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07677A - 预防、阻止或治疗微生物感染的复合物及其制备和应用 - Google Patents

预防、阻止或治疗微生物感染的复合物及其制备和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607677A
CN115607677A CN202211331633.1A CN202211331633A CN115607677A CN 115607677 A CN115607677 A CN 115607677A CN 202211331633 A CN202211331633 A CN 202211331633A CN 115607677 A CN115607677 A CN 1156076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id
carbon atoms
fatty acid
soluble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33163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一麟
周媛媛
刘凤武
周旭
陈炜斌
刘弘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n Rainforest Beijing Biomed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n Rainforest Beijing Biomed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n Rainforest Beijing Biomed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n Rainforest Beijing Biomed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331633.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607677A/zh
Publication of CN1156076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07677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092349 priority patent/WO2023213310A1/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47/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 A61K47/5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 A61K47/51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a modifying agent
    • A61K47/62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a modifying agent the modifying agent being a protein, peptide or polyamino acid
    • A61K47/64Drug-peptide, drug-protein or drug-polyamino acid conjugates, i.e. the modifying agent being a peptide, protein or polyamino acid which is covalently bonded or complexed to a therapeutically active agen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1/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organic active ingredients
    • A61K31/185Acids; Anhydrides, halides or salts thereof, e.g. sulfur acids, imidic, hydrazonic or hydroximic acids
    • A61K31/19Carboxylic acids, e.g. valproic acid
    • A61K31/20Carboxylic acids, e.g. valproic acid having a carboxyl group bound to a chain of seven or more carbon atoms, e.g. stearic, palmitic, arachidic aci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1/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organic active ingredients
    • A61K31/185Acids; Anhydrides, halides or salts thereof, e.g. sulfur acids, imidic, hydrazonic or hydroximic acids
    • A61K31/19Carboxylic acids, e.g. valproic acid
    • A61K31/20Carboxylic acids, e.g. valproic acid having a carboxyl group bound to a chain of seven or more carbon atoms, e.g. stearic, palmitic, arachidic acids
    • A61K31/201Carboxylic acids, e.g. valproic acid having a carboxyl group bound to a chain of seven or more carbon atoms, e.g. stearic, palmitic, arachidic acids having one or two double bonds, e.g. oleic, linoleic aci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45/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ctive ingredi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A61K31/00 - A61K41/00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47/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 A61K47/5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 A61K47/51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a modifying agent
    • A61K47/54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a modifying agent the modifying agent being an organic compound
    • A61K47/542Carboxylic acids, e.g. a fatty acid or an amino aci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47/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 A61K47/5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 A61K47/51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a modifying agent
    • A61K47/54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a modifying agent the modifying agent being an organic compound
    • A61K47/545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47/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 A61K47/5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 A61K47/51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a modifying agent
    • A61K47/54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a modifying agent the modifying agent being an organic compound
    • A61K47/549Sugars, nucleosides, nucleotides or nucleic aci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47/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 A61K47/5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 A61K47/51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a modifying agent
    • A61K47/56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a modifying agent the modifying agent being an 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 e.g. an oligomeric, polymeric or dendrimeric molecule
    • A61K47/61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a modifying agent the modifying agent being an 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 e.g. an oligomeric, polymeric or dendrimeric molecule the 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 being a polysaccharide or a derivative thereof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47/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 A61K47/5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 A61K47/51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a modifying agent
    • A61K47/62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a modifying agent the modifying agent being a protein, peptide or polyamino acid
    • A61K47/64Drug-peptide, drug-protein or drug-polyamino acid conjugates, i.e. the modifying agent being a peptide, protein or polyamino acid which is covalently bonded or complexed to a therapeutically active agent
    • A61K47/643Albumins, e.g. HSA, BSA, ovalbumin or a Keyhole Limpet Hemocyanin [KHL]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1/00Antiinfectives, i.e. antibiotics, antiseptics, chemotherapeutics
    • A61P31/04Antibacterial ag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1/00Antiinfectives, i.e. antibiotics, antiseptics, chemotherapeutics
    • A61P31/10Antimycotic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1/00Antiinfectives, i.e. antibiotics, antiseptics, chemotherapeutics
    • A61P31/12Antivira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1/00Antiinfectives, i.e. antibiotics, antiseptics, chemotherapeutics
    • A61P31/12Antivirals
    • A61P31/14Antivirals for RNA viruses
    • A61P31/16Antivirals for RNA viruses for influenza or rhinovirus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1/00Antiinfectives, i.e. antibiotics, antiseptics, chemotherapeutics
    • A61P31/12Antivirals
    • A61P31/14Antivirals for RNA viruses
    • A61P31/18Antivirals for RNA viruses for HIV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1/00Antiinfectives, i.e. antibiotics, antiseptics, chemotherapeutics
    • A61P31/12Antivirals
    • A61P31/20Antivirals for DNA virus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1/00Antiinfectives, i.e. antibiotics, antiseptics, chemotherapeutics
    • A61P31/12Antivirals
    • A61P31/20Antivirals for DNA viruses
    • A61P31/22Antivirals for DNA viruses for herpes virus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30Against vector-borne diseases, e.g. mosquito-borne, fly-borne, tick-borne or waterborne diseases whose impact is exacerbated by climate chang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Vir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Communicable Diseases (AREA)
  • Oncolog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roteomics, Peptides & Aminoacids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AIDS & HIV (AREA)
  • Tropical Medicine & Parasitology (AREA)
  • Medicinal Preparation (AREA)
  • Medicines That Contain Protein Lipid Enzymes And Other Medic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预防、阻止或治疗微生物感染的复合物及其制备和应用,其包括作用部分、结合部分和水溶性部分;作用部分为脂溶性带有支链、环状结构和/或直链结构的饱和和/或不饱和碳链,可以插入/融入微生物的脂膜,破坏脂膜,或包裹非包膜病毒而疏水隔离;结合部分可以同脂膜成分或病毒表面蛋白结构域结合,使得复合物连接在脂膜或病毒表面,也可以具有特异靶向脂膜成分或病毒表面蛋白结构域赋予靶向性;水溶性部分使复合物可均匀分散在水溶液中并避免作用部分聚集成团。该复合物可制成多种剂型,可以在未感染前使用以阻止或预防病毒、细菌及真菌等微生物感染,可以在感染后使用杀灭体内微生物,也可对环境进行消杀阻止病毒、细菌及真菌传播。

Description

预防、阻止或治疗微生物感染的复合物及其制备和应用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2210483104.7、申请日为2022年05年06日、发明名称为“预防、阻止或治疗微生物感染的复合物及制备方法和用途”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组可预防治疗病毒、细菌和真菌感染的复合物,以及所述复合物的制备方法,所制备的复合物在预防治疗病毒、细菌、真菌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在众多微生物中,能够直接引起人类疾病的病原微生物一般是病毒、细菌和真菌。除了少数无包膜病毒,绝大多数微生物都有脂膜,而微生物的脂膜与其他生物的细胞膜功能一致,结构上都是以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蛋白质贯穿、嵌插、附着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膜外表面有蛋白质,少量多糖组成的糖蛋白,也有一部分糖类与脂质结合形成糖脂。微生物的脂膜通常为7~8nm,有一定的流动性,不仅作为屏障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创造了稳定的内环境,还具有半透性或选择性透性,即有选择地允许物质通过扩散,渗透和主动运输等方式进入细胞,从而保证细胞正常代谢的进行。而本发明涉及一组靶向破坏和影响微生物脂膜或者无包膜病毒核衣壳的结构和功能的复合物其制剂。
1.病毒
1.1包膜病毒和非包膜病毒
病毒(viruses)是一类最微小的、由一层蛋白外壳包裹一个或多个核酸(DNA或RNA)分子的感染性颗粒,是必须在易感活细胞内才能自我复制的非细胞型微生物。在细胞外,病毒以颗粒状形式存在,结构完整的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称为病毒体。病毒基因组均由一层蛋白外壳包裹着,这种结构称为核衣壳,而蛋白外壳则称为衣壳。病毒体的基本结构是核衣壳,但有些病毒在核衣壳外还具有双层类脂包膜,这类病毒称为包膜病毒,而没有包膜的病毒则相应称为裸病毒。
1.2病毒包膜结构和功能
包膜是病毒从宿主细胞释放时获得的细胞质膜,也可以是细胞内器膜或细胞核膜,因此病毒包膜具有宿主细胞膜的某些性质,可使病毒表现出对宿主细胞膜的特异“亲嗜性”。包膜中含有双层脂质、还有一些由病毒基因编码合成的蛋白,称为包膜蛋白,具有病毒特异性,常与多糖构成糖蛋白亚单位,嵌合在脂质层,表面呈棘状突起,称“剌突(Spike)或囊微粒”。它们位于病毒体的表面,有高度的抗原性,并能选择性地与宿主细胞受体结合,促使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感染性核衣壳进入胞内而导致感染。因此包膜病毒的包膜蛋白决定病毒的感染性,而包膜病毒的核衣壳为病毒核心,单独存在即失去包膜时无感染性。
1.3无包膜病毒的结构和功能
裸病毒由于没有包膜,其核衣壳即为成熟病毒,其感染性由衣壳蛋白决定。衣壳蛋白是病毒基因产物,可赋予病毒固有的形状,保护内部核酸免遭外环境(如血液)中核酸酶的破坏;同时衣壳蛋白具有辅助感染作用,病毒表面特异性受体边连结蛋白与细胞表面相应受体有特殊的亲和力,是病毒选择性吸附宿主细胞并建立感染灶的首要步骤;衣壳蛋白也呈现出病毒特异的抗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抗原病毒免疫应答。
1.4包膜病毒的种类
含有包膜的病毒包括流感病毒、冠状病毒、艾滋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狂犬病毒、疱疹病毒、埃博拉病毒、汉坦病毒、登革病毒、乙型脑炎病毒、赛卡病毒等。
免疫系统是依赖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来识别敌我的,包膜病毒正因为多了一层脂质膜,就会被宿主免疫系统识别为己方。包膜蛋白的糖基化修饰,一方面发挥抗原屏蔽效应,导致疫苗研发更为困难;另一方面,修饰的聚糖对抗原表位结构也具有空间重构效应。
1.5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当前共发现7种可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分别是HCoV-229E、HCoV-OC43、SARS-CoV、HCoV-NL63、HCoV-HKU1、MERS-CoV和SARS-CoV-2。冠状病毒直径约60-220nm。病毒具有包膜结构,上面有三种蛋白:刺突糖蛋白(S蛋白)、小包膜糖蛋白和膜糖蛋白(M蛋白),少数种类还有血凝素糖蛋白(HE蛋白)。S蛋白在识别并结合宿主细胞表面受体,并介导病毒包膜与细胞膜融合的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M蛋白则参与了病毒包膜的形成与出芽过程;HE蛋白则是构成包膜的短凸起,可能与冠状病毒早期吸附有关,某些冠状病毒的HE蛋白可引起红细胞的凝集以及对红细胞的吸附。
1.6冠状病毒的治疗
目前临床在研的新冠肺炎疫苗及治疗药物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一是小分子抗病毒药物:包括默沙东的Molnupiravir、辉瑞的Paxlovid、盐野义制药公司的Ensitrelvir,以及已上市药物瑞德西韦、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法匹拉韦等。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等小分子药物虽然被广泛用于抗病毒治疗,但其并不是治疗新冠肺炎的特效药。
二是抗炎药物:多个生物药被用于抑制炎症因子风暴,例如托珠单抗(Tocilizumab)、西妥昔单抗(Siltuximab)等;也有部分小分子消炎药的临床试验,例如巴瑞克替尼(Baricitinib)、鲁索替尼(Ruxolitinib)等。
三是中和抗体:是指与病毒结合后能消除病毒感染能力的抗体。其作用机制是改变病毒表面构型,阻止病毒吸附于易感细胞,使病毒不能穿入胞内进行增殖;病毒与中和抗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易被巨噬细胞吞噬清除。
四是疫苗:包括重组蛋白疫苗、核酸疫苗、病毒载体疫苗、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等五种。
1.7无包膜病毒
无包膜的裸病毒包括甲型肝炎病毒、人乳头瘤病毒、腺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等。
人乳头瘤病毒(HPV)属于乳头瘤病毒科的乳头瘤病毒属,为球形无包膜的双链DNA病毒,直径为52~55nm。病毒基因组为双链环状DNA,约7.8~8.0kb,分为早期区、晚期区和调节区。早期区编码与病毒复制、转录调控和细胞转化有关的蛋白(如E5,E6,E7),晚期区编码主要壳体蛋白L1和次要壳体蛋白L2。目前已分离出130多种,不同的型别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根据侵犯的组织部位不同可分为:皮肤低危型、皮肤高危型、黏膜低危型、黏膜高危型。皮肤型的HPV人群感染非常普遍,如常见的寻常疣、趾疣、扁平疣等,但无法得到具体的感染率。比较引起注意的是高危型的HPV感染和外生殖器的低危型HPV感染造成的生殖器疣和宫颈癌。
1.8HPV预防和治疗
国际上目前已经有预防性的九价疫苗、四价疫苗等可以预防这四种病毒类型感染,包括能够引起宫颈癌病变的16,18型,所以可以减少大部分的宫颈癌,有些科研也表明对其他型别有一定的保护力。但对于已经感染的人预防疫苗没有作用,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性疫苗。
2细菌
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2.1细菌细胞膜
细菌的细胞膜是由磷脂双分子层与镶蛋白质构成的富有弹性的半透性膜。膜厚为8~10nm,外侧紧贴细胞壁。细菌细胞膜内不含胆固醇是与真核细胞膜的区别点。细菌细胞膜含有丰富的酶系,执行许多重要的代谢功能。细菌细胞膜的多功能性是区别于其他细胞膜的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如细胞膜内侧含有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的酶系,具有执行真核细胞线粒体的部分功能。
细菌细胞膜的结构特点:①膜的主体是脂质双分子层②脂质双分子层具有流动性③整合蛋白因其表面呈疏水性,故可"溶"于脂质双分子层的疏水性内层中④周边蛋白表面含有亲水基团,故可通过静电引力与脂质双分子层表面的极性头相连⑤脂质分子间或脂质与蛋白质分子间无共价结合⑥脂质双分子层犹如"海洋",周边蛋白可在其上作"漂浮"运动,而整合蛋白则似"冰山"沉浸在其中作横向运动。
细菌细胞膜的生理功能:①能选择性地控制细胞内、外的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运送②是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的结构屏障③是合成细胞壁和糖被有关成分(如肽聚糖、磷壁酸、LPS和荚膜多糖等)的重要场所④膜上含有与氧化磷酸化或光合磷酸化等能量代谢有关的酶系,故是细胞的产能基地⑤是鞭毛机体的着生部位,并可提供鞭毛旋转运动所需的能量。
2.2细菌细胞壁
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又称粘肽。肽聚糖是由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酸两种氨基糖经β-1,4糖苷键连接间隔排列形成的多糖支架。在N-乙酰胞壁酸分子上连接四肽侧链,肽链之间再由肽桥或肽链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机械性很强的网状结构。
2.2.1革兰氏阳性菌
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较厚,约20~80mm。肽聚糖含量丰富,有15~50层,每层厚度1nm,约占细胞壁干重的50~80%。此外,尚有大量特殊组份磷壁酸。磷壁酸抗原性很强,是革兰氏阳性菌的重要表面抗原;在调节离子通过粘肽层中起作用;也可能与某些酶的活性有关;某些细菌的磷壁酸,能粘附在人类细胞表面,其作用类似菌毛,可能与致病性有关。
2.2.2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具有多重结构。其细胞壁较薄,约10~15nm,有1~2层肽聚糖,约占细胞壁干重的5~20%;细胞壁外还有一层由蛋白质、磷脂质、脂多糖形成的细菌外膜。外膜比细胞质膜的磷脂质含量低,但脂多糖的含量则比较高。外膜的蛋白质与细胞质膜不同,外膜上的蛋白质一端以蛋白质部分共价键连接于肽聚糖的四肽侧链上,另一端以脂质部分经共价键连接于外膜的磷酸上。其功能是稳定外膜并将之固定于肽聚糖层。脂多糖被称为细菌内毒素,存在于外膜的最外层。外膜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主要结构,除了转运营养物质外,还有屏障作用,能阻止多种物质透过,抵抗许多化学药物的作用。
2.3抗生素
抗生素主要是由细菌、霉菌或其他微生物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或人工合成的类似物,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或致病微生物感染类疾病,一般情况下对其宿主不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抗生素的作用机制一般为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菌在低渗透压环境下膨胀破裂死亡;与细菌细胞膜相互作用,增强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打开膜上的离子通道,让细菌内部的有用物质漏出菌体或电解质平衡失调而死;与细菌核糖体或其反应底物(如tRNA、mRNA)相互所用,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导致细胞存活所必需的结构蛋白和酶不能被合成;阻碍细菌DNA的复制和转录,使细菌细胞分裂繁殖和转录翻译成蛋白质的过程受阻。
2.4抗生素耐药
众所周知,超范围、大剂量、长时间使用抗生素药物,可以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人类为了对付致病微生物,不断研制出新型抗生素,而细菌等微生物为了生存,会慢慢适应这种药物环境,并不断地产生变异,形成新的更强大的细菌,以此循环往复。甚至出现多重耐药菌,即一种细菌对三类或以上抗生素同时耐药。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细菌表现出耐药性是因其体内存在耐药基因。NDM-1是科学家发现的一种新的超级耐药基因,编码一种新的耐药酶NDM-1,全称为"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1",是一种高效酶,能分解大多数抗生素,使之失去功效。耐药基因不仅可以使细菌本身产生耐药性,还能在环境中传播,转移到其他细菌中,成为耐药细菌耐受抗生素。由于目前几乎没有新的抗生素问世,而现存的抗生素又不能有效杀灭耐药细菌,耐药细菌一旦感染会大大增加患者死亡的危险,感染耐药细菌患者的死亡率大约是感染不耐药细菌患者的2倍。因而耐药细菌的感染和传播问题成为当代医学领域的一大挑战。
3.真菌、衣原体和支原体
真菌细胞的基本构造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内质网、线粒体等。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几丁质,真菌细胞膜也是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但其质膜中具有甾醇,麦角甾醇在保持膜的渗透性和流动性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抗真菌药物有三类:多烯类(二性霉素B制剂),三唑类(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泊沙康唑)和棘白菌素类(卡泊芬净、米卡芬净、阿尼芬净)。
衣原体为革兰阴性病原体,有细胞壁、细胞膜,但无肽聚糖,是由二硫键连接的多肽作为支架。支原体没有细胞壁,只有细胞膜,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对保持细胞膜的完整性具有一定作用。
4.以微生物的脂膜成分作为靶点
微生物脂膜的主要结构是磷脂双分子层,主要成分是磷脂、蛋白质和多糖,可以通过破坏微生物的脂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引起膜的渗透的改变,增强通透性,起到抗微生物的作用。
4.1微生物细胞膜的结构和成分
微生物脂膜一般厚度在7~8nm。脂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成。脂质占50%,蛋白质占40%,多糖约占1~10%。膜脂主要包括磷脂、糖脂,其中磷脂约占膜脂的50%以上。磷脂主要是甘油磷脂,以甘油为骨架,在骨架上结合两个脂肪酸链和一个磷酸基团,胆碱、乙醇胺、丝氨酸或肌醇等分子通过磷酸基团连接到脂分子上。磷脂分子的亲水端是磷酸基团,称为头部;磷脂分子的疏水端是两条长短不一的烃链,称为尾部,一般含有14~24个偶数碳原子;其中一条烃链常含有一个或数个双键,双键的存在造成这条不饱和链有一定角度的扭转。糖脂含量约占膜脂的5%以下;最简单的糖脂是半乳糖脑苷脂.它仅有一个半乳糖作为极性头部;糖脂的作用是整合膜蛋白。
4.2微生物膜脂
是构成膜的基本骨架,去除膜脂,则使膜解体;膜脂是膜蛋白的溶剂,一些蛋白通过疏水端同膜脂作用,使蛋白镶嵌在膜上,得以执行特殊的功能;膜脂为某些膜蛋白酶维持构象、表现活性提供环境,膜上有很多酶的活性依赖于膜脂的存在。
4.3微生物膜蛋白
占膜的40%~50%,功能越复杂的膜,其上的蛋白质含量越多。根据与膜脂的结合方式以及在膜中的位置的不同,膜蛋白分为:整合蛋白、外周蛋白、脂锚定蛋白。整合蛋白的部分或全部镶嵌在细胞膜中或内外两侧的蛋白质,与膜结合非常紧密,只有用去垢剂才能从膜上洗涤下来.常用SDS和Triton—X100。外周蛋白又称为外在蛋白,为水溶性的,分布在细胞膜的表面.靠离子键或其他较弱的键与膜表面的蛋白质分子或脂质分子的亲水部分结合,因此只要改变溶液的离子强度甚至提高温度就可以从膜上分离下来。脂锚定蛋白:又称脂连接蛋白,同脂的结合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通过一个糖分子间接同脂双层中的脂结合;一种是蛋白质直接与脂双层中的脂结合。脂锚定蛋白通过磷脂或脂肪酸锚定,共价结合。膜蛋白具有运输,催化相关的代谢反应,连接蛋白,受体作用。
4.4微生物膜糖
占膜成分的2%~10%;主要位于脂膜的外表面。存在于膜的糖类在动物细胞膜的主要是7种:D-葡萄糖,D-半乳糖,D-甘露糖,L-岩藻糖,N-乙酰半乳糖胺,N-乙酰基葡萄糖胺。糖同氨基酸的连接主要有两种形式:N-连接:即糖链与肽链中天冬酰胺残基相连;O-连接:则是糖链与肽链中的丝氨酸或苏氨酸残基相连。
4.5微生物脂膜的不对称性
脂膜的内外两层的组分和功能有明显的差异.称为膜的不对称性。膜脂、膜蛋白和膜糖在膜上均呈不对称分布,导致膜功能的不对称性和方向性,即膜内外两层的流动性不同,使物质传递有一定方向,信号的接受和传递也有一定方向等。膜功能的不对称性和方向性保证了生命活动的高度有序性。细胞间的识别、运动、物质运输、信号传递等都具有方向性。这些方向性的维持就是靠分布不对称的膜蛋白、膜脂和膜糖来提供。
4.6微生物脂膜的流动性
微生物脂膜具有流动性,脂膜上的膜脂分子可以侧向扩散,旋转运动,摆动运动,伸缩震荡,翻转运动,旋转异构。膜蛋白运动的几种形式主要有侧向扩散和旋转扩散两种运动方式。脂膜的流动性是保证其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当脂膜的流动性低于一定的阈值时,许多酶的活动和跨膜运输将停止,反之如果流动性过高,又会造成脂膜的溶解。
5.破坏微生物细胞膜的方法和制剂
5.1物理性破坏
体外最简便的方法是将微生物置于蒸馏水,利用的是渗透原理让细胞吸水胀破,低温和高温均可以破坏微生物脂膜。直接差速离心,也可以破坏脂膜的结构。
5.2蛋白酶和磷脂酶破坏
蛋白酶能催化脂膜中蛋白质水解从而破坏脂膜;而磷脂酶也通过水解脂膜中的磷脂来破坏脂膜。
5.3离子型、非离子型和两性离子型去垢剂破坏细胞膜
去垢剂是两亲性分子,同时含有亲水和疏水区域,能够破坏蛋白质、蛋白质脂质和脂质的结合、变性蛋白质和其他大分子。实验中常用的离子型去垢剂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脱氧胆酸盐,胆酸盐,肌氨酸酯;常用的非离子去垢剂包括:Triton X-100,DDM,digitonin,tween 20,tween 80。去垢剂是两亲性有机化合物,由疏水性非极性碳氢化合物部分和亲水性极性基团组成。这种分子结构与构成脂膜的两亲性磷脂非常相似。磷脂具有两各附着于亲水性基团的脂肪酸疏水尾。当在高浓度时候,两亲性分子自组装成结构,使它们的亲水性头组保持在外部,疏水性尾部保持在内部远离水。由于它们的分子差异,去垢剂分子形成球形胶束。由于分子结构的相似性使得去垢剂能够穿透磷脂双层膜,从而破坏脂膜。
5.4.脂肪酸的体外杀菌作用
脂肪酸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一类化合物,是中性脂肪、磷脂和糖脂的主要成分。脂肪酸代谢脂肪酸根据碳链长度的不同又可将其分为:短链脂肪酸,其碳链上的碳原子数小于6,也称作挥发性脂肪酸;中链脂肪酸,指碳链上碳原子数为6-12的脂肪酸;长链脂肪酸,其碳链上碳原子数大于12。脂肪酸根据碳氢链饱和与不饱和的不同可分为3类,即:饱和脂肪酸,碳氢上没有不饱和键;单不饱和脂肪酸,其碳氢链有一个不饱和键;多不饱和脂肪酸,其碳氢链有二个或二个以上不饱和键。
食物中的脂肪酸在肠内细胞重新酯化,与胆盐、甘油一酯混合形成4—6nm脂肪微粒,这种脂肪微粒被肠上皮细胞通过吞饮作用直接吸收,并在外面包上一层卵磷脂和蛋白质膜,而成为乳糜微粒进入淋巴系统,经过淋巴管和胸导管,以水包油乳剂的形式回流到血液循环中。中链脂肪酸除少量在周围血液中短期存在外,大部分与血清蛋白非共价结合,通过门静脉系统较快地到达肝脏。在肝脏中,中链脂肪酸能迅速通过线粒体双层膜,在辛酰CoA作用下迅速被酰化,而几乎不被合成脂肪。酰化产生的过多的乙酰CoA在线粒体胞浆中发生各种代谢作用,其中大部分趋向合成酮体。
研究表明脂肪酸的抗菌作用通常是广谱的。虽然人们对其抗菌机制仍知之甚少,很多研究推测脂肪酸作用的主要靶点是细胞膜,在细胞膜上,脂肪酸破坏电子传递链和氧化磷酸化。除了干扰细胞能量的产生,脂肪酸的作用还可能是由于酶活性的抑制、营养吸收的损害、过氧化和自氧化降解产物的产生或细菌细胞的直接分解。
由于其作用机制与大多数传统抗生素不同,因此具有开发潜力。然而,迄今为止仍有一些问题阻碍了进展。首先,一些游离脂肪酸的味道不好。其次,游离脂肪酸不稳定,而且它们也有与蛋白质非特异性结合的倾向,在体内更多的脂肪酸是以稳定脂质(例如甘油三酯)的形式输送。第三,脂肪酸的脂溶性和快速代谢性,导致其不能直接用于体内。游离脂肪酸不溶于水,或者水溶性很低,不能直接注射到血液循环内,直接注射到静脉内会导致肺栓塞、注射到动脉导致动脉栓塞组织坏死。
研究使用的体外抑菌杀菌的脂肪酸的浓度往往很高,这么高的浓度一定会破坏人体细胞的细胞膜。人体细胞也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也是高浓度脂肪酸攻击的靶点。所以本发明专利涉及一组可以通过静脉、动脉注射,也可以口服的稳定的一类以水溶性碳链复合物,通过与大、中、小水溶性分子、结合分子共价结合的疏水性碳链,将脂溶性疏水性的碳链变成水溶性的可靶向杀灭体内微生物的复合物。治疗浓度下,这一组复合物具有对致病微生物的靶向结合并杀灭,对人体细胞组织没有影响和损伤,而且短期不易被肝脏清除代谢。本发明所述的高水溶性和高亲和性复合物,具有了抗微生物感染的作用,除了有鼻喷剂、干粉吸入剂、更可以用于静脉注射和口服剂型。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缺乏无毒副作用不能广泛杀灭和预防、阻止或者治疗微生物感染的试剂,而提供一种能够预防、阻止或者治疗微生物感染的复合物。
具体来说,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缺乏无毒副作用尤其不能广泛杀灭和预防、阻止或者治疗微生物感染的试剂,本发明提供如下的第一套技术方案:
(1)一种能预防、阻止和/或治疗病毒或细菌感染的复合物,其包括作用部分、结合部分和水溶性部分,
其中,所述的病毒为选自新冠病毒、流感病毒、艾滋病毒、乙肝病毒、人类疱疹病毒、埃博拉病毒、狂犬病毒和人乳头瘤病毒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病毒,所述的细菌为选自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细菌;
所述作用部分为脂溶性带有支链、环状结构和/或直链结构的饱和和/或不饱和碳链,所述碳链为分子或者分子的残基,所述碳链为碳原子数为3-100的碳链;其中,所述作用部分为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形成的碳原子数为3-100的碳链或碳链的残基;
所述水溶性部分为可溶于水的分子或分子的残基,所述分子含有选自酰胺基团、磷酰氧基、羧酸基、磷酸基、磺酸基、磺酰氧基、羟基、季铵基、硫醚基、二硫键、醚基、巯基、醛基、酯基、胺基、氨基、脲基、胍基的一种或二种以上官能团基团,所述水溶性部分可以为与作为作用部分的碳链连接的上述一种或二种以上官能团基团;
所述结合部分为能与微生物脂膜、微生物表面蛋白、微生物表面多糖或细胞壁成分结合或能与微生物中的多糖或蛋白质或多肽结合的分子或分子的残基,所述结合部分可以和水溶性部分相同,即能与微生物脂膜、表面结构域结合的蛋白、多肽、氨基酸、寡肽、寡糖、单糖和/或多糖分子或其残基;
其中所述作用部分、水溶性部分和结合部分中任一个部分的数量可以为1个或者1个以上。
(2)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复合物,所述碳原子数为3-48。
(3)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复合物,所述碳原子数为3-26。
(4)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复合物,所述水溶性部分为含有选自巯基、氨基、磷酸基、羧酸基、磺酸基、羟基、胺基、脲基、胍基和二硫基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基团的可溶于水的分子或分子的残基;
所述结合部分具有起到结合作用的基团,即能与微生物脂膜、微生物表面蛋白、微生物表面多糖或细胞壁成分结合或能与微生物中的多糖或蛋白质或多肽结合,该基团为来自水溶性部分的或者来自独立作为结合部分的选自巯基、氨基、磷酸基、羧酸基、磺酸基、羟基、胺基、脲基、胍基和二硫基中的二种以上基团或来自提供碳链与碳链连接的选自巯基、氨基、磷酸基、羧酸基、磺酸基、羟基、胺基、脲基、胍基和二硫基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基团,使得复合物具有巯基、氨基、磷酸基、羧酸基、磺酸基、羟基、胺基、脲基、胍基和二硫基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基团。
(5)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复合物,结合部分选自二元脂肪酸或多元脂肪酸、氨基酸、靶向蛋白、靶向多肽、靶向多糖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
(6)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复合物,所述复合物为碳原子数为3-50的脂肪酸和水溶性氨基酸连接形成的复合物;或者,所述复合物为碳原子数为3-50的脂肪酸连接靶向多肽形成的复合物;或者所述复合物为碳原子数为3-50的脂肪酸和靶向多肽和PEG反应形成的复合物;或者所述复合物为表面活性剂和选自二元脂肪酸或多元脂肪酸、氨基酸、靶向蛋白、靶向多肽和靶向多糖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反应形成的复合物。
(7)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复合物,所述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选自碳原子数为3-50的饱和脂肪酸或不饱和脂肪酸,该脂肪酸为含有双键、叁键、羟基、氨基和/或被氧代的脂肪酸或氨基酸,为一元酸、二元酸或多元酸。
(8)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复合物,所述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选自碳原子数为3-46的饱和脂肪酸,碳原子数为3-34的单烯酸,碳原子数为5-30的二烯酸,碳原子数为7-30的三烯酸,碳原子数为12-38的四烯酸,碳原子数为12-38的五烯酸,碳原子数为22-38的六烯酸,碳原子数为6-22的炔酸,碳原子数为10-22的二炔酸,碳原子数为12-22的三炔酸,碳原子数为8-20的烯炔酸,主链碳原子数为3-30个且支链上碳原子数为1-10个烷基和/或1-3个羟基的脂肪酸,碳原子数为3-38的饱和直链及支链二羧酸和三羧酸和碳原子数为4-18的不饱和直链或支链且可以被羟基取代的二羧酸和三羧酸,碳原子数为3-18的氨基、羟基、氧代和/或甲基取代的羧酸,碳原子数为6-30的N-脂酰基氨基酸,含有2个或2个以上脂酰基的氨基酸,通过硫醚键及酰胺键连接的多元羧酸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
(9)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复合物,所述饱和/或不饱和脂肪酸为选自富马酸、辛酸、戊烯二酸、己烷酸、壬烷酸、十二烷酸、十四烷酸、十六烷酸、十八烷酸、二十烷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二十五烷酸、庚酸、癸酸、十二烯酸、十四烯酸、三十二碳六烯酸、二十八烷酸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或其形成的碳链残基。
(10)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复合物,所述水溶性部分为含有选自巯基、氨基、羧酸基、羟基和二硫基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基团的分子或分子的残基;所述分子选自蛋白质、多糖、核酸和人工合成的水溶性高聚物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的水溶性大分子或其残基;
和/或,选自多肽、寡肽、寡糖、寡核苷酸和人工合成的水溶性中等分子量的聚合物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的中等分子或其残基;
和/或,选自氨基酸、单糖、二糖、核苷酸、水溶性维生素和脱氧核苷酸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的水溶性小分子或其残基;
和/或,与作为作用部分的碳链连接的分子或分子的残基,所述分子或分子的残基含有选自巯基、氨基、羧酸基、羟基、二硫基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基团。
(11)根据技术方案10所述的复合物,作为所述水溶性大分子的所述蛋白质为选自血清白蛋白、免疫球蛋白、水溶性胶原蛋白、伴侣蛋白、水溶性糖蛋白和CD14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水溶性大分子;作为所述大分子的所述多糖为选自葡聚糖、透明质酸、唾液酸、硫酸肝素、硫酸乙酰肝素、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硫酸角质素、乙酰水溶性纤维素衍生物、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和水溶性壳聚糖衍生物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水溶性大分子;作为所述大分子的所述水溶性聚合物为选自聚乙二醇及羧基化或氨基化聚乙二醇、聚乙烯醇及羧基化或季铵化聚乙烯醇、聚丙烯酸和聚丙烯酸铵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水溶性大分子;
所述水溶性中等分子量的聚合物选自靶向多肽、寡肽、寡糖、寡核苷酸和/或水溶性多聚氨基酸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物质;
所述水溶性小分子的单糖和/或二糖选自葡萄糖、果糖、鼠李糖、山梨糖、蔗糖、麦芽糖、乳糖和海藻糖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作为所述水溶性小分子的核苷酸和/或脱氧核苷酸选自腺苷酸、鸟苷酸、尿苷酸、胞苷酸、胸苷酸、肌苷酸、脱氧腺苷酸、脱氧鸟苷酸、脱氧胞苷酸、脱氧胸苷酸;氨基酸如丝氨酸、苏氨酸、半胱氨酸、天冬酰胺、谷氨酰胺、酪氨酸、赖氨酸、精氨酸、组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瓜氨酸、鸟氨酸、牛磺酸和氨基丁酸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作为所述水溶性小分子的所述维生素选自维生素B1、泛酸、维生素B6和维生素C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
(12)根据技术方案11所述的复合物,所述靶向多肽包括特异性靶向微生物脂膜、细菌和真菌细胞壁、病毒表面蛋白结构域的蛋白或中和抗体片段中的任一种。
(13)根据技术方案11所述的复合物,所述水溶性多聚氨基酸选自聚谷氨酸、聚赖氨酸和/或聚天冬氨酸。
(14)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复合物,所述结合部分和水溶性部分相同,即为能与微生物脂膜、表面结构域结合的蛋白、多肽、寡肽、寡糖、单糖、二糖、氨基酸、核苷酸、维生素、水溶性聚合物、水溶性多聚氨基酸和/或多糖分子或这些分子的残基,所述分子或分子的残基包括选自巯基、氨基、羧酸基、羟基、二硫基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基团。
(15)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复合物,其为含有碳原子数为3-100的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与蛋白质、多肽、寡肽、寡糖、单糖、二糖、核苷酸、维生素、氨基酸、水溶性聚合物、水溶性多聚氨基酸和/或多糖反应得到的化合物;或者其为含有碳原子数为3-50的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与蛋白质、多肽、寡肽、寡糖、单糖、二糖、核苷酸、维生素、氨基酸、水溶性聚合物、水溶性多聚氨基酸和/或多糖分子反应得到的化合物,以及未反应的所述脂肪酸和/或未反应的所述蛋白质、多肽、寡肽、寡糖、单糖、二糖、核苷酸、维生素、氨基酸、水溶性聚合物、水溶性多聚氨基酸和/或多糖分子的混合物。
(16)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复合物,其为含有碳原子数为3-100的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与蛋白质、多肽、寡肽、寡糖、单糖、二糖、核苷酸、维生素、氨基酸、水溶性聚合物、水溶性多聚氨基酸和/或多糖分子的以物理化学作用复合的复合物或者直接物理混合得到的混合物,所述物理化学作用包括氢键或范德华力或二者作用的结合。
(17)根据技术方案15所述的复合物,其为含有碳原子数为3-100的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与选自蛋白质、多肽、寡肽和氨基酸中的至少一种反应得到的化合物;或者其为碳原子数为3-100的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与选自蛋白质、多肽、寡肽和氨基酸中的至少一种反应得到的化合物,以及未反应的脂肪酸和/或未反应的选自蛋白质、多肽、寡肽和氨基酸中的至少一种的混合物。
(18)根据技术方案15所述的复合物,其为含有碳原子数为3-100的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PEG与选自蛋白质、多肽、寡肽和氨基酸中的至少一种反应得到的化合物;或者其为碳原子数为3-100的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PEG与选自蛋白质、多肽、寡肽和氨基酸中的至少一种反应得到的化合物,以及未反应的脂肪酸、未反应的PEG和/或未反应的选自蛋白质、多肽、寡肽和氨基酸中的至少一种的混合物。
(19)根据技术方案15所述的复合物,其为含有碳原子数为3-100的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与选自多糖、单糖、二糖和寡糖中至少一种反应得到的化合物;或者其为碳原子数为3-100的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与选自多糖、单糖、二糖和寡糖中至少一种反应得到的化合物,以及未反应的脂肪酸和/或未反应的多糖、单糖、二糖和/或寡糖的混合物。
(20)根据技术方案15所述的复合物,其为含有碳原子数为3-100的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PEG与选自多糖、单糖、二糖和寡糖中至少一种反应得到的化合物;或者其为碳原子数为3-100的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PEG与选自多糖、单糖、二糖和寡糖中至少一种反应得到的化合物,以及未反应的脂肪酸、未反应的PEG和/或未反应的多糖、单糖、二糖和/或寡糖的混合物。
(21)根据技术方案15所述的复合物,所述蛋白质选自血清白蛋白、免疫球蛋白、水溶性胶原蛋白、伴侣蛋白、水溶性糖蛋白和CD14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
(22)根据技术方案15所述的复合物,所述多糖选自葡聚糖和/或透明质酸、唾液酸、硫酸肝素、硫酸乙酰肝素、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硫酸角质素、乙酰水溶性纤维素衍生物、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和水溶性壳聚糖衍生物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
(23)根据技术方案15所述的复合物,其为含有碳原子数为3-100的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连接物和含有巯基的蛋白质反应得到的化合物;或为上述反应得到的化合物、未反应的脂肪酸、未反应的连接物、和/或未反应的含有巯基的蛋白质的混合物;其中,所述连接物为氨基酸、丁二酸、丁二烯酸、戊烯二酸、己胺基二酸、氨基甲酸酯、短肽、N-羟基丁烯酰亚胺、聚乙二醇以及上述化合物的衍生物中一种或二种以上。
(24)根据技术方案23所述的复合物,该复合物为含有碳原子数为3-100的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N-羟基丁烯酰亚胺与含有巯基的蛋白质反应得到的化合物;或为上述反应得到的化合物、未反应的脂肪酸、未反应的N-羟基丁烯酰亚胺和/或未反应的含有巯基的蛋白质的混合物。
(25)根据技术方案15所述的复合物,其为含有碳原子数为3-100的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胱胺与选自多糖、单糖、二糖和寡糖中的至少一种反应得到的化合物;或者含有碳原子数为3-50的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胱胺与选自多糖、单糖、二糖和寡糖中的至少一种反应得到的化合物,以及未反应的所述脂肪酸和未反应的选自多糖、单糖、二糖和寡糖中的至少一种和/或未反应的胱胺的混合物。
(26)根据技术方案15-25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物,所述反应得到的化合物含有酰胺基团、酯基团、硫醚基团或醚基团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基团,这些基团作为水溶性部分与作用部分的连接部分。
(27)根据技术方案4-25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物,所述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的碳原子数为3-50。
(28)根据技术方案27所述的复合物,所述碳原子数为3-48。
(29)根据技术方案27所述的复合物,所述碳原子为3-26。
(30)根据技术方案4-25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物,所述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为碳原子数3-40的含有1-8个C=C双键的脂肪酸,为含有1-7个C=C双键的脂肪酸,为含有1-6个双键的脂肪酸,为含有1-5个双键的脂肪酸,为含有1-4个双键的脂肪酸,为含有1-3个双键的脂肪酸,或者为含有1-2个双键的脂肪酸。
(31)根据技术方案4-25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物,所述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为1-6个双键且碳原子数为3-30的脂肪酸。
(32)根据技术方案4-25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物,所述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为碳原子数为3-30个。
(33)根据技术方案4-25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物,所述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选自富马酸、辛酸、戊烯二酸、己烷酸、壬烷酸、十二烷酸、十四烷酸、十六烷酸、十八烷酸、二十烷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二十五烷酸、庚酸、癸酸、十二烯酸、十四烯酸、三十二碳六烯酸和二十八烷酸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的脂肪酸。
(34)根据技术方案4-25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物,所述蛋白质为人血清蛋白或牛血清蛋白,或CD14;或者所述多糖为葡聚糖和/或透明质酸。
(35)本发明还提供上面所述的复合物制成的预防、阻止或治疗微生物感染的制剂。
(36)根据本发明所述的制剂,其制剂为药物制剂或环境消杀制剂。
(37)根据本发明所述的制剂,所述药物制剂为选自吸入剂、鼻喷剂、注射剂、口服制剂和皮肤外用剂型的一种。
(38)根据本发明所述的复合物在制备预防、阻止和/或治疗微生物感染的医药制剂或者环境消杀微生物试剂中的应用。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微生物为选自病毒和细菌中的任一种或二种。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病毒为有包膜的病毒;和/或非包膜病毒。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的病毒为选自新冠病毒、流感病毒、艾滋病毒(HIV)、乙肝病毒、人类疱疹病毒、埃博拉病毒、狂犬病毒和人乳头瘤病毒(HPV)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病毒,所述的细菌为选自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细菌。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病毒选自H7N9流感病毒、H5N1流感病毒、HIV病毒、新冠病毒、HPV病毒以及狂犬病毒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
(39)本发明还提供所述的复合物的制备方法,通过具有脂溶性带有支链、环状结构和/或直链结构的饱和和/或不饱和碳链的脂肪酸与水溶性分子,和根据需要加入的能与微生物脂膜、微生物表面结构域或细胞壁结合的蛋白、多肽、氨基酸、寡肽、寡糖、单糖和/或多糖分子以及根据需要加入的连接物分子,在催化剂存在下进行反应得到所述复合物。
进一步优选地,根据本发明所述的复合物的制备方法,所述复合物是对反应得到的化合物经过纯化处理后的产物。
(40)本发明还提供所述的复合物的制备方法,通过具有脂溶性带有支链、环状结构和/或直链结构的饱和和/或不饱和碳链的脂肪酸与水溶性分子,和根据需要加入的能与微生物脂膜、病毒表面结构域或细胞壁结合的蛋白、多肽、氨基酸、寡肽、寡糖、单糖和/或多糖分子物理混合得到所述复合物。
(41)本发明还提供所述的复合物的制备方法,通过含有碳原子数为3-100的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与蛋白质、多肽、寡肽、寡糖、单糖、二糖、核苷酸、维生素、氨基酸、水溶性聚合物、水溶性多聚氨基酸和/或多糖中的任一种物质,在催化剂的存在下反应得到所述复合物。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复合物是对反应得到的化合物经过纯化处理后的产物。
(42)本发明还提供所述的复合物的制备方法,通过含有碳原子数为3-100的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与蛋白质、多肽、寡肽、寡糖、单糖、二糖、核苷酸、维生素、氨基酸、水溶性聚合物、水溶性多聚氨基酸和/或多糖分子的以物理化学作用复合的复合物或者直接物理混合得到所述复合物。
另外,本发明人经过锐意研究后发现,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还可以进一步更广泛延展和具体优化,从而提供了如下的的第二套技术方案:
(1)本发明提供一种能预防、阻止和/或治疗微生物感染的复合物,其包括作用部分、结合部分和水溶性部分,
所述作用部分为脂溶性带有支链、环状结构和/或直链结构的饱和和/或不饱和碳链,所述碳链为分子或者分子的残基,所述碳链为碳原子数为3-100的碳链;
所述水溶性部分为可溶于水的分子或分子的残基,所述分子含有选自酰胺基团、磷酰氧基、羧酸基、磷酸基、磺酸基、磺酰氧基、羟基、季铵基、硫醚基、二硫键、醚基、巯基、醛基、酯基、胺基、氨基、脲基、胍基的一种或二种以上官能团基团,所述水溶性部分可以为与作为作用部分和/或结合部分的碳链连接的上述一种或二种以上官能团基团;
所述结合部分为能与微生物脂膜、微生物表面蛋白、微生物表面多糖或细胞壁成分结合或能与微生物中的多糖或蛋白质或多肽结合的分子或分子的残基,所述结合部分可以和水溶性部分相同,即能与微生物脂膜、表面结构域结合的蛋白、多肽、氨基酸、寡肽、寡糖、单糖和/或多糖分子或其残基;
其中所述作用部分、水溶性部分和结合部分中任一个部分的数量可以为1个或者1个以上。
(2)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复合物,所述作用部分为选自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烃、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醇或氧代脂肪醇、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疏水性氨基酸、脂溶性维生素、类固醇类脂质、磷脂、鞘磷脂、糖脂,表面活性剂形成的碳原子数为3-100、优选3-48,更优选为3-26的碳链或碳链残基;其中优选碳原子数为3-26;
所述水溶性部分为含有选自巯基、氨基、磷酸基、羧酸基、磺酸基、羟基、胺基、脲基、胍基和二硫基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基团的可溶于水的分子或分子的残基;结合部分具有起到结合作用的基团,即能与微生物脂膜、微生物表面蛋白、微生物表面多糖或细胞壁成分结合或能与微生物中的多糖或蛋白质或多肽结合,该基团为来自水溶性部分的或者来自独立作为结合部分的选自巯基、氨基、磷酸基、羧酸基、磺酸基、羟基、胺基、脲基、胍基和二硫基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基团或来自提供碳链与碳链连接的选自巯基、氨基、磷酸基、羧酸基、磺酸基、羟基、胺基、脲基、胍基和二硫基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基团,使得复合物具有巯基、氨基、磷酸基、羧酸基、磺酸基、羟基、胺基、脲基、胍基和二硫基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基团;
也就是说,对于本发明的复合物来说,结合部分有些情况下可以和水溶性部分相同,也可以同时起到提供作用部分的碳链功能。
优选地,结合部分选自二元脂肪酸或多元脂肪酸、氨基酸、靶向蛋白、靶向多肽、靶向多糖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
更优选地,所述复合物为选自碳原子数为3-100、优选3-50的脂肪酸和水溶性氨基酸连接形成的复合物;或者,所述复合物为选自选自碳原子数为3-50的脂肪酸连接靶向多肽形成的复合物;
或者所述复合物为碳原子数为3-100、优选3-50的脂肪酸和靶向多肽和PEG反应形成的复合物;
或者所述复合物为表面活性剂和选自二元脂肪酸或多元脂肪酸、氨基酸、靶向蛋白、靶向多肽和靶向多糖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反应形成的复合物,其中优选所述表面活性剂选自脂肪醇聚氧乙烯醚、脂肪酸聚氧乙烯酯、烷基糖苷、脂肪酸蔗糖酯、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失水山梨醇聚氧乙烯脂肪酸酯、N-脂酰基-N-甲基葡糖胺、甘露糖赤藓糖醇脂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
(3)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复合物,所述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选自碳原子数为3-100的饱和脂肪酸或不饱和脂肪酸,该脂肪酸为含有双键、叁键、羟基、氨基和/或被氧代的脂肪酸或氨基酸,可以为一元酸、二元酸或多元酸。
(4)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复合物,所述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选自碳原子数为3-46的饱和脂肪酸,碳原子数为3-34的单烯酸,碳原子数为5-30的二烯酸,碳原子数为7-30的三烯酸,碳原子数为12-38的四烯酸,碳原子数为12-38的五烯酸,碳原子数为22-38的六烯酸,碳原子数为6-22的炔酸,碳原子数为10-22的二炔酸,碳原子数为12-22的三炔酸,碳原子数为8-20的烯炔酸(优选含有一个或二个C=C双键以及含有一个或二个或三个三键的酸),主链碳原子数为3-30个且支链上碳原子数为1-10个烷基和/或1-3个羟基的脂肪酸(优选碳原子数为1-3个甲基的饱和脂肪酸或具有C=C双键的脂肪酸),碳原子数为3-38的饱和直链及支链二羧酸和三羧酸和碳原子数为4-18的不饱和直链或支链且可以被羟基取代的二羧酸和三羧酸,碳原子数为3-18的氨基、羟基、氧代和/或甲基取代的羧酸,碳原子数为6-30的N-脂酰基氨基酸,含有2个或2个以上脂酰基的氨基酸,通过硫醚键及酰胺键连接的多元羧酸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
所述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醇为碳原子数为3-33的饱和脂肪直连或支链醇;和/或碳原子数为3-33的含有1-5个双键和1-5个叁键的不饱和脂肪直链或支链的含1-3个羟基的醇;所述氧代脂肪醇为碳原子数为8-31的含1-3个双键或叁键,且含1-3个羟基的醇酮,该酮为单酮或二酮。
(5)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复合物,所述饱和/或不饱和脂肪酸为选自富马酸、辛酸、戊烯二酸、己烷酸、壬烷酸、十二烷酸、十四烷酸、十六烷酸、十八烷酸、二十烷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二十五碳烷酸、庚酸、癸酸、十二烯酸、十四烯酸、三十二碳六烯酸、二十八烷酸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或其形成的碳链残基。
(6)根据技术方案1-5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物,所述水溶性部分为含有选自巯基、氨基、羧酸基、羟基和二硫基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基团的分子或分子的残基;所述分子为选自蛋白质、多糖、核酸和人工合成的水溶性高聚物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的水溶性大分子或其残基;
和/或,选自多肽、寡肽、寡糖、寡核苷酸和人工合成的水溶性中等分子量的聚合物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的中等分子或其残基;
和/或,选自氨基酸、单糖、二糖、核苷酸、水溶性维生素和脱氧核苷酸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的水溶性小分子或其残基;
和/或,与作为作用部分的碳链连接的分子或分子的残基,所述分子或分子的残基含有选自巯基、氨基、羧酸基、羟基、二硫基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基团。
(7)根据技术方案6所述的复合物,作为所述水溶性大分子的所述蛋白质为选自血清白蛋白、免疫球蛋白、水溶性胶原蛋白、伴侣蛋白、水溶性糖蛋白和CD14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水溶性大分子;作为所述大分子的所述多糖为选自葡聚糖、透明质酸、唾液酸、硫酸肝素、硫酸乙酰肝素、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硫酸角质素、乙酰水溶性纤维素衍生物、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和水溶性壳聚糖衍生物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水溶性大分子;作为所述大分子的所述水溶性聚合物为选自聚乙二醇及羧基化或氨基化聚乙二醇、聚乙烯醇及羧基化或季铵化聚乙烯醇、聚丙烯酸和聚丙烯酸铵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水溶性大分子;
所述水溶性中等分子量的聚合物选自靶向多肽、寡肽、寡糖、寡核苷酸和/或水溶性多聚氨基酸;优选所述靶向多肽包括特异性靶向微生物脂膜、细菌和真菌细胞壁、病毒表面蛋白结构域的蛋白或中和抗体片段(包括如牛磺酸转运肽、SBP1);优选所述水溶性多聚氨基酸选自聚谷氨酸、聚赖氨酸和/或聚天冬氨酸;以及寡肽、寡糖、寡核苷酸;
所述水溶性小分子的单糖和/或二糖选自葡萄糖、果糖、鼠李糖、山梨糖、蔗糖、麦芽糖、乳糖和海藻糖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作为水溶性小分子的核苷酸和/或脱氧核苷酸选自腺苷酸、鸟苷酸、尿苷酸、胞苷酸、胸苷酸、肌苷酸、脱氧腺苷酸、脱氧鸟苷酸、脱氧胞苷酸、脱氧胸苷酸;氨基酸如丝氨酸、苏氨酸、半胱氨酸、天冬酰胺、谷氨酰胺、酪氨酸、赖氨酸、精氨酸、组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瓜氨酸、鸟氨酸、牛磺酸和氨基丁酸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作为所述水溶性小分子的所述维生素选自维生素B1、泛酸、维生素B6和维生素C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
(8)根据技术方案1-7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物,所述结合部分和水溶性部分相同,即为能与微生物脂膜、表面结构域结合的蛋白、多肽、寡肽、寡糖、单糖、二糖、氨基酸、核苷酸、维生素、水溶性聚合物、水溶性多聚氨基酸和/或多糖分子或这些分子的残基,所述分子或分子的残基包括选自巯基、氨基、羧酸基、羟基、二硫基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基团。
(9)根据技术方案1-8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物,其为含有碳原子数3-100的碳链作为作用部分的物质与选自蛋白质、多肽、寡肽、寡糖、单糖、二糖、氨基酸、核苷酸、维生素、水溶性聚合物、水溶性多聚氨基酸和/或多糖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反应得到的化合物;或者其为含有碳原子数3-100的碳链作为作用部分的物质与选自蛋白质、多肽、寡肽、寡糖、单糖、二糖、氨基酸、核苷酸、维生素、水溶性聚合物、水溶性多聚氨基酸和/或多糖分子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反应得到的化合物,以及未反应的所述作为作用部分的物质和/或未反应的所述蛋白质、多肽、寡肽、寡糖、单糖、二糖、氨基酸、核苷酸、维生素、水溶性聚合物、水溶性多聚氨基酸和/或多糖分子的混合物;
其中优选地,所述作为作用部分的物质为选自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烃、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醇或氧代脂肪醇、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疏水性氨基酸、脂溶性维生素、类固醇类脂质、磷脂、鞘磷脂、糖脂和表面活性剂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物质,这些物质提供或者具有碳原子数为3-100、优选3-48,更优选为3-26的碳链或形成碳链的残基。
也就是说,用于预防、阻止或者治疗微生物感染相关的复合物,包括所述反应得到的化合物,也包括含有反应得到的化合物的反应混合物(也称为“反应产物”、或“反应混合物”、“反应产物溶液”、“反应混合物溶液”)以及对该反应混合物进行纯化分离掉未反应的反应起始原料以及催化剂等后的纯化物。)
(10)根据技术方案1-8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物,其为含有碳原子数为3-100的碳链作为作用部分的物质与选自蛋白质、多肽、寡肽、寡糖、单糖、二糖、氨基酸、核苷酸、维生素、水溶性聚合物、水溶性多聚氨基酸和/或多糖分子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的以物理化学作用复合的复合物或者直接物理混合得到的混合物,所述物理化学作用包括氢键或范德华力或二者作用的结合;其中优选地,所述作为作用部分的物质为选自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烃、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醇或氧代脂肪醇、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疏水性氨基酸、脂溶性维生素、类固醇类脂质、磷脂、鞘磷脂、糖脂和表面活性剂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物质,这些物质提供或者具有碳原子数为3-100、优选3-48,更优选为3-26的碳链或形成碳链的残基。
(11)根据技术方案9所述的复合物,其为含有碳原子数为3-100的碳链作为作用部分的物质与选自蛋白质、多肽、寡肽和氨基酸中的至少一种反应得到的化合物;或者其为碳原子数为3-100的碳链作为作用部分的物质与选自蛋白质、多肽、寡肽和氨基酸中的至少一种反应得到的化合物,以及未反应的所述作为作用部分的物质和/或未反应的选自蛋白质、多肽、寡肽和氨基酸中的至少一种的混合物。
(12)根据技术方案9所述的复合物,其为含有碳原子数为3-100的碳链作为作用部分的物质、PEG与选自蛋白质、多肽、寡肽和氨基酸中的至少一种反应得到的化合物;或者其为碳原子数为3-100的碳链作为作用部分的物质、PEG与选自蛋白质、多肽、寡肽和氨基酸中的至少一种反应得到的化合物,以及未反应的所述作为作用部分的物质、未反应的PEG和/或未反应的选自蛋白质、多肽、寡肽和氨基酸中的至少一种的混合物。
(13)根据技术方案9所述的复合物,其为含有碳原子数为3-100的碳链作为作用部分的物质与选自多糖、单糖、二糖和/或寡糖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反应得到的化合物;或者其为碳原子数为3-100的碳链作为作用部分的物质与选自多糖、单糖、二糖和/或寡糖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反应得到的化合物,以及未反应的所述作为作用部分的物质和/或未反应的多糖、单糖、二糖和/或寡糖的混合物。
(14)根据技术方案9所述的复合物,其为含有碳原子数为3-100的碳链作为作用部分的物质、PEG与选自多糖、单糖、二糖和/或寡糖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反应得到的化合物;或者其为碳原子数为3-100的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PEG与选自多糖、单糖、二糖和/或寡糖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反应得到的化合物,以及未反应的所述作为作用部分的物质、未反应的PEG和/或未反应的多糖、单糖、二糖和/或寡糖的混合物。
(15)根据技术方案6-12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物,所述蛋白质选自血清白蛋白、免疫球蛋白、水溶性胶原蛋白、伴侣蛋白、水溶性糖蛋白和CD14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
(16)根据技术方案13所述的复合物,所述多糖选自葡聚糖和/或透明质酸唾液酸、硫酸肝素、硫酸乙酰肝素、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硫酸角质素、乙酰水溶性纤维素衍生物、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和水溶性壳聚糖衍生物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
(17)根据技术方案11或12所述的复合物,其为含有碳原子数为3-100的碳链作为作用部分的物质、连接物和含有巯基的蛋白质反应得到的化合物;或为上述反应得到的化合物、未反应的所述作为作用部分的物质、未反应的连接物、和/或未反应的含有巯基的蛋白质的混合物;其中,所述连接物为氨基酸、丁二酸、丁二烯酸、戊烯二酸、己胺基二酸、氨基甲酸酯、短肽、N-羟基丁烯酰亚胺、聚乙二醇,以及上述化合物的衍生物中一种或二种以上;
优选地,该复合物为含有碳原子数为3-100的碳链作为作用部分的物质、和N-羟基丁烯酰亚胺与含有巯基的蛋白质反应得到的化合物;或为上述反应得到的化合物、未反应的所述作为作用部分的物质、未反应的N-羟基丁烯酰亚胺和/或未反应的含有巯基的蛋白质的混合物。
(18)根据技术方案13所述的复合物,其为含有碳原子数为3-100的碳链作为作用部分的物质、胱胺与选自多糖、单糖、二糖和/或寡糖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反应得到的化合物;或者含有碳原子数为3-100的碳链作为作用部分的物质、胱胺与选自多糖、单糖、二糖和/或寡糖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反应得到的化合物,以及未反应的所述作为作用部分的物质和未反应的多糖、单糖、二糖、寡糖和/或未反应的胱胺的混合物。
(19)根据技术方案8-17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物,所述反应得到的化合物含有酰胺基团、酯基团、硫醚基团或醚基团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作为水溶性部分与作用部分的连接部分。
(20)根据技术方案3-18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物,所述作为作用部分提供碳链或碳链的残基的物质选自选自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烃、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醇或氧代脂肪醇、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疏水性氨基酸、脂溶性维生素、类固醇类脂质、磷脂、鞘磷脂、糖脂和表面活性剂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所述碳链的碳原子数为3-100、优选3-50,还优选3-48,更优选为3-26。
(21)根据技术方案3-18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物,作为作用部分提供碳链或碳链的残基的物质选自选自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烃、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醇或氧代脂肪醇、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疏水性氨基酸、脂溶性维生素、类固醇类脂质、磷脂、鞘磷脂、糖脂和表面活性剂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优选为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更优选所述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为碳原子数3-100、优选3-50,还优选为3-48,更优选为3-40的含有1-8个C=C双键的脂肪酸,可以为含有1-7个C=C双键的脂肪酸,可以为含有1-6个双键的脂肪酸,可以为含有1-5个双键的脂肪酸,可以为含有1-4个双键的脂肪酸,可以为含有1-3个双键的脂肪酸,可以为含有1-2个双键的脂肪酸。
(22)根据技术方案3-18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物,作为作用部分提供碳链或碳链的残基的物质为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可以为1-6个双键且碳原子数为2-30、优选为2-26个、更优先为2-22个的脂肪酸。
(23)根据技术方案3-18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物,所述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为碳原子数为3-30个,优选3-26个,优选8-22个,优选8-20个,优选8-18个。
(24)根据技术方案3-18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物,所述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选自富马酸、辛酸、戊烯二酸、己烷酸、壬烷酸、十二烷酸、十四烷酸、十六烷酸、十八烷酸、二十烷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二十五烷酸、庚酸、癸酸、十二烯酸、十四烯酸、三十二碳六烯酸、二十八烷酸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的脂肪酸。
(25)根据技术方案8-23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物,所述蛋白质为人血清蛋白或牛血清蛋白,或CD14;或者所述多糖为葡聚糖和/或透明质酸。
(26)根据技术方案11所述的复合物,所述反应得到的化合物脂肪酸和白蛋白(Albumin)或SBP1反应得到的具有下面结构式的任一种或二种以上化合物: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0251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0261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0271
(27)根据技术方案12所述的复合物,所述反应得到的化合物是碳原子数为3-10的一元脂肪酸、PEG与氨基酸反应得到的化合物,或碳原子数为3-10的一元脂肪酸、碳原子数5-8的饱和二元脂肪酸、PEG与牛磺酸反应得到的化合物;优选为具有如下至少一种结构式的化合物: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0281
;其中n为1-200的整数。
(28)根据技术方案13所述的复合物,所述反应得到的化合物是脂肪酸与葡聚糖反应得到的具有下面结构式的任一种或二种以上化合物: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0291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0301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0311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0321
(29)根据技术方案13所述的复合物,所述反应得到的化合物是脂肪酸与透明质酸反应得到的具有下面结构式的任一种或二种以上化合物: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0331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0341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0351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0361
;n是1-2000的整数。
(30)根据技术方案14所述的复合物,所述反应得到的化合物是碳原子数为3-10的脂肪酸与PEG和葡萄糖反应得到的化合物,优选为具有下面结构式的化合物: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0362
n是1-200的整数。
(31)根据技术方案17所述的复合物,所述反应得到的化合物是脂肪酸、N-羟基丁烯酰亚胺与白蛋白(albumin)反应得到的具有下面结构式的任一种或二种以上具有硫醚键的化合物: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0371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0381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0391
(32)根据技术方案18所述的复合物,所述反应得到的化合物是脂肪酸、胱胺与葡聚糖反应得到的具有下面结构式的任一种或二种以上化合物: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0392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0401
(33)根据技术方案18所述的复合物,所述反应得到的化合物是脂肪酸、胱胺与透明质酸反应得到的化合物,其具有下面任一种或二种以上结构式: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0402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0411
(34)根据技术方案1-8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物,其为含有碳原子数为3-30的的碳链的表面活性剂与二元脂肪酸或多元脂肪酸、氨基酸、靶向蛋白、靶向多肽、靶向多糖和/或靶向多糖反应得到的化合物;或者其为上述反应得到的化合物,未反应的所述表面活性剂和/或未反应的所述二元脂肪酸或多元脂肪酸、氨基酸、靶向蛋白、靶向多肽和/或靶向多糖的混合物。
(35)根据技术方案34所述的复合物,所述表面活性剂选自脂肪醇聚氧乙烯醚、脂肪酸聚氧乙烯酯、烷基糖苷、脂肪酸蔗糖酯、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失水山梨醇聚氧乙烯脂肪酸酯、甘露糖赤藓糖醇脂和N-脂酰基-N-甲基葡糖胺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
(36)根据技术方案1-35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物,所述的微生物感染包括病毒、引起的感染。
(37)采用技术方案1-35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物制成的预防、阻止或治疗微生物感染的制剂。
(38)根据技术方案37所述的制剂,其制剂为药物制剂或环境消杀制剂。
(39)根据技术方案38所述的制剂,所述药物制剂为选自吸入剂、鼻喷剂、注射剂、口服制剂和皮肤外用剂型的一种。
(40)技术方案1-35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物在制备预防、阻止和/或治疗微生物感染的医药制剂中的应用。
(41)根据技术方案40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微生物为选自病毒、细菌、真菌、衣原体或支原体中的任一种或二种以上。
(42)根据技术方案41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病毒为有包膜的病毒;和/或非包膜病毒。
(43)根据技术方案42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有包膜的病毒为冠状病毒,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疱疹病毒,赛卡病毒,登革热病毒,乙型脑炎病毒,埃博拉病毒、狂犬病毒、和/或汉坦病毒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所述非包膜病毒为甲型肝炎病毒、人乳头瘤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和/或柯萨奇病毒中的二种以上。
(44)根据技术方案43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病毒为冠状病毒、艾滋病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疱疹病毒、乙型脑炎病毒、狂犬病毒、人乳头瘤病毒和埃博拉病毒中的任一种或二种以上。
(45)根据技术方案41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细菌为革兰氏阳性菌和/或革兰氏阴性菌,所述真菌为致病性真菌和/或条件致病性真菌;所述衣原体为沙眼衣原体、肺炎衣原体和/或鹦鹉热衣原体;所述支原体包括肺炎支原体、溶脲脲原体、人型支原体、和/或生殖器支原体。
(46)根据技术方案41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细菌选自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真菌选自白色念珠菌、黑曲霉、粘性放线菌、球毛壳、疣梗曲霉和犬小孢子菌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
(47)根据技术方案41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病毒选自H7N9流感病毒、H5N1流感病毒、HIV病毒、新冠病毒、HPV病毒以及狂犬病毒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
(48)技术方案1-35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物的制备方法,通过具有脂溶性带有支链、环状结构和/或直链结构的饱和和/或不饱和碳链的化合物与水溶性分子,和根据需要加入的能与微生物脂膜、病毒表面结构域或细胞壁结合的蛋白、多肽、氨基酸、寡肽、寡糖、单糖和/或多糖分子以及根据需要加入的连接物分子,在催化剂存在下进行反应得到所述复合物。
(49)根据技术方案48所述的复合物的制备方法,所述复合物是对反应得到的化合物经过纯化处理后的产物。
(50)技术方案1-35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物的制备方法,通过具有脂溶性带有支链、环状结构和/或直链结构的饱和和/或不饱和碳链的化合物与水溶性分子,和根据需要加入的能与微生物脂膜、微生物表面结构域或细胞壁结合的蛋白、多肽、氨基酸、寡肽、寡糖、单糖和/或多糖分子物理混合得到所述复合物。
(51)技术方案1-35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物的制备方法,通过含有碳原子数为3-100的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与蛋白质、多肽、寡肽、寡糖、单糖、二糖、核苷酸、维生素、水溶性聚合物、水溶性多聚氨基酸和/或多糖中的任一种物质,在催化剂的存在下反应得到所述复合物。
(52)根据技术方案51所述的复合物的制备方法,所述复合物是对反应得到的化合物经过纯化处理后的产物。
(53)技术方案1-35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物的制备方法,通过含有碳原子数为3-100的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与蛋白质、多肽、寡肽、寡糖、单糖、二糖、核苷酸、维生素、水溶性聚合物、水溶性多聚氨基酸和/或多糖分子的以物理化学作用复合的复合物或者直接物理混合得到所述复合物。
另外,本发明提供如下的第三套技术方案:
(1)一种能预防、阻止和/或治疗病毒或细菌感染的复合物,其包括作用部分、结合部分和水溶性部分,其中,所述的病毒为选自新冠病毒、流感病毒、艾滋病毒、乙肝病毒、人类疱疹病毒、埃博拉病毒、狂犬病毒和人乳头瘤病毒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病毒,所述的细菌为选自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细菌;
其为含有碳原子数为3-100的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与选自蛋白质、多肽、寡肽、寡糖、单糖、二糖、核苷酸、维生素、水溶性聚合物、水溶性多聚氨基酸和多糖分子中的至少一种反应得到的化合物;或者其为含有碳原子数为3-50的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与选自蛋白质、多肽、寡肽、寡糖、单糖、二糖、核苷酸、维生素、水溶性聚合物、水溶性多聚氨基酸和多糖分子中的至少一种反应得到的化合物,以及未反应的所述脂肪酸和/或未反应的所述蛋白质、多肽、寡肽、寡糖、单糖、二糖、核苷酸、维生素、水溶性聚合物、水溶性多聚氨基酸和/或多糖分子的混合物。
(2)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复合物,所述碳原子数为3-48。
(3)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复合物,所述碳原子数为3-26。
(4)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复合物,所述复合物为碳原子数为3-50的脂肪酸连接靶向多肽形成的复合物;或者所述复合物为碳原子数为3-50的脂肪酸和靶向多肽和PEG反应形成的复合物。
(5)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复合物,所述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选自碳原子数为3-50的饱和脂肪酸或不饱和脂肪酸,该脂肪酸为含有双键、叁键、羟基、氨基和/或被氧代的脂肪酸或氨基酸,为一元酸、二元酸或多元酸。
(6)根据技术方案1或4所述的复合物,所述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选自碳原子数为3-46的饱和脂肪酸,碳原子数为3-34的单烯酸,碳原子数为5-30的二烯酸,碳原子数为7-30的三烯酸,碳原子数为12-38的四烯酸,碳原子数为12-38的五烯酸,碳原子数为22-38的六烯酸,碳原子数为6-22的炔酸,碳原子数为10-22的二炔酸,碳原子数为12-22的三炔酸,碳原子数为8-20的烯炔酸,主链碳原子数为3-30个且支链上碳原子数为1-10个烷基和/或1-3个羟基的脂肪酸,碳原子数为3-38的饱和直链及支链二羧酸和三羧酸和碳原子数为4-18的不饱和直链或支链且可以被羟基取代的二羧酸和三羧酸,碳原子数为3-18的氨基、羟基、氧代和/或甲基取代的羧酸,碳原子数为6-30的N-脂酰基氨基酸,含有2个或2个以上脂酰基的氨基酸,通过硫醚键及酰胺键连接的多元羧酸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
(7)根据技术方案1或4所述的复合物,所述饱和/或不饱和脂肪酸为选自富马酸、辛酸、戊烯二酸、己烷酸、壬烷酸、十二烷酸、十四烷酸、十六烷酸、十八烷酸、二十烷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二十五烷酸、庚酸、癸酸、十二烯酸、十四烯酸、三十二碳六烯酸、二十八烷酸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或其形成的碳链残基。
(8)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复合物,所述靶向多肽包括特异性靶向微生物脂膜、细菌和真菌细胞壁、病毒表面蛋白结构域的蛋白或中和抗体片段中的任一种。
(9)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复合物,其为含有碳原子数为3-100的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与选自蛋白质、多肽和寡肽中的至少一种反应得到的化合物;或者其为碳原子数为3-100的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与选自蛋白质、多肽和寡肽中的至少一种反应得到的化合物,以及未反应的脂肪酸和/或未反应的选自蛋白质、多肽和寡肽中的至少一种的混合物。
(10)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复合物,其为含有碳原子数为3-100的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PEG与选自蛋白质、多肽和寡肽中的至少一种反应得到的化合物;或者其为碳原子数为3-100的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PEG与选自蛋白质、多肽和寡肽中的至少一种反应得到的化合物,以及未反应的脂肪酸、未反应的PEG和/或未反应的选自蛋白质、多肽和寡肽中的至少一种的混合物。
(11)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复合物,其为含有碳原子数为3-100的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与选自多糖、单糖、二糖和寡糖中至少一种反应得到的化合物;或者其为碳原子数为3-100的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与选自多糖、单糖、二糖和寡糖中至少一种反应得到的化合物,以及未反应的脂肪酸和/或未反应的多糖、单糖、二糖和/或寡糖的混合物。
(12)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复合物,其为含有碳原子数为3-100的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PEG与选自多糖、单糖、二糖和寡糖中至少一种反应得到的化合物;或者其为碳原子数为3-100的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PEG与选自多糖、单糖、二糖和寡糖中至少一种反应得到的化合物,以及未反应的脂肪酸、未反应的PEG和/或未反应的多糖、单糖、二糖和/或寡糖的混合物。
(13)根据技术方案1、9或10所述的复合物,所述蛋白质选自血清白蛋白、免疫球蛋白、水溶性胶原蛋白、伴侣蛋白、水溶性糖蛋白和CD14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
(14)根据技术方案1、11或12所述的复合物,所述多糖选自葡聚糖和/或透明质酸、唾液酸、硫酸肝素、硫酸乙酰肝素、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硫酸角质素、乙酰水溶性纤维素衍生物、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和水溶性壳聚糖衍生物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
(15)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复合物,其为含有碳原子数为3-100的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连接物和含有巯基的蛋白质反应得到的化合物;或为上述反应得到的化合物、未反应的脂肪酸、未反应的连接物、和/或未反应的含有巯基的蛋白质的混合物;其中,所述连接物为氨基酸、丁二酸、丁二烯酸、戊烯二酸、己胺基二酸、氨基甲酸酯、短肽、N-羟基丁烯酰亚胺、聚乙二醇以及上述化合物的衍生物中一种或二种以上。
(16)根据技术方案15所述的复合物,该复合物为含有碳原子数为3-100的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N-羟基丁烯酰亚胺与含有巯基的蛋白质反应得到的化合物;或为上述反应得到的化合物、未反应的脂肪酸、未反应的N-羟基丁烯酰亚胺和/或未反应的含有巯基的蛋白质的混合物。
(17)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复合物,其为含有碳原子数为3-100的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胱胺与选自多糖、单糖、二糖和寡糖中的至少一种反应得到的化合物;或者含有碳原子数为3-50的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胱胺与选自多糖、单糖、二糖和寡糖中的至少一种反应得到的化合物,以及未反应的所述脂肪酸和未反应的选自多糖、单糖、二糖和寡糖中的至少一种和/或未反应的胱胺的混合物。
(18)根据技术方案1-17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物,所述反应得到的化合物含有酰胺基团、酯基团、硫醚基团或醚基团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基团,这些基团作为水溶性部分与作用部分的连接部分。
(19)根据技术方案9-18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物,所述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的碳原子数为3-50。
(20)根据技术方案9-18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物,所述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为碳原子数3-40的含有1-8个C=C双键的脂肪酸,为含有1-7个C=C双键的脂肪酸,为含有1-6个双键的脂肪酸,为含有1-5个双键的脂肪酸,为含有1-4个双键的脂肪酸,为含有1-3个双键的脂肪酸,或者为含有1-2个双键的脂肪酸。
(21)根据技术方案9-18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物,所述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为1-6个双键且碳原子数为3-30的脂肪酸。
(22)根据技术方案9-18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物,所述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为碳原子数为3-30个。
(23)根据技术方案9-18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物,所述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选自富马酸、辛酸、戊烯二酸、己烷酸、壬烷酸、十二烷酸、十四烷酸、十六烷酸、十八烷酸、二十烷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二十五烷酸、庚酸、癸酸、十二烯酸、十四烯酸、三十二碳六烯酸和二十八烷酸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的脂肪酸。
(24)根据技术方案9-18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物,所述蛋白质为人血清蛋白或牛血清蛋白,或CD14;或者所述多糖为葡聚糖和/或透明质酸。
(25)根据技术方案9所述的复合物,所述反应得到的化合物为脂肪酸和白蛋白或SBP1反应得到的化合物,其具有下面任一种或二种以上结构式: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0481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0491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0501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0511
(26)根据技术方案11所述的复合物,所述反应得到的化合物是脂肪酸与葡聚糖反应得到的具有下面结构式的任一种或二种以上化合物: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0512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0521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0531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0541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0551
(27)根据技术方案11所述的复合物,所述反应得到的化合物是脂肪酸与透明质酸反应得到的具有下面结构式的任一种或二种以上化合物: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0561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0571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0581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0591
n是1-2000的整数。
(28)根据技术方案12所述的复合物,所述反应得到的化合物是碳原子数为3-10的脂肪酸与PEG和葡萄糖反应得到的化合物。
(29)根据技术方案28所述的复合物,所述反应得到的化合物为具有下面结构式的化合物: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0592
n是1-200的整数。
(30)根据技术方案15所述的复合物,所述反应得到的化合物是脂肪酸、N-羟基丁烯酰亚胺与白蛋白反应得到的具有下面结构式的任一种或二种以上具有硫醚键的化合物: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0601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0611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0621
(31)根据技术方案17所述的复合物,所述反应得到的化合物是脂肪酸、胱胺与葡聚糖反应得到的具有下面结构式的任一种或二种以上化合物: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0622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0631
(32)根据技术方案17所述的复合物,所述反应得到的化合物是脂肪酸、胱胺与透明质酸反应得到的具有下面结构式的任一种或二种以上化合物: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0632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0641
(33)采用技术方案1-32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物制成的预防、阻止或治疗微生物感染的制剂。
(34)根据技术方案33所述的制剂,其制剂为药物制剂或环境消杀制剂。
(35)根据技术方案34所述的制剂,所述药物制剂为选自吸入剂、鼻喷剂、注射剂、口服制剂和皮肤外用剂型的一种。
(36)技术方案1-32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物在制备预防、阻止和/或治疗微生物感染的医药制剂或者环境消杀微生物试剂中的应用。
(37)根据技术方案36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微生物为选自病毒和细菌中的任一种或二种。
(38)根据技术方案37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病毒为有包膜的病毒;和/或非包膜病毒。
(39)根据技术方案37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的病毒为选自新冠病毒、流感病毒、艾滋病毒(HIV)、乙肝病毒、人类疱疹病毒、埃博拉病毒、狂犬病毒和人乳头瘤病毒(HPV)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病毒,所述的细菌为选自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细菌。
(40)根据技术方案37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病毒选自H7N9流感病毒、H5N1流感病毒、HIV病毒、新冠病毒、HPV病毒以及狂犬病毒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
(41)技术方案1-32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物的制备方法,通过具有脂溶性带有支链、环状结构和/或直链结构的饱和和/或不饱和碳链的脂肪酸与水溶性分子,和根据需要加入的能与微生物脂膜、微生物表面结构域或细胞壁结合的蛋白、多肽、寡肽、寡糖、单糖和/或多糖分子以及根据需要加入的连接物分子,在催化剂存在下进行反应得到所述复合物。
(42)根据技术方案41所述的复合物的制备方法,所述复合物是对反应得到的化合物经过纯化处理后的产物。
(43)技术方案1-32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物的制备方法,通过具有脂溶性带有支链、环状结构和/或直链结构的饱和和/或不饱和碳链的脂肪酸与水溶性分子,和根据需要加入的能与微生物脂膜、病毒表面结构域或细胞壁结合的蛋白、多肽、寡肽、寡糖、单糖和/或多糖分子物理混合得到所述复合物。
(44)技术方案1-32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物的制备方法,通过含有碳原子数为3-100的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与蛋白质、多肽、寡肽、寡糖、单糖、二糖、核苷酸、维生素、水溶性聚合物、水溶性多聚氨基酸和/或多糖中的任一种物质,在催化剂的存在下反应得到所述复合物。
(45)根据技术方案44所述的复合物的制备方法,所述复合物是对反应得到的化合物经过纯化处理后的产物。
(46)技术方案1-32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物的制备方法,通过含有碳原子数为3-100的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与蛋白质、多肽、寡肽、寡糖、单糖、二糖、核苷酸、维生素、水溶性聚合物、水溶性多聚氨基酸和/或多糖分子的以物理化学作用复合的复合物或者直接物理混合得到所述复合物。
本发明的复合物可预防治疗病毒、细菌、真菌感染功效的复合物及其制剂在预防或治疗各种病毒、细菌及真菌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具体的应用方式包括:
可以在未感染前使用以预防病毒、细菌及真菌感染;
可以在感染后使用杀灭体内病毒、细菌及真菌;以及
可以对物品环境进行消杀以阻止病毒、细菌及真菌传播。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提供的复合物对病毒的作用不受病毒变异影响
本发明提供的复合物作用标靶是病毒的基本结构——包膜和核衣壳,对于包膜病毒,复合物破坏病毒包膜,使病毒失去侵染细胞的能力;对于非包膜病毒,复合物直接包裹病毒核衣壳进行疏水隔离,使病毒无法侵染细胞;所述复合物不会因病毒变异而失效。
(2)本发明提供的复合物可以灭杀耐药微生物,不会使微生物产生耐药性。
细菌表现出耐药性是因其体内存在耐药基因,可以表达分解抗生素的酶,使抗生素失去功效。本发明的复合物灭杀微生物的机制与抗生素不同,直接作用于微生物的基本结构——脂膜,通过作用部分融入脂膜,影响脂膜稳态,破坏细胞壁和细胞膜而达到灭杀效果。所以不会受耐药菌中分解抗生素的酶的影响。
(3)本发明提供的复合物对人体细胞是安全的病毒颗粒及细菌、真菌的细胞远远小于人体细胞,治疗剂量的复合物优先与病毒、细菌和真菌结合产生作用。经细胞实验验证,治疗剂量下,复合物对细胞膜没有明显影响。复合物对人体细胞是安全的。
(4)本发明提供的复合物依据分子大小可在不同区域发挥作用;大分子的复合物可滞留在呼吸道黏膜表面或血液循环内中,第一时间对病毒、细菌或真菌灭活,阻止病毒、细菌或真菌在体内扩散。大分子的复合物不能进入正常组织,只能进入病毒、细菌或真菌感染后的炎症部位;而小分子的复合物可以穿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和组织间液中,靶向病毒、细菌或真菌进行灭杀。
(5)将脂肪酸、脂肪醇、脂溶性维生素及类固醇等不溶于水或者水溶性极低,不能直接注射到人体内,直接注射到静脉内会导致肺栓塞;食物中脂肪酸吸收是通过乳剂的形式被人体吸收,通过淋巴系统经过淋巴管和胸导管,以乳糜微粒的形式回流到血液循环中,而且脂肪酸以与蛋白非共价结合的形式被包裹在乳剂内。这种形式疏水基团被包裹在内部,接触不到感染的病毒和细菌,起不到杀菌抗病毒作用。通过脂溶性疏水性化合物转化成具有对致病微生物高亲和性的水溶液化合物,可以避免以上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制得的亚麻酸-血清白蛋白的红外光谱图比较图;
图2为实施例1制得的富马酸、亚麻酸、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血清白蛋白的考马斯亮蓝染色结果图;
图3A为实施例1制得的亚麻酸-血清白蛋白的质谱分析图;
图3B为实施例1制得的亚麻酸修饰白蛋白的位点分析图;
图4A为实施例1制得的二十二碳六烯酸-血清白蛋白的质谱分析图;
图4B为实施例1制得的二十二碳六烯酸修饰白蛋白的位点分析图;
图5为实施例2制得的油酸-血清白蛋白的质谱图;
图6为实施例2制得的化合物中油酸修饰血清白蛋白的位点分析图;
图7为实施例3制得的二十碳五烯酸-血清白蛋白的红外光谱图比较图;
图8为实施例4制得的二十碳五烯酸-血清白蛋白的质谱图;
图9为实施例4制得的化合物中二十碳五烯酸修饰血清白蛋白的位点分析图;
图10为实施例5制得的亚油酸-血清白蛋白的质谱图;
图11为实施例5制得的化合物中亚油酸修饰血清白蛋白的位点分析图;
图12为实施例6制得的二十二碳六烯酸-血清白蛋白的红外光谱图比较图;
图13为实施例6制得的二十二碳六烯酸-血清白蛋白的质谱图;
图14为实施例6制得的化合物中二十二碳六烯酸修饰血清白蛋白的位点分析图;
图15为实施例7制得的亚油酸-透明质酸的红外光谱图比较图;
图16为实施例8制得的二十二碳六烯酸-透明质酸的红外光谱图比较图;
图17为实施例9制得的脂肪酸-SBP1的红外光谱图比较图;
图18为实施例10制得的9-十四烯酸-SBP1的红外光谱图比较图;
图19为实施例14中制得的八碳饱和碳链-葡萄糖复合物的红外光谱图;
图20为实施例14中制得的八碳饱和碳链-葡萄糖复合物的抑菌结果图;
图21为实施例15中制得的八碳饱和碳链-蔗糖复合物的红外光谱图;
图22为实施例15中制得的八碳饱和碳链-蔗糖复合物的抑菌结果图;
图23为实施例16中制得的脂肪酸-单磷酸腺苷复合物的红外光谱图;
图24为实施例16中制得的八碳饱和碳链-单磷酸腺苷复合物的抑菌结果图;
图25为实施例17中制得的八碳饱和碳链-抗坏血酸复合物的红外光谱图;
图26为实施例17中制得的八碳饱和碳链-抗坏血酸复合物的抑菌结果图;
图27为实施例18中制得的八碳饱和碳链-聚乙二醇400-COOH复合物的红外光谱图;
图28为实施例18中制得的八碳饱和碳链-聚乙二醇400-COOH复合物的抑菌结果图;
图29为实施例19之(1)中制得的油酸乙酯脂质体的透射电镜下的图像;
图30为实施例19之(2)中制得的亚油酸脂质体的透射电镜下的图像;
图31为实施例20中制得的亚麻酸-血清白蛋白的注射液;
图32为实施例20中制得的亚麻酸-血清白蛋白马尔文粒径仪测得的粒径分布,
图33为实施例20中制得的亚麻酸-血清白蛋白透射电镜下的图像;
图34为实施例21中制得的亚油酸-透明质酸的冻干粉注射剂,
图35为实施例21中制得的二十二碳六烯酸-透明质酸的冻干粉注射剂;
图36为实施例21中制得的亚油酸-透明质酸冻干粉复溶于水其透射电镜下的图像;
图37为实施例21中制得的亚油酸-透明质酸冻干粉复溶于水后马尔文粒径仪测得的粒径分布;
图38为实施例22制得的十二烷酸天冬氨酸复合物脂质体冻干粉制剂;
图39为实施例22制得的十二烷酸天冬氨酸复合物脂质体冻干粉制剂扫描电镜图;
图40为实施例22制得的十二烷酸天冬氨酸复合物脂质体冻干粉制剂复溶于水后的粒径分布图;
图41为实施例22制得的十二烷酸天冬氨酸复合物脂质体冻干粉制剂的电位分布图;
图42为实施例23制得的二十碳五烯酸乙酯注射剂的透射电镜图;
图43为实施例23制得的二十碳五烯酸乙酯注射剂的粒径分布图;
图44为实施例23制得的二十碳五烯酸乙酯注射剂的电位分布图;
图45为实施例24制得的二十二碳六烯酸-SBP1透射电镜下的图像;
图46为实施例24制得的二十二碳六烯酸-SBP1马尔文粒径仪测得的粒径分布;
图47为实施例24制得的多肽SBP1接枝不同ω-3脂肪酸(ALA:亚麻酸,EPA:二十碳五烯酸,DHA:二十二碳六烯酸)的产物图片;
图48为实施例25制得的CD14蛋白接枝十二烯酸冻干粉注射剂的复溶物的透射电镜图片;
图49为实施例25制得的CD14蛋白接枝十四烯酸冻干粉注射剂的的复溶物的透射电镜图片;
图50为实施例25制得的CD14蛋白接枝二十碳五烯酸冻干粉注射剂的复溶物的透射电镜图片;
图51实施例29中制得的八碳饱和碳链-苏氨酸的VERO E6细胞安全性实验结果图;
图52实施例29中制得的八碳饱和碳链-丝氨酸的VERO E6细胞安全性实验结果图;
图53实施例29中制得的十八碳单不饱和碳链-丝氨酸的VERO E6细胞安全性实验结果图;
图54实施例29中制得的十八碳单不饱和碳链-苏氨酸的VERO E6细胞安全性实验结果图;
图55实施例29中制得的二十二碳多不饱和碳链-苏氨酸的VERO E6细胞安全性实验结果图;
图56实施例29中制得的二十碳多不饱和碳链-丝氨酸的VERO E6细胞安全性实验结果图;
图57实施例29中制得的十八碳单不饱和碳链-赖氨酸的VERO E6细胞安全性实验结果图;
图58实施例29中制得的二十二碳多不饱和碳链-赖氨酸的VERO E6细胞安全性实验结果图;
图59实施例29中制得的十八碳多不饱和碳链-苏氨酸的VERO E6细胞安全性实验结果图;
图60实施例29中制得的八碳饱和碳链-5'-单磷酸腺苷-四碳不饱和碳链-羧基的VERO E6细胞安全性实验结果图;
图61实施例29中N-辛基-N-甲基葡萄糖胺的VERO E6细胞安全性实验结果图;
图62为实施例29中N-壬基-N-甲基葡萄糖胺的VERO E6细胞安全性实验结果图;
图63为实施例30中制得的八碳饱和碳链-苏氨酸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结果图;
图64为实施例30中制得的八碳饱和碳链-丝氨酸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结果图;
图65为实施例30中制得的十八碳单不饱和碳链-丝氨酸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结果图;
图66为实施例30中制得的十八碳单不饱和碳链-苏氨酸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结果图;
图67为实施例30中制得的二十二碳多不饱和碳链-苏氨酸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结果图;
图68为实施例30中制得的二十二碳多不饱和碳链-丝氨酸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结果图;
图69为实施例30中制得的十八碳单不饱和碳链-赖氨酸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结果图;
图70为实施例30中制得的二十二碳多不饱和碳链-赖氨酸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结果图;
图71为实施例30中制得的十八碳多不饱和碳链-苏氨酸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结果图;
图72为实施例30中制得的八碳饱和碳链-5'-单磷酸腺苷-四碳不饱和碳链-羧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结果图;
图73为实施例30中N-辛基-N-甲基葡萄糖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结果图;
图74为实施例30中N-壬基-N-甲基葡萄糖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结果图;
图75为实施例32中ω-3脂肪酸-血清白蛋白复合物对VERO E6细胞毒性检测结果;
图76为实施例33中脂肪酸-血清白蛋白复合物对肝细胞的毒性检测结果;
图77为实施例34中羧基-八碳不饱和碳链-牛磺胆酸对VERO-E6细胞毒性检测结果;
图78为实施例35之(1)中动物安全性试验中肝肾功能的结果图;
图79为实施例35之(2)中动物安全性试验中肝肾功能的结果图;
图80为实施例35之(3)中动物安全性试验中肝肾功能的结果图;
图81为实施例35之(4)中动物安全性试验中肝肾功能的结果图;
图82为实施例35之(5)中动物安全性试验中肝肾功能的结果图;
图83为实施例35之(6)中动物安全性试验中溶血实验的结果图;
图84为实施例36中脂肪酸(ω-3脂肪酸)-血清白蛋白复合物对新冠假病毒的中和抑制率;
图85为实施例37中二十六碳烯酸-环糊精包裹物对狂犬假病毒的中和抑制率;
图86为实施例38中三十二碳六烯酸-SBP1复合物对新冠假病毒的中和抑制率;
图87为实施例39中己酸-透明质酸复合物对HIV假病毒HIV18A-41的中和抑制率;
图88为实施例40中正壬酸-透明质酸复合物对流感假病毒H7N9-Fluc的中和抑制率;
图89为实施例41中十八烷酸-血清白蛋白复合物对HIV假病毒的中和抑制率;
图90为实施例42中二十烷酸-透明质酸复合物对H7N9-Fluc假病毒的中和抑制率;
图91为实施例43中二十八烷酸-血清白蛋白复合物对H5N1-Fluc假病毒的中和抑制率;
图92为实施例44中肝细胞经脂肪酸-血清白蛋白复合物预处理后转染艾滋病毒来源的慢病毒结果;
图93为实施例45中新冠假病毒经处理后透射电镜图;
图94为实施例46中“碳链作用部分+小分子水溶性部分/结合部分”复合物对人乳头瘤病毒的疏水性隔离作用过程模式图;
图95为实施例46中体外模拟N-辛基-N-甲基葡萄糖胺包裹负载L1蛋白的蛋白颗粒过程;
图96为实施例47中二十二碳六烯酸偶联丝氨酸对HPV假病毒的中和抑制率;
图97为实施例48中制得的二十二碳六烯酸-血清白蛋白复合物的不同浓度的抑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果图;
图98为实施例48中制得的二十二碳六烯酸-血清白蛋白复合物的不同浓度的抑菌(大肠杆菌)结果图;
图99为实施例48中制得的二十二碳六烯酸-血清白蛋白复合物作用后,扫描电镜下观察大肠杆菌结构变化;
图100为实施例48中制得的二十二碳六烯酸-血清白蛋白复合物作用后,扫描电镜下观察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构变化;
图101为实施例48中制得的二十二碳六烯酸-血清白蛋白复合物作用后,透射电镜下观察到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膜脱离的现象;
图102为实施例49中新冠假病毒、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肝星状细胞对二十二碳六烯酸-血清白蛋白复合物结合速度的比较结果;
图103为实施例50中二十二碳六烯酸-血清白蛋白复合物在肺部的停留时间结果图;
图104为实施例50中二十碳五烯酸-透明质酸复合物在肺部的停留时间结果图;
图105为实施例51中二十二碳六烯酸-血清白蛋白复合物动物实验的结果图;
图106为实施例51中二十碳五烯酸-透明质酸复合物动物肺部给药实验的结果图。
图107为实施例52中小分子复合物口服给药动物实验的肺部荧光结果图。
图108为实施例52中小分子复合物口服给药动物实验的肺部平均荧光值ImageJ的分析结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预防、阻止或治疗微生物感染的复合物。
具体来说,本发明的复合物包括作用部分、结合部分和水溶性部分。
作用部分为脂溶性疏水碳链,该碳链可以以分子形式存在或者分子的残基形式存在,并且该碳链为带有支链和/或直链结构的饱和和/或不饱和碳链,可以插入/融入微生物的脂膜,从而破坏脂膜结构,或者包裹非包膜病毒使病毒被疏水隔离;
结合部分可以为分子或分子的残基,其与微生物脂膜、微生物表面蛋白、微生物表面多糖或细胞壁成分(包括多糖或蛋白)结合或能与微生物中的多糖或蛋白质或多肽结合,使得复合物连接在微生物脂膜或病毒表面。
水溶性部分可溶于水的分子或分子的残基,含有水溶性基团,可赋予复合物水溶性,使复合物可均匀分散在水溶液中并避免脂溶性疏水基团聚集成团,避免复合物的脂溶性疏水基团在水溶液中或者血液中聚集成团进而形成脂滴。
进一步详细地,所述作用部分为脂溶性疏水性带有支链、环状结构和/或直链的饱和和/或不饱和碳链,所述碳链为分子或者分子的残基,所述碳链为碳原子数为3-100的碳链;
所述水溶性部分为可溶于水的分子或分子的残基,所述分子含有选自酰胺基团、磷酰氧基、羧酸基、磷酸基、磺酸基、磺酰氧基、羟基、季铵基、硫醚基、二硫键、醚基、巯基、胺基、氨基、脲基、胍基的一种或二种以上基团,所述水溶性部分可以为与作为作用部分的碳链连接的基团;
所述结合部分为能与微生物脂膜、微生物表面蛋白、微生物表面多糖或细胞壁成分结合或能与微生物中的多糖或蛋白质或多肽结合的分子或分子的残基。所述结合部分可以和水溶性部分相同,即能与微生物脂膜、表面结构域结合的蛋白、多肽、寡肽、寡糖、单糖和/或多糖分子或其残基;所述结合部分也可以和水溶性部分相同,即形成复合物后仍保留着游离羧基、磷酸基、磺酸基、羟基、巯基、胺基、氨基、脲基、胍基的一种或二种以上基团;有些情况下,所述结合部分可以是与微生物脂膜、表面结构域结合的二元脂肪酸或多元脂肪酸、脂溶性氨基酸分子或其残基,这种情况下,这些二元脂肪酸或者多元脂肪酸、或者脂溶性氨基酸分子或残基中的羧酸基团和氨基酸基团实质性上起到结合作用。
具体来说,其中作用部分为脂溶性的碳链,包括带有支链和环状结构的饱和或不饱和碳链;优选所述作用部分选自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烃、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醇或氧代脂肪醇、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疏水性氨基酸、脂溶性维生素、类固醇类脂质、磷脂、鞘磷脂、糖脂,表面活性剂形成的碳原子数为3-48,更优选为3-26的碳链或碳链残基;其中优选碳原子数为3-26;
所述水溶性部分为含有选自巯基、氨基、磷酸基、羧酸基、磺酸基、羟基、胺基、脲基、胍基和二硫基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基团的可溶于水的分子或分子的残基;结合部分起到结合作用的基团(能与微生物脂膜、微生物表面蛋白、微生物表面多糖或细胞壁成分结合或能与微生物中的多糖或蛋白质或多肽结合)为来自水溶性部分的选自巯基、氨基、磷酸基、羧酸基、磺酸基、羟基、胺基、脲基、胍基和二硫基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基团或来自提供碳链与碳链连接的选自巯基、氨基、磷酸基、羧酸基、磺酸基、羟基、胺基、脲基、胍基和二硫基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基团。
具体来说,对于本发明的复合物来说,水溶性部分为可溶于水的分子或分子的残基,包括大分子的蛋白、多糖、核酸、人工合成的水溶性高聚物,中等分子的多肽、寡肽、寡糖、寡核苷酸,人工合成的水溶性中等程度的聚合物,小分子包括氨基酸、单糖或二糖、核苷酸、水溶性维生素;也可以是直接结合于碳链上的可增加水溶性的官能团如酰胺基团、磷酰氧基、羧酸基、磷酸基、磺酸基、磺酰氧基、羟基、季铵基、硫醚基、二硫键、醚基、巯基、醛基、酯基、胺基、氨基、脲基、胍基等;所述水溶性部分可以为与作为作用部分和/或结合部分的碳链连接的基团;
结合部分为可与微生物脂膜、微生物表面蛋白、微生物表面多糖或细胞壁成分结合的分子或分子的残基(包括分子上的官能团),可以是构成复合物的第三个部分,也可以与水溶性部分相同,或者与作用部分连接。当结合部分与水溶性部分为同一个部分如可与微生物脂膜、微生物表面蛋白、微生物表面多糖结合的蛋白、多肽、多糖等时,所述水溶性部分为含有选自巯基、氨基、脲基、胍基、羧酸基、羟基和二硫硫醚基中的一种。当结合部分在有些情况下,可与微生物脂膜、微生物表面蛋白、微生物表面多糖结合的二元脂肪酸或多元脂肪酸、脂溶性氨基酸等。
不受反应机理的限制,结合部分中起到结合作用的官能团可能会是羧基、磺酸基、磷酸基、羟基、醛基或半缩醛的羟基(糖类)、氨基、脲基、胍基、巯基等等。
1.下面以脂肪酸为碳链供体(即作用部分供体)举例进行进一步说明:
(1)脂肪酸不溶于水,或者水溶性极低,不能直接注射到血液循环内,直接注射到静脉内会导致肺栓塞、注射到动脉导致动脉栓塞组织坏死;
(2)脂肪酸在肠内细胞重新酯化,与胆盐、甘油一酯混合形成4—6nm脂肪微粒,这种脂肪微粒被肠上皮细胞通过吞饮作用直接吸收,并在外面包上一层卵磷脂和蛋白质膜,而成为乳糜微粒进入淋巴系统,经过淋巴管和胸导管,以水包油乳剂的形式回流到血液循环中。中链脂肪酸除少量在周围血液中短期存在外,大部分与血清蛋白非共价结合,通过门静脉系统较快地到达肝脏。在肝脏中,中链脂肪酸能迅速通过线粒体双层膜,在辛酰CoA作用下迅速被酰化,而几乎不被合成脂肪。酰化产生的过多的乙酰CoA在线粒体胞浆中发生各种代谢作用,其中大部分趋向合成酮体。
(3)与大、中、小分子共价结合的脂肪酸,将脂溶性的脂肪酸变成水溶性的脂肪酸,而且不易被肝脏清除代谢,
(4)本发明所述的高水溶性和高亲和性复合物,具有了抗微生物感染的作用,除了皮肤外用剂型,还可以有鼻喷剂、干粉吸入剂、更可以用于静脉注射和口服剂型。
2.脂肪酸与水溶性氨基酸、单糖或双糖、核苷酸、水溶性维生素形成的复合物,此时,脂肪酸的碳链为作用部分,水溶性氨基酸、单糖或双糖、核苷酸、水溶性维生素为水溶性部分,再连接上结合部分即构成了本发明所述的具有抗微生物感染作用的复合物。所述结合部分可选自二元脂肪酸或多元脂肪酸、氨基酸、靶向蛋白、靶向多肽、靶向多糖。其中二元脂肪酸或多元脂肪酸、脂溶性氨基酸既为结合部分,又是作用部分;水溶性氨基酸、靶向蛋白、靶向多肽、靶向多糖既是结合部分,又是水溶性部分。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复合物选自碳原子数为3-50的脂肪三烯酸和水溶性氨基酸连接形成的复合物,例如可以为下面所示化合物为十八碳三烯酸连接天冬酰赖氨酸形成的复合物: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0751
其中十八碳三烯酸的碳链是作用部分,天冬酰赖氨酸既是水溶性部分,又是结合部分。
3.脂肪酸与蛋白、多肽和多糖形成的复合物
此时,脂肪酸的碳链为作用部分,可靶向病毒表面结构域、脂膜或细胞壁的蛋白或多肽、多糖为结合部分,同时也为水溶性部分。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复合物选自选自碳原子数为3-50的脂肪烯酸连接靶向多肽形成的复合物,例如可以为如下面所示的结构式为十八碳烯酸连接靶向多肽形成的复合物示意结构式,式中十八烯酸与多肽中赖氨酸残基以酰胺键连接。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0761
其中十八碳烯酸的碳链是作用部分,靶向多肽既是水溶性部分又是结合部分。
4.以上三种情况中若是复合物水溶性较差,或需要加大复合物分子时,可再加入水溶性的高分子聚合物,例如
脂肪酸+靶向多肽+PEG,即所述复合物为碳原子数为3-50的脂肪酸和靶向多肽和PEG反应形成的复合物。
此时脂肪酸的碳链为作用部分,靶向多肽为结合部分,PEG为水溶性部分。
5.脂肪醇聚氧乙烯醚、脂肪酸聚氧乙烯酯、烷基糖苷、脂肪酸蔗糖酯、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失水山梨醇聚氧乙烯脂肪酸酯、甘露糖赤藓糖醇脂、N-脂酰基-N-甲基葡糖胺等化合物具有脂肪醇或脂肪酸为碳链供体,并具有良好的水溶性,但与病毒表面结构域、脂膜或细胞壁成分结合作用弱,需要较高浓度才能杀灭微生物,在此浓度下,这些化合物对人体细胞也会产生破坏作用,不适合人体内部使用。当上述化合物连接上结合部分形成新复合物后,就具备了在人体内较低浓度下杀灭微生物,起到抗微生物感染的功效;而且在此治疗浓度下,具有作用部分+水溶性部分+结合部分的新复合物对人体组织细胞和器官无影响。所述结合部分可选自二元脂肪酸或多元脂肪酸、氨基酸、靶向蛋白、靶向多肽、靶向多糖。也就是说,这种情况下,本发明的复合物为表面活性剂和选自二元脂肪酸或多元脂肪酸、氨基酸、靶向蛋白、靶向多肽和靶向多糖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反应形成的复合物。
此时脂肪醇或脂肪酸的碳链为作用部分,聚氧乙烯醚(PEG)、葡聚糖、蔗糖、失水山梨醇、甘露糖赤藓糖醇、葡糖胺为水溶性部分,所连接的二元脂肪酸或多元脂肪酸及脂溶性氨基酸既为结合部分又是作用部分,而水溶性氨基酸、靶向蛋白、靶向多肽、靶向多糖既为结合部分又是水溶性部分。
具体来说,在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提供一组可预防及治疗病毒、细菌和真菌感染的复合物,其主体结构由作用部分、结合部分、水溶性部分通过共价键、氢键或范德华力偶联形成;
所述作用部分赋予复合物破坏微生物脂膜或对非包膜病毒进行疏水隔离的作用;所述结合部分赋予复合物与微生物脂膜或病毒表面结构域结合的作用,特定的结合部分还可以赋予复合物特异性靶向微生物的作用;所述水溶性部分赋予复合物水溶性,使复合物可均匀分散在水溶液中并避免疏水基团聚集成团,形成脂滴。
所述脂膜是指微生物的磷脂双分子层形成的包膜;
所述复合物中作用部分、结合部分和水溶性部分可以为天然的化合物、人工合成的化合物或天然化合物偶联人工合成的化合物;
所述复合物中同类部分的基团数量可以是1个或1个以上;各基团排列方式和顺序不是固定的;同类或者不同类的基团可以是线性偶联,也可以是以侧链的方式偶联。
所述复合物可以用来预防治疗病毒、细菌、真菌、衣原体和支原体所导致的感染性疾病。
进一步的,所述作用部分为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疏水基团,包括直链碳链、带有支链的碳链、带有环状结构的碳链;所述碳链可以是饱和/不饱和碳链,不饱和碳链可以带有一个或多个不饱和键,其中不饱和键可以是双键或三键;
对于具有脂膜结构的微生物,如包膜病毒、细菌、真菌、衣原体和支原体,所述作用部分可以穿过、插入、融入脂膜,破坏脂膜的结构稳定性,进而破坏脂膜及细胞壁完整性,达到杀灭微生物的作用;
对于非包膜的病毒,所述结合部分与病毒表面蛋白结构域相结合,所述作用部分包裹在非包膜病毒表面,导致非包膜病毒被疏水性隔离,然后被免疫细胞清除,达到预防和治疗非包膜病毒感染的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结合部分具有1个或1个以上可与蛋白、多糖或可结合的结构域结合的官能团,如羧基、羟基、氨基、巯基、脲基、胍基,可以同脂膜或病毒表面的蛋白、多糖或可结合的结构域结合,使得复合物连接在脂膜或病毒表面;
所述结合部分还可以设计成具有特异靶向脂膜、细菌和真菌细胞壁成分、病毒表面蛋白结构域的分子结构,从而赋予所述复合物靶向病毒、细菌和真菌的功能;所述结合部分与亲水性基团可为同一个基团,既可以同脂膜、细胞壁或病毒表面蛋白结构域结合,也可以赋予所述复合物具有水溶性。
更进一步的,所述可以特异性靶向微生物脂膜、细菌和真菌细胞壁成分、病毒表面蛋白结构域的结合部分为蛋白、多肽或多糖,包括:
(1)靶向冠状病毒包膜蛋白包括:刺突糖蛋白(S)、小包膜糖蛋白(E)、膜糖蛋白(M)和血凝素糖蛋白(HE)的中和抗体,以及与上述蛋白结构域可特异性结合的氨基酸序列和小分子多肽;
(2)靶向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包膜的蛋白包括:gp120与gp41蛋白的中和抗体,以及与上述蛋白结构域可特异性结合的氨基酸序列和小分子多肽;
(3)靶向乙型肝炎病毒包膜蛋白包括:SHBs蛋白、MHBs蛋白和LHBs蛋白的中和抗体,以及与上述蛋白结构域可特异性结合的氨基酸序列和小分子多肽;
(4)靶向丙型肝炎病毒包膜蛋白包括:E1和E2蛋白的中和抗体,以及与上述蛋白结构域可特异性结合的氨基酸序列和小分子多肽;
(5)靶向狂犬病毒包膜蛋白包括:包膜糖蛋白的中和抗体,以及可以与上述蛋白结构域可特异性结合的氨基酸序列和小分子多肽;
(6)靶向疱疹病毒包膜蛋白包括:gB、gC、gD、gE、gG、gH糖蛋白的中和抗体,以及与上述蛋白结构域可特异性结合的氨基酸序列和小分子多肽;
(7)靶向埃博拉病毒包膜蛋白包括病毒外膜上的包膜糖蛋白的中和抗体,以及与上述蛋白结构域可特异性结合的氨基酸序列和小分子多肽;
(8)靶向汉坦病毒包膜蛋白包括:G1和G2糖蛋白的中和抗体,以及与上述蛋白结构域可特异性结合的氨基酸序列和小分子多肽;
(9)靶向登革病毒包膜蛋白包括:蛋白E和蛋白M的中和抗体,以及与上述蛋白结构域可特异性结合的氨基酸序列和小分子多肽;
(10)靶向乙型脑炎病毒包膜蛋白包括:糖蛋白E(即病毒血凝素)和蛋白M的中和抗体,以及与上述蛋白结构域可特异性结合的氨基酸序列和小分子多肽;
(11)靶向流感病毒包膜蛋白包括: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的中和抗体,以及与上述蛋白结构域可特异性结合的氨基酸序列和小分子多肽;
(12)靶向甲型肝炎病毒衣壳蛋白包括:VP1、VP2、VP3和VP4蛋白的中和抗体,以及与上述蛋白结构域可特异性结合的氨基酸序列和小分子多肽;
(13)靶向人乳头瘤病毒衣壳蛋白包括:L1和L2蛋白的中和抗体,以及与上述蛋白结构域可特异性结合的氨基酸序列和小分子多肽;
(14)靶向腺病毒衣壳蛋白包括:PⅡ、PⅢ、PⅢa、PⅣ、PⅥ、PⅧ、PⅨ蛋白的中和抗体,以及与上述蛋白结构域可特异性结合的氨基酸序列和小分子多肽;
(15)靶向脊髓灰质炎病毒衣壳蛋白包括:VP1、VP2、VP3、VP4蛋白的中和抗体,以及与上述蛋白结构域可特异性结合的氨基酸序列和小分子多肽;
(16)靶向柯萨奇病毒衣壳蛋白包括:VP1、VP2、VP3、VP4蛋白的中和抗体,以及与上述蛋白结构域可特异性结合的氨基酸序列和小分子多肽;
(17)靶向细菌或真菌细胞壁的蛋白包括:CD14以及与其结构域可特异性结合的氨基酸序列和小分子多肽;
(18)还包括针对低亲和力受体(如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等)所设计的靶向包膜病毒、细菌或真菌细胞壁的配体。
也就是说,对于本发明来说,为了预防、阻止或治疗微生物感染疾病,
本发明的复合物的基本结构包括如下任一种组成:
结合部分+水溶性部分+作用部分;
结合部分+作用部分+水溶性部分;
水溶性部分+作用部分+结合部分;
水溶性部分+结合部分+作用部分;
结合部分+水溶性部分+结合部分+作用部分+……+XX部分;
结合部分+水溶性部分+作用部分+水溶性部分+……+XX部分;
结合部分+水溶性部分+作用部分+结合部分+……+XX部分;
水溶性部分+结合部分+作用部分+结合部分+……+XX部分;和
水溶性部分+作用部分+结合部分+作用部分+……+XX部分。
其中,术语“XX部分”是指“水溶性部分”、“结合部分”、“作用部分”中的任一个部分或一个以上部分。
所述复合物中同类部分数量可以是一个或一个以上,各部分排列方式和顺序不是固定的。
更进一步的,在一种更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本发明的复合物的结构包括如下所述结构。
小分子水溶性部分/结合部分同中短链碳链的作用部分共价结合,所述中短链碳链包括饱和或不饱和的直链碳链、支链碳链和带有环状结构的碳链,可以是3-10个碳原子的碳链,所述小分子水溶性部分/结合部分可以是带有羧基/羟基的小分子、中分子、大分子,如:
带有羧基/羟基的氨基酸或单糖、核苷酸和3-10个碳原子的碳链形成的复合物,这种复合物水溶性明显提高,分散良好,不聚集成团。
大分子水溶性部分+结合部分+长链碳链(10个碳原子以上)作用部分形成的复合物中,所述长链碳链包括饱和或不饱和的直链碳链、支链碳链和带有环状结构的碳链,比如形成如下所述结构的复合物:
蛋白/靶向蛋白+结合部分+直链、支链或者带有环状结构的饱和/不饱和碳链,靶向小分子+蛋白+结合部分+直链、支链或者带有环状结构的饱和/不饱和碳链,多糖+结合部分+直链、支链或者带有环状结构的饱和/不饱和碳链,靶向小分子+多糖+结合部分+直链、支链或者带有环状结构的饱和/不饱和碳链,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结合部分+直链、支链或者带有环状结构的饱和/不饱和碳链,
靶向小分子+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结合部分+直链、支链或者带有环状结构的饱和/不饱和碳链。
进一步的,所述复合物为水溶性部分、结合部分和脂质共价偶联的衍生物,构建模式包括:
大分子水溶性部分/结合部分/靶向性结合部分+脂质,
大分子水溶性部分+结合部分/靶向性结合部分+脂质,
2个或2个以上小分子水溶性部分/结合部分/靶向性结合部分+脂质,
2个或2个以上小分子水溶性部分+结合部分/靶向性结合部分+脂质。
再进一步的,所述脂质包括脂肪醇类、脂肪酸类、磷脂类、脂溶性维生素类和类固醇脂类;
所述脂肪醇类包括饱和脂肪醇、单不饱和脂肪醇、多不饱和脂肪醇,以及上述脂肪醇衍生物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不饱和脂肪醇碳链中不饱和键为二键或三键;
所述脂肪醇的碳链可以是直链、带有支链、带有环状结构的碳链;
所述脂肪酸类包括饱和脂肪酸、一元不饱和脂肪酸、二元或多元不饱和脂肪酸,以及上述脂肪酸衍生物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不饱和脂肪酸碳链中不饱和键为二键或三键;所述脂肪酸的碳链可以是直链、带有支链、带有环状结构、带有羟基的碳链;所述脂肪酸的羧基可以是1个或1个以上;
所述磷脂类包括甘油磷脂和鞘磷脂,其中甘油磷脂包括磷脂酰甘油、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肌醇,以及上述磷脂衍生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脂溶性维生素类包括维生素A类、维生素D类、维生素E类和维生素D类,以及上述脂溶性维生素衍生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类固醇类包括胆固醇、羊毛固醇、谷甾醇、豆甾醇、麦角甾醇、胆汁酸、胆汁醇,以及上述类固醇类脂质衍生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的,所述复合物要确保其中疏水性基团分子量与亲水性基团分子量比例适合,如果亲水性基团分子量远远大于疏水性基团,这会阻碍疏水基团插入融入生物膜减弱疏水性基团对生物膜的破坏能力,如果亲水性基团分子量明显小于疏水性基团,这会导致疏水性基团聚集成团,形成水包油结构,疏水基团也不能接触到生物膜,不能起到破坏作用。
进一步的,在本发明中作为所述作用部分,可以为选自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烃、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醇、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形成的碳原子数为3-48,更优选为3-26的碳链或碳链残基;其中优选碳原子数为3-26。
其中,用来提供上述碳链或碳链残基的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具体包括如下所示的脂肪酸。
碳原子数为3-46的饱和脂肪酸包括:
丙酸,丁酸,戊酸,己酸,庚酸,辛酸,壬酸,癸酸,十一烷酸,十二烷酸,十三烷酸,十四烷酸,十五烷酸,十六烷酸,十七烷酸,十八烷酸,十九烷酸,二十烷酸,二十一烷酸,二十二烷酸,二十三烷酸,二十四烷酸,二十五烷酸,二十六烷酸,二十七烷酸,二十八烷酸,二十九烷酸,三十烷酸,三十一烷酸,三十二烷酸,三十三烷酸,三十四烷酸,三十五烷酸,三十六烷酸,三十七烷酸,三十八烷酸,四十六烷酸。
碳原子数为3-34的单烯酸包括:
2-丙烯酸,2-丁烯酸,3-丁烯酸,2-戊烯酸,3-戊烯酸,4-戊烯酸,2-己烯酸,3-己烯酸,4-己烯酸,5-己烯酸,2-庚烯酸,3-庚烯酸,4-庚烯酸,5-庚烯酸,6-庚烯酸,2-辛烯酸,3-辛烯酸,4-辛烯酸,5-辛烯酸,6-辛烯酸,7-辛烯酸,2-壬烯酸,3-壬烯酸,4-壬烯酸,6-壬烯酸,8-壬烯酸,2-癸烯酸,3-癸烯酸,4-癸烯酸,5-癸烯酸,6-癸烯酸,8-癸烯酸,9-癸烯酸,2-十一烯酸,3-十一烯酸,4-十一烯酸,5-十一烯酸,6-十一烯酸,7-十一烯酸,8-十一烯酸,9-十一烯酸,10-十一烯酸,2-十二烯酸,3-十二烯酸,4-十二烯酸,5-十二烯酸,6-十二烯酸,7-十二烯酸,9-十二烯酸,10-十二烯酸,11-十二烯酸,2-十三烯酸,7-十三烯酸,8-十三烯酸,11-十三烯酸,12-十三烯酸,2-十四烯酸,3-十四烯酸,4-十四烯酸,5-十四烯酸,7-十四烯酸,8-十四烯酸,9-十四烯酸,11-十四烯酸,2-十五烯酸,6-十五烯酸,7-十五烯酸,9-十五烯酸,10-十五烯酸,14-十五烯酸,2-十六烯酸,3-十六烯酸,4-十六烯酸,5-十六烯酸,6-十六烯酸,7-十六烯酸,9-十六烯酸,10-十六烯酸,11-十六烯酸,13-十六烯酸,2-十七烯酸,3-十七烯酸,7-十七烯酸,8-十七烯酸,9-十七烯酸,10-十七烯酸,11-十七烯酸,12-十七烯酸,16-十七烯酸,2-十八烯酸,3-十八烯酸,4-十八烯酸,5-十八烯酸,6-十八烯酸,7-十八烯酸,8-十八烯酸,9-十八烯酸,10-十八烯酸,11-十八烯酸,12-十八烯酸,13-十八烯酸,14-十八烯酸,15-十八烯酸,16-十八烯酸,17-十八烯酸,2-十九烯酸,5-十九烯酸,6-十九烯酸,7-十九烯酸,9-十九烯酸,10-十九烯酸,11-十九烯酸,12-十九烯酸,13-十九烯酸,16-十九烯酸,3-二十烯酸,5-二十烯酸,6-二十烯酸,7-二十烯酸,8-二十烯酸,9-二十烯酸,10-二十烯酸,11-二十烯酸,13-二十烯酸,14-二十烯酸,15-二十烯酸,16-二十烯酸,7-二十一烯酸,12-二十一烯酸,5-二十二烯酸,7-二十二烯酸,9-二十二烯酸,11-二十二烯酸,13-二十二烯酸,15-二十二烯酸,19-二十二烯酸,9-二十三烯酸,14-二十三烯酸,16-二十三烯酸,17-二十三烯酸,18-二十三烯酸,22-二十三烯酸,11-二十四烯酸,15-二十四烯酸,17-二十四烯酸,5-二十五烯酸,16-二十五烯酸,17-二十五烯酸,18-二十五烯酸,19-二十五烯酸,5-二十六烯酸,9-二十六烯酸,11-二十六烯酸,14-二十六烯酸,17-二十六烯酸,19-二十六烯酸,21-二十六烯酸,18-二十七烯酸,20-二十七烯酸,9-二十八烯酸,11-二十八烯酸,19-二十八烯酸,21-二十八烯酸,23-二十八烯酸,20-二十九烯酸,21-三十烯酸,22-三十一烯酸,23-三十二烯酸,25-三十四烯酸。
碳原子数为5-30的二烯酸包括:
2,4-戊二烯酸,2,4-己二烯酸,3,5-己二烯酸,2,7-辛二烯酸,4,7-辛二烯酸,5,7-辛二烯酸,2,4-壬二烯酸,2,6-壬二烯酸,5,7-壬二烯酸,2,4-癸二烯酸,2,5-癸二烯酸,2,6-癸二烯酸,2,7-癸二烯酸,3,5-癸二烯酸,4,6-癸二烯酸,4,8-癸二烯酸,4,9-癸二烯酸,5,8-癸二烯酸,5,9-癸二烯酸,6,8-癸二烯酸,7,9-癸二烯酸,2,4-十一碳二烯酸,2.4-十二碳二烯酸,2,6-十二碳二烯酸,2,8-十二碳二烯酸,3,6-十二碳二烯酸,5,7-十二碳二烯酸,7,9-十二碳二烯酸,8,10-十二碳二烯酸,3,5-十三碳二烯酸,2,4-十四碳二烯酸,3,5-十四碳二烯酸,5,8-十四碳二烯酸,6,9-十四碳二烯酸,10,12-十四碳二烯酸,2,4-十六碳二烯酸,3,9-十六碳二烯酸,4,7-十六碳二烯酸,5,9-十六碳二烯酸,6,9-十六碳二烯酸,7,10-十六碳二烯酸,8,10-十六碳二烯酸,9,12-十六碳二烯酸,10,12-十六碳二烯酸,8,11-十七碳二烯酸,9,12-十七碳二烯酸,2,4-十八碳二烯酸,2,5-十八碳二烯酸,2,6-十八碳二烯酸,3,6-十八碳二烯酸,3,7-十八碳二烯酸,3,12-十八碳二烯酸,4,7-十八碳二烯酸,4,8-十八碳二烯酸,4,9-十八碳二烯酸,5,8-十八碳二烯酸,5,9-十八碳二烯酸,5,10-十八碳二烯酸,5,11-十八碳二烯酸,5,12-十八碳二烯酸,6,8-十八碳二烯酸,6,9-十八碳二烯酸,6,10-十八碳二烯酸,6,11-十八碳二烯酸,6,12-十八碳二烯酸,7,9-十八碳二烯酸,7,10-十八碳二烯酸,7,11-十八碳二烯酸,7,12-十八碳二烯酸,8,10-十八碳二烯酸,8,11-十八碳二烯酸,8,12-十八碳二烯酸,9-11-十八碳二烯酸,9,12-十八碳二烯酸,9,13-十八碳二烯酸,10,12-十八碳二烯酸,10,14-十八碳二烯酸,5,9-十九碳二烯酸,10,13-十九碳二烯酸,5,9-二十碳二烯酸,5,11-二十碳二烯酸,5,13-二十碳二烯酸,5,15-二十碳二烯酸,6,9-二十碳二烯酸,6,11-二十碳二烯酸,7,11-二十碳二烯酸,7,13-二十碳二烯酸,7,14-二十碳二烯酸,8,11-二十碳二烯酸,11,13-二十碳二烯酸,11,14-二十碳二烯酸,11,15-二十碳二烯酸,5,14-二十一碳二烯酸,5,16-二十一碳二烯酸,12,15-二十一碳二烯酸,5,13-二十二碳二烯酸,7,15-二十二碳二烯酸,13,16-二十二碳二烯酸,5,9-二十四碳二烯酸,15,18-二十四碳二烯酸,5,9-二十六碳二烯酸,17,20-二十六碳二烯酸,17,21-二十六碳二烯酸,9,21-二十八碳二烯酸,19,23-二十八碳二烯酸,5,9-二十九碳二烯酸、5,9-三十碳二烯酸,9,23-三十碳二烯酸。
碳原子数为7-30的三烯酸包括:
2,4,6-庚三烯,2,6,8-癸三烯,4,7,10-十六碳三烯酸,5,8,11-十六碳三烯酸,6,9,12-十六碳三烯酸,6,10,14-十六碳三烯酸,7,10,13-十六碳三烯酸,7,11,14-十六碳三烯酸,9,12,15-十六碳三烯酸,5,9,12-十七碳三烯酸,2,9,12-十八碳三烯酸,3,9,12-十八碳三烯酸,5,8,11-十八碳三烯酸,5,9,12-十八碳三烯酸,6,9,12-十八碳三烯酸,6,10,14-十八碳三烯酸,7,9,12-十八碳三烯酸,8,10,12-十八碳三烯酸,9,11,13-十八碳三烯酸,9,11,14-十八碳三烯酸,9,12,14-十八碳三烯酸,9,12,15-十八碳三烯酸,10,12,14-十八碳三烯酸,10,12,15-十八碳三烯酸,11,13,15-十八碳三烯酸,2,4,8-二十碳三烯酸,3,6,9-二十碳三烯酸,5,8,11-二十碳三烯酸,5,8,14-二十碳三烯酸,5,9,14-二十碳三烯酸,5,9,12-二十碳三烯酸,5,11,14-二十碳三烯酸,5,13,16-二十碳三烯酸,7,10,13-二十碳三烯酸,7,11,14-二十碳三烯酸,8,11,14-二十碳三烯酸,8,12,14-二十碳三烯酸,9,11,14-二十碳三烯酸,11,14,17-二十碳三烯酸,5,14,17-二十一碳三烯酸,3,9,15-二十二碳三烯酸,5,11,17-二十二碳三烯酸,7,10,13-二十二碳三烯酸,8,11,14-二十二碳三烯酸,13,16,19-二十二碳三烯酸,15,18,21-二十四碳三烯酸,5,9,17-二十六碳三烯酸,5,9,19-二十六碳三烯酸,5,9,21-二十六碳三烯酸,5,9,20-二十七碳三烯酸,5,9,21-二十八碳三烯酸,5,9,23-二十九碳三烯酸,5,9,23-三十碳三烯酸,5,9,25-三十碳三烯酸。
碳原子数为12-38的四烯酸包括:
2,4,8,10-十二碳四烯酸,2,6,8,10-十二碳四烯酸,2,6,8,12-十六碳四烯酸,4,7,10,13-十六碳四烯酸,4,7,11,14-十六碳四烯酸,4,8,12,16-十六碳四烯酸,6,9,12,15-十六碳四烯酸,2,4,6,11-十八碳四烯酸,3,9,12,15-十八碳四烯酸,5,8,11,14-十八碳四烯酸,5,9,12,15-十八碳四烯酸,6,9,12,15-十八碳四烯酸,9,11,13,15-十八碳四烯酸,9,12,15,17-十八碳四烯酸,2,8,11,14-二十碳四烯酸,4,7,10,13-二十碳四烯酸,4,8,11,14-二十碳四烯酸,4,8,12,16-二十碳四烯酸,5,8,11,14-二十碳四烯酸,5,11,14,17-二十碳四烯酸,5,13,16,19-二十碳四烯酸,6,10,14,18-二十碳四烯酸,7,11,14,17-二十碳四烯酸,8,11,14,17-二十碳四烯酸,8,11,14,18-二十碳四烯酸,4,7,10,13-二十二碳四烯酸,7,10,13,16-二十二碳四烯酸,8,12,16,19-二十二碳四烯酸,2,4,6,8-二十四碳四烯酸,9,12,15,18-二十四碳四烯酸,11,14,17,20-二十六碳四烯酸,13,16,19,22-二十八碳四烯酸,15,18,21,24-三十碳四烯酸,17,20,23,26-三十二碳四烯酸,19,22,25,28-三十四碳四烯酸,21,24,27,30-三十六碳四烯酸,23,26,29,32-三十八碳四烯酸。
碳原子数为12-38的五烯酸包括:
3,5,7,9,11-十二碳五烯酸,5,7,9,11,13-十四碳五烯酸,3,6,9,12,15-十八碳五烯酸,2,5,8,11,14-二十碳五烯酸,4,8,12,15,18-二十碳五烯酸,5,7,9,14,17-二十碳五烯酸,5,8,11,14,16-二十碳五烯酸,5,8,11,14,17-二十碳五烯酸(EPA),4,7,10,13,16-二十二碳五烯酸,4,8,12,15,19-二十二碳五烯酸,7,10,13,16,19-二十二碳五烯酸,6,9,12,15,18-二十四碳五烯酸,9,12,15,18,21-二十四碳五烯酸,8,11,14,17,20-二十六碳五烯酸,11,14,17,20,23-二十六碳五烯酸,10,13,16,19,22-二十八碳五烯酸,13,16,19,22,25-二十八碳五烯酸,12,15,18,21,24-三十碳五烯酸,15,18,21,24,27-三十碳五烯酸,14,17,20,23,26-三十二碳五烯酸,17,20,23,26,29-三十二碳五烯酸,16,19,22,25,28-三十四碳五烯酸,19,22,25,28,31-三十四碳五烯酸,18,21,24,27,30-三十六碳五烯酸,21,24,27,30,32-三十六碳五烯酸,20,23,26,29,32-三十八碳五烯酸,23,26,29,32,35-三十八碳五烯酸。
碳原子数为22-38的六烯酸包括:
4,7,10,13,16,19-二十二碳六烯酸,2,4,6,8,10,12-二十四碳六烯酸,4,8,12,15,19,22-二十四碳六烯酸,6,9,12,15,18,21-二十四碳六烯酸(THA),8,11,14,17,20,23-二十六碳六烯酸,10,13,16,19,22,25-二十八碳六烯酸,12,15,18,21,24,27-三十碳六烯酸,14,17,20,23,26,29-三十二碳六烯酸,16,19,22,25,28,31-三十四碳六烯酸,18,21,24,27,30,32-三十六碳六烯酸,20,23,26,29,32,35-三十八碳六烯酸。
碳原子数为6-22的炔酸包括:
3-己炔酸,4-己炔酸,5-己炔酸,3-庚炔酸,4-庚炔酸,6-庚炔酸,2-辛炔酸,7-辛炔酸,2-壬炔酸,4-壬炔酸,5-壬炔酸,6-壬炔酸,7-壬炔酸,8-壬炔酸,3-癸炔酸,4-癸炔酸,5-癸炔酸,6-癸炔酸,7-癸炔酸,8-癸炔酸,9-癸炔酸,2-十一炔酸,3-十一炔酸,4-十一炔酸,5-十一炔酸,6-十一炔酸,7-十一炔酸,8-十一炔酸,9-十一炔酸,10-十一炔酸,3-十二炔酸,4-十二炔酸,5-十二炔酸,6-十二炔酸,7-十二炔酸,8-十二炔酸,9-十二炔酸,10-十二炔酸,11-十二炔酸,3-十三炔酸,4-十三炔酸,5-十三炔酸,6-十三炔酸,7-十三炔酸,8-十三炔酸,9-十三炔酸,10-十三炔酸,11-十三炔酸,12-十三炔酸,13-十三炔酸,3-十四炔酸,4-十四炔酸,5-十四炔酸,6-十四炔酸,7-十四炔酸,8-十四炔酸,9-十四炔酸,10-十四炔酸,11-十四炔酸,12-十四炔酸,13-十四炔酸,3-十五炔酸,14-十五炔酸,2-十六炔酸,4-十六炔酸,7-十六炔酸,10-十六炔酸,7-十七炔酸,8-十七炔酸,9-十七炔酸,12-十七炔酸,16-十七炔酸,2-十八炔酸,3-十八炔酸,4-十八炔酸,5-十八炔酸,6-十八炔酸,7-十八炔酸,8-十八炔酸,9-十八炔酸,10-十八炔酸,11-十八炔酸,12-十八炔酸,13-十八炔酸,14-十八炔酸,15-十八炔酸,16-十八炔酸,17-十八炔酸,18-十九炔酸,13-二十二炔酸。
碳原子数为10-22的二炔酸包括:
2,4-癸二炔酸,5,11-十二碳二炔酸,3,9-十六碳二炔酸,7,10-十六碳二炔酸,8,10-十六碳二炔酸,5,8-十七碳二炔酸,6,9-十七碳二炔酸,7,10-十七碳二炔酸,10,16-十七碳二炔酸,2,5-十八碳二炔酸,2,6-十八碳二炔酸,2,7-十八碳二炔酸,3,6-十八碳二炔酸,3,7-十八碳二炔酸,3,8-十八碳二炔酸,4,6-十八碳二炔酸,4,7-十八碳二炔酸,4,8-十八碳二炔酸,4,9-十八碳二炔酸,5,7-十八碳二炔酸,5,8-十八碳二炔酸,5,9-十八碳二炔酸,5,10-十八碳二炔酸,5,12-十八碳二炔酸,6,8-十八碳二炔酸,6,9-十八碳二炔酸,6,10-十八碳二炔酸,6,11-十八碳二炔酸,6,12-十八碳二炔酸,7,9-十八碳二炔酸,7,10-十八碳二炔酸,7,11-十八碳二炔酸,7,12-十八碳二炔酸,8,10-十八碳二炔酸,8,11-十八碳二炔酸,8,12-十八碳二炔酸,9,11-十八碳二炔酸,9,12-十八碳二炔酸,9,13-十八碳二炔酸,10,12-十八碳二炔酸,10,13-十八碳二炔酸,10,14-十八碳二炔酸,11,14-十八碳二炔酸,11,15-十八碳二炔酸,12,14-十八碳二炔酸,12,15-十八碳二炔酸,12,16-十八碳二炔酸,13,16-十八碳二炔酸,13,17-十八碳二炔酸,14,17-十八碳二炔酸,10,13-十九碳二炔酸,7,3-二十碳二炔酸,8,11-二十碳二炔酸,10,13-二十碳二炔酸,12,14-二十五碳二炔酸,12,14-二十七碳二炔酸。
碳原子数为12-22的三炔酸包括:
5,8,11-十二碳三炔酸,9,11,13-十五碳三炔酸,5,8,11-十七碳三炔酸,5,8,11-十八碳三炔酸,6,9,12-十八碳三炔酸,8,11,14-十八碳三炔酸,8,11,14-十九碳三炔酸,5,8,11-二十碳三炔酸,6,9,12-二十碳三炔酸,7,10,13-二十碳三炔酸,8,11,14-二十碳三炔酸,9,12,15-二十碳三炔酸,3,9,15-二十二碳三炔酸,8,11,14-二十二碳三炔酸,10,13,16-二十二碳三炔酸。
碳原子数为8-20的烯炔酸,优选含有一个或二个C=C双键以及含有一个或二个或三个三键的酸,包括:10-烯-8-十七炔酸,9-烯-12-十八炔酸,11-烯-9-十八炔酸,17-烯-9-十八炔酸,9,12-二烯-6-十八炔酸,9,14-二烯-12-十八炔酸,11,13-二烯-9-十八炔酸,5,8,14-三烯-11-二十碳炔酸,5,11,14-三烯-8-二十碳炔酸,8,11,14-三烯-5-二十碳炔酸,6-烯-2,4-辛二炔酸,8-烯-4,6-癸二炔酸,2,8-二烯-4,6-癸二炔酸,8-二烯-4,6-十一碳二炔酸,10,12-二烯-4,6-十四碳二炔酸,5-烯-7,9-十八碳二炔酸,9-烯-12,14-十八碳二炔酸,13-烯-9,11-十八碳二炔酸,17-烯-9,11-十八碳二炔酸,13,17-二烯-9,11-十八碳二炔酸,3-烯-5,7,10-十一碳三炔酸,4-烯-6,8,10-十一碳三炔酸。
主链碳原子数为3-30个,支链上碳原子数为1-10个烷基和/或1-3个羟基,优选碳原子数为1-3个甲基的饱和脂肪酸或具有C=C双键的脂肪酸,包括:2-甲基丙酸,2-甲基丁酸,3-甲基丁酸,2,2-二甲基丙酸,2-甲基-2-丁烯酸,3-甲基-2-丁烯酸,3-甲基-3-丁烯酸,2-乙基-2-丙烯酸,2-甲基戊酸,3-甲基戊酸,3,5-二羟基-3-甲基戊酸,2-羟基-3-甲基戊酸,2-乙基丁酸,2,2-二甲基丁酸,3,3-二甲基丁酸,3-甲基-2-戊烯酸,3-甲基-3-戊烯酸,3-甲基-4-戊烯酸,4-甲基-2-戊烯酸,4-甲基-3-戊烯酸,4-甲基-4-戊烯酸,2,2-二甲基-3-丁烯酸,2,3-二甲基-2-丁烯酸,2-甲基己酸,3-甲基己酸,4-甲基己酸,5-甲基己酸,2-乙基戊酸,2,2-二甲基戊酸,3,3-二甲基戊酸,3,4-二甲基戊酸,4,4-二甲基戊酸,2-乙基-甲基丁酸,2-甲基-2-己烯酸,5-甲基-5-己烯酸,2-丁基-2-丙烯酸,2-异丙基-2-丁烯酸,3-异丙基-3-丁烯酸,2,2-二甲基-4-戊烯酸,4,4-二甲基-2-戊烯酸,2-甲基庚酸,3-甲基庚酸,5-甲基庚酸,6-甲基庚酸,2-乙基己酸,2,2-二甲基-己酸,2-乙基-2-甲基-戊酸,2-甲基-2-庚烯酸,5-羟基-4-甲基-2-庚烯酸,6-甲基-5-庚烯酸,2-乙基-3-己烯酸,3-特丁基-3-丁烯酸,2-甲基辛酸,3-甲基辛酸,4-甲基辛酸,5-甲基辛酸,6-甲基辛酸,7-甲基辛酸,2-异丙基己酸,6,6-二甲基-庚酸,3,5,5-三甲基己酸,6-甲基-5-辛烯酸,2-戊基-3-丁烯酸,6-甲基-2,4-辛二烯酸,8-羟基-6-甲基-2,4-辛二烯酸,2-甲基壬酸,3-甲基壬酸,4-甲基壬酸,7-甲基壬酸,8-甲基壬酸,3-甲基-2-壬烯酸,2,7-二甲基-6-辛烯酸,3,7-二甲基-2-辛烯酸,3,7-二甲基-6-辛烯酸,3,7-二甲基-2,6-辛二烯酸,2-甲基癸酸,3-甲基癸酸,4-甲基癸酸,5-甲基癸酸,6-甲基癸酸,7-甲基癸酸,8-甲基癸酸,9-甲基癸酸,3,3-二甲基壬酸,4,8-二甲基壬酸,8,8-二甲基壬酸,2,7-二甲基-6-壬烯酸,4-乙基-2-甲基-2-辛烯酸,2-甲基十一酸,3-甲基十一酸,4-甲基十一酸,5-甲基十一酸,6-甲基十一酸,8-甲基十一酸,9-甲基十一酸,10-甲基十一酸,4,9-二甲基癸酸,5-甲基-2-十一烯酸,2-甲基十二酸,3-甲基十二酸,4-甲基十二酸,5-甲基十二酸,6-甲基十二酸,7-甲基十二酸,8-甲基十二酸,9-甲基十二酸,10-甲基十二酸,11-甲基十二酸,2,6-二甲基十一酸,10,10-二甲基十一酸,2-甲基-2-十二烯酸,11-甲基-2-十二烯酸,2-癸基-2-丙烯酸,2-甲基十二烷二酸,3-甲基十二烷二酸,4-甲基十二烷二酸,6-甲基十二烷二酸,11-甲基-2,5-十二碳二烯酸,11-羟基-4-甲基-2,4,6-十二碳三烯酸,2-甲基十三酸,3-甲基十三酸,4-甲基十三酸,6-甲基十三酸,9-甲基十三酸,12-甲基十三酸,2,4-二甲基十二酸,2,5-二甲基十二酸,2,6-二甲基十二酸,4,8-二甲基十二酸,4,10-二甲基十二酸,4,11-二甲基十二酸,2,6,10-三甲基十一酸,5-甲基-2-十三烯酸,2,4-二甲基-2-十二烯酸,2-甲基-十三烷二酸,3-甲基-十三烷二酸,4-甲基-十三烷二酸,2-甲基十四酸,3-甲基十四酸,11-甲基十四酸,12-甲基十四酸,13-甲基十四酸,4,12-二甲基十三酸,12,12-二甲基十三酸,3,7,11-三甲基十二酸,2,5-二甲基-2-十三烯酸,3-甲基十四烷二酸,5-甲基十四烷二酸,3-甲基十五酸,13-甲基十五酸,14-甲基十五酸,2-丙基十三酸,2-庚基壬酸,4-己基十二酸,6-乙基十四酸,2,4-二甲基十四酸,2,6-二甲基十四酸,2,8-二甲基十四酸,2,12-二甲基十四酸,2,13-二甲基十四酸,3,5-二甲基十四酸,4,12-二甲基十四酸,4,13-二甲基十四酸,10,13-二甲基十四酸,13,13-二甲基十四酸,2-乙基-2-丁基癸酸,3-乙基-3-甲基十三酸,4,8,12-三甲基十三酸,13-甲基-4-十五烯酸,14-甲基-4-十五烯酸,2-己基-2-癸烯酸,2,4-二甲基-2-十四烯酸,6-异戊基-9-甲基-5-癸烯酸,2-甲基十六酸,3-甲基十六酸,4-甲基十六酸,5-甲基十六酸,6-甲基十六酸,7-甲基十六酸,8-甲基十六酸,9-甲基十六酸,10-甲基十六酸,11-甲基十六酸,12-甲基十六酸,13-甲基十六酸,14-甲基十六酸,15-甲基十六酸,2,6-二甲基-十五酸,4,8-二甲基-十五酸,8,14-二甲基-十五酸,9,14-二甲基-十五酸,7-甲基-6-十六烯酸,9-甲基-10-十六烯酸,10-甲基-9-十六烯酸,14-甲基-8-十六烯酸,15-甲基-6-十六烯酸,15-甲基-8-十六烯酸,15-甲基-9-十六烯酸,15-甲基-10-十六烯酸,15-甲基-11-十六烯酸,2-甲基十六烷二酸,3-甲基十六烷二酸,4-甲基十六烷二酸,5-甲基十六烷二酸,8-甲基十六烷二酸,2-甲基十七酸,10-甲基十七酸,14-甲基十七酸,15-甲基十七酸,16-甲基十七酸,3-羟基-16-甲基十七酸,2,6-二甲基-十六酸,2,14-二甲基-十六酸,4,8-二甲基-十六酸,4,14-二甲基-十六酸,6,14-二甲基-十六酸,10,15-二甲基-十六酸,11,15-二甲基-十六酸,12,15-二甲基-十六酸,15,15-二甲基-十六酸,2-甲基-16-十七烯酸,7-甲基-12-十七烯酸,9-甲基-6-十七烯酸,15-甲基-4-十七烯酸,16-甲基-4-十七烯酸,16-甲基-6-十七烯酸,16-甲基-8-十七烯酸,8,9-亚甲基-8-十七烯酸,16-甲基-6,9-十七碳二烯酸,16-甲基-9,12-十七碳二烯酸,4,6-二甲基-2,4-十六碳二烯酸,5,7-二甲基-2,4-十六碳二烯酸,16-甲基-6,9,12-十七碳三烯酸,2-甲基十八酸,3-甲基十八酸,4-甲基十八酸,5-甲基十八酸,6-甲基十八酸,7-甲基十八酸,8-甲基十八酸,9-甲基十八酸,10-甲基十八酸,11-甲基十八酸,3-羟基-11-甲基十八酸,11,12-亚甲基-十八酸,12-甲基十八酸,13-甲基十八酸,14-甲基十八酸,15-甲基十八酸,16-甲基十八酸,17-甲基十八酸,4,14-二甲基-十七酸。10,16-二甲基-十七酸,12,16-二甲基-十七酸,10-甲基-9-十八烯酸,11-甲基-12-十八烯酸,17-甲基-6-十八烯酸,17-甲基-7-十八烯酸,17-甲基-13-十八烯酸,2,5-二甲基-2-十七烯酸,4-庚基-2-甲基-2-十一烯酸,9,10-亚甲基-9-十八烯酸,16-甲基-5,9-十八碳二烯酸,17-甲基-5,9-十八碳二烯酸,16-甲基-5,9,12-十八碳三烯酸,11-甲基十九酸,17-甲基十九酸,18-甲基十九酸,2,11-二甲基-十八酸,2,14-二甲基-十八酸,4,14-二甲基-十八酸,6,14-二甲基-十八酸,4,16-二甲基-十八酸,6,16-二甲基-十八酸,12,17-二甲基-十八酸,6-甲基-9-十九烯酸,18-甲基-8,11,14-十九碳三烯酸,18-甲基-5,8,11,14-十九碳四烯酸,18-甲基二十酸,19-甲基二十酸,2,6-二甲基十九酸,12,18-二甲基十九酸,2-甲基-2-二十烯酸,2-丙基-9-十八烯酸,18-甲基-5,9-二十碳二烯酸,19-甲基-5,9-二十碳二烯酸,3-甲基二十一酸,19-甲基二十一酸,20-甲基二十一酸,14,19-二甲基二十酸,2,4-二甲基-2-二十烯酸,7,7-二甲基-5,8-二十碳二烯酸,7,7-二甲基-5,8,11-二十碳三烯酸,10,10-二甲基-5,8,11-二十碳三烯酸,20-甲基二十二酸,21-甲基二十二酸,22-甲基二十三酸,21-甲基二十三酸,2,4-二甲基二十二酸,3,15-二甲基二十二酸,23-甲基二十四酸,2,4-二甲基二十三酸,23-甲基-5,9-二十四碳二烯酸,3,7,11-三甲基-2,6-二十二碳二烯酸,23-甲基二十五酸,24-甲基二十五酸,2,4-二甲基二十四酸,3,13,19-三甲基二十三酸,24-甲基二十六酸,2-甲基-2-二十六烯酸,2,4-二甲基-2-二十五烯酸,2,4,6-三甲基-2-二十四烯酸,9,10-二甲基-二十八酸,28-甲基三十酸,2,4,6-三甲基二十八酸,15,16-二甲基三十烷二酸。
碳原子数为3-38的饱和直链及支链二羧酸和三羧酸包括:
丙二酸,丁二酸,2-甲基丙二酸,戊二酸,2,2-二甲基丙二酸,2-甲基丁二酸,2-乙基丙二酸,己二酸,2,2-二甲基丁二酸,2-甲基-戊二酸,3-甲基-戊二酸,2-羟基己二酸,2,3,4,5-四羟基己二酸,3-羟基甲基-戊二酸,庚二酸,3,3-二甲基戊二酸,3-甲基-己二酸,辛二酸,壬二酸,癸二酸,十一烷二酸,十二烷-二酸,十三烷二酸,十四烷二酸,十五烷二酸,十六烷二酸,十七烷二酸,十八烷二酸,9,10-二羟基-十八烷二酸,十九烷二酸,二十烷二酸,二十一烷二酸,二十二烷二酸,二十三烷二酸,二十四烷二酸,二十六烷二酸,二十七烷二酸,二十九烷二酸,三十烷二酸,13,14-二甲基-二十八碳二酸。
碳原子数为4-18的不饱和直链或支链二羧酸和三羧酸(也可以为含有羟基或氨基的二羧酸或三羧酸)包括:
丁烯二酸,2-羟基-2-丁烯二酸,2-甲基-2-丁烯二酸,2-甲基-2-戊烯二酸,3-己烯二酸,3-羟基-2,4-己二烯二酸,2-戊基-4-十三烯二酸,2-(2-辛烯基)-1,10-癸二酸,2-(2,5-辛二烯基)-1,10-癸二酸,2-(2-戊烯基)-4-十三烯-1,13-二酸,2-烯-4-十八炔-二酸;
碳原子数为4的且被羟基取代的三羧酸包括:
3-羟基丙烷-1,2,3-三羧酸,2-羟基丁烷-1,2,3-三羧酸,3-羟基丁烷-1,2,3-三羧酸,1-丁烯-1,2,4-三羧酸,1,3-丁二烯-1,2,4-三羧酸。
用于本发明的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还包括如下所述含氨基、羟基、氧代和/或烷基取代的脂肪酸。具体来说,可以为:
1)氨基脂肪酸及脂酰氨基脂肪酸:碳原子数为3-18,氨基、羟基、氧代和/或甲基取代的羧酸,其包括选自如下物质组的一种或二种以上的氨基脂肪酸:2-氨基-3-羟基-丙酸,2,3-二氨基-丙酸,2-氨基-丁酸,4-氨基-丁酸,2-氨基-3,4-二羟基丁酸,2-甲基-2-氨基-丙酸,2-甲基-3-氨基-丙酸,3-甲基-3-氨基-丙酸,2,4-二氨基-丁酸,2-氨基-3-氧-丁酸,2-氨基-戊酸,4-氨基-戊酸,5-氨基-戊酸,2-氨基-3-甲基-丁酸,2,5-二氨基-戊酸,2-氨基-4-羟基-3-甲基戊酸,2-氨基-4-氧-戊酸,2-氧-5-氨基-戊酸,4-氧-5-氨基-戊酸,2-氨基-己酸,6-氨基-己酸,2-氨基-3-甲基-戊酸,2-氨基-4-甲基-戊酸,3-氧-5-氨基-己酸,2-氨基-己二酸,2-氨基-3-氧-己二酸,2-氨基-6-氧-2,4-己二烯酸,2-氨基-2,4-己二烯二酸,2-氨基-庚酸,2,6-二氨基-庚二酸,2-氨基-4,5-二羟基-6-氧-庚酸,2-氨基-辛酸,3-氨基-辛酸,8-氨基-辛酸,3-氨基-壬酸,9-氨基-壬酸,7,8-二氨基-壬酸,7-氧-8-氨基-壬酸,2-氨基-癸酸,3-氨基-癸酸,9-氨基-癸酸,10-氨基-癸酸,11-氨基-十一酸,12-氨基-十二酸,2-氨基-十三酸,13-氨基-十三酸,2-氨基-十四酸,2-氨基-十六酸,2-氨基-十八酸,12-氨基-十八酸。
2)N-脂酰基氨基酸,其包括如下所述的碳原子数为6-30的N-脂酰基氨基酸:N-十六酰基-γ-氨基丁酸,N-十八酰基-γ-氨基丁酸,N-(9-十八烯酰基)-γ-氨基丁酸,N-(5,8,11,14-二十碳四烯酰基)-γ-氨基丁酸,N-(12-羟基-5,8,10,14-二十碳四烯酰基)-γ-氨基丁酸,N-(15-羟基-5,8,11,13-二十碳四烯酰基)-γ-氨基丁酸,N-(4,7,10,12,16,19-二十二碳六烯酰基)-γ-氨基丁酸;
N-(6-氨基己酰基)-6-氨基己酸;N-十六酰基丙氨酸,N-十八酰基丙氨酸,N-(9-十八烯酰基)丙氨酸,N-(5,8,10,14-二十碳四烯酰基)丙氨酸,N-(12-羟基-5,8,10,14-二十碳四烯酰基)丙氨酸,N-(15-羟基-5,8,11,13-二十碳四烯酰基)丙氨酸;N-十八酰基精氨酸;N-十八酰基天冬酰胺,N-(9-十八烯酰基)天冬酰胺,N-十四酰基谷氨酰胺,N-十六酰基谷氨酰胺,N-(9-十六烯酰基)谷氨酰胺,N-十八酰基谷氨酰胺,N-(9-十八烯酰基)谷氨酰胺,N-(9,12-十八碳二烯酰基)谷氨酰胺,N-(17-羟基-9,12-十八碳二烯酰基)谷氨酰胺,N-(9,12,15-十八碳三烯酰基)谷氨酰胺,N-(17-羟基-9,12,15-十八碳三烯酰基)谷氨酰胺,N-(5,8,11,14-二十碳四烯酰基)谷氨酰胺,N-(4,7,10,12,16,19-二十二碳六烯酰基)谷氨酰胺;N-十六酰基谷氨酸,N-十八酰基谷氨酸,N-(9-十八烯酰基)谷氨酸,N-(9,12-十八碳二烯酰基)谷氨酸,N-(9,12,15-十八碳三烯酰基)谷氨酸,N-(5,8,11,14-二十碳四烯酰基)谷氨酸,N-(4,7,10,12,16,19-二十二碳六烯酰基)谷氨酸;
N-十二酰基甘氨酸,N-(3-羟基-十四酰基)甘氨酸,N-(14-甲基-3-(13-甲基-4-十四烯酰基氧基)-十五酰基)-甘氨酸,N-十六酰基甘氨酸,N-(3-羟基-十六酰基)甘氨酸,N-(3-羟基-9-十六烯酰基)甘氨酸,N-(15-甲基十六酰基)甘氨酸,N-(3-羟基-15-甲基十六酰基)甘氨酸,N-(2,3,4-三羟基-15-甲基十六酰基)甘氨酸,N-十八酰基甘氨酸,N-(9-十八烯酰基)甘氨酸,N-(3-羟基-9-十八烯酰基)甘氨酸,N-(5,8,11,14-二十碳四烯酰基)甘氨酸,N-(12-羟基-5,8,10,14-二十碳四烯酰基)甘氨酸,N-(15-羟基-5,8,11,13-二十碳四烯酰基)甘氨酸;
N-己酰基组氨酸,N-辛酰基组氨酸,N-癸酰基组氨酸,N-(3,4-亚甲基-癸酰基)组氨酸,N-十六酰基组氨酸,N-十八酰基组氨酸,N-(9-十八烯酰基)组氨酸,N-(4,7,10,12,16,19-二十二碳六烯酰基)组氨酸;N-十六酰基异亮氨酸,N-(9-十八烯酰基)异亮氨酸,N-(5,8,11,14-二十碳四烯酰基)异亮氨酸;
N-十六酰基亮氨酸,N-(9-十八烯酰基)亮氨酸,N-(5,8,11,14-二十碳四烯酰基)亮氨酸;α-N-十二酰基赖氨酸,6-N-十二酰基赖氨酸,α-N-十四酰基赖氨酸,6-N-十四酰基赖氨酸,α-N-(5-十四烯酰基)赖氨酸,6-N-(5-十四烯酰基)赖氨酸,α-N-(5,8-十四二烯酰基)赖氨酸,6-N-(5,8-十四二烯酰基)赖氨酸;N-十六酰基甲硫氨酸,N-(9-十八烯酰基)甲硫氨酸;α-N-(3-羟基-13-甲基-十四酰基)鸟氨酸,α-N-(3-羟基-十六酰基)鸟氨酸,α-N-(3-羟基-14-甲基-十五酰基)鸟氨酸,α-N-(3-羟基十八酰基)鸟氨酸;N-十六酰基苯丙氨酸,N-十八酰基苯丙氨酸,N-(9-十八烯酰基)苯丙氨酸,N-(4,7,10,12,16,19-二十二碳六烯酰基)苯丙氨酸;N-十六酰基脯氨酸,N-十八酰基脯氨酸,N-(9-十八烯酰基)脯氨酸;
N-十六酰基丝氨酸,N-十八酰基丝氨酸,N-(9-十八烯酰基)丝氨酸,N-(5,8,11,14-二十碳四烯酰基)丝氨酸;N-十六酰基牛磺酸,N-十七酰基牛磺酸,N-十八酰基牛磺酸,N-(9-十八烯酰基)牛磺酸,N-(9,12-十八碳二烯酰基)牛磺酸,N-十九酰基牛磺酸,N-(9-十九烯酰基)牛磺酸,N-二十酰基牛磺酸,N-(11-二十烯酰基)牛磺酸,N-(5,8,11,14-二十碳四烯酰基)牛磺酸,N-(12-羟基-5,8,10,14-二十碳四烯酰基)牛磺酸,N-(15-羟基-5,8,11,13-二十碳四烯酰基)牛磺酸,N-二十一酰基牛磺酸,N-二十二酰基牛磺酸,N-(13-二十二烯酰基)牛磺酸,N-二十三酰基牛磺酸,N-(14-二十三烯酰基)牛磺酸,N-二十四酰基牛磺酸,N-(15-二十四烯酰基)牛磺酸,N-二十五酰基牛磺酸,N-二十六酰基牛磺酸;N-十六酰基苏氨酸,N-(9-十八烯酰基)苏氨酸;N-十六酰基色氨酸,N-十八酰基色氨酸,N-(9-十八烯酰基)色氨酸;N-十二酰基-6-甲基-酪氨酸,N-十六酰基酪氨酸,N-十六酰基-α,O-二甲基酪氨酸,N-十八酰基酪氨酸,N-(9-十八烯酰基)酪氨酸,N-(5,8,11,14-二十碳四烯酰基)酪氨酸,N-壬酰基-2,3-去氢-酪氨酸,N-癸酰基-2,3-去氢-酪氨酸,N-(8-甲基壬酰基)-2,3-去氢-酪氨酸,N-十二酰基-6-甲基-2,3-去氢-酪氨酸,N-(2-十二烯酰基)-6-甲基-2,3-去氢-酪氨酸,N-十六酰基-α,O-二甲基酪氨酸,N-十八酰基-O-甲基-2,3-去氢-酪氨酸,N-(9-十八烯酰基)-O-甲基-2,3-去氢-酪氨酸;N-十六酰基缬氨酸,N-十八酰基缬氨酸,N-(9,12-十八碳二烯酰基)缬氨酸。
3)含有2个或2个以上脂酰基的氨基酸,其包括如下:
N-(15-甲基-3-(12-甲基十三酰基氧基)-十六酰基)-甘氨酸,N-(15-甲基-3-(13-甲基十四酰基氧基)-十六酰基)-甘氨酸,N-(15-甲基-3-(13-甲基-4-十四烯酰基氧基)-十六酰基)-甘氨酸,N-(15-甲基-3-(13-甲基-十四酰基氧基)-十六酰基)甘氨酸;
α-N-(3-十六酰基氧基-十六酰基)鸟氨酸,α-N-(3-十八酰基氧基-十八酰基)鸟氨酸,α-N-(3-(3-羟基十八酰基氧基)-十八酰基)鸟氨酸,α-N-(3-(11,12-亚甲基)十八酰基氧基-十六酰基)鸟氨酸,α-N-(3-(11,12-亚甲基)十八酰基氧基-十八酰基)鸟氨酸,α-N-(3-(3-羟基-(11,12-亚甲基)十八酰基氧基)-十八酰基)鸟氨酸;
N-(3-氧-癸酰基)-亮氨酰基)丙氨酸,N-((3-(13-甲基-十四酰基氧基)-13-甲基-十六酰基)甘氨酰)丝氨酸,N-((15-甲基-3-(13-甲基十四烷基氧基)-十六酰基)-甘氨酰基)-丝氨酸,N-(((3-羟基-15-甲基-十六酰基)-甘氨酰基)-丝氨酰基)-鸟氨酸,N-((3-羟基-13-甲基-十六酰基)-甘氨酰基)-丝氨酸,N-((9-十八烯酰基)-β-丙氨酰基)-L-组氨酸;
4)通过硫醚键及酰胺键连接的多个酸,其包括如下:11,15-二羟基-14-(S-半胱氨酰-甘氨酰)-5,8,12-二十碳三烯酸,11,15-二羟基-14-(S-谷胱甘肽)-5,8,12-二十碳三烯酸。
其中,用来提供上述碳链或碳链残基的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醇具体包括如下所示的脂肪醇。
碳原子数为3-33,含1-3个羟基的饱和脂肪直连或支链醇,包括:
丙烷-1-醇,丁烷-1-醇,2-甲基丙烷-1-醇,戊烷-1-醇,2-甲基丁烷-1-醇,3-甲基丁烷-1-醇,己烷-1-醇,己烷-2-醇,己烷-3-醇,己烷-1,5-二醇,3-甲基戊烷-1-醇,3-甲基戊烷-3-醇,4-甲基戊烷-1-醇,1-甲基-环戊烷-1-醇,庚烷-1-醇,庚烷-2-醇,庚烷-3-醇,庚烷-4-醇,3-甲基己烷-2-醇,4-甲基己烷-3-醇,5-甲基己烷-3-醇,庚烷-1,2,3-三醇,辛烷-1-醇,辛烷-2-醇,辛烷-3-醇,辛烷-1,2-二醇,辛烷-1,3-二醇,辛烷-1,8-二醇,2-甲基庚烷-4-醇,3-甲基庚烷-2-醇,4-甲基庚烷-2-醇,4-甲基庚烷-3-醇,壬烷-1-醇,壬烷-2-醇,壬烷-3-醇,壬烷-5-醇,2-甲基辛烷-4-醇,3-甲基辛烷-4-醇,4-甲基辛烷-1-醇,5-甲基辛烷-4-醇,6-甲基辛烷-3-醇,3,5,5-三甲基己烷-1-醇,癸烷-1-醇,癸烷-2-醇,癸烷-3-醇,4-甲基壬烷-1-醇,4-甲基壬烷-5-醇,6-甲基壬烷-3-醇,3,7-二甲基辛烷-1-醇,3,7-二甲基辛烷-1,7-二醇,十一烷-1-醇,十一烷-2-醇,十一烷-3-醇,十二烷-1-醇,十三烷-1-醇,十三烷-2-醇,4-甲基-十二烷-7-醇,10-甲基-十二烷-1-醇,十四烷-1-醇,4-甲基-十三烷-7-醇,3,9-二甲基-十二烷-6-醇,2,2,10-三甲基-十一烷-1,10-二醇,十五烷-1-醇,十五烷-2-醇,4-甲基-十四烷-7-醇,3,7-二甲基十三烷-2-醇,4,10-二甲基十三烷-7-醇,十六烷-1-醇,14-甲基-十五烷-1-醇,3,7-二甲基十四烷-2-醇,十七烷-2-醇,4-甲基-十六烷-7-醇,3,7-二甲基十五烷-2-醇,6,10,13-三甲基-十四烷-1-醇,2-甲基-十六烷-1,2-二醇,十七烷-1,17-二醇,十八烷-1-醇,3,7-二甲基十六烷-2-醇,2-甲基-十七烷-1,2-二醇,3-甲基-十七烷-1,2-二醇,11-甲基-十七烷-1,2-二醇,十九烷-1,2-二醇,十九烷-1,2,4-三醇,2-甲基-十八烷-1,2-二醇,二十烷-1-醇,二十烷-1,2-二醇,二十烷-1,3-二醇,二十烷-1,20-二醇,13-甲基-二十烷-1,2-二醇,二十一烷-1,2-二醇,二十一烷-1,21-二醇,15-甲基-二十一烷-1,2-二醇,二十二烷-1-醇,二十二烷-1,2-二醇,二十二烷-1,3-二醇,15-甲基-二十二烷-1,2-二醇,二十三烷-12-醇,二十三烷-1,2-二醇,二十四烷-1-醇,二十四烷-1,2-二醇,二十四烷-1,3-二醇,二十四烷-1,24-二醇,二十六烷-1-醇,二十六烷-1,26-二醇,23-二十六烯-1-醇,二十七烷-1-醇,二十七烷-14-醇,二十七烷-6,8-二醇,二十八烷-1-醇,二十八烷-1,28-二醇,二十九烷-1-醇,二十九烷-10-醇,二十九烷-15-醇,二十九烷-6,8-二醇,三十烷-1-醇,三十烷-1,11-二醇,三十烷-1,14-二醇,三十二烷-1-醇,三十三烷-1-醇,三十四烷-1-醇。
碳原子数为3-33的,含有1-5个双键和1-5个叁键的,含1-3个羟基的不饱和脂肪直链或支链醇,包括:
2-戊烯-1-醇,2-亚甲基丁烷-1-醇,2-甲基-2-丁烯-1-醇,2-甲基-3-丁烯-1-醇,2-己烯-1-醇,3-己烯-1-醇,3-己烯-3-醇,4-己烯-1-醇,4-庚烯-1-醇,4-庚烯-2-醇,2,4-庚二烯-1-醇,6-甲基庚烷-3-醇,2,4-二甲基-己烷-1-醇,2-乙基己烷-1-醇,1-辛烯-3-醇,2-辛烯-1-醇,3-辛烯-1-醇,3-辛烯-2-醇,5-辛烯-1-醇,7-辛烯-2-醇,4-甲基-4-庚烯-3-醇,6-甲基-2-庚烯-4-醇,6-甲基-5-庚烯-2-醇,5-辛烯-1,3-二醇,1,5-辛二烯-3-醇,9,12-辛二烯-1-醇,2,4-二甲基-2,4-己二烯-1-醇,2,4,6-辛三炔-1-醇,1-壬烯-3-醇,2-壬烯-1-醇,3-壬烯-1-醇,6-壬烯-1-醇,6-壬烯-2-醇,2,4-二甲基-5-庚烯-1-醇,2,6-二甲基-5-庚烯-1-醇,2,6-二甲基-6-庚烯-1-醇,2,4-壬二烯-1-醇,3,6-壬二烯-1-醇,6.8-壬二烯-2-醇,2,4-二甲基-2,4-庚二烯-1-醇,1-癸烯-3-醇,2-癸烯-1-醇,3-癸烯-1-醇,4-癸烯-1-醇,5-癸烯-1-醇,7-癸烯-1-醇,7-甲基-6-壬烯-3-醇,2,6-二甲基-6-辛烯-2-醇,2,6-二甲基-7-辛烯-2,3,6-三醇,7-甲基-3-亚甲基-辛烷-1,6,7-三醇,2,4-癸二烯-1-醇,7,9-癸二烯-1-醇,3,7-二甲基-3,6-辛二烯-1-醇,4,6-癸二炔-1-醇,2,6-二甲基-2,7-辛二烯-1,6-二醇,2-甲基-6-亚甲基-2,7-辛二烯-1-醇,2-烯-4,6,8-癸三炔-1-醇,1-十一烯-3-醇,2-十一烯-1-醇,6-十一烯-2-醇,10-十一烯-1-醇,3-甲基-4-癸烯-1-醇,3,4,7-三甲基-2,6-辛二烯-1-醇,十二烷-2-醇,2-丁基辛烷-1-醇,3-十二烯-1-醇,5-十二烯-1-醇,6-十二烯-1-醇,7-十二烯-1-醇,8-十二烯-1-醇,9-十二烯-1-醇,10-十二烯-1-醇,11-十二烯-1-醇,3,5-十二碳二烯-1-醇,3,6-十二碳二烯-1-醇,5,7-十二碳二烯-1-醇,7,9-十二碳二烯-1-醇,8,10-十二碳二烯-1-醇,9,11-十二碳二烯-1-醇,3,4,7-三甲基-2,6-壬二烯-1-醇,3,6,8-十二碳三烯-1-醇,3,6,9-十二碳三烯-1-醇,6-十三烯-2-醇,10-十三烯-2-醇,11-烯-3,5,7,9-十三碳四炔-1-醇,3-十四烯-1-醇,5-十四烯-1-醇,7-十四烯-1-醇,8-十四烯-1-醇,9-十四烯-1-醇,11-十四烯-1-醇,9-(2-环戊烯基)-1-醇,8,10-十四二烯-1-醇,9,11-十四二烯-1-醇,9,12-十四二烯-1-醇,10,12-十四二烯-1-醇,11,13-十四二烯-1-醇,3-甲基-6-(1-甲基-乙基)-3,9-癸二烯-1-醇,13-烯-2,4-十四碳二烯-1-醇,13-烯-1,3-十四碳二炔-6,7-二醇,9-十五烯-1-醇,5,10-十五碳二烯-1-醇,8,10-十五碳二烯-1-醇,3,7,11-三甲基-6,10-十二碳二烯-1-醇,7-十六烯-1-醇,9-十六烯-1-醇,11-十六烯-1-醇,4,6-十六碳二烯-1-醇,6,11-十六碳二烯-1-醇,7,11-十六碳二烯-1-醇,10,12-十六碳二烯-1-醇,11,13-十六碳二烯-1-醇,10-丙基-5,9-十三碳二烯-1-醇,13-烯-11-十六炔-1-醇,4,6,10-十六碳三烯-1-醇,8-十七烯-2-醇,11-十七烯-1-醇,14-甲基-8-十六烯-1-醇,16-十七烯-1,2,4-三醇,16-十七炔-1,2,4-三醇,2,6,8,12-四甲基-2,4-十三碳二烯-1-醇,4,6-十七碳二炔-3,9,10-三醇,1-烯-4,6-十七碳二炔-3,9-二醇,1-烯-4,6-十七碳二炔-3,9,10-三醇,1,9-二烯-4,6-十七碳二炔-3-醇,1,8-二烯-4,6-十七碳二炔-3,10-二醇,1,9-二烯-4,6-十七碳二炔-3,8-二醇,2,9-二烯-4,6-十七碳二炔-1,8-二醇,1,16-二烯-4,6-十七碳二炔-3,9,10-三醇,1,9,16-三烯-4,6-十七碳二炔-3,8-二醇,9-十八烯-1-醇,11-十八烯-1-醇,13-十八烯-1-醇,2,13-十八碳二烯-1-醇,3,13-十八碳二烯-1-醇,9,12-十八碳二烯-1-醇,9,12,15-十八碳三烯-1-醇,11-二十烯-1-醇,15-二十烯-1-醇,6,9-二十碳二烯-11-醇,3,7,11,15-四甲基-6,10,14-二十碳三烯-1-醇,6-二十一烯-11-醇,6,9-二十一碳二烯-11-醇,3,7,11,15,19-五甲基-2,6,10,14,18-二十碳五烯-1-醇。
氧代脂肪醇(碳原子数为8-31的含1-3个双键或叁键,且含1-3个羟基的醇酮,该酮为单酮或二酮)包括:
1-羟基辛烷-3-酮,3-羟基甲基庚烷-2-酮,6-甲基-7-羟基-3,5-庚二烯-1-酮,6-甲基-7-羟基-3,5-庚二烯-2-酮,1-羟基-壬烷-3-酮,1-羟基-壬烷-6-酮,3-羟基甲基辛烷-2-酮,1,3-二羟基-8-癸烯-5-酮,1-羟基-5-苯基-戊烷-3-酮,3-羟基十五烷-4-酮,1-(呋喃-3-基)-6-羟基-4,8-二甲基-1-酮,1-羟基-2,12,15-二十一碳三烯-4-酮,2-(12-羟基-5,10-十二碳二炔-1-基)-3,5,6-三甲基-2,5-环己二烯-1,4-二酮,25-羟基-三十一烷-14,16-二酮。
进一步的,所述水溶性部分为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具有羧基、磺酸基、磺酰氧基、磷酸基、羟基、氨基、脲基、胍基、季铵基、巯基结构的化合物,包括蛋白、多肽、核酸、多糖以及具有上述结构的高分子化合物,如:
水溶性大分子:水溶性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免疫球蛋白、水溶性胶原蛋白、伴侣蛋白、水溶性糖蛋白,葡聚糖(右旋糖苷)、透明质酸、唾液酸、硫酸肝素、硫酸乙酰肝素、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硫酸角质素、水溶性纤维素衍生物、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水溶性壳聚糖衍生物、聚乙二醇及羧基化或氨基化聚乙二醇、聚乙烯醇及羧基化或季铵化聚乙烯醇、聚丙烯酸、聚丙烯酸铵;
水溶性中等分子:多肽、寡肽、水溶性多聚氨基酸(同一种氨基酸聚合形成的聚合物)、寡糖、寡核苷酸和人工合成的水溶性中等程度的聚合物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的中等分子。
水溶性小分子:包括单糖或二糖、氨基酸、核苷酸、维生素;
上述水溶性分子可以赋予疏水性的作用部分在水溶液中溶解并均匀分散的性能,并避免疏水性结构聚集成团。
进一步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水溶性大分子可以为水溶性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免疫球蛋白、水溶性胶原蛋白、伴侣蛋白、水溶性糖蛋白、CD14;进一步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水溶性大分子也可以为水溶性多糖如葡聚糖(右旋糖苷)、透明质酸、唾液酸、硫酸肝素、硫酸乙酰肝素、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硫酸角质素、乙酰水溶性纤维素衍生物、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水溶性壳聚糖衍生物;
另外,水溶性大分子也可以为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如聚乙二醇及羧基化或氨基化聚乙二醇、聚乙烯醇及羧基化或季铵化聚乙烯醇、聚丙烯酸、聚丙烯酸铵。
进一步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中,中等大小的水溶性分子(简称为“水溶性中等分子”)可以为;靶向多肽包括特异性靶向微生物脂膜、细菌和真菌细胞壁、病毒表面蛋白结构域的蛋白或中和抗体片段,如牛磺酸转运肽、SBP1;水溶性多聚氨基酸如聚谷氨酸、聚赖氨酸、聚天冬氨酸;以及寡肽、寡糖、寡核苷酸。
进一步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中,作为水溶性小分子来说,可以为单糖及二糖如葡萄糖、果糖、鼠李糖、山梨糖、蔗糖、麦芽糖、乳糖、海藻糖;核苷酸及脱氧核苷酸如腺苷酸、鸟苷酸、尿苷酸、胞苷酸、胸苷酸、肌苷酸、脱氧腺苷酸、脱氧鸟苷酸、脱氧胞苷酸、脱氧胸苷酸;
氨基酸如丝氨酸、苏氨酸、半胱氨酸、天冬酰胺、谷氨酰胺、酪氨酸、赖氨酸、精氨酸、组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瓜氨酸、鸟氨酸、牛磺酸、氨基丁酸;维生素如维生素B1、泛酸、维生素B6、维生素C。
进一步的,对于本发明的复合物来说,所述作用部分、结合部分和水溶性部分之间偶联的方式为
(1)以氢键、分子间作用力偶联;
(2)以酰胺键、酯键、腙键、硫醚键偶联;
进一步具体来说,本发明的用于预防、阻止或治疗微生物感染的复合物为含有碳原子数为3-100的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与蛋白质、多肽、寡肽、寡糖、单糖和/或多糖分子反应得到的化合物;或者其为含有碳原子数为3-50的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与蛋白质、多肽、寡肽、寡糖、单糖、二糖、寡核苷酸、维生素、水溶性聚合物、水溶性多聚氨基酸和/或多糖分子反应得到的化合物,以及未反应的脂肪酸和/或未反应的蛋白质、多肽、寡肽、寡糖、单糖、二糖、寡核苷酸、维生素、水溶性聚合物、水溶性多聚氨基酸和/或多糖分子的混合物。
进一步具体来说,本发明的用于预防、阻止或治疗微生物感染的复合物,其为含有碳原子数为3-100的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与蛋白质、多肽、寡肽、寡糖、单糖、二糖、寡核苷酸、维生素、水溶性聚合物、水溶性多聚氨基酸和/或多糖分子的以物理化学作用复合的复合物或者直接物理混合得到的混合物,所述物理化学作用包括氢键或范德华力或二者作用的结合。
例如作用基团中的羧基与水溶性蛋白或多肽中赖氨酸残基中的氨基反应生成酰胺,反应简式见如下方程式;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0981
其中,R为碳原子数3-100的直连或支链的饱和或不饱和脂肪酸。
水溶性蛋白和多肽中末端氨基与脂肪酸的羧基反应生成酰胺键: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0982
其中,R为碳原子数3-100的直连或支链的饱和或不饱和脂肪酸。
具体来说,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中,蛋白以人血清白蛋白(HSA)为例,多肽以SBP1为例,为了形成作用部分碳链供体选用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二十碳五烯酸(EPA)、十八碳三烯酸(亚麻酸)、十八碳二烯酸(亚油酸)、十八碳单烯酸(油酸)、辛酸、丁烯二酸(富马酸)为例。下面举例说明本发明优选的复合物如下:
(1)白蛋白(HSA)或SBP1分子中的赖氨酸侧链与脂肪酸反应产物——酰胺化的复合物: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0991
反应产物示意如下: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1001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1011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1021
以上产物中,脂肪酸的碳链为作用部分,白蛋白和多肽既是结合部分又是水溶性部分。
(2)通过连接物将脂肪酸和蛋白质进行连接反应,所述连接物包括氨基酸、丁二酸、丁二烯酸、戊烯二酸、己胺基二酸、氨基甲酸酯、短肽、聚乙二醇,以及上述化合物的衍生物中一种或多种。
例如,白蛋白(HSA)中34-Cys具有游离的巯基与脂肪酸以及N-羟基马来酰亚胺生成的硫醚化产物: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1031
产物结构式示意如下: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1041
以上产物中脂肪酸与连接分子共同为作用部分,白蛋白(HSA)既是结合部分,又是水溶性部分。
在本发明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预防、阻止或治疗微生物感染的复合物可以为,水溶性多糖(右旋糖苷、透明质酸、水溶性纤维素衍生物、环糊精等)中的羟基与脂肪酸的羧基生成的酯。
其中,具体来说多糖以葡聚糖、透明质酸为例,碳链供体选用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二十碳五烯酸(EPA)、十八碳三烯酸(亚麻酸)、十八碳二烯酸(亚油酸)、十八碳单烯酸(油酸)、辛酸、丁烯二酸(富马酸)为例。在一种更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本发明的复合物包括如下结构的复合物。
(1)葡聚糖与脂肪酸反应得到的复合物: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1051
生成的复合物具有下述一种或二种以上结构式所示的化合物: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1061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1071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1081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1091
以上产物中脂肪酸的碳链为作用部分,葡聚糖既为结合部分又为水溶性部分
(2)透明质酸与脂肪酸反应得到的复合物: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1092
n是1-200的整数。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1101
生成的透明酸酯化产物具有下述一种或二种以上结构式所示的化合物: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1102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1111
n是1-200的整数。
以上产物中脂肪酸碳链为作用部分,透明质酸既为结合部分又为水溶性部分。
(3)多糖末端的末端为半缩醛结构可与胱胺进行还原胺化反应,胱胺的另一个氨基再与脂肪酸进行酰胺化反应得到的化合物作为本发明的预防、阻止或治疗微生物感染的复合物,例如包括葡聚糖与胱胺和脂肪酸反应得到的化合物以及透明质酸与胱胺和脂肪酸反应得到的化合物。
其中,葡聚糖(DEX)与胱胺及脂肪酸反应过程简式如下: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1112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1121
葡聚糖(DEX)和胱胺与脂肪酸的产物作为本发明的复合物结构式如下式所示: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1122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1131
以上产物中脂肪酸及胱胺是作用部分,葡聚糖既是结合部分又是水溶性部分。
透明质酸(HA)与胱胺及脂肪酸的反应简式如下: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1132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1141
(当连接脂肪酸太多也许会影响产物水溶性,因此利用透明质酸链末端存在的半缩醛羟基进行反应,从而可以控制1分子的透明质酸连接1分子的脂肪酸)。
其中透明质酸(HA)与胱胺和脂肪酸反应得到的产物作为本发明的复合物结构式如下所示: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1142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1151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1161
以上产物中脂肪酸及胱胺是作用部分,透明质酸既是结合部分又是水溶性部分。
在本发明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预防、阻止或治疗微生物感染的复合物可以为,脂肪酸与寡聚糖反应形成的化合物,例如脂肪酸与磺达肝素钠反应生成的化合物。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1162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1171
上述产物中,脂肪酸的碳链为作用部分,磺达肝素既是结合部分又是水溶性部分。
在本发明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预防、阻止或治疗微生物感染的复合物可以为,脂肪酸与水溶性小分子反应形成的化合物,所述水溶性包括单糖或多糖、氨基酸、核苷酸或脱氧核苷酸、维生素;例如可以为如下所示结构的化合物,其中下面的R是指碳原子数为1-99的整数的碳链:
(1)脂肪酸与葡萄糖形成的化合物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1172
上述产物中脂肪酸的碳链是作用部分,葡萄糖既是结合部分又是水溶性部分。
还可以再连接一个结合部分,所连接的结合部分可选自二元脂肪酸或多元脂肪酸、氨基酸、靶向蛋白、靶向多肽、靶向多糖,这里以连接谷氨酸为例,反应如下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1181
此时产物中脂肪酸的碳链是作用部分,葡萄糖为水溶性部分(葡萄糖的结合作用被弱化,保留增加水溶性的作用),谷氨酸既是结合部分又是水溶性部分。
(2)脂肪酸与蔗糖形成的化合物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1182
上述产物中脂肪酸的碳链是作用部分,蔗糖既是结合部分又是水溶性部分。
还可以再连接一个结合部分,所连接的结合部分可选自二元脂肪酸或多元脂肪酸、氨基酸、靶向蛋白、靶向多肽、靶向多糖,这里以连接丁烯二酸为例,反应如下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1183
此时产物中脂肪酸的碳链是作用部分,蔗糖为水溶性部分(蔗糖的结合作用被弱化,保留增加水溶性的作用),丁烯二酸既是结合部分又是作用部分。
(3)脂肪酸与氨基乙磺酸形成的化合物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1191
上述产物中脂肪酸的碳链是作用部分,牛磺酸既是结合部分又是水溶性部分。
(4)脂肪酸与赖氨酸形成的化合物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1192
上述产物中脂肪酸的碳链是作用部分,赖氨酸既是结合部分又是水溶性部分。
(5)脂肪酸与丝氨酸形成的化合物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1193
上述产物中脂肪酸的碳链是作用部分,丝氨酸既是结合部分又是水溶性部分。
(6)脂肪酸与苏氨酸形成的化合物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1194
上述产物中脂肪酸的碳链是作用部分,苏氨酸既是结合部分又是水溶性部分。
(7)脂肪酸与单磷酸腺苷以及天冬氨酸形成的化合物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1201
其中脂肪酸的碳链为作用部分,腺苷酸为水溶性部分,天冬氨酸既是结合部分又是水溶性部分。
(8)脂肪酸与抗坏血酸、戊二酸形成的化合物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1202
其中脂肪酸的碳链为作用部分,抗坏血酸为水溶性部分,戊二酸既是结合部分又是作用部分。
以上示例中,R为碳原子数1-100的整数,优选R如下所示。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1211
在本发明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预防、阻止或治疗微生物感染的复合物可以为,以脂溶性维生素为作用部分,连接水溶性部分和结合部分得到的化合物。所述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K、维生素D,下面以维生素A族中的视黄酸、维生素E族中的α-生育酚为例进行说明。
(1)复合物组成为视黄酸+PEG+丁二酸+丙氨酸,其中视黄酸、丁二酸、丙氨酸为作用部分,PEG为水溶性部分,丙氨酸为结合部分。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1221
n为1-200的整数。
(2)复合物组成为α-生育酚琥珀酸酯+PEG+丁烯二酸,其中α-生育酚琥珀酸酯和丁烯二酸为作用部分,PEG为水溶性部分,丁烯二酸为结合部分。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1231
n为1-200的整数。
在本发明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预防、阻止或治疗微生物感染的复合物可以为,以类固醇类脂质为作用部分,连接水溶性部分和结合部分得到的化合物。所述类固醇类脂质包括胆固醇、羊毛固醇、谷甾醇、豆甾醇、麦角甾醇、胆汁酸、胆汁醇,以及上述类固醇类脂质衍生物中的一种或多种。下面以胆固醇、胆汁酸中的甘氨酸胆酸为例进行说明。
(1)复合物组成为胆固醇琥珀酸酯(具有环状结构的碳链)+PEG+谷氨酸,其中胆固醇琥珀酸酯为作用部分,PEG和谷氨酸为水溶性部分,谷氨酸为结合部分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1241
n为1-200的整数。
(2)复合物组成为甘氨胆酸+丁二酸+PEG+十八碳三烯酸,甘氨酸胆酸中胆甾烷骨架、丁二酸和十八碳三烯酸为作用部分,甘氨酸胆酸中酰基甘氨酸部分和PEG为水溶性部分,甘氨酸为结合部分。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1251
n为1-200的整数。
在所述的本发明的复合物中,不同程度都含有PEG单元或者形成复合物时候加入了PEG(聚乙二醇),具体来说,为了形成本发明的复合物,根据需要使得复合物中含有PEG单元即-CH2-CH2-O-(乙氧基)的重复数或者聚合度n为1-200的整数。进一步优选地,第一,当PEG单元用做复合物的主干连接其他的作用部分、结合部分、水溶性部分,同时也赋予复合物水溶性,此时n=4-200的整数;第二,当PEG单元作为水溶性部分起到增溶作用的情况下,n=4-20的整数;第三,当PEG单元作为连接臂,延长大分子与碳链的距离,以扩展作用空间,此时n=1-10的整数。
在本发明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预防、阻止或治疗微生物感染的复合物可以为,脂肪醇聚氧乙烯醚、脂肪酸聚氧乙烯酯、烷基糖苷、脂肪酸蔗糖酯、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失水山梨醇聚氧乙烯脂肪酸酯、甘露糖赤藓糖醇脂、N-脂酰基-N-甲基葡糖胺。上述化合物具有脂肪醇或脂肪酸为碳链供体,并具有良好的水溶性,但与病毒表面结构域、脂膜或细胞壁成分结合作用弱,需要较高浓度才能杀灭微生物,但在此浓度下,对人体细胞也会产生破坏作用,不适合人体内部使用。当上述化合物连接上结合部分形成新复合物后,就具备了在人体内较低浓度下杀灭微生物,起到抗微生物感染的功效,而且在此治疗浓度下,具有作用部分+水溶性部分+结合部分的新复合物对人体组织细胞和器官无影响。所述结合部分可选自二元脂肪酸或多元脂肪酸、氨基酸、靶向蛋白、靶向多肽、靶向多糖。例如可以为如下所示结构的化合物。
(1)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类连接丁烯二酸得到的化合物,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中脂肪醇的碳链部分及连接的丁烯二酸碳链部分为作用部分,聚氧乙烯(PEG)单元为水溶性部分,丁烯二酸为结合部分。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1261
其中,n为1-200的整数。
(2)脂肪酸聚氧乙烯酯类连接天冬氨酸得到的化合物,脂肪酸聚氧乙烯酯中脂肪酸的碳链部分为作用基团,聚氧乙烯(PEG)单元及天冬氨酸为水溶性基团,天冬氨酸为结合基团。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1271
其中,n为1-200的整数。
(3)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类连接谷氨酸得到的化合物,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中脂肪酸的碳链部分为作用部分,失水山梨醇和聚氧乙烯(PEG)单元和连接的谷氨酸为水溶性部分,谷氨酸为结合部分。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1272
其中,n为1-200的整数。
在又一种具体实施方案中,本发明还提供制备本发明的预防、阻止或治疗微生物感染的复合物的方法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复合物的制备方法是,将如脂肪酸等提供碳链的化合物与蛋白质、多肽、寡肽、寡糖、单糖、二糖、寡核苷酸、维生素、水溶性聚合物、水溶性多聚氨基酸和/或多糖分子反应,或者根据需要加入连接物如PEG、N-羟基丁烯酰亚胺、氨基酸、丁二酸、丁二烯酸、戊烯二酸、己胺基二酸、氨基甲酸酯、短肽等及其衍生物中的任一种或二种以上进行反应得到反应混合物;在优选的方案中,还进一步对该反应混合物进行纯化以分离得到纯化的反应产物(在本申请中也将该“纯化的反应产物”称为“反应得到的化合物”,术语“反应得到的化合物”是指对反应混合物通过纯化手段进行分离以除去未反应的物质之后剩余的物质,这种剩余的物质称为“反应得到的化合物”)。
对于具体纯化手段而言,进行分类描述如下。
1.脂肪酸偶联蛋白质或多糖的情况
例如脂肪酸偶联蛋白、多肽、和/或多糖得到反应混合物,通过透析或超滤的方法两种中的任一种来进行纯化。其中未反应的脂肪酸和过程中添加的催化剂都是小分子,可以通过透析(实验室小量制备)或超滤(转化后大生产)的方法除去。具体纯化过程是,反应结束后进行透析,选用透析袋(截留分子量可以是500-1000、1000-1500、1500-3000)进行透析,每隔4h换一次水,透析24小时。小分子化合物分子量都小于500,可以除去反应液中的催化剂和未反应的脂肪酸。
2.脂肪酸偶联小分子的情况
脂肪酸偶联小分子时可采用分子筛层析进行纯化,偶联产物分子量与反应底物分子量有差别,同时产物分子量也大于催化剂分子,可用分子排阻法分离,填料可选用葡聚糖、琼脂糖、聚丙烯等材质的填料,如商品化的Shephadex、Sephacryl、Shepharose、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1281
EMD SEC、Bio-Gel P、Bio-Gel A等等,层析纯化后得到分步收集的洗脱液,对洗脱液用苯酚硫酸法、茚三酮法、紫外分光光度法、氯化钡-碘溶液方法和硫酸甲醛显色法等中的任一种进行检测,合并第一个洗脱峰即为反应得到的产物。以Shephadex G10为例,层析柱尺寸和洗脱流速根据生产规模不同可进行优化调整。具体描述如下:
2.1.(脂肪酸偶联单糖或二糖)
反应结束后进行层析纯化,反应液加至Shephadex G10层析柱,生理盐水洗脱,反应产物先被洗出,分步收集洗脱液,用苯酚硫酸法检测,合并第1个洗脱峰即为反应产物。
苯酚硫酸法检测:
取收集管中样品100ul置具塞试管中,以去离子水为空白,加5%苯酚溶液100ul,震荡混匀,迅速加入浓硫酸500ul,振摇,迅速移至80℃水浴中保温10min,冰浴中冷却3min,于487nm处测定吸光度。
2.2.(脂肪酸偶联氨基酸)
反应结束后进行层析纯化,反应液加至Shephadex G10层析柱,生理盐水洗脱,反应产物先被洗出,分步收集洗脱液,用茚三酮法检测,合并第1个洗脱峰即为反应产物。
茚三酮法检测:
取收集管中样品200ul置具塞试管中,以去离子水为空白,加2%茚三酮溶液300ul,醋酸钠缓冲液(pH6)200ul,震荡混匀,置于90℃水浴中加热15min,冰浴中冷却3min,加去离子水300ul,混匀,于568nm处测定吸光度。
2.3.(脂肪酸偶联抗坏血酸)
反应结束后进行层析纯化,反应液加至Shephadex G10层析柱,生理盐水洗脱,反应产物先被洗出,分步收集洗脱液,用紫外分光光度法(243nm)检测洗脱液吸收值,合并第1个洗脱峰即为反应产物。
2.4.(脂肪酸偶联核苷酸)
反应结束后进行层析纯化,反应液加至Shephadex G10层析柱,生理盐水洗脱,反应产物先被洗出,分步收集洗脱液,用紫外分光光度法(260nm)检测洗脱液吸收值,合并第1个洗脱峰即为反应产物。
2.5.(脂肪酸-PEG偶联)
反应结束后进行层析纯化,反应液加至Shephadex G10层析柱,生理盐水洗脱,反应产物先被洗出,分步收集洗脱液,用氯化钡-碘溶液方法检测,合并第1个洗脱峰即为反应产物。
氯化钡-碘溶液检测方法(参考中国药典(2020版)第四部通则3202方法改良):
取收集管中样品100ul置具塞试管中,以去离子水为空白,加去离子水300ul,5%氯化钡溶液100ul和0.1mol/L碘溶液50ul,震荡混匀,置于室温孵育15min,于535nm处测定吸光度。
2.6.(类固醇类复合物)
反应结束后进行层析纯化,反应液加至Shephadex G10层析柱(Φ26mm×50cm),生理盐水洗脱,流速50ml/h,分步收集洗脱液,用硫酸甲醛显色法检测,合并第1个洗脱峰即为反应产物。
硫酸甲醛显色法:
取收集管中样品100ul置具塞试管中,以去离子水为空白,加浓硫酸500ul,甲醛20ul,震荡混匀,置于室温孵育5min,再加入去离子水500ul,振摇均匀,于365nm处测定吸光度。
具体来说,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作用部分+大分子水溶性部分/结合部分构成的)复合物的制备方法,其以脂肪酸为碳链供体,在催化剂作用下,将脂肪酸接枝于血清白蛋白形成复合物,其中,脂肪酸与血清白蛋白(其中,人血清白蛋白共585个氨基酸,牛血清白蛋白共607个氨基酸,分子量均以66kDa计)的摩尔比为20:1-1:1,催化剂与脂肪酸的摩尔比为0.5:1-10:1,催化剂可以是EDC,DCC,NHS,DMAP,HoBt及其衍生物类似物等的一种或几种。其中脂肪酸的碳链为作用部分,血清白蛋白为水溶性部分和结合部分。
反应式如下: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1301
R分别表示选用富马酸、辛酸、十一烷酸、十六烯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三十烯酸的脂肪酸的碳链,分别与血清白蛋白反应,
优选地,脂肪酸与白蛋白(人血清白蛋白共585个氨基酸,牛血清白蛋白共607个氨基酸,分子量均以66kDa计)摩尔比为20:1-1:1,催化剂与脂肪酸的摩尔比为0.5:1-10:1,优选1:1-10:1;更优选地,脂肪酸与白蛋白摩尔比为10:1,催化剂与脂肪酸的摩尔比为1:1;催化剂可以是EDC,DCC,NHS,DMAP,HoBt及其衍生物类似物等的一种或几种,催化剂优选选用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酰二亚胺(EDC)和N-羟基磺基琥珀酰亚胺(sulfo-NHS),其中,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酰二亚胺(EDC)和N-羟基磺基琥珀酰亚胺(sulfo-NHS)的摩尔比例为0.1:1-10:1,优选为1:1。
进一步使用上述脂肪酸与血清白蛋白反应得到的化合物中发现,总的脂肪酸对氨基酸结合效率为0.10-15%。其中,一分子蛋白结合了7-24分子亚麻酸,优选结合了8分子亚麻酸。其中,使用二十二碳烯酸与血清白蛋白反应得到的化合物中,一分子血清蛋白结合了6-24个分子二十二碳六烯酸,优选10个分子二十二碳六烯酸。其中,一分子血清蛋白结合了1-24分子油酸,优选1个分子油酸。其中,一分子蛋白结合约6-24个二十碳五烯酸,优选17个EPA(二十碳五烯酸)分子以脱去一分子水的形式键合到到1个蛋白分子的氨基酸的氨基上。其中,一分子血清白蛋白结合约11-16个分子亚油酸,优选13个亚油酸分子键以脱去一分子水的形式合到1个蛋白分子的氨基酸上,其中全部以酰胺键的形式与赖氨酸的游离氨基结合,总的氨基酸取代度为1.9%以上。其中,一个血清白蛋白结合约6-15个DHA分子,优选结合9个DHA分子以脱去一分子水的形式键合到到1个蛋白分子的氨基酸的氨基上。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具有(作用部分+大分子水溶性部分/结合部分)构成的复合物的制备方法,其以不饱和脂肪酸为碳链供体,在催化剂作用下,将脂肪酸与透明质酸反应形成复合物(其中优选的制备过程是,先加入催化剂使脂肪酸与透明质酸反应得到中间产物后,再加入氢氧化钠调节pH值为中性继续反应得到复合物),其中,脂肪酸的羧酸基与透明质酸的羟基摩尔比为4n:1-1:1(n是指透明质酸单分子的重复数),催化剂与脂肪酸的摩尔比为0.5:1-10:1,优选1:1-10:1,催化剂可以是EDC,DCC,NHS,DMAP,HoBt及其衍生物类似物等的一种或几种,催化剂优选为碳二亚胺和琥珀酰亚胺,二者摩尔比例为0.1:1-10:1。其中脂肪酸的碳链为作用部分,透明质酸为水溶性部分和结合部分。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具有(作用部分+靶向结合部分/水溶性部分)构成的复合物的制备方法,其以不饱和脂肪酸为碳链供体,在催化剂作用下,将脂肪酸与多肽例如SBP1(ACE2 derived peptide;binds SARS-CoV-2spike protein receptor binding domain,其序列为:IEEQAKTFLDKFNHEAEDLFYQS(修饰:Ser-23=C-terminal amide))反应形成复合物,其中,脂肪酸为油酸(OA)、亚油酸(LA)、亚麻酸(ALA)、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脂肪酸的羧酸基与多肽的氨基摩尔比为8:1-1:4,优选2:1,催化剂与脂肪酸的摩尔比为0.5:1~10:1,催化剂可以是EDC,DCC,NHS,DMAP,HoBt及其衍生物类似物等的一种或几种,催化剂优选为碳二亚胺和琥珀酰亚胺,二者摩尔比例为0.1:1~10:1,优选为1:1-1:10。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具有(作用部分+靶向结合部分/水溶性部分)构成的复合物的制备方法,其以不饱和脂肪酸为碳链供体,在催化剂作用下,将脂肪酸与CD14反应形成复合物,其中,脂肪酸为油酸、亚油酸、亚麻酸、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脂肪酸的羧酸基与该CD14的摩尔比为17:1-1:1,优选为17:1,催化剂与脂肪酸的摩尔比为0.5;1~10:1,催化剂可以是EDC,DCC,NHS,DMAP,HoBt及其衍生物类似物等的一种或几种,催化剂优选为碳二亚胺和琥珀酰亚胺,二者摩尔比例为0.1:1-10:1,优选为1:1-1:10。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具有(中长链饱和碳链作用部分+大分子水溶性部分/结合部分)构成的复合物的制备方法,其以中长链饱和脂肪酸为碳链供体,在催化剂作用下,将脂肪酸与透明质酸反应形成复合物,其中,脂肪酸为碳原子数为5-20的任一种或二种以上饱和脂肪酸,优选为戊酸、己酸、庚酸、辛酸、壬酸、癸酸、十一酸、十二酸、十三酸、十四酸、十五酸、十六酸、十七酸、十八酸、十九酸、二十酸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饱和脂肪酸,脂肪酸的羧酸基与该透明质酸的摩尔比为4n:1-1:1(n为透明质酸单分子单元的重复数,n为1-2000的整数),催化剂与脂肪酸的摩尔比为0.5:1-10:1,优选为为0.5:1-2:1;催化剂优选为碳二亚胺和琥珀酰亚胺,二者摩尔比例为0.1:1-10:1。
并且,本发明的脂肪酸-血清蛋白复合物试验、脂肪酸-透明质酸复合物、脂肪酸-SBP1复合物、脂肪酸-CD14复合物、脂肪酸-葡聚糖复合物等表明,能够对选自以下细菌组的任一种细菌具有杀菌抑菌效果: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杀菌率大于99%;能够对选自以下真菌组的任一种真菌具有杀菌抑菌效果:白色念珠菌、黑曲霉、粘性放线菌、球毛壳、疣梗曲霉和犬小孢子菌,杀菌率大于99%;能够对选自以下病毒组的任一种真菌具有杀病毒效果:H7N9流感病毒、H5N1流感病毒、HIV病毒、新冠病毒、HPV病毒、以及狂犬病毒,杀病毒率都达到99%以上。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具有(作用部分+小分子水溶性部分/结合部分)构成的复合物的制备方法,其以脂肪酸为碳链供体,在催化剂作用下,将脂肪酸与单糖如葡萄糖、蔗糖;或者脂肪酸与核苷酸(如单磷酸腺苷)、氨基酸、水溶性维生素、低聚合度的PEG400-COOH、具有环状结构的碳链的物质如牛磺胆酸(钠)(例如4-辛烯二酸和牛磺胆酸的复合物)反应等反应形成复合物(其中优选的制备过程是,加入催化剂使脂肪酸与单糖如葡萄糖等反应得到复合物,也可以对得到的中间产物溶液可以根据需要加入氢氧化钠调节pH值为中性继续反应得到最终复合物;还优选,对所得到的反应产物混合溶液进一步进行提纯),其中,脂肪酸优选为辛酸,脂肪酸的羧酸基与水溶性小分子如葡萄糖、蔗糖、核苷酸(如单磷酸腺苷)、氨基酸、水溶性复合维生素、低聚合度的PEG400-COOH等的摩尔比为1:1-1:4,催化剂与脂肪酸的摩尔比为0.5:1~10:1,优选1:1-10:1,催化剂为碳二亚胺和琥珀酰亚胺或碳二亚胺和二甲氨基吡啶,二者摩尔比例为0.1:1~10:1,优选为1:1。其中,本发明得到的脂肪酸-小分子水溶性分子复合物抑菌率大于99%。所述的细菌为选自大肠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中的任一种;能够对选自以下真菌组的任一种真菌具有杀菌抑菌效果:白色念珠菌、黑曲霉、粘性放线菌、球毛壳、疣梗曲霉和犬小孢子菌,杀菌率大于99%;能够对选自以下病毒组的任一种真菌具有杀病毒效果:H7N9流感病毒、H5N1流感病毒、HIV病毒、新冠病毒、HPV病毒、以及狂犬病毒,杀病毒率都达到99%以上。
其中在进一步优选的方案中,本发明提供脂肪酸与氨基酸反应得到的复合物,其中所述脂肪酸选自正辛酸、亚油酸、亚麻酸、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所述氨基酸选自丝氨酸、苏氨酸和赖氨酸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具有(水溶性部分+作用部分非共价偶联)复合物的制备方法,其以不饱和脂肪酸、或脂肪酸酯、或卵磷脂为碳链供体,将其与蛋白质或多糖、或氨基酸混合得到的脂质体(例如可以为十八烷酸=谷氨酸脂质体、十二烷酸-天冬氨酸脂质体、二十五烷酸脂质体(通过羧基化卵磷脂、β-谷甾醇、甘氨胆酸硫酸、二十五烷酸和乙醇复合得到的脂质体)、脂肪酸乙酯脂质体(表面活性剂、氨基化卵磷脂、胆固醇和脂肪酸乙酯复合得到的脂质体,脂肪酸可以是中链的己酸(己酸乙酯)、庚酸、辛酸、壬酸、癸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等)等)。本发明实验表明,该脂质体能够用于对选自以下细菌组中的任一种细菌具有杀菌抑菌效果: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抑菌率大于99%;还能够用于对选自以下真菌组中的任一种真菌具有杀菌抑菌效果:白色念珠菌、黑曲霉、粘性放线菌、球毛壳、疣梗曲霉和犬小孢子菌,抑菌率大于99%。上述脂质体还能够用于对选自以下病毒组中的任一种病毒具有杀病毒效果:H7N9流感病毒、H5N1流感病毒、HIV病毒、新冠病毒、HPV病毒、以及狂犬病毒;其中,油酸乙酯脂质体和亚油酸脂质体的杀病毒率都达到99%以上。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具有(氨基/羧基+水溶性部分+作用部分非共价偶联)复合物(混合物)的制备方法,其中优选的是,这种混合物可以是表面活性剂与具有碳链的脂肪酸酯混合得到的脂质乳剂,例如可以为脂质体乳剂油酸乙酯、氨基化卵磷脂、β-谷甾醇和维生素E棕榈酸酯得到的纳米脂质体乳剂(粒径为500nm-800nm);可以为不饱和脂肪酸和羧基化卵磷脂脂质体复合得到的制剂(粒径为500nm-800nm),例如为表面活性剂、亚油酸、β-谷甾醇和羧基化卵磷脂混合得到的纳米脂质体乳剂(粒径为500nm-800nm)。
本发明实验证明,上述纳米脂质体乳剂能够用于对选自以下细菌组中的任一种细菌具有杀菌抑菌效果: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抑菌率大于99%。还能够用于对选自以下真菌组中的任一种真菌具有杀菌抑菌效果:白色念珠菌、黑曲霉、粘性放线菌、球毛壳、疣梗曲霉和犬小孢子菌,抑菌率大于99%。上述纳米脂质体乳剂还能够用于对选自以下病毒组中的任一种病毒具有杀病毒效果:H7N9流感病毒、H5N1流感病毒、HIV病毒、新冠病毒、HPV病毒以及狂犬病毒;其中,油酸乙酯脂质体和亚油酸脂质体的杀病毒率都达到99%以上。
进一步的,所述复合物可制成注射剂、鼻喷剂、干粉吸入剂、口服剂型,以及皮肤外用剂型以及消毒剂等。
其中,口服制剂可为液体(例如,糖浆剂、溶液或悬浮液)或固体(例如,冲剂、片剂或胶囊剂)。口服制剂可与靶向配体偶联以越过内皮屏障。一些脂肪酸衍生物制剂可通过例如与二糖一起喷雾干燥以形成脂肪酸衍生物粉末。固体组合物可使用可药用赋形剂以常规方法制备,诸如粘合剂(例如,预凝胶化玉米淀粉、聚乙烯吡咯烷酮或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填料(例如,乳糖、甘露醇、微晶纤维素或磷酸氢钙);润滑剂(例如,硬脂酸镁、滑石或二氧化硅);崩解剂(例如,马铃薯淀粉或羧基乙酸淀粉钠);或湿润剂(例如,月桂基硫酸钠)。片剂可通过本领域公知的方法用例如糖、薄膜或肠溶衣来包被。制备此类剂型的方法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或明显的。脂肪酸的乳剂,可口服、外用,也可注射,制备时根据给药方式不同可适当调整辅料组成,根据辅料的性质不同采取其他合适的制备方法。
更进一步的,对于皮肤外用剂型或者消毒剂型,复合物可以直接溶于溶剂,加入辅料制成制剂,对病毒、细菌及真菌进行杀灭和预防。
更进一步的,所述鼻喷剂和干粉吸入剂需要加入促进粘膜吸附剂;
所述促粘膜吸附剂包括透明质酸(HA)、聚乙烯醇(PVA)、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聚乙二醇(PEG)、卡波姆(CP)、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甲基纤维素(MC)、羟乙基纤维素(HEC)、羟丙基纤维素(HPC)、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中的一种或多种。
更进一步的,所述干粉吸入剂是将脂肪酸复合物溶液加入促粘膜吸附剂后进行喷雾干燥或冷冻干燥获得复合物微粉后制得;
其中冷冻干燥法制备干粉吸入剂需要加入冻干保护剂;
所述冻干保护剂包括甘油、甘露醇、山梨醇、肌醇、硫醇、脯氨酸、色氨酸、谷氨酸钠、丙氨酸、甘氨酸、赖氨酸盐酸盐、肌氨酸、L-酪氨酸、苯丙氨酸、精氨酸、聚乙二醇、聚乙烯吡咯烷酮、明胶、葡萄糖、α-D-吡喃甘露糖、蔗糖、乳糖、海藻糖、纤维二糖、甘露糖、麦芽糖、肌糖、菊糖、右旋糖酐、麦芽糖糊精、麦芽多糖、八硫酸蔗糖、肝素、2-羟丙基-β环糊精、吐温80、布里杰、普朗尼克及十二烷基磺酸钠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的,所述病毒包括具有包膜的病毒和非包膜病毒,如冠状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又称艾滋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狂犬病毒、疱疹病毒、埃博拉病毒、汉坦病毒、登革病毒、乙型脑炎病毒、赛卡病毒、流感病毒、甲肝病毒、人乳头瘤病毒、腺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
所述冠状病毒包括HCoV-229E、HCoV-OC43、SARS-CoV、HCoV-NL63、HCoV-HKU1、MERS-CoV和SARS-CoV-2。
进一步的,所述细菌包括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其中革兰氏阳性菌有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芽孢杆菌属、梭状芽孢杆菌属、李斯特菌属、棒状杆菌属,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酿脓链球菌、无乳链球菌、肠球菌、炭疽杆菌、蜡样芽胞杆菌、肉毒梭状芽胞杆菌、产气荚膜梭菌、艰难梭菌、破伤风梭菌、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氏菌、白喉杆菌、结核杆菌。
革兰氏阴性性菌有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肺炎杆菌、布氏杆菌、流感嗜血杆菌、副流感嗜血杆菌、不动杆菌属、耶尔森菌属、嗜肺军团菌、百日咳杆菌、副百日咳杆菌、奈瑟菌属、志贺菌属、沙门菌属、巴斯德菌属、霍乱弧菌、副溶血性杆菌、类志贺吡邻单胞菌。
所述细菌包括临床常见多重耐药菌(MDRO),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和舒普深(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肠杆菌科细菌(如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
进一步的,所述真菌包括
致病性真菌:组织胞浆菌、球孢子菌、类球孢子菌、皮炎芽生菌、着色真菌、足分支菌、孢子丝菌;
条件致病性真菌:念珠菌属、隐球菌、曲霉菌、放线菌、镰刀菌以及奴卡菌属、赛多孢子菌属、毛霉菌目和暗色丝孢菌目的真菌。
进一步的所述衣原体包括沙眼衣原体、肺炎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所述支原体包括肺炎支原体、溶脲脲原体、人型支原体、生殖器支原体。
进一步的,所述复合物其作用于微生物的机理如下:
(1)结合部分+中短链/长链作用部分+大分子水溶性部分偶联形成复合物Ⅰ,所述复合物Ⅰ可滞留在呼吸道黏膜表面或血液循环中,第一时间对病毒、细菌或真菌灭活,阻止病毒、细菌或真菌在体内扩散,大分子的复合物Ⅰ不能进入正常组织,只能进入病毒、细菌或真菌感染后的炎症部位发挥作用;
(2)结合部分+中短链/长链作用部分+水溶性靶向多肽基团/2个以上小分子水溶性部分偶联形成复合物Ⅱ,所述复合物Ⅱ可以穿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和组织间液中,靶向微生物发挥作用;
(3)结合部分+中短链/长链作用部分+水溶性多肽靶向基团/小分子水溶性部分+水溶性大分子聚合物偶联形成复合物III,所述复合物III可滞留在呼吸道黏膜表面或血液循环中,第一时间对病毒、细菌或真菌灭活,阻止病毒、细菌或真菌在体内扩散;大分子的复合物III不能进入正常组织,只能进入病毒、细菌或真菌感染后的炎症部位发挥作用。
在本发明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复合物可以灭杀包括病毒、细菌、真菌、衣原体和支原体在内的微生物;其中病毒包括具有包膜的病毒,如冠状病毒,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疱疹病毒,赛卡病毒,登革热病毒,乙型脑炎病毒,埃博拉病毒、汉坦病毒等,以及非包膜病毒如甲型肝炎病毒、人乳头瘤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等。
所述冠状病优选包括HCoV-229E、HCoV-OC43、SARS-CoV、HCoV-NL63、HCoV-HKU1、MERS-CoV和SARS-CoV-2。
在本发明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药物剂型包括干粉吸入剂、鼻喷剂、注射剂、口服剂型、皮肤外用剂型。
在本发明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针对冠状病毒(优选SARS-CoV-2病毒)狂犬病毒、和流感病毒,药物剂型为干粉吸入剂、鼻喷剂和注射剂、和皮肤外用剂型;
在本发明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针对HIV病毒,药物剂型为注射剂、口服剂;在本发明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针对HPV病毒,药物剂型为注射剂、口服剂。
脂肪酸和/或其衍生物按照与蛋白、多肽或多糖表面的结合位点的多少,进行结合。
在本发明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药物辅料包括了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
在本发明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鼻喷剂辅料包括:葡萄糖,环糊精、微晶纤维素和羟甲基纤维素钠,亚硫酸氢钠,去氧胆酸,硫脲,尿素,对苯二酚,苯酚,硅胶,石墨,蛋白质,苯甲醇,苯乙醇,苯扎氯铵,吐温80等乳化剂,生育酚,羟丙甲丙烯酸甲酯,明胶,壳聚糖,海藻酸盐,阿拉伯胶,聚乳酸、聚羟基乙酸等高聚物,稀盐酸,酒精纯水等。
在本发明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干粉吸入剂辅料包括促粘膜吸附剂,如透明质酸(HA)、聚乙烯醇(PVA)、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聚乙二醇(PEG)、卡波姆(CP)、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甲基纤维素(MC)、羟乙基纤维素(HEC)、羟丙基纤维素(HPC)、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中的一种或多种;
冻干保护剂,如甘油、甘露醇、山梨醇、肌醇、硫醇、脯氨酸、色氨酸、谷氨酸钠、丙氨酸、甘氨酸、赖氨酸盐酸盐、肌氨酸、L-酪氨酸、苯丙氨酸、精氨酸、聚乙二醇、聚乙烯吡咯烷酮、明胶、葡萄糖、α-D-吡喃甘露糖、蔗糖、乳糖、海藻糖、纤维二糖、甘露糖、麦芽糖、肌糖、菊糖、右旋糖酐、麦芽糖糊精、麦芽多糖、八硫酸蔗糖、肝素、2-羟丙基-β环糊精、吐温80、布里杰、普朗尼克及十二烷基磺酸钠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所述的可预防治疗病毒、细菌、真菌感染功效的复合物及其制剂在预防或治疗各种病毒、细菌及真菌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具体的应用方式包括可以在未感染前使用以预防病毒、细菌及真菌感染;
可以在感染后使用杀灭体内病毒、细菌及真菌;
可以对物品环境进行消杀以阻止病毒、细菌及真菌传播。
在本发明中,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复合物用于制备可预防和/或治疗病毒(具有包膜的病毒和非包膜病毒)、细菌和真菌感染性疾病药物都属于本发明想要保护的范围。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是,应当理解为,这些实施例仅仅是用于更详细地说明之用,而不应理解为用于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发明。以下实施例中使用的方法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以下实施例中使用的耗材和试剂,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市场购得或者自行合成。
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设备仪器列表如下面的表1-1所示,各微生物来源如下面的表1-2,表1-3、表1-4所示;另外,本发明中除了特别说明其制备方法之外,用于制备本发明的复合物的各物质原料均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常规商购得到的物质,下面仅列明本发明实施例中一些大分子或中等分子或低聚物的商购来源,具体详见表1-5a和表1-5b所示。
表1-1实施例中各仪器设备名称
序号 名称 型号
1 搅拌器 IKARHbasic 1
2 冷冻干燥机 Telstar LYOQUEST-85
3 傅里叶红外光谱仪 Nicolet is 5
4 透射电子显微镜 Tecnai G2 Spirit BioTWIN
5 扫描电子显微镜 Hitachi TM3030
6 能谱仪 Oxford AZtecOne
7 例置实验室显微镜 Leica DM IL LED
8 倒置荧光显微镜 Leica DMIL LED
9 CO<sub>2</sub>培养箱 Thermo Heracell VIOs 160i
10 微生物培养箱 Thermo Heratherm IMH100ss
11 多功能酶标仪 TECAN Spark
12 冷冻离心机 Thermo Fresco 17
13 真空冷冻干燥机 Thermo Savant DNA120
14 纳升液相系统 Thermo Easy-nLC1200
15 高分辨质谱仪 Thermo Q Exactive
表1-2实施例中各病毒来源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1401
表1-3实施例中各细菌来源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1402
表1-4实施例中各真菌来源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1411
表1-5a实施例中各大分子、中等分子或低聚物分子来源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1421
表1-5b实施例中各大分子、中等分子或低聚物分子来源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1431
实施例1人血清白蛋白/牛血清白蛋白接枝脂肪酸复合物制备及表征(作用部分+大分子水溶性部分/结合部分)
反应式例式1-1如下: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1432
本实施例中脂肪酸与白蛋白摩尔比为10∶1,脂肪酸分别选用富马酸、辛酸、十一烷酸、十六烯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三十烯酸分别与血清白蛋白反应。催化剂与脂肪酸摩尔比为1:1,催化剂选用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酰二亚胺(EDC),N-羟基磺基琥珀酰亚胺(sulfo-NHS)。反应过程如下:
精密称取脂肪酸0.36mmol,EDC 0.36mmol,sulfo-NHS 0.36mmol;加酸催化激活羧基以形成活化脂肪酸;冰浴下搅拌活化15min。精密称取牛血清白蛋白0.0375mmol(以质量计算为2.5g),溶解于5ml的PBS溶液(磷酸盐缓冲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调节PH至中性,搅拌均匀得到血清白蛋白溶液。将得到的血清白蛋白溶液加入到搅拌中的活化脂肪酸中,冰浴下继续搅拌反应过夜,即可得到浓度为72mM的脂肪酸-血清白蛋白复合物溶液。将上述溶液用冰丙酮沉淀,再用乙醇洗去沉淀中未反应的脂肪酸,将沉淀透析至完全溶解,同时除去小分子杂质(采用截留分子量为500-1000的透析袋进行透析,每隔4h换一次水,小分子化合物分子量都小于500,可以除去),之后在冷冻真空干燥机中进行梯度低温干燥(-80℃低温预冷冻24h并真空12h,-20℃抽真空12h,4℃继续抽真空24h以上至产物完全干燥),得到脂肪酸连接血清白蛋白的复合物,将该真空干燥得到的复合物用于后面作用于微生物的性能评价。按上述方法分别制备富马酸、辛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EPA、DHA、三十烯酸的血清白蛋白化合物,收率分别为富马酸68.2%、辛酸68.7%、十一烷酸68.9%、十六烯酸69.3%、油酸68.4%、亚油酸68.2%、亚麻酸69.0%、EPA68.7%、DHA 68.6%、三十烯酸67.8%。这里收率均指最终产物相对于原始反应物总质量的质量比例。
其中亚麻酸-血清白蛋白,傅里叶红外谱图如图1所示,与血清白蛋白相比,血清白蛋白接枝亚麻酸(ALA-HSA)在1245cm-1、1042cm-1波数处出现了新吸收峰,归属于为γ=C-H(不饱和碳-氢键面外的弯曲振动)和酰胺的νC-N吸收峰,作为酰胺键的集团识别佐证;接枝后烯烃在1710cm-1波数处的吸收峰由于共轭作用向低波段位移,均来自于接枝的小分子亚麻酸(ALA),因此可以初步判断ALA成功接枝到血清白蛋白分子链上。
如图2所示,富马酸-血清白蛋白复合物、亚麻酸-血清白蛋白复合物、二十碳五烯酸血清白蛋白复合物、二十二碳六烯酸-血清白蛋白复合物的蛋白电泳,蛋白电泳的结果显示产物的分子量在6-7.5万Da之间,说明血清白蛋白分子本身没有聚合,由于连接的是小分子,分子量变化不明显。
将亚麻酸-血清白蛋白和DHA-血清白蛋白以LC-MS的方法分析血清白蛋白分子修饰位点,分别为图3A和图3B,以及图4A和图4B,从图中结果和牛血清白蛋白(牛血清白蛋白共607个氨基酸,其中赖氨酸60个,甘氨酸17个,丙氨酸48个,缬氨酸38个,亮氨酸65个,异亮氨酸15个,苯丙氨酸30个,色氨酸3个,酪氨酸21个,天冬氨酸40个,天冬酰胺14个,谷氨酸59个,谷氨酰胺20个,甲硫氨酸5个,丝氨酸32个,苏氨酸34个,半胱氨酸35个,脯氨酸28个,组氨酸17个,精氨酸26个)的序列比对,可以得到1分子血清白蛋白结合了8个分子的亚麻酸,总的脂肪酸结合氨基酸效率为1.32%,其中,1分子为苏氨酸结合,苏氨酸的取代度为2.94%,1分子为苯丙氨酸结合,苯丙氨酸的取代度为3.33%,1分子为脯氨酸结合,脯氨酸的取代度为3.57%,5分子为赖氨酸结合,脂肪酸在赖氨酸的取代度为8.33%;
1分子血清白蛋白结合了10个分子的二十二碳六烯酸,总的脂肪酸结合氨基酸效率为1.65%,其中,1分子为谷氨酸结合,谷氨酸的取代度为1.69%,1分子为酪氨酸结合,酪氨酸的取代度为4.76%,2分子为亮氨酸结合,亮氨酸的取代度为3.08%,2分子为半胱氨酸,半胱氨酸的取代度为5.71%,4分子为赖氨酸结合,赖氨酸的取代度为6.67%。
本实施例中血清白蛋白既为水溶性部分,又为结合部分,脂肪酸碳链为作用部分。
实施例2牛血清白蛋白接枝脂肪酸复合物制备及表征(作用部分+大分子水溶性部分/结合部分)
精密称取油酸0.36mmol;EDC 0.36mmol;sulfo-NHS 0.36mmol加酸催化激活羧基得到活化油酸;冰浴下搅拌活化10min。精密称取牛血清白蛋白0.018mmol(以质量计算为1.2g),溶解于5ml的PBS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调节PH至中性,搅拌均匀,得到血清白蛋白溶液。将血清白蛋白溶液加入到搅拌中的活化油酸中,冰浴下继续搅拌反应过夜,即可得到油酸浓度为72mM的油酸-白蛋白初溶。将上述溶液用冰丙酮沉淀,再用乙醇除去没有参与反应的脂肪酸,透析除去小分子杂质(采用截留分子量为500-1000的透析袋进行透析,每隔4h换一次水,小分子化合物分子量都小于500,可以除去),之后在冷冻真空干燥机中进行梯度低温干燥(-80℃低温预冷冻24h并真空12h,-20℃抽真空12h,4℃继续抽真空24h以上至产物完全干燥),收率为68%;将该真空干燥得到的复合物用于后面作用于微生物的性能评价。
以LC-MS的方法分析牛血清白(牛血清白蛋白共607个氨基酸,其中赖氨酸60个,甘氨酸17个,丙氨酸48个,缬氨酸38个,亮氨酸65个,异亮氨酸15个,苯丙氨酸30个,色氨酸3个,酪氨酸21个,天冬氨酸40个,天冬酰胺14个,谷氨酸59个,谷氨酰胺20个,甲硫氨酸5个,丝氨酸32个,苏氨酸34个,半胱氨酸35个,脯氨酸28个,组氨酸17个,精氨酸26个)蛋白分子结构发现在组氨酸的位置发生了脱去一份子水的酰胺化反应,质谱图和氨基酸序列比对图分别为图5和图6可以得到结论:血清白蛋白偶联油酸为1个油酸分子偶联1个血清白蛋白分子,脂肪酸的总取代度为0.16%,其中,组氨酸结合1分子,组氨酸的取代度为5.88%。
本实施例中血清白蛋白既为水溶性部分,又为结合部分,油酸碳链为作用部分。
实施例3人血清白蛋白接枝脂肪酸复合物制备及表征(作用部分+大分子水溶性部分/结合部分)–
精密称取二十碳五烯酸(EPA)0.036mmol;催化剂0.036mmol;加酸催化激活羧基得到活化EPA;冰浴下搅拌活化20min。精密称取牛血清白蛋白0.036mmol(以质量计算约为2.4g),溶解于24ml的PBS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调节PH至中性,搅拌均匀,得到血清白蛋白溶液。将血清白蛋白溶液加入到搅拌中的活化EPA中,冰浴下继续搅拌反应过夜,即可得到EPA浓度为1.5mM的EPA-血清白蛋白初溶液。将上述溶液用冰丙酮沉淀,再用乙醇除去没有参与反应的脂肪酸,透析除去小分子杂质(采用截留分子量为500-1000的透析袋进行透析,每隔4h换一次水,小分子化合物分子量都小于500,可以除去),之后在冷冻真空干燥机中进行梯度低温干燥(-80℃低温预冷冻24h并真空12h,-20℃抽真空20h,4℃继续抽真空24h以上至产物完全干燥),收率为79%;将该真空干燥得到的复合物用于后面作用于微生物的性能评价。
傅里叶红外谱图如图7所示,与人血清白蛋白相比,血清白蛋白接枝二十碳五烯酸(EPA-HSA)在1044cm-1波数处出现了较强的新吸收峰,归属于为γ=C-H(不饱和碳-氢键面外的弯曲振动),来自于接枝的小分子二十碳五烯酸(EPA),接枝后烯烃在1708cm-1波数处的吸收峰由于共轭作用向低波段位移成为酰胺的主要特征峰νC=O,因此可以初步判断EPA成功接枝到血清白蛋白分子链上。
本实施例中血清白蛋白既为水溶性部分,又为结合部分,二十碳五烯酸碳链为作用部分。
实施例4牛血清白蛋白接枝脂肪酸复合物制备及表征(作用部分+大分子水溶性部分/结合部分)
精密称取二十碳五烯酸(EPA)0.036mmol;催化剂0.036mmol;加酸催化激活羧基,得到活化EPA;冰浴下搅拌活化15min。精密称取血清白蛋白0.018mmol(以质量计算约为1.2g),溶解于10ml的PBS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调节PH至中性,搅拌均匀得到血清白蛋白溶液。将血清白蛋白溶液加入到搅拌中的活化EPA中,冰浴下继续搅拌反应过夜,即可得到EPA浓度为36mM的EPA-血清白蛋白初溶液。将上述溶液用冰丙酮沉淀,再用乙醇除去没有参与反应的脂肪酸,透析除去小分子杂质(采用截留分子量为500-1000的透析袋进行透析,每隔4h换一次水,小分子化合物分子量都小于500,可以除去),之后在冷冻真空干燥机中进行梯度低温干燥(-80℃低温预冷冻24h并真空12h,-20℃抽真空15h,4℃继续抽真空24h以上至产物完全干燥),收率为79%;将该真空干燥得到的复合物用于后面作用于微生物的性能评价。
各个时间的设置根据制备溶液的多少可以进行调整。
以LC-MS的方法分析牛血清白蛋白(牛血清白蛋白共607个氨基酸,其中赖氨酸60个,甘氨酸17个,丙氨酸48个,缬氨酸38个,亮氨酸65个,异亮氨酸15个,苯丙氨酸30个,色氨酸3个,酪氨酸21个,天冬氨酸40个,天冬酰胺14个,谷氨酸59个,谷氨酰胺20个,甲硫氨酸5个,丝氨酸32个,苏氨酸34个,半胱氨酸35个,脯氨酸28个,组氨酸17个,精氨酸26个)分子的结构变化,质谱图和氨基酸序列比对图分别为图8和图9。可以得到结论:17个EPA分子以脱去一分子水的形式键合到到1个血清蛋白分子的氨基酸的氨基上,总的脂肪酸结合氨基酸效率为2.8%,其中谷氨酸结合2分子,谷氨酸的取代度为3.39%,组氨酸2分子,组氨酸的取代度为11.76%,半胱氨酸2分子,半胱氨酸取代度为5.71%,亮氨酸、脯氨酸、天冬氨酸、天冬酰胺、缬氨酸、谷氨酰胺分别结合一个分子,取代度分别为1.54%、3.57%、2.5%、7.14%、2.63%、5%,赖氨酸5个分子,取代度为8.33%。
本实施例中血清白蛋白既为水溶性部分,又为结合部分,二十碳五烯酸碳链为作用部分。
实施例5牛血清白蛋白接枝脂肪酸复合物制备及表征(作用部分+大分子水溶性部分/结合部分)
精密称取亚油酸0.036mmol;催化剂0.036mmol;加酸催化激活羧基;冰浴下搅拌活化10-30min得到活化亚油酸。精密称取血清白蛋白0.036mmol(以质量计算约为2.4g),溶解于5ml的PBS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调节PH至中性,搅拌均匀得到血清白蛋白溶液。将血清白蛋白溶液加入到搅拌中的活化亚油酸中,冰浴下继续搅拌反应过夜,即可得到亚油酸浓度为72mM的亚油酸-血清白蛋白初溶液。将上述溶液用冰丙酮沉淀,再用乙醇除去没有参与反应的脂肪酸,透析除去小分子杂质(采用截留分子量为500-1000的透析袋进行透析,每隔4h换一次水,小分子化合物分子量都小于500,可以除去),之后在冷冻真空干燥机中进行梯度低温干燥(-80℃低温预冷冻24h并真空12h,-20℃抽真空12h,4℃继续抽真空24h以上至产物完全干燥),收率为79%;将该真空干燥得到的复合物用于后面作用于微生物的性能评价。
以LC-MS的方法分析牛血清白蛋白(牛血清白蛋白共607个氨基酸,其中赖氨酸60个,甘氨酸17个,丙氨酸48个,缬氨酸38个,亮氨酸65个,异亮氨酸15个,苯丙氨酸30个,色氨酸3个,酪氨酸21个,天冬氨酸40个,天冬酰胺14个,谷氨酸59个,谷氨酰胺20个,甲硫氨酸5个,丝氨酸32个,苏氨酸34个,半胱氨酸35个,脯氨酸28个,组氨酸17个,精氨酸26个)分子的分子量,可以得到结论:12个亚油酸分子键以脱去一分子水的形式合到1个血清白蛋白分子的氨基酸上,总的取代度为1.98%,其中赖氨酸结合11个分子,赖氨酸的取代度为18.33%,天冬氨酸结合1分子,天冬氨酸的取代度为2.5%。质谱图和氨基酸序列比对图分别为图10和图11。
本实施例中血清白蛋白既为水溶性部分,又为结合部分,亚油酸碳链为作用部分。
实施例6人血清白蛋白/牛血清白蛋白接枝脂肪酸复合物制备及表征(作用部分+大分子水溶性部分/结合部分)
精密称取二十二碳六烯酸(DHA)0.36mmol;催化剂0.36mmol;加酸催化激活羧基,得到活化DHA;冰浴下搅拌活化10-30min。精密称取血清白蛋白0.036mmol(以质量计算约为2.4g),溶解于5ml的生理盐水中,加入NaOH溶液调节PH至中性,搅拌均匀得到血清白蛋白溶液。将血清白蛋白溶液加入到搅拌中的活化DHA中,冰浴下继续搅拌反应过夜,即可得到浓度为72mM的DHA-白蛋白溶液(这里浓度是指复合物DHA-白蛋白在反应混合物溶液中摩尔浓度,以下实施例中具有类似含义)。将上述溶液用冰丙酮沉淀,再用乙醇除去没有参与反应的脂肪酸,透析除去小分子杂质(采用截留分子量为500-1000的透析袋进行透析,每隔4h换一次水,小分子化合物分子量都小于500,可以除去),之后在冷冻真空干燥机中进行梯度低温干燥(-80℃低温预冷冻24h并真空12h,-20℃抽真空12h,4℃继续抽真空24h以上至产物完全干燥),收率为79%;将该真空干燥得到的复合物用于后面作用于微生物的性能评价。
傅里叶红外谱图如图12所示,与二十二碳六烯酸相比,血清白蛋白接枝二十二碳六烯酸在1044cm-1波数处出现了较强的新吸收峰,归属于为γ=C-H(不饱和碳-氢键面外的弯曲振动),来自于接枝的小分子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接枝后烯烃在1708cm-1波数处的吸收峰由于共轭作用向低波段位移,是由于二十二碳六烯酸中羧基的νC=O在与血清白蛋白结合后成为了酰胺键的νC=O,因此可以初步判断DHA成功接枝到血清白蛋白分子链上。
进一步的以LC-MS的方法分析牛血清白蛋白(牛血清白蛋白共607个氨基酸,其中赖氨酸60个,甘氨酸17个,丙氨酸48个,缬氨酸38个,亮氨酸65个,异亮氨酸15个,苯丙氨酸30个,色氨酸3个,酪氨酸21个,天冬氨酸40个,天冬酰胺14个,谷氨酸59个,谷氨酰胺20个,甲硫氨酸5个,丝氨酸32个,苏氨酸34个,半胱氨酸35个,脯氨酸28个,组氨酸17个,精氨酸26个)分子的结构变化,质谱图和氨基酸序列比对图分别为图13和图14。可以得到结论:9个DHA分子以脱去一分子水的形式键合到到1个血清白蛋白分子的氨基酸的氨基上,总的脂肪酸取代度为1.48%,其中苯丙氨酸结合1分子,苯丙氨酸的取代度为3.33%,谷氨酸结合2分子,谷氨酸的取代度为3.39%,半胱氨酸结合2分子,半胱氨酸取代度为5.71%,赖氨酸结合4个分子,赖氨酸的取代度为6.67%。
本实施例中血清白蛋白既为水溶性部分,又为结合部分,二十二碳六烯酸碳链为作用部分。
实施例7不饱和脂肪酸偶联透明质酸复合物制备(作用部分+大分子水溶性部分/结合部分)
透明质酸单分子单元上有4个醇羟基可以与脂肪酸分子的羧基进行酯化反应。
按照脂肪酸羧基与透明质酸羟基的摩尔比为4n:1~1:1,催化剂与脂肪酸羧基的摩尔比为10:1-1:1,催化剂可以是EDC,DCC,NHS,DMAP,HoBt及其衍生物类似物等的一种或几种。
具体本实施例中,精密称取亚油酸0.001mmol,加入催化剂EDC0.001mmol和DMAP0.001mmol,加酸溶液搅拌活化10min得到活化亚油酸。精密称取透明质酸0.0025mmol(以分子量200kDa为例,以质量计算为20mg),溶解于5ml生理盐水中,加入NaOH溶液将pH调至中性,搅拌均匀,得到透明质酸溶液。将透明质酸溶液加入到搅拌中的活化亚油酸中,室温继续搅拌反应12h,即可得到浓度为72mM的亚油酸-透明质酸溶液,反应结束后亚油酸-透明质酸反应溶液采用截留分子量为500-1000的透析袋进行透析以纯化反应得到的化合物,每隔4h换一次水(催化剂和未反应的脂肪酸分子量都小于500,可以除去),透析24h。以实施例1和2相同的方式计算产物的获得效率,收率为75%。亚油酸-透明质酸傅里叶红外谱图如图15所示,复合物出现了1735cm-1波数处的吸收峰,归属于νC=O吸收峰,因此可以初步判断亚油酸成功接枝到透明质酸分子链上。
本实施例中透明质酸既为水溶性部分,又为结合部分,亚油酸碳链为作用部分。
实施例8多不饱和脂肪酸偶联透明质酸复合物制备(作用部分+大分子水溶性部分/结合部分)
精密称取二十二碳六烯酸(DHA)0.36mmol,加入催化剂EDC 0.36mmol和DMAP0.36mmol,加酸溶液搅拌活化10min,得到活化DHA。精密称取透明质酸0.045mmol(以分子量50k Da为例,以质量计算为2.5mg),溶解于5ml生理盐水中,加入NaOH溶液将pH调至中性,搅拌均匀,得到透明质酸溶液。将透明质酸溶液加入到搅拌中的活化DHA中,室温继续搅拌反应8-24h,即可得到浓度为72mM的DHA-透明质酸溶液,对该反应溶液采用与实施例7相同的纯化操作步骤以纯化反应得到的化合物,除去未反应的脂肪酸和催化剂。以实施例1和2相同的方式计算产物的获得效率,为70%。二十二碳六烯酸-透明质酸的傅里叶红外谱图如图16所示,由于透明质酸的六元环的环张力使1412cm-1处的νC=C频率升高,复合物1649cm-1和1568cm-1波数处的出现了吸收峰,使νC=O吸收峰(1649cm-1)向低波段发生了移动(一般酯中的特征νC=O吸收峰在1750-1735cm-1),因此可以初步判断二十二碳六烯酸成功接枝到透明质酸分子链上。
采用相同方法制备二十碳五烯酸(EPA)-透明质酸复合物用于后续实验。
本实施例中透明质酸既为水溶性部分,又为结合部分,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碳链为作用部分。
实施例9不饱和脂肪酸-多肽复合物制备(作用部分+靶向结合部分/水溶性部分)
脂肪酸通过酰胺键(脂肪酸的游离羧基和多肽的游离氨基)和酯键(脂肪酸的游离羧基和多肽的游离羟基)键合在多肽的分子结构上。
以多肽SBP1(ACE2 derived peptide;binds SARS-CoV-2spike proteinreceptorbinding domain)为例,其序列为:IEEQAKTFLDKFNHEAEDLFYQS(修饰:Ser-23=C-terminal amide),含有6个游离氨基;脂肪酸的羧基与氨基反应,以多肽作为载体,脂肪酸与多肽的摩尔比为8:1-1:4,催化剂与脂肪酸的摩尔比为0.5:1~10:1,以碳二亚胺和琥珀酰亚胺作为催化剂,两种催化剂的比例为1:1-1:10。
本实施例选用油酸(OA)、亚油酸(LA)、亚麻酸(ALA)、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分别与SBP1反应。
精密称取脂肪酸0.36mmol;催化剂0.36mmol;加酸催化激活羧基;搅拌活化10min,得到活化脂肪酸。精密称取多肽SBP10.72mmol,溶解于20ml生理盐水中,加入NaOH溶液调节pH,搅拌均匀得到SBP1溶液。将多肽SBP1溶液加入到搅拌中的活化的脂肪酸中,冰浴下继续搅拌反应1h,即可得到浓度为36mM的脂肪酸-SBP1溶液,对该反应溶液采用与实施例7相同的纯化操作步骤以纯化反应得到的化合物,除去未反应的脂肪酸和催化剂。置于-80冷冻,抽真空干燥即得,将该真空干燥得到的复合物用于后面作用于微生物的性能评价。
所制备的脂肪酸-SBP1复合物傅里叶红外谱图如图17所示,判断脂肪酸(油酸(OA)、亚油酸(LA)、亚麻酸(ALA)、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均成功接枝到SBP1分子链上。
本实施例中SBP1既为水溶性部分,又为结合部分,脂肪酸不饱和碳链为作用部分。
实施例10不饱和脂肪酸-多肽复合物制备(作用部分+靶向结合部分/水溶性部分)
以多肽SBP1作为载体,脂肪酸与多肽SBP1的摩尔比为7:1-1:2,催化剂和脂肪酸的摩尔比例为0.5:1~10:1,碳二亚胺和琥珀酰亚胺作为催化剂,两种催化剂的比例为1:1-1:10。
本实施例选用9-十四烯酸与SBP1反应。
精密称取脂肪酸0.36mmol;催化剂0.36mmol;加酸催化激活羧基;搅拌活化10min,得到活化脂肪酸。精密称取SBP1 0.36mmol,溶解于20ml生理盐水中,加入NaOH溶液调节pH,搅拌均匀得到SBP1溶液。将SBP1溶液加入到搅拌中的活化的脂肪酸中,冰浴下继续搅拌反应1h,即可得到浓度为18mM的9-十四烯酸-SBP1溶液,对该反应溶液采用与实施例7相同的纯化操作步骤以纯化反应得到的化合物,除去未反应的脂肪酸和催化剂。置于-80冷冻,抽真空干燥即可获得。
其中9-十四烯酸-SBP1的傅里叶红外谱图如图18所示,初步判断9-十四烯酸成功接枝到SBP1分子链上。
本实施例中SBP1既为水溶性部分,又为结合部分,脂肪酸不饱和碳链为作用部分。
实施例11不饱和脂肪酸-CD14蛋白复合物制备(作用部分+靶向结合部分/水溶性部分)
脂肪酸通过酰胺键(脂肪酸的游离羧基和蛋白的游离氨基)和酯键(脂肪酸的游离羧基和蛋白的游离羟基)键合在蛋白的分子结构上。
以CD14(34kDa)为例,其序列为:TTPEPCELDDEDFRCVCNFSEPQPDWSEAFQCVSAVEVEIHAGGLNLEPFLKRVDADADPRQYADTVKALRVRRLTVGAAQVPAQLLVGALRVLAYSRLKELTLEDLKITGTMPPLPLEATGLALSSLRLRNVSWATGRSWLAELQQWLKPGLKVLSIAQAHSPAFSYEQVRAFPALTSLDLSDNPGLGERGLMAALCPHKFPAIQNLALRNTGMETPTGVCAALAAAGVQPHSLDLSHNSLRATVNPSAPRCMWSSALNSLNLSFAGLEQVPKGLPAKLRVLDLSCNRLNRAPQPDELPEVDNLTLDGNPFLVPG,含有47个游离氨基。
本实施例选用油酸、亚油酸、亚麻酸、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分别与CD14反应。脂肪酸的羧基与CD14摩尔比为17:1-1:1,以碳二亚胺和琥珀酰亚胺作为催化剂,两种催化剂的比例为1:1-1:10,反应方法参照实施例1和2。
精密称取脂肪酸0.36mmol;催化剂0.36mmol;加酸催化激活羧基;搅拌活化30min得到活化脂肪酸。精密称取CD140.021mmol,溶解于100ml生理盐水中,加入NaOH溶液调节pH,搅拌均匀得到CD14溶液。将CD14溶液加入到搅拌中的活化的脂肪酸中,冰浴下继续搅拌反应过夜,即可得到浓度为3.6mM的脂肪酸-CD14溶液,对该反应溶液采用与实施例7相同的纯化操作步骤以纯化反应得到的化合物,除去未反应的脂肪酸和催化剂。置于-80冷冻,抽真空干燥即可获得。产物收率分别为87.3%、87.6%、86.8%、89.0%、88.7%。
本实施例中CD14既为水溶性部分,又为结合部分,脂肪酸不饱和碳链为作用部分。
实施例12饱和脂肪酸-透明质酸复合物制备(作用部分+大分子水溶性部分/结合部分)
本实施例选用己酸、辛酸、壬酸、十二酸、十四酸、十六酸、十八酸、二十酸分别与透明质酸反应制备饱和脂肪酸-透明质酸复合物,脂肪酸的羧酸基与该透明质酸的摩尔比为4n:1-1:1(n为透明质酸单分子单元的重复数,n为1-2000的整数),催化剂与脂肪酸的摩尔比为0.5:1-2:1,催化剂为碳二亚胺和二甲氨基吡啶,二者摩尔比例为1:1-1:10。
具体,按照以下反应式例式12-1进行: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1541
n为透明质酸单分子单元的重复数,n为1-2000的整数。
其中R基分别为C5、C7、C9、C11、C13、C15、C17、C19的饱和碳链。反应过程如下:
精密称取脂肪酸0.36mmol,加入催化剂EDC 0.4mmol,DMAP 0.4mmol,加酸溶液搅拌活化10min,得到活化脂肪酸。精密称取透明质酸0.00068mmol(以分子量500k Da为例,以质量计算为340mg),溶解于5ml生理盐水中,加入NaOH溶液将pH调至中性,搅拌均匀,得到透明质酸溶液。将透明质酸溶液加入到搅拌中的活化脂肪酸中,室温继续搅拌反应12h,即可得到浓度为72mM的脂肪酸-透明质酸溶液,对该反应溶液采用与实施例7相同的纯化操作步骤以纯化反应得到的化合物,除去未反应的脂肪酸和催化剂。
本实施例中透明质酸既为水溶性部分,又为结合部分,脂肪酸饱和碳链为作用部分。
实施例13不饱和脂肪酸-透明质酸复合物制备(作用部分+大分子水溶性部分/结合部分)
戊烯二酸-透明质酸的制备,其中,脂肪酸的羧酸基与该透明质酸的摩尔比为4n:1(n为透明质酸单分子单元的重复数,n为1-2000的整数),催化剂与脂肪酸的摩尔比为0.5:1-2:1,催化剂为碳二亚胺和二甲氨基吡啶,二者摩尔比例为1:1-1:10。
按照以下反应式例式13-1进行: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1551
其中R基为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1552
的碳链。反应过程如下:
精密称取戊烯二酸0.36mmol,加入催化剂EDC 0.4mmol,DMAP 0.4mmol,加酸溶液搅拌活化10min,得到活化戊烯二酸。精密称取透明质酸0.0014mmol(以分子量300k Da为例,以质量计算为420mg),溶解于5ml生理盐水中,加入NaOH溶液将pH调至中性,搅拌均匀得到透明质酸溶液。将透明质酸溶液加入到搅拌中的活化戊烯二酸中,室温继续搅拌反应12h,即可得到浓度为72mM的戊烯二酸-透明质酸溶液,对该反应溶液采用与实施例7相同的纯化操作步骤以纯化反应得到的化合物,除去未反应的脂肪酸和催化剂。
本实施例中透明质酸既为水溶性部分,又为结合部分,戊烯二酸不饱和碳链为作用部分。
实施例14八碳饱和碳链-葡萄糖复合物制备(小分子水溶性部分+作用部分)和性能评价
本例选用辛酸制备饱和脂肪酸葡萄糖复合物,按照下式反应例式14-1进行: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1553
反应过程如下:
辛酸0.72mmol,加入作为催化剂的EDC 0.72mmol和DMAP 0.72mmol,冰浴下搅拌活化10min,得到活化后的辛酸;葡萄糖1.44mmol,溶于10ml去离子水中,加入到活化后的辛酸溶液中,用NaOH调节pH值7.0-7.4,室温下搅拌反应12h,得到反应从产物溶液,反应结束后进行层析纯化,将产物溶液加至Shephadex G10层析柱(Φ26mm×50cm),生理盐水洗脱,流速50ml/h,分步收集洗脱液,用苯酚硫酸法检测,合并第1个洗脱峰即为反应产物。
即得到辛酸-葡萄糖复合物。所制备复合物红外光谱如图19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到,由于葡萄糖只有羟基再与正辛酸结合后保留了vc-o峰1000-1250cm-1,并且正辛酸与葡萄糖生成的酯键由于与葡萄糖分子的羟基的共轭作用使酯键的吸收峰从1740cm-1处的羧基特征峰向短波段移动至1660cm-1
对其进行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率实验,实验过程如下:培养基制备使用LB琼脂,按商品说明书进行配制,pH 7.2~7.4。接种物制备与接种:将细菌稀释成105-106CFU,取100ul细菌,加900ul稀释成不同浓度的药液,37摄氏度孵育2小时,之后再将溶液稀释100倍,取100ul铺到平板上,37摄氏度培养16-24小时,数菌落,计算抑菌率,抑菌结果如图20所示,浓度为72mM-9mM时,抑菌率大于99%,具有杀菌性能,半数抑菌浓度为4.5Mm,浓度4.5mM-0.14mM之间时,抑菌率<50%,不具有抑菌性能
本实施例中葡萄糖既为水溶性部分,又为结合部分,脂肪酸饱和碳链为作用部分,该复合物抑菌结果汇总于表2-1中。
表2-1八碳饱和碳链-葡萄糖(9mM)的杀菌抗菌性能(2h)
测试微生物 杀菌率(%)
大肠杆菌 >99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99
肺炎链球菌 >99
肺炎克雷伯氏菌 >99
铜绿假单胞菌 >99
实施例15八碳饱和碳链-蔗糖复合物制备(小分子水溶性部分+作用部分)和性能评价
本例选用辛酸制备饱和脂肪酸蔗糖复合物,按照下式反应例式15-1进行反应。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1571
反应过程如下:
辛酸0.72mmol,加入催化剂EDC 0.72mmol,DMAP 0.72mmol,冰浴下搅拌活化10min;蔗糖0.24mmol,溶于10ml去离子水中,加入到活化后的辛酸溶液中,用NaOH调节pH值7.0-7.4,室温下搅拌反应12h,对反应产物溶液按照与实施例14相同的操作进行纯化处理后,即得到辛酸-蔗糖复合物。所制备复合物红外光谱如图21所示,蔗糖分子在1700-1500cm-1波段没有吸收峰,而正辛酸在1700cm-1处有较强的吸收峰,两者发生反应产生的新的化合物中,1700-1500cm-1波段出现了两个较强的吸收峰,推断可能是形成的酯键与蔗糖分子的羟基发生共轭效应而使波峰向低波段位移。
对其进行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抑制率实验,实验过程如下:培养基制备使用BL琼脂,按商品说明书进行配制,pH 7.2~7.4。接种物制备与接种:将细菌稀释成105-106CFU,取100ul细菌,加900ul稀释成不同浓度的药液,37度孵育2小时,之后再将溶液稀释100倍,取100ul铺到平板上,37度培养16-24小时,数菌落,计算抑菌率,抑菌结果如图22所示,浓度为72mM-9mM时,抑菌率大于99%,具有杀菌性能,半数抑菌浓度为4.5mM,浓度4.5mM-0.14mM之间时,抑菌率<50%,不具有抑菌性能。
本实施例中蔗糖既为水溶性部分,又为结合部分,脂肪酸饱和碳链为作用部分,具体抑菌结果汇总于表2-2中。
表2-2八碳饱和碳链-蔗糖(9mM)的杀菌抗菌性能(2h)
测试微生物 杀菌率(%)
大肠杆菌 >99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99
肺炎链球菌 >99
肺炎克雷伯氏菌 >99
铜绿假单胞菌 >99
实施例16脂肪酸-核苷酸复合物制备(小分子水溶性部分+作用部分)和性能评价
本例选用辛酸、亚麻酸、二十二碳五烯酸为碳链供体,分别与单磷酸腺苷反应,反应通式如下,其中R分别为辛酸、亚麻酸、二十二碳五烯酸的碳链。
具体反应按照下面的反应例式16-1进行。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1591
反应过程如下:
脂肪酸0.72mmol,加入催化剂EDC 0.72mmol,DMAP 0.72mmol,冰浴下搅拌活化10min;单磷酸腺苷0.72mmol,溶于10ml去离子水中,加入到活化后的辛酸溶液中,用NaOH调节pH值7.0-7.4,室温下搅拌反应12h,即得到脂肪酸-腺苷酸复合物溶液,反应结束后对反应产物溶液(简称“反应液”)进行层析纯化,将反应液加至Shephadex G10层析柱(Φ26mm×50cm),生理盐水洗脱,流速50ml/h,分步收集洗脱液,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260nm波长检测吸光度,合并第1个洗脱峰即为反应产物。
本例中所制备脂肪酸-单磷酸腺苷复合物红外光谱如图23所示单磷酸腺苷分子在3000-2700cm-1波段没有吸收峰,而正辛酸、二十二碳五烯酸、亚麻酸在3000-2700cm-1处有较强的吸收峰,单磷酸腺苷分子在1700-1500cm-1波段没有吸收峰,而正辛酸、二十二碳五烯酸、亚麻酸在1700cm-1处有较强的吸收峰,两者发生反应产生的新的化合物中,1700-1500cm-1波段出现了较强的吸收峰,推断可能是形成的酯键与单磷酸腺苷分子的羟基发生共轭效应而使波峰向低波段位移两者发生反应产生的新的化合物中,推断可能是形成的酯键与单磷酸腺苷分子的羟基发生共轭效应而使波峰向低波段位移。
对脂肪酸-单磷酸腺苷复合物进行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率实验,实验过程如下:培养基制备使用BL琼脂,按商品说明书进行配制,pH7.2~7.4。接种物制备与接种:将细菌稀释成105-106CFU,取100ul细菌,加900ul稀释成不同浓度的药液,37摄氏度孵育2小时,之后再将溶液稀释100倍,取100ul铺到平板上,37摄氏度培养16-24小时,数菌落,计算抑菌率,抑菌结果如图24所示,浓度为72mM-9mM时,抑菌率大于99%,具有杀菌性能,半数抑菌浓度为4.5mM,浓度4.5mM-0.14mM之间时,抑菌率<50%,不具有抑菌性能。
本实施例中单磷酸腺苷既为水溶性部分,又为结合部分,脂肪酸碳链为作用部分。抑菌结果汇总于表3中。
表3脂肪酸琐链-单磷酸腺苷复合物(9mM)的杀菌抗菌性能(2h)
测试微生物 杀菌率(%)
大肠杆菌 >99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99
肺炎链球菌 >99
肺炎克雷伯氏菌 >99
铜绿假单胞菌 >99
实施例17八碳饱和碳链v水溶性维生素复合物制备(小分子水溶性部分+作用部分)和性能评价
本例选用辛酸制备饱和脂肪酸抗坏血酸复合物,按下式反应例式17-1进行。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1601
反应过程如下:辛酸0.72mmol,加入EDC 0.72mmol,DMAP 0.72mmol,冰浴下搅拌活化10min;抗坏血酸0.72mmol,溶于10ml去离子水中,加入到活化后的辛酸溶液中,用NaOH调节pH值7.0-7.4,室温下搅拌反应12h,反应结束后对反应液进行层析纯化,将反应液加至Shephadex G10层析柱(Φ26mm×50cm),生理盐水洗脱,流速50ml/h,分步收集洗脱液,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243nm波长检测吸光度,合并第1个洗脱峰即为反应产物,即得到辛酸-抗坏血酸复合物。所制备辛酸-抗坏血酸复合物红外图谱如图25所示,图中可以看到,辛酸和抗坏血酸发生反应后没有产生新的官能团,但是出现了vC=O特征峰向低波段的位移,推测可能是分子内出现共轭效应,正辛酸的羧基与抗坏血酸的羟基发生内酯化。
对其进行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率实验,实验过程如下:培养基制备使用LB琼脂,按商品说明书进行配制,pH 7.2~7.4。接种物制备与接种:将细菌稀释成105-106CFU,取100ul细菌,加900ul稀释成不同浓度的药液,37度孵育2小时,之后再将溶液稀释100倍,取100ul铺到平板上,37度培养16-24小时,数菌落,计算抑菌率,抑菌结果如图26所示,浓度为72mM-9mM时,抑菌率大于99%,具有杀菌性能,半数抑菌浓度为4.5Mm,浓度4.5mM-0.14mM之间时,抑菌率<50%,不具有抑菌性能。
本实施例中抗坏血酸既为水溶性部分,又为结合部分,脂肪酸碳链为作用部分。具体抑菌结果汇总于表4中。
表4八碳抱和碳链-水溶性维生素复合物(9mM)的杀菌抗菌性能(2h)
测试微生物 杀菌率(%)
大肠杆菌 >99.9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99.9
肺炎链球菌 >99.9
肺炎克雷伯氏菌 >99.9
铜绿假单胞菌 >99.9
实施例18八碳饱和碳链-低聚合度PEG-COOH复合物制备(羧基+小分子水溶性部分+作用部分)和性能评价
本例选用辛酸制备饱和脂肪酸-PEG400-COOH复合物,按下式反应例式18-1进行。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1621
反应过程如下:辛酸0.72mmol,加入EDC 0.72mmol,DMAP 0.72mmol,冰浴下搅拌活化10min;PEG400-COOH 0.36mmol,溶于10ml去离子水中,加入到活化后的辛酸溶液中,用NaOH调节pH值7.0-7.4,室温下搅拌反应12h,反应结束后对反应产物溶液进行层析纯化,反应液加至Shephadex G10层析柱(Φ26mm×50cm),生理盐水洗脱,流速50ml/h,分步收集洗脱液,用氯化钡-碘溶液方法检测,合并第1个洗脱峰即为反应产物,即得到辛酸-PEG-COOH复合物。所制备辛酸-PEG-COOH复合物红外光谱如图27所示,图中可以看到,辛酸和PEG400-COOH发生反应后没有产生新的官能团,但是1550cm-1和1020cm-1波长处的吸收峰强度增强。
对其进行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率实验,实验过程如下:培养基制备使用LB琼脂培养基(胰蛋白胨(Tryptone)10g/L,酵母提取物(Yeast extract)5g/L,氯化钠(NaCl)10g/L,15g~20g琼脂粉/L)按商品说明书进行配制,pH7.2~7.4。接种物制备与接种:将细菌稀释成105-106CFU,取100ul细菌,加900ul稀释成不同浓度的药液,37度孵育2小时,之后再将溶液稀释100倍,取100ul铺到平板上,37度培养16-24小时,数菌落,计算抑菌率,抑菌结果如图28所示,浓度为4.5mM-0.035mM时,抑菌率大于99%,具有杀菌性能,浓度0.035mM-0.009mM之间时,抑菌率在50-90%,具有抑菌性能,半数抑菌浓度为0.009mM。
本实施例中低聚合度PEG-COOH既为水溶性部分,又为结合部分,脂肪酸碳链为作用部分。具体抑菌实验结果汇总于表5中。
表5八碳饱和碳链-低聚合度PEG-COOH(0.035mM)的杀菌抗菌性能(2h)
测试微生物 杀菌率(%)
大肠杆菌 >99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99
肺炎链球菌 >99
肺炎克雷伯氏菌 >99
铜绿假单胞菌 >99
实施例19脂质体乳剂制备和性能评价(氨基/羧基+水溶性部分+作用部分非共价偶联)
(1)油酸乙酯及氨基化的卵磷脂体制剂
1)氨基化卵磷脂0.7g、β-谷甾醇0.3g、0.2g维生素E棕榈酸酯和油酸乙酯10g,50℃水浴下加热搅拌溶解后,加入表面活性剂tween80,分散均匀;
2)将水缓慢加入2)后,搅拌均匀,均质5min得到初乳,再超声15min得到载油脂的纳米脂质体乳液,图29为其透射电镜下观察到的粒径大小图,粒径大小大致保持在500nm-800nm之间,并且常温放置6个月以后,外观性状依然保持稳定,说明脂质体乳液稳定性良好。
该实施例中,水溶性脂质体,水包油结构,在磷脂上的氨基是结合基团,油酸乙酯和磷脂分子中的碳链是作用基团,磷脂分子中的磷酸基为水溶性基团,通过氢键及范德华力形成复合物(包裹油酸乙酯的纳米脂质体)。
(2)亚油酸及羧基化卵磷脂脂质体制剂
1)羧基化卵磷脂(购买自阿拉丁试剂公司)0.7g、β-谷甾醇0.3g,亚油酸2g,50℃水浴下加热搅拌溶解后,加入表面活性剂tween80,分散均匀;
2)将水溶液缓慢加入1)后,搅拌均匀,均质5min得到初乳,再超声30min得到载油脂的纳米脂质体乳液。
图30为其透射电镜下观察到的粒径大小图,粒径大小大致保持在500nm-800nm之间,并且常温放置6个月以后,外观性状依然保持稳定,说明脂质体乳液稳定性良好。
该实施例中,水溶性脂质体,水包油结构,在磷脂上的羧基是结合基团,亚油酸和磷脂分子中的碳链是作用基团,磷脂分子中的磷酸基为水溶性基团,通过氢键及范德华力形成复合物(包裹亚油酸的纳米脂质体)。
脂质体灭杀微生物效果验证
病毒抑制实验过程:
将96孔板四周的36个孔中加入260μL高压灭菌水封边,减少因边缘孔培养基蒸发带来的误差;第2列(细胞对照CC)加入DMEM完全培养基150μL/孔,第3列(病毒对照VC)列加入DMEM完全培养基100μL/孔,样品检测油酸乙酯(亚油酸)浓度为2.25mM,1.12mM,0.56mM的脂质体;用DMEM完全培养基将新冠假病毒(B.1.526.2,购买自北京天坛药物生物技术开发公司,编号:80062,该假病毒体系携带有萤火虫荧光素酶(Firefly luciferase)报告基因,假病毒感染细胞后可通过荧光底物检测其发光值,以确定感染细胞的病毒量。该假病毒以水疱性口炎病毒(VSV)为骨架,表面镶嵌有新冠病毒Spike蛋白,可模拟真病毒与受体结合进而进入细胞的过程,有中和活性的样品在与假病毒作用后,会丧失感染细胞的能力,通过检测对照孔和样品孔的发光值,可判断样品是否具有中和活性,且可计算出样品的有效作用浓度,即EC50值。该假病毒不能进行自主复制,仅具有单轮感染能力,生物安全等级低,操作简便,是目前疫苗评价的常用手段。)稀释至1.3~2.3×104TCID50/mL,于第3~11列每孔加50μL;将上述96孔板置于细胞培养箱中(37℃,5%CO2)孵育1h;待孵育30min后,开始消化Vero细胞,将细胞浓度稀释至2×105个/mL;孵育结束后,每孔加入100μL细胞,使每孔细胞为2×104个;放入37℃,5%CO2细胞培养箱中培养24h;培养完毕后,吸弃250μL上清,加入100μL荧光素酶检测试剂,室温避光反应2min后,反复吹打,转移100μL液体至白板中;使用多功能成像酶标仪读取发光值(RLU)
计算中和抑制率,按照下述公式E: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1651
表6脂质体(0.025mM)杀病毒性能(1h)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1652
抑菌实验过程培养基制备使用LB琼脂,按商品说明书进行配制,pH 7.2~7.4。接种物制备与接种:将细菌稀释成105-106CFU,取100ul细菌,加900ul药液,37℃孵育1-2小时,之后再将溶液稀释100倍,取100ul铺到平板上,37℃培养16-24小时,数菌落,计算抑菌率,结果汇总于下面的表7和表8中。
表7脂质体(0.025mM)的杀菌抗菌性能(2h)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1661
表8脂质体(0.025mM)的杀真菌性能(1h)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1662
实施例20血清白蛋白接枝脂肪酸复合物制备(作用部分+大分子水溶性部分/结合部分)和性能评价
按照实施例例1方法制备亚麻酸-血清白蛋白复合物冻干粉,即得用于动物实验的脂肪酸-血清白蛋白复合物注射用冻干粉,4℃保存备用。使用时加生理盐水溶解,用0.22um无菌滤膜过滤除菌。
图31为亚麻酸-血清白蛋白冻干后复溶的注射液,图32为马尔文粒径仪测得的粒径分布,图中可以看到粒径90%分布在200-300nm范围内,粒径分散系数图为0.136,分散性良好,图33为其透射电镜下的图像。
本实施例中血清白蛋白既为水溶性部分,又为结合部分,亚麻酸碳链为作用部分。
参照实施例19中微生物的实验的方法,得到如下表9、表10和表11中结果,亚麻酸浓度为0.035mM时杀病毒和杀细菌能力>99%。
表9亚麻酸-血清白蛋白复合物(0.035mM)的杀病毒性能(1h)
测试病毒 杀病毒率(%)
H7N9假病毒 >99.9
H5N1假病毒 >99.9
HIV假病毒 >99.9
新冠假病毒 >99.9
表10亚麻酸-血清白蛋白复合物(0.035mM)的杀菌抗菌性能(2h)
测试微生物 杀菌率(%)
大肠杆菌 >99
金黄色葡萄球菌 >99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萄萄球菌 >99
肺炎链球菌 >99
肺炎克雷伯氏菌 >99
铜绿假单胞菌 >99
表11亚麻酸-血清白蛋白复合物(0.035mM)的杀真菌性能(2h)
测试微生物 杀菌率(%)
白色念珠菌 >99
黑曲霉 >99
粘性放线菌 >99
球毛壳 >99
疣梗曲霉 >99
犬小孢子菌 >99
实施例21脂肪酸-透明质酸复合物注射用冻干粉(作用部分+大分子水溶性部分/结合部分)的性能评价
亚油酸-透明质酸复合物制备过程参见实施例7,二十二碳六烯酸-透明质酸复合物制备过程见实施例8。反应后冻干粉制备过程如下。
将反应产物在去离子水中透析24h,除去小分子的杂质,之后在冷冻真空干燥机中进行梯度低温干燥(-80℃低温预冷冻24h并真空12h,-20℃抽真空12h,4℃继续抽真空24h以上至产物完全干燥),即得用于动物实验的脂肪酸-透明质酸复合物注射用冻干粉,4℃保存备用。使用时加生理盐水溶解,用0.22um无菌滤膜过滤除菌。
图34为亚油酸-透明质酸的冻干粉注射剂,图35为二十二碳六烯酸-透明质酸的冻干粉注射剂;
以亚油酸-透明质酸为例,将其冻干粉复溶于水,图36为其透射电镜下的图像,图37为马尔文粒径仪测得的粒径分布,其中可以看出分布在100-1000nm,其中80%分布在200-400nm,平均粒径为360nm,粒径分布系数为0.231,说明分散性能良好。
本实施例中透明质酸既为水溶性部分,又为结合部分,亚油酸碳链为作用部分。
参照实施例19中微生物的实验的方法,得到如下表12、表13和表14中结果,亚麻酸-透明质酸复合物浓度为0.035%时杀病毒和杀细菌能力>99%。
表12亚油酸-透明质酸复合物(0.035mM)的杀病毒性能(1h)
测试病毒 杀病毒率(%)
H7N9假病毒 >99.9
H5N1假病毒 >99.9
HIV假病毒 >99.9
新冠假病毒 >99.9
表13亚油酸-透明质酸复合物(0.035mM)的杀菌抗菌性能(2h)
测试微生物 杀菌率(%)
大肠杆菌 >99
金黄色萄萄球菌 >99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99
肺炎链球菌 >99
肺炎克雷伯氏菌 >99
铜绿假单胞菌 >99
表14亚油酸-透明质酸复合物(0.035mM)的杀真菌性能(2h)
测试微生物 杀菌率(%)
白色念珠菌 >99
黑曲霉 >99
粘性放线菌 >99
球毛壳 >99
疣梗曲霉 >99
犬小孢子菌 >99
实施例22口服、冻干粉制剂(作用部分+水溶性部分)性能评价
方法1:以十八烷酸-谷氨酸复合物(十八烷酸与谷氨酸的反应产物)为例
阿拉伯胶与鱼肝油研磨匀,加入纯化水,研磨制成初乳,加入糖精钠水溶液,十八烷酸-谷氨酸复合物溶液,初乳中油、水、胶的质量比例为4:2:1,再缓缓加入西黄蓍胶胶浆,适量加水,搅拌均匀,得到含有6mg/ml的十八烷酸-谷氨酸复合物的乳液。
其中,十八烷酸为作用部分,谷氨酸为结合部分,谷氨酸、阿拉伯胶和西黄蓍胶和为水溶性部分,通过氢键或范德华力形成复合物(乳液)。
方法2:以十二烷酸-天冬氨酸复合物(为十二烷酸与天冬氨酸的反应产物)为例
泊洛沙姆188450mg,大豆卵磷脂300mg,纯化水10ml,作为水相;十二烷酸-天冬氨酸复合物200mg,硬脂酸甘油酯100mg,三辛酸甘油酯100mg,作为油相,搅拌均匀,水相加入到油相中,继续搅拌20-30min,超声30min即可得到含有十二烷酸-天冬氨酸复合物2%(质量分数)的乳液,将其于-80℃冷冻,之后室温下真空干燥,得到十二烷酸-天冬氨酸复合物的脂质体冻干粉制剂,见图38;图39为其扫描电镜下的图像,复溶于水后的粒径和电位见图40和41,图中显示平均粒径在110nm,粒径分布系数为0.263,分布性能良好;电位显示为平均电位绝对值为26.4mV,处于稳定性较好的电位分布(电位绝对值在20以上为稳定性较好)。
其中,十二烷酸、硬脂酸甘油酯、三辛酸甘油酯、大豆卵磷脂中碳链为作用部分,天冬氨酸为结合部分,天冬氨酸、大豆卵磷脂磷酸胆碱部分、阿拉伯胶和西黄蓍胶和为水溶性部分,通过氢键或范德华力形成复合物(脂质体纳米乳液)。
参照实施例19中微生物的实验的方法,得到如下表格中结果,乳液中复合物浓度为0.05mM时杀病毒和杀细菌能力>99%。
表15脂质体(0.05mM)杀病毒性能(1h)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1711
表16脂质体(0.05mM)的杀菌抗菌性能(2h)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1712
表17脂质体(0.05mM)的杀真菌性能(1h)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1713
实施例23脂肪酸及衍生物卵磷脂偶联物注射液(作用部分+水溶性部分+结合部分非共价偶联)
(1)二十五烷酸脂质体
羧基化卵磷脂(购买自阿拉丁试剂公司)0.7g、β-谷甾醇0.3g,甘氨胆酸硫酸酯0.05g,二十五烷酸2g,加乙醇2ml50℃水浴下加热搅拌溶解后,旋蒸除去乙醇,加入生理盐水以及表面活性剂tween80,搅拌分散均匀,均质5min得到初乳,再超声30min得到载二十五烷酸的纳米脂质体乳液。
所制得二十五烷酸脂质体,为水溶性脂质体的水包油包水结构,甘氨胆酸硫酸酯既为作用部分,又为结合部分,其中甘氨胆酸磺酸酯分子上的羧基、磺酸基是结合基团,胆甾烷骨架为作用基团;二十五烷酸和磷脂分子中的碳链是作用基团,磷脂分子中的磷酸基为水溶性基团,通过氢键及范德华力形成复合物(包裹二十五烷酸的纳米脂质体)。
(2)脂肪酸乙酯脂质体
水相:注射用吐温-80 20mg,水10ml;
油相:氨基化的卵磷脂0.7g,胆固醇0.3g,脂肪酸乙酯0.72mmol。
水相加到油相里,搅拌10-20min,超声(320W)即得。
这里的脂肪酸可以是中链的己酸(己酸乙酯)、庚酸、辛酸、壬酸、癸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等。
图42为二十碳五烯酸乙酯脂质体透射电镜下的图像,图43为二十碳五烯酸乙酯脂质体马尔文粒径仪测得的粒径分布,图中可以看到粒径大小80%以上分布在100nm左右,少部分在20-60nm和140-200nm,并且分散系数为0.162,表明在水中分散性良好;图44为二十碳五烯酸乙酯脂质体马尔文粒径仪测得的电位分布,电位平均值为-25mV,产物稳定性良好。并且常温放置6个月以后,外观性状依然保持稳定,说明脂质体乳液稳定性良好。
该实施例中脂肪酸乙酯脂质体,为水溶性脂质体,水包油包水结构,其中脂肪酸乙酯、胆固醇和磷脂分子中的脂酰基碳链是作用部分,氨基化磷脂为结合部分和水溶性部分,其分子中的氨基为结合基团,分子中的磷酸基为水溶性基团,通过氢键及范德华力形成复合物(包裹脂肪酸乙酯的纳米脂质体)。
参照实施例19中微生物的实验的方法,得到如下表18和表19中结果,脂质体中二十五烷酸浓度为0.05%时杀病毒和杀细菌能力>99%。
表18二十五烷酸脂质体(0.05%)的杀病毒性能(1h)
测试病毒 杀病毒率(%)
H7N9假病毒 >99.9
H5N1假病毒 >99.9
HIV假病毒 >99.9
新冠假病毒 >99.9
表19二十五烷酸脂质体(0.05%)的杀菌抗菌性能(2h)
测试微生物 杀菌率(%)
大肠杆菌 >99
金黄色葡萄球菌 >99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99
肺炎链球菌 >99
肺炎克雷伯氏菌 >99
铜绿假单胞菌 >99
实施例24不饱和脂肪酸-多肽干粉吸入剂(作用部分+多肽靶向结合部分/水溶性部分)性能评价
不饱和脂肪酸-SBP1复合物制备参照实施例10进行。
将所制得的复合物冻干粉粉碎后即可用作干粉吸入剂用于动物实验。
以二十二碳六烯酸-SBP1为例,图45为其透射电镜下的图像,图46为马尔文粒径仪测得的粒径分布。图47为多肽SBP1接枝不同ω-3脂肪酸(ALA:亚麻酸,EPA:二十碳五烯酸,DHA:二十二碳六烯酸)的产物图片。
此实施例中,SBP1既为水溶性部分,又为靶向结合部分,脂肪酸碳链为作用部分。
参照实施例19中微生物的实验的方法,得到如下表20中结果,ω-3脂肪酸-SBP1浓度为0.035mM时杀病毒和杀细菌能力>99%。
表20ω-3脂肪酸-SBP1(0.035mM)的杀病毒性能(1h)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1741
表21ω-3脂肪酸-SBP1(0.035mM)的杀菌抗菌性能(2h)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1742
实施例25脂肪酸-CD14注射用冻干粉(作用部分+靶向结合部分/水溶性部分)性能评价
脂肪酸-CD14复合物制备参见实施例11,所制得的冻干粉即可用于动物实验的脂肪酸-CD14复合物注射用,4℃保存备用。使用时加生理盐水溶解,用0.22um无菌滤膜过滤除菌。
图48、49、50分别为为CD14蛋白接枝十二烯酸、十四烯酸、二十碳五烯酸的透射电镜图片。图中可以看到,冻干后复溶的冻干粉制剂粒径均在100nm之下,分散性良好。
此实施例中,CD14既为水溶性部分,又为靶向结合部分,脂肪酸碳链为作用部分。
参照实施例19中微生物的实验的方法,得到如下表22、表23和表24中结果,脂肪酸-CD14浓度为0.035mM时杀病毒和杀细菌能力>99%。
表22脂肪酸-CD14(0.035mM)的杀病毒性能(1h)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1751
表23脂肪酸-CD14(0.035mM)的杀菌抗菌性能(2h)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1761
表24脂肪酸-CD14(0.035mM)的杀真菌性能(2h)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1762
实施例26(八碳不饱和碳链-苏氨酸)复合物口服制剂(作用部分+小分子水溶性部分/结合部分)性能评价
胶囊
取淀粉、环糊精先进行干燥,粉碎并过筛120目,按照质量比1∶1-1∶5混合均匀,加入粉碎过筛的八碳不饱和碳链-苏氨酸粉末,研磨均匀,药物与辅料的质量比为0.1∶2-1∶2,分装入胶囊。
此实施例中,八碳不饱和碳链可看作作用部分,苏氨酸既为水溶性部分,又为结合部分,其中羧基可看作结合部分。
实施例27(十八碳饱和碳链-丝氨酸)复合物口服制剂(作用部分+小分子水溶性部分/结合部分)
胶囊
取淀粉、蔗糖、环糊精先进行干燥,粉碎过筛120目,按照质量比1:0.1:1-1:10:10混合均匀,加入十八碳饱和碳链-苏氨酸,研磨均匀,辅料完全包裹药物,药物与辅料的质量比为0.1:2-1:2,分装入胶囊。
此实施例中,十八碳饱和碳链可看作作用部分,丝氨酸既为水溶性部分,又为结合部分,其中羧基可看作结合部分。
实施例28羧基-八碳饱和碳链-5'-单磷酸腺苷-四碳不饱和碳链-羧基复合物的制备(羧基+四碳不饱和碳链+小分子水溶性部分+八碳饱和碳链+羧基)复合物口服制剂
片剂
羧基-八碳饱和碳链-5'-单磷酸腺苷-四碳不饱和碳链-羧基复合物的制备:称取辛二酸1mmol,EDC 1mmol,磁力搅拌下活化羧基10min,加入DMAP(4-二甲氨基吡啶)1mmol;称取5'-单磷酸腺苷单钠1mmol,溶于0.5ml水中,将5'-单磷酸腺苷单钠溶液逐滴缓慢的加入到辛二酸中,继续搅拌反应12h,再加入活化(参照辛二酸活化方法)后的丁烯二酸1mmol,继续搅拌反应12,采用丙酮沉淀,真空去除溶剂,柱层析梯度洗脱的纯化方式除去催化剂得到羧基-八碳饱和碳链-5'-单磷酸腺苷-四碳不饱和碳链-羧基复合物;其中,所述纯化过程通过如下方式进行:反应结束后对反应产物溶液进行层析纯化,反应液加至Shephadex G10层析柱(Φ26mm×50cm),生理盐水洗脱,流速50ml/h,分步收集洗脱液,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260nm波长检测吸光度,合并第1个洗脱峰即为反应产物,即得到羧基-八碳饱和碳链-5'-单磷酸腺苷-四碳不饱和碳链-羧基复合物。
取淀粉、环糊精先进行干燥,粉碎过筛120目,按照质量比1:1-1:5混合均匀,加水制备成10%的淀粉糊,备用;加入称取上述复合物1-5g、羟丙甲纤维素2.5g和淀粉8g,采用等量递加法将物料混合,并过80目筛,得到均匀的颗粒。再向该颗粒物料中加入上述10%淀粉糊,用手不断的挤压揉搓,使物料与淀粉浆充分混合制软材。将制得的软材于16目尼龙筛中挤压揉搓,即可得到适宜的颗粒。将制备的颗粒置于烘箱中进行干燥。将干燥后的颗粒再次过筛,再称取硬脂酸镁1-3g加入至干燥后的颗粒中混匀,得到适宜的颗粒,将颗粒加入压片机中进行压片,即得羧基-八碳饱和碳链-5'-单磷酸腺苷-四碳不饱和碳链-羧基复合物的片剂。
其中,八碳饱和碳链和四碳不饱和碳链既是作用部分又是结合部分其中羧基为结合基团,5‘-单磷酸腺苷作为水溶性部分。
以上方法中各比例可以在过程中继续优化改进。
实施例29细胞毒性验证(羧基+饱和/不饱和碳链+小分子水溶性部分)
氨基酸复合物制备
分别称取脂肪酸(包括正辛酸、亚油酸、亚麻酸、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和氨基酸(包括丝氨酸、苏氨酸、赖氨酸)各1mmol,在脂肪酸中分别加入EDC 1mmol,磁力搅拌下活化羧基5min,加入NHS 1mmol,搅拌5min,氨基酸溶于0.5ml水中,缓慢滴加氨基酸溶液到活化后的脂肪酸中,继续搅拌反应12h,反应结束后对反应产物溶液进行层析纯化,将反应液加至Shephadex G10层析柱(Φ26mm×50cm),生理盐水洗脱,流速50ml/h,分步收集洗脱液,用茚三酮法检测,合并第1个洗脱峰即为反应产物,即得到氨基酸复合物用于后续实验。
腺苷酸复合物制备
称取正辛酸、5'-单磷酸腺苷单钠、丁烯二酸、EDC、DMAP(4-二甲氨基吡啶)各1mmol,参照实施例28中合成方法进行反应,反应结束后对反应产物溶液进行层析纯化,将反应液加至Shephadex G10层析柱(Φ26mm×50cm),生理盐水洗脱,流速50ml/h,分步收集洗脱液,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260nm波长检测吸光度,合并第1个洗脱峰即为反应产物,即得到辛酸-单磷酸腺苷-丁烯二酸复合物(即八碳饱和碳链-5'-单磷酸腺苷-四碳不饱和碳链-羧基)用于后续实验。
N-甲基葡萄糖胺复合物制备
分别称取正辛酸、正壬酸、N-甲基葡萄糖胺、EDC、NHS各1mmol,参照氨基酸复合物制备方法进行反应,反应结束后对反应产物溶液进行层析纯化,将反应液加至ShephadexG10层析柱(Φ26mm×50cm),生理盐水洗脱,流速50ml/h,分步收集洗脱液,用苯酚硫酸法检测,合并第1个洗脱峰即为反应产物,即得到N-甲基葡萄糖胺复合物用于后续实验。
以所制备复合物进行细胞毒性验证。
八碳饱和碳链-苏氨酸,其中,八碳饱和碳链可看作作用部分,苏氨酸作为水溶性部分,苏氨酸分子中的羧基、氨基可看作结合部分。细胞毒性结果如图51,表明复合物从浓度9mM-0.035mM之间对细胞的影响均小于10%,安全性良好;
八碳饱和碳链-丝氨酸,其中,八碳饱和碳链(辛酸碳链)可看作作用部分,丝氨酸作为水溶性部分,丝氨酸分子中的羧基、氨基可看作结合部分。细胞毒性结果如图52,表明复合物从浓度9mM-0.035mM之间对细胞的影响均小于10%,安全性良好;
十八碳单不饱和碳链-丝氨酸,其中,十八碳单不饱和碳链(油酸碳链)可看作作用部分,丝氨酸作为水溶性部分,丝氨酸分子中的羧基、氨基可看作结合部分。细胞毒性结果如图53,表表明复合物从浓度9mM-0.035mM之间对细胞的影响均小于10%,安全性良好;
十八碳单不饱和碳链-苏氨酸,其中,十八碳单不饱和碳链(油酸碳链)可看作作用部分,苏氨酸作为水溶性部分,苏氨酸分子中的羧基、氨基可看作结合部分。细胞毒性结果如图54,表明复合物从浓度4.5mM-0.035mM之间对细胞的影响均小于10%,安全性良好;
二十二碳多不饱和碳链-苏氨酸,其中,二十二碳多不饱和碳链(二十二碳六烯酸的碳链)可看作作用部分,苏氨酸作为水溶性部分,苏氨酸分子中的羧基、氨基可看作结合部分。细胞毒性结果如图55,表明复合物从浓度4.5mM-0.035mM之间对细胞的影响均小于10%,安全性良好;
二十二碳多不饱和碳链-丝氨酸,其中,二十二碳多不饱和碳链(二十二碳六烯酸的碳链)可看作作用部分,丝氨酸作为水溶性部分,丝氨酸分子中的羧基、氨基可看作结合部分。细胞毒性结果如图56,表明复合物从浓度4.5mM-0.035mM之间对细胞的影响均小于10%,安全性良好;
十八碳单不饱和碳链-赖氨酸,其中,十八碳单不饱和碳链碳链(油酸碳链)可看作作用部分,赖氨酸作为水溶性部分,赖氨酸分子中的羧基、氨基可看作结合部分。细胞毒性结果如图57,表明复合物从浓度4.5mM-0.035mM之间对细胞的影响均小于1%,安全性良好;
二十二碳多不饱和碳链-赖氨酸,其中,二十二碳多不饱和碳链(二十二碳六烯酸的碳链)可看作作用部分,赖氨酸作为水溶性部分,赖氨酸分子中的羧基、氨基可看作结合部分。细胞毒性结果如图58,表明复合物从浓度4.5mM-0.035mM之间对细胞的影响均小于10%,安全性良好;
十八碳多不饱和碳链-苏氨酸,其中,十八碳多不饱和碳链碳链(油酸碳链)可看作作用部分,苏氨酸作为水溶性部分,苏氨酸分子中的羧基、氨基可看作结合部分。细胞毒性结果如图59,表明复合物从浓度4.5mM-0.035mM之间对细胞的影响均小于10%,安全性良好;
八碳饱和碳链-5'-单磷酸腺苷-四碳不饱和碳链-羧基,其中,八碳饱和碳链和四碳不饱和碳链可看作作用部分,5‘-单磷酸腺苷作为水溶性部分,羧基可看作结合部分。细胞毒性结果如图60,表明复合物从浓度4.5mM-0.035mM之间对细胞的影响均小于10%,安全性良好;
N-辛基-N-甲基葡萄糖胺,其中,八碳饱和碳链可看作作用部分,甲基葡萄糖胺作为水溶性部分,甲基葡萄糖胺分子中的羟基可看作结合部分。细胞毒性结果如图61,表明复合物从浓度9mM-0.035mM之间对细胞的影响均小于10%,安全性良好;
N-壬基-N-甲基葡萄糖胺,其中,九碳饱和碳链可看作作用部分,甲基葡萄糖胺作为水溶性部分,甲基葡萄糖胺分子中的氨基可看作结合部分。细胞毒性结果如图62,表明复合物从浓度9mM-0.035mM之间对细胞(VERO E6细胞)的影响均小于10%,安全性良好。
实施例30抑菌性能验证(羧基+饱和/不饱和碳链+小分子水溶性部分)
对实施例29中的化合物进行细菌抑制实验,按照实施例1的方法步骤制备对照组溶液(溶液反应中不加脂肪酸,其他步骤相同)以排除其他组分的影响(从抑菌结果可以看到,对照组的抑菌效果几乎为0,可以排除复合产物中其他组分的影响)。
八碳饱和碳链-苏氨酸,其中,八碳饱和碳链可看作作用部分,苏氨酸作为水溶性部分,苏氨酸分子中的羧基、氨基可看作结合部分。抑菌结果如图63所示,图中可以看到对照组抑制率为0,实验组浓度为0.035mM时,抑菌率大于99%,具有杀菌性能,浓度0.035mM-0.009mM之间时,抑菌率在50-99%,具有抑菌性能,半数抑菌浓度为0.009mM。
八碳饱和碳链-丝氨酸,其中,八碳饱和碳链可看作作用部分,丝氨酸作为水溶性部分,丝氨酸分子中的羧基、氨基可看作结合部分。抑菌结果如图64所示,图中可以看到对照组抑制率为0,实验组浓度为0.035mM时,抑菌率大于99%,具有杀菌性能,浓度0.035mM-0.009mM之间时,抑菌率在50-99%,具有抑菌性能,半数抑菌浓度为0.009mM。
十八碳单不饱和碳链-丝氨酸,其中,十八碳不饱和碳链可看作作用部分,丝氨酸作为水溶性部分,丝氨酸分子中的羧基、氨基可看作结合部分。抑菌结果如图65所示,图中可以看到对照组抑制率为0,实验组浓度为0.035mM时,抑菌率大于99%,具有杀菌性能,浓度0.035mM-0.009mM之间时,抑菌率在50-99%,具有抑菌性能,半数抑菌浓度为0.009mM。
十八碳单不饱和碳链-苏氨酸,其中,十八碳不饱和碳链可看作作用部分,苏氨酸作为水溶性部分,苏氨酸分子中的羧基、氨基可看作结合部分。抑菌结果如图66所示,图中可以看到对照组抑制率为0,实验组浓度为0.035mM时,抑菌率大于99%,具有杀菌性能,浓度0.035mM-0.009mM之间时,抑菌率在50-99%,具有抑菌性能,半数抑菌浓度为0.009mM。
二十二碳多不饱和碳链-苏氨酸,其中,二十二碳多不饱和碳链可看作作用部分,苏氨酸作为水溶性部分,苏氨酸分子中的羧基、氨基可看作结合部分。抑菌结果如图67所示,图中可以看到对照组抑制率为0,实验组浓度为0.035mM时,抑菌率大于99%,具有杀菌性能,浓度0.035mM-0.009mM之间时,抑菌率在50-99%,具有抑菌性能,半数抑菌浓度为0.009mM。
二十二碳多不饱和碳链-丝氨酸,其中,二十二碳多不饱和碳链可看作作用部分,丝氨酸作为水溶性部分,丝氨酸分子中的羧基、氨基可看作结合部分。抑菌结果如图68所示,图中可以看到对照组抑制率为0,实验组浓度为0.035mM时,抑菌率大于99%,具有杀菌性能,浓度0.035mM-0.009mM之间时,抑菌率在50-99%,具有抑菌性能,半数抑菌浓度为0.009mM。
十八碳单不饱和碳链-赖氨酸,其中,十八碳单不饱和碳链碳链可看作作用部分,赖氨酸作为水溶性部分,赖氨酸分子中的羧基、氨基可看作结合部分。抑菌结果如图69所示,图中可以看到对照组抑制率为0,实验组浓度为0.035mM时,抑菌率大于99%,具有杀菌性能,浓度0.035mM-0.009mM之间时,抑菌率在50-99%,具有抑菌性能,半数抑菌浓度为0.009mM。
二十二碳多不饱和碳链-赖氨酸,其中,二十二碳多不饱和碳链碳链可看作作用部分,赖氨酸作为水溶性部分,赖氨酸分子中的羧基、氨基可看作结合部分。抑菌结果如图70所示,图中可以看到对照组抑制率为0,实验组浓度为0.035mM时,抑菌率大于99%,具有杀菌性能,浓度0.035mM-0.009mM之间时,抑菌率在50-99%,具有抑菌性能,半数抑菌浓度为0.009mM。
十八碳多不饱和碳链-苏氨酸,其中,十八碳多不饱和碳链碳链可看作作用部分,苏氨酸作为水溶性部分,苏氨酸分子中的羧基、氨基可看作结合部分。抑菌结果如图71所示,图中可以看到对照组抑制率为0,实验组浓度为0.035mM时,抑菌率大于99%,具有杀菌性能,浓度0.035mM-0.009mM之间时,抑菌率在50-99%,具有抑菌性能,半数抑菌浓度为0.009mM。
八碳饱和碳链-5'-单磷酸腺苷-四碳不饱和碳链-羧基,其中,八碳饱和碳链和四碳不饱和碳链可看作作用部分,5‘-单磷酸腺苷作为水溶性部分,羧基可看作结合部分。抑菌结果如图72所示,图中可以看到对照组抑制率为0,实验组浓度为0.035mM时,抑菌率大于99%,具有杀菌性能,浓度0.035mM-0.009mM之间时,抑菌率在50-99%,具有抑菌性能,半数抑菌浓度为0.009mM。
N-辛基-N-甲基葡萄糖胺,其中,八碳饱和碳链可看作作用部分,甲基葡萄糖胺作为水溶性部分,甲基葡萄糖胺分子中的羟基基可看作结合部分。抑菌结果如图73所示,图中可以看到对照组抑制率为0,实验组浓度为0.009mM时,抑菌率大于99%,具有杀菌性能,浓度0.035mM-0.009mM之间时,抑菌率在50-99%,具有抑菌性能,半数抑菌浓度为0.003mM。
N-壬基-N-甲基葡萄糖胺,其中,九碳饱和碳链可看作作用部分,甲基葡萄糖胺作为水溶性部分,甲基葡萄糖胺分子中的羟基可看作结合部分。抑菌结果如图74所示,图中可以看到对照组抑制率为0,实验组浓度为0.009mM时,抑菌率大于99%,具有杀菌性能,浓度0.035mM-0.009mM之间时,抑菌率在50-99%,具有抑菌性能,半数抑菌浓度为0.003mM。
参照实施例19进行以上化合物(采用浓度0.035mM)的其他抑菌实验,结果见表25,各化合物的抑菌效率>99%。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1841
实施例31杀病毒性能验证(羧基+饱和/不饱和碳链+小分子水溶性部分)参照实施例19的实验方法对实施例29中的化合物(采用浓度0.009mM)进行病毒中和实验,结果见表26,各化合物的病毒中和效率>99%。
表26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1851
实施例32脂肪酸-血清白蛋白复合物的细胞毒性(作用部分+大分子水溶性部分/结合部分)
脂肪酸-血清白蛋白复合物对VERO E6细胞毒性检测
本例中进行了实施例1中制备的亚麻酸-血清白蛋白(ALA-HSA),二十碳五烯酸-血清白蛋白(EPA-HSA),二十二碳六烯酸-血清白蛋白(DHA-HSA)对Vero细胞的毒性检测。
在Vero细胞中,对脂肪酸或其衍生物复合物的细胞毒性进行检测。VERO E6细胞(VERO E6:VERO非洲绿猴肾细胞,货号:iCell-c014,厂家iCell)按5×103细胞/孔接种于96孔板细胞培养板中,每孔100ul,96孔板4周用无菌水或缓冲液封边,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24h,分别用72mM,36mM,18mM,9mM,4.5mM,2.25mM,1.12mM,0.56mM,0.28mM,0.14mM,0.07mM,0.035mM的脂肪酸-血清白蛋白复合物进行处理,每组三个复孔,每孔10ul,空白对照组为同等体积的培养基,0加药组为单纯的细胞对照,药物作用24h后每孔加入10ul的CCK-8染液,培养箱中继续孵育1-4h,于450nm波长处检测OD值,分析细胞存活率,经测试如图75所示,脂肪酸浓度低于4.5mM时即为安全无毒范围。
本实施例中血清白蛋白既为水溶性部分,又为结合部分,亚麻酸、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碳链为作用部分。
实施例33(作用部分+大分子水溶性部分/结合部分)复合物-脂肪酸-血清白蛋白复合物的细胞毒性
脂肪酸或其衍生物复合物的对内皮细胞毒性检测
本例中进行了实施例1中制备的十一烷酸-血清白蛋白(C11-HSA),十六烯酸-血清白蛋白(C16-HSA),三十烯酸-血清白蛋白(C30-HSA)对肝细胞的毒性检测。
在肝细胞(LX-2(人肝星形细胞),货号:CL-0560,厂家:Procell普诺赛)中,对脂肪酸或其衍生物复合物的细胞毒性进行检测。细胞按5×103细胞/孔接种于96孔板细胞培养板中,每孔100ul,96孔板4周用无菌水或缓冲液封边,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24h,分别用72mM,7.2mM和0.72mM的脂肪酸-血清白蛋白复合物进行处理,每组三个复孔,每孔10ul,空白对照组为同等体积的培养基,0加药组为单纯的细胞对照,药物作用24h后每孔加入10ul的CCK-8染液,培养箱中继续孵育1-4h,于450nm波长处检测OD值,分析细胞存活率,经测试如图76所示,脂肪酸浓度低于4.5mM时即为安全无毒范围,并且在高浓度时,碳链越长细胞毒性越高。
本实施例中血清白蛋白既为水溶性部分,又为结合部分,十一烷酸、十六烯酸、三十烯酸碳链为作用部分。
实施例34细胞毒性检测(结合部分+作用部分+水溶性部分+结合部分)
羧基-八碳不饱和碳链-牛磺胆酸的合成
称取4-辛烯二酸1mmol,EDC 1mmol,磁力搅拌下活化羧基10min,加入DMAP(4-二甲氨基吡啶)1mmol;称取牛磺胆酸钠1mmol,溶于0.5ml水中,将牛磺胆酸钠溶液逐滴缓慢的加入到活化后的4-辛烯二酸中,继续搅拌反应12h,反应结束后对反应混合物溶液进行层析纯化,将反应液加至Shephadex G10层析柱(Φ26mm×50cm),生理盐水洗脱,流速50ml/h,分步收集洗脱液,用硫酸甲醛显色法检测,合并第1个洗脱峰即为反应产物,得到4-辛烯二酸-牛磺胆酸复合物(羧基-八碳不饱和碳链-牛磺胆酸)溶液,用于后续实验。
对VERO E6细胞(VERO非洲绿猴肾细胞,货号:iCell-c014,厂家iCell)毒性检测:
配置羧基-八碳不饱和碳链-牛磺胆酸溶液。在VERO E6细胞中,对其的细胞毒性进行检测。细胞按5×103细胞/孔接种于96孔板细胞培养板中,每孔100ul,96孔板4周用无菌水或缓冲液封边,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24h,分别用72mM,36mM,18mM,9mM,4.5mM,2.25mM,1.12mM,0.56mM,0.28mM,0.14mM,0.07mM和0.035mM的羧基-八碳不饱和碳链-牛磺胆酸进行处理,每组三个复孔,每孔10ul,空白对照组为同等体积的培养基,0加药组为单纯的细胞对照,药物作用24h后每孔加入10ul的CCK-8染液,培养箱中继续孵育1-4h,于450nm波长处检测OD值,分析细胞存活率,经测试如图77所示,脂肪酸浓度≤4.5mM时即为安全无毒范围,对于VERO E6细胞无明显毒性。
本实施例中,4-辛烯二酸为结合部分,其中游离的羧基为结合部分的结合基团,八碳不饱和碳链和牛磺胆酸结构中的胆甾烷环状结构为作用部分,牛磺胆酸为水溶性部分。
实施例35动物安全性试验(作用部分+大分子水溶性部分/结合部分)
(1)以上述实施例1和8中合成的脂肪酸-大分子水溶性部分复合物进行动物安全性实验
肺部给药,实验组(实施例1和8合成的ALA-HSA组、ALA-HA组、DHA-HSA组、DHA-HA组),以脂肪酸计算,用药浓度为562.5uM),小鼠尾静脉注射,1ml/只/次,注射三次,取血检测,如图78的a、b、c和d所示,它们分别表示肝脏功能、肝脏/心脏功能、肾脏/肝脏功能、骨骼/肝胆功能测结果,结果显示,实验组(ALA-HSA组、ALA-HA组、DHA-HSA组、DHA-HA组)和对照组没有差异,说明复合物安全性良好。
下面(2)-(5)所用的小鼠来源:C57BL/6普通级,4-6周,雌鼠。
(2)以实施例29中合成的复合物进行动物安全性实验
口服给药八碳饱和碳链-苏氨酸、八碳饱和碳链-丝氨酸、十八碳单不饱和碳链-丝氨酸、十八碳单不饱和碳链-苏氨酸4.5mM(喝水,混于食物中食用,每只小鼠每天吃进5mg药物,共投喂5天),观察小鼠的生理状态,体重、皮毛色泽、进食量、精神状态与对照组小鼠均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安全性良好。取血检测,如图79的a、b、c和d所示,它们分别表示肝脏功能、肝脏/心脏功能、肾脏/肝脏功能、骨骼/肝胆功能测结果,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没有差异,说明复合物安全性良好。
(3)以实施例29中合成的复合物进行动物安全性实验
口服给药二十二碳多不饱和碳链-苏氨酸、二十二碳多不饱和碳链-丝氨酸、十八碳单不饱和碳链-赖氨酸、二十二碳多不饱和碳链-赖氨酸(喝水,混于食物中食用,每只小鼠每天吃进5mg药物,共投喂5天),观察小鼠的生理状态,体重、皮毛色泽、进食量、精神状态与对照组小鼠均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安全性良好。取血检测,如图80的a、b、c和d所示,它们分别表示肝脏功能、肝脏/心脏功能、肾脏/肝脏功能、骨骼/肝胆功能测结果,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没有差异,说明复合物安全性良好。
(4)以实施例29中合成的复合物进行动物安全性实验
口服给药十八碳多不饱和碳链-苏氨酸、八碳饱和碳链-5'-单磷酸腺苷-四碳不饱和碳链-羧基、N-辛基-N-甲基葡萄糖胺、N-壬基-N-甲基葡萄糖胺(喝水,混于食物中食用,每只小鼠每天吃进5mg药物,共投喂5天),观察小鼠的生理状态,体重、皮毛色泽、进食量、精神状态与对照组小鼠均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安全性良好。取血检测,如图81的a、b、c和d所示,它们分别表示肝脏功能、肝脏/心脏功能、肾脏/肝脏功能、骨骼/肝胆功能测结果,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没有差异,说明复合物安全性良好。
(5)ALA-SBP1、DHA-SBP1、ALA-CD14、DHA-CD14复合物的尾静脉安全性验证
将ALA-SBP1、DHA-SBP1、ALA-CD14、DHA-CD14复合物以4.5mM的浓度以尾静脉给药100ul,每天给药1次,共投喂5天),观察小鼠的生理状态,体重、皮毛色泽、进食量、精神状态与对照组小鼠均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安全性良好。取血检测,如图82的a、b、c和d所示,它们分别表示肝脏功能、肝脏/心脏功能、肾脏/肝脏功能、骨骼/肝胆功能测结果,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没有差异,说明复合物安全性良好。
(6)采健康大鼠新鲜血液(2.0mL)于离心管(提前用肝素涂管壁)中,于4℃离心(4000rpm,10min)后,所得沉淀即为红细胞。再将红细胞沉淀用无菌PBS稀释10倍。取0.6mL红细胞悬液,加入0.4mL不同浓度的复合物(用PBS分散),使得终浓度为0.56mM,1.12mM,2.25mM,4.5mM,9mM,18mM,用移液枪轻轻吹打均匀,37℃孵育6h。以相同体积的蒸馏水为阳性对照,生理盐水作阴性对照组。孵育结束后,将各样品于4000rpm离心10min,拍照,并取上清液200μL转移至96孔板,用酶标仪测定其在560nm处的吸光度,计算溶血率。如图83,随着浓度升高,溶血率略有增加,但都在正常范围(5%)内。其中,上面所述溶血实验溶血实验的大鼠:SD大鼠,普通级200~250克,雄性。
实施例36脂肪酸血清白蛋白复合物对新型冠状病毒假病毒的抗病毒活性检测(作用部分+大分子水溶性部分/结合部分)
以以上实施例1中合成的亚麻酸—血清白蛋白(ALA-HSA),二十碳五烯酸-血清白蛋白(EPA-HSA),二十二碳六烯酸-血清白蛋白(DHA-HSA)进行抗病毒活性检测
本实施例中,血清白蛋白既为大分子水溶性部分,又为结合部分,脂肪酸为作用部分。
将96孔板四周的36个孔中加入260μL高压灭菌水封边,减少因边缘孔培养基蒸发带来的误差;第2列(细胞对照CC)加入DMEM完全培养基150μL/孔,第3列(病毒对照VC)列加入DMEM完全培养基100μL/孔,样品检测脂肪酸浓度为2.25mM,1.12mM,0.56mM,0.28mM,0.14mM,0.07mM的脂肪酸-血清白蛋白;用DMEM完全培养基将新冠假病毒【B.1.526.2,购买自北京天坛药物生物技术开发公司,编号:80062,该假病毒体系携带有萤火虫荧光素酶(Firefly luciferase)报告基因,假病毒感染细胞后可通过荧光底物检测其发光值,以确定感染细胞的病毒量。该假病毒以水疱性口炎病毒(VSV)为骨架,表面镶嵌有新冠病毒Spike蛋白,可模拟真病毒与受体结合进而进入细胞的过程,有中和活性的样品在与假病毒作用后,会丧失感染细胞的能力,通过检测对照孔和样品孔的发光值,可判断样品是否具有中和活性,且可计算出样品的有效作用浓度,即EC50值。该假病毒不能进行自主复制,仅具有单轮感染能力,生物安全等级低,操作简便,是目前疫苗评价的常用手段。】稀释至1.3~2.3×104TCID50/mL,于第3~11列每孔加50μL;将上述96孔板置于细胞培养箱中(37℃,5%CO2)孵育1h;待孵育30min后,开始消化Vero细胞,将细胞浓度稀释至2×105个/mL;孵育结束后,每孔加入100μL细胞,使每孔细胞为2×104个;放入37℃,5%CO2细胞培养箱中培养24h;培养完毕后,吸弃250μL上清,加入100μL荧光素酶检测试剂,室温避光反应2min后,反复吹打,转移100μL液体至白板中;使用多功能成像酶标仪读取发光值(RLU)
计算中和抑制率,通过下面的抑制率公式E1计算: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1901
同时按照实施例1的方法步骤制备对照组溶液(溶液反应中不加脂肪酸,其他步骤相同)以排除其他组分的影响(从病毒抑制结果可以看到,对照组的抑制效果几乎为0,可以排除复合产物中其他组分的影响)。
中和抑制率结果见图84,图中可以看到对照组中和抑制率为0,实验组ALA-HSA、EPA-HSA、DHA-HSA的浓度为0.009mM时对新冠假病毒的中和抑制率为50%-60%之间,具体抑菌杀菌结果汇总于表27。
表27脂肪酸-血清白蛋白的杀菌抗菌性能(2h)
Figure BDA0003874477770001911
实施例37二十六碳六烯酸-血清白蛋白环糊精包裹物对狂犬假病毒的影响(作用部分+水溶性大分子基团/结合部分)
参照实施例1方法制备二十六碳六烯酸-血清白蛋白复合物,所制得复合物和环糊精研磨均匀,二十六碳六烯酸-血清白蛋白复合物与环糊精的质量比例为1:1-1:10,采用低温干燥或者喷雾干燥的方法获得颗粒物,即环糊精包合物的口服制剂,也可以装入硬胶囊。这里的辅料也可以使用其他的常规的口服制剂辅料。
本实施例中血清白蛋白和环糊精为大分子水溶性部分,同时血清白蛋白也为结合部分,二十六碳六烯酸为作用部分。
以二十六碳六烯酸-血清白蛋白复合物对狂犬假病毒CVS-11(购于北京天坛药物生物技术开发公司,编号80052)进行抗病毒活性测试。
同时按照同样方法步骤制备对照组溶液(溶液反应中不加二十六碳烯酸,其他步骤相同)以排除其他组分的影响(从病毒抑制结果可以看到,对照组的病毒抑制效果几乎为0,可以排除复合产物中其他组分的影响)。
方法同实施例36使用多功能成像酶标仪读取发光值(RLU),中和抑制率结果见图85,对照组狂犬假病毒CVS-11中和抑制率为0,实验组可以看到,狂犬假病毒CVS-11半数抑制的浓度为0.009mM。
实施例38三十二碳六烯酸-SBP1复合物对新冠假病毒的抗病毒活性检测(作用部分+多肽靶向结合部分/水溶性部分)
本实施例中,SBP1既为多肽靶向结合部分,同时也为水溶性部分,三十二碳六烯酸作为作用部分。
参照实施例10中方法制备的三十二碳六烯酸-SBP1复合物。以三十二碳六烯酸-SBP1复合物对新冠假病毒【B.1.526.2,购买自北京天坛药物生物技术开发公司,编号:80062,该假病毒体系携带有萤火虫荧光素酶(Firefly luciferase)报告基因,假病毒感染细胞后可通过荧光底物检测其发光值,以确定感染细胞的病毒量。该假病毒以水疱性口炎病毒(VSV)为骨架,表面镶嵌有新冠病毒Spike蛋白,可模拟真病毒与受体结合进而进入细胞的过程,有中和活性的样品在与假病毒作用后,会丧失感染细胞的能力,通过检测对照孔和样品孔的发光值,可判断样品是否具有中和活性,且可计算出样品的有效作用浓度,即EC50值。该假病毒不能进行自主复制,仅具有单轮感染能力,生物安全等级低,操作简便,是目前疫苗评价的常用手段。】进行抗病毒活性检测。
同时制备对照组溶液(溶液反应中不加三十二碳六烯酸,其他步骤相同)以排除其他组分的影响(从病毒抑制结果可以看到,对照组的抑制效果几乎为0,可以排除复合产物中其他组分的影响)。
方法同实施例36,用多功能成像酶标仪读取发光值(RLU),中和抑制率结果见图86,对照组中和抑制率为0,实验组半数抑制(中和抑制率为50%)的浓度在0.009mM,具体抑菌杀菌结果汇总于表28。
表28三十二碳六烯酸-SBP1复合物的杀菌抗菌性能(2h)
测试微生物 杀菌率(%)
大肠杆菌 >99
金黄色葡萄球菌 >99
金黄色葡萄球菌 >99
肺炎链球菌 >99
肺炎克雷伯氏菌 >99
铜绿假单胞菌 >99
实施例39己酸-透明质酸复合物对HIV假病毒HIV18A-41的影响(短链碳链作用部分+大分子水溶性部分/结合部分)
本实施例中,透明质酸既为大分子水溶性部分,同时也为结合部分,己酸短碳链部分作为作用部分。
以实施例12制备的己酸-透明质酸复合物测试对HIV假病毒HIV18A-41进行抗病毒活性测试同时制备对照组溶液(溶液反应中不加己酸,其他步骤相同)以排除其他组分的影响(从病毒抑制结果可以看到,对照组的抑制效果几乎为0,可以排除复合产物中其他组分的影响)。
方法同实施例36,使用多功能成像酶标仪读取发光值(RLU),中和抑制率结果见图87,图中可以看到,对照组中和抑制率为0,实验组浓度为1.12mM时对HIV假病毒HIV18A-41的中和抑制率为50%,半数抑制的浓度为1.12mM。
实施例40正壬酸-透明质酸复合物对流感假病毒H7N9-Fluc的影响(短链碳链作用部分+大分子水溶性部分/结合部分)
本实施例中,透明质酸既为大分子水溶性部分,同时也为结合部分,壬酸短碳链部分作为作用部分。
以实施例12制备的正壬酸-透明质酸复合物对流感假病毒H7N9-Fluc进行抗病毒活性测试。
同时制备对照组溶液(溶液反应中不加正壬酸,其他步骤相同)以排除其他组分的影响。
方法同实施例36,使用多功能成像酶标仪读取发光值(RLU)中和抑制率结果见图88,图中可以看到,对照组中和抑制率为0,实验组浓度为0.009mM时对H7N9-Fluc假病毒的中和抑制率为54%,半数抑制的浓度为0.009mM。
实施例41十八烷酸-血清白蛋白复合物对HIV假病毒的抗病毒活性检测(长链碳链作用部分+大分子水溶性部分/结合部分)
本实施例中,血清白蛋白既为大分子水溶性部分,同时也为结合部分,十八烷酸长链碳链部分作为作用部分。
参考实施例1方法制备十八烷酸-血清白蛋白复合物对HIV假病毒进行抗病毒活性测试。
同时制备对照组溶液(溶液反应中不加十八烷酸,其他步骤相同)以排除其他组分的影响。
方法同实施例36,使用多功能成像酶标仪读取发光值(RLU),中和抑制率结果见图89,对照组中和抑制率为0,实验组浓度为0.009mM时对HIV假病毒的中和抑制率为52%,半数抑制的浓度为0.009mM。
实施例42透明质酸偶联二十烷酸复合物对H7N9-Fluc假病毒的影响(长链碳链作用部分+大分子水溶性部分/结合部分)
本实施例中,透明质酸大分子既为大分子水溶性部分,同时也为结合部分,二十碳烷酸长碳链部分作为作用部分。
以实施例12制备的二十烷酸-透明质酸复合物对H7N9-Fluc假病毒进行抗病毒活性测试。同时制备对照组溶液(溶液反应中不加二十烷酸,其他步骤相同)以排除其他组分的影响。
方法同实施例36,使用多功能成像酶标仪读取发光值(RLU),中和抑制率结果见图90,对照组中和抑制率为0,实验组浓度为0.009mM时对H7N9-Fluc假病毒的中和抑制率为53%,半数抑制的浓度为0.009mM。
实施例43二十八烷酸-血清白蛋白复合物对流感假病毒H5N1-Fluc的影响(长链碳链作用部分+大分子水溶性部分/结合部分)
本实施例中,血清白蛋白大分子既为大分子水溶性部分,同时也为结合部分,二十八烷酸长碳链部分作为作用部分。
参考实施例1方法制备二十八烷酸-血清白蛋白复合物对流感假病毒H5N1-Fluc进行抗病毒活性测试。
同时制备对照组溶液(溶液反应中不加二十八烷酸,其他步骤相同)以排除其他组分的影响。
方法同实施例36,使用多功能成像酶标仪读取发光值(RLU),中和抑制率结果见图91,对照组中和抑制率为0,实验组浓度为0.009mM时对流感假病毒H5N1-Fluc的中和抑制率为53%,推测半数抑制的浓度在0.009mM左右。同时以该复合物进行抑菌实验,具体结果汇总于表29。
表29二十八烷酸-血清白蛋白复合物(0.018mM)的杀菌抗菌性能(2h)
测试微生物 杀菌率(%)
大肠杆菌 >99
金黄色葡萄球菌 >99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99
肺炎链球菌 >99
肺炎克雷伯氏菌 >99
铜绿假单胞菌 >99
实施例44血清白蛋白偶联ω-3脂肪酸复合物对艾滋病毒来源的慢病毒的影响(长链碳链作用部分+大分子水溶性部分/结合部分)
以实施例1所制备的亚麻酸-血清白蛋白(ALA-HSA)、二十碳五烯酸-血清白蛋白(EPA-HSA)、二十二碳六烯酸-血清白蛋白(DHA-HSA)测试对艾滋病毒来源的慢病毒的影响
肝细胞(LX-2(人肝星形细胞),货号:CL-0560,厂家:Procell普诺赛)按2×104细胞/孔接种于96孔板细胞培养板中,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24h。使用浓度为2.25mM的脂肪酸血清白蛋白复合物进行预处理病毒,孵育1h后,加入到96孔板中细胞,12-16h后更换为完全培养基,继续培养48h后观察细胞荧光,如图92的A、B、C和D所示,其分别是对照组A(没有经过处理的组)、ALA-HAS组B处理1小时过后的病毒感染细胞情况、EPA-HAS组C处理1小时过后的病毒感染细胞情况、DHA-HAS组D处理1小时过后的病毒感染细胞情况。从处理过后的细胞荧光可以看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荧光强度明显较弱,采用ImageJ的软件分析平均荧光强度,计算P值<0.01(分别为B:ALA-HSA组<0.001,C:EPA-HSA组<0.001,D:DHA-HSA组<0.001),脂肪酸血清白蛋白复合物对病毒转染有显著抑制作用。
实施例45复合物抗病毒作用,病毒包膜结构破坏(羧基+短链不饱和作用部分)
实施例29中的化合物(八碳饱和碳链-苏氨酸、十八碳单不饱和碳链-丝氨酸、二十二碳多不饱和碳链-苏氨酸、二十二碳多不饱和碳链-赖氨酸、八碳饱和碳链-5'-单磷酸腺苷-四碳不饱和碳链-羧基)对新冠假病毒【B.1.526.2,购买自北京天坛药物生物技术开发公司,编号:80062,该假病毒体系携带有萤火虫荧光素酶(Firefly luciferase)报告基因,假病毒感染细胞后可通过荧光底物检测其发光值,以确定感染细胞的病毒量。该假病毒以水疱性口炎病毒(VSV)为骨架,表面镶嵌有新冠病毒Spike蛋白,可模拟真病毒与受体结合进而进入细胞的过程】的结构破坏,透射电镜观察,新冠假病毒的对照组形态见图93的A形态,各个化合物处理1小时过后的病毒形态分别见图93的B、C、D、E和F形态所示,可以看到各个化合物处理1小时后病毒的膜结构均出现破裂从而失去结构的完整性。
此实施例以实施例29中的化合物八碳饱和碳链-苏氨酸、十八碳单不饱和碳链-丝氨酸、二十二碳多不饱和碳链-苏氨酸、22碳多不饱和碳链-赖氨酸、八碳饱和碳链-5'-单磷酸腺苷-四碳不饱和碳链-羧基为例,从表观结构学的角度展示了脂肪酸复合物对包膜病毒的包膜结构的破坏。
实施例46复合物对人乳头瘤病毒的疏水隔离作用(作用部分+小分子水溶性部分/结合部分)
(1)化合物对非包膜病毒的作用过程(图94为作用过程模式图)
水溶性化合物提高了脂肪酸的水溶性,这里的水溶性化合物可以是一般的水溶性化合物,例如聚乙二醇,氨基酸、多糖、单糖,也可以是可识别非包膜病毒区域性位点的抗原/多肽;这样,装载在水溶性化合物分子上的脂肪酸可以非常容易地找到非包膜病毒并将其紧紧包围起来,形成脂肪球,再通过淋巴系统排出体外起到预防和治疗非包膜病毒感染的作用。
(2)以负载有HPV L1蛋白的微粒模拟HPV非包膜病毒,体外模拟N-辛酰基-N-甲基葡糖胺与HPV非包膜病毒的结合过程
负载有HPV L1蛋白的微粒制备:称取200mg的BSA、10ug HPV L1重组蛋白,溶于20ml去离子水中,磁力搅拌器搅拌,转速500rpm,10%的NaOH溶液调节pH至9,加入柠檬酸钠0.1%(按蛋白总量的质量分数计),500rpm的转速条件下搅拌过夜以完成水化;过夜后加入脱溶剂丙酮,按照1ml/min的速率加入等体积的丙酮,溶液会在后续出现浑浊的现象;加入200ul 0.5mg/ml的碘化吡啶(发红色荧光),之后加入0.01ml 4%的多聚甲醛乙醇溶液进行交联,交联过程保持在室温下500rpm的条件下3h。交联结束后进行离心除去没有形成颗粒的蛋白,离心在20000g的条件下进行,30min/次,离心两次,得到负载有HPV L1蛋白的微粒,去离子水200ul分散均匀。
称取N-辛酰基-N-甲基葡糖胺32.2mg,38.8mg吲哚青绿染料,20mg的EDC,100ul去离子水,于4度孵育震荡过夜,得到携带有绿色发光基团的N-辛酰基-N-甲基葡糖胺。
吸取负载有HPV L1蛋白的微粒20ul,20ul携带有绿色发光基团的N-辛酰基-N-甲基葡糖胺吹打混合均匀,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蛋白微粒,如图95的A为白光下看到的蛋白粒子,图95的B为模拟制备的携带有L1蛋白的发红色荧光的蛋白粒子,图95的C为将发绿色荧光的N-辛酰基-N-甲基葡糖胺加入蛋白粒子溶液中混合均匀以后,可以看到,在与携带有绿色发光基团的N-辛酰基-N-甲基葡糖胺混合后,蛋白微粒周围围绕有一层绿色荧光,说明N-辛酰基-N-甲基葡糖胺能够靶向地附着包绕负载有HPV L1蛋白的微粒表面,验证了图94中的理论场景。具体如图94所示,A是指非包覆病毒如HPV表面含有L1、L2蛋白可识别细胞表面的整合素及多糖,并与之连接,再通过内吞作用进入胞内;B为本发明的药物内含乙酰肝素片段可识别并连接HPV的L1蛋白,另一端为疏水结构,大量的药物分子可在HPV表面形成疏水包被,防止病毒与细胞表面的多糖连接而入侵细胞。
实施例47复合物对HPV假病毒的抑制效果(长链作用部分+结合基团/水溶性部分)
以二十二碳六烯酸偶联丝氨酸为例,样品稀释:将多道电动移液器调至40μl移液和100μl混匀程序,对B4-B11孔中液体轻柔的反复吹吸8次充分混匀,然后转移40μl液体至对应的C4-C11孔,轻柔的反复吹吸8次后转移至D4-D11孔,以此类推,最后从G4-G11孔中吸弃40μl液体。
用DMEM完全培养基将HPV假病毒(HPV6-GFP)稀释至200TCID50,于第B3-G11孔,每孔加120μl。将稀释板4℃放至1小时。从稀释板各孔中吸取100μl的假病毒血清混合物(或培养基)贴壁缓缓加入预先已铺好细胞的培养板对应孔中,轻拍培养板四周混匀。将细胞培养板置于37℃、5%CO2的孵箱中培养60-96小时。ELISPOT读板仪进行检测,计算中和抑制率(%)=1-(样本检测值-细胞对照值)/(病毒对照值-细胞对照值)×100%。
中和抑制率结果见图96,图中可以看到,半数中和浓度为0.009mM。
实施例48复合物抑菌作用,透射电镜下观察到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膜脱离的现象(长链碳链作用部分+大分子水溶性部分/结合部分)
血清白蛋白接枝二十二碳六烯酸的方法参考实施例1,得到母液浓度为20mg/ml,将其梯度稀释,分别为18mM,9mM,4.5mM,2.25mM,1.12mM,0.56mM,0.28mM,0.14mM,0.07mM,0.035mM,0.018mM,0.09mM,以甲氧西林钠为对照(浓度分别为18mM,9mM,4.5mM,2.25mM,1.12mM,0.56mM,0.28mM,0.14mM,0.07mM,0.035mM,0.018mM,0.09mM),将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稀释至2×106个/ml,取细菌溶液500ul,不同稀释浓度的血清白蛋白脂肪酸复合物溶液4.5ml,涡旋混合均匀,37℃继续摇晃混匀2h,采用平板计数法计算抑菌率,抑菌结果见图97,图中可见,DHA-HSA的浓度为18mM-0.14mM时,抑菌率保持在100%,半数抑菌浓度在0.009mM;相同浓度梯度进行大肠杆菌的抑菌实验,抑菌结果见图98,图中可见,DHA-HSA的浓度为18mM-0.14mM时,抑菌率保持在100%,半数抑菌浓度在0.009mM。扫描电镜下观察细菌结构发生了变化,见图99的A、B、C、D和E,分别为大肠杆菌与药物作用10分钟、30分钟、1小时、2小时的外观结构变化,以及图100的A、B、C、D和E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与药物作用10分钟、30分钟、1小时、2小时的外观结构变化,可以看到随着作用时间的增长,细菌先是外部膜结构发生了改变,变得不平滑,出现褶皱,逐步失去正常形态,作用到2小时已经看不到细菌正常形态,已经被完全包裹破坏;透射电镜下观察到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膜脱离的现象,见图101;其中A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照组,B、C、D分别为处理1分钟、2分钟、5分钟后的细菌变化,随着作用时间增长,膜破裂的程度增强,其中在1分钟看到细菌膜脱离,2分钟之后就看到部分细菌膜破裂导致细菌细胞破裂。
此实施例以长链的不饱和脂肪酸复合物—二十二碳六烯酸血清白蛋白复合物为例,从表观结构学的角度展示了脂肪酸复合物对细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例)结构的破坏过程。
实施例49
以将DiI染料(红色荧光)标记的二十二碳六烯酸-血清白蛋白为例,以新冠假病毒(≤100nm)、金黄色葡萄球菌(600-800nm)、大肠杆菌(2-3um)、肝星状细胞(10-20um)为受体,以荧光强度作为检查指标,见图102,可以看到,越小的个体能够更快速的吸收标记有红色荧光的二十二碳六烯酸-白蛋白,吸收的荧光素也更多,指示本实施例所指此类化合物,即:脂肪酸碳链为作用部分,血清白蛋白/透明质酸/多肽/小分子水溶性分子等既为水溶性部分,也为作用部分的组成,进入病毒、细菌等微生物的速度高于较大的细胞。
实施例50动物实验-大分子药物在肺部停留时间
下面用的小鼠是指转基因小鼠:KI-hACE2基因型C57BL/6小鼠,雌鼠,4-6周,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
(1)将DiI染料标记的二十二碳六烯酸-白蛋白(实施例1制得的DHA-HSA)以灌肺的形式给入小鼠,在1h、4h、8h、12h后将小鼠的肺组织移出,如图103的A(1h后)、B(4h后)、C(8h后)、D(12h)和E(汇总对比)所示,复合物表现出了很大的保留能力(8h还有明显荧光)。因此,白蛋白复合物可能是理想的病毒突变的未知因子,以保护吸入后的宿主细胞免受感染。
(2)将DiI染料标记的二十碳五烯酸-透明质酸复合物以灌肺的形式给入小鼠,在1h、4h、8h、12h后将小鼠的肺组织移出,如图104的A(1h后)、B(4h后)、C(8h后)、D(12h)和E(汇总对比)所示,复合物表现出了很大的保留能力(8h还有明显荧光)。因此,透明质酸复合物可能是理想的病毒突变的未知因子,以保护吸入后的宿主细胞免受感染。
实施例51动物实验-肺部给药
新冠假病毒B.1.526.2,购买自北京天坛药物生物技术开发公司,编号:80062,该假病毒体系携带有萤火虫荧光素酶(Firefly luciferase)报告基因,假病毒感染细胞后可通过荧光底物检测其发光值,以确定感染细胞的病毒量。该假病毒以水疱性口炎病毒(VSV)为骨架,表面镶嵌有新冠病毒Spike蛋白。下面用的小鼠是指转基因小鼠:KI-hACE2基因型C57BL/6小鼠,雌鼠,4-6周,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
(1)以二十二碳六烯酸-血清白蛋白(按照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的鼻喷剂为例进行动物实验的有效性验证,以携带有LUCI基因的新冠假病毒代替真病毒,以过表达hACE2基因的C57小鼠为实验动物。灌肺的给药方式进行,对照组灌肺新冠假病毒50ul(浓度为7×105TCID50/ml),实验组灌肺新冠假病毒(25ul,1.4×106TCID50/ml)和二十二碳六烯酸-血清白蛋白的溶液(25ul,9M)的临时混合液(混合后立即灌肺),4h后再进行一次,3天后取小鼠肺部进行肺组织的免疫荧光,见图105,其中A为未经药物处理的阳性对照组,B为实验组,C为A和B的荧光经ImageJ的软件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荧光强度明显较弱,采用ImageJ的软件分析,计算P值=0.0164<0.05,表明具有显著性差异。
(2)以二十碳五烯酸-透明质酸的复合物(按照实施例8的方法制备)为例进行动物肺部给药实验的有效性验证,以携带有LUCI基因的新冠假病毒代替真病毒,以过表达hACE2基因的C57小鼠为实验动物。同(1),对照组灌肺50ul生理盐水,实验组灌肺50ul二十碳五烯酸-透明质酸的复合物(以二十碳五烯酸计,浓度为9M),4h后分别灌肺50ul以上新冠假病毒(浓度为1.4×106TCID50/ml)。3天后取小鼠肺部进行肺组织的免疫荧光,见图106,其中A为未经药物处理的阳性对照组,B为实验组,C为A和B的荧光经ImageJ的软件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荧光强度明显较弱,采用ImageJ的软件分析,计算P值=0.0017<0.01,表明具有显著性差异。
实施例52动物实验-口服给药
下面用的小鼠是指转基因小鼠:KI-hACE2基因型C57BL/6小鼠,雌鼠,4-6周,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
实施例29中的化合物八碳饱和碳链-苏氨酸、八碳饱和碳链-丝氨酸、十八碳单不饱和碳链-丝氨酸、十八碳单不饱和碳链-苏氨酸、二十二碳多不饱和碳链-苏氨酸、二十二碳多不饱和碳链-丝氨酸、十八碳单不饱和碳链-赖氨酸、二十二碳多不饱和碳链-赖氨酸、十八碳多不饱和碳链-苏氨酸、八碳饱和碳链-5'-单磷酸腺苷-四碳不饱和碳链-羧基、N-辛基-N-甲基葡萄糖胺、N-壬基-N-甲基葡萄糖胺进行动物口服给药实验的有效性验证,将药液稀释成4.5mM的浓度以水和食物的方式给小鼠(小鼠与上述实验的小鼠相同)喂食平均每只每天吃进5-10mg的药物(以作用部分的碳链的质量计),连续喂药48h后通过肺部灌注假病毒(与上述实施例51的病毒相同)(浓度为1.4×106TCID50/ml)。2天后取小鼠肺部进行肺组织的免疫荧光,见图107,图中a、b、c、d、e、f、g、h、i、j、k、l、m分别为对照组、八碳饱和碳链-苏氨酸组、八碳饱和碳链-丝氨酸组、十八碳单不饱和碳链-丝氨酸组、十八碳单不饱和碳链-苏氨酸组、二十二碳多不饱和碳链-苏氨酸组、二十二碳多不饱和碳链-丝氨酸组、十八碳单不饱和碳链-赖氨酸组、二十二碳多不饱和碳链-赖氨酸组、十八碳多不饱和碳链-苏氨酸组、八碳饱和碳链-5'-单磷酸腺苷-四碳不饱和碳链-羧基组、N-辛基-N-甲基葡萄糖胺组、N-壬基-N-甲基葡萄糖胺组,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荧光强度明显较弱,采用ImageJ的软件分析平均荧光强度,见图108计算P值<0.01(图108中P值分别为b:<0.001,c:<0.001,d:<0.001,e:<0.001,f=0.001,g:<0.001,h:<0.001,i:<0.001,j:<0.001,k:<0.001,l:<0.001,m:<0.001),表明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图108的a为对照组故无P值。
本发明是通过实施例来描述的,但并不对本发明构成限制,参照本发明的描述,所公开的实施例的其他变化,如对于本领域的专业人士是容易想到的,这样的变化应该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限定的范围之内。

Claims (46)

1.一种能预防、阻止和/或治疗病毒或细菌感染的复合物,其包括作用部分、结合部分和水溶性部分,其中,所述的病毒为选自新冠病毒、流感病毒、艾滋病毒、乙肝病毒、人类疱疹病毒、埃博拉病毒、狂犬病毒和人乳头瘤病毒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病毒,所述的细菌为选自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细菌;
其为含有碳原子数为3-100的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与选自蛋白质、多肽、寡肽、寡糖、单糖、二糖、核苷酸、维生素、水溶性聚合物、水溶性多聚氨基酸和多糖分子中的至少一种反应得到的化合物;或者其为含有碳原子数为3-50的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与选自蛋白质、多肽、寡肽、寡糖、单糖、二糖、核苷酸、维生素、水溶性聚合物、水溶性多聚氨基酸和多糖分子中的至少一种反应得到的化合物,以及未反应的所述脂肪酸和/或未反应的所述蛋白质、多肽、寡肽、寡糖、单糖、二糖、核苷酸、维生素、水溶性聚合物、水溶性多聚氨基酸和/或多糖分子的混合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物,所述碳原子数为3-4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物,所述碳原子数为3-26。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物,所述复合物为碳原子数为3-50的脂肪酸连接靶向多肽形成的复合物;或者所述复合物为碳原子数为3-50的脂肪酸和靶向多肽和PEG反应形成的复合物。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物,所述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选自碳原子数为3-50的饱和脂肪酸或不饱和脂肪酸,该脂肪酸为含有双键、叁键、羟基、氨基和/或被氧代的脂肪酸或氨基酸,为一元酸、二元酸或多元酸。
6.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复合物,所述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选自碳原子数为3-46的饱和脂肪酸,碳原子数为3-34的单烯酸,碳原子数为5-30的二烯酸,碳原子数为7-30的三烯酸,碳原子数为12-38的四烯酸,碳原子数为12-38的五烯酸,碳原子数为22-38的六烯酸,碳原子数为6-22的炔酸,碳原子数为10-22的二炔酸,碳原子数为12-22的三炔酸,碳原子数为8-20的烯炔酸,主链碳原子数为3-30个且支链上碳原子数为1-10个烷基和/或1-3个羟基的脂肪酸,碳原子数为3-38的饱和直链及支链二羧酸和三羧酸和碳原子数为4-18的不饱和直链或支链且可以被羟基取代的二羧酸和三羧酸,碳原子数为3-18的氨基、羟基、氧代和/或甲基取代的羧酸,碳原子数为6-30的N-脂酰基氨基酸,含有2个或2个以上脂酰基的氨基酸,通过硫醚键及酰胺键连接的多元羧酸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复合物,所述饱和/或不饱和脂肪酸为选自富马酸、辛酸、戊烯二酸、己烷酸、壬烷酸、十二烷酸、十四烷酸、十六烷酸、十八烷酸、二十烷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二十五烷酸、庚酸、癸酸、十二烯酸、十四烯酸、三十二碳六烯酸、二十八烷酸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或其形成的碳链残基。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合物,所述靶向多肽包括特异性靶向微生物脂膜、细菌和真菌细胞壁、病毒表面蛋白结构域的蛋白或中和抗体片段中的任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物,其为含有碳原子数为3-100的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与选自蛋白质、多肽和寡肽中的至少一种反应得到的化合物;或者其为碳原子数为3-100的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与选自蛋白质、多肽和寡肽中的至少一种反应得到的化合物,以及未反应的脂肪酸和/或未反应的选自蛋白质、多肽和寡肽中的至少一种的混合物。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物,其为含有碳原子数为3-100的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PEG与选自蛋白质、多肽和寡肽中的至少一种反应得到的化合物;或者其为碳原子数为3-100的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PEG与选自蛋白质、多肽和寡肽中的至少一种反应得到的化合物,以及未反应的脂肪酸、未反应的PEG和/或未反应的选自蛋白质、多肽和寡肽中的至少一种的混合物。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物,其为含有碳原子数为3-100的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与选自多糖、单糖、二糖和寡糖中至少一种反应得到的化合物;或者其为碳原子数为3-100的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与选自多糖、单糖、二糖和寡糖中至少一种反应得到的化合物,以及未反应的脂肪酸和/或未反应的多糖、单糖、二糖和/或寡糖的混合物。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物,其为含有碳原子数为3-100的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PEG与选自多糖、单糖、二糖和寡糖中至少一种反应得到的化合物;或者其为碳原子数为3-100的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PEG与选自多糖、单糖、二糖和寡糖中至少一种反应得到的化合物,以及未反应的脂肪酸、未反应的PEG和/或未反应的多糖、单糖、二糖和/或寡糖的混合物。
13.根据权利要求1、9或10所述的复合物,所述蛋白质选自血清白蛋白、免疫球蛋白、水溶性胶原蛋白、伴侣蛋白、水溶性糖蛋白和CD14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11或12所述的复合物,所述多糖选自葡聚糖和/或透明质酸、唾液酸、硫酸肝素、硫酸乙酰肝素、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硫酸角质素、乙酰水溶性纤维素衍生物、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和水溶性壳聚糖衍生物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物,其为含有碳原子数为3-100的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连接物和含有巯基的蛋白质反应得到的化合物;或为上述反应得到的化合物、未反应的脂肪酸、未反应的连接物、和/或未反应的含有巯基的蛋白质的混合物;其中,所述连接物为氨基酸、丁二酸、丁二烯酸、戊烯二酸、己胺基二酸、氨基甲酸酯、短肽、N-羟基丁烯酰亚胺、聚乙二醇以及上述化合物的衍生物中一种或二种以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复合物,该复合物为含有碳原子数为3-100的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N-羟基丁烯酰亚胺与含有巯基的蛋白质反应得到的化合物;或为上述反应得到的化合物、未反应的脂肪酸、未反应的N-羟基丁烯酰亚胺和/或未反应的含有巯基的蛋白质的混合物。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物,其为含有碳原子数为3-100的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胱胺与选自多糖、单糖、二糖和寡糖中的至少一种反应得到的化合物;或者含有碳原子数为3-50的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胱胺与选自多糖、单糖、二糖和寡糖中的至少一种反应得到的化合物,以及未反应的所述脂肪酸和未反应的选自多糖、单糖、二糖和寡糖中的至少一种和/或未反应的胱胺的混合物。
18.根据权利要求1-17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物,所述反应得到的化合物含有酰胺基团、酯基团、硫醚基团或醚基团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基团,这些基团作为水溶性部分与作用部分的连接部分。
19.根据权利要求9-18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物,所述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的碳原子数为3-50。
20.根据权利要求9-18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物,所述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为碳原子数3-40的含有1-8个C=C双键的脂肪酸,为含有1-7个C=C双键的脂肪酸,为含有1-6个双键的脂肪酸,为含有1-5个双键的脂肪酸,为含有1-4个双键的脂肪酸,为含有1-3个双键的脂肪酸,或者为含有1-2个双键的脂肪酸。
21.根据权利要求9-18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物,所述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为1-6个双键且碳原子数为3-30的脂肪酸。
22.根据权利要求9-18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物,所述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为碳原子数为3-30个。
23.根据权利要求9-18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物,所述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选自富马酸、辛酸、戊烯二酸、己烷酸、壬烷酸、十二烷酸、十四烷酸、十六烷酸、十八烷酸、二十烷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二十五烷酸、庚酸、癸酸、十二烯酸、十四烯酸、三十二碳六烯酸和二十八烷酸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的脂肪酸。
24.根据权利要求9-18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物,所述蛋白质为人血清蛋白或牛血清蛋白,或CD14;或者所述多糖为葡聚糖和/或透明质酸。
2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复合物,所述反应得到的化合物为脂肪酸和白蛋白或SBP1反应得到的化合物,其具有下面任一种或二种以上结构式:
Figure FDA0003874477760000031
Figure FDA0003874477760000041
Figure FDA0003874477760000051
Figure FDA0003874477760000061
2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复合物,所述反应得到的化合物是脂肪酸与葡聚糖反应得到的具有下面结构式的任一种或二种以上化合物:
Figure FDA0003874477760000062
Figure FDA0003874477760000071
Figure FDA0003874477760000081
Figure FDA0003874477760000091
Figure FDA0003874477760000101
2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复合物,所述反应得到的化合物是脂肪酸与透明质酸反应得到的具有下面结构式的任一种或二种以上化合物:
Figure FDA0003874477760000111
Figure FDA0003874477760000121
Figure FDA0003874477760000131
Figure FDA0003874477760000141
n是1-2000的整数。
2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复合物,所述反应得到的化合物是碳原子数为3-10的脂肪酸与PEG和葡萄糖反应得到的化合物。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复合物,所述反应得到的化合物为具有下面结构式的化合物:
Figure FDA0003874477760000142
n是1-200的整数。
30.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复合物,所述反应得到的化合物是脂肪酸、N-羟基丁烯酰亚胺与白蛋白反应得到的具有下面结构式的任一种或二种以上具有硫醚键的化合物:
Figure FDA0003874477760000151
Figure FDA0003874477760000161
Figure FDA0003874477760000171
31.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复合物,所述反应得到的化合物是脂肪酸、胱胺与葡聚糖反应得到的具有下面结构式的任一种或二种以上化合物:
Figure FDA0003874477760000172
Figure FDA0003874477760000181
32.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复合物,所述反应得到的化合物是脂肪酸、胱胺与透明质酸反应得到的具有下面结构式的任一种或二种以上化合物:
Figure FDA0003874477760000182
Figure FDA0003874477760000191
Figure FDA0003874477760000201
33.采用权利要求1-32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物制成的预防、阻止或治疗微生物感染的制剂。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制剂,其制剂为药物制剂或环境消杀制剂。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制剂,所述药物制剂为选自吸入剂、鼻喷剂、注射剂、口服制剂和皮肤外用剂型的一种。
36.权利要求1-32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物在制备预防、阻止和/或治疗微生物感染的医药制剂或者环境消杀微生物试剂中的应用。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微生物为选自病毒和细菌中的任一种或二种。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病毒为有包膜的病毒;和/或非包膜病毒。
39.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的病毒为选自新冠病毒、流感病毒、艾滋病毒(HIV)、乙肝病毒、人类疱疹病毒、埃博拉病毒、狂犬病毒和人乳头瘤病毒(HPV)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病毒,所述的细菌为选自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细菌。
40.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病毒选自H7N9流感病毒、H5N1流感病毒、HIV病毒、新冠病毒、HPV病毒以及狂犬病毒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
41.权利要求1-32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物的制备方法,通过具有脂溶性带有支链、环状结构和/或直链结构的饱和和/或不饱和碳链的脂肪酸与水溶性分子,和根据需要加入的能与微生物脂膜、微生物表面结构域或细胞壁结合的蛋白、多肽、寡肽、寡糖、单糖和/或多糖分子以及根据需要加入的连接物分子,在催化剂存在下进行反应得到所述复合物。
42.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复合物的制备方法,所述复合物是对反应得到的化合物经过纯化处理后的产物。
43.权利要求1-32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物的制备方法,通过具有脂溶性带有支链、环状结构和/或直链结构的饱和和/或不饱和碳链的脂肪酸与水溶性分子,和根据需要加入的能与微生物脂膜、病毒表面结构域或细胞壁结合的蛋白、多肽、寡肽、寡糖、单糖和/或多糖分子物理混合得到所述复合物。
44.权利要求1-32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物的制备方法,通过含有碳原子数为3-100的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与蛋白质、多肽、寡肽、寡糖、单糖、二糖、核苷酸、维生素、水溶性聚合物、水溶性多聚氨基酸和/或多糖中的任一种物质,在催化剂的存在下反应得到所述复合物。
45.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复合物的制备方法,所述复合物是对反应得到的化合物经过纯化处理后的产物。
46.权利要求1-32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物的制备方法,通过含有碳原子数为3-100的饱和和/或不饱和脂肪酸与蛋白质、多肽、寡肽、寡糖、单糖、二糖、核苷酸、维生素、水溶性聚合物、水溶性多聚氨基酸和/或多糖分子的以物理化学作用复合的复合物或者直接物理混合得到所述复合物。
CN202211331633.1A 2022-05-06 2022-05-06 预防、阻止或治疗微生物感染的复合物及其制备和应用 Pending CN11560767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31633.1A CN115607677A (zh) 2022-05-06 2022-05-06 预防、阻止或治疗微生物感染的复合物及其制备和应用
PCT/CN2023/092349 WO2023213310A1 (zh) 2022-05-06 2023-05-05 调节细胞膜跨膜运输和流动性的碳链物质、制备及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83104.7A CN114569726B (zh) 2022-05-06 2022-05-06 预防、阻止或治疗微生物感染的复合物及制备方法和用途
CN202211331633.1A CN115607677A (zh) 2022-05-06 2022-05-06 预防、阻止或治疗微生物感染的复合物及其制备和应用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483104.7A Division CN114569726B (zh) 2022-05-06 2022-05-06 预防、阻止或治疗微生物感染的复合物及制备方法和用途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07677A true CN115607677A (zh) 2023-01-17

Family

ID=8177885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331633.1A Pending CN115607677A (zh) 2022-05-06 2022-05-06 预防、阻止或治疗微生物感染的复合物及其制备和应用
CN202210483104.7A Active CN114569726B (zh) 2022-05-06 2022-05-06 预防、阻止或治疗微生物感染的复合物及制备方法和用途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483104.7A Active CN114569726B (zh) 2022-05-06 2022-05-06 预防、阻止或治疗微生物感染的复合物及制备方法和用途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15607677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272708A (zh) * 2023-03-16 2023-06-23 海南医学院 一种量子点-抗体复合物微球及其制备方法、应用
WO2023213310A1 (zh) * 2022-05-06 2023-11-09 太阳雨林(北京)生物医药有限公司 调节细胞膜跨膜运输和流动性的碳链物质、制备及应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37395A (zh) * 2022-08-24 2022-11-15 四川省凯瑞华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广谱中和新型冠状病毒的喷剂及其制备方法、应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10224A (en) * 1986-02-14 1990-03-20 Habib Nagy A Method of modifying the lipid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ell membranes and pharmaceutical compositions for use therein
WO2009012785A2 (en) * 2007-07-20 2009-01-29 Nya Hamlet Pharma Ab Complexes of an emulgator and a fatty acid
CN106236708A (zh) * 2009-11-17 2016-12-21 迈克尔·A·福兰 含游离脂肪酸的抗微生物组合物
CN106916228A (zh) * 2017-01-13 2017-07-04 华南理工大学 可穿透血脑屏障的自组装串联穿膜肽纳米颗粒抗菌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EP3992205A1 (en) * 2020-11-03 2022-05-04 Rheinische Friedrich-Wilhelms-Universität Bonn Sars coronavirus-2 spike protein binding compounds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S2151618T3 (es) * 1990-11-19 2001-01-01 Monsanto Co Inhibidores de proteasas retrovirales.
US9610346B2 (en) * 2012-03-23 2017-04-04 International Aids Vaccine Initiative Recombinant viral vectors
EP2952209B1 (en) * 2014-06-04 2018-03-28 Alfasigma S.p.A. Homogeneous formulations comprising omega-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n-3 PUFA) and resveratrol for oral administration
WO2021207641A1 (en) * 2020-04-10 2021-10-14 Aligos Therapeutics, Inc. 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aso) molecules and uses thereof for coronavirus disease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10224A (en) * 1986-02-14 1990-03-20 Habib Nagy A Method of modifying the lipid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ell membranes and pharmaceutical compositions for use therein
WO2009012785A2 (en) * 2007-07-20 2009-01-29 Nya Hamlet Pharma Ab Complexes of an emulgator and a fatty acid
CN106236708A (zh) * 2009-11-17 2016-12-21 迈克尔·A·福兰 含游离脂肪酸的抗微生物组合物
CN106916228A (zh) * 2017-01-13 2017-07-04 华南理工大学 可穿透血脑屏障的自组装串联穿膜肽纳米颗粒抗菌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EP3992205A1 (en) * 2020-11-03 2022-05-04 Rheinische Friedrich-Wilhelms-Universität Bonn Sars coronavirus-2 spike protein binding compounds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13310A1 (zh) * 2022-05-06 2023-11-09 太阳雨林(北京)生物医药有限公司 调节细胞膜跨膜运输和流动性的碳链物质、制备及应用
CN116272708A (zh) * 2023-03-16 2023-06-23 海南医学院 一种量子点-抗体复合物微球及其制备方法、应用
CN116272708B (zh) * 2023-03-16 2023-11-14 海南医学院 一种量子点-抗体复合物微球及其制备方法、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69726A (zh) 2022-06-03
CN114569726B (zh) 2022-10-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569726B (zh) 预防、阻止或治疗微生物感染的复合物及制备方法和用途
Wan et al. Ultrasmall TPGS–PLGA hybrid nanoparticles for site-specific delivery of antibiotics into Pseudomonas aeruginosa biofilms in lungs
JP7458438B2 (ja) 浮遊病原体および刺激物に対して防御するための組成物および方法
US20180104330A1 (en) Nanoparticles, Composed of Sterol and Saponin From Quillaja Saponaria Molina Process for Preparation and Use Thereof as Carrier for Amphipatic of Hydrophobic Molecules in Fields of Medicine Including Cancer Treatment and Food Related Compounds
US10881673B2 (en) Conjugate including core and sialic acid or derivative thereof bound to surface of core and use thereof
JP6050822B2 (ja) ナノ粒子、ナノ粒子の調製のための処理、および癌治療および食品関連化合物を含む医療分野における両親媒性分子または疎水性分子ための担体としてのナノ粒子の使用
JP2024023619A (ja) スルホラファン前駆体のスルホラファンへの変換を促進する方法
US11060068B2 (en) Stabilisation method for viruses or bacteria
IE59036B1 (en) Antiviral agents
CN103126996A (zh) 用于鼻内递送的方法和组合物
KR20070084211A (ko) 약제학적 화합물의 독성을 감소시키기 위한 방법 및 조성물
KR20200049823A (ko) 공기매개 병원체 및 자극원에 대한 보호용 조성물 및 방법
Jaglal et al. Formulation of pH-responsive lipid-polymer hybrid nanoparticles for co-delivery and enhancement of the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vancomycin and 18β-glycyrrhetinic acid
EP4243805A1 (en) Combination therapies for treating coronavirus infection
CN114788872A (zh) 预防、阻止或治疗微生物感染的复合物及制备和用途
Homaeigohar et al. Antiviral polysaccharide and antiviral peptide delivering nanomaterials fo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SARS-CoV-2 caused COVID-19 and other viral diseases
WO2023213310A1 (zh) 调节细胞膜跨膜运输和流动性的碳链物质、制备及应用
WO2021236626A1 (en) Mucoretentive antiviral technologies
KR102051549B1 (ko) 암포테리신 b를 포함하는 약물 전달용 나노입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항균용 조성물
Zou et al. β-Cyclodextrin-grafted chitosan enhances intestinal drug absorption and its preliminary mechanism exploration
CN107920994A (zh) 用于治疗目的的板层小体的组合物和方法
RU2773149C2 (ru) Композиции и способы для защиты от присутствующих в воздухе патогенов и раздражителей
WO2005084694A1 (ja) インフルエンザウイルス感染抑制剤
Gambaryan et al. Differences in receptor specificity between the influenza viruses of duck, chicken, and human
CA3209837A1 (en) Novel sialosides and their use in therap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