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17735A - 封堵装置 - Google Patents

封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517735A
CN115517735A CN202211368715.3A CN202211368715A CN115517735A CN 115517735 A CN115517735 A CN 115517735A CN 202211368715 A CN202211368715 A CN 202211368715A CN 115517735 A CN115517735 A CN 1155177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in film
occlusion device
sealing
film body
bin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36871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517735B (zh
Inventor
刘建勇
刘国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fetech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ifetech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fetech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fetech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368715.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517735B/zh
Publication of CN1155177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177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5177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177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 A61B17/12022Occluding by internal devices, e.g. balloons or releasable wires
    • A61B17/12027Type of occlusion
    • A61B17/12031Type of occlusion complete occlus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 A61B17/12022Occluding by internal devices, e.g. balloons or releasable wires
    • A61B17/12099Occluding by internal devices, e.g. balloons or releasable wi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location of the occluder
    • A61B17/12122Occluding by internal devices, e.g. balloons or releasable wi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location of the occluder within the hear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 A61B17/12022Occluding by internal devices, e.g. balloons or releasable wires
    • A61B17/12131Occluding by internal devices, e.g. balloons or releasable wi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occluding device
    • A61B17/1214Coils or wire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封堵装置,包括固定部和密封部,所述固定部包括多个支撑体,所述多个支撑体包括沿所述固定部的周向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支承段,所述支承段的近端延伸形成连接段,还包括束缚部,在自然状态下,所述连接段连接和/或抵持所述束缚部;在压缩状态下,所述连接段与所述束缚部分离,从而在保证固定部的远端本身收束的前提下,对近端进行了收束以获得更强的支撑能力,而该收束发生在释放后,也即在鞘管中使得该封堵装置整体能够适用直径较小的鞘管。

Description

封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介入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封堵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中,因房颤导致的脑卒中,其中90%源自左心耳。有临床资料显示房颤时,心脏外科手术中切除左心耳可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这提示左心耳在血栓栓塞中的危害。既然左心耳是血栓的窝点,那么封堵左心耳的开口就可以消除左心耳内血栓形成的基础。通常,通过左心耳封堵器对左心耳封堵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房颤导致的脑卒中方式。
为将左心耳进行有效封堵,需长期将左心耳封堵器植入于左心耳内,以实现封堵效果。因此,左心耳封堵器需具备一定的锚定结构,使其长期稳定的封堵于左心耳口部,同时避免其脱落导致器械栓塞等问题。
一般来说,开放式封堵装置拥有更小的装鞘体积,但是其对应的也是植入后支撑强度(也即锚定能力)的下降,而如果采用柱塞式的产品,其又提高了植入的难度,以及多次释放的难度。因此,需要一种兼顾装鞘输送和植入支撑强度的左心耳封堵器。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的左心耳封堵器所存在的开放式封堵装置锚定力不足的问题,提供一种改进的封堵装置,具体如下:
一种封堵装置,包括固定部和密封部,所述固定部包括多个支撑体,所述多个支撑体包括沿所述固定部的周向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支承段,所述支承段的近端延伸形成连接段,还包括束缚部,在自然状态下,所述连接段连接和/或抵持所述束缚部;在压缩状态下,所述连接段与所述束缚部分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束缚部上设有至少一个容纳腔,所述连接段穿过或伸入或抵持所述容纳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束缚部包括网状结构,所述网状结构的近端连接所述密封部,所述网状结构的远端连接所述固定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自然状态下,所述连接段的末端位于所述束缚部的最外侧边缘的内侧,且所述连接段的近端至少位于所述束缚部的远端边缘的近端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自然状态下,所述封堵装置的任一纵截面投影中,所述连接段与所述束缚部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或交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束缚部与所述密封部一体成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密封部内设有至少一层薄膜体,所述密封部的阻流膜在自然状态下始终位于所述连接段的远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密封部内包括第一薄膜体和第二薄膜体,所述第一薄膜体和所述第二薄膜体通过柔性件相互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段的末端的延伸方向从外侧朝向内侧,或,所述连接段的末端的延伸方向从内侧朝向外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段的末端设有至少一个球头。
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封堵装置提供了一个束缚部,使得在自然状态下,所述连接段连接和/或抵持所述束缚部;在压缩状态下,所述连接段与所述束缚部分离,从而在保证固定部的远端本身收束的前提下,对近端进行了收束以获得更强的支撑能力,而该收束发生在释放后,也即在鞘管中使得该封堵装置整体能够适用直径较小的鞘管。由于本实施例提供的封堵装置在释放后的近端和远端在自然状态都被分别收束,具有更好的径向支撑能力,能够使固定部近端侧和远端侧受压后的形变、受力更加均衡,避免出现开放式封堵装置在受到左心耳内壁压力时,近端侧因为呈开放状而形变大、支撑力小,远端侧因为收束而形变量小、支撑力大,从而使得开放式封堵装置受到的应力集中在近端侧位置,造成应力集中,从而对左心耳内壁造成损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封堵装置在自然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封堵装置的束缚部的俯视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封堵装置的半释放状态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2中封堵装置在自然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3中封堵装置在自然状态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3中封堵装置在自然状态下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3中封堵装置的锚定结构的自然状态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例4中封堵装置的密封部变形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状态下封堵装置的密封部的薄膜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第一薄膜体和第二薄膜体之间不设置柔性件的封堵装置的在输送鞘管中的状态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封堵装置的薄膜体结构在释放后的状态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的实施例4中封堵装置的密封部的近端的编织丝的收束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需要说明的是,在介入医疗器械领域,一般将植入人体或动物体内的医疗器械的距离操作者较近的一端称为“近端”,将距离操作者较远的一端称为“远端”,并依据此原理定义医疗器械的任一部件的“近端”和“远端”。“轴向”一般是指医疗器械在被输送时的长度方向,“径向”一般是指医疗器械的与其“轴向”垂直的方向,并依据此原理定义医疗器械的任一部件的“轴向”和“径向”。实施例中提到的“连接”,包括两个组件直接相连和借助其他组件间接相连的情况。
以下将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1
实施例1提供的封堵装置,可用于封堵左心耳,也可以用于封堵其他具有开口的体内组织,例如房间隔缺损。以下将以封堵左心耳为例进行封堵装置的详细介绍。
请参考图1,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封堵装置100在自然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封堵装置100包括固定部120和与固定部120连接的密封部110。密封部110和固定部120沿封堵装置100的轴向方向间隔设置。密封部110位于封堵装置100的近端,固定部120位于封堵装置100的远端。封堵装置100具有收容在鞘管内的压缩状态,以便于输送,以及从鞘管的远端伸出并自膨胀展开后如图1所示的展开状态。封堵装置100在左心耳的腔体内释放后的形态与图1完全相同或大体一致。在其他实现方式中,例如用于房间隔缺损封堵时,密封部110和固定部120可以在释放后相互抵接,以将封堵装置100固定在左心房和右心房之间的间隔上。
密封部110由多根编织丝111编织成网管,网管的两端分别通过一个套管将编织丝111的端部收口并固定。之后将网管热定型为盘状、柱状或塞子状等形状,从而得到用于封堵左心耳的开口的密封部110。密封部110包括面向固定部120的远端盘面112,以及与远端盘面112相对的近端盘面113。密封部110的内部设有至少一层作为阻流膜使用的薄膜体(图中未示出),薄膜体的边缘固定在密封部110边缘处的编织丝111上。薄膜体用于阻止血流从密封部110的一侧流向另一侧,以阻止血流在左心耳和左心房之间流通。
固定部120包括多个支撑体122,密封部110通过连接部分与固定部120连接。固定部120上的支撑体122可以为通过切割金属合金管或高分子管后得到的杆,也可以为采用编织丝111经过编织或缠绕等方式制成的杆。
多个支撑体122的近端收束,远端均分别径向向外延伸并朝向密封盘翻转,从而形成翻转段123。支撑体122从翻转段123的远端继续朝向密封部110延伸,从而形成支承段124,支承段124用于抵持左心耳的内壁,支承段124朝向密封部110的方向继续延伸,形成连接段126。
如图2所示,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封堵装置100的束缚部130的俯视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部分的外侧套设有束缚部130,束缚部130上设有多个容纳腔以容纳连接段126的末端,在封堵装置100完全释放后,固定部120上连接段126的末端伸入束缚部130的容纳腔中,从而被束缚部130捕获从而形成收束。事实上,也可以理解为,密封部110和固定部120通过束缚部130相连。
相对于在自然状态下固定部的近端外侧呈开放状的封堵装置(下称开放式封堵装置)而言,由于本实施例提供的封堵装置100的固定部120的近端和远端都被分别收束,本实施例的固定部120具有更好的径向支撑能力,即沿径向方向上支撑支承段124贴紧左心耳内壁的能力,且,由于近端和远端都被收束,能够使本实施例提供的固定部120的近端侧和远端侧受压后的形变、受力更加均衡,避免出现开放式封堵装置在受到左心耳内壁压力时,近端侧因为呈开放状而形变大、支撑力小,远端侧因为收束而形变量小、支撑力大,从而使得开放式封堵装置受到的应力集中在近端侧位置,造成应力集中,从而对左心耳内壁造成损伤;而对于本实施例而言,固定部120的支承段124受到心耳内壁的压力后,使得应力分别传递至近端收束部和远端收束部,从而使得压力均匀分布。应当说明,随着植入后左心耳内壁的压缩舒张,连接段126随着运动会全部卡入束缚部130中,从而均匀分摊压力,然而,如果连接段126只是部分卡入束缚部130,其余的连接段126也会抵持束缚部130,从而同样分摊了来自支承段124的压力,客观也促使了压力均匀分布。
此外,虽然本实施例没有特别设计支承段124的锚刺设计,当支承段124上配合锚刺时,本实施例的设计可以使得锚刺在刺入左心耳内壁后,其锚刺近远端的受力尽可能平衡,从而避免锚刺收到某一侧过大的应力从而发生偏转,继而刺穿左心耳内壁造成心包积液,或是进一步损伤左心耳内壁。
对于束缚部130而言,束缚部130沿周向设有多个容纳腔。对于本实施例1而言,优选地,每个支撑杆122的连接段126均会分别进入束缚部130的不同容纳腔131中,应当注意,容纳腔131并不仅仅指代一个空腔,而是包括形成空腔的内壁、端部的结构。在另一实施例中,容纳腔131由多个交错的丝形成网格状。
更进一步地,对于本实施例而言,由于连接段126可分离地连接至束缚部130位置,使得本实施例的封堵装置100可以实现,在鞘管中时,束缚部130并未连接连接段126,也即连接段126末端自由,从而使得固定部120收入鞘管200中时,支撑体122可以完全伸展,从而获得最小的装鞘体积,而随着固定部120逐渐离开鞘管200,支撑体122逐渐翻转形成图3的结构,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封堵装置100的半释放状态示意图,此时,束缚部130刚好离开鞘管200,此时连接段126沿着恢复形状的方向延伸,从而被鞘管200阻挡,当鞘管200进一步朝向近端退出时,连接段126逐渐沿倾斜方向恢复形状,卡入或抵持束缚部130的容纳腔131,从而被束缚部130捕获,实现了对连接段126的末端的收束。因此,对于本实施例而言,在输送过程或者压缩状态下,连接段126和束缚部130互相分离。
正如前文所述,随着植入后左心耳内壁的压缩舒张,连接段126随着运动会全部卡入束缚部130中,从而均匀分摊压力,然而,如果连接段126只是部分卡入束缚部130,其余的连接段126也会抵持束缚部130,从而同样分摊了来自支承段124的压力,客观也促使了压力均匀分布。
在本实施例中,从结构上而言,在自然状态下,满足有:连接段126的末端位于束缚部130的最外侧边缘的内侧,且连接段126的近端至少位于束缚部130的远端边缘的近端侧,使得连接段126部分穿过了束缚部130。考虑到抵持的情况,在最优选的情况下,封堵装置100的任一纵截面投影中,连接段126的与束缚部130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或交汇,从而保证连接段126必然受到束缚部130的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段126的末端设有一个球头,以防止在翻转过程中连接段126的末端损伤心耳内壁,同时也可以使得连接段126的末端被束缚部130捕获后更难以脱离。
在另一实施例中,连接段126在自然状态下至少一部分抵持束缚部130,也就是说,并非只有连接段126的末端可以抵持束缚部130,连接段126的任意部分抵持束缚部130均可以达到同样的收束效果。
在另一实施例中,连接段126的末端设有多个球头,从而使得连接段126的末端被束缚部130捕获后更难以脱离。
在另一实施例中,封堵装置100的主体骨架选用镍钛合金,也可以选用可吸收材料如聚乳酸丝以获得更好的生物相容性。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是基于实施例1的改进,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对束缚部的结构进行了改进,具体参照图4,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2中封堵装置在自然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对于密封部110和固定部120而言,其二者通过束缚部230进行连接,具体来说,密封部110与束缚部230的近端相连,固定部与束缚部230的远端相连,而束缚部230设为网状结构,既可以为通过切割金属合金管或高分子管后得到的网状结构,也可以为采用至少一根编织丝经过编织或缠绕等方式制成的网状结构,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前者具有更高的强度,后者具有更好的柔性。
应当说明,在本实施例中,束缚部230的近端收束,并与密封部110相连,且同时,束缚部230的远端收束,并与固定部120相连,束缚部230在收入鞘管时可以类似于密封部110一样近远端相互分离而拉长形成柱状,从而获得最小的入鞘体积。
此外,由于束缚部230为网状结构,且可变形,因此,网状结构的网孔大小也能发生变化,其便于捕获连接段126或使得连接段126能稳固抵持束缚部230,无需专门特制如实施例1中的容纳腔。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是基于实施例1的改进,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对束缚部的结构进行了改进,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3中封堵装置在自然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束缚部330为密封部110的远端盘面112的一部分,束缚部330与密封部110一体成型,也就是说,固定部120的连接段126在自然状态下被密封部110的远端盘面112的一部分捕获。
对于本实施例而言,特别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固定部120的连接段126可以不穿过束缚部330,而只是抵持抵紧在束缚部330的表面,由于固定部120的支撑杆122是从中心向外侧翻转延伸,使得连接段126最后从外侧向内侧倾斜延伸,在本实施例中,哪怕固定部120的连接段126不穿过束缚部330(也即没有连接至束缚部330,即如图6所示的状态),连接段126的末端也会从外侧向内侧抵持在束缚部330的表面,而由于支撑杆122受到的左心耳的压力整体上始终是从外侧向内侧的,压力沿着连接段126传递至束缚部330的表面,也就相当于将连接段126在承受应力的状态下形成了一个收束状态,从而使得本实施例的固定部120具有更好的径向支撑能力。与此同时,支撑杆122受到的应力会被分摊一部分到束缚部330位置,从而使得支撑杆120的受力更加均衡。
在另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固定部120的连接段126穿过束缚部330。
相对于在自然状态下固定部的近端外侧呈开放状的封堵装置(下称开放式封堵装置)而言,由于本实施例提供的封堵装置的固定部120的近端也被抵持压紧在束缚部330(或被捕获)从而实现收束,使得本实施例的固定部120具有更好的径向支撑能力,即沿径向方向上支撑支承段124贴紧左心耳内壁的能力,且,由于近端和远端都被收束,能够使本实施例提供的固定部120的近端侧和远端侧受压后的形变、受力更加均衡,避免出现开放式封堵装置在受到左心耳内壁压力时,近端侧因为呈开放状而形变大、支撑力小,远端侧因为收束而形变量小、支撑力大,从而使得开放式封堵装置受到的应力集中在近端侧位置,造成应力集中,从而对左心耳内壁造成损伤;而对于本实施例而言,固定部120的支承段124受到心耳内壁的压力后,使得应力分别传递至近端收束部和远端收束部,从而使得压力均匀分布。应当说明,随着植入后左心耳内壁的压缩舒张,连接段126随着运动会全部卡入束缚部130中,从而均匀分摊压力,然而,如果连接段126只是部分卡入束缚部130或者抵持在束缚部130的网格的骨架上,其余的连接段126的末端也会抵持束缚部130,从而同样分摊了来自支承段124的压力,客观也促使了压力均匀分布。
对于本实施例而言,其整体封堵装置的轴向长度可以短于实施例1和实施例2,从而使得本实施例的封堵装置的整体尺寸变小,继而能够获得更好的生物相容性。
最特别的是,对于本实施例而言,优选地,由于密封部110的内侧设有阻流膜,为了使得连接段126穿过束缚部330时不影响阻流膜,本实施例的密封部110内增设至少一层远端的阻流膜,既可以实现多重封堵,又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连接段126直接挤压穿过阻流膜导致阻流失效,且还能对连接段126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阻挡,即防止连接段126过多地朝向近端位移,也相当于增加了封堵装置整体的锚定能力,因此,在设置多层阻流膜的情况下满足,密封部110的远端侧的阻流膜在自然状态下始终位于连接段126的远端。
在另一实施例中,作为优选,密封部110的远端盘面112的束缚部330区域的网孔面积大于密封部110的近端盘面113的网孔面积。
在另一实施例中,参照图7,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3的另一实施例中封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连接段126的末端的延伸方向可以从内侧朝向外侧,也即连接段126在朝向近端延伸的过程中,先从外侧向内侧延伸,然后进行弯折,使得其末端朝向外侧。此时,在释放时连接段126的末端只能抵持对应的束缚部430(由于释放时的方向,连接段126整体朝向内侧靠拢),该实施例这样设置的作用在于,在植入完成后,随着左心耳的运动,连接段126的末端在未进入束缚部430内时形变较大,受到压力后先朝内侧运动,然后在压力退去时朝向外侧运动恢复形状,此时正好沿着方向能会逐渐进入束缚部430内,也即增加了连接段126的末端进入束缚部430的概率。在完全进入后,由于连接段126先朝向内侧延伸,后在末端朝向外侧延伸,其相当于将密封部110部分挂载至固定部120,从而能使得固定部120对密封部110的固定能力更强。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是基于实施例1-3的改进,主要集中在密封部位置,对于本实施例而言,参照图8,图8是本实施例中封堵装置100的密封部110变形后的结构示意图,本图是为了进一步表现密封部110中的薄膜体的具体分布,变形方式是将密封部110的端部中心位置沿近端和远端相互拉长。同时,结合图9,图9是本实施例中图8状态下封堵装置100的密封部110的薄膜体的结构示意图,应当说明,图9是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实施例的封堵装置的密封部,而配合图8进行说明用的示意图,也就是说,在图8的变形状态下,本实施例中密封部110内部的薄膜体表现为图9中的状态。
为了使密封部110能实现良好的密封效果,密封部110至少包括2层薄膜体,第二薄膜体212位于第一薄膜体211的远端,具体地,第一薄膜体211的边缘固定在密封部110的第一位置201处,第二薄膜体212的边缘固定在密封部110的第二位置202处,固定方式不限于缝线缝合、粘结等。密封部110在植入后贴紧心耳内壁,从而带动第一薄膜体211和/或第二薄膜体212的边缘贴紧心耳内壁,从而使得第一薄膜体211和/或第二薄膜体212张开贴近心耳内壁,继而保证良好的封堵效果。
作为优选,第一薄膜体211的边缘和第二薄膜体212的边缘通过多个缝合点缝合在密封部110的编织网的两丝之间的多个交叉处,以避免边缘出现过多滑移。
作为优选,第一薄膜体211通过柔性件213连接第二薄膜体212,从而使得第一薄膜体211和第二薄膜体212之间的腔体体积不至于过大,且第一薄膜体211和第二薄膜体212随着密封部110形变时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或者联动地变形,从而避免第一薄膜体211和第二薄膜体212随机形变出现不应有的外力受力和外力集中在某个薄膜体上,参照图10-11,图10是未设置柔性件时封堵装置的薄膜体结构在输送鞘管中的状态示意图,图11是未设置柔性件时封堵装置的薄膜体结构在释放后的状态示意图,可以看出,第一薄膜体211和第二薄膜体212相互独立,没有柔性件213连接时,在鞘管中容易出现图10中的排布,即第一薄膜体211和第二薄膜体212的中部相互远离,如果依照此状态释放,在封堵装置的密封部释放后刚刚抵持左心耳内壁时,因左心耳内壁的挤压,薄膜体结构会跟随密封框架呈现图11的状态,此时,第一薄膜体211和第二薄膜体212间形成腔体,第一薄膜体211和第二薄膜体212的中部相互远离,第一薄膜体211和第二薄膜体212间的腔体体积最大。同时,封堵装置整体上要封堵的位置在于第一薄膜体211的远端侧(即图示的上方),当密封框架随着心脏跳动运动时,第一薄膜体211远端侧的被阻挡的流体(血液、气流、血栓等)会挤压第一薄膜体211,使得第一薄膜体211朝向近端侧变形,也就挤压了第一薄膜体211和第二薄膜体212间的腔体;被挤压的腔体变形后朝向第二薄膜体212传递应力,由于第一薄膜体的边缘固定于密封框架,刚释放时第一薄膜体的中部朝向远端,也即初始状态下,腔体体积处于最大状态,在第一薄膜体受压朝向近端变形过程中且第一薄膜体的中部越过201之前,第一薄膜体211的中部几乎不受边缘连接位置的牵拉,第一薄膜体211中部对于来自远端侧的流体冲击几乎没有抵抗作用,其应力大体上全部传递给第二薄膜体212;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腔体内的流体可能沿着薄膜体与密封框架之间的缝隙(尤其是第二薄膜体212与密封框架之间的缝隙)流出,另一方面,第一薄膜体211和第二薄膜体212间的腔体受挤压时,留出的形变空间较小,腔体内的流体压力容易扩大第一薄膜体211和/或第二薄膜体212与外部框架连接的缝隙,进而导致密封效果下降。
而本实施例中,第一薄膜体211和第二薄膜体212通过柔性件213连接,通过柔性件213的设计,使得第一薄膜体211和第二薄膜体212随着密封部110形变时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或者联动地变形,也即第一薄膜体211和第二薄膜体212通过柔性件213相互分摊应力,提高薄膜体的使用寿命和密封效果,同时,避免第一薄膜体211和第二薄膜体212之间的腔体体积过大,也就是说,避免两薄膜体预留的形变量太少。
在另一实施例中,作为优选,第一薄膜体211和第二薄膜体212同时通过柔性件213连接至密封部110的密封框架的近端侧,使得在输送过程中,第一薄膜体211和第二薄膜体212的中部始终朝向近端一侧,从而限定或部分限定第一薄膜体211和第二薄膜体212的初始释放状态,使得第一薄膜体211和第二薄膜体212间的腔体体积较小,从而使得所受应力更均匀地分摊至两个薄膜体;同时第一薄膜体211和第二薄膜体212在释放后处于预承受压力或者承压状态,避免流体带动第一薄膜体211和第二薄膜体212的中部从远端开始运动到近端,给第一薄膜体211与密封框架连接的位置和/或第二薄膜体212与密封框架连接的位置带来过多的冲量。
本实施例中,柔性件213可由高分子材料制成,如PET聚酯线,PP缝合线,PA缝合线等,也可以由其它材料如橡胶等制成。柔性件213穿过第一薄膜体211的中部区域和第二薄膜体212的中部区域,且在本实施例中,柔性件213包括第一端、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以及连接于第一端及第二端之间的连接段,第一端和第二端打结从而形成一个柔性环,柔性件213的结点2131位于第一薄膜体211和第二薄膜体212之间,以防止结点2131接触血液形成比较大的血栓。
更进一步地,柔性件213的远端穿过密封部110的密封框架的近端一侧,由于密封部110的近端一侧的中部中央留出与钢缆的配合结构,柔性件213的远端穿过密封部110密封框架的近端一侧的位置距离密封部110的轴线的距离为密封部110密封框架的半径R(密封框架的半径指,在自然展开状态下,密封框架最大的垂直于封堵装置纵向中心轴的截面的半径)的0.25倍~0.5倍之间,即0.25R~0.5R。这样可以使得在密封部110变形时,第一薄膜体211始终朝向密封部110的近端,从而使得第一薄膜体211能承担和阻挡更多的血流或血栓。应当注意的是,柔性件213穿过密封部110密封框架的近端一侧的位置可能有两处,为了获得最好的效果,限定两处位置均满足上面的限定。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薄膜体212的中部通过缝线、粘结的方式固定或被束缚在密封部110的密封框架的底部的中部,也即第二薄膜体212的中部始终朝向近端一侧,从而限定或部分限定第二薄膜体212的中部的初始释放位置,使得第二薄膜体212在释放后处于预承受压力或者承压状态,避免流体带动第二薄膜体212的中部从远端开始运动到近端,给第二薄膜体212与密封框架连接的位置带来过多的冲量。
在另一实施例中,柔性件213至少缠绕密封框架的近端侧的编织丝一圈,以避免柔性件的一部分随意摆动和进入血液。
在另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2,图12展示了密封部110的密封框架的近端的收束方式,密封部110的密封框架的近端的编织丝111被收束至一收束件23,收束件23可以为中空的栓头,应当说明,图12只为了展示密封框架的编织丝被收束的方式,并不意味着收束件23的截面形状与图12所示完全一致。柔性件213的连接段连接密封框架的位置位于收束件23的外侧,这是由于编织丝111的近端依次经收束件23的远端、收束件23的外侧、收束件的近端23被收束件23收束,从而使得收束件23是将外侧的编织丝111进行收束,柔性件213与密封框架的编织丝111连接时相当于穿过了编织丝111与收束件23间的位置,如此具有如下效果:一方面,柔性件213避让开了收束件23位置,提高了柔性件213的抗疲劳性能;另一方面,收束件23和编织丝111同时对柔性件213实现了部分限制,避免柔性件213脱落。同时,在收束件23外侧,柔性件213能够在编织丝111上相对编织丝111滑动,滑动距离大致等于所述收束件的轴向长度L,以进一步预留出薄膜体的可形变量,缓冲外力冲击的能力。滑动距离大致等于所述收束件的轴向长度L是指,滑动距离在120%L和80%L之间,均可以理解为大致等于。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薄膜体211的横截面面积大于第二薄膜体212。
本申请中的横截面面积指的是,将薄膜体从密封框架上拆除后平铺展开的面积,或者是薄膜体在密封框架内平整展开后的面积。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薄膜体212的横截面面积大于第一薄膜体211,使得第二薄膜体212能作为最终的密封位置起到完整的密封效果,避免第一薄膜体211因为面积不够或者破损导致泄漏时,由于第二薄膜体212的面积不够从而不能获得良好的封堵效果。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封堵装置,包括固定部和密封部,所述固定部包括至少一个支撑体,所述支撑体的靠近所述密封部的端部延伸形成连接段,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束缚部,在自然状态下,所述连接段连接和/或抵持所述束缚部;在压缩状态下,所述连接段与所述束缚部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束缚部上设有至少一个容纳腔,所述连接段穿过或伸入或抵持所述容纳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束缚部包括网状结构,所述网状结构的近端连接所述密封部,所述网状结构的远端连接所述固定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自然状态下,所述连接段的末端位于所述束缚部的最外侧边缘的内侧,且所述连接段的近端至少位于所述束缚部的远端边缘的近端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自然状态下,所述封堵装置的任一纵截面投影中,所述连接段与所述束缚部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或交汇。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束缚部与所述密封部一体成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部内设有至少一层薄膜体,所述密封部的阻流膜在自然状态下始终位于所述连接段的远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部内包括第一薄膜体和第二薄膜体,所述第一薄膜体和所述第二薄膜体通过柔性件相互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段的末端的延伸方向从外侧朝向内侧,或,所述连接段的末端的延伸方向从内侧朝向外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段的末端设有至少一个球头。
CN202211368715.3A 2022-11-03 2022-11-03 封堵装置 Active CN11551773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68715.3A CN115517735B (zh) 2022-11-03 2022-11-03 封堵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68715.3A CN115517735B (zh) 2022-11-03 2022-11-03 封堵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17735A true CN115517735A (zh) 2022-12-27
CN115517735B CN115517735B (zh) 2023-08-01

Family

ID=847049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368715.3A Active CN115517735B (zh) 2022-11-03 2022-11-03 封堵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517735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836895A (zh) * 2023-02-20 2023-03-24 先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封堵装置和封堵系统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66196A (zh) * 2016-09-22 2017-03-01 杭州诺茂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分体式左心耳封堵器
CN108926368A (zh) * 2017-05-23 2018-12-04 杭州诺茂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采用交错连接结构的左心耳封堵器及其装配方法
CN208709959U (zh) * 2017-08-07 2019-04-09 杭州诺茂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左心耳封堵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66196A (zh) * 2016-09-22 2017-03-01 杭州诺茂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分体式左心耳封堵器
CN108926368A (zh) * 2017-05-23 2018-12-04 杭州诺茂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采用交错连接结构的左心耳封堵器及其装配方法
CN208709959U (zh) * 2017-08-07 2019-04-09 杭州诺茂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左心耳封堵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836895A (zh) * 2023-02-20 2023-03-24 先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封堵装置和封堵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17735B (zh) 2023-08-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20008049A1 (en) Tissue plug
US9168043B2 (en) Method for left atrial appendage occlusion
US20170100112A1 (en) System for left atrial appendage occlusion
CN101518470B (zh) 通过经皮肤的导管导向的血管内阻断装置
US7691115B2 (en) Occlusion device with flexible fabric connector
AU1715300A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left atrial appendage occlusion
CN212996550U (zh) 封堵器及封堵系统
CN209437312U (zh) 分体式左心耳封堵器
CN112656461B (zh) 封堵装置
CN110420044B (zh) 封堵装置
CN115517735A (zh) 封堵装置
CN218075117U (zh) 封堵装置
CN114073560B (zh) 封堵装置
CN219803754U (zh) 封堵装置
WO2024046392A1 (zh) 封堵装置
CN113116405B (zh) 封堵装置
CN116831676A (zh) 左心耳封堵器
CN117379119A (zh) 封堵器及卵圆孔未闭封堵器
WO2023099516A1 (en) Medical occlusion device and system comprising the medical occlusion device and a catheter
CN116407194A (zh) 封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