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361818A - 穿戴设备 - Google Patents

穿戴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361818A
CN115361818A CN202211158168.6A CN202211158168A CN115361818A CN 115361818 A CN115361818 A CN 115361818A CN 202211158168 A CN202211158168 A CN 202211158168A CN 115361818 A CN115361818 A CN 1153618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ece
accommodating cavity
fitting
resilient
fix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15816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成卫卫
高鹏宇
胡德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qi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qi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qi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qi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158168.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361818A/zh
Publication of CN1153618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361818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116303 priority patent/WO2024060961A1/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217Mechanical details of cas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 Clamps And Clip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穿戴设备,包括:设备主体,具有容置腔,容置腔在第一方向上具有内侧面;第一配合件,沿第二方向可滑动地设置在容置腔中,第一配合件在第一方向上具有侧端面;弹片,设置在第一配合件的侧端面与容置腔的内侧面之间,且提供沿第二方向的复位分解力;设备固定带,设有第二配合件,第二配合件被配置成沿第三方向穿设于容置腔且与第一配合件卡合连接。本申请提供的穿戴设备,具有合理利用穿戴设备的横向,缩短穿戴设备的纵向长度的优点。

Description

穿戴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穿戴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穿戴设备即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
在相关技术中,手表、手环等均属于穿戴设备,其可包括显示部与束缚部。显示部用于显示时间、步数等信息,束缚部为带状,且用于绑缚显示部与用户。
然而,束缚部与显示部的连接处占据较大的显示部纵向空间,影响显示部的外观。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穿戴设备,用以解决束缚部与显示部的连接处占据较大的显示部纵向空间,影响显示部的外观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穿戴设备,包括:设备主体,具有容置腔,所述容置腔在第一方向上具有内侧面;第一配合件,沿第二方向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容置腔中,所述第一配合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具有侧端面;弹片,设置在所述第一配合件的侧端面与所述容置腔的内侧面之间,且提供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复位分解力;设备固定带,所述设备固定带设有第二配合件,所述第二配合件被配置成沿第三方向穿设于所述容置腔且与所述第一配合件卡合连接;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以及所述第三方向两两相交。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弹片沿所述第一方向具有固定端与自由端,所述第一配合件的侧端面与所述容置腔的内侧面中的一个与所述弹片的固定端固定,所述第一配合件的侧端面与所述容置腔的内侧面中的另一个与所述弹片的自由端抵接;与所述弹片的自由端抵接的所述第一配合件的侧端面与所述容置腔的内侧面中的一个相对于所述第二方向倾斜。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第一配合件的侧端面与所述弹片的固定端固定时,至少部分所述容置腔的内侧面与所述弹片的自由端抵接且朝向所述第二方向的正向与所述容置腔的外部倾斜。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弹片的自由端位于所述弹片的固定端在所述第二方向的正向的一侧。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弹片与所述第一配合件为采用一体成型工艺加工的一体件。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弹片的固定端与所述第一配合件的连接处具有圆弧面,所述圆弧面的圆心朝向所述第二方向的正向设置。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容置腔的内侧面与所述弹片的固定端固定时,至少部分所述第一配合件的侧端面与所述弹片的自由端抵接且朝向所述第二方向的正向与所述容置腔的外部倾斜。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弹片的自由端位于所述弹片的固定端在所述第二方向的反向的一侧,且所述弹片的倾斜方向与至少部分所述第一配合件的侧端面的倾斜方向相同。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配合件包括本体部与横梁部,所述本体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一端具有开口,所述横梁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且设置在所述本体部的开口内,并与所述本体部形成贯穿槽;所述第二配合件被配置成穿设于所述第一配合件的所述贯穿槽并与所述横梁部卡合连接。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横梁部远离所述贯穿槽的端面设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穿戴设备,包括设备主体、第二部分、第一配合件以及设备固定带,其中,设备主体具有容置腔,该容置腔在第一方向上具有内侧面;第一配合件沿第二方向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容置腔中,且所述第一配合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具有侧端面;设备固定带设有第二配合件,所述第二配合件能够沿第三方向穿设于所述容置腔且与所述第一配合件卡合连接。通过在第一配合件的侧端面与所述容置腔的内侧面之间设置弹片,弹片能够提供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复位分解力。相比于相关技术沿纵向设置的弹性件,具有合理利用穿戴设备的横向,缩短穿戴设备的纵向长度的优点。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本申请实施例解决的技术问题、构成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以及由这些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外,本申请实施例所能解决的其他技术问题、技术方案中包含的其他技术特征以及这些技术特征带来的有益效果,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做出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穿戴设备的爆炸图;
图2为图1示出的穿戴设备的第一配合件处于第一位置时的横向剖视图;
图3为图1示出的穿戴设备的第一配合件处于第一位置时的纵向剖视图;
图4为图1示出的穿戴设备的第一配合件处于第二位置时的横向剖视图;
图5为图1示出的穿戴设备的第一配合件处于第二位置时的纵向剖视图;
图6为图1示出的穿戴设备的第一配合件的正视图;
图7为图1示出的穿戴设备的设备固定带的侧视图;
图8为相关技术的穿戴设备的示意图;
图9为图4示出的第一配合件的自由端的受力分解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穿戴设备的部分示意图;
图11为图10示出的第一配合件的自由端的受力分解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设备主体;
110-容置腔;
111-内侧面;
112-内顶面;
120-中框;
121-安装开口;
130-底盖;
131-通孔;
200-第一配合件;
210-侧端面;
220-顶端面;
230-底端面;
240-本体部;
250-横梁部;
260-贯穿槽;
270-加强筋;
280-底部;
290-凸起部;
300-弹片;
310-固定端;
320-自由端;
400-设备固定带;
500-第二配合件;
510-第一部分;
520-第二部分;
530-限位槽;
600-圆弧面;
700-弹簧。
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申请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申请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穿戴设备的部分爆炸图。参考图1,穿戴设备可具有两两相交的第一方向A、第二方向B以及第三方向C。另外,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穿戴设备可包括设备主体100与设备固定带400。图1中以穿戴设备为手表为例示出。设备主体100可为手表的表盘等显示部,设备固定带400可为手表的表带等束缚部。当然,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穿戴设备也可为手环、眼镜等具有可拆卸的两部分的设备,图1只是举例说明,并不做具体限定。
另外,为了实现设备主体100与设备固定带400的快速安装穿戴设备还可包括设置于设备主体100的第一配合件200与设置于设备固定带400的第二配合件500。也就是说,设备主体100与设备固定带400可通过第一配合件200与设备固定带400可拆卸连接,以便于更换设备主体100或设备固定带400。
参考图2,设备主体100可具有容置腔110。参考图1与图2设备主体100还可具有通孔131。该通孔131可设置在设备主体100在第二方向B的一端且与容置腔110连通。第一配合件200可由通孔131穿设于容置腔110。至少部分第一配合件200可滑设在通孔131的内腔中,以使得位于容置腔110中的第一配合件200可沿通孔131的轴线(第二方向B)在容置腔110中运动,进而使得第一配合件200可具有图2示出的第一位置以及图4示出的第二位置。
继续参考图1,设备主体100在第三方向C上可具有安装开口121。图3为图1示出的穿戴设备的第一配合件200处于第一位置时的纵向剖视图。参考图3,安装开口121与容置腔110连通,且可供设置于设备固定带400的第二配合件500穿过。也就是说,第二配合件500可由安装开口121穿入容置腔110中。
另外,在第一配合件200处于图2和图3示出的第一位置时,第一配合件200与第二配合件500卡合连接,以使得设备主体100与设备固定带400固定。当然,在第一配合件200处于图4和图5示出的第二位置时,第一配合件200与第二配合件500脱离卡合,以使得设备主体100与设备固定带400可分离。
图6为图1示出的穿戴设备的第一配合件200的正视图,图7为图1示出的穿戴设备的设备固定带400的侧视图。下面参考图1-图7来描述第一配合件200与第二配合件500可能的卡合方式。可选地,沿第二方向B的正向,第一配合件200可包括依次连接的横梁部250、本体部240以及底部280。其中,本体部240在第二方向B的反向的一端可设有开口。横梁部250可沿第一方向A延伸且设置在本体部240的开口中,并可与本体部240形成贯穿第一配合件200的贯穿槽260。
另外,第二配合件500可包括第一部分510与第二部分520。第二部分520可沿第三方向C延伸,且在第三方向C上可具有第一端与第二端,第二部分520的第一端可与设备固定带400连接,第二部分520的第二端可与第一部分510连接。第一部分510可沿第二方向B延伸。
参考图3,在第二配合件500与第一配合件200卡合时,第二配合件500沿第三方向C的正向(箭头C所指的方向)穿设贯穿槽260。第二配合件500的第一部分510可穿出贯穿槽260,且第一部分510在第三方向C的反向(箭头C所指的反向)的端面并与横梁部250在第三方向C的正向的端面抵接。第二配合件500的第二部分520在第二方向B的反向的端面与横梁部250在第二方向B的正向的端面抵接。也就是说,横梁部250被限制在第二配合件500的第一部分510与第二部分520形成的限位槽530(图7示出)内。
其中,为了提高横梁部250的强度,以抵抗沿第三方向C的拉力。可选地,参考图3、图5以及图6,横梁部250远离贯穿槽260的端面可设有加强筋270,加强筋270沿第一方向A延伸,以便于通过局部加厚的方式提高横梁部250的强度。
为了使得在第一配合件200与第二配合件500卡合连接时,第一配合件200保持在图2与图3示出的第一位置。参考图2和图3,在第一方向A与第三方向C上,第一配合件200可被通孔131的孔壁限制。参考图1-图3,设备主体100可包括中框120与底盖130。参考图2与图3,底盖130可连接在中框120在第二方向B的正向(箭头B所指方向)且可与中框120合围成容置腔110。底盖130可设有与容置腔110连通的通孔131,该通孔131可为阶梯状,通孔131的大径段可靠近中框120设置,该通孔131的小径段可远离中框120设置。
另外,参考图2,第一配合件200的底部280可滑设在通孔131的小径段中,并被通孔131的小径段限制第一配合件200在第一方向A与第三方向C的位置。第一配合件200的本体部240可设有凸起部290,凸起部290可在第一配合件200处于第一位置时与通孔131的大径段的内底壁抵接,以限制第一配合件200处于第一位置时在第二方向B的正向的位置。
此外,第一配合件200与容置腔110之间可设有弹性件(图1、图2、图3以及图6示出的弹片300,图8示出的弹簧700),该弹性件可提供沿第二方向B的正向的力,以便在第一配合件200处于图2示出的第一位置时,使得第一配合件200的凸起部290可与通孔131的大径段的内底壁抵接。并在用户沿第二方向B的反向(箭头B的反向)推动第一配合件200时,为第一配合件200的运动提供阻碍力。并在用户将第一配合件200推动至图4和图5示出的第二位置且松手后,为第一配合件200提供由图4示出的第二位置恢复至图2示出的第一位置的复位力。
参考图2,值得说明的是,第一配合件200在第二方向B上具有相对设置的顶端面220与底端面230,且第一配合件200在第一方向A上具有侧端面210。容置腔110在第二方向B的方向具有内顶面112,且容置腔110在第二方向B上具有内侧面111。
图8为相关技术的穿戴设备的示意图。参考图8,在相关技术中,弹性件为弹簧700,且设置在第一配合件200的顶端面220与容置腔110的内顶面112之间。且该弹簧700的伸缩方向沿第二方向B设置。为了使得弹簧700产生足够的复位力,弹簧700在第二方向B上的长度较长,这就要求容置腔110在第二方向B上具有较大的空间,导致设备主体100较厚。
为了缩短容置腔110在第二方向B上的空间,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穿戴设备通过在第一配合件200的侧端面210与容置腔110的内侧面111之间设置弹片300,该弹片300可提供沿第二方向B的复位分解力,以便合理利用穿戴设备的在第一方向A的空间,缩短穿戴设备在第二方向B上的空间。
可以理解地,第一配合件200相对于容置腔110运动,为了避免弹片300脱落,弹片300可与第一配合件200或容置腔110固定,也就是说,弹片300沿第一方向A具有固定端310与自由端320,第一配合件200的侧端面210与容置腔110的内侧面111中的一个与弹片300的固定端310固定,第一配合件200的侧端面210与容置腔110的内侧面111中的另一个与弹片300的自由端320抵接。
图1、图2、图3以及图6以弹片300的固定端310与第一配合件200的侧端面210固定为例示出。示例性地,在第一配合件200的侧端面210与弹片300的固定端310固定时,至少部分容置腔110的内侧面111与弹片300的自由端320抵接且朝向第二方向B的正向与容置腔110的外部倾斜,以便于生成沿第二方向B的复位力。
具体而言,图9为图4示出的第一配合件200的自由端320的受力分解图。参考图9,在弹片300的自由端320与容置腔110的内侧面111抵接处,弹片300受到来自容置腔110的内侧面111的压力F0。由于容置腔110的内侧面111相对于第二方向B倾斜,故该压力F0可被分解成沿第一方向A的力F1与沿第二方向B的正向的力F2。该沿第二方向B的正向的力F2可使弹片300与第一配合件200这个整体朝向第二方向B的正向运动。另外,第一配合件200在第一方向A的两侧可均具有弹片300,两个弹片300受到的沿第一方向A的力F1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另外,为了便于弹片300的变形,参考图2、图4以及图6,可选地,弹片300的自由端320位于弹片300的固定端310在第二方向B的正向的一侧。也就是说,弹片300的倾斜方向与至少部分容置腔110的内侧面111的倾斜方向相同。
此外,为了便于加工,弹片300与第一配合件200可为采用如注塑等一体成型工艺加工的一体件。此时,为了提高弹片300与第一配合件200之间的连接强度,参考图6,弹片300的固定端310与第一配合件200的连接处可具有圆弧面600,该圆弧面600的圆心朝向第二方向B的正向设置,也就是说,弹片300与第一配合件200通过圆弧面600圆滑过渡。
上文描述了图1、图2、图3以及图6示出的弹片300的设置方式,即弹片300的固定端310与第一配合件200的侧端面210固定。下面参考图10来描述弹片300的固定端310与容置腔110的内侧面111固定时的情况。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穿戴设备的部分示意图,图10的左侧表示第一配合件200处于第一位置时的示意图,图10的右侧表示第一配合件200处于第二位置时的示意图。参考图10,示例性地,弹片300的固定端310可与容置腔110的内侧面111固定。至少部分第一配合件200的侧端面210可与弹片300的自由端320抵接,且可朝向第二方向B的正向与容置腔110的外部倾斜,以便于为第一配合件200提供沿第二方向B的复位力。
图11为图10示出的第一配合件200的自由端320的受力分解图。参考图11,在弹片300的自由端320与第一配合件200的侧端面210抵接处,第一配合件200的侧端面210受到来自弹片300的压力F0。由于第一配合件200的侧端面210相对于第二方向B倾斜,故该压力F0可被分解成沿第一方向A的力F1与沿第二方向B的正向的力F2。该沿第二方向B的正向的力F2可使第一配合件200朝向第二方向B的正向运动。另外,弹片300可至少为两组,至少两组弹片300可分列在第一配合件200在第一方向A的两侧,以使得第一配合件200受到的沿第一方向A的力F1可相抵消。每组弹片300可具有一个或多个弹片300。
另外,为了便于弹片300的变形,参考图10,可选地,弹片300的自由端320位于弹片300的固定端310在第二方向B的反向的一侧,也就是说,弹片300的倾斜方向与至少部分第一配合件200的侧端面210的倾斜方向相同。
此外,为了便于加工,弹片300与容置腔110的内侧面111(或中框120)可为采用如注塑等一体成型工艺加工的一体件。此时,为了提高弹片300与容置腔110的内侧面111之间的连接强度,弹片300的固定端310与容置腔110的内侧面111的连接处可具有圆弧面600,该圆弧面600的圆心朝向第二方向B的反向设置,也就是说,弹片300与容置腔110的内侧面111通过圆弧面600圆滑过渡。
其中,“上”、“下”等的用语,是用于描述各个结构在附图中的相对位置关系,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申请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申请可实施的范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此外,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备主体(100),具有容置腔(110),所述容置腔(110)在第一方向上具有内侧面(111);
第一配合件(200),沿第二方向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容置腔(110)中,所述第一配合件(200)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具有侧端面(210);
弹片(300),设置在所述第一配合件(200)的侧端面(210)与所述容置腔(110)的内侧面(111)之间,且提供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复位分解力;
设备固定带(400),所述设备固定带设有第二配合件(500),所述第二配合件(500)被配置成沿第三方向穿设于所述容置腔(110)且与所述第一配合件(200)卡合连接;
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以及所述第三方向两两相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片(300)沿所述第一方向具有固定端(310)与自由端(320),所述第一配合件(200)的侧端面(210)与所述容置腔(110)的内侧面(111)中的一个与所述弹片(300)的固定端(310)固定,所述第一配合件(200)的侧端面(210)与所述容置腔(110)的内侧面(111)中的另一个与所述弹片(300)的自由端(320)抵接;
与所述弹片(300)的自由端(320)抵接的所述第一配合件(200)的侧端面(210)与所述容置腔(110)的内侧面(111)中的一个相对于所述第二方向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配合件(200)的侧端面(210)与所述弹片(300)的固定端(310)固定时,至少部分所述容置腔(110)的内侧面(111)与所述弹片(300)的自由端(320)抵接且朝向所述第二方向的正向与所述容置腔(110)的外部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片(300)的自由端(320)位于所述弹片(300)的固定端(310)在所述第二方向的正向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片(300)与所述第一配合件(200)为采用一体成型工艺加工的一体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片(300)的固定端(310)与所述第一配合件(200)的连接处具有圆弧面(600),所述圆弧面(600)的圆心朝向所述第二方向的正向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容置腔(110)的内侧面(111)与所述弹片(300)的固定端(310)固定时,至少部分所述第一配合件(200)的侧端面(210)与所述弹片(300)的自由端(320)抵接且朝向所述第二方向的正向与所述容置腔(110)的外部倾斜。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片(300)的自由端(320)位于所述弹片(300)的固定端(310)在所述第二方向的反向的一侧,且所述弹片(300)的倾斜方向与至少部分所述第一配合件(200)的侧端面(210)的倾斜方向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合件(200)包括本体部(240)与横梁部(250),所述本体部(240)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一端具有开口,所述横梁部(250)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且设置在所述本体部(240)的开口内,并与所述本体部(240)形成贯穿槽(260);
所述第二配合件(500)被配置成穿设于所述第一配合件(200)的所述贯穿槽(260)并与所述横梁部(250)卡合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部(250)远离所述贯穿槽(260)的端面设有加强筋(270),所述加强筋(270)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CN202211158168.6A 2022-09-22 2022-09-22 穿戴设备 Pending CN11536181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58168.6A CN115361818A (zh) 2022-09-22 2022-09-22 穿戴设备
PCT/CN2023/116303 WO2024060961A1 (zh) 2022-09-22 2023-08-31 穿戴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58168.6A CN115361818A (zh) 2022-09-22 2022-09-22 穿戴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361818A true CN115361818A (zh) 2022-11-18

Family

ID=840074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158168.6A Pending CN115361818A (zh) 2022-09-22 2022-09-22 穿戴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5361818A (zh)
WO (1) WO2024060961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60961A1 (zh) * 2022-09-22 2024-03-28 华勤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穿戴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043416A1 (en) * 2006-08-15 2008-02-21 Shankar Naraya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ands free wearable computer
JP6414878B2 (ja) * 2014-09-29 2018-10-31 Necエンベデッドプロダクツ株式会社 体表装着型携帯電子機器
WO2018081951A1 (zh) * 2016-11-02 2018-05-11 深圳市柔宇科技有限公司 腕带及智能手环
CN113974283A (zh) * 2020-07-27 2022-01-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穿戴设备
CN114826312A (zh) * 2021-01-19 2022-07-2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锁合结构、壳体组件以及智能穿戴设备
CN218388284U (zh) * 2022-09-22 2023-01-24 华勤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穿戴设备
CN115361818A (zh) * 2022-09-22 2022-11-18 华勤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穿戴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60961A1 (zh) * 2022-09-22 2024-03-28 华勤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穿戴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060961A1 (zh) 2024-03-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594472B1 (en) Exchangeable radiotelephone covers
CN113170249B (zh) 信息输出装置
KR101869001B1 (ko) 손목 시계 밴드용 걸쇠 기구
CN218388284U (zh) 穿戴设备
CN115361818A (zh) 穿戴设备
US7548761B2 (en) Radiotelephone
CN211186088U (zh) 表带连接结构和可穿戴设备
CN215455886U (zh) 穿戴式电子装置
CN215501608U (zh) 可拆卸机构、可穿戴设备、表带及表头
US8807622B2 (en) Urging device
CN210015333U (zh) 安装锁合机构、壳体组合件及可穿戴设备
CN113301822B (zh) 头盔配合系统
CN110934388A (zh) 表带连接结构和可穿戴设备
JP2013169282A (ja) バンドおよび腕時計
CN113854715A (zh) 可穿戴设备
CN114388292B (zh) 一种电子设备的按键结构及电子设备
CN111067205A (zh) 表带组件和穿戴设备
JP2019122794A (ja) 携帯機器用腕装着具
TW200917987A (en) Belt buckle
CN216534132U (zh) 一种腕带连接机构及穿戴设备
US10993513B2 (en) Adjustable loop for a watch
CN113176724B (zh) 壳体及钟表
CN218390055U (zh) 表带连接件、表带组合件及可穿戴设备
CN217039139U (zh) 一种智能穿戴设备
JP2023122174A (ja) ケースおよび時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