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26312A - 锁合结构、壳体组件以及智能穿戴设备 - Google Patents

锁合结构、壳体组件以及智能穿戴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26312A
CN114826312A CN202110069698.2A CN202110069698A CN114826312A CN 114826312 A CN114826312 A CN 114826312A CN 202110069698 A CN202110069698 A CN 202110069698A CN 114826312 A CN114826312 A CN 1148263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ece
pressing
clamping
locking
elast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06969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邹希凡
方福平
耿景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069698.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826312A/zh
Priority to PCT/CN2021/136621 priority patent/WO2022156415A1/zh
Publication of CN1148263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26312A/zh
Priority to US18/344,287 priority patent/US20230337789A1/en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3827Portable transceivers
    • H04B1/3888Arrangements for carrying or protecting transceivers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BMECHANICALLY-DRIVEN CLOCKS OR WATCHES; MECHANICAL PARTS OF CLOCKS OR WATCHES IN GENERAL; TIME PIECES USING THE POSITION OF THE SUN, MOON OR STARS
    • G04B37/00Cas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lamps And Clip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锁合结构、壳体组件以及智能穿戴设备。锁合结构包括第一结构体、第二结构体以及按键。第一结构体设有第一安装部以及第二安装部,第二结构体包括本体及卡锁部。按键包括按压件及卡接件,按压件由第一安装部定位于第一结构体,并被配置为在外力按压下相对第一安装部运动。卡接件由第二安装部定位于第一结构体,并被配置为与卡锁部相卡合;卡接件的至少部分与按压件相对。在第二结构体安装至第一结构体的过程中,卡接件被卡锁部驱使以移动并复位以与卡锁部卡合。在第二结构体从第一结构体脱离的过程中,按压件能够被按压,以驱使卡接件能够运动从而与卡锁部脱离。上述锁合结构中,第二结构体与第一结构体之间的拆装易于操作。

Description

锁合结构、壳体组件以及智能穿戴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可穿戴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锁合结构、壳体组件以及智能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智能穿戴设备具有贴身佩戴的优势,其可随时检测身体健康情况、即时通讯等诸多功能。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认可和使用智能穿戴设备。传统的智能手表均包括表体以及 连接在表体上的表带,表带可以绕设安装在用户的腕部。
传统的表带通过插槽和生耳的配合结构连接至表体,当生耳两端插入插槽后,表带和表 体可以实现稳定连接。然而,由于生耳的结构较为细小及特殊,若需要将生耳从插槽中脱离 或将生耳安装至插槽中,均需采用生耳针等专用工具来进行拆装,操作极为不便。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锁合结构、壳体组件以及智能穿戴设备。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锁合结构。锁合结构包括第一结构体、第二结构体以 及按键。第一结构体设有第一安装部以及第二安装部,第二结构体包括本体以及相对于本体 凸出的卡锁部,按键被配置为连接第一结构体和第二结构体。按键包括按压件以及卡接件, 按压件由第一安装部定位于第一结构体,并被配置为在外力按压下相对第一安装部运动。卡 接件由第二安装部定位于第一结构体,并被配置为与卡锁部相卡合;卡接件的至少部分结构 与按压件相对设置。在第二结构体安装至第一结构体的过程中,卡接件被卡锁部驱使以相对 第二安装部移动,并复位以与卡锁部卡合。在第二结构体从第一结构体脱离的过程中,按压 件能够被按压,以驱使卡接件能够运动从而与卡锁部脱离。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智能穿戴设备,包括设备主体、佩戴件以及上述的 锁合结构,第一结构体设置于设备主体,第二结构体设置于佩戴件。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壳体组件,包括中框、壳体、按压件和卡接件。壳 体设有第一安装部,中框设有第二安装部。按压件可活动地容置于第一安装部,并被配置为 能够在第一安装部中限位运动。卡接件由第二安装部定位于中框,并被配置为与外部结构相 卡合;卡接件的至少部分结构与按压件相对设置。在外部结构安装至中框的过程中,卡接件 被外部结构驱使以相对中框移动,并复位以与外部结构卡合。在外部结构从中框脱离的过程 中,按压件能够被按压,以驱使卡接件能够运动与外部结构脱离。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锁合结构中,按键被配置为连接于第一结构体和第二结构体之间, 按键设置于第一结构体的同时,其卡接件能够用于与第二结构体的卡锁部相卡合,利用卡接 件和卡锁部可活动卡合的结构,使第二结构体能够方便地连接于第一结构体,也能够方便地 脱离第一结构体。例如,在第二结构体安装至第一结构体的过程中,卡接件被卡锁部驱使以 相对第一结构体移动,并复位以与卡锁部卡合,此时能够实现第二结构体和第一结构体的便 捷安装;又如,在第二结构体从第一结构体脱离的过程中,按压件能够被按压,以驱使卡接 件能够运动从而与卡锁部脱离,此时能够实现第二结构体和第一结构体之间的便捷拆卸。当 锁合结构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中时,设备主体和佩戴件之间通过上述的按键结构,能够实现 操作便捷的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在上述的锁合结构中,按键的按压件以及卡接件分别由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 装部定位于第一结构体,按压件和卡接件的至少部分结构相对设置,按压件能够被按压并驱 使卡接件运动,因此二者既能够通过相对设置的位置关系实现运动的传递,又能够实现按压 件和卡接件二者的分别定位安装,这就避免了按压件和卡接件之间通过其他扣合结构固定连 接所带来的尺寸链过长导致的安装配合较难的问题。如此,将按键设计为大致分体的按压件 和卡接件,打断了按键原有的尺寸链,而按压件以及卡接件二者之间不存在装配尺寸链关系, 并能够分别设置于第一结构体的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使按键安装于第一结构体时的尺 寸链相对更短,降低了锁合结构生产装配的难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 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 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锁合结构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锁合结构在第一视角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锁合结构的壳体与按压件的立体组装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壳体与按压件在另一视角的立体组装示意图。
图5是图3所示壳体与按压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6是图1所示锁合结构的第一结构体与按键配合的正投影组装示意图。
图7是图2所示锁合结构的按键的立体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按键与壳体配合的剖面示意图。
图9是图8所示连接组件和第一结构体的分解示意图。
图10是图9所示连接组件和第一结构体在另一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图11是图9所示锁合结构的弹性连接件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12是图1所示锁合结构在第二视角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3是图1所示锁合结构在第三视角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4是图1所示锁合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穿戴设备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 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 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 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传统的智能手表均包括表体以及连接在表体上的表带,表带可以绕设安装在用户的腕部。 传统的表带通过插槽和生耳的配合结构连接至表体,当生耳两端插入插槽后,表带和表体可 以实现稳定连接。然而,由于生耳的结构较为细小及特殊,若需要将生耳从插槽中脱离或将 生耳安装至插槽中,均需采用生耳针等专用工具来进行拆装,操作极为不便。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锁合结构、智能穿戴设备以及壳体组件。 锁合结构包括第一结构体、第二结构体以及按键。第一结构体设有第一安装部以及第二安装 部,第二结构体包括本体以及相对于本体凸出的卡锁部,按键被配置为连接第一结构体和第 二结构体。按键包括按压件以及卡接件,按压件由第一安装部定位于第一结构体,并被配置 为在外力按压下相对第一安装部运动。卡接件由第二安装部定位于第一结构体,并被配置为 与卡锁部相卡合;卡接件的至少部分结构与按压件相对设置。在第二结构体安装至第一结构 体的过程中,卡接件被卡锁部驱使以相对第二安装部移动,并复位以与卡锁部卡合。在第二 结构体从第一结构体脱离的过程中,按压件能够被按压,以驱使卡接件能够运动从而与卡锁 部脱离。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锁合结构中,按键被配置为连接于第一结构体和第二结构体之间, 按键设置于第一结构体的同时,其卡接件能够用于与第二结构体的卡锁部相卡合,利用卡接 件和卡锁部可活动卡合的结构,使第二结构体能够方便地连接于第一结构体,也能够方便地 脱离第一结构体。例如,在第二结构体安装至第一结构体的过程中,卡接件被卡锁部驱使以 相对第一结构体移动,并复位以与卡锁部卡合,此时能够实现第二结构体和第一结构体的便 捷安装;又如,在第二结构体从第一结构体脱离的过程中,按压件能够被按压,以驱使卡接 件能够运动从而与卡锁部脱离,此时能够实现第二结构体和第一结构体之间的便捷拆卸。当 锁合结构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中时,设备主体和佩戴件之间通过上述的按键结构,能够实现 操作便捷的可拆卸连接。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 述。
请参阅图1,本申请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锁合结构100,用于连接两个零部件, 使该两个零部件能够可拆卸地连接于一起,并且使两个零部件之间的连接易于拆装。锁合结 构100包括第一结构体10、第二结构体30以及连接组件50,连接组件50连接于第一结构 体10和第二结构体30之间,以用于实现第一结构体10、第二结构体30的可拆卸连接。在 具体的应用实施例中,第一结构体10可以设置于需要连接的两个零部件的其中一个,第二 结构体30可以设置于需要连接的两个零部件的其中之另一个,如此,便能实现两个零部件 可拆卸地连接于一起,其中,第一结构体10和第二结构体30可以为所需连接的零部件的结 构组成部分,也可以为附加于所需连接的零部件的部件结构,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如此, 能够使锁合结构100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请参阅图2,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结构体10设有第一安装部101和第二安装部103, 第一安装部101和第二安装部103用于安装连接组件50。第一安装部101和第二安装部103 的具体结构不受限制,例如,第一安装部101可以包括安装槽、安装孔或者卡扣结构等安装、 容纳结构中的一种或多种,以利于安装连接组件50;类似地,第二安装部103可以包括安 装槽、安装孔或者卡扣结构等安装、容纳结构中的一种或多种,以利于安装连接组件50, 且第一安装部103的结构可以与第一安装部101的结构相同或不同。
第二结构体30包括本体32以及相对本体32凸出的卡锁部34,卡锁部34用于与连接组件50相卡合,以实现第二结构体30和第一结构体10之间的可拆卸连接。
连接组件50包括按键54,按键54被配置为连接第一结构体10和第二结构体30。按键 54包括按压件541以及卡接件543。按压件541可活动地设置于第一安装部101,以被配置为在外力按压下相对第一安装部101运动(例如沿第一方向X运动),在本申请实施例中, 按压件541由第一安装部101定位于第一结构体10。卡接件543由第二安装部103定位于 第一结构体10,并被配置为与卡锁部34相卡合。卡接件543的至少部分结构与按压件541 相对设置。在第二结构体30安装至第一结构体10的过程中,卡接件543被卡锁部34驱使 以相对第二安装部103移动,并复位以与卡锁部34卡合。在第二结构体30从第一结构体 10脱离的过程中,按压件541能够被按压,以驱使卡接件543能够运动从而与卡锁部34脱 离。在锁合结构100中,通过按键54连接于第一结构体10和第二结构体30之间,按键54 设置于第一结构体10的同时,其卡接件543能够与第二结构体30的卡锁部34相卡合,利 用按压件541驱使卡接件543和卡锁部34可活动卡合的结构,使第二结构体30能够方便地 连接于第一结构体10,也能够方便地脱离第一结构体10。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按压件541与卡接件543相对设置的结构并不局限于二者直接相对 间隔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二者之间可以相对设置,例如,按压件541的至少部分结构与 卡接件543的至少部分结构相间隔,按压件541与卡接件543之间可以设置有居中的元件或 组件等;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按压件541与卡接件543可以彼此相对并叠置或贴合,如按压 件541的至少部分结构与卡接件543的至少部分结构相抵接或者表面贴合;在又一些实施例 中,按压件541与卡接件543的至少部分结构之间存在预设的间隙,该间隙的宽度尺寸应满 足预设的范围,例如,该间隙的宽度尺寸可以大于或等于0.1mm且小于等于1.5mm,当按 压件541被外力按压时,按压件541在运动的距离大于该宽度尺寸后方能抵推卡接件543 运动,从而能够避免按压件541被误按压导致卡接件543与卡锁部34脱离。如此,通过将按压件541和卡接件543的至少部分结构相对设置,按压件541能够被按压并驱使卡接件543运动,因此二者能够通过相对设置的位置关系实现运动的传递。
为了保证二者相对设置后按压件541能够可靠驱动卡接件543运动,按压件541应被定 位于第一安装部101或者由第一安装部101定位于第一结构体10,卡接件5453应被定位于 第二安装部103或者由第二安装部103定位于第一结构体10。其中,在本说明书中,一个 部件“定位于”另一个部件,应被理解通过后者本身的结构或者通过居中元件将前者相对于后 者的位置大致限定,使前者相对于后者可活动的范围在预定的范围内。例如,按压件541 被定位于第一安装部101,可以理解为借助第一安装部101的结构或/及第三方元件将按压件 541限定在预定的活动范围内;或者,按压件541由第一安装部101定位于第二结构体10, 可以理解为借助第一安装部101的结构将按压件541限定在预定的活动范围内,也可以理解 为借助第一安装部101的结构与按压件541或/及第三方元件的结构相配合,以将按压件541 限定在预定的活动范围;其中,用于限定按压件541的第一安装部101可以包括孔结构、槽 结构、导轨结构等限位结构,通过这些限位结构与按压件541的结构限位配合,达到定位按 压件541的效果内。又如,卡接件543由第二安装部103定位于第一结构体10,应理解为 借助第二安装部103的结构将卡接件543限定在预定的活动范围内,其中,用于限定卡接件 543的第二安装部103可以包括孔结构、槽结构、导轨结构等限位结构,通过这些限位结构 与卡接件543的结构限位配合,达到定位卡接件543的效果。本说明书后文将根据本申请的 一些具体实施例对这些限位、定位结构进行具体阐述。
如此,按压件541和卡接件543在装配时,能够分别通过第一安装部101和第二安装部 103定位,实现了按压件541和卡接件543二者的分别定位安装,这就避免了按压件541和卡接件543之间通过其他扣合结构固定连接所带来的尺寸链过长导致的安装配合问题。例如, 在现有技术中,要安装按键时,通常将按键本身的多个零部件(如按压部和抵接部)先组装 于一起,再将组装后的按键安装到第一结构体上,在这种情况下当按压件和卡接件中的任一 个存在制造公差时,将二者先组装成为组件的尺寸链较长、产生的安装误差必然相对较大, 当需将二者的整体安装至第一结构体上时,该整体较大的安装误差导致二者的整体尺寸极有 可能不满足该整体与第一结构体的装配公差要求,该整体与第一结构体的其他部位结构产生 干涉而无法安装的概率大大增加,因此对这些零部件(如按压件和卡接件)的制造尺寸精度 要求很高,生产、装配难度很大。而在本申请中,将按键54设计为大致分体的按压件541 和卡接件543,按压件541以及卡接件543能够分别设置于第一结构体10的第一安装部101 和第二安装部103,以实现分别被定位、分别被装配的组装要求,使按压件541以及卡接件 543之间不存在装配尺寸链关系,从而使按键54安装于第一结构体10时的尺寸链相对更短, 降低了锁合结构100生产装配的难度。
下文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申请提供的锁合结构100进行具体阐述。
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结构体10包括中框12以及连接于中框12的壳体14。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4大致盖设于中框12,并用于形成第一结构体10的主要外观表面,第 一安装部101设置于壳体14,第二安装部103设置于中框12。中框12用于形成主要支撑结 构,例如,中框12可以用于形成对于其所连接的零部件的支撑结构,以收容该零部件的电 子元件。为便于描述,本说明书借助中框12的长、宽、高的参考方向定义第一方向X、第 二方向Y以及第三方向Z,如图2所示,第一方向X定义为中框12的厚度方向,第一方向 X的正向朝向图中的下方;第二方向Y定义为中框12的长度方向,第二方向Y的正向朝向 图中的左上方;第三方向Z定义为中框12的宽度方向,第三方向Z的正向朝向图中的左下 方。进一步地,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以及第三方向Z可以两两垂直。中框12可以设置 于其所需连接的零部件,也可以作为该零部件的组成部分。例如,当锁合结构100应用于智 能手表时,中框12可以设置于该智能手表的表体,也可以作为该表体的一部分。中框12 的形状不受限制,其可以呈现为矩形框状、圆形框状或者其他块状体。
请参阅图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部101可以包括设置于壳体14上的容置槽141, 容置槽141贯穿壳体14的相对两个表面。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定义容置槽141沿第一方向 X贯穿壳体14的相对两个表面,以用于限定按压件541在容置槽141中运动的方向,以允许按压件541能够沿第一方向X在容置槽141中运动。在本实施例中,容置槽141可以为 开设于壳体14的边缘的缺口,如此便于容置槽141的成型以及尺寸精度的控制。例如,在 图4及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壳体14可以包括外表面145、内表面147以及侧壁面149,外 表面145和内表面147相互背离,其中,外表面145位于壳体14背离中框12的一侧,内表 面147位于壳体14朝向中框12的一侧,侧壁面149连接于外表面145和内表面147之间。 容置槽141贯穿外表面145和内表面147,并延伸至侧壁面149,以形成开设于壳体14的缺 口结构,以利于容置槽141的成形,当容置槽141用于容纳按键54的结构时,可以使按键 54的结构更靠近壳体14的边缘,有利于为第一结构体10内部腾出更多的空间安装其他的 电子部件,从而有利于提高空间利用率。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容置槽141也可以开设于壳体 14的其他部位,例如,容置槽141可以为开设于壳体14靠近边缘处的通孔,但不必延伸至 侧壁面149。
进一步地,壳体14的外表面145可以为曲面,以提供较为顺畅的外观面,使用户具有 良好的触感,当按压件541安装于容置槽141内时,按压件541的外表面与壳体14的外表面145可以共面设置,以使锁合结构100具有较为一致的外观结构表现。在本实施例中,“共面”可以理解为平面共面或/及曲面共面,也即,按压件541的表面与壳体14的外表面145 在连接处是大致平齐的,二者大致呈连续的弧面,二者在连接处大致平滑过渡。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结构体10可以设有限位部143,限位部143用于与按压件541配合连接,以限定按压件541在容置槽141中的位置,从而使按压件541能够可靠地安装于壳体14上,可见,在本实施例中,容置槽141与限位部143共同形成了用于安装按压件541 的第一安装部101的主要结构。当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一安装部101的结构不局限于 此,其还可以包括其他的卡扣、容纳结构,只要能够实现按压件541的定位安装即可,本说 明书不再一一列举。
请参阅图6,第二安装部103为设置于中框12的安装结构,例如,第二安装部103可以包括中框12上的孔、槽或者卡扣结构等,例如,中框12可以设有与卡接件543配合的定 位结构,该定位结构即可视为第二安装部103。举例说明,中框12可以设有第一定位部105, 相应地,卡接件543可以设有第二定位部5438(图8),第二定位部5438与第一定位部相 配合以将卡接件543定位于中框12,此时,第一定位部105则可视为构成第二安装部103 的结构,也可任务,第二安装部103包括了第一定位部105。第一定位部105的结构不受限 制,其可以为开设于中框12上的孔、槽结构,或者卡扣结构等。具体在图6所示的实施例 中,第二安装部103或者第一定位部105可以包括中框12上设置的容纳空间121,容纳空 间121用于容纳卡接件543。容纳空间121与容置槽141大致相对设置,以共同容纳连接组 件50,并允许容置槽141中的按压件541能够抵推容纳空间121中的卡接件543运动。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安装部103或者第一定位部105还可以包括中框12上设置的卡持 孔127,卡持孔127与容纳空间121连通,其用于与卡接件543的第二定位部5438相卡持配合,以将卡接件543定位在容纳空间121中。例如,第二定位部5438可以为卡接件543 上所设置的卡持凸起5439(图8),卡持凸起5439可移动地容置于卡持孔127中,以实现 卡接件543的定位安装。卡持凸起5439沿第一方向X的尺寸小于卡持孔127沿第一方向X 的尺寸,使卡持凸起5439能够在卡持孔127中沿第一方向X运动,从而保证卡接件543在 第一方向X上的运动自由度。进一步地,卡持凸起5439沿第三方向Z的尺寸略小于或者等 于卡持孔127沿第三方向Z的尺寸,以限制卡接件543在第三方向Z上的运动自由度,从 而避免卡接件543在第三方向Z上运动,以保证实现卡接件543在容纳空间121中的可靠 定位。可见,在本实施例中,卡持孔127可以作为导向结构与容纳空间121共同形成了用于 安装卡接件543的第二安装部103的主要结构(也即第一定位部105)。
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卡持孔127可以由导槽结构代替,卡持凸起5439则可活动地 设置于该导槽结构中,并能够在第一方向X上相对第一结构体10运动;在又一些实施例中, 卡接件543和第二安装部103之间的定位配合结构可以包括导轨、导槽的配合结构,例如, 第一定位部105、第二定位部5438中的一个包括导轨或导槽等导向结构,该导向结构沿预 定方向,如第一方向X设置,第一定位部105、第二定位部5438中的另一个包括滑动部件(如滑块、凸起等结构),该滑动部件可滑动地连接于该导轨(或导槽)等导向结构,并能 够在该导向结构沿第一方向X滑动,如此,能够方便地将卡接件543由第二安装部103定 位于第一结构体10。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卡持孔127可以省略,例如,第二安装部103或者第一定位部105 可以仅包括设置于中框12的容纳空间121,该容纳空间121的尺寸与卡接件543的尺寸相 适应,以将卡接件543定位安装在第二安装部103。具体而言,中框可以包括设在容纳空间 121内的内壁1210,内壁1210界定了容纳空间121的范围,使容纳空间121存在相对可参考的尺寸参数,卡接件543则设置在内壁1210所环绕的范围内。进一步地,卡持凸起5439 沿第一方向X的尺寸小于容纳空间121沿第一方向X的尺寸,使卡持凸起5439能够在容纳 空间121中沿第一方向X运动,从而保证卡接件543在第一方向X上的运动自由度。进一 步地,卡持凸起5439沿第三方向Z的尺寸略小于或者等于容纳空间121沿第三方向Z的尺 寸,以限制卡接件543在第三方向Z上的运动自由度,从而避免卡接件543在第三方向Z 上运动,以保证实现卡接件543在容纳空间121中的可靠定位。
当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二安装部103的结构不局限于此,其还可以包括其他的卡 扣、容纳结构,只要能够实现卡接件543的定位安装即可,本说明书不再一一列举。在一些 实施例中,第二安装部103也可以视为中框12的至少一部分结构,例如,第二安装部102 可以理解为中框12上设有容纳空间121的部分,可以理解为中框12上设有卡持孔127的部 分或开设有其他用于定位的孔、槽结构的部分,也可以理解为中框12上开设有容纳空间121 和卡持孔127的部分,还可以理解为中框12的全部结构。在此基础上,卡接件543能够方便地由第二安装部103(如中框12的实体结构、或者孔、槽结构等)定位至第一结构体10 上,不依赖于卡接件543与按压件541之间的连接或固定结构来定位,从而实现卡接件543、 按压件541分别定位安装,打断了按键50原有的尺寸链,使按键50安装于第一结构体10 时的尺寸链相对更短,降低了锁合结构100生产装配的难度。
当卡接件543安装于第二安装部103时,其至少部分结构与安装于第一安装部101的按 压件541相对设置。当按压件541受到外力按压时,其沿着第一方向X朝向卡接件543运动,并能够抵推卡接件543沿着第一方向X运动,在按压件541和卡接件543二者的分别 定位安装的基础上,二者能够通过相对设置的位置关系实现运动的传递,这就避免了按压件541和卡接件543之间通过其他扣合结构固定连接所带来的尺寸链过长导致的安装配合较难 的问题。如此,将按压件541定位安装于壳体14,而将卡接件543定位安装于中框12,使按压件541以及卡接件543不必严格地组装于一起再安装至第一结构体10,因此按压件541以及卡接件543二者之间不存在装配尺寸链关系,使按键54安装于第一结构体10时的尺寸链相对更短,降低了锁合结构100生产装配的难度。
在安装于第一结构体10后,按压件541与卡接件543相对设置的结构并不局限于二者 直接相对间隔设置,二者之间可以设置居中的元件或组件,以提高连接组件50整体结构的 稳定性。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按键54还可以包括弹性体545,弹性体545设置于按压件541和卡接件543之间。弹性体545由弹性材料制成,其可以用于减缓按压件541和卡接件543之间的冲击力,从而避免按压件541和卡接件543之间的配装磨损,并提 高按键54的按压手感。进一步地,弹性体545可以被配置为向按压件541施加支持力,以 令按压件541和限位部143可靠配合,从而使按压件541与容置槽141的侧壁之间的间隙尺 寸满足预设范围,避免按键54在多次、反复使用后发生松动而相对容置槽141发生偏离的 现象,能够保证按键54周向的安装缝隙始终满足预定的尺寸要求,该安装缝隙均匀、可控, 使锁合结构100的结构质感较高,有利于保证用户拥有良好的使用体验。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体545可以为由弹性材料制成的块状体,以提高其结构 稳定性,并增强对按压件541的支持力,例如,弹性体545可以由橡胶、塑胶等材料制成。弹 性体545还可以为具有弹性形变能力的弹性结构,例如,其可以为由非弹性材料制成的弹性 结构,具体地,弹性体545可以为弹性套筒、弹片、弹簧等弹性结构,以向按压件541施加支 持力,使按压部5411与容置槽141的侧壁之间的间隙尺寸满足要求,并可靠传递按压件541 和卡接件543之间的运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在按压件541和卡接件543之间设置能够产 生弹性形变的弹性体545,可以利用弹性体545的弹性形变适应于按压件51和卡接件543之间 的间隙尺寸变化,使锁合结构100的各部件之间的组装间隙更容易满足公差要求。
例如,在未采用弹性体545的结构中,若按压件541和卡接件543直接抵接,当按压件541 和卡接件543中的任一个存在制造公差时,将二者直接彼此抵接成为组件的尺寸链较长、产 生的安装误差必然相对较大,当需将二者组装后安装至第一结构体10上时,较大的安装误差 有可能与第一结构体10的其他部位结构产生干涉而无法安装,此时,为了降低此现象发生的 概率,对于按压件541和卡接件543的制造精度要求将非常高,生产成本也将提高。在本实施 例中,按压件51和卡接件543相对间隔且二者之间设置安装间隙,将弹性体545设置在按压件 51和卡接件543之间的安装间隙中,当按压件541和卡接件543中的任一个存在制造公差时, 为限制按压件541、卡接件543以及弹性体545三者组装后的安装误差,弹性件545可以被压缩 使得该安装间隙减小,此时,将该三者组装后安装至第一结构体10时,安装间隙能够由于弹 性体545的弹性形变(压缩)而改变,使三者的组装整体结构和尺寸适应于第一结构体10的 尺寸要求,相当于按压件541、卡接件543的制造公差、安装误差被弹性体545吸收,大大降 低了按压件541和卡接件543的制造精度要求,也降低了组装难度和生产成本。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弹性体545设置于按压件541和卡接件543之间时,其与按压件541、卡接件543之间的连接结构不受限制。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体545可以直接设置于 按压件541和卡接件543之间,而不必与按压件541或卡接件543形成物理连接,例如,弹 性体545可以利用中框12的结构实现定位,或者弹性体545被按压件541和卡接件543夹 持。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弹性体545可以与按压件541和卡接件543中的其中一者形成物理 连接关系,并与按压件541和卡接件543中的另一者相对间隔或相叠置或相贴合。在又一些 实施例中,弹性体545的两侧可以分别连接于按压件541和卡接件543,如,弹性体545可 以通过卡槽、凸起相互嵌套配合的结构分别连接于按压件541和卡接件543,有利于使得弹 性体545、按压件541以及卡接件543三者大致形成一个模块整体,其结构稳定可靠,并便 于拆装。
请参阅图7及图8,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体545连接于卡接件543。进一步地,弹性体545设有第一连接部5451,第一连接部5451用于与卡接件543可拆卸地连接,以使弹性体545的结构较为稳定可靠。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5451可以用于与按压件541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适应于弹性体545的连接结构,卡接件543可以包括抵接部5431和卡 接部5433。抵接部5431用于连接弹性体545,卡接部5433连接于抵接部5431并用于与卡锁部 34相卡合。
抵接部5431设置于按压件541的一侧,其可以与按压件541相对间隔设置,或者二者之间 可以仅为表面接触连接,也可以通过居中组件(如弹性体545)与按压件541接触。例如,在 本实施例中,卡接件543和按压件541之间设置有弹性体545,抵接部5431与弹性体545相抵接、 弹性体545与按压件541的端部相抵接。卡接部5433设置于抵接部5431的端部,并与第一结构 体10相对间隔设置。卡接部5433和第一结构体10之间形成卡接空间5434,该卡接空间5434 用于容纳第二结构体30的卡锁部34,彼时,卡锁部34可活动地设置于卡接空间5434内。
为了保证抵接部5431、弹性体545、按压件541之间抵接的可靠性,连接组件50还可以包括复位弹性件58,复位弹性件58设置于抵接部5431远离弹性体545的一侧,并位于 抵接部5431和第一结构体10(如中框12、壳体14等)之间,以对抵接部5431施加朝向弹 性体545的支持力。在第二结构体30从第一结构10体脱离的过程中,按压件541能够被按 压,进而复位弹性件58被压缩以向卡接件543施加朝向弹性体545、按压件541的支持力。 当施加于按压部5411的外力撤销时,复位弹性件58可以向卡接件543和按压件541的整体 提供运动的回复力。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常态下,复位弹性件58还对卡接件543施加朝向 弹性体545、按压件541的支持力(例如在常态下,复位弹性件58位于卡接件543和第一 结构体10之间并处于压缩状态),以保证卡接件53和卡锁部34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8,为了增强弹性体545和卡接件543之间的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 卡接件543还可以包括第二连接部5435,第二连接部5435连接于抵接部5431,并用于与弹性 体545的第一连接部5451配合连接,使弹性体454相对于卡接件543固定。第一连接部5451和 第二连接部5435中的一个为凹槽,另一个为与凹槽配合的凸起,通过凹槽和凸起的结构相嵌 套,可以通过较为简单的结构实现第二连接部5435与第一连接部5451之间的配合连接。具体 地,第一连接部5451可以为设置于弹性体545上的凹槽,第二连接部5435可以为设置于抵接 部5431的凸起。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5451、第二连接部5435可以为其他的连接结构, 如可以为卡勾结构、粘贴结构等等。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连接部5451和第二连接部5435 之间的连接结构应用于弹性体545与卡接件543之间,应当理解的是,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 一连接部5451和第二连接部5435之间的连接结构可以应用于弹性体545与按压件541之间,如, 第二连接部5435可以设置于按压件541的一端,并与弹性体545的第一连接部5451配合连接, 本说明书不再一一赘述。
在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按压件541可活动地穿设于容置槽141,以使按键54能够沿第一 方向X在容置槽141中运动。按压件541包括按压部5411以及连接于按压部5411的凸伸部5413。 在本实施例中,按压部5411大致呈块状,其可活动地容置于容置槽141中。按压部5411的表 面与壳体14的外表面145大致共面,以使锁合结构100具有较为一致的外观结构表现。凸伸部 5413设置于按压部5411背离壳体14的一侧,并相对于按压部5411凸出,朝向卡接件543延伸。 凸伸部5413大致呈柱状,以连接卡接件543。
在本实施例中,凸伸部5413设置于按压部5411和卡接件543之间,当有外力按压按压 部5411时,按压部5411带动凸伸部5413推动卡接件543沿第一方向X运动,以释放卡接件543和卡锁部34之间的卡合结构。在第二结构体30安装至第一结构体10的过程中,卡 锁部34可以沿第二方向Y运动以插入第一结构体10,卡接件543被卡锁部34驱使以相对 第一结构体10移动,并在复位弹性件58的支持下复位以与卡锁部34卡合,其中,第二方 向Y大致与第一方向X可以相交(如第二方向Y大致与第一方向X垂直);在第二结构体 30从第一结构10体脱离的过程中,按压件541能够被按压,以使卡接件543能够与卡锁部 34相脱离。
为了有效定位按压部5411,可以设置与限位部143相互配合的定位连接件以使按压部 5411能够被定位在第一结构体10的壳体14。例如,请参阅图9,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组 件50还可以包括弹性连接件52,弹性连接件52连接于按压部5411,并用于与壳体14的限位部143配合以定位按压件541。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0,弹性连接件52设有定位部5201, 定位部5201被配置为与限位部143相配合,使按压件541被配置为能够在容置槽141中限 位运动(例如沿第一方向X运动)。在按压件141安装至容置槽141的过程中,弹性连接 件52能够被容置槽141的侧壁挤压形变,直至定位部5401容置于限位部143中与限位部 143配合,以限定按压件541相对于第一结构体10的位置。
本申请实施例对弹性连接件52的形变形式不作限定,例如,弹性连接件52本身可以发 生弹性形变(如本身为弹性结构体或者由弹性材料制成),使定位部5201能够相对按压件 541变形或/及伸缩从而方便拆装;又如,弹性连接件52可以包括弹性结构体,通过弹性结 构体的形变,定位部5201能够相对按压件541变形或/及伸缩从而方便拆装。在本实施例中, 弹性连接件52本身为可伸缩结构,其通过可伸缩结构的伸缩形变,使定位部5201能够相对 按压件541伸缩从而方便拆装。
在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中,弹性连接件52包括固定部521,固定部521固定地连接于按压件 541的按压部5411(例如,按压部5411可以设有用于容纳固定部521的容纳槽),定位部5201 可活动地连接于固定部521,并能够相对按压部5411凸出。在按压件541安装至容置槽141的 过程中,定位部5201能够被容置槽141的侧壁挤压至相对固定部521缩回,并能够相对固定部 521伸出以与限位部143配合,以限定按压件541相对于第一结构体10的位置。进一步地,定 位部5201可活动地容置于壳体14的限位部143中,从而使按键54能够沿第一方向X在容置槽 141中运动。在本实施例中,定位部5201为凸起结构,而与其配合的限位部143为凹槽结构, 二者通过相嵌的形式实现卡持配合。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中的“卡持配合”、“卡合”或“卡 接”,应当理解为相配合的双方可以具备相应的容纳、嵌入结构(如上述彼此嵌套的凹槽和 凸起结构)或者夹持结构等,并不意味着相配合的双方需要借助外力彼此卡住。
请参阅图11,在本实施例中,固定部521大致呈杆状,其开设有容置腔5211,容置腔5211 用于容纳定位部5201。容置腔5211可以沿固定部521的长度方向开设,并贯穿固定部521的相 对两端。定位部5201可以为两个,两个定位部5201可以分别设置于容置腔5211的相对两端, 并均能够经由容置腔5211凸伸出固定部521之外,以分别相对于按压部5411的两端凸出,从 而与两个限位部143配合。进一步地,弹性连接件52还可以包括弹性部523,弹性部523设置 于两个定位部5201之间,以向定位部5201提供使定位部5201凸伸出固定部521的支持力。进 一步地,固定部521在容置腔5211内可以设有限位凸台5213,限位凸台5213可以设置于容置 腔5211的端部位置,定位部5201上可以设有限位凸缘5215,限位凸缘5215容纳于容置腔5211 内并与限位凸台5213相对设置,当限位凸缘5215和限位凸台5213相抵接时,定位部5201相对 固定部521凸出到达极限位置,以避免定位部5201从固定部521中脱落。
由于第一结构体10为用于安装连接组件50的主要支撑结构,下文将根据本申请的其中一 些实施例来介绍第一结构体10的其他细节结构。
请参阅图12,中框12包括主体部120,主体部120形成第一结构体10的主要支撑结构, 其可以大致为矩形框状、圆形框状、椭圆形框状或者其他规则几何形状或者不规则形状等, 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主体部120包括承载面123以及与承载面123相接的侧面125,承载 面123用于承载壳体14。在本实施例中,承载面123的朝向与侧面125的朝向不同,进一步地,承载面123大致垂直于第一方向X,侧面125大致垂直于第二方向Y。承载面123 和侧面125可以为平面或曲面,也可以为带有凹槽或/及凸起结构的平面或曲面等,本申请 对此不作限制。中框12的容纳空间121形成于主体部120的内部并贯穿承载面123和侧面 125。其中,容纳空间121贯穿承载面123形成第一开口1211,第一开口1211用于安装、 容纳按键54。容纳空间121贯穿侧面125形成第二开口1213,第二开口1213用于安装第二 结构体30的卡锁部34,如,在第二结构体30安装至第一结构体10的过程中,卡锁部34 可以穿设于第二开口1213,以与容纳空间121内的卡接件543相卡合。在本实施例中,第 一开口1211的朝向大致与第一方向X一致,第二开口1213的朝向大致与第二方向Y一致, 如和第一开口1211的朝向大致相互垂直。
请参阅图13及14,在一些实施例中,中框12还可以包括边框部129,边框部129设置于主体部120的侧边,其用于包覆主体部120,并与壳体14共同形成锁合结构100的外观 表面。在本实施例中,边框部129可以盖设于主体部120的侧面125,并部分地覆盖第二开 口1213,以避免第二开口1213过多地暴露于外界环境,有利于保证锁合结构100具有较佳 的防尘性能,也能够减少锁合结构100的外观面开孔的数量或/及面积,以提高其外观结构 的一致性。进一步地,边框部129可以设有与第二开口1213连通的通孔1291,该通孔1291 的尺寸小于第二开口1213的尺寸,其用于允许第二结构体30的卡锁部34穿设。进一步地, 当边框部129盖设于中框12的侧面125时,边框部129的至少部分与壳体14的侧壁面149 相对设置,使边框部129能够覆盖容置槽141的缺口结构的开口部分,从而限定按键54在 第二方向Y上的运动自由度,避免按键54从该开口中脱出,其中,第二方向Y可以与第一 方向X相交(如,二者大致垂直)。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边框部129设置于侧面125的一侧时,其可以相对承载面123凸出,以便于与壳体14的侧壁面149相对设置,从而使得壳体14盖设于承载面123时, 凸出的边框部129与侧壁面149相对设置的结构能够实现中框12与壳体14的紧密结合,进 而保证第一结构体10具有较高的防水防尘密封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边框部129的材质 可以与主体部120的材质不同,例如,二者可以采用双色成型或嵌件成型等工艺制成并连接,边框部129可以基本覆盖侧面125,也可以仅连接于侧面125的一侧或者仅连接于承载面123, 并相对于承载面123凸伸,本说明书对此不作限制。
当壳体14盖设于承载面123时,容置槽141与中框12的第一开口1211大致相对设置。。
请参阅图13,限位部143邻近容置槽141设置,其用于限定弹性连接件52的位置,从而限定按压件54在容置槽141的相对位置。在图13所示的实施例中,限位部143大致为凹 槽结构,其用于容纳弹性连接件52的定位部5201。限位部143的具体设置位置不受限制, 在图13所示的实施例中,限位部143可以设置于容置槽141的侧壁,并延伸至壳体14朝向 中框12的表面(如内表面147)。限位部143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限位部143可以分 别设置于容置槽141的相对两端。在其他的实施例中,限位部143可以设置于其他位置,例 如,限位部143可以设置于容置槽141的内壁而不必延伸至壳体14的内表面147,此时限 位部143可以为容置槽141的内壁上的孔或槽等结构;又如,限位部143可以设置于壳体 14的内表面147,而不必与容置槽141连通,此时限位部143可以为设置于内表面147上的 孔或槽等结构,相应地,弹性连接件54也设置于按压件541的端部,如弹性连接件52的定 位部5201可以相对按压部5411凸伸并弯折,以能够与限位部143配合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再次参阅图8及图9,壳体14还可以包括凸出部148,凸出部148设置于容置槽141内,并相对于容置槽141的侧壁凸出。凸出部148可以设置于容置槽141 靠近中框14的一侧,并与按键54的至少部分相对设置,以限定按键54在容置槽141中沿 第一方向的运动的位置。具体而言,若限位部143为凹槽,该凹槽具有与中框12相对的底 壁1431(见图10),当按压件541设置于容置槽141中,且定位部5201容置于限位部143 的凹槽中时,定位部5201与底壁1431相对设置,该凹槽的底壁1431用于限定定位部5201 及按压件541在第一方向X上的位置;凸出部148与按压件541的至少部分相对设置,以 限定按压件541在背离第一方向X上的位置,也就是说,凸出部148和凹槽的底壁1431限 制了按压件541在第一方向X上的运动行程,有利于保证锁合结构100具有较强的结构稳 定性。
请再次参阅图13,第二结构体30可拆卸地连接于第一结构体10。第二结构体30的本 体32可以设置于其所需连接的零部件,也可以作为该零部件的组成部分。例如,当锁合结 构100应用于智能手表时,本体32可以设置于该智能手表的表带,也可以作为该表带的一 部分结构。
请参阅图14,第二结构体30的卡锁部34设置于本体32的端部,并相对于本体32的表面凸出。当第二结构体30连接于第一结构体10时,卡锁部34设置于本体32朝向第一结 构体10的一侧。卡锁部34大致呈卡勾状,其用于与卡接件543相配合。具体在图14所示 的实施例中,卡锁部34设有卡锁槽341,卡锁槽341用于容置卡接件543的部分结构,以 实现卡锁部34和卡接件543之间的卡持配合。进一步地,卡锁部34可以大致呈设置于本体 32表面的柱状结构,卡锁槽341设置于该柱状结构的周壁。卡锁部34背离本体32的一侧 还可以设有导引斜面343,导引斜面343与卡锁槽341位于该柱状结构的同一侧。导引斜面 343的倾斜方向与该柱状结构的轴线方向相交,其用于导正卡锁部34插入第二开口1213时 的运动方向并引导卡锁部34与卡接件543相卡合。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卡锁部34的数量不受限制,其可以为一个或多个,相应地,卡接 件543的卡接部5433也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并与卡锁部34一一对应,本申请对此不进行限制。 在图13及14所示的实施例中,卡锁部34为两个,两个卡锁部34间隔地设置于本体32上,用以增强第二结构体30和卡接件543之间卡接结构的稳定性。相应地,卡接件543的卡接 部5433也可以为两个,两个卡接部5433分别设置于抵接部5431的相对两端,并分别与两 个卡锁部34一一对应设置。当卡锁部54穿设于卡接空间5434时,卡接部5433至少部分地 容置于卡锁槽341内,从而使第二结构体30得以连接至第一结构体10。当需要拆卸第二结 构体30时,沿第一方向X施加外力于按压件541,使按压件541抵推卡接部5433沿着第一 方向X运动至脱离卡锁槽341,再将第二结构体30抽出使其脱离第一结构体10即可,此时 按键54的按压件541和卡接件543在复位弹性件58的作用下回复原位。当需要将第一结构 体30连接于第一结构体10时,沿着第二方向Y将卡锁部34自第二开口1213插入卡接空 间5434,卡锁部34的导引斜面343抵推卡接部5433并逐渐深入卡接空间5434,卡接部5433 在卡锁部34的推动下沿着第一方向X运动使复位弹性件58产生压缩形变,当卡接部5433 运动至卡锁槽341对正卡接部5433时,在复位弹性件58的弹性回复力作用下,卡接部5433 被推动至卡锁槽341中,此时,卡接部5433和卡锁部34完成卡接。在上述的拆卸、安装过 程中,第二结构体30拆装操作简单便捷。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卡接部5433也可以 设置有与卡锁部34对应的导引斜面5437,导引斜面5437可以设置于卡接部5433朝向第二 结构体30的本体32的一侧,例如,在第二结构体03安装至第一结构体10的过程中,卡锁 部34抵推卡接部543的导引斜面以驱使卡接件543相对第二安装部103运动。导引斜面5437 用于与导引斜面343相配合,以提高卡锁部34插入卡锁空间5434的运动的流畅性。在一些 实施例中,卡接部5433和卡锁部34中的至少一个设有导引斜面。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锁合结构中,按键被配置为连接于第一结构体和第二结构体之间, 按键设置于第一结构体的同时,其卡接件能够用于与第二结构体的卡锁部相卡合,利用卡接 件和卡锁部可活动卡合的结构,使第二结构体能够方便地连接于第一结构体,也能够方便地 脱离第一结构体。例如,在第二结构体安装至第一结构体的过程中,卡接件被卡锁部驱使以 相对第一结构体移动,并复位以与卡锁部卡合,此时能够实现第二结构体和第一结构体的便 捷安装;又如,在第二结构体从第一结构体脱离的过程中,按压件能够被按压,以驱使卡接 件能够运动从而与卡锁部脱离,此时能够实现第二结构体和第一结构体之间的便捷拆卸。当 锁合结构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中时,设备主体和佩戴件之间通过上述的按键结构,能够实现 操作便捷的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在上述的锁合结构中,按键的按压件以及卡接件分别由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 装部定位于第一结构体,按压件和卡接件的至少部分结构相对设置,按压件能够被按压并驱 使卡接件运动,因此二者能够通过相对设置的位置关系实现运动的传递,又能够实现按压件 和卡接件二者的分别定位安装,这就避免了按压件和卡接件之间通过其他扣合结构固定连接 所带来的尺寸链过长导致的安装配合问题。如此,将按键设计为大致分体的按压件和卡接件, 打断了按键原有的尺寸链,而按压件以及卡接件二者之间不存在装配尺寸链关系,并能够分 别设置于第一结构体的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使按键安装于第一结构体时的尺寸链相对 更短,降低了锁合结构生产装配的难度。当锁合结构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或/及智能手表中 时,有利于提高按键安装精度、保证智能穿戴设备或智能手表的零部件安装良率和外观结构 的一致性。
基于上述的锁合结构,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智能穿戴设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 能穿戴设备是一种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智能穿戴 设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为手表、智能手环、智能腕带、智能眼镜、指环或者头盔等等。为了 方便解释,以下以智能手表为例进行详细说明。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表带可以根据智能穿 戴设备佩戴的位置不同而做出适应性调整。
请参阅图15,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具有锁合结构100的智能穿戴设备300,智能穿 戴设备300可以为但不限于为手表、智能手环、智能腕带、智能眼镜、指环或者头盔等智能 穿戴设备。本实施方式的智能穿戴设备300以智能手表为例进行说明,锁合结构100则以智 能手表的表带和表体之间的连接结构为例进行说明。智能穿戴设备300包括设备主体200、 锁合结构100以及佩戴件,佩戴件400通过锁合结构100连接于设备主体200的两侧,以供 用户佩戴。
本实施例中,设备主体200为表体,表体可以为能够实现智能手表功能的主体,锁合结 构100的第一结构体10设置于设备主体200。设备主体200可以包括显示屏201,显示屏201连接于壳体14并共同围成腔体,该腔体内部可以设置有芯片、传感器、电池等部件。
传感器的种类包括但不限于能够检测体温的温度传感器、能够检测心率的振动感应传感 器或者光电传感器、或用于检测血压的压力传感器等,以使传感器能够检测佩戴者的身体的 各种健康指标,例如心率、体温或血压等信息。传感器也可以包括图像传感器、可见光传感 器、红外光传感器等。芯片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例如:其可以包括应用处理器 (Application processor,AP),调制解调处理器,存储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基带处理器,和/或神经网络处理器(Neural-networkprocessing unit,NPU) 等。显示屏201可以为液晶显示屏(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或有机发光显示屏(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等,显示屏201可以用于显示时间、健康指标、信息等多种信 息。当然,显示屏201可以是触摸屏,或者显示屏201上可以设置有按键等操作部件。电池 能够为显示屏201、控制器和处理器等部件提供电能,电池的种类包括但不限于锂电池、干 电池、蓄电池等。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设备主体200还可以包括无线通信模块,无线通信模块可以提供应 用在智能手表上的包括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WLAN),蓝牙(Bluetooth, BT),调频(Frequency modulation,FM),红外技术(Infrared,IR)等无线通信的解决方案。无 线通信模块可以实现智能穿戴设备300与外部设备,例如手机、电脑等终端的通信连接。
佩戴件400用于形成供用处佩戴的结构,锁合结构100的第二结构体30设置于佩戴件400。在本实施例中,佩戴件400包括第一穿戴件410、第二穿戴件430以及第锁紧件450,第一穿戴件410和第二穿戴件430分别通过锁合结构100连接于设备主体200的相对两侧,锁紧件450用于将第一穿戴件410和第二穿戴件430连接于一起,以使第一穿戴件410和第二穿戴件430、设备主体200共同形成供用户佩戴的大致环状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说明书中,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连接于或者直接设置在另 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也即二者间接连接);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 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也即,两个 组件之间可以是间接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穿戴设备及其锁合结构中,按键被配置为连接于第一结构体和 第二结构体之间,按键设置于第一结构体的同时,其卡接件能够用于与第二结构体的卡锁部 相卡合,利用卡接件和卡锁部可活动卡合的结构,使第二结构体能够方便地连接于第一结构 体,也能够方便地脱离第一结构体。例如,在第二结构体安装至第一结构体的过程中,卡接 件被卡锁部驱使以相对第一结构体移动,并复位以与卡锁部卡合,此时能够实现第二结构体 和第一结构体的便捷安装;又如,在第二结构体从第一结构体脱离的过程中,按压件能够被 按压,以驱使卡接件能够运动从而与卡锁部脱离,此时能够实现第二结构体和第一结构体之 间的便捷拆卸。当锁合结构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中时,设备主体和佩戴件之间通过上述的按 键结构,能够实现操作便捷的可拆卸连接。
基于上述的锁合结构100以及智能穿戴设备300,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壳体组件(图 中未标出),该壳体组件包括上述的壳体14、中框12、按压件541和卡接件543。其中,壳体 14设有第一安装部101,中框12设有第二安装部103,按压件541可活动地设置于第一安装部 2101,并被配置为能够在第一安装部101中限位运动。卡接件543可活动地设置于第二安装部 103,并由第二安装部103定位于中框12,且被配置为与外部结构(如卡锁部34)相卡合。在 外部结构安装至中框12的过程中,卡接件543被外部结构驱使以相对中框移动,并复位以与 外部结构卡合;在外部结构从中框12脱离的过程中,按压件541能够被按压,以驱使卡接件 543运动从而能够与外部结构脱离。如此,中框12、壳体14、按压件541和卡接件543能够形 成一个模块化的组件,当将其应用时,可以直接将该模块化的组件与实际应用的产品的其他 组件连接于一起,即可实现锁合结构200的组装,因此能够提高组件的组装效率。在其他的 实施例中,该壳体组件还可以包括上述任一个实施例中所介绍的特征和结构,本说明书不再 赘述。
在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具体特征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 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 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 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 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 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驱使相应技术方案 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25)

1.一种锁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结构体,设有第一安装部以及第二安装部;
第二结构体,包括本体以及相对于所述本体凸出的卡锁部;以及
按键,被配置为连接所述第一结构体和所述第二结构体;所述按键包括按压件以及卡接件;所述按压件由所述第一安装部定位于所述第一结构体,并被配置为在外力按压下相对所述第一安装部运动;所述卡接件由所述第二安装部定位于所述第一结构体,并被配置为与所述卡锁部相卡合;所述卡接件的至少部分结构与所述按压件相对设置;
在所述第二结构体安装至所述第一结构体的过程中,所述卡接件被所述卡锁部驱使以相对所述第二安装部移动,并复位以与所述卡锁部卡合;在所述第二结构体从所述第一结构体脱离的过程中,所述按压件能够被按压,以驱使所述卡接件能够运动从而与所述卡锁部脱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件的一端与所述卡接件的至少部分结构相互叠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件的一端与所述卡接件的至少部分结构相对间隔设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锁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合结构还包括弹性体,所述弹性体设置于所述按压件与所述卡接件之间,并被配置为在所述按压件被按压时推动所述卡接件运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锁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体的一侧连接于所述按压件、所述卡接件的其中之一者,所述弹性体的另一侧与所述按压件、所述卡接件的其中之另一者间隔设置。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锁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体的一侧连接于所述按压件、所述卡接件的其中之一者,所述弹性体的另一侧连接于所述按压件、所述卡接件的其中之另一者。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锁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体设有第一连接部,所述卡接件设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配合连接使所述弹性体相对于所述卡接件固定;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中的一个为凹槽,另一个为与所述凹槽配合的凸起。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结构体还设有限位部,所述锁合结构还包括连接于所述按键的弹性连接件,所述弹性连接件设有定位部,所述定位部被配置为与所述限位部配合;在所述按压件安装至所述安装部的过程中,所述弹性连接件能够被所述第一结构体挤压形变,直至所述定位部与所述限位部配合,以限定所述按压件相对于所述第一结构体的位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锁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部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结构体的容置槽,所述按压件可活动地容置于所述容置槽,所述定位部与所述限位部可活动地配合以使所述按压件能够沿第一方向在所述容置槽中运动;在所述第二结构体安装至所述第一结构体的过程中,所述卡锁部沿第二方向运动以驱使所述卡接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所述第一结构体移动;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锁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为凹槽,所述凹槽具有底壁,所述定位部容置于所述凹槽中并与所述底壁相对设置;所述第一结构体设有位于所述容置槽内的凸出部,所述凸出部与所述按压件的至少部分相对设置,所述底壁和所述凸出部用于限制所述按压件在所述容置槽中的运动。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锁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连接件包括固定部,所述固定部连接于所述按压件,所述定位部可活动地连接于所述固定部,并能够相对于所述按压件凸出;在所述按压件安装至所述第一安装部的过程中,所述定位部能够被所述第一结构体挤压至相对所述固定部缩回,并能够相对所述固定部伸出以与所述限位部配合,以限定所述按压件相对于所述第一结构体的位置。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锁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设有容置腔,所述定位部为两个,两个所述定位部分别设置于所述容置腔的相对两端,并均能够经由所述容置腔凸伸出所述固定部之外,以分别相对于所述按压件的两端凸出;所述弹性连接件还包括弹性部,所述弹性部设置于两个所述定位部之间。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合结构还包括复位弹性件,所述复位弹性件设置于所述卡接件与所述第一结构体之间;在所述第二结构体从所述第一结构体脱离的过程中,所述按压件能够被按压以驱使所述卡接件运动,进而所述复位弹性件被压缩以向所述卡接件施加朝向所述按压件的支持力。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锁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件包括按压部以及凸伸部,所述按压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部;所述凸伸部连接于所述按压部朝向所述卡接件的一侧,并相对于所述按压部凸出;所述卡接件包括抵接部和连接于所述抵接部的卡接部;所述抵接部与所述凸伸部相对间隔或相抵接,所述卡接部与所述按压部相间隔,所述第二结构体安装于所述第一结构体时,所述卡锁部设置于所述卡接部与所述按压部之间,并与所述卡接部相卡合。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锁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锁部设有卡锁槽,在所述第二结构体安装至所述第一结构体的过程中,所述卡接部被所述卡锁部驱使以相对所述第一结构体移动,并复位以至少部分地容置于所述卡锁槽中从而与所述卡锁部卡合;在所述第二结构体从所述第一结构体脱离的过程中,所述按压件能够被按压,以驱使所述卡接部能够从所述卡锁槽中脱离。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锁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锁部背离所述本体的一侧设有导引斜面;或/及
所述卡接部的一侧设有导引斜面,在所述第二结构体安装至所述第一结构体的过程中,所述卡锁部抵推所述卡接部的导引斜面以驱使所述卡接件相对所述第二安装部运动。
17.如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锁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结构体包括中框以及壳体,所述壳体连接于所述中框,所述第一安装部设置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二安装部设置于所述中框。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锁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相背离的外表面和内表面,以及连接于所述外表面和所述内表面之间的侧壁面;所述第一安装部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容置槽,所述容置槽贯穿所述内表面及所述外表面,并延伸至所述侧壁面。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锁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件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容置槽中,所述按压件的表面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共面。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锁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部包括设置于所述中框的容纳空间,所述中框包括承载面以及与所述承载面相接的侧面,所述容纳空间贯穿所述承载面形成第一开口,并贯穿所述侧面形成第二开口;所述壳体盖设于所述承载面;所述中框还包括边框部,所述边框部盖设于所述侧面,并部分地覆盖所述第二开口,所述卡锁部穿设于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卡接件卡合。
21.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锁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框设有第一定位部,所述卡接件设有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第二定位部配合连接,使所述卡接件定位于所述中框,并具有沿预定方向的运动自由度。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锁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部和所述第二定位部的其中一者包括导向结构,所述导向结构沿所述预定方向设置,所述第一定位部和所述第二定位部的其中之另一者包括滑动部件,所述滑动部件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导向结构。
23.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锁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部包括设置于所述中框的卡持孔,所述卡接件设有卡持凸起,所述卡持凸起可移动地容置于所述卡持孔中,所述卡持凸起沿预定方向的尺寸小于所述卡持孔沿所述预定方向的尺寸。
24.一种智能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备主体、佩戴件以及权利要求1~23任一项所述的锁合结构,所述第一结构体设置于所述设备主体,所述第二结构体设置于所述佩戴件。
25.一种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设有第一安装部;
中框,设有第二安装部;
按压件,可活动地容置于所述第一安装部,并被配置为能够在所述第一安装部中限位运动;以及
卡接件,由所述第二安装部定位于所述中框,并被配置为与外部结构相卡合;所述卡接件的至少部分结构与所述按压件相对设置;
在所述外部结构安装至所述中框的过程中,所述卡接件被所述外部结构驱使以相对所述中框移动,并复位以与所述外部结构卡合;在所述外部结构从所述中框脱离的过程中,所述按压件能够被按压,以驱使所述卡接件能够运动与所述外部结构脱离。
CN202110069698.2A 2021-01-19 2021-01-19 锁合结构、壳体组件以及智能穿戴设备 Pending CN11482631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069698.2A CN114826312A (zh) 2021-01-19 2021-01-19 锁合结构、壳体组件以及智能穿戴设备
PCT/CN2021/136621 WO2022156415A1 (zh) 2021-01-19 2021-12-09 锁合结构、壳体组件、智能穿戴设备以及电子设备
US18/344,287 US20230337789A1 (en) 2021-01-19 2023-06-29 Locking structure, housing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069698.2A CN114826312A (zh) 2021-01-19 2021-01-19 锁合结构、壳体组件以及智能穿戴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26312A true CN114826312A (zh) 2022-07-29

Family

ID=825241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069698.2A Pending CN114826312A (zh) 2021-01-19 2021-01-19 锁合结构、壳体组件以及智能穿戴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826312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60961A1 (zh) * 2022-09-22 2024-03-28 华勤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穿戴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60961A1 (zh) * 2022-09-22 2024-03-28 华勤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穿戴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4205515U (zh) 锁合结构、壳体组件以及智能穿戴设备
CN105423088B (zh) 用于电子设备的附接系统
US20230337789A1 (en) Locking structure, housing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210137890U (zh) 按压式表带快拆结构及可穿戴设备
CN113229578A (zh) 一种可拆卸的连接件及可穿戴设备
CN211833162U (zh) 腕戴设备
CN114451643A (zh) 锁合结构、壳体组件、智能穿戴设备及其装配方法
CN114826312A (zh) 锁合结构、壳体组件以及智能穿戴设备
CN213405108U (zh) 一种腕戴设备及其连接组件
WO2021223533A1 (zh) 电子设备
CN211698610U (zh) 壳组件、电子设备及可穿戴设备
US20100279164A1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battery cover latch
CN215455886U (zh) 穿戴式电子装置
CN213904173U (zh) 一种可穿戴设备
CN214386387U (zh) 一种快拆快装式连接结构及具有该连接结构的腕戴设备
CN212846392U (zh) 壳组件、电子设备及可穿戴设备
CN215958640U (zh) 表带快拆结构及可穿戴设备
CN211858468U (zh) 按键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CN213878280U (zh) 可快速拆装的电池模块及电子产品
CN113303571B (zh) 连接机构和可穿戴设备
CN111184322A (zh) 可拆卸式手表及电子系统
CN213307876U (zh) 一种可穿戴设备及其连接组件
CN211984128U (zh) 一种表带连接装置及智能手表
CN215532163U (zh) 穿戴设备
CN217039139U (zh) 一种智能穿戴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