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953258U - 空气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气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953258U
CN216953258U CN202220237840.XU CN202220237840U CN216953258U CN 216953258 U CN216953258 U CN 216953258U CN 202220237840 U CN202220237840 U CN 202220237840U CN 216953258 U CN216953258 U CN 2169532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ypass
opening
passage
condition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23784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曹展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Ecology Systems Guangdo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Ecology Systems Guangdo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Ecology Systems Guangdo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Ecology Systems Guangdo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237840.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9532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9532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95325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56Heat recovery units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包括: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旁通风路,分别连接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并且设有多个旁通开口,通过打开或关闭多个旁通开口的组合方式,形成使空气从第一风口进入,并经过旁通风路从第二风口排出的第一风路,或者使空气从第二风口进入,并经过旁通风路从第一风口排出的第二风路。根据本公开的空气调节装置不仅可以同时实现将室外的空气引入室内的新风模式和将室内的空气吹向室外的排风模式之间的切换;而且由于其仅需在安装面上开一个孔,并且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因此制造及设置成本较低,适用于小户型家庭使用。

Description

空气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一般家庭或者事务所等的空气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的空气调节装置,一般包括将室外的空气引入室内的送风机,以及将室内的空气吹向室外排风扇;或将室外的空气引入室内,并且将室内的空气吹向室外的新风热交换机。因此,为了同时实现将室外的空气引入室内、以及将室内的空气吹向室外的两个功能,需要分别安装送风机和排风扇各一台,或者安装新风热交换机,并且为了实现进出风,都需要在外墙或外壁上开至少两个孔,从而会增加漏水等风险。而且无论使用哪种方案,都会存在占用空间大,不适用于如小户型家庭等紧凑场景的问题,同时装置成本及相应的设置安装成本相对较高,使许多消费者望而却步。
因此,本公开提供一种空气调节装置,既能实现将室外的空气引入室内、以及将室内的空气吹向室外的两个功能;还可以适用于小户型家庭等需要紧凑安装及使用的场景。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公开提供一种可同时实现将室外的空气引入室内、以及将室内的空气吹响室外的空气调节装置,以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空气调节装置占用空间大,不适用于小户型家庭,且制造成本相对较高等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包括: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旁通风路,分别连接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并且设有多个旁通开口,通过打开或关闭多个旁通开口的组合方式,形成使空气从第一风口进入,并经过旁通风路从第二风口排出的第一风路,或者使空气从第二风口进入,并经过旁通风路从第一风口排出的第二风路。
根据一个实施例,旁通开口包括:第一旁通开口,设置在第一风口侧;以及第二旁通开口,设置在第二风口侧。
根据一个实施例,空气调节装置还包括:送风单元,用于提供空气流动的动力,并与旁通风路连接。
根据一个实施例,第一旁通开口关闭时,空气通过旁通风路从第一风口排出。
根据一个实施例,第二旁通开口关闭时,空气通过旁通风路从第二风口排出。
根据一个实施例,旁通风路包括彼此连接的第一旁通风路和第二旁通风路,第一旁通风路的一端与第一风口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旁通风路连接,第二旁通风路的一端与第二风口连接,另一端与送风单元连接。
根据一个实施例,送风单元还包括排气风道,排气风道构成为第二旁通风路的一部分。
根据一个实施例,旁通开口还包括:第三旁通开口,设置在第一旁通风路与第二旁通风路之间,第三旁通开口打开时,空气从第二旁通风路进入第一旁通风路。
根据一个实施例,第一旁通开口打开,第二旁通开口、第三旁通开口关闭时,形成第一风路。
根据一个实施例,第一旁通开口关闭,第二旁通开口、第三旁通开口打开时,形成第二风路。
根据一个实施例,第二旁通开口设置在比第三旁通开口更靠近第二风口处。
根据一个实施例,空气调节装置还包括:风路切换部,通过风路切换板打开或关闭所述旁通开口。
根据一个实施例,风路切换部还包括风路切换板固定件,风路切换板固定件设置在第一旁通开口和第二旁通开口侧,形成风路切换板用于打开或关闭第一旁通开口和第二旁通开口的移动轨道。
(三)有益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上述技术方案,空气调节装置不仅可以同时实现将室外的空气引入室内的新风模式和将室内的空气吹向室外的排风模式之间的切换;而且由于其仅需在安装面上开一个孔,并且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因此制造及设置成本较低,适用于小户型家庭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在新风模式下的内部结构剖视图;
图2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在排气模式下的内部结构剖视图;
图3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在新风模式下的内部结构剖视图;
图4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在排气模式下的内部结构剖视图。
图5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三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内部结构剖视图。
图中:10:框架;11:第一风口;12:第二风口;20:集尘单元; 30:送风单元;301:扇叶;302:蜗牛壳;31:吸气口;32:排气风道;33:排气口;41:第一旁通风路;42:第二旁通风路;43:第一旁通开口;44:第二旁通开口;45:第三旁通开口;511:第一风路切换板;512:第一风路切换板固定件;521:第二风路切换板;522:第二风路切换板固定件;531:第三风路切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加明确地说明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技术效果,以下将参考具体实施方式及其附图,对本公开进行详细说明。另外,以下具体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示例之一,并不能将其理解为对本公开的技术范围进行限制。
在附图中,对于同一部件的同一符号的第二次说明,以及与本实用新型无直接联系的部件的说明可能导致对本公开的理解造成混淆时,将省略或简略。另外,图中各部件的形状和尺寸不反映真实大小和比例,而仅示意本公开实施例的内容。
在以下说明中,上、下、左、右、上方、下方等方位词语,均以本实用新型中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安装状态为准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说明中,上游侧,下游侧的方位词语均以空气在空气调节装置内流动的方向为参照定义。
在以下说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或“连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两个以上的组件直接连接或连通,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或连通;可以是两个以上的组件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本公开的空气调节装置可以同时实现将室外的空气引入室内的新风模式和将室内的空气吹向室外的排风模式之间的切换,然而,本公开的空气调节装置还可以适用于以墙面隔开的不同室内之间的空气引入及排出。
以下,参照图1、图2对本公开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第一实施例进行说明,其中,图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在新风模式下的示意图;图2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在排气模式下的示意图。
本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是一种能对室外吸入的空气中的尘埃进行过滤从而将空气净化后排出至室内,和/或将室内的空气排出至室外的装置。
如图1和图2所示,空气调节装置包括:框架10、集尘单元20、送风单元30、旁通风路以及风路切换部。
框架10形成空气调节装置的外廓,可以是中空的长方体,并且可以包括包括第一风口11和第二风口12。可选的,在其他实施例中,根据使用或安装场景的需要,框架10可以具有其他形状的外轮廓,例如多面体、圆柱体等。
第一风口11是用于吸入室外的空气或向室外排出空气而设的开口,例如,当空气调节装置设置在天花板时,第一风口11可以设置在空气调节装置的侧面。
第二风口12是用于吸入室内的空气或向室内排出空气而设的开口,具体地,第二风口12可以将从第一风口11从室外吸入的空气作为排气空气,从框架10内向室内排出;或者第二风口12将从室内吸入的空气作为排气空气从框架10内通过第一风口11向室外排出。例如,当空气调节装置设置在天花板时,第二风口12可以设置在与设有第一风口11的侧面相对的面。
根据本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还包括旁通风路,旁通风路由多个风路壁组成,并且在框架10内连接第一风口11和第二风口12。旁通风路上设置有多个旁通开口,通过打开或关闭多个旁通开口的组合方式,形成使空气从所述第一风口11进入,并经过旁通风路从第二风口 12排出的新风风路,或者使空气从第二风口12进入,并经过旁通风路从第一风口11排出的排风风路。
进一步地,集尘单元20设置在框架10内。集尘单元20用于净化通过第一风口11吸入框架10内的空气。在其他实施例中,集尘单元 20也可以根据不同的设置位置而净化通过第二风口12吸入框架10内的空气。另外,集尘单元20可以包括具有一种或多种过滤效果的过滤网,或者是由多块具有一种或多种过滤效果的过滤网构成。过滤网可以是选自例如集尘过滤网、脱臭过滤网、或者集尘脱臭过滤网等,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
进一步地,送风单元303设置在框架10内,并且位于集尘单元20 的下游侧,即,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风口11吸入框架10内的空气在经过集尘单元20净化后流向送风单元30。可选地,根据集尘单元 20的设置位置,通过第二风口11吸入框架10内的空气也可以在经过集尘单元20净化后流向送风单元30。
送风单元30可以进一步包括:马达、扇叶301、以及蜗牛壳302。
具体地,马达用于通电后驱动转轴转动;扇叶301与转轴连接,通过马达对转轴的驱动而生成空气流,从而吸入框架10内部的空气;蜗牛壳302内藏扇叶301和马达,并且具有吸气口31和排气口33,其中,吸气口31为将通过集尘单元20后的空气吸入送风单元30的开口,排气口33设置在接近第二风口12的上游侧,将通过吸气口31吸入的空气吹向第二风口12。
送风单元30还包括排气风道32,排气风道32为设置在吸气口31 与排气口33之间的通道,通过吸入口吸入的空气通过排气风道32后从排气口33排出送风单元30。
以下,对本实施例的旁通风路和旁通开口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旁通风路可以包括:第一旁通风路41、第二旁通风路42以及多个设置在旁通风路壁上且能够被开闭的旁通开口,通过打开或关闭旁通开口,可以使框架10内的空气沿着旁通风路内流动,或从旁通风路脱离并被吸入至送风单元30。
具体地,第一旁通风路41作为旁通风路的一部分,其一端与第一风口11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旁通风路42连接。
第二旁通风路42作为旁通风路的一部分,其一端与第二风口12 连接,另一端与送风单元30的排气口33连接。然而,不仅如此,在根据本公开的其他实施例中,当送风单元30的排气口33直接与第二风口12连接时,可将送风单元30的排气风道32看作第二旁通风路42,即,第二旁通风路42可以是送风单元30的蜗牛壳302的一部分。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多个旁通开口可以包括:第一旁通开口43、第二旁通开口44以及第三旁通开口45。
第一旁通开口43设置在靠近第一风口11侧的第一旁通风路41侧壁上,连通第一旁通风路41和除旁通风路外的框架10内部空间。当第一旁通开口43打开时,从第一风口11进入的空气可以通过第一旁通开口43离开第一旁通风路41而进入除旁通风路外的框架10内部空间。当送风单元30启动时,从第一旁通开口43排出的空气进入到框架10内部的送风单元30内并进入排气风道32。
第二旁通开口44设置在靠近第二风口12侧的第二旁通风路42顶壁上,连通第二旁通风路42和除旁通风路外的框架10内部空间。当第二旁通开口44打开时,从第二风口12进入的空气可以通过第二旁通开口44离开第二旁通风路42而进入除旁通风路外的框架10内部空间。当送风单元30启动时,从第二旁通开口44排出的空气进入到框架10内部的送风单元30内并进入排气风道32。
第三旁通开口45,与第一旁通风路41的另一端连接,即,由于第一旁通风路41的另一端与第二旁通风路42连接,因此第三旁通开口 45设置在第一旁通风路41和第二旁通风路42之间,连通第一旁通风路41和第二旁通风路42。第三旁通开口45打开时,空气从第二旁通风路42进入第一旁通风路41。另外,在其他实施例中,当送风单元30的排气口33直接与第二风口12连接,即,将排气风道32作为第二旁通风路42时,第三旁通开口45设置在送风单元30的排气风道32 上,排气风道32的空气通过第三旁通开口45进入第一旁通风路41。
另外,第二旁通开口44可以设置在比第三旁通开口45更靠近第二风口12的位置,也就是说,当第二旁通开口44、第三旁通开口45 同时打开时,设置在第三旁通开口45处用于关闭第三旁通开口45的第三风路切换板531就可以从第三旁通开口45侧向靠近第二风口12 侧方向移动,直至到达平行于第二风口12所在平面的位置。这时,第三风路切换板531处于第二旁通风路42中,且该位置比第二旁通开口 44更靠近送风单元30。关于风路切换部及风路切换板的详细内容将后述。
根据本实施例的上述结构,空气调节装置在不同模式下在框架10 内部形成不同的风路,即,吸入室外的空气并吹向室内的新风风路、以及吸入室内的空气并吹向室外的排风风路。
具体地,对于新风风路,当第一旁通开口43打开,第二旁通开口 44、第三旁通开口45关闭时,空气从第一风口11进入后从第二风口 12吹出。这时,从第一风口11进入的空气通过第一旁通开口43离开第一旁通风路41进入集尘单元20的上游侧,再经过集尘单元20过滤后,从送风单元30的吸气口31进入送风单元30内,再从送风单元30 的排出口排出至第二旁通风路42,最后从第二风口12吹出。
对于排风风路,当第一旁通开口43关闭,第二旁通开口44、第三旁通开口45打开时,空气从第二风口12进入后往第一风口11吹出。这时,从第二风口12进入的空气通过第二旁通开口44离开第二旁通风路42进入送风单元30吸气口31的上游侧,再从送风单元30的吸气口31进入送风单元30内,通过排气口33排出的空气从第三旁通开口45进入第一旁通风路41,再沿着第一旁通风路41到达第一风口11,最后从第一风口11吹出。
另外,当送风单元30的排气口33直接与第二风口12连接,即,将排气风道32作为第二旁通风路42时,空气进入送风单元30后,在排气风道32流动的空气从第三旁通开口45进入第一旁通风路41,再沿着第一旁通风路41到达第一风口11,最后从第一风口11吹出。
根据本公开的空气调节装置还包括风路切换部,包括:打开或关闭旁通开口的风路切换板。在本实施例中,风路切换部可包括第一风路切换部、第二风路切换部以及第三风路切换部。
具体地,第一风路切换部包括可形成为板状的第一风路切换板 511,用于打开或关闭第一旁通开口43,当关闭第一旁通开口43时,可作为第一旁通风路41的风路壁;
第二风路切换部包括可形成为板状的第二风路切换板521,用于打开或关闭第二旁通开口44,当关闭第二旁通开口44时,可作为第二旁通风路42的风路壁;
第三风路切换部包括可形成为板状的第三风路切换板531及,用于打开或关闭第三旁通开口45,当关闭第三旁通开口45时,可作为第二旁通风路42的风路壁,并隔断第一旁通风路41和第二旁通风路42 之间空气的流通,当打开第三旁通开口45时,第三风路切换板531与第二进风口位于的平面基本平行,从而隔断了从第二进风口进入的空气进入送风单元30或/和进入第一旁通风路41的流路。也就是说,从第二进风口进入的空气只能从打开状态的第二旁通开口44流向除旁通风路外框架10内部空间,而不能从送风单元30的排气口33进入送风单元30或/和通过第二旁通风路42进入第一旁通风路41。以上,对空气调节装置的各组成部分进行了详细说明。
接下来,参照图1和图2对空气调节装置的运行模式进行详细说明。
当需要室外新风时,启动空气调节装置的新风模式,此时,可通过控制各个风路切换部来打开或关闭相应的旁通开口,从而控制空气在框架10内部的流动。具体地,第一风路切换板511从覆盖第一旁通开口43状态变更为打开第一旁通开口43的状态,例如,第一风路切换51板向远离旁通风路的方向移动;而第二风路切换板521和第三风路切换板531分别将第二旁通开口44、第三旁通开口45的打开状态变更第二旁通开口44、第三旁通开口45的关闭状态,例如,第二风路切换板521和第三风路切换板531向旁通风路的方向移动,以形成旁通风路壁。同时,送风单元30启动,室外空气从第一风口11进入后,通过第一旁通开口43离开旁通风路进入集尘单元20的上游侧,再经过集尘单元20过滤后,从送风单元30的吸气口31进入送风单元30 内,再从送风单元30的排出口排出至第二旁通风路42,最后从第二风口12吹出,从而实现将室外的新鲜空气吸入室内。
当需要将室内的空气进行排风时,启动空气调节装置的排风模式,这时,第一风路切换板511从打开第一旁通开口43状态变更为覆盖关闭第一旁通开口43的状态,例如,第一风路切换51板向旁通风路的方向移动,以形成旁通风路壁;而第二风路切换板521和第三风路切换板531分别将第二旁通开口44、第三旁通开口45的关闭状态变更第二旁通开口44、第三旁通开口45的打开状态,例如,第二风路切换板 521向远离旁通风路的方向移动,而第三风路切换板531则移动至与第二风口12所在平面平行的位置,这时,第三风路切换板531处于第二旁通风路42中,将第二旁通风路42分成二段。也就是说,从第二风口12进入的空气由于第三风路切换板531的阻挡,无法再第二旁通风路42内继续前进,只能通过设置在第二风口12侧的第二旁通开口44 排出至除旁通风路外的框架10内部空间。进一步地,从第二风口12 进入的空气通过第二旁通开口44离开旁通风路进入送风单元30的吸气口31的上游侧,再从送风单元30的吸气口31进入送风单元30内后从排气口33排出至第二旁通风路42,第二旁通风路42的空气从第三旁通开口45进入第一旁通风路41,再沿着第一旁通风路41到达第一风口11,最后从第一风口11吹出,从而实现将室内空气排出至室外。
通过如上所述的技术方案,只需要一台空气调节装置,并且在墙面上只需要开一个孔,就可以实现将室外的空气引入室内的新风模式和将室内的空气吹向室外的排风模式之间的切换。而且,根据本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适用于小户型家庭使用。
另外,如图3、图4所示,本公开还提供了第二实施例。根据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是在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对风路切换部进行了改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风路切换部包括:第一风路切换板511、固定第一风路切换板511的第一风路切换板固定件512以及驱动第一风路切换板511移动的第一驱动部,第一风路切换板511在第一驱动部的驱动下可以在第一风路切换固定件512上移动。
具体地,第一风路切换板固定件512左右两侧形成两个开孔,其中一侧开孔与第一旁通开口43相对向,当第一驱动部驱动第一风路切换板511沿着第一风路切换板固定件512向与第一旁通开口43相对向一侧的开孔移动时,第一旁通开口43被关闭。进一步地,第一风路切换板固定件512的另一侧开孔设置在第一旁通风路41中,当第一驱动部驱动第一风路切换板511沿着第一风路切换板固定件512向另一侧开孔移动时,从第二旁通风路42向第一旁通风路41流动的空气被移动至另一侧开孔的第一风路切换板阻挡,从而无法通过第一旁通风路 41向第一风口11排出。即,第一风路切换板固定件512可以形成为第一风路切换板511的移动轨道,并且,相比第一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第一风口11的位置设置得更靠近第一旁通开口43,因此,当第一旁通开口43打开时,从第一风口11进入的空气就能更加顺畅地通过第一旁通开口43,从而增大新风的进风风量。
进一步地,第二风路切换部也可以包括:第二风路切换板521、固定第二风路切换板521的第二风路切换板固定件522以及驱动第二风路切换板521移动的的第二驱动部。可选地,第二风路切换部设置在第二旁通风路42的顶壁上。
同理,第二风路切换板固定件522在左右两侧形成两个开孔,其中,一个开孔与第二旁通开口44相对向,当第二驱动部驱动第二风路切换板521沿着第二风路切换板固定件522向与第二旁通开口44相对向的开孔移动时,第二旁通开口44被关闭。进一步地,第二风路切换板固定件522的另一个开孔设置在第二旁通开口44旁边,当第二驱动部驱动第二风路切换板521沿着第二风路切换板固定件522向另一侧开孔移动时,第二旁通开口44被打开。这时,从第二风口12进入的空气经第二旁通开口44排出到除旁通风路外的框架10内部空间。
由于第二旁通开口44设置在第二旁通风路42的顶壁上,当利用第二风路切换板521在第二旁通开口44左右移动的开闭方式时,可以获得如下效果:在新风模式下,第二风路切换板521关闭第二旁通开口44,并使得空气从送风单元30排出至第二风口12,此时,第二风路切换板521由于是左右移动,而不是上下开合的方式,因此使用本实施例的第二风路切换部结构可以使得空气在经过第二旁通开口44处时,不会因为风压而导致第二风路切换板521向远离顶壁方向打开,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气密性,更进一步地确保新风的风量。
另外,参照图5,本公开还提供了第三实施例,在根据本公开的第三实施例中,第二旁通风路42可以包括送风单元30的排气风道32,即,排气风道32可以作为第二旁通风路42直接与第二风口12连接。此时,第二旁通开口44和第三旁通开口45均设置在送风单元30的排气风道32上。
另外,本公开还提供了第四实施例,在根据本公开的第四实施例中,第二旁通风路42可以包括送风单元30的排气风道32,即,排气风道32可以构成为第二旁通风路42的一部分。此时,第三旁通开口 45可以设置在送风单元30的排气风道32上,第二旁通开口44则设置在第二旁通风路42中与第二风口12连接且不构成排气风道32的部分。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依据以上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对本公开有了清楚的认识。
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或说明书正文中,未绘示或描述的实现方式,均为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所知的形式,因此,并未对其进行详细说明。此外,上述对各部件的定义并不仅限于实施例中提到的各种具体结构、形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对其进行简单地更改或替换。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
旁通风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第二风口,并且设有多个旁通开口,
通过打开或关闭所述多个旁通开口的组合方式,形成使空气从所述第一风口进入,并经过所述旁通风路从所述第二风口排出的第一风路,或者使空气从所述第二风口进入,并经过所述旁通风路从所述第一风口排出的第二风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旁通开口包括:
第一旁通开口,设置在所述第一风口侧;以及
第二旁通开口,设置在所述第二风口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调节装置还包括:
送风单元,用于提供空气流动的动力,并与所述旁通风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旁通开口关闭时,空气通过所述旁通风路从所述第一风口排出。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旁通开口关闭时,空气通过所述旁通风路从所述第二风口排出。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旁通风路包括彼此连接的第一旁通风路和第二旁通风路,
所述第一旁通风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风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旁通风路连接,
所述第二旁通风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风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送风单元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单元还包括排气风道,所述排气风道构成为所述第二旁通风路的一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旁通开口还包括:
第三旁通开口,设置在所述第一旁通风路与所述第二旁通风路之间,
所述第三旁通开口打开时,空气从所述第二旁通风路进入所述第一旁通风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旁通开口打开,所述第二旁通开口、所述第三旁通开口关闭时,形成所述第一风路。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旁通开口关闭,所述第二旁通开口、所述第三旁通开口打开时,形成所述第二风路。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旁通开口设置在比所述第三旁通开口更靠近所述第二风口处。
12.根据权利要求2至11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调节装置还包括:
风路切换部,通过风路切换板打开或关闭所述旁通开口。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路切换部还包括风路切换板固定件,
所述风路切换板固定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旁通开口和所述第二旁通开口侧,形成所述风路切换板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旁通开口和所述第二旁通开口的移动轨道。
CN202220237840.XU 2022-01-28 2022-01-28 空气调节装置 Active CN2169532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237840.XU CN216953258U (zh) 2022-01-28 2022-01-28 空气调节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237840.XU CN216953258U (zh) 2022-01-28 2022-01-28 空气调节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953258U true CN216953258U (zh) 2022-07-12

Family

ID=823182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237840.XU Active CN216953258U (zh) 2022-01-28 2022-01-28 空气调节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95325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70158049A1 (en) Ventilation system
KR101497698B1 (ko) 공기조화시스템
KR102219254B1 (ko) 전열교환기
CN213713289U (zh) 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0567081A (zh) 一种全热交换新风机及其控制方法
US20050287945A1 (en) Ventilating system
CN110762693B (zh) 多功能双向流新风机
CN108613262A (zh) 厨房空调内机及厨房空调装置
KR102193840B1 (ko) 천장형 공기순환기
KR20070051220A (ko) 환기장치 및 환기장치의 제어방법
CN216953258U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8644896B (zh) 一种新风空调一体机
KR20000056583A (ko) 공기 조화기
CN212204780U (zh) 空气处理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US11940173B2 (en) Heat exchange device
CN214406255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WO2022165999A1 (zh) 空气调节装置
JP4437584B2 (ja) 熱交換換気装置
CN207570053U (zh) 空调设备
KR20010098172A (ko) 댐퍼장치가 구비된 실내환기장치
KR100698910B1 (ko) 덕트형 공기조화기
KR101507794B1 (ko) 덕트형 공기조화기의 제어방법
KR101443631B1 (ko) 덕트형 공기조화기
KR20080101475A (ko) 공기조화기
CN213514139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