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68976A - 耳麦 - Google Patents

耳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668976A
CN115668976A CN202180037612.6A CN202180037612A CN115668976A CN 115668976 A CN115668976 A CN 115668976A CN 202180037612 A CN202180037612 A CN 202180037612A CN 115668976 A CN115668976 A CN 1156689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crophone
driver
external auditory
housing
heads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3761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花田健司
刘丽刚
近藤祐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ter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ter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ter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ter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6689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6897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04R1/1058Manufacture or assembly
    • H04R1/1075Mountings of transducers in earphones or headphones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KSOUND-PRODUCING DEVICES; 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ACOUSTIC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10K11/00Methods or devices for transmitting, conducting or directing sound in general; 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 G10K11/18Methods or devices for transmitting, conducting or directing sound
    • G10K11/22Methods or devices for transmitting, conducting or directing sound for conducting sound through hollow pipes, e.g. speaking tub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04R1/1016Earpieces of the intra-aural type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KSOUND-PRODUCING DEVICES; 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ACOUSTIC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10K11/00Methods or devices for transmitting, conducting or directing sound in general; 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 G10K11/16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 G10K11/175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using interference effects; Masking sound
    • G10K11/178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using interference effects; Masking sound by electro-acoustically regenerating the original acoustic waves in anti-phas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04R1/1083Reduction of ambient nois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20Arrangement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or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s
    • H04R1/22Arrangement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or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characteristic only 
    • H04R1/28Transducer mountings or enclosures modified by provision of mechanical or acoustic impedances, e.g. resonator, damping means
    • H04R1/2807Enclosures comprising vibrating or resonating arrangements
    • H04R1/2853Enclosures comprising vibrating or resonating arrangements using an acoustic labyrinth or a transmission lin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410/00Microphon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tolaryngology (AREA)
  • Multimedia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耳麦具有:外壳1,佩戴于使用者的耳朵;以及筒状的外耳道插入部10,为外壳1的一部分,且设于外壳1的外耳道侧的部分。在外壳1的内部,设有信号输出用的驱动器4。所述耳麦具有:麦克风5,设于比驱动器4的信号输出面更靠后方,获取驱动器4的前方的响应信号。

Description

耳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耳麦(headset)。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将电信号转换为声音信号的电声转换器,正在开发耳塞式耳机(earphone)或头戴式耳机(headphone)。所谓耳塞式耳机,主要是指佩戴于耳壳或外耳道内而使用的耳机,所谓头戴式耳机,是指将耳塞式耳机与戴在头部的头带(band)组合而成的耳机。而且,对耳塞式耳机或头戴式耳机组入收集使用者的声音的麦克风(microphone)而成的机器被称为耳麦。如此,耳麦中包含耳塞式耳机和头戴式耳机。关于耳麦之一,已知有在其内部设置作为声音信号的产生源的驱动器,并且在驱动器的鼓膜侧设有外耳道插入部。
但是,若佩戴以往的此种耳麦,则外耳道的入口以一定程度被堵塞,因而外耳道内的声音特性发生变化。即,在耳朵上未佩戴任何物品的状态下,外耳道仅鼓膜侧被封闭,通过开管共振的空气柱共鸣来传声。另一方面,若将此种耳麦佩戴于耳朵,则外耳道不仅鼓膜侧而且外耳道入口侧也被封闭,因而变化为闭管共振的空气柱共鸣。因此,有因佩戴耳麦而导致鼓膜位置处的声音特性变化等问题。
关于因佩戴此种耳麦而产生的外耳道内的声音特性的变化,有通过下述方式进行应对的技术,即:控制来自耳麦内的驱动器的输出特性,由此修正外耳道内的声音特性。此时,为了利用驱动器来准确进行声音特性的修正,通常需要将被称为反馈麦克风(feedbackmicrophone)的麦克风组入至耳麦,在将耳麦佩戴于耳朵的状态下,利用反馈麦克风来收集的外耳道内的声音,基于其收音信息来进行驱动器的反馈控制。
近年来,如专利文献1或专利文献2所示,提出了下述去噪(noise cancelling)的技术,即:为了减少外部环境的噪音,而生成具有与噪音的相位相反的相位的声音,消除鼓膜附近的噪音。在去噪中,也基于如上所述的来自反馈麦克风的收音信息来实施驱动器的输出控制。
最近,如专利文献3所示,作为生物识别而公开了下述方法,即:通过对外耳道的声音特性赋予特征,从而确认个人的相同性。在适用此种技术的情况下,也使用驱动器和所述收集声音信号的麦克风。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10021478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473444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表2009-50957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中,在驱动器与鼓膜之间配置有麦克风,因此来自驱动器的声音输出受到麦克风妨碍,无法获得所需的声音特性。
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下述技术,即:将麦克风配置于外耳道的外侧,从耳承(earpiece)的鼓膜侧端部到麦克风为止配置导音管,由此收集外耳道内的声音。根据专利文献2的技术,由扬声器(speaker)输出的声音不受麦克风妨碍,可仅获得必要的信号。然而,专利文献2所用的声音管需要以不影响声音特性的方式设计得非常细,而且在组装上,声音管的安装变得复杂,生产性差而且成本变高。而且,在如专利文献2那样将麦克风配置于外耳道之外的情况下,难以实现耳麦的小型化。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所述那样的现有技术的问题点而提出。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耳麦,麦克风不妨碍驱动器的输出信号,且可利用麦克风可靠地获取基于来自驱动器的输出信号的、响应信号。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耳麦具有如下结构。
(1)外壳,佩戴于使用者的耳朵。
(2)筒状的外耳道插入部,为所述外壳的一部分,且设于所述外壳的外耳道侧的部分。
(3)信号输出用的驱动器,设于所述外壳内部。
(4)麦克风,设于比所述驱动器的信号输出面更靠后方,获取驱动器前方的响应信号。
本发明中,可采用如下结构。
(1)所述驱动器配置于所述外耳道插入部内。
(2)所述麦克风设于所述外壳内的所述驱动器的后方。
(3)所述麦克风配置于所述外耳道插入部内。
(4)所述驱动器和所述麦克风设于所述外壳内的比所述外耳道插入部更靠后方。
(5)在所述外壳内,设有从所述驱动器前方避开所述驱动器而到达所述麦克风的声道。
(6)所述声道由形成于所述外壳的内表面的声道槽、与所述驱动器的外表面所形成。
(7)所述声道由形成于所述驱动器的外表面的声道槽、与所述外壳的内表面所形成。
(8)所述声道由形成于所述外壳的内表面的声道槽、与形成于所述驱动器的外表面的声道槽所形成。
(9)所述声道槽在所述外壳的内表面和/或所述驱动器的外表面设置成螺旋状。
(10)所述声道槽在所述外壳的内表面或所述驱动器的外表面设有多条。
(11)所述声道槽在所述外耳道插入部的外耳道侧的前方部分,包括从所述驱动器的中心轴向外周方向延伸的导入部。
(12)所述声道的弯曲部分的内壁面由曲面形成。
(13)针对所述麦克风设有多个所述声道。
(14)设有多个所述麦克风,且设有到达所述各麦克风的所述声道。
(15)在所述外壳内,设有成为共鸣空间的声道。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提供下述耳麦,即:麦克风不妨碍驱动器的输出信号,且可利用麦克风可靠地获取基于来自驱动器的输出信号的、响应信号。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总体结构的截面图。
图2为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器、麦克风及前壳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3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外耳道插入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4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总体结构的截面图。
图5为第三实施方式的驱动器、麦克风、麦克风块及外耳道插入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6为第三实施方式的驱动器、麦克风、麦克风块及外耳道插入部的纵截面图。
图7为第三实施方式的麦克风、麦克风块及外耳道插入部的纵截面图。
图8为第三实施方式的外耳道插入部的前方立体图。
图9为第四实施方式的驱动器、麦克风、麦克风块及外耳道插入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10为第四实施方式的驱动器、麦克风、麦克风块及外耳道插入部的纵截面图。
图11为第四实施方式的麦克风、麦克风块及外耳道插入部的纵截面图。
图12为第四实施方式的外耳道插入部的横截面图。
图13为第四实施方式的外耳道插入部的前方立体图。
图14为第五实施方式的驱动器、麦克风、麦克风块及外耳道插入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15为第五实施方式的驱动器、麦克风、麦克风块及外耳道插入部的纵截面图。
图16为第五实施方式的麦克风、麦克风块及外耳道插入部的纵截面图。
图17为第五实施方式的外耳道插入部的前方立体图。
图18为第五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设有两个麦克风的情况的纵截面图。
图19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总体结构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依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说明书中,也包括权利要求而将外耳道的鼓膜侧设为前方,将外耳道的入口侧或耳壳侧设为后方。
[1.第一实施方式]
[1-1.结构]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耳麦具有在内部收容有各种功能零件的外壳1。外壳1是使主壳(main housing)1a与前壳(front housing)1b嵌合而形成。
主壳1a为总体呈圆筒形的中空状的构件,后方的开口部由盖2堵塞。在主壳1a的内部,与所述开口部相向地配置有印刷配线基板3。印刷配线基板3为封装有控制耳麦所需要的电子零件的基板。例如,根据耳麦的使用目的或状况,进行来自后述的驱动器4的输出信号等的输出控制、麦克风5的灵敏度或输入频带等的调整、去噪的消除频带或水平、利用耳麦进行识别个人的生物认证的情形的各种控制等。
在印刷配线基板3的前方,经由电池缓冲垫7和电池盖8配置有电池6。
如图1所示,在主壳1a的外周,设有外壳橡胶(housing rubber)9。外壳橡胶9为嵌入至主壳1a的外周的、圆筒状的弹性构件,缓和与耳朵的接触,并且防止水向外壳1内进入。
如图1及图2所示,前壳1b以将呈圆筒状的主壳1a的前方的开口部堵塞的方式配置。前壳1b总体呈斜圆锥台的形状,周缘的一部分向鼓膜侧稍稍凸起。
在前壳1b的前方,设有从斜圆锥台的顶部向鼓膜侧突出的外耳道插入部10。外耳道插入部10为设于前壳1b的一部分的、圆筒状的形状,前方和后方均开口,使前壳1b的内外连通。在外耳道插入部10的内部,设置有包括圆筒状的箱的驱动器4。因此,接近外耳道插入部10的前方开口部而设有凸缘状的驱动器4的定位部11,通过驱动器4的前端部抵接于所述定位部11,从而驱动器4固定于外耳道插入部10的内侧。在定位部11,设有使来自驱动器4的输出信号通过并传递至使用者的开口部10a。驱动器4的后端部以来到外耳道插入部10的后端部附近的方式配置。驱动器4例如不仅输出声音信号,而且输出非可听频率的生物认证信号等。驱动器4在圆筒状的箱内包括用于生成输出信号的磁路、振动板等,可使用适当的众所周知的结构。
如图2所示,从驱动器4的后方配置有引线14。引线14连接于印刷配线基板3。
本实施方式的耳麦具有麦克风5,此麦克风5获取到达驱动器4的前方的响应信号。麦克风5设于前壳1b内的外耳道插入部10的附近,即设于驱动器4的后方。麦克风5适于耳麦所具有的功能,例如去噪、生物认证、脉搏波检测等。例如,以去噪的反馈麦克风那样收集外耳道内的声音的麦克风或者测定外耳道内的可听和非可听频带的振动、压力变化等的振动传感器的形式来使用麦克风。此外,对于麦克风5,可使用微机电系统麦克风(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 microphone,MEMS麦克风)或驻极体电容麦克风(ElectretCondenser Microphone,ECM)等。
如图1及图2所示,麦克风5封装于麦克风用基板15。麦克风用基板15固定于麦克风块(microphone block)16。麦克风块16为支撑麦克风5和麦克风用基板15的块状的零件。在麦克风用基板15和麦克风块16,以外耳道内的振动可到达麦克风5的方式设有开口部15a、16a。
压敏胶粘剂17分别设于麦克风5与麦克风块16、麦克风块16与前壳1b之间,将两者固定。在压敏胶粘剂17,以不堵塞声道A或麦克风用基板15的开口部15a的方式,设有开口部17a。
如图1及图3所示,在外耳道插入部10的内部,沿着外耳道插入部10的轴向设有声道A。此外,图3为在耳承安装槽12中截断外耳道插入部10所得的截面图。声道槽18在外耳道插入部10的内表面形成为方槽型,由形成于与驱动器4的外表面之间的空间来形成声道A。声道槽18在外耳道插入部10的前方部分中向开口部10a开口,包括从驱动器4的中心轴向外周方向延伸的导入部18a。而且,声道槽18的中间部18c在外耳道插入部10的内表面,与驱动器4的外表面相向地形成为方槽型,从导入部18a的外周侧端部沿着驱动器4的轴向形成。声道槽18的后方端部沿着前壳1b的内表面形成有连结部18g,与麦克风块16的开口部16a连通。声道A从外耳道插入部10的前端部的开口部10a通过导入部18a、中间部18c、连结部18g,连通至固定于前壳1b的麦克风块16的开口部16a为止。
如图1及图2所示,在外耳道插入部10的外周,固定有耳承13。耳承13也被称为耳塞(eartip)、耳垫(ear pad)、耳帽(ear cap),例如包含硅酮橡胶(silicone rubber)等弹性构件。耳承13在嵌入至外耳道插入部10的外周的、圆筒部13b的顶端,具有形成为半球的对外耳道壁面的密接部13a。如图2及图3所示,在外耳道插入部10的外周,设有耳承安装槽12,另一方面,如图1所示,在耳承13的圆筒部13b的内周设有嵌合部13c,通过嵌合部13c啮合于耳承安装槽12,从而将耳承13固定于外耳道插入部10。
[1-2.实施方式的作用]
本实施方式的耳麦是以在使用者的外耳道入口部分佩戴耳承13的状态使用。
对本实施方式的耳麦具有反馈去噪功能的情况进行说明。使用耳麦时产生的、从外部泄漏到外耳道内的噪声等通过前壳1b内的由声道槽18形成的声道A,到达麦克风5。到达麦克风5的噪声由麦克风5转换为电信号。经转换的与噪声对应的电信号输入至印刷配线基板3的控制部,生成反相位的去噪信号。通过将所述去噪信号转换为声音信号并从驱动器4输出,从而可实现去噪。
在本实施方式的耳麦具有生物认证功能的情况下,例如利用外耳道形状各自的差异,从驱动器4输出包含非可听频率的信号,利用麦克风5来获取外耳道内产生的也包含非可听频率的响应信号。然后,利用控制部对由麦克风5所获取的响应信号进行频率分析,由此也可捕捉其特征而认证个人。如此,通过获取也包含非可听频率的响应信号,从而可获取准确度高的信息。
[1-3.实施方式的效果]
(1)通过在比驱动器4的输出面更靠后方设置麦克风5,从而麦克风5不妨碍驱动器的输出信号,可消除无法获得所需的响应特性等不良状况。
(2)驱动器4配置于外耳道插入部10的内部,因而可使驱动器4的前表面侧的容积减少。外耳道的容积因人而异,因而视使用者而产生高域特性的偏差,而本实施方式中,可使驱动器4的前表面侧的容积减少,因而可抑制外耳道内的高域特性的衰减。尤其在外耳道内的容积大的情况下,有外耳道内的高域特性的衰减明显等问题,但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减少驱动器4的前表面侧的容积,从而可改善高域特性而提供优质的声音。
(3)通过在比驱动器4更靠后方设置麦克风5,从而可将驱动器4配置于外耳道插入部10的内部。可通过有效利用外耳道插入部10内的空间,从而削减外壳1内部的驱动器4的设置空间,实现耳麦的小型化。
(4)通过在外耳道插入部10设置从驱动器4的前方避开驱动器4而到达麦克风5的声道A,从而可避开驱动器4将外耳道内的可听和非可听频带的振动传递至麦克风5。其结果为,尽管麦克风5在驱动器4的背后,但也可使在驱动器4的前方产生的来自鼓膜侧的反射音及其他响应信号在声道A内传播而可靠地传至麦克风5。由此,可有效地发挥去噪、生物认证、脉搏波检测等利用麦克风5的各种功能。
(5)在外耳道插入部10的内表面形成声道槽18,利用驱动器4的外表面,将所述声道槽18与驱动器4的外表面的外周面和前表面组合而设为声道A,因而无需另外形成制造或组装变复杂的微细的声道管。而且,通过使用驱动器4的外表面形成声道A,从而与另设置声道管的情况相比较,可使外耳道插入部10的径向小型化。如此,在外耳道插入部10的有限的空间中,也容易形成用于向麦克风5传递响应信号的声道A,可削减制造组装成本,并且可提供生产效率优异的小型的耳麦。
(6)如图1所示,驱动器4的声道B(开口部10a)与麦克风5的声道A连通,因而可将这些声道空间灵活用作用于提高中高带域频率特性的、驱动器4的共鸣空间。而且,通过确保一定程度的声道A的空间容积,从而可利用麦克风5获取外耳道内的可听和非可听频带的振动,并且抑制佩戴耳麦时的急剧的外耳道插入部10内的压力变化。
(7)将麦克风5配置于外壳1内部,因而可容易地实现佩戴时的防水、防滴、防尘结构。
(8)以从外耳道侧无法直接看到麦克风5的声道A的开口的方式构成,因而声道A的小的开口不易因异物混入等而被堵塞。
[2.第二实施方式]
第二实施方式如图4所示,在比前壳1b的外耳道插入部10更靠后方设有驱动器4和麦克风5。以包围驱动器4的前表面及侧面的方式构成麦克风块16,麦克风5经由麦克风块16配置于驱动器4的侧面。在麦克风块16设置从外耳道插入部10到达麦克风5的声道A。关于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1)具有此种结构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在驱动器4的信号输出面的侧方设有麦克风5。因此,麦克风5不妨碍驱动器4的信号的输出。
(2)通过在麦克风块16设置从驱动器4的前方到侧方避开驱动器4而到达麦克风5的声道A,从而可将外耳道内的可听和非可听频带的振动顺利地传递至麦克风5。
(3)使用驱动器4的外表面,与形成于麦克风块16的声道槽18组合而构成声道A,因而与另设置声道管的情况相比较,可使麦克风块16小型化,进而可使设置有麦克风块16的耳麦小型化。
(4)除了所述效果以外,发挥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特别是(6)~(8)记载)的效果。
[3.第三实施方式]
第三实施方式如图5到图8所示,在外耳道插入部10的内部将声道A设置成螺旋状。如图5所示,在外耳道插入部10的外周面前方,设有耳承安装槽12。在外耳道插入部10的内部,设置有驱动器4。
在外耳道插入部10的后方,通过嵌合或胶粘而固定有麦克风块16。麦克风块16为在中央部设有贯通孔的大致圆板形状,具有支撑麦克风5和麦克风用基板15的、长方形状的突出部16c。如图5及图6所示,在麦克风用基板15和麦克风块16,以外耳道内的可听和非可听频带的振动可到达麦克风5的方式设有开口部15a、16a。如图6及图7所示,麦克风块16沿着外耳道插入部10的内表面设有内周壁部16b。在麦克风块16的内周壁部16b与外耳道插入部10的定位部11之间夹持驱动器4。
如图6所示,在外耳道插入部10,在前方设有定位部11。在定位部11,设有使来自驱动器4的输出信号通过并到达使用者的开口部10a。而且,如图6至图8所示,在定位部11,设有将外耳道内的可听和非可听频带的振动引导至麦克风5的贯通孔18b。
如图7所示,声道槽18在圆筒状的外耳道插入部10的内表面,由截面半圆状的槽形成,如图6所示,通过利用驱动器4的外表面堵塞声道槽18的开口从而形成声道A。此外,声道槽18的槽的形状不限于半圆状,也可为半椭圆状、方状等。声道槽18的中间部18c在外耳道插入部10的内表面中,与驱动器4的外表面相向地形成,从贯通孔18b到麦克风块16的开口部16a为止沿着外耳道插入部10的轴向形成为螺旋状。如图5所示,声道槽18的后方部分形成为方状的阶部18d,与麦克风块16的开口部16a连通。
外耳道内的可听和非可听频带的振动通过贯通孔18b,通过由螺旋状的中间部18c到阶部18d所形成的声道A,通过麦克风块16的开口部16a和麦克风用基板15的开口部15a,到达麦克风5。关于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1)具有此种结构的第三实施方式中,在外耳道插入部10的内表面,以螺旋状设有声道槽18。因此,通过根据麦克风5的用途调整声道槽18的长度,从而容易调整声道A的空间容积。麦克风5的用途不限于去噪,也可用作压力传感器,而通过将声道槽18设置成螺旋状,从而可进行适于压力传感器的、声道A的空间容积的调整。
(2)通过将声道槽18设为螺旋状,从而与将声道槽形成为沿着轴向的直线状的情况相比较,可增大声道A的空间容积,因而可减轻佩戴耳麦时的急剧的压力变化,防止驱动器4内部的振动板的破损。此时,声道A的空间容积大的情况下,可减小压力变化,因而可利用声道槽18的形状尽可能增大声道A的空间容积。例如,可增大声道槽18的槽的深度,或延长声道槽18的长度等而增大声道A的空间容积。另一方面,若有少许的压力变化,则可由麦克风5获取信号,因而通过确保一定程度的声道A的空间容积,从而可利用麦克风5来获取信号,并且抑制佩戴耳麦时的急剧的压力变化。
(3)在将声道A用作驱动器4的声音端口的情况下,需要最优的长度,若良好地调整共鸣,则可将共振频率调整至中高域。例如,在使声道A的长度和面积最优化的情况下,通过将声道槽18形成为螺旋状,从而可将声道空间灵活用作用于提高中高带域频率特性的、驱动器4的共鸣空间。在麦克风5所需要的振动带域中也可利用端口效应的共鸣而最优化。
(4)经由麦克风块16使麦克风5与驱动器4在外耳道插入部10一体化,因而可减少组装时的偏差。而且,通过在外壳1设置声道槽18,从而可削减零件数,组装作业变容易。
(5)可在外耳道的附近配置麦克风5,因而包含风噪(wind noise)等的外部环境的遮蔽性优异,可有效率地获取经由外耳道传递的可听和非可听频带的振动。尤其可使用形成于外耳道插入部10的声道A以从外部环境遮蔽的状态直接获取信号,因而有利于生物信息获取等用途。
(6)将驱动器4和麦克风5配置于外壳1内部,特别是配置于外耳道插入部10内,因而佩戴时的防水、防滴、防尘性能提高。
[4.第四实施方式]
第四实施方式如图9至图13所示,在外耳道插入部10的内部,设有多条声道A。如图9所示,驱动器4、麦克风5、麦克风块16及外耳道插入部10的基本结构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
如图9及图10所示,在外耳道插入部10的定位部11与驱动器4之间,设有前盖(front cover)19。前盖19为沿着驱动器4的外表面的外周面和前表面形成的、环状的零件,配置于驱动器4与外耳道插入部10的定位部11之间。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将前盖19设为与外耳道插入部10不同的零件,但较理想为一体化。
如图11所示,作为构成声道A的声道槽18的导入部的放射状部18e从开口部10a部分向外周方向放射状地扩展。声道槽18的中间部18c在外耳道插入部10的内表面中,与驱动器4的外表面相向地形成,从放射状部18e的外周侧端部沿着驱动器4的轴向形成。此外,关于声道槽18的中间部18c和放射状部18e的条数,设有五条,但不限定于五条,可适当变更。如图10及图11所示,在声道槽18的后方端部,设有阶部18d,在与麦克风块16的内周壁部16b之间形成声道A。各中间部18c的后方端部与阶部18d连通,声道A经由放射状部18e、中间部18c、阶部18d连通至麦克风块16的开口部16a为止。
如图13所示,在定位部11设有开口部10a。如图11及图12所示,外耳道内的可听和非可听频带的振动从开口部10a通过放射状部18e,通过中间部18c,通过阶部18d,然后通过麦克风块16的开口部16a和麦克风用基板15的开口部15a,到达麦克风5。关于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1)具有此种结构的第四实施方式中,除了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以外,以从外耳道侧无法直接看到麦克风5的声道A的开口的方式构成。因此,声道A的小的开口不易因异物混入等而被堵塞。
(2)第四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多条连接于驱动器4的前表面侧的开口部10a的声道A,从而可增大声道A的空间容积。而且,可使压力变化分散于多条声道A,因而可减轻佩戴耳麦时的急剧的压力变化,防止驱动器4内部的振动板的破损。
(3)第四实施方式中,也可将声道空间用作声音端口。可使用多条声道A在麦克风5所需要的振动带域中使端口效应的共鸣最优化。而且,第四实施方式中,在阶部18d中将多条声道A全部复合为一个,但也可不将所有声道A复合,而构成与麦克风5不同用途的声道。例如,也可利用阶部18d将第四实施方式中的五条声道A中的四条复合并连接于麦克风5,堵塞其余一条声道的端部而形成闭合的声道空间。此时,可利用闭合的声道空间来形成驱动器4的共鸣空间。
(4)耳麦可除了麦克风5以外,还包括其他麦克风或温度传感器、其他传感器。通过对麦克风或各种传感器分配多条声道A,从而可获取各种信息。例如,通过将温度传感器连接于声道,从而可获取外耳道内的温度。此时,也可通过将多条声道复合,从而增加空气量,可提高温度检测精度。
(5)此外,声道的条数或复合的组合、各种传感器的组合不限于所述实施方式。而且,声道槽不限于具有均匀截面的槽形状,也可使槽形状在中途变化。
[5.第五实施方式]
第五实施方式如图14至图17所示,在外耳道插入部10的内部,与驱动器4的轴向平行地设有声道A。如图14所示,驱动器4、麦克风5、麦克风块16及外耳道插入部10的基本结构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声道槽18在圆筒状的外耳道插入部10的内表面,由截面半椭圆状的槽形成。如图15及图16所示,声道槽18的导入部18a形成为直线状,其前端连接于曲面部18f。如图16所示,曲面部18f成为在外耳道插入部10的定位部11的前表面大幅度地开口,向左右双方延伸的平滑的曲面,朝向声道和声道槽18的前方部分的导入部18a以流线方式平滑地连接。声道A从导入部18a经由曲面部18f,通过中间部18c,以直线状连通至麦克风块16的开口部16a为止。因此,如图15及图16所示,外耳道内的可听和非可听频带的振动在声道A的内部直线传播,到达麦克风5。
如此,外耳道内的可听和非可听频带的振动通过曲面部18f,通过中间部18c,通过麦克风块16的开口部16a和麦克风用基板15的开口部15a,到达麦克风5。关于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具有此种结构的第五实施方式中,除了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以外,外耳道内的可听和非可听频带的振动通过平滑的曲面部18f,直接通过声道A,因而可顺利到达麦克风5。因此,可减轻应获取的可听和非可听频带的振动中无用的共振或反射,可获得准确度高的响应信号。
[6.其他实施方式]
如以上那样对本发明的若干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并非意在限定发明的范围,如以下所列举,可在不偏离发明主旨的范围以其他各种实施方式实施,可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另外,这些实施方式、这些的组合、进而这些的变形包含于发明的范围或主旨,并且包含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范围。以下为本发明所包含的实施方式的示例。
(1)驱动器4和麦克风5也可配置于外耳道插入部10的内部。只要为在比驱动器4的信号输出面更靠侧方或后方设置麦克风5的配置,则驱动器4和麦克风5的设置场所并无限定。
(2)外壳1只要在内部收纳耳麦的结构零件,则不限定于由前壳1b和主壳1a形成,其形状、材质、尺寸不限。
(3)麦克风5不限于获取用于去噪及生物认证的响应信号。麦克风5也可探测外耳道内的压力变化等,广泛地用于脉搏波检测等。
(4)声道槽18不限于设于外耳道插入部10的内表面,也可通过在驱动器4的箱的外表面形成凹凸,从而在驱动器4的外表面与外耳道插入部10的内表面之间形成将麦克风5与驱动器4的前方连通的声道。而且,声道槽18的槽的截面形状(半圆形、四方形、星形等,其形状不限)或条数、配置等也可适当变更。
(5)耳麦不限于在与移动电话或其他信息通信机器等终端之间及左右的耳麦间无需缆线的无线耳麦,也可为带有缆线的耳麦。而且,耳麦可为双耳用、单耳用的任一种。而且,耳麦不限于入耳(canal)式,也可为耳内(inner ear)式。
(6)声道A的结构可适当变更。例如,可如第一实施方式那样将声道A设为弯折的结构,也可如第三实施方式那样设为螺旋状,其形状并无限定。此外,直到麦克风5为止的声道A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的到达路径。例如,驱动器4的外表面不限于外周面或前表面,也可利用驱动器4的后表面的空间形成声道A。进而,可在声道A的任何部分(螺旋状或放射状的声道A的弯曲部分,例如声道槽18的导入部18a与中间部18c的连接部分、导入部18a与贯通孔18b的连接部分、贯通孔18b的开口缘部等)将内壁面形成为曲面。而且,也可将形成有声道槽的声道的、声道槽的底部与壁面部的角部分形成为曲面。
(7)麦克风5的声道A不限于一个,可形成多个声道A,追加一个或多个多用途的路径等,这些的组合可自由设定。而且,声道A的截面积也可不为一定。例如,也可使声道A的声道槽的中途变形,形成比声道槽18的端部开口更大的空间或更小的空间。
(8)麦克风5也可设置多个。而且,也可设置温度传感器等麦克风以外的传感器。而且,不限于仅在外壳1内部配置麦克风,也可在外壳1的内部组合麦克风或其他传感器而设置多个传感器。此时,可针对每个声道A设置传感器,也可将各声道A组合,与路径无关而连通。例如,也可如图18所示,除了获取与外耳道内的鼓膜之间的闭空间信息的麦克风5以外,还设置通过声道A获取外部环境信息的麦克风5'和麦克风用基板15'。此时,可经由与开口部10a连通的声道利用麦克风5获取外耳道内的可听和非可听频带的振动,且经由从贯通至外部空间的贯通孔18b'连通至麦克风块开口部16a'为止的声道18'利用麦克风5'获取外部环境信息。由此,可使用两信号的差量,提高送话时的声音品质。而且,可利用外部环境信息来实施外部音导入或前馈去噪。此外,图18的实施方式中,与麦克风5对应地设有一条声道(声道槽18),且与麦克风5'对应地设有一条声道(声道槽18'),但也可通过使各声道分支并连接于各种传感器而将声道兼用。
(9)在第四实施方式的设有多条声道A的情况下,可由流线形的曲面形状来平滑地形成作为其导入部的放射状部18e的前端部或开口部10a。通过将导入部18a设为流线形的曲面形状,从而可顺利地引导外耳道内的可听和非可听频带的振动。
(10)第一实施方式中,经由麦克风块16将麦克风5固定于外壳1,但也可如图19所示,将麦克风5直接固定于外壳1。
符号的说明
1:外壳
1a:主壳
1b:前壳
2:盖
3:印刷配线基板
4:驱动器
5:麦克风
10:外耳道插入部
10a:开口部
11:定位部
12:耳承安装槽
13:耳承
15:麦克风用基板
16:麦克风块
17:压敏胶粘剂
18:声道槽
19:前盖
A、B:声道

Claims (16)

1.一种耳麦,包括:
外壳,佩戴于使用者的耳朵;
筒状的外耳道插入部,为所述外壳的一部分,且设于所述外壳的外耳道侧的部分;
信号输出用的驱动器,设于所述外壳内部;以及
麦克风,设于比所述驱动器的信号输出面更靠后方,获取驱动器前方的响应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麦,其中,所述驱动器配置于所述外耳道插入部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麦,其中,所述麦克风设于所述外壳内的所述驱动器的后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耳麦,其中,所述麦克风配置于所述外耳道插入部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麦,其中,所述驱动器和所述麦克风设于所述外壳内的比所述外耳道插入部更靠后方。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耳麦,其中,在所述外壳内,设有从所述驱动器前方避开所述驱动器而到达所述麦克风的声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耳麦,其中,所述声道由形成于所述外壳的内表面的声道槽、与所述驱动器的外表面所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耳麦,其中,所述声道由形成于所述驱动器的外表面的声道槽、与所述外壳的内表面所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耳麦,其中,所述声道由形成于所述外壳的内表面的声道槽、与形成于所述驱动器的外表面的声道槽所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7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耳麦,其中,所述声道槽在所述外壳的内表面和或所述驱动器的外表面设置成螺旋状。
11.根据权利要求7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耳麦,其中,所述声道槽在所述外壳的内表面和或所述驱动器的外表面设有多条。
12.根据权利要求7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耳麦,其中,所述声道槽在所述外耳道插入部的外耳道侧的前方部分,包括从所述驱动器的中心轴向外周方向延伸的导入部。
13.根据权利要求7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耳麦,其中,所述声道槽的弯曲部分的内壁面由曲面所形成。
14.根据权利要求6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耳麦,其中,针对所述麦克风设有多个所述声道。
15.根据权利要求6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耳麦,其中,设有多个所述麦克风,且设有到达各所述麦克风的所述声道。
16.根据权利要求6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耳麦,其中,在所述外壳内,设有成为共鸣空间的声道。
CN202180037612.6A 2020-05-26 2021-05-26 耳麦 Pending CN11566897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91313 2020-05-26
JP2020-091313 2020-05-26
PCT/JP2021/020033 WO2021241641A1 (ja) 2020-05-26 2021-05-26 ヘッドセッ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68976A true CN115668976A (zh) 2023-01-31

Family

ID=787445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37612.6A Pending CN115668976A (zh) 2020-05-26 2021-05-26 耳麦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224619A1 (zh)
EP (1) EP4161090A4 (zh)
JP (1) JPWO2021241641A1 (zh)
CN (1) CN115668976A (zh)
WO (1) WO2021241641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37449B (zh) 2005-09-22 2012-02-01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声学外耳表征的方法和设备
KR20080072323A (ko) * 2007-02-02 2008-08-06 노틸러스효성 주식회사 이어마이크폰
US8737664B2 (en) * 2008-06-18 2014-05-27 Apple Inc. In-the-ear porting structures for earbud
JP4734441B2 (ja) 2009-06-12 2011-07-27 株式会社東芝 電気音響変換装置
JP4686622B2 (ja) * 2009-06-30 2011-05-25 株式会社東芝 音響補正装置、及び音響補正方法
JP4681698B1 (ja) * 2010-10-05 2011-05-11 亮 山岸 イヤホン
CN105120387A (zh) * 2011-01-28 2015-12-02 申斗湜 耳内传声器及耳内传声器用电压控制装置
EP2684381B1 (en) * 2011-03-07 2014-06-11 Soundchip SA Earphone apparatus
KR101310879B1 (ko) * 2012-06-19 2013-09-25 김흥배 이어폰
JP2014187679A (ja) * 2013-02-20 2014-10-02 Funai Electric Co Ltd イヤホンマイク
JP2014160948A (ja) * 2013-02-20 2014-09-04 Funai Electric Co Ltd イヤホンマイク
JP2015023495A (ja) * 2013-07-22 2015-02-02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イヤホンマイク
JP5849296B1 (ja) * 2015-05-13 2016-01-27 音茶楽株式会社 連通部付き密閉イヤホン
WO2017147545A1 (en) 2016-02-24 2017-08-31 Avnera Corporation In-the-ear automatic-noise-reduction devices, assemblies, components, and methods
TWI648992B (zh) * 2016-09-30 2019-01-21 美律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抗噪耳機
TWM553910U (zh) * 2017-09-20 2018-01-01 固昌通訊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微機電麥克風的耳道式耳機麥克風
US10805739B2 (en) * 2018-01-23 2020-10-13 Bose Corporation Non-occluding feedback-resistant hearing device
US11445284B2 (en) * 2018-08-30 2022-09-13 Lg Electronics Inc. Portable audio equipment
CN208707886U (zh) * 2018-09-07 2019-04-05 珠海微度科技有限公司 入耳式耳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1241641A1 (zh) 2021-12-02
US20230224619A1 (en) 2023-07-13
EP4161090A4 (en) 2023-12-06
EP4161090A1 (en) 2023-04-05
WO2021241641A1 (ja) 2021-1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692059A (en) Two active element in-the-ear microphone system
EP1879424B1 (en) Earphone for placement in an ear
JP5363825B2 (ja) ノイズキャンセルヘッドホン
EP2323422B1 (en) Differential microphone
EP1397023A2 (en) Microphone with improved sound inlet port
US20070230734A1 (en) Monitor Transducer System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20080298623A1 (en) Adapter For a Loudspeaker
US9762991B2 (en) Passive noise-cancellation of an in-ear headset module
JP2007516658A (ja) 音響的に同調したポートを有するノイズ消去マイクロフォン
JP6812463B2 (ja) ノイズキャンセリングヘッドホン用のフィードバックマイクロホンアダプタ
US11496822B2 (en) Microphone mounting structure for headset
CN111801950A (zh) 无线耳机
WO2019035304A1 (ja) 音響出力装置
US8180092B2 (en) Converter system for an active noise compensation apparatus
EP3952332A1 (en) Hearing device for occlusion reduction and components thereof
CN110691292A (zh) 耳机
CN110915229B (zh) 耳塞式接收器
WO2021241641A1 (ja) ヘッドセット
EP4096237A1 (en) A hearing device comprising a sound path component
US7162051B2 (en) Headphone
JP3222536U (ja) 密閉型イヤホン
CN214125515U (zh) 可消噪的耳道式耳机结构
US20240334107A1 (en) Hearing device
US20240205598A1 (en) Proximate dual mems microphones, systems, devices, and methods
CN221598130U (zh) 号角集音助听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