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18389B - 制氢设备和制氢设备的电解槽温度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制氢设备和制氢设备的电解槽温度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18389B
CN114318389B CN202111583446.8A CN202111583446A CN114318389B CN 114318389 B CN114318389 B CN 114318389B CN 202111583446 A CN202111583446 A CN 202111583446A CN 114318389 B CN114318389 B CN 11431838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ydrogen production
liquid
inlet
water tank
flow pa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58344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318389A (zh
Inventor
赵会刚
罗向玉
张永辉
齐成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Longji Hydrogen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Longji Hydrogen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Longji Hydrogen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Longji Hydrogen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583446.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318389B/zh
Publication of CN1143183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18389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15109 priority patent/WO2023116015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3183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183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5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B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COMPOUNDS OR NON-METAL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B1/00Electrolytic production of inorganic compounds or non-metals
    • C25B1/01Products
    • C25B1/02Hydrogen or oxyge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5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B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COMPOUNDS OR NON-METAL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B1/00Electrolytic production of inorganic compounds or non-metals
    • C25B1/01Products
    • C25B1/02Hydrogen or oxygen
    • C25B1/04Hydrogen or oxygen by electrolysis of wat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5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B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COMPOUNDS OR NON-METAL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B15/00Operating or servicing cells
    • C25B15/02Process control or regulation
    • C25B15/023Measuring, analysing or testing during electrolytic production
    • C25B15/025Measuring, analysing or testing during electrolytic production of electrolyte parameters
    • C25B15/027Temperatur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5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B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COMPOUNDS OR NON-METAL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B9/00Cells or assemblies of cells; Constructional parts of cells; Assemblies of constructional parts, e.g. electrode-diaphragm assemblies; Process-related cell features
    • C25B9/60Constructional parts of cells
    • C25B9/67Heating or cooling mea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36Hydrogen production from non-carbon containing sources, e.g. by water electrolysi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etallur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Electrolytic Production Of Non-Metals, Compounds, Apparatuse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制氢设备和制氢设备的电解槽温度控制方法,制氢设备包括集中冷却装置,包括相互连通的换热水箱和冷却水箱,换热水箱中储存有保温液,集中冷却装置配置为回流的液体依次经过换热水箱和冷却水箱而形成为冷却液,以及至少一个制氢装置,通过冷却循环管路与集中冷却装置连通,冷却循环回路包括进液流路和回液流路,并配置为当制氢装置停止工作时,进液流路与换热水箱连通以使得保温液进入制氢装置进行保温;当制氢装置正常工作时,进液流路与冷却水箱连通以使得冷却液进入制氢装置进行冷却。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公开提供的制氢设备和制氢设备的电解槽温度控制方法解决规模化制氢时停机的设备中电解槽温度下降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制氢设备和制氢设备的电解槽温度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碱性电解水制氢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制氢设备和制氢设备的电解槽温度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碱性电解水制氢技术因其制造成本低,结构框架成熟,电堆寿命长等优势得到广泛应用。在电解水制氢过程中,电解槽温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艺参数,温度过高不仅会使电解出的气体所带走的电解液量增加,同时也会加快设备的腐蚀,降低设备寿命,而温度过低则会影响电解液的循环速度,电流大小也不易增大,导致产气量降低,消耗电能增加。为使电解槽的温度保持在一定范围内(85℃~90℃),一般需要增加循环冷却水进行冷却,通过控制冷却水的流量来实现电解槽中电解液温度的保持。
然而,制氢设备会存在计划性停机或临时停机等情况,停机的设备中,电解槽温度会逐渐下降,下次再启动时必须先进行热机使得电解槽温度达到允许范围后才能开始工作,一般热机时间在20-30分钟左右,造成电能的增加和时间的浪费。而制氢设备运行中所产生的热量又被冷却水带走,导致热能的浪费。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制氢设备和制氢设备的电解槽温度控制方法,以解决停机的制氢设备中电解槽温度下降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制氢设备,包括:集中冷却装置,包括相互连通的换热水箱和冷却水箱,所述换热水箱中储存有保温液,所述集中冷却装置配置为:回流的液体依次经过所述换热水箱和所述冷却水箱而形成为冷却液,以及至少一个制氢装置,通过冷却循环管路与所述集中冷却装置连通,所述冷却循环回路包括:进液流路,用于使所述集中冷却装置中的液体流出至所述制氢装置;以及回液流路,用于使液体由所述制氢装置回流至所述集中冷却装置;所述冷却循环回路配置为:当所述制氢装置停止工作时,所述进液流路与所述换热水箱连通,以使得保温液进入所述制氢装置进行保温;当所述制氢装置正常工作时,所述进液流路与所述冷却水箱连通,以使得冷却液进入所述制氢装置进行冷却。
可选地,所述制氢装置包括电解槽、设置在所述电解槽下游的气液分离器、设置在所述气液分离器的气路下游的气体冷凝器、以及依次设置在所述气液分离器的液路下游的碱液循环泵和碱液冷却器,其中,从所述气液分离器中分离出的碱液经所述碱液循环泵泵送至所述碱液冷却器冷却后回到所述电解槽中,从所述气液分离器中分离出的气体进入所述气体冷凝器进行冷却,所述进液流路包括:第一流路,连通所述集中冷却装置与所述气体冷凝器,第二流路,连通所述集中冷却装置与所述碱液循环泵,第三流路,连通所述集中冷却装置与所述碱液冷却器,第一三通阀,包括与所述换热水箱连通的第一入口、与所述冷却水箱连通的第二入口以及与所述第一流路和所述第二流路分别连通的第一出口,以及第二三通阀,包括与所述第一出口连通的第三入口、与所述换热水箱连通的第四入口以及与所述第三流路连通的第二出口,所述进液流路配置为:当所述制氢装置停止工作时,所述第一入口与所述第一出口导通,所述第四入口与所述第二出口导通,以使得所述换热水箱分别与所述第一流路、所述第二流路以及所述第三流路连通;当所述制氢装置正常工作时,所述第二入口与所述第一出口导通,所述第三入口与所述第二出口导通,以使得所述冷却水箱分别与所述第一流路、所述第二流路以及所述第三流路连通。
可选地,所述电解槽的进液口处设置有用于检测碱液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所述第四入口与所述换热水箱之间设置有开度V可调的气动隔膜调节器,所述气动隔膜调节器配置为:当所述制氢装置停止工作时,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所检测到的实际温度T与预设温度T0的差值而调节V的大小。
可选地,所述气动隔膜调节器配置为:当T>T0+ΔT时,V减小;当T<T0-ΔT时,V增大;当(T0-ΔT)≤T≤(T0+ΔT)时,V保持不变,其中,ΔT为允许温度偏差范围参数。
可选地,所述进液流路还配置为:当V≥最大设定值而T仍然小于T0-ΔT时,将V保持在所述最大设定值;当V≤最小设定值而T仍然大于T0+ΔT时,将所述第二入口与所述第一出口导通,将所述第三入口与所述第二出口导通,直至T≤T0+ΔT时,将所述第一入口与所述第一出口导通,将所述第四入口与所述第二出口导通。
可选地,所述制氢设备还包括补液装置,所述补液装置能够向所述换热水箱中补充保温液,并能够向所述冷却水箱中补充冷却液。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公开所提供的制氢设备中,从制氢装置中回流的液体能够将制氢装置的热量带走,回流的液体经回液流路进入换热水箱时能够与保温液换热,以使得保温液的温度升高,即,制氢装置在正常工作过程中产生的一部分热量能够储存在换热水箱中,之后回流的液体进入冷却水箱,能够与冷却水箱进行换热而被冷却,以形成冷却液。当制氢装置正常工作时,其进液流路与冷却水箱连通,以将温度较低的冷却液接入,从而对制氢装置进行冷却,当制氢装置停止工作时,其进液流路与换热水箱接通,以将温度较高的保温液接入,保温液在流经制氢装置时能够对制氢装置的电解槽进行加热保温,以避免停止工作的制氢装置温度下降。因此,经过回流的液体与换热水箱中保温液的换热,以及保温液进入停止工作的制氢装置中循环,能够将制氢设备中正常工作的制氢装置所产生的热量用于对停止工作的制氢装置进行加热保温,以避免热能的浪费,缩短停止工作的制氢装置的启动时间,提高设备的整体运行效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公开还提供一种制氢设备的电解槽温度控制方法,所述制氢设备包括:集中冷却装置,包括相互连通的换热水箱和冷却水箱,所述换热水箱中储存有保温液,所述集中冷却装置配置为:回流的液体依次经过所述换热水箱和所述冷却水箱而形成为冷却液,以及至少一个制氢装置,通过冷却循环管路与所述集中冷却装置连通,所述冷却循环回路包括:进液流路,用于使所述集中冷却装置中的液体流出至所述制氢装置;以及回液流路,用于使液体由所述制氢装置回流至所述集中冷却装置;所述电解槽温度控制方法包括:判断所述制氢装置是否正常工作;将正常工作的所述制氢装置的所述进液流路与所述冷却水箱连通;将停止工作的所述制氢装置的所述进液流路与所述换热水箱连通。
可选地,所述制氢装置包括电解槽、以及依次设置在所述电解槽下游的气液分离器、设置在所述气液分离器的气路下游的气体冷凝器、以及依次设置在所述气液分离器的液路下游的碱液循环泵和碱液冷却器,其中,从所述气液分离器中分离出的碱液经所述碱液循环泵泵送至所述碱液冷却器冷却后回到所述电解槽中,从所述气液分离器中分离出的气体进入所述气体冷凝器进行冷却,所述进液流路包括:第一流路,连通所述集中冷却装置与所述气体冷凝器,第二流路,连通所述集中冷却装置与所述碱液循环泵,第三流路,连通所述集中冷却装置与所述碱液冷却器,第一三通阀,包括与所述换热水箱连通的第一入口、与所述冷却水箱连通的第二入口以及与所述第一流路和所述第二流路分别连通的第一出口,以及第二三通阀,包括与所述第一出口连通的第三入口、与所述换热水箱连通的第四入口以及与所述第三流路连通的第二出口;所述将正常工作的所述制氢装置的所述进液流路与所述冷却水箱连通的步骤包括:在正常工作的所述制氢装置中,将所述第二入口与所述第一出口导通,将所述第三入口与所述第二出口导通;所述将停止工作的所述制氢装置的所述进液流路与所述换热水箱连通的步骤包括:在停止工作的所述制氢装置中,将所述第一入口与所述第一出口导通,将所述第四入口与所述第二出口导通。
可选地,所述电解槽的进液口处设置有用于检测碱液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所述第四入口与所述换热水箱之间设置有开度V可调的气动隔膜调节器,所述将停止工作的所述制氢装置的所述进液流路与所述换热水箱连通的步骤还包括: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所检测到的实际温度T与预设温度T0的差值而调节V的大小。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所检测到的实际温度T与预设温度T0的差值而调节V的大小的步骤包括:当T>T0+ΔT时,V减小;当T<T0-ΔT时,V增大;当(T0-ΔT)≤T≤(T0+ΔT)时,V保持不变,其中,ΔT为允许温度偏差范围参数。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所检测到的实际温度T与预设温度T0的差值而调节V的大小的步骤还包括:当V≥最大设定值而T仍然小于T0-ΔT时,将V保持在所述最大设定值;当V≤最小设定值而T仍然大于T0+ΔT时,将所述第二入口与所述第一出口导通,将所述第三入口与所述第二出口导通,直至T≤T0+ΔT时,将所述第一入口与所述第一出口导通,将所述第四入口与所述第二出口导通。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本公开所提供的制氢设备的电解槽温度控制方法中,从制氢装置中回流的液体能够将制氢装置的热量带走,回流的液体经回液流路进入换热水箱时能够与保温液换热,以使得保温液的温度升高,即,制氢装置在正常工作过程中产生的一部分热量能够储存在换热水箱中,之后回流的液体进入冷却水箱,能够与冷却水箱进行换热而被冷却,以形成冷却液。将正常工作的制氢装置的进液流路与冷却水箱连通,以将温度较低的冷却液接入,从而对制氢装置进行冷却,将停止工作的制氢装置的进液流路与换热水箱接通,以将温度较高的保温液接入,保温液在流经制氢装置时能够对制氢装置的电解槽进行加热保温,以避免停止工作的制氢装置温度下降。因此,通过上述方法,能够将制氢设备中正常工作的制氢装置所产生的热量用于对停止工作的制氢装置进行保温,以避免热能的浪费,缩短停止工作的制氢装置的启动时间,提高设备的整体运行效率。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公开具体实施方式中电解槽温度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图;
图2是本公开具体实施方式中电解槽温度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制氢装置,11,11’-电解槽,12,12’-气液分离器,13,13’-气体冷凝器,14,14’-碱液循环泵,15,15’-碱液冷却器,16,16’-温度传感器,
2-集中冷却装置,21-换热水箱,22-冷却水箱,23-冷却回水阀,
3,3’-冷却循环管路,31,31’-进液流路,311,311’-第一流路,312,312’-第二流路,313,313’-第三流路,301,301’-第一三通阀,1a,1a’-第一入口,1b,1b’-第二入口,1c,1c’-第一出口,302,302’-第二三通阀,2a,2a’-第三入口,2b,2b’-第四入口,2c,2c’-第二出口,32,32’-回液流路,33,33’-气动隔膜调节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游、下游”是指沿气体或液体流动方向的上游、下游,“内、外”是指相对于相应零部件自身轮廓的内、外。本公开中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为了区别一个要素和另一个要素,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另外,下面的描述在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
根据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制氢设备,参考图1所示,该制氢设备可以包括集中冷却装置2和至少一个制氢装置,制氢装置可以通过冷却循环管路与集中冷却装置2连通。由于制氢装置具有正常工作和停止工作两种工作状态,因此,当制氢设备包括的多个制氢装置时,仅在图1中示出制氢装置1和制氢装置1’,以便于区分两种不同工作状态的制氢装置。
参考图1所示,集中冷却装置2可以包括相互连通的换热水箱21和冷却水箱22,换热水箱21中储存有保温液,集中冷却装置2可以配置为从制氢装置1和制氢装置1’中回流的液体依次经过换热水箱21和冷却水箱22而形成为冷却液。具体地,换热水箱21中可以设置有用于容纳保温液的腔体(未示出),回流的液体在经过换热水箱21时,可以从腔体的外侧流过,并与腔体内的保温液进行换热。此外,换热水箱21和冷却水箱22之间还可以设置有冷却回水阀23,以打开或切断换热水箱21和冷却水箱22之间的连通,通常情况下,冷却回水阀23常开,以打开换热水箱21和冷却水箱22之间的连通,当需要对集中冷却装置2进行检修时,可以关闭冷却回水阀23,以切断换热水箱21和冷却水箱22之间的连通而便于检修。
制氢装置1和制氢装置1’分别可以通过各自的冷却循环管路3和冷却循环管路3’与集中冷却装置2连通。冷却循环回路3,3’包括进液流路31,31’和回液流路32,32’,进液流路31,31’用于使集中冷却装置2中的液体流出至制氢装置1,1’,回液流路32,32’用于使液体由制氢装置1,1’回流至集中冷却装置2的换热水箱21,冷却循环回路3配置为当制氢装置1停止工作时,进液流路31与换热水箱21内的腔体连通,以使得保温液进入制氢装置1进行保温,当制氢装置1正常工作时,进液流路31与冷却水箱22连通,以使得冷却液进入制氢装置1进行冷却,冷却循环回路3’配置为当制氢装置1’停止工作时,进液流路31’与换热水箱21内的腔体连通,以使得保温液进入制氢装置1’进行保温,当制氢装置1’正常工作时,进液流路31’与冷却水箱22连通,以使得冷却液进入制氢装置1’进行冷却。
以制氢装置1正常工作,制氢装置1’停止工作为例,制氢装置1的进液流路31连通冷却水箱22和制氢装置1,以使得冷却液进入制氢装置1中对其中的各部分进行冷却,温度升高的冷却液经回液流路32回流至集中冷却装置2中,回流的液体先经过换热水箱21并将携带的一部分热量传递给保温液,使得保温液的温度升高,再进入冷却水箱22中被完全冷却而形成温度较低的冷却液。制氢装置1’的进液流路31’连通换热水箱21的腔体与制氢装置1’,以使得保温液进入制氢装置1’中对其中的各部分进行加热,温度降低的保温液经回液流路32’回流至集中冷却装置2中。由于保温液回流至集中冷却装置2之后无法回流到换热水箱21的腔体中,因此,当换热水箱21的腔体与进液流路连通时,需通过下述的补液装置对换热水箱21进行补液,以使得换热水箱21的腔体内始终存有一定量的保温液。此外,保温液回流至冷却水箱22中会导致冷却水箱22中的冷却液越来越多,当冷却水箱22内的冷却液过多时,可以将多余的冷却液排出,或将多余的冷却液排入下述的补液装置,以通过该补液装置将多余的冷却液补入换热水箱21的腔体中作为保温液。制氢设备中的多个制氢装置均正常工作时,换热水箱21的保温液储存在腔体中不流动,此时,无需通过补液装置对换热水箱21进行补液。
当制氢设备中仅具有一个制氢装置时,以制氢设备仅具有图1中的制氢装置1而不具有制氢装置1’为例,来说明其工作过程。当制氢装置1正常工作时,进液流路31连通冷却水箱22和制氢装置1,以使得冷却液进入制氢装置1中对其中的各部分进行冷却,温度升高的冷却液经回液流路32回流至集中冷却装置2中,回流的液体先经过换热水箱21并将携带的一部分热量传递给保温液,使得保温液的温度升高,以将制氢装置1所产生的一部分热量储存在换热水箱21中,再进入冷却水箱22中被完全冷却而形成温度较低的冷却液。当制氢装置1停止工作时,进液流路31连通换热水箱21的腔体与制氢装置1,以使得保温液进入制氢装置1中对其中的各部分进行加热,从而将储存在换热水箱21中的热量用于对停止工作的制氢装置1的保温。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公开所提供的制氢设备中,从制氢装置中回流的液体能够将制氢装置的热量带走,回流的液体经回液流路进入换热水箱21时能够与保温液换热,以使得保温液的温度升高,即,制氢装置在正常工作过程中产生的一部分热量能够储存在换热水箱21中,之后回流的液体进入冷却水箱22,能够与冷却水箱22进行换热而被冷却,以形成冷却液。当制氢装置正常工作时,其进液流路与冷却水箱22连通,以将温度较低的冷却液接入,从而对制氢装置进行冷却,当制氢装置停止工作时,其进液流路与换热水箱21接通,以将温度较高的保温液接入,保温液在流经制氢装置时能够对制氢装置的电解槽进行加热保温,以避免停止工作的制氢装置温度下降。因此,经过回流的液体与换热水箱21中保温液的换热,以及保温液进入停止工作的制氢装置中循环,能够将制氢设备中正常工作的制氢装置所产生的热量用于对停止工作的制氢装置进行加热保温,以避免热能的浪费,缩短停止工作的制氢装置的启动时间,提高设备的整体运行效率。
参考图1所示,制氢装置1,1’可以包括电解槽11和电解槽11’、设置在电解槽下游的气液分离器12,12’、设置在气液分离器12,12’的气路下游的气体冷凝器13,13’、以及依次设置在气液分离器12,12’的液路下游的碱液循环泵14,14’和碱液冷却器15,15’,其中,从气液分离器12,12’中分离出的碱液经碱液循环泵14,14’泵送至碱液冷却器15,15’冷却后回到电解槽11,11’中,从气液分离器12,12’中分离出的气体进入气体冷凝器13,13’进行冷却。
参考图1所示,进液流路31,31’包括连通集中冷却装置2与气体冷凝器13,13’的第一流路311,311’,连通集中冷却装置2与碱液循环泵14,14’的第二流路312,312’,连通集中冷却装置2与碱液冷却器15,15’的第三流路313,313’,进液流路31,31’还包括第一三通阀301,301’和第二三通阀302,302’,第一三通阀301,301’可以包括与换热水箱21的腔体连通的第一入口1a,1a’、与冷却水箱22连通的第二入口1b,1b’以及与第一流路311,311’和第二流路312,312’分别连通的第一出口1c,1c’,第二三通阀302,302’可以包括与第一出口1c,1c’连通的第三入口2a,2a’、与换热水箱21的腔体连通的第四入口2b,2b’以及与第三流路313,313’连通的第二出口2c,2c’。进液流路31配置为:当制氢装置1停止工作时,第一入口1a与第一出口1c导通,第四入口2b与第二出口2c导通,以使得换热水箱21分别与第一流路311、第二流路312以及第三流路313连通;当制氢装置1正常工作时,第二入口1b与第一出口1c导通,第三入口2a与第二出口2c导通,以使得冷却水箱22分别与第一流路311、第二流路312以及第三流路313连通。进液流路31’配置为:当制氢装置1’停止工作时,第一入口1a’与第一出口1c’导通,第四入口2b’与第二出口2c’导通,以使得换热水箱21分别与第一流路311’、第二流路312’以及第三流路313’连通;当制氢装置1’正常工作时,第二入口1b’与第一出口1c’导通,第三入口2a’与第二出口2c’导通,以使得冷却水箱22分别与第一流路311’、第二流路312’以及第三流路313’连通。
以制氢装置1正常工作,制氢装置1’停止工作为例,为了使制氢装置1的进液流路31与冷却水箱22连通,将第一三通阀301的第二入口1b与第一出口1c导通,以形成冷却水箱22-第二入口1b-第一出口1c-第一流路311-气体冷凝器13的冷却流路,以及冷却水箱22-第二入口1b-第一出口1c-第二流路312-碱液循环泵14的冷却流路,使得冷却液对气体冷凝器13和碱液循环泵14进行冷却,将第二三通阀302的第三入口2a与第二出口2c导通,以形成冷却水箱22-第二入口1b-第一出口1c-第三入口2a-第二出口2c-第三流路313-碱液冷却器15的冷却流路,使得冷却液对碱液冷却器15进行冷却,由于碱液始终沿着电解槽-气液分离器-碱液循环泵-碱液冷却器-电解槽的循环路径进行循环,因此,冷却液在流经碱液循环泵14和碱液冷却器15时能够对碱液进行冷却,使得回流至电解槽11中的碱液保持一定的温度而能够与电解槽11发生换热,从而实现对电解槽11的冷却。为了使制氢装置1’的进液流路31’与换热水箱21连通,将第一三通阀301’的第一入口1a’与第一出口1c’导通,以形成换热水箱21-第一入口1a’-第一出口1c’-第一流路311’-气体冷凝器13’的加热流路,以及换热水箱21-第一入口1a’-第一出口1c’-第二流路312’-碱液循环泵14’的加热流路,使得保温液对气体冷凝器13’和碱液循环泵14’进行加热保温,将第二三通阀302’的第四入口2b’与第二出口2c’导通,以形成换热水箱21-第四入口2b’-第二出口2c’-第三流路313’-碱液冷却器15’的加热流路,使得保温液对碱液冷却器15’进行加热保温,由于碱液始终沿着电解槽-气液分离器-碱液循环泵-碱液冷却器-电解槽的循环路径进行循环,因此,保温液在流经碱液循环泵14’和碱液冷却器15’时能够对碱液进行加热保温,使得回流至电解槽11’中的碱液保持一定的温度而能够与电解槽11’发生换热,从而实现对电解槽11’的加热保温。
当制氢设备中仅具有一个制氢装置1时,制氢装置1正常工作时,第一三通阀301的第二入口1b与第一出口1c导通,以形成冷却水箱22-第二入口1b-第一出口1c-第一流路311-气体冷凝器13的冷却流路,以及冷却水箱22-第二入口1b-第一出口1c-第二流路312-碱液循环泵14的冷却流路,使得冷却液对气体冷凝器13和碱液循环泵14进行冷却,将第二三通阀302的第三入口2a与第二出口2c导通,以形成冷却水箱22-第二入口1b-第一出口1c-第三入口2a-第二出口2c-第三流路313-碱液冷却器15的冷却流路,使得冷却液对碱液冷却器15进行冷却,由于碱液始终沿着电解槽-气液分离器-碱液循环泵-碱液冷却器-电解槽的循环路径进行循环,因此,冷却液在流经碱液循环泵14和碱液冷却器15时能够对碱液进行冷却,使得回流至电解槽11中的碱液保持一定的温度而能够与电解槽11发生换热,从而实现对电解槽11的冷却。制氢装置1停止工作时,将第一三通阀301的第一入口1a与第一出口1c导通,以形成换热水箱21-第一入口1a-第一出口1c-第一流路311-气体冷凝器13的加热流路,以及换热水箱21-第一入口1a-第一出口1c-第二流路312-碱液循环泵14的加热流路,使得保温液对气体冷凝器13和碱液循环泵14进行加热保温,将第二三通阀302的第四入口2b与第二出口2c导通,以形成换热水箱21-第四入口2b-第二出口2c-第三流路313-碱液冷却器15的加热流路,使得保温液对碱液冷却器15进行加热保温,由于碱液始终沿着电解槽-气液分离器-碱液循环泵-碱液冷却器-电解槽的循环路径进行循环,因此,保温液在流经碱液循环泵14和碱液冷却器15时能够对碱液进行加热保温,使得回流至电解槽11中的碱液保持一定的温度而能够与电解槽11发生换热,从而实现对电解槽11的加热保温。
参考图1所示,电解槽11,11’的进液口处可以设置有用于检测碱液温度的温度传感器16,16’,以检测回流至电解槽11’中的碱液的温度,第二三通阀301’的第四入口2b,2b’与换热水箱21之间可以设置有开度V可调的气动隔膜调节器33,33’,气动隔膜调节器33,33’配置为:当制氢装置1,1’停止工作时,根据温度传感器16,16’所检测到的实际温度T与预设温度T0的差值而调节V的大小。具体地,气动隔膜调节器33,33’可以配置为:当T>T0+ΔT时,V减小;当T<T0-ΔT时,V增大;当(T0-ΔT)≤T≤(T0+ΔT)时,V保持不变,其中,ΔT为允许温度偏差范围参数,以允许碱液的温度在T0±ΔT的范围内波动,即(T0-ΔT)≤T≤(T0+ΔT)为预设温度范围。
以制氢装置1正常工作,制氢装置1’停止工作为例,在制氢装置1中,第二三通阀302的第四入口2b不与第二出口2c导通,因此,气动隔膜调节器33不工作。在制氢装置1’中,第二三通阀302’的第四入口2b’与第二出口2c’导通,气动隔膜调节器33’能够通过调节开度V的大小而调节保温液的流量大小。具体地,当T>T0+ΔT时,表明碱液的实际温度T高于预设温度范围,因此,需减小气动隔膜调节器33’的开度V,以减小通过第四入口2b’而进入制氢装置1’中的保温液的流量,使得碱液的实际温度T能够下降至预设温度范围;当T<T0-ΔT时,表明碱液的实际温度T低于预设温度范围,因此,需增大气动隔膜调节器33’的开度V,以增加通过第四入口2b’而进入制氢装置1’中的保温液的流量,使得碱液的实际温度T能够上升至预设温度范围;当(T0-ΔT)≤T≤(T0+ΔT)时,表明碱液的实际温度T在预设温度范围内,即表明当前的气动隔膜调节器33’开度V合适,只需保持当前的开度V即可。
当制氢设备中仅具有一个制氢装置1时,制氢装置1正常工作时,第二三通阀302的第四入口2b不与第二出口2c导通,因此,气动隔膜调节器33不工作。当制氢装置1停止工作时,第二三通阀302的第四入口2b与第二出口2c导通,气动隔膜调节器33能够通过调节开度V的大小而调节保温液的流量大小。
此外,进液流路31,31’还可以配置为:当V≥最大设定值而T仍然小于T0-ΔT时,将V保持在最大设定值;当V≤最小设定值而T仍然大于T0+ΔT时,将第二入口1b,1b’与第一出口1c,1c’导通,将第三入口2a,2a’与第二出口2c,2c’导通,以使得进液流路31,31’切换至与冷却水箱22连通,从而避免碱液温度持续过高而损坏设备,直至通过冷却液的冷却而使得T≤T0+ΔT时,将第一入口1a,1a’与第一出口1c,1c’导通,将第四入口2b,2b’与第二出口2c,2c’导通,以使得进液流路31,31’切换至与换热水箱21连通。
以制氢装置1正常工作,制氢装置1’停止工作为例,在制氢装置1’中,将气动隔膜调节器33’的V的最大设定值设定为99%,最小设定值设定为20%,当T<T0-ΔT时,使得V持续增大,当V≥99%而T仍然低于预设温度范围时,需将V保持在当前开度,以将保温液保持在最大流量从而对碱液进行持续加热;当T>T0+ΔT时,使得V持续减小,当V≤20%而T仍然高于预设温度范围时,表明即使将保温液的流量调节至最小也无法抑制碱液温度的持续过高,此时,将第一三通阀301’的第二入口1b’与第一出口1c’导通,以形成冷却水箱22-第二入口1b’-第一出口1c’-第一流路311’-气体冷凝器13’的冷却流路,以及冷却水箱22-第二入口1b’-第一出口1c’-第二流路312’-碱液循环泵14’的冷却流路,使得冷却液对气体冷凝器13’和碱液循环泵14’进行冷却,将第二三通阀302’的第三入口2a’与第二出口2c’导通,以形成冷却水箱22-第二入口1b’-第一出口1c’-第三入口2a’-第二出口2c’-第三流路313’-碱液冷却器15’的冷却流路,使得冷却液对碱液冷却器15’进行冷却,持续高温的碱液在流经碱液循环泵14’和碱液冷却器15’时能够被冷却液冷却,直至碱液的实际温度T降低至预设温度范围时,将第一三通阀301’切换至第一入口1a’与第一出口1c,1c’导通,将第二三通阀302’切换至第四入口2b’与第二出口2c’导通,以使得进液流路31’切换至与换热水箱21连通,从而通过保温液对制氢装置1’进行保温。
为了确保集中冷却装置2中的冷却液和保温液的储存量,制氢设备还可以包括补液装置(未示出),补液装置能够向换热水箱21中补充保温液,并能够向冷却水箱22中补充冷却液。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公开还提供一种制氢设备的电解槽温度控制方法,其中,制氢设备可以为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制氢设备,电解槽温度控制方法可以基于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制氢设备的相关结构而实现。在下文中,当制氢设备包括多个制氢装置时,将以制氢装置1正常工作,制氢装置1’停止工作为例,对电解槽温度控制方法进行描述。
当制氢设备包括多个制氢装置时,参考图2所示,电解槽温度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判断制氢装置是否正常工作;
S2:将正常工作的制氢装置1的进液流路31与冷却水箱22连通;
S2’:将停止工作的制氢装置1’的进液流路31’与换热水箱21连通。
当制氢设备仅包括一个制氢装置1时,相应地,步骤S2’可以为:将停止工作的制氢装置1的进液流路31与换热水箱21连通。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本公开所提供的制氢设备的电解槽温度控制方法中,从制氢装置中回流的液体能够将制氢装置的热量带走,回流的液体经回液流路进入换热水箱21时能够与保温液换热,以使得保温液的温度升高,即,制氢装置在正常工作过程中产生的一部分热量能够储存在换热水箱21中,之后回流的液体进入冷却水箱22,能够与冷却水箱22进行换热而被冷却,以形成冷却液。将正常工作的制氢装置的进液流路与冷却水箱22连通,以将温度较低的冷却液接入,从而对制氢装置进行冷却,将停止工作的制氢装置的进液流路与换热水箱21接通,以将温度较高的保温液接入,保温液在流经制氢装置时能够对制氢装置的电解槽进行加热保温,以避免停止工作的制氢装置温度下降。因此,通过上述方法,能够将制氢设备中正常工作的制氢装置所产生的热量用于对停止工作的制氢装置进行保温,以避免热能的浪费,缩短停止工作的制氢装置的启动时间,提高设备的整体运行效率。
参考图2所示,步骤S2还可以包括步骤S21:在正常工作的制氢装置1中,将第二入口1b与第一出口1c导通,将第三入口2a与第二出口2c导通。
通过步骤S21,能够在集中冷却装置2和制氢装置1之间形成冷却水箱22-第二入口1b-第一出口1c-第一流路311-气体冷凝器13的冷却流路、冷却水箱22-第二入口1b-第一出口1c-第二流路312-碱液循环泵14的冷却流路以及冷却水箱22-第二入口1b-第一出口1c-第三入口2a-第二出口2c-第三流路313-碱液冷却器15的冷却流路,以使得冷却液对气体冷凝器13、碱液循环泵14以及碱液冷却器15进行冷却,由于碱液始终沿着电解槽-气液分离器-碱液循环泵-碱液冷却器-电解槽的循环路径进行循环,因此,冷却液在流经碱液循环泵14和碱液冷却器15时能够对碱液进行冷却,使得回流至电解槽11中的碱液保持一定的温度而能够与电解槽11发生换热,从而实现对电解槽11的冷却。
当制氢设备包括多个制氢装置时,参考图2所示,步骤S2’还可以包括步骤S21’:在停止工作的制氢装置1’中,将第一入口1a’与第一出口1c’导通,将第四入口2b’与第二出口2c’导通。
通过步骤S21’,能够在集中冷却装置2和制氢装置1’之间形成换热水箱21-第一入口1a’-第一出口1c’-第一流路311’-气体冷凝器13’的加热流路、换热水箱21-第一入口1a’-第一出口1c’-第二流路312’-碱液循环泵14’的加热流路以及换热水箱21-第四入口2b’-第二出口2c’-第三流路313’-碱液冷却器15’的加热流路,以使得保温液对气体冷凝器13’、碱液循环泵14’以及碱液冷却器15’进行加热保温,由于碱液始终沿着电解槽-气液分离器-碱液循环泵-碱液冷却器-电解槽的循环路径进行循环,因此,保温液在流经碱液循环泵14’和碱液冷却器15’时能够对碱液进行加热保温,使得回流至电解槽11’中的碱液保持一定的温度而能够与电解槽11’发生换热,从而实现对电解槽11’的加热保温。
当制氢设备仅包括一个制氢装置1时,相应地,步骤S21’可以为:在停止工作的制氢装置1中,将第一入口1a与第一出口1c导通,将第四入口2b与第二出口2c导通。
当制氢设备包括多个制氢装置时,参考图2所示,步骤S2’还可以包括步骤S22’:根据温度传感器16’所检测到的实际温度T与预设温度T0的差值而调节V的大小。
通过步骤S22’,使得气动隔膜调节器33’能够通过调节开度V的大小而调节保温液的流量大小。
当制氢设备仅包括一个制氢装置1时,相应地,步骤S22’可以为:根据温度传感器16所检测到的实际温度T与预设温度T0的差值而调节V的大小。
参考图2所示,步骤S22’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231’:当T>T0+ΔT时,V减小;
S232’:当T<T0-ΔT时,V增大;
S233’:当(T0-ΔT)≤T≤(T0+ΔT)时,V保持不变。
其中,ΔT为允许温度偏差范围参数,以允许碱液的温度在T0±ΔT的范围内波动,即(T0-ΔT)≤T≤(T0+ΔT)为预设温度范围。
通过步骤S231’至S233’,当T>T0+ΔT时,能够减小气动隔膜调节器33’的开度V,以减小通过第四入口2b’而进入制氢装置1’中的保温液的流量,使得碱液的实际温度T能够下降至预设温度范围;当T<T0-ΔT时,能够增大气动隔膜调节器33’的开度V,以增加通过第四入口2b’而进入制氢装置1’中的保温液的流量,使得碱液的实际温度T能够上升至预设温度范围;当(T0-ΔT)≤T≤(T0+ΔT)时,表明当前的气动隔膜调节器33’开度V合适,只需保持当前的开度V即可。
当制氢设备包括多个制氢装置时,参考图2所示,步骤S22’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241’:当V≥最大设定值而T仍然小于T0-ΔT时,将V保持在最大设定值;
S242’:当V≤最小设定值而T仍然大于T0+ΔT时,将第二入口1b’与第一出口1c’导通,将第三入口2a’与第二出口2c’导通,直至T≤T0+ΔT时,将第一入口1a’与第一出口1c’导通,将第四入口2b’与第二出口2c’导通。
通过步骤S241’和步骤S242’,当T<T0-ΔT时,能够使得V持续增大,当V≥最大设定值(例如99%)而T仍然低于预设温度范围时,能够将V保持在当前开度,以将保温液保持在最大流量从而对碱液进行持续加热;当T>T0+ΔT时,能够使得V持续减小,当V≤最小设定值(例如20%)而T仍然高于预设温度范围时,能够使得第一三通阀301’的第二入口1b’与第一出口1c’导通,第二三通阀302’的第三入口2a’与第二出口2c’导通,以形成冷却水箱22-第二入口1b’-第一出口1c’-第一流路311’-气体冷凝器13’的冷却流路、冷却水箱22-第二入口1b’-第一出口1c’-第二流路312’-碱液循环泵14’的冷却流路以及冷却水箱22-第二入口1b’-第一出口1c’-第三入口2a’-第二出口2c’-第三流路313’-碱液冷却器15’的冷却流路,而使得冷却液对气体冷凝器13’、碱液循环泵14’以及碱液冷却器15’进行冷却,持续高温的碱液在流经碱液循环泵14’和碱液冷却器15’时能够被冷却液冷却,直至碱液的实际温度T降低至预设温度范围时,能够使得第一三通阀301’切换至第一入口1a’与第一出口1c,1c’导通,将第二三通阀302’切换至第四入口2b’与第二出口2c’导通,而使得进液流路31’切换至与换热水箱21连通,从而通过保温液对制氢装置1’进行保温。
当制氢设备仅包括一个制氢装置1时,相应地,步骤S242’可以为:当V≤最小设定值而T仍然大于T0+ΔT时,将第二入口1b与第一出口1c导通,将第三入口2a与第二出口2c导通,直至T≤T0+ΔT时,将第一入口1a与第一出口1c导通,将第四入口2b与第二出口2c导通。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1)

1.一种制氢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集中冷却装置,包括相互连通的换热水箱和冷却水箱,所述换热水箱中储存有保温液,所述集中冷却装置配置为:回流的液体依次经过所述换热水箱和所述冷却水箱,以使得回流的液体能够与所述换热水箱中的所述保温液换热而形成为冷却液,
补液装置,能够向所述换热水箱中补充保温液,以及
具有正常工作和停止工作两种工作状态的多个制氢装置,多个所述制氢装置通过冷却循环回路与所述集中冷却装置连通,所述冷却循环回路包括:
进液流路,用于使所述集中冷却装置中的液体流出至所述制氢装置;以及
回液流路,用于使液体由所述制氢装置回流至所述集中冷却装置;
所述冷却循环回路配置为:多个所述制氢装置中停止工作的所述制氢装置的所述进液流路与所述换热水箱连通,以使得保温液进入停止工作的所述制氢装置进行保温,能够将正常工作的所述制氢装置所产生的热量用于对停止工作的所述制氢装置进行加热保温;多个所述制氢装置中正常工作的所述制氢装置的所述进液流路与所述冷却水箱连通,以使得冷却液进入正常工作的所述制氢装置进行冷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制氢装置包括电解槽、设置在所述电解槽下游的气液分离器、设置在所述气液分离器的气路下游的气体冷凝器、以及依次设置在所述气液分离器的液路下游的碱液循环泵和碱液冷却器,其中,从所述气液分离器中分离出的碱液经所述碱液循环泵泵送至所述碱液冷却器冷却后回到所述电解槽中,从所述气液分离器中分离出的气体进入所述气体冷凝器进行冷却,
所述进液流路包括:
第一流路,连通所述集中冷却装置与所述气体冷凝器,
第二流路,连通所述集中冷却装置与所述碱液循环泵,
第三流路,连通所述集中冷却装置与所述碱液冷却器,
第一三通阀,包括与所述换热水箱连通的第一入口、与所述冷却水箱连通的第二入口以及与所述第一流路和所述第二流路分别连通的第一出口,以及
第二三通阀,包括与所述第一出口连通的第三入口、与所述换热水箱连通的第四入口以及与所述第三流路连通的第二出口,
所述进液流路配置为:当所述制氢装置停止工作时,所述第一入口与所述第一出口导通,所述第四入口与所述第二出口导通,以使得所述换热水箱分别与所述第一流路、所述第二流路以及所述第三流路连通;当所述制氢装置正常工作时,所述第二入口与所述第一出口导通,所述第三入口与所述第二出口导通,以使得所述冷却水箱分别与所述第一流路、所述第二流路以及所述第三流路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解槽的进液口处设置有用于检测碱液温度的温度传感器,
所述第四入口与所述换热水箱之间设置有开度V可调的气动隔膜调节器,所述气动隔膜调节器配置为:当所述制氢装置停止工作时,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所检测到的实际温度T与预设温度T0的差值而调节V的大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动隔膜调节器配置为:
当T>T0+ΔT时,V减小;
当T<T0-ΔT时,V增大;
当(T0-ΔT)≤T≤(T0+ΔT)时,V保持不变,
其中,ΔT为允许温度偏差范围参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流路还配置为:
当V≥最大设定值而T仍然小于T0-ΔT时,将V保持在所述最大设定值;
当V≤最小设定值而T仍然大于T0+ΔT时,将所述第二入口与所述第一出口导通,将所述第三入口与所述第二出口导通,直至T≤T0+ΔT时,将所述第一入口与所述第一出口导通,将所述第四入口与所述第二出口导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液装置还能够向所述冷却水箱中补充冷却液。
7.一种制氢设备的电解槽温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氢设备为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制氢设备,
所述电解槽温度控制方法包括:
判断所述制氢装置是否正常工作;
将多个所述制氢装置中正常工作的所述制氢装置的所述进液流路与所述冷却水箱连通,以使得冷却液进入正常工作的所述制氢装置进行冷却;
将多个所述制氢装置中停止工作的所述制氢装置的所述进液流路与所述换热水箱连通,以使得保温液进入停止工作的所述制氢装置进行保温,能够将正常工作的所述制氢装置所产生的热量用于对停止工作的所述制氢装置进行加热保温。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解槽温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氢装置包括电解槽、以及依次设置在所述电解槽下游的气液分离器、设置在所述气液分离器的气路下游的气体冷凝器、以及依次设置在所述气液分离器的液路下游的碱液循环泵和碱液冷却器,其中,从所述气液分离器中分离出的碱液经所述碱液循环泵泵送至所述碱液冷却器冷却后回到所述电解槽中,从所述气液分离器中分离出的气体进入所述气体冷凝器进行冷却,
所述进液流路包括:
第一流路,连通所述集中冷却装置与所述气体冷凝器,
第二流路,连通所述集中冷却装置与所述碱液循环泵,
第三流路,连通所述集中冷却装置与所述碱液冷却器,
第一三通阀,包括与所述换热水箱连通的第一入口、与所述冷却水箱连通的第二入口以及与所述第一流路和所述第二流路分别连通的第一出口,以及
第二三通阀,包括与所述第一出口连通的第三入口、与所述换热水箱连通的第四入口以及与所述第三流路连通的第二出口;
所述将正常工作的所述制氢装置的所述进液流路与所述冷却水箱连通的步骤包括:
在正常工作的所述制氢装置中,将所述第二入口与所述第一出口导通,将所述第三入口与所述第二出口导通;
所述将停止工作的所述制氢装置的所述进液流路与所述换热水箱连通的步骤包括:
在停止工作的所述制氢装置中,将所述第一入口与所述第一出口导通,将所述第四入口与所述第二出口导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解槽温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解槽的进液口处设置有用于检测碱液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所述第四入口与所述换热水箱之间设置有开度V可调的气动隔膜调节器,
所述将停止工作的所述制氢装置的所述进液流路与所述换热水箱连通的步骤还包括:
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所检测到的实际温度T与预设温度T0的差值而调节V的大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解槽温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所检测到的实际温度T与预设温度T0的差值而调节V的大小的步骤包括:
当T>T0+ΔT时,V减小;
当T<T0-ΔT时,V增大;
当(T0-ΔT)≤T≤(T0+ΔT)时,V保持不变,其中,ΔT为允许温度偏差范围参数。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解槽温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所检测到的实际温度T与预设温度T0的差值而调节V的大小的步骤还包括:
当V≥最大设定值而T仍然小于T0-ΔT时,将V保持在所述最大设定值;
当V≤最小设定值而T仍然大于T0+ΔT时,将所述第二入口与所述第一出口导通,将所述第三入口与所述第二出口导通,直至T≤T0+ΔT时,将所述第一入口与所述第一出口导通,将所述第四入口与所述第二出口导通。
CN202111583446.8A 2021-12-22 2021-12-22 制氢设备和制氢设备的电解槽温度控制方法 Active CN11431838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83446.8A CN114318389B (zh) 2021-12-22 2021-12-22 制氢设备和制氢设备的电解槽温度控制方法
PCT/CN2022/115109 WO2023116015A1 (zh) 2021-12-22 2022-08-26 制氢设备和制氢设备的电解槽温度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83446.8A CN114318389B (zh) 2021-12-22 2021-12-22 制氢设备和制氢设备的电解槽温度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18389A CN114318389A (zh) 2022-04-12
CN114318389B true CN114318389B (zh) 2023-11-07

Family

ID=810542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583446.8A Active CN114318389B (zh) 2021-12-22 2021-12-22 制氢设备和制氢设备的电解槽温度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4318389B (zh)
WO (1) WO202311601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18389B (zh) * 2021-12-22 2023-11-07 无锡隆基氢能科技有限公司 制氢设备和制氢设备的电解槽温度控制方法
CN114875439A (zh) * 2022-05-23 2022-08-09 阳光氢能科技有限公司 制氢系统及其热管理方法、装置
CN114959740B (zh) * 2022-06-16 2023-06-23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 规模化碱性电解水制氢的停机电解槽保温系统
CN115857318A (zh) * 2023-02-08 2023-03-28 长春绿动氢能科技有限公司 电解槽的温度控制方法、装置及电解制氢系统控制系统
CN116536710A (zh) * 2023-06-30 2023-08-04 中石油深圳新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热熔盐换热装置和气液分离装置
CN117888143B (zh) * 2024-01-12 2024-08-23 航天长征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耦合电解制氢能效控制系统及能效控制方法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75969A (ja) * 1984-02-21 1985-09-10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ヒ−トポンプ式太陽熱温水器
JP2011237138A (ja) * 2010-05-12 2011-11-24 Yazaki Corp 吸収式冷暖房給湯システム
EP2637248A1 (en) * 2012-03-09 2013-09-11 Hitachi Ltd. Battery system and temperature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CN203190853U (zh) * 2012-10-30 2013-09-11 蚌埠市正园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换热器
CN104100419A (zh) * 2014-05-20 2014-10-15 北京工业大学 改善制氢机制氢速率和评价的装置及控制方法
CN106871483A (zh) * 2017-03-31 2017-06-20 武汉地质资源环境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氢能和太阳能互补的热泵系统
CN110499517A (zh) * 2019-09-30 2019-11-26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水电站电解制氢智能温控冷却供水系统
CN111244501A (zh) * 2016-12-30 2020-06-05 上海恒劲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双功能水循环的一体式可逆燃料电池系统及其电堆
CN111748822A (zh) * 2020-06-04 2020-10-09 同济大学 一种大型碱性电解水制氢装置的综合热管理系统
CN213472772U (zh) * 2020-11-20 2021-06-18 河南中氢动力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装甲车的辅助氢能动力装备
WO2021196564A1 (zh) * 2020-04-03 2021-10-07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宽功率电解水制氢系统及方法
CN113699538A (zh) * 2021-08-31 2021-11-26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带储热的电解制氢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35928B (zh) * 2019-04-09 2024-08-02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氢系统
CN111621799B (zh) * 2020-06-08 2021-09-03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再生能源制氢和储氢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4318389B (zh) * 2021-12-22 2023-11-07 无锡隆基氢能科技有限公司 制氢设备和制氢设备的电解槽温度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75969A (ja) * 1984-02-21 1985-09-10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ヒ−トポンプ式太陽熱温水器
JP2011237138A (ja) * 2010-05-12 2011-11-24 Yazaki Corp 吸収式冷暖房給湯システム
EP2637248A1 (en) * 2012-03-09 2013-09-11 Hitachi Ltd. Battery system and temperature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CN203190853U (zh) * 2012-10-30 2013-09-11 蚌埠市正园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换热器
CN104100419A (zh) * 2014-05-20 2014-10-15 北京工业大学 改善制氢机制氢速率和评价的装置及控制方法
CN111244501A (zh) * 2016-12-30 2020-06-05 上海恒劲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双功能水循环的一体式可逆燃料电池系统及其电堆
CN106871483A (zh) * 2017-03-31 2017-06-20 武汉地质资源环境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氢能和太阳能互补的热泵系统
CN110499517A (zh) * 2019-09-30 2019-11-26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水电站电解制氢智能温控冷却供水系统
WO2021196564A1 (zh) * 2020-04-03 2021-10-07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宽功率电解水制氢系统及方法
CN111748822A (zh) * 2020-06-04 2020-10-09 同济大学 一种大型碱性电解水制氢装置的综合热管理系统
CN213472772U (zh) * 2020-11-20 2021-06-18 河南中氢动力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装甲车的辅助氢能动力装备
CN113699538A (zh) * 2021-08-31 2021-11-26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带储热的电解制氢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16015A1 (zh) 2023-06-29
CN114318389A (zh) 2022-04-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318389B (zh) 制氢设备和制氢设备的电解槽温度控制方法
CN112899726B (zh) 一种水电解制氢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2899706B (zh) 一种水电解制氢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6558713B (zh) 一种燃料电池低温启动系统及运行方法
CN111850591B (zh) 组合式隔膜调节阀装置、碱性电解水制氢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14087904B (zh) 电制氢余热利用装置和方法
CN115029718B (zh) 制氢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1826670B (zh) 组合式碱液循环装置、碱性电解水制氢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15572986A (zh) 一种电解水制氢系统及方法
CN113140749A (zh) 一种燃料电池低温快速启动控制方法及系统
KR101438123B1 (ko) 연료전지 시스템
CN116470187A (zh) 适用于浸没式液冷储能系统的电芯均温系统及方法
CN111584898B (zh) 燃料电池系统
CN106887616B (zh) 一种基于液态有机储氢的燃料电池冷启动系统及方法
JP2008226810A (ja) 燃料電池発電システム
CN111654999A (zh) 一种内外冷隔离水冷系统
CN113497247A (zh) 一种高响应水平的氢燃料电池系统
CN118173829B (zh) 一种氢燃料电池用热管理系统
CN218539839U (zh) 一种电解水制氢系统
CN219099343U (zh) 自适应控温的电解水制氢系统
CN220209027U (zh) 一种氢燃料电池冷却液的冷却结构
CN219395410U (zh) 一种柔性直流换流阀稳压冷却系统
CN219955771U (zh) 一种冷却水调节系统
US11664508B2 (en) Fuel cell system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fuel cell system
CN219875508U (zh) 一种稳压系统及冷却循环稳压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