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24898B - 双断点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双断点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424898B
CN115424898B CN202211373239.4A CN202211373239A CN115424898B CN 115424898 B CN115424898 B CN 115424898B CN 202211373239 A CN202211373239 A CN 202211373239A CN 115424898 B CN115424898 B CN 11542489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mature
movable contact
contact
connecting piece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37323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424898A (zh
Inventor
覃福铁
王文俊
李亮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urod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urod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urod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urod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373239.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424898B/zh
Publication of CN1154248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248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4248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248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18Movable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s, e.g. arma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64Driv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and contact
    • H01H50/643Driv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and contact intermediate part performing a rotating or pivoting movemen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断点继电器,涉及继电器技术领域,具体包括:衔铁,转动连接于电磁组件上;连接片,第一端设有第一动触点和第二动触点,第二端具有连接于衔铁上的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第一动触点与第二动触点的连线形成第一三角形区域;第一弹性件,一端与衔铁连接,另一端与连接片连接并位于第一三角形区域内;第一弹性件向连接片施加朝向衔铁的作用力;第一动触点随衔铁转动而与第一静触点接触后,连接片绕第一连接部与第一动触点之间的连线转动,使第二动触点与第二静触点接触。本发明公开的双断点继电器可解决现有的双断点继电器上两个接触对的接触压力难以满足一致性要求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双断点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继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断点继电器。
背景技术
双断点继电器用于通过两个动触点与两个静触点的接触而实现电路的导通。双断点继电器对于两个接触对(每一动触点与对应的静触点构成一接触对)的接触压力有较高的一致性要求,只有提高接触压力的一致性,方能保证继电器产品具有较长的电气寿命和良好的低温升性能。
目前市场上的双断点继电器通常将两个动触点设置于弹片上,其触点压力由弹片的弯曲形变提供,以通过该弯曲形变作用消除两个接触对的位置偏差,保证两个接触对可同时接触。该技术的缺点在于:当一个接触对先接触而另一个接触对尚未接触时,弹片需要继续移动并发生弯曲,直至另一接触对亦实现接触,该过程导致先接触的接触对的接触压力明显大于后接触的接触对的接触压力,难以满足双断点继电器对于接触压力的一致性要求,将对继电器产品的性能产生不良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断点继电器,旨在解决现有的双断点继电器上两个接触对的接触压力难以满足一致性要求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为达到其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双断点继电器,所述双断点继电器包括:
衔铁,可转动地连接于电磁组件上;
连接片,所述连接片的第一端间隔设置有第一动触点和第二动触点,所述连接片的第二端具有第一连接部,所述连接片的第二端、所述连接片的第一端沿远离所述衔铁的转动中心线的方向排布,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于所述衔铁上;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动触点与所述第二动触点之间的连线围合形成第一三角形区域;
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衔铁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片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一三角形区域内;所述第一弹性件用于向所述连接片施加朝向所述衔铁的弹性作用力;
当所述第一动触点随所述衔铁的转动而与第一静触点接触后,所述连接片以第一连接部与第一动触点之间的连线为轴转动,直至所述第二动触点与第二静触点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衔铁具有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衔铁具有第二凸起部和第三凸起部;其中:
所述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三凸起部用于与所述连接片的中部抵接;所述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二凸起部与所述第三凸起部之间的连线围合形成第二三角形区域,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二三角形区域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凸起部呈球冠状。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凸起部呈球冠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凸起部呈球冠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三角形区域呈以所述第一连接部为顶点、以所述第一动触点与所述第二动触点之间的连线为底线的等腰三角形,且所述第一动触点与所述第二动触点之间的连线平行于所述衔铁的转动轴向,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片之间的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三角形区域的顶角角平分线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三角形区域呈以所述第一凸起部为顶点、以所述第二凸起部与所述第三凸起部之间的连线为底线的等腰三角形,且所述第二凸起部与所述第三凸起部之间的连线平行于所述衔铁的转动轴向,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衔铁之间的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二三角形区域的顶角角平分线上。
进一步地,所述衔铁具有限位凹槽;所述连接片的第二端具有折弯部,所述折弯部扣合于所述限位凹槽中。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片开设有腰型通孔,所述衔铁设置有凸台连接座,所述凸台连接座穿设于所述腰型通孔中,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凸台连接座上,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抵接于所述连接片背向所述衔铁的一侧面。
进一步地,所述电磁组件包括线圈本体、铁芯和轭铁;其中:
所述铁芯朝向所述衔铁设置,所述线圈本体绕设于所述铁芯上,所述轭铁连接于所述铁芯上,所述衔铁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轭铁上;
所述线圈本体在通电后形成感应磁场,以吸引所述衔铁相对所述轭铁转动,从而带动所述第一动触点、所述第二动触点沿靠近所述第一静触点、所述第二静触点的方向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双断点继电器还包括线圈架和第二弹性件;其中:
所述铁芯连接于所述线圈架上,所述轭铁连接于所述线圈架上;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轭铁上,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衔铁上;所述衔铁的转动中心线位于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片之间;
所述第二弹性件用于向所述衔铁施加弹性作用力,以带动所述衔铁相对所述轭铁转动,从而带动所述第一动触点、所述第二动触点沿远离所述第一静触点、所述第二静触点的方向移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提出的双断点继电器,采用三点受力稳定原理,利用刚性的连接片替代现有技术中的可弯折弹片,当触点同面度未达到理想状态时(即第一动触点、第二动触点无法在同一时间分别与第一静触点、第二静触点发生接触时),已发生接触的静触点、衔铁上与第一连接部相连接的相应部位分别向连接片施加背向衔铁方向的作用力,而第一弹性件则向连接片施加朝向衔铁方向的作用力,且第一弹性件的施力点位于第一连接部与已发生接触的动触点之间的连线靠近未发生接触的动触点的一侧(即位于第一三角形区域内),此时连接片受力不平衡,连接片将以第一连接部与已发生接触的动触点之间的连线为轴相对衔铁转动,直至未发生接触的动触点与未发生接触的静触点接触,如此可令两个接触对(每一动触点与对应的静触点构成一接触对)的触点压力相比于传统方式更趋于均衡,以较为简捷、成本较低的方式达到自动分配两个接触对的接触压力的效果,使得两个接触对可更好地满足双断点继电器对于接触压力的一致性要求,从而降低了对该双断点继电器产品的性能产生不良影响的风险,提高了双断点继电器产品的使用可靠性并延长了其使用寿命;另外,由于连接片的厚度相比于传统的可弯折弹片更大,其作为通电导体可通过较大电流,从而提高了该双断点继电器产品的电流负载指标范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双断点继电器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第一视角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双断点继电器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第二视角示意图(双断点继电器处于断开状态);
图3为本发明双断点继电器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第二视角示意图(双断点继电器处于闭合状态);
图4为本发明双断点继电器一实施例的第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双断点继电器一实施例的第二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双断点继电器一实施例的第三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双断点继电器一实施例中的三点受力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 衔铁 13 第一凸起部
2 连接片 14 第二凸起部
3 第一弹性件 15 第三凸起部
4 主端子 16 第二三角形区域
5 线圈本体 21 第一动触点
6 铁芯 22 第二动触点
7 轭铁 23 折弯部
8 线圈架 24 腰型通孔
9 第二弹性件 25 第一三角形区域
11 凸台连接座 41 第一静触点
12 限位凹槽 81 线圈端子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或者“及/或”,其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参照图1至图7,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双断点继电器,该双断点继电器包括:
衔铁1,可转动地连接于电磁组件上;
连接片2,连接片2的第一端间隔设置有第一动触点21和第二动触点22,连接片2的第二端具有第一连接部(图中未示意出),连接片2的第二端、连接片2的第一端沿远离衔铁1的转动中心线的方向排布,第一连接部连接于衔铁1上;第一连接部、第一动触点21与第二动触点22之间的连线围合形成第一三角形区域25;
第一弹性件3,第一弹性件3的一端与衔铁1连接,第一弹性件3的另一端与连接片2连接并位于第一三角形区域25内;第一弹性件3用于向连接片2施加朝向衔铁1的弹性作用力;
当第一动触点21随衔铁1的转动而与第一静触点41接触后,连接片2以第一连接部与第一动触点21之间的连线为轴转动,直至第二动触点22与第二静触点(图中未示意出)接触。
在本实施例中,双断点继电器具体可以是一种双断点拍合式电磁继电器,电磁组件包括可通过电流的磁效应产生感应磁场的线圈绕组、铁芯等器件,其产生的感应磁场可对衔铁1形成吸附作用,以带动衔铁1转动而使衔铁1上的第一动触点21、第二动触点22分别与主端子4上的第一静触点41、第二静触点接触,从而实现对应回路的导通。
连接片2具有导电性,其厚度优选为1~3mm,连接片2在运动中受到力的作用后(即动触点与静触点接触时),形状和大小可保持不变,即连接片2为刚体。图示性地,连接片2远离衔铁1转动中心线的第一端间隔设置有第一动触点21和第二动触点22;第一连接部是连接片2靠近衔铁1转动中心线的第二端上用于与衔铁1的配合部进行可活动连接的相应结构,可以理解的是,该连接方式可令连接片2在第一弹性件3的弹性作用力下与衔铁1保持接触的同时相对衔铁1具有一定自由度(至少具有令连接片2可以第一连接部与第一动触点21之间的连线为轴转动的转动自由度,以及令连接片2可以第一连接部与第二动触点22之间的连线为轴转动的转动自由度);具体地,第一连接部和衔铁1上用于与第一连接部连接的配合部,其一可为凸起结构,另一可为与凸起结构相配合的平面结构或凹陷结构;当然,第一连接部的相应结构形式不限于此,只需达到上述限制自由度的效果即可,此处不一一列举和赘述。
第一弹性件3可为弹簧、弹性橡胶件等。第一弹性件3的一端与衔铁1连接,具体可以是第一弹性件3直接连接于衔铁1的主体部分,亦可以是第一弹性件3通过一转接结构与衔铁1间接连接(该转接结构可通过一体成型、压合、螺纹连接、铆接、焊接等方式固定于衔铁1的主体部分上),只需最终起到向连接片2施加朝向衔铁1的弹性作用力(可为拉力或推力)、使连接片2产生向衔铁1移动这一趋势的效果即可,此处不作具体限定。当第一弹性件3位于第一三角形区域25(参照图1和图7所示的以A、D、E点为顶点的三角形区域)内时,随着衔铁1的转动,当第一动触点21与第一静触点41接触、而第二动触点22尚未与第二静触点接触时,第一静触点41、衔铁1上与第一连接部相连接的相应部位分别向连接片2施加背向衔铁1方向的作用力,而第一弹性件3则向连接片2施加朝向衔铁1方向的作用力,且第一弹性件3的施力点位于第一连接部与第一动触点21之间的连线靠近第二动触点22的一侧(即位于第一三角形区域25内),此时连接片2受力不平衡,连接片2将以第一连接部与第一动触点21之间的连线为轴相对衔铁1转动(转动方向可参照图7的箭头方向),直到转动至第二动触点22与第二静触点接触,如此可令两个接触对(每一动触点与对应的静触点构成一接触对)的触点压力相比于传统方式更趋于均衡,以较为简捷、成本较低的方式达到自动分配两个接触对的接触压力的效果,使得两个接触对可更好地满足双断点继电器对于接触压力的一致性要求,从而降低了对该双断点继电器产品的性能产生不良影响的风险,提高了双断点继电器产品的使用可靠性并延长了其使用寿命。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第一动触点21可指代两个动触点中的任一触点,并非专指图1所示的位于连接片2左侧的动触点。若按照图1所示的动触点分布进行说明,同理地,当第二动触点22与第二静触点接触、而第一动触点21尚未与第一静触点41接触时,第二静触点、衔铁1上与第一连接部相连接的相应部位分别向连接片2施加背向衔铁1方向的作用力,而第一弹性件3则向连接片2施加朝向衔铁1方向的作用力,且第一弹性件3的施力点位于第一连接部与第二动触点22之间的连线靠近第一动触点21的一侧(即位于第一三角形区域25内),此时连接片2受力不平衡,连接片2将以第一连接部与第二动触点22之间的连线为轴相对衔铁1转动(转动方向可参照图7的箭头方向),直到转动至第一动触点21与第一静触点41接触。
此外,由于连接片2为刚体,其厚度相比于传统的可弯折弹片更大,因此连接片2作为通电导体可通过较大电流,从而提高了该双断点继电器产品的电流负载指标范围。
由此可见,本实施例提供的双断点继电器,采用三点受力稳定原理,利用连接片2替代现有技术中的可弯折弹片,当触点同面度未达到理想状态时(即第一动触点21、第二动触点22无法在同一时间分别与第一静触点41、第二静触点发生接触时),已发生接触的静触点、衔铁1上与第一连接部相连接的相应部位分别向连接片2施加背向衔铁1方向的作用力,而第一弹性件3则向连接片2施加朝向衔铁1方向的作用力,且第一弹性件3的施力点位于第一连接部与已发生接触的动触点之间的连线靠近未发生接触的动触点的一侧(即位于第一三角形区域25内),此时连接片2受力不平衡,连接片2将以第一连接部与已发生接触的动触点之间的连线为轴相对衔铁1转动(转动方向可参照图7的箭头方向),直至未发生接触的动触点与未发生接触的静触点接触,如此可令两个接触对(每一动触点与对应的静触点构成一接触对)的触点压力相比于传统方式更趋于均衡,以较为简捷、成本较低的方式达到自动分配两个接触对的接触压力的效果,使得两个接触对可更好地满足双断点继电器对于接触压力的一致性要求,从而降低了对该双断点继电器产品的性能产生不良影响的风险,提高了双断点继电器产品的使用可靠性并延长了其使用寿命;另外,由于连接片2的厚度相比于传统的可弯折弹片更大,其作为通电导体可通过较大电流,从而提高了该双断点继电器产品的电流负载指标范围。
可选地,参照图1至图7,衔铁1具有第一凸起部13,第一凸起部13与第一连接部相抵接。
图示性地,第一连接部可为与第一凸起部13相配合的平面结构。通过设置第一凸起部13,可使连接片2的主体部分与衔铁1的主体部分之间具有一定预设距离(即第一凸起部13的高度),且减少了连接片2的主体部分与衔铁1的主体部分之间的接触面积,保证了连接片2以第一连接部与任一动触点之间的连线为轴转动时的转动自由度,使得后续连接片2以第一连接部与已发生接触的动触点之间的连线为轴转动这一动作可顺利完成。
可选地,参照图1至图7,衔铁1具有第二凸起部14和第三凸起部15;其中:
第二凸起部14、第三凸起部15用于与连接片2的中部抵接;第一凸起部13、第二凸起部14与第三凸起部15之间的连线围合形成第二三角形区域16,第一弹性件3的一端位于第二三角形区域16(参照图7所示的以A、B、C点为顶点的三角形区域)内。
在衔铁1上设置有第一凸起部13的情况下,通过设置第二凸起部14和第三凸起部15,根据三点受力稳定原理,可使连接片2的主体部分与衔铁1的主体部分之间具有一定预设距离的情况下保证连接片2在第一弹性件3的弹性作用力下(该弹性作用力的施力点位于第二三角形区域16内)稳定地抵接于衔铁1上。
后续当第一动触点21与第一静触点41接触、而第二动触点22尚未与第二静触点接触时,随着衔铁1的持续转动,第二凸起部14(第二凸起部14相比第三凸起部15更靠近第一动触点21)将与连接片2分离,连接片2将以第一连接部与第一动触点21之间的连线为轴相对衔铁1转动(转动方向可参照图7的箭头方向),直到连接片2转动至第二动触点22与第二静触点接触,且第三凸起部15与连接片2分离,此时由第一静触点41、第一凸起部13、第二静触点分别向连接片2施加背向衔铁1方向的作用力,第一弹性件3向连接片2施加朝向衔铁1方向的作用力,连接片2处于新的三点受力稳定状态并实现回路导通。
在衔铁1转动过程中,第二动触点22与第二静触点接触、而第一动触点21尚未与第一静触点41接触时的情况亦是同理,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地,参照图6,第一凸起部13呈球冠状。
可选地,参照图6,第二凸起部14呈球冠状。
可选地,参照图6,第三凸起部15呈球冠状。
将第一凸起部13、第二凸起部14、第三凸起部15设置为球冠状,当第一连接部为图示的平面结构时,可保证连接片2与第一凸起部13、第二凸起部14、第三凸起部15之间的接触均为点接触,点接触具有一定的调心及纠偏功能,可在第一凸起部13、第二凸起部14、第三凸起部15高度不一致的情况下保证连接片2在第一弹性件3的弹性作用力下稳定地抵接于衔铁1上;同时,后续连接片2以第一连接部与已发生接触的动触点之间的连线为轴相对衔铁1转动的过程中,球冠状结构可使连接片2在第一凸起部13、第二凸起部14、第三凸起部15表面顺畅转动,从而可避免卡死现象,保证连接片2转动动作的顺利完成。
可选地,参照图1至图7,第一三角形区域25呈以第一连接部为顶点、以第一动触点21与第二动触点22之间的连线为底线的等腰三角形,且第一动触点21与第二动触点22之间的连线平行于衔铁1的转动轴向,第一弹性件3的另一端与连接片2之间的连接部位于第一三角形区域的顶角角平分线上。
可选地,参照图1至图7,第二三角形区域16呈以第一凸起部13为顶点、以第二凸起部14与第三凸起部15之间的连线为底线的等腰三角形,且第二凸起部14与第三凸起部15之间的连线平行于衔铁1的转动轴向,第一弹性件3的一端与衔铁1之间的连接部位于第二三角形区域的顶角角平分线上。
如图7所示,当第一连接部、第一动触点21与第二动触点22构成等腰三角形(即以A、D、E点为顶点的三角形区域),且第一弹性件3的另一端与连接片2之间的连接部位于该等腰三角形顶角的角平分线上时,可使第一动触点21、第二动触点22分别与第一静触点41、第二静触点接触时的受力状况趋于等同,从而进一步提高两个接触对上接触压力分配的均衡性。如图7所示,当第一凸起部13、第二凸起部14与第三凸起部15构成等腰三角形(即以A、B、C点为顶点的三角形区域),且第一弹性件3的一端与衔铁1之间的连接部位于该等腰三角形顶角的角平分线上时,可使连接片2位于第二凸起部14的一侧与位于第三凸起部15的一侧在常态时以及在连接片2相对衔铁1转动时的受力状况趋于等同,从而亦可进一步提高两个接触对上接触压力分配的均衡性。通过上述设置,可使两个接触对的触点压力保持一致。
可选地,参照图1至图7,衔铁1具有限位凹槽12;连接片2的第二端具有折弯部23,折弯部23扣合于限位凹槽12中。
限位凹槽12可如图6所示对称设置为两处;折弯部23可向下弯折,以自上而下地扣合于限位凹槽12中。通过折弯部23与限位凹槽12的快速扣接配合,可便捷地限制连接片2沿衔铁1表面的平动自由度(以图1为例,即限制连接片2在x、y轴上的平动自由度),同时亦不影响连接片2在后续进行压力分配的动作过程中相对衔铁1转动,从而避免连接片2在后续动作过程中沿衔铁1表面发生位移而使两个接触对上接触压力的分配出现偏差。
可选地,参照图1至图7,连接片2开设有腰型通孔24,衔铁1设置有凸台连接座11,凸台连接座11穿设于腰型通孔24中,第一弹性件3的一端连接于凸台连接座11上,第一弹性件3的另一端抵接于连接片2背向衔铁1的一侧面。
凸台连接座11可呈阶梯圆柱状,第一弹性件3设置于凸台连接座11的小径部分并抵接于凸台连接座11大径部分的端面上;第一弹性件3处于压缩状态,可推动连接片2抵接于衔铁1上。通过设置腰型通孔24,可在供凸台连接座11穿过的情况下避免发生摩擦。
可选地,参照图1至图7,电磁组件包括线圈本体5、铁芯6和轭铁7;其中:
铁芯6朝向衔铁1设置,线圈本体5绕设于铁芯6上,轭铁7连接于铁芯6上,衔铁1可转动地连接于轭铁7上;
线圈本体5在通电后形成感应磁场,以吸引衔铁1相对轭铁7转动,从而带动第一动触点21、第二动触点22沿靠近第一静触点41、第二静触点的方向移动。
轭铁7可用于将感应磁场的磁力线封闭在内部,从而提高电磁铁的效率,增强对衔铁1的吸合力。线圈本体5上可连接线圈端子81,以通过外部电源向线圈本体5通入电流。
可选地,参照图1至图7,双断点继电器还包括线圈架8和第二弹性件9;其中:
铁芯6连接于线圈架8上,轭铁7连接于线圈架8上;第二弹性件9的一端连接于轭铁7上,第二弹性件9的另一端连接于衔铁1上;衔铁1的转动中心线位于第二弹性件9的另一端与连接片2之间;
第二弹性件9用于向衔铁1施加弹性作用力,以带动衔铁1相对轭铁7转动,从而带动第一动触点21、第二动触点22沿远离第一静触点41、第二静触点的方向移动。
图示性地,线圈架8水平设置,铁芯6及线圈本体5竖直设置于线圈架8上;轭铁7呈L字型,轭铁7的横向部连接于线圈架8上,衔铁1可架设于轭铁7的竖向部上,以使衔铁1的主体部分位于铁芯6上方。第二弹性件9可为处于拉伸状态的弹簧,如图1至图3所示,第二弹性件9的上端可钩接于衔铁1的钩接部上,第二弹性件9的下端可钩接于轭铁7的钩接部上。当线圈本体5通电而产生感应磁场时,第二弹性件9的弹性作用力方向与感应磁场对衔铁1的吸合力方向相反,可产生力的抵消作用,令衔铁1沿靠近铁芯6的方向缓慢转动,保证相应的接触对可稳定接触,可避免因衔铁1转动过快而发生碰撞,从而造成相应器件的冲击损伤;当线圈本体5停止通电时,在第二弹性件9的弹性作用力下,可带动衔铁1快速沿远离铁芯6的方向转动,从而保证相应的接触对及时断开。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公开的双断点继电器的其它内容可参见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双断点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断点继电器包括:
衔铁,可转动地连接于电磁组件上;
连接片,所述连接片的第一端间隔设置有第一动触点和第二动触点,所述连接片的第二端具有第一连接部,所述连接片的第二端、所述连接片的第一端沿远离所述衔铁的转动中心线的方向排布,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于所述衔铁上;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动触点与所述第二动触点之间的连线围合形成第一三角形区域;
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衔铁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片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一三角形区域内;所述第一弹性件用于向所述连接片施加朝向所述衔铁的弹性作用力;
当所述第一动触点随所述衔铁的转动而与第一静触点接触后,所述连接片以第一连接部与第一动触点之间的连线为轴转动,直至所述第二动触点与第二静触点接触;
所述衔铁具有第一凸起部、第二凸起部和第三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抵接,所述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三凸起部用于与所述连接片的中部抵接;所述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二凸起部与所述第三凸起部之间的连线围合形成第二三角形区域,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二三角形区域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断点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部呈球冠状;
且/或,所述第二凸起部呈球冠状;
且/或,所述第三凸起部呈球冠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断点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三角形区域呈以所述第一连接部为顶点、以所述第一动触点与所述第二动触点之间的连线为底线的等腰三角形,且所述第一动触点与所述第二动触点之间的连线平行于所述衔铁的转动轴向,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片之间的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三角形区域的顶角角平分线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断点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三角形区域呈以所述第一凸起部为顶点、以所述第二凸起部与所述第三凸起部之间的连线为底线的等腰三角形,且所述第二凸起部与所述第三凸起部之间的连线平行于所述衔铁的转动轴向,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衔铁之间的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二三角形区域的顶角角平分线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断点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衔铁具有限位凹槽;所述连接片的第二端具有折弯部,所述折弯部扣合于所述限位凹槽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断点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片开设有腰型通孔,所述衔铁设置有凸台连接座,所述凸台连接座穿设于所述腰型通孔中,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凸台连接座上,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抵接于所述连接片背向所述衔铁的一侧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断点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组件包括线圈本体、铁芯和轭铁;其中:
所述铁芯朝向所述衔铁设置,所述线圈本体绕设于所述铁芯上,所述轭铁连接于所述铁芯上,所述衔铁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轭铁上;
所述线圈本体在通电后形成感应磁场,以吸引所述衔铁相对所述轭铁转动,从而带动所述第一动触点沿靠近所述第一静触点的方向移动、带动所述第二动触点沿靠近所述第二静触点的方向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断点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断点继电器还包括线圈架和第二弹性件;其中:
所述铁芯连接于所述线圈架上,所述轭铁连接于所述线圈架上;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轭铁上,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衔铁上;所述衔铁的转动中心线位于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片之间;
所述第二弹性件用于向所述衔铁施加弹性作用力,以带动所述衔铁相对所述轭铁转动,从而带动所述第一动触点沿远离所述第一静触点的方向移动、带动所述第二动触点沿远离所述第二静触点的方向移动。
CN202211373239.4A 2022-11-04 2022-11-04 双断点继电器 Active CN11542489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73239.4A CN115424898B (zh) 2022-11-04 2022-11-04 双断点继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73239.4A CN115424898B (zh) 2022-11-04 2022-11-04 双断点继电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24898A CN115424898A (zh) 2022-12-02
CN115424898B true CN115424898B (zh) 2023-02-03

Family

ID=842082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373239.4A Active CN115424898B (zh) 2022-11-04 2022-11-04 双断点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424898B (zh)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8538771U (zh) * 2018-08-20 2019-02-22 苏州福丰联合电子有限公司 新型车用电磁继电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42871A (ja) * 2002-02-13 2003-08-29 Anden 電磁継電器
JP2012199138A (ja) * 2011-03-22 2012-10-18 Panasonic Corp 接点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磁開閉装置
JP5914872B2 (ja) * 2011-10-24 2016-05-1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
CN106992098B (zh) * 2017-05-09 2020-03-24 浙江英洛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挡弧式拍合式继电器
CN106960766B (zh) * 2017-05-09 2018-09-07 浙江英洛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导弧式拍合式继电器
CN209401559U (zh) * 2018-12-28 2019-09-17 厦门宏发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动触点压力平衡的电磁继电器
CN109741993A (zh) * 2019-02-15 2019-05-10 东莞市中汇瑞德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大电流的小型电磁继电器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8538771U (zh) * 2018-08-20 2019-02-22 苏州福丰联合电子有限公司 新型车用电磁继电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24898A (zh) 2022-1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08018128A (ja) 電気かみそりと充電器との保持構造
CN115424898B (zh) 双断点继电器
EP3629357B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208674014U (zh) 一种减少触点回弹式继电器
CN115547751A (zh) 具有高动作可靠性的继电器
CN106328446A (zh) 一种磁保持继电器、磁路结构及其工作方法
CN208690181U (zh) 一种交流接触器
KR102634967B1 (ko) 차량용 터미널
CN215731505U (zh) 电磁继电器
CN218826868U (zh) 一种挂钩结构功率继电器
CN218769301U (zh) 具有高动作可靠性的继电器
CN216213148U (zh) 一种电磁继电器
CN219642745U (zh) 衔铁及继电器
CN212783258U (zh) 一种带常闭静簧的拍合式电磁继电器
CN219435766U (zh) 一种占用空间小的电磁继电器
CN214956665U (zh) 一种密封型的继电器
CN219497633U (zh) 一种磁控开关组件
CN218677662U (zh) 一种插套及其插座
CN212113586U (zh) 一种稳定耐用的继电器动簧片
CN219873339U (zh) 高压直流接触器
CN212461541U (zh) 一种小壳架三主一辅结构的交流接触器
CN220306175U (zh) 一种开关电器的触头支持以及开关电器
CN219979464U (zh) 衔铁组件及包括该衔铁组件的继电器
CN219321257U (zh) 一种交直流继电器结构
CN219226172U (zh) 一种双触点继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