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77193A - 介质搬送机构 - Google Patents

介质搬送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477193A
CN115477193A CN202210538383.2A CN202210538383A CN115477193A CN 115477193 A CN115477193 A CN 115477193A CN 202210538383 A CN202210538383 A CN 202210538383A CN 115477193 A CN115477193 A CN 1154771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dium
conveying
unit
conveyance
convey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53838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和田祐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so Kagaku Corp
Original Assignee
Riso Kagaku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so Kagaku Corp filed Critical Riso Kagaku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4771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7719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9/00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 B65H29/24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by air blast or suction apparatu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eeding Of Articles By Means Other Than Belts Or Rollers (AREA)
  • Controlling Sheets Or Webs (AREA)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介质搬送机构,使得在由配置于介质的上方的搬送部进行的介质的搬送停止了的情况下容易进行去除介质的作业。作为介质搬送机构的一例的检查装置具备:第一搬送部,其配置在介质的上方,用于吸附并搬送该介质;第一升降部(例如,悬挂线、第一驱动部等),其使该第一搬送部在搬送介质的搬送位置与比该搬送位置靠上方的待机位置之间进行升降;以及控制部,在由第一搬送部进行的介质的搬送停止了的情况下,控制部控制第一升降部以使第一搬送部上升到待机位置,并且控制第一搬送部以解除介质(例如第二介质)的一部分的吸附。

Description

介质搬送机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搬送介质的介质搬送机构。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了一种检查装置,其具备:搬送部,其配置在介质的上方,用于吸附并搬送介质;以及检查部,其以与该搬送部相向的方式配置在介质的下方,用于对介质进行检查,其中,检查部被配置为与搬送部的上游侧端部相向以容易去除介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03263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另外,如上所述,配置在介质的上方且用于吸附并搬送该介质的搬送部在发生了卡纸时等停止介质的搬送,并从搬送位置上升到上方的待机位置以解除卡纸。
在介质的搬送停止之后,如果在搬送部位于待机位置时仍维持介质的吸附,则在特别小的介质的情况下,介质的整个表面被吸附于搬送部,从而用户在解除卡纸时等会找不到介质。另一方面,在介质的搬送停止之后,如果在搬送部位于待机位置时解除介质的吸附,则介质会落下而容易导致介质的位置变得不明确。在这些状态下,用户的使用便利性差,容易招致用户的不满。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由配置于介质的上方的搬送部进行的介质的搬送停止了的情况下容易进行去除介质的作业的介质搬送机构。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一个方式中,介质搬送机构具备:第一搬送部,其配置在介质的上方,用于吸附并搬送该介质;第一升降部,其使所述第一搬送部在搬送所述介质的搬送位置与比该搬送位置靠上方的待机位置之间进行升降;以及控制部,在由所述第一搬送部进行的所述介质的搬送停止了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第一升降部以使所述第一搬送部上升到所述待机位置,并且控制所述第一搬送部以解除所述介质的一部分的吸附。
发明的效果
根据所述方式,能够在由配置于介质的上方的搬送部进行的介质的搬送停止了的情况下,容易进行去除介质的作业。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中的打印系统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2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中的打印系统的一部分的控制结构的图。
图3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检查装置(搬送状态)的背面侧立体图。
图4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检查装置(卡纸解除状态)的背面侧立体图。
图5是用于说明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检查装置的第一搬送部及第二搬送部的升降动作(搬送位置)的主视图。
图6是用于说明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检查装置的第一搬送部及第二搬送部的升降动作(待机位置)的主视图。
图7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卡纸解除时的与介质的尺寸相应的各风扇的开启(ON)/关闭(OFF)状态的一例的表。
图8A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检查装置的第一搬送部及第二搬送部位于搬送位置时的介质的状态的主视图(之一)。
图8B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检查装置的第一搬送部及第二搬送部位于待机位置时的介质的状态的主视图(之一)。
图9A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检查装置的第一搬送部及第二搬送部位于搬送位置时的介质的状态的主视图(之二)。
图9B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检查装置的第一搬送部及第二搬送部位于待机位置时的介质的状态的主视图(之二)。
图10A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检查装置的第一搬送部及第二搬送部位于搬送位置时的介质的状态的主视图(之三)。
图10B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检查装置的第一搬送部及第二搬送部位于待机位置时的介质的状态的主视图(之三)。
图11A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检查装置的第一搬送部及第二搬送部位于搬送位置时的介质的状态的主视图(之四)。
图11B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检查装置的第一搬送部及第二搬送部位于待机位置时的介质的状态的主视图(之四)。
图12A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检查装置的第一搬送部及第二搬送部位于搬送位置时的介质的状态的主视图(之五)。
图12B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检查装置的第一搬送部及第二搬送部位于待机位置时的介质的状态的主视图(之五)。
图13A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检查装置的第一搬送部及第二搬送部位于搬送位置时的介质的状态的主视图(之六)。
图13B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检查装置的第一搬送部及第二搬送部位于待机位置时的介质的状态的主视图(之六)。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检查装置1作为一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介质搬送机构。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打印系统100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2是示出打印系统100的一部分的控制结构的图。
此外,图1、后述的图3~图6以及图8A~图13B所示的上下方向、左右方向以及前后方向只是为了便于说明,例如,上下方向是铅直方向,左右方向及前后方向是水平方向。
如图1及图2所示,打印系统100具备介质供给装置110、第一打印装置120、中间搬送装置130、第二打印装置140、检查装置1以及介质排出装置150。在此,检查装置1是用于搬送介质M的介质搬送机构的一例。该介质搬送机构并不限定于检查装置1,只要对介质M进行搬送即可。此外,介质M例如是纸张(开纸),但也可以是薄膜等其它薄片状的介质等。
介质供给装置110、第一打印装置120、中间搬送装置130、第二打印装置140、检查装置1以及介质排出装置150以串联方式配置在介质M的搬送路径(搬送方向D)上。此外,也可以将介质供给装置110、第一打印装置120、中间搬送装置130、第二打印装置140、检查装置1以及介质排出装置150中的多个装置一体地配置在共同的壳体内。例如,也可以将介质排出装置150配置为检查装置1的一部分。像这样,一体地具备介质排出装置150的检查装置1既能够看作检查装置(介质搬送机构),也能够看作检查系统(介质搬送系统)。另外,打印系统100只要具备至少一个打印部(例如,后述的第一打印装置120的第一打印部122及第二打印装置140的第二打印部142)、以及检查装置1(介质搬送机构)即可。
在图1中,仅用实线表示介质M的第一供给路径R1、第二供给路径R2、合流路径R3、直进路径R6以及收容路径R8~R11,用虚线(翻转部分)及实线表示直进路径R4,用虚线(翻转部分)及双点划线表示循环路径R5、R7。
介质供给装置110具有第一供给部111、配置在该第一供给部111的下方的第二供给部112、以及夹持并搬送介质M的多个搬送辊对113。
第一供给部111具有:能够升降的堆叠台111a,其用于堆叠介质M;以及吸附搬送部111b,其吸附并送出该堆叠台111a上堆叠的最上面的介质M来进行搬送,第二供给部112具有:能够升降的堆叠台112a,其用于堆叠介质M;以及吸附搬送部112b,其吸附并送出该堆叠台112a上堆叠的最上面的介质M来进行搬送。
从第一供给部111供给的介质M的第一供给路径R1与从第二供给部112供给的介质M的第二供给路径R2在合流路径R3进行合流。
第一打印装置120具有:夹持并搬送介质M的多个搬送辊对121;第一打印部122,其对介质M进行打印;吸附搬送部123,其与该第一打印部122相向地配置,用于吸附并搬送介质M;用于切换介质M的搬送路径的搬送路径切换部124、125;转向(switchback)辊对126,其使介质M的正面和背面翻转;以及排出托盘127,其用于载置不向中间搬送装置130搬送的介质M。
一方的搬送路径切换部124例如是鳍状件,用于将由第一打印部122进行了打印的介质M的搬送路径(合流路径R3)切换到通向中间搬送装置130的直进路径R4、以及通向排出托盘127、转向辊对126的循环路径R5。
另一方的搬送路径切换部125例如是鳍状件,用于在介质M的循环路径R5上将介质M的搬送路径切换到通向排出托盘127的搬送路径、以及通向转向辊对126的搬送路径。此外,在转向辊对126处将表面和背面翻转后的介质M再次被搬送到第一打印部122。
中间搬送装置130具有夹持并搬送介质M的多个搬送辊对131、使介质M的表面和背面翻转的转向辊对132、以及在配置有该转向辊对132的翻转路径的里侧配置的翻转收容部133。
第二打印装置140的结构能够设为与第一打印装置120的结构相同。第二打印装置140具有多个搬送辊对141、第二打印部142、吸附搬送部143、搬送路径切换部144、145、转向辊对146以及排出托盘147。
一方的搬送路径切换部144例如是鳍状件,用于将由第二打印部142进行了打印的介质M的搬送路径(直进路径R4)切换到通向检查装置1的直进路径R6、以及通向排出托盘147、转向辊对146的循环路径R7。
另一方的搬送路径切换部145例如是鳍状件,用于在介质M的循环路径R7上将介质M的搬送路径切换到通向排出托盘147的搬送路径、以及通向转向辊对146的搬送路径。另外,在转向辊对146处将表面和背面翻转后的介质M再次被搬送到第二打印部142。
将在后文详细地描述检查装置1,在此对第一搬送部10、第一检查部20、第二搬送部30以及第二检查部40进行说明。
第一搬送部10配置在介质M的上方,用于吸附并搬送介质M。第一搬送部10例如具有:用于抽吸空气的多个风扇(例如,图2及图4所示的下游前风扇11和下游后风扇12);以及带,在该带上形成有供这些多个风扇抽吸的空气通过的多个贯通孔,该带用于对通过抽吸空气而被吸附的介质M进行搬送。
第一检查部20以在上下方向上与第一搬送部10相向的方式配置在第一搬送部10的下方。对正在由第一搬送部10搬送的介质M的下表面上所打印出的图像进行检查。例如,第一检查部20具有拍摄介质M上所打印出的图像的CIS(Contact Image Sensor:接触式图像传感器)等摄像部。此外,第一检查部20是对介质M进行处理的第一处理部的一例。作为该第一处理部的其它例子,列举有进行作为处理的一例的使用特殊墨(隐形墨、MICR(Magnetic ink character recognition:磁墨水字符识别)墨等)的功能打印的功能打印部、进行作为处理的一例的使用通常墨(KCMY颜色的墨等)的打印的打印部、进行作为处理的一例的干燥的干燥加热器等。
第二搬送部30配置在搬送方向D上的比第一搬送部10靠上游侧的位置、且配置在相对于介质M而言与第一搬送部10上下相反的一侧即介质M的下方。能够设为将第一搬送部10的朝向上下翻转而形成第二搬送部30。例如,与第一搬送部10同样地,第二搬送部30例如具有:用于抽吸空气的多个风扇(例如,图2及图4所示的上游前风扇31和上游后风扇32);以及带,在该带上形成有供这些多个风扇抽吸的空气通过的多个贯通孔,该带用于对通过抽吸空气而被吸附的介质M进行搬送。
第二检查部40以在上下方向上与第二搬送部30相向的方式配置在相对于介质M而言与第一检查部20上下相反的一侧即介质M的上方。第二检查部40对正在由第二搬送部30搬送的介质M的上表面所打印出的图像进行检查。例如,第二检查部40具有拍摄介质M上所打印出的图像的CIS等摄像部。此外,第二检查部40是对介质M进行处理的第二处理部的一例。作为该第二处理部的其它例子,与第一处理部同样地列举有进行作为处理的一例的使用特殊墨的功能打印的功能打印部、进行作为处理的一例的使用通常墨的打印的打印部、进行作为处理的一例的干燥的干燥加热器等。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将第二搬送部30及第二检查部40(第二处理部)相对于第一搬送部10及第一检查部20(第一处理部)配置在搬送方向D上的上游侧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第二搬送部30及第二检查部40也可以配置在搬送方向D上的比第一搬送部10及第一检查部20靠下游侧的位置。
由后述的控制部91或者打印系统100整体的未图示的控制部对由第一检查部20及第二检查部40的摄像部拍摄到的图像进行图像处理,判定介质M上所打印出的图像是正常还是异常。例如,只要基于与打印用的原稿数据比较出的打印精度、打印内容有无错误等来判定图像是正常还是异常即可。另外,第一检查部20及第二检查部40也可以分别具有拍摄方法互不相同的多种摄像部。
介质排出装置150具有导入部151、第一正常收容部152、上部搬送部153、中间搬送部154、第二正常收容部155、异常收容部156、多个搬送辊对157以及搬送路径切换部158、159。
多个搬送辊对157在导入部151等各部中夹持并搬送介质M。在导入部151的内部配置有搬送路径切换部158。
搬送路径切换部158例如是鳍状件,用于将从第二打印装置140经过检查装置1并通到导入部151的直进路径R6切换到去向第一正常收容部152的收容路径R8、以及去向第二正常收容部155及异常收容部156的收容路径R9。
第一正常收容部152和第二正常收容部155收容检查结果正常的介质M。第二正常收容部155配置在搬送方向D上的比第一正常收容部152靠下游侧的位置。第一正常收容部152具有用于载置介质M的能够升降的载置台152a,第二正常收容部155具有用于载置介质M的能够升降的载置台155a。此外,第一正常收容部152和第二正常收容部155例如在其中一方收容了可收容量的介质M之后、或者正在从其中一方取出介质M时、或者变更了介质M的种类时等,向另一方搬送介质M。
异常收容部156收容检查结果异常的介质M、以及因卡纸等而使介质M的搬送停止了的情况下未完成检查的介质M。异常收容部156配置在第二正常收容部155的上部。异常收容部156也可以被配置多个。
上部搬送部153位于第一正常收容部152的上部。在上部搬送部153配置有去向第二正常收容部155及异常收容部156的收容路径R9。
搬送路径切换部159例如是鳍状件,配置在上部搬送部153内的搬送方向D上的下游侧端部。搬送路径切换部159将去向第二正常收容部155及异常收容部156的收容路径R9切换到去向第二正常收容部155的收容路径R10、以及去向异常收容部156的收容路径R11。此外,搬送路径切换部159也可以配置于中间搬送部154。
中间搬送部154配置在第一正常收容部152及上部搬送部153与第二正常收容部155及异常收容部156之间。在中间搬送部154配置有去向第二正常收容部155的收容路径R10和去向异常收容部156的收容路径R11。
接着,对检查装置1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3是示出检查装置1(搬送状态)的背面侧立体图。
图4是示出检查装置1(卡纸解除状态)的背面侧立体图。
此外,图3及图4不同于图1、后述的图5、图6以及图8A~图13B,详细地示出了第一搬送部10、第一检查部20、第二搬送部30以及第二检查部40。
如图3所示,检查装置1具备上述的第一搬送部10、第一检查部20、第二搬送部30及第二检查部40、悬挂线51~54、拉拽线61~64、第一驱动部71、动力传递部72、驱动轴73、74、滑轮75~78、第二驱动部81、动力传递部82、驱动轴83、以及滑轮84。
另外,虽然在图3中省略,但如图2所示,检查装置1具备控制部91、存储部92、接口部93、抵接开关97、98、下方第一位置探测传感器S11、下方第二位置探测传感器S12、上方第一位置探测传感器S21以及上方第二位置探测传感器S22。
另外,虽然在图3中省略,但如后述的图5及图6所示,检查装置1具备滑轮85、上游引导件对94、中间引导件对95以及下游引导件对96。
图3所示的悬挂线51~54通过将一端连结于第一搬送部10的例如四角并将另一端连结于第二搬送部30的例如四角,来悬挂第一搬送部10和第二搬送部30。悬挂线51~54是挠性的悬挂构件的一例。
拉拽线61~64连结于第一搬送部10的例如四角,将第一搬送部10向下方拉拽。拉拽线61~64是挠性的拉拽构件的一例。
此外,以悬挂线51~54为一例的悬挂构件、以及以拉拽线61~64为一例的拉拽构件不限于线状,也可以呈带状等,另外,材质、根数也没有特别限制。
第一驱动部71用于驱动悬挂线51~54。第一驱动部71例如是马达等致动器。
动力传递部72将第一驱动部71所产生的动力分别传递至两个驱动轴73、74。此外,动力传递部72如图3和图4所示的那样例如是多个齿轮,但也可以如图5和图6所示的那样是多个带等。
驱动轴73、74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在第二检查部40的上方。两根悬挂线51、53挂在其中的一个驱动轴73上,剩余的两根悬挂线52、54挂在另一个驱动轴74上。
滑轮75~78配置于悬挂线51~54与第一搬送部10连结的连结位置的上方,悬挂线51~54挂在滑轮75~78上。
因此,驱动轴73、74通过从动力传递部72传递的动力而进行旋转,由此悬挂线51~54能够如图3所示那样使第一搬送部10下降到与第一检查部20接触的搬送位置P1、且使第二搬送部30上升到与第二检查部40接触的搬送位置P1,并且能够如图4所示那样使第一搬送部10上升到与第一检查部20分离的待机位置P2且使第二搬送部30下降到与第二检查部40分离的待机位置P2。
第二驱动部81用于驱动拉拽线61~64。第二驱动部81例如是马达等致动器。
动力传递部82将第二驱动部81所产生的动力传递至驱动轴83。此外,动力传递部82例如具有齿轮,但也可以如图5及图6所示那样具有带。
驱动轴83以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在第一检查部20的后方,拉拽线61~64挂在驱动轴83上。此外,驱动轴83的朝向能够设为任意的方向。例如,在图5和图6中,驱动轴83被图示为沿前后方向延伸。
连结于第一搬送部10的右前部的拉拽线62挂在滑轮84上。此外,在图3及图4中没有图示挂着连结于第一搬送部10的左前部的拉拽线61的滑轮,但例如是图5及图6所示的滑轮85。
驱动轴83通过从动力传递部82传递的动力而进行旋转,由此拉拽线61~64能够使第一搬送部10下降。
此外,第二驱动部81使用拉拽线61~64来将第一搬送部10向下方拉拽,因此能够使借助悬挂线51~54而与第一搬送部10连结的第二搬送部30上升。因此,例如,如果通过在第二搬送部30中配置配重的结构等而能够在第二驱动部81的驱动停止了的状态下使悬挂线51~54以使第二搬送部30下降且使第一搬送部10上升的方式移动,则能够省略第一驱动部71。
上述的悬挂线51~54、拉拽线61~64、第一驱动部71、第二驱动部81等作为使第一搬送部10在搬送介质M的搬送位置P1与比该搬送位置P1靠上方的待机位置之间进行升降的第一升降部的一例而发挥功能,并且作为使第二搬送部30在搬送介质M的搬送位置P1与比该搬送位置P1靠下方的待机位置P2之间进行升降的第二升降部的一例而发挥功能。作为第一升降部和第二升降部,不限于使用拉拽线61~64等,例如也可以是使第一搬送部10和第二搬送部30沿着引导件进行升降的装置等。
图2所示的控制部91具有作为运算处理装置发挥功能的处理器(例如CPU:Central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对第一搬送部10、第二搬送部30等检查装置1的各部进行控制。此外,打印系统100的未图示的控制部也可以兼作控制部91。
存储部92例如具有预先记录有规定的控制程序的只读半导体存储器即ROM(Read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在处理器执行各种控制程序时根据需要而用作作业用存储区域的可随时写入读出的半导体存储器即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等存储器。
接口部93与外部设备之间进行各种信息的传输。例如,接口部93向第一打印装置120、第二打印装置140、介质排出装置150等发送介质M的检查结果。
如图5及图6所示,上游引导件对94配置在搬送方向D上的比第二搬送部30靠上游侧的位置,用于对介质M进行引导。
中间引导件对95配置于搬送方向D上的第二搬送部30与第一搬送部10之间,用于对介质M进行引导。
下游引导件对96配置在搬送方向D上的比第一搬送部10靠下游侧的位置,用于对介质M进行引导。
上游引导件对94、中间引导件对95以及下游引导件对96例如分别是上下两张板。
例如,在能够与搬送位置P1处的第二搬送部30的四角接触的位置共计配置有四个抵接开关97,通过抵接第二搬送部30来探测第二搬送部30位于搬送位置P1这一情况。
例如,在能够与搬送位置P1处的第一搬送部10的四角接触的位置共计配置有四个抵接开关98,通过抵接第一搬送部10来探测第一搬送部10位于搬送位置P1这一情况。
下方第一位置探测传感器S11探测搬送位置P1与待机位置P2之间的中间位置处的第二搬送部30。
下方第二位置探测传感器S12探测图6所示的待机位置P2处的第二搬送部30。
上方第一位置探测传感器S21探测搬送位置P1与待机位置P2之间的中间位置处的第一搬送部10。
上方第二位置探测传感器S22探测图6所示的待机位置P2处的第一搬送部10。
此外,下方第一位置探测传感器S11、下方第二位置探测传感器S12、上方第一位置探测传感器S21以及上方第二位置探测传感器S22的各个位置探测传感器优选为在同一高度处被配置多个。
接着,参照图5和图6来对第一搬送部10和第二搬送部30的升降动作进行说明。
图5是用于说明第一搬送部10和第二搬送部30的升降动作(搬送位置P1)的主视图。
图6是用于说明第一搬送部10和第二搬送部30的升降动作(待机位置P2)的主视图。
另外,在图5和图6中,悬挂线53因与悬挂线51重叠而隐藏并未被表现出,悬挂线54因与悬挂线52重叠而隐藏并未被表现出,但将悬挂线53、54的附图标记与悬挂线51、52的附图标记一起记载。同样地,在图5和图6中,拉拽线63因与拉拽线61重叠而隐藏并未被表现出,拉拽线64因与拉拽线62重叠而隐藏并未被表现出,但将拉拽线63、64的附图标记与拉拽线61、62的附图标记一起记载。
首先,如图5所示,为了使第一搬送部10和第二搬送部30移动到搬送位置P1,从下方第一位置探测传感器S11探测到上述的中间位置的第二搬送部30的上端、上方第一位置探测传感器S21探测到上述的中间位置的第一搬送部10的下端的状态起,第一驱动部71将悬挂线51~54驱动规定量,由此使第一搬送部10下降并且使第二搬送部30上升。
由此,如图5所示,第一搬送部10移动到与第一检查部20接触的搬送位置P1,第二搬送部30移动到与第二检查部40接触的搬送位置P1。通过这样,能够使第一搬送部10的四角可靠地与第一检查部20接触,并且使第二搬送部30的四角可靠地与第二检查部40接触。在此,在第一搬送部10与第一检查部20接触并且第二搬送部30与第二检查部40接触的状态下,优选为悬挂线51~54具有松弛。另一方面,拉拽线61~64为了使第一搬送部10与第一检查部20接触而将第一搬送部10向下方拉拽,因此不具有松弛。
接着,在使第一搬送部10及第二搬送部30与第一检查部20或第二检查部40分离时,首先,控制部91控制第二驱动部81,以卷出拉拽线61~64而形成松弛,之后控制第一驱动部71,以延迟利用悬挂线51~54使第一搬送部10上升。由此,在拉拽线61~64松弛后使第一搬送部10上升。
如图6所示,当第一搬送部10以与第一检查部20分离的方式上升、第二搬送部30以与第二检查部40分离的方式下降时,下方第二位置探测传感器S12探测第二搬送部30的上端,上方第二位置探测传感器S22探测第一搬送部10的下端。此时,第一搬送部10及第二搬送部30位于在检查装置1中发生了介质M的卡纸的情况下的待机位置P2。此外,在使第一搬送部10及第二搬送部30返回到搬送位置P1的情况下,第一驱动部71和第二驱动部81同时开始驱动即可。
在此,在介质M的搬送过程中(检查过程中)发生了卡纸时等,控制部91使由第一搬送部10和第二搬送部30进行的介质M的搬送停止。另外,在由第一搬送部10和第二搬送部30进行的介质M的搬送停止了的情况下,为了确保解除卡纸的空间,控制部91进行上述的控制,以使第一搬送部10上升到待机位置P2并且使第二搬送部30下降到待机位置P2。
像这样,如果在第一搬送部10和第二搬送部30移动到待机位置P2之后维持第一搬送部10的下游前风扇11及下游后风扇12对介质M的吸附,则在特别小的介质M的情况下,由于介质M的整个表面被吸附于第一搬送部10,从而用户在解除卡纸时等会找不到介质M。另一方面,如果在介质M的搬送停止之后、在第一搬送部10位于待机位置P2时解除介质M的整体的吸附,则介质M会落下到第一检查部20侧,容易导致介质M的位置变得不明确。
因此,优选的是,在第一搬送部10和第二搬送部30移动到待机位置P2之后,如图7所示那样仅在介质M的搬送方向D上的长度小于L[mm](例如,小于400mm)的情况下,将下游前风扇11关闭。由此,介质M的一部分(前部侧)的吸附被解除,介质M的一部分垂下,能够容易地去除介质M。此外,通过在第一搬送部10和第二搬送部30移动到待机位置P2之后解除介质M的一部分的吸附,与在移动前或移动过程中解除介质M的一部分的吸附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介质M挂到中间引导件对95或下游引导件对96而不再被吸附于第一搬送部10。
另一方面,在介质M的搬送方向D上的长度为L[mm]以上(例如,400mm以上)的情况下,优选为在第一搬送部10和第二搬送部30移动到待机位置P2之后仍将所有风扇保持开启的状态。这是因为,在介质M的搬送方向D上的长度较长的情况下,难以将介质M的整个表面吸附于第一搬送部10。但是,也可以设为与介质M的尺寸无关地解除介质M的一部分的吸附。
此外,关于第二搬送部30的上游前风扇31及上游后风扇32,优选为使至少一方、期望使双方保持运行的状态,以维持介质M的至少一部分的吸附。
在此,用于解除介质M的一部分的吸附的方法不限于将多个风扇中的一部分风扇(下游前风扇11)关闭,例如,也能够通过减弱一部分风扇的风量、或者将用于切断空气的抽吸路径的遮挡件(shutter)进行打开关闭来实现。在使用遮挡件的情况下,风扇的数量可以仅为1个。另外,并不限于利用抽吸的吸附,也可以进行利用静电吸附的吸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想用户从检查装置1的前部侧将介质M去除的情形,通过使下游前风扇11关闭而使介质M的前部垂下,但也可以通过使下游后风扇12关闭而使介质M的后部垂下。另外,关于多个风扇,不限于沿前后方向排列配置的下游前风扇11及下游后风扇12,也可以沿搬送方向D排列配置。在该情况下,通过使搬送方向D上的上游侧或者下游侧的风扇关闭,能够使介质M的上游侧端部或者下游侧端部垂下。另外,多个风扇的数量不限于两个,也可以是三个以上。另外,多个风扇也可以例如配置在上游侧前部、上游侧后部、下游侧前部及下游侧后部的共计4个的情况等那样以在前后方向及搬送方向D上分别排列的方式进行配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由第一搬送部10进行的介质M的搬送停止了的情况下,控制部91基于介质M的尺寸来决定下游前风扇11及下游后风扇12的运行(开启)和停止(关闭),但也可以基于介质M的种类(例如,厚度、材质、克重等)来决定下游前风扇11及下游后风扇12的运行(开启)和停止(关闭)。例如,在介质M是容易垂下的薄纸的情况下,也可以与搬送方向D上的长度较长的介质M同样地保持使下游前风扇11及下游后风扇12两方都运行的状态。
接着,说明搬送方向D上的长度小于L[mm]的介质M(参照图8A~图10B)和搬送方向D上的长度为L[mm]以上的介质M(参照图11A~图13B)的搬送在发生卡纸时等停止了的情况下的吸附状态。
如图8A所示,在第一搬送部10和第二搬送部30位于搬送位置P1时,第一介质M11的大部分被吸附于第二搬送部30,并且第一介质M11的搬送方向D上的上游侧端部处被上游引导件对94引导。另外,第二介质M12的大部分被吸附于第一搬送部10,并且第二介质M12的搬送方向D上的上游侧端部处被中间引导件对95引导。
之后,如图8B所示,当第一搬送部10和第二搬送部30移动到待机位置P2时,由于第一介质M11的大部分被吸附于上游前风扇31及上游后风扇32开启的第二搬送部30,因此第一介质M11从上游引导件对94脱出。另外,在第一搬送部10从搬送位置P1向待机位置P2移动的期间,由于第二介质M12的大部分被吸附于下游前风扇11及下游后风扇12开启的第一搬送部10,因此第二介质M12从中间引导件对95脱出。然后,在第一搬送部10移动到待机位置P2之后,仅关闭下游前风扇11,因此第二介质M12的前部垂下。
如图9A所示,在第一搬送部10和第二搬送部30位于搬送位置P1时,第一介质M21位于搬送方向D上的比第二搬送部30靠上游侧的位置,并且第一介质M21的搬送方向D上的下游侧端部处被上游引导件对94引导。另外,第二介质M22的大部分被吸附于第二搬送部30,并且第二介质M22的搬送方向D上的下游侧端部处被中间引导件对95引导。另外,第三介质M23的大部分被吸附于第一搬送部10,并且第三介质M23的搬送方向D上的下游侧端部处被下游引导件对96引导。
之后,如图9B所示,在第一搬送部10和第二搬送部30移动到待机位置P2的情况下,由于第一介质M21未被第二搬送部30及第一搬送部10吸附,因此第一介质M21仍旧是搬送方向D上的下游侧端部处被上游引导件对94引导。另外,第二介质M22由于大部分被吸附于上游前风扇31及上游后风扇32开启的第二搬送部30,因此从中间引导件对95脱出。另外,在第一搬送部10从搬送位置P1向待机位置P2移动的期间,由于第三介质M23的大部分被吸附于下游前风扇11及下游后风扇12开启的第一搬送部10,因此第三介质M23从下游引导件对96脱出。然后,在第一搬送部10移动到待机位置P2之后,仅关闭下游前风扇11,因此第三介质M23的前部垂下。
如图10A所示,在第一搬送部10和第二搬送部30位于搬送位置P1时,第一介质M31的搬送方向D上的下游侧端部被吸附于第二搬送部30,并且第一介质M31的搬送方向D上的比中央靠下游侧的部分处被上游引导件对94引导。第二介质M32的搬送方向D上的上游侧端部被吸附于第二搬送部30、并且下游侧端部被吸附于第一搬送部10,但第一搬送部10的吸附面积大于第二搬送部30的吸附面积。第三介质M33的搬送方向D上的上游侧端部被吸附于第一搬送部10,但第三介质M33的大部分位于比第一搬送部10靠下游侧的位置,并且第三介质M33被下游引导件对96引导。
之后,如图10B所示,在第一搬送部10和第二搬送部30移动到待机位置P2的情况下,由于第一介质M31的搬送方向D上的下游侧端部被吸附于上游前风扇31及上游后风扇32开启的第二搬送部30,因此保持下游侧端部被吸附于第二搬送部30的状态,但由于第一介质M31的搬送方向D上的上游侧部分位于搬送方向D上的比第二搬送部30靠上游侧的位置,因此第一介质M31在保持下游侧端部被吸附于第二搬送部30的状态下被上游引导件对94引导。对于第二介质M32,由于第一搬送部10的吸附面积大于第二搬送部30的吸附面积,因此第二介质M32被吸附于第一搬送部10而与第二搬送部30分离,并从中间引导件对95脱出。然后,在第一搬送部10移动到待机位置P2之后,仅关闭下游前风扇11,因此第二介质M32的前部垂下。此外,在第二搬送部30的吸附面积与第一搬送部10的吸附面积为相同程度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第一搬送部10和第二搬送部30的搬送而使介质M靠近第一搬送部10侧和第二搬送部30侧中的某一侧后,使第一搬送部10和第二搬送部30移动到待机位置P2。第三介质M33的搬送方向D上的上游侧端部被吸附于第一搬送部10,但第三介质M33的大部分位于比第一搬送部10靠下游侧的位置,因此第三介质M33与第一搬送部10分离并保持被下游引导件对96引导的状态。
如图11A所示,在第一搬送部10和第二搬送部30位于搬送位置P1时,第一介质M41的搬送方向D上的上游侧端部位于搬送方向D上的比上游引导件对94靠上游侧的位置,下游侧端部被吸附于第一搬送部10。第二介质M42的搬送方向D上的中央部分处被下游引导件对96引导,上游侧部分被吸附于第一搬送部10。
之后,如图11B所示,在第一搬送部10和第二搬送部30移动到待机位置P2的情况下,第一介质M41由于位于上游前风扇31及上游后风扇32开启的第二搬送部30的整体上,因此从上游引导件对94及中间引导件对95脱出,但由于第一介质M41的搬送方向D上的长度比第二搬送部30长,因此第一介质M41在第二搬送部30的上游侧及下游侧垂下。第二介质M42的搬送方向D上的一半左右被吸附于下游前风扇11及下游后风扇12开启的第一搬送部10,因此第二介质M42保持上游侧部分被吸附于第一搬送部10的状态而垂下,并被下游引导件对96引导。
如图12A所示,在第一搬送部10和第二搬送部30位于搬送位置P1时,第一介质M51的搬送方向D上的下游侧端部处被吸附于第二搬送部30,但大部分位于比第二搬送部30靠上游侧的位置,并且第一介质M51被上游引导件对94引导。第二介质M52的搬送方向D上的上游侧端部被吸附于第二搬送部30,下游侧端部被吸附于第一搬送部10,但第一搬送部10的吸附面积大于第二搬送部30的吸附面积。第三介质M53位于搬送方向D上的比第一搬送部10靠下游侧的位置,第三介质M53的搬送方向D上的上游侧端部被下游引导件对96引导。
之后,如图12B所示,在第一搬送部10和第二搬送部30移动到待机位置P2的情况下,第一介质M51虽然搬送方向D上的下游侧端部被吸附于第二搬送部30,但大部分位于比第二搬送部30靠上游侧的位置,因此第一介质M51与第二搬送部30分离,并且保持被上游引导件对94引导的状态。对于第二介质M52,由于第一搬送部10的吸附面积大于第二搬送部30的吸附面积,因此第二介质M52被吸附于第一搬送部10而与第二搬送部30分离,并从中间引导件对95脱出。而且,第二介质M52的上游侧部分在第一搬送部10的上游侧垂下。由于第三介质M53未被第二搬送部30和第一搬送部10吸附,因此第三介质M53仍旧是搬送方向D上的上游侧端部处被下游引导件对96引导。
如图13A所示,在第一搬送部10和第二搬送部30位于搬送位置P1时,第一介质M61的搬送方向D上的下游侧端部被吸附于第二搬送部30,并且搬送方向D上的比中央靠下游侧的部分处被上游引导件对94引导。第二介质M62的搬送方向D上的上游侧端部被吸附于第二搬送部30,并且下游侧端部位于搬送方向D上的比下游引导件对96靠下游侧的位置。
之后,如图13B所示,在第一搬送部10和第二搬送部30移动到待机位置P2的情况下,由于第一介质M61的搬送方向D上的下游侧端部被吸附于上游前风扇31及上游后风扇32开启的第二搬送部30,因此保持下游侧端部被吸附于第二搬送部30的状态,但由于第一介质M61的搬送方向D上的上游侧的一半以上的部分位于搬送方向D上的比第二搬送部30靠上游侧的位置,因此第一介质M61在保持下游侧端部被吸附于第二搬送部30的状态下被上游引导件对94引导。第二介质M62的搬送方向D上的上游侧端部被吸附于第二搬送部30,下游侧端部位于搬送方向D上的比下游引导件对96靠下游侧的位置,但第二介质M62位于下游前风扇11及下游后风扇12开启的第一搬送部10的整体上。因此,第二介质M62从中间引导件对95及下游引导件对96脱出,在第一搬送部10的上游侧及下游侧垂下。
在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介质搬送机构的一例的检查装置1具备:第一搬送部10,其配置在介质M的上方,用于吸附并搬送该介质M;第一升降部(例如,悬挂线51~54、第一驱动部71等),其使该第一搬送部10在搬送介质M的搬送位置P1与比该搬送位置P1靠上方的待机位置P2之间进行升降;以及控制部91,在由第一搬送部10进行的介质M的搬送停止了的情况下,该控制部91控制第一升降部以使第一搬送部10上升到待机位置P2,并且控制第一搬送部10以解除介质M(例如,图8B所示的第二介质M12、图9B所示的第三介质M23以及图10B所示的第二介质M32)的一部分的吸附。
由此,在发生了卡纸时等,即使停止由第一搬送部10进行的介质M的搬送并使第一搬送部10从搬送位置P1上升到上方的待机位置P2,也通过解除介质M的一部分的吸附来使介质M的一部分垂下。因此,不再使介质M的整个表面吸附于第一搬送部10。由此,能够避免用户在解除卡纸时等找不到介质M。另外,与在介质M的搬送停止之后在第一搬送部10位于待机位置P2时解除介质M的整体的吸附的方式相比,能够避免介质M落下而导致介质M的位置变得不明确。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在由配置于介质M的上方的第一搬送部10进行的介质M的搬送停止了的情况下,容易地进行去除介质M的作业。由此,用户的使用便利性变好,可用性提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搬送部10具有作为用于抽吸空气的多个风扇的一例的下游前风扇11及下游后风扇12,控制部91通过使多个风扇中的一部分风扇(例如,下游后风扇12)运行并且使多个风扇中的另一部分风扇(例如,下游前风扇11)停止,来控制第一搬送部10以解除介质M的一部分的吸附。
由此,通过使多个风扇中的一部分风扇停止这种简单的控制以及已有的结构,能够解除介质M的一部分的吸附,使介质M的一部分垂下,从而容易地进行去除介质M的作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由第一搬送部10进行的介质M的搬送停止了的情况下,控制部91基于介质M的尺寸(例如,搬送方向D上的长度)及种类中的至少一方来决定多个风扇的运行和停止。
由此,能够在相对而言容易从第一搬送部10垂下的介质M的情况下不解除介质M的一部分的吸附,能够在相对而言难以从第一搬送部10垂下的介质M的情况下,通过解除介质M的一部分的吸附来使介质M的一部分可靠地垂下。因此,能够通过仅在难以垂下的介质M的情况下进行简单的控制,来容易地进行去除介质M的作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介质搬送机构的一例的检查装置1还具备:第二搬送部30,其配置在介质M的搬送方向D上的比第一搬送部10靠上游侧(或者下游侧)的位置、且配置在介质M的下方,用于吸附并搬送该介质M;以及第二升降部(例如,悬挂线51~54、第一驱动部71等),其使该第二搬送部30在搬送介质M的搬送位置P1与比该搬送位置P1靠下方的待机位置P2之间进行升降,其中,在由第二搬送部30进行的介质M的搬送停止了的情况下,控制部91控制第二升降部以使第二搬送部30下降到待机位置P1,并且控制第二搬送部30以维持介质M的至少一部分的吸附。
由此,能够在介质M的搬送停止并使第二搬动部30下降到待机位置P2之后,保持将介质M吸附于第二搬送部30的状态。因此,能够避免介质M落到第二搬送部30的周围而导致介质M的位置变得不明确。因而,能够容易地进行去除介质M的作业。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本身,在实施阶段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对构成要素进行变形来进行具体化。另外,通过上述实施方式中公开的多个构成要素的适当组合能够形成各种发明。例如,也可以将实施方式中示出的所有构成要素适当地组合。当然,在像这样的不脱离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应用。下面,附记本申请的原始申请的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
[附记1]
一种介质搬送机构,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搬送部,其配置在介质的上方,用于吸附并搬送该介质;
第一升降部,其使所述第一搬送部在搬送所述介质的搬送位置与比该搬送位置靠上方的待机位置之间进行升降;以及
控制部,在由所述第一搬送部进行的所述介质的搬送停止了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第一升降部以使所述第一搬送部上升到所述待机位置,并且控制所述第一搬送部以解除所述介质的一部分的吸附。
[附记2]
根据附记1所记载的介质搬送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搬送部具有用于抽吸空气的多个风扇,
所述控制部通过使所述多个风扇中的一部分风扇运行、且使所述多个风扇中的另一部分风扇停止,来控制所述第一搬送部以解除所述介质的一部分的吸附。
[附记3]
根据附记2所记载的介质搬送机构,其特征在于,
在由所述第一搬送部进行的所述介质的搬送停止了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介质的尺寸和种类中的至少一方来决定所述多个风扇的运行和停止。
[附记4]
根据附记1至3中的任一项所记载的介质搬送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第二搬送部,其配置在所述介质的搬送方向上的比所述第一搬送部靠上游侧或者下游侧的位置且配置在所述介质的下方,用于吸附并搬送该介质;以及
第二升降部,其使所述第二搬送部在搬送所述介质的搬送位置与比该搬送位置靠下方的待机位置之间进行升降,
其中,在由所述第二搬送部进行的所述介质的搬送停止了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第二升降部以使所述第二搬送部下降到所述待机位置,并且控制所述第二搬送部以维持所述介质的至少一部分的吸附。
附图标记说明
1:检查装置;10:第一搬送部;11:下游前风扇;12:下游后风扇;20:第一检查部;30:第二搬送部;31:上游前风扇;32:上游后风扇;40:第二检查部;51~54:悬挂线;61~64:拉拽线;71:第一驱动部;72:动力传递部;73、74:驱动轴;75~78:滑轮;81:第二驱动部;82:动力传递部;83:驱动轴;84、85:滑轮;91:控制部;92:存储部;93:接口部;94:上游引导件对;95:中间引导件对;96:下游引导件对;97、98:抵接开关;100:打印系统;110:介质供给装置;111:第一供给部;111a:堆叠台;111b:吸附搬送部;112:第二供给部;112a:堆叠台;112b:吸附搬送部;113:搬送辊对;120:第一打印装置;121:搬送辊对;122:第一打印部;123:吸附搬送部;124、125:搬送路径切换部;126:转向辊对;127:排出托盘;130:中间搬送装置;131:搬送辊对;132:转向辊对;133:翻转收容部;140:第二打印装置;141:搬送辊对;142:第二打印部;143:吸附搬送部;144、145:搬送路径切换部;146:转向辊对;147:排出托盘;150:介质排出装置;151:导入部;152:第一正常收容部;152a:载置台;153:上部搬送部;154:中间搬送部;155:第二正常收容部;155a:载置台;156:异常收容部;157:搬送辊对;158、159:搬送路径切换部;D:搬送方向;M:介质;P1:搬送位置;P2:待机位置;R1:第一供给路径;R2:第二供给路径;R3:合流路径;R4、R6:直进路径;R5、R7:循环路径;R8、R9、R10、R11:收容路径。

Claims (4)

1.一种介质搬送机构,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搬送部,其配置在介质的上方,用于吸附并搬送该介质;
第一升降部,其使所述第一搬送部在搬送所述介质的搬送位置与比该搬送位置靠上方的待机位置之间进行升降;以及
控制部,在由所述第一搬送部进行的所述介质的搬送停止了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第一升降部以使所述第一搬送部上升到所述待机位置,并且控制所述第一搬送部以解除所述介质的一部分的吸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搬送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搬送部具有用于抽吸空气的多个风扇,
所述控制部通过使所述多个风扇中的一部分风扇运行、且使所述多个风扇中的另一部分风扇停止,来控制所述第一搬送部以解除所述介质的一部分的吸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介质搬送机构,其特征在于,
在由所述第一搬送部进行的所述介质的搬送停止了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介质的尺寸和种类中的至少一方来决定所述多个风扇的运行和停止。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介质搬送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第二搬送部,其配置在所述介质的搬送方向上的比所述第一搬送部靠上游侧或者下游侧的位置且配置在所述介质的下方,用于吸附并搬送该介质;以及
第二升降部,其使所述第二搬送部在搬送所述介质的搬送位置与比该搬送位置靠下方的待机位置之间进行升降,
其中,在由所述第二搬送部进行的所述介质的搬送停止了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第二升降部以使所述第二搬送部下降到所述待机位置,并且控制所述第二搬送部以维持所述介质的至少一部分的吸附。
CN202210538383.2A 2021-05-31 2022-05-17 介质搬送机构 Pending CN11547719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91299A JP2022183810A (ja) 2021-05-31 2021-05-31 媒体搬送機構
JP2021-091299 2021-05-3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77193A true CN115477193A (zh) 2022-12-16

Family

ID=844205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538383.2A Pending CN115477193A (zh) 2021-05-31 2022-05-17 介质搬送机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2183810A (zh)
CN (1) CN115477193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183810A (ja) 2022-1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835489B2 (ja) 給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798799B2 (ja) 版給排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刷版作成装置
JP4102540B2 (ja) 板状部材の枚葉方法
JP5494168B2 (ja) 給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040108649A1 (en) Sheet feeder and sheet feeding method
JP2002321840A (ja) 印刷版の枚葉装置
JP2005289522A (ja) 合紙排出装置
CN115477193A (zh) 介质搬送机构
JP2000247489A (ja) 刷版供給装置
JP5581789B2 (ja) 用紙給送装置、給紙装置、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4000303B2 (ja) シート体の吸着枚葉方法及び吸着枚葉装置
JP3600751B2 (ja) 刷版供給装置
JP3590290B2 (ja) 刷版供給装置
US11772922B2 (en) Conveying apparatus with conveyance surface facing downward
JP4766684B2 (ja) 用紙搬送装置
JP4038006B2 (ja) 枚葉装置
JPH10120211A (ja) ワーク検査装置の搬出方法とその搬出機構
JP2009107849A (ja) 給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212831714U (zh) 片材供给装置
JP6619265B2 (ja) シート状媒体引継ぎ搬送装置
JP6650642B2 (ja) シート状媒体搬出装置
JP2009120284A (ja) 給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611175B2 (ja) 自動連続画像彫刻装置及び方法
JP6611176B2 (ja) シート状媒体排出装置
JP2019167208A (ja) 合紙除去装置および合紙除去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