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62425B - 一种高效茶叶发酵系统以及发酵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效茶叶发酵系统以及发酵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462425B
CN115462425B CN202211019746.8A CN202211019746A CN115462425B CN 115462425 B CN115462425 B CN 115462425B CN 202211019746 A CN202211019746 A CN 202211019746A CN 115462425 B CN115462425 B CN 11546242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ermentation
fermentation cylinder
tea
stirring
cylin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01974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462425A (zh
Inventor
张刍
陆贵松
张安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inan State Farms Baisha Tea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inan State Farms Baisha Tea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inan State Farms Baisha Tea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inan State Farms Baisha Tea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019746.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462425B/zh
Publication of CN1154624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624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4624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624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06Treating tea before extraction; Preparations produced thereby
    • A23F3/08Oxidation; Fermentation
    • A23F3/10Fermentation with addition of 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40Bio-organic fraction processing; Production of fertilisers from the organic fraction of waste or refuse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Tea And Coffe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效茶叶发酵系统以及发酵方法,涉及茶叶发酵技术领域。一种高效茶叶发酵系统包括发酵筒以及固定架,发酵筒外部旋转配合有外壳,外壳与固定架内壁之间转动配合有转动轴,外壳下表面左右两侧与固定架之间均铰接有液压杆,便于调节发酵筒左右两端的抬起和下落,方便将待发酵的茶叶投入发酵筒内和将发酵完成后的茶叶倒出,发酵筒内部设置有搅拌杆,搅拌杆上连接有若干搅拌叶,便于对内部发酵过程的茶叶进行翻动,无需人工翻动,节省了人力,搅拌叶表面开设有若干圆孔,搅拌杆内部设置有加湿管,加湿管表面连接有若干分流管,与搅拌叶内腔相配合,分流管上设置有若干雾化喷头,与圆孔相配合,便于向发酵罐内部喷水,确保发酵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高效茶叶发酵系统以及发酵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茶叶发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高效茶叶发酵系统以及发酵方法。
背景技术
在茶叶的加工生产过程中,为了确保茶叶的口感,需要对茶叶进行发酵。现有技术的发酵主要渥堆发酵和发酵仓发酵,渥堆发酵是将揉捻后的茶叶堆成垛盖上布进行发酵,发酵仓发酵是将茶叶揉捻好后,放入发酵桶进行发酵。两种发酵方式均需要人工对茶叶进行装卸,同时需要人工对发酵过程中的茶叶进行翻堆、加湿,加大了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对此,我们设计一种高效茶叶发酵系统以及发酵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为一种高效茶叶发酵系统,包括发酵筒、固定架以及外壳,所述发酵筒外表面与外壳旋转配合,所述外壳与固定架内壁之间转动配合有转动轴,所述外壳下表面左右两侧与固定架之间均铰接有液压杆,所述发酵筒表面设置有翻动模块,所述翻动模块内部设置有加湿模块,所述外壳内部设置有加热模块。
通过左右两个所述液压杆两端的铰接作用,结合转动轴的转动配合,便于调节发酵筒左右两端的抬起和下落,方便将待发酵的茶叶投入发酵筒内部,同时便于将发酵完成后的茶叶倒出,方便了使用,其中翻动模块便于对发酵筒内部茶叶进行翻动,结合加湿模块对发酵过程中的茶叶进行加湿,无需人工手动操作,有效减小了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
优选地,所述翻动模块包括搅拌杆以及搅拌叶,所述搅拌杆设置在发酵筒左表面,且所述搅拌杆右侧延伸进发酵筒内部,若干所述搅拌叶均设置在搅拌杆外表面,与发酵筒内腔相配合,且所述搅拌杆以及搅拌叶均为中空结构,所述搅拌叶表面开设有若干圆孔,所述搅拌杆处于发酵筒外侧的部位,设置有从动齿轮,所述从动齿轮上侧啮合有主动齿轮,所述发酵筒下表面左侧设置有弧形齿板,所述弧形齿板下侧啮合有齿条,所述齿条内部螺纹配合有往复丝杆,所述往复丝杆前后两端分别与固定架内部前后两表面转动配合,所述往复丝杆后端穿过固定架,连接有第二电机。
通过所述第二电机带动往复丝杆的转动,结合往复丝杆与齿条的螺纹配合,便于带动齿条前后往复移动,在齿条与弧形齿板啮合作用下,以及发酵筒与外壳的旋转配合下,带动了发酵筒在一定角度范围内进行往复转动,结合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的啮合作用,带动搅拌杆以及搅拌叶的转动,对发酵筒内部茶叶进行翻动,无需人工手动进行翻堆,有效减小了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了翻动效果。
优选地,加湿模块包括加湿管,所述加湿管设置在搅拌杆内腔,所述加湿管表面连接有若干分流管,与搅拌叶内腔相配合,所述分流管上设置有若干雾化喷头,与搅拌叶表面圆孔相配合,且所述加湿管左端延伸至搅拌杆外侧,旋转配合有伸缩软管,所述伸缩软管另一端活动连接有超声雾化加湿器,且所述加湿管上安装有电磁阀,通过所述雾化喷头便于将外部加湿水喷洒至发酵筒内部,同时搭配搅拌杆以及搅拌叶,对茶叶进行搅拌混合,保证加湿的均匀性。
优选地,所述加热模块包括加热电阻丝,若干所述加热电阻丝呈圆周状安装在外壳内壁,所述外壳与发酵筒之间安装有换气扇。
优选地,所述发酵筒右侧端口活动安装有密封盖,所述密封盖上设置有温湿度传感器以及氧气浓度传感器,且所述温湿度传感器与氧气浓度传感器的探头部位均穿过密封盖,延伸至发酵筒内部。
优选地,所述发酵筒上表面左侧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槽内安装有第一电机,所述主动齿轮内部设置有转动杆,所述第一电机输出轴与主动齿轮内部转动杆连接,所述固定架左表面上侧固定有U型架,与主动齿轮内部转动杆相配合,所述固定架下表面设置有若干自锁万向轮,所述固定架前后两表面均设置有移动拉杆。
一种高效茶叶发酵系统的发酵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待发酵的茶叶经发酵筒右端口投入,并关闭密封盖,使茶叶堆在发酵筒内部,开始发酵,转入S2;
S2、通过控制加热电阻丝对外壳内腔进行加热,进而对发酵筒内部进行加热,转入S3;
S3、同时通过伸缩软管外部连接的超声雾化加湿器,在加湿管、分流管以及雾化喷头的作用下,向发酵筒内部茶叶喷水加湿,转入S4;
S4、通过温湿度传感器以及氧气浓度传感器实时监测发酵筒内部温湿度以及氧气浓度变化情况,并及时通过换气扇对发酵筒内部进行换气排湿,控制温度在29-32℃,湿度92-96%,发酵4-5h,转入S5;
S5、通过启动第一电机与第二电机,在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的啮合作用下,带动搅拌杆以及搅拌叶进行转动,对内部茶叶进行搅拌混合,同时通过在往复丝杆的作用,带动齿条往复移动,结合齿条与弧形齿板的啮合作用,带动发酵筒在一定角度范围内进行往复转动,对茶叶进行翻堆,同时带动茶叶相互摩擦运动,擦破叶缘细胞,促进酶促氧化作用,使鲜叶发生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调节温度至25-28℃、湿度92-96%,继续进行发酵4-5h,转入S6;
S6、当茶叶发酵至符合要求后,通过左侧所述液压杆伸出,右侧所述液压杆收缩,带动发酵筒左端抬起,右端下压,将内部发酵完成后的茶叶倒出,发酵结束。
优选地,所述步骤S1以及步骤S5中,通过将伸缩软管与外部喷洒泵连接,向发酵筒内部喷洒发酵液,发酵液占茶叶重量的1.0-1.3%。
优选地,所述发酵液按照乳酸菌、醋酸菌以及酵母菌9:5:15的比例配置。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左右两个液压杆两端的铰接作用,结合转动轴的转动配合,便于调节发酵筒左右两端的抬起和下落,方便将待发酵的茶叶投入发酵筒内部,同时便于将发酵完成后的茶叶倒出,方便了使用,其中翻动模块便于对发酵筒内部茶叶进行翻动,结合加湿模块对发酵过程中的茶叶进行加湿,无需人工手动操作,有效减小了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
2.本发明通过第二电机带动往复丝杆的转动,结合往复丝杆与齿条的螺纹配合,便于带动齿条前后往复移动,在齿条与弧形齿板啮合作用下,以及发酵筒与外壳的旋转配合下,带动了发酵筒在一定角度范围内进行往复转动,结合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的啮合作用,带动搅拌杆以及搅拌叶的转动,对发酵筒内部茶叶进行翻动,无需人工手动进行翻堆,有效减小了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了翻动效果;
3.本发明通过雾化喷头便于将外部加湿水喷洒至发酵筒内部,同时搭配搅拌杆以及搅拌叶,对茶叶进行搅拌混合,保证加湿的均匀性。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种高效茶叶发酵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高效茶叶发酵系统的主视图;
图3为图2中剖面A-A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剖面B-B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种高效茶叶发酵系统的左视图;
图6为图4中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中D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发酵筒;2、固定架;3、外壳;4、转动轴;5、液压杆;6、搅拌杆;7、搅拌叶;8、加湿管;9、分流管;10、雾化喷头;11、从动齿轮;12、主动齿轮;13、弧形齿板;14、齿条;15、往复丝杆;16、加热电阻丝;17、密封盖;18、温湿度传感器;19、氧气浓度传感器;20、伸缩软管;21、换气扇;22、第一电机;23、U型架;24、第二电机;25、自锁万向轮;26、移动拉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中”、“外”、“内”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请参阅图1-图7所示,一种高效茶叶发酵系统,包括发酵筒1、固定架2以及外壳3,发酵筒1外表面与外壳3旋转配合,外壳3与固定架2内壁之间转动配合有转动轴4,外壳3下表面左右两侧与固定架2之间均铰接有液压杆5,发酵筒1表面设置有翻动模块,翻动模块内部设置有加湿模块,外壳3内部设置有加热模块。
通过左右两个液压杆5两端的铰接作用,结合转动轴4的转动配合,便于调节发酵筒1左右两端的抬起和下落,方便将待发酵的茶叶投入发酵筒1内部,同时便于将发酵完成后的茶叶倒出,方便了使用,其中翻动模块便于对发酵筒1内部茶叶进行翻动,结合加湿模块对发酵过程中的茶叶进行加湿,无需人工手动操作,有效减小了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
翻动模块包括搅拌杆6以及搅拌叶7,搅拌杆6设置在发酵筒1左表面,且搅拌杆6右侧延伸进发酵筒1内部,若干搅拌叶7均设置在搅拌杆6外表面,与发酵筒1内腔相配合,且搅拌杆6以及搅拌叶7均为中空结构,搅拌叶7表面开设有若干圆孔,搅拌杆6处于发酵筒1外侧的部位,设置有从动齿轮11,从动齿轮11上侧啮合有主动齿轮12,发酵筒1下表面左侧设置有弧形齿板13,弧形齿板13下侧啮合有齿条14,齿条14内部螺纹配合有往复丝杆15,往复丝杆15前后两端分别与固定架2内部前后两表面转动配合,往复丝杆15后端穿过固定架2,连接有第二电机24。
通过第二电机24带动往复丝杆15的转动,结合往复丝杆15与齿条14的螺纹配合,便于带动齿条14前后往复移动,在齿条14与弧形齿板13啮合作用下,以及发酵筒1与外壳3的旋转配合下,带动了发酵筒1在一定角度范围内进行往复转动,结合主动齿轮12与从动齿轮11的啮合作用,带动搅拌杆6以及搅拌叶7的转动,对发酵筒1内部茶叶进行翻动,无需人工手动进行翻堆,有效减小了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了翻动效果。
加湿模块包括加湿管8,加湿管8设置在搅拌杆6内腔,加湿管8表面连接有若干分流管9,与搅拌叶7内腔相配合,分流管9上设置有若干雾化喷头10,与搅拌叶7表面圆孔相配合,且加湿管8左端延伸至搅拌杆6外侧,旋转配合有伸缩软管20,伸缩软管20另一端活动连接有超声雾化加湿器,且加湿管8上安装有电磁阀,通过雾化喷头10便于将外部加湿水喷洒至发酵筒1内部,同时搭配搅拌杆6以及搅拌叶7,对茶叶进行搅拌混合,保证加湿的均匀性,结合伸缩软管20与加湿管8的旋转配合,方便恶劣发酵筒1的往复转动,其中伸缩软管20与超声雾化加湿器之间的活动连接,便于根据实际使用需要,将伸缩软管20从超声雾化加湿器上拆除,同时加湿管8上的电磁阀,便于灵活控制加湿管8内部的水流大小,同时便于关闭加湿管8。
加热模块包括加热电阻丝16,若干加热电阻丝16呈圆周状安装在外壳3内壁,外壳3与发酵筒1之间安装有换气扇21,通过加热电阻丝16便于对外壳3内腔进行加热,进而实现了发酵筒1的加热,同时配合换气扇21便于对发酵筒1内部进行排湿换气,保证了茶叶的发酵效果。
发酵筒1右侧端口活动安装有密封盖17,密封盖17上设置有温湿度传感器18以及氧气浓度传感器19,且温湿度传感器18与氧气浓度传感器19的探头部位均穿过密封盖17,延伸至发酵筒1内部,通过温湿度传感器18以及氧气浓度传感器19便于实时监测发酵筒1内部温湿度以及氧气浓度的变化,方便及时进行调整,保证茶叶发酵的效果。
发酵筒1上表面左侧开设有卡槽,卡槽内安装有第一电机22,主动齿轮12内部设置有转动杆,第一电机22输出轴与主动齿轮12内部转动杆连接,固定架2左表面上侧固定有U型架23,与主动齿轮12内部转动杆相配合,固定架2下表面设置有若干自锁万向轮25,固定架2前后两表面均设置有移动拉杆26,通过第一电机22实现了搅拌杆6以及搅拌叶7的转动,便于进行茶叶的翻动,其中自锁万向轮25与移动拉杆26方便装置的移动。
一种高效茶叶发酵系统的发酵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待发酵的茶叶经发酵筒1右端口投入,并关闭密封盖17,使茶叶堆在发酵筒1内部,开始发酵,转入S2;
S2、通过控制加热电阻丝16对外壳3内腔进行加热,进而对发酵筒1内部进行加热,转入S3;
S3、同时通过伸缩软管20外部连接的超声雾化加湿器,在加湿管8、分流管9以及雾化喷头10的作用下,向发酵筒1内部茶叶喷水加湿,转入S4;
S4、通过温湿度传感器18以及氧气浓度传感器19实时监测发酵筒1内部温湿度以及氧气浓度变化情况,并及时通过换气扇21对发酵筒1内部进行换气排湿,控制温度在29-32℃,湿度92-96%,发酵4-5h,转入S5;
S5、通过启动第一电机22与第二电机24,在主动齿轮12与从动齿轮11的啮合作用下,带动搅拌杆6以及搅拌叶7进行转动,对内部茶叶进行搅拌混合,同时通过在往复丝杆15的作用,带动齿条14往复移动,结合齿条14与弧形齿板13的啮合作用,带动发酵筒1在一定角度范围内进行往复转动,对茶叶进行翻堆,同时带动茶叶相互摩擦运动,擦破叶缘细胞,促进酶促氧化作用,使鲜叶发生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调节温度至25-28℃、湿度92-96%,继续进行发酵4-5h,转入S6;
S6、当茶叶发酵至符合要求后,通过左侧液压杆5伸出,右侧液压杆5收缩,带动发酵筒1左端抬起,右端下压,将内部发酵完成后的茶叶倒出,发酵结束。
步骤S1以及步骤S5中,通过将伸缩软管20与外部喷洒泵连接,向发酵筒1内部喷洒发酵液,发酵液占茶叶重量的1.0-1.3%,发酵液按照乳酸菌、醋酸菌以及酵母菌9:5:15的比例配置,通过喷洒发酵液有效加快了发酵速度,同时有效抑制了其他有害微生物菌种的生长,保证了茶叶的质量。
实施例:在对茶叶进行发酵时,首先将调节左侧的液压杆5收缩,同时控制右侧的液压杆5伸出,在转动轴4的作用下,使发酵筒1呈左低右高的状态,此时打开密封盖17,通过外部上料机构,将待需发酵的茶叶输送至发酵筒1右侧端口处,并投入至发酵筒1内部,然后关闭密封盖17,调节发酵筒1至水平状态,同时向发酵筒1内部喷洒发酵液;
在对发酵筒1内部喷洒发酵液时,首先将发酵液配置完毕后装入水箱,通过将伸缩软管20靠外侧一端与外部喷洒泵相连接,再将喷洒泵与水箱相连,将水箱内配置的发酵液抽出,经伸缩软管20、加湿管8、分流管9以及雾化喷头10喷出,喷洒在发酵筒1内部的茶叶上;
同时通过驱动第一电机22,带动主动齿轮12的转动,在主动齿轮12与从动齿轮11的啮合作用下,带动搅拌杆6以及搅拌叶7进行转动,对内部茶叶进行搅拌,使喷洒的发酵液与茶叶混合均匀,混合均匀后,停止第一电机22;
然后通过温湿度传感器18以及氧气浓度传感器19实时监测发酵筒1内部温湿度以及氧气浓度,同时控制加热电阻丝16以及换气扇21的运行,对发酵筒1内部加热,并进行换气,直至调节至符合发酵的温湿度和氧气浓度;
当对发酵筒1内部喷洒加湿水时,通过将伸缩软管20外端头从外部喷洒泵上拆除,连接在超声雾化加湿器上,通过超声雾化加湿器的作用,在伸缩软管20、加湿管8、分流管9以及雾化喷头10的作用下,向发酵筒1内部喷洒加湿水,对发酵筒1内部湿度进行调节;
需要对茶叶进行摇青、翻堆时,此时启动第一电机22与第二电机24,通过第一电机22与主动齿轮12以及从动齿轮11的共同作用,带动搅拌杆6以及搅拌叶7的转动,对发酵筒1内部茶叶进行搅拌,同时通过第二电机24带动往复丝杆15的转动,结合往复丝杆15与齿条14的螺纹配合,带动齿条14前后往复移动,在齿条14与弧形齿板13啮合作用下,以及发酵筒1与外壳3的旋转配合下,进而带动了发酵筒1在一定角度范围内进行往复转动,有效提高了茶叶的翻动效果;
在对茶叶翻动的过程,增加了茶叶之间的相互摩擦,有助于擦破叶缘细胞,促进酶促氧化作用,使鲜叶发生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有利于茶叶的发酵,同时能够有效把结成团的茶叶打散,降低茶叶堆内部的温度,使发酵不均匀的茶叶混合均匀,有效提高了茶堆内的供氧情况,以此来适应各种微生物的好氧需求,保证了茶叶的发酵效果;
发酵结束后,通过调节左右两个液压杆5,使发酵筒1呈左高右低的状态,然后打开密封盖17,将内部发酵完成后的茶叶倒出,继续下一步的处理。
需进一步说明的是,本发明中液压杆5、超声雾化加湿器、加热电阻丝16、温湿度传感器18、氧气浓度传感器19、换气扇21、第一电机22以及第二电机24均与外部控制机构电性连接,方便工作人员的操作使用,且上述构件均为市面上购买,本领域技术人员按照要求进行安装、使用即可。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公开的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发明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发明。本发明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Claims (7)

1.一种高效茶叶发酵系统,包括发酵筒(1)、固定架(2)以及外壳(3),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酵筒(1)外表面与外壳(3)旋转配合,所述外壳(3)与固定架(2)内壁之间转动配合有转动轴(4),所述外壳(3)下表面左右两侧与固定架(2)之间均铰接有液压杆(5),所述发酵筒(1)表面设置有翻动模块,所述翻动模块内部设置有加湿模块,所述外壳(3)内部设置有加热模块;所述翻动模块包括搅拌杆(6)以及搅拌叶(7),所述搅拌杆(6)设置在发酵筒(1)左表面,且所述搅拌杆(6)右侧延伸进发酵筒(1)内部,若干所述搅拌叶(7)均设置在搅拌杆(6)外表面,与发酵筒(1)内腔相配合,且所述搅拌杆(6)以及搅拌叶(7)均为中空结构,所述搅拌叶(7)表面开设有若干圆孔,所述搅拌杆(6)处于发酵筒(1)外侧的部位,设置有从动齿轮(11),所述从动齿轮(11)上侧啮合有主动齿轮(12),所述发酵筒(1)下表面左侧设置有弧形齿板(13),所述弧形齿板(13)下侧啮合有齿条(14),所述齿条(14)内部螺纹配合有往复丝杆(15),所述往复丝杆(15)前后两端分别与固定架(2)内部前后两表面转动配合,所述往复丝杆(15)后端穿过固定架(2),连接有第二电机(24);加湿模块包括加湿管(8),所述加湿管(8)设置在搅拌杆(6)内腔,所述加湿管(8)表面连接有若干分流管(9),与搅拌叶(7)内腔相配合,所述分流管(9)上设置有若干雾化喷头(10),与搅拌叶(7)表面圆孔相配合,且所述加湿管(8)左端延伸至搅拌杆(6)外侧,旋转配合有伸缩软管(20),所述伸缩软管(20)另一端活动连接有超声雾化加湿器,且所述加湿管(8)上安装有电磁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茶叶发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模块包括加热电阻丝(16),若干所述加热电阻丝(16)呈圆周状安装在外壳(3)内壁,所述外壳(3)与发酵筒(1)之间安装有换气扇(2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效茶叶发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酵筒(1)右侧端口活动安装有密封盖(17),所述密封盖(17)上设置有温湿度传感器(18)以及氧气浓度传感器(19),且所述温湿度传感器(18)与氧气浓度传感器(19)的探头部位均穿过密封盖(17),延伸至发酵筒(1)内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高效茶叶发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酵筒(1)上表面左侧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槽内安装有第一电机(22),所述主动齿轮(12)内部设置有转动杆,所述第一电机(22)输出轴与主动齿轮(12)内部转动杆连接,所述固定架(2)左表面上侧固定有U型架(23),与主动齿轮(12)内部转动杆相配合,所述固定架(2)下表面设置有若干自锁万向轮(25),所述固定架(2)前后两表面均设置有移动拉杆(26)。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高效茶叶发酵系统的发酵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将待发酵的茶叶经发酵筒(1)右端口投入,并关闭密封盖(17),使茶叶堆在发酵筒(1)内部,开始发酵,转入S2;
S2、通过控制加热电阻丝(16)对外壳(3)内腔进行加热,进而对发酵筒(1)内部进行加热,转入S3;
S3、同时通过伸缩软管(20)外部连接的超声雾化加湿器,在加湿管(8)、分流管(9)以及雾化喷头(10)的作用下,向发酵筒(1)内部茶叶喷水加湿,转入S4;
S4、通过温湿度传感器(18)以及氧气浓度传感器(19)实时监测发酵筒(1)内部温湿度以及氧气浓度变化情况,并及时通过换气扇(21)对发酵筒(1)内部进行换气排湿,控制温度在29-32℃,湿度92-96%,发酵4-5h,转入S5;
S5、通过启动第一电机(22)与第二电机(24),在主动齿轮(12)与从动齿轮(11)的啮合作用下,带动搅拌杆(6)以及搅拌叶(7)进行转动,对内部茶叶进行搅拌混合,同时通过在往复丝杆(15)的作用,带动齿条(14)往复移动,结合齿条(14)与弧形齿板(13)的啮合作用,带动发酵筒(1)在一定角度范围内进行往复转动,对茶叶进行翻堆,同时带动茶叶相互摩擦运动,擦破叶缘细胞,促进酶促氧化作用,使鲜叶发生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调节温度至25-28℃、湿度92-96%,继续进行发酵4-5h,转入S6;
S6、当茶叶发酵至符合要求后,通过左侧所述液压杆(5)伸出,右侧所述液压杆(5)收缩,带动发酵筒(1)左端抬起,右端下压,将内部发酵完成后的茶叶倒出,发酵结束。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高效茶叶发酵系统的发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以及步骤S5中,通过将伸缩软管(20)与外部喷洒泵连接,向发酵筒(1)内部喷洒发酵液,发酵液占茶叶重量的1.0-1.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高效茶叶发酵系统的发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酵液按照乳酸菌、醋酸菌以及酵母菌9:5:15的比例配置。
CN202211019746.8A 2022-08-24 2022-08-24 一种高效茶叶发酵系统以及发酵方法 Active CN11546242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19746.8A CN115462425B (zh) 2022-08-24 2022-08-24 一种高效茶叶发酵系统以及发酵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19746.8A CN115462425B (zh) 2022-08-24 2022-08-24 一种高效茶叶发酵系统以及发酵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62425A CN115462425A (zh) 2022-12-13
CN115462425B true CN115462425B (zh) 2023-12-29

Family

ID=843679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019746.8A Active CN115462425B (zh) 2022-08-24 2022-08-24 一种高效茶叶发酵系统以及发酵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46242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806902B (zh) * 2023-08-28 2023-11-07 山东乐家客食品有限公司 一种发酵液可回收的节能型复合茶叶发酵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34023A (zh) * 2018-05-03 2018-10-12 武汉中智德远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滚筒式茶叶杀青装置
CN109769974A (zh) * 2018-11-28 2019-05-21 安徽东方茶业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加快茶叶发酵速度的纳米瓷制茶叶罐
CN211379505U (zh) * 2019-12-12 2020-09-01 宜宾醒世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可调节茶叶发酵室
CN111937982A (zh) * 2020-08-13 2020-11-17 贵州琦福苑茶业有限公司 一种红茶发酵室
CN112544741A (zh) * 2020-12-04 2021-03-26 王亭梦 一种食品发酵工艺
CN216493197U (zh) * 2021-09-06 2022-05-13 三江县利金茶业有限公司 一种可调节温度的茶叶烘焙机
CN216601517U (zh) * 2022-01-14 2022-05-27 修水县雅佳沁香茶业有限公司 恒温恒湿茶叶发酵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34023A (zh) * 2018-05-03 2018-10-12 武汉中智德远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滚筒式茶叶杀青装置
CN109769974A (zh) * 2018-11-28 2019-05-21 安徽东方茶业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加快茶叶发酵速度的纳米瓷制茶叶罐
CN211379505U (zh) * 2019-12-12 2020-09-01 宜宾醒世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可调节茶叶发酵室
CN111937982A (zh) * 2020-08-13 2020-11-17 贵州琦福苑茶业有限公司 一种红茶发酵室
CN112544741A (zh) * 2020-12-04 2021-03-26 王亭梦 一种食品发酵工艺
CN216493197U (zh) * 2021-09-06 2022-05-13 三江县利金茶业有限公司 一种可调节温度的茶叶烘焙机
CN216601517U (zh) * 2022-01-14 2022-05-27 修水县雅佳沁香茶业有限公司 恒温恒湿茶叶发酵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陈宗懋等.《中国茶叶词典》.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第269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62425A (zh) 2022-1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088147U (zh) 一种卧式发酵罐通风增氧装置
CN115462425B (zh) 一种高效茶叶发酵系统以及发酵方法
CN216005703U (zh) 一种微生物肥料循环发酵装置
CN210419798U (zh) 一种方便操作的有机肥发酵装置
CN208292968U (zh) 卧式全自动固态发酵酿醋设备
CN208517387U (zh) 一种微生物菌液体发酵装置
CN210656723U (zh) 一种生物有机肥料发酵用翻堆装置
CN204311063U (zh) 固态物料发酵设备
CN114365779A (zh) 一种红茶发酵智能生产设备
CN206624858U (zh) 醋醅翻曲机
CN209797917U (zh) 单轴双层双向双螺旋固态醋酸发酵拌料制醅搅拌装置
CN213803761U (zh) 一种具有灭菌功能食品发酵的恒温恒湿组件
CN213280923U (zh) 一种可食用菌栽培的雾化加湿装置
CN204625598U (zh) 一种拐枣果酒、拐枣果醋一体化生产装置
CN208933344U (zh) 一种卧式混合机
CN209530692U (zh) 一种食用菌培养料半自动搅拌机
CN112063517A (zh) 一种饲料微生物发酵方法
CN219228835U (zh) 一种用于面包加工的面团发酵罐
CN217389878U (zh) 一种提高普洱茶发酵质量的渥堆装置
CN220589677U (zh) 一种液体肥料生产装置
CN220915951U (zh) 一种农业大棚温湿度控制装置
CN115125109A (zh) 一种微生物发酵工艺
CN209268630U (zh) 一种蚕豆瓣制曲装置
CN218202835U (zh) 一种全自动培养盘式固体发酵装置
CN219894510U (zh) 一种具有翻整功能的萎凋槽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