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66003A -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566003A
CN115566003A CN202110748225.5A CN202110748225A CN115566003A CN 115566003 A CN115566003 A CN 115566003A CN 202110748225 A CN202110748225 A CN 202110748225A CN 115566003 A CN115566003 A CN 1155660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conductive layer
forming
conductive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74822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于海龙
荆学珍
张�浩
张田田
郭雯
段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Shanghai Corp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Beijing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Shanghai Corp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Beijing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Shanghai Corp,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Beijing Corp filed Critical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Shanghai Corp
Priority to CN202110748225.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566003A/zh
Publication of CN1155660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6600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 H01L23/538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the interconnection structure between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chips being formed on, or in, insulating substrates
    • H01L23/5386Geometry or layout of the interconnection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 H01L21/76801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dielectrics, e.g. smoothing
    • H01L21/76802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dielectrics, e.g. smoothing by forming openings in dielectric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 H01L21/76801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dielectrics, e.g. smoothing
    • H01L21/76829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dielectrics, e.g. smooth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of thin functional dielectric layers, e.g. dielectric etch-stop, barrier, capping or liner layers
    • H01L21/76831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dielectrics, e.g. smooth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of thin functional dielectric layers, e.g. dielectric etch-stop, barrier, capping or liner layers in via holes or trenches, e.g. non-conductive sidewall lin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 H01L21/7683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conductors
    • H01L21/76895Local interconnects; Local pads, as exemplified by patent document EP0896365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Geometry (AREA)
  • Internal Circuitry In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其中方法包括:提供基底,所述基底包括衬底和器件结构,所述基底还包括位于衬底和器件结构上的第一介质层、以及位于第一介质层内的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二介质层表面暴露出所述第一导电层表面;在所述第一介质层表面形成第二介质层;在第二介质层内形成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底部暴露出第一导电层顶面;在暴露的第一导电层表面形成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二导电层顶面低于第二介质层表面;在形成第二导电层后,在第一开口内暴露的侧壁面形成侧墙层;在形成侧墙层后,在第一开口内形成第三导电层。从而,能够改善半导体结构的性能,同时,使制造工艺难度小、工艺窗口大且易于实现。

Description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在半导体制造过程中,采用刻蚀工艺在层间介质层中形成开口,随后在开口中填充导电材料形成电连接结构,以用于半导体器件之间的电连接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工艺。
然而,现有的半导体结构的性能仍然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以改善半导体结构的性能,并使制造工艺难度小、工艺窗口大且易于实现。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半导体结构,包括:基底,所述基底包括衬底和器件结构,所述基底还包括位于衬底和器件结构上的第一介质层、以及位于第一介质层内的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二介质层表面暴露出所述第一导电层表面;位于所述第一介质层表面的第二介质层,所述第二介质层内具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暴露出所述第一导电层顶面;位于所述第一开口内的第二导电层,第二导电层还位于第一导电层顶面;位于所述第一开口内的第三导电层,第三导电层还位于第二导电层顶面,并且,第三导电层的宽度小于第二导电层的宽度;位于第二导电层顶面的侧墙层,所述侧墙层还位于第三导电层的侧壁和第二介质层的侧壁之间。
可选的,所述侧墙层的厚度为2纳米至5纳米。
可选的,所述侧墙层的材料包括氮化硅和氧化硅中的至少一者。
可选的,所述第一导电层的材料包括钴,所述第二导电层的材料包括钨,所述第三导电层的材料包括钨。
可选的,所述器件结构包括若干沟道结构、位于若干所述沟道结构表面的若干栅结构、以及位于若干所述栅结构两侧的若干源漏结构,所述基底还包括:包围若干沟道结构、若干栅结构和若干源漏结构的隔离层。可选的,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栅结构或所述源漏结构电连接。
相应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还提供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包括:提供基底,所述基底包括衬底和器件结构,所述基底还包括位于衬底和器件结构上的第一介质层、以及位于第一介质层内的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二介质层表面暴露出所述第一导电层表面;在所述第一介质层表面形成第二介质层;在第二介质层内形成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底部暴露出第一导电层顶面;在暴露的第一导电层表面形成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二导电层顶面低于第二介质层表面;在形成第二导电层后,在第一开口内暴露的侧壁面形成侧墙层;在形成侧墙层后,在第一开口内形成第三导电层。
可选的,形成第二导电层的工艺包括选择性金属沉积工艺。
可选的,所述第二导电层的材料包括钨。
可选的,形成第三导电层的方法包括:在形成侧墙层后,在所述第一开口内形成第三导电材料层,所述第三导电材料层的表面高于第二介质层表面;平坦化所述第三导电材料层直至形成所述第三导电层。
可选的,形成第三导电材料层的工艺包括选择性金属沉积工艺,平坦化第三导电材料层的工艺包括化学机械研磨工艺。
可选的,形成侧墙层的方法包括:在形成第二导电层后,在第一开口内的侧壁面、第二导电层顶面、第二介质层表面形成侧墙材料膜;采用各向异性的刻蚀工艺刻蚀所述侧墙材料膜,直至去除第二导电层顶面和第二介质层表面的侧墙材料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中,由于在形成第二导电层后,在形成第三导电层之前,在第一开口内的侧壁面形成侧墙层,使得形成第二导电层后,为形成第三导电层提供空间的第一开口的宽度减小。因此,在第一开口内填充第三导电层的材料后,能够在平坦化第三导电层的材料以形成第三导电层的过程中,增加研磨液渗透至第一导电层的难度,从而,减少了渗透至第一导电层的研磨液,减少了研磨液对第一导电层造成的损伤,提高了半导体结构的性能。具体而言,在形成第二导电层后,未填充材料的第一开口部分的宽度减小,因此,第二导电层侧壁面和部分顶面、以及第三导电层侧壁面与周围介质层间的缝隙路径长且复杂,使得研磨液通过该缝隙渗透至第一导电层难度增加,从而,能够减少通过该缝隙渗透至第一导电层的研磨液,由此,减少了研磨液对第一导电层造成的损伤,提高了半导体结构的性能。与此同时,通过先后分别形成第二导电层、侧墙层和第三导电层,使得第二导电层的材料、第三导电层的材料易于填充,并且,第二导电层的结构、第三导电层的结构规整,从而,形成第二导电层和第三导电层的工艺难度小、工艺窗口大且易于实现。
进一步,通过采用选择性金属沉积工艺,能够在暴露的第一导电层顶面选择性的形成第二导电层的材料,使得形成第二导电层的工艺难度小、工艺窗口大且易于实现,从而,在提高了半导体结构的性能的同时,以简单的工艺步骤实现了该半导体结构的形成。
附图说明
图1至图2是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各步骤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至图9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半导体结构形成过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正如背景技术所述,半导体结构的性能较差,以下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图1至图2是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各步骤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请参考图1,提供衬底100,所述衬底100内具有第一导电层110,所述衬底100表面暴露出所述第一导电层110表面。
请继续参考图1,在所述衬底100表面形成第一介质层120;在第一介质层内形成开口121。
请参考图2,在开口121内填充第二导电层130的材料,形成第二导电材料层(未图示);平坦化第二导电材料层直至形成第二导电层130。
然而,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二导电层130侧壁与第一介质层120之间形成的缝隙路径m(如图2所示)简单且短,在平坦化第二导电材料层的过程中,平坦化工艺的研磨液容易通过该缝隙渗透第一导电层110,会腐蚀、刻蚀第一导电成110,对第一导电层110造成损伤,造成半导体结构性能较差。
为解决所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通过在第一开口内先后分别形成第二导电层、侧墙层和第三导电层,因此,减少了渗透至第一导电层的研磨液,减少了研磨液对第一导电层造成的损伤,提高了半导体结构的性能,同时,第二导电层的材料、第三导电层的材料易于填充,使得形成第二导电层和第三导电层的工艺难度小、工艺窗口大且易于实现。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有益效果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图3至图9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半导体结构形成过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请参考图3,提供基底200。
所述基底200包括衬底(未图示)和器件结构(未图示)。
所述衬底的材料为半导体材料。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衬底的材料为硅。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衬底的材料包括碳化硅、硅锗、Ⅲ-Ⅴ族元素构成的多元半导体材料、绝缘体上硅(SOI)或者绝缘体上锗(GOI)等。其中,Ⅲ-Ⅴ族元素构成的多元半导体材料包括InP、GaAs、GaP、InAs、InSb、InGaAs或者InGaAsP等。
所述器件结构包括若干沟道结构(未图示)、位于若干所述沟道结构表面的若干栅结构(未图示)、以及位于若干所述栅结构两侧的若干源漏结构(未图示)。
所述沟道结构例如是鳍部结构、或是位于平面衬底内的沟道等。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基底200还包括:包围若干沟道结构、若干栅结构和若干源漏结构的隔离层(未图示)。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基底200还可以包括与器件结构电连接的互连结构,以及包围所述器件结构与所述互连结构的绝缘层。
所述基底200还包括:位于衬底和器件结构上的第一介质层(未图示)、以及位于第一介质层内的第一导电层210,且所述第一介质层表面暴露出所述第一导电层210表面。
具体的,基底200表面包括所述第一介质层表面和第一导电层210表面。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层210与所述栅结构或所述源漏结构电连接。
所述第一介质层的材料包括氧化硅、氮化硅、碳化硅、碳氧化硅、氮氧化硅、氧化铝、氮化铝、氮碳化硅和氮碳氧化硅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介质层的材料包括氧化硅。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层210的材料包括钴。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层的材料还包括:铜、钨、氮化钛、钛、钽、氮化钽、钌、氮化钌和铝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请参考图4,在所述基底200表面形成第二介质层220。
所述第二介质层220的材料包括氧化硅、氮化硅、碳化硅、碳氧化硅、氮氧化硅、氧化铝、氮化铝、氮碳化硅和氮碳氧化硅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介质层220的材料包括氧化硅。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形成第二介质层220的方法包括:在所述基底200表面形成第一介质材料层(未图示);平坦化所述第一介质材料层,以形成所述第二介质层220。
通过对第一介质材料层进行平坦化步骤,能够提高第二介质层220的表面平整度,从而,提高了半导体结构的性能和可靠性。
在本实施例中,形成第一介质材料层的工艺包括旋涂工艺、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和物理气相沉积工艺中的至少一种。
在本实施例中,平坦化所述第一介质材料层的工艺包括化学机械研磨工艺。
在其他实施例中,直接在基底表面形成第二介质层。
请参考图5,在第二介质层220内形成第一开口221,所述第一开口221底部暴露出第一导电层210顶面。
所述第一开口221为后续形成第二导电层、第三导电层和侧墙层提供空间以及支撑。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二介质层220内形成第一开口221的方法包括:在第二介质层220表面形成开口掩膜材料层(未图示);在所述开口掩膜材料层表面形成开口光刻层(未图示),所述开口光刻层暴露出第一导电层210上的至少部分开口掩膜材料层表面;以所述开口光刻层为掩膜,刻蚀所述开口掩膜材料层,直至暴露出第二介质层220表面,形成开口掩膜层(未图示),所述开口掩膜层内具有第一掩膜开口,所述第一掩膜开口暴露出第一导电层210上的至少部分第二介质层220表面;以所述开口掩膜层为掩膜对所述第二介质层220进行刻蚀,直至暴露出第一导电层210表面,形成所述第一开口221。
刻蚀所述第二介质层220的工艺包括:干法刻蚀工艺和湿法刻蚀工艺中的一种或者两种组合。
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干法刻蚀工艺刻蚀所述第二介质层220,有利于提高形成的第一开口221的形貌,从而提高形成的半导体结构的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在形成第一开口221之后,去除所述开口掩膜层。
请参考图6,在暴露的第一导电层210表面形成第二导电层230,所述第二导电层230顶面低于第二介质层220表面。
使所述第二导电层230顶面低于第二介质层220表面的目的在于,为后续形成侧墙层和第三导电层预留空间。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电层230具有宽度W1。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电层230的材料包括钨。
在本实施例中,形成第二导电层230的工艺包括选择性金属沉积工艺。
通过采用选择性金属沉积工艺,能够在暴露的第一导电层210顶面选择性的形成第二导电层230的材料,使得形成第二导电层230的工艺难度小、工艺窗口大且易于实现,并且,形成的第二导电层230对于第一导电层210的粘附性好,从而,在提高了半导体结构的性能的同时,以简单的工艺步骤实现了该半导体结构的形成。
具体的,所述选择性金属生长工艺的参数包括:采用的气体包括氟化钨和氢气,所述氟化钨的流量为20标准毫升/分钟至150标准毫升/分钟,所述氢气的流量为5000标准毫升/分钟至8000标准毫升/分钟,温度为200摄氏度至400摄氏度。
接着,在形成所述第二导电层230后,在第一开口221内暴露的侧壁面形成侧墙层。具体形成所述侧墙层的过程请参考图7至图8。
请参考图7,在形成第二导电层230后,在第一开口221内暴露的侧壁面、第二导电层230顶面、第二介质层220表面形成侧墙材料膜240。
所述侧墙材料膜240为形成侧墙膜提供材料。
所述侧墙材料膜240的材料与第二介质层220的材料不同。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侧墙材料膜240的材料包括氮化硅。
在其他实施例中,侧墙材料膜的材料包括氧化硅。
在其他实施例中,侧墙材料膜的材料还可以包括氮化硅和氧化硅。
形成所述侧墙材料膜240的工艺包括化学气相沉积工艺、物理气相沉积工艺和原子层沉积工艺(ALD)中的至少一种。
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原子层沉积工艺形成所述侧墙材料膜240。
原子层沉积工艺对于材料沉积的速率较低,并且,形成的材料的致密性较好。因此,通过采用原子层沉积工艺,一方面,侧墙材料膜240厚度的可控性好,从而,有利于形成符合厚度要求的侧墙层。另一方面,有利于后续第三导电层的材料填充,以减少第三导电层的材料中出现空洞等缺陷的风险,从而,提高了半导体结构的性能和可靠性。
请参考图8,采用各向异性的刻蚀工艺刻蚀所述侧墙材料膜240,直至去除第二导电层230顶面和第二介质层220表面的侧墙材料膜240,在第一开口221内暴露的侧壁面形成侧墙层241。
所述侧墙层241的作用在于减小第一开口221的宽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侧墙层241的厚度为2纳米至5纳米。
所述侧墙层241的厚度过小,不利于增加缝隙路径长度,导致阻挡研磨液渗透的效果差,不利于提高半导体结构的性能和可靠性。所述侧墙层241的厚度过大,减少了用于填充第三导电层的材料的空间,因此,一方面,对于半导体结构的导电性能造成的影响大,另一方面,所述空间的高宽比过大,导致第三导电层的材料填充难度大,容易使第三导电层内具有空洞缺陷,从而,不利于提高半导体结构的性能和可靠性。因此,选择合适的侧墙层241的厚度,即,使所述侧墙层241的厚度为2纳米至5纳米时,能够使得第三导电层的材料易填充,并且,阻挡研磨液渗透的效果好,同时,对于半导体结构的导电性能造成的影响小,从而,提高了半导体结构的性能和可靠性。
所述侧墙层241的材料与第二介质层220的材料不同,所述侧墙层241的材料与第二导电层230的材料不同。由此,在采用各向异性的刻蚀工艺刻蚀所述侧墙材料膜240时,所述各向异性的刻蚀工艺能够对于侧墙层241的材料与第二介质层220的材料具有不同的刻蚀速率,且所述各向异性的刻蚀工艺还能够对于侧墙层241的材料与第二导电层230的材料具有不同的刻蚀速率,从而,所述各向异性的刻蚀工艺能够在第二介质层220表面、第二导电层230表面停止。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侧墙层241的材料包括氮化硅。
在其他实施例中,侧墙层的材料包括氧化硅。
在其他实施例中,侧墙层的材料还可以包括氮化硅和氧化硅。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各向异性的刻蚀工艺包括干法刻蚀工艺。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干法刻蚀工艺包括等离子体刻蚀工艺。
具体的,所述等离子体刻蚀工艺的参数包括:采用的气体包括氩气,所述氩气的流量范围为15标准毫升/分钟~25标准毫升/分钟;第一射频功率范围为400瓦至600瓦;第二射频功率范围为200瓦至500瓦。
其中,第一射频功率为离化功率,用于解离氩气电浆。第二射频功率为刻蚀功率。
优选的,氩气的流量为20标准毫升/分钟。
请参考图9,在形成侧墙241后,在第一开口221内形成第三导电层250,所述第三导电层250具有宽度W2。
由于在形成第二导电层230后,在形成第三导电层250之前,在第一开口221(如图8所示)内暴露的侧壁面形成侧墙层241,使得形成第二导电层230后,为形成第三导电层250提供空间的第一开口221的宽度减小。因此,在第一开口221内填充第三导电层250的材料后,能够在平坦化第三导电层250的材料以形成第三导电层250的过程中,增加研磨液渗透至第一导电层210的难度,从而,减少了渗透至第一导电层210的研磨液,减少了研磨液对第一导电层210造成的损伤,提高了半导体结构的性能。
具体而言,在形成第二导电层230后,未填充材料的第一开口221部分的宽度减小,因此,第二导电层230侧壁面和部分顶面(如图8中区域A所示)、以及第三导电层250侧壁面与周围的侧墙层241、第二介质层220间的缝隙路径长且复杂,使得研磨液通过该缝隙渗透至第一导电层220难度增加,从而,能够减少通过该缝隙渗透至第一导电层220的研磨液,由此,减少了研磨液对第一导电层220造成的损伤,提高了半导体结构的性能。
与此同时,由于先形成大宽度的第二导电层230(宽度W1),接着,通过侧墙层241实现后形成小宽度的第三导电层250(W2),因此,能够使用于填充第二导电层230材料的开口空间在垂直于衬底表面方向上的宽度一致、且结构简单,并且,能够使用于填充第三导电层250材料的开口空间在垂直于衬底表面方向上的宽度一致、且结构简单。从而,第二导电层230的材料、第三导电层250的材料易于填充,并且,第二导电层230的结构、第三导电层250的结构规整,由此,形成第二导电层230和第三导电层250的工艺难度小、工艺窗口大且易于实现。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导电层250的材料包括钨。
在本实施例中,形成第三导电层250的方法包括:在形成侧墙层241后,在所述第一开口221内形成第三导电材料层(未图示),所述第三导电材料层的表面高于第二介质层220表面;平坦化所述第三导电材料层直至与第二介质层220表面齐平,形成所述第三导电层250。
在本实施例中,形成第三导电材料层的工艺包括选择性金属沉积工艺。
通过采用选择性金属沉积工艺,能够在暴露的第二导电层230顶面选择性的形成第三导电材料层,使得形成第三导电层250的工艺难度小、工艺窗口大且易于实现,并且,形成的第三导电层250对于第二导电层230的粘附性好,从而,在提高了半导体结构的性能的同时,以简单的工艺步骤实现了该半导体结构的形成。
具体的,所述选择性金属生长工艺的参数包括:采用的气体包括氟化钨和氢气,所述氟化钨的流量为20标准毫升/分钟至150标准毫升/分钟,所述氢气的流量为5000标准毫升/分钟至8000标准毫升/分钟,温度为200摄氏度至400摄氏度。
在本实施例中,平坦化第三导电材料层的工艺包括化学机械研磨工艺。
相应的,本发明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上述方法所形成的半导体结构,请继续参考图9,所述半导体结构包括:基底200,所述基底200,包括衬底(未图示)和器件结构(未图示),所述基底200还包括位于所述衬底和器件结构上的第一介质层(未图示)、以及位于所述第一介质层内的第一导电层210,且所述第一介质层表面暴露出所述第一导电层210表面;位于所述第一介质层表面的第二介质层220,所述第二介质层220内具有第一开口221(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开口221暴露出第一导电层210顶面;位于所述第一开口221内的第二导电层230,第二导电层230还位于第一导电层210顶面;位于所述第一开口221内的第三导电层250,第三导电层250还位于第二导电层230顶面,并且,第三导电层250的宽度小于第二导电层230的宽度;位于第二导电层230顶面的侧墙层241,所述侧墙层241还位于第三导电层250的侧壁和第二介质层220的侧壁之间。
所述衬底的材料为半导体材料。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衬底的材料包括硅。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衬底的材料包括碳化硅、硅锗、Ⅲ-Ⅴ族元素构成的多元半导体材料、绝缘体上硅(SOI)或者绝缘体上锗(GOI)等。其中,Ⅲ-Ⅴ族元素构成的多元半导体材料包括InP、GaAs、GaP、InAs、InSb、InGaAs或者InGaAsP等。
所述器件结构包括若干沟道结构(未图示)、位于若干所述沟道结构表面的若干栅结构(未图示)、以及位于若干所述栅结构两侧的若干源漏结构(未图示)。
所述沟道结构例如是鳍部结构、或是位于平面衬底内的沟道等。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层210与所述栅结构或所述源漏结构电连接。
具体的,第三导电层250的宽度小于第二导电层230的宽度,即,第三导电层250和第二导电层230呈“倒T”形分布。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基底200还包括:包围若干沟道结构、若干栅结构和若干源漏结构的隔离层(未图示)。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基底200还可以包括与器件结构电连接的互连结构,以及包围所述器件结构与所述互连结构的绝缘层。
所述第一介质层的材料包括氧化硅、氮化硅、碳化硅、碳氧化硅、氮氧化硅、氧化铝、氮化铝、氮碳化硅和氮碳氧化硅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介质层的材料包括氧化硅。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层210的材料包括钴。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层的材料还包括:铜、钨、氮化钛、钛、钽、氮化钽、钌、氮化钌和铝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具体的,基底200表面包括所述第一介质层表面和第一导电层210表面。
所述第二介质层220的材料包括氧化硅、氮化硅、碳化硅、碳氧化硅、氮氧化硅、氧化铝、氮化铝、氮碳化硅和氮碳氧化硅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介质层220的材料包括氧化硅。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电层230的材料包括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导电层250的材料包括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电层230具有宽度W1。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导电层250具有宽度W2。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侧墙层241的厚度为2纳米至5纳米。
所述侧墙层241的材料与第二介质层220的材料不同,所述侧墙层241的材料与第二导电层230的材料不同。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侧墙层241的材料包括氮化硅。在其他实施例中,侧墙层的材料可以包括氧化硅,或者,还可以包括氮化硅和氧化硅。
虽然本发明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2)

1.一种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底,所述基底包括衬底和器件结构,所述基底还包括位于衬底和器件结构上的第一介质层、以及位于第一介质层内的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二介质层表面暴露出所述第一导电层表面;
位于所述第一介质层表面的第二介质层,所述第二介质层内具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暴露出所述第一导电层顶面;
位于所述第一开口内的第二导电层,第二导电层还位于第一导电层顶面;位于所述第一开口内的第三导电层,第三导电层还位于第二导电层顶面,并且,第三导电层的宽度小于第二导电层的宽度;
位于第二导电层顶面的侧墙层,所述侧墙层还位于第三导电层的侧壁和第二介质层的侧壁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墙层的厚度为2纳米至5纳米。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墙层的材料包括氮化硅和氧化硅中的至少一者。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层的材料包括钴,所述第二导电层的材料包括钨,所述第三导电层的材料包括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器件结构包括若干沟道结构、位于若干所述沟道结构表面的若干栅结构、以及位于若干所述栅结构两侧的若干源漏结构,所述基底还包括:包围若干沟道结构、若干栅结构和若干源漏结构的隔离层。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栅结构或所述源漏结构电连接。
7.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基底,所述基底包括衬底和器件结构,所述基底还包括位于衬底和器件结构上的第一介质层、以及位于第一介质层内的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二介质层表面暴露出所述第一导电层表面;
在所述第一介质层表面形成第二介质层;
在第二介质层内形成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底部暴露出第一导电层顶面;在暴露的第一导电层表面形成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二导电层顶面低于第二介质层表面;
在形成第二导电层后,在第一开口内暴露的侧壁面形成侧墙层;
在形成侧墙层后,在第一开口内形成第三导电层。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第二导电层的工艺包括选择性金属沉积工艺。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层的材料包括钨。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第三导电层的方法包括:在形成侧墙层后,在所述第一开口内形成第三导电材料层,所述第三导电材料层的表面高于第二介质层表面;平坦化所述第三导电材料层直至形成所述第三导电层。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第三导电材料层的工艺包括选择性金属沉积工艺,平坦化第三导电材料层的工艺包括化学机械研磨工艺。
12.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侧墙层的方法包括:在形成第二导电层后,在第一开口内的侧壁面、第二导电层顶面、第二介质层表面形成侧墙材料膜;采用各向异性的刻蚀工艺刻蚀所述侧墙材料膜,直至去除第二导电层顶面和第二介质层表面的侧墙材料膜。
CN202110748225.5A 2021-07-01 2021-07-01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Pending CN11556600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48225.5A CN115566003A (zh) 2021-07-01 2021-07-01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48225.5A CN115566003A (zh) 2021-07-01 2021-07-01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66003A true CN115566003A (zh) 2023-01-03

Family

ID=847377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748225.5A Pending CN115566003A (zh) 2021-07-01 2021-07-01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566003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180121826A (ko) 반도체 디바이스 및 방법
US8836031B2 (en) Electrical isolation structures for ultra-thin semiconductor-on-insulator devices
US20200312849A1 (en) Gate recess uniformity in vertical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US20220223537A1 (en) Method for fabricating interconnection using graphene
US7566924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with gate spacer of positive slope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US11373880B2 (en) Creating different width lines and spaces in a metal layer
JP2573621B2 (ja) 電気的相互接続部の製造方法
CN111180583A (zh) 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
CN115566003A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CN106653604B (zh) 鳍式场效应管的形成方法
CN104425277B (zh) 晶体管的形成方法
CN112349652A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US20240087950A1 (en) Wet etch process and methods to form air gaps between metal interconnects
KR102661685B1 (ko) 반도체 디바이스 및 그 형성 방법
CN114256136B (zh) 接触窗结构、金属插塞及其形成方法、半导体结构
US20240162079A1 (en) Multi-function etching sacrificial layers to protect three-dimensional dummy fins in semiconductor devices
US20220246626A1 (en) Raised pad formations for contacts in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s on microelectronic workpieces
CN114649413A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CN114429990A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CN115513178A (zh) 半导体结构及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
CN115440816A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CN114256138A (zh) 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
CN114678422A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CN112349651A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CN115939136A (zh) 半导体结构及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