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81895A - 瓣膜夹控制手柄、输送装置及瓣膜修复系统 - Google Patents

瓣膜夹控制手柄、输送装置及瓣膜修复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81895A
CN115281895A CN202210870229.5A CN202210870229A CN115281895A CN 115281895 A CN115281895 A CN 115281895A CN 202210870229 A CN202210870229 A CN 202210870229A CN 115281895 A CN115281895 A CN 1152818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valve
knob
sheath
control hand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87022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军傲
周晓军
谢晨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Lingjian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Lingjian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Lingjian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Lingjian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870229.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281895A/zh
Publication of CN1152818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8189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2/00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i.e. artificial substitutes or replacements for parts of the body; Appliances for connecting them with the body;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 A61F2/02Prostheses implantable into the body
    • A61F2/24Heart valves ; Vascular valves, e.g. venous valves; Heart implants, e.g. passive devices for improving the function of the native valve or the heart muscle; Transmyocardial revascularisation [TMR] devices; Valves implantable in the body
    • A61F2/2442Annuloplasty rings or inserts for correcting the valve shape; Implants for improving the function of a native heart valve
    • A61F2/246Devices for obstructing a leak through a native valve in a closed condi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2/00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i.e. artificial substitutes or replacements for parts of the body; Appliances for connecting them with the body;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 A61F2/02Prostheses implantable into the body
    • A61F2/24Heart valves ; Vascular valves, e.g. venous valves; Heart implants, e.g. passive devices for improving the function of the native valve or the heart muscle; Transmyocardial revascularisation [TMR] devices; Valves implantable in the body
    • A61F2/2442Annuloplasty rings or inserts for correcting the valve shape; Implants for improving the function of a native heart valve
    • A61F2/2466Delivery devices therefor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ardiology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Transplantation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瓣膜夹控制手柄、输送装置及瓣膜修复系统,瓣膜夹控制手柄包括壳体、致动丝和致动丝控制机构,致动丝部分位于壳体中,致动丝的远端能够经鞘管与瓣膜夹合器螺纹连接,致动丝控制机构包括压丝组件、驱动旋钮和卸载旋钮,压丝组件可滑动地设置在壳体中并与致动丝连接,压丝组件设置成在第一工况下能够与致动丝同步移动;驱动旋钮抵接于压丝组件的近端并与壳体螺纹连接,驱动旋钮能够推动压丝组件和致动丝移动,以带动夹臂开合;卸载旋钮抵接于驱动旋钮的近端并与致动丝连接,卸载旋钮设置成在第一工况下能够与致动丝同步移动,在第二工况下能够带动致动丝转动以与瓣膜夹合器解离,本发明提出的瓣膜夹控制手柄结构紧凑,便于操作。

Description

瓣膜夹控制手柄、输送装置及瓣膜修复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瓣膜夹控制手柄、输送装置及瓣膜修复系统。
背景技术
心脏瓣膜指心房与心室之间或心室与动脉间的瓣膜,其中房室瓣包括二尖瓣和三尖瓣,二尖瓣是附于左房室口周缘的两片瓣膜,借腱索连于乳头肌,有阻止左心室的血液流回左心房的作用,二尖瓣反流是由于二尖瓣叶及其相关结构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改变导致的二尖瓣前后叶吻合不良,二尖瓣反流时血流会从左心室倒流至左心房,引起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
外科手术瓣膜修复或置换术被认为是该类疾病的标准治疗方法,然而,外科手术具有创伤大、术后疼痛明显、恢复慢、风险高等缺点,近年来,心脏瓣膜病的介入治疗因其具有创伤小、相对安全、疗效好等优点而迅速发展,其中,依据外科手术瓣膜缘对缘缝合技术原理而研发的瓣膜修复方式由于安全性高、技术原理简单、可行性大受到肯定,在该手术过程中,操作者需要利用输送装置将瓣膜夹合器输送到患者体内,输送装置中的瓣膜夹控制手柄用于控制瓣膜夹合器,而相关技术中瓣膜夹控制手柄结构复杂,操作步骤繁琐,影响手术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至少解决瓣膜夹控制手柄操作步骤繁琐的问题。该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瓣膜夹控制手柄,用于控制瓣膜夹合器,所述瓣膜夹合器包括多个相对开合的夹臂,所述瓣膜夹控制手柄包括壳体、致动丝和致动丝控制机构,所述致动丝部分位于所述壳体中,所述致动丝的远端能够经鞘管与所述瓣膜夹合器螺纹连接,所述致动丝控制机构包括压丝组件、驱动旋钮和卸载旋钮,所述压丝组件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壳体中并与所述致动丝连接,所述压丝组件设置成在第一工况下能够与所述致动丝同步移动;所述驱动旋钮抵接于所述压丝组件的近端并与所述壳体螺纹连接,所述驱动旋钮能够推动所述压丝组件和所述致动丝移动,以带动所述夹臂开合;所述卸载旋钮抵接于所述驱动旋钮的近端并与所述致动丝连接,所述卸载旋钮设置成在所述第一工况下能够与所述致动丝同步移动,在第二工况下能够带动所述致动丝转动以与所述瓣膜夹合器解离。
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瓣膜夹控制手柄中,压丝组件、驱动旋钮、卸载旋钮相互配合,且在第一工况下能够联动,操作者仅需转动驱动旋钮,即可控制致动丝移动,进而使瓣膜夹合器中夹臂实现开合动作;在将压丝组件调整至第二工况后,操作者仅需转动卸载旋钮,即可控制致动丝转动,进而使致动丝与瓣膜夹合器实现解离,无需借助外部工具控制致动丝,本实施例中致动丝控制机构的功能集成度高,使瓣膜夹控制手柄不仅结构紧凑,而且便于操作,解决了瓣膜夹控制手柄操作步骤繁琐的问题,提高了手术效率。
另外,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瓣膜夹控制手柄,还可以具有如下所述的技术特征: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压丝组件包括压丝柱和限位块,所述致动丝穿设在所述压丝柱中,所述限位块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压丝柱上,且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压丝柱的近端侧,所述限位块在与所述压丝柱相连接的工况下能够阻止所述压丝柱转动。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压丝组件还包括手拧螺钉,所述手拧螺钉插接在所述限位块中并与所述压丝柱可拆卸连接,所述手拧螺钉的端部露出于所述壳体外。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致动丝控制机构还包括通丝管,所述通丝管自所述压丝柱内朝远端延伸,且能够穿设至所述鞘管中,所述致动丝部分穿设在所述通丝管中。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压丝柱沿轴向设置有第一通孔,沿径向设置有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一通孔连通的第一锁止孔,所述第一锁止孔用于安装紧固件以锁紧位于所述第一通孔中的所述致动丝和/或所述通丝管。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瓣膜夹控制手柄还包括轴承,所述驱动旋钮和所述卸载旋钮分别与所述轴承相配合。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旋钮包括相连接的螺纹杆和旋转头,所述轴承设置在所述旋转头内,所述卸载旋钮部分插设在所述旋转头中并与所述轴承相配合。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卸载旋钮沿轴向设置有第二通孔,沿径向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第二锁止孔,所述第二锁止孔用于安装紧固件以锁紧位于所述第二通孔中的所述致动丝。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输送装置,所述输送装置包括鞘管、可调弯鞘、鞘管调弯手柄以及根据上述任一实施例提出的瓣膜夹控制手柄,所述可调弯鞘与所述鞘管调弯手柄连接,所述鞘管活动穿设在所述可调弯鞘中,所述鞘管的近端连接在所述瓣膜夹控制手柄中。
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输送装置,具有与上述任一实施例提出的瓣膜夹控制手柄相同的优点,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第三方面提出了一种瓣膜修复系统,所述瓣膜修复系统包括瓣膜夹合器和根据上述任一实施例提出的输送装置,所述输送装置的鞘管与所述瓣膜夹合器可拆卸连接,以输送所述瓣膜夹合器。
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瓣膜修复系统,具有与上述任一实施例提出的瓣膜夹控制手柄及输送装置相同的优点,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下面对实施方式中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附图。
图1为瓣膜修复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瓣膜修复系统中瓣膜夹合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瓣膜夹控制手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瓣膜夹控制手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俯视图;
图6为瓣膜夹控制手柄中致动丝控制机构的爆炸图;
图7为瓣膜夹控制手柄中牵拉线控制机构的爆炸图;
图8为瓣膜夹控制手柄的局部爆炸图;
图9为瓣膜夹控制手柄控制瓣膜夹合器的夹臂打开、捕捉臂打开的示意图;
图10为瓣膜夹控制手柄控制瓣膜夹合器的夹臂闭合、捕捉臂捕捉的示意图;
图11为瓣膜夹控制手柄与瓣膜夹合器解离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文中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特定示例实施方式的目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例如,术语“包括”、“具有”不仅指明存在所陈述的特征,也不排除存在其它特征;术语“第一”、“第二”并不暗示顺序或者次序;术语“内部”、“外部”、“上方”、“下方”仅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所示的一个特征相对于另一特征的关系,不是指示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需要说明的是,在介入医疗器械领域,近端是指距离操作者较近的一端,远端是指距离操作者较远的一端;轴向是指平行于自然状态下的医疗器械远端中心和近端中心连线的方向,在本发明的描述中,上述定义只是为了方便表述,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请参阅图1至图5,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瓣膜夹控制手柄100,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输送装置1100,该输送装置1100可以应用于本发明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出的瓣膜修复系统1000,如图1所示,在瓣膜修复系统1000中,输送装置1100用于将瓣膜夹合器1200送入患者体内,例如经体表微创入口及血管输送至指定位置,实现心脏瓣膜(包括但不限于对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肺动脉瓣)的修复治疗。输送装置1100中的瓣膜夹控制手柄100用于控制瓣膜夹合器1200动作,例如捕捉、夹合等。
示例性地,请参阅图2,瓣膜夹合器1200包括滑动构件1203、多个相对开合的夹臂1201和多个捕捉臂1202,当滑动构件1203沿轴向滑动时,与之直接连接或通过中间结构间接连接的夹臂1201转动打开或闭合,进而夹合瓣膜。例如当瓣膜夹合器1200应用于二尖瓣修复中时,夹臂1201和捕捉臂1202的数量可以均设置为两个,两个捕捉臂1202用于捕捉瓣膜,两个夹臂1201用于夹合捕捉到的瓣膜,从而实现二尖瓣缘对缘修复,在此基础上,本实施例提出的瓣膜夹控制手柄100与瓣膜夹合器1200通过鞘管1130相连接,瓣膜夹合器1200连接在鞘管1130的远端,瓣膜夹控制手柄100连接在鞘管1130的近端。
请继续参阅图1、图2至图5,并结合参阅图6至图8,本实施例提出的瓣膜夹控制手柄100包括壳体10、致动丝20、致动丝控制机构30、牵拉线40以及牵拉线控制机构50,壳体10的远端设置有与鞘管1130相配合的鞘管通道11;致动丝20沿轴向可移动地设置在壳体10中,致动丝20的远端能够经鞘管1130并与瓣膜夹合器1200螺纹连接;致动丝控制机构30与致动丝20连接,致动丝控制机构30设置成在一种工况下带动致动丝20移动,以使夹臂1201开合,在另一种工况下带动致动丝20转动,以与瓣膜夹合器1200解离;牵拉线40能够经鞘管1130与捕捉臂1202连接;牵拉线控制机构50与牵拉线40连接,牵拉线控制机构50设置成在一种工况下锁紧并拉动牵拉线40,以使捕捉臂1202开合,在另一种工况下带动牵拉线40与瓣膜夹合器1200解离。
本实施例提出的瓣膜夹控制手柄100中,致动丝控制机构30能够调整为不同的工况,控制致动丝20移动或转动,进而既能够实现对瓣膜夹合器1200中夹臂1201开合动作的控制,还能够实现致动丝20与瓣膜夹合器1200解离动作的控制,提高了致动丝控制机构30的功能集成度;通过设置牵拉线控制机构50来带动牵拉线40,既能够实现对瓣膜夹合器1200中捕捉臂1202捕捉动作的控制,还能够实现牵拉线40与瓣膜夹合器1200解离动作的控制,提高了牵拉线控制机构50的功能集成度,由此,使得瓣膜夹控制手柄100在结构紧凑的基础上,实现了对瓣膜夹合器1200整个工作过程的控制,便于操作者操作,解决了瓣膜夹控制手柄100操作步骤繁琐的问题,提高了手术效率。
请继续参阅图6,并结合参阅图3至图5,瓣膜夹控制手柄100中壳体10用于安装致动丝控制机构30、牵拉线控制机构50以及连接鞘管1130,壳体10可以通过三维打印或注塑成型,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壳体10包括底壳102和顶盖101,底壳102与顶盖101相扣合,并通过螺钉或螺栓等紧固件相连接,另外,壳体10的远端还可以连接套筒,提高底壳102与顶盖101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如图4和图6所示,瓣膜夹控制手柄100还包括鞘管固定组件60,鞘管固定组件60设置在壳体10内,且位于靠近壳体10远端的部位,本实施例中鞘管1130的近端穿设在壳体10中并与鞘管固定组件60连接,鞘管固定组件60与壳体10连接,例如鞘管固定组件60可以通过螺钉与壳体10连接,从而阻止鞘管1130活动,即防止鞘管1130相对壳体10移动或转动,使鞘管1130的近端固定在壳体10内并保持稳定。
进一步地,鞘管固定组件60可以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压环61,两个压环61扣合连接并抱紧鞘管1130,示例性地,两个压环61的结构相同,如图6所示,压环61抱紧鞘管1130的部位的截面形状为弧形或半圆形,压环61的两侧延伸设置有连接板,当两个压环61扣合连接时,两个压环61的位于同侧的连接板对齐并抵接,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焊接连接两个连接板,或利用螺钉等紧固件穿设两个连接板,使两个压环61相连接并抱紧鞘管1130。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如图6所示,壳体10内设置有用于安装鞘管固定组件60的容置腔12,容置腔12位于鞘管通道11的近端并与鞘管通道11连通,以鞘管固定组件60包括两个压环61、壳体10包括底壳102和顶盖101为例,底壳102和顶盖101上分别设置有凹槽,两个凹槽对合后形成上述容置腔12,两个压环61在相连接的基础上,还可以与底壳102和顶盖101中的至少一者通过螺钉等紧固件相连接,由此进一步提高了鞘管固定组件60与鞘管1130、壳体10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如图4至图6所示,壳体10内设置有密封腔14,密封腔14位于容置腔12的近端侧,并与容置腔12连通,使鞘管1130的近端能够伸入密封腔14内。本实施例中密封腔14由密封圈80围设形成,示例性地,底壳102和顶盖101相对的一侧分别设置有相对应的环形槽,密封圈80与两个环形槽相配合,密封圈80可以采用橡胶圈等。另外,壳体10上还设置有一个或两个排气口17,排气口17与密封腔14连通,排气口17上连接有排气阀(图中未示出)。
请继续参阅图1至图6,并结合参阅图7,瓣膜夹控制手柄100中致动丝20的远端与瓣膜夹合器1200相连接,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致动丝20与瓣膜夹合器1200的滑动构件1203连接,用于带动滑动构件1203沿轴向滑动,进而带动夹臂1201开合。如图7所示,致动丝20沿轴向设置,部分位于壳体10中,致动丝20靠近壳体10远端的部位伸入鞘管1130,在鞘管1130中延伸至与瓣膜夹合器1200的滑动构件1203连接,本实施例中致动丝20与滑动构件1203螺纹连接,例如致动丝20的远端设置有外螺纹段21,从而与滑动构件1203中的螺纹孔相配合,螺纹连接的方式能够保证致动丝20带动滑动构件1203沿轴向运动时的稳定性,且便于操作者通过转动致动丝20的方式解离致动丝20与瓣膜夹合器1200。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解离指的是两者之间解除连接。进一步地,致动丝20可以设置为记忆合金丝,如镍钛合金丝。
进一步地,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6所示,密封腔14内还设置有导向孔15,示例性地,顶盖101和底壳102相对的一侧分别设置有半圆凹槽,两个半圆凹槽对合形成导向孔15,本实施例中导向孔15可以与致动丝20相配合,用于限制致动丝20,以及为致动丝20提供导向,防止致动丝20在密封腔14内弯折。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致动丝20与致动丝控制机构30连接,操作者可以通过操作致动丝控制机构30,控制致动丝20动作。请参阅图7,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致动丝控制机构30包括自远端至近端依次排布的压丝组件31、驱动旋钮32和卸载旋钮33,致动丝20穿设在上述各部件中。压丝组件31可滑动地设置在壳体10中,并与穿设其中的致动丝20连接,压丝组件31用于压紧致动丝20,驱动旋钮32抵接于压丝组件31的近端并与壳体10螺纹连接,驱动旋钮32用于驱动致动丝20移动,卸载旋钮33位于驱动旋钮32的近端侧,并与穿设其中的致动丝20连接,卸载旋钮33用于带动致动丝20转动。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如图4至图6所示,壳体10自近端朝内设置有第一滑孔13,第一滑孔13位于密封腔14的近端侧,压丝组件31至少部分可滑动地设置在第一滑孔13中,以壳体10包括顶盖101和底壳102为例,顶盖101和底壳102相对的一侧分别设置有凹槽,两个凹槽相扣合形成第一滑孔13。
本实施例中压丝组件31包括压丝柱311,压丝柱311设置在第一滑孔13中,并能够在第一滑孔13中转动和滑动。如图7所示,压丝柱311中沿轴向设置有第一通孔3111,致动丝20穿设在第一通孔3111中,进一步地,压丝柱311沿径向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锁止孔3112,第一锁止孔3112与第一通孔3111连通,第一锁止孔3112用于安装螺栓或螺柱等紧固件,利用紧固件压紧的方式锁紧第一通孔3111中的致动丝20,由此,致动丝20与压丝柱311相对固定,致动丝20能够与压丝柱311同步移动或同步转动。
以紧固件设置为螺柱为例,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锁止孔3112设置为盲孔,自压丝柱311的侧壁朝内开设至与第一通孔3111贯通,盲孔内壁设置有内螺纹,螺柱与内螺纹相配合,螺柱的底端部抵接在第一通孔3111的内侧壁上,从而将穿设在第一通孔3111内的致动丝20压紧。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锁止孔3112设置为通孔,第一锁止孔3112被第一通孔3111分隔成两段,其中与螺柱相配合的孔段为螺纹孔段,另外一段设置为光孔段,进一步地,光孔段的内径可以大于螺纹孔段的内径,由此螺柱的底部伸入到光孔段中,将位于第一通孔3111与第一锁止孔3112贯通处的致动丝20压成弯曲状,进一步提高了致动丝20与压丝柱311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本实施例中驱动旋钮32沿轴向开设有通孔,致动丝20可滑动地设置在该通孔内。驱动旋钮32包括相连接的螺纹杆321和旋转头322,螺纹杆321与旋转头322可以设置为一体成型结构。驱动旋钮32螺纹连接在第一滑孔13的近端部,其中,旋转头322位于壳体10外,螺纹杆321螺纹连接在第一滑孔13中,当驱动旋钮32相对壳体10转动时,螺纹杆321在第一滑孔13中沿轴向运动,从而推动压丝组件31及致动丝20轴向运动,进而带动瓣膜夹合器1200的夹臂1201打开或闭合。
进一步地,螺纹杆321的直径可以大于压丝柱311的直径,由此壳体10内的第一滑孔13设置为阶梯孔,其中直径较大的孔段位于直径较小的孔段的近端侧,螺纹杆321与直径较大的孔段相配合,这样的设置方式使螺纹杆321的导程更大,使驱动旋钮32在转动圈数不变的情况下轴向移动更长的距离,也就是说提高了驱动旋钮32的驱动效率,便于操作者操作。
本实施例中卸载旋钮33位于驱动旋钮32的近端侧,即位于壳体10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卸载旋钮33与穿设在其中的致动丝20相连接。示例性地,卸载旋钮33可以设置为圆柱体状,以便于操作者拧动;卸载旋钮33沿轴向设置有第二通孔331,沿径向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第二锁止孔332,第二锁止孔332用于安装螺栓或螺柱等紧固件,利用紧固件压紧的方式锁紧位于第二通孔331中的致动丝20,由此,致动丝20与卸载旋钮33相对固定,致动丝20能够与压丝柱311同步移动或同步转动。进一步地,第二锁止孔332可以设置为盲孔或通孔,第二锁止孔332的具体结构方式可以参照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第一锁止孔3112,在此不再赘述。
可以理解地,本实施例中驱动旋钮32的近端面与卸载旋钮33的远端面直接不留有缝隙,从而保证驱动旋钮32朝远端或近端轴向移动时,均能够带动卸载压丝组件31和卸载旋钮33同步移动。在此基础上,瓣膜夹控制手柄100还包括轴承70,驱动旋钮32和卸载旋钮33分别与轴承70相配合。如图7所示,以驱动旋钮32包括相连接的螺纹杆321和旋转头322为例,旋转头322的径向尺寸大于卸载旋钮33的径向尺寸,轴承70可以设置在旋转头322内,卸载旋钮33部分插设在旋转头322中并与轴承70相配合,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轴承70,避免了驱动旋钮32与卸载旋钮33其中一者转动时影响另一者,不仅提高了致动丝20轴向移动时的稳定性,还避免了多余扭转导致的致动丝20与卸载旋钮33、压丝组件31之间连接松动的问题。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压丝组件31还包括限位块312,限位块312可拆卸地连接在压丝柱311上,连接方式可以为卡接、插接,也可以为通过便于拆卸的紧固件相连接,或者同时多种连接方式相结合。本实施例中限位块312至少部分位于压丝柱311的近端侧,即卡设在压丝柱311与驱动旋钮32之间,可以理解地,限位块312的设置能够避免上述两者直接接触导致压丝柱311随驱动旋钮32转动,由此,压丝柱311和致动丝20在进行移动动作时,能够避免不必要的转动动作,从而不仅提高了致动丝20轴向移动时的稳定性,还避免了多余扭转导致的致动丝20与压丝柱311等结构之间连接松动的问题。
示例性地,请继续参阅图7,限位块312的底部设有连接柱,连接柱插设在压丝柱311自顶部朝下开设的连接孔内。进一步地,以垂直于轴向的平面为截面,限位块312的截面形状为矩形,限位块312的近端面超出压丝柱311的近端面,超出部位朝底部延伸形成卡接部3122,卡接部3122卡设在压丝柱311与驱动旋钮32之间,根据致动丝20穿设于压丝柱311及驱动旋钮32中,卡接部3122上可以沿轴向设置避让槽,保证致动丝20顺利穿设。由此,当驱动旋钮32转动时,由于限位块312无法转动,压丝柱311也不会发生转动。
进一步地,请继续参阅图7,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压丝组件31还包括手拧螺钉313,手拧螺钉313用于连接限位块312与压丝柱311,示例性地,手拧螺钉313插接在限位块312中,且手柄螺钉延伸至压丝柱311中并与压丝柱311螺纹连接,手拧螺钉313的手拧端露出于壳体10外,便于操作者操作,由此可以通过拧动手拧螺钉313解除其与压丝柱311的连接,进而拆除限位块312。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限位块312中设置有螺纹孔,手拧螺钉313与限位块312之间设置为螺纹连接,由此在手拧螺钉313与压丝柱311解除连接后,手拧螺钉313与限位块312保持螺纹连接,操作者可以通过拉动手拧螺钉313带动限位块312脱离,进一步提高了操作便捷性。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6,壳体10的顶部设置有第一滑槽131,以壳体10包括顶盖101和底壳102为例,第一滑槽131设置在顶盖101上,第一滑槽131与壳体10内的第一滑孔13连通,在此基础上,结合参阅图3至图5,限位块312部分位于第一滑槽131内,限位块312的宽度略小于第一滑槽131的宽度,从而便于自第一滑槽131卸载限位块312。进一步地,插接在限位块312中的手拧螺钉313露出在壳体10外,从而便于操作者拧动以及通过拉动手拧螺钉313拆除限位块312,进一步提高了操作便捷性。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第一滑槽131的长度大于或等于压丝组件31轴向移动的最大距离,当压丝组件31整体沿轴向滑动时,限位块312能够沿第一滑槽131滑动,在此基础上,限位块312的顶面高于壳体10的顶面,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限位块312的两侧中,至少一侧伸出设置有指示部3121,指示部3121可以为一体成型在限位块312上的柱状体,也可以为连接在限位块312上的指针状构件,相应地,壳体10上设置有多条与指示部3121相配合的刻度线1011,刻度线1011可以通过标示瓣膜夹合器1200中夹臂1201的状态,如闭合、打开的角度等,为操作者提供致动丝20轴向移动位置的指示,从而便于操作者在手术过程中观察和操作。
如图4和图7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致动丝控制机构30还包括通丝管34,通丝管34具体可以设置为不锈钢管或镍钛合金管,通丝管34设置在壳体10中,自压丝柱311内朝远端延伸,且其远端穿入鞘管1130中,致动丝20穿设在通丝管34中。可以理解地,位于壳体10中的致动丝20一端伸入鞘管1130中,另一端与致动丝控制机构30连接,在随压丝组件31轴向移动的过程中,致动丝20的中间部位容易发生弯折,故本实施例中通丝管34用于限制致动丝20,防止致动丝20弯折。
进一步地,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壳体10的密封腔14内设置有用于限制致动丝20的导向孔15,本实施例中,在致动丝控制机构30包括通丝管34的基础上,导向孔15与通丝管34相配合,且通丝管34能够在导向孔15内轴向滑动。另外,围合形成密封腔14的密封圈80上设置有供通丝管34穿过的通孔,通丝管34的靠近近端的部分经该通孔延伸至第一滑孔13,并插设在压丝柱311中。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通丝管34插设在压丝柱311中的部分延伸至经过至少一个第一锁止孔3112,该第一锁止孔3112中设置的紧固件用于锁紧通丝管34。示例性地,压丝柱311上设置有四个第一锁止孔3112,其中靠近压丝柱311远端的两个第一锁止孔3112中设置有螺柱,两个螺柱的端部均抵接在通丝管34的外侧壁上,从而锁紧通丝管34;另外两个第一锁止孔3112中设置的螺柱与自通丝管34伸出的致动丝20抵接,从而锁紧致动丝20,由此,当压丝柱311在驱动旋钮32的驱动下轴向滑动时,致动丝20和通丝管34均与其同步轴向移动,从而避免致动丝20发生弯折,提高了致动丝20的稳定性。
请参阅图9至图11,当限位块312连接在压丝柱311上时,致动丝控制机构30处于第一工况,此时操作者可以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驱动旋钮32,使驱动旋钮32、压丝柱311、限位块312、通丝管34、卸载旋钮33以及致动丝20同步轴向移动,示例性地,如图9所示,当朝远端移动时,可以带动瓣膜夹合器1200的夹臂1201打开,如图10所示,当朝近端移动时,可以带动夹臂1201闭合。如图11所示,当操作者拧动手拧螺钉313,将限位块312拆除后,致动丝控制机构30处于第二工况,此时操作者可以转动卸载旋钮33,使卸载旋钮33、压丝柱311、通丝管34以及致动丝20同步绕自身轴线转动,从而解除致动丝20与瓣膜夹合器1200中滑动构件1203之间的螺纹连接,即解离致动丝20与瓣膜夹合器1200。因此,本实施例中致动丝控制机构30仅通过拆除限位块312,即可改变工况,进而控制致动丝20实现不同动作,提高了操作便捷性,进而在应用到输送装置1100及瓣膜修复系统1000中时,能够提高手术效率。
请继续参阅图1至图6,并结合参阅图8至图11,牵拉线40穿接在捕捉臂1202上,牵拉线40的两个线端朝近端延伸,本实施例中牵拉线40可以选用镍钛合金线,也可以选用医用缝合线。需要说明的是,当瓣膜夹合器1200包括两个捕捉臂1202时,牵拉线40可以设置为一根,一根牵拉线40依次穿过两个捕捉臂1202,从而同时控制两个捕捉臂1202动作,相应地,瓣膜夹控制手柄100中设置有一个与该牵拉线40相配合的牵拉线控制机构50;牵拉线40也可以设置为两根,每根牵拉线40穿接在一个捕捉臂1202上,从而分别控制两个捕捉臂1202独立动作,相应地,瓣膜夹控制手柄100中设置有两个牵拉线控制机构50。
以下实施方式以牵拉线40设置有两根为例进行描述,请接续参阅图8,并结合参阅图4和图5,两根牵拉线40的四个线端分别穿入鞘管1130的四个通道中,并自鞘管1130的近端穿入壳体10中,继而其中一根牵拉线40的两个线端延伸连接至一个牵拉线控制机构50中,另一根牵拉线40的两个线端延伸连接至另一个牵拉线控制机构50中。本实施例中,两个牵拉线控制机构50可以分别设置在致动丝控制机构30的两侧,这样不仅能够避免两根牵拉线40相互干涉,而且充分利用了壳体10空间。
请继续参阅图8,结合参阅图9至图11,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牵拉线控制机构50包括控制杆51、锁线构件52和撤线构件53,牵拉线40穿设在控制杆51中,控制杆51至少部分可滑动地设置在壳体10中,控制杆51能够带动牵拉线40移动,以使捕捉臂1202开合,以两个捕捉臂1202为例,本实施例中捕捉臂1202打开指的是两个捕捉臂1202相对靠拢,处于待捕捉状态,捕捉臂1202闭合指的是两个捕捉臂1202相对远离,朝夹臂1201转动捕捉瓣膜。锁线构件52安装在控制杆51上,锁线构件52在第一工况下锁紧牵拉线40,在第二工况下松开牵拉线40;撤线构件53可拆卸地安装在控制杆51或锁线构件52上并与牵拉线40连接,撤线构件53在第二工况下能够带动牵拉线40与捕捉臂1202解离。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壳体10中设置有第二滑孔16,且壳体10的近端壁上设置有孔口,控制杆51可滑动地设置在第二滑孔16中。以壳体10包括顶盖101和底壳102为例,顶盖101和底壳102相对的一侧分别设置有凹槽,相对的两个凹槽相扣合后形成第二滑孔16。第二滑孔16的数量与牵拉线控制机构50的数量相同,本实施例中第二滑孔16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二滑孔16分别位于第一滑孔13的两侧。
进一步地,控制杆51上设置有限位凸起5101,相应地,如图6所示,壳体10上设置有第一限位槽162和第二限位槽163,第一限位槽162和第二限位槽163沿控制杆51的滑动方向排布,当控制杆51沿第二滑孔16滑动时,限位凸起5101可以与第一限位槽162或第二限位槽163相配合。可以理解地,控制杆51能够带动牵拉线40移动,进而带动瓣膜夹合器1200的捕捉臂1202张开或闭合,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槽162和第二限位槽163能够通过与限位凸起5101配合,使控制杆51保持在固定的位置,进而使牵拉线40保持在带动捕捉臂1202打开的状态或者保持在带动捕捉臂1202闭合捕捉的状态,因此,这样的设置方式提高了牵拉线40的稳定性,且便于操作者操作。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限位凸起5101可以设置为弹性结构,当控制杆51在第二滑孔16内滑动时限位凸起5101产生弹性形变,当滑动至第一限位槽162或第二限位槽163时,限位凸起5101恢复形变,并伸入到第一限位槽162或第二限位槽163中产生配合。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8,限位凸起5101设置为一体成型在控制杆51上的凸块,相应地,如图6所示,壳体10上设置有与第二滑孔16相连通的第二滑槽161,当控制杆51沿第二滑孔16滑动时,限位凸起5101随之在第二滑槽161中滑动,第一限位槽162和第二限位槽163分别与第二滑槽161连通,并沿第二滑槽161的长度方向排布,由此,在限位凸起5101移动至与第一限位槽162对准时,操作者可以通过转动控制杆51,使限位凸起5101与第一限位槽162相配合;在限位凸起5101移动至与第二限位槽163对准时,操作者可以通过转动控制杆51,使限位凸起5101与第二限位槽163相配合。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以壳体10包括顶盖101和底壳102为例,第二滑槽161、第一限位槽162和第二限位槽163均可以设置在顶盖101上,并沿顶盖101的厚度方向贯穿顶盖101,以便于操作者观察和操作,在此基础上,如图6所示,壳体10上还可以安装有透明盖板90,透明盖板90嵌设在第二滑槽161、第一限位槽162和第二限位槽163中,起到防尘作用。本实施例中控制杆51位于第一滑孔13内的部分设置为圆柱体,由此控制杆51可以在第一滑孔13内绕自身轴线转动,进而带动限位凸起5101转动,限位凸起5101设置在控制杆51的顶部,操作者可以将控制杆51转动10°至90°之间的任意角度,使限位凸起5101卡接在第一限位槽162或第二限位槽163中。
进一步地,控制杆51上还设置有拉手部512,拉手部512可以设置为拉杆,也可以设置为拉环,还可以设置为其他便于操作者握持的形状,本实施例对拉手部512的形状不作具体限定。拉手部512可以一体成型在控制杆51上,例如可以与限位凸起5101位于控制杆51的同侧,从而便于操作者通过握持拉手部512来操作控制杆51滑动和转动,提高操作便捷性。
进一步地,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锁线构件52和撤线构件53均安装在控制杆51上,其中撤线构件53连接在控制杆51的近端;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锁线构件52连接在控制杆51的近端,撤线构件53连接在锁线构件52的近端。在此基础上,撤线构件53设置为撤线旋钮,撤线旋钮螺纹连接在锁线构件52的近端端部,示例性地,锁线构件52的近端设置有外螺纹,撤线旋钮上设置有螺纹孔,从而撤线旋钮可拆卸地套接在锁线构件52上。本实施例中螺纹连接的方式便于撤线构件53拆卸,提高了操作便捷性。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控制杆51沿轴向设置有供牵拉线40穿设的过线孔511,过线孔511贯穿控制杆51,牵拉线40的两个线端自控制杆51的远端穿入过线孔511中。以控制杆51、锁线构件52和撤线构件53依次连接为例,牵拉线40的两个线端自控制杆51伸出后,延伸至锁线构件52中,并根据锁线构件52的工况被锁紧或被松开。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锁线构件52设置为二通阀,二通阀包括阀体和手柄,手柄位于阀体的顶部,阀体的两侧还分别伸出设置有连接管,其中靠近远端的连接管用于与控制杆51连接,连接方式可以为焊接、螺纹连接等,以保证连接的可靠性;靠近近端的连接管用于与撤线旋钮连接。本实施例中二通阀在闭合状态下,能够挤压穿设在其中的牵拉线40,从而将其锁紧,二通阀在打开状态下,能够松开牵拉线40,这样的设置便于操作者操作,而且能够保证牵拉线40的稳定性。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牵拉线40的两个线端中,第一线端延伸至与锁线构件52相配合,牵拉线40的第二线端延伸至与撤线旋钮连接并能够随撤线旋钮移动,也就是说,牵拉线40的两个线端均与锁线构件52配合,以锁线构件52设置为二通阀为例,第一线端可以延伸至二通阀的近端连接管处,第二线端则延伸至撤线旋钮处,可以与撤线旋钮直接连接,也可以卡设在撤线旋钮与连接管之间。如图9和图10所示,当二通阀闭合时,两个线端均被锁紧,此时牵拉线40与控制杆51、锁线构件52相对固定,操作者可以通过轴向滑动控制杆51,使牵拉线40沿轴向移动,进而带动瓣膜夹合器1200的捕捉臂1202打开或闭合;如图11所示,当二通阀打开时,两个线端均被松开,此时操作者可以拉动第二线端抽出牵拉线40,将牵拉线40与瓣膜夹合器1200解离。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牵拉线40的第二线端与撤线旋钮连接,由此,操作者可以在卸载撤线旋钮的同时抽出牵拉线40,操作简单。进一步地,牵拉线40的第二线端与撤线旋钮的连接方式可以为固定连接如粘接,或者,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撤线旋钮沿轴向设置有两个通孔,牵拉线40的第二线端迂回穿设在两个通孔中。示例性地,撤线旋钮的远端可以设置有安装柱531,两个通孔贯穿设置在安装柱531上,且安装柱531的近端位于撤线旋钮内,从而避免牵拉线40外露,牵拉线40的第二线端自远端指向近端的方向穿过其中一个通孔,然后自近端指向远端的方向穿过另一个通孔,从而穿回到撤线旋钮的远端侧,在此基础上,第二线端设置有打结部41,打结部41的径向尺寸大于通孔的径向尺寸,从而使打结部41卡设在撤线旋钮的远端侧,由此牵拉线40与撤线旋钮连接,且当锁线构件52处于第二工况时,即松开牵拉线40时,操作者卸载撤线旋钮时,牵拉线40能够随撤线旋钮移动,从而与瓣膜夹合器1200解离。
请参阅图9和图10,当二通阀闭合时,牵拉线控制机构50处于第一工况,此时操作者可以沿轴向滑动控制杆51,使控制杆51、二通阀、撤线旋钮以及牵拉线40同步移动,当朝近端滑动时,可以带动捕捉臂1202打开,进入待捕捉工况;当朝远端滑动时,由于捕捉臂1202通常为记忆合金,在牵拉线40发生松动的同时捕捉臂1202会恢复至初始状态,即朝夹臂1201转动闭合,对瓣膜进行捕捉。当完成对瓣膜的捕捉后,请参阅图11,操作者可以打开二通阀,松开牵拉线40,此时牵拉线控制机构50处于第二工况,操作者可以拧动撤线旋钮将其卸载,进而将牵拉线40抽出,从而解除牵拉线40与捕捉臂1202之间的连接,即解离牵拉线40与瓣膜夹合器1200。因此,本实施例中牵拉线控制机构50通过二通阀的开闭改变工况,进而仅通过卸载撤线旋钮即可完成解离,无需为了抽出牵拉线40而查找线端或剪断牵拉线40,提高了操作便捷性,进而在应用到输送装置1100及瓣膜修复系统1000中时,能够提高手术效率。
请参阅图1,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输送装置1100,输送装置1100可以应用于介入治疗中,用于输送如人造瓣膜、支架、瓣膜夹合器1200等植入物。本实施例中,输送装置1100包括鞘管1130、可调弯鞘1110、鞘管调弯手柄1120以及根据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的瓣膜夹控制手柄100,可调弯鞘1110与鞘管调弯手柄1120连接,在鞘管调弯手柄1120的控制下朝设定方向发生弯曲,从而在手术过程中经患者体内介入通道如静脉血管等路径到达指定位置;鞘管1130活动穿设在可调弯鞘1110中,鞘管1130的近端连接在瓣膜夹控制手柄100中。
本实施例中可调弯鞘1110为远端可以弯曲或操控的中空鞘管,可调弯鞘1110在未受到折弯力使呈平直状或近似平直状,示例性地,可调弯鞘1110在靠近远端的部位设置有可调弯管段,鞘管调弯手柄1120中的控制线与可调弯管段连接,由此,鞘管调弯手柄1120通过拉动控制线可使鞘管调弯手柄1120的远端弯曲。在此基础上,鞘管1130穿设在可调弯鞘1110中,并能够随可调弯鞘1110同步弯曲。
请继续参阅图1,本发明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瓣膜修复系统1000,该瓣膜修复系统1000包括瓣膜夹合器1200和根据第二方面实施例提出的输送装置1100,输送装置1100的鞘管1130与瓣膜夹合器1200可拆卸连接,以输送瓣膜夹合器1200。
示例性地,输送装置1100包括两个可调弯鞘1110、两个鞘管调弯手柄1120、一个鞘管1130和一个瓣膜夹控制手柄100,两个可调弯鞘1110分别为一级鞘1111和二级鞘1112,二级鞘1112穿设在一级鞘1111中,两个鞘管调弯手柄1120分别与一级鞘1111和二级鞘1112相配合,用于控制一级鞘1111和二级鞘1112朝设定方向弯曲;鞘管1130穿设在二级鞘1112中,鞘管1130的远端伸出二级鞘1112并与瓣膜夹合器1200可拆卸连接,鞘管1130的近端伸出二级鞘1112并连接在瓣膜夹控制手柄100中。
本实施例提出的瓣膜修复系统1000在应用到二尖瓣修复手术中时,操作者通过操作鞘管调弯手柄1120,控制一级鞘1111经建立好的介入通道到达患者体内指定位置,二级鞘1112自一级鞘1111伸出并带动鞘管1130和瓣膜夹合器1200到达二尖瓣附近,调整好位置后,如图9所示,通过转动致动丝控制机构30的驱动旋钮32,带动致动丝20朝远端移动,使瓣膜夹合器1200的夹臂1201打开,通过推动牵拉线控制机构50的控制杆51,带动牵拉线40朝近端移动,使瓣膜夹合器1200的捕捉臂1202打开,并停留在能够捕捉到瓣膜的位置,继而将控制杆51朝远端推动,使牵拉线40松动,进而使捕捉臂1202恢复形变并朝夹臂1201转动,完成对瓣膜的捕捉;反向转动驱动旋钮32,如图10所示,带动致动丝20朝近端移动,使夹臂1201闭合完成夹持;如图11所示,打开牵拉线控制机构50中的二通阀,并拧下撤线旋钮,将牵拉线40抽出,解离牵拉线40与瓣膜夹合器1200;拧动致动丝控制机构30中的手拧螺钉313,卸载限位块312,转动卸载旋钮33,解离致动丝20与瓣膜夹合器1200,最后撤出一级鞘1111、二级鞘1112和鞘管1130。本实施例提出的瓣膜修复系统1000在使用过程中,操作者无需借助外部工具,即可完成输送瓣膜夹合器、捕捉瓣膜、夹合瓣膜、解离撤出输送装置等动作,功能集成度高,便于操作。
以上,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瓣膜夹控制手柄,用于控制瓣膜夹合器,所述瓣膜夹合器包括多个相对开合的夹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瓣膜夹控制手柄包括壳体、致动丝和致动丝控制机构,所述致动丝部分位于所述壳体中,所述致动丝的远端能够经鞘管与所述瓣膜夹合器螺纹连接,所述致动丝控制机构包括:
压丝组件,所述压丝组件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壳体中并与所述致动丝连接,所述压丝组件设置成在第一工况下能够与所述致动丝同步移动;
驱动旋钮,所述驱动旋钮抵接于所述压丝组件的近端并与所述壳体螺纹连接,所述驱动旋钮能够推动所述压丝组件和所述致动丝移动,以带动所述夹臂开合;
卸载旋钮,所述卸载旋钮抵接于所述驱动旋钮的近端并与所述致动丝连接,所述卸载旋钮设置成在所述第一工况下能够与所述致动丝同步移动,在第二工况下能够带动所述致动丝转动以与所述瓣膜夹合器解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瓣膜夹控制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丝组件包括压丝柱和限位块,所述致动丝穿设在所述压丝柱中,所述限位块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压丝柱上,且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压丝柱的近端侧,所述限位块在与所述压丝柱相连接的工况下能够阻止所述压丝柱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瓣膜夹控制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丝组件还包括手拧螺钉,所述手拧螺钉插接在所述限位块中并与所述压丝柱可拆卸连接,所述手拧螺钉的端部露出于所述壳体外。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瓣膜夹控制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丝控制机构还包括通丝管,所述通丝管自所述压丝柱内朝远端延伸,且能够穿设至所述鞘管中,所述致动丝部分穿设在所述通丝管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瓣膜夹控制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丝柱沿轴向设置有第一通孔,沿径向设置有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一通孔连通的第一锁止孔,所述第一锁止孔用于安装紧固件以锁紧位于所述第一通孔中的所述致动丝和/或所述通丝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瓣膜夹控制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瓣膜夹控制手柄还包括轴承,所述驱动旋钮和所述卸载旋钮分别与所述轴承相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瓣膜夹控制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旋钮包括相连接的螺纹杆和旋转头,所述轴承设置在所述旋转头内,所述卸载旋钮部分插设在所述旋转头中并与所述轴承相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瓣膜夹控制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卸载旋钮沿轴向设置有第二通孔,沿径向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第二锁止孔,所述第二锁止孔用于安装紧固件以锁紧位于所述第二通孔中的所述致动丝。
9.一种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装置包括鞘管、可调弯鞘、鞘管调弯手柄以及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瓣膜夹控制手柄,所述可调弯鞘与所述鞘管调弯手柄连接,所述鞘管活动穿设在所述可调弯鞘中,所述鞘管的近端连接在所述瓣膜夹控制手柄中。
10.一种瓣膜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瓣膜修复系统包括瓣膜夹合器和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输送装置,所述输送装置的鞘管与所述瓣膜夹合器可拆卸连接,以输送所述瓣膜夹合器。
CN202210870229.5A 2022-07-22 2022-07-22 瓣膜夹控制手柄、输送装置及瓣膜修复系统 Pending CN11528189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70229.5A CN115281895A (zh) 2022-07-22 2022-07-22 瓣膜夹控制手柄、输送装置及瓣膜修复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70229.5A CN115281895A (zh) 2022-07-22 2022-07-22 瓣膜夹控制手柄、输送装置及瓣膜修复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81895A true CN115281895A (zh) 2022-11-04

Family

ID=838233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870229.5A Pending CN115281895A (zh) 2022-07-22 2022-07-22 瓣膜夹控制手柄、输送装置及瓣膜修复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281895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919662A (zh) * 2023-09-18 2023-10-24 上海汇禾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介入手术的控制手柄及其使用方法
CN117643524A (zh) * 2024-01-30 2024-03-05 杭州德晋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联动控制的瓣膜夹合系统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919662A (zh) * 2023-09-18 2023-10-24 上海汇禾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介入手术的控制手柄及其使用方法
CN116919662B (zh) * 2023-09-18 2024-01-05 上海汇禾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介入手术的控制手柄及其使用方法
CN117643524A (zh) * 2024-01-30 2024-03-05 杭州德晋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联动控制的瓣膜夹合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911023B2 (en) Minimally invasive repair of a valve leaflet in a beating heart
US11779326B2 (en) Stitching device with long needle
US11931263B2 (en) Delivery catheter handle and methods of use
EP3547962B1 (en) Cinch and post for tricuspid valve repair
US11622859B2 (en) Medical device delivery system with locking system
CN115281895A (zh) 瓣膜夹控制手柄、输送装置及瓣膜修复系统
CN115281894A (zh) 瓣膜夹控制手柄、输送装置及瓣膜修复系统
JP5646594B2 (ja) インビボでの組み立て用の外科用器具
US20090209986A1 (en) Devices, Tools and Methods for Atrial Appendage Exclusion
JP2020025857A (ja) 回転ノブアセンブリおよびそれを含む外科用器具
US20230320851A1 (en) Valve clip delivery device
CN111568605A (zh) 修复组件和修复组件植入装置
WO2023231186A1 (zh) 可调弯递送系统
US11957585B2 (en) Fixing device for clamping tissue
CN114305551A (zh) 医用锁扣及医用锁结装置
CN115281892A (zh) 瓣膜夹控制手柄、输送装置及瓣膜修复系统
CN211834541U (zh) 旋转芯轴组件、操控手柄、瓣膜缝线器及瓣膜缝线系统
CN114176836A (zh) 瓣膜夹合器及瓣膜修复系统
CN212234802U (zh) 修复组件和修复组件植入装置
CN113116426A (zh) 直驱式缝合线锁结装置
CN217660063U (zh) 可调弯递送系统的操控机构
CN214017664U (zh) 医用锁扣及医用锁结装置
CN219230272U (zh) 钳夹器输送装置和钳夹器输送系统
US20240180705A1 (en) Delivery Catheter Handle And Methods Of Use
CN114176840A (zh) 瓣膜夹合器及瓣膜修复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