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18316B - 空气处理设备 - Google Patents

空气处理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18316B
CN115218316B CN202110415456.4A CN202110415456A CN115218316B CN 115218316 B CN115218316 B CN 115218316B CN 202110415456 A CN202110415456 A CN 202110415456A CN 115218316 B CN115218316 B CN 11521831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heat exchanger
return
fresh
fresh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41545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218316A (zh
Inventor
王哲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to CN202110415456.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218316B/zh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329563.9A priority patent/CN118224686A/zh
Priority to JP2023515424A priority patent/JPWO2022224877A1/ja
Priority to PCT/JP2022/017599 priority patent/WO2022224877A1/ja
Priority to EP22791651.7A priority patent/EP4328502A1/en
Priority to AU2022262518A priority patent/AU2022262518A1/en
Publication of CN1152183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18316A/zh
Priority to US18/380,148 priority patent/US20240035701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2183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183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2/00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 F24F12/001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 F24F12/006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using an air-to-air heat exchang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07Ventilation with forced flow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fil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1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2/00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 F24F12/001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 F24F2012/007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using a by-pass for bypassing the heat-exchang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56Heat recovery un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 Filtering Of Dispersed Particles In Gases (AREA)
  • Massaging Devices (AREA)
  • Separation By Low-Temperature Treatments (AREA)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Abstract

一种空气处理设备,包括壳体、热交换器、新风口、送风口、回风口、排风口、送风风路和排风风路,壳体具有彼此相向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送风风路沿第一方向延伸,排风风路沿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热交换器具有:新风面,其靠近新风口且与送风风路交叉;以及回风面,其靠近回风口且与新风面及排风风路交叉,在垂直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第三方向上观察时,新风面的长度与回风面的长度之比为1.02~1.50,在第三方向上观察时,在将垂直于壳体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直线设为第一假想线,将连接热交换器的新风面与回风面的彼此远离的两个端部的直线设为第二假想线的情况下,第一假想线与第二假想线的夹角在1°~11°之间。

Description

空气处理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气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室内居住环境的空气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在PM2.5等空气污染指标较为严重的天气下,需要通过带PM2.5颗粒过滤的空气处理设备来净化室内空气。对此,专利文献1(CN2115003041U)公开了一种吊顶式新风净化换气装置,其通过在装置内收纳PM2.5过滤器,从而在实现通风换气和空气净化两种功能的同时,实现了空气处理设备的集成化、小型化。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吊顶式新风净化换气装置中,其配置成俯视时呈长方形的热交换器的对角线与俯视时呈长方形的壳体的侧壁平行。在这种情况下,若追加PM2.5过滤器,则在供气量和排气量相同时,空气风路的阻力会产生较大的差异(即压差)。在空气风路的阻力差(压差)过大的情况下,容易发生漏气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技术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处理设备,能在满足空气处理设备的小型化要求的同时减小空气风路的压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空气处理设备包括壳体、热交换器、新风口、送风口、回风口、排风口、送风风路和排风风路,所述壳体在内部收容所述热交换器、所述送风风路和所述排风风路,并具有彼此相向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热交换器对流经所述热交换器的气流进行热交换,所述送风风路沿第一方向延伸,并将气流从所述新风口经由所述热交换器和所述送风口送入至室内,所述排风风路沿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并将气流从所述回风口经由所述热交换器和所述排风口排出至室外,其中,所述热交换器具有:新风面,所述新风面靠近所述新风口且与所述送风风路交叉;以及回风面,所述回风面靠近所述回风口且与所述新风面及所述排风风路交叉,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的第三方向上观察时,所述新风面的长度与所述回风面的长度之比为1.02~1.50,在所述第三方向上观察时,在将垂直于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的直线设为第一假想线,将连接所述热交换器的所述新风面与所述回风面的彼此远离的两个端部的直线设为第二假想线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假想线与所述第二假想线的夹角在1°~11°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处理设备,在第三方向上观察时,热交换器的新风面的长度与回风面的长度之比为1.02~1.50,由此,能适当地增大经过热交换器的新风面和送风面的送风风路的截面积从而减小送风风路的风速,以延长气流在热交换器内的逗留时间,从而提高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并且能适当地增长经过热交换器的回风面和排风面的排风风路的长度从而增大排风风路的压损并延长气流在热交换器内的逗留时间,因此,同热交换器的对角线与壳体的侧壁平行的情况相比,能在满足空气处理设备的小型化要求的同时减小送风风路与排风风路之间的压差,以防止空气处理设备漏风,并能提高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此外,在将垂直于壳体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直线设为第一假想线,将连接热交换器的新风面与回风面的彼此远离的两个端部的直线设为第二假想线的情况下,第一假想线与第二假想线的夹角在1°~11°之间,由此,也能适当地增大经过热交换器的新风面和送风面的送风风路的截面积从而减小送风风路的风速,以延长气流在热交换器内的逗留时间,从而提高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并且能适当地增长经过热交换器的回风面和排风面的排风风路的长度从而增大排风风路的压损并延长气流在热交换器内的逗留时间,因此,能在减小送风风路与排风风路之间的压差的基础上满足空气处理设备的小型化要求的同时尽可能增大热交换器的尺寸,进而确保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
此外,在本发明的空气处理设备中,所述空气处理设备在所述壳体内靠近所述新风口一侧配置有新风侧导流结构,所述新风侧导流结构能将气流扩散到所述热交换器的所述新风面。
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处理设备,空气处理设备在壳体内靠近新风口一侧配置有能将气流扩散到热交换器的新风面的新风侧导流结构。由此,能通过新风侧导流结构发挥更好的新风扩散效果,从而进一步减小送风风路的压损。
此外,在本发明的空气处理设备中,所述新风侧导流结构包括:新风侧风门,所述新风侧风门能在将所述送风风路导通的第一新风侧位置与将所述送风风路截断的第二新风侧位置之间切换;以及新风侧固定结构,所述新风侧固定结构用于将所述新风侧风门固定在所述壳体内。
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处理设备,新风侧风门能在将送风风路导通的第一新风侧位置与将送风风路截断的第二新风侧位置之间切换。由此,空气处理设备能实现新风模式和内循环模式等各种模式,有利于空气处理设备的多功能化。
此外,在本发明的空气处理设备中,所述新风侧风门包括新风电机和新风风门挡板,所述新风电机经由推杆与所述新风风门挡板连接,从而驱动所述新风风门挡板在所述第一新风侧位置与所述第二新风侧位置之间切换,当所述新风侧风门位于所述第一新风侧位置时,所述新风风门挡板形成将来自所述新风口的气流导向所述热交换器的所述新风面的新风侧导流面,所述新风侧固定结构形成将来自所述新风口的气流扩散到所述热交换器的所述新风面的新风侧扩散面。
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处理设备,当新风侧风门位于第一新风侧位置时,新风风门挡板形成新风侧导流面,新风侧固定结构形成新风侧扩散面。由此,能通过新风侧扩散面和新风侧导流面发挥更好的新风导流和扩散效果,从而进一步减小送风风路的压损。
此外,在本发明的空气处理设备中,所述空气处理设备在所述壳体内靠近所述回风口一侧配置有回风侧导流结构,所述回风侧导流结构能将气流扩散到所述热交换器的所述回风面。
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处理设备,空气处理设备在壳体内靠近回风口一侧配置有能将气流扩散到热交换器的回风面的回风侧导流结构。由此,能通过回风侧导流结构发挥更好的回风扩散效果,从而进一步减小排风风路的压损。
此外,在本发明的空气处理设备中,所述回风侧导流结构包括:回风侧风门,所述回风侧风门能在将所述排风风路导通的第一回风侧位置与将所述排风风路截断的第二回风侧位置之间切换;以及回风侧固定结构,所述回风侧固定结构用于将所述回风侧风门固定在所述壳体内。
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处理设备,回风侧风门能在将排风风路导通的第一回风侧位置与将排风风路截断的第二回风侧位置之间切换。由此,空气处理设备能实现内循环模式和新风模式等各种模式,有利于空气处理设备的多功能化。
此外,在本发明的空气处理设备中,所述回风侧风门包括回风电机和回风风门挡板,所述回风电机经由推杆与所述回风风门挡板连接,从而驱动所述回风风门挡板在所述第一回风侧位置与所述第二回风侧位置之间切换,当所述回风侧风门位于所述第一回风侧位置时,所述回风风门挡板形成将来自所述回风口的气流导向所述热交换器的所述回风面的回风侧导流面,所述回风侧固定结构形成将来自所述回风口的气流扩散到所述热交换器的所述回风面的回风侧扩散面。
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处理设备,当回风侧风门位于第一回风侧位置时,回风风门挡板形成回风侧导流面,回风侧固定结构形成回风侧扩散面。由此,能通过回风侧扩散面和回风侧导流面发挥更好的回风导流和扩散效果,从而进一步减小排风风路的压损。
此外,在本发明的空气处理设备中,在所述壳体内配置有电装品箱,所述电装品箱设置在所述排风风路上靠近所述回风口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处理设备,在壳体内配置有电装品箱,电装品箱设置在在排风风路上靠近回风口的位置。由此,与将电装品箱配置在壳体外的情况相比,不需要增大安装空间,有利于空气处理设备的小型化;此外,与电装品箱设置在靠近新风口等和壳体内的温差较大的位置的情况相比,靠近回风口的设置使得电装品箱不易因流经电装品箱的空气的温差过大而产生冷凝水,能防止因此产生的冷凝水造成电装品箱短路等故障;另外,与将电装品箱配置在壳体外的情况相比,电装品箱在壳体内的排风风路上的设置使得电装品箱占据一定的排风风路的宽度而减小排风风路的宽度,从而增加排风风路的压损,进而使得排风风路的压损接近送风风路的压损,有助于减小空气处理设备内部的压差,从而防止漏风。
此外,在本发明的空气处理设备中,在所述壳体外配置有端子台,所述端子台设置于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二侧壁。
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处理设备,端子台设置于壳体外的第二侧壁。由此,由于端子台的厚度尺寸与设置于壳体外的风口的突出尺寸大致相同,且壳体的第二侧壁靠近电装品箱,因此,通过上述设置,还能实现空气处理设备整体的小型化,并且有利于电装品箱与端子台之间的走线;此外,由于端子台设置在壳体外的第二侧壁上,也就是设置在室内侧,因此也便于从室内侧对端子台进行维修。
此外,在本发明的空气处理设备中,在所述排风风路上配置有传感器组件,所述传感器组件设置于所述排风风路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中间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处理设备,传感器组件设置于排风风路在第三方向上的中间位置。由此,能进一步阻碍排风风路的通畅,增加排风风路的压损,以使得排风风路的压损接近送风风路的压损,有助于进一步减小空气处理设备内部的压差,从而进一步防止漏风。
此外,在本发明的空气处理设备中,所述壳体呈长方体形状或正方体形状,所述热交换器呈长方体形状。
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处理设备,壳体呈长方体形状或正方体形状,热交换器呈长方体形状。由此,与圆形等其他形状相比,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的壳体和热交换器更容易加工处理,有助于降低空气处理设备的制造成本;此外,长方体形状的热交换器更容易精确地控制迎风面积和气流路径,从而精确地调节流经热交换器的气流的压损,有助于调节(减小)风路的压差,从而防止漏风。
此外,在本发明的空气处理设备中,在所述送风风路上设置有PM2.5滤网,在所述送风风路中的所述热交换器的上游侧设置有送风滤网,在所述排风风路中的所述热交换器的上游侧设置有排风滤网。
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处理设备,在送风风路上设置有PM2.5滤网,能吸附送入室内的气流中的污染颗粒,从而净化空气;此外,在热交换器的送风风路、排风风路中的上游侧设置送风滤网、排风滤网。由此,能防止混在气流中的灰尘等异物进入并损坏热交换器。
此外,在本发明的空气处理设备中,在所述热交换器的四角处分别设置有热交换器夹持装置,所述热交换器夹持装置设置有密封构件以防止所述热交换器泄露,所述热交换器夹持装置固定于所述壳体的、与所述第三方向垂直的顶板和/或底板,所述热交换器夹持装置还设置有滤网夹持构件,所述滤网夹持构件夹持所述送风滤网、和所述排风滤网。
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处理设备,在热交换器的四角处分别设置有包括密封构件和滤网夹持构件的热交换器夹持装置。由此,能通过热交换器夹持装置对热交换器进行定位,便于进行空气处理设备的组装作业;此外,能通过密封构件对经过热交换器的风路进行密封,以防止漏风;另外,能通过滤网夹持构件对滤网进行固定,防止滤网在气流输送过程中发生偏移而影响空气过滤质量。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处理设备,在第三方向上观察时,热交换器的新风面的长度与回风面的长度之比为1.02~1.50,由此,能适当地增大经过热交换器的新风面和送风面的送风风路的截面积从而减小送风风路的风速,以延长气流在热交换器内的逗留时间,从而提高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并且能适当地增长经过热交换器的回风面和排风面的排风风路的长度从而增大排风风路的压损并延长气流在热交换器内的逗留时间,因此,同热交换器的对角线与壳体的侧壁平行的情况相比,能在满足空气处理设备的小型化要求的同时减小送风风路与排风风路之间的压差,以防止空气处理设备漏风,并能提高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此外,在将垂直于壳体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直线设为第一假想线,将连接热交换器的新风面与回风面的彼此远离的两个端部的直线设为第二假想线的情况下,第一假想线与第二假想线的夹角在1°~11°之间,由此,也能适当地增大经过热交换器的新风面和送风面的送风风路的截面积从而减小送风风路的风速,以延长气流在热交换器内的逗留时间,从而提高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并且能适当地增长经过热交换器的回风面和排风面的排风风路的长度从而增大排风风路的压损并延长气流在热交换器内的逗留时间,因此,能在减小送风风路与排风风路之间的压差的基础上满足空气处理设备的小型化要求的同时尽可能增大热交换器的尺寸,进而确保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
本文所描述的空气处理设备的额外特征和优点将在下文的详细描述中陈述,并且通过下文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显然或者从通过实践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而被本领域技术人员认识到,这些描述包括下文的详细描述、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
应了解前文的一般描述和下文的详细描述说明了各种实施方式并且意图提供理解要求保护的主题的性质和特征的概述或框架。包括附图以提供对各种实施方式的进一步理解并且附图合并于本说明书中并且构成本说明书的部分。附图示出了本文所描述的各种实施方式,并且与描述一起用来解释要求保护的主题的原理和操作。
附图说明
参考以上目的,本发明的技术特征在权利要求书中清楚地描述,并且其优点从以下参照附图的详细描述中显而易见,附图以示例方式示出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而不限制本发明构思的范围。
图1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设备的立体图,其中省略了底板的一部分和热交换器。
图2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设备的立体图,其中省略了底板。
图3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设备的仰视图,其中省略了底板。
图4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设备的新风侧导流结构的放大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设备的回风侧导流结构的放大图。
图6是用于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设备的热交换器的尺寸与压损的关系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00 空气处理设备
1 壳体
11 第一侧壁
12 第二侧壁
13 第三侧壁
14 第四侧壁
15 底板
151 维修口
16 顶板
17 吊装件
1a 新风口
1b 送风口
1c 回风口
1d 排风口
2 热交换器
21 新风面
22 回风面
23 送风面
24 排风面
2a、2b、2c、2d 角部
3 新风侧导流结构
31 新风侧风门
311 新风电机
312 新风风门挡板
313 第一推杆
32 新风侧固定结构
4 回风侧导流结构
41 回风侧风门
411 回风电机
412 回风风门挡板
413 第二推杆
42 回风侧固定结构
5 电装品箱
6 端子台
7 传感器组件
8 热交换器夹持装置
9a 送风风扇
9b 排风风扇
A1 第一假想线
A2 第二假想线
F1 第一方向
F2 第二方向
L21 新风面的长度
L22 回风面的长度
FW1 送风滤网
FW2 排风滤网
FW3 PM2.5滤网
P31a 第一新风侧位置
P31b 第二新风侧位置
P41a 第一回风侧位置
P41b 第二回风侧位置
PF 排风风路
PT 旁通风路
SF 送风风路
α 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详细地参考本发明的各个实施方式,这些实施方式的实例被显示在附图中并描述如下。尽管本发明将与示例性实施方式相结合进行描述,但是应当意识到,本说明书并非旨在将本发明限制为那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相反,本发明旨在不但覆盖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而且覆盖可以被包括在由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之内的各种选择形式、修改形式、等效形式及其它实施方式。为了便于在所附权利要求书中解释和精确定义,术语“上”、“下”、“内”和“外”用于参考在图中所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特征的位置来对这些特征进行描述。
下面,结合图1至图5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设备100进行说明,其中,图1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设备100的立体图,其中省略了底板15的一部分和热交换器2;图2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设备100的立体图,其中省略了底板15;图3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设备100的仰视图,其中省略了底板15;图4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设备100的新风侧导流结构3的放大图;图5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设备100的回风侧导流结构4的放大图;图6是用于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设备100的热交换器2的尺寸与压损的关系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此处,为方便说明,将相互正交的三个方向设为X方向、Y方向和Z方向,且将X方向的一侧设为X1,将X方向的另一侧设为X2,将Y方向的一侧设为Y1,将Y方向的另一侧设为Y2,将Z方向的一侧设为Z1,将Z方向的另一侧设为Z2。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空气处理设备100包括壳体1、热交换器2、新风口1a、送风口1b、回风口1c、排风口1d、送风风路SF和排风风路PF,壳体1在内部收容热交换器2、送风风路SF和排风风路PF,并具有彼此相向的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热交换器2对流经热交换器2的气流进行热交换,送风风路SF沿第一方向F1(参照图2和图3)延伸,并将气流从新风口1a经由热交换器2和送风口1b送入至室内,排风风路PF沿与第一方向F1交叉的第二方向F2(参照图2和图3)延伸,并将气流从回风口1c经由热交换器2和排风口1d1排出至室外,其中,热交换器2具有:新风面21,所述新风面21靠近新风口1a且与送风风路SF交叉;以及回风面22,所述回风面22靠近回风口1c且与新风面21及排风风路PF交叉,在垂直于第一方向F1和第二方向F2的第三方向(即Z方向,在下文中,有时也称为第三方向Z)上观察时,新风面21的长度L21与回风面22的长度L22之比为1.02~1.50(参照图3),在第三方向Z上观察时,在将垂直于壳体1的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的直线设为第一假想线A1,将连接热交换器2的新风面21与回风面22的彼此远离的两个端部的直线设为第二假想线A2的情况下,第一假想线A1与第二假想线A2的夹角α在1°~11°之间(参照图3)。
根据研究发现,在空气处理设备100中,若将压损设为P,将压损系数设为C,将风量设为Q,将风速设为N,将风路的截面积(沿与风路正交的平面的截面积)设为M,则满足下述关系式:
P=C*Q^2 (式1);
Q=N*M (式2)。
也就是说,压损P与风量Q的平方成正比;在风量Q相同的情况下,风速N与风路的截面积M成反比。
在以上理论基础上,如图6所示,在以边长为a的正方体形状的热交换器为基准并将其压损设为P1、压损系数设为C1,将在上述正方体形状的热交换器的边长沿风路方向(图6中的箭头方向)增长了长度b的长方体的压损设为P2、压损系数设为C2,将在上述正方体形状的热交换器的边长沿与风路方向正交的方向增长了长度b的长方体的压损设为P3、压损系数设为C3时,进行下述计算:
P1=C1*Q^2
P2=C2*Q^2
C2=C1*(a+b)/a
P2=C1*(a+b)/a*Q^2
P2=((a+b)/a)*P1 (式3);
P1=C1*Q^2
P3=C1*Q3^2
Q3=Q*a/(a+b)
P3=C1*(Q*a/(a+b))^2
P3=(a/(a+b))^2*P1 (式4)。
根据上述式3可知,若风路的长度变长,则压损变大。根据上述式4可知,若风路的截面积变大,则压损变小。结合式3和式4可得:
P2/P3=((a+b)/a)^3 (式5)。
也就是说,在将热交换器2的正方体形状变成长方体形状的情况下,压损与((a+b)/a)的三次方成比例地变大。
此处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与排风风路PF(排风风路PF上设置有初效滤网即后述的排风滤网FW2等)相比,在送风风路SF(送风风路SF上设置有中效滤网即后述的送风滤网FW1和PM2.5滤网FW3等)上设置了更多的滤网等构件。相应地,送风风路SF上的压损会大于排风风路PF上的压损。因此,本发明人通过适当的手段来适当地增大排风风路PF上的压损,从而减小送风风路SF与排风风路PF之间的压差,以防止空气处理设备100漏风。
鉴于此,基于上述理论计算,本发明人发现,在将上述第一假想线A1与上述第二假想线A2的夹角α设在1°~11°之间(例如1.6°、9.8°等)时,能适当地增大经过热交换器2的新风面21和送风面23的送风风路SF的截面积从而减小送风风路SF的风速,以延长气流在热交换器2内的逗留时间,从而提高热交换器2的热交换效率,并且能适当地增长经过热交换器2的回风面22和排风面24的排风风路PF的长度从而增大排风风路PF的压损并延长气流在热交换器2内的逗留时间,因此,同热交换器2的对角线与壳体1的第三侧壁13平行的情况相比,能在满足空气处理设备100的小型化要求的同时减小送风风路与排风风路之间的压差,以防止空气处理设备100漏风,并能提高热交换器2的热交换效率;此外,在进一步将热交换器2的新风面21的长度L21与回风面22的长度L22之比设为1.02~1.50(例如1.06、1.19等)时,也能适当地增大经过热交换器2的新风面21和送风面23的送风风路SF的截面积从而减小送风风路SF的风速,以延长气流在热交换器内的逗留时间,从而提高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并且能适当地增长经过热交换器2的回风面22和排风面24的排风风路PF的长度从而增大排风风路PF的压损并延长气流在热交换器内的逗留时间,因此,能在减小送风风路与排风风路之间的压差的基础上满足空气处理设备100的小型化要求的同时尽可能增大热交换器2的尺寸,进而确保热交换器2的热交换性能。
具体而言,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空气处理设备100的壳体1大致呈长方体形状(沿Z(Z1)方向俯视观察时大致呈长方形,此处的长方体形状并不局限于严格的长方体,也可以是具有倒角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等)。因此,除了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以外,壳体1还包括:彼此平行地相向的第三侧壁13和第四侧壁14;以及彼此平行地相向的底板15和顶板16。
如图2和图3所示,新风口1a设置在第一侧壁11的靠Y2侧处,排风口1d设置在第一侧壁11的靠Y1侧处,回风口1c设置在第二侧壁12的靠Y2侧处,送风口1b设置在第二侧壁12的靠Y1侧处。并且,如图1所示,在底板15上设置有与热交换器2对应的维修口151以及开闭维修口151的维修板(未图示,例如可旋转地开闭维修口151)。
此外,如图1至图3所示,在壳体1的沿Z方向观察时的四个角部分别设置有吊装件17,在实际安装时,例如可通过吊装螺栓等将吊装件17与房间的天花板连接,从而将空气处理设备100固定。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热交换器2例如由纸芯热交换器构成,且大致呈长方体形状(沿Z(Z1)方向俯视观察时大致呈长方形,此处的长方体形状并不局限于严格的长方体,也可以是具有倒角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等)。因此,除了新风面21和回风面22以外,热交换器2还具有彼此垂直的送风面23和排风面24,送风面23靠近送风口1b且与送风风路SF交叉配置,排风面24靠近排风口1b且与排风风路PF交叉配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设备100,壳体1和热交换器2呈长方体形状。由此,与圆形等其他形状相比,长方体形状的壳体1和热交换器2更容易加工处理,有助于降低空气处理设备100的制造成本;此外,长方体形状的热交换器2更容易精确地控制迎风面积和气流路径,从而精确地调节流经热交换器2的气流的压损,有助于调节(减小)风路的压差,从而防止漏风。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热交换器2相对于壳体1倾斜配置。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在沿Z(Z1)方向俯视观察时,热交换器2的四个边(面)与壳体1的四个边(侧壁)不平行,并且热交换器2的新风面21与排风面24交叉的角部2a比回风面22与送风面23交叉的角部2c更靠Y1一侧。也就是说,热交换器2的角部2a、2c之间的对角线(即第二假想线A2)与平行于壳体1的第三侧壁13(或第四侧壁14)的直线(即第一假想线A1)成一角度α而不平行。
尽管以上对壳体1大致呈长方体形状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壳体1的形状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作为变形例,壳体1也可以是正方体形状、棱柱形等其他多边体或圆柱体等。
另外,尽管以上对新风口1a和排风口1d分别设置于壳体1的第一侧壁11的Y2侧和Y1侧、回风口1c和送风口1b设分别设置于壳体1的第二侧壁12的Y2侧和Y1侧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作为变形例,也可以将各风口1a~1d分别设置于壳体1的第三侧壁13、第四侧壁14,或者也可以将各风口1a~1d分别设置于壳体1的各侧壁11~14。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图2和图3中的箭头所示的与热交换器2的新风面21、送风面23垂直的送风风路SF(第一方向F1)仅示意地表示送风风路SF中的气流的大致流向,而并非该气流的具体流向。实际上,在本实施方式中,送风风路SF中的气流从上游侧向下游侧依次流经新风口1a、新风侧导流结构3、送风滤网FW1、热交换器2的新风面21、热交换器2的送风面23、PM2.5滤网FW3、送风风扇9a、送风口1b。
如图2至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空气处理设备100在壳体1内靠近新风口1a一侧配置有新风侧导流结构3,所述新风侧导流结构3能将气流扩散到热交换器2的新风面21。
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新风侧导流结构3包括:新风侧风门31,所述新风侧风门31能在将送风风路SF导通的第一新风侧位置P31a(图4中的虚线表示的位置)与将送风风路SF截断的第二新风侧位置P31b(图4中实线表示的新风风门挡板312所在的位置)之间切换;以及新风侧固定结构32,所述新风侧固定结构32用于将新风侧风门31固定在壳体1内。
更具体而言,新风侧风门31包括新风电机311和新风风门挡板312,新风电机311经由第一推杆313与新风风门挡板312连接,从而驱动新风风门挡板312在第一新风侧位置P31a与第二新风侧位置P31b之间切换,当新风侧风门31位于第一新风侧位置P31a时,新风风门挡板312形成将来自新风口1a的气流导向热交换器2的新风面21的新风侧导流面,新风侧固定结构32形成将来自新风口1a的气流扩散到热交换器2的新风面21的新风侧扩散面。
根据本实施方式,空气处理设备100在壳体1内靠近新风口1a一侧配置有能将气流扩散到热交换器2的新风面21的新风侧导流结构3。由此,能通过新风侧导流结构3发挥更好的新风扩散效果,从而进一步减小送风风路SF的压损。此外,新风侧风门31能在将送风风路SF导通的第一新风侧位置P31a与将送风风路SF截断的第二新风侧位置P31b之间切换。由此,空气处理设备100能实现新风模式和内循环模式等各种模式,有利于空气处理设备100的多功能化。另外,当新风侧风门31位于第一新风侧位置P31a时,新风风门挡板312形成新风侧导流面,新风侧固定结构32形成新风侧扩散面。由此,能通过新风侧扩散面和新风侧导流面发挥更好的新风导流和扩散效果,从而进一步减小送风风路SF的压损。
如上所述,在送风风路SF上设置有PM2.5滤网FW3,在送风风路SF中的热交换器2的上游侧设置有送风滤网FW1(参照图3)。具体而言,在送风风路SF中的热交换器2的下游侧设置有PM2.5滤网FW3,在热交换器2的新风面21的靠近新风口1a一侧,与新风面21平行地设置有送风滤网FW1。由此,能通过PM2.5滤网吸附送入室内的气流中的污染颗粒,从而净化空气;此外,还能防止混在气流中的灰尘等异物进入并损坏热交换器2。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以上对送风滤网FW1设置在热交换器2的上游侧而PM2.5滤网FW3设置在热交换器2的下游侧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作为变形例,也可以在热交换器2在送风风路SF上的上下游侧均设置送风滤网和PM2.5滤网,或者将送风滤网设置在热交换器2的上游侧而将PM2.5滤网设置在热交换器2的下游侧。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沿Z方向(第三方向)俯视观察时,PM2.5滤网FW3大致呈L字形,其一部分设置在送风风路SF上,另一部分设置在后述的旁通风路PT上。PM2.5滤网FW3设置成与壳体1的第二侧壁及第四侧壁14一起包围送风风扇9a。在本实施方式中,送风风扇9a为离心风扇,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为轴流风扇。
类似地,图2和图3中的箭头所示的与热交换器2的回风面22、排风面24垂直的排风风路PF(第二方向F2)仅示意地表示排风风路PF中的气流的大致流向,而并非该气流的具体流向。实际上,在本实施方式中,排风风路PF中的气流从上游侧向下游侧依次流经回风口1c、回风侧导流结构4、电装品箱5、传感器组件7、排风滤网FW2、热交换器2的回风面22、热交换器2的排风面24、排风风扇9b、排风口1b。
如图2、图3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空气处理设备100在壳体1内靠近回风口1c一侧配置有回风侧导流结构4,所述回风侧导流结构4能将气流扩散到热交换器2的回风面22。
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回风侧导流结构4包括:回风侧风门41,所述回风侧风门41能在将排风风路PF导通的第一回风侧位置P41a(图5中的虚线表示的位置)与将排风风路PF截断的第二回风侧位置P41b(图5中实线表示的送风风门挡板412所在的位置)之间切换;以及回风侧固定结构42,所述回风侧固定结构42用于将回风侧风门41固定在壳体1内。
更具体而言,回风侧风门41包括回风电机411和回风风门挡板412,回风电机411经由第二推杆413与回风风门挡板412连接,从而驱动回风风门挡板412在第一回风侧位置P41a与第二回风侧位置P41b之间切换,当回风侧风门41位于第一回风侧位置P41a时,回风风门挡板412形成将来自回风口1c的气流导向热交换器2的回风面22的回风侧导流面,回风侧固定结构42形成将来自回风口1c的气流扩散到热交换器2的回风面22的回风侧扩散面。
根据本实施方式,空气处理设备100在壳体1内靠近回风口1c一侧配置有能将气流扩散到热交换器2的回风面22的回风侧导流结构4。由此,能通过回风侧导流结构4发挥更好的回风扩散效果,从而进一步减小排风风路PF的压损。此外,回风侧风门41能在将排风风路PF导通的第一回风侧位置P41a与将排风风路PF截断的第二回风侧位置P41b之间切换。由此,空气处理设备100能实现内循环模式和新风模式等各种模式,有利于空气处理设备100的多功能化。另外,当回风侧风门41位于第一回风侧位置P41a时,回风风门挡板412形成回风侧导流面,回风侧固定结构42形成回风侧扩散面。由此,能通过回风侧扩散面和回风侧导流面发挥更好的回风导流和扩散效果,从而进一步减小排风风路PF的压损。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空气处理设备100的壳体1内配置有电装品箱5,所述电装品箱5设置在排风风路PF上靠近回风口1c的位置。具体而言,如图2和图3所示,电装品箱5配置成紧贴壳体1的第二侧壁12和第三侧壁13的内侧。即,在沿Z(Z1)方向俯视观察时,电装品箱5的短边与壳体1的第二侧壁12平行,长边与壳体1的第三侧壁13平行。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壳体1内配置有电装品箱5,电装品箱5设置在排风风路PF上靠近回风口1c的位置。由此,与将电装品箱5配置在壳体1外的情况相比,不需要增大安装空间,有利于空气处理设备100的小型化;此外,与电装品箱5设置在靠近新风口1a等和壳体1内的温差较大的位置的情况相比,靠近回风口1c的设置使得电装品箱5不易因流经电装品箱5的空气的温差过大而产生冷凝水,能防止因此产生的冷凝水造成电装品箱5短路等故障;另外,与将电装品箱5配置在壳体1外的情况相比,电装品箱5在壳体1内的排风风路PF上的设置使得电装品箱5占据一定的排风风路PF的宽度而减小排风风路PF的宽度,从而增加排风风路PF的压损,进而使得排风风路PF的压损接近送风风路SF的压损,有助于减小空气处理设备100内部的压差,从而防止漏风。
此外,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壳体1外配置有端子台6,所述端子台6设置于壳体1的第二侧壁12。
根据本实施方式,端子台6设置于壳体1外的第二侧壁12。由此,与端子台6配置在壳体1内的情况相比,能节省空气处理设备100的内部配置空间;此外,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台6的厚度尺寸与设置于壳体1外的风口的突出尺寸大致相同,且壳体1的第二侧壁12靠近电装品箱5,因此,通过上述设置,还能实现空气处理设备100整体的小型化,并且有利于(缩短)电装品箱5与端子台6之间的走线;此外,由于端子台6设置在壳体1外的第二侧壁12上,也就是设置在室内侧,因此也便于从室内侧对端子台6进行维修。
如图3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排风风路PF上还配置有传感器组件7,所述传感器组件7设置于排风风路PF在第三方向Z上的中间位置。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传感器组件7靠近热交换器2的回风面22配置,以对流经该传感器组件7的气流的温度、湿度、颗粒物等进行检测。
根据本实施方式,传感器组件7设置于排风风路PF在第三方向Z上的中间位置。由此,能进一步阻碍排风风路PF的通畅,增加排风风路PF的压损,以使得排风风路PF的压损接近送风风路SF的压损,有助于进一步减小空气处理设备100内部的压差,从而进一步防止漏风。
如上所述,在排风风路PF中的热交换器2的上游侧设置有排风滤网FW2(参照图3)。具体而言,在热交换器2的回风面22的靠近回风口1c一侧,与回风面22平行地设置有排风滤网FW2。由此,能防止混在气流中的灰尘等异物进入并损坏热交换器2。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以上对排风滤网FW2设置在热交换器2的上游侧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作为变形例,也可以将排风滤网FW2设置在热交换器2在排风风路PF上的下游侧,或者在热交换器2的上下游侧均设置排风滤网。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热交换器2的排风面24与排风口1d之间还设置有排风风扇9b。在本实施方式中,排风风扇9b为离心风扇,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为轴流风扇。
此外,如图2和图3所示,除了上述送风风路SF和排风风路PF以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设备100的壳体1内还设置有旁通风路PT,所述旁通风路PT将回风口1c与送风口1b连通,以在回风侧导流结构4将排风风路截断时,将来自回风口1c的室内的气流经由过滤器12、送风风扇9a和送风口1b再次导回室内,从而实现室内循环模式。
另外,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热交换器2的四个角部2a、2b、2c、2d处还分别设置有热交换器夹持装置8,所述热交换器夹持装置8设置有未图示的密封构件以防止热交换器2泄露。热交换器夹持装置8固定于壳体1的顶板16和/或底板15。此外,热交换器夹持装置8还设置有未图示的滤网夹持构件,所述滤网夹持构件夹持送风滤网FW1和排风滤网FW2。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热交换器2的四个角部2a、2b、2c、2d处分别设置有包括密封构件和滤网夹持构件的热交换器夹持装置8。由此,能通过热交换器夹持装置8对热交换器2进行定位,便于进行空气处理设备100的组装作业;此外,能通过密封构件对经过热交换器2的风路进行密封,以防止漏风;另外,能通过滤网夹持构件对送风滤网FW1和排风滤网FW2进行固定,防止滤网FW1、FW2在气流输送过程中发生偏移而影响空气过滤质量。
本发明在其范围内,能将各实施方式自由组合,或是将各实施方式适当变形、省略。

Claims (15)

1.一种空气处理设备,包括壳体、热交换器、新风口、送风口、回风口、排风口、送风风路和排风风路,
所述壳体在内部收容所述热交换器、所述送风风路和所述排风风路,并具有彼此相向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
所述热交换器对流经所述热交换器的气流进行热交换,
所述送风风路沿第一方向延伸,并将气流从所述新风口经由所述热交换器和所述送风口送入至室内,
所述排风风路沿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并将气流从所述回风口经由所述热交换器和所述排风口排出至室外,
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具有:
新风面,所述新风面靠近所述新风口且与所述送风风路交叉;以及
回风面,所述回风面靠近所述回风口且与所述新风面及所述排风风路交叉,
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的第三方向上观察时,所述新风面的长度与所述回风面的长度之比为1.02~1.50,
在所述第三方向上观察时,在将垂直于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的直线设为第一假想线,将连接所述热交换器的所述新风面与所述回风面的彼此远离的两个端部的直线设为第二假想线的情况下,
所述第一假想线与所述第二假想线的夹角在1°~11°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处理设备在所述壳体内靠近所述新风口一侧配置有新风侧导流结构,所述新风侧导流结构能将气流扩散到所述热交换器的所述新风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新风侧导流结构包括:
新风侧风门,所述新风侧风门能在将所述送风风路导通的第一新风侧位置与将所述送风风路截断的第二新风侧位置之间切换;以及
新风侧固定结构,所述新风侧固定结构用于将所述新风侧风门固定在所述壳体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新风侧风门包括新风电机和新风风门挡板,所述新风电机经由推杆与所述新风风门挡板连接,从而驱动所述新风风门挡板在所述第一新风侧位置与所述第二新风侧位置之间切换,
当所述新风侧风门位于所述第一新风侧位置时,所述新风风门挡板形成将来自所述新风口的气流导向所述热交换器的所述新风面的新风侧导流面,所述新风侧固定结构形成将来自所述新风口的气流扩散到所述热交换器的所述新风面的新风侧扩散面。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处理设备在所述壳体内靠近所述回风口一侧配置有回风侧导流结构,所述回风侧导流结构能将气流扩散到所述热交换器的所述回风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回风侧导流结构包括:
回风侧风门,所述回风侧风门能在将所述排风风路导通的第一回风侧位置与将所述排风风路截断的第二回风侧位置之间切换;以及
回风侧固定结构,所述回风侧固定结构用于将所述回风侧风门固定在所述壳体内。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回风侧风门包括回风电机和回风风门挡板,所述回风电机经由推杆与所述回风风门挡板连接,从而驱动所述回风风门挡板在所述第一回风侧位置与所述第二回风侧位置之间切换,
当所述回风侧风门位于所述第一回风侧位置时,所述回风风门挡板形成将来自所述回风口的气流导向所述热交换器的所述回风面的回风侧导流面,所述回风侧固定结构形成将来自所述回风口的气流扩散到所述热交换器的所述回风面的回风侧扩散面。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内配置有电装品箱,所述电装品箱设置在所述排风风路上靠近所述回风口的位置。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外配置有端子台,所述端子台设置于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二侧壁。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排风风路上配置有传感器组件,所述传感器组件设置于所述排风风路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中间位置。
11.如权利要求1至4、6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呈长方体形状或正方体形状,所述热交换器呈长方体形状。
12.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呈长方体形状或正方体形状,所述热交换器呈长方体形状。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送风风路上设置有PM2.5滤网,
在所述送风风路中的所述热交换器的上游侧设置有送风滤网,
在所述排风风路中的所述热交换器的上游侧设置有排风滤网。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送风风路上设置有PM2.5滤网,
在所述送风风路中的所述热交换器的上游侧设置有送风滤网,
在所述排风风路中的所述热交换器的上游侧设置有排风滤网。
15.如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热交换器的四角处分别设置有热交换器夹持装置,所述热交换器夹持装置设置有密封构件以防止所述热交换器泄露,
所述热交换器夹持装置固定于所述壳体的、与所述第三方向垂直的顶板和/或底板,
所述热交换器夹持装置还设置有滤网夹持构件,所述滤网夹持构件夹持所述送风滤网和所述排风滤网。
CN202110415456.4A 2021-04-18 2021-04-18 空气处理设备 Active CN11521831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329563.9A CN118224686A (zh) 2021-04-18 2021-04-18 空气处理设备
CN202110415456.4A CN115218316B (zh) 2021-04-18 2021-04-18 空气处理设备
PCT/JP2022/017599 WO2022224877A1 (ja) 2021-04-18 2022-04-12 空気処理装置
EP22791651.7A EP4328502A1 (en) 2021-04-18 2022-04-12 Air treatment device
JP2023515424A JPWO2022224877A1 (zh) 2021-04-18 2022-04-12
AU2022262518A AU2022262518A1 (en) 2021-04-18 2022-04-12 Air treatment device
US18/380,148 US20240035701A1 (en) 2021-04-18 2023-10-13 Air treatment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15456.4A CN115218316B (zh) 2021-04-18 2021-04-18 空气处理设备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329563.9A Division CN118224686A (zh) 2021-04-18 2021-04-18 空气处理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18316A CN115218316A (zh) 2022-10-21
CN115218316B true CN115218316B (zh) 2024-04-12

Family

ID=8360418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329563.9A Pending CN118224686A (zh) 2021-04-18 2021-04-18 空气处理设备
CN202110415456.4A Active CN115218316B (zh) 2021-04-18 2021-04-18 空气处理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329563.9A Pending CN118224686A (zh) 2021-04-18 2021-04-18 空气处理设备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35701A1 (zh)
EP (1) EP4328502A1 (zh)
JP (1) JPWO2022224877A1 (zh)
CN (2) CN118224686A (zh)
AU (1) AU2022262518A1 (zh)
WO (1) WO2022224877A1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2861A (zh) * 1996-09-10 1998-05-2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逆流型热交换器
KR100824368B1 (ko) * 2007-11-21 2008-04-22 민찬기 환기유니트의 열교환소자용 고정구
CN102748829A (zh) * 2012-07-31 2012-10-24 北京环都人工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薄型热交换型换气装置
CN203823936U (zh) * 2014-05-21 2014-09-10 湖北莱克斯特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风净化机
CN108469197A (zh) * 2018-03-16 2018-08-31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用于双向进出风管的热交换芯
CN110715433A (zh) * 2019-10-14 2020-01-2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风口组件、全热交换芯体及包含其的新风系统
CN212157610U (zh) * 2020-04-07 2020-12-15 三菱重工海尔(青岛)空调机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家用小型新风机的降噪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255838A (ja) * 1990-03-05 1991-11-1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調装置
JP4391116B2 (ja) * 2003-04-10 2009-12-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換気装置
JP5674511B2 (ja) * 2011-02-28 2015-02-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蔵庫
JP2012189265A (ja) * 2011-03-10 2012-10-0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熱交換換気装置
JP5987164B2 (ja) * 2012-09-18 2016-09-0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給排型換気装置
JP6150742B2 (ja) * 2014-02-24 2017-06-2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換気装置
EP3330626B1 (en) * 2015-07-30 2019-11-2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Heat exchange ventilation apparatus
JP6983315B2 (ja) * 2018-07-05 2021-12-1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型換気装置
JP7209143B2 (ja) * 2018-08-30 2023-01-2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熱交換型換気扇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2861A (zh) * 1996-09-10 1998-05-2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逆流型热交换器
KR100824368B1 (ko) * 2007-11-21 2008-04-22 민찬기 환기유니트의 열교환소자용 고정구
CN102748829A (zh) * 2012-07-31 2012-10-24 北京环都人工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薄型热交换型换气装置
CN203823936U (zh) * 2014-05-21 2014-09-10 湖北莱克斯特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风净化机
CN108469197A (zh) * 2018-03-16 2018-08-31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用于双向进出风管的热交换芯
CN110715433A (zh) * 2019-10-14 2020-01-2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风口组件、全热交换芯体及包含其的新风系统
CN212157610U (zh) * 2020-04-07 2020-12-15 三菱重工海尔(青岛)空调机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家用小型新风机的降噪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2022262518A1 (en) 2023-12-07
US20240035701A1 (en) 2024-02-01
CN118224686A (zh) 2024-06-21
EP4328502A1 (en) 2024-02-28
CN115218316A (zh) 2022-10-21
JPWO2022224877A1 (zh) 2022-10-27
WO2022224877A1 (ja) 2022-10-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202396B (zh) 一种双循环式新风系统和新风机
KR101521875B1 (ko) 실내외 공기를 혼합하여 열교환 환기하는 열교환 환기장치
US20050287945A1 (en) Ventilating system
CN213020044U (zh) 一种空气调节装置
CN115218316B (zh) 空气处理设备
CN106016572B (zh) 新风空气净化系统
JP2018506011A (ja) ディスクタイプ空気生態箱及び気候性生態化空気調節方法
CN207778701U (zh) 新风机
CN105485773B (zh) 一种风管机及其室内机
CN216953258U (zh) 空气调节装置
KR20170121111A (ko) 환기시스템의 바이패스장치
WO2011142094A1 (ja) 熱交換装置
WO2022111032A1 (zh) 空气处理模块、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JP4437584B2 (ja) 熱交換換気装置
JPWO2022224877A5 (zh)
CN111750445A (zh) 新风机
KR20210153333A (ko) 미세먼지 등 유해물질 제거 기능을 구비한 환풍기
CN207279875U (zh) 一种单风道新风机
CN206469458U (zh) 一种阀门及新风机
CN219756626U (zh) 一种壳体组件及新风机
CN215982860U (zh) 新风装置和柜式空调器
CN115076827B (zh)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CN220911567U (zh) 新风装置及空调器
CN219934193U (zh) 一种多风口新风机
CN114963389B (zh) 空气处理装置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