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345108A - 传输线结构确定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传输线结构确定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345108A
CN115345108A CN202211052205.5A CN202211052205A CN115345108A CN 115345108 A CN115345108 A CN 115345108A CN 202211052205 A CN202211052205 A CN 202211052205A CN 115345108 A CN115345108 A CN 1153451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line
line
line width
transition
determi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05220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345108B (zh
Inventor
秦玉倩
孙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Inspu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Inspu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Inspu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Inspu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052205.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345108B/zh
Publication of CN1153451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3451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3451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3451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30Circuit design
    • G06F30/39Circuit design at the physical level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5/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f the circuit
    • G06F2115/12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or multi-chip modules [MC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ome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c Digital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传输线结构确定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涉及PCB板设计领域,该传输线结构确定方法包括确定传输线的源端的器件的内阻阻值;基于内阻阻值计算传输线的线宽,线宽为使传输线的阻抗等于内阻阻值的线宽;按线宽确定传输线的结构。本申请能够有效减少因传输线与器件内阻不匹配带来的反射问题的影响,提高信号传输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传输线结构确定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PCB板设计领域,特别涉及传输线结构确定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信号沿传输线传播时,传输线结构变化或者在传输线与其他器件交接处都容易发生阻抗变化,引起信号反射问题。信号反射是指部分信号受阻抗突变影响改变传输方向,沿着与原传输方向相反的方向传播,在传输线末端,接收芯片内阻无穷大,因为与传输线的阻抗不匹配,信号将被反射回源端,同时,源端的驱动器件内阻通常小于传输线的阻抗,反射回来的信号因此会继续发生反射,多次往返后在接收端形成一个叠加的信号,与原始信号相比必将产生一定失真,经常表现为如图1所示的振铃现象,如果阻抗突变严重,振铃噪声可能超出电平判断阈值,引起误触发和误码等诸多信号完整性问题。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方案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传输线结构确定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能够有效减少因传输线与器件内阻不匹配带来的反射问题的影响,提高信号传输的可靠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传输线结构确定方法,包括:
确定传输线的源端的器件的内阻阻值;
基于所述内阻阻值计算所述传输线的线宽,所述线宽为使所述传输线的阻抗等于所述内阻阻值的线宽;
按所述线宽确定所述传输线的结构。
可选的,所述传输线包括过渡传输线及等线宽的常规传输线,所述过渡传输线的第一端与所述传输线的源端的器件连接,所述过渡传输线的第二端与所述常规传输线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常规传输线的第二端与所述传输线的远端的器件连接,所述过渡传输线的线宽从第一端至第二端逐渐减小,且所述过渡传输线的第二端的线宽和所述常规传输线的第一端的线宽相等。
可选的,基于所述内阻阻值计算所述传输线的线宽的过程包括:
基于所述内阻阻值计算所述过渡传输线的第一端的线宽;
该传输线结构确定方法还包括:
确定所述传输线的基础阻抗;
基于所述基础阻抗计算所述过渡传输线的第二端的线宽;
相应的,按所述线宽确定所述传输线的结构的过程包括:
按所述过渡传输线的第一端的线宽和所述过渡传输线的第二端的线宽确定所述传输线的结构。
可选的,基于所述内阻阻值计算所述过渡传输线的第一端的线宽的过程包括:
基于第一关系式计算所述过渡传输线的第一端的线宽,所述第一关系式为
Figure BDA0003824114250000021
相应的,基于所述基础阻抗计算所述过渡传输线的第二端的线宽的过程包括:
基于第二关系式计算所述过渡传输线的第二端的线宽,所述第二关系式为
Figure BDA0003824114250000022
其中,R1为所述内阻阻值,Z0为所述基础阻抗,w1为所述过渡传输线的第一端的线宽,w2为所述过渡传输线的第二端的线宽,R0为固定阻值,εr为所述传输线的介质的介电常数,h为所述传输线与平面之间的介质的厚度,t为所述传输线的走线铜厚。
可选的,确定所述传输线的基础阻抗的过程包括:
基于所述传输线传输的信号确定所述传输线的基础阻抗。
可选的,该传输线结构确定方法还包括:
确定所述过渡传输线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水平距离;
相应的,按所述线宽确定所述传输线的结构的过程包括:
按所述水平距离、所述过渡传输线的第一端的线宽和所述过渡传输线的第二端的线宽确定所述传输线结构。
可选的,确定所述过渡传输线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水平距离的过程包括:
基于第三关系式确定所述过渡传输线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水平距离,所述第三关系式为(w1-w2)/2len≤tan20°;
其中,w1为所述过渡传输线的第一端的线宽,w2为所述过渡传输线的第二端的线宽,len为所述水平距离。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传输线结构确定系统,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确定传输线的源端的器件的内阻阻值;
计算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内阻阻值计算所述传输线的线宽,所述线宽为使所述传输线的阻抗等于所述内阻阻值的线宽;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按所述线宽确定所述传输线的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上文任意一项所述的传输线结构确定方法的步骤。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文任意一项所述的传输线结构确定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传输线结构确定方法,包括确定传输线的源端的器件的内阻阻值;基于内阻阻值计算传输线的线宽,线宽为使传输线的阻抗等于内阻阻值的线宽;按线宽确定传输线的结构。
在实际应用中,采用本申请的方案,基于传输线的源端的器件的内阻阻值设计传输线的线宽,使传输线的阻抗与源端的器件的内阻阻值相同,该传输线在实际布设时,能够有效减少因传输线与器件内阻不匹配带来的反射问题的影响,提高信号传输的可靠性。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传输线结构确定系统、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种振铃现象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所提供的一种传输线结构确定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图3为本申请所提供的一种传输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所提供的另一种传输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所提供的一种传输线结构确定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的核心是提供一种传输线结构确定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能够有效减少因传输线与器件内阻不匹配带来的反射问题的影响,提高信号传输的可靠性。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照图2,图2为本申请所提供的一种传输线结构确定方法的步骤流程图,该传输线结构确定方法包括:
S101:确定传输线的源端的器件的内阻阻值;
其中,传输线的源端的器件包括驱动芯片、驱动器等,传输线的远端的器件包括接收芯片等,传输线的一端连接源端的器件,另一端连接远端的器件。具体的,可以通过查看驱动芯片手册或者咨询驱动芯片厂商来确定驱动芯片的内阻阻值。
S102:基于内阻阻值计算传输线的线宽,线宽为使传输线的阻抗等于内阻阻值的线宽;
S103:按线宽确定传输线的结构。
具体的,考虑到目前在设计传输线时,通常是根据传输线所传输的信号,比如高速信号、地信号等来确定传输线的阻抗,从而确定传输线的线宽,由于源端的器件的内阻阻值通常较小,因此基于上述方案设计的传输线的阻抗比传输线的源端的器件的内阻阻值大,从而导致传输线的源端发生信号反射,使得信号失真。基于此,本实施例根据传输线的源端的器件的内阻阻值确定传输线的线宽,基于该线宽设计的传输线的阻抗与源端的器件的内阻阻值匹配,从而不会在源端产生反射问题。
可见,本实施例中,基于传输线的源端的器件的内阻阻值设计传输线的线宽,使传输线的阻抗与源端的器件的内阻阻值相同,该传输线在实际布设时,能够有效减少因传输线与器件内阻不匹配带来的反射问题的影响,提高信号传输的可靠性。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传输线包括过渡传输线及等线宽的常规传输线,过渡传输线的第一端与传输线的源端的器件连接,过渡传输线的第二端与常规传输线的第一端连接,常规传输线的第二端与传输线的远端的器件连接,过渡传输线的线宽从第一端至第二端逐渐减小,且过渡传输线的第二端的线宽和常规传输线的第一端的线宽相等。
具体的,考虑到反射程度与阻抗突变大小成正比,假设信号由阻抗为Z1的传输线进入阻抗为Z0的传输线,在两种传输线交界处,根据反射计算公式,产生的反射系数为:
Figure BDA0003824114250000051
参照图3所示,如果没有添加端接电阻R2,驱动芯片的内阻R1和传输线的阻抗Z0的差异较大,两者交界处的反射系数很大,将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反射问题,但如果与内阻R1直接相连的传输线的阻抗为R1,随后传输线阻抗逐渐过渡到常规阻抗Z0,此时阻抗变化是非常缓慢的,过渡阶段每一步产生的反射系数都非常小,造成的反射就非常小,针对这一特点,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传输线,传输线包括相互连接的过渡传输线和常规传输线,参照图4所示,过渡传输线与源端的器件连接,常规传输线与远端的器件连接,常规传输线为等线宽的传输线,过渡传输线的线宽从第一端至第二端逐渐减小,从而使其阻抗从驱动芯片内阻R1逐渐过渡到常规传输线阻抗Z0。相对于上一实施例的等线宽的传输线的设计,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传输线可以减少PCB板的占用面积,利于系统小型化低成本设计,降低布线难度。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基于内阻阻值计算传输线的线宽的过程包括:
基于内阻阻值计算过渡传输线的第一端的线宽;
该传输线结构确定方法还包括:
确定传输线的基础阻抗;
基于基础阻抗计算过渡传输线的第二端的线宽;
相应的,按线宽确定传输线的结构的过程包括:
按过渡传输线的第一端的线宽和过渡传输线的第二端的线宽确定传输线的结构。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基于内阻阻值计算过渡传输线的第一端的线宽的过程包括:
基于第一关系式计算过渡传输线的第一端的线宽,第一关系式为
Figure BDA0003824114250000061
相应的,基于基础阻抗计算过渡传输线的第二端的线宽的过程包括:
基于第二关系式计算过渡传输线的第二端的线宽,第二关系式为
Figure BDA0003824114250000062
其中,R1为内阻阻值,Z0为基础阻抗,w1为过渡传输线的第一端的线宽,w2为过渡传输线的第二端的线宽,R0为固定阻值,εr为传输线的介质的介电常数,h为传输线与平面之间的介质的厚度,t为传输线的走线铜厚。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确定传输线的基础阻抗的过程包括:
基于传输线传输的信号确定传输线的基础阻抗。
具体的,过渡传输线用于连接源端的器件的一端的线宽基于源端的器件的内阻阻值确定,过渡传输线的第二端的线宽基于传输线的基础阻抗确定,可以理解的是,过渡传输线的第二端的线宽即常规传输线的线宽。
具体的,以微带传输线为例对上述示意图中的参数计算方法进行解释:根据IPC推荐的微带线通用近似计算公式,其阻抗Z0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3824114250000063
可以理解的是,在传输线与源端的器件的交接处,传输线的起始线宽即过渡传输线的第一端的线宽应使传输线的阻抗等于源端的器件的内阻R1,在常规走线区域,即常规传输线的阻抗应为基础阻抗Z0,将源端的器件的内阻阻值R1和基础阻抗Z0代入上述阻抗计算公式,分别得到第一计算关系式
Figure BDA0003824114250000071
和第二计算关系式
Figure BDA0003824114250000072
通过第一计算关系式和第二计算关系式可以分别求解出过渡传输线的第一端的线宽w1,和过渡传输线的第二端的线宽w2,即常规传输线的线宽为w2
进一步的,为了保证走线线宽缓慢变化要求,还应对过渡传输线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水平具体进行限定。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该传输线结构确定方法还包括:
确定过渡传输线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水平距离;
相应的,按线宽确定传输线的结构的过程包括:
按水平距离、过渡传输线的第一端的线宽和过渡传输线的第二端的线宽确定传输线结构。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确定过渡传输线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水平距离的过程包括:
基于第三关系式确定过渡传输线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水平距离,第三关系式为(w1-w2)/2len≤tan20°;
其中,w1为过渡传输线的第一端的线宽,w2为过渡传输线的第二端的线宽,len为水平距离。
具体的,为满足走线线宽缓慢变化要求,从w1到w2的过渡长度len应保证图4所示夹角α小于等于20°,将w1和w2带入过渡传输线形成的夹角α计算公式tanα=(w1-w2)/2len,当α取值为20°或者其它更小值时,将此值带入公式可以计算得到过渡走线的长度len,基于此,根据过渡传输线的第一端的线宽、第二端的线宽以及第一端和第二端的水平距离,即可确定过渡传输线的结构,从而确定传输线的结构。
综上所述,本申请只需改变传输线的线宽既可有效改善信号反射问题,无需额外使用端接电阻,避免了设计成本增加,相对于电阻器尺寸,本申请提出的布线方法占用空间也将更少,本申请将传输线的阻抗由内阻阻抗逐渐过渡到常规传输线阻抗,避免了大的阻抗突变,在不使用端接电阻的情况下有效改善了信号反射问题,减小了振铃噪声,设计不仅简单有效,而且降低了设计成本与难度,同时本申请能够避免在传输路径中串联电阻带来的一些列信号质量问题:不会抬高信号低电平,无需担心低电平电压超过电平判断阈值,也不会拉大信号上升和下降边,增加信号稳定性。
第二方面,请参照图5,图5为本申请所提供的一种传输线结构确定系统,该传输线结构确定系统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1,用于确定传输线的源端的器件的内阻阻值;
计算模块2,用于基于内阻阻值计算传输线的线宽,线宽为使传输线的阻抗等于内阻阻值的线宽;
第二确定模块3,用于按线宽确定传输线的结构。
其中,传输线的源端的器件包括驱动芯片、驱动器等,传输线的远端的器件包括接收芯片等,传输线的一端连接源端的器件,另一端连接远端的器件。具体的,可以通过查看驱动芯片手册或者咨询驱动芯片厂商来确定驱动芯片的内阻阻值。
具体的,考虑到目前在设计传输线时,通常是根据传输线所传输的信号,比如高速信号、地信号等来确定传输线的阻抗,从而确定传输线的线宽,由于源端的器件的内阻阻值通常较小,因此基于上述方案设计的传输线的阻抗比传输线的源端的器件的内阻阻值大,从而导致传输线的源端发生信号反射,使得信号失真。基于此,本实施例根据传输线的源端的器件的内阻阻值确定传输线的线宽,基于该线宽设计的传输线的阻抗与源端的器件的内阻阻值匹配,从而不会在源端产生反射问题。
可见,本实施例中,基于传输线的源端的器件的内阻阻值设计传输线的线宽,使传输线的阻抗与源端的器件的内阻阻值相同,该传输线在实际布设时,能够有效减少因传输线与器件内阻不匹配带来的反射问题的影响,提高信号传输的可靠性。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传输线包括过渡传输线及等线宽的常规传输线,过渡传输线的第一端与传输线的源端的器件连接,过渡传输线的第二端与常规传输线的第一端连接,常规传输线的第二端与传输线的远端的器件连接,过渡传输线的线宽从第一端至第二端逐渐减小,且过渡传输线的第二端的线宽和常规传输线的第一端的线宽相等。
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传输线,传输线包括相互连接的过渡传输线和常规传输线,参照图4所示,过渡传输线与源端的器件连接,常规传输线与远端的器件连接,常规传输线为等线宽的传输线,过渡传输线的线宽从第一端至第二端逐渐减小,从而使其阻抗从驱动芯片内阻R1逐渐过渡到常规传输线阻抗Z0。相对于上一实施例的等线宽的传输线的设计,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传输线可以减少PCB板的占用面积,利于系统小型化低成本设计,降低布线难度。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基于内阻阻值计算传输线的线宽的过程包括:
基于内阻阻值计算过渡传输线的第一端的线宽;
该传输线结构确定系统还包括:
第三确定模块,用于确定传输线的基础阻抗;
基于基础阻抗计算过渡传输线的第二端的线宽;
相应的,按线宽确定传输线的结构的过程包括:
按过渡传输线的第一端的线宽和过渡传输线的第二端的线宽确定传输线的结构。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基于内阻阻值计算过渡传输线的第一端的线宽的过程包括:
基于第一关系式计算过渡传输线的第一端的线宽,第一关系式为
Figure BDA0003824114250000091
相应的,基于基础阻抗计算过渡传输线的第二端的线宽的过程包括:
基于第二关系式计算过渡传输线的第二端的线宽,第二关系式为
Figure BDA0003824114250000092
其中,R1为内阻阻值,Z0为基础阻抗,w1为过渡传输线的第一端的线宽,w2为过渡传输线的第二端的线宽,R0为固定阻值,εr为传输线的介质的介电常数,h为传输线与平面之间的介质的厚度,t为传输线的走线铜厚。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确定传输线的基础阻抗的过程包括:
基于传输线传输的信号确定传输线的基础阻抗。
可以理解的是,在传输线与源端的器件的交接处,传输线的起始线宽即过渡传输线的第一端的线宽应使传输线的阻抗等于源端的器件的内阻R1,在常规走线区域,即常规传输线的阻抗应为基础阻抗Z0,将源端的器件的内阻阻值R1和基础阻抗Z0代入上述阻抗计算公式,分别得到第一计算关系式
Figure BDA0003824114250000101
和第二计算关系式
Figure BDA0003824114250000102
通过第一计算关系式和第二计算关系式可以分别求解出过渡传输线的第一端的线宽w1,和过渡传输线的第二端的线宽w2,即常规传输线的线宽为w2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该传输线结构确定系统还包括:
第四确定模块,用于确定过渡传输线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水平距离;
相应的,按线宽确定传输线的结构的过程包括:
按水平距离、过渡传输线的第一端的线宽和过渡传输线的第二端的线宽确定传输线结构。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确定过渡传输线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水平距离的过程包括:
基于第三关系式确定过渡传输线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水平距离,第三关系式为(w1-w2)/2len≤tan20°;
其中,w1为过渡传输线的第一端的线宽,w2为过渡传输线的第二端的线宽,len为水平距离。
具体的,为满足走线线宽缓慢变化要求,从w1到w2的过渡长度len应保证图4所示夹角α小于等于20°,将w1和w2带入过渡传输线形成的夹角α计算公式tanα=(w1-w2)/2len,当α取值为20°或者其它更小值时,将此值带入公式可以计算得到过渡走线的长度len,基于此,根据过渡传输线的第一端的线宽、第二端的线宽以及第一端和第二端的水平距离,即可确定过渡传输线的结构,从而确定传输线的结构。
第三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用于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上文任意一个实施例所描述的传输线结构确定方法的步骤。
具体的,存储器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内存储器。该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操作系统和计算机可读指令,该内存储器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的操作系统和计算机可读指令的运行提供环境。处理器执行存储器中保存的计算机程序时,可以实现以下步骤:确定传输线的源端的器件的内阻阻值;基于内阻阻值计算传输线的线宽,线宽为使传输线的阻抗等于内阻阻值的线宽;按线宽确定传输线的结构。
可见,本实施例中,基于传输线的源端的器件的内阻阻值设计传输线的线宽,使传输线的阻抗与源端的器件的内阻阻值相同,该传输线在实际布设时,能够有效减少因传输线与器件内阻不匹配带来的反射问题的影响,提高信号传输的可靠性。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处理器执行存储器中保存的计算机子程序时,可以实现以下步骤:基于内阻阻值计算过渡传输线的第一端的线宽;确定传输线的基础阻抗;基于基础阻抗计算过渡传输线的第二端的线宽;按过渡传输线的第一端的线宽和过渡传输线的第二端的线宽确定传输线的结构;传输线包括过渡传输线及等线宽的常规传输线,过渡传输线的第一端与传输线的源端的器件连接,过渡传输线的第二端与常规传输线的第一端连接,常规传输线的第二端与传输线的远端的器件连接,过渡传输线的线宽从第一端至第二端逐渐减小,且过渡传输线的第二端的线宽和常规传输线的第一端的线宽相等。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处理器执行存储器中保存的计算机子程序时,可以实现以下步骤:基于第一关系式计算过渡传输线的第一端的线宽,第一关系式为
Figure BDA0003824114250000111
基于第二关系式计算过渡传输线的第二端的线宽,第二关系式为
Figure BDA0003824114250000112
其中,R1为内阻阻值,Z0为基础阻抗,w1为过渡传输线的第一端的线宽,w2为过渡传输线的第二端的线宽,R0为固定阻值,εr为传输线的介质的介电常数,h为传输线与平面之间的介质的厚度,t为传输线的走线铜厚。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处理器执行存储器中保存的计算机子程序时,可以实现以下步骤:基于传输线传输的信号确定传输线的基础阻抗。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处理器执行存储器中保存的计算机子程序时,可以实现以下步骤:确定过渡传输线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水平距离;按水平距离、过渡传输线的第一端的线宽和过渡传输线的第二端的线宽确定传输线结构。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处理器执行存储器中保存的计算机子程序时,可以实现以下步骤:基于第三关系式确定过渡传输线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水平距离,第三关系式为(w1-w2)/2len≤tan20°;其中,w1为过渡传输线的第一端的线宽,w2为过渡传输线的第二端的线宽,len为水平距离。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作为优选实施方式,该电子设备还包括:
输入接口,与处理器相连,用于获取外部导入的计算机程序、参数和指令,经处理器控制保存至存储器中。该输入接口可以与输入装置相连,接收用户手动输入的参数或指令。该输入装置可以是显示屏上覆盖的触摸层,也可以是终端外壳上设置的按键、轨迹球或触控板。
显示单元,与处理器相连,用于显示处理器发送的数据。该显示单元可以为液晶显示屏或者电子墨水显示屏等。
网络端口,与处理器相连,用于与外部各终端设备进行通信连接。该通信连接所采用的通信技术可以为有线通信技术或无线通信技术,如移动高清链接技术(MHL)、通用串行总线(USB)、高清多媒体接口(HDMI)、无线保真技术(WiFi)、蓝牙通信技术、低功耗蓝牙通信技术、基于IEEE802.11s的通信技术等。
第四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文任意一个实施例所描述的传输线结构确定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可读存储介质,该可读存储介质可以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该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确定传输线的源端的器件的内阻阻值;基于内阻阻值计算传输线的线宽,线宽为使传输线的阻抗等于内阻阻值的线宽;按线宽确定传输线的结构。
可见,本实施例中,基于传输线的源端的器件的内阻阻值设计传输线的线宽,使传输线的阻抗与源端的器件的内阻阻值相同,该传输线在实际布设时,能够有效减少因传输线与器件内阻不匹配带来的反射问题的影响,提高信号传输的可靠性。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的计算机子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具体可以实现以下步骤:基于内阻阻值计算过渡传输线的第一端的线宽;确定传输线的基础阻抗;基于基础阻抗计算过渡传输线的第二端的线宽;按过渡传输线的第一端的线宽和过渡传输线的第二端的线宽确定传输线的结构;传输线包括过渡传输线及等线宽的常规传输线,过渡传输线的第一端与传输线的源端的器件连接,过渡传输线的第二端与常规传输线的第一端连接,常规传输线的第二端与传输线的远端的器件连接,过渡传输线的线宽从第一端至第二端逐渐减小,且过渡传输线的第二端的线宽和常规传输线的第一端的线宽相等。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的计算机子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具体可以实现以下步骤:基于第一关系式计算过渡传输线的第一端的线宽,第一关系式为
Figure BDA0003824114250000131
基于第二关系式计算过渡传输线的第二端的线宽,第二关系式为
Figure BDA0003824114250000132
其中,R1为内阻阻值,Z0为基础阻抗,w1为过渡传输线的第一端的线宽,w2为过渡传输线的第二端的线宽,R0为固定阻值,εr为传输线的介质的介电常数,h为传输线与平面之间的介质的厚度,t为传输线的走线铜厚。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的计算机子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具体可以实现以下步骤:基于传输线传输的信号确定传输线的基础阻抗。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的计算机子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具体可以实现以下步骤:确定过渡传输线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水平距离;按水平距离、过渡传输线的第一端的线宽和过渡传输线的第二端的线宽确定传输线结构。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的计算机子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具体可以实现以下步骤:基于第三关系式确定过渡传输线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水平距离,第三关系式为(w1-w2)/2len≤tan20°;其中,w1为过渡传输线的第一端的线宽,w2为过渡传输线的第二端的线宽,len为水平距离。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状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他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传输线结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传输线的源端的器件的内阻阻值;
基于所述内阻阻值计算所述传输线的线宽,所述线宽为使所述传输线的阻抗等于所述内阻阻值的线宽;
按所述线宽确定所述传输线的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线结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线包括过渡传输线及等线宽的常规传输线,所述过渡传输线的第一端与所述传输线的源端的器件连接,所述过渡传输线的第二端与所述常规传输线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常规传输线的第二端与所述传输线的远端的器件连接,所述过渡传输线的线宽从第一端至第二端逐渐减小,且所述过渡传输线的第二端的线宽和所述常规传输线的第一端的线宽相等。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输线结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内阻阻值计算所述传输线的线宽的过程包括:
基于所述内阻阻值计算所述过渡传输线的第一端的线宽;
该传输线结构确定方法还包括:
确定所述传输线的基础阻抗;
基于所述基础阻抗计算所述过渡传输线的第二端的线宽;
相应的,按所述线宽确定所述传输线的结构的过程包括:
按所述过渡传输线的第一端的线宽和所述过渡传输线的第二端的线宽确定所述传输线的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传输线结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内阻阻值计算所述过渡传输线的第一端的线宽的过程包括:
基于第一关系式计算所述过渡传输线的第一端的线宽,所述第一关系式为
Figure FDA0003824114240000011
相应的,基于所述基础阻抗计算所述过渡传输线的第二端的线宽的过程包括:
基于第二关系式计算所述过渡传输线的第二端的线宽,所述第二关系式为
Figure FDA0003824114240000012
其中,R1为所述内阻阻值,Z0为所述基础阻抗,w1为所述过渡传输线的第一端的线宽,w2为所述过渡传输线的第二端的线宽,R0为固定阻值,εr为所述传输线的介质的介电常数,h为所述传输线与平面之间的介质的厚度,t为所述传输线的走线铜厚。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传输线结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所述传输线的基础阻抗的过程包括:
基于所述传输线传输的信号确定所述传输线的基础阻抗。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输线结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该传输线结构确定方法还包括:
确定所述过渡传输线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水平距离;
相应的,按所述线宽确定所述传输线的结构的过程包括:
按所述水平距离、所述过渡传输线的第一端的线宽和所述过渡传输线的第二端的线宽确定所述传输线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传输线结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所述过渡传输线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水平距离的过程包括:
基于第三关系式确定所述过渡传输线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水平距离,所述第三关系式为(w1-w2)/2len≤tan20°;
其中,w1为所述过渡传输线的第一端的线宽,w2为所述过渡传输线的第二端的线宽,len为所述水平距离。
8.一种传输线结构确定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确定传输线的源端的器件的内阻阻值;
计算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内阻阻值计算所述传输线的线宽,所述线宽为使所述传输线的阻抗等于所述内阻阻值的线宽;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按所述线宽确定所述传输线的结构。
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传输线结构确定方法的步骤。
10.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传输线结构确定方法的步骤。
CN202211052205.5A 2022-08-31 2022-08-31 传输线结构确定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Active CN11534510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52205.5A CN115345108B (zh) 2022-08-31 2022-08-31 传输线结构确定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52205.5A CN115345108B (zh) 2022-08-31 2022-08-31 传输线结构确定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345108A true CN115345108A (zh) 2022-11-15
CN115345108B CN115345108B (zh) 2023-11-03

Family

ID=839555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052205.5A Active CN115345108B (zh) 2022-08-31 2022-08-31 传输线结构确定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345108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634403A (zh) * 2024-01-24 2024-03-01 山东云海国创云计算装备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线结构确定方法、系统、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223138A (ja) * 2012-04-17 2013-10-28 Kanji Otsuka 信号伝送線路とその製造方法
JP2015026940A (ja) * 2013-07-25 2015-02-05 国立大学法人電気通信大学 高周波短絡回路
CN110555228A (zh) * 2019-07-02 2019-12-10 贵阳永青仪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线阻抗匹配设计方法
CN111239578A (zh) * 2020-01-19 2020-06-05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三研究所 功率管测试夹具及其制备方法
CN111985180A (zh) * 2020-07-30 2020-11-24 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固态硬盘pcb走线的阻抗匹配装置、方法、设备及介质
WO2021214870A1 (ja) * 2020-04-21 2021-10-28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インピーダンス変換器と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223138A (ja) * 2012-04-17 2013-10-28 Kanji Otsuka 信号伝送線路とその製造方法
JP2015026940A (ja) * 2013-07-25 2015-02-05 国立大学法人電気通信大学 高周波短絡回路
CN110555228A (zh) * 2019-07-02 2019-12-10 贵阳永青仪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线阻抗匹配设计方法
CN111239578A (zh) * 2020-01-19 2020-06-05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三研究所 功率管测试夹具及其制备方法
WO2021214870A1 (ja) * 2020-04-21 2021-10-28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インピーダンス変換器とその製造方法
CN111985180A (zh) * 2020-07-30 2020-11-24 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固态硬盘pcb走线的阻抗匹配装置、方法、设备及介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CUIWEITJU: "特性阻抗公式 (含微带线, 带状线的计算公式)", Retrieved from the Internet <URL:https://blog.csdn.net/cuiweitju/article/details/46125413?locationNum=3&fps=1>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634403A (zh) * 2024-01-24 2024-03-01 山东云海国创云计算装备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线结构确定方法、系统、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7634403B (zh) * 2024-01-24 2024-05-10 山东云海国创云计算装备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线结构确定方法、系统、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345108B (zh) 2023-11-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345108A (zh) 传输线结构确定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US20080264673A1 (en) Differential signal layout printed circuit board
CN111770637A (zh) 一种pcb上引脚处的走线方法、走线装置及走线设备
US10433422B2 (en) High-speed printed circuit board and differential wiring method thereof
US20110126221A1 (en)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and Electric Apparatus and Optical Disc Drive Having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CN109344479B (zh) 优化bga区信号线阻抗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7119671A (zh) 高速信号线的优化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2235844A (zh) 网络切换方法、系统、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TWI410807B (zh) 資料傳輸介面、資料傳輸方法以及使用此資料傳輸介面的電子裝置
JP3886425B2 (ja) メモリモジュール及びメモリシステム
CN108322805A (zh) 一种hbbtv显示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7995774A (zh) 一种表贴射频头的走线优化方法
CN112507650B (zh) 一种ddr布线的等长设计方法及相关组件
KR20180033928A (ko) 전자 장치,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전자 장치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시스템
CN105392271A (zh) 在互连件中的吸收终止
TWI236593B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upling to a memory module
CN113939091A (zh) 链路静电阻抗器的阻抗匹配设计方法、装置、印制电路板
US5742186A (en) Asynchronous serial communication channel network
CN109862699B (zh) Pcb制作工艺的选择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JP4811065B2 (ja) 接続装置
JP3192821B2 (ja) プリント配線板設計装置
CN117634403B (zh) 一种传输线结构确定方法、系统、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5017068A (zh) 一种延时控制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4077370A (zh) 页面数据的加载方法和装置
CN113660047B (zh) 一种RF cable的检测方法及移动终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