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396073B - 无线通信方法、装置和设备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方法、装置和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396073B
CN115396073B CN202110574225.8A CN202110574225A CN115396073B CN 115396073 B CN115396073 B CN 115396073B CN 202110574225 A CN202110574225 A CN 202110574225A CN 115396073 B CN115396073 B CN 11539607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working
equipment
working states
stat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57422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396073A (zh
Inventor
杨坤
姜大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574225.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396073B/zh
Priority to PCT/CN2022/094747 priority patent/WO2022247832A1/zh
Priority to JP2023571249A priority patent/JP2024520320A/ja
Priority to EP22810557.3A priority patent/EP4351057A1/en
Publication of CN1153960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396073A/zh
Priority to US18/514,896 priority patent/US20240089939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3960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39607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H04B7/15528Control of operation parameters of a relay station to exploit the physical mediu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04L5/0096Indication of changes in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1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the level of interferen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无线通信方法、装置和设备,属于通信技术领域,本申请实施例的无线通信方法包括:第一设备为第二设备配置N个工作状态;第一设备与第三设备进行数据传输,其中,数据传输的时间跨越第二设备的N个工作状态的工作时间;其中,第二设备的N个工作状态为:第二设备对第一设备或者第三设备的无线信号转发状态;N为大于1的整数。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方法、装置和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线通信方法、装置和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用户对无线通信速率和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尤其,对于例如VR业务,AR业务、视频业务等存在热点业务覆盖增强业务场景中,仅使用基站的波束赋形技术,不足以给终端提供足够的通信速率。因此,在上述情况下,还需要在无线通信网络中引入例如智能表面(Intelligent Surfaces)的辅助节点,增强终端接收信号强度。
尤其,在无线通信过程中,由于终端运动或者通信环境中的物体发生变动,基站到终端的等效信道是随时间变化的。因此,预先配置的基站到终端的频域资源可能在一段时间后处于频率选择性深衰落的情况。因此,通过智能表面改善频率选择性深衰落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然而,智能表面的信道估计流程相比于传统信道估计更为复杂,其难以做到实时更新智能表面的转发波束状态。并且,由于无线信道的多径相位和幅度的变化是随机的、随时间慢变的、受终端和环境物体的移动以及变化速度影响的,因此,在频域上,如果一段资源块陷入了频率选择性衰落的情况,那么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该段资源块将会一直处于频率选择性衰落状态,并导致通信质量变差,直至多径信道变化到其他情况为止。由于基于智能表面的信道估计流程的时间长,并且需要额外时间根据信道估计结果更新智能表面的工作状态,因此根据过期的信道信息得出的智能表面工作状态不能达到最优的信道增强的性能。
因此,如何控制智能表面及时有效、低计算复杂度地对无线通信过程中频率选择性衰落情况进行调整,成为了本领域亟待解决的当务之急。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通信方法、装置和设备,能够解决如何及时有效地对无线通信过程中频率选择性深衰落进行调整的问题。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无线通信方法,该方法包括:第一设备为第二设备配置N个工作状态;第一设备与第三设备进行数据传输,其中,数据传输的时间跨越第二设备的N个工作状态的工作时间;其中,第二设备的N个工作状态为:第二设备对第一设备或者第三设备的无线信号转发状态;N为大于1的整数。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无线通信装置,该装置包括:配置模块,用于为第二设备配置N个工作状态;传输模块,用于与第三设备进行数据传输,其中,数据传输的时间跨越配置模块配置的第二设备的N个工作状态的工作时间;其中,第二设备的N个工作状态为:第二设备对第一设备或者第三设备的无线信号转发状态;N为大于1的整数。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无线通信设备,该无线通信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芯片,所述芯片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和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程序或指令,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程序产品被存储在非易失的存储介质中,所述程序/程序产品被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可以为第二设备配置N个工作状态。其中,N为大于1的整数。第一设备与第三设备进行数据传输,并且该数据传输的时间跨越第二设备的N个工作状态的工作时间。其中,第二设备的N个工作状态为:第二设备对第一设备或者第三设备的无线信号转发状态。由此,第二设备可以通过第一设备为其配置的至少两个工作状态,分别对第一设备或者第三设备的无线信号转发状态,以使得第一设备与第三设备之间的信道发生变化,并由此及时有效地对第一设备调度的频率资源遇到的频率选择性深衰落情况进行调整,以保证通讯质量和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第一设备、第二设备以及第三设备之间的通信网络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第一设备、第二设备以及第三设备之间的波束转发原理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可应用的一种无线通信系统的框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第一设备、第二设备以及第三设备之间的通信网络示意图之二;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第一设备、第二设备以及第三设备之间的通信网络示意图之三;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通信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通信方法的下行通信流程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侧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术语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且“第一”、“第二”所区别的对象通常为一类,并不限定对象的个数,例如第一对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为方便对本申请实施例的理解,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涉及的部分术语进行解释。
1、智能表面
智能表面(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RIS)是一种辅助通信设备。如图1所示,智能表面之上设有多个的器件单元,该RIS器件单元的尺寸通常为亚波长量级,即其尺寸小于工作频点对应的波长。RIS器件单元规律地排列在平面或者曲面之上,构成RIS器件单元阵列。其中,每个RIS器件单元包含一个独立可控元件,由后台的RIS控制模块进行控制。在RIS控制模块的控制下,RIS器件单元可以动态地或半静态地调整自身的电磁特性,由此影响入射到RIS器件单元的电磁波的反射或折射行为。因此,智能表面可以对电磁信号的反射信号或折射信号进行操控,并由此实现波束扫描或波束赋形等功能。由于智能表面仅包含无源器件单元,因此其转发信号与信源发射信号保持信号相关性,可以在接收侧实现多径信号的相干叠加。在由智能表面辅助的无线通信网络中,通过波束训练或者模拟波束赋形,可以将智能表面的转发波束对准终端或者终端所在区域,通过及时改变智能表面转发波束的状态,则可以改善通信链路的频率深衰落情况。特别的,对于其他具有无线信号相干转发的设备,例如backscatter,相干转发中继等,同样可以调整转发信号的状态来改善通信链路的频率选择性深衰。
2、基于智能表面的波束控制原理
如图2所示,基于智能表面的波束控制原理具体如下。
以相位控制型智能表面为例,器件单元(m,n)的理想控制相位为:
其中,分别为基站,终端,以及RIS器件单元(m,n)的坐标向量。如果终端与智能表面的相对位置满足远场辐射条件,则智能表面到终端的信号近似为平行信号,即/>在满足远场辐射条件时,基站与智能表面之间也可以进行相应近似操作。
其中,对于1bit的离散相位控制型智能表面,通过离散化处理可以将理想补偿相位映射离散相位上,例如:
值得指出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不限于长期演进型(Long TermEvolution,LTE)/LTE的演进(LTE-Advanced,LTE-A)系统,还可用于其他无线通信系统,诸如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时分多址(Time DivisionMultiple Access,TDMA)、频分多址(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FDMA)、正交频分多址(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O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Single-carrier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SC-FDMA)和其他系统。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术语“系统”和“网络”常被可互换地使用,所描述的技术既可用于以上提及的系统和无线电技术,也可用于其他系统和无线电技术。以下描述出于示例目的描述了新空口(New Radio,NR)系统,并且在以下大部分描述中使用NR术语,但是这些技术也可应用于NR系统应用以外的应用,如第6代(6th Generation,6G)通信系统。
图3示出本申请实施例可应用的一种无线通信系统的框图。无线通信系统包括终端11和网络侧设备12。其中,终端11也可以称作终端设备或者用户终端(User Equipment,UE),终端11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Tablet Personal Computer)、膝上型电脑(LaptopComputer)或称为笔记本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掌上电脑、上网本、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移动上网装置(Mobile Internet Device,MID)、可穿戴式设备(Wearable Device)或车载设备(VUE)、行人终端(PUE)等终端侧设备,可穿戴式设备包括:智能手表、手环、耳机、眼镜等。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定终端11的具体类型。网络侧设备12可以是基站或核心网,其中,基站可被称为节点B、演进节点B、接入点、基收发机站(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无线电基站、无线电收发机、基本服务集(Basic Service Set,第一设备S)、扩展服务集(Extended Service Set,ESS)、B节点、演进型B节点(eNB)、家用B节点、家用演进型B节点、WLAN接入点、WiFi节点、发送接收点(Transmitting Receiving Point,TRP)或领域中其他某个合适的术语,只要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基站不限于特定技术词汇,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仅以NR系统中的基站为例,但是并不限定基站的具体类型。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一些实施例及其应用场景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通信、装置和设备进行详细地说明。
在相关技术中,5G NR协议提供了模拟波束扫描的功能。其基本流程是基站依次在不同时间段发送用不同方向的波束发送信号,终端用固定的接收波束接收信号,并选择最合适的发送波束上报给基站。
使用5G NR定义的波束扫描流程或者针对智能表面设备设计的信道估计和波束赋形流程可以使智能表面的转发信号波束对准终端,达到预期的接收效果。例如,可以使终端在工作频段内接收信号能量最大化。
但是,如图4所示,在无线通信过程中,由于终端运动或者通信环境中的物体发生移动,基站到终端的等效信道是随时间变化的。因此,预先配置的基站到终端的频域资源可能在一段时间后处于频率深衰落的情况。
智能表面设备为终端提供了一部分多径信号,并且可以控制多径信号的相位和强度。通过改变部分多径信道的相位或者强度,可以降低频率选择性衰落对数据传输的影响。通信系统在已知全部的信道信息时,基站可以调整智能表面的转发波束的状态,使终端在被调度的频率资源上接收信号强度最大(即智能表面的转发信号与多径环境中的普通物体的反射/散射信号正向叠加)。因此,在引入智能表面后,通过控制多径信道中部分多径的相位,可以改善被调度的频率资源的频率选择性衰落。
关于基站对智能表面的控制方式,相关技术中试图使用闭环调度或者开环跳频分集的技术方案对智能表面进行控制。闭环调度是指上行或者下行信道测量为终端调度非频率选择性深衰落的频率资源。开环跳频分集是在未知当前信道情况的时候通过跳频的方式将传输数据映射在不同的两块时频资源上来降低遇到频率选择性深衰落的概率提升数据传输的鲁棒性。
然而,基站或者终端的信号相位发生变化时,会影响多径环境中所有多径的相位变化。因此,现有通信系统无法实现单独控制部分多径的目的。相应地,相关技术中使用的闭环调度或者开环跳频分集的技术方案难以高效避免频率选择性深衰落。
此外,为了实现准确的智能表面转发波束的控制,基站和终端需要进行复杂的信道测量和反馈操作,再按照测量结果计算智能表面的工作状态并且发送给智能表面,还要为终端调度对应的频率资源。这一套闭环控制流程的时间开销要比5G NR系统的闭环控制流程更高,复杂度也更高。系统的数量传输效率受到影响。
尤其,在多用户场景中,智能表面的转发波束的覆盖区域中存在多个终端需要服务。由于智能表面只能实现模拟波束转发,多用户往往需要通过时分复用或者频分复用的方式共享通信资源。同一区域内的多个终端的多径环境存在差异,频率资源调度结果也不尽相同,因此对智能表面的转发波束的相位要求也有所不同。智能表面很难同时满足多用户的通信需求。即使通过闭环的信道测量获得多用户的信道信息,系统可能无法确定一个智能表面的工作状态同时满足所有多用户的信道需求。如图5所示,在多用户的场景中(例如图5中智能表面覆盖区域内包括终端1、终端2和终端3的场景),各个终端对转发波束的相位要求也各有不同。智能表面的转发波束是模拟波束,无法同时保证多个终端的最优波束,因而影响了无线通信系统的整体容量。
如图6所示,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通信方法。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通信方法包括以下的S101至S102:
S101、第一设备为第二设备配置N个工作状态。
其中,N为大于1的整数。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可以为网络设备(例如基站)或终端。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设备为用于辅助第一设备进行无线通信的设备。其中,第二设备可以为相干转发设备,还可以为非相干转发设备。
示例性地,第二设备可以为智能表面设备或者中继设备或者反向散射设备。
需要说明的是,智能表面设备的转发信号是与其他多径信号相干的,即相对于发射端信源信号具有稳定频率。对于中继设备,其经过放大后的信号的频率或者相位会发生随机的偏移,因此与其他多径信号是非相干叠加。此外,中继设备的应用场景用于覆盖扩展或者覆盖小区边缘,其他多径信号的能量较弱,转发信号切换的分集方式性能增益不明显。但是在热点增强的场景中可以使用中继设备增强热点区域或者用户的性能,因此可以在上述情况下采用中继设备作为第二设备。对于中继设备,在一次数据传输时间段内(一个或者几个连续时隙),放大器带来的影响近似为连续变化,因此可以实现传输分集。还可以在放大器后接入不同的移相器件实现模拟波束控制和相位控制,从而实现传输分集。
可以理解,在第二设备为智能表面设备的情况下,第二设备的N个工作状态可以为第二设备的中所有智能表面器件的工作状态的组合。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设备根据第一设备为其配置的N个工作状态以及所述工作状态对应的工作时间,在时隙内进行工作状态切换或者在时隙间进行工作状态切换。可以理解的,其配置的N个工作状态可以配置为周期或者半静态出现的,可以配置为动态指示在某个时间段内的。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设备根据第一设备为其配置的N个工作状态,在一次数据传输的持续时间内,在N个工作状态之中进行工作状态的切换。
示例性地,在上述一次数据传输的持续时间内,可以包括多个时间单元。第二设备在多个时间单元中的每个时间单元内,均可以在N个工作状态之中进行工作状态的切换。
可以理解,第二设备的工作状态与第二设备的控制信息或控制模式一一对应。
示例性地,在第二设备为智能表面设备的情况下,第二设备的N个工作状态可以对应于第二设备的转发波束的空间能量分布状态。
S102、第一设备与第三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其中,数据传输的时间跨越第二设备的N个工作状态的工作时间。上述工作时间可以是若干个OFDM符号或者若干个时隙。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三设备可以为终端。
其中,第二设备的N个工作状态为:第二设备对第一设备或者第三设备的无线信号转发状态。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N个工作状态中不同的工作状态对应第二设备的不同工作模式。
示例性地,以第二设备为智能表面设备举例,在第二设备的入射信号方向固定的情况下,第二设备的N个工作状态中的不同工作状态可以实现不同转发波束。
换言之,N个工作状态中的不同状态对应第二设备转发的不同转发波束。不同转发波束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项:相位不同的转发波束、强度不同的转发波束、方向不同的转发波束、宽度不同的转发波束、增益不同的转发波束、旁瓣能量不同的转发波束。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述无线通信方法为基于第二设备(例如智能表面)的开环分集无线通信方法。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述无线通信方法为时域分集传输方式的无线通信方法。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设备作为辅助通信设备,其受到第一设备的控制,并由此在上行数据传输或下行数据传输的过程中,在数据传输的不同时间段,按照N个工作状态中的不同工作状态进行信号转发操作。第一设备通过为第二设备配置N个工作状态,可使得第一设备与第三设备之间的信道发生变化。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第一设备与第三设备进行下行数据传输的情况下,上述S102包括以下的S102a或者S102b:
S102a、第一设备通过将数据的一个冗余版本映射到多个时间段的时频资源上,与第三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S102b、第一设备通过将至少两个冗余版本分别映射到多个时间段时频资源上,与第三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设备与第三设备进行下行数据传输的情况下,需要考虑第二设备在不同工作状态间的切换时延。例如,需要考虑切换时延所占用的时域资源。示例性地,在符号级别的切换时延上,可以不传输数据,并通知第三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中,需要保证第二设备的每个工作状态的时间段内,至少有一个参考信号(例如DMRS)用于进行信道估计和解调解码。由此,第三设备按照配置的时间段接收下行信号并进行信道估计和解调解码。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可以为第二设备配置N个工作状态。其中,N为大于1的整数。第一设备与第三设备进行数据传输,并且该数据传输的时间跨越第二设备的N个工作状态的工作时间。其中,第二设备的N个工作状态为:第二设备对第一设备或者第三设备的无线信号转发状态。由此,第二设备可以通过第一设备为其配置的至少两个工作状态,分别对第一设备或者第三设备的无线信号转发状态,以使得第一设备与第三设备之间的信道发生变化,并由此及时有效地对第一设备调度的频率资源遇到的频率选择性深衰落情况进行调整,以保证通讯质量和效率。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实现传输分集,在第一设备和第三设备通过第二设备进行通信的场景中,通过在一次上行或者下行传输过程中按照预定的规则切换第二设备的工作状态,可以达到改变第一设备和第三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的目的,第一设备或第三设备在配置的频率资源上可以接收不同信道状态下的上行或者下行信号,从而获得传输分集。
可选的,在多用户场景中,不同第三设备对第二设备的要求各不相同,通过对第二设备工作状态切换的开环分集,可以避免频繁进行信道估计,保证通信效率,灵活支持多用户调度传输,并保证多用户通信时,至少有一个第二设备的转发波束为用户提供正向增益。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可以根据第二设备的情况,为第二设备配置与该第二设备的情况相适应的N个工作状态。
示例性地,上述S101包括以下的S101a至S101b:
S101a、第一设备获取第二设备的设备信息,以及目标信道的信道测量结果。
可以理解,在第二设备接入小区(即第二设备完成同步流程,与第一设备保持时频同步)后,第二设备向第一设备上报第二设备的设备信息。相应地,第一设备获取第二设备上报的上述设备信息。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设备信息包括设备类型,设备类型包括以下至少一项:纯无源单元智能表面、有源单元和无源单元的混合型智能表面、具有无线信号相干转发功能的中继、具有无线信号非相干转发功能的中继。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设备信息包括设备功能,设备功能为第二设备对无线信号参数的控制方式,设备功能包括以下至少一项:相位控制、幅度控制、极化方向控制。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设备信息包括设备控制量化精度,设备控制量化精度为控制无线信号参数由n比特控制信息进行控制,其中,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示例性地,假设第二设备的设备功能包括相位控制功能,并且第二设备的设备控制量化精度为控制无线信号参数由1比特的控制信息进行控制。相应地,可以认为第二设备的控制信息“0”对应于第二设备反射信号的相位与入射信号的相位连续,第二设备的控制信息“1”对应于第二设备反射信号的相位与入射信号的相位相差为180°;或者可以认为控制信息“0”对应的第二设备反射信号相位与控制信息“1”对应的反射信号相位相差为180°。
示例性地,假设第二设备的设备功能包括相位控制功能,并且第二设备的设备控制量化精度为控制无线信号参数由大于1比特的控制信息进行控制。则第一设备可以通过产品规格或者协议定义或者第二设备的主动上报,获取第二设备的设备信息。由此,可以确定各个比特信息对应的转发信号的相位状态。
本申请实施例中,目标信道为第二设备与第一设备或第三设备间的无线信道。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目标信道包括:第二设备与S个第三设备间的S个第一信道。一个第三设备对应一个第一信道。其中,信道测量结果基于S个第一信道的信道测量结果得到。S为大于1的整数。
可以理解,目标信道的信道测量结果可以通过信道测量算法获得。
在一个示例中,在第二设备为智能表面的情况下,可以基于第二设备的模拟波束扫描,获得上述信道测量结果。
在另一个示例中,在第二设备为智能表面的情况下,可以基于第二设备信道稀疏性的信道分解,获得上述信道测量结果。
S101b、第一设备根据设备信息和信道测量结果,为第二设备配置N个工作状态。
本申请实施例中,根据上述设备信息,第一设备可以获得需要为第二设备配置的工作状态的数量;根据上述信道测量结果,第一设备可以获得需要为第二设备配置的工作状态的集合。
如此,第一设备可以根据第二设备的设备信息以及信道测量结果,为第二设备配置与该第二设备的情况相适应的工作状态。以达到通过第二设备进一步提高第一设备和第三设备之间的通信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在上述S101b之前,无线通信方法包括以下的S103或者S104:
S103、第一设备向第三设备发送P个参考信号。
S104、第一设备接收第三设备发送的P个参考信号。
其中,P个参考信号为经过第二设备分别使用P个预定义工作状态进行转发的信号。
本申请实施例中,目标信道包括:P个参考信号对应的信道。
本申请实施例中,P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可以理解,为了通过模拟波束扫描进行信道测量,在信道测量阶段,第一设备或第三设备需要多次向对方发送上述参考信号。其中,上述参考信号由第二设备在第一设备和第三设备之间进行转发。
其中,第二设备具有多个预定义工作状态(可以理解为固定工作状态)。
在一个示例中,假设第一设备向第三设备发送P个参考信号。相应地,第二设备在接收到来自第一设备的P个参考信号后,分别使用P个预定义工作状态中的各个工作状态,对P个参考信号向第三设备进行转发。
在另一个示例中,假设第一设备接收第三设备发送的P个参考信号。相应地,第二设备在接收到来自第三设备的P个参考信号后,分别使用P个预定义工作状态中的各个工作状态,对P个参考信号向第一设备进行转发。
如此,第一设备可以根据第二设备转发的P个参考信号,确定第二设备的P个预定义工作状态的通信质量,并据此为第二设备配置与其适应的N个工作状态。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P个参考信号中任意两个参考信号的发送时间间隔大于第二设备所需的工作状态切换时间。
本申请实施例中,考虑到第二设备在N个工作状态中进行工作状态切换的时间,第一设备接收或发送参考信号时需要满足上述预定的时间间隔,即P个参考信号中任意两个参考信号的发送时间间隔大于第二设备所需的工作状态切换时间。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上述S103或者S104,上述S101b包括以下的S101b1:
S101b1、第一设备从P个第二设备的预定义工作状态中选择一个工作状态,生成N个工作状态。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可以从P个第二设备的预定义工作状态中选择通信质量最佳的一个工作状态,并根据该工作状态,生成N个工作状态。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上述S103或者S104,上述S101b包括以下的S101b2:
S101b2、第一设备从P个第二设备的预定义工作状态中选择N个工作状态。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可以从P个第二设备的预定义工作状态中选择通信质量相对较佳的几个工作状态,并将几个工作状态作为上述的N个工作状态。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上述S103或者S104,上述S101b包括以下的S101b3:
S101b3、第一设备基于P个参考信号的测量结果,动态生成N个工作状态。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可以根据该P个参考信号的测量结果,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根据该P个参考信号的测量结果,生成N个工作状态。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上述S103或者S104,上述S101b包括以下的S101b4至S101b6中的至少一项:
S101b4、第一设备基于设备信息,确定候选工作状态的数量。
本申请实施例中,候选工作状态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候选工作状态的数量为一个的情况下,候选工作状态为通信质量最佳的工作状态。
S101b5、第一设备基于数量,为目标参考信号对应的目标预定义工作状态设置至少一个第一偏置量。
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述偏置量是由第一设备基于候选工作状态及其数量确定的。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第二设备为智能表面的情况下,可以为第二设备的各个器件单元设置相应的偏置量。
S101b6、第一设备为第二设备配置N个工作状态的工作时间长度、周期,以及出现顺序。
其中,目标参考信号是:基于信道测量结果,从P个参考信号中选择的至少一个参考信号。
可以理解,上述至少一个参考信号为P个参考信号中信号质量较优的信号。
N个工作状态包括:目标预定义工作状态,以及设置第一偏置量后的目标预定义工作状态。
可以理解,设置第一偏置量后的目标预定义工作状态下转发的信号与目标预定义工作状态下转发的信号的空间能量分布不变,但是二者之间的相位发生对应的变化。
示例性地,假设第二设备的设备控制量化精度为控制无线信号参数由1比特控制信息进行控制,假设第二设备具有N个器件单元。则通过波束扫描的方式,可以确定了第二设备转发的最优波束对应的目标预定义工作状态为:Φopt={b0,b1…bN-1}。其中,bi代表第i个器件单元的控制信息。相应地,在偏置量为1的情况下,设置第一偏置量后的目标预定义工作状态为:
如此,第一设备可以在信道测量结果中选择信号质量最好的测量结果对应的第二设备的工作状态,将其作为目标预定义工作状态,并对其进行偏置,获得上述N个工作状态,以使得第一设备为第二设备配置N个工作状态的工作时间长度、周期,以及出现顺序。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多用户场景中,在信道测量阶段,可以获取一个区域内或者一个方向上的多个用户的多个信道测量结果,并对于多个测量结果进行处理(例如加权平均),以获得针对多用户场景的信道测量结果。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多用户场景中,在信道测量阶段,可以将信道测量结果相似的用户分为一组,并在对用户进行分组后对各组用户的信道测量结果进行加权平均,以获得针对多组用户场景的信道测量结果。此外,上述分组的结果也可以作为后续资源调度的辅助信息。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述S101b包括以下的S101b7至S101b9:
S101b7、第一设备根据信道测量结果,确定第二设备的转发信号的M个波束方向。
其中,一个波束方向对应至少一个工作状态。其中,M大于或等于1。
可以理解,由于多径信号的影响,第一设备可以确定第二设备的多个信号方向,并且各个信号方向的能量强度可以不同。
S101b8、第一设备按照波束方向,确定N个工作状态。
S101b9、第一设备为第二设备配置N个工作状态。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述S101b8可以包括:在波束方向为一个波束方向的情况下,为一个波束方向对应的第一工作状态设置至少一个第二偏置量。
其中,N个工作状态包括:第一工作状态,以及设置第二偏置量后的第一工作状态。
换言之,如果第一设备使用单一的信号方向或者信号最强的方向作为第二设备转发信号的波束方向,那么可以使用基于偏置量的方式生成第二设备的候选工作状态。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波束方向为至少两个波束方向的情况下,N个工作状态包括:至少两个波束方向中的每个波束方向对应的工作状态。
换言之,如果第一设备可以使用多个信号方向分别生成第二设备的候选工作状态。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多用户场景中,第一设备可以根据各个终端的信道测量结果,将信号方向相近的第三设备分为一组,并为其共用的第二设备配置相同的候选工作状态。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设备与第三设备之间可以进行上行数据的传输,也可以进行下行数据的传输。其中,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通信方法的下行通信流程示意图。可以理解,上行数据传输和下行数据传输过程中,第一设备为第二设备配置N个工作状态的方式基本相同。
上行数据传输和下行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区别在于信道测量阶段,第三设备发送上行参考信号,第一设备检测上行参考信号,并进行信道估计确定第二设备的候选工作状态。
可以理解,在多用户场景中,多个第三设备的上行参考信号通过时分、频分或者码分的方式进行复用。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上下行的信道训练和数据传输可以结合配置,即:可以使用下行参考信号进行信道训练,再发送上行数据;或者使用上行参考信号进行信道训练,再发送下行数据。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无线通信方法还包括以下的S105:
S105、在第一设备通过第二设备与第三设备进行无线通信之前,第一设备为第三设备配置一次数据传输的时间资源。
其中,时间资源包括多个时间段,多个时间段分别与N个工作状态的时间段相对应。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设备需要分别为第二设备和第三设备配置数据传输的参数。
其中,第一设备需要为第二设备配置的数据传输的参数即为上述N个工作状态,以及N个工作状态对应的时间段(即在不同时间段内N个工作状态之间的切换规则)。上述时间段可以是多个符号或者多个时隙或者多个子帧。第二设备根据第一设对其的配置来调整其工作状态。
其中,第一设备需要为第三设备配置的数据传输的参数即为频率资源。并且,第一设备指示第二设备采用工作状态切换的传输分集模式,对数据或信号进行转发。具体而言,在一次数据传输中,第一设备为第三设备配置一次数据传输的时间资源。该时间资源包括的多个时间段分别与第二设备的候选工作状态的时间段相对应。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设备为第三设备配置传输资源时,不需要指示本次传输是普通传输还是基于第二设备工作状态切换的传输。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保证第二设备每个工作状态的时间段内,至少有一个参考信号(例如DMRS)用于信道估计和解码。因此,第三设备不需要进行信道测量和反馈。
如此,第一设备分别对第二设备和第三设备在无线通信中所需的数据传输参数进行合理地配置,以保证第二设备和第三设备相互协调适配,并提高数据传输的质量和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针对上述S105的执行顺序,本申请实施例不做限制。一种方式中,可以先执行S101,再执行S105;或者,另一种方式中,可以先S105,再执行S101。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无线通信方法还包括以下的S106:
S106、在第一设备与第三设备进行下行数据传输的情况下,第一设备通知第三设备以下至少一项:分集模式开启、分集模式的时间段配置、协议预定义配置、动态半静态配置。
如此,第一设备通过将分集模式的相关状态或信息通知给第三设备,可以使得第三设备能够根据上述分集模式的相关状态或信息,更好地与第二设备进行配合,以便进一步实现提高通信质量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针对上述S106的执行顺序,本申请实施例不做限制。一种方式中,可以先执行S106再执行S102;或者,另一种方式中,可以同步执行S102和S106。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无线通信方法还包括以下的S107:
S107、第一设备获取第三设备确定的第二设备的工作状态的切换时间段。
其中,切换时间段根据以下至少一项确定:动态调度信息的配置信息、无线资源控制RRC或者媒体接入控制层控制单元MAC CE信令的半静态配置信息、协议预定义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针对上述S107的执行顺序,本申请实施例不做限制。一种方式中,可以同步执行S102和S107。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通信方法,执行主体可以为无线通信装置,或者,该无线通信装置中的用于执行无线通信方法的控制模块。本申请实施例中以无线通信装置执行无线通信方法为例,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通信装置。
如图8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通信装置800,无线通信装置800包括:
配置模块810,用于为第二设备配置N个工作状态。
传输模块820,用于与第三设备进行数据传输,其中,数据传输的时间跨越配置模块810配置的第二设备的N个工作状态的工作时间。
其中,第二设备的N个工作状态为:第二设备对第一设备或者第三设备的无线信号转发状态。N为大于1的整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无线通信装置800使得第一设备可以为第二设备配置N个工作状态。其中,N为大于1的整数。第一设备与第三设备进行数据传输,并且该数据传输的时间跨越第二设备的N个工作状态的工作时间。其中,第二设备的N个工作状态为:第二设备对第一设备或者第三设备的无线信号转发状态。由此,第二设备可以通过第一设备为其配置的至少两个工作状态,分别对第一设备或者第三设备的无线信号转发状态,以使得第一设备与第三设备之间的信道发生变化,并由此及时有效地对第一设备调度的频率资源遇到的频率选择性深衰落情况进行调整,以保证通讯质量和效率。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配置模块810具体用于:
获取第二设备的设备信息,以及目标信道的信道测量结果。
根据设备信息和信道测量结果,为第二设备配置N个工作状态。
其中,目标信道为第二设备与第一设备或第三设备间的无线信道。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设备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设备类型,设备类型包括以下至少一项:纯无源单元智能表面、有源单元和无源单元的混合型智能表面、具有无线信号相干转发功能的中继、具有无线信号非相干转发功能的中继。
设备功能,设备功能为第二设备对无线信号参数的控制方式,设备功能包括以下至少一项:相位控制、幅度控制、极化方向控制。
设备控制量化精度,设备控制量化精度为控制无线信号参数由n比特控制信息进行控制,其中,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如图9所示,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无线通信装置800还包括:
收发模块830,用于在配置模块810根据设备信息和信道测量结果,为第二设备配置N个工作状态之前,向第三设备发送P个参考信号,或者接收第三设备发送的P个参考信号。
其中,P个参考信号为经过第二设备分别使用P个预定义工作状态进行转发的信号。
目标信道包括:P个参考信号对应的信道。
P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P个参考信号中任意两个参考信号的发送时间间隔大于第二设备所需的工作状态切换时间。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配置模块810具体用于:
从P个第二设备的预定义工作状态中选择一个工作状态,生成N个工作状态。
或者,从P个第二设备的预定义工作状态中选择N个工作状态。
或者,基于P个参考信号的测量结果,动态生成N个工作状态。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配置模块810具体用于以下至少一项:
基于设备信息,确定候选工作状态的数量。
基于数量,为目标参考信号对应的目标预定义工作状态设置至少一个第一偏置量。
为第二设备配置N个工作状态的工作时间长度、周期,以及出现顺序。
其中,目标参考信号是:基于信道测量结果,从P个参考信号中选择的至少一个参考信号。
N个工作状态包括:目标预定义工作状态,以及设置第一偏置量后的目标预定义工作状态。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配置模块810具体用于:
根据信道测量结果,确定第二设备的转发信号的M个波束方向。一个波束方向对应至少一个工作状态。
按照波束方向,确定N个工作状态。
为第二设备配置N个工作状态。
其中,M大于或等于1。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配置模块810具体用于:
在波束方向为一个波束方向的情况下,为一个波束方向对应的第一工作状态设置至少一个第二偏置量。
其中,N个工作状态包括:第一工作状态,以及设置第二偏置量后的第一工作状态。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波束方向为至少两个波束方向的情况下,N个工作状态包括:至少两个波束方向中的每个波束方向对应的工作状态。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目标信道包括:第二设备与S个第三设备间的S个第一信道。一个第三设备对应一个第一信道。
其中,信道测量结果基于S个第一信道的信道测量结果得到。
S为大于1的整数。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配置模块810还用于:
在第一设备通过第二设备与第三设备进行无线通信之前,为第三设备配置一次数据传输的时间资源。
其中,时间资源包括多个时间段,多个时间段分别与N个工作状态的时间段相对应。
如图9所示,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无线通信装置800还包括:
通知模块840,用于在第一设备与第三设备进行下行数据传输的情况下,通知第三设备以下至少一项:分集模式开启、分集模式的时间段配置、协议预定义配置、动态半静态配置。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N个工作状态中的不同状态对应第二设备转发的不同转发波束。不同转发波束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相位不同的转发波束、强度不同的转发波束、方向不同的转发波束、宽度不同的转发波束、增益不同的转发波束、旁瓣能量不同的转发波束。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设备为网络设备或者终端,第三设备为终端设备,第二设备为智能表面设备或者中继设备或者反向散射设备。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传输模块820还用于:
在向第三设备发送数据之前,向第三设备发送调度数据信息,调度数据信息用于指示第二设备工作状态的分集开启。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传输模块820具体用于:
在第一设备与第三设备进行下行数据传输的情况下,通过将数据的一个冗余版本映射到多个时间段的时频资源上,与第三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或者,在第一设备与第三设备进行下行数据传输的情况下,通过将至少两个冗余版本分别映射到多个时间段时频资源上,与第三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如图9所示,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无线通信装置800还包括:
确定模块850,用于获取第三设备确定的第二设备的工作状态的切换时间段。
其中,切换时间段根据以下至少一项确定:动态调度信息的配置信息、RRC或者MACCE信令的半静态配置信息、协议预定义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无线通信装置可以是装置,具有操作系统的装置或第一设备,也可以是第一设备中的部件、集成电路、或芯片。该装置或第一设备可以是移动终端,也可以为非移动终端。示例性的,移动终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上述所列举的终端11的类型,非移动终端可以为服务器、网络附属存储器(Network Attached Storage,NAS)、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电视机(television,TV)、柜员机或者自助机等,本申请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通信装置能够实现图6的方法实施例实现的各个过程,并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可选的,如图10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信设备1100,包括处理器1101,存储器1102,存储在存储器1102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1101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例如,该通信设备1100为终端时,该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1101执行时实现上述无线通信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该通信设备1100为网络侧设备时,该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1101执行时实现上述无线通信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无线通信设备,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处理器用于为第二设备配置N个工作状态;通信接口用于与第三设备进行数据传输,其中,数据传输的时间跨越第二设备的N个工作状态的工作时间。其中,第二设备的N个工作状态为:第二设备对第一设备或者第三设备的无线信号转发状态。N为大于1的整数。
该无线通信设备实施例是与上述方法实施例对应的,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各个实施过程和实现方式均可适用于该无线通信设备实施例中,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
具体地,图11为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无线通信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该无线通信设备1100包括但不限于:射频单元1101、网络模块1102、音频输出单元1103、输入单元1104、传感器1105、显示单元1106、用户输入单元1107、接口单元1108、存储器1109、以及处理器1110等中的至少部分部件。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无线通信设备1100还可以包括给各个部件供电的电源(比如电池),电源可以通过电源管理系统与处理器1110逻辑相连,从而通过电源管理系统实现管理充电、放电、以及功耗管理等功能。图11中示出的终端结构并不构成对终端的限定,终端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在此不再赘述。
应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输入单元1104可以包括图形处理器(GraphicsProcessing Unit,GPU)11041和麦克风11042,图形处理器11041对在视频捕获模式或图像捕获模式中由图像捕获装置(如摄像头)获得的静态图片或视频的图像数据进行处理。显示单元1106可包括显示面板11061,可以采用液晶显示器、有机发光二极管等形式来配置显示面板11061。用户输入单元1107包括触控面板11071以及其他输入设备11072。触控面板11071,也称为触摸屏。触控面板11071可包括触摸检测装置和触摸控制器两个部分。其他输入设备11072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物理键盘、功能键(比如音量控制按键、开关按键等)、轨迹球、鼠标、操作杆,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射频单元1101将来自网络侧设备的下行数据接收后,给处理器1110处理;另外,将上行的数据发送给网络侧设备。通常,射频单元1101包括但不限于天线、至少一个放大器、收发信机、耦合器、低噪声放大器、双工器等。
存储器1109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或指令以及各种数据。存储器1109可主要包括存储程序或指令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或指令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或指令(比如声音播放功能、图像播放功能等)等。此外,存储器1109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非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
处理器111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可选的,处理器1110可集成应用处理器和调制解调处理器,其中,应用处理器主要处理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应用程序或指令等,调制解调处理器主要处理无线通信,如基带处理器。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调制解调处理器也可以不集成到处理器110中。
其中,处理器110用于为第二设备配置N个工作状态,并与第三设备进行数据传输,其中,数据传输的时间跨越第二设备的N个工作状态的工作时间;其中,第二设备的N个工作状态为:第二设备对第一设备或者第三设备的无线信号转发状态;N为大于1的整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处理器110使得第一设备可以为第二设备配置N个工作状态。其中,N为大于1的整数。第一设备与第三设备进行数据传输,并且该数据传输的时间跨越第二设备的N个工作状态的工作时间。其中,第二设备的N个工作状态为:第二设备对第一设备或者第三设备的无线信号转发状态。由此,第二设备可以通过第一设备为其配置的至少两个工作状态,分别对第一设备或者第三设备的无线信号转发状态,以使得第一设备与第三设备之间的信道发生变化,并由此及时有效地对第一设备调度的频率资源遇到的频率选择性深衰落情况进行调整,以保证通讯质量和效率。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网络侧设备,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处理器用于为第二设备配置N个工作状态;通信接口用于与第三设备进行数据传输,其中,数据传输的时间跨越第二设备的N个工作状态的工作时间。其中,第二设备的N个工作状态为:第二设备对第一设备或者第三设备的无线信号转发状态。N为大于1的整数。该网络侧设备实施例是与上述方法实施例对应的,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各个实施过程和实现方式均可适用于该网络侧设备实施例中,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网络侧设备。如图12所示,该网络侧设备1200包括:天线1201、射频装置1202、基带装置1203。天线1201与射频装置1202连接。在上行方向上,射频装置1202通过天线1201接收信息,将接收的信息发送给基带装置1203进行处理。在下行方向上,基带装置1203对要发送的信息进行处理,并发送给射频装置1202,射频装置1202对收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后经过天线1201发送出去。
上述频带处理装置可以位于基带装置1203中,以上实施例中网络侧设备执行的方法可以在基带装置1203中实现,该基带装置1203包括处理器1204和存储器1205。
基带装置1203例如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基带板,该基带板上设置有多个芯片,如图12所示,其中一个芯片例如为处理器1204,与存储器1205连接,以调用存储器1205中的程序,执行以上方法实施例中所示的网络设备操作。
该基带装置1203还可以包括网络接口1206,用于与射频装置1202交互信息,该接口例如为通用公共无线接口(common public radio interface,简称CPRI)。
具体地,本发明实施例的网络侧设备还包括:存储在存储器1205上并可在处理器1204上运行的指令或程序,处理器1204调用存储器1205中的指令或程序执行图8和图9所示各模块执行的方法,并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故不在此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程序或指令,该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无线通信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其中,所述处理器为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终端中的处理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如计算机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
本申请实施例另提供了一种芯片,所述芯片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和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程序或指令,实现上述无线通信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到的芯片还可以称为系统级芯片,系统芯片,芯片系统或片上系统芯片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此外,需要指出的是,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方法和装置的范围不限按示出或讨论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还可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例如,可以按不同于所描述的次序来执行所描述的方法,并且还可以添加、省去、或组合各种步骤。另外,参照某些示例所描述的特征可在其他示例中被组合。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计算机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空调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申请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之内。

Claims (36)

1.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设备为第二设备配置N个工作状态;
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三设备进行数据传输,其中,所述数据传输的时间跨越所述第二设备的所述N个工作状态的工作时间;
其中,所述第二设备的所述N个工作状态为:所述第二设备对所述第一设备或者所述第三设备的无线信号转发状态;N为大于1的整数;
所述N个工作状态中的不同状态对应所述第二设备转发的不同转发波束;所述不同转发波束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相位不同的转发波束、强度不同的转发波束、方向不同的转发波束、宽度不同的转发波束、增益不同的转发波束、旁瓣能量不同的转发波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为第二设备配置N个工作状态,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获取所述第二设备的设备信息,以及目标信道的信道测量结果;
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设备信息和所述信道测量结果,为所述第二设备配置N个工作状态;
其中,所述目标信道为所述第二设备与所述第一设备或所述第三设备间的无线信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设备类型,所述设备类型包括以下至少一项:纯无源单元智能表面、有源单元和无源单元的混合型智能表面、具有无线信号相干转发功能的中继、具有无线信号非相干转发功能的中继;
设备功能,所述设备功能为所述第二设备对无线信号参数的控制方式,所述设备功能包括以下至少一项:相位控制、幅度控制、极化方向控制;
设备控制量化精度,所述设备控制量化精度为控制无线信号参数由n比特控制信息进行控制,其中,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设备信息和所述信道测量结果,为所述第二设备配置N个工作状态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三设备发送P个参考信号,或者所述第一设备接收所述第三设备发送的P个参考信号;
其中,所述P个参考信号为经过所述第二设备分别使用P个预定义工作状态进行转发的信号;
所述目标信道包括:所述P个参考信号对应的信道;
P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P个参考信号中任意两个参考信号的发送时间间隔大于所述第二设备所需的工作状态切换时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设备信息和所述信道测量结果,为所述第二设备配置N个工作状态,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从P个第二设备的预定义工作状态中选择一个工作状态,生成所述N个工作状态;
或者,所述第一设备从P个第二设备的预定义工作状态中选择所述N个工作状态;
或者,所述第一设备基于所述P个参考信号的测量结果,动态生成所述N个工作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设备信息和所述信道测量结果,为所述第二设备配置N个工作状态,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所述第一设备基于所述设备信息,确定候选工作状态的数量;
所述第一设备基于所述数量,为目标参考信号对应的目标预定义工作状态设置至少一个第一偏置量;
所述第一设备为所述第二设备配置所述N个工作状态的工作时间长度、周期,以及出现顺序;
其中,所述目标参考信号是:基于所述信道测量结果,从所述P个参考信号中选择的至少一个参考信号;
所述N个工作状态包括:所述目标预定义工作状态,以及设置所述第一偏置量后的所述目标预定义工作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设备信息和所述信道测量结果,为所述第二设备配置N个工作状态,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信道测量结果,确定所述第二设备的转发信号的M个波束方向;一个波束方向对应至少一个工作状态;
所述第一设备按照所述波束方向,确定所述N个工作状态;
所述第一设备为所述第二设备配置所述N个工作状态;
其中,M大于或等于1。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按照所述波束方向,确定所述N个工作状态,包括:
在所述波束方向为一个波束方向的情况下,为所述一个波束方向对应的第一工作状态设置至少一个第二偏置量;
其中,所述N个工作状态包括: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以及设置所述第二偏置量后的所述第一工作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波束方向为至少两个波束方向的情况下,所述N个工作状态包括:所述至少两个波束方向中的每个波束方向对应的工作状态。
11.根据权利要求2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信道包括:所述第二设备与S个第三设备间的S个第一信道;一个第三设备对应一个第一信道;
其中,所述信道测量结果基于所述S个第一信道的信道测量结果得到;
S为大于1的整数。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设备通过所述第二设备与所述第三设备进行无线通信之前,所述第一设备为所述第三设备配置一次数据传输的时间资源;
其中,所述时间资源包括多个时间段,所述多个时间段分别与所述N个工作状态的时间段相对应。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三设备进行下行数据传输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设备通知所述第三设备以下至少一项:分集模式开启、所述分集模式的时间段配置、协议预定义配置、动态半静态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为网络设备或者终端,所述第三设备为终端设备,所述第二设备为智能表面设备或者中继设备或者反向散射设备。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三设备发送数据之前,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三设备发送调度数据信息,所述调度数据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设备工作状态的分集开启。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三设备进行下行数据传输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三设备进行数据传输,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通过将数据的一个冗余版本映射到多个时间段的时频资源上,与所述第三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或者,所述第一设备通过将至少两个冗余版本分别映射到多个时间段时频资源上,与所述第三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获取所述第三设备确定的所述第二设备的工作状态的切换时间段;
其中,所述切换时间段根据以下至少一项确定:动态调度信息的配置信息、无线资源控制RRC或者媒体接入控制层控制单元MAC CE信令的半静态配置信息、协议预定义信息。
18.一种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配置模块,用于为第二设备配置N个工作状态;
传输模块,用于与第三设备进行数据传输,其中,所述数据传输的时间跨越所述配置模块配置的所述第二设备的所述N个工作状态的工作时间;
其中,所述第二设备的所述N个工作状态为:所述第二设备对第一设备或者所述第三设备的无线信号转发状态;N为大于1的整数;
所述N个工作状态中的不同状态对应所述第二设备转发的不同转发波束;所述不同转发波束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相位不同的转发波束、强度不同的转发波束、方向不同的转发波束、宽度不同的转发波束、增益不同的转发波束、旁瓣能量不同的转发波束。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置模块具体用于:
获取所述第二设备的设备信息,以及目标信道的信道测量结果;
根据所述设备信息和所述信道测量结果,为所述第二设备配置N个工作状态;
其中,所述目标信道为所述第二设备与所述第一设备或所述第三设备间的无线信道。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设备类型,所述设备类型包括以下至少一项:纯无源单元智能表面、有源单元和无源单元的混合型智能表面、具有无线信号相干转发功能的中继、具有无线信号非相干转发功能的中继;
设备功能,所述设备功能为所述第二设备对无线信号参数的控制方式,所述设备功能包括以下至少一项:相位控制、幅度控制、极化方向控制;
设备控制量化精度,所述设备控制量化精度为控制无线信号参数由n比特控制信息进行控制,其中,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收发模块,用于在所述配置模块根据所述设备信息和所述信道测量结果,为所述第二设备配置N个工作状态之前,向所述第三设备发送P个参考信号,或者接收所述第三设备发送的P个参考信号;
其中,所述P个参考信号为经过所述第二设备分别使用P个预定义工作状态进行转发的信号;
所述目标信道包括:所述P个参考信号对应的信道;
P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P个参考信号中任意两个参考信号的发送时间间隔大于所述第二设备所需的工作状态切换时间。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置模块具体用于:
从P个第二设备的预定义工作状态中选择一个工作状态,生成所述N个工作状态;
或者,从P个第二设备的预定义工作状态中选择所述N个工作状态;
或者,基于所述P个参考信号的测量结果,动态生成所述N个工作状态。
24.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置模块具体用于以下至少一项:
基于所述设备信息,确定候选工作状态的数量;
基于所述数量,为目标参考信号对应的目标预定义工作状态设置至少一个第一偏置量;
为所述第二设备配置所述N个工作状态的工作时间长度、周期,以及出现顺序;
其中,所述目标参考信号是:基于所述信道测量结果,从所述P个参考信号中选择的至少一个参考信号;
所述N个工作状态包括:所述目标预定义工作状态,以及设置所述第一偏置量后的所述目标预定义工作状态。
25.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置模块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信道测量结果,确定所述第二设备的转发信号的M个波束方向;一个波束方向对应至少一个工作状态;
按照所述波束方向,确定所述N个工作状态;
为所述第二设备配置所述N个工作状态;
其中,M大于或等于1。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置模块具体用于:
在所述波束方向为一个波束方向的情况下,为所述一个波束方向对应的第一工作状态设置至少一个第二偏置量;
其中,所述N个工作状态包括: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以及设置所述第二偏置量后的所述第一工作状态。
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波束方向为至少两个波束方向的情况下,所述N个工作状态包括:所述至少两个波束方向中的每个波束方向对应的工作状态。
28.根据权利要求19至27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信道包括:所述第二设备与S个第三设备间的S个第一信道;一个第三设备对应一个第一信道;
其中,所述信道测量结果基于所述S个第一信道的信道测量结果得到;
S为大于1的整数。
29.根据权利要求18至27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置模块还用于:
在所述第一设备通过所述第二设备与所述第三设备进行无线通信之前,为所述第三设备配置一次数据传输的时间资源;
其中,所述时间资源包括多个时间段,所述多个时间段分别与所述N个工作状态的时间段相对应。
30.根据权利要求18至27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通知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三设备进行下行数据传输的情况下,通知所述第三设备以下至少一项:分集模式开启、所述分集模式的时间段配置、协议预定义配置、动态半静态配置。
31.根据权利要求18至27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为网络设备或者终端,所述第三设备为终端设备,所述第二设备为智能表面设备或者中继设备或者反向散射设备。
32.根据权利要求18至27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模块还用于:
在向所述第三设备发送数据之前,向所述第三设备发送调度数据信息,所述调度数据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设备工作状态的分集开启。
33.根据权利要求18至27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模块具体用于:
在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三设备进行下行数据传输的情况下,通过将数据的一个冗余版本映射到多个时间段的时频资源上,与所述第三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或者,在所述第一设备与第三设备进行下行数据传输的情况下,通过将至少两个冗余版本分别映射到多个时间段时频资源上,与所述第三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34.根据权利要求18至27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确定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第三设备确定的所述第二设备的工作状态的切换时间段;
其中,所述切换时间段根据以下至少一项确定:动态调度信息的配置信息、RRC或者MACCE信令的半静态配置信息、协议预定义信息。
35.一种无线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步骤。
36.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步骤。
CN202110574225.8A 2021-05-25 2021-05-25 无线通信方法、装置和设备 Active CN11539607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74225.8A CN115396073B (zh) 2021-05-25 2021-05-25 无线通信方法、装置和设备
PCT/CN2022/094747 WO2022247832A1 (zh) 2021-05-25 2022-05-24 无线通信方法、装置和设备
JP2023571249A JP2024520320A (ja) 2021-05-25 2022-05-24 無線通信方法、及び無線通信機器
EP22810557.3A EP4351057A1 (en) 2021-05-25 2022-05-24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device
US18/514,896 US20240089939A1 (en) 2021-05-25 2023-11-20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74225.8A CN115396073B (zh) 2021-05-25 2021-05-25 无线通信方法、装置和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396073A CN115396073A (zh) 2022-11-25
CN115396073B true CN115396073B (zh) 2024-05-17

Family

ID=841145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574225.8A Active CN115396073B (zh) 2021-05-25 2021-05-25 无线通信方法、装置和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89939A1 (zh)
EP (1) EP4351057A1 (zh)
JP (1) JP2024520320A (zh)
CN (1) CN115396073B (zh)
WO (1) WO2022247832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32879A (zh) * 2013-10-17 2014-01-22 阳光凯讯(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综合信道控制设备
CN105765880A (zh) * 2013-11-26 2016-07-13 诺基亚通信公司 在中继器中组合半双工传输和全双工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WO2018137512A1 (zh) * 2017-01-24 2018-08-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前导资源分组方法、前导选择方法,网络设备及终端设备
CN109150338A (zh) * 2017-06-16 2019-01-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号传输方法、相关装置及系统
CN109327884A (zh) * 2017-07-31 2019-02-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网络设备和中继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713526B1 (en) * 2011-06-22 2017-11-08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enode b, relay node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switching operation mode in relay network
EP2802089B1 (en) * 2013-05-07 2019-02-27 Andrew Wireless Systems GmbH Repeater for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US20200403689A1 (en) * 2017-07-11 2020-12-24 Movandi Corporation Repeater device for 5g new radio communication
WO2019028765A1 (en) * 2017-08-10 2019-02-14 Zte Corporation METHODS AND CALCULATION DEVICE FOR MULTI-BEAM RESOURCE MANAGEMENT IN A WIRELESS NETWORK
US10986644B2 (en) * 2017-10-12 2021-04-20 Qualcomm Incorporated Beam management schemes
US11088750B2 (en) * 2018-02-16 2021-08-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Feedback of beam switch time capability
WO2020227859A1 (en) * 2019-05-10 2020-11-19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radio beam determination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32879A (zh) * 2013-10-17 2014-01-22 阳光凯讯(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综合信道控制设备
CN105765880A (zh) * 2013-11-26 2016-07-13 诺基亚通信公司 在中继器中组合半双工传输和全双工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WO2018137512A1 (zh) * 2017-01-24 2018-08-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前导资源分组方法、前导选择方法,网络设备及终端设备
CN109150338A (zh) * 2017-06-16 2019-01-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号传输方法、相关装置及系统
CN112422211A (zh) * 2017-06-16 2021-02-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号传输方法、相关装置及系统
CN109327884A (zh) * 2017-07-31 2019-02-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网络设备和中继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247832A1 (zh) 2022-12-01
JP2024520320A (ja) 2024-05-24
CN115396073A (zh) 2022-11-25
EP4351057A1 (en) 2024-04-10
US20240089939A1 (en) 2024-03-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185482B1 (ko) 대규모 mimo 시스템을 위한 강화된 업링크 빔 선택
Maheshwari et al. Directional discontinuous reception (DDRX) for mmWave enabled 5G communications
CN114172773B (zh) 调制方法及装置、通信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CN114070370A (zh) 波束训练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
KR20200088482A (ko) 시스템 정보 메시지의 커스터마이징 전송
JP2023550809A (ja) 干渉測定方法、装置、端末及びネットワーク側機器
CN114449528A (zh) 识别节点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5396073B (zh) 无线通信方法、装置和设备
KR20090012711A (ko) 무선통신시스템에서 다중 안테나 서비스를 지원하기 위한장치 및 방법
KR100911929B1 (ko) 랜덤액세스 방법 및 랜덤액세스 응답 방법
JP5520619B2 (ja) 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JP6325465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及び無線通信装置
CN116017493A (zh) 模型请求方法、模型请求处理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5462011A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用于初始接入的下行链路信号的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CN115190516A (zh) Ntn场景下的波束测量方法、配置方法及相关设备
JP2014165506A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制御方法
CN114978443B (zh) 信道信息获取方法、装置及通信设备
CN115333581B (zh) 终端天线面板信息的传输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KR20140093325A (ko) 인지 무선 장치 및 그 통신 방법
US20220381876A1 (en) Utilization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reference signal measurement resources for co-channel radar operation
US20240187078A1 (en) Synchronization beam sweeping with controllable reflective surfaces in presence of multiple operators
CN117119473A (zh) 无线辅助设备的波束控制方法、装置及网络侧设备
CN117279092A (zh) sidelink数据传输方法及终端
CN117279091A (zh) 波束指示方法、装置及终端
CN115811764A (zh) 小区切换方法、装置、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