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03073B - 掺杂稀土元素碳酸钴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 Google Patents

掺杂稀土元素碳酸钴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403073B
CN115403073B CN202211137471.8A CN202211137471A CN115403073B CN 115403073 B CN115403073 B CN 115403073B CN 202211137471 A CN202211137471 A CN 202211137471A CN 115403073 B CN115403073 B CN 11540307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alt
solution
rare earth
cobalt
rea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13747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403073A (zh
Inventor
余海军
王涛
谢英豪
李爱霞
张学梅
李长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Brunp Recycling Technology Co Ltd
Guangdong Brunp Recycl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Brunp Recycling Technology Co Ltd
Guangdong Brunp Recycl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Brunp Recycling Technology Co Ltd, Guangdong Brunp Recycl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nan Brunp Recycl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137471.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403073B/zh
Publication of CN1154030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03073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082547 priority patent/WO2024060542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4030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0307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GCOMPOUNDS CONTAINING METAL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1D OR C01F
    • C01G51/00Compounds of cobalt
    • C01G51/06Carbonat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GCOMPOUNDS CONTAINING METAL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1D OR C01F
    • C01G51/00Compounds of cobalt
    • C01G51/04Oxides; Hydroxid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GCOMPOUNDS CONTAINING METAL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1D OR C01F
    • C01G51/00Compounds of cobalt
    • C01G51/40Cobaltates
    • C01G51/42Cobaltates containing alkali metals, e.g. LiCoO2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01Particle morphology depicted by an image
    • C01P2004/03Particle morphology depicted by an image obtained by SE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60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ize
    • C01P2004/61Micrometer sized, i.e. from 1-100 micromet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80Particles consisting of a mixture of two or more inorganic phas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00Physical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40Electric propert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Inorganic Compounds Of Heavy Metal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掺杂稀土元素碳酸钴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以碳酸氢铵溶液作为底液,向底液中并流加入钴盐与稀土盐的混合盐溶液、碳酸氢铵溶液进行反应,所得固体料置于碳酸铵溶液中浸泡,以浸泡后的固体料作为晶种,并流加入混合盐溶液和碳酸氢铵溶液进行反应,即得掺杂稀土元素碳酸钴。本发明通过稀土元素的掺杂,既稳定了材料结构,又降低了杂质含量,提高正极材料的比容量和循环性能。

Description

掺杂稀土元素碳酸钴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锂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掺杂稀土元素碳酸钴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在锂离子正极材料中,钴酸锂由于具有较高的工作电压和能量密度、易合成且可快速充放电,因此被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电子产品的进一步小型化和多功能化,对电池输出的能量密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常规的钴酸锂已经不能满足要求。在保证安全性和适当的循环性前提下,提高锂电的能量密度,仍然是未来数年小型锂电的主要发展方向。
但由于钴酸锂自身结构的原因,当充电电压超过4.2V时,Li1-xCoO2脱嵌系数x≥0.5,材料内部结构会发生坍塌,同时会带来钴酸锂材料在高电压下的充放电循环差、高温存储性能不佳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对钴酸锂材料进行掺杂改性,可提高材料在充放电前后的结构稳定性,抑制相变产生,提高脱锂度,增大材料容量。
四氧化三钴是用于制备钴酸锂的主要原料,而碳酸钴是用于制备四氧化三钴的前驱体,碳酸钴颗粒的纯度、粒度分布、表面形貌、内部结构等均对钴酸锂的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碳酸钴颗粒的纯度不够高。其主要原因是,使用硫酸钴或氯化钴作为原料进行湿法合成制备碳酸钴,再经过煅烧阶段得到四氧化三钴时,会出现硫或氯等杂质较高的情况,由于碳酸钴产品具有一定的致密性,即使经过洗涤,最多只能除去表面附近的杂质,颗粒内部的杂质难以洗除。
另一方面,碳酸钴的结构形貌极大地影响了后续钴酸锂的性能,现有的掺杂碳酸钴多注重结构的稳定性,然而掺杂元素的加入,会降低材料的比容量。
因此,获得高纯度的碳酸钴颗粒以及提高后续烧结钴酸锂的比容量和循环性能是提高锂电池品质的关键因素,也是目前提高锂电池品质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掺杂稀土元素碳酸钴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该方法通过稀土元素的掺杂,一方面稳定了材料结构,另一方面,降低了杂质含量,提高了后续烧结得到的钴酸锂正极材料的比容量和循环性能。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出了一种掺杂稀土元素碳酸钴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以碳酸氢铵溶液作为底液,加入氨水调节底液的pH,在惰性气氛下,按照金属离子与碳酸氢根离子的摩尔比为1:(2.5-2.7),向所述底液中并流加入钴盐与稀土盐的混合盐溶液、碳酸氢铵溶液进行反应,当反应产物的粒径达到第一目标粒径后进行陈化,固液分离得到第一固体料;所述稀土盐选自铈盐、镨盐、铽盐或镝盐中的至少一种;S2:将所述第一固体料置于碳酸铵溶液中浸泡,固液分离得到第二固体料;
S3:将所述第二固体料作为晶种,按照金属离子与碳酸氢根离子的摩尔比为1:(2.2-2.4),并流加入所述混合盐溶液和碳酸氢铵溶液进行反应,当反应产物的粒径达到第二目标粒径后进行陈化,固液分离,将所得固体进行洗涤和干燥,即得所述掺杂稀土元素碳酸钴;
所述制备方法中,金属离子是指所述混合盐溶液中钴离子和稀土离子的总和。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S1中,所述底液的pH为8.5-9.0。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S1中,所述碳酸氢铵溶液的浓度为2.5-3.0mol/L。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S1中,所述钴盐为硫酸钴或氯化钴中的至少一种。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S1中,所述稀土盐为稀土元素的硫酸盐或氯化盐中的至少一种。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S1中,所述混合盐溶液中钴盐与稀土盐的摩尔比为(10-200):1。优选的,所述混合盐溶液中钴盐与稀土盐的摩尔比为(20-100):1。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S1中,所述混合盐溶液中钴盐浓度为1.0-2.0mol/L,稀土盐的浓度为0.01-0.1mol/L。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S1中,所述反应的温度为38-42℃。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S1中,所述反应在200-500r/min的搅拌速度下进行。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S1中,所述第一目标粒径的D50为1.5-5.0μm。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S1中,所述反应在反应釜中进行,所述底液的体积占反应釜体积的8%-12%。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S1中,所述惰性气氛为氮气或氩气。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S1中,所述陈化的时间为1-2h。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S2中,所述碳酸铵溶液的浓度为1.0-2.0mol/L,所述第一固体料与碳酸铵溶液的固液比为(3-5)g:5mL。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S2中,所述浸泡的温度为40-60℃。进一步地,所述浸泡的时间为2-3h。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S3中,所述第二目标粒径的D50为10.0-25.0μm。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S3中,所述反应在200-500r/min的搅拌速度下进行。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S3中,所述反应的温度为60-70℃。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S3中,所述陈化的时间为1-2h。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S3中,所述干燥的温度为100-120℃,干燥的时间为4-6h。
本发明还提供所述的制备方法在制备四氧化三钴或钴酸锂中的应用。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以钴盐、碳酸氢铵进行共沉淀反应,并进行稀土元素的掺杂,从而得到掺杂稀土元素的碳酸钴。本发明在第一次共沉淀过程中,金属离子与碳酸氢根离子摩尔比为1:(2.5-2.7),碳酸氢根始终处于高过量,利于稀土元素碳酸盐复盐的形成,使最初形成的共沉淀颗粒夹带一部分碳酸铵,其反应原理如下(以氯化钴、氯化铈为例):
CoCl2+2NH4HCO3=2NH4Cl+CoCO3↓+CO2↑+H2O;
2CeCl3+6NH4HCO3+xH2O=6NH4Cl+Ce2(CO3)3·xH2O↓+3CO2↑+3H2O;
2CeCl3+8NH4HCO3+(n-4)H2O=6NH4Cl+Ce2(CO3)3·(NH4)2CO3·nH2O↓+4CO2↑。
将第一次共沉淀物置于碳酸铵中进一步浸泡,一方面,洗涤除去沉淀物夹带的硫/氯等杂质,另一方面,使稀土碳酸盐进一步转化为复盐,其反应原理如下:
Ce2(CO3)3·xH2O+(NH4)2CO3=Ce2(CO3)3·(NH4)2CO3·xH2O↓。
在第二次共沉淀过程中,以第一次沉淀物作为晶种,进行颗粒的生长反应,控制金属离子与碳酸氢根离子摩尔比为1:(2.2-2.4),碳酸氢根微过量,仅生成稀土元素碳酸盐。最终,生长核壳结构的掺杂稀土元素的碳酸钴颗粒。
2、本发明的碳酸钴颗粒,内核夹带有碳酸铵,在后续烧结正极材料时,碳酸铵分解,一方面,铵根离子空出金属骨架位置,留下更多的原子空位,作为正极材料时,利于锂离子的嵌入,提高了材料的比容量;另一方面,随着碳酸铵的分解,内核变得疏松,烧结时,锂源更容易进入颗粒内部与内核反应,且疏松结构更利于缓冲充放电过程中体积变化,提高材料的循环性能;而外壳皆为金属碳酸盐,起到了稳定颗粒整体结构的作用。同时,掺杂的稀土元素均存在+3价到+4价的氧化态,在后续烧结时,可形成+4的氧化物,相比于其它掺杂元素,可释放更多的锂,从而进一步提高材料的比容量。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其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碳酸钴SEM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构思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本实施例制备了一种掺杂稀土元素的碳酸钴,具体过程为:
步骤1,配制钴盐与稀土盐的混合盐溶液,混合盐溶液中钴盐浓度为2.0mol/L,钴盐为氯化钴;混合盐溶液中稀土盐的浓度为0.1mol/L,稀土盐为氯化铈;
步骤2,配制浓度为3.0mol/L的碳酸氢铵溶液作为沉淀剂;
步骤3,向反应釜内加入步骤2配制的碳酸氢铵溶液作为底液,并加入氨水,使底液体积占反应釜体积的12%,底液的pH为9.0,通入氮气;
步骤4,按照金属离子与碳酸氢根离子摩尔比为1:2.7,将步骤1配制的混合盐溶液、步骤2配制的碳酸氢铵溶液并流加入到反应釜中进行反应,控制反应釜搅拌速度为500r/min、釜内温度为42℃;金属离子是指混合盐溶液中钴离子和稀土离子的总和;
步骤5,当检测到反应釜内反应产物的粒径D50达到5.0μm时,停止进料,并陈化2h;
步骤6,将釜内物料进行固液分离,将得到的固体料按照固液比3g:5mL置于浓度为2.0mol/L的碳酸铵溶液中浸泡2h,浸泡温度为60℃;
步骤7,固液分离后,将固体料置于反应釜中,继续生长,按照金属离子与碳酸氢根离子摩尔比为1:2.4,将步骤1配制的混合盐溶液、步骤2配制的碳酸氢铵溶液并流加入到反应釜中进行反应,控制反应釜搅拌速度为500r/min,釜内温度为70℃;
步骤8,当检测到反应釜内反应产物的粒径D50达到18.0μm时,停止进料,并陈化2h;
步骤9,将釜内物料进行固液分离,将得到的固体料用纯水洗涤后,在120℃下烘干4h,得到掺杂稀土元素的碳酸钴材料。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制备了一种掺杂稀土元素的碳酸钴,具体过程为:
步骤1,配制钴盐与稀土盐的混合盐溶液,混合盐溶液中钴盐浓度为1.5mol/L,钴盐为硫酸钴;混合盐溶液中稀土盐的浓度为0.05mol/L,稀土盐为硫酸镨;
步骤2,配制浓度为2.8mol/L的碳酸氢铵溶液作为沉淀剂;
步骤3,向反应釜内加入步骤2配制的碳酸氢铵溶液作为底液,并加入氨水,使底液体积占反应釜体积的10%,底液的pH为8.8,通入氮气;
步骤4,按照金属离子与碳酸氢根离子摩尔比为1:2.6,将步骤1配制的混合盐溶液、步骤2配制的碳酸氢铵溶液并流加入到反应釜中进行反应,控制反应釜搅拌速度为350r/min、釜内温度为40℃;金属离子是指混合盐溶液中钴离子和稀土离子的总和;
步骤5,当检测到反应釜内反应产物的粒径D50达到3.0μm时,停止进料,并陈化1.5h;
步骤6,将釜内物料进行固液分离,将得到的固体料按照固液比4g:5mL置于浓度为1.5mol/L的碳酸铵溶液中浸泡2.5h,浸泡温度为50℃;
步骤7,固液分离后,将固体料置于反应釜中,继续生长,按照金属离子与碳酸氢根离子摩尔比为1:2.3,将步骤1配制的混合盐溶液、步骤2配制的碳酸氢铵溶液并流加入到反应釜中进行反应,控制反应釜搅拌速度为300r/min,釜内温度为65℃;
步骤8,当检测到反应釜内反应产物的粒径D50达到15.0μm时,停止进料,并陈化1.5h;
步骤9,将釜内物料进行固液分离,将得到的固体料用纯水洗涤后,在110℃下烘干5h,得到掺杂稀土元素的碳酸钴材料。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制备了一种掺杂稀土元素的碳酸钴,具体过程为:
一种掺杂稀土元素碳酸钴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配制钴盐与稀土盐的混合盐溶液,混合盐溶液中钴盐浓度为1.0mol/L,钴盐为硫酸钴;混合盐溶液中稀土盐的浓度为0.01mol/L,稀土盐为硫酸铽;
步骤2,配制浓度为2.5mol/L的碳酸氢铵溶液作为沉淀剂;
步骤3,向反应釜内加入步骤2配制的碳酸氢铵溶液作为底液,并加入氨水,使底液体积占反应釜体积的8%,底液的pH为8.5,通入氩气;
步骤4,按照金属离子与碳酸氢根离子摩尔比为1:2.5,将步骤1配制的混合盐溶液、步骤2配制的碳酸氢铵溶液并流加入到反应釜中进行反应,控制反应釜搅拌速度为200r/min、釜内温度为38℃;金属离子是指混合盐溶液中钴离子和稀土离子的总和;
步骤5,当检测到反应釜内反应产物的粒径D50达到1.5μm时,停止进料,并陈化1h;
步骤6,将釜内物料进行固液分离,将得到的固体料按照固液比5g:5mL置于浓度为1.0mol/L的碳酸铵溶液中浸泡3h,浸泡温度为40℃;
步骤7,固液分离后,将固体料置于反应釜中,继续生长,按照金属离子与碳酸氢根离子摩尔比为1:2.2,将步骤1配制的混合盐溶液、步骤2配制的碳酸氢铵溶液并流加入到反应釜中进行反应,控制反应釜搅拌速度为200r/min,釜内温度为60℃;
步骤8,当检测到反应釜内反应产物的粒径D50达到10.0μm时,停止进料,并陈化1h;
步骤9,将釜内物料进行固液分离,将得到的固体料用纯水洗涤后,在100℃下烘干6h,得到掺杂稀土元素的碳酸钴材料。
对比例1
本对比例制备了一种掺杂稀土元素的碳酸钴,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不制备晶种,直接共沉淀合成,具体过程为:
步骤1,配制钴盐与稀土盐的混合盐溶液,混合盐溶液中钴盐浓度为2.0mol/L,钴盐为氯化钴;混合盐溶液中稀土盐的浓度为0.1mol/L,稀土盐为氯化铈;
步骤2,配制浓度为3.0mol/L的碳酸氢铵溶液作为沉淀剂;
步骤3,向反应釜内加入步骤2配制的碳酸氢铵溶液作为底液,并加入氨水,使底液体积占反应釜体积的12%,底液的pH为9.0,通入氮气;
步骤4,按照金属离子与碳酸氢根离子摩尔比为1:2.4,将步骤1配制的混合盐溶液、步骤2配制的碳酸氢铵溶液并流加入到反应釜中进行反应,控制反应釜搅拌速度为500r/min,釜内温度为70℃;金属离子是指混合盐溶液中钴离子和稀土离子的总和;
步骤5,当检测到反应釜内反应产物的粒径D50达到18.0μm时,停止进料,并陈化2h;
步骤6,将釜内物料进行固液分离,将得到的固体料用纯水洗涤后,在120℃下烘干4h,得到掺杂稀土元素的碳酸钴材料。
对比例2
本对比例制备了一种掺杂稀土元素的碳酸钴,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不制备晶种,直接共沉淀合成,具体过程为:
步骤1,配制钴盐与稀土盐的混合盐溶液,混合盐溶液中钴盐浓度为1.5mol/L,钴盐为硫酸钴;混合盐溶液中稀土盐的浓度为0.05mol/L,稀土盐为硫酸镨。
步骤2,配制浓度为2.8mol/L的碳酸氢铵溶液作为沉淀剂;
步骤3,向反应釜内加入步骤2配制的碳酸氢铵溶液作为底液,并加入氨水,使底液体积占反应釜体积的10%,底液的pH为8.8,通入氮气;
步骤4,按照金属离子与碳酸氢根离子摩尔比为1:2.3,将步骤1配制的混合盐溶液、步骤2配制的碳酸氢铵溶液并流加入到反应釜中进行反应,控制反应釜搅拌速度为300r/min,釜内温度为65℃;金属离子是指混合盐溶液中钴离子和稀土离子的总和;
步骤5,当检测到反应釜内反应产物的粒径D50达到15.0μm时,停止进料,并陈化1.5h;
步骤6,将釜内物料进行固液分离,将得到的固体料用纯水洗涤后,在110℃下烘干5h,得到掺杂稀土元素的碳酸钴材料。
对比例3
本对比例制备了一种掺杂稀土元素的碳酸钴,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不制备晶种,直接共沉淀合成,具体过程为:
步骤1,配制钴盐与稀土盐的混合盐溶液,混合盐溶液中钴盐浓度为1.0mol/L,钴盐为硫酸钴;混合盐溶液中稀土盐的浓度为0.01mol/L,稀土盐为硫酸铽;
步骤2,配制浓度为2.5mol/L的碳酸氢铵溶液作为沉淀剂;
步骤3,向反应釜内加入步骤2配制的碳酸氢铵溶液作为底液,并加入氨水,使底液体积占反应釜体积的8%,底液的pH为8.5,通入氩气;
步骤4,按照金属离子与碳酸氢根离子摩尔比为1:2.2,将步骤1配制的混合盐溶液、步骤2配制的碳酸氢铵溶液并流加入到反应釜中进行反应,控制反应釜搅拌速度为200r/min,釜内温度为60℃;金属离子是指混合盐溶液中钴离子和稀土离子的总和;
步骤5,当检测到反应釜内反应产物的粒径D50达到10.0μm时,停止进料,并陈化1h;
步骤6,将釜内物料进行固液分离,将得到的固体料用纯水洗涤后,在100℃下烘干6h,得到掺杂稀土元素的碳酸钴材料。
对比例4
本对比例制备了一种掺杂稀土元素的碳酸钴,与对比例1的区别在于,掺杂元素为铝,具体过程为:
步骤1,配制钴盐与铝盐的混合盐溶液,混合盐溶液中钴盐浓度为2.0mol/L,钴盐为氯化钴;混合盐溶液中铝盐的浓度为0.1mol/L,铝盐为氯化铝;
步骤2,配制浓度为3.0mol/L的碳酸氢铵溶液作为沉淀剂;
步骤3,向反应釜内加入步骤2配制的碳酸氢铵溶液作为底液,并加入氨水,使底液体积占反应釜体积的12%,底液的pH为9.0,通入氮气;
步骤4,按照金属离子与碳酸氢根离子摩尔比为1:2.4,将步骤1配制的混合盐溶液、步骤2配制的碳酸氢铵溶液并流加入到反应釜中进行反应,控制反应釜搅拌速度为500r/min,釜内温度为70℃;金属离子是指混合盐溶液中钴离子和铝离子的总和;
步骤5,当检测到反应釜内反应产物的粒径D50达到18.0μm时,停止进料,并陈化2h;
步骤6,将釜内物料进行固液分离,将得到的固体料用纯水洗涤后,在120℃下烘干4h,得到掺杂铝的碳酸钴材料。
对实施例1-3和对比例1-4所得碳酸钴材料进行硫/氯含量检测,其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硫酸根或氯根含量(%)
实施例1 0.0137
实施例2 0.0146
实施例3 0.0148
对比例1 0.0314
对比例2 0.0426
对比例3 0.0419
对比例4 0.0327
由表1可见,实施例的硫酸根或氯根含量明显低于对比例,这是由于相对外壳部分,内部的硫/氯杂质更难洗去,对比例的碳酸钴经水洗后其硫/氯杂质大部分存在于内部,而实施例的碳酸钴为壳核结构,其内部的晶种几乎不含硫/氯杂质,这就导致实施例和对比例同样是经过洗涤,其外壳部分都可以去除硫/氯杂质,但对比例内部的硫/氯杂质无法去除。
试验例
按照碳酸钴材料中金属元素与锂元素的摩尔比为1:1.2,将实施例1-3和对比例1-4所得碳酸钴材料与碳酸锂混合后在氧气气氛下焙烧,焙烧温度为800℃,焙烧时间为12h,之后经破碎、过筛、除铁,即得钴酸锂正极材料。
以实施例和对比例得到的钴酸锂材料,乙炔黑为导电剂,PVDF为粘结剂,以92:4:4的比例称取活性材料、导电剂、粘结剂,并加入一定量的有机溶剂NMP,搅拌后涂覆于铝箔上制成正极片,负极采用金属锂片,在充满氩气的手套箱内制成CR2430型纽扣电池。在CT2001A型蓝电测试系统进行电性能测试。测试条件:3.0-4.48V,测试温度为25±1℃。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
表2钴酸锂的电化学性能
由表2可见对比例的比容量和循环性能明显低于实施例,这是由于实施例的碳酸钴为壳核结构,内核夹带有碳酸铵,烧结时碳酸铵分解,铵根离子空出金属骨架位置,留下更多的原子空位,利于锂离子的嵌入,提高了材料的比容量;且疏松结构更利于缓冲充放电过程中体积变化,提高材料的循环性能,而外壳为金属碳酸盐,能稳定颗粒整体结构的作用,因此相较于无壳核结构的对比例而言,实施例具有更好的电化学性能。此外,对比例4掺杂的元素是铝,其容量稍低于对比例1,表明相比于其它掺杂元素,稀土元素能进一步提高材料的比容量。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此外,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Claims (10)

1.一种掺杂稀土元素碳酸钴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以碳酸氢铵溶液作为底液,加入氨水调节底液的pH,在惰性气氛下,按照金属离子与碳酸氢根离子的摩尔比为1:(2.5-2.7),向所述底液中并流加入钴盐与稀土盐的混合盐溶液、碳酸氢铵溶液进行反应,当反应产物的粒径达到第一目标粒径后进行陈化,固液分离得到第一固体料;所述稀土盐选自铈盐、镨盐、铽盐或镝盐中的至少一种;步骤S1中,所述混合盐溶液中钴盐与稀土盐的摩尔比为(10-200):1;
S2:将所述第一固体料置于碳酸铵溶液中浸泡,固液分离得到第二固体料;
S3:将所述第二固体料作为晶种,按照金属离子与碳酸氢根离子的摩尔比为1:(2.2-2.4),并流加入所述混合盐溶液和碳酸氢铵溶液进行反应,当反应产物的粒径达到第二目标粒径后进行陈化,固液分离,将所得固体进行洗涤和干燥,即得所述掺杂稀土元素碳酸钴;
所述制备方法中,金属离子是指所述混合盐溶液中钴离子和稀土离子的总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所述底液的pH为8.5-9.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所述碳酸氢铵溶液的浓度为2.5-3.0mol/L。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所述混合盐溶液中钴盐浓度为1.0-2.0mol/L,稀土盐的浓度为0.01-0.1mol/L。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所述反应的温度为38-4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所述第一目标粒径的D50为1.5-5.0μ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所述碳酸铵溶液的浓度为1.0-2.0mol/L,所述第一固体料与碳酸铵溶液的固液比为(3-5)g:5mL。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所述浸泡的温度为40-6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中,所述第二目标粒径的D50为10.0-25.0μm。
10.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在制备四氧化三钴或钴酸锂中的应用。
CN202211137471.8A 2022-09-19 2022-09-19 掺杂稀土元素碳酸钴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Active CN11540307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37471.8A CN115403073B (zh) 2022-09-19 2022-09-19 掺杂稀土元素碳酸钴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PCT/CN2023/082547 WO2024060542A1 (zh) 2022-09-19 2023-03-20 掺杂稀土元素碳酸钴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37471.8A CN115403073B (zh) 2022-09-19 2022-09-19 掺杂稀土元素碳酸钴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03073A CN115403073A (zh) 2022-11-29
CN115403073B true CN115403073B (zh) 2023-09-08

Family

ID=841648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137471.8A Active CN115403073B (zh) 2022-09-19 2022-09-19 掺杂稀土元素碳酸钴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5403073B (zh)
WO (1) WO202406054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03073B (zh) * 2022-09-19 2023-09-08 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 掺杂稀土元素碳酸钴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5866A (zh) * 1997-02-25 1997-11-26 沈阳环境科学研究所 废旧蓄电池铅清洁回收方法
CN113307308A (zh) * 2021-06-25 2021-08-27 湖南杉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掺杂型大颗粒碳酸钴及其制备方法
CN113636604A (zh) * 2021-08-30 2021-11-12 衢州华友钴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高掺铝小粒径碳酸钴颗粒的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96809A (ja) * 1994-09-28 1996-04-12 Sumitomo Metal Mining Co Ltd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正極材料用四酸化三コバルトの製造方法
CN103351030A (zh) * 2013-06-29 2013-10-16 西北矿冶研究院 一种低阴离子残留碱式碳酸钴的制取方法
EP3672913A1 (en) * 2017-08-23 2020-07-01 Haldor Topsøe A/S Introduction of titanium homogeneously into a solid material
CN111825125B (zh) * 2020-09-16 2020-12-22 金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掺杂型碱式碳酸钴/碳酸钴复合前驱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5403073B (zh) * 2022-09-19 2023-09-08 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 掺杂稀土元素碳酸钴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5866A (zh) * 1997-02-25 1997-11-26 沈阳环境科学研究所 废旧蓄电池铅清洁回收方法
CN113307308A (zh) * 2021-06-25 2021-08-27 湖南杉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掺杂型大颗粒碳酸钴及其制备方法
CN113636604A (zh) * 2021-08-30 2021-11-12 衢州华友钴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高掺铝小粒径碳酸钴颗粒的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060542A1 (zh) 2024-03-28
CN115403073A (zh) 2022-11-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56612B2 (en) Lithium manganate particles for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and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EP3611132B1 (en) Method for preparing cathode active material
CN111180690A (zh) 改性镍钴铝酸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3178566A (zh) 一种尖晶石型单晶无钴高电压镍锰酸锂正极材料、其制备方法及锂离子电池
CN113603154B (zh) 一种高电压镍钴锰三元前驱体及其制备方法
CN107240692A (zh) 一种球形掺杂锰酸锂的制备方法
CN106450273B (zh) 一种改善高低温性能的动力ncm523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0540254A (zh) 一种硼镁共掺杂梯度镍钴锰酸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2928253B (zh) 一种镍锰钛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1180724B (zh) 一种三元单晶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5043440A (zh)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WO2015027826A1 (zh)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6910887A (zh) 一种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包含该正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
CN113651374B (zh) 锆铁掺杂的镍钴锰三元前驱体的制备方法
JP6910697B2 (ja) 正極活物質の製造方法
CN112310391A (zh) 正极材料前驱体、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正极、锂离子电池和用电设备
CN115403073B (zh) 掺杂稀土元素碳酸钴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16454261A (zh)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3206242A (zh) 一种镍钴锰铝四元前驱体及正极材料和制备方法
CN111777103A (zh) 一种制备镍钴铝酸锂正极材料的方法
CN114804235A (zh) 一种高电压镍钴锰酸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2408503B (zh) 一种氟化高镍三元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2357972A (zh) 低镍无钴前驱体及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5959717A (zh) 一种全浓度梯度且梯度斜率可调无钴高镍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的制备
CN115536078A (zh) 一种锂金属氧化物前驱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