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53985A - 一种用于间歇反应的移热系统及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间歇反应的移热系统及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53985A
CN115253985A CN202211063643.1A CN202211063643A CN115253985A CN 115253985 A CN115253985 A CN 115253985A CN 202211063643 A CN202211063643 A CN 202211063643A CN 115253985 A CN115253985 A CN 1152539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let
storage tank
cold
heat
communica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06364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宏峰
李鹏
李少臣
包国峰
姜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anhua Chemical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anhua Chemical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anhua Chemical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Wanhua Chemical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063643.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253985A/zh
Publication of CN1152539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5398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19/00Chemical, phys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cesses in general;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19/18Stationary reactors having moving elements insid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2219/00Chemical, phys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cesses in general;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2219/00002Chemical plants
    • B01J2219/00004Scale aspects
    • B01J2219/00006Large-scale industrial pla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2219/00Chemical, phys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cesses in general;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2219/00049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processes
    • B01J2219/00051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 B01J2219/00074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by indirect heating or cooling employing heat exchange fluids
    • B01J2219/00076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by indirect heating or cooling employing heat exchange fluids with heat exchange elements inside the reactor
    • B01J2219/00081Tub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And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用于间歇反应的移热系统及控制方法,属于间歇反应控温系统领域。该移热系统包括:至少一组内循环系统,其包括:反应釜以及内循环管路,内循环管路上设有循环泵以及调节阀,调节阀包括第一入口与第二入口以及出液口,调节阀的出液口与循环泵的入口连通;冷阱系统,其包括冷阱储槽,冷阱储槽的出液口通过第一开关阀与调节阀的第一入口连通,冷阱储槽的回液口通过第二开关阀与调节阀的第二入口连通;热阱系统,其包括热阱储槽,热阱储槽的出液口通过第一开关阀与调节阀的第一入口连通,热阱储槽的回液口通过第二开关阀与调节阀的第二入口连通。本发明解决了传统的温水移热方式导致制冷、制热机组峰值较高,能耗较高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间歇反应的移热系统及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间歇反应的温控系统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针对间歇反应的移热系统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化工领域间歇反应通常存在如下几个问题:1、短时移热/加热功率大,在反应拖尾期间功率要求又很小;需要配置大功率制冷机组和加热机组,造成短时极限运行,长时间低频运行或需开回流运行。造成耗能大,运行不平稳,极易造成设备损坏。2、反应操作温度低,反应产物凝固点高于原料凝固点,反应过程中需要移热冷水温度可变,以降低反应液凝固风险。3、很多间歇反应为放热反应,移热失效后,绝热温升高,且伴随有二次反应及产气带来的先超温后超压风险。此时安全阀无法保护设备先超温后超压工况,安全措施无法满足要求。
以异胡薄荷醇加氢的间歇反应为例,反应最大瞬时移热功率约2000KW,反应持续3hr,然后进行保温保压拖尾反应6hr,移热功率降至不足100KW,制冷机组运行峰值波动较大;反应使用20~30℃冷水移热,制冷机组至少需要满足单台反应器2000KW瞬时制冷能力的要求。间歇反应结束后,制冷量降至0KW,制冷机组需要补充额外热量维持最低负荷运行,造成热量、冷量的双重浪费。由于异胡薄荷醇加氢反应温度40~70摄氏度,为了保证移热温差,需要控制移热水温度相对比较低;但反应产物薄荷醇凝固点要高于原料异胡薄荷醇的凝固点,随着反应转化率增加,整体反应液凝固点提高,需要移热冷水的温度相应提高,为避免反应液凝固在盘管上,所以要满足移热冷水温度是独立可变的。另外,异胡薄荷醇加氢绝热温升超过250℃,一旦移热失效会触发二次反应,最终导致反应液温度超过400℃,且引发物料产气造成设备先超温后超压。此类工况安全阀无法作为独立保护层,致使安全风险无法降至可接受范围。
基于以上问题,采用传统的温水移热方式不能满足生产的要求,需要对传统的移热系统进行优化改进。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提出了针对间歇反应更安全、节能的移热系统及控制方法。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间歇反应的移热系统,包括:至少一组内循环系统,其包括:反应釜以及用于与反应釜进行热量交换的内循环管路,所述内循环管路上设有循环泵以及调节阀,所述调节阀包括第一入口与第二入口以及出液口,所述调节阀的出液口与所述循环泵的入口连通;冷阱系统,其包括冷阱储槽,所述冷阱储槽的出液口通过所述第一开关阀与所述调节阀的第一入口连通,所述冷阱储槽的回液口通过所述第二开关阀与所述调节阀的第二入口连通;热阱系统,其包括热阱储槽,所述热阱储槽的出液口通过所述第一开关阀与所述调节阀的第一入口连通,所述热阱储槽的回液口通过所述第二开关阀与所述调节阀的第二入口连通。
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中,所述内循环管路还设有气液分离器,所述气液分离器位于所述反应釜的换热出口侧的管路上,所述气液分离器的气相出口与排气管路连通,所述气液分离器的液相出口与所述调节阀的第二入口连通。
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中,所述冷阱系统包括用于向所述冷阱储槽提供冷量的供冷管路,所述冷阱储槽包括与所述供冷管路连通的冷量进口与冷量出口,所述供冷管路上设置供冷泵以及第一换热器,所述供冷泵的输出口与所述冷量进口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供冷泵的输入口与所述冷量出口连通。
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中,所述热阱系统包括用于向所述热阱储槽提供热量的供热管路,所述热阱储槽包括与所述供热管路连通的热量进口与热量出口,所述供热管路上设置供热泵以及第二换热器,所述供热泵的输出口与所述热量进口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所述第二换热器;所述供热泵的输入口与所述热量出口连通。
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中,所述冷阱储槽与所述热阱储槽之间设置液位联通管,所述液位联通管高于所述冷阱储槽的回液口以及所述热阱储槽的出液口。
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中,所述反应釜包括换热进口与换热出口,所述循环泵位于所述换热进口侧的管路上,所述气液分离器位于所述换热出口侧的管路上,所述气液分离器的进口高于所述反应釜的换热出口,且两者高度差大于5m。
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中,所述内循环系统设置多组,多组所述内循环系统并联设置,所述冷阱储槽及所述热阱储槽分别与多组所述内循环系统的第一开关阀与第二开关阀连通。
本发明同时提供一种用于间歇反应的移热系统的移热方法,包括:
当所述反应釜的温度小于第一阈值时,所述第一阈值为所述反应釜的最低引发温度值;控制所述第一开关阀使所述热阱储槽的出液口与所述循环泵连通,控制所述第二开关阀使所述热阱储槽的回液口与所述反应釜的换热出口连通;
当所述反应釜的温度大于第一阈值,控制所述第一开关阀使所述冷阱储槽的出液口与所述循环泵连通,控制所述第二开关阀使所述冷阱储槽的回液口与所述反应釜的换热出口连通。
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中,根据所述循环泵的入口管路温度与第三阈值的差值,控制所述调节阀的第一入口与第二入口的开度比例;其中,所述循环泵的入口管路温度与第三阈值的差值的绝对值越大,所述调节阀的第一入口开度越大,第二入口开度越小;其中,当所述反应釜内的温度小于第一阈值时,将所述第三阈值设定为大于所述第一阈值;当所述反应釜内的温度大于第一阈值且小于第二阈值时,所述第二阈值为反应釜内间歇反应的最高反应温度,将所述第三阈值设定为:所述反应釜的温度值≤第三阈值<所述第二阈值;当所述反应釜内的温度大于第二阈值时,将所述第三阈值设定为小于第二阈值。
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中,所述反应釜的温度小于第二阈值且第二设定时间内所述反应釜的温度变化值为0,控制所述第二开关阀使冷阱储槽的回液口与所述调节阀的第二入口连通。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相对现有技术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用于间歇反应的移热系统中,由于第一开关阀能够分别与冷阱储槽与热阱储槽的出液口连通,第二开关阀分别与冷阱储槽与热阱储槽的回液口连通,冷热水循环可通过第一开关阀与第二开关阀独立控制,且确保无论如何运行可以至少保证一路畅通。冷水和热水直接从冷/热阱系统供水总管上引入,能够确保反应系统冷热水切换的及时有效性,针对间歇反应时的低温或高温的工况,削弱间歇反应移热和加热瞬时功率大的问题,有效降低了制冷、制热机组峰值,设备日常运行平稳且运行成本大幅降低。
附图说明
下面将通过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中优选实施例,将有助于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优点,其中:
图1为本发明的用于间歇反应的移热系统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系统构成图;
图2为本发明的用于间歇反应的移热系统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在加热工况下的液体流向图;
图3为本发明的用于间歇反应的移热系统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在冷却工况下的液体流向图;
图4为本发明的用于间歇反应的移热系统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在异常工况下的液体流向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如图1-4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用于间歇反应的移热系统(以下简称移热系统)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用于对异胡薄荷醇间歇反应器进行移热处理(包括加热或冷却)。该移热系统包括:至少一组内循环系统10,以及冷阱系统20与热阱系统30。其中,热阱系统30则用于在反应器温度低于设定温度下对其进行加热;冷阱系统20则用于在反应器温度高于设定温度的情况下对其进行冷却。
内循环系统10包括:反应釜11以及用于与反应釜11进行热量交换的内循环管路,反应釜11包括与所述内循环管路连通的换热进口11a与换热出口11b,具体地,反应釜11内设置换热盘管或其他换热器,该换热器的进口形成所述换热进口11a,换热器的出口形成所述换热出口11b;所述内循环管路上设有循环泵12以及调节阀13,所述调节阀13为三通阀,其包括第一入口13a、第二入口13b以及出液口13c,由于在加热或冷却工况下,第一入口13a侧的液体温度与第二入口13b侧的液体温度不同,通过控制调节阀13中第一入口13a与第二入口13b侧的液体流量比,所述调节阀13的出液口13c与循环泵12的入口连通,可以精确地控制进入循环泵12以及反应釜11的换热装置的液体温度。
所述冷阱系统20包括冷阱储槽21,所述冷阱储槽21的出液口13c通过第一开关阀14与所述调节阀13的第一入口13a连通,所述冷阱储槽21的回液口通过第二开关阀15与所述调节阀13的第二入口13b连通;所述热阱系统30包括热阱储槽31,所述热阱储槽31的出液口13c通过所述第一开关阀14与所述调节阀13的第一入口13a连通,所述热阱储槽31的回液口通过所述第二开关阀15与所述调节阀13的第二入口13b连通。具体地,所述冷阱储槽21的出液口13c设置于冷阱储槽21的下侧或底部;所述冷阱储槽21的回液口设置于冷阱储槽21的上侧,例如设置在约整个冷阱储槽21高度的2/3左右;所述热阱储槽31的出液口13c设置于冷阱储槽21的上侧,例如设置在约整个热阱储槽31高度的2/3左右,所述热阱储槽31的回液口设置于热阱储槽31的下侧或底部。
上述移热系统中,冷热水循环可通过第一开关阀14与第二开关阀15独立控制;由于第一开关阀14能够分别与冷阱储槽21与热阱储槽31的出液口13c连通,第二开关阀15分别与冷阱储槽21与热阱储槽31的回液口连通,确保无论如何运行可以至少保证一路畅通。冷水和热水直接从冷/热阱系统30供水总管上引入,能够确保反应系统冷热水切换的及时有效性,针对间歇反应时的低温或高温的工况,削弱间歇反应移热和加热瞬时功率大的问题,有效降低了制冷、制热机组峰值,设备日常运行平稳且运行成本大幅降低。
具体地,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内循环管路上在与所述反应釜11的换热出口11b连通的管路上设有气液分离器16,所述气液分离器16的气相出口16a与排气管路17连通;所述气液分离器16的液相出口16b与所述调节阀13的第二入口13b连通。经过反应釜11换热后的气液两相流体经过气液分离器16进行气液分离后,气体部分经气相出口16a经排气管路17排放至大气中,液体部分则回流至内循环管路中,经过调节阀13后继续进行液体循环。具体地,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冷阱储槽21与所述热阱储槽31的顶部分别设置与排气管路17连通的气相出口16a,以使冷阱储槽21与热阱储槽31始终保持在一个大气压力下。
具体地,所述气液分离器16的最高操作液位比冷阱储槽21和热阱储槽31正常操作液位至少高2m,以确保存在20kpa压差,气液分离器16的水则可以顺利流回冷阱储槽21/热阱储槽31。且,所述气液分离器16的进口高于所述反应釜11的换热出口11b,且两者高度差大于5m,例如,两者高度差为5.5m、6m、10m等。其可以保证通过汽化移热方式运行时,反应釜11内换热器换热方式仍然是液液交换移热,换热流型不变。
具体地,所述冷阱系统20包括用于向所述冷阱储槽21提供冷量的供冷管路,所述冷阱储槽21包括与所述供冷管路连通的冷量进口与冷量出口,所述供冷管路上设置供冷泵22以及第一换热器23,所述供冷泵22的输出口与所述冷量进口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所述第一换热器23;所述供冷泵22的输入口与所述冷量出口连通。所述热阱系统30包括用于向所述热阱储槽31提供热量的供热管路,所述热阱储槽31包括与所述供热管路连通的热量进口与热量出口,所述供热管路上设置供热泵32以及第二换热器33,所述供热泵32的输出口与所述热量进口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所述第二换热器33;所述供热泵32的输入口与所述热量出口连通。通过冷阱储槽21与热阱储槽31的设置可以使用于为冷阱储槽21供冷的供冷泵22以及为热阱储槽31供热的供热泵32保持在一个较为恒定的供冷供热工况,避免现有制冷制热工况不稳定,运行峰值波动较大的问题。
所述冷阱储槽21与所述热阱储槽31之间设置液位联通管A,所述液位联通管A高于所述冷阱储槽21的回液口以及所述热阱储槽31的出液口13c。由于经过多次供冷与供热循环后,液体会逐渐向热阱储槽31侧流动,液位联通管A使冷阱储槽21与热阱储槽31的液位始终保持在设定差值以内,避免冷阱储槽21与热阱储槽31的液位差过大导致冷阱储槽21的供冷量不足或热阱储槽31溢出的问题。另外,液位联通管A设置在高于所述冷阱储槽21的回液口以及所述热阱储槽31的出液口13c的较高位置处,例如,设置于所述冷阱储槽21与所述热阱储槽31正常液位下方20cm处,其可避免冷阱储槽21与热阱储槽31内的液体混合过多导致冷热量消耗增加的问题。
具体地,所述反应釜11内设置第一温度传感器T1,所述调节阀13与所述循环泵12之间的管路上设置第二温度传感器T2。控制单元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T1的温度值控制所述第一开关阀14、第二开关阀15的打开与关闭,所述控制单元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T1与第二温度传感器T2检测的温度值调节阀13的开度。
具体地,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内循环系统10设置多组,多组所述内循环系统10并联设置,所述冷阱储槽21及所述热阱储槽31分别与多组所述内循环系统10的第一开关阀14与第二开关阀15连通,通过一个冷阱系统20和一个热阱系统30即可为多个间隙反应釜11进行供冷或加热,降低移热系统成本,且可以实现各个内循环系统10互相独立地进行供冷或加热。
上述移热系统的换热原理如下:间歇反应在反应釜11内反应条件下进行,当开始反应时反应釜11内温度低于20℃,需要对反应釜11进行加热处理,如图1所示,第一开关阀14使所述热阱储槽31的出液口13c与所述调节阀13的第一入口13a连通,所述循环泵12开启后,循环管内的热水使反应釜11进行升温,经过反应釜11的换热器的热水降温后经过气液分离器16的液相出口16b,一部分直接回流至调节阀13的第二入口13b,一部分通过所述第二开关阀15回流至热阱储槽31的回液口,形成加热循环。通过控制调节阀13的第一入口13a与第二入口13b的过流面积可使反应釜11快速提高至初始反应时的温度。当反应温度超过反应釜11的间歇反应的最低引发温度,例如40℃时,由于间歇反应本身产生大量热量,因此,当超过最低引发温度后即可对反应釜11进行慢速冷却处理,如图3所示,控制第一开关阀14使所述冷阱储槽21的出液口13c与所述调节阀13的第一入口13a连通,所述循环泵12开启后,循环管内的冷水使反应釜11进行降温,经过反应釜11的换热器的冷水升温后经过气液分离器16的液相出口16b,一部分直接回流至调节阀13的第二入口13b,一部分通过所述第二开关阀15回流至冷阱储槽21的回液口,形成冷却循环。通过控制调节阀13的第一入口13a与第二入口13b的过流面积可使反应釜11的温度,使其维持反应在40~70℃反应。在加热和冷却期间,循环泵12的流量一直维持不变,仅通过控制调节阀13的第一入口13a与第二入口13b的流体比例即可实现反应釜11的加热和冷却。
本发明同时提供采用上述移热系统的控制方法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其包括如下步骤:
S1.当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T1检测到反应釜11内的温度Tx1小于第一阈值,所述第一阈值为反应釜11内间歇反应的最低引发温度,例如,本实施方式中,针对异胡薄荷醇的间歇反应,其最低引发温度的区间大致为35℃-45℃,所述第一阈值取值为40℃,如图2所示,控制所述第一开关阀14使所述热阱储槽31的出液口13c与所述循环泵12连通,控制所述第二开关阀15使所述热阱储槽31的回液口与所述反应釜11的换热出口11b连通,以将热阱系统30引入,热阱储槽31的温水沿出液口13c依次经过第一开关阀14、调节阀13、循环泵12后进入反应釜11的换热进口11a,经过与反应釜11换热降温后进入气液分离器16,并经过气液分离器16的液相出口16b、第二开关阀15通过回液口回流至热阱储槽31内,形成加热循环;
S2.当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T1检测到反应釜11内的温度Tx1大于第一阈值,如图3所示,控制所述第一开关阀14使所述冷阱储槽21的出液口13c与所述循环泵12连通,控制所述第二开关阀15使所述冷阱储槽21的回液口与所述反应釜11的换热出口11b连通,以将冷阱系统20引入,冷阱储槽21的冷却液沿所述出液口13c依次经过第一开关阀14、调节阀13、循环泵12后进入反应釜11的换热进口11a,冷却液经过与反应釜11换热升温后进入气液分离器16,并经过气液分离器16的液相出口16b、第二开关阀15通过回液口回流至冷阱储槽21内,形成冷却循环。
具体地,根据第二温度传感器T2检测的所述循环泵12的入口管路温度Ty1与第三阈值的差值,控制所述调节阀13的第一入口13a与第二入口13b的开度比例。具体地,当所述循环泵12的入口管路温度Ty1与第三阈值的差值的绝对值越大,所述调节阀13的第一入口13a开度越大,第二入口13b开度越小。
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T1检测到反应釜11内的温度Tx1小于第一阈值时,将所述第三阈值设定为:所述第三阈值>所述第一阈值;例如,所述反应釜11的温度值为20℃,所述第一阈值为40℃时,所述第三阈值设定为50℃;所述调节阀13的第一入口13a开度大于第二入口13b开度。当第一设定时间内,当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T1的检测值Tx1的变化值小于第四阈值时,增大所述第三阈值,(例如5分钟内,第一温度传感器T1检测值变化小于2℃时,将第三阈值增大至55℃),所述调节阀13的第一入口13a开度逐渐增大,第二入口13b开度减少,可使反应釜11内的温度快速升高。
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T1检测到反应釜11内的温度Tx1满足:第一阈值<Tx1<第二阈值时,所述第二阈值为反应釜11内间歇反应的最高反应温度,即最高反应温度即能够产生间歇反应的最高的温度区间,超过该最高反应温度将不利于该间歇反应。例如,本实施方式中,针对异胡薄荷醇间歇反应的最高反应温度的区间大致为60℃-70℃,所述第二阈值为60℃;当40℃<Tx1<60℃时,将所述第三阈值设定为:所述反应釜11的温度值≤第三阈值<所述第二阈值;例如,所述反应釜11的温度值为45℃,所述第二阈值为60℃时,所述第三阈值设定为50℃;调节阀13的第一入口13a开度小于第二入口13b开度,使反应釜11处于缓慢冷却的状态。
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T1检测到反应釜11内的温度Tx1大于第二阈值时,将所述第三阈值设定为:所述第三阈值<第二阈值;本实施方式中,针对异胡薄荷醇间歇反应的最高反应温度的区间大致为60℃-70℃,例如,所述反应釜11的温度值为70℃,所述第二阈值为60℃时,所述第三阈值设定为50℃;调节阀13的第一入口13a开度大于第二入口13b开度。当第一设定时间内,当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T1的检测值Tx1的变化值小于第五阈值时,降低所述第三阈值,(例如5分钟内,第一温度传感器T1检测值变化小于2℃时,所述第三阈值设定为45℃),所述调节阀13的第一入口13a开度逐渐增大,第二入口13b开度减少,可使反应釜11内的温度快速降低。
当第一温度传感器T1检测到反应釜11内的温度Tx1:Tx1<第二阈值,且第二设定时间内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T1温度值Tx1变化值为0,此时,由于第一温度传感器故障等原因导致其检测温度值与反应釜实际温度值不符,而由于第一温度传感器T1检测温度值Tx1小于第二阈值,使调节阀13的第一入口13a开度逐渐减小直至开度为0,如图4所示,控制所述第二开关阀15使冷阱储槽21的回液口与所述调节阀13的第二入口13b连通,这样,在循环泵12的作用下可将冷阱储槽21的冷却液沿其回液口抽出,维持内循环管路的冷却循环,不会导致缺水泵停的情况,可正常维持反应移热,有效降低了反应超温工况。同时,经过反应釜11的气液两相流体经过气液分离器16后,液体部分可继续在循环泵12的作用下对反应釜11进行冷却循环,气体部分被排至排气管路17,避免内循环管路内混入气体导致循环泵12发生气蚀问题。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0)

1.一种用于间歇反应的移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组内循环系统,其包括:反应釜以及用于与反应釜进行热量交换的内循环管路,所述内循环管路上设有循环泵以及调节阀,所述调节阀包括第一入口与第二入口以及出液口,所述调节阀的出液口与所述循环泵的入口连通;
冷阱系统,其包括冷阱储槽,所述冷阱储槽的出液口通过所述第一开关阀与所述调节阀的第一入口连通,所述冷阱储槽的回液口通过所述第二开关阀与所述调节阀的第二入口连通;
热阱系统,其包括热阱储槽,所述热阱储槽的出液口通过所述第一开关阀与所述调节阀的第一入口连通,所述热阱储槽的回液口通过所述第二开关阀与所述调节阀的第二入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间歇反应的移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循环管路还设有气液分离器,所述气液分离器位于所述反应釜的换热出口侧的管路上,所述气液分离器的气相出口与排气管路连通,所述气液分离器的液相出口与所述调节阀的第二入口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用于间歇反应的移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阱系统包括用于向所述冷阱储槽提供冷量的供冷管路,所述冷阱储槽包括与所述供冷管路连通的冷量进口与冷量出口,所述供冷管路上设置供冷泵以及第一换热器,所述供冷泵的输出口与所述冷量进口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供冷泵的输入口与所述冷量出口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用于间歇反应的移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阱系统包括用于向所述热阱储槽提供热量的供热管路,所述热阱储槽包括与所述供热管路连通的热量进口与热量出口,所述供热管路上设置供热泵以及第二换热器,所述供热泵的输出口与所述热量进口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所述第二换热器;所述供热泵的输入口与所述热量出口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用于间歇反应的移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阱储槽与所述热阱储槽之间设置液位联通管,所述液位联通管高于所述冷阱储槽的回液口以及所述热阱储槽的出液口。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间歇反应的移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釜包括换热进口与换热出口,所述循环泵位于所述换热进口侧的管路上,所述气液分离器位于所述换热出口侧的管路上,所述气液分离器的进口高于所述反应釜的换热出口,且两者高度差大于5m。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用于间歇反应的移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循环系统设置多组,多组所述内循环系统并联设置,所述冷阱储槽及所述热阱储槽分别与多组所述内循环系统的第一开关阀与第二开关阀连通。
8.一种采用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移热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当所述反应釜的温度小于第一阈值时,所述第一阈值为所述反应釜的最低引发温度值;控制所述第一开关阀使所述热阱储槽的出液口与所述循环泵连通,控制所述第二开关阀使所述热阱储槽的回液口与所述反应釜的换热出口连通;
当所述反应釜的温度大于第一阈值,控制所述第一开关阀使所述冷阱储槽的出液口与所述循环泵连通,控制所述第二开关阀使所述冷阱储槽的回液口与所述反应釜的换热出口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移热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根据所述循环泵的入口管路温度与第三阈值的差值,控制所述调节阀的第一入口与第二入口的开度比例;其中,所述循环泵的入口管路温度与第三阈值的差值的绝对值越大,所述调节阀的第一入口开度越大,第二入口开度越小;
其中,当所述反应釜内的温度小于第一阈值时,将所述第三阈值设定为大于所述第一阈值;
当所述反应釜内的温度大于第一阈值且小于第二阈值时,所述第二阈值为反应釜内间歇反应的最高反应温度,将所述第三阈值设定为:所述反应釜的温度值≤第三阈值<所述第二阈值;
当所述反应釜内的温度大于第二阈值时,将所述第三阈值设定为小于第二阈值。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移热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应釜的温度小于第二阈值且第二设定时间内所述反应釜的温度变化值为0;控制所述第二开关阀使冷阱储槽的回液口与所述调节阀的第二入口连通。
CN202211063643.1A 2022-08-31 2022-08-31 一种用于间歇反应的移热系统及控制方法 Pending CN11525398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63643.1A CN115253985A (zh) 2022-08-31 2022-08-31 一种用于间歇反应的移热系统及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63643.1A CN115253985A (zh) 2022-08-31 2022-08-31 一种用于间歇反应的移热系统及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53985A true CN115253985A (zh) 2022-11-01

Family

ID=837558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063643.1A Pending CN115253985A (zh) 2022-08-31 2022-08-31 一种用于间歇反应的移热系统及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253985A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59303A (zh) * 2006-04-21 2007-10-24 北美冻干技术股份公司 一种冻干机用板式冷阱
CN101537335A (zh) * 2009-03-10 2009-09-23 王颖 一种控制反应釜加热或冷却的温控装置
CN107930563A (zh) * 2017-12-25 2018-04-20 杭州普适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反应釜温度控制系统及方法
CN210058277U (zh) * 2019-11-19 2020-02-14 江苏弗泰流体温控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反应釜温控装置
CN210206810U (zh) * 2019-12-13 2020-03-31 江苏弗泰流体温控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tcu二级回路温控系统
CN214746788U (zh) * 2021-06-08 2021-11-16 山东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冻干机节能循环系统
CN214916008U (zh) * 2021-02-04 2021-11-30 浙江美阳国际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反应釜内反应温度的装置
CN114653321A (zh) * 2022-05-06 2022-06-24 安徽翔弘仪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初级能源换热的温度控制系统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59303A (zh) * 2006-04-21 2007-10-24 北美冻干技术股份公司 一种冻干机用板式冷阱
CN101537335A (zh) * 2009-03-10 2009-09-23 王颖 一种控制反应釜加热或冷却的温控装置
CN107930563A (zh) * 2017-12-25 2018-04-20 杭州普适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反应釜温度控制系统及方法
CN210058277U (zh) * 2019-11-19 2020-02-14 江苏弗泰流体温控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反应釜温控装置
CN210206810U (zh) * 2019-12-13 2020-03-31 江苏弗泰流体温控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tcu二级回路温控系统
CN214916008U (zh) * 2021-02-04 2021-11-30 浙江美阳国际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反应釜内反应温度的装置
CN214746788U (zh) * 2021-06-08 2021-11-16 山东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冻干机节能循环系统
CN114653321A (zh) * 2022-05-06 2022-06-24 安徽翔弘仪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初级能源换热的温度控制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899726B (zh) 一种水电解制氢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2899706B (zh) 一种水电解制氢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4900895B (zh) 一种燃料电池控制系统和燃料电池系统冷启动控制方法
CN114318389B (zh) 制氢设备和制氢设备的电解槽温度控制方法
CN101395432B (zh) 热水供应器的异常检测装置
CN111974323A (zh) 一种反应釜温度控制系统及方法
CN115528351A (zh) 一种可利用逆变器余热的储能液冷系统
CN209744842U (zh) 双工况可高低温运行的制冷系统
CN115253985A (zh) 一种用于间歇反应的移热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9140909B (zh) 冻干机板层温度控制方法及系统
CN210206810U (zh) 一种tcu二级回路温控系统
CN111459209A (zh) 一种tcu温度控制系统及tcu温度控制方法
CN214307789U (zh) 一种冷却介质供应系统
CN203218379U (zh) 一种水冷型燃料电池温控系统
CN112556285A (zh) 一种冷却介质供应系统
CN113497247A (zh) 一种高响应水平的氢燃料电池系统
CN212339975U (zh) 一种冷却装置
CN113485485B (zh) 一种热回收型半导体温控装置及半导体生产设备
CN217154707U (zh) 一种卤水冷却改善系统
CN215841625U (zh) 一种应用于蒸发器中的高低压蒸汽转化装置
CN117525670B (zh) 一种内循环浸没式模组冷却系统及控制方法
CN220915099U (zh) 一种用于水冷电机冷却液冷却的双变频器冷却系统
CN213395919U (zh) 一种导热油加热系统
CN219736032U (zh) 一种冷却循环水系统
CN117695703A (zh) 一种物料熔融结晶纯化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