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68701A - 定子以及马达 - Google Patents

定子以及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668701A
CN115668701A CN202080101333.7A CN202080101333A CN115668701A CN 115668701 A CN115668701 A CN 115668701A CN 202080101333 A CN202080101333 A CN 202080101333A CN 115668701 A CN115668701 A CN 1156687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sulator
phase winding
bus bar
coil unit
end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10133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天野寿人
棗田充俊
坂口英二
樱田俊
佐藤孝弘
宇野真三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6687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6870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H02K3/52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for generally annula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1/00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 H02K21/12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 H02K21/14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with magnets rotating within the armatures
    • H02K21/16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with magnets rotating within the armatures having annular armature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3/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windings
    • H02K2203/09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wiring elements other than wires, e.g. bus rings, for connecting the winding termin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3/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windings
    • H02K2203/12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bobbins for supporting the wind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定子以及马达。定子(3a)具备:线圈单元组件(10a),通过将线圈单元呈环状排列而形成;和汇流条,设置在线圈单元组件(10a)的外周面上,将定子(3a)的轴线(AX)延伸的方向定义为轴向,将与轴向正交且定子(3a)的外周面及内周面相对的方向定义为径向,将从轴向观察时的沿着定子(3a)的外周的方向定义为周向,线圈单元具有:分割铁心,具有沿径向延伸的齿;绝缘体,安装成至少与齿重叠;以及线圈,由隔着绝缘体卷绕于齿的绕线构成,线圈单元包括沿着周向呈环状依次重复排列的第一~第三线圈单元(30),第一~第三线圈单元分别具有分割铁心(40)、绝缘体(50)以及由相绕线(70)构成的线圈,绝缘体(50)的径向上的与齿相反侧的外端面在线圈单元组件(10a)的外周面露出,在绝缘体(50)的外端面设置有第一~第三槽(55),该第一~第三槽(55)遍及各绝缘体(50)地沿周向延伸,并且在轴向上的位置互不相同,各相绕线(70)各自的一端及另一端朝向绝缘体(50)的相位不同的槽的周向上的端被导出,汇流条包括设置于各槽(55)的第一~第三汇流条(20),各相绕线(70)的第二端部与其他各相绕线(70)的第一端部(71)在周向上相邻,并且经由各汇流条(20)电连接,构成在U相绕线、V相绕线以及W相绕线各相中形成为并联电路的三角形接线。

Description

定子以及马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定子以及马达。
背景技术
作为构成马达的定子,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电枢,该电枢具备:定子铁心,具有沿周向等间隔地设置多个的齿;绕线,卷绕于各齿;以及汇流条,将规定的绕线彼此连接,以便由同相的绕线构成并联电路,其中,在周向上相邻的至少两个绕线由一根导线构成,架设在该至少两个绕线之间的由导线构成的搭接线与汇流条连接。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3053号公报
根据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枢,能够将绕线与汇流条的连接点数抑制得较少。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枢中,如专利文献1的图1所示,汇流条设置在绕线的轴向上方,因此在轴向上容易变厚。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轴向的薄型化的定子以及马达。
本发明的定子具备:线圈单元组件,通过将线圈单元呈环状排列而形成;和汇流条,设置在上述线圈单元组件的外周面上,其特征在于,在将上述定子的轴线延伸的方向定义为轴向,将与上述轴向正交且上述定子的外周面及内周面相对的方向定义为径向,将从上述轴向观察时的沿着上述定子的外周的方向定义为周向时,上述线圈单元具有:分割铁心,具有沿上述径向延伸的齿;绝缘体,被安装成与上述分割铁心的至少上述齿重叠;以及线圈,由隔着上述绝缘体卷绕于上述分割铁心的上述齿的绕线构成,上述线圈单元包括沿着上述周向呈环状依次重复排列的第一线圈单元、第二线圈单元以及第三线圈单元,上述第一线圈单元具有第一分割铁心、第一绝缘体以及由U相绕线构成的第一线圈,上述第二线圈单元具有第二分割铁心、第二绝缘体以及由V相绕线构成的第二线圈,上述第三线圈单元具有第三分割铁心、第三绝缘体以及由W相绕线构成的第三线圈,上述第一绝缘体、上述第二绝缘体以及上述第三绝缘体的上述径向上的与上述齿相反侧的外端面在上述线圈单元组件的上述外周面露出,在上述第一绝缘体、上述第二绝缘体以及上述第三绝缘体的上述外端面设置有第一槽、第二槽以及第三槽,该第一槽、第二槽以及第三槽遍及上述第一绝缘体、上述第二绝缘体以及上述第三绝缘体地沿上述周向延伸,并且在上述轴向上的位置互不相同,上述U相绕线的第一端部朝向上述第一绝缘体的上述第一槽的上述周向上的一端被导出,并且上述U相绕线的第二端部朝向上述第一绝缘体的上述第二槽的上述周向上的一端被导出,上述V相绕线的第一端部朝向上述第二绝缘体的上述第二槽的上述周向上的一端被导出,并且上述V相绕线的第二端部朝向上述第二绝缘体的上述第三槽的上述周向上的一端被导出,上述W相绕线的第一端部朝向上述第三绝缘体的上述第三槽的上述周向上的一端被导出,并且上述W相绕线的第二端部朝向上述第三绝缘体的上述第一槽的上述周向上的一端被导出,上述汇流条包括设置于上述第一槽的第一汇流条、设置于上述第二槽的第二汇流条、以及设置于上述第三槽的第三汇流条,上述W相绕线的上述第二端部与上述U相绕线的上述第一端部在上述周向上相邻,并且经由上述第一汇流条电连接,上述U相绕线的上述第二端部与上述V相绕线的上述第一端部在上述周向上相邻,并且经由上述第二汇流条电连接,上述V相绕线的上述第二端部与上述W相绕线的上述第一端部在上述周向上相邻,并且经由上述第三汇流条电连接,上述U相绕线、上述V相绕线以及上述W相绕线构成在各相中形成为并联电路的三角形接线。
本发明的马达的特征在于,具备本发明的定子和与上述定子的内周面对置地设置的转子。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实现轴向的薄型化的定子以及马达。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马达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表示第一线圈单元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从轴向观察图2所示的第一线圈单元时的平面示意图。
图4是从径向观察图2所示的第一线圈单元时的平面示意图。
图5是表示第一绝缘体安装于第一分割铁心之前的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表示第一绝缘体安装于第一分割铁心之后的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图7是表示第二线圈单元的立体示意图。
图8是从轴向观察图7所示的第二线圈单元时的平面示意图。
图9是从径向观察图7所示的第二线圈单元时的平面示意图。
图10是表示第三线圈单元的立体示意图。
图11是从轴向观察图10所示的第三线圈单元时的平面示意图。
图12是从径向观察图10所示的第三线圈单元时的平面示意图。
图13是表示图2所示的第一线圈单元、图7所示的第二线圈单元以及图10所示的第三线圈单元沿着周向呈环状依次重复排列而形成的线圈单元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14是放大示出图13中的由虚线包围的区域的立体示意图。
图15是表示第一汇流条、第二汇流条以及第三汇流条设置在图13所示的线圈单元组件的外周面上之前的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定子,即第一汇流条、第二汇流条以及第三汇流条设置在图13所示的线圈单元组件的外周面上之后的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图17是放大示出图16中的由虚线包围的区域的立体示意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定子的立体示意图。
图19是放大示出图18中的由虚线包围的区域的立体示意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定子的立体示意图。
图21是放大示出图20中的由虚线包围的区域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定子和本发明的马达进行说明。此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以下的结构,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适当变更。另外,将以下记载的各个优选的结构组合多个的方案也是本发明。
以下所示的各实施方式是例示,当然能够进行不同的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的部分置换或组合。在实施方式2以后,省略与实施方式1共通的事项的记载,主要说明不同点。特别是,对于由相同的结构起到的相同的作用效果,不在每个实施方式中依次提及。在以下的说明中,在不特别区分各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简称为“本发明的定子”以及“本发明的马达”。
本发明的定子具备:线圈单元组件,通过将线圈单元呈环状排列而形成;和汇流条,设置在上述线圈单元组件的外周面上,其特征在于,在将上述定子的轴线延伸的方向定义为轴向,将与上述轴向正交且上述定子的外周面及内周面相对的方向定义为径向,将从上述轴向观察时的沿着上述定子的外周的方向定义为周向时,上述线圈单元具有:分割铁心,具有沿上述径向延伸的齿;绝缘体,被安装成与上述分割铁心的至少上述齿重叠;以及线圈,由隔着上述绝缘体卷绕于上述分割铁心的上述齿的绕线构成,上述线圈单元包括沿着上述周向呈环状依次重复排列的第一线圈单元、第二线圈单元以及第三线圈单元,上述第一线圈单元具有第一分割铁心、第一绝缘体以及由U相绕线构成的第一线圈,上述第二线圈单元具有第二分割铁心、第二绝缘体以及由V相绕线构成的第二线圈,上述第三线圈单元具有第三分割铁心、第三绝缘体以及由W相绕线构成的第三线圈,上述第一绝缘体、上述第二绝缘体以及上述第三绝缘体的上述径向上的与上述齿相反侧的外端面在上述线圈单元组件的上述外周面露出,在上述第一绝缘体、上述第二绝缘体以及上述第三绝缘体的上述外端面设置有第一槽、第二槽以及第三槽,该第一槽、第二槽以及第三槽遍及上述第一绝缘体、上述第二绝缘体以及上述第三绝缘体地沿上述周向延伸,并且在上述轴向上的位置互不相同,上述U相绕线的第一端部朝向上述第一绝缘体的上述第一槽的上述周向上的一端被导出,并且上述U相绕线的第二端部朝向上述第一绝缘体的上述第二槽的上述周向上的一端被导出,上述V相绕线的第一端部朝向上述第二绝缘体的上述第二槽的上述周向上的一端被导出,并且上述V相绕线的第二端部朝向上述第二绝缘体的上述第三槽的上述周向上的一端被导出,上述W相绕线的第一端部朝向上述第三绝缘体的上述第三槽的上述周向上的一端被导出,并且上述W相绕线的第二端部朝向上述第三绝缘体的上述第一槽的上述周向上的一端被导出,上述汇流条包括设置于上述第一槽的第一汇流条、设置于上述第二槽的第二汇流条、以及设置于上述第三槽的第三汇流条,上述W相绕线的上述第二端部与上述U相绕线的上述第一端部在上述周向上相邻,并且经由上述第一汇流条电连接,上述U相绕线的上述第二端部与上述V相绕线的上述第一端部在上述周向上相邻,并且经由上述第二汇流条电连接,上述V相绕线的上述第二端部与上述W相绕线的上述第一端部在上述周向上相邻,并且经由上述第三汇流条电连接,上述U相绕线、上述V相绕线以及上述W相绕线构成在各相中形成为并联电路的三角形接线。
本发明的马达的特征在于,具备本发明的定子和与上述定子的内周面对置地设置的转子。
[实施方式1]
在本发明的定子中,也可以构成为,上述汇流条具有在上述周向上相邻的一对弯曲部,在上述周向上相邻的两个上述绕线的端部被上述一对弯曲部在上述周向上夹持。以下将这样的例子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定子进行说明。另外,以下将具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定子的马达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马达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马达的立体示意图。
如图1所示,马达1具有转子2和定子3a。更具体而言,在马达1中,以轴线AX为基准,转子2位于同轴内侧,定子3a位于同轴外侧。轴线AX相当于转子2的旋转轴。
在本说明书中,将定子的轴线延伸的方向定义为轴向。另外,将与轴向正交且定子的外周面和内周面相对的方向定义为径向。另外,将从轴向观察时的沿着定子的外周的方向定义为周向。此外,定子的轴向、径向以及周向分别相当于后述的线圈单元组件的轴向、径向以及周向。
转子2与定子3a的内周面对置地设置。
转子2例如是环状的电磁钢板沿轴向层叠而成的。在从轴向观察时,转子2可以是大致圆环状,也可以是大致多边环状。
在转子2的外周面以N极及S极沿着周向交替排列的方式设置有永久磁铁。
定子3a具有线圈单元组件10a、第一汇流条20aa、第二汇流条20ba以及第三汇流条20ca。
线圈单元组件10a通过第一线圈单元30a、第二线圈单元30b以及第三线圈单元30c沿着周向呈环状依次重复排列而形成。
图2是表示第一线圈单元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从轴向观察图2所示的第一线圈单元时的平面示意图。图4是从径向观察图2所示的第一线圈单元时的平面示意图。
如图2、图3以及图4所示,第一线圈单元30a具有第一分割铁心40a、第一绝缘体50a以及第一线圈60a。
以下,参照图5及图6对第一分割铁心40a及第一绝缘体50a进行说明。图5是表示第一绝缘体安装于第一分割铁心之前的状态的立体示意图。图6是表示第一绝缘体安装于第一分割铁心之后的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如图5所示,第一分割铁心40a具有沿径向延伸的齿41a。
如图5所示,第一绝缘体50a在安装于第一分割铁心40a之前的状态下分离成两个分离部。然后,第一绝缘体50a安装于第一分割铁心40a,使得该两个分离部在轴向上夹持第一分割铁心40a。由此,第一绝缘体50a被安装成与第一分割铁心40a的至少齿41a重叠。
在第一绝缘体50a中,两个分离部可以在轴向上无间隙地夹持第一分割铁心40a,也可以在轴向上空出间隙地夹持第一分割铁心40a。在第一绝缘体50a中,在两个分离部在轴向上无间隙地夹持第一分割铁心40a的情况下,第一绝缘体50a与齿41a的整个表面重叠,因此齿41a的表面不从第一绝缘体50a露出。另一方面,在第一绝缘体50a中,在两个分离部在轴向上空出间隙地夹持第一分割铁心40a的情况下,第一绝缘体50a与齿41a的表面的一部分重叠,因此齿41a的表面从第一绝缘体50a露出。
第一绝缘体50a也可以以两个分离部在周向上夹持第一分割铁心40a的方式安装于第一分割铁心40a。另外,第一绝缘体50a也可以在安装于第一分割铁心40a之前的状态下分离成三个以上的分离部。
如图6所示,第一绝缘体50a在安装于第一分割铁心40a之后的状态下,具有筒状部51a、内侧凸缘部52a以及外侧凸缘部53a。筒状部51a与齿41a重叠,更具体而言,包围齿41a的周围。内侧凸缘部52a从位于线圈单元组件10a的内周面侧的筒状部51a的内端缘沿轴向及周向延伸。外侧凸缘部53a从位于线圈单元组件10a的外周面侧的筒状部51a的外端缘沿轴向及周向延伸。
在第一绝缘体50a安装于第一分割铁心40a之后的状态下,第一分割铁心40a从内侧凸缘部52a及外侧凸缘部53a露出。如图2、图3以及图4所示,在从外侧凸缘部53a露出的第一分割铁心40a的露出部分,在周向上相对的两个端面中的端面42aa成为凸状,端面42ab成为凹状。
第一绝缘体50a的径向上的与齿41a相反侧的外端面在线圈单元组件10a的外周面露出。如图2所示,在第一绝缘体50a的径向上的与齿41a相反侧的外端面,这里指在外侧凸缘部53a的轴向上部的外端面设置有第一槽55a、第二槽55b以及第三槽55c。第一槽55a、第二槽55b以及第三槽55c沿周向延伸,并且在轴向上的位置互不相同。
如图2、图3以及图4所示,第一线圈60a由隔着第一绝缘体50a,这里指隔着筒状部51a卷绕于第一分割铁心40a的齿41a的U相绕线70a构成。
U相绕线70a的第一端部71aa朝向第一绝缘体50a的第一槽55a的周向上的一端56aa被导出。U相绕线70a的第一端部71aa相当于U相绕线70a的卷绕开始部分。
U相绕线70a的第二端部71ab朝向第一绝缘体50a的第二槽55b的周向上的一端56ba被导出。U相绕线70a的第二端部71ab相当于U相绕线70a的卷绕结束部分。
图7是表示第二线圈单元的立体示意图。图8是从轴向观察图7所示的第二线圈单元时的平面示意图。图9是从径向观察图7所示的第二线圈单元时的平面示意图。
如图7、图8以及图9所示,第二线圈单元30b具有第二分割铁心40b、第二绝缘体50b以及第二线圈60b。
第二绝缘体50b安装于第二分割铁心40b的前后的状态分别与图5及图6所示的状态相同。即,第二分割铁心40b具有沿径向延伸的齿41b。另外,第二绝缘体50b在安装于第二分割铁心40b之后的状态下,具有筒状部51b、内侧凸缘部52b以及外侧凸缘部53b。筒状部51b与齿41b重叠,更具体而言,包围齿41b的周围。内侧凸缘部52b从位于线圈单元组件10a的内周面侧的筒状部51b的内端缘沿轴向及周向延伸。外侧凸缘部53b从位于线圈单元组件10a的外周面侧的筒状部51b的外端缘沿轴向及周向延伸。
在第二绝缘体50b安装于第二分割铁心40b之后的状态下,第二分割铁心40b从内侧凸缘部52b及外侧凸缘部53b露出。如图7、图8以及图9所示,在从外侧凸缘部53b露出的第二分割铁心40b的露出部分,在周向上相对的两个端面中的端面42ba成为凸状,端面42bb成为凹状。
第二绝缘体50b的径向上的与齿41b相反侧的外端面露出于线圈单元组件10a的外周面。如图7所示,在第二绝缘体50b的径向上的与齿41b相反侧的外端面,这里指在外侧凸缘部53b的轴向上部的外端面与第一绝缘体50a同样地设置有第一槽55a、第二槽55b以及第三槽55c。
如图7、图8以及图9所示,第二线圈60b由隔着第二绝缘体50b,这里指隔着筒状部51b卷绕于第二分割铁心40b的齿41b的V相绕线70b构成。
V相绕线70b的第一端部71ba朝向第二绝缘体50b的第二槽55b的周向上的一端56bb被导出。V相绕线70b的第一端部71ba相当于V相绕线70b的卷绕开始部分。
V相绕线70b的第二端部71bb朝向第二绝缘体50b的第三槽55c的周向上的一端56ca被导出。V相绕线70b的第二端部71bb相当于V相绕线70b的卷绕结束部分。
图10是表示第三线圈单元的立体示意图。图11是从轴向观察图10所示的第三线圈单元时的平面示意图。图12是从径向观察图10所示的第三线圈单元时的平面示意图。
如图10、图11以及图12所示,第三线圈单元30c具有第三分割铁心40c、第三绝缘体50c以及第三线圈60c。
第三绝缘体50c安装于第三分割铁心40c的前后的状态分别与图5及图6所示的状态相同。即,第三分割铁心40c具有沿径向延伸的齿41c。另外,第三绝缘体50c在安装于第三分割铁心40c之后的状态下,具有筒状部51c、内侧凸缘部52c以及外侧凸缘部53c。筒状部51c与齿41c重叠,更具体而言,包围齿41c的周围。内侧凸缘部52c从位于线圈单元组件10a的内周面侧的筒状部51c的内端缘沿轴向及周向延伸。外侧凸缘部53c从位于线圈单元组件10a的外周面侧的筒状部51c的外端缘沿轴向及周向延伸。
在第三绝缘体50c安装于第三分割铁心40c之后的状态下,第三分割铁心40c从内侧凸缘部52c及外侧凸缘部53c露出。如图10、图11以及图12所示,在从外侧凸缘部53c露出的第三分割铁心40c的露出部分,在周向上相对的两个端面中的端面42ca成为凸状,端面42cb成为凹状。
第三绝缘体50c的径向上的与齿41c相反侧的外端面露出于线圈单元组件10a的外周面。如图10所示,在第三绝缘体50c的径向上的与齿41c相反侧的外端面,这里指在外侧凸缘部53c的轴向上部的外端面与第一绝缘体50a及第二绝缘体50b同样地设置有第一槽55a、第二槽55b以及第三槽55c。
如图10、图11以及图12所示,第三线圈60c由隔着第三绝缘体50c,这里指隔着筒状部51c卷绕于第三分割铁心40c的齿41c的W相绕线70c构成。
W相绕线70c的第一端部71ca朝向第三绝缘体50c的第三槽55c的周向上的一端56cb被导出。W相绕线70c的第一端部71ca相当于W相绕线70c的卷绕开始部分。
W相绕线70c的第二端部71cb朝向第三绝缘体50c的第一槽55a的周向上的一端56ab被导出。W相绕线70c的第二端部71cb相当于W相绕线70c的卷绕结束部分。
第一线圈单元30a、第二线圈单元30b以及第三线圈单元30c分别具有上述那样的结构,因此单个线圈单元的处理变得容易。
第一分割铁心40a、第二分割铁心40b以及第三分割铁心40c分别例如是电磁钢板沿轴向层叠而形成的。
第一绝缘体50a、第二绝缘体50b以及第三绝缘体50c分别例如包含绝缘性树脂。
U相绕线70a、V相绕线70b以及W相绕线70c的卷绕方向彼此相同,但在如图4、图9以及图12所示的那样从径向观察时,可以是逆时针,也可以是顺时针。
第一线圈单元30a、第二线圈单元30b以及第三线圈单元30c通过第一分割铁心40a的露出部分、第二分割铁心40b的露出部分以及第三分割铁心40c的露出部分的周向上的各端面嵌合,从而沿着周向呈环状依次重复地连结。更具体而言,第一分割铁心40a的露出部分的端面42ab与第二分割铁心40b的露出部分的端面42ba嵌合,第二分割铁心40b的露出部分的端面42bb与第三分割铁心40c的露出部分的端面42ca嵌合,第三分割铁心40c的露出部分的端面42cb与第一分割铁心40a的露出部分的端面42aa嵌合。也可以代替这样的连结方式,第一线圈单元30a、第二线圈单元30b以及第三线圈单元30c的外周面的周向上的端部彼此通过连结部件而连结。
如以上那样,第一线圈单元30a、第二线圈单元30b以及第三线圈单元30c沿着周向呈环状依次重复排列,构成图13所示的线圈单元组件10a。图13是表示图2所示的第一线圈单元、图7所示的第二线圈单元以及图10所示的第三线圈单元沿着周向呈环状依次重复排列而形成的线圈单元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在线圈单元组件10a中,第一线圈单元30a、第二线圈单元30b以及第三线圈单元30c各设置三个,但也可以各设置一个,也可以各设置两个,还可以各设置四个以上。
在线圈单元组件10a中,第一分割铁心40a、第二分割铁心40b以及第三分割铁心40c沿着周向呈环状依次重复排列,构成定子铁心45。
在线圈单元组件10a的外周面上,第一槽55a、第二槽55b以及第三槽55c遍及第一绝缘体50a、第二绝缘体50b以及第三绝缘体50c地沿周向延伸。即,第一槽55a的轴向上的位置在第一绝缘体50a、第二绝缘体50b以及第三绝缘体50c上彼此相同。另外,第二槽55b的轴向上的位置在第一绝缘体50a、第二绝缘体50b以及第三绝缘体50c上彼此相同。另外,第三槽55c的轴向上的位置在第一绝缘体50a、第二绝缘体50b以及第三绝缘体50c上彼此相同。
在线圈单元组件10a中,第一槽55a、第二槽55b以及第三槽55c从轴向下方朝向轴向上方依次,更具体而言从定子铁心45侧依次排列,在轴向上的位置互不相同。第一槽55a、第二槽55b以及第三槽55c只要在轴向上的位置互不相同,则也可以按与图13不同的顺序排列。
在线圈单元组件10a中,W相绕线70c的第二端部71cb与U相绕线70a的第一端部71aa在周向上相邻。W相绕线70c的第二端部71cb与U相绕线70a的第一端部71aa可以接触,也可以不接触。W相绕线70c的第二端部71cb与U相绕线70a的第一端部71aa可以通过例如锡焊、焊接等连接。
在线圈单元组件10a中,U相绕线70a的第二端部71ab与V相绕线70b的第一端部71ba在周向上相邻。U相绕线70a的第二端部71ab与V相绕线70b的第一端部71ba可以接触,也可以不接触。U相绕线70a的第二端部71ab与V相绕线70b的第一端部71ba可以通过例如锡焊、焊接等连接。
在线圈单元组件10a中,V相绕线70b的第二端部71bb与W相绕线70c的第一端部71ca在周向上相邻。V相绕线70b的第二端部71bb与W相绕线70c的第一端部71ca可以接触,也可以不接触。V相绕线70b的第二端部71bb与W相绕线70c的第一端部71ca可以通过例如锡焊、焊接等连接。
图14是放大示出图13中的由虚线包围的区域的立体示意图。
优选在第二绝缘体50b设置有对于V相绕线70b的第二端部71bb进行周向的定位的周向定位单元。如图14所示,在第二绝缘体50b,作为周向定位单元的一个例子,设置有在周向上与V相绕线70b的第二端部71bb的同第三绝缘体50c相反的一侧接触的壁部57a。通过在第二绝缘体50b设置有壁部57a,而对于V相绕线70b的第二端部71bb进行周向的与第三绝缘体50c相反侧的定位,因此容易确定V相绕线70b的第二端部71bb在周向上的导出位置。
优选在第三绝缘体50c设置有对于W相绕线70c的第一端部71ca进行周向的定位的周向定位单元。如图14所示,在第三绝缘体50c,作为周向定位单元的一个例子,设置有在周向上与W相绕线70c的第一端部71ca的同第二绝缘体50b相反的一侧接触的壁部57b。通过在第三绝缘体50c设置有壁部57b,而对于W相绕线70c的第一端部71ca进行周向的与第二绝缘体50b相反侧的定位,因此容易确定W相绕线70c的第一端部71ca在周向上的导出位置。
如图14所示,更优选在第二绝缘体50b设置有壁部57a,并且在第三绝缘体50c设置有壁部57b。由此,容易确定在周向上相邻的V相绕线70b的第二端部71bb和W相绕线70c的第一端部71ca在周向上的导出位置。因此,后述的V相绕线70b的第二端部71bb与第三汇流条20ca的连接、以及W相绕线70c的第一端部71ca与第三汇流条20ca的连接变得容易。
以上,参照附图代表性地说明了针对V相绕线70b的第二端部71bb的周向定位单元、和针对W相绕线70c的第一端部71ca的周向定位单元,但对于V相绕线70b的第二端部71bb以及W相绕线70c的第一端部71ca以外的绕线的端部,也同样如以下例示的那样,优选设置有进行周向的定位的周向定位单元。
优选在第三绝缘体50c,作为周向定位单元的一个例子,设置有在周向上与W相绕线70c的第二端部71cb的同第一绝缘体50a相反的一侧接触的壁部。由此,对于W相绕线70c的第二端部71cb进行周向的与第一绝缘体50a相反侧的定位,因此容易确定W相绕线70c的第二端部71cb在周向上的导出位置。
优选在第一绝缘体50a,作为周向定位单元的一个例子,设置有在周向上与U相绕线70a的第一端部71aa的同第三绝缘体50c相反的一侧接触的壁部。由此,对于U相绕线70a的第一端部71aa进行周向的与第三绝缘体50c相反侧的定位,因此容易确定U相绕线70a的第一端部71aa在周向上的导出位置。
更优选在第三绝缘体50c设置有在周向上与W相绕线70c的第二端部71cb的同第一绝缘体50a相反的一侧接触的壁部,并且在第一绝缘体50a设置有在周向上与U相绕线70a的第一端部71aa的同第三绝缘体50c相反的一侧接触的壁部。由此,容易确定在周向上相邻的W相绕线70c的第二端部71cb和U相绕线70a的第一端部71aa在周向上的导出位置。因此,后述的W相绕线70c的第二端部71cb与第一汇流条20aa的连接、以及U相绕线70a的第一端部71aa与第一汇流条20aa的连接变得容易。
优选在第一绝缘体50a,作为周向定位单元的一个例子,设置有在周向上与U相绕线70a的第二端部71ab的同第二绝缘体50b相反的一侧接触的壁部。由此,对于U相绕线70a的第二端部71ab进行周向的与第二绝缘体50b相反侧的定位,因此容易确定U相绕线70a的第二端部71ab在周向上的导出位置。
优选在第二绝缘体50b,作为周向定位单元的一个例子,设置有在周向上与V相绕线70b的第一端部71ba的同第一绝缘体50a相反的一侧接触的壁部。由此,对于V相绕线70b的第一端部71ba进行周向的与第一绝缘体50a相反侧的定位,因此容易确定V相绕线70b的第一端部71ba在周向上的导出位置。
更优选在第一绝缘体50a设置有在周向上与U相绕线70a的第二端部71ab的同第二绝缘体50b相反的一侧接触的壁部,并且在第二绝缘体50b设置有在周向上与V相绕线70b的第一端部71ba的同第一绝缘体50a相反的一侧接触的壁部。由此,容易确定在周向上相邻的U相绕线70a的第二端部71ab和V相绕线70b的第一端部71ba在周向上的导出位置。因此,后述的U相绕线70a的第二端部71ab与第二汇流条20ba的连接、以及V相绕线70b的第一端部71ba与第二汇流条20ba的连接变得容易。
优选在第二绝缘体50b设置有对于V相绕线70b的第二端部71bb进行轴向的定位的轴向定位单元。如图14所示,在第二绝缘体50b,作为轴向定位单元的一个例子,设置有在轴向上与V相绕线70b的第二端部71bb的上侧,这里指在轴向上与V相绕线70b的第二端部71bb的同第二槽55b相反的一侧接触的顶部58a。另外,如图14所示,在第二绝缘体50b,作为轴向定位单元的一个例子,设置有在轴向上与V相绕线70b的第二端部71bb的下侧,这里指在轴向上与V相绕线70b的第二端部71bb的第二槽55b侧接触的底部59a。通过在第二绝缘体50b设置有顶部58a及底部59a,从而对于V相绕线70b的第二端部71bb进行轴向的定位,因此容易确定V相绕线70b的第二端部71bb在轴向上的导出位置。此外,优选在第二绝缘体50b,作为针对V相绕线70b的第二端部71bb的轴向定位单元,设置有顶部58a及底部59a,但也可以仅设置有顶部58a及底部59a中的一方。
优选在第三绝缘体50c设置有对于W相绕线70c的第一端部71ca进行轴向的定位的轴向定位单元。如图14所示,在第三绝缘体50c,作为轴向定位单元的一个例子,设置有在轴向上与W相绕线70c的第一端部71ca的上侧,这里指在轴向上与W相绕线70c的第一端部71ca的同第二槽55b相反的一侧接触的顶部58b。另外,如图14所示,在第三绝缘体50c,作为轴向定位单元的一个例子,设置有在轴向上与W相绕线70c的第一端部71ca的下侧,这里指在轴向上与W相绕线70c的第一端部71ca的第二槽55b侧接触的底部59b。通过在第三绝缘体50c设置有顶部58b及底部59b,而对于W相绕线70c的第一端部71ca进行轴向的定位,因此容易确定W相绕线70c的第一端部71ca在轴向上的导出位置。此外,优选在第三绝缘体50c,作为针对W相绕线70c的第一端部71ca的轴向定位单元,设置有顶部58b及底部59b,但也可以仅设置有顶部58b及底部59b中的一方。
如图14所示,更优选在第二绝缘体50b设置有顶部58a及底部59a,并且在第三绝缘体50c设置有顶部58b及底部59b。由此,容易确定在周向上相邻的V相绕线70b的第二端部71bb和W相绕线70c的第一端部71ca在轴向上的导出位置。因此,后述的V相绕线70b的第二端部71bb与第三汇流条20ca的连接、以及W相绕线70c的第一端部71ca与第三汇流条20ca的连接变得容易。
以上,参照附图代表性地说明了针对V相绕线70b的第二端部71bb的轴向定位单元和针对W相绕线70c的第一端部71ca的轴向定位单元,但对于V相绕线70b的第二端部71bb以及W相绕线70c的第一端部71ca以外的绕线的端部,也同样如以下例示的那样,优选设置有进行轴向的定位的轴向定位单元。
优选在第三绝缘体50c,作为轴向定位单元的一个例子,设置有在轴向上与W相绕线70c的第二端部71cb的上侧,这里指在轴向上与W相绕线70c的第二端部71cb的第二槽55b侧接触的顶部。另外,优选在第三绝缘体50c,作为轴向定位单元的一个例子,设置有在轴向上与W相绕线70c的第二端部71cb的下侧,这里指在轴向上与W相绕线70c的第二端部71cb的同第二槽55b相反的一侧接触的底部。通过在第三绝缘体50c设置有这样的顶部及底部,而对于W相绕线70c的第二端部71cb进行轴向的定位,因此容易确定W相绕线70c的第二端部71cb在轴向上的导出位置。此外,优选在第三绝缘体50c,作为针对W相绕线70c的第二端部71cb的轴向定位单元,设置有顶部及底部,但也可以仅设置有顶部及底部中的一方。
优选在第一绝缘体50a,作为轴向定位单元的一个例子,设置有在轴向上与U相绕线70a的第一端部71aa的上侧,这里指在轴向上与U相绕线70a的第一端部71aa的第二槽55b侧接触的顶部。另外,优选在第一绝缘体50a,作为轴向定位单元的一个例子,设置有在轴向上与U相绕线70a的第一端部71aa的下侧,这里指在轴向上与U相绕线70a的第一端部71aa的同第二槽55b相反的一侧接触的底部。通过在第一绝缘体50a设置有这样的顶部及底部,而对于U相绕线70a的第一端部71aa进行轴向的定位,因此容易确定U相绕线70a的第一端部71aa在轴向上的导出位置。此外,优选在第一绝缘体50a,作为针对U相绕线70a的第一端部71aa的轴向定位单元,设置有顶部及底部,但也可以仅设置有顶部及底部中的一方。
更优选在第三绝缘体50c设置有在轴向上与W相绕线70c的第二端部71cb的上侧接触的顶部和在轴向上与W相绕线70c的第二端部71cb的下侧接触的底部,并且在第一绝缘体50a设置有在轴向上与U相绕线70a的第一端部71aa的上侧接触的顶部和在轴向上与U相绕线70a的第一端部71aa的下侧接触的底部。由此,容易确定在周向上相邻的W相绕线70c的第二端部71cb和U相绕线70a的第一端部71aa在轴向上的导出位置。因此,后述的W相绕线70c的第二端部71cb与第一汇流条20aa的连接、以及U相绕线70a的第一端部71aa与第一汇流条20aa的连接变得容易。
优选在第一绝缘体50a,作为轴向定位单元的一个例子,设置有在轴向上与U相绕线70a的第二端部71ab的上侧,这里指在轴向上与U相绕线70a的第二端部71ab的第三槽55c侧接触的顶部。另外,优选在第一绝缘体50a,作为轴向定位单元的一个例子,设置有在轴向上与U相绕线70a的第二端部71ab的下侧,这里指在轴向上与U相绕线70a的第二端部71ab的第一槽55a侧接触的底部。通过在第一绝缘体50a设置有这样的顶部及底部,而对于U相绕线70a的第二端部71ab进行轴向的定位,因此容易确定U相绕线70a的第二端部71ab在轴向上的导出位置。此外,优选在第一绝缘体50a,作为针对U相绕线70a的第二端部71ab的轴向定位单元,设置有顶部及底部,但也可以仅设置有顶部及底部中的一方。
优选在第二绝缘体50b,作为轴向定位单元的一个例子,设置有在轴向上与V相绕线70b的第一端部71ba的上侧,这里指在轴向上与V相绕线70b的第一端部71ba的第三槽55c侧接触的顶部。另外,优选在第二绝缘体50b,作为轴向定位单元的一个例子,设置有在轴向上与V相绕线70b的第一端部71ba的下侧,这里指在轴向上与V相绕线70b的第一端部71ba的第一槽55a侧接触的底部。通过在第二绝缘体50b设置有这样的顶部及底部,而对于V相绕线70b的第一端部71ba进行轴向的定位,因此容易确定V相绕线70b的第一端部71ba在轴向上的导出位置。此外,优选在第二绝缘体50b,作为针对V相绕线70b的第一端部71ba的轴向定位单元,设置有顶部及底部,但也可以仅设置有顶部及底部中的一方。
更优选在第一绝缘体50a设置有在轴向上与U相绕线70a的第二端部71ab的上侧接触的顶部和在轴向上与U相绕线70a的第二端部71ab的下侧接触的底部,并且在第二绝缘体50b设置有在轴向上与V相绕线70b的第一端部71ba的上侧接触的顶部和在轴向上与V相绕线70b的第一端部71ba的下侧接触的底部。由此,容易确定在周向上相邻的U相绕线70a的第二端部71ab和V相绕线70b的第一端部71ba在轴向上的导出位置。因此,后述的U相绕线70a的第二端部71ab与第二汇流条20ba的连接、以及V相绕线70b的第一端部71ba与第二汇流条20ba的连接变得容易。
图15是表示第一汇流条、第二汇流条以及第三汇流条设置在图13所示的线圈单元组件的外周面上之前的状态的立体示意图。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定子,即第一汇流条、第二汇流条以及第三汇流条设置在图13所示的线圈单元组件的外周面上之后的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通过将图15所示的第一汇流条20aa、第二汇流条20ba以及第三汇流条20ca设置在线圈单元组件10a的外周面上,从而构成图16所示的定子3a。
如图16所示,第一汇流条20aa设置于第一槽55a。另外,第二汇流条20ba设置于第二槽55b。另外,第三汇流条20ca设置于第三槽55c。通过这样设置第一汇流条20aa、第二汇流条20ba以及第三汇流条20ca,第一汇流条20aa、第二汇流条20ba以及第三汇流条20ca被收纳在线圈单元组件10a的轴向的长度的范围内,因此能够实现定子3a的轴向的薄型化。另外,在马达1中,由于具有定子3a,因此也能够实现轴向的薄型化。
如图16所示,优选在径向上,位于线圈单元组件10a的与内周面相反的一侧的第一汇流条20aa的外端位于比线圈单元组件10a的外周面的外端靠线圈单元组件10a的内周面侧的位置。通过这样设置第一汇流条20aa,第一汇流条20aa被收纳在线圈单元组件10a的径向的长度的范围内,因此能够实现定子3a的径向的小型化。另外,在马达1中,由于具有定子3a,因此也能够实现径向的小型化。此外,在径向上,线圈单元组件10a的外周面的外端也可以位于比位于线圈单元组件10a的与内周面相反的一侧的第一汇流条20aa的外端靠线圈单元组件10a的内周面侧的位置。
如图16所示,优选在径向上,位于线圈单元组件10a的与内周面相反的一侧的第二汇流条20ba的外端位于比线圈单元组件10a的外周面的外端靠线圈单元组件10a的内周面侧的位置。通过这样设置第二汇流条20ba,由此第二汇流条20ba被收纳在线圈单元组件10a的径向的长度的范围内,因此能够实现定子3a的径向的小型化。进而,在马达1中,由于具有定子3a,因此也能够实现径向的小型化。此外,在径向上,线圈单元组件10a的外周面的外端也可以位于比位于线圈单元组件10a的与内周面相反的一侧的第二汇流条20ba的外端靠线圈单元组件10a的内周面侧的位置。
如图16所示,优选在径向上,位于线圈单元组件10a的与内周面相反的一侧的第三汇流条20ca的外端位于比线圈单元组件10a的外周面的外端靠线圈单元组件10a的内周面侧的位置。通过这样设置第三汇流条20ca,第三汇流条20ca被收纳在线圈单元组件10a的径向的长度的范围内,因此能够实现定子3a的径向的小型化。进而,在马达1中,由于具有定子3a,因此也能够实现径向的小型化。此外,在径向上,线圈单元组件10a的外周面的外端也可以位于比位于线圈单元组件10a的与内周面相反的一侧的第三汇流条20ca的外端靠线圈单元组件10a的内周面侧的位置。
如图16所示,更优选在径向上,位于线圈单元组件10a的与内周面相反的一侧的第一汇流条20aa、第二汇流条20ba以及第三汇流条20ca的各外端位于比线圈单元组件10a的外周面的外端靠线圈单元组件10a的内周面侧的位置。通过这样设置第一汇流条20aa、第二汇流条20ba以及第三汇流条20ca,第一汇流条20aa、第二汇流条20ba以及第三汇流条20ca被收纳在线圈单元组件10a的径向的长度的范围内,因此能够实现定子3a的径向的充分的小型化。进而,在马达1中,由于具有定子3a,因此也能够实现径向的充分的小型化。
图17是放大示出图16中的由虚线包围的区域的立体示意图。
如图17所示,第三汇流条20ca具有在周向上相邻的一对弯曲部亦即弯曲部21a及弯曲部21b。弯曲部21a位于被设置于第二绝缘体50b的壁部57a的轴向上的与第二槽55b相反侧的面上。弯曲部21b位于被设置于第三绝缘体50c的壁部57b的轴向上的与第二槽55b相反侧的面上。在第三汇流条20ca中,弯曲部21a及弯曲部21b的轴向上的长度比其他部分的轴向上的长度小。
在周向上相邻的V相绕线70b的第二端部71bb和W相绕线70c的第一端部71ca被弯曲部21a及弯曲部21b在周向上夹持。更具体而言,V相绕线70b的第二端部71bb和W相绕线70c的第一端部71ca以朝向轴向上方弯曲的状态被弯曲部21a及弯曲部21b在周向上夹持。
V相绕线70b的第二端部71bb和W相绕线70c的第一端部71ca被弯曲部21a及弯曲部21b在周向上夹持,由此V相绕线70b的第二端部71bb与W相绕线70c的第一端部71ca接触,并且经由第三汇流条20ca电连接。即,V相绕线70b的第二端部71bb与第三汇流条20ca连接。V相绕线70b的第二端部71bb与第三汇流条20ca可以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例如锡焊、焊接等连接。另外,W相绕线70c的第一端部71ca与第三汇流条20ca连接。W相绕线70c的第一端部71ca与第三汇流条20ca可以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例如锡焊、焊接等连接。
V相绕线70b的第二端部71bb和W相绕线70c的第一端部71ca被弯曲部21a及弯曲部21b在周向上夹持,由此V相绕线70b的第二端部71bb和W相绕线70c的第一端部71ca固定在弯曲部21a及弯曲部21b之间。因此,容易将V相绕线70b的第二端部71bb与W相绕线70c的第一端部71ca通过例如锡焊、焊接等连接,或者将V相绕线70b的第二端部71bb与第三汇流条20ca通过例如锡焊、焊接等连接,或者将W相绕线70c的第一端部71ca与第三汇流条20ca通过例如锡焊、焊接等连接。另外,V相绕线70b的第二端部71bb和W相绕线70c的第一端部71ca不易由于来自外部的振动、冲击等而脱落。
以上,参照附图代表性地说明了基于第三汇流条20ca的V相绕线70b的第二端部71bb和W相绕线70c的第一端部71ca的固定方式,但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绕线的端部的组合中,除了V相绕线70b的第二端部71bb与W相绕线70c的第一端部71ca的组合以外,也同样如以下所示,被汇流条的一对弯曲部在周向上夹持。
在周向上相邻的W相绕线70c的第二端部71cb和U相绕线70a的第一端部71aa被第一汇流条20aa的一对弯曲部在周向上夹持。更具体而言,W相绕线70c的第二端部71cb和U相绕线70a的第一端部71aa以朝向轴向上方弯曲的状态被第一汇流条20aa的一对弯曲部在周向上夹持。
W相绕线70c的第二端部71cb和U相绕线70a的第一端部71aa被一对弯曲部在周向上夹持,由此W相绕线70c的第二端部71cb与U相绕线70a的第一端部71aa接触,并且经由第一汇流条20aa经由电连接。即,W相绕线70c的第二端部71cb与第一汇流条20aa连接。W相绕线70c的第二端部71cb与第一汇流条20aa可以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例如锡焊、焊接等连接。另外,U相绕线70a的第一端部71aa与第一汇流条20aa连接。U相绕线70a的第一端部71aa与第一汇流条20aa可以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例如锡焊、焊接等连接。
W相绕线70c的第二端部71cb和U相绕线70a的第一端部71aa被一对弯曲部在周向上夹持,由此W相绕线70c的第二端部71cb和U相绕线70a的第一端部71aa固定在一对弯曲部之间。因此,容易将W相绕线70c的第二端部71cb与U相绕线70a的第一端部71aa通过例如锡焊、焊接等连接,或者将W相绕线70c的第二端部71cb与第一汇流条20aa通过例如锡焊、焊接等连接,或者将U相绕线70a的第一端部71aa与第一汇流条20aa通过例如锡焊、焊接等连接。另外,W相绕线70c的第二端部71cb和U相绕线70a的第一端部71aa不易由于来自外部的振动、冲击等而脱落。
在周向上相邻的U相绕线70a的第二端部71ab和V相绕线70b的第一端部71ba被第二汇流条20ba的一对弯曲部在周向上夹持。更具体而言,U相绕线70a的第二端部71ab和V相绕线70b的第一端部71ba以朝向轴向上方弯曲的状态被第二汇流条20ba的一对弯曲部在周向上夹持。
U相绕线70a的第二端部71ab和V相绕线70b的第一端部71ba被一对弯曲部在周向上夹持,由此U相绕线70a的第二端部71ab与V相绕线70b的第一端部71ba接触,并且经由第二汇流条20ba电连接。即,U相绕线70a的第二端部71ab与第二汇流条20ba连接。U相绕线70a的第二端部71ab与第二汇流条20ba可以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例如锡焊、焊接等连接。另外,V相绕线70b的第一端部71ba与第二汇流条20ba连接。V相绕线70b的第一端部71ba与第二汇流条20ba可以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例如锡焊、焊接等连接。
U相绕线70a的第二端部71ab和V相绕线70b的第一端部71ba被一对弯曲部在周向上夹持,由此U相绕线70a的第二端部71ab和V相绕线70b的第一端部71ba固定在一对弯曲部之间。因此,容易将U相绕线70a的第二端部71ab与V相绕线70b的第一端部71ba通过例如锡焊、焊接等连接,或者将U相绕线70a的第二端部71ab与第二汇流条20ba通过例如锡焊、焊接等连接,或者将V相绕线70b的第一端部71ba与第二汇流条20ba通过例如锡焊、焊接等连接。另外,U相绕线70a的第二端部71ab和V相绕线70b的第一端部71ba不易由于来自外部的振动、冲击等而脱落。
如以上那样,U相绕线70a、V相绕线70b以及W相绕线70c经由第一汇流条20aa、第二汇流条20ba以及第三汇流条20ca相互电连接,由此构成在各相中形成为并联电路的三角形接线。第一汇流条20aa、第二汇流条20ba以及第三汇流条20ca与未图示的驱动电路连接,从该驱动电路经由第一汇流条20aa、第二汇流条20ba以及第三汇流条20ca向U相绕线70a、V相绕线70b以及W相绕线70c分别供给U相、V相以及W相这三相的驱动电流。
在V相绕线70b的第二端部71bb与W相绕线70c的第一端部71ca的组合、W相绕线70c的第二端部71cb与U相绕线70a的第一端部71aa的组合、以及U相绕线70a的第二端部71ab与V相绕线70b的第一端部71ba的组合中,如上所述,优选所有组合中的两个绕线的端部被汇流条的一对弯曲部在周向上夹持,但也可以是一部分组合中的两个绕线的端部被汇流条的一对弯曲部在周向上夹持。
在从轴向观察时,第一汇流条20aa优选为环状。由此,在U相的驱动电流流过第一汇流条20aa时,该驱动电流的流动方向不限定于一个方向,例如顺时针,因此电流密度容易降低。
在从轴向观察时,第二汇流条20ba优选为环状。由此,在V相的驱动电流流过第二汇流条20ba时,该驱动电流的流动方向不限定于一个方向,例如顺时针,因此电流密度容易降低。
在从轴向观察时,第三汇流条20ca优选为环状。由此,在W相的驱动电流流过第三汇流条20ca时,该驱动电流的流动方向不限定于一个方向,例如顺时针,因此电流密度容易降低。
在从轴向观察时,第一汇流条20aa、第二汇流条20ba以及第三汇流条20ca分别可以是大致圆环状,也可以是大致多边环状。
更优选在从轴向观察时,第一汇流条20aa、第二汇流条20ba以及第三汇流条20ca分别为环状。此外,也可以是在从轴向观察时,第一汇流条20aa、第二汇流条20ba以及第三汇流条20ca中的一部分汇流条为环状。另外,在从轴向观察时,第一汇流条20aa、第二汇流条20ba以及第三汇流条20ca中的至少一个也可以是开环的形状。
如图15所示,第一汇流条20aa优选以一个导体的两端接触的方式形成为环状。在该情况下,例如,能够通过从导体板冲裁出一个导体并使其弯曲来制造第一汇流条20aa,对于导体板的剩余部分,能够在制造其他汇流条时利用。因此,导体板的废弃部分变得极少,从而制造成本降低。
与此相对,在从导体板冲裁出环状的导体来制造环状的汇流条的情况下,对于导体板的剩余部分,无法在制造相同尺寸的环状的汇流条时利用。因此,导体板的废弃部分变多,导致制造成本上升。
从同样的观点出发,如图15所示,第二汇流条20ba优选以一个导体的两端接触的方式形成为环状。另外,如图15所示,第三汇流条20ca优选以一个导体的两端接触的方式形成为环状。
如图15所示,更优选第一汇流条20aa、第二汇流条20ba以及第三汇流条20ca分别以一个导体的两端接触的方式形成为环状。此外,也可以是第一汇流条20aa、第二汇流条20ba以及第三汇流条20ca中的一部分汇流条以一个导体的两端接触的方式形成为环状。
第一汇流条20aa也可以包含铜。由此,第一汇流条20aa成为低电阻,因此U相的驱动电流容易流过第一汇流条20aa。
第二汇流条20ba也可以包含铜。由此,第二汇流条20ba成为低电阻,因此V相的驱动电流容易流过第二汇流条20ba。
第三汇流条20ca也可以包含铜。由此,第三汇流条20ca成为低电阻,因此W相的驱动电流容易流过第三汇流条20ca。
从使U相、V相以及W相这三相的驱动电流容易流动的观点出发,优选第一汇流条20aa、第二汇流条20ba以及第三汇流条20ca分别包含铜。此外,也可以是第一汇流条20aa、第二汇流条20ba以及第三汇流条20ca中的一部分汇流条包含铜。
第一汇流条20aa也可以包含导电性的弹性材料。由此,第一汇流条20aa向线圈单元组件10a的安装变得容易。
第二汇流条20ba也可以包含导电性的弹性材料。由此,第二汇流条20ba向线圈单元组件10a的安装变得容易。
第三汇流条20ca也可以包含导电性的弹性材料。由此,第三汇流条20ca向线圈单元组件10a的安装变得容易。
从容易向线圈单元组件10a安装的观点出发,优选第一汇流条20aa、第二汇流条20ba以及第三汇流条20ca分别包含导电性的弹性材料。此外,也可以是第一汇流条20aa、第二汇流条20ba以及第三汇流条20ca中的一部分汇流条包含导电性的弹性材料。
作为导电性的弹性材料,例如可列举铁、不锈钢、铝、含有这些金属中的至少一种的合金等。
[实施方式2]
在本发明的定子中,上述绕线的端部也可以与设置于上述绝缘体的端子连接,并且经由上述端子与上述汇流条电连接。以下将这样的例子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定子进行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定子除了绕线的端部与设置于绝缘体的端子连接以外,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定子相同。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定子的立体示意图。
如图18所示,定子3b具有线圈单元组件10b、第一汇流条20ab、第二汇流条20bb以及第三汇流条20cb。
第一汇流条20ab设置于第一槽55a。另外,第二汇流条20bb设置于第二槽55b。另外,第三汇流条20cb设置于第三槽55c。
与参照图15等说明的第一汇流条20aa、第二汇流条20ba以及第三汇流条20ca相比,第一汇流条20ab、第二汇流条20bb以及第三汇流条20cb是不具有弯曲部的简单的形状,因此制造成本降低。
图19是放大示出图18中的由虚线包围的区域的立体示意图。
V相绕线70b的第二端部71bb与设置于第二绝缘体50b的端子连接,并且经由端子与第三汇流条20cb电连接。如图19所示,在第二绝缘体50b,作为这样的端子的一个例子,设置有在周向上与V相绕线70b的第二端部71bb的同第三绝缘体50c相反的一侧接触的端子80a。即,端子80a设置在与图14所示的壁部57a对应的位置。端子80a例如通过粘接、一体成型等方法设置于第二绝缘体50b。
V相绕线70b的第二端部71bb与端子80a连接。V相绕线70b的第二端部71bb与端子80a可以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例如锡焊、焊接等连接。
V相绕线70b的第二端部71bb经由端子80a与第三汇流条20cb电连接。即,第三汇流条20cb与端子80a连接。第三汇流条20cb与端子80a可以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例如锡焊、焊接等连接。此外,V相绕线70b的第二端部71bb与第三汇流条20cb可以接触,也可以不接触。
W相绕线70c的第一端部71ca与设置于第三绝缘体50c的端子连接,并且经由端子与第三汇流条20cb电连接。如图19所示,在第三绝缘体50c,作为这样的端子的一个例子,设置有在周向上与W相绕线70c的第一端部71ca的同第二绝缘体50b相反的一侧接触的端子80b。即,端子80b设置在与图14所示的壁部57b对应的位置。端子80b例如通过粘接、一体成型等方法设置于第三绝缘体50c。
W相绕线70c的第一端部71ca与端子80b连接。W相绕线70c的第一端部71ca与端子80b可以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例如锡焊、焊接等连接。
W相绕线70c的第一端部71ca经由端子80b与第三汇流条20cb电连接。即,第三汇流条20cb与端子80b连接。第三汇流条20cb与端子80b可以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例如锡焊、焊接等连接。此外,W相绕线70c的第一端部71ca与第三汇流条20cb可以接触,也可以不接触。
V相绕线70b的第二端部71bb与端子80a连接,由此V相绕线70b的第二端部71bb固定于端子80a。另外,W相绕线70c的第一端部71ca与端子80b连接,由此W相绕线70c的第一端部71ca固定于端子80b。由此,第二线圈单元30b与第三线圈单元30c的连结变得容易。
以上,参照附图代表性地说明了V相绕线70b的第二端部71bb的连接方式和W相绕线70c的第一端部71ca的连接方式,但V相绕线70b的第二端部71bb以及W相绕线70c的第一端部71ca以外的绕线的端部也同样如以下所示,与设置于绝缘体的端子连接,并且经由端子与汇流条电连接。
W相绕线70c的第二端部71cb与设置于第三绝缘体50c的端子连接,并且经由端子与第一汇流条20ab电连接。在第三绝缘体50c,作为这样的端子的一个例子,设置有在周向上与W相绕线70c的第二端部71cb的同第一绝缘体50a相反的一侧接触的端子。
U相绕线70a的第一端部71aa与设置于第一绝缘体50a的端子连接,并且经由端子与第一汇流条20ab电连接。在第一绝缘体50a,作为这样的端子的一个例子,设置有在周向上与U相绕线70a的第一端部71aa的同第三绝缘体50c相反的一侧接触的端子。
W相绕线70c的第二端部71cb与端子连接,由此W相绕线70c的第二端部71cb固定于端子。另外,U相绕线70a的第一端部71aa与端子连接,由此U相绕线70a的第一端部71aa固定于端子。由此,第三线圈单元30c与第一线圈单元30a的连结变得容易。
U相绕线70a的第二端部71ab与设置于第一绝缘体50a的端子连接,并且经由端子与第二汇流条20bb电连接。在第一绝缘体50a,作为这样的端子的一个例子,设置有在周向上与U相绕线70a的第二端部71ab的同第二绝缘体50b相反的一侧接触的端子。
V相绕线70b的第一端部71ba与设置于第二绝缘体50b的端子连接,并且经由端子与第二汇流条20bb电连接。在第二绝缘体50b,作为这样的端子的一个例子,设置有在周向上与V相绕线70b的第一端部71ba的同第一绝缘体50a相反的一侧接触的端子。
U相绕线70a的第二端部71ab与端子连接,由此U相绕线70a的第二端部71ab固定于端子。另外,V相绕线70b的第一端部71ba与端子连接,由此V相绕线70b的第一端部71ba固定于端子。由此,第一线圈单元30a与第二线圈单元30b的连结变得容易。
在V相绕线70b的第二端部71bb、W相绕线70c的第一端部71ca、W相绕线70c的第二端部71cb、U相绕线70a的第一端部71aa、U相绕线70a的第二端部71ab以及V相绕线70b的第一端部71ba中,如上所述,优选所有绕线的端部与设置于绝缘体的端子连接,并且经由端子与汇流条电连接,但也可以是一部分绕线的端部与设置于绝缘体的端子连接,并且经由端子与汇流条电连接。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马达除了具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定子以外,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马达相同。
[实施方式3]
绕线的端部在实施方式1的定子中固定在汇流条的一对弯曲部之间,在实施方式2的定子中固定于设置在绝缘体的端子,但也可以利用这些以外的方法来固定。以下将这样的例子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定子进行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定子除了在汇流条没有设置弯曲部以外,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定子相同。另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定子除了在绝缘体没有设置端子以外,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定子相同。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定子的立体示意图。
如图20所示,定子3c具有线圈单元组件10a、第一汇流条20ab、第二汇流条20bb以及第三汇流条20cb。
图21是放大示出图20中的由虚线包围的区域的立体示意图。
如图21所示,在周向上相邻的V相绕线70b的第二端部71bb和W相绕线70c的第一端部71ca固定在第二绝缘体50b与第三绝缘体50c之间的空间内,更具体而言,由壁部57a、顶部58a、底部59a、壁部57b、顶部58b以及底部59b围起来的空间内。通过这样的固定方式,也容易将V相绕线70b的第二端部71bb与W相绕线70c的第一端部71ca通过例如锡焊、焊接等连接,或者将V相绕线70b的第二端部71bb与第三汇流条20cb通过例如锡焊、焊接等连接,或者将W相绕线70c的第一端部71ca与第三汇流条20cb通过例如锡焊、焊接等连接。
以上,参照附图代表性地说明了V相绕线70b的第二端部71bb和W相绕线70c的第一端部71ca的固定方式,但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绕线的端部的组合中,除了V相绕线70b的第二端部71bb与W相绕线70c的第一端部71ca的组合以外也同样如以下所示,固定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绝缘体之间的空间中。
在周向上相邻的W相绕线70c的第二端部71cb和U相绕线70a的第一端部71aa固定在第三绝缘体50c与第一绝缘体50a之间的空间中。通过这样的固定方式,也容易将W相绕线70c的第二端部71cb与U相绕线70a的第一端部71aa通过例如锡焊、焊接等连接,或者将W相绕线70c的第二端部71cb与第一汇流条20ab通过例如锡焊、焊接等连接,或者将U相绕线70a的第一端部71aa与第一汇流条20ab通过例如锡焊、焊接等连接。
在周向上相邻的U相绕线70a的第二端部71ab和V相绕线70b的第一端部71ba固定在第一绝缘体50a与第二绝缘体50b之间的空间中。通过这样的固定方式,也容易将U相绕线70a的第二端部71ab与V相绕线70b的第一端部71ba通过例如锡焊、焊接等连接,或者将U相绕线70a的第二端部71ab与第二汇流条20bb通过例如锡焊、焊接等连接,或者将V相绕线70b的第一端部71ba与第二汇流条20bb通过例如锡焊、焊接等连接。
另外,在定子3c中,与定子3b相比,由于在绝缘体没有设置端子,构件件数被削减,因此制造成本降低。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马达除了具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定子以外,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马达相同。另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马达除了具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定子以外,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马达相同。
附图标记说明
1...马达;2...转子;3a、3b、3c...定子;10a、10b...线圈单元组件;20aa、20ab...第一汇流条;20ba、20bb...第二汇流条;20ca、20cb...第三汇流条;21a、21b...弯曲部;30a...第一线圈单元;30b...第二线圈单元;30c...第三线圈单元;40a...第一分割铁心;40b...第二分割铁心;40c...第三分割铁心;41a、41b、41c...齿;42aa、42ab...第一分割铁心的露出部分的端面;42ba、42bb...第二分割铁心的露出部分的端面;42ca、42cb...第三分割铁心的露出部分的端面;45...定子铁心;50a...第一绝缘体;50b...第二绝缘体;50c...第三绝缘体;51a、51b、51c...筒状部;52a、52b、52c...内侧凸缘部;53a、53b、53c...外侧凸缘部;55a...第一槽;55b...第二槽;55c...第三槽;56aa...第一绝缘体的第一槽的周向上的一端;56ab...第三绝缘体的第一槽的周向上的一端;56ba...第一绝缘体的第二槽的周向上的一端;56bb...第二绝缘体的第二槽的周向上的一端;56ca...第二绝缘体的第三槽的周向上的一端;56cb...第三绝缘体的第三槽的周向上的一端;57a、57b...壁部;58a、58b...顶部;59a、59b...底部;60a...第一线圈;60b...第二线圈;60c...第三线圈;70a...U相绕线;70b...V相绕线;70c...W相绕线;71aa...U相绕线的第一端部;71ab...U相绕线的第二端部;71ba...V相绕线的第一端部;71bb...V相绕线的第二端部;71ca...W相绕线的第一端部;71cb...W相绕线的第二端部;80a、80b...端子;AX...轴线。

Claims (11)

1.一种定子,具备:线圈单元组件,通过将线圈单元呈环状排列而形成;和汇流条,设置在所述线圈单元组件的外周面上,
所述定子的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定子的轴线延伸的方向定义为轴向,将与所述轴向正交且所述定子的外周面和内周面相对的方向定义为径向,将从所述轴向观察时的沿着所述定子的外周的方向定义为周向时,
所述线圈单元具有:分割铁心,具有沿所述径向延伸的齿;绝缘体,被安装为与所述分割铁心的至少所述齿重叠;以及线圈,由隔着所述绝缘体卷绕于所述分割铁心的所述齿的绕线构成,
所述线圈单元包括沿着所述周向呈环状依次重复排列的第一线圈单元、第二线圈单元以及第三线圈单元,
所述第一线圈单元具有第一分割铁心、第一绝缘体以及由U相绕线构成的第一线圈,
所述第二线圈单元具有第二分割铁心、第二绝缘体以及由V相绕线构成的第二线圈,
所述第三线圈单元具有第三分割铁心、第三绝缘体以及由W相绕线构成的第三线圈,
所述第一绝缘体、所述第二绝缘体以及所述第三绝缘体的所述径向上的与所述齿相反侧的外端面在所述线圈单元组件的所述外周面露出,
在所述第一绝缘体、所述第二绝缘体以及所述第三绝缘体的所述外端面设置有第一槽、第二槽以及第三槽,所述第一槽、所述第二槽以及所述第三槽遍及所述第一绝缘体、所述第二绝缘体以及所述第三绝缘体地沿所述周向延伸,并且在所述轴向上的位置互不相同,
所述U相绕线的第一端部朝向所述第一绝缘体的所述第一槽的所述周向上的一端被导出,并且所述U相绕线的第二端部朝向所述第一绝缘体的所述第二槽的所述周向上的一端被导出,
所述V相绕线的第一端部朝向所述第二绝缘体的所述第二槽的所述周向上的一端被导出,并且所述V相绕线的第二端部朝向所述第二绝缘体的所述第三槽的所述周向上的一端被导出,
所述W相绕线的第一端部朝向所述第三绝缘体的所述第三槽的所述周向上的一端被导出,并且所述W相绕线的第二端部朝向所述第三绝缘体的所述第一槽的所述周向上的一端被导出,
所述汇流条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槽的第一汇流条、设置于所述第二槽的第二汇流条、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三槽的第三汇流条,
所述W相绕线的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U相绕线的所述第一端部在所述周向上相邻,并且经由所述第一汇流条电连接,
所述U相绕线的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V相绕线的所述第一端部在所述周向上相邻,并且经由所述第二汇流条电连接,
所述V相绕线的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W相绕线的所述第一端部在所述周向上相邻,并且经由所述第三汇流条电连接,
所述U相绕线、所述V相绕线以及所述W相绕线构成在各相中形成为并联电路的三角形接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中,
所述汇流条具有在所述周向上相邻的一对弯曲部,
在所述周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绕线的端部被所述一对弯曲部在所述周向上夹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中,
所述绕线的端部与设置于所述绝缘体的端子连接,并且经由所述端子与所述汇流条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子,其中,
在所述绝缘体设置有对于所述绕线的端部进行所述周向的定位的周向定位单元。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子,其中,
在所述绝缘体设置有对于所述绕线的端部进行所述轴向的定位的轴向定位单元。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子,其中,
在所述径向上,位于所述线圈单元组件的与内周面相反的一侧的所述汇流条的外端位于比所述线圈单元组件的所述外周面的外端靠所述线圈单元组件的所述内周面侧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子,其中,在从所述轴向观察时,所述汇流条为环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定子,其中,
所述汇流条以一个导体的两端接触的方式形成为环状。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子,其中,所述汇流条含有铜。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子,其中,所述汇流条含有导电性的弹性材料。
11.一种马达,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子;和
转子,与所述定子的内周面对置地设置。
CN202080101333.7A 2020-05-26 2020-12-14 定子以及马达 Pending CN11566870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91535 2020-05-26
JP2020091535 2020-05-26
PCT/JP2020/046518 WO2021240851A1 (ja) 2020-05-26 2020-12-14 ステータ及びモー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68701A true CN115668701A (zh) 2023-01-31

Family

ID=787441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101333.7A Pending CN115668701A (zh) 2020-05-26 2020-12-14 定子以及马达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85682A1 (zh)
JP (1) JP7364070B2 (zh)
CN (1) CN115668701A (zh)
WO (1) WO2021240851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46594A (ja) * 2005-03-02 2006-09-14 Toyota Motor Corp 回転電機の配線部材
JP2013110811A (ja) * 2011-11-18 2013-06-06 Jtekt Corp 電動モータ
JP6578674B2 (ja) * 2014-06-04 2019-09-2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機子及びモー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085682A1 (en) 2023-03-23
JPWO2021240851A1 (zh) 2021-12-02
WO2021240851A1 (ja) 2021-12-02
JP7364070B2 (ja) 2023-10-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333996B2 (ja) 固定子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回転電機
US9601958B2 (en) Stator portion and motor
JP2007325481A (ja)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2005287240A (ja) 同期電動機
EP1551091B1 (en) Stator for outer rotor multipole generator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the stator
JP5810869B2 (ja) 回転電機用端末モジュール及びこれを備えた回転電機
JP6649161B2 (ja) ステータ、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US8222779B2 (en) Stepping motor
CN109792182B (zh) 马达
CN110692180B (zh) 马达
CN115668701A (zh) 定子以及马达
US11658536B2 (en)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JP6892953B2 (ja) モータ
JP6684749B2 (ja) モータ
JP7429521B2 (ja) モータ
WO2023203877A1 (ja) 電機子及び回転電機
CN113098176B (zh) 旋转电机
JP2005130580A (ja)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WO2023203876A1 (ja) 電機子及び回転電機
EP4318882A1 (en) Motor
WO2023166818A1 (ja) 電機子及び回転電機
JP6850683B2 (ja) モータ
JP6764373B2 (ja) モータ
JP2022020142A (ja) 回転電機ステータの結線板、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および回転電機
JP2022048418A (ja) 回転電機ステータの結線板、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および回転電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