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315622A - 轮胎磨损估计方法和轮胎磨损形状判别方法 - Google Patents

轮胎磨损估计方法和轮胎磨损形状判别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315622A
CN115315622A CN202080099009.6A CN202080099009A CN115315622A CN 115315622 A CN115315622 A CN 115315622A CN 202080099009 A CN202080099009 A CN 202080099009A CN 115315622 A CN115315622 A CN 1153156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wear
shape
acceleration
degre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9900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西山健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idgeston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Bridgeston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idgestone Corp filed Critical Bridgestone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3156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31562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24Wear-indicating arrangements
    • B60C11/246Tread wear monitoring system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7/00Testing of vehicles
    • G01M17/007Wheeled or endless-tracked vehicles
    • G01M17/02Tyr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PMEASURING LINEAR OR ANGULAR SPEED,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SHOCK; INDICATING PRESENCE, ABSENCE, OR DIRECTION, OF MOVEMENT
    • G01P15/00Measuring acceleration; Measuring deceleration; Measuring shock, i.e. sudden change of acceleration
    • G01P15/18Measuring acceleration; Measuring deceleration; Measuring shock, i.e. sudden change of acceleration in two or more dimens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9/00Tyre parts or construc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C2019/004Tyre sensors other than for detecting tyre press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ength Measuring Devices With Unspecified Measuring Means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为了提供一种能够与轮胎的磨损形状无关地高精度地估计行驶中的轮胎的磨损程度的方法,使用轮胎接地端部或轮胎接地端部附近的变形速度的指标、接地时间比以及挠曲量来估计轮胎的磨损程度,所述变形速度的指标是根据对由安装于所述轮胎的加速度传感器检测出的轮胎径向加速度的时间序列波形进行微分所得到的径向加速度波形中出现的正峰及负峰中的任一方或两方的大小而计算出的,所述接地时间比是作为所述正峰与所述负峰之间的时间间隔的接地时间同作为所述正峰及所述负峰中的任一方的峰的时间间隔的所述轮胎的旋转时间之比,所述挠曲量是作为所述轮胎无载荷时的半径的轮胎半径与作为所述轮胎行驶时的半径的有效半径之差。

Description

轮胎磨损估计方法和轮胎磨损形状判别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估计轮胎的磨损程度的方法和判别行驶中的轮胎的磨损形状是否为中间磨损的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估计轮胎的磨损程度的方法,提出有如下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轮胎内配置加速度传感器,计算作为在由该加速度传感器检测出的蹬出的轮胎径向的加速度的微分波形中出现的正峰及负峰中的任一方或两方的大小的、轮胎接地端部处的变形速度的指标,并且计算作为所述正峰与所述负峰之间的时间间隔的接地时间同作为所述正峰及所述负峰中的任一方的峰的时间间隔的所述轮胎的旋转时间之比即接地时间比,根据这些计算出的变形速度的指标及接地时间比、以及预先求出的表示作为轮胎的磨损程度的沟槽余量、变形速度的指标及接地时间比之间的关系的映射,来估计该轮胎的磨损程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WO2009/008502A1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存在如下的问题点:在如上述专利文献1那样根据变形速度的指标和接地时间比来估计轮胎的沟槽余量的情况下,若是磨损形状为中间磨损的轮胎,则导致检测出的实际的沟槽余量接近新品时的沟槽余量(导致所估计出的磨损量小于实际的磨损量)。
图12是示出使搭载新品轮胎(□;新(New))、沟槽余量为新品轮胎的一半的磨损形状不同的两种轮胎(○,△;中蠕虫(Mid-worm))、以及磨损到了磨损指示标志(slip sign)附近的轮胎(■;全蠕虫(Full-worm))这四种试验轮胎的车辆以恒定速度行驶所测定出的轮胎径向加速度的微分峰值(Derivative Peak)与接地时间比(Contact Time Ratio)之间的关系的图,○记号是磨损形状为中间磨损(Center)的轮胎,△记号是磨损形状为均匀磨损(Even)的轮胎。在本例中,通过使载荷变化,来测定多个接地时间比时的轮胎径向加速度的微分峰值。
如从该图可知,磨损形状为中间磨损的轮胎的变形速度的指标与接地时间比之间的关系向新品轮胎侧偏移了。
本发明是鉴于以往的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判别轮胎的磨损形状是否为中间磨损的方法、以及能够与轮胎的磨损形状无关地高精度地估计行驶中的轮胎的磨损程度的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是一种用于估计行驶中的轮胎的磨损程度(沟槽余量或磨损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轮胎接地端部或轮胎接地端部附近的变形速度的指标、接地时间比以及挠曲量来估计轮胎的磨损程度,所述变形速度的指标是根据对由安装于所述轮胎的加速度传感器检测出的轮胎径向加速度的时间序列波形进行微分所得到的径向加速度波形中出现的正峰及负峰中的任一方或两方的大小(接地端的微分峰值)而计算出的,所述接地时间比是作为所述正峰与所述负峰之间的时间间隔的接地时间同作为所述正峰及所述负峰中的任一方的峰的时间间隔的所述轮胎的旋转时间之比,所述挠曲量是作为所述轮胎无载荷时的半径的轮胎半径与作为所述轮胎行驶时的半径的有效半径(车轴与路面之间的距离)之差。
像这样,除了行驶中的轮胎的变形速度的指标和接地时间比以外,还将轮胎的挠曲量作为磨损的度量来估计轮胎的磨损程度,因此能够与该轮胎的磨损形状是否为中间磨损无关地高精度地估计轮胎的磨损程度。
此外,轮胎的磨损程度也可以根据预先求出的以变形速度的指标、接地时间比以及挠曲量为变量的回归方程式来求出,还可以判别磨损形状是否为中间磨损,在为中间磨损的情况下,对根据变形速度的指标和接地时间比估计出的磨损程度进行校正。
或者,也可以设为,准备均匀磨损的主曲线和中间磨损的主曲线这两条主曲线,根据磨损形状来选择主曲线。
此外,上述发明内容并非列举了本发明的必要的全部特征,这些特征组的子组合也能够形成发明。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轮胎磨损估计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2是示出加速度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和加速度的检测方向的图。
图3是示出轮胎径向加速度波形及加速度微分波形的一例、以及旋转时间及接地时间的计算方法的图。
图4是示出Rc-VR映射的一例的图。
图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轮胎磨损估计方法的流程图。
图6是示出轮胎径向加速度、轮胎周向加速度、轮胎周向速度以及旋转角速度的时间变化波形的图。
图7是示出测量点的旋转角、前后方向加速度以及上下方向加速度的时间变化波形的图。
图8是示出测量点的前后方向速度和上下方向速度的时间变化波形的图。
图9是示出测量点的前后方向的位移及上下方向的位移的时间变化波形、以及测量点的轨迹的图。
图10是示出本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轮胎磨损估计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11是示出特征量的分布和作为分离平面的识别函数的示意图。
图12是示出沟槽余量不同的轮胎的变形速度的指标与接地时间比之间的关系的映射。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轮胎磨损估计装置10的结构的图,轮胎磨损估计装置10具备第一加速度传感器11A、第二加速度传感器11B、加速度微分波形运算单元12、微分峰值计算单元13、接地时间比计算单元14、角速度估计单元15、挠曲量计算单元16、存储单元17以及沟槽余量估计单元18。
加速度微分波形运算单元12~沟槽余量估计单元18的各单元例如由计算机的软件、以及RAM等存储器构成。下面,将这些加速度微分波形运算单元12~沟槽余量估计单元18的各单元称为运算部10B。在本例中,将运算部10B设置于车身侧,但也可以设置于轮胎内。
如图2的(a)、(b)所示,第一加速度传感器11A和第二加速度传感器11B均被收纳在配置于轮胎1的内衬层部2的靠轮胎气室3一侧的大致中央部的传感器盒11内,检测从路面输入到胎面4的振动作为加速度。
第一加速度传感器11A以检测方向为轮胎径向的方式配置,来检测从路面输入的轮胎径向加速度aR(t),第二加速度传感器11B以检测方向为轮胎周向的方式配置,来检测轮胎周向加速度aT(t)。此外,在各图中,x方向为车辆行进方向,y方向为车辆宽度方向(轮胎宽度方向),z方向为上下方向。
另外,虽然省略了图,但在传感器盒11中收纳有将第一加速度传感器11A和第二加速度传感器11B的输出分别进行放大的放大器、A/D转换器、以及将进行A/D转换后的信号向运算部10B发送的发送机等。此外,在将运算部10B设置于传感器盒11等轮胎1内的情况下,将由运算部10B得到的估计结果发送到设置于车身侧的车辆控制装置(未图示)即可。
第一加速度传感器11A和第二加速度传感器11B的大小远小于轮胎1的大小,因此能够视为处于大致相同的位置。下面,将图2的(b)的点A所示的第一加速度传感器11A和第二加速度传感器11B的位置称为测量点。
加速度微分波形运算单元12提取由第一加速度传感器11A检测出的轮胎径向加速度的时间序列波形即径向加速度波形,求出对所提取出的该径向加速度波形进行时间微分得到的波形即加速度微分波形。
图3的(a)是示出径向加速度波形的一例的图,横轴为时间[sec.],纵轴为加速度[G]。该图中的由虚线包围的、负斜率为最大的部分是踏入侧的接地端pf、正斜率为最大的部分pk是蹬出侧的接地端。
另外,图3的(b)是示出加速度微分波形的一例的图,横轴为时间[sec.],纵轴为加速度微分值[G/sec.]。在该加速度微分波形中出现两个峰。在波形的前侧,即,时间上先出现的峰是踏入端侧的峰Pf,时间上后出现的峰是蹬出端侧的峰Pk。径向加速度波形的接地端pf、pk处的斜率越大,则加速度微分波形中的峰Pf、Pk的大小越大。
如图3的(c)所示,加速度微分波形中的踏入端侧的峰Pf与蹬出端侧的峰Pk的间隔为接地时间Tt,时间上相邻的两个蹬出端侧的峰Pk、Pk+1的间隔为轮胎旋转一周的时间即旋转时间Tr。此外,也可以根据踏入侧的峰的时间间隔来求出旋转时间Tr
在微分峰值计算单元13中,计算踏入端侧的峰Pf的大小即踏入端侧的微分峰值VRf,并将其作为变形速度指标VR发送到沟槽余量估计单元18。此外,作为变形速度指标VR,也可以使用蹬出端侧的加速度微分值即蹬出端侧微分峰值VRk,还可以使用踏入端侧微分峰值VRf与蹬出端侧微分峰值VRk的平均值。
在接地时间比计算单元14中,计算图3的(c)所示的作为蹬出端侧的峰Pk所出现的时间T1与该蹬出端侧的峰在轮胎1旋转一周后再次出现为止的时间T2的时间差的旋转时间Tr、以及作为踏入端侧的峰Pf与蹬出端侧的峰Pk之间的时间的接地时间Tt,并计算将所计算出的该接地时间Tt除以旋转时间Tr得到的接地时间比Rc。所计算出的接地时间比Rc被发送到沟槽余量估计单元18。
此外,Tr=T2-T1,Rc=(Tt/Tr)。
角速度估计单元15根据由第一加速度传感器11A检测出的轮胎径向加速度aR(t)和由第二加速度传感器11B检测出的轮胎周向加速度aT(t),来估计轮胎1的旋转角速度ω(t)。
挠曲量计算单元16根据由第一加速度传感器11A检测出的轮胎径向加速度aR(t)、由第二加速度传感器11B检测出的轮胎周向加速度aT(t)、以及由角速度估计单元15估计出的旋转角速度ω(t),来运算测量点A的轨迹,求出作为行驶时的轮胎1的纵截面形状的轮胎1的外形,根据该轮胎1的外形来估计挠曲量d。当将作为轮胎1无载荷时的半径的轮胎半径设为R、将作为轮胎行驶时的半径的有效半径设为Reff时,挠曲量d能够表示为d=R-Reff
旋转角速度ω(t)的估计方法和挠曲量d的计算方法在后面记述。
存储单元17存储预先求出的多个Rc-VR映射17M1~17Mn。Rc-VR映射17M1~17Mn是用于估计轮胎1的磨损程度的映射,是针对各挠曲量dk(k=1~n)制作的。此外,在本例中,使用沟槽余量H作为磨损程度,但也可以将磨损量M作为磨损程度。当将新品时的轮胎1的沟槽深度设为H0、将沟槽余量设为H时,磨损量M用M=H0-H来表示。
如图4所示,挠曲量为dk的Rc-VR映射17Mk是将预先求出的表示沟槽余量为Hj的磨损轮胎的接地时间比Rc与变形速度指标VR的关系的主线Lj绘制在将横轴设为接地时间比Rc且将纵轴设为变形速度指标VR的平面上所得到的,在本例中,将主线Lj设为H1=8mm(新)、H2=6mm、H3=4mm、H4=2mm(全蠕虫)这4条(j=1~4),但也可以设为3条(新、中蠕虫、全蠕虫),还可以设为5条以上。
Rc-VR映射17M1~17Mn是使用使搭载包括新品轮胎(新)和磨损到了磨损指示标志附近的轮胎(全蠕虫)在内的沟槽余量HM和磨损形状不同的多个试验轮胎的车辆以各种载荷状态进行了行驶时的接地时间比Rc的数据、变形速度指标VR的数据以及挠曲量d的数据求出的。
此外,在胎肩磨损的情况下,若中间部的沟槽余量与均匀磨损的沟槽余量大致相同,则接地时间比Rc、变形速度指标VR以及挠曲量d与均匀磨损的情况大致相同,因此在本例中,将磨损形状设为中间磨损和均匀磨损这两种。
沟槽余量估计单元18使用由微分峰值计算单元13计算出的变形速度指标VR、由接地时间比计算单元14计算出的接地时间比Rc、由挠曲量计算单元16计算出的挠曲量d、以及存储于存储单元17的Rc-VR映射17M1~17Mn,来估计作为该轮胎1的磨损程度的沟槽余量H。
如上所述,Rc-P映射17M1~17Mn是使用使搭载沟槽余量H和磨损形状不同的试验轮胎的车辆行驶并检测出的轮胎径向加速度aR(t)和轮胎周向加速度aT(t)求出的,因此如果使用该Rc-VR映射17M1~17Mn,能够与磨损形状是否为中间磨损无关地高精度地估计沟槽余量H。
此外,如图4所示,也可以代替Rc-VR映射17M1~17Mn,而使用预先求出的以接地时间比Rc、变形速度指标VR以及挠曲量d这三个为变量的沟槽余量H的回归方程式H=F(Rc,VR,d)来估计轮胎1的沟槽余量H。该回归方程式H=F(Rc,VR,d)也与上述的Rc-VR映射17M1~17Mn同样地是使用使搭载沟槽余量H和磨损形状不同的试验轮胎的车辆行驶并检测出的轮胎径向加速度aR(t)和轮胎周向加速度aT(t)求出的。因而,使用回归方程式H=F(Rc,VR,d)也能够高精度地估计该轮胎1的沟槽余量H。
接着,参照图5的流程图来对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轮胎磨损估计方法进行说明。此外,在估计磨损程度时,假设搭载了轮胎1的车辆以恒定速度V0在平坦的路面上直行。
首先,通过设置于轮胎1的内衬层部2的第一加速度传感器11A和第二加速度传感器11B分别检测从路面输入到轮胎1的轮胎径向加速度aR(t)和轮胎周向加速度aT(t)(步骤S10)。
接着,求出对轮胎径向加速度aR(t)进行时间微分得到的波形即加速度微分波形(步骤S11),计算该加速度微分波形的踏入端侧的峰Pf的大小即踏入端侧微分峰值VRf并将其作为变形速度指标VR(步骤S12)。并且,计算作为加速度微分波形中的踏入端侧的峰Pf与蹬出端侧的峰Pk的间隔的接地时间Tt以及作为加速度微分波形中的两个蹬出端侧的峰Pk1、Pk2的间隔的旋转时间Tr(步骤S13),之后,计算作为所计算出的该接地时间Tt与旋转时间Tr之比的接地时间比Rc(步骤S14)。接地时间比Rc能够用Tt/Tr来表示。
接着,根据在上述的步骤S10中检测出的轮胎径向加速度aR(t)和轮胎周向加速度aT(t)来计算轮胎1的旋转角速度ω(t)(步骤S15)。然后,根据轮胎径向加速度aR(t)、轮胎周向加速度aT(t)以及旋转角速度ω(t)来计算轮胎1的挠曲量d(步骤S16)。
此外,变形速度指标VR的计算、接地时间比Rc的计算以及挠曲量d的计算不必一定按照该顺序来进行,也可以更换顺序,还可以并列处理。
最后,使用在步骤S13中计算出的变形速度指标VR、在步骤S15中计算出的接地时间比Rc、在步骤S16~S17中计算出的挠曲量d、以及所存储的预先求出的Rc-VR映射17M1~17Mn,来估计作为该轮胎1的磨损程度的沟槽余量H(步骤S17)。
步骤S15的旋转角速度ω(t)的估计方法如下。
首先,如图6的(a)、(b)所示,从轮胎径向加速度aR(t)和轮胎周向加速度aT(t)分别截取轮胎旋转一周的量的波形。
接着,根据轮胎周向加速度aT(t),使用下面的式(1)来计算轮胎周向速度v(t)。
[数1]
Figure BDA0003861883720000081
在此,V0为车速,能够根据轮胎的旋转周期、轮胎半径以及GPS数据等进行计算。有时也会对v(t)进行中心化等预处理。
如图6的(c)所示,可知轮胎周向速度v(t)随着接近踏入端而减小,当进入接地区域时再次增加,但从接地区域的中心附近开始再次减小,并在蹬出端处变为最小,之后上升。
接着,根据轮胎径向加速度aR(t)和轮胎周向速度v(t),通过下面的式(2)来估计轮胎1的旋转角速度ω(t)。
ω(t)=aR(t)/v(t)……(2)
图6的(d)示出旋转角速度ω(t)的估计值的时间变化。
上述的式(2)是假定为传感器(测量点A)在某时刻t正在进行匀速圆周运动而导出的,测量点A正在进行匀速圆周运动时的加速度aR(t)和速度v(t)能够通过下式来表示。
aR(t)=v2(t)/R(t)
v(t)=R(t)ω(t)
在此,R(t)是在时刻t的曲率半径。
从上述的两个式中消去R(t)并对ω(t)求解,则能够得到上述式(2)。
接着,对步骤S16的挠曲量d的计算方法进行说明。
在本例中,根据测量点A的轨迹来计算挠曲量d。
首先,使用下面的式(3)对旋转角速度ω(t)的估计值进行积分,求出旋转角θ的时间变化波形。如图7的(a)所示,测量点的旋转角θ是从轮胎1的中心观察时的测量点A的旋转角度,初始值θ0能够设定为0(接地中心)、-π(最上部)等适当的值。
[数2]
Figure BDA0003861883720000091
图7的(a)是示出旋转角θ(t)的时间变化的图,可知旋转角θ(t)大致线性地变化,但在该图中的由圆形包围的接地中心附近(t=0.1秒(sec)附近),对应旋转角速度ω(t)变小的情形,该变化变小。
接着,如下面的式(4)、(5)所示,使用上述的旋转角θ(t),将轮胎径向加速度aR(t)和轮胎周向加速度aT(t)进行坐标变换而变换为作为全局坐标系(x,z)的加速度的前后方向加速度ax(t)和上下方向加速度az(t)。全局坐标系(x,z)是图2的(a)、(b)所示的、将x方向设为车辆行进方向、将y方向设为车辆宽度方向(轮胎宽度方向)、将z方向设为上下方向的坐标系。
[数3]
ax(t)=aT(t)cosθ(t)-aR(t)sinθ(t)……(4)
az(t)=aT(t)sinθ(t)+aR(t)cosθ(t)......(5)
在图7的(b)中示出前后方向加速度ax(t)的时间变化波形,在图7的(c)中示出上下方向加速度az(t)的时间变化波形。
接着,对变换为全局坐标系的加速度进行积分,使用下面的式(6)、式(7)来计算测量点A的前后方向速度vx(t)和上下方向速度vz(t)。
[数4]
Figure BDA0003861883720000101
Figure BDA0003861883720000102
其中,ax(t)、az(t)有时也会伴随中心化等预处理。另外,初始值vx0、vz0能够设定为任意的值。
在图8的(a)中示出前后方向速度vx(t)的时间变化波形,在图8的(b)中示出上下方向速度vz(t)的时间变化波形。
并且,对速度进行积分,使用下面的式(8)、式(9)来计算测量点A的前后方向的位移ux(t)和上下方向的位移uz(t)。
[数5]
Figure BDA0003861883720000103
Figure BDA0003861883720000104
其中,vx(t)、vz(t)有时也会伴随中心化等预处理。另外,初始值ux0、uz0能够设定为任意的值。
在图9的(a)中示出前后方向的位移ux(t)的时间变化波形,在图9的(b)中示出上下方的位移uz(t)的时间变化波形。
然后,通过去除时间成分并将位移ux(t)、uz(t)图示于二维平面,得到如图9的(c)所示那样的测量点A的轨迹。
用圆拟合该测量点A的轨迹而求出回归圆Cfit,求出作为回归圆Cfit的半径的回归半径Rfit,并且求出作为轮胎1发生了挠曲的状态的半径的有效半径Reff。在本例中,如图9的(d)的示意图所示,将有效半径Reff设为从该图中的虚线所示的回归圆Cfit的中心O到测量点A的距离的最小值。
最后,通过下面的式子来计算挠曲量d。
d=Rfit-Reff
此外,作为用于估计磨损程度的挠曲量d或在后述的中间磨损判定中使用的特征量,既可以是挠曲量d,也可以是挠曲率kd=d/Rfit
实施方式2.
图10是示出本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轮胎磨损估计装置20的结构的图,在该图中,11A是第一加速度传感器,11B是第二加速度传感器,12是加速度微分波形运算单元,13是微分峰值计算单元,14是接地时间比计算单元,15是角速度估计单元,16是挠曲量计算单元,21是识别模型存储单元,22是磨损形状判别单元,23是R-V映射存储单元,24是沟槽余量估计单元。
对于第一加速度传感器11A和第二加速度传感器11B到挠曲量计算单元16,附图标记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各单元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识别模型存储单元21存储预先求出的磨损形状识别模型21M。
如图11所示,磨损形状识别模型21M具备基准特征向量YZSV、以及对基准特征向量YZSV加权的拉格朗日乘数λZ(Z=N或M),该基准特征向量YZSV用于通过识别轮胎1的磨损形状是均匀磨损(Even wear;下面称为N状态)还是中间磨损(Center wear;下面称为M状态)的识别函数fNM(x)来分离。
在求出将使搭载沟槽余量H和磨损形状不同的多个试验轮胎的车辆以各种载荷状态进行了行驶时的接地时间比Rc的数据、变形速度指标VR的数据以及挠曲量d的数据作为分量的特征向量YZ=(RcZ,VRZ,dZ)之后,将这些特征向量YZ作为学习数据来通过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求出基准特征向量YZSV和拉格朗日乘数λZ
磨损形状判别单元22使用将由微分峰值计算单元13计算出的变形速度指标VR、由接地时间比计算单元14计算出的接地时间比Rc及由挠曲量计算单元16计算出的挠曲量d作为分量的特征量向量X(Rc,VR,d)、记录于识别模型存储单元21的支持向量YNSV及YMSVV、以及拉格朗日乘数λN、λM,计算出核函数KN(X,YNSV)、KM(X,YMSVV),之后,使用这些核函数KN(X,YNSV)、KM(X,YMSVV)来求出用于识别轮胎的磨损形状的识别函数fNM(x)的值,根据该识别函数fNM(x)的值来判别该轮胎1的磨损形状是N状态(均匀磨损)还是M状态(中间磨损)。磨损形状判别单元22的判别结果被发送到沟槽余量估计单元24。
此外,作为核函数KN、KM,例如能够优选使用高斯核函数等。
R-V映射存储单元23存储将预先求出的第一主线LNj绘制在将横轴设为接地时间比Rc且将纵轴设为变形速度指标VR的平面上所得到的第一Rc-VR映射23N(均匀磨损映射(Even-Map))和将预先求出的第二主线LMj绘制在该平面上所得到的第二Rc-VR映射23M(中间磨损映射(Center-Map)),该第一主线LNj表示沟槽余量为Hj且磨损形状为均匀磨损的磨损轮胎的接地时间比Rc与变形速度指标VR的关系,该第二主线LMj表示沟槽余量为Hj且磨损形状为中间磨损的磨损轮胎的接地时间比Rc与变形速度指标VR的关系。
第一Rc-VR映射23N和第二Rc-VR映射23M均是用于根据接地时间比Rc和变形速度指标VR来估计磨损程度的映射,第一Rc-VR映射21N是使用使搭载磨损形状为均匀磨损且沟槽余量H不同的多个试验轮胎的车辆以各种载荷状态进行了行驶时的接地时间比Rc的数据和变形速度指标VR的数据求出的。
另一方面,第二Rc-VR映射21M是使用使搭载磨损形状为中间磨损且沟槽余量H不同的多个试验轮胎的车辆以各种载荷状态进行了行驶时的接地时间比Rc的数据和变形速度指标VR的数据求出的。
沟槽余量估计单元24使用由微分峰值计算单元13计算出的变形速度指标VR、由接地时间比计算单元14计算出的接地时间比Rc、以及存储于R-V映射存储单元23的第一Rc-VR映射23N或第二Rc-VR映射23M,来估计作为该轮胎1的磨损程度的沟槽余量H。
具体地说,在由磨损形状判别单元22判定为该轮胎1的磨损形状为均匀磨损的情况下,使用所计算出的变形速度指标VR及接地时间比Rc、以及第一Rc-VR映射23N来估计作为该轮胎1的磨损程度的沟槽余量H,在判定为磨损形状为中间磨损的情况下,使用所计算出的变形速度指标VR及接地时间比Rc、以及第二Rc-VR映射23M来估计作为该轮胎1的磨损程度的沟槽余量H。
像这样,在由微分峰值计算单元13计算出变形速度指标VR、由接地时间比计算单元14计算出接地时间比Rc、由挠曲量计算单元16计算出挠曲量d之后,基于将上述计算出的变形速度指标VR、接地时间比Rc以及挠曲量d作为分量的特征量向量X(Rc,VR,d)、以及将预先针对各磨损形状求出的特征量向量即支持向量YZ=(RcZ,VRZ,dZ)作为学习数据所构建出的判别模型(磨损形状识别模型21M),使用机器学习的算法来判别出上述轮胎的磨损形状是均匀磨损还是中间磨损,因此能够高精度地判别该轮胎1的磨损形状。
另外,由于考虑磨损形状来估计该轮胎1的磨损程度,因此能够与轮胎的磨损形状无关地高精度地估计行驶中的轮胎的磨损程度。
上面使用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所记载的范围。能够对上述实施方式施加多种变更或改良,这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也是显而易见的。从权利要求书显而易见的是,施加那样的变更或改良所得到的方式也能够包括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1、2中,根据轮胎径向加速度aR(t)和轮胎周向加速度aT(t)来估计旋转角速度ω(t),但是也可以使用振动陀螺仪等角速度传感器来直接测量旋转角速度ω(t)。优选的是,角速度传感器设置于测量点A。
另外,对于挠曲量d,也可以是,在安装有轮胎1的车辆设置距离传感器来测量车辆与路面之间的距离,根据该车辆与路面间的距离来计算挠曲量d。具体地说,将距离传感器的设置位置与路面之间的距离换算为车轴与路面之间的距离并将其作为有效半径Reff,将该有效半径与轮胎半径R之差作为挠曲量d即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由支持向量机(SVM)构成了磨损形状判别单元22,但也可以使用逻辑回归、随机森林、神经网络等其它机器学习的算法。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设为根据磨损形状来选择用于估计磨损程度的映射,但也可以设为,仅准备第一Rc-VR映射23N,并且预先求出作为接地时间比Rc及变形速度指标VR相同的情况下的、磨损形状为均匀磨损时的沟槽余量HN与磨损形状为中间磨损时的沟槽余量HM之差的校正量ΔH,在磨损形状为中间磨损的情况下,将通过第一Rc-VR映射23N求出的沟槽余量H’校正为H=H’+ΔH并输出。此外,在磨损形状不为中间磨损的情况下,不需要校正,直接输出H’即可。
附图标记说明
1:轮胎;2:内衬层部;3:轮胎气室;4:胎面;10:轮胎磨损估计装置;11:传感器盒;11A:第一加速度传感器;11B:第二加速度传感器;12:加速度微分波形运算单元;13:微分峰值计算单元;14:接地时间比计算单元;15:角速度估计单元;16:挠曲量计算单元;17:存储单元;17M1~17Mn:Rc-VR映射;18:沟槽余量估计单元。

Claims (7)

1.一种轮胎磨损估计方法,其中,
使用轮胎接地端部或轮胎接地端部附近的变形速度的指标、接地时间比以及挠曲量来估计轮胎的磨损程度,所述变形速度的指标是根据对由安装于所述轮胎的加速度传感器检测出的轮胎径向加速度的时间序列波形进行微分所得到的径向加速度波形中出现的正峰及负峰中的任一方或两方的大小而计算出的,所述接地时间比是作为所述正峰与所述负峰之间的时间间隔的接地时间同作为所述正峰及所述负峰中的任一方的峰的时间间隔的所述轮胎的旋转时间之比,所述挠曲量是作为所述轮胎无载荷时的半径的轮胎半径与作为所述轮胎行驶时的半径的有效半径之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磨损估计方法,其特征在于,
测量所述轮胎的轮胎径向加速度、轮胎周向加速度以及旋转角速度,并且根据使用所测量出的所述轮胎径向加速度、所述轮胎周向加速度以及所述旋转角速度计算出的该轮胎的位移的轨迹,来估计所述挠曲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磨损估计方法,其特征在于,
测量所述轮胎的轮胎径向加速度和轮胎周向加速度,根据所测量出的所述轮胎径向加速度和所述轮胎周向加速度来估计所述轮胎的旋转角速度,并且根据使用所测量出的所述轮胎径向加速度和所述轮胎周向加速度、以及所估计出的所述旋转角速度计算出的该轮胎的位移的轨迹,来估计所述挠曲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磨损估计方法,其特征在于,
根据由搭载在安装有所述轮胎的车辆中的距离传感器检测出的所述车辆与路面之间的距离来计算所述有效半径。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磨损估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判别步骤,将所述变形速度的指标、所述接地时间比以及所述挠曲量作为特征量,根据这些特征量,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来判别所述轮胎的磨损形状是否为中间磨损;以及
估计所述轮胎的磨损程度的步骤,
在所述判别步骤中,
基于所述特征量和预先求出的判别模型来判别所述轮胎的磨损形状是否为中间磨损,所述判别模型是将磨损形状为中间磨损的轮胎的特征量和磨损形状不为中间磨损的轮胎的特征量作为学习数据而构建出的模型,
在估计所述轮胎的磨损程度的步骤中,
在判别为所述轮胎的磨损形状为中间磨损的情况下,
使用所计算出的所述变形速度的指标、所述接地时间比以及预先求出的、轮胎的磨损形状为中间磨损的轮胎的所述变形速度的指标、所述接地时间比及轮胎的磨损程度之间的关系,来估计所述轮胎的磨损程度,
在判别为所述轮胎的磨损形状不为中间磨损的情况下,
使用所计算出的所述变形速度的指标、所述接地时间比以及预先求出的、轮胎的磨损形状不为中间磨损的轮胎的所述变形速度的指标、所述接地时间比及磨损程度之间的关系,来估计所述轮胎的磨损程度。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磨损估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估计步骤,使用所述变形速度的指标和所述接地时间比来估计所述轮胎的磨损程度;
判别步骤,将所述变形速度的指标、所述接地时间比以及所述挠曲量作为特征量,根据这些特征量,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来判别所述轮胎的磨损形状是否为中间磨损;以及
校正步骤,在判别为所述轮胎的磨损形状为中间磨损的情况下,对所估计出的所述磨损程度进行校正,
在所述判别步骤中,
基于所述特征量和预先求出的判别模型来判别所述轮胎的磨损形状是否为中间磨损,所述判别模型是将磨损形状为中间磨损的轮胎的特征量和磨损形状不为中间磨损的轮胎的特征量作为学习数据而构建出的模型,
在所述校正步骤中,
使用预先求出的、磨损形状为中间磨损的轮胎的磨损程度与磨损形状不为中间磨损的轮胎的磨损程度之差,来校正所估计出的所述磨损程度。
7.一种轮胎磨损形状判别方法,用于判别行驶中的轮胎的磨损形状是否为中间磨损,所述轮胎磨损形状判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求出轮胎接地端部或轮胎接地端部附近的变形速度的指标,所述变形速度的指标是根据对由安装于轮胎的加速度传感器检测出的轮胎径向加速度的时间序列波形进行微分所得到的径向加速度波形中出现的正峰和负峰中的任一方或两方的大小而计算出的;
求出接地时间比,所述接地时间比是作为所述正峰与所述负峰之间的时间间隔的接地时间同作为所述正峰及所述负峰中的任一方的峰的时间间隔的所述轮胎的旋转时间之比;
求出挠曲量,所述挠曲量是作为所述轮胎无载荷时的半径的轮胎半径与作为所述轮胎行驶时的半径的有效半径之差;以及
判别步骤,将所求出的所述变形速度的指标、所述接地时间比以及所述挠曲量作为特征量,根据这些特征量,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来判别所述轮胎的磨损形状是否为中间磨损,
在所述判别步骤中,
基于所述特征量和预先求出的判别模型来判别所述轮胎的磨损形状是否为中间磨损,所述判别模型是将磨损形状为中间磨损的轮胎的特征量和磨损形状不为中间磨损的轮胎的特征量作为学习数据而构建出的模型。
CN202080099009.6A 2020-03-25 2020-12-25 轮胎磨损估计方法和轮胎磨损形状判别方法 Pending CN11531562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54835A JP7319940B2 (ja) 2020-03-25 2020-03-25 タイヤ摩耗推定方法、及び、タイヤ摩耗形状判別方法
JP2020-054835 2020-03-25
PCT/JP2020/048867 WO2021192474A1 (ja) 2020-03-25 2020-12-25 タイヤ摩耗推定方法、及び、タイヤ摩耗形状判別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315622A true CN115315622A (zh) 2022-11-08

Family

ID=778899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99009.6A Pending CN115315622A (zh) 2020-03-25 2020-12-25 轮胎磨损估计方法和轮胎磨损形状判别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70044A1 (zh)
EP (1) EP4124842A4 (zh)
JP (1) JP7319940B2 (zh)
CN (1) CN115315622A (zh)
WO (1) WO202119247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745548B2 (en) * 2020-03-06 2023-09-05 Tactile Mobility Ltd. Estimating an effective radius of a tire of a vehicle
DE102022201475A1 (de) * 2022-02-11 2023-08-17 Continental Reifen Deutschland Gmb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Überwachung eines Profilabriebs eines Fahrzeugreifens
WO2024219813A1 (ko) * 2023-04-17 2024-10-24 한국타이어앤테크놀로지 주식회사 타이어의 마모 추정 장치 및 마모 추정 방법
US12070971B1 (en) 2023-07-19 2024-08-27 Tactile Mobility Ltd. Device and method for automatically determining wear of tir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613916C2 (de) * 1996-04-06 2001-12-06 Daimler Chrysler Ag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Reifenüberwachung bei einem Fahrzeug
EP2172759B1 (en) * 2007-07-11 2013-11-13 Kabushiki Kaisha Bridgestone Tire wear estimating method
JP5183114B2 (ja) * 2007-07-11 2013-04-17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摩耗推定方法及びタイヤ摩耗推定装置
US8483976B2 (en) * 2008-06-25 2013-07-09 Kabushiki Kaisha Bridgestone Method for estimating tire wear and apparatus for estimating tire wear
JP5412315B2 (ja) * 2010-02-19 2014-02-12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偏摩耗の推定方法
JP5902473B2 (ja) * 2011-12-28 2016-04-13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偏摩耗検知方法及びタイヤ偏摩耗検知装置
JP5806278B2 (ja) * 2013-11-26 2015-11-10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偏摩耗推定方法及びタイヤ偏摩耗推定装置
JP6291366B2 (ja) * 2014-06-25 2018-03-14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のシミュレーション方法及びシミュレーション装置
DE102015216212A1 (de) * 2015-08-25 2017-03-02 Continental Reifen Deutschland Gmbh Verfahren zum Bestimmen einer Profiltiefe eines Reifenprofils, sowie Steuergerät hierfür
US10960712B2 (en) * 2018-06-28 2021-03-30 Nissan North America, Inc. Tire wear estimation using a hybrid machine learning system and method
JP2020032990A (ja) * 2018-08-31 2020-03-05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摩耗検知方法及びタイヤ摩耗検知装置
KR102225923B1 (ko) * 2019-09-19 2021-03-09 이도현 차량용 스마트 휠캡을 이용한 빅데이터 및 머신러닝 기술을 활용한 타이어 마모 예측 시스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124842A4 (en) 2023-09-06
JP2021154792A (ja) 2021-10-07
US20230070044A1 (en) 2023-03-09
EP4124842A1 (en) 2023-02-01
WO2021192474A1 (ja) 2021-09-30
JP7319940B2 (ja) 2023-08-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315622A (zh) 轮胎磨损估计方法和轮胎磨损形状判别方法
US9636955B2 (en) Tire temperature predictive system and method
CN108780016B (zh) 轮胎载荷推断方法及轮胎载荷推断装置
US8371159B2 (en) Method for estimating the wear of a tire
JP6650680B2 (ja) タイヤ摩耗量推定方法及びタイヤ摩耗量推定装置
JP5165603B2 (ja) タイヤ走行状態推定方法、定常走行状態推定装置、タイヤ摩耗推定方法とその装置
US7406863B2 (en) Contact-state obtaining apparatus and tire-deformation detecting apparatus
CN111315593B (zh) 用于确定轮胎花纹的花纹深度的方法、控制装置和系统
EP1897706B1 (en) Road surface state estimating method, road surface state estimating tire, road surface state estimating device, and vehicle control device
EP1862425B1 (en) Method for estimating tire slip angle and tire with sensor
CN105793687B (zh) 轮胎异常磨损的估计方法和估计设备
US8299909B2 (en) Apparatus, method and program for detecting decrease in tire air pressure including means to reject data
WO2019049808A1 (ja) タイヤ荷重推定方法及びタイヤ荷重推定装置
US10882366B2 (en) Electronic wheel unit for a vehicle wheel,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an electronic wheel unit of this kind
CN112533775A (zh) 胎面磨损监测系统和方法
TW201940370A (zh) 基於車輛量測資料處理之車輛操作
WO2020071249A1 (ja) タイヤ摩耗推定方法
JP3948678B2 (ja) 車輪の旋回安定性評価方法および車輪の旋回安定性評価装置
JPH10239334A (ja) 初期補正係数演算装置
JP2016217065A (ja) 路面粗さの計測装置
WO2020044739A1 (ja) タイヤ摩耗検知方法及びタイヤ摩耗検知装置
US6865456B2 (en) Underinflation detector
JP5241556B2 (ja) 路面状態推定装置
CN105774422A (zh) 轮胎压力监控装置及方法
WO2022071415A1 (ja) 停止判定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