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34934A - 电梯的升降体的位移抑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梯的升降体的位移抑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734934A
CN115734934A CN202080102492.9A CN202080102492A CN115734934A CN 115734934 A CN115734934 A CN 115734934A CN 202080102492 A CN202080102492 A CN 202080102492A CN 115734934 A CN115734934 A CN 1157349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opper
guide rail
elevator
car
earthquak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10249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中乡平
宫川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7349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3493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2Cages, i.e. c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7/00Other common features of elevators
    • B66B7/02Guideways; Gui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Maintenance And Inspection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提供导轨不易由于从升降体受到的反作用力而产生挠曲的电梯的升降体的位移抑制装置。位移抑制装置(18)的止动单元(22)设置于升降体。止动单元(22)具备止动件(26)、第1驱动部(27)以及第2驱动部(28)。止动件(26)与引导升降体的导轨对置。第1驱动部(27)使止动件(26)相对于升降体的相对位置沿升降体的行驶方向移动。第1驱动部(27)使止动件(26)与导轨的约束部(13)对置。第2驱动部(28)通过使止动件(26)移动来改变导轨与止动件(26)之间的间隙。第2驱动部(28)利用缩小了与导轨的约束部(13)之间的间隙后的止动件(26)来抑制升降体的位移。

Description

电梯的升降体的位移抑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的升降体的位移抑制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电梯的例子。在电梯中,在轿厢设有地震板。地震板与导轨协作来抑制轿厢的横向上的位移。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05/035419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电梯中,存在导轨由于从轿厢等升降体受到的反作用力而产生挠曲的情况。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样的课题而完成的。本发明提供导轨不易由于从升降体受到的反作用力而产生挠曲的电梯的升降体的位移抑制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电梯的升降体的位移抑制装置具备止动单元,该止动单元设置于电梯的升降体,电梯的升降体沿着具有多个约束部的导轨行驶,在通常运转中停靠在多个停靠位置中的任意停靠位置,止动单元具备:止动件,其与导轨对置;第1驱动部,其使止动件相对于升降体的相对位置沿升降体的行驶方向移动,而使止动件与多个约束部中的任意约束部对置;以及第2驱动部,其通过使止动件移动来改变导轨与止动件之间的间隙,利用缩小了与多个约束部中的任意约束部之间的间隙后的止动件来抑制升降体的位移。
发明效果
如果是本发明的位移抑制装置,则导轨不易由于从升降体受到的反作用力而产生挠曲。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结构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轿厢的主视图。
图3是实施方式1的止动单元的俯视图。
图4是实施方式1的止动单元的侧视图。
图5是实施方式1的止动单元的结构图。
图6是实施方式1的止动单元的结构图。
图7是实施方式1的止动单元的俯视图。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动作例的流程图。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动作时机的例子的图。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动作时机的例子的图。
图11是实施方式1的止动单元的俯视图。
图12是实施方式1的止动单元的俯视图。
图13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的电梯1的动作时机的例子的图。
图14是实施方式1的位移抑制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硬件结构图。
图15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电梯的动作例的流程图。
图16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电梯的动作时机的例子的图。
图17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电梯的动作时机的例子的图。
图18是实施方式4的止动单元的俯视图。
图19是实施方式4的止动单元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各图中,对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适当简化或省略重复的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实施方式1的电梯1的结构图。
电梯1设置于具有多个楼层的建筑物2。在建筑物2中设有井道3。井道3是跨多个楼层的空间。在建筑物2中,在井道3的上部设有机房4。在建筑物2中,在井道3的底部设有底坑5。
电梯1具备曳引机6、主绳索7、轿厢8和对重9。
曳引机6具备绳轮以及电机。曳引机6的电机是对曳引机6的绳轮进行旋转驱动的装置。曳引机6例如设置于机房4。
主绳索7绕挂在曳引机6的绳轮上。主绳索7的一端与轿厢8连接。主绳索7的另一端与对重9连接。电梯1也可以具备多个主绳索7。
轿厢8是通过在井道3中沿铅直方向行驶而在多个楼层之间输送利用者等的装置。对重9是通过主绳索7而在与轿厢8之间取得施加于曳引机6的绳轮两侧的载荷的平衡的装置。轿厢8和对重9被主绳索7悬吊在井道3中。曳引机6曳引主绳索7,由此,轿厢8和对重9在井道3中向彼此相反的方向行驶。轿厢8和对重9分别是升降体的例子。
在井道3中,设有一对轿厢导轨10、一对对重导轨11以及多个托架12。
一对轿厢导轨10是引导井道3中的轿厢8行驶的一对导轨。各个轿厢导轨10在井道3中沿着铅直方向配置。一方的轿厢导轨10配置于轿厢8的左侧。另一方的轿厢导轨10配置于轿厢8的右侧。
一对对重导轨11是引导井道3中的对重9行驶的一对导轨。各个对重导轨11在井道3中沿着铅直方向配置。一方的对重导轨11配置于对重9的左侧。另一方的对重导轨11配置于对重9的右侧。
轿厢8或对重9等升降体沿着轿厢导轨10或对重导轨11等导轨在铅直方向上行驶。引导升降体行驶的各个导轨通过多个托架12而被固定于井道3中。各个导轨具有多个约束部13。各个约束部13是约束导轨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的部分。约束部13例如是在导轨中由托架12固定的部分等。井道3中的铅直方向上的托架12的间隔例如比轿厢8的高度短。或者也可以是,各个托架12与升降体的任意停靠位置对应地配置。
电梯1具备地震探测器14和控制盘15。
地震探测器14是探测地震的发生的部分。地震探测器14例如设置于底坑5。这时,地震探测器14是例如利用P波(Primary wave:纵波)探测地震的P波探测器。或者,地震探测器14例如设置于机房4。这时,地震探测器14是例如利用S波(Secondary wave:横波)探测地震的S波探测器。地震探测器14也可以设置于底坑5和机房4双方。
控制盘15是对电梯1的动作进行控制的装置。控制盘15例如设置于机房4。控制盘15例如通过控制曳引机6的动作来对轿厢8和对重9的行驶进行控制。此外,控制盘15对电梯1的运转模式进行管理。电梯1的运转模式包括通常运转和地震时管制运转。通常运转是使轿厢8以响应由利用者登记的呼梯等的方式行驶的运转模式。在通常运转中,轿厢8在多个楼层中的任意楼层停靠。各个楼层的位置是轿厢8的通常运转中的停靠位置的例子。此外,在轿厢8停靠于任意楼层时,对重9停靠于与该楼层对应的位置处。对重9与各个楼层对应地停靠的位置是对重9的通常运转中的停靠位置的例子。地震时管制运转是在电梯1中例如由地震探测器14等探测到地震的发生时的运转模式。在地震时管制运转中,控制盘15例如使正在行驶的轿厢8停靠在最近楼层。另外,电梯1中的地震发生的探测例如也可以根据紧急地震速报等、从电梯1的外部提供的地震发生预报或地震发生警报等信息来进行。或者,电梯1中的地震发生的探测例如也可以通过接收从设置于相比建筑物2接近震源的建筑物的地震探测器发出的探测到地震的信号等来进行。
图2是实施方式1的轿厢8的主视图。
轿厢8具备轿厢架16、多个导靴17以及位移抑制装置18。
轿厢架16具备上梁19、下梁20和一对立柱21。上梁19是在轿厢8的上部跨越左端部与右端部之间的整个范围地配置的部件。例如,在上梁19安装有主绳索7。下梁20是在轿厢8的下部跨越左端部与右端部之间的整个范围地配置的部件。一对立柱21是跨越上梁19与下梁20之间的整个范围地配置的部件。一方的立柱21配置于轿厢8的左端部。另一方的立柱21配置于轿厢8的右端部。左侧的立柱21沿着轿厢8左侧的轿厢导轨10配置。右侧的立柱21沿着轿厢8右侧的轿厢导轨10配置。
多个导靴17是由一对轿厢导轨10引导的部分。各个导靴17与任意的轿厢导轨10对置。各个导靴17例如安装于轿厢架16。各个导靴17例如配置于上梁19或下梁20的左端部或右端部等。
位移抑制装置18是抑制轿厢8等升降体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的装置。位移抑制装置18具备多个止动单元22和控制部23。
各个止动单元22是利用轿厢导轨10来限制轿厢8的位移的部分。各个止动单元22例如被安装于任意立柱21的上部或下部。
控制部23是对各个止动单元22的动作进行控制的部分。控制部23例如搭载于电梯1的控制盘15。或者,控制部23例如也可以设置于轿厢8的上部等。或者,位移抑制装置18也可以具备与各个止动单元22一一对应的独立的控制部23。控制部23具备存储部24和指令部25。存储部24是存储信息的部分。在存储部24中,例如存储有轿厢导轨10中的多个约束部13的位置。指令部25是根据所输入的信息以及存储部24所存储的信息等而向各个止动单元22输出指令信号的部分。
图3是实施方式1的止动单元22的俯视图。
在图3中,示出图2中的A-A截面图。
在该例子中,在各个立柱21的上部安装有3个止动单元22。此外,在各个立柱21的下部也同样地设有3个止动单元22。在图3中,示出上部的3个止动单元22。各个止动单元22彼此独立地进行动作。
各个止动单元22具备止动件26。止动件26是与轿厢导轨10的表面对置的部件。在3个止动单元22中的一个中,止动件26与轿厢导轨10的前表面对置。在3个止动单元22中的另一个中,止动件26与轿厢导轨10的后表面对置。在3个止动单元22中的余下的一个中,止动件26与轿厢导轨10的左右的内侧的侧面对置。在此,左右的内侧的侧面是轿厢8侧的侧面。
图4是实施方式1的止动单元22的侧视图。
在图4中,示出图3中的B-B截面图。
各个止动单元22具备第1驱动部27和第2驱动部28。
第1驱动部27是使止动件26相对于轿厢8的相对位置沿铅直方向移动的部分。第2驱动部28是通过使止动件26移动来改变轿厢导轨10与止动件26之间的间隙的部分。
第2驱动部28具备框架29。框架29是保持止动件26的部分。在框架29中,朝向铅直方向设有螺纹孔30。
第1驱动部27具备一对轴承31、引导轴32、驱动电机33以及滚珠丝杠34。一对轴承31配置于通过第1驱动部27实现的止动件26的相对位置的移动范围的上方以及下方。引导轴32在一对轴承31之间与立柱21平行地配置。第1驱动部27也可以具备多个彼此平行的引导轴32。驱动电机33被安装于一方的轴承31。滚珠丝杠34在另一方的轴承31与驱动电机33之间与引导轴32平行地配置。滚珠丝杠34穿过第2驱动部28的框架29的螺纹孔30。第1驱动部27基于控制部23的控制,利用驱动电机33使滚珠丝杠34旋转,从而使止动件26与第2驱动部28一起沿铅直方向移动。另外,第1驱动部27也可以通过其它方法使止动件26的相对位置沿铅直方向移动。例如,第1驱动部27也可以具有使框架29等沿铅直方向移动的线性电机、或者液压缸或气压缸等。
图5是实施方式1的止动单元22的结构图。
在图5中,示出从侧方观察到的第2驱动部28的内部构造的图。
止动件26在与轿厢导轨10的表面平行的铅直面上与该表面对置。止动件26在轿厢导轨10的相反侧具有铅直面和第1斜面35。第1斜面35是相对于轿厢导轨10的表面倾斜的面。第1斜面35例如是向下方倾斜的面。第1斜面35设置于轿厢导轨10的相反侧的铅直面的下方。止动件26被保持成,能够以通过框架29的引导而改变其与轿厢导轨10之间的间隙的方式移动。止动件26被引导为,在从轿厢导轨10离开时向下方移动。在图5中,示出止动件26与轿厢导轨10之间的间隙扩大后的状态的图。
第2驱动部28具备移动片36、上推弹簧37以及致动器38。移动片36是被保持成通过框架29的引导而能够沿铅直方向移动的部分。移动片36在上端部具有第2斜面39。第2斜面39是与第1斜面35平行的面。在轿厢导轨10与止动件26之间的间隙扩大了的状态下,第2斜面39与第1斜面35接触。移动片36具有从第2斜面39的止动件26侧向下方下降的铅直面。上推弹簧37与移动片36的下端接触地配置。上推弹簧37的中心轴朝向铅直方向。在轿厢导轨10与止动件26之间的间隙扩大了的状态下,上推弹簧37被压缩。致动器38是通过根据控制部23的控制使移动片36沿铅直方向移动来改变轿厢导轨10与止动件26之间的间隙的部分。
在扩大轿厢导轨10与止动件26之间的间隙时,致动器38克服上推弹簧37的弹力而将移动片36沿铅直方向按下。通过移动片36的移动,在框架29内部的止动件26的轿厢导轨10的相反侧产生空间。止动件26例如由于自重等而向离开轿厢导轨10的方向移动。或者,也可以在止动件26以及移动片36或框架29设置磁铁等,从而利用磁力使止动件26向离开轿厢导轨10的方向移动。
图6是实施方式1的止动单元22的结构图。
在图6中,示出从侧方观察到的第2驱动部28的内部构造的图。
在缩小轿厢导轨10与止动件26之间的间隙时,致动器38将已被按下的移动片36放开。这时,利用上推弹簧37将移动片36沿铅直方向上推。使移动片36的第2斜面39与止动件26的第1斜面35接触并滑动。止动件26被移动片36按压而由框架29引导着向接近轿厢导轨10的方向移动。在止动件26与轿厢导轨10接触之前,轿厢导轨10的相反侧的止动件26的铅直面与移动片36的铅直面接触。由此,止动件26的离开轿厢导轨10的方向上的移动被移动片36限制。因此,即使在水平方向上的地震载荷等通过轿厢导轨10而施加于轿厢8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轿厢8的位移。
图7是实施方式1的止动单元22的俯视图。
在图7中,示出在各个止动单元22中止动件26与轿厢导轨10之间的间隙缩小后的状态的图。
各个止动单元22从前后的两侧以及左右的内侧这三个方向抑制轿厢8的位移,因此能够抑制轿厢8在水平面内的位移。
接着,使用图8至图12,对地震时的电梯1的动作例进行说明。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电梯1的动作例的流程图。
图9和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电梯1的动作时机的例子的图。
图11和图12是实施方式1的止动单元22的俯视图。
如图8所示,当在电梯1的地震探测器14中探测到地震的发生时,从地震探测器14将表示探测到地震的信号输出至控制盘15。这时,控制盘15使电梯1的运转模式从通常运转转移到地震时管制运转。在轿厢8正在行驶时,控制盘15计算轿厢8能够停靠的最近的楼层。控制盘15以使轿厢8停靠到计算出的楼层的方式向曳引机6输出控制信号。另外,在轿厢8正停靠于任意楼层时,控制盘15使轿厢8在该楼层处待机。
位移抑制装置18的控制部23通过参照存储部24,取得最接近轿厢8将停靠的停靠位置、或者轿厢8已经停靠着的停靠位置的约束部13的位置。控制部23计算该约束部13相对于已停靠在停靠位置的轿厢8的相对位置。控制部23的指令部25根据计算出的相对位置等,向第1驱动部27以及第2驱动部28输出指令信号。
在图9中,示出当在轿厢8正在行驶时发生了地震的情况下的电梯1的动作例。
地震探测器14在发生地震之后探测到地震的发生。地震探测器14将表示探测到地震的信号输出至控制盘15。控制盘15使动作模式转移到地震时管制运转。控制盘15以使轿厢8移动到最近楼层的方式开始轿厢8的减速等。
作为基于来自指令部25的指令信号的动作,第1驱动部27使止动件26沿铅直方向移动至控制部23计算出的约束部13的相对位置。作为基于来自指令部25的指令信号的动作,第2驱动部28使止动件26以缩小轿厢导轨10与止动件26之间的间隙的方式移动。
然后,轿厢8根据控制部23的控制而停靠在最近楼层。这时,通过第1驱动部27已使止动件26移动到控制部23计算出的相对位置。在该相对位置处,止动件26与轿厢导轨10的约束部13对置。此外,通过第2驱动部28已缩小了轿厢导轨10与止动件26之间的间隙。
然后,所发生的地震的主震到达建筑物2。这时,止动件26与约束部13之间的间隙已经缩小了。因此,即使在水平方向上的地震载荷等通过轿厢导轨10而施加于轿厢8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轿厢8的位移。此外,由于在约束水平方向上的位移的约束部13处从轿厢8受到反作用力,因此,轿厢导轨10不易由于来自轿厢8的反作用力而产生挠曲。
然后,所发生的地震平息。地震的平息例如由地震探测器14探测到。控制部23在地震已结束时,向第1驱动部27和第2驱动部28输出解除动作的指令信号。第1驱动部27根据来自指令部25的指令信号,转移到待机状态。在待机状态下,第1驱动部27例如将移动后的止动件26的相对位置维持在原有的相对位置不变,直到下一次地震的发生被探测到为止。第2驱动部28根据来自指令部25的指令信号,使止动件26以扩大轿厢导轨10与止动件26之间的间隙的方式移动。
然后,例如在探测到的地震的晃动小于预先设定的阈值的情况等时,如果在电梯1中未发生异常,则控制盘15将运转模式恢复为通常运转。
在图10中,示出当在轿厢8正停靠时发生了地震的情况下的电梯1的动作例。
在轿厢8正停靠时,位移抑制装置18也同样地进行动作。即,作为基于来自指令部25的指令信号的动作,第1驱动部27使止动件26沿铅直方向移动至控制部23计算出的约束部13的相对位置。在该相对位置处,止动件26与轿厢导轨10的约束部13对置。作为基于来自指令部25的指令信号的动作,第2驱动部28使止动件26以缩小轿厢导轨10与止动件26之间的间隙的方式移动。
然后,所发生的地震的主震到达建筑物2。这时,止动件26与约束部13之间的间隙已经缩小了。因此,即使在水平方向上的地震载荷等通过轿厢导轨10而施加于轿厢8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轿厢8的位移。此外,由于在约束水平方向上的位移的约束部13处从轿厢8受到反作用力,因此,轿厢导轨10不易由于来自轿厢8的反作用力而产生挠曲。
然后,所发生的地震平息。控制部23在地震已平息时,向第1驱动部27和第2驱动部28输出指令信号。第1驱动部27根据来自指令部25的指令信号,转移到待机状态。第2驱动部28根据来自指令部25的指令信号,使止动件26以扩大轿厢导轨10与止动件26之间的间隙的方式移动。
图11和图12是实施方式1的止动单元22的俯视图。
在此,当在轿厢导轨10与止动件26之间的间隙缩小之前轿厢8和导轨受到地震等的晃动的影响时,如图11所示,存在3个止动单元22中的任意止动单元22接近轿厢导轨10的情况。这时,在该止动单元22中,止动件26与轿厢导轨10接触。即使在该情况下,由于3个止动单元22彼此独立地进行动作,因此,在另两个止动单元22中,止动件26也移动至接近轿厢导轨10的位置处。
在此期间,轿厢导轨10与轿厢8的水平方向上的相对的位置由于地震等的晃动而发生变动,因此,如图12所示,原来接近轿厢导轨10的止动单元22也从轿厢导轨10离开。这时,该止动单元22的止动件26的移动不会被轿厢导轨10妨碍,因此能够向轿厢导轨10接近并移动至抑制位移的位置。这样,在地震时等,位移抑制装置18无需利用止动单元22等而以较大的力将轿厢导轨10推回,就能够将轿厢8配置在一对轿厢导轨10之间的通常的位置。然后,位移抑制装置18在该位置处抑制轿厢8的位移。
另外,位移抑制装置18也可以设置于作为升降体的对重9。这时,设置于对重9的位移抑制装置18与设置于轿厢8的位移抑制装置18同样地进行动作,由此来抑制对重9的位移。在该情况下,在对重9中,也可以连接进行向位移抑制装置18的电力供给以及信号通信等的布线。或者,对重9也可以搭载向位移抑制装置18供给电力的电池等。此外,位移抑制装置18例如也可以通过无线方式接收电力供给以及信号通信。
此外,导轨的约束部13例如也可以是安装有连结框的部分,该连结框将一对导轨之间水平地连结起来。连结框是提高一对导轨的刚性的设备。另外,连结框也可以是将一对轿厢导轨10以及一对对重导轨11这两对导轨集中连结起来的框。这时,连结框例如是在从铅直方向上观察到的在井道3的水平投影面内围着轿厢8和对重9的框等。
如以上进行了说明的那样,实施方式1的位移抑制装置18具备止动单元22。止动单元22设置于升降体。升降体沿着导轨行驶。导轨具有多个约束部13。升降体在通常运转中停靠在多个停靠位置中的任意停靠位置。止动单元22具备止动件26、第1驱动部27以及第2驱动部28。止动件26与导轨对置。第1驱动部27使止动件26相对于升降体的相对位置沿升降体的行驶方向移动。第1驱动部27使止动件26与任意约束部13对置。第2驱动部28通过使止动件26移动来改变导轨与止动件26之间的间隙。第2驱动部28利用缩小了与任意约束部13之间的间隙后的止动件26来抑制升降体的位移。
在这样的结构中,由第2驱动部28缩小了与导轨之间的间隙后的止动件26通过导轨来抑制被施加了水平方向上的地震载荷等的情况下的轿厢8的位移。这时,通过第1驱动部27使止动件26移动到与约束部13对置的相对位置。导轨在约束水平方向上的位移的约束部13处受到来自轿厢8的反作用力,因此不易由于来自轿厢8的反作用力而产生挠曲。此外,第1驱动部27能够使止动件26的相对位置与约束部13一致地移动,因此,约束部13的配置不限于升降体的停靠位置等。此外,由第2移动部扩大了与导轨之间的间隙的止动件26不易妨碍升降体的行驶以及升降体中的止动件26的相对位置的移动等。另外,第2驱动部28例如也可以具有使止动件26沿水平方向直接移动的致动器。
此外,第1驱动部27当在电梯1中探测到发生地震时,使止动件26开始向与任意约束部13对置的相对位置移动。
在这样的结构中,第1驱动部27在需要抑制相对位置的位移时进行动作。因此,能够节约使第1驱动部27进行驱动的能量。
此外,第1驱动部27当在电梯1中探测到的地震平息之后,使止动件26在该地震发生时使止动件26移动到的相对位置处待机,直到在电梯1中探测到下一次地震的发生为止。
在这样的结构中,第1驱动部27使止动件26在上次发生地震时所移动到的相对位置处待机。在建筑物2中,各个楼层的构造多是相似的。因此,最接近停靠位置的约束部13相对于已停靠于该停靠位置的升降体的相对位置在各个楼层处多是相似的。即,上次发生地震时的止动件26的相对位置大多接近在下一次发生的地震中第1驱动部27使止动件26移动到的相对位置。因此,接下来发生地震时的止动件26的移动距离变小的可能性变大。由此,位移抑制装置18能够更迅速地发挥抑制升降体的位移的效果。
此外,止动件26在导轨的相反侧具有第1斜面35,该第1斜面35相对于导轨的表面倾斜。第2驱动部28具备移动片36。移动片36具有第2斜面39,该第2斜面39与第1斜面35接触且与第1斜面35平行。第2驱动部28通过使移动片36沿升降体的移动方向移动而使第1斜面35相对于第2斜面39滑动,从而改变导轨与止动件26之间的间隙。
在这样的结构中,由于使第2驱动部28中的致动器38等的行程朝向铅直方向,因此能够使水平方向上的第2驱动部28的大小紧凑。因此,止动单元22能够收纳于立柱21等。
此外,第2驱动部28当在电梯1中探测到地震的发生时,缩小导轨与止动件26之间的间隙。
在这样的结构中,第2驱动部28在需要抑制相对位置的位移时进行动作。因此,能够节约使第2驱动部28进行驱动的能量。此外,由于在通常运转中导轨与止动件26之间的间隙被扩大,因此,升降体的行驶以及升降体中的止动件26的相对位置的移动等不易被妨碍。
此外,位移抑制装置18具备3个止动单元22。3个止动单元22彼此独立地进行动作。在3个止动单元22中的一个中,止动件26与导轨的前表面对置。在3个止动单元22中的另一个中,止动件26与导轨的后表面对置。在3个止动单元22中的余下的一个中,止动件26与导轨的左右的内侧的侧面对置。
在这样的结构中,升降体的位移被导轨从三个方向抑制。由此,能够更稳定地进行位移的抑制。此外,由于各个止动单元22独立地进行动作,因此,无需利用地震引起的晃动等而以较大的力将导轨推回,就能够将轿厢8配置在一对导轨之间的通常的位置。因此,能够使水平方向上的各个止动单元22的大小紧凑。因此,止动单元22能够收纳于立柱21等。
图13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的电梯1的动作时机的例子的图。在该变形例中,第1驱动部27当在电梯1中探测到地震平息之后,使止动件26开始向预先设定的待机位置移动。待机位置是根据在各个停靠位置处止动件26移动到与多个约束部13中的最接近的约束部13对置的相对位置处的移动距离而预先设定的相对位置。控制部23在止动件26已移动至待机位置时,向第1驱动部27输出解除动作的指令信号。第1驱动部27根据来自指令部25的指令信号,转移到待机状态。在待机状态下,第1驱动部27使止动件26在待机位置处待机,直到在电梯1中探测到下一次的地震的发生为止。待机位置例如如下所述地被设定。首先,针对相对于升降体的每个相对位置来计算在升降体停靠于各个停靠位置时第1驱动部27使止动件26移动的移动距离。这时,例如将与各个楼层相关的移动距离的平均值或合计值最小的相对位置设定为待机位置。或者,例如也可以将与各个楼层相关的移动距离的最大值为最小的相对位置设定为待机位置。由于下一次发生地震时的止动件26的移动距离变小,因此位移抑制装置18能够更迅速地发挥抑制升降体的位移的效果。
接着,使用图14对位移抑制装置18的硬件结构的例子进行说明。
图14是实施方式1的位移抑制装置18的主要部分的硬件结构图。
位移抑制装置18的各功能可以通过处理电路来实现。处理电路具备至少一个处理器100a和至少一个存储器100b。处理电路具备处理器100a、存储器100b以及至少一个专用硬件200,或者也可以是,作为处理器100a和存储器100b的替代,处理电路具备至少一个专用硬件200。
在处理电路具备处理器100a和存储器100b的情况下,位移抑制装置18的各功能通过软件、固件、或者软件与固件的组合来实现。软件和固件中的至少一方被记述为程序。该程序存储在存储器100b中。处理器100a通过读出并执行存储在存储器100b中的程序来实现位移抑制装置18的各功能。
处理器100a也称为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处理装置、运算装置、微处理器、微计算机、DSP。存储器100b例如由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闪存、EPROM(Erasable ProgrammableRead Only Memory: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等非易失性或易失性的半导体存储器等构成。
在处理电路具备专用硬件200的情况下,处理电路例如通过单一电路、复合电路、编程处理器、并行编程处理器、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者它们的组合来实现。
位移抑制装置18的各功能可以分别通过处理电路来实现。或者,位移抑制装置18的各功能也可以集中通过处理电路来实现。关于位移抑制装置18的各功能,也可以通过专用硬件200实现一部分,通过软件或固件实现其它部分。这样,处理电路通过专用硬件200、软件、固件、或者它们的组合来实现位移抑制装置18的各功能。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2中,对与在实施方式1中所公开的例子的不同点特别详细地进行说明。关于在实施方式2中没有进行说明的特征,可以采用在实施方式1中所公开的例子的任意特征。
在轿厢8正停靠着的情况下,最接近轿厢8的停靠位置的约束部13的位置、以及该约束部13相对于轿厢8的相对位置是在地震发生之前确定的。因此,在通常运转中,每当轿厢8将在停靠位置停靠时,第1驱动部27就使止动件26预先移动到与该停靠位置对应的相对位置,由此能够更迅速地发挥探测到发生地震的情况下的抑制轿厢8的位移的效果。在实施方式2中,对这样在通常运转中第1驱动部27使止动件26移动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5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电梯1的动作例的流程图。
在通常运转中,控制盘15例如根据使轿厢8响应的呼梯的信息等来计算正在行驶的轿厢8接下来将停靠的楼层。
位移抑制装置18的控制部23通过参照存储部24,取得最接近轿厢8将停靠的停靠位置的约束部13的位置。控制部23计算该约束部13相对于已停靠在停靠位置处的轿厢8的相对位置。控制部23的指令部25在轿厢8将在停靠位置停靠时,根据计算出的相对位置等,向第1驱动部27输出指令信号。此外,控制部23的指令部当在地震探测器14中探测到地震的发生时,向第2驱动部28输出指令信号。
图16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电梯1的动作时机的例子的图。
在图16中,示出当在轿厢8停靠之后发生了地震的情况下的电梯1的动作例。
指令部25当在通常运转中控制盘15以使轿厢8停靠在停靠位置的方式开始轿厢8的减速时,向第1驱动部27输出指令信号。作为基于来自指令部25的指令信号的动作,第1驱动部27使止动件26沿铅直方向移动至控制部23计算出的约束部13的相对位置。然后,轿厢8停靠在停靠位置。这时,通过第1驱动部27已使止动件26移动到控制部23计算出的相对位置。
然后,地震探测器14在地震发生之后探测到地震的发生。地震探测器14将表示探测到地震的信号输出至控制盘15。控制盘15使动作模式转移到地震时管制运转。指令部25向第2驱动部28输出指令信号。作为基于来自指令部25的指令信号的动作,第2驱动部28使止动件26以缩小轿厢导轨10与止动件26之间的间隙的方式移动。
然后,所发生的地震的主震到达建筑物2。这时,止动件26与约束部13之间的间隙已经缩小了。因此,即使在水平方向上的地震载荷等通过轿厢导轨10而施加于轿厢8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轿厢8的位移。此外,由于在约束水平方向上的位移的约束部13处从轿厢8受到反作用力,因此,轿厢导轨10不易由于来自轿厢8的反作用力而产生挠曲。
然后,所发生的地震平息。控制部23在地震已结束时,向第1驱动部27和第2驱动部28输出解除动作的指令信号。
如以上进行了说明的那样,实施方式2的位移抑制装置18的第1驱动部27当在通常运转中升降体将在任意停靠位置停靠时,使止动件26移动到与任意约束部13对置的相对位置。
在这样的结构中,即使在通常运转中,每当升降体将在停靠位置停靠时,第1驱动部27也使止动件26预先移动到与该停靠位置对应的相对位置。由此,能够更迅速地发挥探测到发生地震的情况下抑制升降体的位移的效果。另外,第1驱动部27也可以使止动件26的移动在升降体减速之前开始。或者,第1驱动部27也可以使止动件26的移动在升降体停靠之后开始。
实施方式3
在实施方式3中,对与在实施方式1或实施方式2中公开的例子的不同点特别详细地进行说明。关于在实施方式3中没有说明的特征,可以采用在实施方式1或实施方式2中公开的例子的任意特征。
即使在轿厢8正在行驶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地震发生之前计算出在假设发生了地震的情况下使轿厢8停靠的停靠位置、最接近该停靠位置的约束部13的位置、以及该约束部13相对于轿厢8的相对位置。因此,即使在通常运转中,第1驱动部27通过始终使止动件26预先移动到与该停靠位置对应的相对位置,能够更迅速地发挥探测到发生地震的情况下抑制轿厢8的位移的效果。在实施方式3中,对这样在通常运转中第1驱动部27始终使止动件26移动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7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电梯1的动作时机的例子的图。
在通常运转中,控制盘15根据例如轿厢8的位置及速度等来计算在假设发生了地震的情况下使轿厢8停靠的最近楼层。
位移抑制装置18的控制部23通过参照存储部24,取得最接近轿厢8将停靠的停靠位置的约束部13的位置。控制部23计算该约束部13相对于已停靠在停靠位置处的轿厢8的相对位置。例如在计算出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时等,控制部23的指令部25向第1驱动部27输出指令信号。指令部25与有无探测到地震的发生无关地始终进行向第1驱动部27的指令信号的输出。作为基于来自指令部25的指令信号的动作,第1驱动部27使止动件26沿铅直方向移动至控制部23计算出的约束部13的相对位置。
地震探测器14在地震发生之后探测到地震的发生。地震探测器14将表示探测到地震的信号输出至控制盘15。控制盘15使动作模式转移到地震时管制运转。指令部25向第2驱动部28输出指令信号。作为基于来自指令部25的指令信号的动作,第2驱动部28使止动件26以缩小轿厢导轨10与止动件26之间的间隙的方式移动。
然后,所发生的地震的主震到达建筑物2。这时,止动件26与约束部13之间的间隙已经缩小了。因此,即使在水平方向上的地震载荷等通过轿厢导轨10而施加于轿厢8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轿厢8的位移。此外,由于在约束水平方向上的位移的约束部13处从轿厢8受到反作用力,因此,轿厢导轨10不易由于来自轿厢8的反作用力而产生挠曲。
然后,所发生的地震平息。控制部23在地震已平息时,向第2驱动部28输出解除动作的指令信号。
如以上进行了说明的那样,实施方式3的位移抑制装置18的第1驱动部27当在通常运转中升降体正在行驶时,使止动件26移动到与升降体的当前位置对应的相对位置。在此,使止动件26移动到的相对位置是在升降体从当前位置进行停靠的情况下、止动件26移动到与多个约束部13中的最接近的约束部13对置的相对位置处的移动距离最小的相对位置。
在这样的结构中,即使在通常运转中,第1驱动部27也始终使止动件26预先移动到与升降体的当前位置对应的相对位置。由此,能够更迅速地发挥探测到发生地震的情况下抑制升降体的位移的效果。这时,即使在从探测到发生地震起至主震到来的时间较短的直下型地震等中,也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升降体的位移。
实施方式4
在实施方式4中,对与在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3中公开的例子的不同点特别详细地进行说明。关于在实施方式4中没有进行说明的特征,可以采用在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3中公开的例子的任意特征。
即使在通常运转中,如果缩小了轿厢导轨10与止动件26之间的间隙,也能够更迅速地发挥探测到发生地震的情况下的抑制轿厢8的位移的效果。另一方面,在止动件26与轿厢导轨10接触时,存在妨碍轿厢8的行驶等的可能性。这时,通过计测轿厢导轨10与止动件26之间的间隙,能够以不妨碍轿厢8的行驶等的方式调整间隙。在实施方式4中,对这样计测并调整轿厢导轨10与止动件26之间的间隙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8和图19是实施方式4的止动单元22的俯视图。
如图18所示,位移抑制装置18具备计测部40。计测部40是计测轿厢导轨10与止动件26之间的间隙的部分。在该例子中,计测部40具备计测前后方向上的间隙的传感器、以及计测左右方向上的间隙的传感器。计测部40也可以根据轿厢导轨10的前表面或后表面一方的表面与和该表面对置的止动件26之间的间隙的计测结果,来计算轿厢导轨10的前表面或后表面的另一方的表面与和该表面对置的止动件26之间的间隙。计测部40例如利用非接触型的距离传感器等来计测间隙。另外,计测部40也可以具备与各个止动单元22一一对应的独立的传感器。
控制部23的存储部24存储有第1阈值以及第2阈值。第1阈值是以能够防止轿厢导轨10与止动件26的接触的方式针对轿厢导轨10与止动件26之间的间隙而预先设定的阈值。第2阈值是以能够抑制轿厢8的位移的方式针对轿厢导轨10与止动件26之间的间隙而预先设定的阈值。第2阈值的值大于等于第1阈值的值。
在各个止动单元22中,第2驱动部28具有使止动件26沿水平方向直接移动的致动器41。轿厢导轨10与止动件26之间的间隙例如由第2驱动部28的致动器41来进行调整。另外,第2驱动部28的结构也可以是与实施方式1等所示的结构相同的结构。
接着,使用图19对位移抑制装置18的动作例进行说明。
在通常运转中,通过第2驱动部28使轿厢导轨10与止动件26之间的间隙缩小。在此,在通常运转中,轿厢导轨10与止动件26之间的间隙可能会由于伴随轿厢8的行驶的振动等而发生变动。在由计测部40计测出小于第1阈值的间隙时,第2驱动部28例如利用致动器41等扩大轿厢导轨10与止动件26之间的间隙。由此,避免了轿厢导轨10与止动件26的接触。此外,在由计测部40计测出大于第2阈值的间隙时,第2驱动部28例如利用致动器41等缩小轿厢导轨10与止动件26之间的间隙。由此,在通常运转中能够维持能够抑制轿厢8的位移的轿厢导轨10与止动件26之间的间隙。
另一方面,在地震时管制运转中,第2驱动部28与计测部40的计测无关地,在轿厢8使导轨与止动件26之间的间隙维持在狭小的状态。由此,通过轿厢导轨10抑制了地震的晃动等引起的轿厢8的位移。
如以上进行了说明的那样,实施方式4的位移抑制装置18具备计测部40。计测部40计测导轨与止动件26之间的间隙。第2驱动部28当在通常运转中计测部40计测出的间隙小于预先设定的第1阈值时,扩大导轨与止动件26之间的间隙。第2驱动部28当在电梯1中探测到地震的发生时,与计测部40计测出的间隙的大小无关地,维持缩小了与导轨之间的间隙后的状态下的止动件26的位置。
在这样的结构中,根据导轨与止动件26之间的间隙的计测结果,以不妨碍升降体的行驶等的方式在通常运转中调整间隙。由此,即使在通常运转中,也能够预先缩小导轨与止动件26之间的间隙。因此,能够更迅速地发挥探测到发生地震的情况下抑制升降体的位移的效果。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位移抑制装置能够应用于电梯的升降体。
标号说明
1:电梯;2:建筑物;3:井道;4:机房;5:底坑;6:曳引机;7:主绳索;8:轿厢;9:对重;10:轿厢导轨;11:对重导轨;12:托架;13:约束部;14:地震探测器;15:控制盘;16:轿厢架;17:导靴;18:位移抑制装置;19:上梁;20:下梁;21:立柱;22:止动单元;23:控制部;24:存储部;25:指令部;26:止动件;27:第1驱动部;28:第2驱动部;29:框架;30:螺纹孔;31:轴承;32:引导轴;33:驱动电机;34:滚珠丝杠;35:第1斜面;36:移动片;37:上推弹簧;38:致动器;39:第2斜面;40:计测部;41:致动器;100a:处理器;100b:存储器;200:专用硬件。

Claims (10)

1.一种电梯的升降体的位移抑制装置,其中,
所述电梯的升降体的位移抑制装置具备止动单元,该止动单元设置于电梯的升降体,所述电梯的升降体沿着具有多个约束部的导轨行驶,在通常运转中停靠在多个停靠位置中的任意停靠位置,
所述止动单元具备:
止动件,其与所述导轨对置;
第1驱动部,其使所述止动件相对于所述升降体的相对位置沿所述升降体的行驶方向移动,而使所述止动件与所述多个约束部中的任意约束部对置;以及
第2驱动部,其通过使所述止动件移动来改变所述导轨与所述止动件之间的间隙,利用缩小了与所述多个约束部中的任意约束部之间的间隙后的所述止动件来抑制所述升降体的位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升降体的位移抑制装置,其中,
当在所述电梯中探测到地震的发生时,所述第1驱动部使所述止动件开始向与所述多个约束部中的任意约束部对置的相对位置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的升降体的位移抑制装置,其中,
当在所述电梯中探测到的地震平息之后,所述第1驱动部使所述止动件在该地震发生时使所述止动件移动到的相对位置处待机,直到在所述电梯中探测到下一次的地震的发生为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的升降体的位移抑制装置,其中,
当在所述电梯中探测到的地震平息之后,所述第1驱动部使所述止动件在如下的待机位置处待机,直到在所述电梯中探测到下一次的地震的发生为止,所述待机位置是根据在所述多个停靠位置的各自处所述止动件移动到与所述多个约束部中的最接近的约束部对置的相对位置处的移动距离而预先设定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升降体的位移抑制装置,其中,
当在通常运转中所述升降体停靠在所述多个停靠位置中的任意停靠位置时,所述第1驱动部使所述止动件移动到与所述多个约束部中的任意约束部对置的相对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升降体的位移抑制装置,其中,
当在通常运转中所述升降体正在行驶时所述升降体从当前位置进行停靠的情况下,所述第1驱动部使所述止动件移动到如下的相对位置,该相对位置是所述止动件移动到与所述多个约束部中的最接近的约束部对置的相对位置处的移动距离最小的相对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梯的升降体的位移抑制装置,其中,
所述止动件在所述导轨的相反侧具有第1斜面,该第1斜面相对于所述导轨的表面倾斜,
所述第2驱动部具备具有第2斜面的移动片,所述第2斜面与所述第1斜面接触且与所述第1斜面平行,所述第2驱动部通过使所述移动片沿所述升降体的移动方向移动而使所述第1斜面相对于所述第2斜面滑动,从而改变所述导轨与所述止动件之间的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梯的升降体的位移抑制装置,其中,
当在所述电梯中探测到地震的发生时,所述第2驱动部缩小所述导轨与所述止动件之间的间隙。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梯的升降体的位移抑制装置,其中,
所述电梯的升降体的位移抑制装置具备计测部,该计测部计测所述导轨与所述止动件之间的间隙,
所述第2驱动部当在通常运转中所述计测部计测出的间隙小于预先设定的阈值时扩大所述导轨与所述止动件之间的间隙,当在所述电梯中探测到地震的发生时,与所述计测部计测出的间隙的大小无关地,维持缩小了与所述导轨之间的间隙的状态下的所述止动件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梯的升降体的位移抑制装置,其中,
所述电梯的升降体的位移抑制装置具有三个彼此独立地进行动作的所述止动单元,
在三个所述止动单元中的一个止动单元中,所述止动件与所述导轨的前表面对置,
在三个所述止动单元中的另一个止动单元中,所述止动件与所述导轨的后表面对置,
在三个所述止动单元中的余下的一个止动单元中,所述止动件与所述导轨的左右的内侧的侧面对置。
CN202080102492.9A 2020-07-03 2020-07-03 电梯的升降体的位移抑制装置 Pending CN11573493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0/026272 WO2022003979A1 (ja) 2020-07-03 2020-07-03 エレベーターの昇降体の変位抑制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34934A true CN115734934A (zh) 2023-03-03

Family

ID=793149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102492.9A Pending CN115734934A (zh) 2020-07-03 2020-07-03 电梯的升降体的位移抑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327670B2 (zh)
CN (1) CN115734934A (zh)
WO (1) WO202200397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142284B (zh) * 2023-11-01 2024-01-23 菱王电梯有限公司 电梯的安全钳检测方法、系统、电梯、设备及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66744B2 (ja) * 2003-08-08 2009-05-20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案内装置
JP2007521201A (ja) * 2003-09-09 2007-08-02 オーチス エレベータ カンパニー 引込み式地震プレート
KR20120041243A (ko) * 2009-09-30 2012-04-30 미쓰비시덴키 가부시키가이샤 엘리베이터의 엘리베이터칸 프레임
JP6173752B2 (ja) * 2013-04-10 2017-08-0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制振装置付きエレベータ
JP2015137170A (ja) * 2014-01-23 2015-07-30 株式会社日立ビルシステム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5940713B1 (ja) * 2015-05-26 2016-06-29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コンペンシーブ支持構造体
JP6569970B2 (ja) * 2018-07-25 2019-09-04 フジテック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用のかご横揺れ抑制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2003979A1 (zh) 2022-01-06
JP7327670B2 (ja) 2023-08-16
WO2022003979A1 (ja) 2022-01-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335511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KR100969047B1 (ko) 엘리베이터 장치
KR100775947B1 (ko) 엘레베이터
EP1739046B1 (en) Emergency stop system of elevator
JP4882659B2 (ja) マルチカーエレベーター
CN100343152C (zh) 电梯的导向装置
CN104797516A (zh) 具有可调节的缓冲器长度的电梯
CN115734934A (zh) 电梯的升降体的位移抑制装置
JP5026361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4761879B2 (ja) エレベータ
JP3214050B2 (ja) エレベーターの制振装置
KR102330456B1 (ko) 로프리스 엘리베이터 시스템
KR102330510B1 (ko) 로프리스 엘리베이터 시스템
KR102330511B1 (ko) 로프리스 엘리베이터 시스템
KR20210085852A (ko) 로프리스 엘리베이터 시스템
JP7435780B2 (ja) エレベーターの昇降体の変位抑制装置
CN112850402A (zh) 用于电梯的紧急停止系统
KR20210085853A (ko) 로프리스 엘리베이터 시스템
CN114955759B (zh) 电梯系统
JPH05294583A (ja) エレベータのガイドシュー摩耗検出装置
KR20070069127A (ko) 엘리베이터 장치
JP6799021B2 (ja) ガバナテンション機構、ガバナ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ー
JP2007153571A (ja) エレベーターの運転制御装置
JPWO2004058621A1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6527036B2 (ja) エレベータ及びエレベータの制振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