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361539A - 投影装置 - Google Patents
投影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361539A CN115361539A CN202211018046.7A CN202211018046A CN115361539A CN 115361539 A CN115361539 A CN 115361539A CN 202211018046 A CN202211018046 A CN 202211018046A CN 115361539 A CN115361539 A CN 11536153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rojection
- lens
- image
- main body
- projection apparatu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6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9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36544 postur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0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88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7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8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6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4397 blink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47571 Visual impairment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78 irradi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12—Picture reproducers
- H04N9/31—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 H04N9/3179—Video signal processing therefo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12—Picture reproducers
- H04N9/31—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 H04N9/3179—Video signal processing therefor
- H04N9/3185—Geometric adjustment, e.g. keystone or convergence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145—Housing details, e.g. position adjustments thereof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142—Adjusting of projection optic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28—Reflectors in projection beam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30—Details adapted to collapse or fold, e.g. for portability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5/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visual indicators common to cathode-ray tube indicators and other visual indicator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5/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visual indicators common to cathode-ray tube indicators and other visual indicators
- G09G5/36—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visual indicators common to cathode-ray tube indicators and other visual ind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lay of a graphic pattern, e.g. using an all-points-addressable [APA] memory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5/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visual indicators common to cathode-ray tube indicators and other visual indicators
- G09G5/36—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visual indicators common to cathode-ray tube indicators and other visual ind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lay of a graphic pattern, e.g. using an all-points-addressable [APA] memory
- G09G5/37—Details of the operation on graphic patterns
- G09G5/377—Details of the operation on graphic patterns for mixing or overlaying two or more graphic patter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74—Projection arrangements for image reproduction, e.g. using eidophor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147—Optical correction of image distortions, e.g. keyston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Transforming Electric Information Into Light Information (AREA)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 Controls And Circuits For Display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投影装置,在从外部设备输入的图像及OSD图像由于投影透镜的转动而转动的情况下,能够进行适合各个图像的旋转校正。投影装置(1)具备:壳体;投影透镜(3),其具有保持部,并转动自如地安装在壳体上;第一转动位置检测部(70A)和第二转动位置检测部(70B),其检测保持部的转动状态;DMD(22B),其将从外部设备输出的投影图像与从内部存储器输出的包含文字的OSD图像的合成图像输出到投影透镜(3);以及控制部,其在投影透镜(3)的保持部转动的情况下,基于第一转动位置检测部(70A)和第二转动位置检测部(70B)的检测结果对OSD图像进行旋转校正,且不对投影图像进行旋转校正。
Description
本发明是申请日为2019年10月16日,申请号为201980074736.4,发明名称为投影装置的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投影装置,特别是涉及投影透镜可旋转的投影装置中的图像的旋转校正。
背景技术
作为向屏幕或壁面等投影影像等的投影装置(投影仪),以往使用了投影方向固定的类型,但近年来开发了能够变更投影方向的投影装置。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通过使具有保持部的投影透镜转动而能够变更投影方向的投影装置。
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有如下记载:在投影图像由于投影透镜的转动而旋转180°的情况下,图像处理部使上下反转的图像(倒立图像)显示在图像形成面板上。
以往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WO2018/05596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根据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在投影图像由于投影透镜的转动而旋转180°的情况下,通过使上下反转的图像(倒立图像)显示在图像形成面板上,能够进行图像的旋转校正,但在专利文献1中,没有与投影图像由于投影透镜的转动而例如旋转90°旋转时、或旋转270°(-90°)时的图像的旋转校正相关的记载,也没有与投影图像横长显示时和纵长显示时的图像的旋转校正相关的记载。
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没有与从内部存储器读出并输出的OSD(On ScreenDisplay)图像相关的记载,也没有与OSD图像特有的旋转校正相关的记载。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投影装置,在从外部设备输入的图像及OSD图像由于投影透镜的转动而转动的情况下,能够进行适合各个图像的旋转校正。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涉及的投影装置具备:壳体;投影透镜,其具有保持部,并转动自如地安装在壳体上;检测部,其检测保持部的转动状态;图像输出部,其将从外部设备输出的第一图像与从内部存储器输出的包含文字的第二图像的合成图像输出到投影透镜;以及控制部,其在投影透镜的保持部转动的情况下,基于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对第二图像进行旋转校正,且不对第一图像进行旋转校正。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在将从外部设备输出的第一图像与从内部存储器输出的包含文字的第二图像的合成图像输出到投影透镜时,在图像随着投影透镜的保持部的转动而旋转的情况下,能够对第二图像进行旋转校正,且不对第一图像进行旋转校正。由此,能够使投影到投影面上的第二图像在投影面上不旋转。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所涉及的投影装置中,优选的是,由控制部进行的第二图像的旋转校正的校正角度是使第二图像的文字正立的角度。由此,第二图像的文字不会变成横向或倒立,第二图像的文字变得易读。
在本发明的再一方面所涉及的投影装置中,优选的是,由控制部进行的第二图像的旋转校正的校正角度包括0°及180°以外的角度。
在本发明的再一方面所涉及的投影装置中,优选的是,控制部具有作为进行图像的旋转校正的校正模式的第一校正模式和第二校正模式,控制部在第一校正模式的情况下,基于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对第二图像进行旋转校正,且不对第一图像进行旋转校正,在第二校正模式的情况下,基于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对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进行不同的旋转校正,通过用户的操作,设定第一校正模式和第二校正模式中的一方作为校正模式。
在本发明的再一方面所涉及的投影装置中,优选的是,控制部在第二校正模式的情况下,在由投影透镜投影的第一图像为纵长的纵向显示时,对第一图像进行使第一图像的上下方向朝向预先设定的方向的旋转校正,对第二图像进行使第二图像的文字正立的旋转校正。
在本发明的再一方面所涉及的投影装置中,优选的是,由控制部进行的第一图像的旋转校正的校正角度为180°。
在本发明的再一方面所涉及的投影装置中,优选的是,图像输出部包括将合成图像出射到投影透镜的电光学元件,控制部基于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对第二图像进行旋转校正并将其输出到电光学元件。
本发明的再一方面所涉及的投影装置具备:壳体;投影透镜,其具有保持部,并转动自如地安装在壳体上;检测部,其检测保持部的转动状态;图像输出部,其将从外部设备输出的第一图像输出到投影透镜;以及控制部,其基于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对第一图像进行旋转校正,在保持部旋转了90°及270°的情况下,各个第一图像成为在上下方向上具有长边的纵向显示的图像,控制部在保持部旋转了90°的情况下对第一图像进行180°旋转校正,在保持部旋转了270°的情况下不对第一图像进行旋转校正。
在本发明的再一方面所涉及的投影装置中,优选的是,图像输出部包括将第一图像出射到投影透镜的电光学元件,控制部与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连动地对第一图像进行旋转校正并将其输出到电光学元件。
在本发明的再一方面所涉及的投影装置中,优选的是,由控制部进行的第一图像的旋转校正的校正角度包括0°及180°以外的角度。
本发明的再一方面所涉及的投影装置具备:壳体;投影透镜,其具有保持部,并转动自如地安装在壳体上;检测部,其检测保持部的转动状态;图像输出部,其将从外部设备输出的第一图像输出到投影透镜;以及通知部,其通知基于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对使投影到投影面上的第一图像的姿势在投影面上不同时的壳体或投影透镜的姿势的操作进行辅助的辅助信息。
在本发明的再一方面所涉及的投影装置中,优选的是,通知部在使保持部的转动状态变化的情况下通知第一图像的姿势的变化例。
在本发明的再一方面所涉及的投影装置中,优选的是,辅助信息是表示保持部的转动方法的信息。
在本发明的再一方面所涉及的投影装置中,优选的是,辅助信息是表示壳体在平面上的朝向的信息。
在本发明的再一方面所涉及的投影装置中,优选的是,辅助信息是表示壳体的横置或纵置的信息。
再一方面所涉及的发明是一种包括投影装置和信息介质的投影装置套件,其中,投影装置具备:壳体;投影透镜,其具有保持部,并转动自如地安装在壳体上;以及图像输出部,其将从外部设备输出的第一图像输出到投影透镜,信息介质是对将第一图像以期望的姿势投影到任意投影面上时的操作进行辅助的辅助信息或访问辅助信息的信息。
在本发明的再一方面所涉及的投影装置套件中,优选的是,在使保持部的转动状态变化的情况下,辅助信息是表示第一图像的姿势的变化例的信息。
在本发明的再一方面所涉及的投影装置套件中,优选的是,辅助信息是表示保持部的转动方法的信息。
在本发明的再一方面所涉及的投影装置套件中,优选的是,辅助信息是表示壳体在平面上的朝向的信息。
在本发明的再一方面所涉及的投影装置套件中,优选的是,辅助信息是表示壳体的横置或纵置的信息。
发明效果
如以上所说明,根据本发明,在从外部设备输入的图像及OSD图像由于投影透镜的转动而转动的情况下,能够进行适合各个图像的旋转校正。
附图说明
图1是投影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投影装置的后视图。
图3是投影装置的左视图。
图4是投影装置的右视图。
图5是投影装置的平面图(俯视图)。
图6是投影装置的底面图(仰视图)。
图7是表示将投影装置主体横置使用时的使用例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将投影装置主体横置使用时的使用例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将投影装置主体横置使用时的使用例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将投影装置主体横置使用时的使用例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将投影装置主体横置使用时的使用例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将投影装置主体横置使用时的使用例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将投影装置主体横置使用时的使用例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将投影装置主体横置使用时的使用例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将投影装置主体横置使用时的使用例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将投影装置主体横置使用时的使用例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将投影装置主体横置使用时的使用例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将投影装置主体横置使用时的使用例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将投影装置主体纵置使用时的使用例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将投影装置主体纵置使用时的使用例的立体图。
图21是表示将投影装置主体纵置使用时的使用例的立体图。
图22是表示将投影装置主体纵置使用时的使用例的立体图。
图23是表示将投影装置主体纵置使用时的使用例的立体图。
图24是表示将投影装置主体纵置使用时的使用例的立体图。
图25是表示将投影装置主体纵置使用时的使用例的立体图。
图26是表示将投影装置主体纵置使用时的使用例的立体图。
图27是表示将投影装置主体纵置使用时的使用例的立体图。
图28是表示将投影装置主体纵置使用时的使用例的立体图。
图29是表示将投影装置主体纵置使用时的使用例的立体图。
图30是表示将投影装置主体纵置使用时的使用例的立体图。
图31是表示投影装置主体的内部概略结构的平面图。
图32是表示投影透镜的透镜结构的图。
图33是表示投影透镜的透镜镜筒的外部构造的立体图。
图34是表示投影透镜的透镜镜筒的外部构造的立体图。
图35是表示投影透镜的透镜镜筒的内部概略结构的剖视图。
图36是表示第一锁定机构的概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37是表示第二锁定机构的概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38是表示第一光学标尺的概略结构的平面展开图。
图39是表示第二光学标尺的概略结构的平面展开图。
图40是表示将投影装置主体横置时的透镜移位机构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
图41是表示第一滑动板相对于基板的支撑构造的主视图。
图42是表示第二滑动板相对于第一滑动板的支撑构造的主视图。
图43是表示第一滑动板驱动机构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
图44是表示第二滑动板驱动机构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
图45是表示投影装置的电气内部结构的实施方式的框图。
图46是关于保持部的锁定状态和与锁定状态关联的电源接通及光源接通的控制的流程图。
图47是关于保持部的锁定状态和与锁定状态关联的电源接通及光源接通的控制的流程图(接图46)。
图48是关于保持部的锁定的流程图。
图49是设为不可解除保持部的锁定时的流程图。
图50是通知保持部不可解除锁定的理由及解除方法的显示例。
图51是表示与保持部的锁定及光的投影相关的控制的顺序的流程图。
图52是不能设为锁定状态的理由和/或将保持部设为特定状态的催促的通知例。
图53是和与转动状态及移动状态关联地断开电源和光源的控制相关的流程图。
图54是不需要变更转动状态时的消息的显示例。
图55是催促向基准状态转动的消息的显示例。
图56是表示断开电源时的OSD图像的例子的图。
图57是与投影透镜的移动及移动位置的信息更新的控制相关的流程图。
图58是表示由CPU及显示控制部进行的图像的旋转校正的实施方式的流程图。
图59是表示投影透镜为透镜姿势No.2时的投影图像和OSD图像的图。
图60是表示投影透镜为透镜姿势No.5时的投影图像和OSD图像的图。
图61是表示投影透镜为透镜姿势No.8时的投影图像和OSD图像的图。
图62是表示投影透镜为透镜姿势No.11时的投影图像和OSD图像的图。
图63是表示投影图像的旋转校正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流程图。
图64是将被旋转校正的投影图像的旋转校正汇总的图。
图65是表示由投影装置显示的与操作手册相关的OSD图像的一例的图。
图66是表示由投影装置显示的与操作手册相关的OSD图像的另一例的图。
图67是表示投影装置主体横置时、且透镜姿势No.为2~6时的投影装置及投影图像的移位状态的示意图。
图68是表示投影装置主体横置时、且透镜姿势No.为7~12时的投影装置及投影图像的移位状态的示意图。
图69是表示投影装置主体纵置时、且透镜姿势No.为2~6时的投影装置及投影图像的移位状态的示意图。
图70是表示投影装置主体纵置时、且透镜姿势No.为7~12时的投影装置及投影图像的移位状态的示意图。
图71是与定义投影透镜相对于投影装置主体的位置的“透镜姿势”相关的图。
图72是与定义投影装置主体是否存在于投影方向前方的“透镜姿势”相关的图。
图73是定义投影图像的“移位校正方向”的图。
图74是用于说明投影图像的移位量的投影装置主体的壳体的平面图。
图75A是将投影装置主体横置时、且透镜姿势No.为2~6时的图像的旋转校正及移位校正汇总的图表。
图75B是将投影装置主体横置时、且透镜姿势No.为2~6时的图像的旋转校正及移位校正汇总的另一图表。
图76A是将投影装置主体横置时、且透镜姿势No.为7~12时的图像的旋转校正及移位校正汇总的图表。
图76B是将投影装置主体横置时、且透镜姿势No.为7~12时的图像的旋转校正及移位校正汇总的另一图表。
图77A是将投影装置主体纵置时、且透镜姿势No.为2~6时的图像的旋转校正及移位校正汇总的图表。
图77B是将投影装置主体纵置时、且透镜姿势No.为2~6时的图像的旋转校正及移位校正汇总的另一图表。
图78A是将投影装置主体纵置时、且透镜姿势No.为7~12时的图像的旋转校正及移位校正汇总的图表。
图78B是将投影装置主体纵置时、且透镜姿势No.为7~12时的图像的旋转校正及移位校正汇总的另一图表。
图79是表示由CPU及移位控制部进行的图像的移位校正的实施方式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所涉及的投影装置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投影装置的外观结构]
图1是投影装置1的主视图。图2是投影装置1的后视图。图3是投影装置1的左视图。图4是投影装置1的右视图。图5是投影装置1的平面图(俯视图)。图6是投影装置1的底面图(仰视图)。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装置1具备投影装置主体2及投影透镜3。投影透镜3构成为能够以第一转动轴θ1和第二转动轴θ2为中心转动,且构成为可折叠。图5表示将投影透镜3折叠、使投影透镜3的出射透镜部分与壳体14相对的状态(收纳状态)。投影装置1在投影透镜3的收纳状态下整体具有扁平长方体状的形状。
在图5中,投影装置主体2具有壳体14和凹陷部15。而且,壳体14具有将长方体的一个角部分(右前方的角部分)切成矩形状而成的形状,整体具有L字状的形状。投影装置主体2的被切口的部分作为凹陷部15,构成投影透镜3的收容部。投影透镜3配置于该凹陷部15,通过折叠,整体收容在凹陷部15内。投影透镜3在折叠状态(收纳状态)下,其前端与凹陷部15的正面侧的内壁面15A相对配置。在该凹陷部15的正面侧的内壁面15A上具备凹部15a,收容从投影透镜3的前端突出的出射透镜部分。
投影透镜3以相互正交的两个轴(第一转动轴θ1和第二转动轴θ2)为中心转动,其投影方向被切换。由此,不移动投影装置主体2即可向各种方向投影。
投影透镜3在其前端部具有透镜盖18。通过折叠投影透镜3,透镜盖18对投影装置主体2的被切口的角部分进行补充。即,其透镜盖正面部18A、透镜盖右侧面部18D、透镜盖上表面部18E及透镜盖底面部18F分别与投影装置主体2的壳体正面部14A、壳体右侧面部14D、壳体上表面部14E及壳体底面部14F位于大致同一面上,与投影装置主体2一起构成扁平长方体状的形状。
在投影装置主体2的壳体正面部14A具备主体操作部6。在主体操作部6上具备电源开关6A、MENU键6B、十字键6C、ENTER键6D、BACK键6E等各种操作开关类。
在投影装置主体2的壳体右侧面部14D具备由许多冲孔构成的供气部7。另外,在投影装置主体2的壳体左侧面部14C具备由许多冲孔构成的排气部8。投影装置主体2从供气部7取入用于对内部的设备(光源等)进行冷却的空气,并使其通过内部而从排气部8排出。
另外,在投影装置主体2的壳体右侧面部14D具备电源连接器9和影像输入端子10。投影装置1经由与电源连接器9连接的电源电缆(未图示),从外部供给电力。另外,投影装置1经由与影像输入端子10连接的电缆(未图示),从外部设备(例如,个人计算机等)供给影像信号。
在投影透镜3中具备独立锁定绕第一转动轴θ1和绕第二转动轴的转动的锁定机构60。后面说明锁定机构60的详细内容。投影透镜3平时被锁定机构锁定绕第一转动轴θ1及绕第二转动轴的转动。在投影透镜3上具备解除该绕第一转动轴θ1及绕第二转动轴的转动的锁定的锁定解除操作部11。
在锁定解除操作部11上具备第一锁定解除开关11A和第二锁定解除开关11B。第一锁定解除开关11A解除绕第一转动轴θ1的转动的锁定。第一锁定解除开关11A由具有圆形状的外形的按钮构成,在其键顶具备LED(light emitting diode)。当按压第一锁定解除开关11A时,投影透镜3在一定期间(例如,10秒钟)被解除绕第一转动轴θ1的转动的锁定。因此,在此期间,投影透镜3自由地绕第一转动轴θ1转动。第二锁定解除开关11B解除投影透镜3绕第二转动轴θ2的转动的锁定。第二锁定解除开关11B由四边形状的按钮构成,在其键顶具备LED。通过按压第二锁定解除开关11B,投影透镜3在一定期间(例如,10秒钟)被解除绕第二转动轴θ2的转动的锁定。因此,在此期间,投影透镜3自由地绕第二转动轴θ2转动。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装置1可将投影装置主体2横置和纵置。如图6所示,在投影装置主体2的壳体底面部14F,在三个部位具备成为将投影装置主体2横置时的接地部的横置用腿部12。另外,在投影装置主体2的壳体背面部14B,在四个部位具备成为将投影装置主体2纵置时的接地部的纵置用腿部13。
图7~图18是表示将投影装置主体横置使用时的使用例的立体图。此外,第一转动轴θ1的转动方向以像图1那样从壳体正面部14A侧观察时为基准,第二转动轴θ2的转动方向以像图4那样从壳体右侧面部14D观察时为基准。另外,“横置”是指壳体14的最大面(在本方式中,壳体底面部14F或壳体上表面部14E)与重力方向交叉的情况。
图7表示将投影装置主体2横置时的收纳状态。如该图所示,在收纳状态下,投影透镜3被收容在投影装置主体2的凹陷部15中。
图8表示将投影装置主体2横置并向后方投影时的第一使用方式。本方式通过使投影透镜3从收纳状态以第一转动轴θ1为中心逆时针转动90°来实现。在本方式中,影像从投影装置主体2的上侧朝向后方投影。
图9表示将投影装置主体2横置并向后方投影时的第二使用方式。本方式通过使投影透镜3从收纳状态以第一转动轴θ1为中心顺时针转动90°来实现。在本方式中,影像从投影装置主体2的下侧朝向后方投影。
图10表示将投影装置主体2横置并向右侧方投影时的第一使用方式。本方式通过使投影透镜3从收纳状态以第一转动轴θ1为中心逆时针转动90°、以第二转动轴θ2为中心顺时针转动90°来实现。在本方式中,从投影装置主体2的上侧朝向右侧方投影影像。
图11表示将投影装置主体2横置并向右侧方投影时的第二使用方式。本方式通过使投影透镜3从收纳状态以第一转动轴θ1为中心顺时针转动90°、以第二转动轴θ2为中心逆时针转动90°来实现。在本方式中,从投影装置主体2的下侧朝向右侧方投影影像。
图12表示将投影装置主体2横置并向左侧方投影时的第一使用方式。本方式通过使投影透镜3从收纳状态以第一转动轴θ1为中心逆时针转动90°、以第二转动轴θ2为中心逆时针转动90°来实现。在本方式中,从投影装置主体2的上侧朝向左侧方投影影像。
图13表示将投影装置主体2横置并向左侧方投影时的第二使用方式。本方式通过使投影透镜3从收纳状态以第一转动轴θ1为中心顺时针转动90°、以第二转动轴θ2为中心顺时针转动90°来实现。在本方式中,从投影装置主体2的下侧朝向左侧方投影影像。
图14表示将投影装置主体2横置并向前方投影时的第一使用方式。本方式通过使投影透镜3从收纳状态以第一转动轴θ1为中心逆时针转动90°、以第二转动轴θ2为中心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180°来实现。在本方式中,从投影装置主体2的上侧朝向前方投影影像。
图15表示将投影装置主体2横置并向前方投影时的第二使用方式。本方式通过使投影透镜3从收纳状态以第一转动轴θ1为中心顺时针转动90°、以第二转动轴θ2为中心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180°来实现。在本方式中,从投影装置主体2的下侧朝向前方投影影像。
图16表示将投影装置主体2横置并向前方投影时的第三使用方式。本方式通过使投影透镜3从收纳状态以第二转动轴θ2为中心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180°来实现。在本方式中,从投影装置主体2的壳体正面部14A朝向前方投影影像。
图17表示将投影装置主体2横置并向上方投影时的使用方式。本方式通过使投影透镜3从收纳状态以第二转动轴θ2为中心逆时针转动90°来实现。在本方式中,从投影装置主体2的壳体上表面部14E朝向上方投影影像。
图18表示将投影装置主体2横置并向下方投影时的使用方式。本方式通过使投影透镜3从收纳状态以第二转动轴θ2为中心顺时针转动90°来实现。在本方式中,从投影装置主体2的壳体底面部14F朝向下方投影影像。
图19~图30是表示将投影装置主体纵置使用时的使用例的立体图。此外,“纵置”是指壳体14的最大面(在本方式中,壳体底面部14F或壳体上表面部14E)与重力方向实质上平行的情况。
纵置时,将投影装置主体2的壳体背面部14B朝下设置。另外,将壳体右侧面部14D设置为前方。
图19表示将投影装置主体2纵置时的收纳状态。如该图所示,在收纳状态下,投影透镜3被收容在投影装置主体2的凹陷部15中。
图20表示将投影装置主体2纵置并向下方投影时的第一使用方式。本方式通过使投影透镜3从收纳状态以第一转动轴θ1为中心逆时针转动90°来实现。在本方式中,从投影装置主体2的右侧方朝向下方投影影像。
图21表示将投影装置主体2纵置并向下方投影时的第二使用方式。本方式通过使投影透镜3从收纳状态以第一转动轴θ1为中心顺时针转动90°来实现。在本方式中,从投影装置主体2的左侧方朝向下方投影影像。
图22表示将投影装置主体2纵置并向前方投影时的第一使用方式。本方式通过使投影透镜3从收纳状态以第一转动轴θ1为中心逆时针转动90°、以第二转动轴θ2为中心顺时针转动90°来实现。在本方式中,从投影装置主体2的右侧方朝向前方投影影像。
图23表示将投影装置主体2纵置并向前方投影时的第二使用方式。本方式通过使投影透镜3从收纳状态以第一转动轴θ1为中心顺时针转动90°、以第二转动轴θ2为中心逆时针转动90°来实现。在本方式中,从投影装置主体2的左侧方朝向前方投影影像。
图24表示将投影装置主体2纵置并向后方投影时的第一使用方式。本方式通过使投影透镜3从收纳状态以第一转动轴θ1为中心逆时针转动90°、以第二转动轴θ2为中心逆时针转动90°来实现。在本方式中,从投影装置主体2的右侧方朝向后方投影影像。
图25表示将投影装置主体2纵置并向后方投影时的第二使用方式。本方式通过使投影透镜3从收纳状态以第一转动轴θ1为中心顺时针转动90°、以第二转动轴θ2为中心顺时针转动90°来实现。在本方式中,从投影装置主体2的左侧方朝向后方投影影像。
图26表示将投影装置主体2纵置并向上方投影时的第一使用方式。本方式通过使投影透镜3从收纳状态以第一转动轴θ1为中心逆时针转动90°、以第二转动轴θ2为中心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180°来实现。在本方式中,从投影装置主体2的右侧方朝向上方投影影像。
图27表示将投影装置主体2纵置并向上方投影时的第二使用方式。本方式通过使投影透镜3从收纳状态以第一转动轴θ1为中心顺时针转动90°、以第二转动轴θ2为中心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180°来实现。在本方式中,从投影装置主体2的左侧方朝向上方投影影像。
图28表示将投影装置主体2纵置并向上方投影时的第三使用方式。本方式通过使投影透镜3从收纳状态以第二转动轴θ2为中心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180°来实现。在本方式中,从朝向上方的投影装置主体2的壳体正面部14A朝向上方投影影像。
图29表示将投影装置主体2纵置并向右侧方投影时的使用方式。本方式通过使投影透镜3从收纳状态以第二转动轴θ2为中心逆时针转动90°来实现。在本方式中,从朝向右侧方的投影装置主体2的壳体上表面部14E朝向右侧方投影影像。
图30表示将投影装置主体2纵置并向左侧方投影时的使用方式。本方式通过使投影透镜3从收纳状态以第二转动轴θ2为中心顺时针转动90°来实现。在本方式中,从朝向左侧方的投影装置主体2的壳体底面部14F朝向左侧方投影影像。
[投影装置主体的内部构造]
图31是表示投影装置主体的内部概略结构的平面图。
如该图所示,投影装置主体2在其内部具备光源部20、照明部21、影像显示部22、主体姿势检测部23及透镜移位机构80。
光源部20具备激光光源20A、荧光体轮20B、反射镜20C及色轮20D。从激光光源20A出射蓝色的激光。光源部20通过荧光体轮20B和色轮20D,根据从激光光源20A出射的蓝色激光,生成红色、绿色及蓝色的三色光(或者,红色、绿色、蓝色及黄色的四色光),并分时出射。
照明部21具备棒状积分器21A、透镜21B、透镜21C、透镜21D、反射镜21E及反射镜21F。从光源部20的色轮20D出射的光入射到棒状积分器21A。棒状积分器21A使从光源部20出射的光均匀化。从棒状积分器21A出射的光由透镜21B、透镜21C及透镜21D中继,经由反射镜21E和反射镜21F入射到影像显示部22。
影像显示部22接受从照明部21出射的光而生成影像。影像显示部22具备全反射棱镜22A及DMD(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注册商标))22B。全反射棱镜22A将从照明部21入射的光向DMD22B引导。DMD22B是对经由全反射棱镜22A入射的各颜色成分的光进行分时调制的光调制元件。DMD22B具有可切换反射方向的多个微反射镜,通过根据影像信号变更各微反射镜的角度,对入射的光进行调制。由DMD22B调制的光透过全反射棱镜22A被引导向投影透镜3。
主体姿势检测部23检测投影装置主体2的姿势(横置、纵置等)。主体姿势检测部23例如由计测投影装置主体2相对于重力方向的倾斜角的加速度传感器构成。此外,主体姿势检测部23也可以是检测投影装置主体2的横置、纵置两个位置的传感器。
透镜移位机构80使投影透镜3相对于投影装置主体2移动,使投影透镜3的光轴移位。透镜移位机构80配置在投影装置主体2的凹陷部15的正面侧的内壁面15A的内侧。后面说明透镜移位机构80的详细内容。
[投影透镜的结构]
(投影透镜的透镜结构)
图32是表示投影透镜的透镜结构的图。
投影透镜3将由DMD22B形成的图像放大并投影到投影对象面上。投影透镜3实质上由第一光学系统G1、第二光学系统G2及第三光学系统G3构成。投影透镜3具备变焦功能和聚焦功能。此外,构成各光学系统的透镜可以是一片,也可以是多片。
第一光学系统G1使由DMD22B生成的图像成像为中间像。第一光学系统G1在光路中位于投影装置1的主体部(壳体)与第二光学系统G2之间。第一光学系统G1实质上由第一光学系统第一透镜组G11、第一光学系统第二透镜组G12、第一光学系统第三透镜组G13、第一光学系统第四透镜组G14及第一反射镜R1构成。第一光学系统第一透镜组G11、第一光学系统第二透镜组G12、第一光学系统第三透镜组G13及第一光学系统第四透镜组G14沿着相对于DMD22B的显示面垂直的第一光轴Z1配置。第一光学系统第一透镜组G11是固定的透镜组,第一光学系统第二透镜组G12、第一光学系统第三透镜组G13及第一光学系统第四透镜组G14是在变焦时移动的透镜组。第一光学系统第二透镜组G12和第一光学系统第三透镜组G13在变焦时成为一体进行移动。各透镜组由至少一片透镜构成。
第一反射镜R1配置在第一光轴Z1上,将光路弯折成直角。将弯折后的光路的光轴设为第二光轴Z2。
第二光学系统G2对由第一光学系统G1成像的中间像进行放大。投影到投影对象面(例如,屏幕、墙壁、天花板、地板等)上。第二光学系统G2实质上由第二光学系统第一透镜组G21、第二光学系统第二透镜组G22及第二反射镜R2构成。第二光学系统第一透镜组G21、第二光学系统第二透镜组G22及第二反射镜R2沿着第二光轴Z2配置。第二反射镜R2将第二光学系统G2的光路弯折成直角。将弯折后的光路的光轴设为第三光轴Z3。第二光学系统第一透镜组G21和第二光学系统第二透镜组G22是固定透镜组。
第三光学系统G3将由第二光学系统G2放大的图像投影到投影对象面上。第三光学系统G3实质上由第三光学系统第一透镜组G31、第三光学系统第二透镜组G32及第三光学系统第三透镜组G33构成。第三光学系统第一透镜组G31、第三光学系统第二透镜组G32及第三光学系统第三透镜组G33沿着第三光轴Z3配置。第三光学系统第一透镜组G31和第三光学系统第三透镜组G33是固定的透镜组,第三光学系统第二透镜组G32是在聚焦时移动的透镜组。各透镜组由至少一片透镜构成。
投影透镜3将第一光轴Z1作为第一转动轴θ1,第一反射镜R1及第二光学系统G2的部分转动。另外,投影透镜3将第二光轴Z2作为第二转动轴θ2,第二光学系统G2的第二光学系统第二透镜组G22、第二反射镜R2、第三光学系统第一透镜组G31、第三光学系统第二透镜组G32及第三光学系统第三透镜组G33的部分转动。
(投影透镜的透镜镜筒)
图33及图34是表示投影透镜的透镜镜筒的外部构造的立体图。另外,图35是表示投影透镜的透镜镜筒的内部概略结构的剖视图。
在图33中,投影透镜3的透镜镜筒30具有第一保持部31、第二保持部40及第三保持部50。在第一保持部31中收容第一光学系统第一透镜组G11、第一光学系统第二透镜组G12、第一光学系统第三透镜组G13及第一光学系统第四透镜组G14。在第二保持部40中收容第一反射镜R1及第二光学系统第一透镜组G21。在第三保持部50中收容第二光学系统第二透镜组G22、第二反射镜R2、第三光学系统第一透镜组G31、第三光学系统第二透镜组G32及第三光学系统第三透镜组G33。即,第一~第三保持部31、40及50保持着各种光学部件。
在图35中,第一保持部31具备固定框32、凸轮框33、第一透镜保持框34、第二透镜保持框35、第三透镜保持框36及变焦齿轮框37。
在图34中,固定框32在其外周具有凸缘部32A。凸缘部32A作为向投影装置主体2连接的连接部(安装部)发挥功能。投影透镜3经由凸缘部32A搭载于投影装置主体2。此时,投影透镜3的凸缘部32A与投影装置主体2所具备的透镜移位机构80连接。在固定框32上,沿着第一光轴Z1具备直进槽32B。直进槽32B等间隔地配置在圆周方向的三个部位。
凸轮框33与固定框32的内周部径向嵌合,转动自如地保持在固定框32上。在凸轮框33上具备第一凸轮槽33A和第二凸轮槽33B。第一凸轮槽33A和第二凸轮槽33B等间隔地配置在圆周方向的三个部位。
第一透镜保持框34保持第一光学系统第一透镜组G11。第一透镜保持框34与固定框32的后端部连接,并一体固定在固定框32上。由此,第一光学系统第一透镜组G11被固定保持在固定位置。
第二透镜保持框35保持第一光学系统第二透镜组G12和第一光学系统第三透镜组G13。第二透镜保持框35与凸轮框33的内周部径向嵌合,并保持为在凸轮框33的内周部沿着第一光轴Z1前后移动自如。在第二透镜保持框35上,在其外周部具备第一凸轮销35A。第一凸轮销35A等间隔地配置在圆周方向的三个部位。第一凸轮销35A嵌入凸轮框33所具备的第一凸轮槽33A和固定框32所具备的直进槽32B内。由此,当使凸轮框33转动时,第二透镜保持框35沿着第一光轴Z1前后移动。其结果,第一光学系统第二透镜组G12和第一光学系统第三透镜组G13沿着第一光轴Z1一体地前后移动。由此,调节投影图像的视场角(变焦倍率)。
第三透镜保持框36保持第一光学系统第四透镜组G14。第三透镜保持框36与凸轮框33的内周部径向嵌合,并保持为在凸轮框33的内周部沿着第一光轴Z1前后移动自如。在第三透镜保持框36上,在其外周部具备第二凸轮销35B。第二凸轮销35B等间隔地配置在圆周方向的三个部位。第二凸轮销35B嵌入凸轮框33所具备的第二凸轮槽33B和固定框32所具备的直进槽32B内。由此,当使凸轮框33转动时,第三透镜保持框36沿着第一光轴Z1前后移动。其结果,第一光学系统第四透镜组G14沿着第一光轴Z1前后移动。
变焦齿轮框37与固定框32的外周部径向嵌合,转动自如地保持在固定框32上。变焦齿轮框37在其外周具有齿轮部37A。变焦齿轮框37与凸轮框33连结。由此,当使变焦齿轮框37转动时,凸轮框33转动。
在变焦齿轮框37的齿轮部37A上啮合有与变焦马达38连结的变焦驱动齿轮38A。如图33所示,变焦马达38经由支架38B安装在固定框32上。
在图34中,当驱动变焦马达38时,变焦齿轮框37转动。凸轮框33与该变焦齿轮框37的转动连动地转动。通过凸轮框33转动,第二透镜保持框35和第三透镜保持框36沿着第一光轴Z1移动。其结果,第一光学系统第二透镜组G12、第一光学系统第三透镜组G13及第一光学系统第四透镜组G14沿着第一光轴Z1移动,调节投影图像的视场角(变焦倍率)。
第二保持部40具备第一转动框41、第一反射镜保持框42及透镜保持框43。第二保持部40被保持为相对于第一保持部31以第一光轴Z1(=第一转动轴θ1)为中心转动自如。此外,在本方式中,第一保持部31固定在壳体14上,但也可以将第一保持部31与第二保持部40连结,使第一保持部31也相对于壳体14转动。
在图35中,第一转动框41与第一保持部31的固定框32的外周径向嵌合,转动自如地保持在固定框32上。在固定框32的外周部,具备作为转动部的第一支撑辊32C。第一支撑辊32C等间隔地配置在圆周方向的三个部位。在第一转动框41上,具备供第一支撑辊32C嵌入的第一引导槽41A。第一引导槽41A沿着圆周方向配置。通过第一支撑辊32C沿着第一引导槽41A移动,第一转动框41被保持为相对于固定框32转动自如。
第一反射镜保持框42保持第一反射镜R1。第一反射镜保持框42具有弯曲成直角的构造,与第一转动框41连接,并一体固定在第一转动框41上。
透镜保持框43保持第二光学系统第一透镜组G21。透镜保持框43与第一反射镜保持框42连接,并一体固定在第一反射镜保持框42上。固定在第一反射镜保持框42上的透镜保持框43相对于第一转动框41呈直角配置。
第三保持部50具备第二转动框51、第二反射镜保持框52、螺旋框53、最终透镜保持框54、聚焦透镜保持框55及聚焦齿轮框56。第三保持部50被保持为相对于第二保持部40以第二光轴Z2(=第二转动轴θ2)为中心转动自如。
第二转动框51保持第二光学系统第二透镜组G22。第二转动框51与第二保持部40的透镜保持框43的内周部径向嵌合,转动自如地保持在透镜保持框43上。在第二转动框51的外周部,具备作为转动部的第二支撑辊51A。第二支撑辊51A等间隔地配置在圆周方向的三个部位。在透镜保持框43上,具备供第二支撑辊51A嵌入的第二引导槽43A。第二引导槽43A沿着圆周方向配置。通过第二支撑辊51A沿着第二引导槽43A移动,第二转动框51被保持为相对于透镜保持框43转动自如。
第二反射镜保持框52保持第二反射镜R2和第三光学系统第一透镜组G31。第一反射镜保持框42具有弯曲成直角的构造,与第二转动框51连接,并一体固定在第二转动框51上。
螺旋框53与第二反射镜保持框52连接,并一体固定在第二反射镜保持框52上。固定在第二反射镜保持框52上的螺旋框53相对于第二转动框51呈直角配置。螺旋框53在其前端的内周部具有阴螺纹部53A。
最终透镜保持框54保持作为最终透镜的第三光学系统第三透镜组G33。最终透镜保持框54与螺旋框53的前端连接,并一体固定在螺旋框53上。
聚焦透镜保持框55保持第三光学系统第二透镜组G32。聚焦透镜保持框55在其前端的外周部具有阳螺纹部55A。聚焦透镜保持框55通过阳螺纹部55A与螺旋框53的阴螺纹部53A螺纹结合而被配置在螺旋框53的内周部。聚焦透镜保持框55通过转动,在阳螺纹部55A和阴螺纹部53A的作用下,一边沿着第三光轴Z3转动一边前后移动。由此,第三光学系统第二透镜组G32沿着第三光轴Z3前后移动。
聚焦齿轮框56与螺旋框53的外周径向嵌合,转动自如地保持在螺旋框53上。聚焦齿轮框56在其外周具有齿轮部56A。聚焦齿轮框56经由设置在聚焦透镜保持框55的外周部的连结销55B,与聚焦透镜保持框55连结。由此,当使聚焦齿轮框56转动时,聚焦透镜保持框55转动。
在聚焦齿轮框56的齿轮部56A,啮合有与聚焦马达58连结的聚焦驱动齿轮58A。如图34所示,聚焦马达58经由支架58B安装在第二反射镜保持框52上。
在图34中,当驱动聚焦马达58时,聚焦齿轮框56转动。聚焦透镜保持框55与该聚焦齿轮框56的转动连动地转动。由此,聚焦透镜保持框55一边沿着第三光轴Z3转动一边移动。其结果,第三光学系统第二透镜组G32沿着第三光轴Z3移动,调节聚焦。
在以上结构的透镜镜筒30中,第二保持部40相对于第一保持部31以第一光轴Z1(=第一转动轴θ1)为中心转动。另外,第三保持部50相对于第二保持部40以第二光轴Z2(=第二转动轴θ2)为中心转动。
(投影透镜的锁定机构)
如上所述,在投影透镜3中,具备独立锁定绕第一转动轴θ1和绕第二转动轴的转动的锁定机构60。锁定机构60包括锁定第二保持部40相对于第一保持部31的转动、并锁定投影透镜3绕第一转动轴θ1的转动的第一锁定机构60A。另外,锁定机构60包括锁定第三保持部50相对于第二保持部40的转动、并锁定投影透镜3绕第二转动轴θ2的转动的第二锁定机构60B。
<第一锁定机构>
第一锁定机构60A在三个位置锁定第二保持部40的转动。三个位置是收纳状态的位置(参照图7及图19)、从收纳状态逆时针转动90°的位置(参照图8及图20)、及从收纳状态顺时针转动90°的位置(参照图10及图21)的各位置。
图36是表示第一锁定机构的概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如该图所示,在第一保持部31的固定框32的外周,沿着圆周方向具备爪部引导槽32D。在爪部引导槽32D中,在圆周方向的三个部位具备第一锁定槽部32E。各第一锁定槽部32E由从爪部引导槽32D沿着第一光轴Z1延伸的槽构成,等间隔(90°间隔)地配置。
第一锁定爪61A由金属板的一体成形品构成,具有矩形的平板形状的第一锁定爪主体62A、从第一锁定爪主体62A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臂部63A、设置在臂部63A的前端的钩状的爪部64A、以及向第一螺线管68A的柱塞68a连结的连结部65A。在第一锁定爪主体62A上,在两个部位具备用于安装于透镜镜筒30的长孔66A。
如图33及图34所示,第一锁定爪61A经由两根螺钉67A可滑动地安装在第二保持部40的第一反射镜保持框42上。安装在第一反射镜保持框42上的第一锁定爪61A被支撑为沿着第一光轴Z1滑动自如。另外,安装在第一反射镜保持框42上的第一锁定爪61A将其爪部64A嵌入爪部引导槽32D内。第一锁定爪61A通过在爪部引导槽32D的位置滑动,爪部64A嵌合于爪部引导槽32D,锁定第二保持部40。
第一锁定爪61A被第一螺线管68A驱动而滑动。第一螺线管68A经由支架安装在第二保持部40的第一反射镜保持框42上。第一螺线管68A具有被向突出方向施力的柱塞68a。第一螺线管68A通电(接通),从而克服作用力使柱塞68a退避。
第一螺线管68A的柱塞68a的前端部分与第一锁定爪61A的连结部65A连结。与第一螺线管68A连结的第一锁定爪61A通过接通、断开第一螺线管68A而滑动。即,通过接通(通电)第一螺线管68A,柱塞68a克服作用力而退避。其结果,第一锁定爪61A滑动。此时的滑动方向是爪部64A从第一锁定槽部32E退避的方向。当接通第一螺线管68A时,爪部64A从第一锁定槽部32E退避,向爪部引导槽32D移动。其结果,第二保持部40能够转动。
另一方面,通过断开第一螺线管68A,柱塞68a因作用力而突出。其结果,第一锁定爪61A滑动。此时的滑动方向是朝向第一锁定槽部32E的方向。因此,当在爪部64A的位置与第一锁定槽部32E的位置一致的位置断开第一螺线管68A时,爪部64A嵌入第一锁定槽部32E内,第二保持部40的转动被锁定。即,绕第一转动轴θ1的转动被锁定。
此外,当爪部64A在第一锁定槽部32E的位置以外的位置断开第一螺线管68A时,因柱塞68a的作用力,爪部64A按压抵接于爪部引导槽32D的内壁面。在该情况下,当使第二保持部40转动到爪部64A的位置与第一锁定槽部32E的位置一致的位置时,爪部64A因柱塞68a的作用力而嵌入第一锁定槽部32E内,第二保持部40的转动被锁定。即,绕第一转动轴θ1的转动被锁定。
这样,第一锁定机构60A通过第一螺线管68A的接通、断开而使第一锁定爪61A的爪部64A进退移动,对第二保持部40的转动进行锁定、解锁。即,对绕第一转动轴θ1的转动进行锁定、解锁。
第一螺线管68A的接通、断开通过第一锁定解除开关11A来进行。当按压一次第一锁定解除开关11A时,在一定期间接通第一螺线管68A。因此,当按压一次第一锁定解除开关11A时,在一定期间解除锁定。
<第二锁定机构>
第二锁定机构60B在四个位置锁定第三保持部50的转动。四个位置是以收纳状态的位置为基准、90°间隔的位置。
图37是表示第二锁定机构的概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如该图所示,在第三保持部50的第二转动框51的外周,沿着圆周方向具备爪部引导槽51B。在爪部引导槽51B中,在圆周方向的四个部位具备第二锁定槽部51C。各第二锁定槽部51C由从爪部引导槽51B沿着第二光轴Z2延伸的槽构成,等间隔(90°间隔)地配置。
第二锁定爪61B由金属板的一体成形品构成,具有矩形的平板形状的第二锁定爪主体62B、第二锁定爪主体62B所具备的钩状的爪部64B、以及向第二螺线管68B的柱塞68b连结的连结部65B。在第二锁定爪主体62B上,在两个部位具备用于安装于透镜镜筒30的长孔66B。如图33及图34所示,第二锁定爪61B经由两根螺钉67B可滑动地安装在第二保持部40的透镜保持框43上。另外,安装在透镜保持框43上的第二锁定爪61B将其爪部64B嵌入爪部引导槽51B内。详细的转动轴的锁定方法及锁定解除方法与第一锁定机构实质上相同。
(转动位置检测部)
在图35中,在投影透镜3中具备检测第二保持部40相对于第一保持部31的转动位置的第一转动位置检测部70A、和检测第三保持部50相对于第二保持部40的转动位置的第二转动位置检测部70B。
<第一转动位置检测部>
作为第二保持部40的转动位置,第一转动位置检测部70A检测0°、0°~45°、45°~90°、90°、90°~135°、135°~180°、180°这七个转动位置(包括转动范围)。此外,还能够设为可在更小的范围内检测转动位置。例如,对于45°及135°,也可以独立地进行检测。
第一转动位置检测部70A由所谓的光学式绝对编码器构成,具备根据转动位置被分配不同符号的第一光学标尺71A和读取第一光学标尺71A的第一读取传感器72A。
第一光学标尺71A沿着圆周方向配置在第一保持部31的固定框32的外周部。图38是表示第一光学标尺的概略结构的平面展开图。第一光学标尺71A通过反射部(图38的白色部分)与无反射部(图38的黑色部分)的组合而被分配与转动位置对应的符号。在本例中,通过3条轨道,根据转动位置分配3位的符号。
第一读取传感器72A设置在第二保持部40的第一转动框41上,与第一光学标尺71A相对配置。第一读取传感器72A具有将光源和光传感器排成一列的构造,从光源向第一光学标尺71A照射光,由光传感器接受其反射光,读取第一光学标尺71A。更具体而言,检测光的接通、断开,输出与该接通、断开对应的信号。输出的信号成为与第二保持部40的转动位置对应的信号。
第二保持部40以收纳状态为基准,在逆时针90°、顺时针90°的范围内转动。另外,第二保持部40在收纳状态的位置(参照图7及图19)、从收纳状态逆时针转动90°的位置(参照图8及图20)、及从收纳状态顺时针转动90°的位置(参照图9及图21)的各位置被锁定。第一转动位置检测部70A将使第二保持部40从收纳状态逆时针转动90°的位置(参照图8及图20)设为0°,将从0°的位置顺时针转动的转动方向设为正的转动方向,检测第一保持部40的转动位置。因此,在收纳状态的位置(参照图7及图19)检测为90°,在从收纳状态顺时针转动90°的位置(参照图9及图21)检测为180°。
<第二转动位置检测部>
作为第三保持部50的转动位置,第二转动位置检测部70B检测0°、0°~45°、45°~90°、90°、90°~135°、135°~180°、180°、180°~225°、225°~270°、270°、270°~315°、315°~360°这十二个转动位置(包括转动范围)。此外,还能够设为可在更小的范围检测转动位置。例如,对于45°、135°、225°及315°,也可以独立地进行检测。
第二转动位置检测部70B与第一转动位置检测部70A同样地由光学式绝对编码器构成,具备根据转动位置被分配不同的符号的第二光学标尺71B和读取第二光学标尺71B的第二读取传感器72B。检测方法的详细内容与第一转动位置检测部70A实质上相同。
此外,第一转动位置检测部70A和第二转动位置检测部70B不限于光学式绝对编码器,例如,也可使用输出转动角、移动量等作为电压信号的电位计等。
[透镜移位机构]
在投影装置主体2上具备透镜移位机构80。透镜移位机构80使投影透镜3相对于投影装置主体2移动,使投影透镜3的光轴移位。更具体而言,使投影透镜3在与第一光轴Z1正交的面内移动,使投影透镜3的光轴移位。
<透镜移位机构的结构>
图40是表示将投影装置主体横置时的透镜移位机构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在该图中,箭头X所示的方向是将投影装置主体2横置时的左右方向(与横向及水平方向含义相同),箭头Y所示的方向是将投影装置主体2横置时的上下方向(与纵向及铅垂方向含义相同)。
透镜移位机构80具备基板81、第一滑动板82、第二滑动板83(也可参照图35)、第一滑动板驱动机构84及第二滑动板驱动机构85。
基板81固定在投影装置主体2上。在基板81上安装有第一滑动板82,在第一滑动板82上安装有第二滑动板83。在第二滑动板83上一体具备安装部83M。安装部83M是投影透镜3的安装部。投影透镜3通过将透镜镜筒30的第一保持部31所具备的凸缘部32A用螺钉紧固在安装部83M上而安装在透镜移位机构80上,并与投影装置主体2连接。与投影装置主体2连接的投影透镜3配置成其第一光轴Z1与投影装置主体2的壳体正面部14A正交。
图41是表示第一滑动板相对于基板的支撑构造的主视图。
如该图所示,在基板81上具备平行的两根第一滑轨81C。两根第一滑轨81C与基板81平行、并且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45°配置。第一滑动板82被保持为沿着该第一滑轨81C滑动自如(以下,将第一滑动板82的移动方向、即第一滑轨81C的长度方向称为第一方向α)。
图42是表示第二滑动板相对于第一滑动板的支撑构造的主视图。
如该图所示,在第一滑动板82上具备平行的两根第二滑轨82C。两根第二滑轨82C与第一滑动板82平行、并且与第一方向α正交配置。第二滑动板83被保持为沿着该第二滑轨82C滑动自如(以下,将第二滑动板83的移动方向、即第二滑轨82C的长度方向称为第二方向β)。
如图40、图41、图42所示,在基板81、第一滑动板82及第二滑动板83上分别具备基座开口81A、第一开口82A、第二开口83A。基座开口81A、第一开口82A及第二开口83A是为了分别开放投影的图像光的光路而设置的。将基座开口81A、第一开口82A及第二开口83A的位置、大小及形状分别确定为即使透镜镜筒30伴随着第一滑动板82和第二滑动板83的滑动而移动,也不会遮挡图像光的光路。
另外,在第一滑动板82上具备与第一滑动板驱动机构84连结的第一槽部82B,在第二滑动板83上具备与第二滑动板驱动机构85连结的第二槽部83B。
图43是表示第一滑动板驱动机构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
如该图所示,第一滑动板驱动机构84具备第一移位马达86、第一转动轴87及第一移动件88。第一滑动板驱动机构84的各部安装在基板81上。
第一移位马达86例如由步进马达构成。第一移位马达86具有第一驱动轴86A。第一驱动轴86A与第一方向α正交配置。
第一转动轴87与第一移位马达86的第一驱动轴86A正交配置,并且与第一方向α平行配置。在第一转动轴87上具备由外螺纹构成的第一螺纹部87A。
第一转动轴87及第一驱动轴86A通过第一蜗杆齿轮89可传递转动地连结。第一蜗杆齿轮89由设置在第一驱动轴86A上的第一蜗杆89A和设置在第一转动轴87上的第一蜗轮89B构成。当第一移位马达86转动时,第一驱动轴86A的转动经由第一蜗杆齿轮89传递到第一转动轴87,第一转动轴87转动。
第一移动件88具备第一移动件主体88A和第一连结部88B。第一移动件主体88A具有筒形状,在内周部具有内螺纹部。第一移动件88通过使该内螺纹部螺纹结合于第一转动轴87的第一螺纹部87A而安装在第一转动轴87上。安装在第一转动轴87上的第一移动件88通过第一移动件主体88A在第一滑动板82上滑动而被限制转动。第一连结部88B作为可与第一滑动板82所具备的第一槽部82B嵌合的突起部,从第一移动件主体88A突出设置。第一移动件88通过该第一连结部88B嵌合于第一槽部82B而与第一滑动板82连结。
以上结构的第一滑动板驱动机构84当驱动第一移位马达86而使第一转动轴87转动时,第一移动件88沿着第一转动轴87移动。而且,通过该第一移动件88沿着第一转动轴87移动,第一滑动板82沿着第一方向α滑动。当使第一移位马达86正向转动时,第一滑动板82向第一方向α的+方向(在图41中为右上方向)滑动,当使第一移位马达86反向转动时,第一滑动板82向第一方向α的-方向(在图41中为左下方向)滑动。
图44是表示第二滑动板驱动机构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
如该图所示,第二滑动板驱动机构85具备第二移位马达90、第二转动轴91、第二移动件92、基板81、第二驱动轴90A、第二螺纹部91A、第二蜗杆齿轮93、第二蜗杆93A、第二蜗轮93B、第二移动件主体92A及第二连结部92B。第二滑动板驱动机构85的机构与第一滑动板驱动机构84的机构实质上相同。另外,第二滑动板驱动机构85的各部件的详细内容与对应的第一滑动板驱动机构84的各部件实质上相同。
<透镜移位机构的移位动作>
如上所述构成的透镜移位机构80通过控制第一移位马达86和第二移位马达90的驱动,使投影透镜3在与第一光轴Z1正交的面内移位。
例如,在使投影透镜3向上方向移位的情况下,使第一移位马达86和第二移位马达90正向转动相同的量。由此,第一滑动板82向第一方向α的+方向(在图40中为右上方向)滑动,第二滑动板83向第二方向β的+方向(在图40中为左上方向)滑动,投影透镜3向上方向移位。
另外,例如,在使投影透镜3向下方向移位的情况下,使第一移位马达86和第二移位马达90反向转动相同的量。由此,第一滑动板82向第一方向α的-方向(在图40中为左下方向)滑动,第二滑动板83向第二方向β的-方向(在图40中为右下方向)滑动,投影透镜3向下方向移位。
另外,例如,在使投影透镜3向右方向移位的情况下,使第一移位马达86正向转动、并且使第二移位马达90反向转动相同的量。由此,第一滑动板82向第一方向α的+方向(在图40中为右上方向)滑动、并且第二滑动板83向第二方向β的-方向(在图40中为右下方向)滑动相同的量,投影透镜3向右方向移位。
另外,例如,在使投影透镜3向左方向移位的情况下,使第一移位马达86反向转动、并且使第二移位马达90正向转动相同的量。由此,第一滑动板82向第一方向α的-方向(在图40中为左下方向)滑动、并且第二滑动板83向第二方向β的+方向(在图40中为左上方向)滑动相同的量,投影透镜3向左方向移位。
[投影装置的电气内部结构]
图45是表示投影装置的电气内部结构的实施方式的框图。
如图45所示,在投影装置1的投影透镜3中具备聚焦驱动部110、变焦驱动部120、锁定机构60、锁定解除操作部11、显示部150、第一转动位置检测部70A及第二转动位置检测部70B。此外,省略了投影透镜3的各光学系统及保持部。
在投影装置1的投影装置主体2上,除前述的主体操作部6、电源连接器9、光源部20及DMD22B以外,还设有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210、主体姿势检测部23、存储部240、投影图像输出部250、OSD(On Screen Display)图像输出部252、显示控制部254、透镜移位机构80、移位控制部262、光源控制部270及电源控制部280等。
聚焦驱动部110包括聚焦马达58及其驱动电路,基于来自CPU210的聚焦指令,驱动聚焦马达58(参照图33)。然后,在图35中,聚焦驱动部110使第三光学系统第二透镜组G32沿着第三光轴Z3移动。由此,调节从投影透镜3投影到投影对象面(屏幕等)上的投影图像的聚焦。
变焦驱动部120包括变焦马达38及其驱动电路,基于来自CPU210的变焦指令,驱动变焦马达38(参照图33)。而且,在图35中,变焦驱动部120使第一光学系统第二透镜组G12、第一光学系统第三透镜组G13及第一光学系统第四透镜组G14沿着第一光轴Z1移动。由此,调节从投影透镜3投影到投影对象面上的投影图像的视场角(变焦倍率)。
如上所述,锁定机构60具有锁定第二保持部40的转动、并锁定投影透镜3绕第一转动轴θ1的转动的第一锁定机构60A。另外,锁定机构60具有锁定第三保持部50的转动、并锁定投影透镜绕第二转动轴θ2的转动的第二锁定机构60B。第一锁定机构60A基于来自CPU210的锁定解除指令(第一锁定解除信号),驱动第一螺线管68A。然后,利用第一螺线管68A,使第一锁定爪61A的爪部64A从第一锁定槽部32E退避,解除第二保持部40的锁定。第二锁定机构60B基于来自CPU210的锁定解除指令(第二锁定解除信号),驱动第二螺线管68B。然后,利用第二螺线管68B,使第二锁定爪61B的爪部64B从第二锁定槽部51C退避,解除第三保持部50的锁定。
锁定解除操作部11具有解除第一锁定机构60A对第二保持部40的锁定的第一锁定解除开关11A和解除第二锁定机构60B对第三保持部50的锁定的第二锁定解除开关11B。
在图1中,当接通(按压一次)第一锁定解除开关11A时,从第一锁定解除开关11A向CPU210输出第一锁定解除指令信号。当从第一锁定解除开关11A输入第一锁定解除指令信号时,CPU210将在一定期间(例如,10秒钟)解除第一锁定机构60A进行的锁定的第一锁定解除信号输出到第一锁定机构60A。当输入第一锁定解除信号时,第一锁定机构60A驱动第一螺线管68A,解除第二保持部40的锁定。
同样地,当接通第二锁定解除开关11B时,从第二锁定解除开关11B向CPU210输出第二锁定解除指令信号。当从第二锁定解除开关11B输入第二锁定解除指令信号时,CPU210将在一定期间(例如,10秒钟)解除第二锁定机构60B进行的锁定的第二锁定解除信号输出到第二锁定机构60B。当输入第二锁定解除信号时,第二锁定机构60B驱动第二螺线管68B,解除第三保持部50的锁定。
显示部150是设于锁定解除操作部11(第一锁定解除开关11A和第二锁定解除开关11B)的键顶的LED(Light Emitting Diode),能够发出白色光、红色光。CPU210将使白色光点亮、闪烁、使红色光点亮、闪烁的显示控制信号输出到显示部150,报知投影透镜3的第二保持部40、第三保持部50的锁定状态、解锁状态及警告等。此外,后面说明显示部150的显示控制的详细内容。
第一转动位置检测部70A检测第二保持部40的转动位置。如上所述,作为第二保持部40的转动位置,第一转动位置检测部70A检测0°、0°~45°、45°~90°、90°、90°~135°、135°~180°、180°这七个转动位置(包括转动范围)。第二保持部40能够在0°~180°的范围内转动,如上所述,在0°、90°、180°这三个部位成为锁定状态(第二保持部40的转动状态成为特定状态)。图1所示的第二保持部40的转动位置为90°,在图1上,将以第一转动轴θ1(图5)为中心顺时针转动的转动角度设为正角度。
第二转动位置检测部70B检测第三保持部50的转动位置。如上所述,作为第三保持部50的转动位置,第二转动位置检测部70B检测0°、0°~45°、45°~90°、90°、90°~135°、135°~180°、180°、180°~225°、225°~270°、270°、270°~315°、315°~360°这十二个转动位置(包括转动范围)。第三保持部50能够无限地转动,如上所述,在0°(=360°)、90°、180°、270°这四个部位成为锁定状态(第三保持部50的转动状态成为特定状态)。图1所示的第三保持部50的转动位置为0°,从图1的右侧观察,将以第二转动轴θ2为中心顺时针转动的转动角度设为正角度。
当将第二保持部40成为锁定状态的三个部位的特定状态与第三保持部50成为锁定状态的四个部位的特定状态组合时,如图7至图18所示,投影透镜3相对于投影装置主体2能够取12种锁定状态(特定状态)。特别是,如图7所示,第二保持部40的转动位置为90°、第三保持部50的转动位置为0°时的锁定状态(特定状态)成为投影透镜3收纳于投影装置主体2的凹陷部15的收纳状态。
图7至图18是表示投影透镜3的12种锁定状态的投影装置1的立体图,特别表示将投影装置主体2横置的情况,但图19至图30表示将投影装置主体2纵置的情况。
此外,投影透镜3可以根据第二保持部40和第三保持部50的转动位置而相对于投影装置1取任意的姿势。另一方面,投影透镜3的“特定姿势”是与12种锁定状态对应的12种姿势。
返回图45,表示由第一转动位置检测部70A和第二转动位置检测部70B分别检测到的第二保持部40的转动位置的第一转动位置信号、及表示第三保持部50的旋转位置的第二转动位置信号分别被输出到CPU210。
设于投影装置主体2的主体操作部6包括电源开关6A、MENU键6B、十字键6C、ENTER键6D、BACK键6E等。
MENU键6B是用于进行在投影到屏幕上的投影画面上显示菜单的指令的操作键。十字键6C是输入上下左右四个方向的指示的操作键,作为从菜单画面中选择项目、或者指示从各菜单中选择各种设定项目的按钮(光标移动操作单元)发挥功能。另外,十字键6C作为根据所选择的菜单内容进行各种指示输入的多功能键发挥功能。
主体姿势检测部23是检测投影装置主体2的姿势(横置、纵置等)的传感器,例如,可由计测投影装置主体2相对于重力方向的倾斜角的加速度传感器构成。主体姿势检测部23将通过计测得到的表示投影装置主体2的倾斜角的角度信号输出到CPU210。此外,主体姿势检测部23也可以是检测投影装置主体2的横置、纵置两个位置的传感器。
在图45中,存储部240包括ROM(Read Only Memory)、RAM(Random AccessMemory)、闪存ROM等。CPU210基于存储在存储部240的ROM中的控制程序、存储在ROM或闪存ROM中的表或参数,将RAM作为作业区域统一控制投影装置1的各部。
在图31中,红、绿、蓝三原色(或红、绿、蓝、黄)的光经由光源部20的色轮24分时入射到构成影像显示部22的DMD22B中。然后,DMD22B根据显示控制部254利用与通过分时切换的各色对应的影像信号进行光调制,从而出射影像。通过高速切换各色影像,由于残像现象而在人眼中识别为彩色影像。此外,作为电光学元件列举了DMD22B,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LED面板、有机发光面板或液晶面板。此时也可以不使用全反射棱镜22A而使用二向色棱镜。
影像信号从个人计算机等外部设备通过HDMI(注册商标)(High-DefinitionMultimedia Interface)端子等影像输入端子10(参照图4)输入到投影图像输出部250。投影图像输出部250根据由CPU210进行的控制将从影像输入端子10输入的影像信号作为投影图像(第一图像)输出到显示控制部254。
OSD图像输出部252具有存储作为OSD图像显示的文本信息、图形信息、图标图像等的内部存储器,根据来自CPU210的指示从内部存储器读出必要的信息,作为OSD图像(第二图像)输出到显示控制部254。
显示控制部254从投影图像输出部250输入投影图像(第一图像),从OSD图像输出部252输入OSD图像(第二图像)。另外,显示控制部254基于来自CPU210的显示控制指令将投影图像和OSD图像分别输出到DMD22B,或者将合成投影图像和OSD图像而得到的合成图像输出到DMD22B。另外,显示控制部254使投影图像和OSD图像适当地旋转并输出到DMD22B。此外,后面说明投影图像及OSD图像的旋转控制的详细内容。
移位控制部262从CPU210接受表示第二保持部40的转动位置的第一转动位置信号、表示第三保持部50的转动位置的第二转动位置信号、及表示投影装置主体2的倾斜角的角度信号。然后,基于这些输入信号,决定使投影图像移动的方向(在本例中为上下左右四个方向中的任意一个方向)。之后,为了使投影图像向决定的方向移动,将移动指令输出到透镜移位机构80(参照图40)。
在此,将使投影图像移动的方向决定为例如投影图像与投影装置主体2自身或设置有投影装置主体2的工作台等之间的干涉(投影图像的“渐晕”)减少的方向。另外,投影透镜3的移动方向与投影图像的移动方向不是一一对应,而是根据第二保持部40和第三保持部50的转动位置而变化。因此,使投影透镜3移动的方向需要考虑第二保持部40和第三保持部50的转动位置、及投影装置主体2是横置还是纵置来决定。此外,后面说明透镜移位机构80的控制的详细内容。
光源部20在本例中具有发出激光的激光光源20A,但也可以使用发出白色光的发光二极管、或分别发出红、绿、蓝单色光的三个发光二极管。在使用三个发光二极管的情况下,可省略色轮24。
光源控制部270从CPU210接受表示第二保持部40的转动位置的第一转动位置信号、表示第三保持部50的转动位置的第二转动位置信号、表示投影装置主体2的倾斜角的角度信号、及表示由主体操作部6选择的投影模式(第一模式、第二模式)的模式信息。然后,光源控制部270基于这些输入信号决定光源部20的激光光源20A发光或不发光,控制激光光源20A发光或不发光。此外,后面说明光源控制部270的控制的详细内容。
从电源连接器9向电源控制部280供给电源(商用电源)。当电源开关6A接通时,电源控制部280生成用于从自电源连接器9供给的电源向CPU210、投影透镜3、透镜移位机构80中的各种马达、锁定机构60(参照图36)的螺线管、及光源部20的激光光源20A等供给的各种电压,向投影装置主体2的各部供给电源。
另外,电源控制部280具备如下自动断电功能:当电源开关6A断开时,停止向投影装置主体2的各部供给电源(断开电源),但与电源开关6A的操作无关地在一定条件的情况下自动断开电源。此外,后面说明电源控制部280的控制的详细内容。
(与投影透镜的转动相关的结构)
对与投影透镜3的转动相关的结构的概要进行说明。如上述对图32~35所述,投影透镜3具备第一保持部31、第二保持部40及第三保持部50。第一保持部31与投影装置主体2(壳体)连接,供第一光轴Z1(第一光轴)的光通过,保持第一光学系统G1(光学系统)。第二保持部40供第一光轴Z1的光弯折后的第二光轴Z2(第二光轴)的光通过,保持第二光学系统G2(光学系统)。第三保持部50供第二光轴Z2的光弯折后的第三光轴Z3(第三光轴)的光通过,保持第三光学系统G3。第二保持部40相对于第一保持部31转动,第三保持部50相对于第二保持部40转动。
另外,投影透镜3具有检测第二保持部40的转动状态的第一转动位置检测部70A(第一检测部)、和检测第三保持部50的转动状态的第二转动位置检测部70B(第二检测部),第一转动位置检测部70A和第二转动位置检测部70B构成检测部。另外,投影透镜3具有将第二保持部40的转动设为锁定状态或锁定解除状态的第一锁定机构60A、和将第三保持部50的转动设为锁定状态或锁定解除状态的第二锁定机构60B。第一锁定机构60A和第二锁定机构60B构成锁定机构60(锁定机构部)。与这些转动相关的结构的详细内容如上述对图32~35所述。
(保持部的锁定、以及与锁定关联的电源及光源的控制)
对保持部的转动的锁定及锁定解除、以及与这些关联的电源及光源的控制进行说明。图46、47是表示与锁定及锁定解除、电源接通、光源接通相关的控制的顺序的流程图。此外,在图46、47中,对投影透镜3(投影透镜)在收纳状态下从电源及光源断开的状态开始处理的情况进行说明。“收纳状态”是指投影透镜3收容在设于投影装置主体2(壳体)的凹陷部15的内壁面15A的凹部15a内、作为投影透镜3的最终透镜组的第三光学系统第三透镜组G33与凹部15a(壳体)相对地收纳在凹部15a(壳体)内的(第一位置)(参照图1~7)。在该收纳状态下,透镜盖18(盖部件)的透镜盖正面部18A(侧面)、透镜盖右侧面部18D(侧面)、透镜盖上表面部18E(侧面)及透镜盖底面部18F(侧面)分别与投影装置主体2(壳体14)的壳体正面部14A(侧面)、壳体右侧面部14D(侧面)、壳体上表面部14E(侧面)及壳体底面部14F(侧面)存在于大致同一平面上。而且,这些部分与投影装置主体2(壳体14)一起构成扁平长方体状的形状(长方体)(参照图1~7)。
当开始处理时,电源控制部280判断是否进行了电源接通操作(接通电源开关6A的操作)(步骤S100)。当步骤S100的判断为肯定时,进入步骤S102,锁定机构60(锁定机构部)判断第二保持部40和第三保持部50是否为锁定状态。电源控制部280在第二保持部40和第三保持部50为锁定状态时(在步骤S102中为YES)接通电源(步骤S104),在不是锁定状态时(在步骤S102中为NO)不接通电源(步骤S106)而是返回步骤S102。
当在步骤S104中接通电源时,锁定机构60使设于第一锁定解除开关11A(锁定解除开关)和第二锁定解除开关11B(锁定解除开关)的LED(显示部150;灯)例如以白色光闪烁(步骤S108)。由此,用户能够容易地掌握应该操作锁定解除开关。换言之,即使投影装置1的电源接通,锁定机构60也维持各保持部的转动的锁定状态。
当输入(操作)了第一锁定解除开关11A时(在步骤S110中为YES),第二锁定机构60B(第二锁定机构部)设为不可解除第三保持部50的锁定(步骤S112),第一锁定机构60A(第一锁定机构部)解除第二保持部40的锁定(在一定期间设为锁定解除状态;步骤S114)。当锁定被解除时,第一锁定解除开关11A的LED结束闪烁,继续以白色光点亮。另一方面,处于锁定状态的第三保持部50的第二锁定解除开关11B熄灭。由此,用户能够容易地掌握第二保持部40为锁定解除状态。另外,由于第二保持部40在一定期间为锁定解除状态,因此用户可在该期间进行第二保持部40的转动操作。此外,锁定机构60不会同时解除第二保持部40和第三保持部50两方的锁定(当一方为锁定解除状态时,将另一方设为锁定状态)。因此,能够防止两个轴同时成为可转动状态而引起意料之外的转动。
第一转动位置检测部70A和第二转动位置检测部70B分别检测第二保持部40、第三保持部50的转动状态,判断投影透镜3是否为收纳状态(第一位置)(步骤S116)。在投影透镜3未转动而维持收纳状态的情况下(在步骤S116中为YES),光源控制部270不接通激光光源20A(光源)(步骤S124),向用户通知警告(步骤S126)。步骤S126中的警告例如可通过锁定机构60(第一锁定机构60A、第二锁定机构60B)使第一锁定解除开关11A和第二锁定解除开关11B的LED以白色光闪烁来进行。另一方面,在步骤S126的警告中,投影装置1也可以代替闪烁或者除闪烁以外使显示部150通过未图示的电子电路等装置产生嘟嘟声等警告声。在步骤S116的判断为YES的期间(投影透镜3为收纳状态的期间)持续该警告状态。
当投影透镜3的转动状态位移到收纳状态以外的状态(投影透镜3能够位移到处于收纳状态的第一位置和除第一位置以外的第二位置)时,步骤S116的判断为否定,当进一步地第二保持部40成为特定状态(后述)而被锁定时,步骤S118的判断为肯定。在该状态下,锁定机构60设为可解除第三保持部50的锁定(步骤S120),光源控制部270接通激光光源20A(光源)(步骤S122)。另一方面,在第二保持部40未被锁定的情况下(例如,转动状态未成为可锁定的特定状态的情况;在步骤S118中为NO),光源控制部270不接通激光光源20A(步骤S128),例如通过LED的红色光闪烁或嘟嘟声来通知警告(步骤S130)并返回步骤S118。此外,“可解除锁定”是指如果用户输入(操作)锁定解除开关(第一锁定解除开关11A或第二锁定解除开关11B)则锁定被解除的状态,“不可解除锁定”是指即使输入锁定解除开关也不解除锁定的状态。
在图47中,当在步骤S110中未输入(操作)第一锁定解除开关11A而是输入了第二锁定解除开关11B时(在步骤S132中为YES),第一锁定机构60A设为不可解除第二保持部40的锁定(步骤S134),第二锁定机构60B解除第三保持部50的锁定(设为锁定解除状态;步骤S136)。当锁定解除时,LED的闪烁结束,锁定解除的第三保持部50的第二锁定解除开关11B继续例如以白色光点亮。另一方面,处于锁定状态的第二保持部40的第一锁定解除开关11A熄灭。由此,用户能够容易地掌握第三保持部50为锁定解除状态。由于第三保持部50在一定期间为锁定解除状态,因此用户可在该期间进行第三保持部50的转动操作。此外,在也未输入第二锁定解除开关11B的情况下(在步骤S132中为NO),返回步骤S108。
在第三保持部50的锁定解除后,第一转动位置检测部70A(检测部)和第二转动位置检测部70B(检测部)分别检测第二保持部40、第三保持部50的转动状态并判断投影透镜3是否为收纳状态(步骤S138)。当判断为肯定时(为收纳状态时),光源控制部270不接通激光光源20A(光源)(步骤S146),例如通过LED的白色光闪烁或嘟嘟声来向用户通知警告(步骤S148)并返回步骤S138。当步骤S138的判断为否定时(不是收纳状态时),第三保持部50成为特定状态(后述)而被锁定(在步骤S140中为YES)。然后,锁定机构60设为可在一定期间解除第二保持部40的锁定(步骤S142),光源控制部270接通激光光源20A(步骤S144)。另一方面,当第三保持部50未被锁定时(例如,转动状态不是可锁定的特定状态时;在步骤S140中为NO),光源控制部270不接通激光光源20A(步骤S150),例如通过LED的红色光闪烁或嘟嘟声来通知警告(步骤S152)并返回步骤S140。
<与锁定相关的控制的效果>
如以上所说明,由于投影透镜3在可转动状态下不接通电源,因此没有用户的锁定解除指示,各保持部不能转动。因此,能够防止用户意料之外的转动,能够适当地限制投影透镜3的转动状态。即,能够适当地进行与投影透镜的转动相关的控制。此外,如图51的S218中所说明,在保持部为特定状态以外的状态下,投影装置不能断开电源。因此,在电源接通时,能够将投影透镜3的转动设为锁定状态。
另外,当在投影透镜3为收纳状态(第一位置)的状态下接通光源时,出射的光抵达投影装置主体2的凹部15a,温度上升,有可能对投影装置1的动作带来不良影响,但通过如上所述进行控制,能够防止这种不良影响。另外,输入第一锁定解除开关11A、第二锁定解除开关11B这样的操作可认为是转动状态的变更或投影方向的设定等用户正在进行投影装置1的使用准备,因此光源的接通根据这些锁定解除开关的输入来进行。
(特定状态下的锁定)
第二保持部40和第三保持部50在转动状态成为特定状态的情况下被锁定。换言之,第二保持部40和第三保持部50在除特定状态以外的状态下成为锁定被解除的状态。对这种锁定的控制进行说明。图48是表示与保持部的锁定相关的处理的流程图。主体姿势检测部23(第三检测部)检测投影装置1相对于重力的方向(姿势;是横置还是纵置,或是其他)(步骤S160)。第一转动位置检测部70A和第二转动位置检测部70B分别检测第二保持部40、第三保持部50的转动状态(步骤S162)。投影装置1横置的状态、纵置的状态分别如图7~18、图19~30所示。锁定机构60(第一锁定机构60A;锁定机构部)判断第二保持部40是否为锁定解除状态(步骤S164)。当为锁定解除状态时(在步骤S164中为YES),设为不可解除第三保持部50的锁定(即使输入第二锁定解除开关11B也不解除锁定)(步骤S166)。
锁定机构60的第一锁定机构60A(锁定机构部)基于在步骤S162中检测到的第二保持部40的转动状态,判断第二保持部40是否处于特定状态(步骤S168)。“第二保持部40处于特定状态”是指第二保持部40的旋转位置为0°、90°、180°中的任意一种的情况。当第二保持部40处于该“特定状态”时(在步骤S168中为YES),如上述对图36所述,第一锁定机构60A能够锁定第二保持部40(步骤S170)。然后,第二锁定机构60B设为可解除第三保持部50的锁定(通过输入第二锁定解除开关11B而设为可解除状态)(步骤S172)。当第二保持部40未处于“特定状态”时(在步骤S168为NO),第一锁定机构60A不能锁定第二保持部40。此外,除“第二保持部40处于特定状态”以外,也可以在投影装置1相对于重力的方向为特定状态(纵置或横置)时锁定第二保持部40。
另一方面,当步骤S164的判断为NO时(第二保持部40不是锁定解除状态时,即为锁定状态时),锁定机构60(第二锁定机构60B;锁定机构部)判断第三保持部50是否为锁定解除状态(步骤S174)。当判断为NO时,第二保持部40和第三保持部50双方成为锁定状态,因此通知警告(步骤S184)。作为警告的内容,如上述对图46的步骤S102所述,催促输入第一锁定解除开关11A或第二锁定解除开关11B。
当第三保持部50为锁定解除状态时(在步骤S174中为YES),第一锁定机构60A(锁定机构部)设为不可解除第二保持部40的锁定(步骤S176)。锁定机构60的第二锁定机构60B(锁定机构部)基于在步骤S162中检测到的第三保持部50的转动状态,判断第三保持部50是否处于特定状态(步骤S178)。“第三保持部50处于特定状态”是指第三保持部50的旋转位置为0°、90°、180°、270°中的任意一种的情况。当第三保持部50处于“特定状态”时(在步骤S178中为YES),第二锁定机构60B锁定第三保持部50(步骤S180)。然后,第一锁定机构60A设为可解除第二保持部40的锁定(通过输入第一锁定解除开关11A而设为可解除状态)(步骤S182)。当第三保持部50未处于特定状态时,第二锁定机构60B不锁定第三保持部50。此外,除“第三保持部50处于特定状态”以外,也可以在投影装置1相对于重力的方向为特定状态(纵置或横置)时锁定第三保持部50。
<在特定状态下锁定的效果>
如以上所说明,第二保持部40和第三保持部50分别在为特定状态时被锁定,另外这些保持部不会同时被解除锁定(当一方为锁定解除状态时,将另一方设为锁定状态),因此能够适当地限制转动状态,防止由出乎意料的转动等带来的不良影响。即,能够适当地进行与投影透镜的转动相关的控制。此外,除“第二保持部40和第三保持部50处于特定状态”以外,也可以在投影装置1相对于重力的方向为特定状态(纵置或横置)时锁定第二保持部40和/或第三保持部50。
(不安全状态下的锁定解除的限制)
对不安全状态下的锁定解除的限制进行说明。图49是关于限制锁定解除的处理的流程图。锁定机构60判断是否进行了锁定解除操作(第一锁定解除开关11A、第二锁定解除开关11B的输入)(步骤S190)。主体姿势检测部23(第三检测部)检测投影装置1相对于重力的方向(设置状态)(步骤S192),判断是横置还是纵置(步骤S194)。投影装置1横置的状态、纵置的状态分别如图7~18、图19~30所示。
纵置时(在步骤S194中为NO)由于没有不可解除锁定的状态,因此结束处理。横置时(在步骤S194中为YES),第一转动位置检测部70A和第二转动位置检测部70B分别检测第二保持部40、第三保持部50的转动状态(步骤S196)。然后,锁定机构60(第一锁定机构60A、第二锁定机构60B:锁定机构部)判断第二保持部40和第三保持部50是否为不安全状态(步骤S198)。步骤S198中的“不安全状态”是指例如第二保持部40的旋转位置为0°、第三保持部50的旋转位置为90°的状态(参照图10)。如果该判断为肯定,则锁定机构60设为不可解除第二保持部40的锁定(步骤S200)。通过在该状态下设为不可解除第二保持部40的锁定,能够防止第二保持部40转动而导致作为最终透镜的第三光学系统第三透镜组G33(出射光学系统)与设置面等碰撞。此外,“不可解除第二保持部40”是指即使输入第一锁定解除开关11A也不解除锁定的状态。
当在步骤S200中设为不可解除第二保持部40的锁定时,锁定机构60、OSD图像输出部252及显示控制部254通知不可解除的理由或解除方法(步骤S202)。具体而言,例如可通过OSD图像进行通知。图50是表示通过OSD图像进行通知的例子的图,该图的(a)部分是通过与投影图像98合成的OSD图像99A显示不可解除的理由(“在该位置不能进行轴1的透镜旋转”)的例子。另外,该图的(b)部分是通过OSD图像99B显示解除方法的例子(如果使第三保持部50从图10的状态向其他角度转动,则碰撞的可能性消失,因此可解除第二保持部40的锁定)。此外,也可以显示不可解除的理由和解除方法两方。通过这样的显示,用户能够容易地掌握不能解除锁定的理由或解除方法。此外,在除上述状态(第二保持部40的旋转位置为0°、第三保持部50的旋转位置为90°的状态)以外的其他“不安全状态”下设为不可解除第二保持部40的锁定时、及进一步在其他“不安全状态”下设为不可解除第三保持部50的锁定时,也可同样地进行控制。
如以上所说明,根据投影装置1(投影装置)及投影透镜3(投影透镜),能够适当地进行与投影透镜的转动相关的控制(投影透镜的转动状态、及与转动状态关联的电源、光源、以及保持部的锁定状态的控制)。
(收纳状态下的投影装置的形状等)
投影装置1在收纳状态下,透镜盖18(盖部件)的透镜盖正面部18A(侧面)、透镜盖右侧面部18D(侧面)、透镜盖上表面部18E(侧面)及透镜盖底面部18F(侧面)分别与投影装置主体2(壳体)的壳体正面部14A(侧面)、壳体右侧面部14D(侧面)、壳体上表面部14E(侧面)及壳体底面部14F(侧面)存在于大致同一平面上。而且,这些部分与投影装置主体2一起构成扁平长方体状的形状(长方体)(参照图1~7)。由此,能够在稳定状态下设置、收纳投影装置1,另外能够防止一个面突出而碰撞、破损等。另外,由于是长方体状,因此设置、收纳等较容易。此外,“长方体状的形状”不限于几何学上完美的长方体,也可以在投影透镜3与投影装置主体2(壳体)之间具有间隙,亦可以在投影透镜3或投影装置主体2上存在横置用腿部12、纵置用腿部13或主体操作部6等突起、电源连接器9等凹陷。另外,也可以对投影透镜3和/或投影装置主体2的一部分进行倒角加工等。另外,“同一平面上”不限于在几何学上完美的同一平面,上述透镜盖18的各面与投影装置主体2的各面也可以在不妨碍投影装置1的设置或收纳的范围内错开。
(特定状态下的锁定、及与转动状态关联的光的投影)
对保持部的转动状态为特定状态时的锁定、及来自与转动状态关联的光源的光的投影进行说明。图51是表示保持部的锁定、及与光的投影相关的控制的顺序的流程图。第一转动位置检测部70A和第二转动位置检测部70B分别检测第二保持部40、第三保持部50的转动状态(步骤S210),判断第二保持部40、第三保持部50是否为特定状态(步骤S212)。“第二保持部40为特定状态”是指第二保持部40的旋转位置为0°、90°、180°中的任意一种的情况,“第三保持部50为特定状态”是指第三保持部50的旋转位置为0°(360°)、90°、180°、270°中的任意一种的情况。当第二保持部40和第三保持部50均为特定状态时(在步骤S212中为YES),第一锁定机构60A(锁定机构部)将第二保持部40设为锁定状态,第二锁定机构60B(锁定机构部)将第三保持部50设为锁定状态(步骤S214)。当第二保持部40和第三保持部50设为锁定状态时,光源控制部270对来自激光光源20A(光源)的光进行投影(步骤S216)。
另一方面,当第二保持部40和/或第三保持部50为特定状态以外的状态时(在步骤S212中为NO),锁定机构60(第一锁定机构60A、第二锁定机构60B)不能将保持部(第二保持部40、第三保持部50)设为锁定状态。这是因为,在成为特定状态的转动角度以外,锁定机构60的爪部(爪部64A、爪部64B)不嵌入锁定槽部(第一锁定槽部32E、第二锁定槽部51C)。在该情况下,锁定解除操作部11(第一锁定解除开关11A、第二锁定解除开关11B)(控制部)不可进行与锁定状态相关的操作(步骤S218)。或者,电源控制部280(控制部)不可进行断开电源的操作(步骤S218)。“与锁定状态相关的操作”是指例如进行锁定的操作(设为锁定状态的操作)、解除被锁定的保持部的锁定的操作。
锁定机构60(控制部)、OSD图像输出部252(控制部)及显示控制部254(控制部)通知不能将保持部(第二保持部40和/或第三保持部50)设为锁定状态的理由和/或将保持部设为特定状态的催促(步骤S220)。图52是基于与投影图像98合成的OSD图像99C的催促的通知例,“在该转动状态下不能锁定”的消息表示不能设为锁定状态的理由的通知例,“请以90°单位旋转转动轴”的消息表示将保持部设为特定状态的催促的通知例。此外,在图52的例子中通知了理由及催促,但也可以通知理由与催促中的任意一方。通过遵照这样的通知,用户能够迅速地将保持部设为锁定状态。此外,步骤S220中的通知也可以通过LED的闪烁或嘟嘟声来进行。不可进行断开电源的操作时的、其理由的通知或设为特定状态的催促的通知与上述的不可设为锁定状态时的通知相同。
在步骤S220中的通知后,光源控制部270(控制部)判断是否设定为了第一模式与第二模式中的任意一种(步骤S222)。“第一模式”是在除特定状态以外的状态的情况下不对来自激光光源20A(光源)的光进行投影的模式,“第二模式”是在除特定状态以外的状态的情况下对来自激光光源20A的光进行投影的模式。在为第一模式的情况下,投影透镜3(投影透镜)通过光源控制部270(控制部)的控制不对来自激光光源20A(光源)的光进行投影(步骤S224),在为第二模式的情况下,投影透镜3(投影透镜)通过光源控制部270(控制部)的控制对来自激光光源20A的光进行投影(步骤S226)。用户能够通过主体操作部6的操作来设定第一模式或第二模式,由此能够任意设定在转动操作中是否进行投影。特别是本方式的投影装置1在使投影透镜的各保持部转动时,投影图像也转动。在该情况下,也假定是用户不想视觉确认转动中的状态的投影图像的情况。因此,在本方式中,可由用户来切换两个模式。
此外,如上所述,在第二保持部40、第三保持部50不是特定状态的情况下,设为不可进行断开电源操作(步骤S218),但有时由于与电源连接器9连接的电源电缆(未图示)被拔下等理由而强制断开电源。但是,如图36及图37所示,通过使第二保持部40、第三保持部50向特定状态转动,爪部(爪部64A、爪部64B)自动嵌入锁定槽部(第一锁定槽部32E、第二锁定槽部51C)。即,即使在投影装置1的电源断开的情况下,锁定机构60也在特定状态下将各保持部设为锁定状态。
在投影装置1中,由于进行上述的锁定状态的控制及与锁定状态关联的光的投影,因此能够适当地进行与投影透镜的转动相关的控制。
(投影透镜的转动及移动、以及与这些关联的电源及光源的控制)
图53是表示与转动状态及移动状态相关联地断开电源及光源的控制的顺序的流程图。第一转动位置检测部70A(第一检测部)和第二转动位置检测部70B(第二检测部)分别检测第二保持部40、第三保持部50的转动状态(步骤S240)。电源控制部280判断是否输入了断开电源的操作(例如,针对电源开关6A的操作)(步骤S242),当输入了操作时(在步骤S242中为YES),第一转动位置检测部70A和第二转动位置检测部70B判断转动状态是否为收纳状态(步骤S244)。
在转动状态为收纳状态的情况下(在步骤S244中为YES),移位控制部262(控制部)使透镜移位机构80(移动机构)移动到收纳位置(步骤S246)。由此投影透镜3相对于投影装置主体2(壳体)移动,将投影透镜3设为“收纳状态”。透镜移位机构80的“收纳位置”是指透镜盖18的侧面与壳体14的侧面存在于同一平面上的情况。另外,投影透镜3的“基准状态”是指各保持部的转动状态处于“收纳状态”、透镜移位机构80(移动机构)处于“收纳位置”的情况。
此外,可将透镜移位机构80的移动量在图40~44中箭头X所示的方向(将投影装置主体2横置时的左右方向)及箭头Y所示的方向(将投影装置主体2横置时的上下方向)上为零的位置设为透镜移位机构80的“收纳位置”。
在移动到收纳位置后,显示控制部254和OSD图像输出部252(控制部)在断开电源及光源之前通知“断开电源及光源”旨意的消息(步骤S248),图45中的电源控制部280和光源控制部270(控制部)分别断开电源及光源(激光光源20A)(步骤S250)。图54是表示断开电源及光源时的消息的通知例的图,由于转动状态为基准状态,因此通过与投影图像98合成的OSD图像99D显示“不需要转动。断开电源及光源”这样的消息。该消息是与投影透镜3的转动状态的变更相关的信息的一例,而且是与转动状态向收纳状态变更相关的信息的一例(不需要变更时的例子)。
移位控制部262在断开电源的情况、而且保持部(第二保持部40、第三保持部50)的转动状态为基准状态以外的情况下,不使透镜移位机构80移动。因此,在转动状态不是收纳状态的情况下(步骤S244为NO),移位控制部262不使透镜移位机构80移动,显示控制部254和OSD图像输出部252(控制部)通知催促向收纳状态变更的消息(步骤S252)。图55是表示催促变更的消息的通知例的图,通过与投影图像98合成的OSD图像99E显示“请使投影透镜转动到收纳状态”这样的消息。该消息是与投影透镜3的转动状态的变更相关的信息的另一例,而且是与转动状态向收纳状态变更相关的信息的另一例(需要变更时的例子)。
此外,在图53中,对使透镜移位机构80(移动机构)移动到收纳位置后断开电源的情况进行说明(步骤S246~S250)。但是,也可以在发出将投影透镜3的转动状态变更为收纳状态的通知之后,不使透镜移位机构80移动到收纳位置而断开电源。另外,也可以在未投影图像的情况和正在投影的情况下改变“断开电源的操作”(步骤S242)以后的流程内容。例如,也可以设为“在未投影图像的情况下按压一次电源开关6A后断开电源”、“在正在投影图像的情况下按压两次后断开电源”。另外,优选在转动状态为收纳状态且转动部(第二保持部40、第三保持部50)成为锁定状态后自动断开电源。
图56是在步骤S242中有断开电源操作时的OSD图像99F的显示例,表示保持投影透镜的转动状态原样地断开电源的情况、和设为收纳状态(基准状态)断开电源的情况的操作。该图的(a)部分是没有投影图像的输入时的显示例,(b)部分是有投影图像98的输入时的例子。通过这样的显示,用户能够容易地掌握操作方法。
(与投影透镜的移动相关的控制)
图57是表示与投影透镜3的移动(移位)相关的控制的顺序的流程图。第一转动位置检测部70A(检测部)和第二转动位置检测部70B(检测部)分别检测第二保持部40、第三保持部50的转动状态(步骤S260)。在该情况下,在保持部的各转动状态下,投影透镜3和作为电光学元件的DMD22B(参照图35)相对移动。在本方式中,移位控制部262(控制部)利用透镜移位机构80(移动机构)使投影透镜3相对于保持部(第二保持部40、第三保持部50)各自的转动状态移动。移位控制部262使投影透镜3的移动位置的信息存储在存储部240中。然后,移位控制部262在通过检测部检测到转动状态之后,针对检测到的转动状态参照存储在存储部240中的移动位置的信息(步骤S262)。然后,通过透镜移位机构80使投影透镜3移动到所存储的移动位置(步骤S264)。由于投影透镜3移动到与转动状态对应的移动位置,因此能够进行考虑了两者的关系的适当的控制,迅速地移动到与转动状态对应的移动位置。
当主体操作部6(接受部)接受到用户进行的透镜移位机构80(移动机构)的操作时(在步骤S266中为YES),移位控制部262(控制部)按照接受到的操作内容(移动方向及量)通过透镜移位机构80使投影透镜3移动(步骤S268)。在该情况下(移动位置因用户的操作而发生了变化时),移位控制部262(控制部)基于接受到的操作内容来更新存储在存储部240中的移动位置的信息并进行存储(步骤S270)。通过移动位置的信息更新,用户能够使投影透镜移动到期望的移动位置。另外,在信息更新后,移位控制部262能够使投影透镜3移动到更新存储的移动位置,用户不必在每次使用时重复同样的移动操作。
此外,上述方式是改变投影透镜3与电光学元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例子之一。例如,移位控制部262也可以不使投影透镜3整体移动,而仅使投影透镜3的第二保持部40和第三保持部50(投影透镜3的一部分)移动。另外,例如,移位控制部262也可以使作为电光学元件的DMD22B移动。
[图像的旋转校正的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投影图像及OSD图像的旋转校正进行说明。
图58是表示由CPU210及显示控制部254进行的图像的旋转校正的实施方式的流程图。
在图58中,作为进行图像的旋转校正的控制部发挥功能的CPU210从第一转动位置检测部(第一检测部)70A和第二转动位置检测部(第二检测部)70B分别输入表示第二保持部40和第三保持部50的转动位置的检测信号。另外,CPU210从主体姿势检测部(第三检测部)23输入表示作为投影装置1的主体部的投影装置主体2的姿势的检测信号(步骤S300)。
第一转动位置检测部70A和第二转动位置检测部70B作为获取表示投影透镜3的姿势(以下,称为“透镜姿势”)的姿势信息的姿势信息获取部发挥功能,主体姿势检测部23作为获取表示投影装置主体2的姿势(以下,称为“主体姿势”)的姿势信息的姿势信息获取部发挥功能。
CPU210首先基于从第一转动位置检测部70A和第二转动位置检测部70B输入的检测信号判别投影透镜3是否处于锁定状态(步骤S302)。投影透镜3的锁定状态是指第二保持部40的转动位置为0°、90°、180°、且第三保持部50的转动位置为0°、90°、180°、270°、而且第一锁定机构60A及第二锁定机构60B的解锁动作被解除的状态。
通过第二保持部40的转动位置(0°、90°、180°)和第三保持部50的转动位置(0°、90°、180°、270°)的组合,投影透镜3能够取12种锁定状态。在此,投影透镜3成为锁定状态的投影透镜3的特定的“透镜姿势”如图7至图18所示存在12种。而且,CPU210可根据从第一转动位置检测部70A和第二转动位置检测部70B输入的检测信号(检测结果)来判别当前的投影透镜3是哪个特定的“透镜姿势”。
当判别为投影透镜3为锁定状态时,CPU210判别投影透镜3是否为收纳于投影装置主体2的凹陷部15的收纳状态(步骤S304)。收纳状态是投影透镜3的锁定状态的一种形态,是指第二保持部40的转动位置为90°、且第三保持部50的转动位置为0°的状态(参照图7)。
CPU210当判别为投影透镜3为锁定状态、且投影透镜3不是收纳状态时,根据“透镜姿势”或“主体姿势”的变化,判别从作为图像输出部发挥功能的DMD22B输出到投影透镜3的投影图像是否相对于“基准位置”进行旋转(步骤S306)。“主体姿势”可根据来自主体姿势检测部23的检测信号来判别。
在此,“基准位置”是指例如在将相机设置在横向位置、并拍摄横长的纵横比的图像、且不对该图像进行旋转校正而投影到屏幕上的情况下,在屏幕上正立的图像的旋转位置。另外,将根据“透镜姿势”及“主体姿势”取“基准位置”的图像的角度(沿着投影方向看到的图像角度)设为0°,将顺时针方向的图像角度设为正。
CPU210当判别为图像相对于“基准位置”旋转时,判别图像相对于“基准位置”是旋转90°还是旋转180°,亦或是旋转270°(-90°)(步骤S308)。
作为进行图像的旋转校正的控制部发挥功能的显示控制部254从CPU210输入步骤S308中的判别结果。该判别结果相当于图像的旋转校正指令,显示控制部254在图像相对于“基准位置”旋转90°的情况下,使从OSD图像输出部252输入的OSD图像旋转270°(-90°)(步骤S310)。即,对从DMD22B向投影透镜3出射的OSD图像旋转校正270°。其结果,投影到屏幕上的OSD图像的OSD图像文字(文字图像)在屏幕上正立,变得易于读取。
本例的DMD22B具有横长的纵横比,但优选OSD图像具有即使旋转90°、270°也不会切掉OSD图像的一部分那样的纵横比(例如,1:1)。此外,作为DMD22B,在使用纵横比为1:1的DMD(正方形的DMD)的情况下,OSD图像的纵横比可设为任意纵横比。
另一方面,显示控制部254在图像相对于“基准位置”旋转90°的情况下,不使从投影图像输出部250输入的投影图像旋转。这是因为,当使投影图像旋转90°或270°时,投影图像的两端被切掉。此外,使投影图像旋转0°、360°的校正不相当于“旋转校正”。
显示控制部254在投影图像相对于“基准位置”旋转180°的情况下,使从投影图像输出部250输入的投影图像旋转180°(步骤S312),使从DMD22B向投影透镜3出射的投影图像旋转180°,同样地使投影到屏幕上的OSD图像也旋转180°(步骤S314)。
由此,投影图像及OSD图像分别被进行旋转校正,以使图像的上下方向正确。此外,轴对称校正也包含在180°的旋转校正中。
另外,显示控制部254在投影图像相对于“基准位置”旋转270°的情况下,使从投影图像输出部250输入的投影图像旋转90°(步骤S316)。另一方面,显示控制部254在图像相对于“基准位置”旋转270°的情况下,不进行投影图像的旋转校正。
此外,在图58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显示控制部254基于“透镜姿势”及“主体姿势”的判别结果对OSD图像及投影图像进行旋转校正。但是,显示控制部254也可以使用登录有根据第一转动位置检测部70A、第二转动位置检测部70B及主体姿势检测部23的各检测信号决定的“透镜姿势”及“主体姿势”与OSD图像及投影图像的旋转校正之间的关系的表。而且,显示控制部254也可以基于第一转动位置检测部70A、第二转动位置检测部70B及主体姿势检测部23的各检测信号从表中获取OSD图像及投影图像的旋转校正的有无、校正角度。
另外,作为第一转动位置检测部70A、第二转动位置检测部70B及主体姿势检测部23的各检测部,也包括接受来自用户的“透镜姿势”指示(旋转指示)、“主体姿势”指示的接受部。而且,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主体姿势”不变化的投影装置。
图59至图62分别是表示如上所述被旋转校正的投影图像和OSD图像的旋转校正的图,特别表示投影装置主体2横置的情况。
在投影装置主体2横置的情况下,成为锁定状态的特定的透镜姿势存在多个(12种),将表示多个特定的透镜姿势的透镜姿势No.与图7至图18所示的12种透镜姿势建立对应,设为1~12。
如图59至图62所示,在透镜姿势No.为2、5、8及11的透镜姿势的情况下(图6、图11、图14及图17),沿着投影方向看到的图像角度分别为0°、90°、180°及270°。此外,透镜姿势No.为2、5、8及11的透镜姿势分别是图像角度为0°、90°、180°及270°时的代表例。
在没有图像输入的情况下。如图59至图62的上段所示,仅投影OSD图像。在有图像输入的情况下,如图59至图62的下段所示,投影投影图像与OSD图像的合成图像。
图59至图62所示的圆区域表示可由投影透镜3投影的范围,“上”表示旋转校正前的图像的朝向。
如图59至图62所示,OSD图像在图像角度为90°、180°及270°的情况下,进行270°(-90°)、180°及90°的旋转校正,其结果,OSD图像的文字总是正立显示。
另一方面,图像输入的投影图像在图像角度为180°的情况下进行180°的旋转校正。因此,在图像角度为180°以外的角度的情况下(90°、270°),不进行投影图像的旋转校正,投影图像以纵长的状态显示(纵向显示)。
这样,投影图像与OSD图像的旋转校正方法不同。
<投影图像的旋转校正的另一实施方式>
图63是表示投影图像的旋转校正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流程图。此外,在图63中,对与图58所示的流程图共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步骤编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在图63中,CPU210当根据“透镜姿势”或”主体姿势”的变化判别为图像相对于“基准位置”旋转时(在步骤S306中为“Yes”的情况),判别作为对投影图像进行旋转校正的校正模式,是设定了第一校正模式,还是设定了第二校正模式(步骤S320)。第一校正模式的设定或第二校正模式的设定可通过用户操作主体操作部6来适当地进行。
在此,第一校正模式是在图像相对于“基准位置”旋转180°的情况下使投影图像旋转校正180°的校正模式。第二校正模式是在图像相对于“基准位置”旋转180°的情况下使投影图像旋转校正180°、并且在图像相对于“基准位置”旋转90°的情况下也使投影图像旋转校正180°的校正模式。
CPU210当在步骤S320中判别为设定了第一校正模式时,接着,判别图像是否相对于“基准位置”旋转180°(步骤S322)。
显示控制部254从CPU210输入步骤S322中的判别结果。该判别结果相当于图像的旋转校正指令,显示控制部254在图像相对于“基准位置”旋转180°的情况下,使从投影图像输出部250输入的投影图像旋转180°(步骤S324)。
另一方面,显示控制部254在第一校正模式的情况、图像相对于“基准位置”旋转90°的情况或旋转270°的情况下,不使从投影图像输出部250输入的投影图像旋转。
CPU210当在步骤S320中判别为设定了第二校正模式时,接着,判别图像是否相对于“基准位置”旋转270°(步骤S326)。
显示控制部254从CPU210输入步骤S326中的判别结果,在图像相对于“基准位置”旋转270°的情况下,不使从投影图像输出部250输入的投影图像旋转。另一方面,在图像不相对于“基准位置”旋转270°的情况下(即,旋转90°及180°的情况下),显示控制部254使从投影图像输出部250输入的投影图像旋转180°(步骤S324)。
图64是将如上所述被旋转校正的投影图像的旋转校正汇总的图,与图59同样地表示投影装置主体2横置的情况。
如图64所示,在透镜姿势No.为2、5、8及11的透镜姿势的情况下,沿着投影方向看到的图像角度分别为0°、90°、180°及270°。
在第一校正模式的情况下,当图像角度为180°时,进行180°的旋转校正。由此,横长投影的投影图像被旋转校正,以使上下方向正确。
另一方面,在第二校正模式的情况下,当图像角度为90°、180°时,进行180°的旋转校正。由此,横长投影的投影图像被旋转校正,以使上下方向正确。另外,纵长投影的投影图像被旋转校正,以使得在图56上投影图像的上下方向的“上”总是位于左侧。由此,能够使纵长投影的投影图像的上下方向一致。
此外,在本例中,在第二校正模式的情况下,设为了进行旋转校正以使得投影图像的上下方向的“上”位于左侧,但是也可以设为进行旋转校正以使得投影图像的上下方向的“上”位于右侧。
另外,在作为DMD22B使用正方形的DMD的情况下,投影图像的校正角度也可以包含0°、180°以外的角度。在该情况下,能够进行旋转校正以使得投影图像的上下方向总是正确。
<由投影装置1显示的OSD图像的实施方式>
图65是表示由投影装置1显示的OSD图像的一例的图,特别表示与操作手册有关的OSD图像。
在图65所示的例子中,显示对使投影到投影面(壁)上的纵长的投影图像(图像的上方向为左侧)的姿势在相同投影面上不同时(在本例中,将投影图像的上下方向设为正确的上下方向时)的、“主体姿势”及“透镜姿势”的操作进行辅助的OSD图像。此时的OSD图像是对“主体姿势”及”透镜姿势”的操作进行辅助的辅助信息。
图45所示的CPU210能够根据主体姿势检测部23的检测信号判别投影装置主体2的“主体姿势”,根据第一转动位置检测部70A和第二转动位置检测部70B的各检测信号判别投影透镜3的“透镜姿势”。
CPU210当从主体操作部6接受请求“主体姿势”及“透镜姿势”的操作辅助的指示输入时,基于判别的当前的“主体姿势”及“透镜姿势”从OSD图像输出部252输出对应的“OSD图像”(图56所示的OSD图像)。
用户通过观察图65所示的OSD图像,可知如何操作“主体姿势”及“透镜姿势”。在本例中,通过使横置的投影装置主体2旋转90°,使图33所示的投影透镜3的第三保持部50旋转-90°(270°),能够将投影图像的上下方向设为正确的上下方向。
图66是表示由投影装置1显示的OSD图像的另一例的图,特别表示与操作手册有关的OSD图像。
在图66中,在当前投影装置1正向壁面W1投影投影图像的情况下,显示有对向与壁面W1不同的壁面W2投影时的“主体姿势”及“透镜姿势”进行辅助的辅助信息。
在此,为了将投影图像投影到壁面W2上,当使图33所示的投影透镜3的第三保持部50旋转90°时,显示出投影图像也旋转(旋转90°)。即,图56所示的OSD图像通知使投影透镜3的转动状态变化时的投影图像的姿势变化的例子。用户通过观察图66所示的OSD图像,可知在想要使投影图像纵长显示于壁面W2的情况下,只要使投影透镜3的第三保持部50旋转90°即可。
另一方面,当使横置的投影装置主体2在设置有投影装置主体2的平面上旋转90°时(改变平面上的朝向时),显示有将与投影到壁面W1上的投影图像相同的投影图像投影到与壁面W1不同的壁面W2上的信息。用户通过观察图66所示的OSD图像,可知在想要使投影图像横长显示于壁面W2的情况下,只要使其在设置有投影装置主体2的平面上旋转90°即可。
图65及图66中虽未示出,但是显示与将投影装置主体2从横置切换为纵置时的投影图像的投影方向或姿势的变化相关的信息(纵长、横长、旋转角度等),由此能够作为使期望的投影图像投影到投影面上的辅助信息。
在图65及图66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设为了通过OSD图像向用户通知对“主体姿势”及“透镜姿势”的操作进行辅助的辅助信息。但是,投影装置1不限于使用OSD图像的通知部,在投影装置1具备液晶监视器等显示器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该显示器(通知部)显示辅助信息。另外,在投影装置1具备声音通知功能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该声音通知功能通知辅助信息。
<投影装置套件>
投影装置套件由投影装置1和记录有对将投影图像以期望的姿势投影到任意投影面上时的操作进行辅助的辅助信息(例如,如图65及图66所示的辅助信息)的信息介质构成。
在辅助信息被记录在信息介质中的情况下,投影装置套件的投影装置1也可以不具备通过OSD图像通知如图65及图66所示的对“主体姿势”及“透镜姿势”的操作进行辅助的辅助信息的功能。
该信息介质例如包括纸介质、CD-ROM(Compact Disc Read Only Memory)、DVD(Digital Versatile Disc)等记录有数字信息的记录介质。
信息介质可与投影装置1一起包装,作为投影装置套件进行流通。
用户能够从信息介质获取对将投影图像以期望的姿势投影到任意投影面上时的操作进行辅助的辅助信息。
此外,记录在信息介质中的信息不限于辅助信息本身,还包括用于访问网站并从网站获取辅助信息的访问信息(例如,URL(Uniform Resource Locator))。
[图像的移位校正的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使投影透镜3相对于图35所示的电光学元件即DMD22B移动的透镜移位机构80(参照图40)的控制进行说明。
图67是表示投影装置主体2横置时、且投影透镜3的姿势从第二透镜姿势到第六透镜姿势(透镜姿势No.2~6)时的投影装置1及投影图像的移位状态的示意图。此外,投影装置主体2横置时、且投影透镜3的姿势从第二透镜姿势到第六透镜姿势时的投影装置1的立体图分别如图8~图12所示。
另外,图68是表示投影装置主体2横置时、且投影透镜3的姿势从第七透镜姿势到第十二透镜姿势(透镜姿势No.7~12)时的投影装置1及投影图像的移位状态的示意图。此外,投影装置主体2横置时、且投影透镜3的姿势从第七透镜姿势到第十二透镜姿势时的投影装置1的立体图分别如图13~图18所示。
另一方面,图69是表示投影装置主体2纵置时、且投影透镜3的姿势从第二透镜姿势到第六透镜姿势(透镜姿势No.2~6)时的投影装置1及投影图像的移位状态的示意图。此外,投影装置主体2纵置时、且投影透镜3的姿势从第二透镜姿势到第六透镜姿势时的投影装置1的立体图分别如图20~图24所示。
另外,图70是表示投影装置主体2纵置时、且投影透镜3的姿势从第七透镜姿势到第十二透镜姿势(透镜姿势No.7~12)时的投影装置1及投影图像的移位状态的示意图。此外,投影装置主体2纵置时、且投影透镜3的姿势从第七透镜姿势到第十二透镜姿势时的投影装置1的立体图分别如图25~图30所示。
图45所示的作为控制部发挥功能的CPU210及移位控制部262驱动控制作为移位部发挥功能的透镜移位机构80,使投影透镜3在与第一转动轴θ1的轴向交叉的面内移动。
通过该投影透镜3的移动,影像显示部22相对于图35所示的投影透镜3的第一光轴Z1的位置在与第一光轴Z1垂直的面内变化,能够使从投影透镜3投影的投影图像移位。
图67至图70所示的圆区域表示可由投影透镜3投影的范围,圆区域内的矩形区域表示投影图像。通过利用透镜移位机构80使投影透镜3移动,能够使投影图像在可投影的圆区域内移位。此外,当使投影图像移位(当利用透镜移位机构80使投影透镜3移动)超出可投影的圆区域时,从影像显示部22出射的投影图像与投影透镜3干涉,投影图像会产生“渐晕”。
如图67至图70所示,使投影图像移位的方向根据投影透镜3的“透镜姿势”及投影装置主体2的“主体姿势”而不同。后面说明使投影图像移位的方向的详细内容。
接下来,对用于决定“使投影图像移位的方向”的“透镜姿势”、及“移位校正方向”的定义进行说明。
图71是定义投影透镜3相对于投影装置主体2的位置的图。
投影透镜3相对于投影装置主体2的位置以将投影装置主体2横置时的投影透镜3相对于投影装置主体2的位置为基准来定义。即,图71的(A)在投影装置主体2横置的情况下,投影透镜3的出射光学系统(图35的第三光学系统第三透镜组G33)相对于投影装置主体2位于下侧。在该情况下,投影透镜相对于投影装置主体的位置在投影装置主体2横置、纵置的任意情况下都被定义为下侧(lower side)。
同样地,图71的(B)在投影装置主体2横置的情况下,投影透镜3的出射光学系统相对于投影装置主体2位于上侧。在该情况下,投影透镜相对于投影装置主体的位置在投影装置主体2横置、纵置的任意情况下都被定义为上侧(upper side)。另外,在图71的(C)及(D)中,投影透镜3的出射光学系统位于与投影装置主体2相同的主体中央。在该情况下,投影透镜相对于投影装置主体的位置被定义为主体中央的位置(same)。
如上所述定义的“投影透镜相对于投影装置主体的位置”如后所述用于决定使投影图像移位的方向。
根据上述定义,投影透镜3的透镜姿势No.为2、4、6、8时(参照图67及图68),投影透镜3相对于投影装置主体2的位置为“上侧”(upper side)。另外,投影透镜3的透镜姿势No.为3、5、7、9时,投影透镜3相对于投影装置主体2的位置为“下侧”(lower side)。另外,投影透镜3的透镜姿势No.为10、11、12时,投影透镜3相对于投影装置主体2的位置为“主体中央的位置”(same)。
图72是定义投影装置主体2(主体)是否存在于投影方向前方的图。
在图72的(A)及(B)的透镜姿势下,相对于包括出射光学系统(图35的第三光学系统第三透镜组G33)的面,沿着图35的第三光轴Z3在出射方向侧存在有投影装置主体2的一部分。在这种透镜姿势下,定义为投影装置主体存在于投影方向前方(yes)。
另一方面,在图72的(C)的透镜姿势下,相对于包括出射光学系统(图35的第三光学系统第三透镜组G33)的面,沿着图35的第三光轴Z3在出射方向侧不存在投影装置主体2的一部分。在这样的透镜姿势下,定义为“投影装置主体不存在于投影方向前方”(no)。
因此,透镜姿势No.为2、3、4、5、6、7时,主体存在于投影方向前方,透镜姿势No.为8、9、10、11、12时,主体不存在于投影方向前方。
在投影装置主体2存在于投影方向前方时(图75A、图75B及图76A、图76B的“主体在投影方向前方”为“yes”时),可能通过投影装置主体2产生投影图像的“渐晕”。另一方面,在主体不存在于投影方向前方时(图75A、图75B及图76A、图76B的“主体在投影方向前方”为“no”时),不产生由投影装置主体2引起的投影图像的“渐晕”。
主体是否存在于投影方向前方的该信息用于决定使投影图像移位的方向。
图73是定义投影图像的“移位校正方向”的图。
图73的上段表示图67所示的投影透镜3的透镜姿势No.为6时的投影图像,另外,图73的下段表示图68所示的投影透镜3的透镜姿势No.为7时的投影图像。
图73所示的投影图像分别被纵长投影,但如图73所示,投影图像的“移位校正方向”以实际的“投影图像”为基准来定义。
例如,关于图73的上段的相对于“投影图像”的“移位校正方向”,在图73的纸面上,使“投影图像”向右侧移位时的移位校正方向为上(upper),使“投影图像”向左侧移位时的移位校正方向为下(lower)。另外,在图73的纸面上,使“投影图像”向上侧移位时的移位校正方向为左(left),使“投影图像”向下侧移位时的移位校正方向为右(right)。
<使投影装置主体横置时的投影图像移位的方向的基本观点>
(1)在投影图像上产生由主体引起的“渐晕”的情况下,向使“渐晕”减少的方向移位。
(2)在将投影图像投影到壁面上的情况下,使投影图像向投影图像远离主体的方向移位。
投影透镜在主体的上方:使“投影图像”向上方向移位(如上所述,需注意“投影图像”基准的移位方向与“移位校正方向”未必一致。)
投影透镜在主体的下方:使“投影图像”向下方向移位
投影透镜在主体中央:使“投影图像”向上方向移位(考虑到基本放置在地板上,向远离地板的方向移位。)
(3)在将投影图像投影到天花板或地面上的情况下,投影图像向远离主体的方向移位。
在根据上述(1)、(2)、(3)决定“移位校正方向”的情况下,存在(1)与(2)、或(1)与(3)相反的情况,但在该情况下,使基于(1)的“移位校正方向”优先。
根据上述的“移位方向”的基本观点,图67及图68所示的透镜姿势No.为2、9时的“移位校正方向”设为上方向,透镜姿势No.为3、8、10时的“移位校正方向”设为下方向。另外,透镜姿势No.为4、5、11、12时的“移位校正方向”设为右方向,透镜姿势No.为6、7时的“移位校正方向”设为左方向。
图67及图68所示的透镜姿势No.为2~7时,主体存在于投影方向前方,在投影图像中可能产生“渐晕”。因此,在这些透镜姿势的情况下,使投影图像向减少“渐晕”的方向移位。此外,透镜姿势No.为6、7时,移位校正后也在投影图像中产生了“渐晕”。
图67及图68所示的透镜姿势No.为8~10时,主体不存在于投影方向前方,向壁方向投影投影图像。因此,在这些透镜姿势的情况下,按照图71所示的“投影透镜相对于主体的位置”的定义,使投影图像向投影图像远离投影装置主体2的方向移位。在投影透镜3位于投影装置主体2的上侧的情况(透镜姿势No.8)、及位于投影装置主体2的主体中央的情况(透镜姿势No.10)下,按照实际上投影到壁面上的“投影图像”基准使投影图像向上方向(根据“移位校正方向”的定义,为下方向)移位。另外,在投影透镜3位于投影装置主体2的下侧的情况下,按照实际上投影到壁面上的“投影图像”基准使投影图像向下方向(根据“移位校正方向”的定义,为上方向)移位。
图67及图68所示的透镜姿势No.为11、12时,“主体不存在于投影方向前方”,分别向天花板方向、地板方向投影投影图像。因此,在这些透镜姿势的情况下,使投影图像向远离投影装置主体2的方向移位。
<使投影装置主体纵置时的投影图像移位的方向的基本观点>
(1)在投影图像上产生由主体引起的“渐晕”的情况下,向使“渐晕”减少的方向移位。
(2)在向壁面投影投影图像的情况下,投影图像向远离地板的方向移位。
(3)在将投影图像投影到天花板或地面上的情况下,投影图像向远离主体的方向移位。
根据上述的“移位方向”的基本观点,投影透镜3的透镜姿势No.为图69及图70所示的2、5、9时的“移位校正方向”设为上方向,透镜姿势No.为3、4、8时的“移位校正方向”设为下方向。另外,透镜姿势No.为11、12时的“移位校正方向”设为右方向,透镜姿势No.为6、7、10时的“移位校正方向”设为左方向。
投影透镜3的透镜姿势No.为图69及图70所示的2~7时,“主体存在于投影方向前方”,在投影图像中可能产生“渐晕”。因此,在这些透镜姿势的情况下,使投影图像向减少“渐晕”的方向移位。此外,透镜姿势No.为6、7时,移位校正后也在投影图像上产生了“渐晕”。
投影透镜3的透镜姿势No.为8~10时,主体不存在于投影方向前方,向天花板方向投影投影图像。因此,在这些透镜姿势的情况下,使投影图像向投影图像远离投影装置主体2的方向移位。
透镜姿势No.为11、12的“透镜姿势”时,“主体不存在于投影方向前方”,分别向壁方向投影投影图像。因此,在这些透镜姿势的情况下,使投影图像向投影图像远离地板的方向移位。
<移位量>
接下来,对投影图像的移位量(由透镜移位机构80实现的投影透镜3的移动量)进行说明。
图74是对投影装置主体横置时的投影图像的移位量进行说明的投影装置主体2的壳体14的平面图(在将投影装置主体2横置时,从上侧观察壳体14看到的图)。
如图74所示,壳体14具有基座部14G和从基座部14G突出的突出部14H,形成有在第一方向上与突出部14H相邻的凹陷部15。在凹陷部15设置投影透镜3。
在图74上,突出部14H与凹陷部15相邻的第一方向具有作为第一方向的一方的第1A方向和作为另一方的第1B方向,相对于凹陷部15,突出部14H位于第1A方向侧。
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具有作为第二方向的一方的第2A方向和作为另一方的第2B方向,基座部14G位于第2A方向侧。
具有上述形状的壳体14及设置于凹陷部15的投影透镜3的投影装置1在“投影透镜相对于投影装置主体的位置”为上侧或下侧的情况下,且在投影透镜3向1A方向、1B方向及2A方向投影投影图像的情况下,“投影装置主体存在于投影方向前方”,在投影图像上产生“渐晕”。此外,投影透镜3向1A方向、1B方向、2A方向及2B方向投影投影图像时的投影透镜3的透镜姿势No.分别为6、4、2及8(参照图67及图68)。
因此,在将图74所示的壳体14的上表面设为“基准面”的情况下,使投影图像的移位方向在投影透镜3的投影方向为与“基准面”同一平面内的方向的情况和为与同一平面内的方向交叉的方向的情况下不同。
即,在图71的(A)及(B)所示的“透镜姿势”的情况下(参照图67的透镜姿势No.5、6),使投影图像在与“基准面”同一平面内的方向、及与“基准面”垂直的方向上移位。另一方面,在图71的(C)及(D)所示的“透镜姿势”的情况下(参照图68的透镜姿势No.11、12),由于只能使投影图像在与“基准面”同一平面内的方向上移位,因此使其在与“基准面”同一平面内的方向上移位。
此外,在投影透镜3的投影方向为与投影装置主体2的“基准面”同一平面内的方向的情况下,为了减少投影图像的“渐晕”,使投影图像向和与“基准面”同一平面内的方向交叉的方向移位。另外,在投影透镜3的投影方向为与投影装置主体2的“基准面”交叉的方向的情况下,使投影图像在与“基准面”同一平面内的方向上移位。
另外,优选根据“透镜姿势”使投影图像的移位量不同。在投影透镜3的投影方向为壳体14所在侧时,比与壳体14所在侧相反侧时增大投影图像的移位量。关于投影图像的移位量,由于根据“透镜姿势”,投影图像的“渐晕”的有无、及“渐晕”的大小不同,因此优选根据“渐晕”的有无、及“渐晕”的大小使投影图像的移位量不同。即,“渐晕”越大,越增大投影图像的移位量,越减少投影图像的“渐晕”。
在图74所示的例子中,投影透镜向第1A方向侧投影投影图像时的“渐晕”比向第1B方向侧及2A方向侧投影投影图像时的“渐晕”大,在向第2B方向侧投影投影图像时不产生“渐晕”。
因此,在投影透镜3向第1A方向侧投影时,比投影透镜3向第1B方向侧投影时增大投影透镜3的移位量。另外,在投影透镜3向第2A方向侧投影时,比投影透镜向第2B方向侧投影时增大投影透镜3的移位量,同样地在投影透镜3向第1B方向侧投影时,比投影透镜3向第2B方向侧投影时增大投影透镜3的移位量。
在图74所示的例子中,将投影透镜3向第1A方向侧投影投影图像时的移位量设为了+3,将向第1B方向侧及2A方向侧投影投影图像时的移位量设为了+2.5,将向2B方向侧投影投影图像时的移位量设为了+2,但这些表示移位量的数值(+3、+2.5、+2)只是表示各移位量的相对大小的数值。
此外,投影图像的移位量不限于根据“透镜姿势”而不同的情况,例如,也可以在投影透镜3的变焦光学系统为广角时,比变焦光学系统为长焦时增大移位量。
<图像的旋转校正及移位校正>
图75至图78是将图像的旋转校正及移位校正汇总的图表。
图75A、图75B及图76A、图76B表示投影装置主体2横置时的12种透镜姿势的每一种的图像的旋转校正及移位校正等,图77A、图77B及图78A、图78B表示投影装置主体2纵置时的12种透镜姿势的每一种的图像的旋转校正及移位校正等。
此外,投影透镜3的透镜姿势No.为1时,由于投影透镜3处于不能投影的收纳状态,因此不进行图像的旋转校正及移位校正。
另外,根据图75A、图75B及图76A、图76B,在投影装置主体2横置时、且投影透镜3的透镜姿势No.为11、12时,分别向天花板及地面投影投影图像,但此时的“移位量”分别设为了+1。这是因为,在透镜姿势No.11、12的“透镜姿势”的情况下,不产生投影图像的“渐晕”。
同样地,根据图77A、图77B及图78A、图78B,在投影装置主体2纵置时、且投影透镜3的透镜姿势No.为2、3时,分别向地面投影投影图像,在透镜姿势No.为8~10时,分别向天花板投影投影图像,但前者的“移位量”分别设为了+1.5,后者的“移位量”分别设为了+1。此外,这些“移位量”只是一例,并不限定于此。另外,“移位量”也可以固定为可移位范围内的最大值。而且,根据“透镜姿势”,也可以考虑不进行移位校正的方式。
另外,在将投影装置主体2横置时,通常,投影装置主体2将横置用腿部12朝向地面侧设置(图1),但也可以将横置用腿部12朝向天花板侧设置。
在将横置用腿部12朝向天花板侧设置投影装置主体2的情况下,与将横置用腿部12朝向地面侧设置的情况相比,OSD图像的旋转校正量需要旋转±180°,同样地与将横置用腿部12朝向地面侧设置的情况相比,投影图像的校正量也需要旋转±180°。此外,将横置用腿部12朝向天花板侧设置投影装置主体2时的“主体姿势”可通过由加速度传感器构成的主体姿势检测部23来检测。
图79是表示由CPU210及移位控制部262进行的图像的移位校正的实施方式的流程图。此外,对与图58所示的表示“图像的旋转校正”的实施方式的流程图共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步骤编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在图79中,作为进行图像的移位校正的控制部发挥功能的CPU210当通过步骤S300、S302、S304的处理判别为投影透镜3为锁定状态、且投影透镜3不是收纳状态时,接着判别“主体姿势”是否为横置(步骤S330)。“主体姿势”可根据来自主体姿势检测部23的检测信号来判别。
“主体姿势”为横置时,CPU210判别当前的“透镜姿势”是否包含在透镜姿势No.2、No.9中(步骤S332)。
作为进行图像的移位校正的控制部发挥功能的移位控制部262当从CPU210输入“透镜姿势”包含在透镜姿势No.2、No.9中这样的判别结果时,驱动控制透镜移位机构80,使投影图像向上方向(“移位校正方向”的定义上的上方向)移位(步骤S338)。
在当前的“透镜姿势”未包含在透镜姿势No.2、No.9中的情况下,CPU210判别是否包含在透镜姿势No.3、No.8、No.10中(步骤S334)。移位控制部262当从CPU210输入“透镜姿势”包含在透镜姿势No.3、No.8、No.10中这样的判别结果时,驱动控制透镜移位机构80,使投影图像向由“移位校正方向”定义的下方向移位(步骤S340)。
在当前的“透镜姿势”未包含在透镜姿势No.3、No.8、No.10中的情况下,CPU210判别是否包含在透镜姿势No.6、No.7中(步骤S336)。移位控制部262当从CPU210输入“透镜姿势”包含在透镜姿势No.6、No.7中这样的判别结果时,驱动控制透镜移位机构80,使投影图像向由“移位校正方向”定义的左方向移位(步骤S348)。
在通过步骤S332、S334及S336中的判别,当前的“透镜姿势”不符合任何透镜姿势No.的情况下(在步骤S336中(“No”时)),当前的“透镜姿势”是剩余的透镜姿势No.4、No.5、No.11、No.12中的任一个。在该情况下,移位控制部262驱动控制透镜移位机构80,使投影图像向由“移位校正方向”定义的右方向移位(步骤S350)。
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330中判别为“主体姿势”为纵置时,CPU210判别当前的“透镜姿势”是否包含在透镜姿势No.2、No.5、No.9中(步骤S342)。
移位控制部262当从CPU210输入“透镜姿势”包含在No.2、No.5、No.9中这样的判别结果时,驱动控制透镜移位机构80,使投影图像向由“移位校正方向”定义的上方向移位(步骤S338)。
在当前的“透镜姿势”未包含在透镜姿势No.2、No.5、No.9中的情况下,CPU210判别是否包含在透镜姿势No.3、No.4、No.8中(步骤S344)。移位控制部262当从CPU210输入“透镜姿势”包含在透镜姿势No.3、No.4、No.8中这样的判别结果时,驱动控制透镜移位机构80,使投影图像向由“移位校正方向”定义的下方向移位(步骤S340)。
在当前的“透镜姿势”未包含在透镜姿势No.3、No.4、No.8中的情况下,CPU210判别是否包含在透镜姿势No.6、No.7、No.10中(步骤S346)。移位控制部262当从CPU210输入“透镜姿势”包含在透镜姿势No.6、No.7、No.10中这样的判别结果时,驱动控制透镜移位机构80,使投影图像向由“移位校正方向”定义的左方向移位(步骤S348)。
在通过步骤S342、S344及S346中的判别,当前的“透镜姿势”不符合任何透镜姿势No.的情况下(在步骤S346中(“No”时)),当前的“透镜姿势”是剩余的透镜姿势No.11、No.12中的任一个。在该情况下,移位控制部262驱动控制透镜移位机构80,使投影图像向由“移位校正方向”定义的右方向移位(步骤S350)。
此外,在图79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基于“透镜姿势”及“主体姿势”的判别结果对投影图像进行移位校正,但也可以从移位校正用的表中获取投影图像的移位校正方向的信息。在移位校正用的表中,事先登录在投影根据第一转动位置检测部70A、第二转动位置检测部70B及主体姿势检测部23的各检测信号决定的投影图像时可选择的多个“透镜姿势”及“主体姿势”与投影图像的移位校正方向(包括移位量)之间的关系。然后只要基于第一转动位置检测部70A、第二转动位置检测部70B及主体姿势检测部23的各检测信号从表中获取投影图像的移位校正方向的信息即可。
另外,作为第一转动位置检测部70A、第二转动位置检测部70B及主体姿势检测部23的各检测部,也包括接受来自用户的“透镜姿势”及“主体姿势”指示的接受部。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了在进行投影图像的移位校正的情况下,使投影透镜在与投影透镜的转动轴(第一转动轴)的轴向交叉的面内移动,但也可以不使投影透镜移动,而使向投影透镜出射投影图像的DMD(电光学元件)侧移动,总之只要使投影透镜与电光学元件相对移动即可。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其他形态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及形态,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形。另外,也可以组合上述实施方式及形态。
[锁定机构的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投影装置1中采用的第一锁定机构60A及第二锁定机构60B是锁定机构的一例。关于第一锁定机构60A,只要是能够将第二保持部40锁定在期望的位置的结构即可。同样地,关于第二锁定机构60B,只要是能够将第三保持部50锁定在期望的位置的结构即可。例如,也可设为利用销和销孔进行锁定的结构。
[透镜移位机构的变形例]
是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投影装置1中采用的透镜移位机构80是移位部的一例。关于移位部,不限于使投影透镜整体移位,也可以使投影透镜的一部分移位,还可以使影像显示部22相对于投影透镜3移位。另外,也可采用公知的移位机构来代替上述结构的透镜移位机构80。
符号说明
1投影装置
2投影装置主体
3投影透镜
6主体操作部
6A电源开关
6B MENU键
6C十字键
6D ENTER键
6E BACK键
7供气部
8排气部
9电源连接器
10影像输入端子
11锁定解除操作部
11A第一锁定解除开关
11B第二锁定解除开关
12横置用腿部
13纵置用腿部
14壳体
14A壳体正面部
14B壳体背面部
14C壳体左侧面部
14D壳体右侧面部
14E壳体上表面部
14F壳体底面部
15凹陷部
15A内壁面
15a凹部
18透镜盖
18A透镜盖正面部
18D透镜盖右侧面部
18E透镜盖上表面部
18F透镜盖底面部
20光源部
20A激光光源
20B荧光体轮
20C反射镜
20D色轮
21照明部
21A棒状积分器
21B透镜
21C透镜
21D透镜
21E反射镜
21F反射镜
22影像显示部
22A全反射棱镜
22B DMD
23主体姿势检测部
30透镜镜筒
31第一保持部
32固定框
32A凸缘部
32B直进槽
32C第一支撑辊
32D爪部引导槽
32E第一锁定槽部
33凸轮框
33A第一凸轮槽
33B第二凸轮槽
34第一透镜保持框
35第二透镜保持框
35A第一凸轮销
35B第二凸轮销
36第三透镜保持框
37变焦齿轮框
37A齿轮部
38变焦马达
38A变焦驱动齿轮
38B支架
40第二保持部
41第一转动框
41A第一引导槽
42第一反射镜保持框
43透镜保持框
43A第二引导槽
50第三保持部
51第二转动框
51A第二支撑辊
51B爪部引导槽
51C第二锁定槽部
52第二反射镜保持框
53螺旋框
53A阴螺纹部
54最终透镜保持框
55聚焦透镜保持框
55A阳螺纹部
55B连结销
56聚焦齿轮框
56A齿轮部
58聚焦马达
58A聚焦驱动齿轮
58B支架
60锁定机构
60A第一锁定机构
60B第二锁定机构
61A第一锁定爪
61B第二锁定爪
62A第一锁定爪主体
62B第二锁定爪主体
63A臂部
64A爪部
64B爪部
65A连结部
65B连结部
66A长孔
66B长孔
67A螺钉
67B螺钉
68A第一螺线管
68B第二螺线管
68a柱塞
68b柱塞
70A第一转动位置检测部
70B第二转动位置检测部
71A第一光学标尺
71B第二光学标尺
72A第一读取传感器
72B第二读取传感器
80透镜移位机构
81基板
81A基座开口
81C第一滑轨
82第一滑动板
82A第一开口
82B第一槽部
82C第二滑轨
83第二滑动板
83A第二开口
83B第二槽部
83M安装部
84第一滑动板驱动机构
85第二滑动板驱动机构
86第一移位马达
86A第一驱动轴
87第一转动轴
87A第一螺纹部
88第一移动件
88A第一移动件主体
88B第一连结部
89第一蜗杆齿轮
89A第一蜗杆
89B第一蜗轮
90第二移位马达
90A第二驱动轴
91第二转动轴
91A第二螺纹部
92第二移动件
92A第二移动件主体
92B第二连结部
93第二蜗杆齿轮
93A第二蜗杆
93B第二蜗轮
98投影图像
99A OSD图像
99B OSD图像
99C OSD图像
99D OSD图像
99E OSD图像
99F OSD图像
G1第一光学系统
G11第一光学系统第一透镜组
G12第一光学系统第二透镜组
G13第一光学系统第三透镜组
G14第一光学系统第四透镜组
G2第二光学系统
G21第二光学系统第一透镜组
G22第二光学系统第二透镜组
G3第三光学系统
G31第三光学系统第一透镜组
G32第三光学系统第二透镜组
G33第三光学系统第三透镜组
R1第一反射镜
R2第二反射镜
S100~S270与投影透镜关联的控制的各步骤
S300~S350与投影透镜关联的控制的各步骤
X箭头
Y箭头
Z1第一光轴
Z2第二光轴
Z3第三光轴
α第一方向
β第二方向
θ1第一转动轴
θ2第二转动轴
Claims (6)
1.一种投影装置,其中,具备:
壳体;
投影透镜,其具有保持部,并转动自如地安装在所述壳体上;
检测部,其检测所述保持部的转动状态;
图像输出部,其将从外部设备输出的第一图像与从内部存储器输出的包含文字的第二图像的合成图像输出到所述投影透镜;以及
控制部,其在所述投影透镜的所述保持部转动的情况下,基于所述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对所述第二图像的文字进行旋转校正,且不对所述第一图像进行旋转校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装置,其中,
由所述控制部进行的所述第二图像的旋转校正的校正角度是使所述第二图像的文字正立的角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投影装置,其中,
由所述控制部进行的所述第二图像的旋转校正的校正角度包括0°及180°以外的角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投影装置,其中,
由所述控制部进行的所述第二图像的旋转校正的校正角度是90°、180°或270°。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投影装置,其中,
所述图像输出部包括将所述合成图像出射到所述投影透镜的电光学元件,
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对所述第二图像进行旋转校正并将其输出到所述电光学元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投影装置,其中,
具备:姿势检测部,其检测投影装置的姿势,
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检测部和所述姿势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对所述第二图像的文字进行旋转校正。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213327A JP6621899B1 (ja) | 2018-11-13 | 2018-11-13 | 投射装置 |
JP2018-213327 | 2018-11-13 | ||
PCT/JP2019/040647 WO2020100507A1 (ja) | 2018-11-13 | 2019-10-16 | 投射装置 |
CN201980074736.4A CN113015938B (zh) | 2018-11-13 | 2019-10-16 | 投影装置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80074736.4A Division CN113015938B (zh) | 2018-11-13 | 2019-10-16 | 投影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361539A true CN115361539A (zh) | 2022-11-18 |
Family
ID=6891724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80074736.4A Active CN113015938B (zh) | 2018-11-13 | 2019-10-16 | 投影装置 |
CN202211018046.7A Pending CN115361539A (zh) | 2018-11-13 | 2019-10-16 | 投影装置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80074736.4A Active CN113015938B (zh) | 2018-11-13 | 2019-10-16 | 投影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10247674A1 (zh) |
JP (1) | JP6621899B1 (zh) |
CN (2) | CN113015938B (zh) |
WO (1) | WO2020100507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016560B1 (en) * | 2019-04-08 | 2021-05-25 | Rockwell Collins, Inc. | Video timewarp for mixed reality and cloud rendering applications |
US11924529B2 (en) * | 2019-07-23 | 2024-03-05 | Lg Innotek Co., Ltd. | Camera actuator, and camera module and camera device comprising same |
JP7476643B2 (ja) * | 2020-04-22 | 2024-05-01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投写光学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
JP1681043S (zh) * | 2020-07-03 | 2021-03-15 | ||
JP1681042S (zh) | 2020-07-03 | 2021-03-15 | ||
CN220323624U (zh) * | 2020-09-25 | 2024-01-09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 投影装置 |
JP2022181059A (ja) * | 2021-05-25 | 2022-12-07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光学ユニットおよびスマートフォン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144998A (ja) * | 1999-11-12 | 2001-05-25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撮影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記録媒体 |
JP2012098506A (ja) * | 2010-11-02 | 2012-05-24 | Seiko Epson Corp | プロジェクター |
CN104062832A (zh) * | 2013-03-22 | 2014-09-24 |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 投影装置及投影方法 |
CN105828493A (zh) * | 2015-01-06 | 2016-08-03 |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照明系统与其多模式灯具 |
CN207037317U (zh) * | 2015-01-15 | 2018-02-23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 投射装置及投影仪 |
WO2018055964A1 (ja) * | 2016-09-23 | 2018-03-29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投射レンズ及びプロジェクタ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642338B2 (ja) * | 2003-09-24 | 2005-04-27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光学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 |
JP2006115486A (ja) * | 2004-09-17 | 2006-04-27 | Nikon Corp | 電子機器 |
JP2006262037A (ja) * | 2005-03-17 | 2006-09-28 | Brother Ind Ltd | プロジェクタ |
JP4306661B2 (ja) * | 2005-09-12 | 2009-08-05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投影装置 |
US7431465B2 (en) * | 2005-09-09 | 2008-10-07 | Sony Corporation | Apparatus and method to display images from projection device mounted in vertical position |
JP5002319B2 (ja) * | 2007-04-27 | 2012-08-15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投写型表示装置 |
KR20100028759A (ko) * | 2008-09-05 | 2010-03-15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디엘피 프로젝터 |
TW201011446A (en) * | 2008-09-15 | 2010-03-16 | Delta Electronics Inc | Imaging module for a projection system |
CN101676793A (zh) * | 2008-09-17 | 2010-03-24 |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一投影系统的成像组件 |
JP2014170097A (ja) * | 2013-03-04 | 2014-09-18 | Seiko Epson Corp | プロジェクター |
JP6295528B2 (ja) * | 2013-07-18 | 2018-03-20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ジェクター |
JP2015129787A (ja) * | 2014-01-06 | 2015-07-1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表示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の制御方法 |
WO2016129280A1 (ja) * | 2015-02-13 | 2016-08-18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インターフェース装置 |
CN208872993U (zh) * | 2016-03-30 | 2019-05-17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 投影仪 |
JP6897191B2 (ja) * | 2017-03-17 | 2021-06-30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ジェクター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の制御方法 |
WO2019012637A1 (ja) * | 2017-07-12 | 2019-01-17 | 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 投射型映像表示装置 |
JP6437056B1 (ja) * | 2017-07-21 | 2018-12-1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投射装置 |
WO2020031740A1 (ja) * | 2018-08-10 | 2020-02-13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制御装置および制御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
-
2018
- 2018-11-13 JP JP2018213327A patent/JP6621899B1/ja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10-16 WO PCT/JP2019/040647 patent/WO2020100507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9-10-16 CN CN201980074736.4A patent/CN113015938B/zh active Active
- 2019-10-16 CN CN202211018046.7A patent/CN115361539A/zh active Pending
-
2021
- 2021-04-29 US US17/244,602 patent/US20210247674A1/en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144998A (ja) * | 1999-11-12 | 2001-05-25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撮影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記録媒体 |
JP2012098506A (ja) * | 2010-11-02 | 2012-05-24 | Seiko Epson Corp | プロジェクター |
CN104062832A (zh) * | 2013-03-22 | 2014-09-24 |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 投影装置及投影方法 |
CN105828493A (zh) * | 2015-01-06 | 2016-08-03 |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照明系统与其多模式灯具 |
CN207037317U (zh) * | 2015-01-15 | 2018-02-23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 投射装置及投影仪 |
WO2018055964A1 (ja) * | 2016-09-23 | 2018-03-29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投射レンズ及びプロジェクタ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015938A (zh) | 2021-06-22 |
JP2020079889A (ja) | 2020-05-28 |
JP6621899B1 (ja) | 2019-12-18 |
US20210247674A1 (en) | 2021-08-12 |
CN113015938B (zh) | 2022-09-16 |
WO2020100507A1 (ja) | 2020-05-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015938B (zh) | 投影装置 | |
CN113015936B (zh) | 投影装置 | |
CN113015937B (zh) | 投影装置 | |
CN113168078B (zh) | 投影装置 | |
CN113227897A (zh) | 投影装置 | |
US7824039B2 (en) | Projector | |
US9690096B2 (en) | Head-up display apparatus | |
JP6921231B2 (ja) | プロジェクタ | |
JP6650069B1 (ja) | 投射装置 | |
JP7105259B2 (ja) | 投射装置 | |
US20100245785A1 (en) | Projector | |
JP2017107166A (ja) |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 |
JP2007163916A (ja) | プロジェクタ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