内设置有第一导向块(19),另一个通孔(16)内设置有第二导向块(20),第一导向块(19)与第二导向块(20)通过楔形块(21)连接,第二导向块(20)远离楔形块(21)的一端置于套筒(18)内,第二导向块(20)外壁通过伸缩弹簧(22)与套筒(18)内壁连接,移动块(11)的底部与楔形块(21)的接触面相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移车平移提升设备,其特征在于,驱动件包括在第一导向块(19)上设有的U型槽(23),U型槽(23)内设有弹性垫(24),提升机构包括提升架(25),提升架(25)上设有两个第一稳固杆(26),第一稳固杆(26)上垂直设有第二稳固杆(27),第二稳固杆(27)的端部设有与U型槽(23)相配合的滑动球(28)。
CN202211687665.5A 2022-12-28 2022-12-28 转移车平移提升设备 Pending CN11574412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687665.5A CN115744122A (zh) 2022-12-28 2022-12-28 转移车平移提升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687665.5A CN115744122A (zh) 2022-12-28 2022-12-28 转移车平移提升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44122A true CN115744122A (zh) 2023-03-07

Family

ID=853476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687665.5A Pending CN115744122A (zh) 2022-12-28 2022-12-28 转移车平移提升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74412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249971A (zh) 一种林木加工运输设备
CN212291502U (zh) 一种四柱式升降换模台车
CN112062015A (zh) 一种热处理淬火装置
CN115744122A (zh) 转移车平移提升设备
CN212246025U (zh) 一种热处理淬火装置
CN217414339U (zh) 一种路基石预制构件模具及路基石预制构件
CN116462132A (zh) 一种用于数据中心机房设备上架的装置
JP3540188B2 (ja) 金型交換装置
CN210683101U (zh) 一种agv小车顶起装置
KR102136190B1 (ko) 주형이송장치
CN210258501U (zh) 工件吊装推车
CN107352289A (zh) 一种瓷砖传送机构
CN210126172U (zh) 一种200公斤以上重型酒坛陶产品揭模系统
JPH11278603A (ja) 金型保管システム
CN216638237U (zh) 便于装卸上车的货物转运装置
JP2001018232A (ja) エア浮上式金型交換搬送装置
JPH0442019Y2 (zh)
CN217198240U (zh) 移变轨道搬运车
CN219008822U (zh) 一种自动上货货架层板装置
JP2526014B2 (ja) プレス装置における下型交換装置
CN217919684U (zh) 一种清洗架运输储存装置
CN213225793U (zh) 一种立式机床零配件加工用夹紧装置
CN211803447U (zh) 手推式模具运输小车
SU476990A1 (ru) Двухъ русна поточно-конвейерна лини дл изготовлени железобетонных изделий
JP2658373B2 (ja) 水平対向型プレスの金型交換方法及び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He Jielin

Inventor after: Deng Dewan

Inventor before: Liu Shibing

Inventor before: Deng De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