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08702A - 封堵装置 - Google Patents

封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708702A
CN115708702A CN202211326549.0A CN202211326549A CN115708702A CN 115708702 A CN115708702 A CN 115708702A CN 202211326549 A CN202211326549 A CN 202211326549A CN 115708702 A CN115708702 A CN 1157087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ximal
distal
sleeve
constriction
membra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32654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安宁
刘建勇
唐玉华
贾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fetech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ifetech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fetech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fetech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326549.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708702A/zh
Publication of CN1157087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0870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 A61B17/12022Occluding by internal devices, e.g. balloons or releasable wires
    • A61B17/12099Occluding by internal devices, e.g. balloons or releasable wi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location of the occluder
    • A61B17/12109Occluding by internal devices, e.g. balloons or releasable wi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location of the occluder in a blood vessel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 A61B17/12022Occluding by internal devices, e.g. balloons or releasable wires
    • A61B17/12099Occluding by internal devices, e.g. balloons or releasable wi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location of the occluder
    • A61B17/12109Occluding by internal devices, e.g. balloons or releasable wi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location of the occluder in a blood vessel
    • A61B17/12113Occluding by internal devices, e.g. balloons or releasable wi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location of the occluder in a blood vessel within an aneurysm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 A61B17/12022Occluding by internal devices, e.g. balloons or releasable wires
    • A61B17/12099Occluding by internal devices, e.g. balloons or releasable wi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location of the occluder
    • A61B17/12122Occluding by internal devices, e.g. balloons or releasable wi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location of the occluder within the hear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 A61B17/12022Occluding by internal devices, e.g. balloons or releasable wires
    • A61B17/12131Occluding by internal devices, e.g. balloons or releasable wi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occluding device
    • A61B17/12159Solid plugs; being solid before inser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 A61B17/12022Occluding by internal devices, e.g. balloons or releasable wires
    • A61B17/12131Occluding by internal devices, e.g. balloons or releasable wi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occluding device
    • A61B17/12168Occluding by internal devices, e.g. balloons or releasable wi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occluding device having a mesh structure
    • A61B17/12172Occluding by internal devices, e.g. balloons or releasable wi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occluding device having a mesh structure having a pre-set deployed three-dimensional shap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 A61B17/12022Occluding by internal devices, e.g. balloons or releasable wires
    • A61B2017/1205Introduction devices
    • A61B2017/12054Details concerning the detachment of the occluding device from the introduction device
    • A61B2017/12095Threaded connection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封堵装置,包括第一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包括多根编织丝和收束件,所述多根编织丝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收束件,所述第一部分具有至少一个盘面,所述收束件包括均中空且套设的内套管和外套管,所述第一部分的近端的盘面的至少靠近所述收束件的部分与所述收束件的中轴线垂直,从而在所述收束件的附近形成较为平坦的盘面。本发明的封堵装置能够使从而在所述收束件的附近形成较为平坦的盘面,也就是说,盘面的表面上没有明显凸出的部分,避免了血流在收束件附近形成血栓,提高了封堵装置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封堵装置
本案为申请号为202010808213.2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介入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封堵体内开口的封堵装置。
背景技术
左心耳封堵器、房间隔缺损封堵器、动脉瘤封堵器等封堵装置,由于其结构实现封堵的优异性,以及植入患者体内后几乎不存在会危及生命的并发症等特点,越来越多地受到医生和患者的信赖。在这些封堵器中,用于封堵体内开口的密封盘,一般是通过编织丝编织成网管,且网管的两端均需要通过栓头进行收口固定。
由于栓头的存在,现有的栓头在收口编织丝的一端后,往往因为应力的存在,编织丝临近栓头的位置被拉紧弯曲,从而在弯折处突出于原设计的密封盘的盘面,相对于原有设计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这是因为在编织丝临近栓头的位置暴露于血流中时,增加了在编织丝临近栓头的位置形成血栓的几率,血栓随着血流流入人体大脑后,容易堵塞血管,诱发中风,危害着人体健康。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的封堵装置中由于编织丝临近栓头的位置凸出于密封盘的盘面而容易形成血栓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封堵装置。
一种封堵装置,包括第一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包括多根编织丝和收束件,所述多根编织丝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收束件,所述第一部分具有至少一个盘面,所述收束件包括均中空且套设的内套管和外套管,所述第一部分的近端的盘面的至少靠近所述收束件的部分与所述收束件的中轴线垂直,从而在所述收束件的附近形成较为平坦的盘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收束件的一端设有与所述内套管连接的端盖,所述多根编织丝的一端从所述端盖和所述外套管之间的空隙伸入到所述内套管和所述外套管之间的空隙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端盖和所述内套管一体成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端盖连接至所述内套管的近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封堵装置还包括薄膜件,所述薄膜件至少覆盖所述盘面的部分外表面,所述薄膜件的收束区域设有开孔,且所述薄膜件的围合形成所述开孔的部分收容并固定在所述收束件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薄膜件的收束区域至少部分地收容或固定在所述内套管和所述外套管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端盖上设有细槽,所述薄膜件的围合形成所述开孔的部分固定夹设在所述细槽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套管的内壁上设有螺纹或卡接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套管的长度大于所述外套管的长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套管的近端端部和所述外套管的近端端部围合形成所述收束件的近端入口,所述内套管的远端端部和所述外套管的远端端部围合形成所述收束件的远端入口,且所述多根编织丝的一端在通过所述收束件的所述近端入口或所述远端入口后,固定于所述内套管和所述外套管之间。
上述封堵装置中,所述第一部分的近端的盘面的至少靠近所述收束件的部分与所述收束件的中轴线垂直,从而在所述收束件的附近形成较为平坦的盘面,也就是说,盘面的表面上没有明显凸出的部分,避免了血流在收束件附近形成血栓,提高了封堵装置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封堵装置的其中一种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中第一部分的其中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圆形虚线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1中第一部分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1中第一部分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圆形虚线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1中第一部分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圆形虚线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1中第一部分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圆形虚线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实施例1中设有开孔的薄膜件的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实施例3中第一部分的其中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圆形虚线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实施例5中第一部分近端处的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实施例6中第一部分的其中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5中圆形虚线部分的另一实现方式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5中圆形虚线部分的另一实现方式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实施例6中收束件的其中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实施例10中封堵装置的其中一种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0A为实施例10中封堵装置植入到体内组织且与输送钢缆连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0B为图20A中第一部分的纵向截面示意图;
图21A为实施例10中封堵装置植入到体内组织且与输送钢缆断开连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1B为图21A中第一部分的纵向截面示意图;
图22为实施例10中第一部分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3为实施例10中第一部分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4为实施例10中第一部分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5为实施例10中第一部分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需要说明的是,在介入医疗器械领域,一般将植入人体或动物体内的医疗器械的距离操作者较近的一端称为“近端”,将距离操作者较远的一端称为“远端”,并依据此原理定义医疗器械的任一部件的“近端”和“远端”。“轴向”一般是指医疗器械在被输送时的长度方向,“径向”一般是指医疗器械的与其“轴向”垂直的方向,并依据此原理定义医疗器械的任一部件的“轴向”和“径向”。
本申请中,相对位于近端的收束件被称为近端收束件,相对位于远端的收束件被称为远端收束件。同理,相对位于近端的盘面被称为近端盘面,相对位于远端的盘面被称为远端盘面。以下将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1
请参考图1所示的封堵装置100,该封堵装置100包括相对位于近端的第一部分110和相对位于远端的第二部分120,第一部分110的远端与第二部分120的近端直接连接,或者第一部分110的远端与第二部分120的近端通过至少一个连接件130间接连接,该连接件130可以是刚性的或者是柔性的。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部分110可用于封堵体内组织的开口或孔,第二部分120可用于将封堵装置100固定在体内组织的腔体内,例如,封堵装置100用作封堵左心耳的开口的情况。进一步地,第二部分120也可用于封堵体内组织的开口或孔。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部分110和第二部分120均可用于封堵体内组织的开口或孔,例如,封堵装置100用作封堵房间隔或室间隔的开孔的情况,或者用于卵圆孔未闭的情况,此时,第一部分110和第二部分120相互配合从而将封堵装置100固定在体内组织开口或孔的附近。
第一部分110包括多根编织丝111和两个收束件112/113,其中,每根编织丝111均具有相对的近端和远端,多根编织丝111可被编织形成网管状,多根编织丝111也包括相对的近端和远端,并在热定型后呈现盘状或柱状等形状。因而,第一部分110至少包括一个近端盘面114和一个远端盘面115。第一部分110的近端盘面114由第一部分110的多根编织丝111的靠近该多根编织丝111的近端的部分配合形成。第一部分110的远端盘面115由第一部分110的多根编织丝111的靠近该多根编织丝111的远端的部分配合形成。第一部分110的近端盘面114和远端盘面115连接的部分,形成第一部分110的边沿116。
第一部分110的近端收束件112包括均中空且套设的内套管和外套管,多根编织丝111的近端收容并固定在内套管和外套管之间,从而使多根编织丝111的近端固定于近端收束件112。第一部分110的远端收束件113可以为一个中空的套管,用于将多根编织丝111的远端收容并固定在该套管内部,从而使多根编织丝111的远端固定于远端收束件113。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部分110的远端收束件113也可以与第一部分110的近端收束件112的结构相同,即包括均中空且套设的内套管和外套管,用于将多根编织丝111的远端收容并固定在远端收束件113的内套管和外套管之间。
第二部分120的具体结构不限,只要能够将封堵装置100在释放后固定在体内组织的腔体内即可。例如,第二部分120可通过激光切割具有形状记忆特性的合金管并热定型后得到,也可以由多根编织丝111经过编织后热定型得到。第二部分120的远端部分可以为封闭的,也可以具有开口。本实施例中,第二部分120包括多根编织丝121和两个收束件122/123,其中,多根编织丝121可被编织形成柱状的编织网,编织网的近端被第二部分120的近端收束件122收容和固定,编织网的远端被第二部分120的远端收束件123收容和固定。
第二部分120的近端收束件122可以包括均中空且套设的内套管和外套管,用于将第二部分120的多根编织丝121的近端收容并固定在该内套管和外套管之间。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部分120的近端收束件122也可以为一个中空的套管,用于将第二部分120的多根编织丝121的近端收容并固定在该套管内部。
第二部分120的远端收束件123也可以为一个中空的套管,用于将第二部分120的多根编织丝121的远端收容并固定在该套管内部。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部分120的远端收束件123也可以与第一部分110的近端收束件112的结构相同,即包括均中空且套设的内套管和外套管,用于将第二部分120的多根编织丝121的远端收容并固定在该内套管和外套管之间。
在其他实施例中,当第一部分110与第二部分120为一体成型的结构时,第一部分110的远端可以不设置远端收束件113,第二部分120的近端也可以不设置近端收束件122。
封堵装置100还包括薄膜件,薄膜件可设置在第一部分110和/或第二部分120。当薄膜件设置在第一部分110上时,薄膜件117至少覆盖第一部分110的近端盘面114的外表面,且薄膜件117的收束区域118至少部分地固定在第一部分110的近端收束件112内,从而保证了第一部分110的近端具有足够好的密封性,且同时通过近端收束件112将薄膜件117的收束区域118牢固地固定。在其他实施例中,薄膜件117覆盖第一部分110的近端盘面114的部分外表面,以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增强近端盘面114局部区域的密封性。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部分110上的薄膜件117还可进一步覆盖第一部分110的边沿116。进一步地,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部分110上的薄膜件117还可以覆盖第一部分110的远端盘面115,也即薄膜件117覆盖了第一部分110的近端盘面114、边沿116和远端盘面115。薄膜件117的收束区域118指的是薄膜件117的位于收束件附近的部分,收束件可位于薄膜件117的中心位置或其他位置;当薄膜件117被近端收束件112或远端收束件123固定时,薄膜件117的收束区域118可以是指薄膜件117的靠近相应的近端收束件112或远端收束件123的部分。同理可定义第二部分120上的薄膜件124的收束区域125。
薄膜件117可采用PET膜或PTFE膜制成,因而不仅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还能够在血流的冲击下促进薄膜件117上内皮爬附,从而进一步提高密封性。
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部分110的近端盘面114和边沿116上包覆有薄膜件117,薄膜件117可以为一层或多层。薄膜件117的收束区域118的一部分被固定在第一部分110的近端收束件112内,具体地,可以是被夹紧在该近端收束件112的内套管1121和外套管1122之间从而被固定,也可以是卡设在内套管1121和外套管1122上且在内套管1121和外套管1122连接在一起后而被相对固定。薄膜件117的其他部分可通过缝线缝在第一部分110的近端盘面114上,或通过粘结剂粘结在第一部分110的近端盘面114上。薄膜件117的边缘覆盖了第一部分110的边沿116,能够减少第一部分110的边沿116部分对体内组织造成的刮擦等损伤。薄膜件117的边缘可通过缝合线缝合到边沿116处的编织丝111上进行固定,或通过粘结剂粘结等方式固定在边沿116处。第一部分110上多根编织丝111的近端被固定在近端收束件112的内套管1121和外套管1122之间,固定方式可以为由内套管1121和外套管1122夹紧固定,也可以为通过焊接等方式将多根编织丝111的近端固定在外套管1122的远端端部,固定方式不做限制。
薄膜件117可以为一个完整的圆形薄膜,其上未设有明显的开孔。薄膜件117夹设在近端收束件112的内套管1121和外套管1122之间后,内套管1121的远端开口1123被薄膜件117的最中心的一部分所覆盖,从而封堵了内套管1121的远端开口1123,以阻止血流通过内套管1121流入第一部分110的内部,提高了封堵装置100的密封性。
进一步地,第一部分110的近端收束件112的内套管1121的内壁上设有螺纹1124或卡接件,可与输送钢缆的远端配合实现可拆卸连接,以达到在第一部分110的近端收束件112与输送钢缆连接时可用于输送封堵装置100,以及在断开连接时彻底释放封堵装置100并回收输送钢缆的目的。在其他实施例中,收束件的内套管1121的内壁上可不设有螺纹1124或卡接件。
进一步地,第一部分110的近端收束件112的内套管1121的腔体内设有径向延伸或与内套管1121的中心轴具有夹角的限制件1125,既可以用来限制输送钢缆与近端收束件112连接时伸入内套管1121内部的深度,防止输送钢缆的远端戳到位于近端收束件112的远端端面上的薄膜件117,又可以用来将薄膜件117固定在近端收束件112上,以进一步增强薄膜件117在近端收束件112内的稳固性。本实施例中,限制件1125为穿设在近端收束件112的内套管1121的管壁和外套管1122的管壁上的插销,内套管1121的管壁上开设有两个相对的通孔,外套管1122的管壁上也开设有两个相对的通孔,插销的一端自外向内依次穿过外套管1122的通孔、内套管1121的通孔、内套管1121的通孔和外套管1122的通孔,最终插销的两端分别收容并固定在外套管1122的两个通孔内。在其他实施例中,限制件1125还可以为其他杆状的组件,限制件1125的两端也可向外伸出外套管1122的管壁;进一步地,限制件1125的两端在伸出外套管1122的管壁后,通过形状约束从而形成对限制件1125在径向方向上移动的限制,例如,将限制件1125的两端设成球头状或其他形状的凸起,只要凸起在轴向方向的外径大于外套管1122的管壁上用于收容限制件1125的通孔的直径即可。在其它实施例中,限制件1125仅贯穿内套管1121的管壁,且限制件1125的两端分别收容并固定在内套管1121的两个通孔内。在其他实施例中,近端收束件112内可不设有限制件1125。
本实施例中,第一部分110的近端盘面114的至少靠近近端收束件112的部分1141与该近端收束件112的中轴线垂直,从而在近端收束件112的附近形成较为平坦的盘面,以避免血栓在近端收束件112附近形成的风险,提高安全性。其中,平坦的盘面指的是,盘面的表面上没有明显凸出的部分,即使有若干凸出的部分,则这些凸出的部分相对于其他部分向外凸出的高度小于或等于2毫米。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部分110的近端盘面114的至少靠近近端收束件112的部分1142可设置为不与该近端收束件112的中轴线垂直。
进一步地,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4至图6所示,近端收束件112的近端设有与内套管1121连接的端盖1126,薄膜件117的收束区域118至少部分地收容或固定在端盖1126与外套管1122之间,从而进一步将薄膜件117稳固地固定在近端收束件112内。第一部分110上多根编织丝111的近端从端盖1126和外套管1122之间的空隙伸入到内套管1121和外套管1122之间的空隙中,直至伸入到外套管1122的远端端部后,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在近端收束件112的远端,具体地,作为其中一种实现方式,可固定在外套管1122的远端端部和内套管1121的远端端部之间。在其他实施例中,近端收束件112的远端也可设有与外套管1122或内套管1121连接的端盖1126,以进一步将薄膜件117稳固地固定在近端收束件112内,还可封堵近端收束件112远端的开口,提高密封性。
在图5和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薄膜件117的收束区域118设有如图11所示的开孔1171,且薄膜件117的围合形成该开孔1171的部分收容并固定在近端收束件112内。具体地,薄膜件117的围合形成该开孔1171的部分从端盖1126和外套管1122之间的空隙伸入到内套管1121和外套管1122之间后,呈环形或管状而与多根编织丝111的一部分一起被夹紧在内套管1121和外套管1122之间。这种薄膜件117可用在需要近端收束件112的远端开口1123不被封闭的情况下,例如需要通过远端开口1123朝远端输送物质或组件等情况。在其他实施例中,端盖1126上可设有细槽,薄膜件117的围合形成该开孔1171的部分可固定夹设在端盖1126的细槽内,具体方式不限。在其他实施例中,近端收束件112内可不设有限制件1125或端盖1126,内套管1121内也可不设有螺纹1124或卡接件。
内套管1121的近端端部和外套管1122的近端端部围合形成近端收束件112的近端入口,内套管1121的远端端部和外套管1122的远端端部围合形成近端收束件112的远端入口,且第一部分110的多根编织丝111的近端在通过近端收束件112的近端入口或远端入口后,收容或固定在内套管1121和外套管1122之间。具体地,当第一部分110的多根编织丝111的近端是通过近端收束件112的近端入口被接收和固定时,如图3和图6所示,薄膜件117的收束区域118经由近端收束件112的近端入口1127而至少部分地固定在内套管1121和外套管1122之间。当第一部分110的多根编织丝111的近端是通过近端收束件112的远端入口1128被接收和固定时,如图7和图8所示,薄膜件117的收束区域118经由近端收束件112的远端入口1128而至少部分地收容或固定在内套管1121和外套管1122之间。在其他实施例中,当第一部分110的多根编织丝111的近端是通过近端收束件112的远端入口1128被接收和固定时,如图9和图10所示,薄膜件117的收束区域118经由近端收束件112的近端入口1127而至少部分地收容或固定在内套管1121和外套管1122之间。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部分110的内部还设有至少一层阻流膜,用于阻止血液从第一部分110的近端盘面114流入第一部分110的内部,从而进一步提高第一部分110的封堵性能。
实施例2
实施例2的封堵装置中与实施例1相同的部分在此不再赘述,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实施例1所描述的第一部分110的近端收束件112或远端收束件113,同样可用于第二部分120。
具体地,与图1所示的结构近似,第二部分120的薄膜件124覆盖第二部分120的近端盘面126的外表面和边沿127,且薄膜件124的收束区域125至少部分地固定在第二部分120的近端收束件122内。第二部分120的边沿127,即第二部分120的近端盘面126和远端盘面128之间的侧面部分。进一步地,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部分120上的薄膜件124还可进一步覆盖第二部分120的远端盘面128,也即薄膜件124覆盖了第二部分120的近端盘面126、边沿127和远端盘面128。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部分120的薄膜件124仅覆盖第二部分120的近端盘面126的外表面或远端盘面128的外表面,或远端盘面128的外表面和边沿127。在其他实施例中,薄膜件124可覆盖近端盘面126或远端盘面128的部分外表面,以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增强近端盘面126或远端盘面128局部区域的密封性。在此基础上,实施例1中第一部分110上设置的近端收束件112的上述多种具体结构,以及收容和固定多根编织丝111的近端、薄膜件117的收束区域118的多种具体方式,同样适用于第二部分120上的近端收束件122,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3
实施例3的封堵装置中与实施例1相同的部分在此不再赘述,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实施例1所描述的近端收束件112可设置在第一部分110的远端而作为远端收束件113,两者的结构、与薄膜件117的配合方式、在收束件内的固定方式等特征均相同或近似。
具体地,第一部分110的薄膜件117至少覆盖第一部分110的远端盘面115的部分外表面,且薄膜件117的收束区域118至少部分地固定在第一部分110的远端收束件113内。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部分110上的薄膜件117进一步覆盖第一部分110的边沿116。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第一部分110上的薄膜件117还可以覆盖第一部分110的近端盘面114,也即薄膜件117覆盖了第一部分110的远端盘面115、边沿116和近端盘面114。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2和图13所示,第一部分110的远端收束件113包括由内至外套设的内套管1131和外套管1132,内套管1131的近端端部和外套管1132的近端端部围合形成远端收束件113的近端入口1133,内套管1131的远端端部和外套管1132的远端端部围合形成远端收束件113的远端入口1134,且第一部分110的多根编织丝111的远端在通过远端收束件113的远端入口1134后,收容或固定在内套管1131和外套管1122之间。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部分110的多根编织丝111的远端在通过远端收束件113的近端入口1133后,收容或固定在内套管1131和外套管1122之间。
具体地,当第一部分110的多根编织丝111的远端是通过远端收束件113的近端入口1133被接收和固定时,薄膜件117的收束区域118经由远端收束件113的近端入口1133或远端入口1134而至少部分地收容或固定在内套管1131和外套管1122之间。当第一部分110的多根编织丝111的远端是通过远端收束件113的远端入口1134被接收和固定时,薄膜件117的收束区域118经由远端收束件113的远端入口1134而至少部分地收容或固定在内套管1131和外套管1122之间。
实施例4
实施例4的封堵装置中与实施例3相同的部分在此不再赘述,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实施例3所描述的第一部分110的远端收束件113同样可用于第二部分120的远端收束件123。
具体地,第二部分120的薄膜件124至少覆盖第二部分120的远端盘面128的部分外表面,且薄膜件124的收束区域125至少部分地固定在第二部分120的远端收束件123内。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部分120上的薄膜件124还可进一步覆盖第二部分120的边沿127,也即第二部分120的近端盘面126和远端盘面128之间的侧面部分。进一步地,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部分120上的薄膜件124还可以覆盖第二部分120的近端盘面126,也即薄膜件124覆盖了第二部分120的远端盘面128、边沿127和近端盘面126。在此基础上,实施例3中第一部分110上设置的远端收束件113的上述多种具体结构,以及收容和固定多根编织丝的远端、薄膜件117的收束区域118的多种具体方式,同样适用于第二部分120上的远端收束件123,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5
实施例5的封堵装置中与实施例1至实施例4相同的部分在此不再赘述,其区别主要在于,如图14所示,第一部分110还包括位于第一部分110边沿116的延伸件119,第一部分110上的薄膜件117还覆盖延伸件119,延伸件119在展开后径向向外撑开薄膜件117。本实施例中,延伸件119为设置在第一部分110边沿116的多根呈半环状的丝,丝的两端固定在第一部分110的边沿116上。多根丝沿着第一部分110的边沿116可均匀分布。进一步地,相邻两个丝之间可间隔一定距离或相互抵接。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丝可由编织制成第一部分110的多根编织丝111的一部分向外凸出第一部分110的边沿116形成。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丝可以为单独的组件,其两端可以被分别固定在已编织好的第一部分110的边沿116上的合适位置处,并呈半环状即可。延伸件119还可以具有其他形状或结构,只要能够在第一部分110被释放时,延伸件119展开并径向向外撑开薄膜件117,使得薄膜件117在第一部分110的外表面上平整地展开即可,避免盘面出现褶皱而容易产生血栓。
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在第二部分120的边沿127设置上述延伸件119,其结构及作用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6
实施例6的封堵装置中与实施例1相同的部分在此不再赘述,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实施例6中的收束件包括均中空且由内而外依次套设的内套管、中间套管和外套管。相对位于第一部分110近端的收束件被称为近端收束件112,相对位于第一部分110远端的收束件被称为远端收束件123。第一部分110的多根编织丝111的近端、薄膜件117的收束区域118均至少部分地收容并固定在第一部分110的近端收束件112内。
第一部分110的多根编织丝111的近端被固定在外套管和中间套管之间后,外套管与中间套管也被固定在一起。可通过凸起与凹槽,或凸起与通孔配合等各种方式,将内套管与外套管直接或间接固定在一起,或将内套管与中间套管直接或间接固定在一起,从而构成一个结构相对稳定的近端收束件112。具体的结构以及配合方式不做限制,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第一部分110的远端收束件113可以为一个中空的套管,用于将多根编织丝111的远端收容并固定在该套管内部。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部分110的远端收束件113也可以与第一部分110的近端收束件112的结构相同,即包括均中空且由内而外依次套设的内套管、中间套管和外套管,用于将多根编织丝111的远端收容并固定在远端收束件113的内套管和中间套管之间,或者中间套管和外套管之间。
如图15所示,第一部分110的近端盘面114和边沿116上包覆有薄膜件117,薄膜件117可以为一层或多层。薄膜件117的收束区域118的一部分被固定在第一部分110的近端收束件112内,具体地,是被夹紧在该近端收束件112的内套管2121和中间套管2122之间从而被固定,从而保证了第一部分110的近端具有足够好的密封性,且同时通过近端收束件112将薄膜件117的收束区域118牢固地固定。薄膜件117的其他部分可通过缝线缝在第一部分110的近端盘面114上,或通过粘结剂粘结在第一部分110的近端盘面114上。薄膜件117的边缘覆盖了第一部分110的边沿116,能够减少第一部分110的边沿116部分对体内组织造成的损伤。薄膜件117的边缘可通过缝合线缝合到边沿116处的编织丝111上进行固定,或通过粘结剂粘结等方式固定在边沿116处。第一部分110上多根编织丝111的近端被固定在近端收束件112的中间套管2122和外套管2123之间,固定方式可以为由中间套管2122和外套管2123夹紧固定,或为通过焊接等方式将多根编织丝111的近端固定在中间套管2122和外套管2123之间,或是将多根编织丝111的近端焊接固定在外套管2123的远端端部,固定方式不做限制。
薄膜件117可以为一个完整的圆形薄膜,其上未设有明显的开孔1171。薄膜件117夹设在近端收束件112的内套管2121和中间套管2122之间后,内套管2121的远端开口2124被薄膜件117的最中心的一部分所覆盖,从而封堵了内套管2121的远端开口2124,以阻止血流通过内套管2121流入第一部分110的内部,提高了封堵装置的密封性。
进一步地,第一部分110的近端收束件112的内套管2121的内壁上设有螺纹1124或卡接件,可与输送钢缆的远端配合实现可拆卸连接,以达到在第一部分110的近端收束件112与输送钢缆连接时可用于输送封堵装置,以及在断开连接时彻底释放封堵装置并回收输送钢缆的目的。在其他实施例中,收束件的内套管2121的内壁上可不设有螺纹1124或卡接件。
本实施例中,第一部分110的近端盘面114的靠近近端收束件112的部分环绕外套管2123而呈近似锥形,因而该部分不与近端收束件112的中轴线垂直。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部分110的近端盘面114的至少靠近近端收束件112的部分与该近端收束件112的中轴线垂直,从而在近端收束件112的附近形成较为平坦的盘面,以避免血栓在近端收束件112附近形成的风险,提高安全性。
中间套管2122的近端端部分别与内套管2121的近端端部和外套管2123的近端端部齐平,外套管2123的远端端部与内套管2121的远端端部齐平,中间套管2122的长度均小于外套管2123和内套管2121的长度,多根编织丝111的近端被收容和固定在中间套管2122和外套管2123之间,其中,固定点的具体位置和固定方式不限。
进一步地,第一部分110的近端收束件112的内套管2121的腔体内设有径向延伸或与内套管2121的中心轴具有夹角的限制件1125,限制件1125的两端分别贯穿内套管2121的管壁,以将限制件1125与内套管2121固定在一起。该限制件1125既可以用来限制输送钢缆与近端收束件112连接时伸入内套管2121内部的深度,防止输送钢缆的远端戳到位于近端收束件112的远端端面上的薄膜件117,又可以用来将薄膜件117固定在近端收束件112上,以进一步增强薄膜件117在近端收束件112内的稳固性。限制件1125的两端进一步还分别贯穿外套管2123的管壁,以将限制件1125与外套管2123固定在一起,由此也将内套管2121和外套管2123连接起来并相对固定。
本实施例中,限制件1125为穿设在近端收束件112的内套管2121的管壁和外套管2123的管壁上的插销,内套管2121的管壁上开设有两个相对的通孔,外套管2123的管壁上也开设有两个相对的通孔,插销的一端自外向内依次穿过外套管2123的通孔2125、内套管2121的通孔2126、内套管2121的通孔2127和外套管2123的通孔2128,最终插销的两端分别收容并固定在外套管2123的通孔2125和通孔2128内。在其他实施例中,限制件1125还可以为其他杆状的组件,限制件1125的两端也可向外伸出外套管2123的管壁;进一步地,限制件1125的两端在伸出外套管2123的管壁后,通过形状约束从而形成对限制件1125在径向方向上移动的限制,例如,将限制件1125的两端设成球头状或其他形状的凸起,只要凸起在轴向方向的外径大于外套管2123的管壁上用于收容限制件1125的通孔的直径即可。在其他实施例中,近端收束件112内可不设有限制件1125。
在其它实施例中,限制件1125仅贯穿内套管2121的管壁,且限制件1125的两端分别收容并固定在内套管2121的通孔2126和通孔2127内。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限制件1125仅贯穿内套管2121的管壁,且限制件1125的两端分别从内套管2121的通孔2126和通孔2127内伸出,并通过热熔等方式形成球头状,从而将内套管2121卡接在两个球头之间,同时由于限制件1125的两端分别穿过薄膜件117,从而也将薄膜件117的靠近限制件1125的部分进行相对固定。
在其他实施例中,近端收束件112的近端设有与内套管2121连接的端盖1126,薄膜件117的收束区域118至少部分地收容或固定在端盖1126与外套管2123之间,从而进一步将薄膜件117稳固地固定在近端收束件112内。作为其中一种实现方式,如图16所示,外套管2123的长度与中间套管2122的长度一致,内套管2121的长度大于外套管2123的长度,也大于中间套管2122的长度。第一部分110上多根编织丝111的近端从端盖1126和外套管2123之间的空隙伸入到中间套管2122和外套管2123之间的空隙中,直至伸入到中间套管2122的远端端部后,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在中间套管2122的远端端部和外套管2123的远端端部。在其他实施例中,端盖1126可进一步将薄膜件117抵压在外套管2123和/或中间套管2122上。在其他实施例中,近端收束件112的远端也可设有与外套管2123或内套管2121连接的端盖1126,以进一步将薄膜件117稳固地固定在近端收束件112内,还可封堵近端收束件112远端的开口,提高密封性。
在其他实施例中,薄膜件117的收束区域118设有如图11所示的开孔1171,且薄膜件117的围合形成该开孔1171的部分收容并固定在近端收束件112内。具体地,如图17所示,薄膜件117的围合形成该开孔1171的部分从端盖1126和外套管2123之间的空隙伸入,并被固定到外套管2123、中间套管2122和端盖1126之间。在其他实施例中,薄膜件117的围合形成该开孔1171的部分可进一步伸入到内套管2121和中间套管2122之间或是中间套管2122和外套管2123之间,并呈环形或管状而被夹紧或卡接在相邻两个套管之间,只要不影响多根编织丝111的近端固定在近端收束件112内即可。这种薄膜件117可用在需要近端收束件112的远端开口2124不被封闭的情况下。在其他实施例中,近端收束件112内可不设有限制件1125或端盖1126,内套管2121内也可不设有螺纹1124或卡接件。
如图18所示,外套管2123的近端端部和中间套管2122的近端端部围合形成近端收束件112的外侧近端入口221,中间套管2122的近端端部和内套管2121的近端端部围合形成近端收束件112的内侧近端入口222,外套管2123的远端端部和中间套管2122的远端端部围合形成近端收束件112的外侧远端入口223,中间套管2122的远端端部和内套管2121的远端端部围合形成近端收束件112的内侧远端入口224。如图15至图17所示,第一部分110的多根编织丝111的近端收容或固定在外套管2123和中间套管2122之间。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部分110的多根编织丝111的近端收容或固定在中间套管2122和内套管2121之间。具体地,第一部分110的多根编织丝111的近端在通过近端收束件112的外侧近端入口221、外侧远端入口223、内侧远端入口224中的其中一个后,收容或固定在近端收束件112内。
作为其中一些实施例,当第一部分110的多根编织丝111的近端是通过近端收束件112的外侧近端入口221被接收和固定时,薄膜件117的收束区域118经由近端收束件112的内侧近端入口222而至少部分地固定在内套管2121和中间套管2122之间,或是至少部分地固定在外套管2123、中间套管2122和端盖1126之间。当第一部分110的多根编织丝111的近端是通过近端收束件112的外侧远端入口223被接收和固定时,薄膜件117的收束区域118经由近端收束件112的外侧近端入口221或内侧近端入口222而至少部分地收容或固定在相邻两个套管之间,或是至少部分地固定在外套管2123、中间套管2122和端盖1126之间。当第一部分110的多根编织丝111的近端是通过近端收束件112的内侧远端入口224被接收和固定时,薄膜件117的收束区域118经由近端收束件112的外侧近端入口221、内侧近端入口222、外侧远端入口223中的任意一个而至少部分地收容或固定在内套管2121和外套管2123之间,或是至少部分地固定在外套管2123、中间套管2122和端盖1126之间。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部分110的内部还设有至少一层阻流膜,用于阻止血液从第一部分110的近端盘面114流入第一部分110的内部,从而进一步提高第一部分110的封堵性能。
实施例7
实施例7的封堵装置中与实施例6相同的部分在此不再赘述,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实施例6所描述的第一部分110的近端收束件112或远端收束件113,同样可用于第二部分120的近端收束件122或远端收束件123。
具体地,第二部分120的薄膜件124至少覆盖第二部分120的近端盘面126的部分外表面,且薄膜件124的收束区域125至少部分地固定在第二部分120的近端收束件122内。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部分120上的薄膜件124还可进一步覆盖第二部分120的边沿127,也即第二部分120的近端盘面126和远端盘面128之间的侧面部分。进一步地,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部分120上的薄膜件124还可以覆盖第二部分120的远端盘面128,也即薄膜件124覆盖了第二部分120的近端盘面126、边沿127和远端盘面128。在此基础上,实施例6中第一部分110上设置的近端收束件112的上述多种具体结构,以及收容和固定多根编织丝111的近端、薄膜件117的收束区域118的多种具体方式,同样适用于第二部分120上的近端收束件122,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8
实施例8的封堵装置中与实施例6相同的部分在此不再赘述,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实施例6所描述的近端收束件112可设置在第一部分110的远端而作为远端收束件113,两者的结构、与薄膜件117的配合方式、在收束件内的固定方式等特征均相同或近似。
具体地,第一部分110的薄膜件117至少覆盖第一部分110的远端盘面115的部分外表面,且薄膜件117的收束区域118至少部分地固定在第一部分110的远端收束件113内。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部分110上的薄膜件117还可进一步覆盖第一部分110的边沿116。进一步地,第一部分110上的薄膜件117还可以覆盖第一部分110的近端盘面114,也即薄膜件117覆盖了第一部分110的远端盘面115、边沿116和近端盘面114。
如图18所示,第一部分110的远端收束件113包括均中空且由内而外依次套设的内套管2121、中间套管2122和外套管2123。外套管2123的近端端部和中间套管2122的近端端部围合形成远端收束件113的外侧近端入口221,中间套管2122的近端端部和内套管2121的近端端部围合形成远端收束件113的内侧近端入口222,外套管2123的远端端部和中间套管2122的远端端部围合形成远端收束件113的外侧远端入口223,中间套管2122的远端端部和内套管2121的远端端部围合形成远端收束件113的内侧远端入口224。第一部分110的多根编织丝111的远端在通过远端收束件113的外侧近端入口221、内侧近端入口222、外侧远端入口223中的其中一个后,收容或固定在远端收束件113内。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部分110的多根编织丝111的远端是通过远端收束件113的外侧近端入口221被接收和固定时,薄膜件117的收束区域118经由远端收束件113的外侧远端入口223或内侧远端入口224而至少部分地收容或固定在相邻两个套管之间。当第一部分110的多根编织丝111的远端是通过远端收束件113的内侧近端入口222被接收和固定时,薄膜件117的收束区域118经由远端收束件113的外侧近端入口221、外侧远端入口223、内侧远端入口224中的任意一个而至少部分地收容或固定在相邻两个套管之间。当第一部分110的多根编织丝111的远端是通过远端收束件113的外侧远端入口223被接收和固定时,薄膜件117的收束区域118经由远端收束件113的内侧远端入口224而至少部分地收容或固定在内套管2121和中间套管2122之间。
实施例9
实施例9的封堵装置中与实施例8相同的部分在此不再赘述,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实施例8所描述的第一部分110的远端收束件113同样可用于第二部分120的远端收束件123。
具体地,第二部分120的薄膜件124至少覆盖第二部分120的远端盘面128的部分外表面,且薄膜件124的收束区域125至少部分地固定在第二部分120的远端收束件123内。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部分120上的薄膜件124还可进一步覆盖第二部分120的边沿127,也即第二部分120的近端盘面126和远端盘面128之间的侧面部分。进一步地,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部分120上的薄膜件124还可以覆盖第二部分120的近端盘面126,也即薄膜件124覆盖了第二部分120的远端盘面128、边沿127和近端盘面126。在此基础上,实施例8中第一部分110上设置的远端收束件113的上述多种具体结构,以及收容和固定多根编织丝111的远端、薄膜件117的收束区域118的多种具体方式,同样适用于第二部分120上的远端收束件123,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实施例5中描述的设置在第一部分110边沿116或第二部分120的边沿127上的延伸件119的相关技术特征,同样适用于实施例6至实施例9,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10
实施例10的封堵装置300,如图19所示,包括第一部分310和与第一部分310连接的第二部分320。第一部分310包括多根编织丝111和相对位于近端的收束件(也即近端收束件112),多根编织丝111的近端收容并固定在近端收束件112内,从而多根编织丝111的近端固定于近端收束件112。第一部分310还可包括相对位于远端的收束件(也即远端收束件113),多根编织丝111的远端收容并固定在远端收束件113内,从而多根编织丝111的远端固定于远端收束件113。
第一部分310的多根编织丝111可被编织形成网管状,并在热定型后呈现盘状或柱状等形状。第一部分310在展开状态下包括一个近端盘面114和一个远端盘面115。第一部分310的近端盘面114由第一部分310的多根编织丝111的相对位于近端的至少一部分配合形成。第一部分310的远端盘面115由第一部分310的多根编织丝111的相对位于远端的至少一部分配合形成。第一部分310的近端盘面114和远端盘面115连接的部分,形成第一部分310的边沿116。
第一部分310的近端收束件112可以为一个中空的套管,也可以为上述任一实施例所描述的由内套管1121和外套管1122构成的双套管,还可以为由内套管2121、中间套管2122和外套管2123构成的三层套管,其结构及收束编织丝111的方式等技术特征相同或类似,在此不再赘述。第一部分310的远端收束件113的结构不限,可以为前述的一个中空的套管、双套管、三层套管中的任意一种。
本实施例中,第一部分310的远端收束件113直接与第二部分320的近端连接,而无需在第一部分310和第二部分320之间设置连接件;第二部分320包括多个支撑杆321,且支撑杆321的近端均固定在第一部分310的远端收束件113上;支撑杆321上设有锚刺322,用于刺入体内组织后增强第二部分320的锚定稳固性。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部分310的远端收束件113可设置在第二部分320的近端收束件内并固定连接,从而将第一部分310和第二部分320连接起来。第二部分320的具体结构不限,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为实施例1中所描述的第二部分120。
第一部分310的收束区域318是指沿着第一部分310的径向方向、靠近第一部分310的中轴线的部分,覆盖的区域可以为以第一部分310的中轴线为中心且半径为第一部分310半径的1/4至1/2范围内的区域。第一部分310的收束区域318包括多根编织丝111的一部分通过形状收敛形成的聚拢部。在本实施例的其中一种实现方式中,该聚拢部包括第一聚拢部311和第二聚拢部312,且聚拢部的一部分外表面组成近端盘面114的一部分。第一聚拢部311和第二聚拢部312在无外力作用时相互靠近,以将第一部分310的近端收束件112包围在第一部分310内的由第一聚拢部311和第二聚拢部312围合的空间内。从而避免了第一部分310的近端收束件112较近端盘面114更靠近近端,也即近端收束件112朝向近端凸出于近端盘面114,所存在的容易在近端收束件112处形成血栓的风险。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当封堵装置300连接输送钢缆的远端,并一起收容在鞘管内,进而被植入到左心耳等体内组织的腔体内后,朝近端回撤鞘管以使封堵装置300在解除鞘管给予的径向束缚后自膨胀展开,从而得到释放。第一部分310在释放后,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其远端盘面115的边缘部分贴靠在左心耳的开口处的组织上,从而封堵左心耳的开口。结合图19和图20A所示,在鞘管(图未示出)回撤后,当输送钢缆400还未与封堵装置300解除连接时,输送钢缆400的远端仍与第一部分310的近端收束件112连接,连接方式可以为螺纹连接,在此不做限制。此时,第一聚拢部311和第二聚拢部312在输送钢缆400的远端部分所提供的外力作用下相互远离。具体地,第一聚拢部311和第二聚拢部312的以输送钢缆400的远端部分为中心而相对的部分,抵接在输送钢缆400的远端部分上,其从近端朝远端看去时的截面示图请参考图20B。
结合图19和图21A所示,当输送钢缆400的远端与第一部分310的近端收束件112解除连接后,第一聚拢部311和第二聚拢部312由于失去了输送钢缆400的远端部分的外力作用而相互靠近,其从近端朝远端看去时的截面示图请参考图21B。第一聚拢部311和第二聚拢部312相互靠近后的近端盘面114是近似封闭的,从而将第一部分310的近端收束件112包围在第一部分310内的由第一聚拢部311和第二聚拢部312围合的空间内,具体地,是包围在第一部分310的近端盘面114和远端盘面115之间。此时的近端盘面114是平坦且封闭的,因而封堵装置300完全释放后,在血流的不断冲刷下,不容易在第一部分310的近端盘面114处形成血栓,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需要说明的是,请参考图21B,第一聚拢部311和第二聚拢部312相互靠近后可能会有小的间隙(图21B最中心的小孔处)存在,该间隙的最大外径小于或等于5毫米,优选地小于或等于3毫米。实际设计时,该间隙的尺寸一般会小于多根编织丝111形成的编织网的网孔的尺寸或者小于上述内套管的内径,因而即使第一聚拢部311和第二聚拢部312相互靠近后仍有间隙存在,也往往不会诱发血栓的形成,也可视为由第一聚拢部311和第二聚拢部312各自的一部分外表面配合形成的近端盘面114依然是封闭的。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果第一聚拢部311和第二聚拢部312相互靠近后仍有间隙存在,则可在该间隙处设置封闭件,以使由第一聚拢部311和第二聚拢部312配合形成的近端盘面114是封闭的。其中,封闭件可以为栓塞剂等胶状物,特点是凝固后形状相对稳定且不易被液体渗透;可在输送钢缆400与第一部分310解除连接后,将栓塞剂注入到第一聚拢部311和第二聚拢部312围合的空间内,从而将该空间填充,进而保证近端盘面114是封闭的。封闭件还可以为与第一部分310连接的可压缩和可自膨胀展开的封盖,因而可以在封盖展开后覆盖该间隙,同样能够保证近端盘面114是封闭的。封闭件还可以为其他结构的组件,结构不做限制,只要能够使近端盘面114是封闭的即可,此处不再一一列举出来。此外,血流经过该间隙进入聚拢部围合的空间内后容易血栓化,且形成的血栓不容易从该间隙向外溢出,会稳定地存在于该空间内,从而将该空间填塞满,使得盘面呈封闭状。
在其他实施例中,聚拢部的具体形状、个数以及在第一部分310上的具体设置位置均不做限制,只要聚拢部能够在自然状态下或在解除外力作用后,将近端收束件112或远端收束件113包围在第一部分310的内侧,从而避免近端收束件112或远端收束件113凸出于第一部分310的外部而易于诱发形成血栓的风险。此外,由于包围近端收束件112或远端收束件113的聚拢部配合形成平坦且封闭的盘面,因而能够彻底避免第一部分310的外侧容易诱发形成血栓的风险。可以理解,第一部分310上设置的聚拢部的相关特征,也可以挪用到第二部分320上。
封堵装置300还包括设置在第一部分310上的一层或多层薄膜件117。如图19所示,薄膜件117覆盖第一部分310的近端盘面114和边沿116,因而薄膜件117也覆盖第一聚拢部311的外表面和第二聚拢部312的外表面。薄膜件117的收束区域至少部分地收容或固定在第一部分310的近端收束件112内。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与薄膜件117相关的技术特征与实施例1中薄膜件117的相关技术特征相同或近似,在此不再赘述。第一部分310上设置的薄膜件117可进一步提高其密封性,实现多层封堵。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部分310上可不设有薄膜件117,只要第一聚拢部311和第二聚拢部312相互配合能够形成平坦的近端盘面114,即可避免在近端盘面114处形成血栓。在其他实施例中,薄膜件117覆盖第一聚拢部311的部分外表面,或覆盖第二聚拢部312的部分外表面,或覆盖第一聚拢部311和第二聚拢部312各自的部分外表面。
第一聚拢部311和第二聚拢部312的具体形状不做限制,两者只要能够在相互靠近后使形成的近端盘面114呈封闭状且表面平坦即可。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22所示,第一聚拢部311包括一个凸起部313和一个凹陷部314,第二聚拢部312包括一个凹陷部315和一个凸起部316;第一聚拢部311和第二聚拢部312靠近后,第一聚拢部311的凸起部313抵接第二聚拢部312的凹陷部315,第一聚拢部311的凹陷部314抵接第二聚拢部312的凸起部316,从而使第一聚拢部311和第二聚拢部312能够贴合的更充分且更易于形成较为平坦的近端盘面114,避免在近端盘面114处形成血栓。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聚拢部311包括多个凸起部313和多个凹陷部314,第二聚拢部312包括多个凹陷部315和多个凸起部316,第一聚拢部311和第二聚拢部312相互靠近后,第一聚拢部311的多个凸起部313分别抵接第二聚拢部312的一个凹陷部315,第一聚拢部311的多个凹陷部314分别抵接第二聚拢部312的一个凸起部316。由此,当第一聚拢部311抵接第二聚拢部312后,第一部分310的近端盘面114是封闭的,并将第一部分310的近端收束件112封闭在第一部分310的内部而不与血液接触,避免了血栓的形成。在这些实施例中,第一聚拢部311和第二聚拢部312在轴向方向上部分地重叠,在径向方向上也部分地重叠。为了保证形成的近端盘面114是封闭的,第一聚拢部311和第二聚拢部312相互靠近后,至少在径向方向上相互贴合。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有第一聚拢部311的多个凸起部313抵接于第二聚拢部312的其中一个凹陷部315,也能够使第一聚拢部311和第二聚拢部312相互抵接。
进一步地,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部分310还设有复位件,第一聚拢部311和第二聚拢部312在解除外力作用后,复位件将第一聚拢部311和第二聚拢部312相互聚拢。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23所示,复位件317包括磁性相反的磁铁3171和磁铁3172,第一聚拢部311上设置磁铁3171,第二聚拢部312上设置磁铁3172。相同磁性的磁铁的个数及具体设置位置等不做限制,例如,还可在第一部分310的近端收束件112上设置磁铁,以吸附设置在第一聚拢部311和/或第二聚拢部312上的磁铁。第一聚拢部311和第二聚拢部312在输送钢缆400对其的作用力解除后,继而在这两种磁铁的相互吸附作用下相互聚拢,以促进第一聚拢部311和第二聚拢部312相互靠近并最终形成封闭的近端盘面114。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如图24所示,复位件318包括靠近第一聚拢部311设置的第一复位杆3181和靠近第二聚拢部312设置的第二复位杆3182,第一聚拢部311和第二聚拢部312在第一复位杆3181和第二复位杆3182的作用下相互聚拢。具体地,第一复位杆3181的一端固定在第一部分310的近端收束件112的远端,另一端自近端收束件112的远端伸出后朝向近端盘面114延伸,并在靠近近端盘面114的位置处径向向外延伸一段距离,且不伸出第一部分310的边沿116;第二复位杆3182以近端收束件112为中心而与第一复位杆3181对称设置。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复位杆3181和第二复位杆3182对称设置,且第一复位杆3181的一端固定在近端收束件112的远端,另一端自近端收束件112的远端伸出后朝向第一聚拢部311弯曲延伸;第二复位杆3182的一端固定在近端收束件112的远端,另一端自近端收束件112的远端伸出后朝向第二聚拢部312弯曲延伸。在这些实施例中,当第一部分310收容在鞘管内时,第一复位杆3181和第二复位杆3182均顺应第一部分310的变形而呈近似直线状,并能够在第一部分310脱离鞘管约束后恢复上述形状,从而促进第一聚拢部311和第二聚拢部312相互靠近并最终形成封闭的近端盘面114。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如图25所示,复位件319包括连接第一聚拢部311和第二聚拢部312的弹性线圈。弹性线圈具有较好的弹性,能够在输送钢缆400与近端收束件112连接时径向向外撑开,以不阻挡该连接,也不妨碍第一聚拢部311和第二聚拢部312的分离;还能够在输送钢缆400与近端收束件112解除连接后,使第一聚拢部311和第二聚拢部312在弹性线圈的收缩作用下相互聚拢。这样的弹性线圈可根据需求设置一个或多个。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可对应分别包括上述实施例1至实施例9中任一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所有技术特征,也即,实施例10中所描述的关于第一部分310的上述技术特征可以视为是在上述实施例1至实施例9的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的延续,相同的部分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封堵装置,包括第一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包括多根编织丝和收束件,所述多根编织丝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收束件,所述第一部分具有至少一个盘面,其特征在于,所述收束件包括均中空且套设的内套管和外套管,所述第一部分的近端的盘面的至少靠近所述收束件的部分与所述收束件的中轴线垂直,从而在所述收束件的附近形成较为平坦的盘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束件的一端设有与所述内套管连接的端盖,所述多根编织丝的一端从所述端盖和所述外套管之间的空隙伸入到所述内套管和所述外套管之间的空隙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和所述内套管一体成型。
4.根据权利要求2-3中任一项所述的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连接至所述内套管的近端。
5.根据权利要求2-3中任一项所述的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装置还包括薄膜件,所述薄膜件至少覆盖所述盘面的部分外表面,所述薄膜件的收束区域设有开孔,且所述薄膜件的围合形成所述开孔的部分收容并固定在所述收束件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件的收束区域至少部分地收容或固定在所述内套管和所述外套管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上设有细槽,所述薄膜件的围合形成所述开孔的部分固定夹设在所述细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2-3、6-7中任一项所述的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套管的内壁上设有螺纹或卡接件。
9.根据权利要求2-3、6-7中任一项所述的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套管的长度大于所述外套管的长度。
10.根据权利要求2-3、6-7中任一项所述的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套管的近端端部和所述外套管的近端端部围合形成所述收束件的近端入口,所述内套管的远端端部和所述外套管的远端端部围合形成所述收束件的远端入口,且所述多根编织丝的一端在通过所述收束件的所述近端入口或所述远端入口后,固定于所述内套管和所述外套管之间。
CN202211326549.0A 2020-08-12 2020-08-12 封堵装置 Pending CN11570870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26549.0A CN115708702A (zh) 2020-08-12 2020-08-12 封堵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08213.2A CN114073560B (zh) 2020-08-12 2020-08-12 封堵装置
CN202211326549.0A CN115708702A (zh) 2020-08-12 2020-08-12 封堵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808213.2A Division CN114073560B (zh) 2020-08-12 2020-08-12 封堵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08702A true CN115708702A (zh) 2023-02-24

Family

ID=80280283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326549.0A Pending CN115708702A (zh) 2020-08-12 2020-08-12 封堵装置
CN202010808213.2A Active CN114073560B (zh) 2020-08-12 2020-08-12 封堵装置
CN202211310370.6A Pending CN115670565A (zh) 2020-08-12 2020-08-12 封堵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808213.2A Active CN114073560B (zh) 2020-08-12 2020-08-12 封堵装置
CN202211310370.6A Pending CN115670565A (zh) 2020-08-12 2020-08-12 封堵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3) CN115708702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68064B (zh) * 2022-07-19 2023-01-03 深圳佰特微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取栓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20893B (zh) * 2006-08-08 2010-05-12 先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心脏间隔缺损封堵器
CN101933850B (zh) * 2010-09-16 2012-07-18 先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封堵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2440810B (zh) * 2011-01-28 2014-02-12 先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心脏缺损封堵器
US9629635B2 (en) * 2014-04-14 2017-04-25 Sequent Medical, Inc. Devices for therapeutic vascular procedures
GB2525647B (en) * 2014-05-01 2016-06-08 Cook Medical Technologies Llc Implantable medical device with twisted element
CN105662512B (zh) * 2015-12-28 2018-09-21 广东脉搏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心耳封堵植入体
CN211022807U (zh) * 2019-05-23 2020-07-17 先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封堵装置
CN110420044B (zh) * 2019-06-28 2020-12-18 先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封堵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73560A (zh) 2022-02-22
CN114073560B (zh) 2022-11-04
CN115670565A (zh) 2023-02-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S2834315T3 (es) Dispositivo de oclusión médico implantable
KR102044599B1 (ko) 공간 충진 장치
BR112013029223B1 (pt) oclusor para ocluir uma passagem em um sistema circulatório
CN106994030B (zh) 左心耳封堵器
RU2704957C2 (ru) Окклюдер
KR20150048171A (ko) 임플란트
CN103889339A (zh) 用于阻断患者脉管系统内的异常开口的装置和方法
CN110420044B (zh) 封堵装置
CN107126241B (zh) 一种可完全回收和重复释放的生物腔体锚定装置
BR112016012108B1 (pt) Implante médico para a oclusão de uma aurícula sinistra de um paciente por meios endovasculares
CN211325298U (zh) 封堵装置
CN213552080U (zh) 封堵装置
CN211022807U (zh) 封堵装置
CN114073560B (zh) 封堵装置
WO2022033530A1 (zh) 封堵装置
CN213552081U (zh) 封堵装置
CN109745094A (zh) 封堵装置
CN113116445B (zh) 封堵装置
CN115517735A (zh) 封堵装置
CN218075117U (zh) 封堵装置
CN113116407A (zh) 封堵装置
CN113116409B (zh) 封堵装置及封堵装置输送系统
CN220695307U (zh) 封堵装置
CN113116405B (zh) 封堵装置
CN113116406B (zh) 封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