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44160B - 铁素体系不锈钢带用冷轧油组合物及铁素体系不锈钢带的冷轧方法 - Google Patents

铁素体系不锈钢带用冷轧油组合物及铁素体系不锈钢带的冷轧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44160B
CN115244160B CN202180020390.7A CN202180020390A CN115244160B CN 115244160 B CN115244160 B CN 115244160B CN 202180020390 A CN202180020390 A CN 202180020390A CN 115244160 B CN115244160 B CN 11524416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el strip
stainless steel
cold rolling
weight
co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2039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244160A (zh
Inventor
田彩子
北村拓也
植野雅康
木岛秀夫
大山实
久米耕之
楠本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tong Chemical Co ltd
JFE Stee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atong Chemical Co ltd
JFE Stee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tong Chemical Co ltd, JFE Steel Corp filed Critical Datong Chemic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2441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441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2441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4416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MLUBRICATING COMPOSITIONS; USE OF CHEMICAL SUBSTANCES EITHER ALONE OR AS LUBRICATING INGREDIENTS IN A LUBRICATING COMPOSITION
    • C10M105/00Lubricating composi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base-material being a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compound
    • C10M105/08Lubricating composi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base-material being a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compound containing oxygen
    • C10M105/32Esters
    • C10M105/34Esters of monocarboxylic aci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MLUBRICATING COMPOSITIONS; USE OF CHEMICAL SUBSTANCES EITHER ALONE OR AS LUBRICATING INGREDIENTS IN A LUBRICATING COMPOSITION
    • C10M129/00Lubricating composi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additive being an organic non-macromolecular compound containing oxygen
    • C10M129/02Lubricating composi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additive being an organic non-macromolecular compound containing oxygen having a carbon chain of less than 30 atoms
    • C10M129/26Carboxylic acids; Salts thereof
    • C10M129/28Carboxylic acids; Salts thereof having carboxyl groups bound to acyclic or cycloaliphatic carbon atoms
    • C10M129/38Carboxylic acids; Salts thereof having carboxyl groups bound to acyclic or cycloaliphatic carbon atoms having 8 or more carbon atoms
    • C10M129/40Carboxylic acids; Salts thereof having carboxyl groups bound to acyclic or cycloaliphatic carbon atoms having 8 or more carbon atoms monocarboxylic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MLUBRICATING COMPOSITIONS; USE OF CHEMICAL SUBSTANCES EITHER ALONE OR AS LUBRICATING INGREDIENTS IN A LUBRICATING COMPOSITION
    • C10M137/00Lubricating composi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additive being an organic non-macromolecular compound containing phosphorus
    • C10M137/02Lubricating composi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additive being an organic non-macromolecular compound containing phosphorus having no phosphorus-to-carbon bond
    • C10M137/04Phosphate esters
    • C10M137/08Ammonium or amine sal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MLUBRICATING COMPOSITIONS; USE OF CHEMICAL SUBSTANCES EITHER ALONE OR AS LUBRICATING INGREDIENTS IN A LUBRICATING COMPOSITION
    • C10M145/00Lubricating composi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additive being a macromolecular compound containing oxygen
    • C10M145/18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10M145/24Polyethers
    • C10M145/26Polyoxyalkylenes
    • C10M145/36Polyoxyalkylenes etherifie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MLUBRICATING COMPOSITIONS; USE OF CHEMICAL SUBSTANCES EITHER ALONE OR AS LUBRICATING INGREDIENTS IN A LUBRICATING COMPOSITION
    • C10M169/00Lubricating compositions characterised by containing as components a mixture of at least two types of ingredient selected from base-materials, thickeners or additives, covered by the preceding groups, each of these compounds being essential
    • C10M169/04Mixtures of base-materials and additiv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MLUBRICATING COMPOSITIONS; USE OF CHEMICAL SUBSTANCES EITHER ALONE OR AS LUBRICATING INGREDIENTS IN A LUBRICATING COMPOSITION
    • C10M173/00Lubricating compositions containing more than 10% water
    • C10M173/02Lubricating compositions containing more than 10% water not containing mineral or fatty oil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mergency Medicine (AREA)
  • Lubricants (AREA)
  • Metal Rolling (AREA)

Abstract

提供不会发生热粘,并且得到的制品具有优异的表面光泽的铁素体系不锈钢带用冷轧油组合物。上述冷轧油组合物含有基油(A)100重量份、磷酸酯胺盐(B)0.5~10.0重量份、脂肪酸(C)0.2~10.0重量份及特定的二醇单醚(D)2.0~10.0重量份,并且,其动态粘度在40℃时为10mm2/s以下。

Description

铁素体系不锈钢带用冷轧油组合物及铁素体系不锈钢带的冷 轧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铁素体系不锈钢带进行冷轧时使用的冷轧油组合物,以及使用该组合物的铁素体系不锈钢带的冷轧方法。
背景技术
铁素体系不锈钢是常温下的主要金属组织为铁素体相的钢,由于廉价且耐腐蚀性优异,因此被用于建材、运输设备、家电制品、厨房设备、汽车部件等各种用途,其适用范围近年来不断扩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7869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作为以无垢表面使用的不锈钢材料的品质评价项目,铁素体系不锈钢的表面光泽是最重要的项目,同时实现优异的表面光泽的维持和低成本且高生产率成为课题。
为了得到表面光泽,使钢带表面平滑是有效的。即,表面越平滑,光的漫反射越被抑制,从而光泽变得良好。但是,冷轧中会产生油凹坑、刮痕(辊研磨痕的转印痕),若它们残留到最终制品,则光泽会被损害。特别地,对于铁素体系不锈钢带而言,为了在热轧后的脱氧化皮时除去Cr缺乏层而得到充分的耐腐蚀性,通常实施喷丸。因此,存在由于喷丸而产生表面凹凸(喷痕)的情况。若对被赋予了喷痕的钢带一边供给润滑剂一边进行冷轧,则润滑剂被封入喷痕并作为油凹坑缺陷残留在最终制品表面,从而损害光泽。
另外,在铁素体系不锈钢带中,为了确保作为不锈钢的优点的耐腐蚀性,增加了Cr含量,形成了钝化皮膜。由于钝化皮膜的形成,在冷轧中钢带表面与辊容易发生热粘(日文:焼付き),因此冷轧时必须供给充分的润滑剂。
因此,铁素体系不锈钢带的冷轧中作为润滑剂使用的冷轧油组合物及使用其的冷轧方法中,要求不发生热粘(热条纹),并且,得到的制品具有优异的表面光泽。
专利文献1公开了向合成脂肪酸酯基油中分别添加规定量的硫代磷酸酯类及/或硫代亚磷酸酯类、二醇单醚类及脂肪酸类而成的不锈钢带的冷轧油组合物,据此,“不会发生热条纹,而且得到的制品的表面光泽优异且具有光泽的均匀性”([0019])。
但是,在使用专利文献1公开的冷轧油组合物对通过喷丸及酸洗处理实施脱氧化皮后的表面粗糙度Ra≧2μm的冷轧前母板进行压下的情况下,钢带表面的主要是作为凸部与辊接触的部位的边界润滑部的润滑性有时会显著受损,从而发生热粘。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方面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不发生热粘,并且得到的制品具有优异的表面光泽的铁素体系不锈钢带用冷轧油组合物。
此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使用上述冷轧油组合物的冷轧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申请的发明人为了达成上述目的而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向合成脂肪酸酯基油中分别配合特定量的磷酸酯胺盐、脂肪酸及二醇单醚,并且调整动态粘度,能够达成上述目的,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各种研究,最终完成了本发明。
本发明提供以下示出的铁素体系不锈钢带用冷轧油组合物及铁素体系不锈钢带的冷轧方法。
1.铁素体系不锈钢带用冷轧油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含有:
(A)作为合成脂肪酸酯的基油100重量份;
(B)磷酸酯胺盐0.5~10.0重量份;
(C)脂肪酸0.2~10.0重量份;及
(D)以通式R-O(A)n-H表示的二醇单醚2.0~10.0重量份,
(式中,R表示碳原子数4~22的烷基或烯基,A表示碳原子数2~4的氧化亚烷基,另外,n表示1~10的整数),
上述铁素体系不锈钢带用冷轧油组合物的动态粘度在40℃时为10mm2/s以下。
2.铁素体系不锈钢带的冷轧方法,其中,将上述项1记载的冷轧油组合物在水中乳化分散,从而作为浓度1~20重量%的乳液对铁素体系不锈钢带进行冷轧。
3.如上述项2记载的冷轧方法,其中,对热轧钢带进行冷轧的最初的轧制的压下率为15%以上。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铁素体系不锈钢带用冷轧油组合物及铁素体系不锈钢带的冷轧方法,能够获得如下显著效果。
(1)本发明的冷轧油组合物例如在用于使在铁素体系不锈钢带的冷轧前的母板上产生的喷痕等平滑化从而提高表面光泽的冷轧中使用。使用本发明的冷轧油组合物例如在即使对实施了脱氧化皮的表面粗糙度Ra≧2μm的冷轧前母板进行压下的情况下,也具有良好的润滑性,并且不会发生热粘。
(2)因此,通过使用本发明的冷轧油组合物来对铁素体系不锈钢带进行冷轧,能够得到表面光泽优异,并且光泽的均匀性也优异的制品。
(3)另外,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可高效率地生产表面光泽及光泽的均匀性优异的铁素体系不锈钢带的冷轧方法。
具体实施方式
冷轧油组合物
本发明的铁素体系不锈钢带用冷轧油组合物的特征在于,含有:
(A)作为合成脂肪酸酯的基油100重量份;
(B)磷酸酯胺盐0.5~10.0重量份;
(C)脂肪酸0.2~10.0重量份;及
(D)以通式R-O(A)n-H表示的二醇单醚2.0~10.0重量份,
(式中,R表示碳原子数4~22的烷基或烯基,A表示碳原子数2~4的氧化亚烷基;另外,n表示1~10的整数),
以及,上述铁素体系不锈钢带用冷轧油组合物的动态粘度在40℃时为10mm2/s以下。
本发明的冷轧油组合物基于JIS K2283测定的动态粘度需要在40℃时为10mm2/s以下。这是因为,为了通过冷轧而使钢带充分地平滑化,作为润滑油使用的轧制油组合物需要为像具有在压下时可从喷痕排出的流动性那样的低粘度。若动态粘度在40℃时超过10mm2/s,则润滑油被封入喷痕的作用成为主体,从而容易产生油凹坑缺陷。另外,动态粘度在40℃时优选8mm2/s以下左右。
基油(A)
在本发明的冷轧油组合物中,作为基油,使用合成脂肪酸酯。合成脂肪酸酯为由脂肪酸和醇酯化而得到的化合物,能够广泛使用以往已知的合成脂肪酸酯。例如可举出由碳原子数8~20的饱和或不饱和脂肪酸和碳原子数3~18的1~4价醇酯化而得到的合成脂肪酸酯等。具体而言,例如可举出辛酸2-乙基己基酯、油酸2-乙基己基酯、硬酯酸丁基酯、二十二烷酸2-乙基己基酯、油酸新戊二醇酯、油酸三羟甲基丙烷酯、异硬酯酸三羟甲基丙烷酯等。作为合成脂肪酸酯,从得到的组合物的动态粘度等考虑,能够单独使用1种,或适当组合2种以上使用。
磷酸酯胺盐(B)
为了防止油凹坑缺陷,本发明的冷轧油组合物的动态粘度为10mm2/s以下的低粘度。因此,在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2μm的高粗糙度钢带表面的边界润滑部(辊与钢带表面的主要是凸部的接触部)的润滑变得不充分,在这样的状态下容易发生热粘。
以往,为了确保在边界润滑部的润滑性,避免热粘以得到目标的压下率,一般在冷轧油组合物中使用以磷酸酯及亚磷酸酯等为代表的磷系极压添加剂。这些磷系极压添加剂吸附于钢带表面后,通过在界面生成有机磷酸铁,避免辊与钢带表面的接触部的热粘。但是,该效果是在极压添加剂充分存在于边界润滑部的条件下得到的,一般的磷系极压添加剂由于在浓缩时低粘度化,因此与基油一起从边界润滑部大量流出,不能得到期待的效果。
与之相对,在本发明中,使用磷酸酯的胺盐作为极压剂来代替上述以往的磷系极压添加剂。本申请的发明人发现,对于磷酸酯胺盐而言,由于具有氨基故产生氢键、本极压剂单独的粘度高,另外,在边界润滑部处若极压剂浓缩时高粘度化,则与基油的流出相反而以一定量残留从而维持作为极压剂的效果,因这些情况,即使在轧制油组合物的动态粘度低的情况下,在边界润滑部的润滑性也不会降低。
作为本发明中使用的磷酸酯胺盐,能够广泛使用已知的磷酸酯胺盐。特别优选使用单烷基磷酸酯、二烷基磷酸酯等烷基磷酸酯(磷酸烷基酯)与烷基胺的盐。烷基磷酸酯的烷基部分的碳原子数优选1~18,烷基胺的烷基部分的碳原子数优选4~18。
作为磷酸酯胺盐,具体而言,例如优选使用甲基酸式磷酸酯与异丁基胺的盐、甲基酸式磷酸酯与1,2-二甲基丙基胺的盐、甲基酸式磷酸酯与己基胺的盐、甲基酸式磷酸酯与2-乙基己基胺的盐、甲基酸式磷酸酯与二-2-乙基己基胺的盐、乙基酸式磷酸酯与异丁基胺的盐、乙基酸式磷酸酯与1,2-二甲基丙基胺的盐、乙基酸式磷酸酯与己基胺的盐、乙基酸式磷酸酯与2-乙基己基胺的盐、乙基酸式磷酸酯与二-2-乙基己基胺的盐、异丙基酸式磷酸酯与异丁基胺的盐、异丙基酸式磷酸酯与1,2-二甲基丙基胺的盐、异丙基酸式磷酸酯与己基胺的盐、异丙基酸式磷酸酯与2-乙基己基胺的盐、异丙基酸式磷酸酯与二-2-乙基己基胺的盐、丁基酸式磷酸酯与异丁基胺的盐、丁基酸式磷酸酯与1,2-二甲基丙基胺的盐、丁基酸式磷酸酯与己基胺的盐、丁基酸式磷酸酯与2-乙基己基胺的盐、丁基酸式磷酸酯与二-2-乙基己基胺的盐、辛基酸式磷酸酯与异丁基胺的盐、辛基酸式磷酸酯与1,2-二甲基丙基胺的盐、辛基酸式磷酸酯与己基胺的盐、辛基酸式磷酸酯与2-乙基己基胺的盐、辛基酸式磷酸酯与二-2-乙基己基胺的盐、油基酸式磷酸酯与异丁基胺的盐、油基酸式磷酸酯与1,2-二甲基丙基胺的盐、油基酸式磷酸酯与己基胺的盐、油基酸式磷酸酯与2-乙基己基胺的盐、油基酸式磷酸酯与二-2-乙基己基胺的盐等。
在本发明的冷轧油组合物中,相对于基油100重量份,添加0.5~10重量份的上述磷酸酯胺盐(B)。若添加量少于0.5重量份,则在辊与钢带表面的接触部的油膜强度不能保持,从而发生热粘。另外,若多于10重量份,由于磷酸酯胺盐的粘度效果而使得润滑油的粘度上升,钢带的表面光泽降低。并且,即使添加量超过10重量份,也不能期待油膜强度进一步增强,因此从成本的角度考虑不优选。磷酸酯胺盐的添加量优选为1.0~8.5重量份左右。
脂肪酸(C)
作为本发明中使用的脂肪酸,能够广泛使用以往已知的脂肪酸,例如可举出月桂酸、棕榈酸、硬酯酸、油酸、琥珀酸、异硬酯酸、偏苯三酸、二聚酸、三聚酸等,可适当组合使用其中的1种或2种以上。
相对于基油100重量份,脂肪酸(C)的添加量为0.2~10.0重量份。若添加量少于0.2重量份,则轧制油组合物的乳液的附着变得不均匀,出现产生光泽不均的缺点。另一方面,若多于10.0重量份,则作为极压剂发挥作用的(B)成分的吸附性有降低的倾向,因此容易发生热粘。相对于基油100重量份,脂肪酸的添加量优选为1~7重量份左右。
二醇单醚(D)
作为本发明中使用的二醇单醚(D),使用以通式R-O(A)n-H表示的二醇单醚(式中,R表示碳原子数4~22的烷基或烯基,A表示碳原子数2~4的氧化亚烷基,另外,n表示1~10的整数)。作为碳原子数4~22的烷基或烯基,例如可举出丁基、己基、辛基、辛烯基、癸基、癸炔基、十二烷基、油基、二十烷基、二十二烷基等。另外,作为碳原子数2~4的氧化亚烷基,可举出氧化亚乙基、氧化亚丙基、氧化亚丁基等。
若具体示出以上述通式表示的二醇单醚,例如可举出乙二醇单丁基醚、乙二醇单己基醚、乙二醇单辛基醚、乙二醇单辛烯基醚、乙二醇单癸基醚、乙二醇单癸炔基醚、乙二醇单十二烷基醚、乙二醇单油基醚、乙二醇单二十烷基醚、乙二醇单二十二烷基醚、二乙二醇单丁基醚、二乙二醇单己基醚、二乙二醇单辛基醚、二乙二醇单辛烯基醚、二乙二醇单癸基醚、二乙二醇单癸炔基醚、二乙二醇单十二烷基醚、二乙二醇单油基醚、二乙二醇单二十烷基醚、二乙二醇单二十二烷基醚、聚乙二醇单丁基醚、聚乙二醇单己基醚、聚乙二醇单辛基醚、聚乙二醇单辛烯基醚、聚乙二醇单癸基醚、聚乙二醇单癸炔基醚、聚乙二醇单十二烷基醚、聚乙二醇单油基醚、聚乙二醇单二十烷基醚、聚乙二醇单二十二烷基醚、丙二醇单丁基醚、丙二醇单己基醚、丙二醇单辛基醚、丙二醇单辛烯基醚、丙二醇单癸基醚、丙二醇单癸炔基醚、丙二醇单十二烷基醚、丙二醇单油基醚、丙二醇单二十烷基醚、丙二醇单二十二烷基醚、聚丙二醇单丁基醚、聚丙二醇单己基醚、聚丙二醇单辛基醚、聚丙二醇单辛烯基醚、聚丙二醇单癸基醚、聚丙二醇单癸炔基醚、聚丙二醇单十二烷基醚、聚丙二醇单油基醚、聚丙二醇单二十烷基醚、聚丙二醇单二十二烷基醚、丁二醇单丁基醚、丁二醇单己基醚、丁二醇单辛基醚、丁二醇单辛烯基醚、丁二醇单癸基醚、丁二醇单癸炔基醚、丁二醇单十二烷基醚、丁二醇单油基醚、丁二醇单二十烷基醚、丁二醇单二十二烷基醚、聚丁二醇单丁基醚、聚丁二醇单己基醚、聚丁二醇单辛基醚、聚丁二醇单辛烯基醚、聚丁二醇单癸基醚、聚丁二醇单癸炔基醚、聚丁二醇单十二烷基醚、聚丁二醇单油基醚、聚丁二醇单二十烷基醚、聚丁二醇单二十二烷基醚等。
相对于基油100重量份,二醇单醚(D)的添加量为2.0~10.0重量份。若添加量少于2.0重量份,则附着于钢带或工作辊的磨损粉的清洗性降低,光泽变得不均匀。另一方面,若多于10.0重量份,则作为极压剂发挥作用的(B)成分的吸附性有降低的倾向,因此容易发生热粘。相对于基油100重量份,二醇单醚的添加量优选为2~7重量份左右。
其他成分
本发明的冷轧油组合物中,除基油(A)、磷酸酯胺盐(B)、脂肪酸(C)及二醇单醚(D)以外,能够进一步适当添加以往已知的作为乳化剂的选自阴离子系表面活性剂、阳离子系表面活性剂、两性表面活性剂及非离子系表面活性剂中的1种或2种以上。进一步地,根据需要,例如能够添加硫系极压剂、抗氧化剂、抗油烧剂、油性提高剂、防锈剂、润滑添加剂、pH提高剂、消泡剂、钢板润湿性提高剂等。
冷轧方法
本发明的冷轧方法为将本发明的冷轧油组合物在水中乳化分散,从而作为浓度1~20重量%的乳液对铁素体系不锈钢带进行冷轧的铁素体系不锈钢带的冷轧方法。该乳液在冷轧时被作为润滑油或冷却剂使用。作为该乳液的浓度,优选为1~10重量%左右。
即,将本发明的冷轧油组合物作为原液,使其在水中乳化分散成约1~20重量%的浓度,从而形成油滴在水中分散的O/W型乳液。该乳液的乳化稳定性优异,在铁素体系不锈钢带的冷轧中,能够长时间稳定操作。乳化分散中使用的水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为纯水、蒸馏水、离子交换水、自来水、井水、工业用水等。
铁素体系不锈钢带在热轧后由于喷丸产生的表面凹凸(喷痕)在酸洗后仍然残留,成为冷轧时的润滑剂封入起点,从而成为油凹坑生成原因。例如,在热轧后的喷丸及随后的酸洗工序中,实施了脱氧化皮后的钢带表面粗糙度以算术平均粗糙度(Ra)计通常为3μm左右。该表面的凹凸较大,以最大粗糙度(Rz)计为15μm左右,特别是若考虑凹陷深度,在其深度存在超过10μm的情况。在本说明书中,在这样的热轧后、根据需要进行退火、实施了包括酸洗的脱氧化皮后的钢带称为热轧钢带。
本申请的发明人为了避免油凹坑生成而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结果,得到了下述见解:在包括为了热轧钢带的表面调整而利用与进行冷轧至制品板厚的轧机不同的设备预备进行的预备处理轧制的、冷轧的第1道次(即,冷轧工序涉及的最初的轧制)中,希望尽可能地除去喷痕。
基于上述见解进行了进一步研究,改变压下率,对热轧钢带进行第1道次的冷轧后,在同一条件下进行第2道次的冷轧,评价了光泽。其结果,探明了通过将第2道次的冷轧前的钢带表面粗糙度以算术平均粗糙度(Ra)计减少至不足1.5μm左右,油凹坑量显著减少,光泽变得良好。
此外,探明了为得到通过第1道次的轧制而使冷轧前的钢带表面粗糙度平滑的效果所需的压下率为15%以上。
因此,在本发明的铁素体系不锈钢带的冷轧方法中,对热轧钢带进行冷轧的冷轧工序的最初的轧制的压下率优选为15%以上。其原因在于,由此油凹坑量显著减少,光泽变得良好。
本发明的冷轧方法中,优选将本发明的冷轧油组合物在水中乳化分散,从而作为乳液,使用包括串列式轧机的各种轧机对铁素体系不锈钢带进行轧制的冷轧方法。
另外,在本发明的冷轧方法中,对供给上述乳液(冷却剂)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使用循环泵从喷嘴给油的方法、刷涂、手动给油、喷雾给油等。另外,作为轧制加工物的铁素体系不锈钢,例如可举出SUS430、SUS443J1、SUH409L、SUS436L、SUS430LX、SUS444等。
实施例
以下,基于实施例、比较例及使用例对本发明进行更具体的说明,但本发明不受这些例子的任何限定。
实施例1~5及比较例6~12
使用下述表1~表3示出的各成分,制备了组合物编号1~12的本发明及比较用的冷轧油组合物。另外,将得到的轧制油组合物的基于JIS K2283测定的40℃时的动态粘度一并示出。
[表1]
[表2]
[表3]
在表1~表3中,各配合组成的数值均表示重量份。表1~表3中的抗氧化剂及乳化剂为以下物质。
抗氧化剂:3,5-二叔丁基-4-羟基甲苯
乳化剂:聚氧乙烯山梨醇酐单椰油酸酯
使用例1~20
使用例1~12属于本发明的冷轧方法的实施例,使用例13~20属于该方法的比较例。
将下述表4示出的作为JIS规格及成分的铁素体系不锈钢材料I、II及III通过连续热轧机轧制成宽1200mm、板厚4mm,卷于直径760mm的心轴。热轧钢带退火后,依次实施毛刷处理、喷丸处理、酸洗处理。得到的冷轧前的各热轧钢带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I:2.5μm、II:1.9μm及III:2.3μm。
[表4]
钢材料 JIS规格 代表成分
I SUS430 16Cr
II SUS443J1 21Cr-0.4Cu-Ti-LC,N
III SUH409L 11Cr-Ti-LC
使前述组合物编号1~12的本发明及比较用的各冷轧油组合物在离子交换水中乳化分散成5重量%的浓度,从而作为乳液。使用该乳液对上述酸洗处理后的热轧钢带使用工作辊直径200mm的4段式冷轧机进行冷轧至板厚1.0mm,调查各轧制油乳液的影响。使冷轧的轧制速度为第1道次50mpm、第2道次100mpm、第3道次以后400mpm。冷轧共计实施6道次,轧制后的冷轧钢带进行退火、酸洗,按照JIS规格的No.2B进行精加工。对各道次后的热粘状况,以及冷轧钢带的退火、酸洗后的表面光泽进行如下所述的调查。
热粘状况
针对热粘的有无,通过各道次轧制后的辊的表面观察进行判定。将在辊表面除轧制前的辊研磨痕、板边起因的边痕以外,在板道上产生2处以上轧制方向的3mm以上的筋状缺陷的情况判定为产生了热粘,为不合格(×)。另外,未发生热粘的情况,为合格(○)。
表面光泽
针对光泽度及光泽不均,对最终制品的表面光泽通过下述的步骤及基准进行评价。
光泽度:从最终制品的板宽边缘两端2处和板宽中央1处采集200mm宽×200mm长的样本,用于测定。对于光泽度而言,如JIS Z8741中的规定的那样,使用Gs20°的光的反射能(Gs20°)在相对轧制方向而言为0°和90°方向上测定3处,光泽度使用测得的平均值。光泽度700以上的情况为合格(○)、不足700的情况为不合格(×)。另外,超过800的情况为特别优异(◎)。
光泽不均:从最终制品的卷材长边的端部切下300mm长的板,使用手持式光泽度仪以100mm间隔在宽方向对光泽度(Gs20°)进行测定。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为200以上的情况为光泽不均,评价为不合格(×)、差为不足200的情况下为合格(○)。
下述表5示出各道次的冷轧的压下率(%)和热粘状况,以及冷轧钢带的退火、酸洗后的表面光泽的评价结果。
[表5]
根据表5可见如下情况。即,在使用作为本发明的冷轧油组合物的组合物编号1~5的轧制油对铁素体系不锈钢带进行冷轧的使用例1~12的情况下,对于铁素体系不锈钢材料I、II及III中的任意而言,针对从第1道次至第6道次以各压下率进行冷轧的任意情况,均未发生热粘,对于得到的制品的光泽度及光泽不均中的任意的表面光泽而言,也均得到了合格以上的结果。
与之相对,在使用例13中,虽使用了作为本发明的冷轧油组合物的组合物编号5的轧制油,但由于第1道次的压下率过低,为8%,故未能将被赋予至轧制母材的由喷丸引起的凹陷平滑化而残留到后段道次,因此光泽度变得不合格。
在使用例14中,由于作为比较用的轧制油组合物的组合物编号6的轧制油的动态粘度过高,故产生了油凹坑,因此光泽度不合格。
在使用例15中,由于作为比较用的轧制油组合物的组合物编号8的轧制油的磷酸酯胺盐的添加量少,为0.3重量份,故在辊与钢带表面的接触部处的油膜强度无法保持,在第1道次中发生热粘,并且在此后板面也仍残留瑕疵,因此不合格。
在使用例16中,由于作为比较用的轧制油组合物的组合物编号7的轧制油中未添加磷酸酯胺盐,故在边界润滑部处的润滑不足,在第1道次~第6道次中发生了热粘,因此不合格。
在使用例17中,由于作为比较用的轧制油组合物的组合物编号10的轧制油的脂肪酸的添加量过多,为15.9重量份,故作为极压剂发挥作用的磷酸酯胺盐的吸附性有降低的倾向,因此在第2道次中发生了热粘,不合格。
在使用例18中,由于作为比较用的轧制油组合物的组合物编号11的轧制油的二醇单醚的添加量过少,为1.1重量份,故附着于钢带的磨损粉的清洗性降低,因此在光泽不均方面不合格。
在使用例19中,由于作为比较用的轧制油组合物的组合物编号12的轧制油的二醇单醚的添加量过多,为20.1重量份,故作为极压剂发挥作用的磷酸酯胺盐的吸附性有降低的倾向,因此在第1道次中发生了热粘,而且光泽度降低,不合格。
在使用例20中,由于作为比较用的轧制油组合物的组合物编号9的轧制油的脂肪酸的添加量过少,为0.1重量份,故轧制油乳液的附着变得不均匀,因此在光泽不均方面不合格。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冷轧油组合物及使用该轧制油组合物的冷轧方法在铁素体系不锈钢带的冷轧时,润滑性良好、不会发生热粘,并且,得到的制品具有优异的表面光泽,因此适用于铁素体系不锈钢板的冷轧。

Claims (3)

1.铁素体系不锈钢带用冷轧油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含有:
(A)作为合成脂肪酸酯的基油100重量份;
(B)磷酸酯胺盐0.5~10.0重量份;
(C)脂肪酸;及
(D)以通式R-O(A)n-H表示的二醇单醚2.0~10.0重量份,
式中,R表示碳原子数4~22的烷基或烯基,A表示碳原子数2~4的氧化亚烷基;另外,n表示1~10的整数,
所述(C)脂肪酸的添加量相对于所述基油100重量份而言为1~10.0重量份,
所述铁素体系不锈钢带用冷轧油组合物的动态粘度在40℃时为10mm2/s以下。
2.铁素体系不锈钢带的冷轧方法,其中,将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轧油组合物在水中乳化分散,从而作为浓度1~20重量%的乳液对铁素体系不锈钢带进行冷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轧方法,其中,对热轧钢带进行冷轧的最初的轧制的压下率为15%以上。
CN202180020390.7A 2020-04-06 2021-03-05 铁素体系不锈钢带用冷轧油组合物及铁素体系不锈钢带的冷轧方法 Active CN11524416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68512 2020-04-06
JP2020068512A JP6982763B2 (ja) 2020-04-06 2020-04-06 フェライト系ステンレス鋼帯用冷間圧延油組成物及びフェライト系ステンレス鋼帯の冷間圧延方法
PCT/JP2021/008810 WO2021205798A1 (ja) 2020-04-06 2021-03-05 フェライト系ステンレス鋼帯用冷間圧延油組成物及びフェライト系ステンレス鋼帯の冷間圧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44160A CN115244160A (zh) 2022-10-25
CN115244160B true CN115244160B (zh) 2024-04-02

Family

ID=780217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20390.7A Active CN115244160B (zh) 2020-04-06 2021-03-05 铁素体系不锈钢带用冷轧油组合物及铁素体系不锈钢带的冷轧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982763B2 (zh)
CN (1) CN115244160B (zh)
WO (1) WO2021205798A1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53166A (zh) * 2002-05-15 2005-08-10 出光兴产株式会社 冷轧油组合物
CN104342274A (zh) * 2014-09-24 2015-02-1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全合成不锈钢冷轧轧制液组合物及其用途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86200B2 (ja) * 1990-09-05 1995-09-20 日本クエーカー・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冷間圧延油
JP2545312B2 (ja) * 1991-09-25 1996-10-16 川崎製鉄株式会社 ステンレス鋼帯の冷間圧延油組成物
JPH08225795A (ja) * 1995-02-20 1996-09-03 Sumitomo Metal Ind Ltd ステンレス薄鋼板用圧延油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53166A (zh) * 2002-05-15 2005-08-10 出光兴产株式会社 冷轧油组合物
CN104342274A (zh) * 2014-09-24 2015-02-1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全合成不锈钢冷轧轧制液组合物及其用途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165336A (ja) 2021-10-14
CN115244160A (zh) 2022-10-25
WO2021205798A1 (ja) 2021-10-14
JP6982763B2 (ja) 2021-1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821822B1 (ko) 열간 압연유용 윤활유 및 열간 압연판의 제조방법
EP0723824A1 (en) Method of lubricating steel strip for cold folling, particularly temper rolling
CN115244160B (zh) 铁素体系不锈钢带用冷轧油组合物及铁素体系不锈钢带的冷轧方法
JP2004204214A (ja) 鋼板冷間圧延油
CN103849451A (zh) 一种用于二次冷轧机组的具有高效清洗能力的平整液
JP6273521B2 (ja) 冷間圧延油組成物及び冷間圧延方法
JPH108077A (ja) 金属塑性加工用潤滑油剤
JPH08225795A (ja) ステンレス薄鋼板用圧延油
JP2008037928A (ja) 鋼板冷間圧延油用潤滑油
JP2011200877A (ja) 金属帯の冷間圧延方法
JP4829425B2 (ja) 鋼板用水溶性冷間圧延油
US4346014A (en) Rolling oil compositions and method of inhibiting carbon smut on batch annealed steel
JP3370880B2 (ja) アルミニウム及びアルミニウム合金板の圧延方法
JP4830888B2 (ja) 金属板の冷間圧延方法および冷間タンデム圧延機
JP2020105450A (ja) アルミニウム用熱間圧延油組成物及びアルミニウムの熱間圧延方法
JP3129228B2 (ja) ステンレス鋼板の冷間圧延方法
CN101538503B (zh) 不锈钢用水溶性冷轧油组合物
JP2012148311A (ja) 冷延鋼板の製造方法
CN114790408B (zh) 一种冷轧钢板用平整液
JPS6213082B2 (zh)
JPS59230091A (ja) 水性冷間圧延油
JP3090032B2 (ja) ステンレス鋼帯の冷間圧延方法
JPH1071404A (ja) 光沢の良好なばね用ステンレス鋼帯の製造方法
JPH08225794A (ja) ステンレス薄鋼板用水溶性圧延油と圧延方法
JP2957026B2 (ja) 鋼板の冷間圧延用潤滑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