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92601A - 一种锂离子电池及其具有多功能保护层的正极极片 - Google Patents

一种锂离子电池及其具有多功能保护层的正极极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692601A
CN115692601A CN202211417488.9A CN202211417488A CN115692601A CN 115692601 A CN115692601 A CN 115692601A CN 202211417488 A CN202211417488 A CN 202211417488A CN 115692601 A CN115692601 A CN 1156926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lithium ion
positive electrode
positive
pole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41748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692601B (zh
Inventor
请求不公布姓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Yuansu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Yuansu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Yuansu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Yuansu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417488.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692601B/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41775 priority patent/WO2024103493A1/zh
Publication of CN1156926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926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6926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926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的具有多功能保护层的正极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以及在所述正极集流体的表面从内至外依次设置的正极活性物质层、传输层和防腐蚀层。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采用沉积技术在正极极片表面构建一层纳米级的人工CEI膜层,从而可以解决包覆层不均匀的问题,同时将传统的包覆厚度从100nm降到10nm左右;并可以提高正极材料表面的离子和电子电导性能,帮助构建连通极片活性物质、导电剂、集流体的3D导电网络;此外,还可以有效得抑制极片与电解液的副反应,同时阻止阳离子的溶解,保持正极材料的结构稳定。防腐蚀层能进一步削弱电解液对活性物质的侵蚀。

Description

一种锂离子电池及其具有多功能保护层的正极极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及其具有多功能保护层的正极极片。
背景技术
在二次可充放电电池中,锂离子电池凭借其优异的性能已经被广泛应用于3C产品领域。然而,为了满足电动汽车对于动力电池350Wh/kg的能量密度需求,进一步改善正负极及电解液的性能迫在眉睫。其中,三元正极是锂离子电池中最有潜力的一种正极材料,特别是以NCM811为代表的高镍三元有望进一步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
然而,以NCM为基础的高镍材料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第一,随着Ni2+含量升高,Li+/Ni2+混排导致比容量降低,低价的Ni离子扩散到锂层影响Li+的扩散,同时引起材料的电压不稳定,导致快速的压降;第二,三元材料中随着Ni含量的升高,材料的热稳定性下降导致安全问题;第三,过度的脱锂导致材料的层状结构向尖晶石结构转变,同时表面高价态的活性金属离子容易与电解液发生副反应,引起极化的增加和容量的衰减;第四,材料表面过多的碱性Ni元素,在空气中容易吸收水跟CO2,易与表面的锂反应形成LiOH与Li2CO3,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材料的pH值,严重影响NCM为基的三元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近年来,为了改善高镍三元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人们从块体或者表面元素掺杂、表面包覆、新型电解液开发、新型材料结构的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中,表面包覆技术旨在改善正极材料颗粒表面的性能,从而阻止或者抑制正极与电解液之间的副反应,同时改善颗粒结构稳定性,从而改善电池的综合性能。包覆技术包含干法包覆、湿法包覆和气相包覆三种方法。其中,干法包覆技术通过将正极颗粒与包覆材料(或者前驱体)简单的机械球磨,然后进行烧结得到。虽然干法技术简单易操作,但是高能球磨在不同程度上容易破坏材料二次颗粒的完整性。同时纳米级别的修饰材料颗粒容易在正极材料颗粒表面造成团聚,导致包覆不均匀。通常为了达到更好的包覆效果,包覆层的厚度高达100 nm。湿法技术旨在改善包覆层不均匀的问题,通常包含溶胶凝胶法、水热法和共沉淀法。其中为了去除表面的残锂化合物而采取的水洗过程不仅增加了生产的时间和成本,同时也使得高镍材料在空气中存储时更容易与H2O和CO2反应。因此,水洗过程损害了材料的热稳定性和电化学性能。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及其具有多功能保护层的正极极片,其通过在正极极片表面构建一层多功能纳米级的人工CEI膜层,与正极活性物质直接接触的一层为传输层(离子传输层或电子传输层),外层是防腐蚀层,从而可以解决包覆层不均匀的问题,同时将传统的包覆厚度从100nm降到20nm左右;并可以提高正极材料表面的离子和电子电导性能,帮助构建连通极片活性物质、导电剂、集流体的3D导电网络;此外,还可以有效得抑制极片与电解液的副反应,同时阻止阳离子的溶解,保持正极材料的结构稳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及其具有多功能保护层的正极极片,其通过在正极极片表面构建一层多功能纳米级的人工CEI膜层,与正极活性物质直接接触的一层为传输层(离子传输层或电子传输层),外层是防腐蚀层,从而可以解决包覆层不均匀的问题,同时将传统的包覆厚度从100nm降到20nm左右;并可以提高正极材料表面的离子和电子电导性能,帮助构建连通极片活性物质、导电剂、集流体的3D导电网络;此外,还可以有效得抑制极片与电解液的副反应,同时阻止阳离子的溶解,保持正极材料的结构稳定。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锂离子电池的具有多功能保护层的正极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以及在所述正极集流体的表面从内至外依次设置的正极活性物质层、传输层和防腐蚀层。
作为本发明锂离子电池的具有多功能保护层的正极极片的一种改进,所述传输层为离子传输层和/或电子传输层,即传输层可以是单独的离子传输层,也可以是单独的电子传输层,还可以是离子传输层加电子传输层,当既有离子传输层又有电子传输层时,设置顺序为正极活性物质层、离子传输层、电子传输层和防腐蚀层,或者为正极活性物质层、电子传输层、离子传输层和防腐蚀层。
作为本发明锂离子电池的具有多功能保护层的正极极片的一种改进,所述离子传输层为锂离子导体和/或嵌入锂或锂合金化之后具有锂离子传输能力的氧化物。
作为本发明锂离子电池的具有多功能保护层的正极极片的一种改进,所述的锂离子导体为石榴石型锂离子导体和含锂氧化物中的至少一种。
作为本发明锂离子电池的具有多功能保护层的正极极片的一种改进,所述的石榴石型锂离子导体的化学通式为LixA3B2O12 其中,A为Y、Pr、Nd、La的至少一种,其中B为Te、Nb、Ta、Sb、Zr、Sn、Hf 中的至少一种; 1≤x≤7。
作为本发明锂离子电池的具有多功能保护层的正极极片的一种改进,所述的含锂氧化物的通式为LiaDbOc,D为 Ti、Si、Al、Zr、Mn、Ta、 Ce、C、B,中的至少一种,1≤a≤5,1≤b≤5,1≤c≤12。
作为本发明锂离子电池的具有多功能保护层的正极极片的一种改进,所述锂离子导体具体为Li3Y3Te2O12,Li3Pr3Te2O12,Li3Nd3Te2O12,Li5La3Ta2O12, Li5La3Nb2O12,Li5La3Sb2O12, Li5Nd3Sb2O12, Li6MgLa2Ta2O12, Li6CaLa2Ta2O12, Li6BaLa2Ta2O12,Li6BaLa2Nb2O12, Li7La3Sn2O12, Li7La3Zr2O12,Li7La3Hf2O12,LiTiO2, LiAlO2, LiZrO,LiCeO2, LiMnO2,LiBO2, LiTaO3, Li2TiO3, Li2SiO3, Li2ZrO3, Li2CO3, Li4Ti5O12,Li5AlO4中的至少一种。
作为本发明锂离子电池的具有多功能保护层的正极极片的一种改进,所述的嵌入锂或锂合金化之后具有锂离子传输能力的氧化物的化学通式为MOx,其中M为V、Cr、Mn、Fe、Co、Ni、Cu、Zn、Y、Zr、Nb、Mo、Ru、La、Ce、Hf、Ta、W、Mg、In、Sn、Ti和Si中的至少一种,1≤x≤5。
作为本发明锂离子电池的具有多功能保护层的正极极片的一种改进,所述的电子传输层为ZnO、 TiO2、 ITO、TiN、SiN、GaN、HfN、Mn5N2、W2N3、In2O3、SnO2、ZrN和Al掺杂ZnO中的至少一种。
作为本发明锂离子电池的具有多功能保护层的正极极片的一种改进,所述防腐蚀层为Ta2O5、ZrO2、 HfO2、 Al2O3和氟化物AFx中的至少一种,其中, A为Li、Al、Sc、Zr、La、Sm、Ce和Bi中的一种,1≤x≤4。
作为本发明锂离子电池的具有多功能保护层的正极极片的一种改进,所述离子传输层的厚度为0.1-20nm;所述电子传输层的厚度为0.1-10 nm;所述防腐蚀层的厚度为0.1-20 nm。
作为本发明锂离子电池的具有多功能保护层的正极极片的一种改进,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中的正极活性物质为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磷酸铁锂、超高镍正极材料、四元正极材料和富锂锰基正极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作为本发明锂离子电池的具有多功能保护层的正极极片的一种改进,:所述离子传输层、所述电子传输层和所述防腐蚀层为采用原子沉积法、化学气相沉积法或物理气相沉积法沉积而成。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包括正极极片、负极及片、电解液和隔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极片为本发明所述的正极极片。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通过在活性物质层表面设置传输层和防腐层,至少具有如下优点:
第一,大大减少了包覆层的厚度,从100nm降到20nm左右,而且厚度可控,同时能够解决包覆层不均匀的问题;
第二,由于本发明采用原子层沉积技术在正极极片表面构建一层多功能纳米级的人工CEI膜层(包括离子传输层和/或电子传输层,以及防腐蚀层),使其具有电子和/或离子导电性能,从而可以提高正极材料表面的离子和/或电子电导性能,有助于锂离子及电子在极片表面的传输,有助于构建连通极片活性物质、导电剂和集流体的3D导电网络;
第三,保护正极材料,有效地抑制了活性物质与电解液的副反应,同时阻止阳离子的溶解,维持正极材料的结构稳定,提升了电池的比容量,延长了电池的循环寿命。
第四,防腐蚀层能进一步削弱电解液对活性物质的侵蚀。
下面以沉积离子传输层为例,具体解释各种方法所包括的步骤:
其中,原子沉积法分为两种,一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正极活性物质层设置于正极集流体上,得到极片;
第二步,将第一步得到的极片置于原子层沉积腔体中,通入金属有机化合物前驱体,前驱体化学吸附于正极活性物质表层;
第三步,向原子层沉积腔体内通入含氧反应物,使所述含氧反应物与吸附的前驱体反应;
第四步,重复第二步和第三步,循环沉积,形成CEI保护层;
所述含氧反应物为H2O、O3或者氧气等离子体。
另一种原子沉积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正极活性物质层设置于正极集流体上,得到极片;
第二步,将第一步得到的极片置于空间型原子层沉积系统内,抽真空后,将隔离气体、前驱体、含氧反应物,依次或同时通入空间型原子层沉积系统中;
第三步,启动移动机构,使极片运动经过系统的沉积区域至少一次,即形成CEI保护层;
所述含氧反应物为H2O、O3或者氧气等离子体;
隔离气体为非活性气体,如氮气、氩气。隔离气体的通入速度为0.1-500 SLM, 移动机构的移动速度为0.01~300 m/min,所述前驱体为金属有机化合物及含硅有机物。
以上ALD法和ALD法的温度为25-200℃。
物理气相沉积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正极活性物质层设置于正极集流体上,得到极片,将该极片置于物理气相沉积系统内,抽真空;
第二步,开启加热或者直流/射频电源,通过蒸镀或者磁控溅射,将靶材材料沉积于极片表面;
第三步,薄膜沉积至一定厚度,沉积结束。
PVD法的温度为常温。
化学气相沉积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正极活性物质层设置于正极集流体上,得到极片,将该极片置于化学气相沉积系统内,加热并抽真空;
第二步,将前驱体气体通入化学气相沉积系统内,发生化学反应,沉积薄膜于极片表面;
第三步,薄膜沉积至一定厚度,沉积结束。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包括正极极片、负极及片、电解液和隔膜,所述正极极片为本发明所述的正极极片。
CVD法的温度为25-200℃。
本发明的电池可以应用于3C领域、储能领域和动力电池领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
图5为NCM811原始样(对比例1)与NCM811表面沉积有ZrO2/HfO2(实施例28), MnO/HfN/LaF3(实施例12,但工艺用ALD代替), GaN/AlF3(实施例6)的正极与锂匹配的半电池的倍率性能图。
图6为NCM811原始样(对比例1)与NCM811表面沉积有Li7La3Zr2O12+ZrF4(实施例17,但工艺用ALD代替), MgO/GaN/CeF4(实施例8,但工艺用ALD代替), HfN/LaF3(实施例18,但工艺用ALD代替)的正极与锂匹配的半电池在45℃的循环性能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的具有多功能保护层的正极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1,以及在正极集流体1的表面从内至外依次设置的正极活性物质层2、离子传输层3、电子传输层4和防腐蚀层5。
其中,活性物质层至少包括正极活性物质,正极活性物质为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NCM811,离子传输层3、电子传输层4和防腐蚀层5均为采用原子沉积法而形成。
其中,离子传输层为氧化镁;电子传输层为ZnO,防腐蚀层为氧化锆。
其中,离子传输层3的厚度为10nm;电子传输层4的厚度为5nm;防腐蚀层5的厚度为15nm。
其制备方法为:
第一步,将包含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的正极活性物质层设置于正极集流体上,得到极片;
第二步,将第一步得到的极片置于原子层沉积腔体中,通入双(乙基环戊二烯基)镁,使其化学吸附于正极活性物质表层;
第三步,向原子层沉积腔体内通入H2O,使所述H2O与吸附的双(乙基环戊二烯基)镁反应;
第四步,重复第二步和第三步,循环沉积,形成CEI保护层3,其具体组分为氧化镁。
同样采用上述方法沉积ZnO和氧化锆(前驱体和反应物需要做相应的调整和修改)。
实施例2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的具有多功能保护层的正极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1,以及在正极集流体1的表面从内至外依次设置的正极活性物质层2、离子传输层3、电子传输层4和防腐蚀层5。
其中,活性物质层至少包括正极活性物质,正极活性物质为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离子传输层3、电子传输层4和防腐蚀层5均为采用原子沉积法而形成。
其中,离子传输层3为ZnO;电子传输层为ITO,防腐蚀层为Al2O3
其中,离子传输层3的厚度为7nm ;电子传输层4的厚度为4nm;防腐蚀层5的厚度为10nm。
其制备方法为:
第一步,将包含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的正极活性物质层设置于正极集流体上,得到极片;
第二步,将第一步得到的极片置于原子层沉积腔体中,通入二乙基锌,使其化学吸附于正极活性物质表面;
第三步,向原子层沉积腔体内通入臭氧,使所述臭氧与二乙基锌反应;
第四步,重复第二步和第三步,循环沉积,形成CEI保护层3,其具体组分为氧化锌。
同样采用上述方法沉积ITO和Al2O3(前驱体需要做相应的调整和修改)。
实施例3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的具有多功能保护层的正极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1,以及在正极集流体1的表面从内至外依次设置的正极活性物质层2、离子传输层3、电子传输层4和防腐蚀层5。
其中,活性物质层至少包括正极活性物质,正极活性物质为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离子传输层3、电子传输层4和防腐蚀层5均为采用原子沉积法而形成。
其中,离子传输层3为氧化铈层;电子传输层为TiO2,防腐蚀层为HfO2
其中,离子传输层3的厚度为10nm;电子传输层4的厚度为5nm;防腐蚀层5的厚度为15nm。
其制备方法为:
第一步,将包含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的正极活性物质层设置于正极集流体上,得到极片;
第二步,将第一步得到的极片置于原子层沉积腔体中,通入三(异丙基环戊二烯基)铈前驱体,使其化学吸附于正极活性物质表层;
第三步,向原子层沉积腔体内通入O2等离子体,使所述与吸附的前驱体反应;
第四步,重复第二步和第三步,循环沉积,形成CEI保护层3,其具体组分为氧化铈。
同样采用上述方法沉积TiO2和HfO2(前驱体需要做相应的调整和修改)。
实施例4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的具有多功能保护层的正极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1,以及在正极集流体1的表面从内至外依次设置的正极活性物质层2、离子传输层3、电子传输层4和防腐蚀层5。
其中,活性物质层至少包括正极活性物质,正极活性物质为磷酸铁锂,离子传输层3、电子传输层4和防腐蚀层5均为采用原子沉积法而形成。
其中,离子传输层3为氧化锆;电子传输层为TiN,防腐蚀层为AlF3
其中,离子传输层3的厚度为13nm;电子传输层4的厚度为2nm;防腐蚀层5的厚度为8nm。
其制备方法为:
第一步,将正极活性物质层设置于正极集流体上,得到极片;
第二步,将第一步得到的极片置于空间型原子层沉积系统内,抽真空后,将隔离气体氮气、四(乙基甲氨基)锆、H2O,依次或同时通入空间型原子层沉积系统中;
第三步,启动移动机构,使极片运动经过系统的沉积区域至少一次,即形成CEI保护层3;隔离气体的通入速度为250 SLM, 移动机构的移动速度为100 m/min。
同样采用上述方法沉积TiN和AlF3(前驱体和反应物需要做相应的调整和修改)。
实施例5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的具有多功能保护层的正极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1,以及在正极集流体1的表面从内至外依次设置的正极活性物质层2、离子传输层3和防腐蚀层5。
其中,活性物质层至少包括正极活性物质,正极活性物质为超高镍正极材料(镍含量大于80 %为超高镍),离子传输层3和防腐蚀层5均为采用原子沉积法而形成。
其中,离子传输层3为Li5La3Ta2O12;防腐蚀层为LiF。
其中,离子传输层3的厚度为3nm;防腐蚀层5的厚度为7nm。
其制备方法为:
第一步,将正极活性物质层设置于正极集流体上,得到极片;
第二步,将第一步得到的极片置于空间型原子层沉积系统内,抽真空后,将隔离气体氮气, 叔丁醇锂, 三(异丙基环戊二烯基)镧,乙醇钽, 臭氧,依次或同时通入空间型原子层沉积系统中;
第三步,启动移动机构,使极片运动经过系统的沉积区域至少一次,即形成CEI保护层3;隔离气体的通入速度为100 SLM,移动机构的移动速度为200 m/min。
同样采用上述方法沉积SiN和LiF(前驱体和反应物需要做相应的调整和修改)。
实施例6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的具有多功能保护层的正极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1,以及在正极集流体1的表面从内至外依次设置的正极活性物质层2、电子传输层4和防腐蚀层5。
其中,活性物质层至少包括正极活性物质,正极活性物质为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NCM811,电子传输层4和防腐蚀层5均为采用原子沉积法而形成。
其中,电子传输层为GaN,防腐蚀层为AlF3
其中,电子传输层4的厚度4nm;防腐蚀层5的厚度为6nm。
实施例7
如图4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离子传输层3和电子传输层4的位置互换,其余同实施例1,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8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的具有多功能保护层的正极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1,以及在正极集流体1的表面从内至外依次设置的正极活性物质层2、离子传输层3、电子传输层4和防腐蚀层5。
其中,活性物质层至少包括正极活性物质,正极活性物质为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NCM811,离子传输层3、电子传输层4和防腐蚀层5均为采用物理气相沉积法而形成。
其中,离子传输层3为氧化镁;电子传输层为GaN,防腐蚀层为CeF4
其中,离子传输层3的厚度为1nm;电子传输层4的厚度为1nm;防腐蚀层5的厚度为5nm。
其制备方法为:
第一步,正极活性物质层设置于正极集流体上,得到极片,将该极片置于物理气相沉积系统内,抽真空;
第二步,开启加热射频电源,通过蒸镀或者磁控溅射,将靶材MgO材料沉积于极片表面;
第三步,薄膜沉积至一定厚度,沉积结束。
同样采用上述方法沉积GaN和CeF4(前驱体和反应物需要做相应的调整和修改)。
实施例9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的具有多功能保护层的正极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1,以及在正极集流体1的表面从内至外依次设置的正极活性物质层2、电子传输层4和防腐蚀层5。
其中,活性物质层至少包括正极活性物质,正极活性物质为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电子传输层4和防腐蚀层5均为采用物理气相沉积法而形成。
其中,电子传输层为ZrN,防腐蚀层为CeF4
其中,电子传输层4的厚度为4nm;防腐蚀层5的厚度为18nm。
其制备方法为:
第一步,正极活性物质层设置于正极集流体上,得到极片,将该极片置于物理气相沉积系统内,抽真空;
第二步,开启加热或者直流/射频电源,通过蒸镀或者磁控溅射,将靶材氮化锆(材料沉积于极片表面);
第三步,薄膜沉积至一定厚度,沉积结束。
同样采用上述方法沉积CeF4。
实施例10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的具有多功能保护层的正极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1,以及在正极集流体1的表面从内至外依次设置的正极活性物质层2、离子传输层3和防腐蚀层5。
其中,活性物质层至少包括正极活性物质,正极活性物质为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离子传输层3和防腐蚀层5均为采用物理气相沉积法而形成。
其中,离子传输层3为氧化铁;防腐蚀层为LaF3
其制备方法为:
第一步,正极活性物质层设置于正极集流体上,得到极片,将该极片置于物理气相沉积系统内,抽真空;
第二步,开启加热或者直流/射频电源,通过蒸镀或者磁控溅射,将靶材氧化铁(材料沉积于极片表面);
第三步,薄膜沉积至一定厚度,沉积结束。
同样采用上述方法沉积LaF3
实施例11
如图4所示,与实施例8不同的是,离子传输层3和电子传输层4的位置互换,其余同实施例8,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12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的具有多功能保护层的正极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1,以及在正极集流体1的表面从内至外依次设置的正极活性物质层2、离子传输层3、电子传输层4和防腐蚀层5。
其中,活性物质层至少包括正极活性物质,正极活性物质为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NCM811,离子传输层3、电子传输层4和防腐蚀层5均为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而形成。
其中,离子传输层3为氧化锰;电子传输层为Mn5N2,防腐蚀层为LaF3
其制备方法为:
第一步,正极活性物质层设置于正极集流体上,得到极片,将该极片置于化学气相沉积系统内,加热并抽真空;
第二步,将前驱体气体双(乙基环戊二烯基)锰和臭氧通入化学气相沉积系统内,发生化学反应,沉积薄膜于极片表面;
第三步,薄膜沉积至一定厚度,沉积结束。
同样采用上述方法沉积HfN和LaF3(前驱体和反应物需要做相应的调整和修改)。
实施例13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的具有多功能保护层的正极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1,以及在正极集流体1的表面从内至外依次设置的正极活性物质层2、离子传输层3、电子传输层4和防腐蚀层5。
其中,活性物质层至少包括正极活性物质,正极活性物质为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离子传输层3、电子传输层4和防腐蚀层5均为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而形成。
其中,离子传输层3为Li2SiO3;电子传输层为HfN,防腐蚀层为AlF3
其制备方法为:
第一步,正极活性物质层设置于正极集流体上,得到极片,将该极片置于化学气相沉积系统内,加热并抽真空;
第二步,将2,2,6,6-四甲基-3,5-庚烷二氧基锂,正硅酸四乙酯和氧气通入化学气相沉积系统内,发生化学反应,沉积薄膜于极片表面;
第三步,薄膜沉积至一定厚度,沉积结束。
同样采用上述方法沉积HfN和AlF3(反应物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实施例14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的具有多功能保护层的正极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1,以及在正极集流体1的表面从内至外依次设置的正极活性物质层2、离子传输层3、电子传输层4和防腐蚀层5。
其中,活性物质层至少包括正极活性物质,正极活性物质为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离子传输层3、电子传输层4和防腐蚀层5均为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而形成。
其中,离子传输层3为Li7La3Zr2O12层;电子传输层为ZnO,防腐蚀层为AlF3
其制备方法为:
第一步,正极活性物质层设置于正极集流体上,得到极片,将该极片置于化学气相沉积系统内,加热并抽真空;
第二步,将2,2,6,6-四甲基-3,5-庚烷二氧基锂,乙酰丙酮化镧,乙酰丙酮化锆混合物和氧气通过N2载气通入化学气相沉积系统内,发生化学反应,沉积薄膜于极片表面;
第三步,薄膜沉积至一定厚度,沉积结束;
同样采用上述方法沉积ZnO和AlF3(反应物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实施例15
与实施例12不同的是,离子传输层3和电子传输层4的位置互换,其余同实施例12,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16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的具有多功能保护层的正极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1,以及在正极集流体1的表面从内至外依次设置的正极活性物质层2、离子传输层3、电子传输层4和防腐蚀层5。
其中,活性物质层至少包括正极活性物质,正极活性物质为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离子传输层3、电子传输层4和防腐蚀层5均为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而形成。
其中,离子传输层3为氧化硅层;电子传输层为ITO,防腐蚀层为AlF3
其制备方法为:
第一步,正极活性物质层设置于正极集流体上,得到极片,将该极片置于化学气相沉积系统内,加热并抽真空;
第二步,将四氯化硅和臭氧通入化学气相沉积系统内,发生化学反应,沉积薄膜于极片表面;
第三步,薄膜沉积至一定厚度,沉积结束。
用同样的方法制备ITO和AlF3 (反应物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实施例17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的具有多功能保护层的正极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1,以及在正极集流体1的表面从内至外依次设置的正极活性物质层2、离子传输层3和防腐蚀层5。
其中,活性物质层至少包括正极活性物质,正极活性物质为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NCM811,离子传输层3和防腐蚀层5均为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而形成。
其中,离子传输层3为Li7La3Zr2O12层;防腐蚀层为ZrF4
其制备方法为:
第一步,正极活性物质层设置于正极集流体上,得到极片,将该极片置于化学气相沉积系统内,加热并抽真空;
第二步,将2,2,6,6-四甲基-3,5-庚烷二氧基锂,乙酰丙酮化镧,乙酰丙酮化锆混合物和氧气通过N2载气通入化学气相沉积系统内,发生化学反应,沉积薄膜于极片表面;
第三步,薄膜沉积至一定厚度,沉积结束;
同样的方法制备ZrF4。(反应物需要做相应的调整)
实施例18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的具有多功能保护层的正极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1,以及在正极集流体1的表面从内至外依次设置的正极活性物质层2、电子传输层4和防腐蚀层5。
其中,活性物质层至少包括正极活性物质,正极活性物质为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NCM811,电子传输层4和防腐蚀层5均为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而形成。
其中,离子传输层3为电子传输层为HfN,防腐蚀层为LaF3
其制备方法为:
第一步,正极活性物质层设置于正极集流体上,得到极片,将该极片置于化学气相沉积系统内,加热并抽真空;
第二步,将四(二甲基氨基)铪和氨气通过N2载气通入化学气相沉积系统内,发生化学反应,沉积薄膜于极片表面;
第三步,薄膜沉积至一定厚度,沉积结束;
同样的方法制备LaF3。(反应物需要做相应的调整)
实施例19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离子传输层为MgO和Li7La3Zr2O12的混合物层,其余同实施例1,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20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电子传输层为ZnO和TiO2的混合物层,其余同实施例1,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21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防腐蚀层为ZrO2和Al2O3的混合物层,其余同实施例1,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22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
离子传输层3的厚度为5nm;电子传输层4的厚度为5nm;防腐蚀层5的厚度为15nm。
其余同实施例1,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23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
离子传输层3的厚度为15nm;电子传输层4的厚度为5nm;防腐蚀层5的厚度为15nm。
其余同实施例1,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24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
离子传输层3的厚度为10nm;电子传输层4的厚度为2nm;防腐蚀层5的厚度为15nm。
其余同实施例1,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25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
离子传输层3的厚度为10nm;电子传输层4的厚度为8nm;防腐蚀层5的厚度为15nm。
其余同实施例1,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26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
离子传输层3的厚度为10nm;电子传输层4的厚度为5nm;防腐蚀层5的厚度为5nm。
其余同实施例1,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27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
离子传输层3的厚度为10nm;电子传输层4的厚度为5nm;防腐蚀层5的厚度为10nm。
其余同实施例1,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28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的具有多功能保护层的正极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1,以及在正极集流体1的表面从内至外依次设置的正极活性物质层2、离子传输层3和防腐蚀层5。
其中,活性物质层至少包括正极活性物质,正极活性物质为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NCM811,离子传输层3和防腐蚀层5均为采用原子沉积法而形成。
其中,离子传输层3为ZrO2;防腐蚀层为HfO2
其中,离子传输层3的厚度为4nm;防腐蚀层5的厚度为4nm。
对比例1
本对比例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正极活性物质层,正极活性物质层至少包括活性物质,活性物质为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NCM811。
对比例2
本对比例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正极活性物质层,正极活性物质层至少包括活性物质,活性物质为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和通过球磨法包覆于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表面的氧化镁层。
对比例3
本对比例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正极活性物质层,正极活性物质层至少包括活性物质,活性物质为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和通过溶胶凝胶法包覆于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表面的氧化镁层。
对比例4
本对比例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正极活性物质层,正极活性物质层至少包括活性物质,活性物质为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和通过水热法包覆于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表面的氧化镁层。
对比例5
本对比例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正极活性物质层,正极活性物质层至少包括活性物质,活性物质为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和通过共沉淀法包覆于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表面的氧化镁层。
将实施例1至21的正极极片、对比例1-5的正极极片分别与负极极片、隔膜和电解液组装成锂离子电池,编号分别为S1-S18和D1-D5,测试其放电容量和循环寿命,所得表格如表1所示:
表1:编号分别为S1-S21和D1-D5的性能测试表
电池编号 工艺 CEI保护层的物质 50<sup>th</sup> 圈放电容量(mAh/g) 1000<sup>th</sup>圈放电容量(mAh/g) 80%初始容量的循环圈数
S1 ALD MgO/ZnO/ZrO<sub>2</sub> 156 145 2240
S2 ALD ZnO/ITO/Al<sub>2</sub>O<sub>3</sub> 154 143 2225
S3 ALD CeO<sub>2</sub>/TiO<sub>2</sub>/HfO<sub>2</sub> 157 146 2255
S4 ALD ZrO<sub>2</sub>/TiN/AlF<sub>3</sub> 158 147 2260
S5 空间 ALD Li<sub>5</sub>La<sub>3</sub>Ta<sub>2</sub>O<sub>12</sub>/LiF 157 145 2245
S6 ALD GaN/AlF<sub>3</sub> 156 143 2235
S7 ALD ZnO/MgO/ZrO<sub>2</sub> 156 145 2241
S8 RF-MS MgO/GaN/CeF<sub>4</sub> 152 141 2180
S9 RF-MS ZrN/CeF<sub>4</sub> 151 139 2170
S10 RF-MS Fe<sub>2</sub>O<sub>3</sub>/LaF<sub>3</sub> 152 140 2175
S11 RF-MS ZrN/V<sub>2</sub>O<sub>5</sub>/CeF<sub>4</sub> 153 141 2195
S12 CVD MnO/HfN/ LaF<sub>3</sub> 154 142 2198
S13 CVD Li<sub>2</sub>SiO<sub>3</sub>/HfN/ AlF<sub>3</sub> 155 144 2211
S14 CVD Li<sub>7</sub>La<sub>3</sub>Zr<sub>2</sub>O<sub>12</sub>/ZnO/ AlF<sub>3</sub> 155 145 2215
S15 CVD Mn<sub>5</sub>N<sub>2</sub>/MnO/ LaF<sub>3</sub> 153 143 2210
S16 CVD SiO<sub>2</sub>/ITO/ AlF<sub>3</sub> 154 144 2199
S17 CVD Li<sub>7</sub>La<sub>3</sub>Zr<sub>2</sub>O<sub>12</sub>/ ZrF<sub>4</sub> 153 143 2210
S18 CVD HfN/ LaF<sub>3</sub> 152 143 2205
S19 ALD MgO+ Li<sub>7</sub>La<sub>3</sub>Zr<sub>2</sub>O<sub>12</sub>/ZnO/ZrO<sub>2</sub> 157 145 2255
S20 ALD MgO/ZnO+TiO<sub>2</sub>/ZrO<sub>2</sub> 158 146 2261
S21 ALD MgO/ZnO/Zr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 156 143 2259
S28 ALD ZrO<sub>2</sub>/HfO<sub>2</sub> 156 144 2250
D1 148 50 500
D2 球磨法 MgO 145 65 600
D3 溶胶凝胶法 MgO 137 70 630
D4 水热法 MgO 144 60 645
D5 共沉淀 MgO 134 67 550
由上表可以看出:采用ALD, CVD以及溅射沉积等方面在正极极片表面构建离子跟电子以及防腐层,可以有效地提升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同时采用ALD包覆的极片的循环稳定性比CVD和溅射的方法提升的更为明显。
将实施例1、22-27的正极极片分别与负极极片、隔膜和电解液组装成锂离子电池,编号分别为S1,S22-S27,测试其放电容量和循环寿命,所得表格如表2所示:
表2:编号分别为S1,S22-S27的性能测试表
电池编号 工艺 CEI保护层的物质 离子传输层厚度(nm) 电子传输层厚度(nm) 防腐层厚度(nm) 50<sup>th</sup> 圈放电容量(mAh/g) 1000<sup>th</sup>圈放电容量(mAh/g) 80%初始容量的循环圈数
S1 ALD MgO/ZnO/ZrO<sub>2</sub> 10 5 15 156 145 2240
S22 ALD MgO/ZnO/ZrO<sub>2</sub> 5 5 15 157 148 2210
S23 ALD MgO/ZnO/ZrO<sub>2</sub> 15 5 15 152 140 2220
S24 ALD MgO/ZnO/ZrO<sub>2</sub> 10 2 15 159 149 2230
S25 ALD MgO/ZnO/ZrO<sub>2</sub> 10 8 15 150 140 2215
S26 ALD MgO/ZnO/ZrO<sub>2</sub> 10 5 5 152 139 2210
S27 ALD MgO/ZnO/ZrO<sub>2</sub> 10 5 10 154 143 2221
由表2可以看出:离子跟电子传输层不能太薄也不能太厚,最佳厚度分别在10 nm跟5 nm, 同时防腐层的厚度最佳在15nm。
其中,图5为NCM811原始样(对比例1)与NCM811表面沉积有ZrO2/HfO2(实施例28),MnO/HfN/LaF3(结构、物质组成等均同实施例12,只是工艺用ALD代替), GaN/AlF3(实施例6)的正极与锂匹配的半电池的倍率性能图。由图5可以看出:在正极表面沉积导离子,导电子和防腐蚀层可以明显地改善电池的倍率性能,尤其在大倍率5C的电流密度下,对照样的容量已降为0 mAh/g,而正极表面沉积有兼具导离子,导电子和防腐蚀层的电池,放电容量可以保持在62 mAh/g。
图6为NCM811原始样(对比例1)与NCM811表面沉积有Li7La3Zr2O12+ZrF4(实施例17,但工艺用ALD代替), MgO/GaN/CeF4(结构、物质组成等均同实施例8,只是工艺用ALD代替),HfN/LaF3(结构、物质组成等均同实施例18,只是工艺用ALD代替)的正极与锂匹配的半电池在45℃的循环性能图。由图6可以看出:在正极表面沉积导离子,导电子和防腐蚀层可以明显地改善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在1C的电流密度下,循环了300圈之后,原始样的放电容量为初始容量的32%,而正极表面包覆了导离子,导电子跟防腐层电池的容量保持率为80%,从而说明电池的循环稳定了得到了显著地提升。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发明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发明构成任何限制。

Claims (14)

1.一种锂离子电池的具有多功能保护层的正极极片,其特征在于,包括正极集流体,以及在所述正极集流体的表面从内至外依次设置的正极活性物质层、传输层和防腐蚀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的具有多功能保护层的正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层为离子传输层和/或电子传输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的具有多功能保护层的正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子传输层为锂离子导体和/或嵌入锂或锂合金化之后具有锂离子传输能力的氧化物。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的具有多功能保护层的正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锂离子导体为石榴石型锂离子导体和含锂氧化物中的至少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的具有多功能保护层的正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石榴石型锂离子导体的化学通式为LixA3B2O12 其中,A为Y、Pr、Nd、La的至少一种,其中B为Te、Nb、Ta、Sb、Zr、Sn、Hf 中的至少一种; 1≤x≤7。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的具有多功能保护层的正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含锂氧化物的通式为LiaDbOc,D为 Ti、Si、Al、Zr、Mn、Ta、 Ce、C、B,中的至少一种,1≤a≤5,1≤b≤5,1≤c≤12。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的具有多功能保护层的正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锂离子导体具体为Li3Y3Te2O12,Li3Pr3Te2O12,Li3Nd3Te2O12,Li5La3Ta2O12, Li5La3Nb2O12,Li5La3Sb2O12, Li5Nd3Sb2O12, Li6MgLa2Ta2O12, Li6CaLa2Ta2O12, Li6BaLa2Ta2O12,Li6BaLa2Nb2O12, Li7La3Sn2O12, Li7La3Zr2O12,Li7La3Hf2O12,LiTiO2, LiAlO2, LiZrO,LiCeO2, LiMnO2,LiBO2, LiTaO3, Li2TiO3, Li2SiO3, Li2ZrO3, Li2CO3, Li4Ti5O12,Li5AlO4中的至少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的具有多功能保护层的正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嵌入锂或锂合金化之后具有锂离子传输能力的氧化物的化学通式为MOx,其中M为V、Cr、Mn、Fe、Co、Ni、Cu、Zn、Y、Zr、Nb、Mo、Ru、La、Ce、Hf、Ta、W、Mg、In、Sn、Ti和Si中的至少一种,1≤x≤5。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的具有多功能保护层的正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子传输层为ZnO、 TiO2、 ITO、TiN、SiN、GaN、HfN、Mn5N2、W2N3、In2O3、SnO2、ZrN和Al掺杂ZnO中的至少一种。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的具有多功能保护层的正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腐蚀层为Ta2O5、ZrO2、 HfO2、 Al2O3和氟化物AFx中的至少一种,其中, A为Li、Al、Sc、Zr、La、Sm、Ce和Bi中的一种,1≤x≤4。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的具有多功能保护层的正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子传输层的厚度为0.1-20nm;所述电子传输层的厚度为0.1-10 nm;所述防腐蚀层的厚度为0.1-20 nm。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的具有多功能保护层的正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中的正极活性物质为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磷酸铁锂、超高镍正极材料、四元正极材料和富锂锰基正极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的具有多功能保护层的正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子传输层、所述电子传输层和所述防腐蚀层为采用原子沉积法、化学气相沉积法或物理气相沉积法沉积而成。
14.一种锂离子电池,包括正极极片、负极及片、电解液和隔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极片为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正极极片。
CN202211417488.9A 2022-11-14 2022-11-14 一种锂离子电池及其具有多功能保护层的正极极片 Active CN11569260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17488.9A CN115692601B (zh) 2022-11-14 2022-11-14 一种锂离子电池及其具有多功能保护层的正极极片
PCT/CN2022/141775 WO2024103493A1 (zh) 2022-11-14 2022-12-26 一种锂离子电池及其具有多功能保护层的正极极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17488.9A CN115692601B (zh) 2022-11-14 2022-11-14 一种锂离子电池及其具有多功能保护层的正极极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92601A true CN115692601A (zh) 2023-02-03
CN115692601B CN115692601B (zh) 2023-11-07

Family

ID=850528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417488.9A Active CN115692601B (zh) 2022-11-14 2022-11-14 一种锂离子电池及其具有多功能保护层的正极极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5692601B (zh)
WO (1) WO2024103493A1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44231A (zh) * 2010-05-14 2011-11-16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对正极活性材料和/或正极进行表面包覆的方法以及正极和电池的制备方法
CN112072071A (zh) * 2020-09-04 2020-12-11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正极极片及包括该正极极片的锂离子电池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44231A (zh) * 2010-05-14 2011-11-16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对正极活性材料和/或正极进行表面包覆的方法以及正极和电池的制备方法
CN112072071A (zh) * 2020-09-04 2020-12-11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正极极片及包括该正极极片的锂离子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103493A1 (zh) 2024-05-23
CN115692601B (zh) 2023-1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RE40834E1 (en) Positive active material for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ies and method of preparing the same
JP4982866B2 (ja) 全固体リチウム電池
US20170207456A1 (en) Cathode material for li-ion battery, method for preparing the same and li-ion battery containing the same
WO2017025007A1 (zh) 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正极活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6410157B (zh) 一种高倍率长寿命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KR100424637B1 (ko)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박막 전극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12151798B (zh) 一种氟化物/氧化物共包覆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0797511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3140962A (zh) 锂离子电池组正电极材料上的金属卤化物涂层和相应的电池组
US20160006025A1 (en) Cathode active material for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TW201414066A (zh) 鋰離子電池正極複合材料
Karimzadeh et al. Emerging atomic layer deposi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performance lithium-ion batteries
CN108987695A (zh) 正极材料前驱体的制备方法、正极材料、正极片和锂电池
KR20150077053A (ko) 음극 활물질,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 전지 및 음극 활물질의 제조 방법
Ma et al. A review of all-solid-state electrolytes for lithium batteries: high-voltage cathode materials, solid-state electrolytes and electrode–electrolyte interfaces
CN115995600B (zh) 一种具有包覆层的元素掺杂硫化物固体电解质及制备方法
CN114122377A (zh) 一种具有嵌入式包覆层的高镍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5602786B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及其正极极片
CN110660960B (zh) 一种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JPH10172564A (ja) 活物質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の活物質を用いた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WO2023025066A1 (zh) 一种钝化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979928A (zh) 一种层状结构含锂复合金属氧化物材料及其应用
CN115000502A (zh) 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固态电解质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5692601B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及其具有多功能保护层的正极极片
KR20130014241A (ko)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양극활물질 및 그 제조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